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关心民生疾苦的诗句,少炒足球

成都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1版:要闻
&&&&&&&&&&
从近在身边的民生变化,感受十八大报告对民生的关注,四川团代表有着强烈共鸣
从民生冷暖看“美丽中国”
&&□川报集团特派报道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两个字出现了145次。&&两个字背后折射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执政为民的情怀,让四川代表对“民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特殊困难岁月,民生优先贯穿始终。重建后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应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的关键时期,依然首先保障民生投入。2008年以来,全省共投入9800多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3000多亿元投向“十项民生工程”。&&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全省经济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的全新起点,创新提出建设“民生政府”新要求。民生理念正越来越多地变成一项项民生目标,一个个民生工程,正实实在在地变成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的新房子、新学校、新医院、新生活。
&&代表们还注意到,十八大报告出现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表述。中国因何而美丽?在代表们看来,除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民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何更好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何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让人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生动实践与巨大成就,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诸多启示。&&党的阳光照耀藏区大地&&■报告原音&&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工程点击&&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已完成定居房建设100139户,占规划的100.88%。10万顶新型帐篷及10万套、90万件篷内设施、5万台便携式太阳能电视机发放到位。&&“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已投入资金7.19亿元,共招收藏区学生29399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已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配置项目7000余个,藏区卫技人员总量达13955人。&&&&赴京参会前,党员群众反复嘱托阿坝日报社工会副主席、办公室副主任泽仁旺姆代表:“一定要把我们藏区的巨大变化带到会场上哈!”&&终于抢到发言机会,泽仁旺姆讲着讲着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几年,每次经红原回老家松潘,都能看到公路两旁新建起更多更美的牧民新村,有如鲜花般点缀在大草原上,这让我深深感到,党的阳光照耀藏区大地……”这是一位少数民族党员代表最真切的感受。&&变化,源于四川2009年起实施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等藏区“三大民生工程”。“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立足我省藏区实际,加快藏区经济发展,提高牧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工程。”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代表动情地说。&&怎能不动情?仅甘孜州就有57545户藏族群众结束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生活,告别牛毛帐篷、简易土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过上了城里人的现代生活。“更令人振奋的,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明程度的大跃升。”胡昌升说,路通了,电来了,学校、医院、商业点修到了家门口,“这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藏区的生动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到体现的同时,农牧民发家致富的热情也更加高涨。泽仁旺姆注意到,紧紧依托牧民定居点,一大批农家乐、牧家乐应运而生,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藏族群众中对稳定和发展的渴盼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她欣喜地说,党在藏区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藏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的实施也深得民心。胡昌升掰起指头数,这几年,一大批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等在藏区遍地开花,不仅为藏区群众构建了日益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也使千百年来困扰藏区群众的大骨节病、包虫病等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群众非常感恩和拥护。&&“‘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实施更是意义深远,藏区学生走出大山,学习技能,开阔眼界,入党参军,他们将有力带动家乡人民走上和谐稳定发展的道路。”胡昌升说,这才是藏区的未来,是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坚强保障。&&两位代表说,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得民心、顺民意,希望今后进一步查漏补缺、发展创新,努力为定居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帮藏区发展培养更多本土人才,不断夯实党在藏区执政的群众基础。 &&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报告原音&&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工程点击&&彝家新寨工程:改造彝区“三房”7.63万户,建成彝家新寨234个、安宁河谷新村222个,藏区新村12个,43044户农村居民入住新村。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文明素质全面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来自凉山雷波县的马剑霞代表说起彝区的改变深有感触。“从我的学校下山,就是海湾乡,那里沿着乐水湖修建起了彝家新寨,一栋栋的小洋楼围湖而建,非常漂亮。不少家庭还开起了农家乐,搞起了旅游。”她回忆,过去这里的老百姓住的是土坯房、茅草房,披毡而卧,席地而坐,真是今非昔比。&&一定要让彝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省委、省政府的牵挂。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代表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14次深入凉山彝区腹心地带,研究民生问题。凉山实施了“八大扶贫工程”,加快以“彝家新寨”为重点的“百乡千村”新村工程建设。&&凉山州彝区在2010年全面完成“三房”改造、木里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的基础上,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彝族群众过上了美好新生活。&&“广大彝区还展开了‘板凳’工程,党和政府给每个家庭送去板凳,以小板凳引领大转变,改变过去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马剑霞说,彝家新寨不仅意味着老乡的房子变大变漂亮了,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翟占一说,2010年凉山启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广泛开展送板凳、送餐桌、送床铺、送洗漱用品等活动,引导彝区群众从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做起,彻底转变落后习俗,逐步树立勤劳节俭、清洁卫生、自尊自强、厚养薄葬新观念。&&“不仅如此,党和政府还送来‘四件套’,包括生物质炉、储物柜、碗柜和桌椅。”马剑霞说,在吃住不愁、生活文明、没有后顾之忧之后,许多家庭把重心放在了子女教育上,这对教育工作者是莫大的激励。&&翟占一说,我们正在努力走出一条少数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富民和谐之路,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凉山。 &&看到返迁居民的一张张笑脸最幸福&&■报告原音&&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工程点击&&资阳九曲河综合治理工程:沿线改造37个城中村、67个棚户区,2000多户居民、60多户企业和谐安置。资阳老城区告别脏乱差,再现“水在城中走、城在水中游”。&&攀枝花棚户区改造工程:两万多户原本住在灰大、噪音大、交通不便棚户区的群众,搬进宽敞明亮、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小区。&&&&3年多前的一道民生考题,令资阳市委书记李佳代表记忆犹新。&&那是一道选择题。&&如何“拯救”穿资阳城而过,污水横流的九曲河?李佳有两个选项,对九曲河沿线进行综合治理,但仅对城区12.5公里河段进行治理就需资金逾10亿元。因此有人提出第二个选项——干脆再建一座新城。李佳的选择是前者。&&3年后,李佳带来了九曲河重新焕发出生机的好消息:沿线改造37个城中村、67个棚户区,2000多户居民、60多户企业和谐安置。资阳老城区告别脏乱差,再现“水在城中走、城在水中游”的亲水景观。对十八大报告的深入学习和讨论,让她再次坚信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资阳,“民生是天大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九曲河沿线综合治理工程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化。李佳说,资阳的百姓有期盼,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满足群众的期盼。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服务于群众的期盼。&&“过去的三年是否是最艰苦的三年?”记者问。“不,这是最幸福的三年”,李佳说,今年10月,看到第一批九曲河沿线返迁居民的一张张笑脸,听到他们住进“江景房”的幸福感叹,那个时候最幸福。&&和李佳一样感到幸福的还有攀枝花市委书记刘成鸣代表。&&攀枝花是典型的先有产业后有城镇的城市。一批产业工人居住生活在条件极差的简易平房及“干打垒”房屋,逐渐形成具有严重安全隐患、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棚户区。&&“这批曾经为攀枝花改革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产业工人,却很长时间没有同步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说这话时,刘成鸣的眼角有些湿润。 &&变化始自2009年,攀枝花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到现在已完成21200余户棚户区改造任务,余下的3500户今年底前可完成。&&也有两笔账,摆在刘成鸣面前——&&相对攀枝花这个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仅70亿元的三线城市来说,20多亿元的改造建设资金可谓是大手笔、大投入,对全市的压力也大;对老百姓而言,带来的是生活条件大改善,生活品质大提升,但付出成本却不大,宽敞明亮、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小区,老百姓自己只需一平方米出800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攀枝花正在补齐短板。”两组账如何权衡,刘成鸣心中早就有杆秤。&&李佳和刘成鸣还在不约而同地算另一笔大账。无论是九曲河沿线综合治理,还是攀枝花棚户区改造,受益的远不止工程直接涉及到的群众,它将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而为产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而发展的成果又反过来将惠及更多的群众。 (四川日报北京11月13日电)
Copyright 成都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第A11版:体育
十年规划应服务“足球民生”
  体坛论语  在中国足球十年规划中,国家队的战绩是最不重要的。  在我们的观念中,普及是为了提高,提高的显著标志就是成绩。所以成绩成了检验各项工作的唯一标准。于是,从中国足协到地方足协,在成绩的指挥棒下,伪职业行为,不按足球规律办事的政绩工程,都能堂而皇之地横行。为了提高而普及的形象工程都成了过眼云烟,比如曾经繁盛一时的足球学校,比如曾经的足球城大连。  世界杯和奥运会哪个重要?全世界都会把世界杯当做头等大事,但我们却把奥运会凌驾于世界杯之上。国奥队的主教练兼任国足教练,看起来是国字号队伍一盘棋,其实是为解决国家队与国奥队在用人发生争执时,确保国奥队征调球员的便利。还记得韦迪刚到足管中心,就急不可耐地宣布任期内的男女足国家队的成绩目标:5年内男足重回亚洲一流、女足重回世界一流行列。这是典型的体育官员的做事方式———运用专业体育的思维,来锁定职业体育的目标。因此韦迪在就任两年之后,只能承认当初的想法是痴人说梦。再看看地方足协,他们在成绩指标的重压下也干出一些荒唐事,比如年龄造假就曾出现在全国青少年的比赛中,似乎不改年龄就吃亏,造假居然成为争取公平竞赛的手段。  所以,中国足球的十年规划应该走出“一个中心(成绩)两个基本点(奥运会、世界杯)”的误区,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建设着手,而当务之急是应该先解决“足球温饱”的问题:在一个城市里能建几个足球场?在校园,每十所学校能不能有一块草地足球场?在社区,每十万人口能规划多少平米方来踢球?在这些基本的温饱解决后,再来探讨冲出亚洲和走向世界的奔小康问题。  中国足协改革要去行政化,让这个组织走向社会,走向民间。那么中国足球的十年规划,就应该旗帜鲜明地为“足球民生”服务,而不是为了各级国家队去规划。·戴春光·&&&& 戴春光
(版权归"金羊网-羊城晚报"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或致电020-。)“足球操”还是让拉拉队去玩吧 - 今视网 - 关注民生,传播江西-江西省新闻视频门户-江西省重点新闻网站-江西广播电视台主办
当前位置&&&&&&&&
“足球操”还是让拉拉队去玩吧
来源:新京报 作者:刘雪松
编辑:王琦
  足球上升到国家战略,大伙都支持,需要用人手一球、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表达吗?
  一家之言
  讲脚感的足球,在这所学校成为讲手感的课间操,足球运动实在不是这么个热爱法。因此,这是对足球运动本身、对“国家战略”概念的双重误读。
  当足球不是用来踢、而是用来做操的时候,它只不过是一场表演中的道具。洛阳涧西区景华路实验小学的足球操,便是一个范例。
  昨天,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这组足球操照片中,孩子们人手一只足球,或托举、或奔跑。场面足够大且动感十足。如果放在某个足球赛事的开幕式上,或者放在某个与体育相关的表演舞台上,谁都没话说。偏偏这套足球操,是在“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用以“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的。让你不得不佩服校方想象力之丰富。
  学生们人手一只足球,“普及”程度倒是足够到位了,但这么个整齐划一的足球操,你要说为足球的“国家战略”能够起到多少推动作用,很难下定论。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造势,通过人手一球的方式,表示学校对“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校园足球的热烈响应与热情支持。
  但是问题来了,足球上升到国家战略,大伙都支持,需要用人手一球、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表达吗?
  买球的成本、排练的时间成本且不去计,讲脚感的足球,在这所学校成为讲手感的课间操,足球运动实在不是这么个热爱法。因此,这是对足球运动本身、对“国家战略”概念的双重误读。在这里,学生们人手一只的足球,已经沦为学校领导表达另一番诉求的纯粹道具,它与学生们脚下的功夫无关,与这些孩子将来在足球场上能不能进球无关,而仅仅与响应“国家战略”的策略有关。
  话分两边说,也许,这套足球操对营造校园足球运动的氛围,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校园来说,响应的态度与支持的行动,首先应该是让孩子们有球踢、有场地踢、有时间踢、有人教着踢,而不是那种“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仪式感。中国足球运动不缺高度重视、热烈支持的口号,不缺载歌载舞的拉拉队,缺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以及健康的足球运动体制。
  校园足球水平的提高,教育工作者领会“国家战略”的水平首先要提高。把学生手中的足球当成教育工作者表态响应的道具,本身就是将自己,连同孩子,一起摆在了这个战略的拉拉队角色,而不是运动者的角色。
  让孩子们回到足球场上去吧,足球操这种秀逗的事,留给拉拉队去玩吧。您的位置: >>
同事眼中的潘多 关心后辈关注足球平易近人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年12月27日,潘多和陈慕华(右侧举火炬者)参加市级体育活动。(曹祝平供图)  潘多走了,走得十分突然,无锡体育界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昨天,记者打了几十个电话,走访了十多位潘多以前的同事、部下,回忆了潘多的历历往事,最深切的感受是,在他们的眼中,潘多竟然是那样的平凡,在无锡的33年中,似乎竟然找不出一点“名人”的伟大事迹。而在这平凡的点点滴滴之中,更凸显了她的伟大。  关心后辈  1981年潘多随丈夫来到无锡生活,担任了无锡体委副主任,她经常到运动队去看望小运动员。无锡著名射击运动员陈慕华告诉记者,那时她在无锡射击学校训练,思想上出现了一些波动,训练时出现了状况,正好被来学校的潘多发现,潘多拉着她的手聊起了天:“我登珠峰时,刚开始也只是在海拔米的营地间做运输工作,但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后来,一位女主力队员出现意外,我这个候补队员最终登上了珠峰。登顶时,脚趾都冻坏了,但最终还是坚持登了上去。你是主力队员,现在到底又有多大的困难?遇到困难更应该勇往直前,怎么可以畏惧困难呢,怎么可以后退呢?”“那时的潘主任就像妈妈、像姥姥一样,语重心长,以前也听到过潘多事迹,这次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陈慕华说。  关注足球  作为体育界的一员,潘多对足球同样十分关心。当无锡市体委副主任时,潘多很重视足球队,每次到球队中,她总是以自己勇攀珠峰的经历勉励运动员们努力训练争创佳绩。1992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首次聘请了施拉普纳这位足球外教,潘多也为中国足球看到希望而激动,当国足兵败伊比尔德无缘世界杯时,潘多也为国足叹息。潘多曾说过,施拉普纳在国足提倡的“豹子精神”,也正是运动员需要的一种积极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必须有这样一种精神,才能取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施拉普纳因某项商务活动来到无锡,潘多十分高兴地和他相见。尽管此时施拉普纳不再是国足的主教练,但两人在一起还是十分愉快地交流起中国足球的情况,交流竞技体育的精神。短暂的交流,让施拉普纳对潘多也是敬佩有加,两人特意合了影。  平易近人  作为一个世界体育名人,又是一位领导,潘多却没有一丝的“名人”架子,时间不长,和体育局的同事就亲如一家。上到主任、科员,下到司机、门卫,都和她相处融洽,“她就是我们的老大姐。”  潘多的平易近人在圈子里广为传颂。她喜欢粗粮,平时出差都是自己带干粮当午饭,有时,她一杯水一口干粮,在车上或路上就完成了吃饭,但这时,她总是会让同行的同事、部下去饭店吃完饭,自己则像一个慈爱的妈妈一样,在一边笑眯眯看着。有一次出差上海,由于当时驾驶员对路况不熟悉,结果迷路了,这时,看着已经有些劳累的驾驶员,潘多主动下车去问路。警察指完路临别时说:“你不是潘多吗?这样的事还要你亲自下车啊?”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位警察十分真诚地请她为自己签名留念,并立正敬礼,目送她离开。  筹资办赛  为无锡体育,潘多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1994年,江苏省第13届省运会在无锡举行。当时,无锡要新建场馆、又要办赛、还要搞运动训练,资金是个大难题,潘多接受了筹集资金这个艰巨的任务。当时的体委驾驶员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在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上,潘多和当时洋河酒厂的老总认识了。8月的一天,潘多坐上体委的一辆老式伏尔加汽车,从早晨6点出发一路开到下午3点才来到洋河酒厂,那时车上没空调、路也不是高速公路,看到一路颠簸、手臂上皮肤晒脱一层的潘多,洋河酒厂老总感动地说:“老大姐,你可是世界名人,怎么坐这样的车来的啊?你太辛苦了!就凭你这样的精神,这赞助,我一定给!”第二天,老总一定要用自己的车送潘多回无锡,潘多婉言拒绝了:“我坐了这车,驾驶员一样要开着老车回去,我们要同甘共苦。”  为了筹资办赛,潘多不仅跑遍了无锡城乡,全省各地只要有关系的地方几乎都留下过她的足迹,以至于时任江苏省体委副主任、女排名将孙晋芳等戏称潘多是“高级乞丐”,对此,潘多也是笑着表示:“为了无锡、江苏体育,我应该尽我的一份力量。”(路啸)
[责任编辑:高孝文]
loading...
权威新媒体传播新速度无锡新传媒网新闻热线:1&文明办网举报热线: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009513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06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苏新网备2006009苏ICP备-号
Copyright(C) 1998-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新传媒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杨兰:别让首部足球教材留下遗憾 - 今视网 - 关注民生,传播江西-江西省新闻视频门户-江西省重点新闻网站-江西广播电视台主办
当前位置&&&&&&
杨兰:别让首部足球教材留下遗憾
来源: 作者:杨兰
编辑:陈方炜
  1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到,为贯彻国务院、教育部“足球进校园”的部署,由足球教育专家、中小学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等30多位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小学校园足球教材》将于本月底编写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本套足球教材首次采用了先进的3D图像技术,并配合使用真人画面来体现最佳的足球技巧展示。(3月11日北青网)
  由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足球进校园”的战略部署计划终于尘埃落定,首部《中小学校园足球教材》的问世,也让这一重大决策付之于实付之于行,这对广大网友和公众而言,既是希望,更是信心,依稀看到了国足的希望和曙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单靠发行一套《中小学校园足球教材》就想撬动国足辉煌的杠杆,恐怕有点痴人说梦。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中国的足球事业就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国足事业不可能仅凭一套教材就能唤醒,就能腾飞,关键在于补齐当前中小学体育工作尤其是足球教学的短板和历史欠账。
  单纯就这部足球教材来看,想必一定会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和大肆点赞,因为首次引入的二维码和先进的3D图像技术,这些流行的时尚元素直接切中了孩子们的兴奋点,对准了他们的“口味”,真人画面的教学呈现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而对一众家长来说,首部中小学足球教材也是既有口碑又有市场,因为相比单一而枯燥的文字呈现模式,3D图像技术的采用和真人视频的演示,不但图文并茂,让教学变得更加形象、更加直观、更加简单,而且更富趣味性,更易让孩子们对知识进行吸收与消化。
  据悉,这部教材除了对基本的足球技能和知识进行讲解外,进攻防守的战略战术和团队的合作意识才是教材的亮点与核心所在。然而即便踢球的技巧和相关的应对之策讲得再详细生动,头头是道,但毕竟都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任何技巧秘籍的掌握,说到底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与实战,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等品质的培养,队友之间的默契与配合,这些都并非来自课堂来自书本来自教材,这些都是课堂和书本的稀缺之物,都需要孩子们在实战训练中慢慢磨合与体会。足球足球,顾名思义在于足在于心,但不在眼更不在于书本。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当前中小学的师资配备和体育课时设置都有所欠缺或不尽合理。放眼全国,在经济欠发达,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不但师资结构和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就连师资配备率都远不及国家标准,更何况专职的体育教师配备?除此之外,体育课时的设置也是一个大问题。按照每周一节的课时量粗略估算一番,一学期下来,最多也就十余节,这还是建立在不被其他学科挤占挪用的前提下,如果适逢教育任务紧张,可能相当一部分中小学都会选择挤占挪用学时本就严重匮乏的体育课,来为语数外等主流学科开道让路。
  所以,“足球进校园”计划的实现,除了依托首部足球教材之外,有关方面还要加强教学师资的配备,尤其是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其提供全面而系统的足球教学专业培训,制定政策针对性地强化体育学科的课时保证,加大足球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只有双管齐下,多重发力,首部足球教材才能不留遗憾,中国足球也才能有宽度更有深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生银行办卡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