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肌锻炼方法间隙是什么 有三角肌锻炼方法间隙吗

肩部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肩部[jiān bù]
肩部(jiān bù) 1.背部和肋部到面部和头部之间的部分。 2.在形状、位置或作用上与人肩相似的部分。 3.背部和肋部到面部和头部之间的兽皮。
1.顶由锁骨中1/3、第1肋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与颈根部相通。
2.底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及腋筋膜。皮肤借纤维隔与腋筋膜相连。腋筋膜中央部较薄弱,且有皮、浅血管及淋巴管穿过而呈筛状,故名筛状筋膜。
3.四壁有前壁、外侧壁、内侧壁及后壁。前壁由胸大、小肌,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胸筋膜呈三角形,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胸小肌下缘以下的筋膜,连于腋筋膜,称为腋悬韧 带。外侧壁由肱骨结节门沟、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肢肌组成。内侧壁由前锯肌及其深面的上4个肋与肋间隙构成。后壁由肩脚下肌、大圆肌、背阔肌与肩胛骨构成。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和 肩胛下肌、小圆肌之间,其内侧为三边孔,有旋肩胛血管通过;肱三头肌长头与肱骨外科颈之间为四边孔,有腋神经及旋肢后血管通过。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3段。
(1)第一段:从第1肋外侧缘至胸小肌上缘,在锁骨三角内。其前方有皮肤、浅筋膜、胸大肌及其筋膜、锁骨下肌、锁胸筋膜,以及穿过该筋膜的头静脉、胸肩峰血管 及胸外侧神经等。后方有臂丛内侧束及胸长神经、前锯肌、第1肋间隙等。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和后束。内侧有腋静脉以及腋动脉第1段发出的胸上动脉及伴行静脉。胸肩峰动脉自第1段发出,穿锁胸筋膜至胸大、小肌, 三角肌及肩峰。
(2)腋动脉第二段:位于胸小肌后方的胸肌三角内。其前方除皮肤、浅筋膜外,有胸大、小肌及其筋膜;后方为臂丛后束及肩胛下肌;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内侧有腋静脉及臂丛内 侧束。胸外侧动脉自第二段发出,与其伴行静脉于腋中线前方沿前锯肌下行,营养该肌;女性有分支至乳房。胸长神经于腋中线后方下行,支配前锯肌。
(3)腋动脉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缘之间。其末段位置表浅,仅被以皮肤及浅、深筋膜,是腋动脉最易剖露的部位。其前方有正中神经内侧很及旋肱前血管越过;后 方有桡神经、腋神经及旋肱后血管;外侧有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内侧有尺神经和腋静脉。腋动脉第三段的主要分支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 平肩胛下肌下缘发出。其分支为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后者与胸背神经伴行人背阔肌。旋肱后动脉先向后穿四边孔,然后与旋肱前动脉分别绕过肱骨外科颈的后方和前方,相互吻合并分布于三角肌和肩关节。
2.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两者之间的前方有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方为尺神经。
3.臂丛位于腋窝内的是臂丛锁骨下部。由来自臂丛锁骨上部的三个后股合成后束;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续为内侧束。三个束先位于腋 动脉第一段的后外侧,继而位于腋动脉第二段的内、外侧及后方,在腋动脉第三段周围分为五大终支。
4.腋淋巴结位于腋窝蜂窝脂肪组织中,约15~20个,可分为五群。
(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收纳上肢的淋巴;其输出管多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结,少部分注入锁骨上淋巴结。手和前臂的感染首先侵入此群淋巴结。
(2)胸肌淋巴结:在胸小肌下缘,沿胸外侧血管排列;收纳胸前外侧壁、乳房外侧部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结。施行乳腺癌根治手术,应避免 损伤胸长神经,否则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胛”。
(3)肩胛淋巴结:位于腋后壁,沿肩胛下血管、神经排列;收纳背部、肩胛区及胸后壁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结。乳腺癌手术清除淋巴结时,注意保护胸背神经,免致背阔肌瘫痪。
(4)中央淋巴结:位于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收纳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其输出管注入尖淋巴结。
(5)尖淋巴结:位于胸小肌与锁骨之间,锁胸筋膜深面,沿腋静脉近侧端排列;收纳中央淋巴结及其他各群淋巴结的输出管,以及乳房上部的淋巴。其输出 管合成锁骨下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有淋巴导管。
5.腋鞘及腋窝蜂窝组织腋鞘,亦称颈腋管,由推前筋膜延续包绕腋血管及臂丛而成。锁骨下臂丛麻醉,需将药液注入此鞘内。腋血管、臂丛及腋淋巴结之间,有蜂窝组织填充,并沿血管、神经束鞘与邻近各区相交通。向上经腋鞘达颈根部;向下达臂前、后区;向后经三边孔、四边孔分别为后胛区、三角肌区相交通。向前通胸肌间隙。因此,这些区域的感染可互相蔓延。[1] 三角肌区,指该肌所在的区域。此区皮肤较厚,浅筋膜较致密,有腋神经的臂外侧上皮神经分布。三角肌从前、外、后包绕肩关节。腋神经的前支支配三角肌的 前部与中部,其后支支配三角肌的后部和小圆肌。旋肱后血管与腋神经伴行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向前与旋肱前血管吻合。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伤及腋神经,致三角肌麻痹, 日后可形成“方肩”,而肩关节脱位时,亦有“方肩”表现,须加以鉴别。肩胛区,指肩胛骨后面的区域。此区皮肤厚,浅筋膜致密;肌肉由浅入深为斜方肌,背阔肌,冈上、下肌,小、大圆肌;肌的深面为肩胛骨。肩胛上神经起自臂丛锁骨上部,和肩胛上血管分别经肩胛上横 韧带的深面和浅面,分布于冈上、下肌。肩峰下囊位于肩峰与冈上肌腱之间,向前可延至喙肩韧带下方。三角肌下囊位于三角肌中部上份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两囊可彼此交通, 当臂外展时起滑动作用。肌腱袖,又称肩袖或旋转袖。由冈上、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腱性部,在肩关节囊周围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前、后和上方,分别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并与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当肩关节扭伤或脱位时,可致肩袖撕裂或肱骨大结节骨折等。[2]肩头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两关节面均覆盖一层关节软骨。肱骨头较大,关节盂浅小,呈椭圆形;周围有纤维软骨形成的盂唇使关节盂稍加深加大,但仅能容纳关节头的1/4~l/3。因此,肩关节的运动范围较大,但稳固性较差,临床上 易发生肩关节脱位。关节囊薄而松弛,于肩胛骨处附着于关节盂的周缘、喙突根部和肩胛骨颈;在肱骨则包绕解剖颈,内侧可达外科颈。纤维层被下列腱纤维加强:上、下部分别由冈上肌肌腱及肱三头肌长头腱;前、后部分别由肩胛下肌健、冈下肌腱和小圆肌。关节囊下壁最为薄弱,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常从下壁脱出。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肩关节[3]长头腱通过。肩关节的韧带主要有盂肱韧带,位于关节囊前壁内面,有加 强关节囊前壁的作用。喙肱韧带,自喙突根部的外侧缘斜向外下方,达肱骨大结节的前面。此韧带加强关节囊上部,而且有限制肱骨向外侧旋转和防止肱 骨头向上方脱位的作用。在肩关节上方,喙肩韧带与喙突、肩峰共同形成一弓状骨韧带结构,称为喙肩弓,可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肩关节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肩胛上动脉和旋肱前、后动脉的分支。神经来自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分支。[4]启胛动脉位于肩胛骨的周围。其构成有:肩胛上动脉,为甲状颈干的分支,经肩胛上横韧带上方,达冈上窝;肩胛背动脉,即颈横动脉降支,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发支分布于 冈下窝;旋肩胛动脉,为肩胛下动脉的分支,分布于冈下窝。三条动脉的分支彼此吻合成网, 是肩部重要的侧支循环途径。当腋动脉血流受阻时,该网仍可维持上肢的血运。[5]肩胛动脉网[6]肩周炎是以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本病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及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的萎缩。
目前对于肩周炎的治疗,外敷疗法是目前较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外敷肩周炎顺安贴,通过外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润滑关节,已达到治疗的目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肱三头肌和三角肌连接处有疼痛,请问是什么症状?该如何处理?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类试“肩周炎”的症状。应该是“受凉”和“拉伤”引起的。应该用热毛巾每天数次热敷,应该星期就会好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肱三头肌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你最近有过度的 体育劳动吧?
这症状持续了几个星期了,休息了一段时间好了,然后又开始训练又复发了,训练指练肌肉,难道是训练过度还是什么的,我现在只想能恢复,以后训练悠着点
如果你是在健身的话, 建议你 练三天 休息两天否则 很伤身体, 还没有效果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腋神经损伤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5页免费39页免费80页免费80页1下载券4页免费 7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90页1下载券4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9页免费27页免费36页免费24页1下载券2页1下载券
腋神经损伤|腋​神​经​与​肱​骨​外​科​颈​紧​邻​,​肩​关​节​骨​折​脱​位​,​特​别​是​肱​骨​上​端​骨​折​可​造​成​腋​神​经​损​伤​。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肌皮瓣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肌皮瓣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含&&&&义一种复合组织瓣适应症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缺损
肌皮瓣是一种复合组织瓣,是利用身体某块肌肉(或一部分肌肉)连同其浅层的皮下组织、皮肤一并切取,以进入该肌肉的血管为蒂进行转移,用于较大创面缺损的修复或肌肉功能的重建。肌皮瓣的血液供应充沛,抗感染力强,易于成活,组织量丰富,是整形重建外科常用的组织瓣之一。1.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缺损。
2.病灶局部血液循环较差,营养状况不良,形成难以愈合或伴有组织缺损的创面,如慢性放射性溃疡、慢性骨髓炎伴有大面积皮肤瘢痕、褥疮及深层重要组织结构或器官外露。
3.组织器官再造,如乳癌术后乳房再造等。
4.用于肌肉功能的重建,如小儿麻痹后遗症,屈肘、屈腕肌肉功能丧失等。1.血运丰富,创面易于愈合。
2.抗感染力强,生物学的清除作用较一般皮瓣好,并且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3.手术操作较容易。
4.应用广泛,几乎身体所有表浅部位肌肉均可就近取材。
5.肌皮瓣含有较厚的肌组织,缓冲作用大,有良好的衬垫作用,可用于覆盖创面,充填缺损。
6.带血管神经移植可用于一些病损肌肉的功能重建。
7.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进行远位转移。1.肌皮瓣为复合组织,比较厚,在某些情况下外观臃肿。
2.因丧失肌肉而致供区肌力减弱。
3.供区常有凹陷畸形,影响美观,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肌皮瓣的切取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肌肉要有主要血管供应。
2.由肌肉或肌肉内走行的肌皮动脉供血给皮肤。
3.有协同肌可以代偿其功能,不会因为肌肉移走后引起供瓣区明显的功能障碍。
4.以血管蒂为轴,有相当大的移动或旋转范围。
另外,肌皮瓣的选择同样要遵守就近取材、就近转移、尽量不损伤肌肉的运动及神经支配的原则。〖肌皮瓣手术设计及方法〗
1.根据创面的大小、部位及形状,设计合适的肌皮瓣。
一般以肌肉血管蒂为中心,画出该肌及其供养皮瓣的范围,按其旋转弧度测量转移瓣的末端,以能达到受区的最远端,并稍有富余为合适。最简单的转移方式是带有肌肉的单蒂式肌皮瓣。如需要延长肌皮瓣的旋转距离,可将皮肤蒂切断,或再切断部分肌肉蒂。如果受区和供区之间有正常的组织间隔,可形成岛状肌皮瓣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
2.切取肌皮瓣采用顺行切取或逆行切取。
手术方法应根据转移不同区域的肌皮瓣而异,其要点是:
(1)切取肌皮瓣时,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层筋膜,向肌肉间隔分离,为防止发生剪力错动损伤肌皮血管穿支,应将其表面的皮肤与肌缘暂时缝合固定。
(2)如采用顺行切取,应按照解剖位置仔细分离,先将蒂部主要营养血管显露出来,并加以保护,再根据预先的设计向远侧切取该肌皮瓣。
(3)如为逆行切取,先切断肌皮瓣的远端,再向近侧解剖游离,找到人肌的血管束后,循血管束向近侧解剖血管蒂。
(4)肌皮瓣转移后,先将其远端缝在受区适当的位置。缝合前观察蒂部张力及皮缘的血液循环。如张力过大影响血液循环,可在肌肉基底部稍加分离,至血液循环满意后再缝合固定。肌肉深面放置引流。包扎时皮瓣部暴露或松软敷料覆盖,以便术后观察血运。肢体用石膏托固定。供区直接缝合。如仍有困难,则取断层皮片移植。
(5)如须修复缺损肌肉的功能,应注意解剖和保护好支配肌肉的运动神经。
根据修复缺损的需要,采用带蒂转移或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移植。1.术后48h内,注意观察皮瓣颜色、温度及毛细血管反应,如有水肿,要抬高局部,促进回流,同时注意肌皮瓣下有无血肿,若表皮出现散在的紫斑及小水疱,表示有血液循环危象发生,应及时进一步处理。
2.受区应予以固定,直至愈合。对于因固定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应加强生活护理,并说服患者积极配合治疗。1.肌肉从附着点切断后,其体积将会缩小,因此术前设计时肌皮瓣要足够大。
2.充分重视解剖变异,设计时要将旋转弧度估计得充分些,使有足够大的肌皮瓣和足够长的蒂,以便转移覆盖远部的缺损。
3.术前肌皮瓣设计力求避开血液供应不良的肌肉。
4.用部分肌肉形成肌皮瓣时,须避免损伤支配另外部分肌肉的血管神经。[1]肱桡肌位置浅表,主要血供来自桡侧副动脉和桡侧返动脉,神经采自桡神经。该肌对屈肘和旋前功能仅起辅助作用,可作为动力肌转位替代瘫痪的肱二头肌。
肱桡肌肌皮瓣应用解剖
桡侧返动脉[1]始于桡动脉[2],经桡神经[3]向外上升,与桡侧副动脉吻合,沿途分支[4]支配肱桡肌[5]中上 段。桡侧副动脉为肱深动脉终支,其前支与桡神经一起穿臂外侧肌间隔,行于肱肌[6]与肱桡肌之间,分支营养肱桡肌上段。神经来自桡神经分支[7],由肌的上段进入。
肱桡肌肌皮瓣切口设计
取平卧位,设计三切口:自肘前“S”切口a,上端起自肱骨外上髁上9CM,下端沿肱桡肌的走向,即肘横纹下2CM于掌侧面;桡骨茎突上方1CM作长约2CM的切口b;胸大肌止点下方作4CM皮肤切口c。
肱桡肌肌皮瓣血管显露
切开切口a,显露肱桡肌[1],在肌肉内侧缘寻找人肌的桡侧返动脉[2]分支和来自桡神经[3]分支。
肱桡肌肌皮瓣游离
切口b切断肱桡肌止点[1],切口a切断肱桡肌的起点[2],结扎桡侧副血管,游离血管神经蒂,如遇神经长度不足,可向肌内作无损伤分离,将肱桡肌由皮下隧道抽出。
肱桡肌肌皮瓣转位
作切口c,显露肱二头肌短头,并沿肱二头肌的走向打通皮下隧道。肱桡肌办旋转180度后从皮下隧道引入至切口c。将移位的肱桡肌的起点缝合固定在肱二头肌止腱上,肌瓣的止腱缝合固定到肱二头肌短头腱上。
肱桡肌肌皮瓣应用解剖学要点
①肱桡肌的肌腱长约10cm,游离肌瓣时,对肌腱可作或长或短的剪裁,适应受区需要;
②肌的起端无腱质,其表面有较强的筋膜,后与臂外侧肌间隔相连,应将臂外侧肌间隔及臂筋膜一并切下,便于移植时缝接;
③肱桡肌的两组主要血管和支配神经,起源、行径均较恒定,桡侧副动脉在三角肌止点下、肱三头肌外侧头深面即可找到;桡侧返动脉干较短,必要时,可以截取桡动脉干端的一段作为游离血管蒂;
④两组主要血管均有分支至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两肌位置相邻,可以将两肌一并切取,制成联合肌瓣或肌(皮)瓣,以增强动力性肌瓣的肌力或肌(皮)瓣的面积。旋前方肌位于前臂远侧深面,主要血供来自骨间前血管。该肌不能形成肌(皮)瓣,作为肌瓣可修复邻近软组织缺损,但因位置深,切取不便,应用较少。
旋前方肌肌皮瓣应用解剖
旋前方肌[1]位于前臂前面远侧,位于拇长屈肌[2]和指深屈肌[3]深面,紧贴桡尺骨及其骨间膜[4]的前面。肌呈方 形,肌上缘长4.4cm,下缘桡侧宽4.5cm,尺侧宽4.8cm。骨间前动脉[5]走行在指深屈肌与拇长屈肌间,紧贴骨间膜正中前方下行,在旋前方肌上缘处外径1.6mm,主干在旋前方肌中部深面继续下行,发3—7支分布旋前方肌支。其外径在0.3—0.8mm之间。骨间前神经[6]与同名血管伴行。
旋前方肌肌皮瓣切口设计
切口位于前臂掌侧,自腕横纹向近侧作大“S”形切口。
旋前方肌肌皮瓣肌肉显露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找到正中神经加以保护。将掌长肌[1]和拇长屈肌[2]向两侧牵开,即可见位于拇长屈肌、指深屈肌[3]深面的旋前方肌[4]骨间前血管[5]和神经[6]紧贴骨间膜的正前方下行进入肌内。
旋前方肌肌皮瓣切取
小心游离旋前方肌[1]深层,紧贴肌肉尺、桡骨[2]附着处将肌瓣切下。旋前方肌肌皮瓣肌转位肌瓣[1]切取后,向近侧逆行游离骨间前血管[3]。肌瓣游离后可向近侧移位修复受区缺。
旋前方肌肌皮瓣应用解剖学要点
①切口下应保护正中神经;
②将拇、指深屈肌牵开,可以充分显露旋前方肌及血管束;
③切取肌瓣时应防止损伤进入肌肉的血管分支;
④术中注意勿损伤伴行的骨间前神经。三角肌肌皮瓣是以旋肱后动脉为血供和臂外侧上皮神经支配的组织瓣,局部转移可修复同侧肩部、上背部及腋窝部软组织缺损。
三角肌肌皮瓣应用解剖
旋肱后动脉经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的后外侧,分出三角肌支[1]和后缘支[2],前者为进入三角肌[3]的肌支, 其外径在2.0—2.5mm之间。这些肌支除供养三角肌外,还有一部分较小的穿支[4],穿过三角肌到达覆盖肌浅面的皮肤。后者常有1—2支,外径为0.8mm,长约5cm。后缘支斜向下外,约在三角肌后缘中部,经三角肌与肱三头肌[5]之间的肌间隙穿出,直接进入皮下,有臂上外侧皮神经[6]伴行。
三角肌肌皮瓣设计
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在三角肌后缘中部探测后缘支浅出点[1],并以此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旋转轴位于四边孔,相当于肩峰角[2]下7cm处,皮瓣远端可达鹰嘴上5cm。
三角肌肌皮瓣切取
按设计作皮瓣后缘切口,在深筋膜下向前掀起皮瓣,直至三角肌后缘,注意勿损伤从三角肌后缘浅出的皮支[1]血管。
三角肌肌皮瓣血管显露
作皮瓣近侧切口,顺皮支[1]血管逆行解剖直至四边孔处,显露旋肱后动脉主干[5]。
三角肌肌皮瓣游离
钝性分离三角肌后部,在辨清肌肉深面的血管走行后,按设计切取三角肌部分肌肉及表面皮肤,形成以旋肱后动脉为血管蒂的肌(皮)瓣,局部转移修复邻近创面。
三角肌肌皮瓣应用解剖学要点
①三角肌(皮)瓣,只限于将三角肌后缘部分的肌肉,连同覆盖其表面的皮肤一并切取;
②肩峰角下方约7cm处为四边间隙,为血管神经蒂根部所在部位,即三角肌后缘下部为皮神经血管浅出点。鉴于旋肱后动脉后缘支在三角肌后缘下部浅出入皮区,故手术切口宜在肌的后缘内侧;
③若遇到由肱深动脉升支取代旋肱后动脉的个体,不要误认为一般侧支而加以结扎切断,以免在四边间隙处找不到主干;
④切取臂外侧上皮神经时,必须保留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的运动支,可将臂外侧上皮神经向近侧逆行钝性分离,然后切取;
⑤三角肌与筋膜及皮下组织紧密交织,肌与皮肤间的移动性小,稳定性大,用以修复足跟、足底等负重区可能更为满意。小指展肌肌皮瓣位于小鱼际区,主要用于大鱼际区功能性修复,用作拇指对掌整形或外展整形。该肌切取后小鱼肌将丧失外展功能。
小指展肌肌皮瓣应用解剖
小指展肌[1]起于豌豆骨[2]并口豆钩韧带,止于小指近节指骨基底部的尺侧结节。肌肉血管神经来自尺动 脉[3]和尺神经深支[4]。尺动脉在钩骨处位于尺神经的桡侧,发一支[5]与尺神经的小指展肌支[6]伴行,在钩骨下方约lcm处进入该肌。其浅层皮肤除接受深层肌肉来的肌皮穿支外,另有尺动脉发出的皮支直接供应。
小指展肌肌皮瓣切口设计
以小指展肌肌瓣重建拇指对掌功能为例,在手掌尺侧及桡侧分别作切口a、b。
小指展肌肌皮瓣切取
先作切口a,显露小指展肌[1]。在远侧切断肌腱,在小指短屈肌[2]和小指对掌肌[3]浅层,由远而近掀起肌瓣,在靠钩骨处注意保护进入肌内的血管神经蒂[4]。
拇短展肌游离
作桡侧切口,显露并游离拇短展肌[1]。
小指展肌肌皮瓣转位
从桡侧切口向尺侧切口作宽大的皮下隧道,将游离的小指展肌[1]从桡切口引出。在拇指外展对掌位将小指展肌腱[2]与拇短展肌腱[3]缝合。术后用石膏托固定拇指于外展、对掌位4周。
小指展肌肌皮瓣应用解剖学要点
①小指展肌血管神经蒂恒定,手术设计时应以血管神经蒂起源处为轴,即相当于钩骨钩的位置;
②在靠钩骨处注意保护进入肌内的血管神经蒂;
③皮下隧道宜宽大,利于肌瓣通过。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角肌锻炼方法图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