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恐龙足迹政协开幕式式

【恐龙】新疆发现中国首例珍奇剑龙足迹化石(图)_大话未来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909贴子:
【恐龙】新疆发现中国首例珍奇剑龙足迹化石(图)收藏
1楼 10:55&|
相关的贴子19619539125相关的图贴
柯氏三角足迹的之一,包括了前后足迹
2楼 10:56&|
魔鬼城地区化石点
3楼 10:56&|
乌尔禾剑龙复原图
4楼 10:56&|
昨天,中外古生物学者宣称,他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魔鬼城景区附近发现了中国首例剑龙足迹化石,属于一新物种。  化石的研究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博士生邢立达,张建平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加拿大和平区古生物研究中心负责人理查德•麦克雷,丽莎•布莱克利等专家学者在专业期刊《白垩纪研究》撰文描述了这批珍贵的标本。  魔鬼城又称乌尔禾风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这里有着独特的风蚀地貌,当地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意为魔鬼城。2011年,邢立达的团队和新疆克拉玛依魔鬼城恐龙奇石馆安建福馆长在当地发现了大批肉食恐龙和鸟类足迹,表明此地在白垩纪早期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江南之地”。 
5楼 10:57&|
 剑龙类是一类著名植食性恐龙,在侏罗纪达到全盛,它们体型庞大,却长有非常小的头部,两排高高耸立的大型骨板沿着脊柱分布,就像屋顶的瓦片,尾部的末端长着4根用于防御的钉状脊。这类动物的化石大多出现在北半球,尤其是美国与中国。剑龙类在侏罗纪的中晚期演化出许多物种,包含中国的沱江龙、东非的钉状龙、欧洲的勒苏维斯龙、以及美国的剑龙等,但是,只有少数存活到白垩纪早期。  “相比于骨骼化石,能确凿视为剑龙类所留下的足迹化石则很少被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犹他州曾发现一批剑龙类的足迹,但保存并不是十分理想”权威足迹学家马丁•洛克利对记者介绍,“全球侏罗系地层并不罕见的一种足迹——三角足迹,则长期被认为是覆盾甲龙类所留下的,后者包括了剑龙和甲龙类,但究竟是这两类恐龙中的哪一类所留,则很难分辨。”   魔鬼城地区发现的三角足迹最初仅仅是一些不太明显的印痕,但在第二次考察的时候,学者们意外发现了一批保存极好的铸模足迹,邢立达说道,“这批足迹与三角足迹非常相似,但有着一定的差异,我们经过详尽对比之后,将这批标本定为一个新的遗迹种,种名赠与著名古生物学家菲利普•柯里院士”。更重要的是,因为魔鬼城地区同时代地层只有剑龙类,缺乏甲龙类,因此这批足迹极可能是剑龙所留下的。  
6楼 10:57&|
作为新物种,柯氏三角足迹非常独特,“这种足迹由前后足迹组成,后足迹有三个功能趾,它们又短又钝,但非常强壮,这种粗壮的趾头能很好的支撑剑龙类那庞大的躯体!”邢立达兴奋的告诉记者,“我们还对比了美国发现的剑龙前足化石,其骨骼构造与足迹化石非常吻合。”   著名足迹学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加斯•帕米兰教授高度评价了这个发现:“这是最晚期的三角足迹之一,而且能与当地发现的骨骼化石密切联系,是非常难得的!这对研究当地以及亚洲地区的古生物地理分布,古环境复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7楼 10:57&|
登录百度帐号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第81卷
第11期2007 年 11 月
报 ACTA GEOLOGICASINICA
Vol.81 No.11Nov. 2007注:本文为重庆市綦江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陈列馆科研项目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改回日期:;责任编辑:郝梓国。作者简介:邢立达,男,1982年生,主要从事中生代爬行动物研究。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电话:010—;Email:dinosaur@vip.。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邢立达1,2),王丰平3),潘世刚4),陈伟5)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中国禄丰恐龙研究中心,云南,)重庆市綦江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禄丰县恐龙博物馆,云南,)重庆市自然博物馆,400013内容提要:记述了来自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命名了甲龙亚目的中国綦江足迹(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狊犻狀犲狀狊(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犻狊ichnogen.etichnosp.nov.)、兽脚亚目的敏捷舞足迹(犠狌狆狌狊犪犵犻犾犻狊ichnogen.etichnosp.nov.)和鸟脚亚目的炎热老瀛山足迹(犔犪狅狔犻狀犵狊犺犪狀狆狌狊狋狅狉狉犻犱狌狊ichnogen.etichnosp.nov.)和莲花卡利尔足迹(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ichnosp.nov.)等新属种。中国綦江足迹是中国首次发现甲龙类的足迹。莲花卡利尔足迹提供了鸭嘴龙类在各发育阶段所留下不同的足迹。关键词:重庆綦江;夹关组;中白垩世;甲龙亚目;鸟脚亚目;兽脚亚目 綦江县位于重庆市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的东南缘,华蓥山褶皱的南翼。境内山峦起伏,沟谷深切,地势南高北低,呈现出由盆地丘陵向边缘山区过渡的特点。綦江县境内中生界地层较发育,迄今已发现恐龙化石4处,均出自侏罗系重庆群。2006年10月,重庆市綦江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与重庆市川东南地质大队在该县三角镇老瀛山夹关组?地层发现了百余个恐龙足迹,这是我国西南地区中白垩统地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规模之(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恐龙足迹群。夹关组目前已发现的足迹包括峨嵋山市川主乡4种的恐龙足迹犌狉犪犾犾犪狋狅狉犲犿犲犻犲狀狊犻狊、犕犻狀犻狊犪狌狉犻狆狌狊犮犺狌犪狀狕犺狌犲狀狊犻狊、犞犲犾狅犮犻狉犪狆狋狅狉犻犮犺狀狌狊狊犻犮犺狌犪狀犲狀狊犻狊和犐犵狌犪狀狅犱狅狀狅狆狌狊狓犻狀犵犳狌犲狀狊犻狊,及 1 种水生鸟足迹犃狇狌犪狋犻犾犪狏犻狆犲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al.,)。Lockleyetal.()认为犃狇狌犪狋犻犾犪狏犻狆犲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可能为一新属。周世武在2006年曾考察綦江县老瀛山恐龙足迹化石点,惜未做系统研究。2007年 5 月下旬,笔者应邀考察了该恐龙足迹群。经调查,在20×7m2的范围内有 329 个足迹,造迹恐龙隶属于甲龙亚目,鸟脚亚目和兽脚亚目3大类。本文记述了该批新足迹材料。1 綦江三角镇老瀛山地质概况恐龙足迹群发现于綦江县东 22km 处的三角镇红岩村陈家湾后山莲花保寨的一套暗紫红色石英砂岩中(图1),属白垩系夹关组。1972年,四川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根据四川盆地西部地层系统将之划分为夹关组、下灌口组和上灌口组,并将夹关组和下灌口组归于下白垩统,上灌口组归于上白垩统。1977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将灌口组归于下白垩统,夹关组归于上白垩统。Li等(1983)通过介形类的研究,将夹关组的下部归入下白垩统,中、下部归入中白垩统,上部归入上白垩统。Hao 等()将其定为中白垩统。Li(1995)测得夹关组的年龄在 85~117Ma之间,其中主要在 92~117Ma之间。Gou(1998)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结果将其定为中白垩统。随后,Gou(2001)认为夹关组是跨统的岩石地层单元,地层相当下白垩统 Valanginian至上白垩统 Santonian。现将 1977 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完成的1∶20万綦江幅区域剖面底部资料引用如下:地质学报 2007 年上覆地层:新近系更新统(Q)———————整合———————夹关组(K2犼) 451~277m8.块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透镜状、条带状砾岩,底部(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砾岩之砾石以石灰岩为主,其次有燧石、粉砂岩等,滚圆状,一般1~2cm,个别大者在10cm 以上,胶结物含钙质。13.06m7.块状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石英岩、遂石、细砂岩、灰岩等,一般2~5cm,个别大者在 10cm 以上,砾石含量多,约50%以上,泥、砂质胶结。 6.56m6.砖红色块状含长石石英砂岩,底部有厚约2.0m 之砾岩,砾石为石英岩、燧石等,砂岩有发育的大型斜层理、交错层。 13.77m5.底部有一层厚约0.5m 的砖红色泥岩,其上则为中厚层、厚层钙质粉砂岩。 17.77m4.紫灰色块状细粒石英砂岩,层间夹薄层紫红色泥岩,砂岩水平层理发育。 18.77m3.砾岩,砾石多为灰岩、粉砂岩等,呈透镜状,钙质胶结,为同生砾岩。 1.80m图 2 恐龙足迹化石层位实测剖面Fig.2 Measuredsectionofdinosaurfootprintsbearingstrata①—暗紫红色块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顶面有大量恐龙足迹;②—暗紫红色薄层状泥质粉沙岩,底部有大量恐龙足迹;③—暗紫红色(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层面见恐龙足迹;④—灰紫色、暗紫红色薄层状泥质粉沙岩,顶面见2个恐龙足迹;⑤—暗紫红色含砾块状长石石英砂岩①—Darkmagentamassivecoarsegrainedfeldspathicquartzsandstone,alargeamountofthedinosaurfootprintso②—darkmagentalaminapeliticsiltstone,alargeamountofthedinosaurfootprints③—dark magentathicklayersmediumgrainedfeldspathicquartzsandstone,dinosau④—grayishpurpleanddark magentalaminapeliticsiltstone,twodinosaurfootprintsonthesurface(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⑤—darkmagentamassiveconglomeraticfeldspathicquartzsandstone2.灰紫色块状细粒含长石石英砂岩,胶结物含钙质。9.15m图 1 綦江恐龙足迹群化石点的地理位置图(足迹标记代表足迹化石产地)Fig.1 ThegeographicalmapoftheQijiangdinosaurfootprint(Thefootprintrepresentsthefootprintsite)1.砖红色钙质泥岩夹紫红色粉砂岩,泥岩中产介形虫:Cyprideasp. 20.49m—————平行不整合—————2951第 11 期
邢立达等: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下伏地层:上侏罗系蓬莱镇组(J3狆)接触处为泥质粉砂岩层,含少量白云母片、粉砂岩中常含炭屑和植物化石。恐龙足迹群产出层位相当于上列剖面资料第4层,即砾岩层逐渐消失,泥岩层开始出现的过渡区段(图2)。该段砂岩交错层理发育,见波浪状交错层。综合各方(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资料,推测其地质年代处于中白垩统,具体年代归属待另文讨论。经过大规模的勘查,莲花保寨目前已发现3层含恐龙足迹的岩层,另一层存疑(图3)。2 系统古生物学鸟臀目 OrnithischiaSeeley,1888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Osborn,1923綦江足迹属(新属)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ichnogen.nov.特征:见属型种。中国綦江足迹(新种)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ichnosp.nov.(图4;图版Ⅰa、b;图版ⅡA)词源:属名依据化石标本产出的行政辖区綦江县(Qijiang)的汉语拼音;种名为中国“狊犻狀犲狀狊犻狊”。正型标本:1个负型(凹)的前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②层。标本编号为重庆市綦江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陈列馆恐龙遗迹化石点QJGMT28。8个负型(凹)的前后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①层。标本编号为重庆市綦江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陈列馆恐龙遗迹化石点QJGMT21~2,QJGMT31,QJGMT33,QJGMT51~2,QJGMT11,(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QJGMT12。其中,QJGMT21后足迹保存较好,为主要描述依据。QJGMT31前足迹保存最为完好,为主要描述依据。中国禄丰恐龙研究中心模型登记号 LDRCv.134。产地及层位: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特征:甲龙类恐龙足迹,前足迹的宽度与长度比率为0.91;第Ⅰ和第Ⅱ指之间的夹角约为65°,第Ⅱ和第Ⅲ指之间的夹角约为 28°,第Ⅲ和第Ⅳ指之间的夹角约为 31°,第Ⅳ和第Ⅴ指之间的夹角约为43°;足迹后端无明显掌骨印痕;复步角为107°;足长与复步的比为1:5.34。后足迹的宽度与长度比率为0.88;第Ⅳ趾最长,第Ⅱ、Ⅲ趾略短,第Ⅰ趾最短;第Ⅰ和第Ⅱ趾之间的夹角约为38°,第Ⅱ和第Ⅲ趾之间的夹角约为36°,第Ⅲ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约为43°;足迹后部有圆状的跖骨印痕。标本描述:1个负型(凹)的前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②层,8个负型(凹)的后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①层,应为第②层之幻迹(Subtrace)。(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编号为 QJGMT33,QJGMT31,QJGMT22的3个前足迹为同一行迹(Trackway)上的连续足迹,它们组成一个行迹三角形(Trackwaytriangle)。其中 QJGMT33和 QJGMT22为两个连续的右前足迹,即同一前足完成一次运动后留下的足迹。它们构成一个复步,复步长(Stridelength)1.75m;QJGMT31为左前足迹,与QJGMT33和 QJGMT22 构成两个单步。单步长(Pacelength)分别为0.8m 和1.34m。测得复步角为107°。足迹显示造迹恐龙由北方转向东北方行走,行迹中线为曲线。其中 QJGMT22 残缺,QJGMT33只保存了弱印痕。QJGMT31最为完好,现描述如下。前足迹,五指型,测量数据见表2(1)。足长与复步的比为1:5.34。第Ⅰ指略长于第Ⅳ指,短于其它诸指,整体呈铁锨状。第Ⅱ指略短于第Ⅲ指,前端爪痕较深,远端呈 V 型。第Ⅳ指最短,第Ⅴ指最长。第Ⅰ、Ⅱ指之间的夹角远大于其它指之间的夹角,第Ⅱ、Ⅲ指之间的夹角小于第(来源:淘豆网[/p-6065000.html])Ⅲ、Ⅳ指之间的夹角,第Ⅲ、Ⅳ指之间的夹角小于第Ⅳ、Ⅴ指之间的夹角。足迹后端无明显掌骨印痕。编号为 QJGMT21,QJGMT12的2个后足迹为同一行迹上的连续足迹,构成一个单步,单步长0.74m。其中 QJGMT12 残缺,QJGMT21 最为完好,现描述如下。后足迹,四趾型,测量数据见表2(2)。第Ⅰ趾短于第Ⅱ趾,两趾整体呈蹄状,前端爪痕较浅,远端呈宽 U 型。第Ⅲ趾短于第Ⅳ趾,大于第Ⅱ趾,整体呈长椭圆状,前端爪痕较深,远端呈 U 型,趾垫发育。第Ⅳ趾最长,整体呈长椭圆状,前端爪痕较浅,远端呈 U 型。第Ⅰ、Ⅱ趾之间的夹角与第Ⅱ、Ⅲ趾之间的夹角几乎相等,第Ⅱ、Ⅲ趾之间的夹角小于第Ⅲ、Ⅳ趾之间的夹角。第Ⅳ趾最宽,第Ⅱ、Ⅲ趾几乎等宽,第Ⅰ趾最窄。足迹后端有一大型跖骨印痕,整体呈圆状。跖骨印痕最大长度为10.5cm,最大宽度14.5cm。讨论:甲龙足迹较为稀少,它们长时间都与剑龙、角龙类足迹相混淆(Thulborn,1990;Lockley,1991;LeLoeuffetal.,1998)。目前,至少在以下地点发现了甲龙足迹,包括美国犹他州的 BlackhawkFormation和CedarMountainFormation,阿拉斯加州NorthSlope的ChandlerFormation,科罗拉多州3951图3 恐龙足迹化石第①、②层分布示意图(比例尺2m)Fig.3 Distributionofthedinosaurfootprints(stratum1&2)Scalebars=2m1—莲花卡利尔足迹前足迹;2—莲花卡利尔足迹后足迹;3—敏捷舞足迹;4—炎热老瀛山足迹;5—中国綦江足迹前足迹;6—中国綦江足迹后足迹1—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F2—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H3—犠狌狆狌狊犪犵犻犾犻狊;4—犔犪狅狔犻狀犵狊犺犪狀狆狌狊狋狅狉狉犻犱狌狊;5—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F6—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Hindfoot1第 11 期
邢立达等: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和新墨西哥州的 DakotaG加拿大 Alberta和N.E.British Columbia 的 Dunvegan Formation,Alberta 和 Grande Cache 的 Gates Formation,BritishColumbia的 GethingF玻利维亚Cal Orcko 的 El Molino Formation,TorotoroF蒙古 DjadokhtaF塔吉克斯坦ShirabadS德国 WealdenB英国 PurbeckBeds和 SaltwickFormation(McCreaR Tetal.,2001)。Thulborn(1990)认为甲龙前足迹应比后足迹略小;前足迹的最大宽度(第Ⅰ和第Ⅴ指指尖的距离)大于最大长度(第Ⅲ指指尖到掌骨后缘全长),5指呈半环状排列,每个指末端均有一个扁平的铁锨状爪;后足有4个功能趾,3个中间趾较大,其中第Ⅳ趾最大;后足迹的最大长度(第Ⅲ趾趾尖到跖骨后缘全长)于最大宽度(第Ⅰ和第Ⅳ趾趾尖的距离);前后足迹均向中线外偏斜;无尾迹;复步长是前足迹的6倍,后足迹的4倍。McCreaRT,等(2001)在对比了甲龙类与角龙类的足迹后,补充认为甲龙的前足迹正对着后足迹;前足迹中间的第Ⅱ、Ⅲ指向前凸出,并平行于副矢状切面(Parasagittalplane),第Ⅰ、Ⅴ外侧指向后凸出;后足迹不对称。中国綦江足迹的前足迹正对着后足迹;前足迹5指半环状排列,诸指末端整体呈铁锨状;复步长是前足迹的 5.34倍;后足迹四趾型,不对称,第Ⅳ趾最长,诸指整体呈蹄状与长椭圆状。因此可归入甲龙类足迹。在已发现的甲龙足迹中,仅犜犲狋狉犪狆狅犱狅狊犪狌狉狌狊(Sternberg,1932)在形态上与綦江足迹较为接近。但犜犲狋狉犪狆狅犱狅狊犪狌狉狌狊的前足迹趾间角Ⅰ65°Ⅱ28°Ⅲ31°Ⅳ43°Ⅴ,后足迹趾间角Ⅰ14°Ⅱ21°Ⅲ32°Ⅳ,皆小于綦江足迹的前足迹趾间角Ⅰ73°Ⅱ42°Ⅲ33°Ⅳ50°Ⅴ,后足迹趾间角Ⅰ 38° Ⅱ 36° Ⅲ 43° Ⅳ;犜犲狋狉犪狆狅犱狅狊犪狌狉狌狊前足迹的宽长比(1.35)大于綦江足迹前足迹的宽长比(0.91);犜犲狋狉犪狆狅犱狅狊犪狌狉狌狊的前足迹第Ⅰ指明显短于第Ⅱ~Ⅳ指,綦江足迹的前足迹第Ⅰ指短于第Ⅱ、Ⅲ指,但长于第Ⅳ指;犜犲狋狉犪狆狅犱狅狊犪狌狉狌狊前足迹后端的掌骨印痕远端内凹,綦江足迹足迹后端的掌骨印痕远端持平;犜犲狋狉犪狆狅犱狅狊犪狌狉狌狊后足迹多有后迹(PosteriorTraces),綦江足迹则无后迹。鸟臀目 OrnithischiaSeeley,1888鸟脚亚目 OrnithopodaMarsh,1881卡利尔足迹属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 Leonardi,1984莲花卡利尔足迹(新种)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图 4 中国綦江足迹线条图Fig.4 Theoutlinedrawingof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a)—前足迹;(b)—后足迹(比例尺 10cm)(a)—F(b)—hindfoot.Scalebars=10cmichnosp.nov.(图5;图版Ⅰe、f;图版Ⅱb)词源:种名依据化石标本产出的红岩村莲花保寨之“莲花”之拉丁文“犾狅狋狌狊”,当地村民曾将该种恐龙足迹误认为莲花遗迹。正型标本:176个后足迹,含成年个体与亚成年个体的足迹,其中部分足迹附带有前足迹,用编号+b表示。第①层标本编号为重庆市綦江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陈列馆恐龙遗迹化石点 QJGMT211~5,QJGMT251~6,QJGMT271~5;第②层编号为 QJGMT301~22,QJGMT311~7,QJGMT32,QJGMT35,QJGMT360~8,QJGMT371~3,QJGMT381~5,QJGMT401~3,QJGMT411~9,QJGMT421~10,QJGMT431~7,QJGMT461~6,QJGMT481~10,QJGMT490~5,QJGMT501~3,QJGMT511~2,QJGMT52,QJGMT531~3,QJGMT541~10,QJGMT581~4,QJGMT59,QJGMT601~2,QJGMT611,QJGMT621~5,QJGMT631~2,QJGMT641~3,QJGMT71,QJGMT1401~6;第③层编号为 QJGMT1011~15;第④层编号为QJGMT1001~2。其中,QJGMT373 后足迹保存最为完好,为主要描述依据。中国禄丰恐龙研究中心模型登记号 LDRCv.131。QJGMT416足迹保存有非常清晰的前足迹,以 QJGMT416b表示,为主要描述依据。中国禄丰恐龙研究中心模型登记号 LDRCv.132。QJGMT542足迹为亚成年个体的后足迹,为主要描述依据。中国禄丰恐龙研究中心模型登记号 LDRCv.133。产地及层位: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特征:大型鸟脚类恐龙足迹,后足迹的宽度与长5951地质学报 2007 年度比率为0.75;第Ⅱ和第Ⅲ趾之间的夹角约为25°;第Ⅲ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约为 25°;足迹后部有丘状的跖骨印痕;复步角为 161°;足长与复步的比为1:5.65。前足迹位于后足迹第Ⅲ、Ⅳ趾间之前;宽度与长度比率为0.53;第Ⅱ和第Ⅲ指之间的夹角约为13°;第Ⅲ和第Ⅳ指之间的夹角约为9°;足迹后部有椭圆状的掌骨印痕;复步角为 141°;足长与复步的比为1:12;与相邻的后足迹面积比约为1:7.3。亚成年个体的后足迹除第Ⅲ趾略长于第Ⅱ、Ⅳ趾外,该后足迹与成年个体后足迹完全一致。标本描述:16个负型(凹)的后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①层,应为第②层之幻迹;143个负型(凹)的后足迹及部分前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②层;2个正型(凸)的后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③层;15个负型(凹)的后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④层。本文将第②层作为主要描述依据。第②层足迹尺寸大小不一,总体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足迹(见表1)。值得指出的是,大型足迹绝大多数都保存有落在11cm~15cm 的区间的前足迹,中型足迹基本保存有落在7cm~8cm 的区间的前足迹,小型足迹仅个别保存有落在 3cm~5cm 的区间的前足迹。表 1 莲花卡利尔足迹(第②层)统计表犜犪犫犾犲1 犛狋犪狋犻狊狋犻犮犪犾狅犳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狊狋狉犪狋狌犿2)足迹类型长度区间(cm) 编号(QJGMT) 数量(个)大型 37~、37、38、41、42、43、50、51、52、59、14056中型 25~30 30、48、54、58、60、61、63、64 54小型 19~23 36、40、46、49、53、62、71 33编号为 QJGMT371~3的3个足迹为同一行迹上的连续足迹,它们组成一个行迹三角形。其中QJGMT371和 QJGMT373 为两个连续的右后足迹,构成一个复步,复步长 2.19m;QJGMT372为左后足迹,与 QJGMT371和 QJGMT373构成两个单步。单步长分别为 1.14m 和 1.08m。测得复步角为161°。足长与复步的比为1:5.65。足迹显示造迹恐龙向南方行走。其中 QJGMT373 最为完好,现描述如下。后足迹 QJGMT373,三趾型,测量数据见表2(3)。第Ⅱ趾与第Ⅳ趾等长,两趾形态基本一致,整体呈椭圆状,前端有较浅之爪痕,爪痕远端呈 U 型。第Ⅲ趾略短于第Ⅱ、Ⅳ趾,前端爪痕呈蹄状。第Ⅱ、Ⅲ趾之间的夹角等于第Ⅲ、Ⅳ趾之间的夹角。三趾几乎等宽。足迹后端有一大型跖骨印痕,整体呈丘状,远端呈 U 型。跖骨印痕最大长度为19.5cm,最大宽度14.5cm。前足迹位于后足迹之前,前后足迹两趾尖平均相距 18cm。编号为 QJGMT411b,QJGMT412b,QJGMT413b1,QJGMT413b2的4个足迹为同一行迹上的连续足迹,它们组成一个行迹三角形。QJGMT411b 和 QJGMT413b1,QJGMT413b2(QJGMT413b1、QJGMT413b2 相距 0.05m。QJGMT413b1 深 0.03m,QJGMT413b2 深0.05m,推测为造迹恐龙重心不稳,连踏两脚所致,本文取其位置之中值)为3个连续的右前足迹,构成一个复步,复步长 1.65m。 QJGMT412b 与QJGMT411b、QJGMT413b12 构成两个单步。单步长分别为 0.89m 和 0.86m。测得复步角为141°。足长与复步的比为 1:12。足迹显示造迹恐龙向东南方行走。前足迹 QJGMT416b,亚三指型,测量数据见表2(4)。QJGMT416b位于 QJGMT416左后足迹第Ⅲ、Ⅳ趾间之前。QJGMT416b 与 QJGMT416的面积比(Arearatio)为15×8:40×22=1∶7.3。第Ⅱ指略长于第Ⅲ指,前端爪痕很浅,整体呈蹄状。第Ⅲ指最短,前端爪痕较浅,远端呈宽敞的 V型。第Ⅳ指最长,前端爪痕较浅,远端呈 V 型。第Ⅳ指末端有一小角度外叉开的印痕,推测是第Ⅴ指的近端。三指形态基本一致,整体呈长椭圆状,第Ⅱ、Ⅲ指之间的夹角大于第Ⅲ、Ⅳ指之间的夹角。第Ⅲ、Ⅳ指几乎等宽,第Ⅱ指最宽。指垫皆不发育。足迹后端有一大型掌骨印痕,整体呈椭圆状。亚成年个体的右后足迹 QJGMT542,三趾型,测量数据见表2(5)。除了第Ⅲ趾略长于第Ⅱ、Ⅳ趾外,该后足迹与成年个体后足迹完全一致。QJGMT542保存有右前足迹 QJGMT542b,该前足迹右侧有一道长 36cm×4.9cm 的长条状拖痕(Dragmarks),拖痕分为4道起伏线,自上而下分别长0.5cm、1cm、1cm 和 0.4cm,推测各为前足迹第Ⅱ、Ⅲ、Ⅳ、Ⅴ指的拖痕。讨论:由于莲花卡利尔足迹具有前足迹明显小于后足迹,位于后足迹第Ⅲ、Ⅳ趾间之前,最大长度(第Ⅲ指指尖到掌骨后缘全长)大于最大宽度(第Ⅱ和第Ⅳ指指尖的距离),以一定角度偏离行迹中线;后足迹最大长度(第Ⅲ趾趾尖到跖骨后缘全长)大于最大宽度(第Ⅱ和第Ⅳ趾趾尖的距离),具有发育完6951第 11 期
邢立达等: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图 5 莲花卡利尔足迹线条图(比例尺 10cm)Fig.5 Theoutlinedrawingof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Scalebars=10cm(a)—成年前足迹;(b)—成年后足迹;(c)—亚成年后足迹(a)—A(b)—(c)—subadulthindfoot好的趾垫,无趾间蹼(Interdigitalweb),趾端有 U型爪痕,第Ⅱ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为 50°,第Ⅱ、Ⅲ趾之间的夹角等于第Ⅲ、Ⅳ趾之间的夹角等特点,故将该足迹归入卡利尔足迹属(Leonardi,1984;Lockley,1987;Lee,1997)。仅从足迹形态学划分,学界断言这些足迹属于禽龙类或鸭嘴龙类的足迹(Sternberg,1932;Currie& Sarjeant,1979;Currie,1983;Paul,1987 for犃犿犫犾狔犱犪犮狋狔犾狌狊; Lockley,、1987 for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Lee,1997for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而这两类足迹的区别主要在于各自所在地质年代,前者多分布于下白垩统早期,后者多分布于上白垩统。目前,莲花卡利尔足迹所在的夹关组属于跨统的岩石地层单元,本文将其归于鸭嘴龙类。卡利尔足迹共 4 种,分别是巴西 RiodoPeixeGroup的犆.犿犪犵狀犻犳犻犮狌犿(Leonardi,1984);美国科罗拉多州东部 Dakota Group 的犆.犾犲狅狀犪狉犱犻犻(Lockley,1987);美国德克萨斯州 Woodbineformation的犆.狆狉狅狋狅犺犪犱狉狅狊犪狌狉犻犮犺狀狅狊(Lee,1997)和犆.犾狅狋狌狊。卡利尔足迹还发现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Lockley,1992)、新墨西哥州(Hunt & Lucas,1996;Kappus,2003)、怀俄明州(Lockley,2004)和弗吉尼亚州(Weems,2004);韩国(Huh M etal.,2003)以及日本(Matsukawaetal.,2005)。其中,犆.犿犪犵狀犻犳犻犮狌犿前足迹形状不规则,位于后足迹第Ⅲ趾之前,或者是介于第Ⅱ、Ⅲ趾间之前。犆.犾犲狅狀犪狉犱犻犻、犆.狆狉狅狋狅犺犪犱狉狅狊犪狌狉犻犮犺狀狅狊和犆.犾狅狋狌狊的前足迹都位于后足迹第Ⅲ、Ⅳ趾间之前。但犆.犾犲狅狀犪狉犱犻犻足迹后端的跖骨印痕远端从中点凹入,第Ⅳ趾较第Ⅱ趾发育;犆.犾狅狋狌狊足迹后端的跖骨印痕远端呈 U 型,第Ⅳ趾与第Ⅱ趾等长,两趾形态基本一致。犆.狆狉狅狋狅犺犪犱狉狅狊犪狌狉犻犮犺狀狅狊在四足足迹中,第Ⅱ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为 56°,在两足足迹中,第Ⅱ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为64°,且第Ⅱ和第Ⅳ趾爪尖锐利;犆.犾狅狋狌狊在四足足迹和两足足迹中,第Ⅱ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都为50°,且第Ⅱ和第Ⅳ趾爪尖圆钝,爪痕远端呈 U 型。因而本文据此确立一新种以区别于此前的三种卡利尔足迹。鸟臀目 OrnithischiaSeeley,1888鸟脚亚目 OrnithopodaMarsh,1881老瀛山足迹属(新属)犔犪狅狔犻狀犵狊犺犪狀狆狌狊ichnogen.nov.特征:见属型种。炎热老瀛山足迹(新种)犔犪狅狔犻狀犵狊犺犪狀狆狌狊狋狅狉狉犻犱狌狊ichnosp.nov.(图6;图版Ⅰc;图版Ⅱc)词源:依据化石标本产出地老瀛山(Laoyingshan)的汉语拼音,老瀛山目前为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414公顷。种名为炎热、干枯之拉丁文“狋狅狉狉犻犱狌狊”。正型标本:3个正型(凸)的连续后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①层,标本编号为重庆市綦江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陈列馆恐龙遗迹化石点QJGMT141~3,其中 QJGMT141足迹保存最为完好,为主要描述依据。产地及层位: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特征:一中型鸟脚类恐龙足迹,足迹的宽度与长度比率为1.01;第Ⅱ和第Ⅲ趾之间的夹角约为32°;7951地质学报 2007 年图 6 炎热老瀛山足迹线条图(比例尺 10cm)Fig.6 Theoutlinedrawingof犔犪狅狔犻狀犵狊犺犪狀狆狌狊狋狅狉狉犻犱狌狊.Scalebars10cm第Ⅲ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约为 38°;足迹后部有水滴状的跖骨印痕;复步角为 104°;足长与复步的比为1:2.86;无前足迹及尾痕。标本描述:3个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①层。编号为 QJGMT141,QJGMT142,QJGMT143的3个足迹为同一行迹上的连续足迹,它们组成一个行迹三角形。其中 QJGMT141 和QJGMT142为两个连续的右后足迹,构成一个复步,复步长 0.91m;QJGMT143 为左后足迹,与QJGMT141和 QJGMT142 构成两个单步。单步长分别为0.55m 和0.6m。测得复步角为104°。足迹显示造迹恐龙向北方行走。其中 QJGMT142较模糊,QJGMT143 只保存了弱印痕。QJGMT141最为完好,现描述如下。三趾型,测量数据见表2(6)。足长与复步的比为1:2.86。第Ⅱ趾最短,前端爪痕深刻。2个趾垫发育,垫间缝模糊。后端有一较弱的,外凸的跖趾垫。第Ⅲ趾与第Ⅱ趾几乎等长,整体宽于Ⅱ、Ⅳ趾。前端爪痕深。保存有2个趾垫,垫间缝清晰。第Ⅳ趾最长,前端有一整体趾垫。第Ⅱ、Ⅲ趾之间的夹角略小于第Ⅲ、Ⅳ趾之间的夹角。足迹后端跖骨印痕明显,整体呈水滴状。讨论:炎热老瀛山足迹具有最大宽度(第Ⅱ和第Ⅳ趾趾尖的距离)与最大长度(第Ⅲ趾趾尖到跖骨后缘全长)几近相等,其宽长之比为 31.8/31.6=1.01;第Ⅱ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为70°;每个趾迹较宽,整个足迹呈山字型;第Ⅲ趾最为粗壮等特征,本文将其归入鸟脚亚目(Thulborn,1990)。在已知的鸟脚亚目足迹中,老瀛山足迹与犃狀狅犿狅犲狆狌狊(Hitchcock,1848)、犕狅狔犲狀犻狊犪狌狉狅狆狌狊(Ellenberger,1974)(有学者认为犕狅狔犲狀犻狊犪狌狉狅狆狌狊为犃狀狅犿狅犲狆狌狊之同物异名,Olsen & Rainforth,2003;Irmis,2005)和犑犻犪犾犻狀犵狆狌狊(al.,1983)比较接近,因此这里仅对新属与此三属之间的异同做简要的对比。犃狀狅犿狅犲狆狌狊和犕狅狔犲狀犻狊犪狌狉狅狆狌狊多具有四趾,且常有四、五指的前足迹出现,老瀛山足迹三趾型, 无前足迹; 犃狀狅犿狅犲狆狌狊和犕狅狔犲狀犻狊犪狌狉狅狆狌狊的趾远端有爪垫,老瀛山足迹无此特征;犃狀狅犿狅犲狆狌狊和犕狅狔犲狀犻狊犪狌狉狅狆狌狊常具有长条状的跖骨印痕,老瀛山足迹的跖骨印痕小且呈水滴状。老瀛山足迹与犑犻犪犾犻狀犵狆狌狊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犑犻犪犾犻狀犵狆狌狊近端3个跖趾垫呈三角形分布,老瀛山足迹无此特征;老瀛山足迹趾间角Ⅱ32°Ⅲ38°Ⅳ大于犑犻犪犾犻狀犵狆狌狊趾间角Ⅱ20°Ⅲ24°Ⅳ;老瀛山足迹宽长比(1.01)大于犑犻犪犾犻狀犵狆狌狊宽长比(0.54)。蜥臀目SaurischiaSeeley,1888兽脚亚目 TheropodaMarsh,1881虚骨龙次亚目 CoelurosauriaHuene,1914舞足迹(新属)犠狌狆狌狊ichnogen.nov.特征:见属型种。敏捷舞足迹(新种)犠狌狆狌狊犪犵犻犾犻狊ichnosp.nov.(图7;图版Ⅰd;图版Ⅱd)词源:种名为舞(dance)之拼音“Wu”,源于该片足迹数量众多,且分布较乱,恰似舞会;种名为敏捷之拉丁文“犪犵犻犾犻狊”。正型标本:141个负型(凹)的后足迹分布于该恐龙足迹群的第①层,标本编号为重庆市綦江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陈列馆恐龙遗迹化石点QJGMT41~38,QJGMT131~29,QJGMT161~13,QJGMT17,QJGMT201~11,QJGMT241~3,QJGMT261~34,QJGMT291~12。其中QJGMT44足迹保存最为完好,为主要描述依据。中国禄丰恐龙研究中心模型登记号 LDRCv.130。产地及层位: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特征:一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足迹的宽度与长度比率为1.14;第Ⅱ和第Ⅲ趾之间的夹角约为45°;第Ⅲ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约为50°;足迹后部有微弱的跖骨印痕;复步角为 180°;足长与复步的比为1:3.62;无前足迹及尾痕。标本描述:141个几乎完整的足迹分布于该恐8951第 11 期
邢立达等: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图 7 敏捷舞足迹线条图(比例尺 2cm)Fig.7 Theoutlinedrawingof犠狌狆狌狊犪犵犻犾犻狊Scalebars=2cm龙足迹群的第①层,多数朝北西方向行进。足迹尺寸大小不一,长度从9cm~19cm 不等,但多数落在9cm~13cm 的区间。足迹基本形态均相似,趾间角度略有变化,多落于Ⅱ45°Ⅲ50°Ⅳ之区间。编号为 QJGMT44,QJGMT437,QJGMT438的3 个足迹为同一行迹上的连续足迹。其中QJGMT44和 QJGMT438为两个连续的右后足迹,构成一个复步,复步长0.38m;QJGMT437为左后足迹,与 QJGMT44 和 QJGMT438构成两个单步。单步长分别为0.2m 和0.18m。复步角为180°。足迹显示造迹恐龙向西北方向行走。其中QJGMT44最为完好,现描述如下。三趾型,测量数据见表2(7)。足长与复步的比为1:3.62。第Ⅱ趾最短,后端有一发育的跖趾垫。第Ⅲ趾最长,宽于Ⅱ、Ⅳ趾,保存有2个趾垫,垫间缝不甚明显,第Ⅲ趾趾尖的爪痕指向外侧。第Ⅳ趾较短,后端保存有1个不甚明显的趾垫。第Ⅱ、Ⅲ趾之间的夹角略小于第Ⅲ、Ⅳ趾之间的夹角。足迹后端有微弱的跖骨印痕。其它足迹的跖骨印痕普遍短小,唯 QJGMT161足迹保存了长约4.5cm 的跖骨印痕。讨论:敏捷舞足迹最大宽度(第Ⅱ和第Ⅳ趾趾尖的距离)略大于最大长度(第Ⅲ趾趾尖到跖骨后缘全长),其宽长之比为12/10.5=1.14。足迹最大长度为10.5cm。第Ⅱ和第Ⅲ趾之间的夹角约为45°;第Ⅲ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约为50°。第Ⅱ趾长4cm、第Ⅲ趾长7.1cm、第Ⅳ趾长 4.4cm,趾尖尖锐。以上基本符合 Thulborn(1990)关于虚骨龙类的特征:足迹长度一般不会长于20cm,足迹最大长度一般大于最大宽度,Ⅱ与Ⅲ趾之间和Ⅲ与Ⅳ趾之间的夹角近乎相等,两侧趾(第Ⅱ、Ⅳ趾)近乎等长并短于第Ⅲ趾,趾尖较为尖锐。唯一不符合的是敏捷舞足迹的最大长度略小于最大宽度,但虚骨龙类中的少数足迹也存在最大长度略小于最大宽度的宽阔类型(Thulborn1990,P.156,Fig.6.9)。因此,本文将敏捷舞足迹归入虚骨龙类足迹。我国虚骨龙类足迹化石发现于侏罗系(Yabeetal.,1940;al.,1986;Young,1966;YoungetYoung,1987;Lüetal.,2007)和白垩系(al.,1995;Lietal.,2000;Lietal.,2006;Azumaetal.2006)的地层中。这些足迹基本皆为最大长度大于最大宽度,趾间紧凑的品种,其中仅犛犺犲狀狊犻狆狌狊(Young,1966)与舞足迹较为接近。舞足迹与犛犺犲狀狊犻狆狌狊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舞足迹各趾较宽,犛犺犲狀狊犻狆狌狊各趾细长;舞足迹趾间角Ⅱ45°Ⅲ50°Ⅳ大于犛犺犲狀狊犻狆狌狊趾间角Ⅱ32°Ⅲ58°Ⅳ;舞足迹宽长比(1.14)大于犛犺犲狀狊犻狆狌狊宽长比(1.03)。3 行为学恐龙足迹能提供诸多骨骼化石无法证实的信息,如恐龙运动速度就只能从足迹中获取。Alexander(1976)根据现生哺乳类足迹的研究得到一计算恐龙运动速度的公式:V=0.25×g0.5×SL1.67×h-1.17。V为运动速度(m/s);g为重力加速度,≈9.8m/s;SL为复步长(m);h为臀高(m)。Thulborn(1990)认为Alexander的公式仅适用于慢行(SL/h&2.0,SL/h即复步长与臀高的比值,称相对复步长)状态,而对于小跑(2.0&SL/h&2.9),奔跑(SL/h&2.9)则不适用,故提出:V= [gh(SL/1.8h)2.56]0.5。不同的恐龙足迹有不同的臀高系数(ConversionFactor),Thulborn(1990)提出足长小于0.25m 的小型兽脚类为4.5,小型鸟脚类为4.8,普通小型两足恐龙为4.6;足长大于0.25m 的大型兽脚类为4.9,大型鸟脚类为5.9,普通大型两足恐龙为5.7。甲龙类为3.7×步宽(FW)。本文采用 Alexander和 Thulborn两种公式,并取其平均值(表3),发现綦江恐龙足迹群造迹恐龙当时的行走速度皆处于慢行状态。在特定的遗迹类群中,恐龙足迹的大小可以反映恐龙个体的大小和相对年龄(Lockley,1994)。从9951地质学报 2007 年足迹可推断造迹恐龙的臀高,臀高则可推测造迹恐龙的大致身长。由已发现的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化石推断,其臀高与体长之比大约在1:3。由此可推得敏捷舞足迹的造迹恐龙长约1.4m,炎热老瀛山足迹的造迹恐龙长约5.6m,莲花卡利尔足迹的造迹恐龙大型个体长约6.5~7.1m,中型个体长约4.4~5.3m,小型个体长约2.7~3.3m。由已发现的甲龙类恐龙化石推断,其臀高与体长之比约为 1:4。由此可推得中国綦江足迹的造迹恐龙长约4.4m。莲花卡利尔足迹分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类型,其中的大型足迹非常接近鸭嘴龙类足迹40~50cm的传统大小(Thulborn,1990),推测为成年个体(Adult)所造迹。而中型和小型则对应的推测为亚成年第Ⅱ阶段(SubadultⅡ)和亚成年个体第Ⅰ阶段(Subadult Ⅰ)。由此推断,当鸭嘴龙类发育至4m 的亚成年个体,可能出现其行走模式的分水岭:体长大于4m 的亚成年个体通常用四足行走,而体长小于4m 的亚成年个体通常用后足行走。4 结论綦江恐龙足迹群对于研究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古生态学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綦江足迹、莲花卡利尔足迹、炎热老瀛山足迹和敏捷舞足迹为该地区发现相关造迹恐龙化石提供了依据。而且,其中的中国綦江足迹还是中国首次发现甲龙亚目的足迹。综合峨嵋山市川主乡夹关组发现的4种的恐龙足迹和1种水生鸟足迹(al.,1995),表明夹关组存在一个物种相当丰富的恐龙动物群,至少包括了鸟表 2 中国綦江足迹、莲花卡利尔足迹、炎热老瀛山足迹和敏捷舞足迹测量数据表(犮犿)犜犪犫犾犲2 犕犲犪狊狌狉犲犿犲狀狋狊狅犳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犔犪狅狔犻狀犵狊犺犪狀狆狌狊狋狅狉狉犻犱狌狊犪狀犱犠狌狆狌狊犪犵犻犾犻狊(犮犿)测量要素 1 2 3 4 5 6 7最大长度(第Ⅲ趾趾尖到跖骨后缘全长) 32.8 34.5 38.7 15 27.8 31.8 10.5最大宽度(第Ⅰ和第Ⅳ趾趾尖的距离) - 30.2 - - - - -最大宽度(第Ⅰ和第Ⅴ趾趾尖的距离) 29.7 - - - - - -最大宽度(第Ⅱ和第Ⅳ趾趾尖的距离) - - 28.5 8 21.5 31.6 12第Ⅰ趾长度 7.3 6.4 - - - - -第Ⅱ趾长度 7.8 7.3 20 5 14.5 11.2 4第Ⅲ趾长度 8.8 9.6 17 4 14.8 11.4 7.1第Ⅳ趾长度 7 11.1 20 7.2 14.5 12.2 4.4第Ⅴ趾长度 10.8 - - - - - -第Ⅰ和第Ⅱ趾之间的夹角 65° 38° - - - - -第Ⅱ和第Ⅲ趾之间的夹角 28° 36° 25° 13° 25° 32° 45°第Ⅲ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 31° 43° 25° 9° 25° 38° 50°第Ⅳ和第Ⅴ趾之间的夹角 43° - - - - - -第Ⅰ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 117° - - - - -第Ⅰ和第Ⅴ趾之间的夹角 167° - - - - - -第Ⅱ和第Ⅳ趾之间的夹角- - 50° 22° 50° 70° 95°1—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QJGMT31);2—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QJGMT21);3—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QJGMT373);4—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QJGMT416b);5—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QJGMT542);6—犔犪狅狔犻狀犵狊犺犪狀狆狌狊狋狅狉狉犻犱狌狊(QJGMT141);7—犠狌狆狌狊犪犵犻犾犻狊(QJGMT44).表 3 恐龙足迹运动速度数据表(犿/狊)犜犪犫犾犲3 犜犺犲狏犲犾狅犮犻狋狔狅犳狋犺犲犱犻狀狅狊犪狌狉犿狅狏犲犿犲狀狋狅狀狋犺犲犫犪狊犻狊狅犳犳狅狅狋狆狉犻狀狋狊(犿/狊)足迹属种连续足迹(QJGMT) 相对复步长 Alexander Thulborn 均值状态犙犻犼犻犪狀犵狆狌狊狊犻狀犲狀狊犻狊 33,31,22 1.58 1.76 2.78 2.27 小跑犆犪狉犻狉犻犮犺狀犻狌犿犾狅狋狌狊 371~3(大型) 0.96 1.1 2.11 1.61 慢行411~9(大型) 0.7 0.66 1.43 1.05 慢行431~7(大型) 0.61 0.54 1.24 0.89 慢行1401~6(大型) 0.82 0.81 1.65 1.23 慢行541~10(中型) 0.78 0.67 1.38 1.02 慢行360~8(小型) 0.87 0.74 1.48 1.11 慢行490~5(小型) 0.82 0.67 1.37 1.02 慢行犔犪狅狔犻狀犵狊犺犪狀狆狌狊狋狅狉狉犻犱狌狊 141~3 0.49 0.32 0.8 0.56 慢行犠狌狆狌狊犪犵犻犾犻狊 44,437~38 0.8 0.37 0.77 0.57 慢行0061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pdf
文档介绍:
重庆綦江中白垩统夹关组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第81卷
第11期2007 年 11 月
报 ACTA GEOLOGICASINICA
Vol.81 No.11Nov. 2007注:本文为重庆市綦江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质陈列馆科研项目资助的成果。收稿日期:;改回日期:;责任编辑:郝梓国。作者简介:邢立达,男,1982年生,主要从事中生代...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高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