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专属发展区域经济的原则划分原则

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48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48
2009年第11期;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王选选;内容提要: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关键词:区域差异产业结构作者简介:王选选,,03;中图分类号:(2009)11―;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提出了各种;围绕不同经济区域间的差距,理论界进行
2009年第11期 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王选选  内容提要:199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经济区域间差距也在快速扩大,区域差距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各省统计数据合并计算出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四个区域年的各项指标,在定性分析了影响四个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之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程度。结论显示,投资系数是影响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关键词:区域差异 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王选选,,030006。中图分类号:(31―05一、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不同经济区域均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但在发展的同时,不同经济区域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各经济区域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也成为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提出了各种应对措施,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经济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探讨其成因,并对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可能的走向进行分析,为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围绕不同经济区域间的差距,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杨开忠(2000)指出,投资规模和效果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蔡P和都阳(2000)的研究表明,有选择地重点向那些能够改进落后地区增长条件的领域投资,有助于缩小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张晓旭(2007)认为,随着198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出口导向政策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李双菊(2006)认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政府从经济中的退出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城市化和人力资本也能在相当程度上解释我国的地区经济差距。胡大立(2006)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二、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演进分析(一)区域划分和衡量区域差距的指标选择现有研究关于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方法有很多,本文根据研究内容和中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政策取向,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区域划分方法进行研究。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131 Finance&TradeEconomics,No111,2009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衡量不同经济区域差距的指标有很多,从经济层面分析,本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不同经济区域差距的变化。(二)不同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198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117、210和019倍,到2007年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212、218和114倍,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明显快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出211、217和313个百分点。三、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因是多方面的,:1.、资源禀赋差异和区位条件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2.。任何现实的生产力都是对以往生产力的继承,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要受制于原有的经济基础。各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初期差距效应,即发展初期的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或发展起点不同对于一定阶段发展差距的扩大具有主要作用。3.政策因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项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拉大了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的差距。4.投资力度和环境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支持下,东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在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下,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民间投资均高于其他地区。年,东部地区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可比价计算)分别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和1314倍。投资环境差异导致了外商投资的巨大差别,进而加大了区域发展差距。5.结构因素。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区域,一是东部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的活力较强;二是东部率先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6.布局与区位因素。我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由于东部企业的技术和资本优势,其他区域很难在制造业上与东部竞争。7.人力资本因素。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中、西部本身教育落后,鼓励人才发展的机制也落后于东部地区。中、西部青年知识人才流动呈现县城DD省城DD经济发达区域的明显趋向,凡是到发达地区上大学的青年,大多数不愿再回到本地,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对中西部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8.思想文化因素。思想观念往往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它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它从深层次影响着经济发展,而且往往是根本性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活力不足,经济发展受到明显制约的重要原因之一。1322009年第11期 四、区域发展差距计量模型的设计及估计(一)变量的选择根据前文分析,影响经济区域差距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自然地理因素,又有基础经济、政策、资金和人力素质等因素,还有外商投资、投资强度以及产业结构对区域增长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lngdp代表各区域人均GDP的对数;fd代表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占该区域GDP的比重;sc代表各区域第三产业的比重;tz代表各区域投资指数,即地区投资绝对规模与其GDP基数之比,由各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除以初始年份(1987年)GDP得到。(二)数据处理说明文中数据来自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由于西藏数据缺失较多,在数据处理中未包括西藏;重庆和四川同属西部地区,;各年度GDP总额均使用以1987年为基期的GDP、外商直接投资均使用各年度以1987,由于1989年以前平减指数代替;各人均指标均,。(三)我国东部、,由于各种软硬环境的长期变化,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显现,表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四个区域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居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差异、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等,但这些差异究其根源是四个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人均GDP的高低反映了区域每个居民能够平均分到的物质和服务的多少,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根据前文分析的影响四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设定为:lngdpi,t=δi+αifdi,t+βilntzi,t+γisci,t+μit其中,lngdpi,t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i=1、2、3、4,分别表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δαβγt=…2007,用以表示年份。i,i,i,i为待估参数,反映各种因素对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μ影响的程度。其中的δi反映四个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差异对经济差距的影响。it为随机误差项。(四)模型参数的估计由于各区域基础发展水平不同,同时为观察各参数对不同地区影响的差异,本文利用年四个地区的数据,剔除价格因素后,对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1。从上述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1.自然地理位置和基础发展水平对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显著。从模型截距项可知,东北和东部地区在观察初期(1987年)的人均GDP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且东北地区略高于东部地区。到2007年虽然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落后于东部地区,但仍然明显高于其余两个地区。2.经济外向度(fd的参数值)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影响显著。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对中部、西部和东北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但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由于其经济的外向度相对于其余三个地区已经很高,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引起经济失衡或加剧经济波动的作用,因此外向度这一指标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是反向的。3.产业结构(sc的参数值)对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显著。在四个区域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这里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较133 Finance&TradeEconomics,No111,2009大,其系数分别为034358,而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则递减。这一差异说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过程还未完成,对这两个地区来说,工业化水平仍是制约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表1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间差距模型估计结果4.投资系数或投资强度对各个地区变 量参数估计值Std.Errort统计量的经济增长影响最大。投资对经济增长C的影响在各参数中最为明显,各个区域EAST--fdEASTMID--fdMIDWEST--fdWESTNORT-fdNORTEAST--scEASTMID-scMIDWEST--scWESTNORT--scNORTEAST--lntzEASTMID--lntzMIDWEST--NORT--FixedEffects()EAST--CMID--CWEST--CNORT―C9的估计值均在0155以上,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系数每增加1%,人均GDP增长速度可提高0155个百分点以上。从各个区域参数的差异看,同等,即东,东北、中部、西部地。这一现象也说明,由于经济体制、投资主体的不同,同等强度的投资在不同地区的效果是有差异的。中西部地区受投资体制和投资环境的影响,投资效果要低于东部地区。五、结论与建议从本文所分析的结论可知,影响区  注:模型中EAST表示东部地区,MID表示中部地区,WEST表示西部地区,NORT表示东北地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投资系数、经济外向度、产业结构等几个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走向各不相同,因而其对区域间差距走向的影响也不同。其中经济外向度和产业结构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各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区域间差距的缩小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投资系数对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就自发性投资而言,因为其是积累的结果而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这一因素对东部地区的影响仍然会在相当时间内高于其他地区。但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投资必将以高于历史水平的速度增长,从而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此外,即将开始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沿海制造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也会提高这些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促进当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进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较快发展,这将会使东西部的差距有所缩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就如何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建立统筹、协调的区域政策管理机制1987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出现的两个回落期,均是在国家出台了有利于不同区域发展的区域政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有效的区域政策是促进各区域经济增长和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措施。建立统筹、协调的区域政策管理机制,统一制定适合各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不同经济区域发展,对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客观要求。2.适当增加对中西部地区投入模型估计结果中,投资是对区域差距影响最大的变量,投资的变化对于区域差距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投资环境尚未形成与东部相应的吸引1342009年第11期 能力,资金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投资力度,不断改善中西部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运行环境,中西部区域内应加大投资环境改善力度,采取一些特殊的投资回报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中西部建设,逐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3.加大中西部对外开放力度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同时,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发展外向度低,地方保护色彩浓郁的状况,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区域间的合作,努力优化各种环境,吸引经济发达区域资金、技术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4.加大人才建设力度人才是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时至今日中西部的人才仍不愿留在当地,极创造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发挥优势的环境,,,营造出能引进来、留得住的良好氛围,。主要参考文献:1.蔡P、都阳:2000年第10期。2.胡大力:《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3.李双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4.杨开忠:《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5.张晓旭《中国地区差距::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及政策含义》《求索》,2007年第12期。责任编辑:康 邑(上接第130页)  合谋持续时间长的合谋行为处罚不力的局面,可以有如下几种政策选择:(1)维持现有的规则,但是灵活加以运用。对于只在单个市场经营的企业,涨价幅度在10%以内并且持续时间1年以下的,适用现有罚金规定,但是对于涨价幅度10%以上并且持续时间1年以上的,反垄断机关可以根据合谋的严重程度来对基础罚金进行调整,罚金上限可以超过企业上一年度销售额的10%;对于国际恶性卡特尔则不论其影响是仅限于国内还是国际,一律采用违法企业上一年度全球市场销售额1%~10%的罚金上限标准。(2)维持现有规则,但是提高罚金上限标准。根据本文的分析结论,要成功制止合谋,对国内卡特尔的罚金至少应该提高一倍,即罚金上限应该为企业上一年度销售额的20%;或者将上一年度销售额标准修改为违法期间总销售额1%~10%的罚金标准。(3)修改现有的规则,采用违法所得两倍罚金规则。随着执法经验的提高,可以将根据上一年度销售额10%确定的罚金上限和“处以违法所得两倍罚金”的规则并用,酌情采用两者中最高的一个作为基础罚金。(4)建立综合法律责任。为了发挥反垄断法的威慑作用,应该对价格合谋行为适用行政、民事和刑事的综合法律责任,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建立对恶性卡特尔的刑事责任和引入民事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制度。在近期缺乏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应提高行政罚款额度。主要参考文献:1.Becker,CrimeandPunishment:AnEconomicApproac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76,1968,pp.169-217.2.BuccirossiandSpagnolo,OptimalFinesintheEraofWhistleblowers―――ShouldPriceFixersstillGotoPrison?VivekGhosalandJohnStennek(eds.),ThePoliticalEconomyofAntitrust,Elsevier,2007,pp.81-120.3.Connor,GlobalAntitrustProsecutionsofModernInternationalCartels.JournalofIndustry,Competition,andTrade,4,2004,pp.2392267.4.ConnorandLande,CartelOverchargesandOptimalCartelFines.SSRNWorkingPapers,2006,pp.35-38.5.Landes,OptimalSanctionsforAntitrustViolations.UniversityofChicagoLawReview,50,1983,pp.652-678.6.Posner,R.A.,AntitrustLaw:AnEconomicPerspectiv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2001.责任编辑:原 宏135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分析48等内容。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 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2)区位条件 1978 年以后,... 中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 暂无评价 5页 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和政策建议_专业资料。龙源期刊网 ...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和全国 31 个省市区域经济 发展的实证分析显示,绝对差距逐年...  事实证明,我国经济政策向沿 海地区的倾斜确实是引起、加剧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和 14 个开放城市, 在...  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也已经成为了困扰中国继续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 裕的一个...[3]乔国峰.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对东西部差距成因分析.太原大学学报 2004, (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新中国成立时,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已非常突出, 2...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 经济发展差异 成因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二)产业结构差距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经济的...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下)[经济-新经济学]-论文吧 >
> 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下)【关键词:证券】&3.2.3沪苏浙沿海综合经济区(或长江三角洲综合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区,该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今后,要继续发挥金融中心的优势,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金融中心;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轻重工业基础优势,建设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特别是轻工业装备产品制造中心;加大企业研发能力的培养,建设全国又一个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3.2.4粤闽琼沿海综合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等3省区(未来还将包括港澳和台湾地区),该经济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今后,要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地区的地位,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成为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建成中国最大最重要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3.2.5黄河上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与河南5省区,该经济区是中国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今后,要继续发挥能源原材料的优势,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太钢和舞钢等)、有色工业基地(山西铝厂、中州铝业等)。加大兰州、洛阳和太原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用先进装备技术改造传统的机械工业,建成中国重要的以拖拉机为主的农用机械、以矿山冶金设备为主的重型机械以及以轴承为主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制造业基地。以西安、兰州为核心进一步聚集生产要素,建成中西部装备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发展区。进一步加大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本经济区可持续能力。3.2.6长江上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等6省区,该经济区是中西部地带人口和城镇最稠密的地区。今后,要继续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以及建立在农产品基础上的深加工工业。建设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包括武钢、重钢、马钢和萍乡钢铁厂等;有色金属产业主要包括湖北和江西的铜业、湖南的铅锌业和冶金业以及江西的钨业等)。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建设全国第三大汽车工业基地(武汉)以及其他交通设备工业基地(重庆的摩托车制造)。3.2.7珠江上中游综合经济区(或滇黔桂综合经济区)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3省区,该经济区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今后,要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建设中草药和生物制品研发与生产基地。进一步开发巨大的旅游资源,建设以桂林山水、昆明春城风光、贵州黄果树瀑布以及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内容的沿珠江旅游风景带。依托北部湾港口群,建设中国西部地区便捷的出海口。3.2.8内蒙古综合经济区包括内蒙古1省区,该经济区是中国最大的奶类和羊绒生产基地,能源资源也较丰富。今后,要充分发挥煤炭、天然气和水能等能源资源的优势,强化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力度,尽快成为中国新的能源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载能源材料工业;保护和利用好天然草场资源,减少牧民数量,实行集约化的家庭庄园式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沙产业,建设若干沙产业基地。3.2.9新疆综合经济区包括新疆1省区,该经济区是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和沙漠绿洲农业基地。今后,要继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强化全国最大棉花生产基地的地位;以绿洲为基地,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昼夜温差大),建设具有优势的瓜果、棉花和西红柿种植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如葡萄酒酿造业、果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设中国石油生产最大的接续地;加快发展有一定优势的农业机械工业,促进工业化;促进旅游业及民族旅游产品的发展;开发沙产业,建立沙产业基地。3.2.10青藏高原综合经济区包括青海和西藏2省区,该经济区是世界上地势最高、中国人口和城镇最为稀少的地区。今后的主要任务应是努力保护好这块世界屋脊的生态环境。在地区开发上[15,16],首先要强调人口重点开发地区的集中,如西藏的“一江两河”地区、青海的湟水河流域地区以及格尔木盆地地区;其次,要选择优势资源(如天然气、盐湖资源、有色金属开采等)开发,并采取保护式的开发方式,避免小规模、分散式的资源开发模式;第三,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围栏畜牧业;第四,发展特色民族风情旅游业。各综合经济区之间,也应当有密切的联系,并不能因为经济区的划分,而影响各地区之间的自由、开放的交往。事实上,10大经济区之间产品与服务、经济要素以及人员的交往也是比较频繁的。特别是东西部能源原材料的交往、所谓的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长江沿线以及珠江沿线等中国东西联系的“四带”之间,以及东北与关内之间,农产品以及机械产品都有大量的交流。4区域发展对策的大体思路(1)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着眼于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更有效地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和国际市场竞争,建立更加开放和宽松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加速各垄断行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大的空间;加大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革步伐,实施更加有利于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和财政税收政策;现行东部改革和开放政策向东北地区延伸,加速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等等。(2)中部及西部地带全面崛起。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和协调区域发展,实施全方位的综合立体式开发,建立有利于加速该地带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机制和政策。充分发挥居中的区位优势,加速地带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创造最大的国内需求市场;现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向整个中部及近西部地区覆盖,为全面崛起的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等。(3)远西部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对远西部地带要制定更加全面和优惠的扶持政策,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该地带开发的支持力度。实施向远西部倾斜的区域差异税收政策;加大国家对远西部转移支付的力度,对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国家全额投资;实施鼓励到远西部投资的财政补贴政策等等。「参考文献」[1]People‘s Daily.Report on the Economic Working Conference of Central Committceof CCP.-(1)。[人民日报。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报道。-(1)。][2]Zhou Qiye ,Liu Zaixing et al.Regional Economics.Beijing:China RenminUniversity Press,.[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Liu Zaixing.Industrial Geography.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刘再兴。工业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4]Liu Zaixing.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productivity in 90‘s.ChineseNational Situation and Power,.[刘再兴。90年代中国生产力总体布局。中国国情国力,.][5]Lu Dadao.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Chinese industrial dist ribution in2000.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110-118.[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10-118.][6]Hu Xuwei.National territorial Planning and regional Planning.Economic Geography,1981,(1):3-6.[胡序威。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经济地理,1981,(1):3-6.][7]National Land Department of NPC.Memorabilia of National Territorial Works()。Beijing :Reform Press,.[国家计委国土地区司。国土工作大事记()。北京:改革出版社,.][8]Huang Bingwei.A draft of comprehensive natural zoning of China.Science Aviso.,4-602.[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科学通报,4-602.][9]Lu Dadao.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Beijing:Science Press ,.[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0]Liu Yong The study on harmonizing the space development ord er and adjustingthe space structure of China in‘the Eleventh-Five-Year-Plan‘Period.Academic Journalof Zhongzhou,2005,(1):26-34.[刘勇。“十一五”期间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5,(1):26-34.][11]Wu Chuanjun.Economic Geography of China.Beijing:Science Press ,.[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2]Lu Dadao et al.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Chinese Regional Development.Beijing :Science Press,,648-667.[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648-667.][13]Chen Dongsheng (ed.)。New Study on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Beijine:Economic Science Press,.[陈栋生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新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4]Ma Hong(ed.)。The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the Economical Structureof China,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马洪主编。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5]Wang Mengkui et al.The Study on Unbalance Problems in the Regional Socio-economicDevelopment of China.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王梦奎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6]Lu Dadao.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ts Space Structure.Beijing:SciencePress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7]Yang Kaizhong.Study o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Beijing :ChinaOcean Press ,.[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8]Zhang Dunfu et al.The Principle of Regional Economics.Beijing:Light IndustryPress ,.[张敦富等。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Hoover E M.An 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 (2nd ed.)。New York:Alfred Knopf Inc.,.[20]Issad W.A Guide to Regional Science.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W.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Li Yining(ed.)。New Road to Regional Development.Beijing:Economic DailyPress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2]Sun Honglie,Zheng Du.The Formulation,Evol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i-TibetPlateau.Guangzhou :Guang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热门分类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经济区域划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