色彩艺术概论论文对XXX的影响和作用(2000字)论文

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世界经理人办公伙伴-
 您的位置: &
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
08:54  来源:
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 目&&&&&&& 录
& 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回顾
&&&& 1.构造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方法
&&&& 2.体系内各部分的研究状况
&&&& 3.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对本文的影响
& 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范式的思考
&&&& 1.科学体系的含义及形成标准
&&&& 2.科社经典理论体系概述
&&&& 3.科社经典理论体系比较分析
& 三、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分析
&&&& 1.体系形成与否的分析
&&&& 2.邓小平理论体系结构分析
&&&& 3.与科社经典理论体系的比较分析
& 四、邓小平理论体系前瞻性研究
&&&& 1.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特点
&&&& 2.邓小平理论开放体系的发展与瞻望&
& 参考书目
十五大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战略性抉择,认为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政治的坚定性来自理论的坚定性,学术界只有顺应实践提出的要求,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才能使人们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才能使它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功效得到充分发挥。这里,首要的研究课题是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然而,目前的研究状况同人们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需要有较大差距,这就是促使本文产生的动因。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情况。这里对学术界构造该理论体系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对体系内各部分的研究状况做了分析,从而总结出现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由此给本文提出了任务。
第二部分目的在于思考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进行研究的范式。在此,首先对科学理论体系的含义及形成标准进行界定,文章按照“体系”的语言学意义和系统论方法提出了判定体系形成与否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社经典理论体系显然符合这个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它们做了比较分析,找出了三者间的异同点。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主要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进行了结构分析、比较分析。文章首先用前文提出的标准来衡量邓小平理论,认为它完全满足了其中的限制条件,已形成科学体系。本部分还认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结构由哲学基础、理论原理、战略策略原理三个层次构成。哲学基础是有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理论原理和战略策略原理因其中所包含理论观点的生命力和普适性的不同而划定。最后,经过比较分析邓小平理论与科社经典理论体系,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
第四部分对邓小平理论体系做了前瞻性研究。本部分由两个内容组成,其一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特点的考察,特点有四个,如对中心主题论证的充分性等;其二是该理论开放体系的发展瞻望,文中对邓小平理论的一些观点初步做了前景性分析。
全文约27,000字。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体系&&& 结构&&& 比较分析&
The Party decided to hold the banner of Dengxiaoping Theory high on her 15th& National Congress, considering Deng Theory the only one that can solve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socialism. Political steadfastness comes from the firm standpoint of theory. This requires us to heighten studying Deng Theory to understand、grasp and use it correctly. The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how to grasp its scientific system. Contrast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ing Deng Theory,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what mentioned abov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thesis reviews the studying processes of Dengxiaoping Theory’s System in Part Ⅰ. It summarizes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construct the System, and analyses the studying situation to every part of the System. Basing on the deficiencies of past research, some new tasks are stated in the thesis.
Part Ⅱ,it considers the paradigm of the System. Here, it defines the content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and its formulated criterion at first. When does so, it explains the word “System” and applies the methods of the System Theory. Obviously, the system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Classic Theories, such as Marxism、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hought, conform the criterion. After that, these systems are comparatively analysed to find out something in common and the disparities.
Part Ⅲ, it analyses Deng Theory. At first, it judges Deng Theory with the criterion mentioned above, so it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Deng Theory is a well-knit scientific system. Second, its structure is made up of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basic principles、strategic and tactical principle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is about the theories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ccording to the vitality and universality of the ideas included in principles, the others viewpoints are divided into basic principles、strategic and tactical principles. Third, it comparatively analyses the systems between Deng Theory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Classic Theories.
Part Ⅳ, it looks forward to Deng Theory. This part is made up of two contents. One is the peculiarities of Deng Theory, the other is the prospects for the opening Deng Theory.
The thesis is about 27,000 words.
Key words: Dengxiaoping Theory&& system& structure
&&&&&&&&&&&& comparative analysis&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党走上跨世纪新征程伊始所做出的历史性决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已成为我们取得更大成就的保障。但是人们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水平不尽一致,有时甚至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意见相左。因此,需要加强研究,在理论上力求形成共识。这里,首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如何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加强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从现实到理论的演进,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更具时代气息和生机活力。因为从本质上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而且,理论研究的全部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政治的坚定性来自理论的坚定性,有了坚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坚定的理论信仰,才能做到政治上不动摇,做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我们研究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本文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任何理论都不会穷尽真理为原则,试图对邓小平理论的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提出有一定创意的看法。
一、&&&&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回顾
&1.构造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方法
就研究情况来看,研究者们因其掌握材料不同,思考问题角度各异,构造的邓小平理论体系各有不同,几乎达到千人千面。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构造体系的方法:层次法、板块法、层次板块相间法、糖葫芦串法、平行线法、逻辑推演法等。
(1)层次法,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细分有以下几种层次。
二层次:有种观点认为第一层次讲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第二层次回答和阐述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1)
三层次:有人认为,三个层次即基础认识层面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一般性认识;建设规律层面解决“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行动纲领层面是以基本路线为指导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巩固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策略方针。(2)
四层次:有学者构造了“四层楼结构”,即按哲学基础、理论基石、政治纲领、战略原则等四部分来构造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其中第四层次又可以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四大领域。(3)
五层次:有学者认为第一层次基石是初级阶段理论;第二层次支柱理论是基本规律理论,包括本质论等四个基本理论;第三层次包括根本任务、“三个有利于”标准、战略步骤等;第四层次应用理论包括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由此引申的基本范畴;第五层次是世界观和方法论。(4)
(2)板块法也是研究者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的研究者所划分的板块差异较大,语言表述也大相径庭。择其要者有:
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主要由目的元、目标元、导向元、能力元、活力元五个系统构成,可称为五元构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目的元;目标元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导向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力元是经济发展依靠现代科技和人才;活力元是充分发挥调动劳动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
(3)层次板块相间法,这又可分为大层次小板块和大板块小层次两种。前者在上文述及层次法时其实可以看出来,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第四层次又分为四大领域,诸如此类。关于后者则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由思想前提、基础结构、主体结构、三大目标组成。基础结构、主体结构两者之间有种承接的层级关系,主体结构内部又分一个中心、两个支柱、基本观点三个层次。(6)
(4)糖葫芦串法,有人把邓小平理论划分成基础理论,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应用理论,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条件理论,即对所需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国际条件和国内条件的说明。他认为所有这些理论都是讲的社会发展问题,所以贯穿其中的红线是社会发展理论。(7)该归纳的特点是三个部分间有层进关系,由红线贯穿其中。另有人则认为邓小平理论主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枝叶涵盖诸领域、多学科,整个体系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8)这个归纳的特点是诸领域间是并列关系,没有层进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红线贯穿其中。
(5)平行线法,有人认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邓小平理论除了在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展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外,还因为有三条主线贯穿于其中,邓小平理论才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三条主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主线;生产力标准理论是理论主线;党的基本路线是政治主线。(9)
(6)逻辑推演法,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建构“特色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过去失误在于对社会主义认识有偏差,没有发展生产力&&& ……&&& 坚持发展、改革、稳定,使“发展中国”由理论、理想变为现实。经分析后发现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终点相类似,相呼应,这正是一种理论成为严密逻辑体系的应有要求。(10)
当然,其他研究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文章还有,在写作本文时,对思路大致相同的选择有代表性的做了介绍。下面进一步分析研究者们对体系内各部分认识的情况。
2.体系内各部分的研究状况
研究者在各自的文章里对同一问题提出了名称各异的概念,为方便起见,本文在进行归并后大致按理论主题、哲学基础、理论基石、战略部署进行比较分析。
(1)理论主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一心一意搞建设”,(11)有的认为是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12)有的认为是发展理论,(13)有的认为是生产力标准理论,(14)
(2)哲学基础: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有人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5)有人认为哲学基础有三个要点: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于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关于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16) 认为有四个要点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警惕右,主要防止“左”;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7)
(3)理论基石:对于此分歧较大,归纳为一至五个基石的都有,即使人们归纳的基石数目相同,组成成份也不尽相同。
一基石,有学者认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8)有学者认为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19)有人认为是发展中国;(20)有人认为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所建设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21) 还有人则认为是初级阶段论。(22)
二基石,有观点认为是发展道路、发展阶段。(23)
三基石,一种观点认为是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24)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现实基础共同构成了理论基石;(25)还有的认为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市场经济论、本质论和初级阶段论。(26)
四基石,有学者认为是初级阶段论、基本路线、本质论、发展战略;(27)有学者认为是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改革论;(28)有学者则认为是本质论、改革动力论、市场经济论、全面发展论。(29)
五基石,此五基石是生产力标准、初级阶段论、本质论、根本任务论、市场经济论。(30)
(4)因为研究者们提出的概念五花八门,诸如政治纲领、行动纲领、战略部署、战略策略、基本观点系列、应用理论等等,下一层次的分析非常不易进行。总的说来,研究者按两种思路进行思考,一种思路是由理论基石展开,或者说是具体化。另一种思路则认为邓小平理论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战略部署。从而认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实现了理论突破,指导了并将继续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对本文的影响
经过以上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非常踊跃,推动了人们对邓小平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但是,本着精益求精的宗旨,笔者认为仍有以下不足,同时这也是本文试图有所创见的地方。
(1)体系形成的标准不太统一。这种不统一不仅仅表现在衡量体系形成与否的限制条件数量不等,更重要的是归纳这些限制条件时大家运用的方法不同。有的人认为只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可以说形成了体系,而不要把注意力纠缠在它的语言是否浅显易懂;有的人认为只要各部分间有着严谨的内在逻辑即可形成体系;还有人认为是否回答了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即是形成标志。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局部的真理性。然而,体系既然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按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那就应该按照系统论的方法多角度全面地把握体系形成的标准。
(2)与经典理论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不够。不少研究者单就邓小平理论分析其体系、构造其结构,很少和马、列、毛等经典作家的理论体系做比较分析。也有人提到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这种继承是研究方法上的一致呢,还是重大理论观点上的一致,抑或是体系结构上的一致?没有讲明,仅仅是笼统而言。尽管邓小平理论在观点上的突破非常明显,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范畴,大家对此容易感觉到,但不进行此类比较,总是语焉不详。笔者试图先通过比较分析经典理论体系,建立一个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体系研究的范式,再进一步比较经典理论体系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异同,从而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脉络。
(3)论证过程稍显单薄。单薄感来自两方面。其一是文字量太少,笔者见到的研究文章,二千字至五千字的占很大比重。篇幅只要稍长于三千字,就要全面论证体系形成的标准、过程、体系的特点等。这样一来分布在论证结构上的文字仅仅约有千字,如此小的篇幅再进一步构造成层次状或板块状,必然使每部分的论证分量显得十分单薄。其二是对体系内各部分间的关系分析不够。大多数研究者做的工作是说明“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样”。比如很多人论证了各部分有哪些内容,但此部分与彼部分构成怎样的推导关系则没有说明。由此造成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堆砌的痕迹明显。这种状况不利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化。
(4)有说服力的大作不是很多。这有几种表现,有不少文章把权威性的结论拿来进行宣传性说明,而缺乏学理性分析;也有研究者提出要按邓小平的思路来理解邓小平理论,这是一个很好的号召,然而研究状况却表明有些研究者是在自顾自说,把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些言语用作为自己的观点作注解,采取“六经注我”式的研究态度;还有些文章以“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为标题,但全文不是去分析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什么,而是通篇都在阐述怎样才能做到完整准确的把握。笔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宣传性文章,学术界有责任成为先进理论的传播者,但是缺乏分析研究的文章使人感觉面目可憎,这反倒会引发阅读者的逆反心理。本文将努力以实事求是为准绳,以解放思想为导引,采取“我注六经”式的研究态度,按邓小平本人的思路展开分析。
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范式的思考
前文通过回顾目前学术界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的状况,从而使我们对该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下部分,笔者将对科社经典理论的体系结构展开分析,以明确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进行研究的范式。笔者认为,邓小平理论既然是与毛泽东思想等经典理论一脉相承的新成果,那么先明确一个研究范式很有必要。
1.&&&&& 1. 科学体系的含义及形成标准
“体系”是舶来词,英文为System,该词本身的含义有系统;体系,体制,制度,方式;秩序,规律等三层。就“体系”这层含义来说,是指思想、理论、原则等有序的组成。(Ordered set of ideas,theories,principles,etc.)(31)平常人们常有将系统和体系混用的情况。有时“体系”是从“总和”的含义上讲的,比如,“思想体系是指社会中某一阶级或某一社会集团的思想观点的总体或总称、总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是思想体系的表现形式。”(32)斯大林的这段话与此大体上一致:“现代社会生活的轴心是阶级斗争。在这个斗争进程中,每个阶级都以自己的思想体系为指南。资产阶级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这就是所谓自由主义。无产阶级也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大家知道,这是社会主义。”(33)毛泽东也是在这个意义下运用“思想体系”概念的。(34)
有时“体系”特指有“秩序性,逻辑性”:“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35)《辞海》即按此对体系下定义:“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理论体系;语法体系;工业体系。”(36)邓小平有段名言做为例子非常贴切:“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37)
根据“体系”的含义及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本文认为具有以下理论品质的思想观点群才能说形成了体系。
A.具有中心主题。体系形成的必要性无非要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围绕该问题进行阐述,那么该问题就成为体系的主题、内核。主题在体系中处于统帅作用,体系的内容应从各种角度指向主题,是为了主题、服务于主题的,因主题而生,因主题改变而改变。判断一个体系科学与否首先要看它的中心主题是否正确,倘若中心主题是错误的,则毫无疑问,对此主题进行阐述的众多观点也必错无疑。判断一个体系科学与否还要看它的中心主题是否有意义,即对它进行价值性衡量。如果该主题虽不错误然而没有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那么由此展开的观点、理论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体系的科学性自然无从提起。
B.理论观点论述的全面性。它是指整个理论基于其主题形成了众多观点,这些观点基本上已对该主题进行了充分、完备的论证。即这许多观点合在一起才使我们感到所要论证的主题是科学的、正确的,也就是对理论主题的阐述不是零散的、仅有几个支离破碎的观点。邓小平讲:“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38)这段话是说对已形成体系的毛泽东思想要全面理解,个别词句不代表毛泽东思想。那么,它不是也说明个别词句并不能构成体系吗?
C.理论观点间的相关性。众多观点之间具有相关性是指它们两两或者不定项地相互关联。相关性是执掌观点分工职责的,让观点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主题进行阐述,这样才能保障体系内部既不缺少观点,又避免了观点重复,从而为体系内部的逻辑化打下基础。相关性还保证了对体系内各观点的正确理解,它要求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某观点,要联系其他理论观点来综合考察、分析。相关性与全面性分别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讲体系中观点的特点。
D.严整的逻辑结构。凡指体系,必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框架,可以有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立体结构、离散点状结构,不一而足。这些结构所以形成,在于观点间的严密逻辑性,它使体系不管外表怎样,内部总能有机地融为一体,人们也是沿着体系的逻辑思路去清晰地认识体系、把握体系。逻辑性保证体系内部前后一贯,使其自身不出现自相矛盾、相互攻忤,从而避免“体系”混乱不堪,也避免了人们各执一辞,无法正确领会、运用理论。
综上而言,判定理论体系形成与否的标准是:①一系列理论观点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论述;②这些理论观点已全面地阐述了该主题;③观点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④有着显明的层次性和严整的逻辑结构。
2.&&&&& 2. 科社经典理论体系概述
所谓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捍卫和发展者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因此,从本质上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不同形态。但是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看做是这个大系统内的不同子系统,而且把前三者称之为科社经典理论。这样做不是为了割裂它们,更不是把邓小平理论和前三者对立起来。
追本逆源,按照上文的标准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科社经典理论,可以看出此三者已形成了科学体系自不待言。下文将分别简要剖析它们各自的体系。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十分严整而且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以下基本理论,①哲学唯物主义;②辩证法;③唯物主义历史观;④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包括以下基本理论,①劳动价值论;②剩余价值学说。(39)社会主义学说分为夺取政权的道路和对夺取政权后的新社会的预测。暴力革命论被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夺取政权的根本途径,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还因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划分为不同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体系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恩两人创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运用它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运用它来找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预测未来的理想社会。政治经济学阐释了资本主义因其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必然灭亡的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科学地落脚在社会主义上。
因为时代的原因,马恩两人最重大的贡献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使社会主义学说成为了科学,使之建构在两块坚实的基石之上。他们也进行了积极的革命实践,这种实践更大程度地表现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通过与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澄清了人们的认识。
(2)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40)
列宁主义包含以下原理:①时代学说和帝国主义论;②一国胜利论;③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④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⑤无产阶级专政学说;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和道路理论;⑦民族殖民地理论;⑧战略与策略学说。
列宁主义的体系结构是:时代学说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理论是列宁主义的基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和道路理论是列宁主义的归宿,是体系的主体部分;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等是条件理论,也就是说这些理论阐述了怎样保证一国胜利的实现,怎样保证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怎样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健康进行。此外,战略与策略学说讲的是斗争和建设的方式问题,可以归入条件理论内;民族殖民地问题是与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是一国胜利学说的重要补充。
时代学说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理论。列宁的时代学说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提法,这就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与此同时,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1)在革命时机来临时,列宁领导落后的俄国取得了革命胜利。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马恩关于革命在英、法、德等多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胜利的设想。
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指无产阶级有能力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并及时领导它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政党建设理论包括:党建一般理论、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党必须处理好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关系的理论等。列宁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做出许多新贡献:提出工农民主专政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社会中民主的最高类型等。
列宁的思想对后世借鉴意义更大的部分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迂回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要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等。
列宁把民族殖民地问题同帝国主义时代及其经济、政治危机联系起来,他把该问题看作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对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的兴起有着重大指导意义。他还把斗争的坚定性和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区分了战略和策略的不同,并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文章中具体提出了策略原则。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42)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在以下方面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④关于政策和策略;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⑥关于党的建设。贯串于上述各部分的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体系结构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构成整个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在此之上有三个呈递进关系的理论板块,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种递进既有逻辑上的承接关系又表现了历史进程中的连续关系。毛泽东思想的其他理论,如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要求,有机地融进三大板块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阐述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认为中国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不仅不存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而且完全可能采取和平的手段来实现。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这里最重要的内容是毛泽东多次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应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十个重大关系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毛泽东思想系统解决了如何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还系统提出了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提出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总结出十大军事原则。
毛泽东思想认为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它们。同时,该理论提出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提出了处理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创造了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还提出许多重要的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毛泽东思想认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3.&&&&& 3. 科社经典理论体系比较分析
前文对马、列、毛等各自理论体系的内容做了概述,本部分将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它们的共同之处:
(1)体系中理论追求的终极价值相同。它们都追求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着一个终极价值:公平与效率。马克思主义创建之时,马恩即在思考如何解决困扰社会的两大难题:实现人的平等,即公平问题;实现社会生产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即效率问题。导师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应被推翻,使之得到改造,改造后首先要解决无产者的生存问题、不平等问题。而且,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生产力受到的严重破坏令人惊骇,这种经济的无序性蕴含着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该现象促使马克思思考:要从根本上解决效率问题,也就是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问题。在苏俄的建设中,列宁积极探索各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案,提出了新经济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毛泽东反思了斯大林模式的得失,提出十大关系等思想,“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43)这说明中国要解决苏联模式中存在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即低效率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公平和效率虽然有不少理论家和学者在其理论、学说中进行了阐释,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对此的追求最为彻底。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才是最彻底的公平;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是最高的效率。
(2)从理论对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的实现程度来看,都呈现出体系内容的时代性。此三者都是基于当时时代状况去解决问题,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马克思的探索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推测,因而马克思主义设想上的成份要大大超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列宁主义关于平等和效率的认识有部分的经验总结的性质,虽然因为列宁不幸去世过早地结束了他的实践活动,但比之马克思主义已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毛泽东思想对此的认识更有借鉴意义,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更深刻,材料更加丰富,给人的感受更加深刻。
(3)体系的严整性是相同的。马恩围绕如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构造了一个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体系,该体系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再到科学社会主义,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其论证的缜密令人赞叹。列宁主义的体系从时代学说帝国主义学说到一国胜利学说然后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也处处体现出逻辑严密性、结构严整性。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既体现出历史的进程,也体现出逻辑的进程,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4)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形态做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明确分为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其中之一;哲学方法又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的手术刀和认识共产主义的望远镜。哲学是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工具:他准确地把握了矛盾的全面性和矛盾的重点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帝国主义链条上存在薄弱环节,由此可冲破帝国主义的统治,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在如何对待生产力发展状况和革命时机的关系问题上,列宁既坚持唯物史观又不教条地固守,他认为及时利用革命时机是完全应该的。我们更加贴切地感受到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方法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毛泽东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取得革命胜利,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点与列宁主义非常相似。
体系的不同之处:
(1)体系中侧重点不同。三位导师所处时代的不同使他们面对的时代课题也不同,造成三个体系的侧重点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中论证最充分的当数对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的揭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主义中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学说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部分显得突出一些,在这个方面他的独创性也更多一些。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
(2)体系的中心主题不同。虽然三个体系都追求着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但它们的中心主题并不太一致。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主题可概括为:探索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说马恩致力于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工作,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而奔走奋斗。列宁主义的中心主题为:在一个国家内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列宁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努力使之完成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他终生的奋斗目标都以此为取向。毛泽东思想的中心主题是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达此目标,他先着力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担负的任务,然后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3)体系的结构不同。观察者所处的角度不同导致构造的体系结构各异,本文将按不同的标准去比较这三个理论体系。用板块法,则马克思主义分成三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列宁主义分成二部分:一国胜利学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也是三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每个体系里板块的大小不是均衡的,但并不因其大而削弱了其他板块的地位,也不因其小而增强了其他板块应有的分量,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用层次法,则马克思主义是“品”字形结构,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列宁主义是三个层次: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学说、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和道路;毛泽东思想的层次是二个:革命理论与建设理论,其他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等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二、&&&&&&&&& 二、&&&&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分析
&& 前文对马、列、毛各自的理论体系做了比较分析,从而发现这些体系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本质上的相通之处是都在追求着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平等和效率。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也贯穿着这一取向。
1.体系形成与否的分析
邓小平理论已形成了科学体系,我们得出这个结论不只是因为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而且它满足了形成体系的标准。
(1)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展开论述,这个中心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邓小平理论提出标志的十二大开幕词,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怎样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在1992年前,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从特征入手到把握本质的过程,他曾针对当时的情况清醒指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并没有搞清楚。就这样,他一步步深入,终于在1992年春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而把人们的认识提高到新境界。邓小平深刻地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局限性,认为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方面合理性更强,于是他为把市场经济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工作。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2年,经历了从市场调节到市场经济的演进过程,终于使市场经济从涓涓细流壮大成滚滚浪潮,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器。和马恩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相比较,邓小平重提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轮回,即形式上是回到起点,但本质上并不一样。这不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因生产的盲目性造成资源极大浪费的市场经济,而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为基础的、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市场经济。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还提出了其他许多重要观点,从而充分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中心主题。
(2)邓小平理论的观点、论断已基本上全面地阐述了主题。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所以能全面地阐述其主题,与理论创造者邓小平所处的特殊位置不无关系。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需要对全社会进行总体上把握,需要解决我国当时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考都成为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3)邓小平理论观点间具有相关性,是有机联系的。有学者曾发表文章把邓小平理论的各个观点按严密的逻辑关系相连,使之互为因果,推演出链状结构。(44)其他不少研究者也以各种方式论证了邓小平理论的各观点是有机联系的,这些都可证明邓小平理论的观点群内部有着相关性。
(4)邓小平理论体系有着严整的逻辑结构。前文曾综述了研究者对邓小平理论构造的各种结构,从而认为目前研究界对此问题并未取得一致,但邓小平理论有着严整的结构,则是不言而喻的。
2.邓小平理论体系结构分析
本文认为邓小平理论的结构是由哲学基础、理论原理、战略策略原理组成的三个层次。哲学基础体现了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是邓小平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理论原理也就是基本原理,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具生命力、最有普适性的东西。战略策略原理是理论原理的应用和实践,主要是关于建设战略部署的,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步骤等理论和策略原则,这方面的内容针对性特别强,主要针对我国而言。当然,其他国家也完全可以在邓小平理论方法论指导下从中学习到有益的东西。
构造这样的结构是基于以下思考:①邓小平理论来自于人民的实践,该理论通俗易懂,有许多口语化的语言表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能容易地理解该理论所解决的实践问题。因此,构造一个深奥、晦涩的体系不符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环境,也不符合人民的需要。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人对邓小平理论通俗性的指责而故做玄虚,这样做有时倒适得其反。②把邓小平理论构造成三层次完全符合其中心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围绕这个中心主题进行实践活动,开展理论探索,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③其体系内部理论观点生命力和普适性的不同使我们能够把它们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理论原理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内容,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进程及其发展规律,该部分理论的生命力就长久,适用性也普遍;策略原理则反之,揭示的是主观内容,阐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而采取的奋斗方式。这种概括符合理论产生、发展的逻辑,也符合理论创造者的本意。
(1)哲学基础,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邓小平第一个把解放思想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引入理论体系中,他对解放思想阐述最多,他的理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也体现着解放思想。由于他的作用,解放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解放思想从在特定时期起有限作用成为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思想方法原则。
解放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他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都是对前人有重大突破的理论。不解放思想不可能有这些成果。拿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例:前人没有这样的概念,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了;没有人用这样的方式论述社会主义,前人都是以具体的“特征”来描述或定义社会主义,邓小平则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应达到什么程度的角度来阐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可以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定义相媲美的是列宁的物质定义,列宁也是抛弃了人们常用的从特征入手描述物质的方法,他用“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恒有性质来确定物质,从而高度概括了物质,解决了当时有些科学家用“物质消失了”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难题。在这里,邓小平通过解放思想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新概念,而且是一种方法论上的重大启发,我们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邓小平理论中有些重要观点则是他坚持解放思想,尊重群众实践精神而形成的。如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这早已为大家熟知;又如经济特区的创办,起初是由当时的广东省委领导习仲勋向中央提出给省里自主权,允许外商办厂,邓小平认为该想法不错,会后与他商谈,最后中央决定在深圳办特区。(45)
在邓小平那里,解放思想从来都是同实事求是相联系的,他说“老祖宗不能丢啊”,(46)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邓小平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为例,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初级阶段的理解应包括两方面,首先已经是社会主义了,忘记这一点就是失了根本;同时是初级阶段,看不到这一点就要超越实际。初级阶段论的提出绝对是解放思想的明证,提出的理论又绝对是不偏离基本方向的科学理论。邓小平自己也多次论述过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47)对社会上不能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关系的现象,邓小平总是及时地进行引导。邓小平曾对1978年的思想大解放给予了有力支持,但当有人借思想解放之际大搞自由化活动时,他又站了出来,及时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长篇讲话,扼制住了这股思潮。由于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着清醒认识,所以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正确把握了两者的关系,从而使邓小平理论处处体现着两者有机统一的科学性。
(2)理论原理,即三个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体现着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的追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则体现着对国情的基本判断,是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事实依据,此三者是推出其他理论观点的原因。故而,本文把它们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原理。
这三个基本原理并非毫不关联的孤立的三块,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本质中有关效率的内容要由市场经济论做解答;而且,社会主义本质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初级阶段时期的社会主义本质有其特殊要求。
A.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定义的特点首先是告诉人们,衡量一个社会是否为社会主义不要死套某些外部特征,而要去看这个社会本质上达到了此五句话的要求没有。如果为了满足“特征”而牺牲了社会主义的活力、牺牲了发展生产力,那么至少这样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而且社会主义的特征究竟是什么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会不断有变化,那么,用不断变化的某些表面现象去把握社会主义就很容易发生偏差。邓小平的本质论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说他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该定义集中反映着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平等和效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自然是人与人平等的社会。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该看到“本质”有个实现程度的问题,只要随着实践的进程本质实现程度越来越高,就不能指责现在不是社会主义。定义里前二句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说明社会主义要从根本上解决以往社会对生产力的束缚而造成的低效率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从最高的层次讲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人类的生存总要依赖于生产力发展状况,依赖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次一级的层次讲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之处,社会主义凭此赢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成为大家追求的信仰;更低一级的层次讲是我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需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目标的具体经济体制,同时也把追求效率的目标具体化了。邓小平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制度中,把它看成是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运用、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市场经济也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它说明社会主义并不排斥市场经济,而且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前,人们是基于两个假设而认定计划经济体制能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避免因生产的盲目性造成的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但是现实情况却使这两个假设越来越难以成立。两个假设是:一,计划机关能准确掌握经济活动的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理性的计划;二,中央计划能毫无阻力地得到执行,并因及时准确的贯彻而和生产周期相符合。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信息错综复杂且瞬息万变,造成收集整个社会的全部信息几乎不可能,而且人们并不具备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即便有,人的理性行为总是有限的,编制理性计划的可行性又大打折扣。如果整个社会都靠中央计划机关的计划而生产、生活,结果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那种短缺经济的局面。60年代苏联就有人认识到了这种技术上的不可行,经济学家卢什科夫说全苏的人都投入到编制计划的工作中去,1964年的计划到1980年才能编成。(48)而在市场机制下,通过市场交易和相对价格的确定,每个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可共享分散在一切经济角落里的供求信息,从而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中信息广泛发生同集中处理的矛盾。于是,第一个假设被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由代表全社会利益的中央计划机关做出,并通过多级权力组织去执行,从而进行资源配置。这就要求社会中的一切经济组织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否则,各层级受自身利益驱使,就会使中央计划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当然,中央可以按严格的组织程序保证政令畅通,如斯大林体制下曾有的现象,然而这将使全社会失去活力、缺乏创造力。如果仅仅放权而不改革体制则会“一放就乱”。同时,生产是有周期的,即便以上这些假设情况都满足了,按层层机关收集信息、做出计划、再逐级下达的方式去管理生产也将造成计划滞后,如果下一个生产周期已开始而计划才传达到,仍无法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在市场经济中,多种决策机制并存,资源配置并不靠权力体系,而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活动者根据市场信息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计算,自主作出决策并自愿执行,从而使局部利益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因此,第二个假设也被否定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及中国国情再认识的伟大成果,它以新的思维阐明了中国国情的本质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提出:十三大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本,由此来说明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以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的问题。邓小平对此批示“这个设计好”。(49)其实,初级阶段理论不仅是十三大报告的立论依据,也是邓小平理论中许多重要观点的理论依据,因此有不少人把初级阶段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之一。如果没有这个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就不能顺利开展,所以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次大会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这段话无比清楚地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性。
(3)战略策略原理,其主要任务和功能是研究和回答诸理论原理的实践形式、实现途径和方法等问题。战略策略原理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对理论原理的应用和实践。
它包括①发展战略理论: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祖国统一战略,外交战略;②发展动力理论:改革动力论,科技第一生产力论,对外开放促进论;③发展的政治保证、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理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下文将进一步阐述它们的内容。
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总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包含三个质的规定性,即富强,指经济方面;民主,指政治方面;文明,指文化方面。十五大报告以基本纲领的方式将之具体化,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战略步骤即三步走战略,每隔几年上一个经济台阶的思想,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祖国统一战略。就是关于“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以此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外交战略。首先是对世界形势的分析认识,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在此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改革动力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科技第一生产力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外开放促进论,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同时党也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是指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经过对战略策略原理基本内容的陈述,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理论原理与战略策略原理之间的推导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论表明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主义,这是根本方向上的质的规定性。它要求我们的战略策略都以促进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为目标,同时又表明衡量战略策略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由此方可推出有关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一系列理论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关于社会主义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新方式的理论,它涉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该理论是我国当前制定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战略策略的依据,将来也要在更高层次上以此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中许多重要理论观点的根据。如,没有初级阶段论就没有符合实际国情的三大战略步骤的制定;又如,十三大制定的基本路线是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五大制定的基本纲领是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与科社经典理论体系的比较分析
以下将按照前文的方法考察邓小平理论体系对马、列、毛理论体系的扬弃。前文经过比较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体系的相同点是:体系中理论追求的终极价值一样;理论对终极价值的实现程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体系的结构都很严整;体系都有坚实的哲学基础。邓小平理论与之相比较,也具有这些共同点。
相同之处:
第一、邓小平理论体系也追求着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平等和效率。平等首先是经济上的平等。即,①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平等,“消灭剥削”是对于此的理论表述;②产品分配结果上的人与人平等,“消除两极分化”亦是对此的理论表述,邓小平理论并不追求平均主义的平等,并非要求人们生活水平均等,而是有一定差距但又不足以形成两极分化。平等其次意味着人与人政治地位的平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正表现出愈来愈切近地实现此目标。邓小平理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中很重要的认识就是指出,我们要消除封建残余观念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利影响,从而消除政治平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对于效率,前文已讲到邓小平理论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问题、低效问题,然而邓小平理论对于效率的理解,还包含分配领域里调动人积极性的思想,解决生产中劳动者积极性不高造成的人力资源的浪费问题、低效问题。十五大报告中“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论断,即是对此的理论表述。
第二、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的追求达到了当今时代的高峰。同尚存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结论靠得住,同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理论相比结论也靠得住。朝鲜至今没有改革,仍承袭着金日成时代的各种做法,经济状况极端恶劣,连年的水灾又使该国常常依靠国际社会的援助才能渡过困境。外交方面,朝鲜在国际社会中处于极孤立的状态。象这样的状况怎能说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在该国得到了实现呢?越南的情况比较好一些,但越南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无论实践取得的成效,还是理论取得的成果,我国都胜于别国。另外,在《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一书中,作者归纳了8 位有影响的西方社会主义学者的代表性社会主义定义,发现西方的社会主义研究者尽管相互间存在着重大分歧,但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主要目标上正日益取得共识:平等和效率仍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但是,鉴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重效率甚于平等的现实体制,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主义学者把强调的重点放在平等上。(50)和西方学者的社会主义研究相比,邓小平理论有几个不同:①邓小平理论对平等、效率的终极价值并重,不偏重哪一个,这样的理论更全面、科学。②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终极价值不仅是一种理性上的追求,仅在定义中体现出来,而且有具体的实践方案,推动体制改革去保证实施。③邓小平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更直接,对世界的影响更大,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终极价值在全世界的传播。这同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地位分不开,同邓小平理论是我党的行动指针分不开。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的追求达到了现时代的最高峰。
第三、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结构也很严整,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
除此之外,本文将特意指出邓小平理论和科社经典理论体系在内容上一脉相承,也就是有许多重大理论观点表现出继承关系。或者说是在那些思想的启发下,才有了邓小平理论的这些观点、原理。例如,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受惠于社会主义多样性理论,列宁曾明确指出一切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法都不完全一样。(51)这也与毛泽东思想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相一致。②社会主义本质论反映了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分阶段的思想,是对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同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④“四项基本原则”同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判断人们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政治标准有一定的连续性。(52)所以邓小平说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东西。⑤“一国两制”构想是列宁主义和平共处原则的灵活运用,(53)是毛泽东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等等。
不同之处:
前文在进行比较后认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有三个不同:体系的侧重点不同;体系的中心主题不同;体系的结构不同。和它们相比较,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基本上也有这些不同之处。关于邓小平理论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前文中多已涉及,不再赘述。除此之外,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是有异于其他三个体系之处。对此值得注意几个方面:①理论体系独特的形成过程;②理论体系独特的表述方式;③理论体系创立者的独特身份。首先,邓小平理论在创立之初并非作为体系而存在,它的不少重要理论是不断地添加补充进体系的。这点不同于学者们构造的体系,在他们体系形成标志的著作中常常已基本上包含了其思想的全部内容,邓小平理论则是经过党的多次重要会议逐渐归纳、系统化的,体系化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另外,邓小平理论的表述方式曾是众多人关注的焦点:反对者认为仅仅是即席谈话或会议发言,又不是专门的大部头著作,没有什么理论性可言,更不用说形成体系了;研究者却以各种方式去论述不要太关注理论以何种表述方式为载体。其实,邓小平理论的这种表述方式恰有利于它成为开放的体系。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何以言之?以大部头学术著作形式为载体的理论大多有严密的推理过程,其结构也因之而固定下来。邓小平理论的载体――语录体的《邓小平文选》则不然,其中多为结论,有时有推理过程有时则没有。拿科技第一生产力理论为例,邓小平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4)尽管邓小平对该理论有过多次论述,但他完整地明确地提出时就是这样简单、直接,由此带来的好处就是给研究者们以无限的空间。俗话说得好,“理不辩不明”,只有对各个理论观点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论证,其真理性才更易为大家所认识,理论才更乐于为大家所接受,理论的生命力才更长久、感染力才更强烈。这就是开放性体系的优越之处。还有,作为理论创立者的邓小平不同于前三位导师的地方就是:马克思是大思想家、大学者,列宁、毛泽东是学者型领导人,他们书读万卷、文思泉涌、自然可以著作等身。邓小平则是有着强烈务实性的实干家、政治家,他从事领导改革开放实践工作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他执笔写作的时间,进入他脑海的问题也基本上都是改革开放中的具体操作性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经升华就成为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观点、原理。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于是形成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另外,邓小平理论体系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不涉及夺取政权的理论。究其原因,根本上讲是邓小平所处的时代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他是一位处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背景下的守承者,他担负的任务已不再是“继续革命”,而是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巩固政权、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也决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仅仅是时代变了就使得邓小平创立了这样的理论,作为反例的是仍有某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教条地固守某些理论、观点,抱残守缺,用革命的思维来对待社会发展。
邓小平理论与科社经典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如前文所比较分析的,这种相承性表现在体系的外观,即结构上;也表现在体系的内瓤,即理论观点的继承性上;还表现在体系的本质,即这些理论观点追求的目标、终极价值上。但是邓小平理论更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新阶段。事物的辩证法表明,理论观点间的继承性也能体现出它们之间的差异。这就是,在我们清楚地看出邓小平理论的观点与科社经典理论的观点有继承关系的同时,同样能清楚地看出邓小平理论毕竟对它们进行了丰富、发展。原因在于,马克思、列宁以至邓小平等人都着眼于当时代的问题,以解决时代提出的挑战为历史使命。他们总是对面前最重大、最急迫的理论难题进行思考、给予解答。我们甚至可以大胆试言,马克思若是活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就是邓小平理论。
三、&&&&&&&&& 三、&&&& 邓小平理论体系前瞻性研究
&& 上文对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把该体系与科社经典理论体系做以比较,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下面将总结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特点,对这个开放体系的发展进行初步瞻望。
1.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特点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就其理论形态来说,是统一的科学体系。从本质上说,都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对这一科学体系,任何形式的割裂都会在理论上造成混乱,在实践中带来危害。但是,由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所处时代的不同、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及对此认识的理性化程度不同,又必然会使其理论内容和风格各具特色。
(1)对体系中心主题论证的充分性。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中心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体系内各观点对此进行了充分阐述。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给予解答,而且进一步具体化为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形态的社会主义。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理论给予解答,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要解决历史遗留的国家没有统一的问题,则有“一国两制”理论提供实践的依据。对于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有更简洁的理论表述,即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按照基本路线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干上一百年,我国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的实践经验必将为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体系构成的严密性。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由以下要件构成:有原理赖以产生的概念、范畴;有许多理论观点;有一定的逻辑结构。邓小平理论中的概念,择其重要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国两制等;范畴择其重要的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精神文明,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这些概念、范畴象物质中的原子一样成为体系中的最小计量单位,由它们生成了许多观点、原理。原理之间按照某种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如前所述,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结构为三个层次:哲学基础、理论原理、战略策略原理,此三个层次显现层进关系,互为推论的因果。
(3)体系内容的人民性、时代性。人民性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理论产生效应是为了服务于人民,满足人民的要求,也即理论本质上是人本的;其二,理论的来源依赖于人民的创造、人民的实践。邓小平理论的人民性正好都反映着这两层含义。先从第一层含义讲起,邓小平理论的三步走战略是以人均收入为标准制定的,其中第一、二步的目标更是直接称为“解决温饱”、“达到小康水平”,这就表明是为人民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中一种新计划观念的诞生。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指标时都是以工业产品产量为标准的,其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忽视人们生活水平的倾向在内。社会是人的社会,只有人生活水平提高才是有意义的发展,单纯工业产量增长的社会发展意义并不大。虽然工业增长必然客观上带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生活水平的提高总滞后于工业产量的增长,这就使人产生疑问:以人为目的呢,还是以发展经济指标为目的?邓小平理论一举改变此种方式,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衡量发展战略步骤的标尺,这是一种观念上的深刻更新。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制定发展计划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计划,而是全面发展的计划:“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55)关于人民性的第二层含义,邓小平理论许多观点的形成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结果,前已涉及,此略。邓小平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人民性上,正象江泽民指出的,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56)
时代性是指这样的时代才产生这样的理论,与此同时,理论也反映出时代的特征,用古人的话则是“斯人也则有斯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那么邓小平理论只能是重发展、促和平才符合时代潮流。我们看到,邓小平理论的重心也确实在社会发展上,以至于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中心主题是发展理论,(57)或者认为是“一心一意搞建设”。(58)邓小平理论中许多重要原理的形成只有在这个时代才可能,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例,当社会主义的本质显露得不太明显时,要想抓其本质确有点勉为其难。只有随着实践越加深入,认识越加深刻时,才能使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把握特征转进到认识本质。而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还有着具体的时代背景,有着鲜明的时代针对性。即邓小平同志主要针对90年代初国内的政治形势而言之有所指,他是要破除人们思想上的束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59)和社会主义本质论一样,其他许多重要原理的提出也是既有大时代背景,也有具体的时代背景。正如此,十五大报告中讲到:“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时代性讲的是理论主要解决现时代提出的实践问题,那么,从前瞻的角度讲,这些理论是否仍能满足未来时代的要求仍需实践来检验。由此则又涉及到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特点:开放的体系。
(4)理论体系的开放性。邓小平理论有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为一个严密整体的邓小平理论并不是一次性提出的,而是经历了从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经过十三大的论证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到十四大初步形成的发展过程。十五大又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称之为邓小平理论。这就表明,邓小平理论不是一个封闭的、一次性完成的体系,而是一个具有开放性,不断随实践的深入而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则不同,在它的形成标志《共产党宣言》中已基本包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更是“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60),以后马恩再论述相关问题时只是对它的深化。从比较中我们就可看出:邓小平理论是开放的体系。当说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时,本文从两个方面理解:①随着实践的发展,会有新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添加进来;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会有旧的理论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十五大报告说邓小平理论“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尽可以把此两方面理解包含进去。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已开始取得丰硕成果:如,①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②完善和系统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是对市场经济理论的系统化、具体化。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③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此为基准,描绘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蓝图;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而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所有这些都是添加到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反映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某些观点的发展前景,下文有详细阐述。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并不是研究者归纳的,而是理论创立者的自觉行为,并不自诩为穷尽真理。
2、邓小平理论开放体系的发展与瞻望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发展预测应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因为这涉及到理论观点的健康发展。当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前景时,其中某些原理、观点的发展方向也就易于把握了。预测体系的发展状况时应在两个背景下着手:着眼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着眼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所面临的新问题。
全球化的定义很多,本文不拟去考察哪个定义更准确,只是认为由于经济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性大大增强,同时由于现代化信息传输工具的普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接触越加便利,由此带来全球文化观念的撞击更加剧烈。这就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如何共存是一个重要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搞自我封闭显然不行,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61)社会主义国家自成一个体系,联合对资本主义封闭也不行,“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不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62)苏联、东欧国家想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外建立一个“国际循环”的失败正好为邓小平的这句话做了注解。那么,社会主义只能和资本主义在交流合作和斗争中共存,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将永葆其青春。而与此相关更重要的课题却是: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共存过程中,如何超越资本主义并展现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及其他基本价值:如自由、民主、自治、人权、正义、福利等,这也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这些目标时如何寻求它们在全世界的实现,本文认为这是邓小平理论从体系上讲需要逐渐补充的重要部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是邓小平理论体系无需关注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历史使命,邓小平理论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的角度,从全人类的角度,其体系中必须补充这一部分内容。正如已讲到的,全球化时代人们思想交流极为便利,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民展示其价值的同时,资本主义也在向社会主义世界的人民展示价值,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以防在潜移默化中被同化了过去。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寻求以上基本价值的实现并非一日一时就可完成,不能急躁,但必须有理论上的自觉性。而且,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以新的思维去考虑该问题,不能沿用“输出革命”的办法。
邓小平理论还需解决人民对它自身的评价问题,这些内容亦是体系中待添加的部分。这里的人民不光指我国人民,还有世界各国人民,全球化时代的别国人民已能很容易地感受社会主义的中国、感受邓小平理论。目前的状况是:海外普遍存在着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尽管有些人并不把我国直接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但也对她的社会主义性质提出质疑。即使一些思想并不僵化的西方左翼学者也有此种观念,我们以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的话为例:“直接了当地说,任何认为中国当前的历史发展道路是资本主义的说法,都是在塑造现实,而却自认为是反映现实。反之,说中国是一个向着共产主义前进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用理论套话为一种已把社会主义扭曲得难以辨认的社会打掩护。”(63)邓小平理论应当重视人民的感受,通过完善理论体系以予解答。但是,对于这种怀疑我国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的思潮,我们的基本态度是予以否定。然而,单纯的否定并不能够解决问题,根本上讲我们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更充分地显现出来,从而增强说服力。
我国改革开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金融监管比较薄弱,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比较混乱:地区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存在,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城乡都有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等。我们需攻克的新课题为:如何围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有新的进展,在对外开放水平方面有新的提高;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积极稳妥地搞好机构改革和多项配套改革,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如何进一步从严治党,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增强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等等。(64)要解决以上这些方面的问题,有的需要坚持贯彻实施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已有原理,有的需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充实其体系。
对已经系统化的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有些观点,笔者认为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时间推移,会有新的观点取代它们。这不是对邓小平理论科学性的否认,也不是对其历史性作用的否认,而是基于理论的时代性作出的应有判断。比如初级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那么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完成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如何划分就将成为重要的理论课题,因为认清所处阶段永远是制定合理、科学政策的前提;又如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理论,这个战略目标将于下世纪中叶完成,那么此后的战略步骤如何制定又被提上日程;还有“一国两制”理论,该理论认为港、澳、台地区资本主义制度至少五十年不变,五十年过后,如果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港澳台地区的人民更倾向于社会主义制度时,可不可以“一国一制”?等等。对于这样一些理论问题,以上的看法只是一种很粗浅的陋见,反映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超前性思考。
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对邓小平理论这个开放体系作出某些调整并不足以惊奇,尤其是理论界对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完善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 释:
(1)(21)储波《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求是》1994.24&
(2)(19)苏戎安《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4.6&
(3)(16)(30)黄荫涛《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与逻辑结构》,《科学社会主义》1994.4&
(4)(22)(29)包心鉴《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5)张佩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五元构建》,《江西社会科学》1995.1
(6)庄前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结构》,《理论学刊》1995.1&&
(7)(13)(57)朱奎保《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8)卫阳光《邓小平理论体系构建特点》,《党政干部论坛》1998.10
(9)(14)雷云《试论贯穿邓小平理论始终的三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6.1&
(10)(20)(44)李鸿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论要》,《福建学刊》1996.2&&&
(11)(18)(58) 孙纪成 李茂岭《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初探》,《江淮论坛》1994.3 
(12)侯远长《正确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2&
(15)(28)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25~27页
(17)(27)张奎良主编,《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前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6页
(23)普布次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问题的认识》,《西藏党校》1996.2
(24)周荫祖《我所理解的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及系统结构》,《南京社会科学?经济哲学版》1995.11
(25)陈文书《完整地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理论学习导刊》1995.4
(26)徐文泽《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理论学刊》1998.2
(31)《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175页
(32)《哲学小辞典》,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33)《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271页
(34)《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86页
(35)(39)(41)《列宁选集》1995年版第2卷,第418页,第418~439页,第554页
(36)《辞海》,1979年版上卷,第521页
(37)(38)(4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2页,第43页,第364页
(40)《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63~64页
(4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3)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71页
(45)(48)杨继绳著,《邓小平时代》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252页,第26~27页
(46)(49)(54)(55)(59)(61)(6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第407页,第274页,第371页,第372页,第90页,第290页
(50)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51)《列宁全集》28卷,第163页
(52)《毛选》5卷,第163页
(53)《列宁全集》37卷,第188页
(56)《人民日报》,日
(60)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修订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63)转引自《海外邓小平研究》&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64)王传邃主编,转引自《邓小平理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
《列宁选集》&&&&&&& 第2、3卷
《斯大林全集》&&&&& 第6、8卷
《邓小平文选》&&&&& 第2、3卷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邓小平理论研究》&&&&&&&&&&&&&&& 王传邃主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靳辉明主编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 俞可平主编
《邓小平理论:结构?体系?特色》& 王韶兴主编
《邓小平理论总论》&&&&&&&&&&&&&&& 金钊著
《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册&&&&& 高放& 黄达强主编
关键词: && && && &&
&& 文章“邓小平理论概论论文”
1、凡本网注明“世界经理人”或者“世界经理人办公伙伴”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经本网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世界经理人”或者“世界经理人办公伙伴”,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站)”作品,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始出处单位及原作者所有,本网不承担此稿侵权责任。
3、欢迎各类型媒体积极与本站联络,互相签订转载协议。
4、如著作人对本网刊载内容、版权有异议,请于知道该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本网,否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关权利。
5、联系我们:;投稿邮箱:,欢迎赐稿。
 office讨论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