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骑行,一路麦香饼培训,可曾记得洛丽塔"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這是 Minstrel show(&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Minstrel_show&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M&/span&&span class=&invisible&&instrel_show&/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的一個舞臺元素,可以理解爲一種戲曲臉譜。其作用當然是扮演黑人,這些黑人的形象當然都很差勁,個個遊手好閒,又蠢又壞。因爲觀衆是白人。&br&&br&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那個時候的所謂「爵士樂」,包括號稱史上首部有聲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裡的「爵士」,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爵士樂有非常大的不同,幾乎不是一個東西。《爵士歌王》男主角 Al Jolson 就是演 minstrel 秀出身的。
這是 Minstrel show()的一個舞臺元素,可以理解爲一種戲曲臉譜。其作用當然是扮演黑人,這些黑人的形象當然都很差勁,個個遊手好閒,又蠢又壞。因爲觀衆是白人。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那個時候的所謂「爵士樂」,包括號稱史上首部有聲片《…
如果只能说服男人抽烟,烟草公司市场永远不算打开。直到忽悠女人也抽烟了,烟草公司的春天才到来,因为可以开发薄荷味、草莓味、香草味、迪奥真我味等等了啦啦啦。&br&&br&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女性「吸烟运动」兴起,带着几分男女平权的味道。其他时间和地区的吸烟文化不太清楚,只知我外婆的烟斗是从年轻时吸到现在的。
如果只能说服男人抽烟,烟草公司市场永远不算打开。直到忽悠女人也抽烟了,烟草公司的春天才到来,因为可以开发薄荷味、草莓味、香草味、迪奥真我味等等了啦啦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女性「吸烟运动」兴起,带着几分男女平权的味道。其他时间和地区的吸烟…
国外本来就有买卖二手物品的&b&文化&/b&. 就算没有Craigslist, 在报纸上,在传单广告上就有二手买卖的信息. 家里不用的东西也&b&习惯了&/b&收拾收拾自己拿出去一起卖掉而不是直接丢掉或者卖给收废品的. Craigslist只是在互联网上很好的支持了这个已有的巨大市场. &br&&br&58,赶集,百姓. 都在等着中国人培养出这个文化, 等着二手买卖的市场在天朝真正打开. &br&&br&&img src=&/ffea824bcbf654_b.jpg& data-rawwidth=&905& data-rawheight=&6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5& data-original=&/ffea824bcbf654_r.jpg&&2011年在芬兰一个只有20万人的小城, 市中心广场上周末就全是开着车一家子人来卖自己家里不需要东西的人. 后备箱打开就是一家店, 一件衣服衣服三欧五欧, 20-40几人民币. 三欧能在便利店买瓶可乐. 这是个人均GDP全球第12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外本来就有买卖二手物品的文化. 就算没有Craigslist, 在报纸上,在传单广告上就有二手买卖的信息. 家里不用的东西也习惯了收拾收拾自己拿出去一起卖掉而不是直接丢掉或者卖给收废品的. Craigslist只是在互联网上很好的支持了这个已有的巨大市场. 58,赶集…
以「國家發展」和「人民利益」孰為優先的制度不同,優劣見仁見智。&br&舉興建高鐵為例,京滬高鐵從06年1月批准、07年12月成立公司、08年4月開工、11年6月通車,從決策至完成只要5年5個月,從開工起算更只要3年2個月,就完成1318公里、24車站。相對只有345公里、8車站的台灣高鐵,從93年7月核定、98年5月成立公司、99年3月動工、07年1月通車,從決策至完成耗費13年6個月,開工起算也耗費7年10個月。&br&換言之,台灣耗費超過兩倍的時間,卻只完成不到京滬高鐵三分之一的建設。&br&拿政府運作來說,台灣在面對民眾的第一線公務員效率極高,但在公共建設上卻因為制度不同,造成速度緩慢的情況。就我自己的例子而言,我在河岸邊買了一個大樓單位,市政府要沿河岸興建高架公路,它先在都計與交通部門進行方案規劃、環境影響及交通評估,提出三個路線規畫方案,在沿線區鎮都舉辦公聽會,每一戶都接獲書面通知,有興趣者可前往發表意見;市政府在完成公聽會後,進行細部規畫修改並定案。接下來,市政府將建設案編入年度預算,送交市議會審查,若通過後則在下一年度開始執行。市政府會將工程進行公開招標(政府採購法),由民間建設公司投標。開工前進行鄰損現況調查,為避免工程損害而在施工前的建築檢查;市政府會請土木技師到沿線每戶檢查房屋結構、紀錄龜裂與水平狀況,這樣,若未來因工程而造成民眾的房屋損害,譬如龜裂或傾斜,民眾即可據此要求建築商修護,或向市政府提出賠償要求。施工期間,原則上都是採一班制,一方面照顧勞工權益,另方面也避免影響住戶夜間生活。另外也嚴格規定,施工區域必須架設圍籬、興建替代道路、工程的泥水廢材都不能超出圍籬區域。施工完成後,政府工務部門會進行驗收,就工程品質、結構安全、動線設施考核,通過者才會將工程款撥發給建商。&br&同樣的,台灣高鐵的建設,更是歷經銀行貸款(民間營運公司的自有資本不足)、工作權抗爭(原有航空、鐵路、客運業者排擠)、土地開發(地主排斥路線經過,卻歡迎車站)、封井與農權問題(農漁民抽取地下水灌溉造成地層下陷,影響行車安全)、工業良率(路線經過科技園區,車輛震動影響精密生產)等問題,再套上與興建高架公路同樣的作業標準,建設時程不久也難;也因此,部分台灣人會戲謔「民主制度」是效率低落的根源,對於國家建設產生扯後腿的影響。&br&不過站在一般台灣民眾的立場而言,政府甚至是國家的存在意義,就是要使人民過更豐盛、更有保障、更有尊嚴的生活,寧可建設晚些時間完成,也不容許政府胡來硬搞。
以「國家發展」和「人民利益」孰為優先的制度不同,優劣見仁見智。舉興建高鐵為例,京滬高鐵從06年1月批准、07年12月成立公司、08年4月開工、11年6月通車,從決策至完成只要5年5個月,從開工起算更只要3年2個月,就完成1318公里、24車站。相對只有345公里、…
谢邀。此问题成立,虽然描述上可能有偏差。电影史方面我了解不深,以下答案只针对文学。关于俄罗斯知识分子,&b&推荐金雁的《倒转红轮》&/b&,我正在读,非常好的一本书。&br&&br&说题目成立,则&b&首先需要选定比较时期&/b&。中国文革时期文学成了荒芜地,而文革是中国政治文化不正常的时期,以此来类比,中国不战自溃。因而此处拿来对比的,是通常所说的“十七年文学”,即1949——1966年间的文学。苏联则相应的是斯大林时期。在相应的时期内,社会主义政权都正需要巩固,因而意识形态方面管制加强。但是,十七年文学中,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作品。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作品也不算少,然而现今又有多少人会去看它呢。反观苏联,此时出现了《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红色骑兵军》等等优秀的作品。&br&&br&我以为造成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b&社会传统不同、作家总体气质不同、审查着力点不同。&/b&相关资料不在手头,因而只能简略回答。其中不少问题内涵复杂,此处也难详尽展开,只能约略说之。&br&&br&社会传统。俄罗斯长期信奉东正教,而期待引路者,救世主,也就是“弥赛亚情结”。同时,俄罗斯与法国相似,诞生了世界最早一批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多是贵族,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为了土地和人民奋斗。宗教、贵族,直到知识分子,这算俄罗斯的大传统。&br&&br&作家总体气质。如前所述,俄罗斯贵族大多有责任感,或者说神圣使命感,而其后平民知识分子也渐次觉醒,对社会不满增强,平民知识分子多是僧侣出身,对救世情结也有认同,而否定旧宗教等级,而对一切等级制度专制不满,向往自由,而对束缚人性不满。&br&&br&审查着力点。斯大林时代,文艺审查非常全面,从报刊,直到人身监控。但文艺审查不过是专制工具的一环,而且相对边缘,对创作方法直接干预不多。而且,由于社会传统和作家气质,&b&作家不会进行自我审查。&/b&&br&&b&&br&&/b&&br&上面只说俄罗斯,其实相对照看,便知道中国。中国十七年时期,活跃作家大多未经历过五四洗礼,而对社会主义政权抱有极高期待,于是便会迎合时代而创作,这很好理解。但我想说的是,即使经历了五四,又能如何?十七年真的是五四精神的消亡吗?&br&&br&既然反问,显然有文章。我以为十七年是五四某些特质的进一步发展。&b&五四期间,人的解放不过是实现社会富强的工具,为这目的,工具实在不重要。五四时期高扬自由,而这自由之上还有民族国家,这国家富强了,人苦点累点,又算得了什么?这一逻辑发展下去,便到了建国之后的十七年,而经历整风与反胡适,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多数被荡涤干净,再难有人以大悲悯,对政权批判,对人性关照。&/b&&br&&br&回过头来,文学需要独立,&b&政权要保证文学独立,作家也要有独立意识,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b&审查制度作用于外,而中国作家却会自我审查。莫要说他们怕死,中国传统士大夫之风,虽九死其犹未悔,内心原因,其实他们是认同这审查,并渴望在这审查中捞取权益——后者如郭沫若,很好理解,不多说。&br&&br&&b&为何会认同这审查。中国文人传统,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了人民,而毛泽东以此推论,说知识分子不如狗屎,狗屎还能肥田,知识分子有什么用?这话粗俗,但对当时的人而言确实是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用?能为这国家做些什么?这时候,有人说,依靠你们笔杆子,为社会主义宣传,为建设添砖加瓦,自然便同意了。同时,新政权的建立打破了旧秩序,一批优秀文人逃离大陆,而留下的多数不再写作,也不急着靠写作成名,只留下新生作家。他们多数来自底层,教育层次比较低,文学素养也很难保证。而文学又成了政治的传声筒,并因为“原罪意识”,要压抑自己,接近底层,自然难以写好。&/b&&br&&br&最后,是几个问题,以供思考,也是我的一些困惑。十七年文学多数是政治的虚拟实践,比如土改。而这些措施现今已被证明其失误,那么,歌颂这些政策的文学,难道就毫无价值吗?周立波对底层语言的刻画,现今读来依旧活灵活现,算不算对文学的贡献呢?既然文学要独立,而已现今政治观点,否定当时政治,并把当时文学也否定,是否妥当?
谢邀。此问题成立,虽然描述上可能有偏差。电影史方面我了解不深,以下答案只针对文学。关于俄罗斯知识分子,推荐金雁的《倒转红轮》,我正在读,非常好的一本书。说题目成立,则首先需要选定比较时期。中国文革时期文学成了荒芜地,而文革是中国政治文化不…
&ul&&li&一般来说由女性主动。&/li&&li&你是东方人,不需要主动。注意看别人准备做什么,配合就行。对方伸手你伸脸也蛮尴尬的。&/li&&li&每个国家地区不一样,德国人会熊抱一下,亲 0 到 2 次;法国人只把脸伸过去,身体根本不碰,亲 2 到 5 次。因此次数不一样,注意观察配合。&/li&&li&一般是碰脸颊亲空气。&/li&&/ul&
一般来说由女性主动。你是东方人,不需要主动。注意看别人准备做什么,配合就行。对方伸手你伸脸也蛮尴尬的。每个国家地区不一样,德国人会熊抱一下,亲 0 到 2 次;法国人只把脸伸过去,身体根本不碰,亲 2 到 5 次。因此次数不一样,注意观察配合。一般是…
首先我想谈谈大「大河剧」为何名为大河。&br&
「大河」其实是源自于法语“&b&roman-fleuve&/b&”的意译,指多部有共同的主题、人物或环境,但又各自独立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各部分不一定按时间或情节排列。更狭义的定义则认为符合上述定义,并且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以一个家族或时代为主题。这也正符合大河剧的故事历史时间跨度长,人物关系复杂的特点。&br&
其实,在1963年初代大河剧「花の生涯」上映时,大河剧还未被称为「大河」,而是被称为「大型時代劇」。次代大河剧「赤穂浪士」(对日本文化熟悉的朋友肯定对忠臣藏的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上映时,读卖新闻把这两部剧的故事比喻为「大和小说」,自此,「大河剧」这一称呼沿用至今(而大河剧的制作方NHK则是在1977年的NHK系列剧15周年纪念节目「大河ドラマの15年」上首次使用大河这一称呼)。&br&
大河剧作为日本电视剧文化中一抹古典的和风,自然在日本人心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每年红白歌会都会为来年的大河剧做足了宣传)。&br&
先上一张里代大河剧平均收视率统计图&img src=&/bafa5cbd34ea13aca8f71e_b.jpg& data-rawwidth=&812& data-rawheight=&6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2& data-original=&/bafa5cbd34ea13aca8f71e_r.jpg&&可以看出,收视率最高的是1987年渡边谦主演的「独眼竜政宗」(39.7%),紧随其后的则是在其次年上映的「武田信玄」(39.2%)。&br&
收视率最低的,则是去年,也就是2012年上映的「平清盛」,只有(12.0%)。值得注意的是,收视率最低的「平清盛」在历代大河剧中制作费却是用最高,达到平均每集6440万日元。&br&
导致「平清盛」收视率低迷的原因有很多。有作品色调阴暗,人物关系过于复杂等主观原因,也有播放档期与世界杯预选赛和伦敦奥运会撞车的客观因素。而占主导因素的,还应是「平清盛」的故事与热血激烈的战国时代或是幕末时代相比,缺乏对大多数观众的吸引力。&br&
总的来说,大河剧仍是日本人观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年轻人在观众比例中占得很少,多数观众则是具备了一定历史修养的中老年人。而近年收视率不振大河剧为了应对年轻观众,也大量启用了众多偶像派演员,比如今年的新剧「八重樱」的主役就是曾出演「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绫濑遥。同时,一向号称考据严谨的大河剧,也被频频指出剧中有与历史不符之处,甚至是虚构,遭到了不小的非议。加上由于NHK的大河剧那不菲的制作费用都是从NHK受信费里面出,而受信费又是国民买单。因此也出现了大河剧废止论等极端言论。&br&
首先我想谈谈大「大河剧」为何名为大河。 「大河」其实是源自于法语“roman-fleuve”的意译,指多部有共同的主题、人物或环境,但又各自独立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各部分不一定按时间或情节排列。更狭义的定义则认为符合上述定义,并且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以…
关于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补充一些解释和说明(我自己是新教基督徒),供参考:&br&&br&通常用中文所称的“基督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包括 “新教”,天主教和东(方)正教。而狭义的“基督教”特指新教。天主教和 新教有很多共同的信仰,两者都相信圣经是上帝的启示,都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都相信“三位一体”,都相信耶稣为世人的罪而死,死后三天复活,都相信耶稣是“道理真理生命”。。。等等。但同时天主教和新教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区别。 &br&&br&从基督教的历史来看,耶稣基督本人并没有创立任何宗教,基督教会是由使徒和初代信徒开始,从基督复活升天到主后(即“公元”)六世纪末是初期教会时期。从六世纪末到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是罗马天主教的时期,其间欧洲经历了中世纪等历史阶段(“天主教”英文是Catholic,原意是“大而公的[ 普 &br&世的]教会”)。新教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产物,因此要讲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就必需参照宗教改革的历史。 &br&&br&在罗马天主教时期以前,基督教就已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初代教会所遭受的迫害没有了(正是残酷的迫害和殉道的信徒催生了教会并促成其壮大),教会内部反而开始出现世俗化和结构化的问题。到了罗马天主教时期,教会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出现“政教合一”),很多内部的问题却更加严重,教廷有权有钱但偏离圣经,神职人员不追求属灵甚至道德腐败,信徒读不到圣经,却被教廷和神职人员压榨愚弄。。。教会内外的改革的呼声终于导致十六世纪以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为改教代表人物的宗教改革。 &br&&br&参见:《基督教发展简史》 &br&&a href=&/GODSWORD/worker/worker_8.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GODSWORD/wor&/span&&span class=&invisible&&ker/worker_8.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br&宗教改革的“改革”跟通常我们所称的“改革”的意思不尽相同。宗教改革的主旨是纠正当时的罗马天主教系统内的一些违背圣经的错误,宗教改革的口号是“回到圣经”,表明其真义是从中世纪天主教教庭和教会“掺杂”了的教义、仪规等等里面解放出来,返璞归真,回归圣经真理的源头(所以有时候“reform &br&-ation”一词也翻译成“归正”)。然而改教家们并没有对他们以前的历代教会和圣徒的所有的传承都采取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他们对历史上的合符圣经真理的教义和神学(比如三位一体论和“因信称义”的教义)是持继承、发扬、借鉴的态度的。但是同时,他们勇敢地站出来对罗马天主教系统里面的 &br&违反圣经的教导和做法进行了批判和抗争(“新教”英文是Protestant,原有“抗议者”之意)。在教义和神学上,新教提出“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和“唯独基督”等主要观点,以与天主教相区别。 &br&&br&1。唯独圣经:天主教也相信圣经的权威,但是他们同时强调教会传统的权威, 因此是“圣经加传统”。而新教强调只有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权威。新教的圣经只有39卷旧约和27卷新约“正典”,不承认“次经”和“伪经”,而天主教承认“次经”和“伪经”是有价值的。当时天主教的圣经只有拉丁文版,而圣经的解释只能由神职人员来做,改教家把圣经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的版本,倡导每个基督徒都应该自己读圣经,自己从圣经里面领受。圣经的解释回到圣经原文(希伯莱文和希腊文)而不是通过拉丁文的译本来进行。 &br&&br&2。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天主教对“因信称义”的解释,是人的得救是上帝的恩典加上人的自由意志的抉择的结果,而信心包含行为(故人可以有“功德”),而新教强调人的得救完全唯独是上帝的恩典,人自己没有一点“贡献”,只有靠信心而不能靠行为得救。 &br&&br&3。唯独基督:新教相信救恩必要且只要通过基督,但天主教认为救恩需要通过“大而公”之教会(对基督的信仰)。 &br&&br&参见:《因信称义》 &br&&a href=&http://godoor.net/jidianlinks/xz-yxcy.txt&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godoor.net/jidianlinks/&/span&&span class=&invisible&&xz-yxcy.txt&/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br&宗教改革带来其它一些重要的变革。教义神学上的分歧也带来传统和制度上的改革,最终因为分歧难以调和也就导致了新教跟天主教的分开。新教不认同教廷制度和“圣品阶级”(主教,大主教,教皇等),而强调“信徒人人皆祭司”,每个信徒可以直接向上帝祷告,而不需要经过神职人员的中介做“告解”(忏悔)。新教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不承认“教皇无误”(只坚持“圣经无误”)。 天主教至少有七个“圣礼”,神父和主教的主要职责包括主持这些圣礼,神父和主教不能结婚。新教只守圣经里面教导的洗礼和圣餐,新教的牧师和传道人以传道讲道牧养(关怀)教会的弟兄姐妹为职责,可以全职或兼职,也可以结婚。天主教有“修道”制度,修士和修女必须守童身(不能结婚)。新教没有“修道”制度。新教与天主教在对玛丽亚(耶稣的母亲)的看法、对圣像的看法、对圣餐的意义的理解等方面也有不同。天主教的教堂里有圣母和圣徒的像,新教的没有。天主教尊玛丽亚为“圣母”,而新教只相信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顺服上帝的妇人。天主教相信圣餐的饼和杯(葡萄汁)真的是耶稣的身体“变质”而成,新教相信圣餐是为了纪念主的受死与复活,饼和杯是属灵上的象征。。。 &br&&br&宗教改革也给西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带来很多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参见: &br&&br&《宗教改革思潮对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 &br&&a href=&/article/list.asp?id=1077&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article/list&/span&&span class=&invisible&&.asp?id=107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br&&br&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天主教也是经过了一些内部的改革的,而且(正如新教内部也存在多元化一样)天主教内部也存在多元化。比如有些天主徒也并不崇拜教皇,不崇拜玛丽亚等等。我自己是新教的信仰,所以以上的看法是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问题,虽然我尽量做到“客观”,但我的看法必然会受自己的立场的影响。新教信徒对天主教的看法也是多元化的。有的只是把天主教看成基督教 &br&内不同的宗派,但也有的把天主教看成离经叛道的异端。我自己认为“异端”的看法可能过于偏激。我个人虽然不认同天主教的一些教义神学和制度,但是我相信很多天主徒是清心爱主,“敬天爱人”的,我跟他们的信仰没有本质的根本的绝不能妥协的差别,他们是我主内的弟兄姐妹。当然其他新教信徒可能会觉得我的看法太过“开明”。我在网上看到过不少新教的弟兄姐妹对天主教的批评,我认为相当一部分批评是建立在不了解和误解之上的,既不公允,也不客观,我自己不反对澄清新教与天主教的具体差异和分歧到底何在,但是我不赞成新教的弟兄姐妹对天主教进行不公允和不客观的攻击。
关于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补充一些解释和说明(我自己是新教基督徒),供参考:通常用中文所称的“基督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包括 “新教”,天主教和东(方)正教。而狭义的“基督教”特指新教。天主教和 新教有很多共同的信仰,两者都…
好问题 &img src=&/541c70f09bd4b620cd0f92ef83307e8d_b.jpg&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3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541c70f09bd4b620cd0f92ef83307e8d_r.jpg&&&br&&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istian_denominatio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C&/span&&span class=&invisible&&hristian_denominatio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a href=&http://www.bbc.co.uk/programmes/b00ntrqh&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bbc.co.uk/programmes/b0&/span&&span class=&invisible&&0ntrqh&/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a href=&/group/topic/332730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roup/topic/&/span&&span class=&invisible&&332730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办过一个《世界宗教文化》的期刊,有机会去图书馆或者上知网的朋友,不妨浏览一下其中的文章。特别是在大学里的同学们,现在很多大学的电子图书馆都有这些东西,一定要善用身边资源。
好问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办过一个《世界宗教文化》的期刊,有机会去图书馆或者上知网的朋友,不妨浏览一下其中的文章。特别是在大学里的同学们,现在很多大学的电子图书馆都有这些东…
首先要知道松平忠辉是因为行为极度不端引起家康震怒被流放,谋反可能只是欲加之罪,借此也极大地震慑住伊达政宗(当时忠辉的岳父)这只老狐狸,为幕府排除不稳定因素。家康本人就是一个极精于权谋的人,他颁发了武家诸法度来约束诸侯尤其不会对自己的儿子开恩。再加上流放的时间家康已经病入膏肓,他的冷酷无情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他而言一个没有多少感情又无才无德的儿子还不如保证大大名伊达政宗对幕府的畏惧和忠心管用。&br&秀忠是个比较守成的人,对父亲的敬畏以及武家传统的忠让他遵照父亲遗嘱行事。而且从他的角度来看忠辉一时所为确实与武士精神格格不入。以后历代将军也是吧,毕竟家康是东照大权现,他说的话已经上升到神的意志了。&br&以上只是我个人观点。
首先要知道松平忠辉是因为行为极度不端引起家康震怒被流放,谋反可能只是欲加之罪,借此也极大地震慑住伊达政宗(当时忠辉的岳父)这只老狐狸,为幕府排除不稳定因素。家康本人就是一个极精于权谋的人,他颁发了武家诸法度来约束诸侯尤其不会对自己的儿子开恩…
不记得有狮子面具的典故,但戴着狮头的传说是有的。希腊神话里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有十二伟绩,其中之一就是杀死了涅墨亚巨狮。戴着狮头、披着狮皮是赫拉克勒斯的一个典型形象。(如下图)&br&&br&&img src=&/afabb_b.jpg&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5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br&在《国土安全》的片头里,小女孩不搂着洋娃娃却戴着狮子面具的画面应该主要是为了体现女主角从小就拥有英雄情结,跟赫拉克勒斯的传说也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就像里面的迷宫暗示着她的解谜兴趣,未必非要出自《闪灵》。
不记得有狮子面具的典故,但戴着狮头的传说是有的。希腊神话里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有十二伟绩,其中之一就是杀死了涅墨亚巨狮。戴着狮头、披着狮皮是赫拉克勒斯的一个典型形象。(如下图)在《国土安全》的片头里,小女孩不搂着洋娃娃却戴着狮子面具的画面应…
没错,Chine是法语,法语是联合国的官方工作语言之一。这里会有两个疑问,为什么法语成为工作语言?为什么在人权会议上不使用同为工作语言的英语?&br&&br&法语在各大语系中,相对来说是最精确、最不易产生歧义的语言,自15世纪开始,就成为欧洲各国的常用外交语言,再到后来的国联、联合国,乃至现在的国际商务合同书写习惯。在联合国,通常国家和地区的标示都采用法语,比如中国Chine,日本Japon,香港HONK HONG。&br&&br&当然,在联合国的一些会议上也会使用英文China,两者的差别是遵循某种不成文的惯例,比如联合国人权会议是在日内瓦召开的,瑞士的官方语言是法语,所以采用法文国家标示,在英语国家,通常会采用英文,非英语或非法语国家,一般优先使用法语。&br&
没错,Chine是法语,法语是联合国的官方工作语言之一。这里会有两个疑问,为什么法语成为工作语言?为什么在人权会议上不使用同为工作语言的英语?法语在各大语系中,相对来说是最精确、最不易产生歧义的语言,自15世纪开始,就成为欧洲各国的常用外交语言…
@张卓贤的说法并不准确,外交特权和护照是两回事。政府高官、外交官都持有外交护照及外交签证(如果两国没有互免签证),在通关时同样会被查验,以证明身份,只不过走的是贵宾通道。&br&&br&很多国家出于外交礼节,对应邀来访的外国元首及其配偶免予护照查验,不必办理签证。但按惯例,派出国仍需为他们办妥本国外交护照。
@张卓贤的说法并不准确,外交特权和护照是两回事。政府高官、外交官都持有外交护照及外交签证(如果两国没有互免签证),在通关时同样会被查验,以证明身份,只不过走的是贵宾通道。很多国家出于外交礼节,对应邀来访的外国元首及其配偶免予护照查验,不必…
共济会的确存在过,它之所以为世人所知,可能主要是因为19世纪的一些学者把18世纪末欧美的许多革命运动归结为共济会的阴谋。在法国,共济会阴谋论最著名的代表是Barruel神甫,这个大革命时代的流亡者曾写过一部很厚的书:《关于雅各宾主义历史的报告》,他指责策划大革命的是启蒙时代的哲人和共济会会员。很多启蒙思想家,包括孟德斯鸠和伏尔泰,以及美国革命中的许多领袖人物,如华盛顿和富兰克林,都是共济会会员,当初拉法耶特侯爵之所以能被美国人接纳,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是共济会会员。&br&但是,一些现代历史研究大多数倾向于否定共济会阴谋论:很多共济会会员后来的确是革命者,但共济会本身不是一个阴谋组织,在政治局势出现决定性动荡之前,它甚至很少关心政治;有人指出(D. Mornet),Barruel神甫的那部论著根本没有出示任何可靠的资料,或者干脆是些胡言乱语的历史谎言(W. Doyle)。当代德国历史学家、原马普研究所所长Rudolf Vierhaus也在一篇关于德国共济会的文章中论证说,无论是德国的光明会(光照派)还是共济会,都不能视为激进的革命组织。实际上,在启蒙时代,共济会只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交组织,因为那时候的社会生活不发达,所以很多文化人都聚集在共济会的支部中。根据D. Mornet和Vierhaus等人的看法,光照派比共济会组织更严密,可能也更具政治色彩,共济会成员,如后来的米拉波,可能受到过光照派组织的启发。而到目前为止,有确切的历史证据的密谋活动只有一个:18世纪末巴伐利亚光照派的密谋(W. Doyle)。&br&可能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这种阴谋论能盛行至今,据说我国某位知名学者也在撰写有关共济会密谋的历史。根据Vierhaus和Doyle等人的说法:这种阴谋论最初是由一些保守派政客提出来的(如英国的柏克,这位英国宪政传统的辩护士预言了法国大革命的种种惨剧,谁能怀疑一位先知的言论呢?),在法国,它最得力的推手是天主教王党分子,他们想寻找那场使教会和君主制度罹遭大难的悲剧的元凶,因而很自然地把矛头对准了当初教会在思想上的对手:启蒙哲人和他们常见的社交形式共济会;他们根本不愿意去探讨自己的神圣教会以及旧君主制应负的责任和种种过错。在19世纪,由于共和派和天主教会势不两立,很多共和派干脆以加入共济会以示对抗,而教廷也乐意采用Barruel等人的论战性观点,因而这种阴谋论始终有市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极端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王党分子甚至鼓吹,攻占巴士底的是来自德国的共济会密谋分子。&br&&br&Marc Bloch曾经说,中世纪的人们记载下来的往往不是他们实际看到的东西,而是他们希望或认为看到了的东西。Marc Bloch的论断同样适用于现代人。&br&&br&据我所知,法语世界有专门的共济会词典和法国的共济会通史;英语世界有一部比较简单的入门书,Magret Jacob:The Origins of Freemasonry: Facts and Fictions。&br&&br&另可参阅:达尼埃尔-莫尔内:《法国革命的思想起源,》中“共济会”一章,&br&以及Rudolf Vierhaus论文的中译:&a href=&http://reichskanzler./.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德国的启蒙运动和共济会&i class=&icon-external&&&/i&&/a&
共济会的确存在过,它之所以为世人所知,可能主要是因为19世纪的一些学者把18世纪末欧美的许多革命运动归结为共济会的阴谋。在法国,共济会阴谋论最著名的代表是Barruel神甫,这个大革命时代的流亡者曾写过一部很厚的书:《关于雅各宾主义历史的报告》,他…
谢喵。先说简单的答案,再说复杂的答案。&br&从现代的定义来说,显然冲绳人属于日本人。&br&1,基因相同(在最下面有解说)&br&2,冲绳人施行日本教育,说日本标准语。(当地方言和江南方言一样,和标准语差异很大但仍属于日本语)&br&3,在日本的统治下。&br&&br&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过于明显,这样解答就失去了答案的意义。所以我想详细论述一下冲绳到底是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应该属于什么国家。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因为涉及到某岛。&br&&br&首先整理一下冲绳的历史。&br&&br&冲绳县,指以冲绳本岛为中心的,日本列岛西南端的一系列岛屿。日本“西南诸岛”一部分属于鹿儿岛县,而另一部分属于冲绳县(包括有争议的钓鱼岛)。&br&&br&冲绳县在过去被称为琉球王国。然而这个琉球王国的范围非常模糊,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不断改变。琉球王国在公元610年成为隋朝的附属国。然而界限模糊,仅指福建省东方的一系列岛屿。元朝的《文献通考》中,琉球主要混指台湾一带。&br&到13世纪为止,台湾和琉球都是小势力的割据状态,中国和日本对其存在感都认识薄弱。直到14世纪左右,琉球开始重视向明的朝贡,琉球与明朝的交易往来更加密切,这时候“琉球”才开始用于指现在的冲绳县周边地区。&br&1609年日本萨摩藩进攻并占领琉球王国,从此琉球王国同时成为中日两国的附属国。每年向两个国家进贡。 &br&1853年美国黑船进入琉球的首里城(今天的冲绳本岛)。1854年再次来到琉球,并前往日本江户(今东京),与日本签订强行打开国门的《神奈川条约》,之后返回琉球,与琉球王国交涉并签订《琉美友好条约》。可见琉球王国与日本政府这时候还是各自独立的,但有趣的是,琉球是同时与日本被迫打开的国门,签订条约的两个琉球人尚宏勋,马良才却是中国人的名字。&br&1871年-1872年,日本政府将琉球编入鹿儿岛县,并且停止了琉球对中国的朝贡。使用明治年号。1879年设置为冲绳县。&br&&br&二战时冲绳被美国人占领,从1945年-1972年为美国人所统治。&b&在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中规定日本虽拥有琉球的主权,但行政权归属美国。直接相关国家,无论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均未出席签署该和约。&/b& 1972年(昭和47年)5月15日美国将冲绳行政权交还予日本,其中&b&包括钓鱼岛。&/b&&br&1947年中华民国内部曾经提出应把琉球归于中国,被美国拒绝。当时蒋介石施行亲美政策,命令不该再争夺琉球主权。&br&1969年左右某岛附近发现石油资源。自此多个国家便开始了争夺战。只叹小小琉球王国,被忽视几百年,只因利益成了暴风的中心。&br&&b&&br&&/b&&br&综上,冲绳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b&琉球王国 -
向中国进贡的琉球王国 - 向中国和日本同时进贡的琉球王国 - 日本冲绳县 - 美国占领 - 美国交给日本&/b&
的过程。&br&&br&&br&&br&另一个问题,&b&冲绳人到底是中国人的后代还是日本人的后代?&/b&&br&&br&根据基因研究,冲绳人是日本人的后代。除了日本wiki的记载外,在中文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述:&br&《古代東亞政治環境中天皇與日本國的產生》 作者:呂玉新 &img src=&/aa5afc72d1bfe30ea1f02678_b.jpg& data-rawwidth=&545& data-rawheight=&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5& data-original=&/aa5afc72d1bfe30ea1f02678_r.jpg&&&br&但由于长期的隔离,冲绳的本地语言和日本语差别较大,并且形成了与日本不同的文化。
谢喵。先说简单的答案,再说复杂的答案。从现代的定义来说,显然冲绳人属于日本人。1,基因相同(在最下面有解说)2,冲绳人施行日本教育,说日本标准语。(当地方言和江南方言一样,和标准语差异很大但仍属于日本语)3,在日本的统治下。但是这个问题的答…
在现实世界里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因为:&br&&br&1. 在产生陪审团成员之前,陪审团的候选人是大面积从公众当中&u&随机抽取&/u&的。我也被抽中过,看来是通过驾照的住址登记来找,我以自己不是永久居民为理由拒绝了。这个不能轻易拒绝,因为参与陪审团是公民义务,否则应该是有藐视法庭罪。(通常没人愿意参与。8年前我在一联邦法院实习时陪审团成员只有每天约40美金的报酬,现在应该涨了。)&br&&br&2. 如果能篡改这个随机系统,让特定的人参与特定的案子,会是非常严重的犯罪,可能被FBI追查。冒了这么大的风险,还是可能在陪审团甄选(即“Jury Selection&;见下面“3”)过程中被刷掉,即使过了Jury Selection 也没那么容易保证整个陪审团被左右,非常&u&得不偿失&/u&(关于最后这点,推荐看《十二怒汉》/Twelve Angry Men 这个电影)&u&&/u&。&br&&br&3. 陪审团甄选(“Jury Selection&)指的是,法院召集随机抽取的候选人(如果需要12个成员,我记得联邦法院要先找40个候选人形成 Jury Pool),让双方律师通过对陪审团进行问卷/问话&u&做排除法&/u&(术语叫“Voir Dire”,拉丁文)。&br&&br&律师不能基于种族、性别等偏见性原因进行排除,但可以出于适当原因(如候选人的背景可能对客户有不利影响)进行剔除(即“Strike”)。比如,几乎所有律师背景的人都会被剔除,因为他/她可能对案件有观点强烈的判断。再比如,如果被告是航空公司,原告律师恐怕会剔除所有带航空业背景的候选人,因为可能过于同情被告。&br&&br&陪审团甄选的最后一步是,当排除到只还差两个人就到所需陪审团人数时,双方律师可以分别不需要任何理由剔除一人(即“我就是不想要他/她”)。大致程序如此,但根据案件和法院的性质做法会有区别(比如 Jury Pool 的大小)。&br&&br&仅上面这几点就基本保证了电影里的情况不大可能出现。&br&&br&这里有关于 Jury Selection 的详细介绍。&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Jury_selectio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J&/span&&span class=&invisible&&ury_selectio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在现实世界里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因为:1. 在产生陪审团成员之前,陪审团的候选人是大面积从公众当中随机抽取的。我也被抽中过,看来是通过驾照的住址登记来找,我以自己不是永久居民为理由拒绝了。这个不能轻易拒绝,因为参与陪审团是公民义务,否则应该…
先来试试解答问题的后半段。豆瓣上有个“留学德国”小组,这个问题在那里也讨论过,我就凭回忆总结一下好了。&br&&br&德国大学排名靠后,是由若干因素综合导致的。&br&&br&首先,德国大学资金有限。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公营,所有的精英大学(Exzellenzinitiative)都是,这与排行榜上靠前的英美国家很不一样——美国的好大学绝大多数都是私立研究型大学(private research university);英国的大学名义上虽然是公立,但学校并非国家所有,教员亦非公务员,国家拨款只占收入的两成左右。&br&&br&而德国大学也不收学费,只需要每学期注册时交几十到一两百欧元的杂费即可。部分州曾经试着收过两三年学费,每个学期五百,但是后来又取消了。即便在收学费的时代,学校也无论如何不可能靠收学费维持下去——两百欧元是什么概念呢?在德国做零工一个小时能拿到八欧元左右,赚到两百欧元的学费基本上只需要两周时间,而一个家庭的月可支配收入平均约是两三千欧元。拿这个价钱对比一下英美学校开出的学费吧。&br&&br&学校的资金有限,就不得不把钱用在必须的地方——可不是三公消费,而是给实验室配仪器、维护建筑、买书、交授权费、组织户外教学活动这种虽然重要但是对排名几乎没有影响的事情上面,而学校的国际综合排名则是有钱才能去考虑的奢侈工程。老实说,以德国高校的资金状况能保持住今天的排名,已经算是奇迹了。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才会想要评选“精英学校”——说起来这个评选的原因其实挺可怜:联邦政府二〇〇〇年拍卖 UMTS 频段弄到一些钱,想要发给大学改善一下生活,无奈僧多粥少(德国有三百多所大学),只能挑几个最重要的发一下。&br&&br&其次,德国大学缺乏选拔功能。不论公立私立都必须按照大学法(Hochschulrahmengesetz)运转的高校,更像一个全国性的福利组织——法条规定学校“要照顾有孩子的学生的特殊需求;要为残疾学生考虑周全,使他们尽可能地不需要外界帮助而就学;照顾到国际学生,尤其是欧盟内部的交换生,考虑国际学生的特殊需要;高校通过履行职责来教育公众”。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德国大学对于德国国民来说是宽进严出的地方,申请学校相对容易,但毕业率很低。而且本来德国贫富差距不大,也不收学费,穷人要贷款上学、甚至上不起学的状况几乎并不存在。&br&&br&选拔性弱,社会责任大,德国大学就不得不以教学为重,做科研并不算出色。而所有的高校排名都很基本上都是偏重科研成果,比如 THE 的标准就只考虑到三成的教学,毕竟教学并不像科研水平那样便于量化。但德国承担科研工作的主力实际上是一大批科研所——比如弗劳恩霍夫协会、亥姆霍兹联合会、莱布尼茨联合会、洪堡基金会、以及大名鼎鼎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这样的国家注资的研究所,德国有超过五百家(具体数目不记得了,不过相差不远),还不算各个企业和大学合作的小研究室。如果把这些研究所并入大学一起核算的话,德国学校的排名应该会有一个整体的飞跃,大概在德语世界里面的学校排名最高的瑞士联邦理工(ETH)就是那样一个状态(瑞士的两所联邦理工和四个研究所同属一个机构),不过这与德国教育建设的纲领相反。&br&&br&此外,德国大学喜欢偏科,尤其是理工科,有大量的工业大学(TU)。更小的应用科学大学(FH)更是往往只有几个科系,力求做到最好,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并没有几所,德国人自己搞的排名也只有分科排名。但对于国际排名来说,自然还是综合学校比较有优势。&br&&br&最后,就好比星座理论对于谈恋爱有影响一样,德国学校排名低对于吸引外国学生来说也有影响,毕竟在没有亲身对比过的时候,排名是很重要的参照。再加上在德国生活有语言障碍,奖学金也不多,第三世界聪明成绩好的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去英美学校,国际影响力自然也就不高。不过这倒不止是德国面临的问题,不少欧洲如雷贯耳的好学校,在国内都不为人知。&br&&br&至于问题的前半段,哥廷根和海德堡大学都出过四五十个诺贝尔奖啊,诺贝尔奖更多地是加历史声望,排名则主要是看当前实力,两者没太多关联。
先来试试解答问题的后半段。豆瓣上有个“留学德国”小组,这个问题在那里也讨论过,我就凭回忆总结一下好了。德国大学排名靠后,是由若干因素综合导致的。首先,德国大学资金有限。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公立、公营,所有的精英大学(Exzellenzinitiative)都是…
转一篇 &a href=&/p/&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93231&/span&&span class=&invisible&&062&/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Queen 和中国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Queen 眼中的中国,和 Queen 在中国。 &br&&br&*************************************************************** &br&在西方人的眼中,尤其是那个年代,中国绝对绝对是一个非常非常神秘的地方,也许对西方人而言,中国是一个飘在大洋那边的一个遥远的海市蜃楼,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生活习惯和文化底蕴,似乎在他们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虚幻的,有着无尽吸引力的构架,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个构架填满,但结果却往往是离实际渐行渐远。对西方有着同样吸引力的还有日本。当然,由于日本早早就隶属于西方社会,年轻的 Queen 很容易就征服了这个东方小国,小国的疯狂 fans 也给了 Queen 他们想要的一切。但是,当这帮毛头小火第一次踏上东瀛之土时,我敢说,他们绝对想侧过头看看那个与之一衣带水,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发展,独立特行的古老大国,想象着领略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于是,1974 年的 Killer Queen 里面那句&blockquote&Met a man from China &br&Went down to Geisha Minah &/blockquote&绝对不是偶然。他们最终 went down to Geisha Minah, 却没能 met a man from China.
&br&**************************************************************** &br&&br&随着 80 年代 Queen 在全球范围巡演获得极大的成功,征服了南美,南非,亚洲及欧洲的大批观众后,他们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那些更难突破的社会主义国家。Queen 是有野心的, 他们非常希望把自己的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每个角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的思想绝对在西方来说都是很开放、很包容的。他们可以摒弃世俗的一切偏见,甚至是政府的阻绕,为了让所有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都能够欣赏音乐,获得快乐,忘掉仇恨,不惜背上骂名去开演唱会。(阿根廷和南非的演唱会就是实例)。所以在 86 年,他们来到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成为首先在所谓 “铁幕” 背后开唱的西方乐队之一。(不要忘记的是,虽然场场爆满,他们的演唱会实际并没有赚到多少钱)。 &br&&br&但是对于前苏联和中国来说,在当年,甚至是现在的中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对于任何一个西方摇滚乐队来说,来开演唱会是难上加难。所以 Queen 没能来这两个国家是最大的遗憾。 &br&**************************************************************** &br&&br&Freddie 在 80 年代的采访中,曾多次表示,他最想去开唱的地方就是 “Russia and China” ——连这句话都不是凭空而说的。因为Queen 一度与中国失之交臂!!! &br&&br&改革开放后,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开始频繁起来。1985 年 Queen 就着手计划要来中国开唱。然而当时负责宣传和与中方联络的家伙一心想要 George Michael 的威猛乐队成为打进中国市场的领军人物。于是,他精心准备了两套宣传册——一套内插图是 Freddie 在舞台上最怪异的打扮,最疯狂的举止,里面的说明也是极尽渲染夸大之词,而另一套全是 George Michael 的观众照,选取的都是正襟危坐,衣着得体的中产阶级的形象。结果可想而知,中方当然选择了威猛。所以就有了威猛取代 Queen 的 85 中国演唱会。当然,威猛的中国之行不能算很成功,但如果是 Queen, 就算他们也不是那么成功,结局肯定不一样。 &br&&br&**************************************************************** &br&一直到现在,Queen 都对中国念念不忘。在最近的一些采访中,Brian 和Roger 都多次表示,Queen当年征服了全世界,就是没能征服中国。
&br&&br&没能征服中国并不表示他们就不关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只要有一些风吹草动,就极易吸引世人的注意力。 &br&&br&1989 年 Queen 有一首 Brian 创作的 Chinese Torture 的曲子,估计和当年的某件大事有关。 &br&&br&Brian 在他的 1998 年 solo 专辑 Another World 中有一首叫 China Belle 的歌,表达了一个天真的西方人眼中对中国的一点“臆想”: &/blockquote&&blockquote&&blockquote&There's a little lady livin' down in old Beijing, (yeah…) &br&She got everythin' you need well you know what I mean &br&No it ain't what you're thinkin' she ain't love for sale, no, no &br&She'll get you jumpin' just for fun but there's a sting in her tale, yeah! &br&She's a lover she's a fighter she's a red hot bit &br&You take her as you find her but you never can quit &br&She's a pretty little lady called China Belle &br&She's a Little Bit o' Heaven and a Whole Lotta Hell &br&&br&She gotta bad reputation but you won't say no &br&You gonna need her sweet loving when yo go go go &br&She gotta diamond on her finger you can see it glisten &br&She got plenty conversation (don't talk just listen) (listen…listen…) &br&She could be flat bed fakin' but you never can tell &br&Got the body of an angel but you know darn well &br&She's a pretty little lady called China Belle &br&She's a Little Bit o' Heaven and a Whole Lotta Hell &br&&br&(Hey, turn it up!) &br&&br&I was standin' at the station on the Neck of Siam &br&I met a Guy from Abu Dhabi said ’you know who I am?’
&br&They call me Hard Nosed Harry who could never get hooked &br&But I fell in love with trouble after just one look &br&She'll give you dirty loving honey make you feel real swell &br&But if you say you wanna stay she ain't that kinda gel &br&I said you're talkin' 'bout a lady that I know darn well &br&She's a Little Bit 'o Heaven and a - Whole Lotta Hell - &br&&br&She'll take you Nee-How walkin' to a Chinese Ball &br&You'll be singin' and a-dancin' underneath the Great Wall &br&But just when you're strollin' in the rain through Tiananmen Square &br&You turn around and look for China and she ain't nowhere &br&She's a dangerous habit she's a red hot hit &br&You could get a better rabbit but you just can't quit &br&She's a pretty little little lady &br&She's a pretty little little lady &br&She's a pretty little little lady called China Belle &br&She's a Little Bit o' Heaven and a - &br&Whole Lotta Hell &br&&br&Take me to China &br&(Take me away!) &br&&br&She’s a little bit of Heaven and a whole lotta hell &br&(Whole lotta hell, hell, hell, hell…) &/blockquote&这首歌是 90 年代中期 Brian 来内蒙参观日全食的途中写的。(要知道他可是业余的天文学家:)Brian 很谦虚,认为自己对中国了解太少。他在中国只是游览了很少的地方,可是印象却非常深刻。坐在穿越北京郊外的长途汽车上,Brian 看到了很多漂亮的中国女孩子,不由得幻想起一个天真的西方人与神秘的中国女孩之间的浪漫故事。Brian 觉得,大多数摇滚歌曲的灵感都来自美国,比如堪萨斯城,比如说芝加哥等等,而此时此刻的他,却突然就有一种写一首描写北京 “牛仔城”中一个中国女孩愚弄一帮西方男孩的故事的愿望。于是,这首歌就在长途汽车上酝酿成功了。当然,整首歌都是用诙谐的手法描绘的,而且,跟 Brian 的很多歌曲一样,不太好懂,你也可以给出多种解释。 &br&&br&**************************************************************** &br&虽然 Queen 很想征服中国这块土地,但 Freddie 一过世,这一切就化为泡影。试想,如果 Freddie 不是英年早逝,他们就算是要死要活也会来,因为如果 Freddie 还在的话,Queen 在中国的人气也许就会旺一些。Brian (还有 Roger)何尝不想到中国表演呢?可是连他自己都知道,在中国,Queen 到底有没有很多歌迷这一点值得怀疑。 &br&&br&仅从我个人来看,Queen 的歌迷的确很少。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 We Will Rock You 和 We Are The Champions,甚至因为那个恶心的《流星花园》了解了 Love Of My Life,但是又有几个能知道是 Queen 的原创呢?在我周围,几乎没有人知道 Queen,更谈不上喜欢。每次去买碟,其他的摇滚 CD 无论盗版正版还是私货似乎总源源不尽,Queen 的却是一碟难求——这就证明他们在中国的市场很小吗?好不容易国家正式引进了 A Night At The Opera 和 Queen On Fire 的双 CD 现场版,结果是砍掉了两首—— Get Down, Make Love 和 Fat Bottomed Girls。&/blockquote&
转一篇 Queen 和中国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Queen 眼中的中国,和 Queen 在中国。 *************************************************************** 在西方人的眼中,尤其是那个年代,中国绝对绝对是一个非常非常神秘的地方,…
谢邀。&br&&br&&b&题目很好听。&/b&&br&西班牙语原题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和中文题目,都很有那种疯狂的感染力。实际上,马尔克斯是起题目的大师,比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比如《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但《霍乱时期的爱情》肯定是最好的之一。&br&仅仅想象一下:一个没读过马尔克斯的姑娘,在书店里面对《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她会选哪本呢?嗯……&br&&br&&br&&br&&b&出版的时机。&/b&&br&诺奖有个很不成文的惯例:大多数人,得奖之后,都发表不出伟大作品了。马尔克斯却是个例外。他出版《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得诺奖后三年,正是声名鼎盛时;而其水准,又确实出色,不逊从前。于是立刻成为他《百年孤独》后,最有名的作品。&br&&br&&b&本身的功力。&/b&&br&马尔克斯出这本书时57岁,正是巅峰时期。实际上,60年代初马尔克斯还略有些模仿福克纳和鲁尔福,但到60年代后期已经大成。70年代,他一度封笔,但期间一直没停写(所以《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出版得极快),攒了无数的素材。&br&了解马尔克斯的人都知道,他有许多短篇会成为长篇片段,他有许多情节会重复使用,对他来说,就是个“攒”的过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他攒了许多年的小说,加上本身技巧浑成——这部小说的技巧用得眼花缭乱但又毫无造作痕迹、极其老辣——自然就爆发了。&br&&br&&b&故事。&/b&&br&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之前,马尔克斯的小说大多有政治意味。《枯枝败叶》影射香蕉公司。《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对内战和政府的控诉。《百年孤独》就不提了。而《霍乱时期的爱情》,却是个没有门槛、人人可读的故事。换句话说,这是马尔克斯题材最大众的一个小说了。&br&说说小说的剧情。&br&&br&“&b&意中人嫁了王子,于是穷光蛋就苦熬&/b&”。这个故事很狗血,又凄美,但却有许多大师爱写。比如:&br&&br&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柯希莫在树上,目送薇莪拉嫁作了公爵夫人。&br&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以唐泰斯少年得志、预备结婚为开始,以被坑入狱、囚禁十四年、出狱后得知未婚妻改嫁了为真正开始。&br&金庸《连城诀》,狄云入狱,耳闻得青梅竹马的戚芳嫁了万圭。《笑傲江湖》,令狐冲为情所困折磨了二十多回,终于还是没法挽回小师妹嫁给林平之的结局。&br&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万里迢迢来到长岛,就是为了重新找回已经嫁了的黛西。&br&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从头至尾就是在说,李寻欢大爷如何边咳嗽边喝酒,边从“林诗音嫁给了龙啸云我受虐我快乐”的无底深渊里往外爬的过程。&br&如果排除掉“故意编这个剧情来讽刺大家”可能性的话,纳博科夫《洛丽塔》,亨伯特也遭遇了奎尔蒂拐走洛丽塔这事。哪怕亨伯特最后一次见洛丽塔时,她也是个怀孕妇人了。&br&&br&这些结尾不同的“女神嫁给了别人”故事,有一个美妙的核心。&br&每个失去女神的少年,令狐冲也罢,柯希莫也罢,阿里萨也罢,唐泰斯也罢,狄云也罢,盖茨比也罢,都有一点天然的纯真。&br&恰好他们失去的女神,岳灵珊、薇莪拉、费尔米纳、梅西迪斯、戚芳们,与他们相应,在婚前,都有那么一点通透清澈的纯真。青梅竹马啦、少年相恋啦、初恋啦,纯粹之极。&br&大多数的少年,爱上第一个姑娘时,都清澈透明,把她从美好的女人幻化成无瑕的女神,世界随之晶莹美丽。但随后,女神嫁给了——至少是从少年眼里看来——世俗的、市侩的、徒有表面的、油头粉面的、没有灵魂的男人。于是,一整个世界都碎了。&br&无论少年最后怎么处理——杀掉情敌啦、自己苦情啦、漫长煎熬啦——只有一样是确定的:被夺走的不只是他们的爱人,还包括他们对爱情、命运、与这个世界天真纯洁的想像。所以呢,他们会对女神爱恨交加。爱她以前的纯真烂漫,恨她嫁作人妇后的庸碌世俗。这种割裂的眷恋无非说明,最初的爱人曾被少年寄托过最初、最完全的纯真——那还没有被世俗高富帅击碎的纯真。&br&&br&妙在马尔克斯给这个故事加了这么个结局:“&b&苦熬,苦熬,熬到八十多岁,熬死了王子,于是终于和意中人团聚了&/b&”。&b&这意思是:你只要纯真,肯守,准守得到,爱情是可以超越死亡的&/b&……&br&&br&这么个辛酸与甜蜜交加的,又狗血又励志的大团圆结局,漫长的五十几年等待。加上小说里面不断穿插的各类爱情传奇,以及这一点“痴”劲,凑成一个史诗般的大爱情故事。&br&想不有名,难矣。
谢邀。题目很好听。西班牙语原题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和中文题目,都很有那种疯狂的感染力。实际上,马尔克斯是起题目的大师,比如《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比如《超越爱情的永恒之死》,但《霍乱时期的爱情》肯定是最好的之一。仅仅想象一…
谢喵。&br&首先,日本人喜欢在洗完澡后喝牛奶,是确有其事。对于大多数不同年龄层的日本人来说,“洗完澡,单手叉腰举着玻璃瓶装的牛奶咕咚咕咚的喝”,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场景。&br&就像这样:&img src=&/81c1c0ff1e085f72e5d1c5bead88f781_b.jp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br&&br&&img src=&/ffdb218f1e0ce8920fa0b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ffdb218f1e0ce8920fa0b_r.jpg&&&br&那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br&在昭和年代(90年代之前),日本人的家里还没有完全的现代设施,大部分人每天洗澡主要是去公共浴池(銭湯)。对他们来说,“洗澡”(お風呂)与其说是淋浴,不如说淋浴也是为了泡澡。在热水池子里呆上一段时间才是真正的洗澡时间。而热水浴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也容易导致贫血。为了避免晕倒和血液粘稠等对健康不利,洗澡后在钱汤及时补充水分就成了必修课。&br&而在当时,如同我们的九十年代一样,自动贩卖机还没有普及,市面上贩卖的饮料种类也没有现在这样繁多,并且塑料瓶也没有得到普及。在玻璃瓶里装的饮料种类就更少了。于是大部分钱汤卖的饮料主要由三种牛奶构成:纯牛奶、咖啡牛奶、水果牛奶(草莓牛奶等)。&img src=&/ea712aa71bed0b67e51f7fab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ea712aa71bed0b67e51f7fab_r.jpg&&&br&所以说日本人洗澡后喝牛奶的这个典型场景,可以说纯粹是因为几十年间贩卖条件受到限制而导致人们“被迫”形成的一种习惯。正如我们去电影院,就会想到买爆米花和可乐一样。事实上现在电影院卖的食品种类很多,但大部分人还是钟情于爆米花可乐。因为它的形象已经和电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br&&br&那么现代又是怎样呢?&br&让我们看下面这个调查:洗澡过后你经常喝的是什么饮料?&br&調査方法:NTTドコモ「みんなの声」にて投票を実施&br&投票数:12027票&br&投票期間:~10/8&br&&br&&img src=&/ad2b00a0aaff220ef892_b.jpg& data-rawwidth=&1246& data-rawheight=&5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6& data-original=&/ad2b00a0aaff220ef892_r.jpg&&从1-10位分别是:碳酸饮料、茶类(多指瓶装茶饮料)、矿泉水、啤酒、牛奶、运动饮料、果汁、其他、啤酒以外的酒类、营养剂。&br&&br&由于现在大家多在家中洗澡,去钱汤的人很少了。于是洗澡过后的饮料多为自己最喜欢喝的饮料。解暑爽快的碳酸饮料和啤酒等到上位也就可以理解了。不过出于多年的习惯和培养出来的思维定式,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洗完澡喝牛奶,并觉得可以补充能量和维生素。而且这种玻璃瓶内装的牛奶在城市的便利店和超市很难看到,所以去温泉的时候洗过澡买玻璃瓶牛奶仍然具有相当大的魅力。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情景今天也能经常看到的原因。对于日本人来说,这个场景也能唤起他们的怀旧之心吧。&br&&br&居然赞同这么多,加两张福利吧。&br&男用:&img src=&/3a30a22f75be3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3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3a30a22f75be3_r.jpg&&&br&女用:&br&&br&&img src=&/ca9f54af1dff879e83a27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ca9f54af1dff879e83a27_r.jpg&&
谢喵。首先,日本人喜欢在洗完澡后喝牛奶,是确有其事。对于大多数不同年龄层的日本人来说,“洗完澡,单手叉腰举着玻璃瓶装的牛奶咕咚咕咚的喝”,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场景。就像这样:那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在昭和年代(90年代之前),日本人的家里还没有…
这个「fi」叫「ligature」(连字),一般出现在拉丁字母 f 和 i、j、l 等字母相邻的情况下。这些字母相邻的时候,f 上面那个钩会和后面的字母笔画冲突,活字印刷的时代,就单独铸一个「fi」这样的铅字块(如下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这样可以使效果更美观。如果要求更高,还可以单独铸更多的 ligatures。比如「ff」、「ffi」、「ffl」等等。&img src=&/2a6f023f950aabe83d3cc_b.jpg& data-rawwidth=&200& data-rawheight=&2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其实我们常用的「&」符号也是一个 ligature。它是拉丁字母中「Et」的 ligature,et 在拉丁语中就是 and 的意思。&br&&br&电脑时代这些 ligatures 保留了下来,在 Unicode 中有专门的字符(character)。关于其他语言的连字现象和电脑排版工具、字体是怎么处理连字的,另请高人回答。&br&&br&参考:&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Typographic_ligatur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T&/span&&span class=&invisible&&ypographic_ligatur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fi」叫「ligature」(连字),一般出现在拉丁字母 f 和 i、j、l 等字母相邻的情况下。这些字母相邻的时候,f 上面那个钩会和后面的字母笔画冲突,活字印刷的时代,就单独铸一个「fi」这样的铅字块(如下图,图片来自维基百科),这样可以使效果更…
7137 人关注
3102 个回答
181 人关注
486 个回答
8308 人关注
1031 个回答
1490 人关注
528 个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盟麦香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