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为中国富裕阶层层永久保留一定地位 汉密尔顿的核心主张

安徽省蚌埠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历史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安徽省蚌埠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这是一篇本人几年来通过读书看贴并且结合自己观点梳理出来的随笔感想,作为没有在国外生活游历过的人本来是没有资格写这样的文章的,但是本人还是执意写出后上传出来,目的就是通过文章把自己的一些肤浅观点展现给大家,一同探讨,同时纠正文中的纰漏、错误和不足之处。也希望真正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生活过的朋友们看后发表一些属于自己的见解,帮助弥补一下文章的先天不足吧。  美国是一个极端注重个人隐私的国家。众所周知,美国自建国以来就奉行个人主义至上的文化理念。个人是社会的载体,个人或者说‘我自己’是构成美国社会系统运作的核心。  “不要问国家为了你做什么?而是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这是当年肯尼迪总统向美国公众发自内心的一次呐喊,也是借助公众媒体向美国强大的个人主义权威文化所发出的一次‘挑战’。  个人主义文化的核心在于尊重个人自由意志和行为,在法律和道德构成的框架和规则之内个人可以自由驰骋,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各种结社的自发权利,并且由强大的法律制度保驾护航。因此,一提到美国,人们的本能反应就是: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人们可以秉承自己的意志和信念自由地开展生活。  当然,财产权和个人维护自身隐私的权利也构成美国个人主义至上文化的重要内容。  美国人极端注重自己的个人隐私,当一个陌生人问到自己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甚至电话号码时,都认为是极其不尊重自己的行为体现。  “对不起,这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无可奉告。”  对于美国人来说,保护个人隐私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隐私就等于丧失了自由。美国自建国伊始就遵循‘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原则。把‘政府权力束缚在牢笼之内’是美国精英群体以及公众的一致的诉求。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人维护个人隐私是出于对政府本能的不信任,在他们看来,只有消除政府的监管与操纵,拥有属于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才能维系真正的自由。因此,尊重个人隐私和自由两者并驾齐驱,被美国人看得比生命都更为重要。  依照中国文化观念,人与人之间相处讲究诚信为本,至于自己年龄、职业、家庭住址是与人沟通时自然谈到的话题,或者说,隐瞒了这些无法想象会在工作和生活中结识到真正的朋友。‘对朋友就要坦诚相待,任何事情都没有必要隐瞒。’和朋友同事交往时,礼尚往来、登门拜访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表达诚意的最好方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主动登门拜访是相互促进感情的最好方法,尤其是彼此之间熟悉的同事朋友,即使没有事先打好招呼搞个突然到访也是寻常的事情,或许还会给主人带来意外的惊喜。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美国,即使再亲密无间的朋友如果提出登门拜访也要提前预约,如果未经主人的许可贸然登门的话等于人身侵犯,对方可以毫不迟疑的报警,登门者轻则受到警察的严惩,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美国却是合乎寻常常。是每一个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准则。  家庭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港湾,住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而对美国人来说,住宅不仅仅是自己栖身场所,更是属于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它既是属于个人的私有财产,也是维系个人隐私的天然屏障。‘私闯’个人住宅,等于是对个人隐私乃至自由最大的侵犯,是美国人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事情。即使是亲戚朋友也不能突破这条准绳,因为这是原则、是习俗,或者说,是维护他们看作自由的底线。  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发生了一起万圣节枪击案,一名日本高中生由于参加一个鬼节的节目误入一家私人住宅,由于语言因素没有听懂对方的警告而被当场击毙,事后法庭宣判开枪者属于正当防范无罪释放。  这场悲剧的背后或许是对美国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捍卫自由和相关法律支持的另一种诠释。  在美国,私人持有枪支是合法的,基本家家都有枪,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3亿人口,仅仅民间就拥有2.5亿多的枪支,可谓人手一支枪。由于枪支的普及,美国平均一年大约有3万多人死于枪下,20多万人因枪支暴力受伤。在美国,频发的校园枪击案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最为敏感的社会政治话题。  据美国2000年一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60%的美国家长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逃课、打架斗殴的问题,而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校园中遭遇枪杀(吸毒排在其次)。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2000年的一次公共讲话中承认:在美国的儿童死于枪支意外的比例较其他25个大国的总和高出9倍。是西方枪击暴力发生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国家。2000年,美国密歇根州莫瑞斯山小镇,一名年仅6岁的男孩因为与一名同龄女孩发生争执,掏出手枪将对方射杀,成为美国校园枪击案中年龄最小的凶手。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  面对愈演愈烈的社会枪击暴力事件,美国参众两院、共和党和民主党、各州政府和管理机构却保持沉默,即使面对社会部分公众和受害者家属关于禁枪的呼吁也基本无动于衷。1994年,在前总统克林顿的再三坚持与游说下,美国国会被迫出台一项关于禁止私人拥有和携带半自动性攻击性武器的法案,但是该法案有效期为10年。2004年,这个法案自动过期作废,至今以来美国国会再未通过任何一项类似的关于枪支管控的法案。这一切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透过表象的背后从内在机理环节分析就不难发现,美国民众拥有枪支是符合宪法的。  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经过被政府管理的人们认可并授予的政府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力才建立政府,当政府违背这些目的时,人民有权力也有义务变更或废除政府,并根据人民的需要建立新的政府。  美国宪法第二条修正案当中写到: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  也就是说,美国民众持有枪支受到宪法的保护,即使作为政府本身也无权干预阻止民众持有枪支的权力,否则将被视为违背宪法。因此,当克林顿出台禁枪法案的时候,遭到竞争党派和舆论媒体的猛烈抨击,后来民主党竞选失利也与此有着很大的关系。  通过上面所述可以看到,美国的枪支文化与自由主义理念,尤其是个人主义至上的文化观念紧密相关,在美国人的传统观点看来,自己国家的建立是通过与当时英国政府抗争所获取到的成果,正是在华盛顿、汉密尔顿、杰斐逊等一批爱国精英人士的领导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浴血奋战才赢得最终的独立,民众才由此获取到真正的自由。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因素,美国民众普遍对政府本身报有敌视和提防的心理,这种心理被深深镶刻在美国文化的基因当中。  美国人的潜意识当中认为:一旦自己拥有枪支的权力受到剥夺,那么个人维护自由的权利便会受到外界的威胁。即使付出再高昂的代价也要保障拥有枪支抵抗暴力的权力。枪支—反抗暴力—保护个人自由成为众多民众内心深处的座右铭。  但是,越发频繁的社会枪支暴力事件、尤其充满血腥残暴的校园枪击案时刻冲击着美国民众这一文化观念。毕竟生命是无价的,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生命更是需要尊重和保护的,枪支文化中‘捍卫自由’与现实环境下尊重生命,两者间孰轻孰重呢?这对于美国来说的确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加以解决的问题。
楼主发言:18次 发图:0张
  美国枪支文化为我们展现出来的是冷酷的一面,但是在这个崇尚竞争、不遗余力捍卫个人权威和自由的国度中却又处处体现出温情。  日,美国纽约世贸大楼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遭遇恐怖分子袭击,造成3201人死亡的重大灾难。在灾难发生后,大量的警察、消防人员和志愿者第一时刻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很多志愿者由于抢救伤员而失去生命。作为纽约市长亲临第一线指挥并组织参与救援工作,一连坚持几天几夜不合眼,美国人在面对灾难时刻表现出与我们同样空前团结的精神不禁令人们动容。  美国是慈善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共计140多万个,涵盖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消除贫困、妇女和儿童权益保护、残疾人弱势群体等多项领域。  美国慈善机构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民众的自愿捐款,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每年都有70%的家庭做了捐款,平均捐款额为1075美元。其中,56%的18周岁以上的美国人参加了志愿者工作,共从事199亿小时的工作。即使身为很多穷人,他们也将自己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慈善捐赠,例如一位40岁依靠领取社会救济金生活的单身失业女性,每月依然从自己300多美元的救济金中节省出10美元捐赠给社会慈善机构。用她的话说:“我相信自己捐出去的越多,最终收到的就越多,上帝眷顾每一个快乐的捐赠者。”  美华防癌协会是美籍华人自发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成立的目的是帮助那些癌症患者(美籍华人)战胜病魔回归康复。作为发起人杨玉惠女士原先也是癌症患者,深深体会到作为癌症病人内心的绝望和恐惧。凭借顽强的意志配合上医疗康复之后,她全身心投入到防癌致癌的社会福利性慈善救助工作中。通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爱心人士的参与,美华防癌协会成为颇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并成为美国防癌协会的分会成员。在6年的时间里,该协会利用社会捐赠所筹集的资金举办了几百场关于防癌致癌的专题讲座,安排8000多人参加了免费的癌症筛检,为众多低收入家庭提供义务护理,并印发大量的资料用于防癌的宣传。杨玉惠女士感慨道:“如果没有众多充满爱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如果没有众多义工的参与,我们协会绝对不会走到今天,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在美国,像美华防癌协会这样的民间抗癌组织就多达3500个。  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竞争的国家,也是一个贫富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度,一部美国经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动荡、波折的变革史。从中夹杂着欢笑与泪水,历经着成功与苦难。  JP摩根、洛克菲勒、卡耐基这些人物的名字我们听起来都不会陌生,依靠个人能力在镀金年代白手起家的他们,通过一路奋斗成为世界富豪赢得当时无数人们的推崇和掌声,当然,通过当时媒体舆论曝光出来的关于他们的丑闻也招来无数人们的愤恨和抨击。但是作为这些富可敌国的工业家和金融家们看来,自由竞争本身就是一场优胜劣汰的游戏过程,在这个游戏过程当中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怜悯,对竞争对手的让步就是等于对自己的无情。这种充满冷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贯穿着整个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史,进入20世纪初期,美国国内贫富分化矛盾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  在社会舆论压力、政府税收政策,配合上宗教信仰和社会慈善宣传等多重因素下,这些功成名就的富豪们纷纷投身于慈善事业,通过身体力行的善举来弥补过去所犯下的‘罪恶’,当然,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树立自己在社会公众当中的慈善形象。作为当时美国钢铁大王的卡耐基,先后捐款4300万元兴建了2000座图书馆,并且投入亿元的资金在国内创办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  “富人若不能运用他聚敛财富的才能,在生前将其财富捐献出来为社会谋取福利,那么死了也是不光彩的。”这是卡耐基晚年时通过回顾自己一生所下的最后结论,也是对自己多年挣扎商海所发出的感慨。  1911年,卡耐基将自己剩余的1亿5千万美元用于设立基金会,委托代理人用于教育慈善捐款。而作为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退休之后也热衷于慈善事业,于1913年成立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广泛的教育、卫生和医疗救助。据统计,洛克菲勒一生总共捐助了5.5亿美元从事于社会慈善事业,这在当时美国乃至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卡耐基、洛克菲勒等人的行为成为后来美国富人阶层,尤其是精英们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微软帝国的缔造者比尔盖茨,还是金融投资家索罗斯、巴菲特等人,均将自己巨额财富中的相当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从不到30年间,美国慈善基金会从2.2万家发展到7.5万家,资产从480亿增加到6820亿美元,除却普通民众捐赠之外,其中富人阶层占据了主体地位。
  美国激烈的竞争文化背后蕴含着温情,这种温情不仅反应到社会慈善捐助方面上,也体现在家庭教育环节之中。  我们中国教育模式主要通过灌输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操守,通过大量的典故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忠、孝、礼、义、信’,作为父母以长辈的身份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孩子步入学校后老师以灌输知识为主,其中分数是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同时分数也是学生升学的阶梯。  在中国,大多数家长和老师首先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取得好成绩的孩子倍受家长和老师的鼓舞和表扬,学习不好的孩子时常受到批评、承受各种压力。好学生等于取得好成绩,好成绩等于获取高分数。而成绩和分数的背后则在于对灌输模式下知识的消化和理解。长此以往下来,很多孩子逐渐形成一种被动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系统思考和主观性,执行能力强但创新精神缺失,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冒险精神。而以上这些对于立足于竞争社会的群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品性。  作为美国的很多父母来说并不单纯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集中精力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通过各种方式树立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尽一切可能开发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天赋潜能。并且以身作则,通过温情的感召、激励鼓舞,在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当中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让自己的孩子在具备包容、克己、独立、自信的心态基础上去迎接一个又一个人生阶梯,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挑战。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的著名理念,也就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性格乃至命运的奠基人。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印刻在孩子的内心深处,逐渐形成他们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念。用中国的话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盲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片中的主人公迈克尔是一名黑人少年,从小生活在充满暴力氛围的黑人社区当中。由于成长环境因素使得迈克尔性格中充斥着暴力倾向。后来他幸运地被一名白人女性收养。从那一刻起,迈克尔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母亲通过温情关怀的方式让迈克尔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同时,母亲也尽最大的努力让这个黑人孩子接受自己。从开始居住在在客厅到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独立的卧室、从起先弟弟(白人母亲的孩子)的冷漠排斥到慢慢的接受并且帮助自己。迈克尔冰冷的心开始温暖起来,和母亲、弟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通过生活中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母亲发现了迈克尔的内在天赋潜力:擅长橄榄球。因此不遗余力地开发培养他的这项专长。初登赛场时,迈克尔由于怯场无法发挥出自己原有的水平,这时在赛场中的母亲大声激励迈克尔:“加油,用保护母亲的方式去战胜对手。”迈克尔保护母亲的心理本能立时被激发出来,取得了令人惊叹瞩目的好成绩。  后来,迈克尔由于选择学校的因素与母亲发生分歧(由于迈克尔的专长很多大学都争抢他,但是母亲希望他选择自己过去所上的白人学校,但是经人挑唆后使得迈克尔认为母亲收养自己具有目的性,将自己变成她意志之下的附庸),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母亲急切的寻找迈克尔,希望他回到自己的身边。在迈克尔原先居住的黑人区,母亲遇到黑人混混们的挑衅,迈克尔保护母亲的本能再次被激发出来,与自己的‘朋友们’发生激烈的冲突保护了母亲,并且再度回到母亲的身旁,选择了母亲所期望的学校。  最后,迈克尔获得了成功,成为身价高昂的橄榄球明星。当看到影片结尾原型人物的照片时,身材高大的黑人儿子和较小的白人母亲亲密合影,双方脸上流露出的笑容不禁让人们感动。可以说,一位白人母亲用温情和爱的方式挽救转变了一名黑人孩子的人生,通过家庭温暖下的感召使得迈克尔告别过去的苦涩迈向了最终的成功。  电影《盲区》将培养孩子独立性格、树立自信、挖掘天赋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从中反映出家庭教育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和人生命运决定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其实,极端注重个人隐私、极力维护拥有枪支的权力、公共慈善以及充满温情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些都反应出美国多元的文化特征,也把人性的不同层面展现出来。  人性是复杂的,善与恶、理想与欲念、勤劳与贪婪,这些都构成我们内在人性中的一部分,关键在于道德、信仰的驾驭与制约。作为美国人来说,既秉承了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清教徒文化,又历经了工业化时代、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巨大变革的洗礼,使得美国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文明’出现了割裂的特征。信仰的感召悄然褪去,物质和利益的诉求占据了生活乃至精神的主导。现实社会环境的诱惑、金钱权力的追逐与内心深处的超世情怀的渴望三者紧密纠葛缠绕在一起,因此,宗教信仰与拜金主义、自由文明与世界霸权、公共慈善与枪支暴力、家庭温情与对外冷漠、自由竞争与贫富差距,我们看到的这些都反映出美国理想主义文化理念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冲突和挣扎,也深深映射出美国人内在矛盾性格的自身。
  对于美国人来说,自由主义与充分竞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都构成激烈无情的竞争关系。能力、绩效、利润、民意成为评价考核的标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作为失败者对于美国人来说丝毫不值得同情,甚至会被当成弱者。所以,自己的命运自己负责成为生活在自由市场竞争环境下人们心中的座右铭。  例如,在美国的公司中,一个职位包含着一份职责,一份工资代表着一份奉献。凭借自身能力吃饭,依靠自己为公司所贡献的价值决定薪资待遇和职位的任免。如果不能胜任工作的人会被老板毫不留情地开除。而且,每逢遇到公司经营业绩下降,或者遭遇金融危机等外界因素,我们很难见到美国公司上下努力一起共同难关的场景,而是进行大规模裁员,通过甩包袱‘瘦身’的手段维持公司的运转。在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我们时常从电视媒体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很多华尔街投行的白领上午还衣冠楚楚、紧张忙碌的工作,一副标准绅士的样子,下午一则裁员的信息下来后立时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  因此我们常常听到,西方尤其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即使是如今享誉全球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当年也由于自己决策失误而被董事会开除,那么作为常人来说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更如同漂流的浮萍了。正是由于美国社会冷酷无情的激烈竞争,迫使父母们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强化式系统教育。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作为美国的普通民众虽然注重竞争,但并不特别重视对于自己子女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花费大量的资本用于学历的打造上)。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美国的镀金时代,依靠白手起家创造辉煌奇迹是众多美国人心中的目标和向往,洛克菲勒、卡耐基、福特……这些从社会底层打拼出来的企业领袖为人们树立了标榜。当时的人们注重的个人的能力而非学历,含辛茹苦上大学的人往往无法得到周边人们的理解:“放着机会不抓,放着金钱不挣,整日坐在象牙塔里读书到底为了什么呢?”在当时有一则趣闻,一名成功的商业人士考上了大学后始终不好意思向同行和朋友透露,恐怕被对方以‘不务正业’的名义奚落取笑。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家,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令世界各国包括欧洲都难以企及。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长的“黄金时代”。年,美国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到197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达到10634亿美元。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在当时,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出口国,也是资本的净输出国。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迫切需要美国技术尤其是资本的援助和扶持,可谓处处仰人鼻息,一切唯美国马首是瞻。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就是在这一时期实施的。这时的美国已经摆脱了过去孤立主义的外交路线,全力以赴参与到国际政治经济外交事务中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名副其实的领导者。  战后的美国工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幸福的劳动群体,繁荣的社会经济为工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强大的工会与政府,配合上舆论媒体监督保障了工人群体优厚的福利待遇,同时也让人们免除了失业养老等后顾之忧。  随着战争的结束,数以百万计的男人脱下军装走进工厂。工作、结婚、生儿育女。一切都是那么的祥和安逸。在当时,具有高中学历的人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在工厂工作的男性劳动者凭借一人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一家三口,走出工厂没多久就可以踏入自己的家门和妻儿团聚一堂。美好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何必为了报考大学混个学历而折磨自己?对于当时美国普通的民众来说,勤奋工作、享受生活是最主要的。没有必要为自己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学习成绩担心,子承父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美好的事物通常是短暂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苏逐渐对美国形成重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越南战争使美国政府陷入财政赤字和债务的泥沼。国内通货膨胀、美元贬值、配合上国外贸易壁垒和石油危机的各种冲击,使得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停滞。进入80年代,日本制造业异军突起,质优价廉的日本商品大量冲击美国市场,对于苦苦挣扎的美国工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随着后来发展中国家的逐渐开放,美国国内制造业开始大规模转移国外,国内产业空心化的局面愈演愈烈,美国工人群体的黄金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制造业的‘日落西山’,美国经济结构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调整和变革,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和相关配套的服务产业构成美国经济的支柱。昔日蓝领工人群体的风光不在,具有尖端知识、丰富的管理经验、精湛专业技能的上层精英群体成为引导社会前行的主流,其中,拥有高学历,受过名牌高等学院系统教育的人群倍受社会的普遍青睐,作为低学历人群只能从事地位卑微且收入低下的工作。  为了应对日益残酷的社会竞争,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获取高额收入和体面的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报考名牌大学、获取MBA学历成为新生一代群体热衷追逐的目标。作为婴儿潮一代出身、如今身为家长的人们来说,不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树立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竞争进取的意识和精神,同时更加注重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那个《盲区》中的母亲一样,激发孩子的潜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入高等学校接受系统教育,以便以后‘出人头地’成为父母们的共同渴望和奋斗的目标。
  美国一向注重教育全民化,每届政府的财政支出的相当一部分都投入到教育领域。在美国总共有3500多所大学,顶级的有51所,其中最为优质的师资力量基本集中在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享誉世界的名牌大学。例如哈佛大学,全体在校员工2400人,众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和知名院士均在此任教。这些大学不仅是世界顶级学术的殿堂,更是世界精英汇聚的场所。踏入这些名校的那刻起就意味着人生成功了一多半。  在美国,出身于穷人或者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考取名牌大学的不在少数,但是与富裕阶层相比,他们在教育资本的投入比例上往往占据劣势。也就是说,作为普通民众群体的孩子考取高等学府单纯依靠的自身的天赋、勤奋和刻苦,而作为富裕阶层则依托丰裕的物质基础给自己的子女从小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系统进行精英式教育,同时接受上流阶层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这种高起点的阶梯层系统教育模式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不具备的。罗斯福、肯尼迪、布什,如果深入考察这些美国总统的家庭背景的话,不难发现他们均出身名门贵族,从小接受贵族文化的教育熏陶,大学毕业后通过在贵族圈子中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挤身于上流阶层,可以说,系统化精英式教育配合上丰富的家庭人脉资源是他们人生成功的基石。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和中国家长一样,如今拥有一定物质基础的美国父母纷纷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进行各种智能教育,钢琴、舞蹈、绘画、棒球、篮球等等不一而足。在他们看来,孩子幼时的智力和天赋潜力的开发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另外,通过各种特长技能的培训也全面提升了孩子综合素质,为日后选择更好的学校奠定了基础。  进入高中阶段,作为美国的父母们往往比孩子更为焦虑和紧张,毕竟这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稍有文化和知识的普通父母督促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力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作为富裕阶层的父母除了督促孩子用功之外,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的孩子包装,争取得到名牌大学的垂青。在这一背景下,一系列申请大学的咨询公司应运而生。很多富裕阶层的家长不惜花费上万美元巧妙包装自己的孩子,突出其‘特长和亮点’提升外在优势。一些社会人士为此发出忧虑:美国自由竞争的社会文化已经丧失了内在的实质,富裕阶层的孩子往往得到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长此以往的话整个社会流动将会降低,逐渐形成一个世袭的贵族阶层。  与中国环境不同,在中国只要孩子高考成绩优异,被自己申报的理想大学录取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但是在美国,优异的成绩只是一方面,同时作为校方来说更看重学生在业余时间里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就是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社会价值。道德和品性是对方考核的重要标准,甚至在有的时候比高额的分数更为重要。  克莱顿是一名马赛诸塞州的高中生,在SAT(美国高考)中取得1540分的成绩,并且在高中期间提前修完了一些大学的课程,进入大学后这些课程可以得到免试。他在业余时间里每个月在一所中学做两天义工,并且在一家饮料店工作,高中毕业前夕他拿着辛苦赚来的钱跑到了秘鲁,资助当地一家学校修补校舍,帮助当地人收割小麦,组织清理当地的垃圾。结果,他被几家名牌大学同时看中,纷纷抛来橄榄枝。克莱顿经过选择后也终于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  在美国,从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走出来的精英群体成为支撑整个社会系统运转的中坚力量,也构成推动经济发展前行的核心载体。  在美国精英群体内部也划分出不同的职能领域,其中最为优秀的人群成为纯粹的知识精英,例如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法学家以及科研工作者,为整个社会乃至世界贡献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专业价值。例如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等人,这些学术级大师通过知识传播的方式转变整个世界的价值理念,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作为企业管理者、专业技能精英、金融投资者则成为维系美国社会运转的载体,构成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美国知识经济和科技繁荣的核心。例如乔布斯、比尔盖茨、拉里佩奇等,正是通过他们缔造出来的苹果、微软、谷歌这些享誉世界的知名公司支撑着美国的经济,也使得计算机、Iphone等信息化、智能化科技产品走入千家万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频频出现在媒体头条上面衣着光鲜、前呼后拥、为国内外政治事物奔波的政客则属于精英阶层中相对平庸的群体,依靠包装出来的‘个人魅力’和滔滔不绝的口才获取政党和社会民众的认同,缺乏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他们只能依靠许诺、演讲、抨击政治对手、开空头支票的方式赚取民意,支撑自己的政治职业生涯。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重创了美国经济,华尔街众多投行的倒闭和大规模失业群体让人们对美国产生了极度悲观的心理,一时间,大量的资本从美国国内撤离,涌向新兴国家尤其中国进行避险。但是一晃6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遭受重创的美国经济并未出现深度滑坡,反而出现缓慢复苏的迹象。有人将这归功于美国政府积极的救市政策,或许这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在于美国国内有一批精英群体,由他们支撑着的那些知识创新型企业和以知识+管理+组织的创新运作模式的给人们尤其是世界投资者注入了信心。
  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我们未来将迈入后资本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无论劳动还是资本都不再重要,只要拥有知识,资本和劳动都尾随而来。”德鲁克之所以成为享誉世界的顶级学术大师,被后人誉为管理学科的开创者,是由于他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观察结合上自己超前的思考为人们提供了关于未来世界清晰的答案:未来的世界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而创新在于知识以及系统观察思考下的发现。他在自己的著作当中列举了大量的案例,通过各行各业的成功范例向读者展现成功背后的涵义。  其实,创新的源头在于独立思考,依托自己的天赋和职业专长通过观察寻找到自己所属的领域空缺进行填补。比尔盖茨是微软的建立者,他从小是一个性格叛逆的孩子,经常与自己的父母发生冲突,从少年时代他就疯狂地迷恋上了计算机和软件编程。当时计算机属于社会新鲜事物,不仅体型庞大、价格昂贵而且操作复杂,这点燃了比尔盖茨的人生理想:“让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让计算机成为美国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办公室最为重要的工具”在自己的理想信念支撑之下,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从哈佛大学退学创立自己的微软公司,并在后来开发出MS—DOS系统。如今,计算机已经走进了世界的千家万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比尔盖茨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一位载明史册的企业家。  比尔盖茨的成功源于自己的禀赋、坚持和思考,更在于在外人看来独立性格下的偏激和固执,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甚至不惜放弃哈佛大学法律系令人向往的专业,违背自己父亲的意愿投身到当时在常人看来充满荒谬且未知的领域当中,足以说明比尔盖茨超越当下的特立独行的勇气和精神。其实,大多数创新并不在于惊天动地、石破惊天般的‘壮举’,而是在于依托自己的禀赋、兴趣和职业技能基础上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在于秉承独立精神下的隐忍和坚持。在美国,正是由于拥有像比尔盖茨这样众多坚持己见,特立独行的精英群体,才支撑美国社会整体的持续运转,抗拒一轮又一轮经济周期的洗礼。  1920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出版,在书中作者详细论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与新教之间的内在关联,在马克斯韦伯看来,18世纪以来欧洲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是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反映在经济中具体体现在辛劳勤勉、精于计算、赚取利润,投资再生产等环节,而这构成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典型特征。作为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新教徒,为了成为上帝预定的选民将劳动和职业当作贡献天职的手段,通过世俗社会环境下的经济成功来向上帝展现自己的存在,以此期盼获得上帝的感召和恩宠。因此,赚取利润、崇尚节俭、注重契约、团结友爱成为新教徒从事经济活动共同遵循的准则,也构成后来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经济行为的标准。  马克斯韦伯的论述在我们看来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但是我们如果从历史角度进行审视的话,会发现欧洲尤其是美国文明的兴起的确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的。我们知道,第一批登上美洲大陆的群体是为了躲避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他们秉承信仰自由的理念远离故土在美洲这片处女地上定居下来。辛劳节俭、勇于冒险、崇尚自由的文化观念也随之被注入到这片土地之中,而这直接促成后来以新英格兰为核心美国北方各州工业的兴起。而在美国南方,以弗吉尼亚为中心的各州是以农业为主的种植园区,居住在这里的领导群体是大批从欧洲各国涌来的冒险家(机会主义者),功利主义下的贪婪配合上地理环境使美国南方盛行蓄努制度,大量的种植园主依靠剥削敲诈黑人奴隶的血汗维系生存,获取高额的利润。在当初,为了反抗英国殖民政府税赋的重压和贸易的垄断,使得美国南北各州共同走到一起发动了独立战争,促成后来美国的建立。同样,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也由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严重对立导致南北各州双方兵戎相见,爆发了空前残酷的美国内战。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的历史也是精英主导下追逐利益和相互博弈的历史,而历史塑造着美国的文化,如果我们深入探索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美国文化中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纷乱多元的特点。它既体现着一种充满追逐现世利益色彩的功利诉求、又蕴涵着一种具有超世情怀宗教理念下的道德控制、同时还具有一种热情奔放下探索智慧、自我超越永不停息的前行精神。不同的人性特征深深镶刻在美国文化当中,既形成美国社会前行强大的持续动力,也构成破坏美国和谐发展的严重阻碍。  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直接引发席卷世界的金融海啸。一时间,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金融机构纷纷倒闭破产,恐慌情绪蔓延开来,直接重创了美国的实体经济。此时的华尔街再次成为美国民众乃至世界的抨击对象。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贪婪、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所产生的冲击让人们感到愤怒和恐惧。为了阻止经济局面的持续恶化,美国政府被迫出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救市政策,这也直接引发了美国民众的广泛争议:“用纳税人的钱挽救那些利欲熏心的金融投机者,这一切合理吗?”但是争议归争议,人们也深深意识到,如果政府此刻袖手旁观的话,美国将直接陷入1929年那样的经济崩溃当中,引发社会整体的灾难。  美国金融危机至今仍是人们热议争论的焦点,各种书籍和相关文献汗牛充栋。其实,美国这场危机从表面上看属于重大的经济事件,但是如果深入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其背后蕴藏着深刻复杂的社会问题。可以说,美国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民主困境’之中。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也是一个遵循个人主义至上理念的国度。对于美国精英群体来说,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充分竞争,财富是个人价值充分展现的结果。而对于相当一部分社会底层群体乃至普通民众来说,自由主义=福利保障=社会均等,财富是政府与社会的回馈和赠与,是平等和公平的重要体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区分出迥异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精英群体创造财富,缺乏专业技能收入微薄的底层群体要求均分财富。  依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劳动生产率决定工资收入,无论企业家还是劳动者,他们的薪资收入取决于对社会所贡献的价值。在美国产业空心化的社会环境下,作为社会底层群体只有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个人能力拓展职业空间才是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但是在民主社会的选票制度之下,很多人们将一切希望寄托于政府或者说某一政党身上。在美国,由于政党之间竞争的因素一切以民意为基础,或者说,民众的选票成为政党和每一个政客考虑的关键。为了赚取民意,为了拉拢选票,政客们通常会向选民许下各种承诺,而承诺往往需要得到履行,尤其是不切实际的政治许诺,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美国前总统布什上台之初就宣布,要让美国所有的民众居者有其屋,这一政策提议得到众多民众的拥护,但是作为美国第一个拿到MBA学历的布什总统未曾想到的是:美国是一个贫富分化相对严重的国家,在实际经济低迷,尤其是产业空心化情形并未得到根本转变的背景下,如何能让低收入群体购买独立的住房?更重要的是,在新科技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和长时期对伊战争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事件的冲击之下,布什政府早已自顾不暇,背负上巨大的财政赤字包袱,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在短短的任期之内实现众多穷人群体共同的住房梦想?无疑于痴人说梦,当然,依照常规路径显然无法行得通,所以布什政府将目光锁定在国内宽松货币政策和鼓励大规模金融资本的投机的渠道上。依托美元霸权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愿。  在布什政府和美联储的双重主导之下,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直至2003年6月,美国一连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达到46年以来1%的最低水平。同时,美国国内贷款利率也大幅度降低,在充裕的货币、低迷的经济、美国政府刺激消费、居者有其屋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房地产投机浪潮开启了,美国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各种风险基金、海外资本纷纷参与其中,上演了一场击鼓传花的闹剧。  2005年到2007年,美国大约2200万人购买了房子,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绝对的‘赤贫阶层’,基本不具备偿还贷款的能力。而金融机构之所以向这一群体发放贷款均建立在繁荣经济下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值上。只要房子持续的‘升值’,对于美国金融机构来说这些穷人就具备还款的能力,如果借贷者无法偿还贷款可以将所住的房屋收回,再在市场上出售同样可以赚取一笔利润。作为穷人群体来说,由于从天而降的恩惠,使得自己轻松获取到一套宽敞明亮的住房,有着持续升值的资产作为还款的支撑,还享受着超低还款利息的福利待遇,何乐而不为呢?可以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华尔街金融机构以及民众‘共谋’的结果,政客的权力诉求、金融资本的贪婪、底层民众脱离实际环境的群体欲望导致最终灾难的发生。“我们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抛开复杂多重的经济因素深入本质,就会发现一切的源于我们内在人性的自身。
  2008年11月,当奥巴马打败共和党赢得总统竞选时,他显得那样的踌躇满志,而如今昔日的风采已然不在,出席公众场合的他脸上尽显憔悴和忧虑的神色,现在勉强获取连任的他能够联想到什么呢?先前的理想与期望与现实差距是如此的遥远,其实,改变美国并不仅仅取决于政府各项政策举动的出台,而在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世俗环境下的物质利益诉求VS自由主义信念下的克己忍耐,这或许构成美国社会恒久尖锐对立的矛盾,也是各届政府试图加以解决但始终无法冲破的枷锁。单凭各届总统和政党的一己之力是永远无法解决的,攻克这一难关可谓任重而道远。  在中国,房地产同样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购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头等要务,甚至成为很多人们成家立业的前提基础。很多80后群体为了购买房子,不惜掏空了父母多年的积蓄,并且自己背负上沉重的债务成为房奴。还有不少人因为购买住房竟然与自己的父母反目成仇。当问及这一群体为什么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购买一套住房时,通常得到的是这样的答案:“没有自己独立的住房拿什么结婚?”,“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算什么成功的男人?”更有甚者“你看人们不都在买房吗?买房是现在时代的潮流,况且未来还有升值的空间,早买早得,中国房子的价格只能升不能降。”  我们除却经济因素不谈(早已是谈烂的话题)其实,对于广大的80后‘刚需’群体来说,通过透支未来的方式购买一套住房是非理性行为。当背负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每日为了偿还债务而发愁苦于奔命的时候,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当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也是知识和专业技能比拼博弈的时代。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只有智者才能维系生存,只有轻装上阵、具备创新思维理念和精深专业技能的精英群体才能成为最终的胜者。当我们背负巨大的心理负担,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迈着缓慢的步伐去参与竞争时能有几成的胜算?当我们成日里为了房子而苦闷发愁,无暇旁顾的时候,很有可能在未来知识型社会的竞争过程当中被淘汰出局。  或许有人会说:“没有属于自己独立的住房,无法建立起牢固的婚姻。”“如果不购买一套住房,无法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其实这些都是伪命题。真正的婚姻是建立在感情融通的基础之上,物质基础只是一个方面,男女之间相互之间的关怀、体贴、扶持和忍让是婚姻稳固的根基,只有寻找到一个能够真正包容、理解、欣赏,拥有共同价值理想的伴侣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石。在我们现下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组建婚姻的家庭没有独立的住房,但是选择租房居住的他们仍然很快乐,也有很多家庭在我们看来生活的很清贫,但是他们仍然感到知足和幸福。在他们看来:“相互之间的感情是最为重要的,至于物质条件可以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去加以创造。”总之,稳固幸福的婚姻在于理性的选择,如何寻觅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能够和自己齐心协力、相互扶持支撑的伴侣是众多80、90后群体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49天减40+斤。有礻见 步页作证。这人把冫咸 月巴的过程拍成了礻见 步页,真的是七天录一次。想快快减的,请到逃 宝 店有 冫咸 月巴 的 礻见 步页,大家可以看下!! 真心不唬人!在tao 宝 店 金甫里面
扌叟;;火焰(395)中的(319)宠儿( 括号中的数字去掉,你懂得)
  美国人的婚姻观与我们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组建婚姻的前提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用中国的话:“必须养活得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是一个男人的职责。”结婚之后,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男女双方彼此不分,双方挣得的收入成为共同财产。‘既然组建了家庭,彼此之间相互付出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组建婚姻成立家庭既代表着职责,也包含着奉献。既然寻觅到了对方,那么就要接受对方的家庭和相关亲属,一旦对方亲朋好友遇到为难之处必然鼎力相助。我们中国文化讲究亲情和孝道,组建婚姻的男女双方不仅注重彼此之间的温情,更要顾及双方的父母和亲属。“婚姻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这是时刻环绕在我们耳边的话语,也让我们体会到中国婚姻的内在涵义。  在美国,组建婚姻完全是男女双方之间的两情相悦,是属于两人之间的私事,没有必要顾及太多,也没有义务顾及双方各自的父母和亲属。其一切建立纯粹的爱情基础之上,这里的爱情仅仅局限于双方之间情感的付出,相互间温存与体贴,但是财产方面则划分出严格的界限,保持相互之间的独立性。有一篇文章讲的是一名中国女性移民到美国后与当地人组建起一场跨国婚姻,但是当共同生活在一起后由于文化观念的差距使她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丈夫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处处体贴,而一旦涉及到日常生活费用,也就是钱的方面可谓泾渭分明。虽然共同居住在一起,但是夫妻各自担负一半的房租、电费、水费、电话费和物业费用。即使两人外出吃饭,也各自支付自己的帐单。令这位中国女性无法忍受的是,有一次床头灯坏了,去超市购买时丈夫却坚持让自己付钱,理由是坏的灯泡位置属于自己睡觉的一边。后来这位中国女性与丈夫离了婚。“看来美国和中国婚姻方面的文化差距太大了。我实在无法适应。”这位中国女性不禁感叹道。  在中国,当男女双方坠入爱河准备结婚时,作为男方通常会向自己的爱人许下承诺:“我们结婚后,我的一切都属于你。”即使把自己的工资卡、存折提前交给对方涌来表达自己的诚意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即将融为一体,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这有什么区别吗?”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婚姻就是婚姻,财产就是财产,两者之间不是一回事情。”在结婚之前,夫妻各自的财产必须得到公证,对于美国夫妻双方来说,这是彼此平等和独立的重要体现。“婚姻并不代表夫妻个人的全部,而是双方彼此情感的交融和付出,除此之外,双方之间保持着各自的私密空间,另一方无权干涉。”所谓私密空间,这又涉及到开头提到的隐私权,例如邮件、电话号码、手机信息,即使再恩爱亲密的夫妻,未经对方允许也无权拆看、浏览,否则将被为侵犯对方的隐私权而遭到起诉。  遵从所谓道德操守是中国一向的社会传统,男女双方一旦居住在一起就意味着组建家庭,往下登记结婚是顺理成章的事。在中国,情侣意味着未来的丈夫或妻子,双方的父母一旦认同之后就催促双方结婚,否则违背常理。而男女双方一经建立情侣关系,也是为了以后成立家庭的目标而发展。“相爱、结婚、生子,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但是在美国文化观念中,恋爱仅仅是男女双方之间相互爱慕的意思,相爱并不等于一定结婚。在美国人看来,结婚等于告别单身下的无拘无束,必须担负起义务(尤其对孩子的义务)和对于婚姻的忠诚。因此,美国人往往对婚姻抱有谨慎的态度。但是恋爱则不然,属于男女之间的你情我愿。“我只需要你的爱,但并不是你的全部。”因此,很多美国男人寻求和异性交往时,首先阐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我希望和你长期交往,但是我依然坚持单身的原则。”女方同意后双方就成为情侣,一同吃饭,一同郊游,一同出入各种场所甚至一同生活,而当一方终止这层关系时,双方和平分手,没有任何的抱怨和纠缠。  依据美国一项社会调查的数据显示,在1960年,美国72%的成年人选择结婚,而到2000年这一比例降到57%,2010年为54%,也就是说,美国将近一半人口的群体没有结婚,其中,25岁到34岁的年轻群体未婚比例超出已婚,这一统计数字引发众多美国学者的忧虑。在中国,当自己的子女30岁还没有结婚,身为父母的一方通常会焦急万分。中国剩男剩女被人们当成社会问题,在中国的农村,作为男人的一方,30岁还没有成家立业将被视为人生失败的象征,会遭受周边亲人朋友们的鄙视。在美国,50、60岁依然保持单身的仍大有人在,享受着我行我素的单身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自己的伴侣。很多男女居住在一起开展共同的生活,享受着彼此之间的恩爱与甜蜜,只不过他们没有履行婚姻手续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妇而已。在美国,29%的18岁以下的孩子和自己的离异父母或者从未结婚的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6%的美国父母选择不结婚,但是共同抚养双方生下的孩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由于一桩性丑闻遭受国会弹劾险些下台,政绩卓著的克林顿由于‘私人事务’形象被大打折扣。美国一向将婚姻视为是神圣和庄重的,它是忠诚、职责和义务的集中体现。即使原先再‘放浪形骸’的浪子,一旦组建婚姻也必须表现出最大的忠诚。在美国民众看来,身为总统的克林顿更应注重自身的品行操守,他不仅是美国联邦政府的最高领导者,更是整个美国社会的道德行为的表率,必须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出现这样的丑闻不仅抹黑了美国的形象,更破坏了美国婚姻价值观念的本身。这对于美国民众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我们一提到美国就自然联想到高离婚率,联想到美国夫妻之间的冷漠,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高离婚率的背后恰好映射出美国人(尤其是女性群体)对于真实爱情的渴望,体现出追求自由个性下的情感表露。  婚姻不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牵连到双方各自的家庭。我们中国文化一向讲究以和为贵,一切注重于大局。在中国,夫妻之间即使产生激烈的矛盾、甚至原则性问题也基本选择退让的策略,但凡有余地是不会轻易选择离婚的。孩子的感受、父母的期愿成为维系脆弱婚姻的纽带。“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顾及父母的感受”成为不幸婚姻男女之间开导自己的言语。在美国,一旦夫妻任何一方违背了忠诚,或者产生出原则性的对立矛盾,那么立时选择果断分手。“婚姻是自由的,丧失了彼此之间信任和爱的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在美国持续下来的婚姻往往是最为和谐幸福的。因为男女之间已经完全适应、接受并且容纳了对方,建立起至死不渝的情感。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当豪华的游轮缓缓沉入冰冷的海洋时,很多夫妻在灌满海水的船舱当中相拥而视直至死亡的终点,这或许是对纯粹爱情最为美好的诠释。
  上传了一大部分,剩余的晚上上传吧。
  自顶一下。
  感觉一切都用好的解释,并不是很符合,虽然美国还是很优秀,但某些问题可能无法用好的解释,我更认为是现在出现了很多问题,感觉美国还是被贪图享乐的平民腐蚀了
  写得很棒!尤其把美国价值观里面的悖论,比如自由和责任的矛盾,现实利益与理想境界的差距写得很细致,对于厘清美国社会复杂多元的价值冲突很有帮助。  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客观的。不过我觉得楼主关于美国婚姻关系的叙述多少还是有点以偏概全,比如举的床头灯需要女性掏钱换的例子个人认为即使在美国也是比较极端的,他们在金钱上比较独立理性是对的,但是真正那么锱铢必较我觉得还是有点太夸张了。、  另外,克林顿丑闻引起哗然的关键还不是因为他对传统婚姻忠诚的挑战,而是因为他在这一问题上撒谎了,美国人对于政治人物是否撒谎特别看重,至于私生活,他们倒相对宽容,毕竟这也属于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上楼主有所偏颇。
  另外,楼主认为美国从政的相对属于精英群体中比较平庸的一拨个人还是持保留意见。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应该是平分秋色。其实美国上层政商也是融为一体的,比尔盖茨如果真的生在政治之家我觉得他利用他商业上的优势选择从政也未必。何况,像他和巴菲特等人物其实对政治的影响力也是非常突出的。  而像克林顿奥巴马这样相对普通家庭走出来的政治精英绝对也是精英中的精英,不必经商的差。所以我认为这里只存在选择问题,不太存在所谓一流二流的区别。
  关于美国的枪支问题,我得很像和楼主做更深一步的探讨。  确实拥有枪支是美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当时这项权利的初衷也是为了保障他们能够随时用武器推翻他们认为恶的政府,对这一点,学法律的我是非常理解和认同的。  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两百多年过去,现在武器的发展日新月异,生化武器核武器的威力完全不可估量,对于普通民众拥有枪支是不是真的能够推翻他们认为恶的政府呢?如果不能,是不是更多只是一种权利象征和心里安慰作用?如果那样,那么拥有枪支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和代价是否太大?  挺有意思的话题。
  顶,比较理性
  日,一名美国孩子不幸落崖身忘,悲痛欲绝的父母在孩子落崖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坟墓。后来由于家道中落,这位父亲不得已下转让了自己的土地,但是他对购买土地的主人提出一个要求:把自己孩子的坟墓当作土地的一部分永久保留。新主人同意了这一条件并且写入了契约当中。时隔100多年,这块土地被转手了无数次,但是孩子的坟墓始终保留在那里。后来,这块土地成为美国第18届总统格兰特的陵园。但是美国政府尊重契约没有迁移破坏孩子的坟墓,而让其成为格兰特总统陵墓的邻居。这段故事早已成为美国民众传颂的佳话,从中体现出美国人们对于契约的遵守和注重。  1998年,美国战争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登录国内各大影院,影片当中的感人情节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一名普通的美国二等兵瑞恩三个哥哥在战场上相继阵亡,瑞恩成为这个家庭中唯一尚存的男丁。为了不让不幸的母亲再次承受丧子之痛,美国作战部决定成立一支小分队潜入敌后去寻找瑞恩,并将他带出战区送回母亲的身旁。美国上尉米勒接受了这一任务,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寻找到瑞恩,在最后的战斗之中,米勒上尉也因此付出了生命。50年过去了,年迈的瑞恩站在恩人的墓碑前回忆往事时热泪盈眶,并向墓碑行了人生最后一个军礼。  可以说,米勒上尉行使的不仅是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而是履行他与上级之间的契约:必须寻找到瑞恩并帮助他脱离险地,甚至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在搜寻过程中看到自己身旁战友一个个地倒下,米勒没有产生动摇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这份职责与契约。美国文化中一向注重契约精神,在他们看来诚实守信是商业社会得以持续运转的基石,也是自由主义文明赖以生存的关键。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由于财务造假被披露后引发社会哗然,公司前副总裁承受不住舆论压力自杀身亡,美国第三大审计公司安达信也被牵连其中轰然倒闭。一项造假事件使得美国两大龙头企业垮台,几万员工失去了饭碗,这在我们看来难免有些大题小做。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安然造假事件属于商业欺诈行为,严重违背了美国自由主义市场下的契约精神,打击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这种丑陋的行径是不可饶恕的。  资本是经济的血液,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国内强大的经济基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企业家群体、相对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环境确保着国内外广大投资者的信心。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华尔街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很多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前往华尔街进行游行,指责和抨击金融家贪婪和欺诈行为。日,美国政府出台了7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将众多金融公司、对冲基金直接列入政府和央行的监管范畴当中。美国政府的这项举措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国内经济的信心,并且以政府的信誉为背书的方式向人们保证:类似的事件绝不会再度发生。  在美国,例如沃尔玛、微软、苹果等著名企业依托契约精神下的诚信经营最终获取了成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EO韦尔奇曾经告诫员工:诚信是通用全体员工100多年来所创造的无形资产,如果在经营活动中违背了诚信两个字,公司将停滞不前。“没有什么东西,无论是完成业务指标、或是上级命令、或是为客户服务,能比行业正当、坚守诚信更为重要的。”无论是安然事件,还是华尔街金融机构投机所产生的金融风暴,无疑对美国自由市场社会下的契约精神形成重大冲击,但是美国经济至今依然屹立不倒,究其根源还是在于美国国内有一大批例如通用、微软脚踏实地、诚信经营的企业在加以支撑,正是由于拥有像比尔盖茨、韦尔奇、乔布斯等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卓越企业家群体,才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依据主流媒体的话说:“我们逐渐建立起来一套相对完善的市场组织体系,法律制度和竞争规则也在日益的完善之中。”但是完善的背后蕴涵着什么呢?那就是契约精神下的诚信理念严重缺失,一切以金钱为纲的经营理念下的人性剧烈滑坡。例如在经济生活当中,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大行其道,甚至成为社会见怪不怪的现象。再例如血汗工厂以及环境污染,更是成为‘繁荣经济’背后令人难以提及的沉重话题。可以说,与美国华尔街投机者一样,我们国内很多企业家将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利润)放在第一位,而放弃了道德操守下的自我约制。因此,如何构建自由市场环境下的契约精神和信用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美国的饮食文化也与我们中国截然不同,我们中国人做饭一向讲究色香味美,通过煎炒烹炸等方式做出美味佳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事。每当逢年过节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时,摆上一桌丰盛的宴席是必不可少的,以此体现出我们对于客人的尊重。我们中国讲究食文化,吃是人生之中的大事,脱离美味可口的饮食人生又有什么乐趣呢?  与中国不同,美国人的饮食以便捷、健康为主。维护健康在美国人看来是头等的大事,油和盐被他们视为是影响健康两大杀手,一律受到家庭乃至社会的共同抵制。在每一个美国家庭的住宅中都设置烟味敏感器。一旦屋里产生刺鼻的烟味立时报警,会被街坊邻居当成‘事故’看待。有一则这样的趣事,一位中国父亲去看望在美国工作的儿子,由于无法忍受美国的饮食习惯背着儿子之际‘偷偷开伙’,炒菜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油烟味触发了屋子中的报警器,在刺耳的轰鸣声中招来了警察,不通语言的父亲被带到了警局接受调查,后来儿子的介入并澄清原由后才被释放出来,并且缴纳了罚款。  谈起美国的饮食,我们自然联想到面包、奶酪、三明治配合上鸡蛋、牛奶和果汁。对于美国人来说,饮食的味道是次要环节,能够提供充分的营养就足够了。一般美国家庭无论早餐还是午餐在我们看来就是‘糊弄’,缺乏精雕细刻。我们中国人将午餐视为一天的正餐,花费一到两个小时做顿午饭是人之常情,也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但是美国人不这么认为,做饭吃饭不过是为体内摄入营养成分,维持生命的运转、保持身体的健康。他们把享受生活当作第一位。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做饭,不如外出去郊游或者登山。因此,最大程度缩减做饭的时间是大多数美国人一致赞同的。  在美国的家庭厨房中各种电器设备可谓一应俱全。电烤箱、微波炉、电冰箱、洗碗机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打汁机、搅拌机、咖啡机也成为美国厨房中的特色。美国人作为虽然力求方便快捷,但是对于炊具却注重精益求精。各式各样的刀具、不同用途不同规格尺寸的蒸锅和饼秤、用于测量容积的器具,外加标准化食谱应有尽有,即使加工草莓、捣碎大蒜都有特定专用的工具,美国厨房的机械化在我们看来也体现出物质社会丰裕的一面,同时又反应出对方‘慵懒笨拙’的一面,我们做饭通常一把菜刀一张案板解决问题,何必这么程序化复杂化呢?  美国人一般晚餐比较丰盛,烤肉、牛排、猪排、面包配合上黄油、青菜和各种点心。一起吃晚餐对于美国家庭来说是最好的沟通时刻。我们中国人讲究食而不语,吃饭就是吃饭,但是美国人的晚餐不只在于吃,而是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笑语欢声、促膝交谈,告别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回到家中享受温暖是最幸福惬意的事情。在中国,除非亲朋好友的聚会,一般家庭生活中吃饭时基本保持凝重的氛围。“别说话,先吃饭。”这是中国父母在饭桌上经常告诫孩子的话语。吃饭时说说笑笑实在不符合很多父母的传统理念,也影响到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从这一点上更体现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间的内在差异。
  一个不劳而获的国家,建立在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一旦不能从别国强取豪夺,大厦砰然倒塌就至,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喀斯特罗 18楼
19:05:18  一个不劳而获的国家,建立在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一旦不能从别国强取豪夺,大厦砰然倒塌就至,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  你有具体事实依据吗?  你应看见苹果现象:造手机的富士康跳楼一批、血癌一批,为买手机的女孩子卖淫、男孩子有卖肾的吧?这样还歧视中国、手机靠后高价卖给你!我国为什么不取缔或抵制?
  @喀斯特罗
19:05:18  一个不劳而获的国家,建立在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一旦不能从别国强取豪夺,大厦砰然倒塌就至,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  @理闻 19楼
19:36:18  你有具体事实依据吗?  你应看见苹果现象:造手机的富士康跳楼一批、血癌一批,为买手机的女孩子卖淫、男孩子有卖肾的吧?这样还歧视中国、手机靠后高价卖给你!我国为什么不取缔或抵制?  -----------------------------  不知道抵制了intel,arm你还怎么上网?
  @summerbird56 14楼
14:20:03  关于美国的枪支问题,我得很像和楼主做更深一步的探讨。  确实拥有枪支是美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当时这项权利的初衷也是为了保障他们能够随时用武器推翻他们认为恶的政府,对这一点,学法律的我是非常理解和认同的。  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两百多年过去,现在武器的发展日新月异,生化武器核武器的威力完全不可估量,对于普通民众拥有枪支是不是真的能够推翻他们认为恶的政府呢?如果不能,是不是更多只......  -----------------------------  当年美国开国先贤们在制定宪法过程中之所以确定下民众持有枪支的权力,究其根源在于使得新生美国的民众拥有抵御外在权威维护自由的权利。无论乔治华盛顿还是杰斐逊来说,真正美国式自由和民主的内在涵义是每个人都有探索和主宰自己良心的权利,是一种超越世俗探询真理的权利,任何权威无权侵犯阻拦,而如今,这种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世俗下的主观欲望所取代。而拥有枪支捍卫自由的实质性内涵也由此逆转,成为维护世俗利益乃至个人宣泄愤恨的工具。这就是美国民主下人性的迷失所造成的结果。
  LZ你给我们演下外星人是啥样的。
  说得好
  文化根基不一样,所以生活发展的模式也不一样,  中国是累积型的,利用前人的智慧与经验!2000年+  美国则是开发型的,善于创造
200年+  所以看国家的年轮就知道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说得好,棱镜门根本就是假的,是美国佬为了不显得过于优越故意干的,楼主都说了老美特别注重隐私,所以怎么可能有这种事。
  @guoping16 24楼
23:15:52  写的不错,的确美国文化竞争力强,优秀个体脱引而出几率大一些。不过美国文化资源消耗高,工厂离住的地方一般200多里,每天上下班要消耗多少汽油啊。其他国家可以学一部分,资源消耗大不要学。以后办公室在家网络性办公,工人就近上班好一些,能节省大量资源。中国从古到今就是缺乏比较科学的法制和制衡问题,人权意识问题,如果把法治和人权弄好,让广大国民有法治观念和人权观念,能减少很多问题。制衡好权力违法问题,的......  -----------------------------  说得太极端了,我觉得中国古代一定是跟你有仇。我替你总结一下就是:中国人劣等,中国文明极其低劣。把中国缺点无限放大,欧美优点无限放大,就是你的观点了。还分析欧美文明,你要么对欧美根本不了解,要么就是故意恶心人。估计屎吃多了都会这样吧。
  欧美看起来很美好,其实相当难混,很辛苦的
  各有各的好处
  别的还没看,一下瞄到这一段,完全是道听途说嘛:  而一旦涉及到日常生活费用,也就是钱的方面可谓泾渭分明。虽然共同居住在一起,但是夫妻各自担负一半的房租、电费、水费、电话费和物业费用。即使两人外出吃饭,也各自支付自己的帐单。令这位中国女性无法忍受的是,有一次床头灯坏了,去超市购买时丈夫却坚持让自己付钱,理由是坏的灯泡位置属于自己睡觉的一边。后来这位中国女性与丈夫离了婚。“看来美国和中国婚姻方面的文化差距太大了。我实在无法适应。”这位中国女性不禁感叹道。  -----我老公就是个老美,从恋爱到结婚,从来没有AA制,经济上不分彼此,包括婚前财产都合并了,共同帐户及共用信用卡,谁多赚多用谁的。目前他赚钱多些,他也没让我打”欠条”。我老公的朋友也娶了个中国女子,也从来没有AA制。不要以偏概全吧!
  而且,按美国的婚姻法,结婚后夫妻财产共有,如果离婚,财产平分,不管谁赚多少。富裕的一方有时还需要支付困难的另一方一定时间内的赡养费,作为临时帮助。有AA制的夫妻,但仍然是少数,不是主流。
  美国人极端注重自己的个人隐私,当一个陌生人问到自己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甚至电话号码时,都认为是极其不尊重自己的行为体现。  “对不起,这是我的个人隐私,我无可奉告。”  -----  我老公和他的朋友都是自来熟那种性格,即使是与陌生人交谈,他们也会谈及自己的私事。有时我都觉得过了。没觉得他们有多在意隐私之类。
  @kenligz 30楼
07:19:17  欧美看起来很美好,其实相当难混,很辛苦的  -----------------------------  这是实情
  在美国,即使再亲密无间的朋友如果提出登门拜访也要提前预约,如果未经主人的许可贸然登门的话等于人身侵犯,对方可以毫不迟疑的报警,登门者轻则受到警察的严惩,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一定。朋友间没预约登门拜访也是常事。
  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发生了一起万圣节枪击案,一名日本高中生由于参加一个鬼节的节目误入一家私人住宅,由于语言因素没有听懂对方的警告而被当场击毙,事后法庭宣判开枪者属于正当防范无罪释放。  -----某些州就不行,一样判罪
  美国是慈善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非营利性的慈善组织共计140多万个,涵盖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消除贫困、妇女和儿童权益保护、残疾人弱势群体等多项领域。  ----雷声大雨点小,隔靴搔痒,起不了多大作用,经常遇到路边乞讨者
  美国激烈的竞争文化背后蕴含着温情,这种温情不仅反应到社会慈善捐助方面上,也体现在家庭教育环节之中。  ---大错特错  美国文化表面道貌岸然  骨子里冷酷荒寒  家庭教育是最失败的
  @海上霹雳 在结婚之前,夫妻各自的财产必须得到公证,对于美国夫妻双方来说,这是彼此平等和独立的重要体现。“婚姻并不代表夫妻个人的全部,而是双方彼此情感的交融和付出,除此之外,双方之间保持着各自的私密空间,另一方无权干涉。”所谓私密空间,这又涉及到开头提到的隐私权,例如邮件、电话号码、手机信息,即使再恩爱亲密的夫妻,未经对方允许也无权拆看、浏览,否则将被为侵犯对方的隐私权而遭到起诉。  -----这就因人而异了吧。我和我老公就一切共享,我们都赞同没有秘密。
  @海上霹雳
@喀斯特罗 18楼
19:05:18  一个不劳而获的国家,建立在没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一旦不能从别国强取豪夺,大厦砰然倒塌就至,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
  @海上霹雳 。”女方同意后双方就成为情侣,一同吃饭,一同郊游,一同出入各种场所甚至一同生活,而当一方终止这层关系时,双方和平分手,没有任何的抱怨和纠缠。  ------真是图样图森破  美国人或离婚、或恋爱分手后,与前任纠缠不清、彼此仇恨折磨的不是少数哦
  在中国,除非亲朋好友的聚会,一般家庭生活中吃饭时基本保持凝重的氛围。“别说话,先吃饭。”这是中国父母在饭桌上经常告诫孩子的话语。吃饭时说说笑笑实在不符合很多父母的传统理念,也影响到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从这一点上更体现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间的内在差异。  ----怎么我经历的正相反?
  @海上霹雳  与中国不同,美国人的饮食以便捷、健康为主。  美国人的饮食是最不健康的,高糖、高脂、高热能、高胆固醇、高化学添加剂 5 高  ----便捷但不健康--也没那么便捷啦,快餐店人手不够的时候,一个三明治得等半小时以上
  美国人吃太多垃圾食品,大胖子到处都是
  楼主好像还没细谈美国的法律  美国的法律就是个笑话  美国最没有良心的人,除了金融家就是律师、法官,政客、资本家还在其次。
  楼主好像还没细谈美国的法律  美国的法律就是个笑话  美国最唯利是图、最没有良心的人,除了金融家就是律师、法官,政客、资本家还在其次。
  楼主好像还没细谈美国的法律  美国的法律就是个笑话,尤其是家庭法,杀人不眨眼、吃人不吐骨头---纯粹的骗局(众多美国人民自己说的)。  美国最唯利是图、最没有良心的人,除了金融家就是律师、法官,政客、资本家还在其次。
  @海上霹雳  另外,克林顿丑闻引起哗然的关键还不是因为他对传统婚姻忠诚的挑战,而是因为他在这一问题上撒谎了,美国人对于政治人物是否撒谎特别看重,至于私生活,他们倒相对宽容,毕竟这也属于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上楼主有所偏颇  -----西方人婚姻比我们保守多了。他们的政客会因为性丑闻、婚外情下台的。我们,这算个啥啊!
  @海上霹雳
@guoping16
23:15:52  写的不错,的确美国文化竞争力强,优秀个体脱引而出几率大一些。不过美国文化资源消耗高,工厂离住的地方一般200多里,每天上下班要消耗多少汽油啊。其他国家可以学一部分,资源消耗大不要学。以后办公室在家网络性办公,工人就近上班好一些,能节省大量资源。中国从古到今就是缺乏比较科学的法制和制衡问题,人权意识问题,如果把法治和人权弄好,让广大国民有法治观念和人权观念,能减少很多问题。制衡好权力违法问题,的......  -----------------------------  @xhanxhan123 29楼
13:07:49  说得太极端了,我觉得中国古代一定是跟你有仇。我替你总结一下就是:中国人劣等,中国文明极其低劣。把中国缺点无限放大,欧美优点无限放大,就是你的观点了。还分析欧美文明,你要么对欧美根本不了解,要么就是故意恶心人。估计屎吃多了都会这样吧。  -----------------------------  虽然这位筒子话太糙,但话糙理不糙。中国文化优秀的地方很多的。美国人(西方人)可能比我们更守公德,陌生人更乐于助人(比我们更多雷锋精神),更容易信任,但他们私人关系真的没有我们那么密切,远没有我们热情,好客、没有我们那么看重同事情、友情、亲情,彼此要隔膜得多,也和崇尚个人自由有关吧。
  @孔明的鹅毛扇 42楼
22:27:56  @海上霹雳
。”女方同意后双方就成为情侣,一同吃饭,一同郊游,一同出入各种场所甚至一同生活,而当一方终止这层关系时,双方和平分手,没有任何的抱怨和纠缠。  ------真是图样图森破  美国人或离婚、或恋爱分手后,与前任纠缠不清、彼此仇恨折磨的不是少数哦  -----------------------------  这位朋友为了否定而否定,其实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帖子,就是为了把自己片面的观点展现出来,通过这种片面进行引申,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论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美国经济和文化,这的确是一个大的课题,有的人穷其一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不免以偏盖全。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对于美国都有着自身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你可以推翻本人的论点,但是并不能否定它并不存在。美国经济之所以繁荣发达,自然有着内在的制度和文化作为支撑,美国经济之所以跌宕起伏,也自然有着其内在的弊端所驱使。之所以尝试着通过文化和经济角度论述美国,就是希望较为系统的,通过不同层面把美国社会现象背后的一些东西挖掘出来,与大家一同讨论。  欢迎这位朋友的否定,但是本人也希望这位朋友简要论述一下自身的观点,说说你对美国经济文化的理解,期待中。
  当今的美国也陷入大政府主义下社会信仰缺失和物欲追求的整体浮躁环境中。如果通过历史发展周期就可以看到,当下的美国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的时代环境有着众多的共同点:经济利益至上,在‘繁荣经济’自我利益追逐下人们处于自我局限的小格子当中。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一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繁荣,同时,也将人性之下的自私与贪婪通过政治和文化的融通无限制放大,与各国政治利益、民众诉求紧密联合在一起。当经济利益至上的观点成为整体的座右铭时,当政府本身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和利益的引诱让人们丧失个人主义下道德和信仰的操守时,经济发展则丧失了最为本质的内在初衷。  无论我们在文中提到的枪支文化下抵御政府权威的抗争精神,还是社会的慈善文明,以及契约精神等等,上述这些都是构成美国社会发展运行的基石。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其实就是上述这些内在文化元素发展延续VS变动消逝所导致的结果。从美国当下大政府主义的发展路径来看,上述这些文化元素正处于严重的消逝流失当中。未来前景如何?如果通过历史观察或许会给出正确的答案。
  马克思~
  从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至如今已经6年多了,在这6年多的时期当中各个国家‘睿智’的政府救市手段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真正走出危机的泥沼迎来皆大欢喜下的繁荣。展望国内这一边,产能过剩、地方债务、资产泡沫让人们应接不暇,早已习惯这一切的人们已然适应,在房地产赶英超美,冲上火星人人亢奋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实体经济逐渐瓦解,市场资金链条断裂的阴云。放眼地球那一端的美国经济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产业空心化严重、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国内贫富差距拉大、政府债务赤字递增。可以说,睿智的政府们花样叠新的招数过后,一切依然如往,并没有多大的起色,反而朝更加窘迫的道路上前行。  如今是大政府主义时代,人们对于政府本身寄予的希望太多,教育、卫生、医疗、就业、福利保障……甚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以及生存全部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创造就业,政府给予保障,甚至,政府可以满足我的各种利益诉求。换言之,政府俨然取代上帝成了救世主角色。但是,政府本身能够创造一切吗?自由主义VS政府权威,两种理念比拼较量了几个世纪,截止如今,依然是后者占据了上风。人们渴望自由,向往自由,但是在危机时刻,却依然出于恐惧和利益诉求下依偎在政府的羽翼下寻求保护。  廉价的货币政策、庞大的财政工程配合上各种感人的政策许诺,进入我们眼帘的或许就是这些,无论是美国的QE还是中国举世无双的财政工程,其实这些举措的本质都是政府依托自身的意志抗拒经济周期的洗礼,以人定胜天的观念试图逆转经济规律。货币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创造社会财富、提升劳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是微观环境下的个人。正是通过个人形成的经济组织在竞争环境下为争夺相对稀缺的货币时,才会激发出首创职能和创新意识,当货币成为廉价的代名词时,或者说,当货币日益泛滥时刻冲毁掉一切时,人们还能保持理性富有创新意识的经济行为吗?而目前睿智的政府们所做的正是以上这些。  货币可以无限制发放,但是资源无法再生,尤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不是单纯依靠廉价货币堆积所能达到的。在中国,廉价货币政策现如今已经达到了极限,剧烈的通货膨胀迫使政府改变了先前的货币政策。手段虽然改变但是产生出来的余波剧烈,庞大的以政府廉价货币堆积起来的经济体对于货币嗷嗷待哺,而创造真实财富的实体经济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多重重压下严重缺血,处于快速的瓦解过程当中。  如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我们试想,当中国这个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一旦遭遇冰点,那么对于世界以及美国的影响又当如何呢?当然,我们期待那一天不会到来,但是毕竟期待转变不了现实,更取代不了规律。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前夕,有多少人会预测到日后的惨境:长达十几年的经济大萧条和战争的洗礼。在‘春天’当中我们预防冬季的降低,虽然看似荒谬但或许即是无奈也是实际的举措。
  说得你好像真的去过一样  
  @海上霹雳   @海上霹雳 。”女方同意后双方就成为情侣,一同吃饭,一同郊游,一同出入各种场所甚至一同生活,而当一方终止这层关系时,双方和平分手,没有任何的抱怨和纠缠。  不谈观点之类。  你这段话有逻辑漏洞  你用必然判断取代或然判断了  男女分手,无论东方西方,都没有一定的模式。怎可能西方人就都是和平分手呢?他们没因爱成恨的情杀故事吗?人性都是共通的。恋爱分手,有和平的,有闹翻的,形形色色,无论东西方。西方人又不是机器,不是外星物种,怎么可能都那么理性,怎么可能例外!
  @海上霹雳 这些都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
  @海上霹雳 54楼
14:15:32  从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至如今已经6年多了,在这6年多的时期当中各个国家‘睿智’的政府救市手段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真正走出危机的泥沼迎来皆大欢喜下的繁荣。展望国内这一边,产能过剩、地方债务、资产泡沫让人们应接不暇,早已习惯这一切的人们已然适应,在房地产赶英超美,冲上火星人人亢奋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实体经济逐渐瓦解,市场资金链条断裂的阴云。放眼地球那一端的美国经济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产业空心化严重、实体......  -----------------------------  这一段写得很精彩 !  我觉得楼主可以调整一下写作方向,重点论述美国某些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内核(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以及这些特质的演变和丧失。另外,可以对比国内的情况阐述。  我觉得楼主胜在理论功底,但因为毕竟没在美国生活过,所以太多笔墨去阐述美国婚姻观或者生活观可能会有过多想象之感,也不是太有意义。但是局限在经济领域或者创新领域可能更有说服力!
  2001年,持续将近6年之久的美国新科技泡沫破灭,众多以互联网为寄托的上市公司被打回了原型纷纷倒闭破产。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爆发,大批投资银行和信托基金遭遇厄运,众多昔日风光无限的金融白领阶层沦落成失业大潮当中的一员。历史总是在前行,时代总是在发展,但是前行和发展的同时如果我们回顾自身,会发现我们人性中的内在贪婪和欲望始终没有转变。历史一次又一次无情地嘲讽着我们。  进入新世纪之前,如果你对身旁的朋友亲戚们说:“我预测未来中国的房价会无限上涨。”那么或许会被人们视为不切实际的疯子。记得2001年我家一个亲戚手中有些闲钱,母亲建议对方在北京六里桥附近买套房子(当时价格好象不到3000元)出租出去,对方对此不屑一顾:“买它做什么?不如做点别的来得实际。”但是短短几年之后,房地产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人人买房,人人说房,甚至房子成为80,90后年轻群体的择偶标准,甚至街旁卖冰棍的老太太也俨然成为房地产问题的专家。  年,除却房地产外,政府基础建设同样如火如荼。睿智的政府在‘财政工程大跃进’过程中举全国之力处处破土动工。在这个过程当中,与投资驱动、货币超发推动的剧烈通货膨胀伴随的是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全国各地工程热火朝天,处处需要工人,尤其对拥有技术专长的工人有着迫切的需求。我家另外一个亲戚是北京某建筑集团的工头,后来通过自学考取了工程师资格。2007年之前,作为技术大拿的他工资也就几千元,但从08年一路至今他的工资翻番,达到了2万以上,够令人羡慕的吧?  “在我们工地,即使一个小工每天的工资都200元左右。”一次聊天时对方不禁感叹道。  在经济学理论当中有一项内容,叫做边际效用递减,也就是说随着某一商品供给逐渐增加,消费者对其的满足呈逐渐下降的态势,而边际效用最终决定某种商品的价格。无论国内过去的电视热,空调热还是计算机热,最终都抗拒不了这一规律。2005年,本人购买了平生第一台电脑,国产的价格5000左右,而时至今日,3000元左右就能购买一台较高配置的笔记本电脑(还是知名品牌的)  无论是电视机、空调还是电脑,其价格取决于市场内在的需求。而作为房地产以及大规模基础建设呢?恰好和市场正常的供需规律严重失调,取决于睿智政府的意志、政策和廉价货币的堆积,也就是说,取决于人定胜天战胜市场下的自我信念膨胀。“我可以无视事物发展规律,将一切资源要素凭借我自身意愿投入其中,创造一个人间奇迹。”  在人定胜天的理念推动支撑下,我们繁荣的经济稳步前行。我们以牺牲资源,耗费要素,破坏环境,当然,也以侵蚀农业发展为代价寄希望于奇迹永久坚持。不容否认,现如今稍有技术的蓝领阶层(包括农村群体)在工资高涨的背景下仿佛寻找到了人生契机,几千元甚至更多的收入让他们满怀欣喜,但是这种欣喜收入的背后蕴涵着什么呢?是政府政策意志下庞大的道路建筑的堆积,是大批量城市无人居住的房屋空置,换句话说,是脱离正常经济运行发展下资源的空前错配,未来毫无用途的过剩产能的搁置。其中,以实体经济委靡和剧烈的通货膨胀作为代价,我们一向引以为傲的比较优势在举世瞩目的工程大跃进中正在流逝。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决定人们工资收入的本质在于所创造产品的价值,例如苹果手机,之所以获取高额的售价在于它给予人们内心渴望时尚生活的满足,和信息时代便利多功能的掌上体验,因此人们通过货币选票的方式对其给予最大的肯定。因此作为开发苹果手机的团队群体,获取高额收入无可厚非。但是以脱离以需求为导向为基础,依靠货币堆积和政策、文化宣传鼓噪的房地产,以及政府的财政工程又意味着什么呢?以此为依托而形成的庞大产业链条运转会一帆风顺吗?市场无情的规律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虽然目前是初始答案。
  @海上霹雳
14:15:32  从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至如今已经6年多了,在这6年多的时期当中各个国家‘睿智’的政府救市手段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真正走出危机的泥沼迎来皆大欢喜下的繁荣。展望国内这一边,产能过剩、地方债务、资产泡沫让人们应接不暇,早已习惯这一切的人们已然适应,在房地产赶英超美,冲上火星人人亢奋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实体经济逐渐瓦解,市场资金链条断裂的阴云。放眼地球那一端的美国经济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产业空心化严重、实体......  -----------------------------  @summerbird56 58楼
18:30:07  这一段写得很精彩 !  我觉得楼主可以调整一下写作方向,重点论述美国某些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内核(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以及这些特质的演变和丧失。另外,可以对比国内的情况阐述。  我觉得楼主胜在理论功底,但因为毕竟没在美国生活过,所以太多笔墨去阐述美国婚姻观或者生活观可能会有过多想象之感,也不是太有意义。但是局限在经济领域或者创新领域可能更有说服力!  -----------------------------  感谢朋友的关注和提议,其实这个帖子也是经过别人的提议尝试着写出来的,也是脱离单纯经济环节论述的一次自我挑战,凭心而论并不成功,也让自己体会到自身内在的局限性。人生就是挑战,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全方位展现出来,才会寻找到真实,也才能发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所在。
  @海上霹雳
14:15:32  从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至如今已经6年多了,在这6年多的时期当中各个国家‘睿智’的政府救市手段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真正走出危机的泥沼迎来皆大欢喜下的繁荣。展望国内这一边,产能过剩、地方债务、资产泡沫让人们应接不暇,早已习惯这一切的人们已然适应,在房地产赶英超美,冲上火星人人亢奋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实体经济逐渐瓦解,市场资金链条断裂的阴云。放眼地球那一端的美国经济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产业空心化严重、实体......  -----------------------------  @summerbird56
18:30:07  这一段写得很精彩 !  我觉得楼主可以调整一下写作方向,重点论述美国某些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内核(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以及这些特质的演变和丧失。另外,可以对比国内的情况阐述。  我觉得楼主胜在理论功底,但因为毕竟没在美国生活过,所以太多笔墨去阐述美国婚姻观或者生活观可能会有过多想象之感,也不是太有意义。但是局限在经济领域或者创新领域可能更有说服力!  -----------------------------  @海上霹雳 60楼
21:03:11  感谢朋友的关注和提议,其实这个帖子也是经过别人的提议尝试着写出来的,也是脱离单纯经济环节论述的一次自我挑战,凭心而论并不成功,也让自己体会到自身内在的局限性。人生就是挑战,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全方位展现出来,才会寻找到真实,也才能发现自己的局限和不足所在。  -----------------------------  既然是挑战,楼主就大胆按照自己所想去做。  我们会不断提供补充资料和观点交流的。  加油!
  那就是契约精神下的诚信理念严重缺失,一切以金钱为纲的经营理念下的人性剧烈滑坡。例如在经济生活当中,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大行其道,甚至成为社会见怪不怪的现象。再例如血汗工厂以及环境污染,更是成为‘繁荣经济’背后令人难以提及的沉重话题。可以说,与美国华尔街投机者一样,我们国内很多企业家将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利润)放在第一位,而放弃了道德操守下的自我约制。因此,如何构建自由市场环境下的契约精神和信用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富裕阶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