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首次神舟载人飞船航天飞船到现在又取得了怎样突破?简结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载人航天史上的八大突破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时至今日,载我航天器在历经近50年的发展以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下是八个具有代表意义的航天器。 中国论文网 /7/view-3000214.htm     1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1981年首次发射,从此便成为美国宇航局航天计划的支柱。它借助弹道火箭的推力摆脱地球引力,在重返大气层和着陆时又利用有翼飞机的灵活性。   经历了“阿波罗”飞船的数次登月和类似任务以后,美国宇航局逐渐意识到,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能够节省大量成本。航天飞机正是按照这一思路设计的。不过,航天飞机的所有部件并不都是能重复使用的,高昂的外挂燃料箱每次飞行都会落入大海,只有航天飞机机身返回地面。      2 x―15火箭飞机      X-15火箭飞机是一种可完全重复使用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由北美航空工业公司生产,1959年正式亮相。1963年,X-15火箭飞机曾打破108千米的飞行高度记录。它由一架B一52裁机带入空中,升到13.7千米的高空以后发射,此时每小时的速度超过800千米。接着,火箭发动机提供前80秒至120秒飞行所需的推力,最后采用滑翔方式着陆,此时速度达到每小时320千米。      3 太空船1号      太空船公司是由著名航天器设计师伯特?鲁坦和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联手成立的,主要向A人游客提供廉价的太空游,而旅行工具则是太空船1号。2004年9月,太空船1号打破了之前由X-15保持的有翼飞机飞行高度记录。与航天飞机相比,太空船1号机身相对较小,但造价低廉,曾在莫哈韦沙漠进行了多次试验,到达过110千米的高空。      4 太空船2号      太空船1号取得成功以后,太空船公司开始研发太空船2号。太空船2号部分采用太空船1号的技术设计,采用一个固液混合燃料火箭发动机,通过液体和固体推进剂将其送入太空。在进行亚轨道飞行时,速度有望达到每小时4000千米左右。      5 HyShot      2002年,一个由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测试了新型发动机――超音速燃烧冲压喷气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从流经其周围的空气而非机载燃料箱获取氧气,所以,它更轻、更快,可以携带更多燃料。   但是,要想投入实际运行,HyShot则必须首先加速至4马赫。它没有风扇去压缩空气,所以,流经机体的空气一定要保持高速,这样发动机才能正常工作。HyShot的速度可达7.6马赫,即每小时9000千米左右。      6 X―43A      为推动超音速燃烧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向前发展,美国宇航局开发出X―43A。2004年,X―43A经由B―52B载机发射升空,创造了喷气式飞机的新的世界速度记录――9.6马赫,即每小时1.1万千米。有翼飞机的飞行不再局限于亚轨道的梦想距离实现更近了一步,但X-43A迄今仍不能重复使用,且性能也不可靠。      7 X―51A      X-51A目前仍处于测试和研发阶段,但正在接近超音速燃烧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的性能极限。X―51A融入了波翼飞机设计,由于可以通过自身飞行带来的震波产生升力,此举改善了超音速速度下的升力一阻力比。X-51A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行首次飞行。      8 美国航天港      随着太空运输、超音速燃烧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小而快速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等领域不断取得发展,商业太空游距离普通人越来越近。美国航天港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于航天发射的商业太空港。它建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跑道长3000米,预计在2010年夏末竣工,而主航站楼应该会在2011年初投入使用。维珍银河航空公司老板、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计划从2011年开始,利用太空船2号从美国航天港将私人乘客送入地球轨道。      提问栏:   雪球为什么会越滚越大? (北京读者 汪洋提问)   飞机里新鲜空气从哪里来? (北京读者汪洋提问)   为什么说黎明前最黑暗? (上海读者李秀明提问)   月球上的脚印能长期保存吗? (北京读者郑楠提问)   (您若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请将答案告诉我们,我们将在下期登出)      为何人的鼻子,耳朵最怕冻,眼睛却不怕冻?      寒冷的冬天,人在外边常常会被冻得发抖,但眼睛却感觉不到冷,眼睛不怕冻吗?人为什么感觉到冷呢?人体各部位的表皮细胞里,有许多对环境温度很敏感的神经元。在寒冷天气,人的表皮细胞的神经元受到刺激,这种感觉由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人就感觉到冷了。这是表皮细胞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不让人体受伤害。   鼻子和耳朵都突出在头部表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散热速度比较快。特别是耳朵两面都要与空气接触,比鼻子更容易冻坏。同时,人体血液从心脏流出的时候,温度比较高,流得越远,温度就越低,当血液流到手指、脚趾、鼻尖、耳朵等神经末梢的时候,温度就降得很低了。所以,耳朵和鼻子是人体供热和保温的薄弱环节。   人眼睛的眼球和眼眶、眼睑、结膜、泪腺、眼肌里,都没有感受温度的神经元,对于低温感觉不灵敏,所以感觉不到冷。眼球的角膜和巩膜是缺少血管的透明组织,都没有传导热量的功能,既感受不到外界的寒冷,内部的热量也不会散失,当然就不怕冻了。(北京林泉提供)      现在的猿猴怎么就不能变成人?      从前猿猴能够变成人,现在的猿猴怎么就不能变成人?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时间,二是环境,三是进化的定势。从进化的时间来看,人类是在约550万年前从灵长类中的古猿中分离出去。所以,古猿是人和现代猿的共同祖先。这就如同在一个岔路口,人和猿分路而行,时间已经过去了550万年。现在猿和人实际上已成为差别较大的两个亚种,现代猿已经失去了变为人的最好时机,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其次,人从古猿进化而来是当时作为古猿的一支适应环境的结果。由于自然气候的种种原因,它们从树栖生活转为地面生活,因此能解放双手,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经过漫长的岁月进化为直立行走的人类。现代猿则没有脱离树栖转到地面生活,而是一直在树上生活。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身体结构起了显著变化,完全成了一类特殊化的树栖动物,它们不仅与直立的人类大不相同,也跟我们共同祖先的古猿有明显区别。这就是一种进化的定势。   在进化史上,一种生物经过专门分化,即特化发展之后,要想再改变其发展方向就如覆水难收一样。例如,现代猿特化的结果之一是,手比脚还长,即使它们现在能下地生活,如非洲的大猿和黑猿,也不能直立,而是要用手帮助支撑身体,成为半直立的姿势。由于不能解放手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现代猿就失去了变成人的基本条件。由于现代猿类根本就不能退回到原先还没有专门化的状态,因此它们不能变成人。(北京田地提供)      为何黑色的土地最肥沃?      东北黑土地是我国土壤最肥沃、最适于耕作的一片土地。这片面积为100万平方千米的黑土带,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它为全国提供了14%的米麦、40%的大豆和50%的玉米。那么,为什么黑色的土地最肥沃呢?东北一带,特别是松辽平原,属中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雨水充沛,植物生长茂盛,而秋季较短,植物很快枯萎死亡,接着是北风凛冽、寒气逼人的冬季。漫长的冬季,使沉睡在千里冰封下的植物根茎逐渐分解化合,并储存在土壤里,便形成了黑色土壤。这种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表土层很厚,酸碱度适中,团粒结构好,通气透水能力强,土质肥沃,很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黑土壤最为肥沃,曾被人誉为。插根筷子都能发芽”,就是这样一片黑土地为国家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中国载人航天曾有“航天飞机”与“飞船”之争_阅读_悦读_南报网
南报时事手机报
中国载人航天曾有“航天飞机”与“飞船”之争
来源:南京日报
中国载人航天曾有&航天飞机&与&飞船&之争
筛选出的6种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方案,只有一种是飞船方案 刘华清批示:当前财政实在困难,动用国库存的金子,每年出点也得干! 是搞三舱方案还是两舱方案,是先上一个航天员还是两个航天员,飞船是水平发射还是垂直发射,专家们各执己见 日,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确定三步走计划
北京时间6月13日16时17分,&神舟十号&航天员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
鲜为人知的是,在发展载人航天的过程中,中国是走飞船的道路还是走航天飞机的道路,曾经产生过广泛的争论。在整整争论了3年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工程正式制定,提出了研制和运行以空间站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系统,而天地往返系统确定为宇宙飞船,即现在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
是登月还是发展空间站?&空间站围着地球转,实用型要强很多&
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升空,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中国航天的&三抓&任务宣告完成。
&三抓&任务制订于上世纪70年代,是当时的三项重点任务,即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液体弹道导弹、从水下发射固体战略导弹以及发射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
&三抓&任务由时任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将军负责(国防科委1982年后改组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时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任新民分管技术工作。
也就是在这一年,七机部正式改名为航天工业部。任新民任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技委)主任。
此时的中国航天人,面临着航天事业向何处去的问题。按任新民的话说,中国航天走过了&没偷懒&的前30年,但还不知道后30年怎么办,干什么,如何干。
&当时上级领导对下一步做什么也并不清楚。&任新民坦言。
任新民认为,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规划出大的科学工程,使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有了大型的航天系统工程任务,国外的留学回国人员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反之,来了也留不住。&
从世界潮流来看,发展载人航天是大势所趋。1969年7月,美国人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1971年4月,苏联率先发射了载人空间站。
中国是搞登月工程还是发展空间站?
&我是不赞成当时搞登月的,最主要考虑是上去了能做什么的问题。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空气,人待不了几个小时就得走。不论是从民用角度还从国防角度考虑,用处都不大。而空间站是围着地球转的,实用性要强很多。&任新民说。
日至30日,航天部科技委在河北省秦皇岛召开了一场太空站问题讨论会。会议由任新民主持,约50人与会,对发展载人航天进行了初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探讨。这是中国关于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首次会议。
会后出版了《太空站讨论会文集》,任新民作序。
他写道:&搞太空站和航天飞机是一个大的国策,搞这一事业是需要一笔较大的投资的,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但其技术意义、军事意义、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到一定的时候,我们的投资会本利全收的。&
筛选出的6种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方案,只有一种是飞船方案
秦皇岛会议之后,《太空站讨论会文集》被送到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以及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等综合部门负责人手中。
连同文集一并报送的,还有由航天部科技情报所翻译的《开拓天疆》。这是同一时期美国太空委员会向总统和国会提出的建议书,阐述了美国50年内的民用航天发展目标。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任新民利用各种机会,宣传他关于载人航天的规划框架设想。时任航天部科技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新民秘书的谭邦治,曾在多个场合听到任新民强调:&好事多谋。我们先下下毛毛雨,这种大型项目不可能一蹴而就。&
秦皇岛会议的&毛毛雨&之后一年,中国于1986年启动了简称为&863计划&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其中,航天技术列入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两大主题项目都与载人航天紧密相关: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
1987年,由国防科工委牵头组建了&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和主题项目专家组,对中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总体方案和具体途径进行全面论证。
是年4月,专家组发布《关于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招标通知。航天部、国防科工委等系统的60多家科研单位参加了这场大论证。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各竞标单位提出了11种技术方案。专家组筛选出6种方案,其中5种都是航天飞机方案,只有一种是飞船方案。
1988年7月,专家组在哈尔滨召开了评议会,选取了5种,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小型航天飞机方案和飞船方案以非常接近的得分,双双胜出。
此后,这两种方案的论证人员展开了长达3年的学术争论。
任新民最初也倾向于搞航天飞机。他认为,载人飞船是前苏联在五六十年代搞出来的技术,如果中国此时再搞,已经落后了近30年。而当时美国的航天飞机已进行了多次成功飞行,较之飞船,航天飞机具有可以重复发射和运载量大等多项优势。
但经过两三年的思考和探讨后,任新民开始倾向于搞飞船。&航天飞机的造价和运行成本太高了。另外,飞船的安全性更可靠。但主要是钱的问题。&
当时美国有4架航天飞机,飞行一次就得花4亿到5亿美元。俄罗斯的航天飞机中途夭折,也主要是因为缺钱。
1989年,航空航天工业部(1988年航天部与航空部合并后组建)召开了飞船与小型航天飞机的比较论证会。在这次会议上,航空航天部内部开始达成共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载人飞船起步。
刘华清批示:当前财政实在困难,动用国库存的金子,每年出点也得干!
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小组,任新民担任首席顾问。
与此同时,航空航天部的19名专家组成了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负责人是钱振业,他也是&863计划&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主题项目组的组长。
日上午,航空航天部的一部专用电话铃声响起。电话是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打来的,通知说:3月15日下午3点至5点,李鹏总理要邀见任新民同志和了解飞船情况的同志,听取汇报。
任新民回忆,参加这次会议的一共就4个人:李鹏及其秘书,他和钱振业。
任新民和钱振业按照几经修改和斟酌的汇报提纲,详细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为何要从载人飞船起步,并分析了中国研制飞船的技术基础和现实条件。&载人不载人是航天技术一个质的跨越,在工程的研制实践中还需要付出努力,但据目前的分析,还没有不可逾越的重大技术关键。&任新民汇报道。
李鹏在听取汇报中不时插话询问,听完后他表示,虽然资金上有困难,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飞船项目所需的几十个亿还是可以解决的。他指出,飞船工程一定要专款专用。
根据这次汇报,航空航天部随即整理出了《航空航天重大情况(五)》报批件,上报中共和国家领导人。
5天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给航空航天部转来了批示后的报批件,上面留下了刘华清、李鹏的先后批示以及江泽民的圈阅。
任新民至今还能记得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批示的一句话:&当前财政实在困难,动用国库存的金子,每年出点也得干!&
中央批示之后,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的论证和立项进入了快车道。
1991年4月初,航空航天部的联合论证组完成了《载人飞船工程实施方案》。11月,形成了《关于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的建议》。
日,李鹏主持召开了中央专门委员会第5次会议,专门研究中国载人航天问题。
中央专委会的前身是1962年为领导原子弹等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而成立的15人专门委员会,周恩来是第一任主任。八九十年代,中央成立了领导重大航天项目的专门委员会,李鹏担任主任。
这是第一次,中国载人航天问题被正式摆上中南海的会议桌。
任新民受邀出席了这次会议。他特意将一个1:10的飞船模型带到了会场,结合模型做了简明扼要的讲解和演示。
会议纪要显示,会上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考虑,立即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是必要的。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
是搞三舱方案还是两舱方案,是先上一个航天员还是两个航天员,飞船是水平发射还是垂直发射,专家们各执己见
会后,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随即成立了由200余名专家组成的载人航天领导小组,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出任主任。
领导小组下面分设两个组:一个是技术经济论证组,即工程论证组,组长是王永志;另一个是专家评审组,组长是任新民。
专家评审组由全院士组成。除任新民外,副组长是王大珩和屠善澄,成员包括王希季、庄逢甘、闵桂荣、张履谦、杨嘉墀、童铠、谢光选等院士。
虽然任新民牵头做过的重大项目难以计数,但这个组长格外不好当。
是搞三舱方案还是两舱方案?是先上一个航天员还是两个航天员?飞船是水平发射还是垂直发射?专家们各执己见。有专家提出,在评审意见中要写明自己的不同意见,并单独签名。
任新民心里清楚,如果评审报告都形不成统一意见,中央专委会又怎么会批准立项呢?
一次评审会上,争论非常激烈。见此,任新民做了半个小时的发言,除了剖析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对于中国航天和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外,还现身说法:&有些问题我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但为了大局也只好放弃。&
他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我们航天部所在的驻地阜成路8号出发去天安门,经公主坟,经木樨地,经西四都是可以到达天安门的。但最怕的就是坐在阜成路8号争来吵去,而不动身;或者按一条路线走一段又改变主意,回原地再争论,又另选路线,时间都耽误了,却到达不了目的地。只要确定一条路线,齐心协力走下去,总可以到达目的地。我们搞技术工作,搞航天型号研制,也是这个道理。&
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打动了现场很多人。
评审大会召开前,任新民又去了几个意见较多、态度较激烈的专家处走访,做工作。
最终,方案论证报告和相应的评审报告按计划向中央专委会上报。航空航天部一位领导事后曾说:&如果没有任老总的主持和坐镇,评审报告很难统一。&
日,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确定三步走计划
日,李鹏主持中央专委会第7次会议,听取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联合组成的论证、评审组的汇报。
按照李鹏的要求,每个到会的专委会成员都在会议纪要上签了名,缺席的也被要求补上。
8月25日,中央专委会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请示》建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2002年前,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实际的步伐比这个计划晚了一年。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完成了中国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第二步,大约在2007年左右,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航天员出舱活动,发射一个8吨级的太空实验室。
2011年9月,8吨级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升空。
第三步,研制、发射、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应用问题。
如今,这一步计划已有了时间表,将于2020年前后完成。
谭邦治说,方案中的轨道舱留轨这一创意来自于任新民的建议。任新民在研究前苏联&联盟号&飞船的结构示意图时发现,&联盟号&飞船把轨道舱作为垃圾留在太空,非常可惜。
国外的载人飞船通常只有返回舱才配备太阳能帆板,任新民建议,为轨道舱加装一对帆板。在返回舱着陆后,轨道舱可以靠这对帆板提供的能源围绕近地轨道运行半年,堪称加强版的对地观测卫星。
两对帆板在太空展开后,飞船看起来像一只蜻蜓,这成为中国载人飞船的一大特色。200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现场观看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后,对任新民说:&看来你坚持轨道舱留轨是正确的。&
日,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
中南海勤政殿里,中共中央第195次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召开,听取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的汇报,讨论审议中央专委会《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会议批准了这一请示,并做出了一个让航天人深受鼓舞的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工程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
至此,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按照中国多数重大科技工程的惯例,载人航天工程也因为立项这一天是9月21日,获得了代号:921工程。
据《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刘全民工人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3版:视野
&&&&&&&&&&
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把国家的崭新高度标记在太空
&&从神一到神八:十二载神舟飞天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最新消息:经过捕获、缓冲、拉近、锁紧4个步骤,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刚性对接,形成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神舟飞船的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进步,一次突破: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从首次进入太空到出舱行走再到交会对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叠加,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标志。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凭借着不懈努力和勇敢气魄,一次次把国家的崭新高度标记在太空。&&不管时光如何流逝,中国载人航天中的那些难忘的画面和声音永远不会消退。&&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事件回放: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1小时飞行,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成功着陆!&&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陆技术。&&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声音: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我们的飞船比美、苏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神舟二号:第一艘正样飞船全新亮相&&事件回放: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虽然也是无人飞船,但这是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它的各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飞行期间,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取得了大量数据。&&声音:时任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神舟二号飞船飞行试验实现了留轨技术。飞船在弥补神舟一号设计不足方面的基础上,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考核,并且进一步检验了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事件回放: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飞船上,搭载了一个特殊乘客——“模拟人”。这套拟人载荷系统可以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时的多种重要生理参数:脉搏、心跳、呼吸、饮食、排泄等等,并随时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控。&&与前两艘飞船相比,神舟三号飞船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并对降落伞系统进行了大的改进和完善,确保在回收过程中能够安全着陆。&&声音: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这艘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四号:&&经受严峻考验&&事件回放:神舟四号飞船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试验涉及测控与通信、飞船和火箭、发射场、主着陆场和备用着陆场、航天员、陆地和海上应急救生等系统。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共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以确保在不同阶段若出现意外都能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四号飞船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声音: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这次发射是在严寒的条件下使飞船顺利升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奇迹。这一切证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进入成熟期。&&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事件回放:2003年10月15日注定要载入历史的名册。这一天,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也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杨利伟经过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返回陆地后,着陆场沸腾了,所有的人都在欢呼。杨利伟迈出舱门面对欢呼的人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祖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一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俄、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声音: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我们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为和平利用空间做出的重大贡献。&&神舟六号:一个筋斗351公里&&事件回放:这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飞行中,费俊龙上演了经典的一幕:他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船舱地上的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的第一个前滚翻。接着,费俊龙又翻了三个筋斗。以神舟六号每秒7.8公里的速度计算,费俊龙的一个筋斗“翻”了大约351公里。可能连费俊龙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违规”的动作永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以神舟六号任务的完成为标志,中国已经跨入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声音: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两名航天员从返回舱出来到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的操作,这实际上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神舟七号: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事件回放:又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像一个从水中慢慢上浮的潜水员,航天员翟志刚头先脚后,出现在太空中。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一刻,浩瀚太空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期间,翟志刚与飞船一同飞过9165公里。&&实现太空行走,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航天大国,都是历史性的一步。这一刻,无疑是历史性的!&&声音:航天员翟志刚: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航天员刘伯明:还记得我出发前说过的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航天员景海鹏: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爱!&&神舟八号、天宫一号:相约在太空&&事件回放: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11月3日凌晨飞船与9月29日成功发射的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在轨飞行两年的天宫一号还将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实施交会对接。这将为中国2020年左右建立空间站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声音: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我们已经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和空间出舱技术,一旦掌握交会对接技术,就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为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其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日“神舟一号”首发,2011年11月初“神州八号”发射升空,12年间,神舟系列飞船共发射了8次。在这12年里中国无数科研人员为此而奋斗不息。&&王经国
黎云 田兆运&&神八天宫两次交会对接后&&返回舱将落地球&&如果把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比做一场“太空大戏”的话,那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无疑是此次演出的高潮。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后的两天内,两个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在距离地球350公里外的太空中实现完美对接。完成交会对接的使命后,“神八”将结束自己的太空之旅,重返地球,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以西阿木古朗草原。&&交会对接前&&“天宫”先掉头&&交会对接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二步,包括交会和对接两个过程,就像是两个情人的见面与牵手。此次交会对接是我国两个航天器首次在茫茫太空实现整体飞行。顺利实现这项关键技术,对下一步空间站的建立起到决定性作用。&&要让两个飞行器在彼此距离上万公里的太空能够相互找到对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天宫一号副总设计师白明生介绍说,在约会见面之前,在太空中遨游的天宫一号要“降轨调相”,从飞行状态转换成对接状态,并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温度调整到20度,压力调整到人体适宜的压力,而且还要“掉头”,静候对接的最佳时刻,迎接“情人”的到来。&&52公里“路口”&&两者相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张柏楠说,神舟八号飞船进入轨道时,距离天宫一号大概有上万公里,它要追上天宫一号,还要保证相对速度非常小,因为如果速度太快,轻则把目标飞行器撞跑了,重则就是两个飞行器撞坏。&&飞船入轨后将进行五次变轨,一点点接近天宫一号,到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约52公里处,这个距离就像到了高速公路的路口,飞船就能看见目标飞行器了。&&四个停泊点保证牵手无误&&“天宫”和“神八”相见后,“神八”要不断确认位置,调整速度和角度。专家介绍说,从52公里距离到对接,为了保证每一步准确对接,中间设立了4个停泊点,分别是5公里、400米、140米和30米。而其中最关键步骤是在距离天宫一号140米处测试对接机构传感器,从而确定飞船的对接状态是否已经到位。&&在这个从见面到牵手的关键步骤中,这位叫做“神八”的情郎必须十分谨慎,是每走一步就停下来看一步,确保每一步都准确无误,直到成功牵手。&&“神八”伸手抓住“天宫”&&完成交会任务后,就进入最后的牵手环节——对接,在15分钟之内,两者要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四个过程。&&对接就像火车车厢之间的挂钩连接,航天器对接也是这样的过程,只是更加复杂,更有难度,要让两个重达8吨的航天器严丝合缝,对精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对接过程中,两者的相对速度要从7.8公里/秒降到0.2米/秒,神八飞船上有个像手一样的捕获装置,会先伸出来把天宫一号紧紧抓住。两个8吨重的飞行器高精度对接,就像靶场射击,对接机构中小到指甲大小的齿轮和针头大小的接口都要严丝合缝。&&新组合体&&由“天宫”掌控&&在交会对接的“四幕戏”上演后,两者就成为一个整体,开始连体飞行,成为一个小家庭,开展一段短暂而美妙的太空之旅。天宫一号则掌握着所有控制权,神舟八号飞船处于停靠状态。相当于两个人合成一个人,这一个人的大脑是由天宫一号控制,这个技术恰恰是空间站将来要运行和管理的技术。未来,空间站会不断有实验舱进行相互对接,那么多飞行器不能各干各的,而是要对组合体进行管理。&&14天里&&小两口牵手两次&&这个“小家庭”将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先是对接机构解锁,两个飞行器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40米处停泊,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 &&组合体继续飞行两天后,它们将不得不面临“分手”,两个飞行器再次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5公里外的安全距离,交会对接试验结束。 &&此后,神舟八号飞船按预定返回程序飞行,返回舱返回主着陆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变轨升至高度约370千米自主飞行轨道运行,等待下一次交会对接。&&■权威解析&&交会对接类似针尖对针尖&&如果把“神八”与“天宫”的对接比喻为两个“肌体”连接的话,二者之间电路的电连接器,毫无疑问承担着导通两个“肌体”经络的角色。那么“天宫”与“神八”之间是如何对接的呢?科研人员为我们做出了解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693厂的科研人员介绍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对接,有点类似于军用加油机与战斗机之间的对接。空中加油时,加油机内的工作人员将软管放出机外,软管下的黄褐色信号灯闪亮。受油机的驾驶员收到准备妥当的信号后,便调整好自己飞机的位置,再把受油管伸入喇叭形锥套,只要自锁机构锁紧之后,燃油便自动流向受油机。这种对接,需要两机飞行员的操作和配合,而且是在大气层内完成。&&而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与飞机空中加油有类似之处,但复杂得多。除去抗热真空、紫外线辐照、原子氧腐蚀等一系列残酷的太空环境不说,在浩瀚的宇宙空间环境中,天宫一号4只直径3.8厘米的电连接器插头,必须在准确的时间内完成与“神八”对接口上四只插座的对接,这无异于尘埃与尘埃的碰撞,针尖与针尖的对接。&&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对接,使“ 神八”与“天宫”合二为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空间站。小小电连接器肩负着牵一发而动全身、打造空间站“生命通道”的使命。因此,有人把这种电连接器比喻为“红娘”、“脐带”,还有人比喻为“桥梁”和“经络”,无论何种比喻,其实都是对其作用和价值的阐述。新华&&中国成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国家&&中新社北京11月3日电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3日凌晨在太空成功进行首次无人交会对接试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并成功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美国、俄罗斯(前苏联)均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交会对接,世界上迄今已经有过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提供国际重要的航天器交会对接记录如下:&&——第一次有人空间交会。日,美国“双子星座”6号飞船在航天员的参与下,和“双子星座”7号飞船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有人空间交会。&&——第一次有人空间对接。日,美国“双子星座”8号飞船通过宇航员手动操作,与无人“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对接。&&——第一次自动交会对接。日,苏联“宇宙”188号飞船与“宇宙”186号飞船在太空实现自动对接。&&——第一次航天飞机与空间站对接。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孙自法)&&揭秘神八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神八正在太空遨游,其搭载的17项生命科学实验也在静静地发生着变化。此次中德合作的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涉及33种样品,其中中方10项,德方6项,中德合作1项,涉及四大领域:基础生物学、空间生命技术、先进生命支持系统中的生物学以及空间辐射生物学。 其中一项实验是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行的。&&【准备】&&缝衣针粗毛细管装溶液&&在神八发射前的几个小时,酒泉发射基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仓怀兴忙着配制蛋白质。这些新配制的蛋白质,要随神八一起升空,所以必须尽量保持物质的新鲜度。&&距离发射的时间间隔越短,蛋白质的空间实验结果会越精确。&&“蛋白质主要是从植物、动物、人体中提取的,如鸡蛋清。”仓怀兴说,要在120个仅有大号“缝衣针”粗的玻璃毛细管中,放入14种蛋白质溶液。14种蛋白质涉及痢疾杆菌、激酶、沙眼病毒等,包括加拿大3种、中国8种、德国3种。&&【保驾】&&两道保险“保卫”黑盒子&&玻璃毛细管极易碎裂,“易碎品”跟着神八上天,可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在神八发射升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震动,保护好这些“宝贝”至关重要。&&“先把120个管放到一个黑盒子里,盒子是经过特殊设计,能抗压、抗震。”仓怀兴说。黑盒子不大,重180克,大致尺寸为长85毫米、宽45毫米、高35毫米。人的一个手掌就能“掂”起。&&还有第二道保险,这个小盒子将和其他实验项目的样品一同放入,一个大概40厘米长、20厘米高的大箱子里。&&【结局】&&样品随神八一起返地球&&仓怀兴称,在地面上,受万有引力产生重力和浮力对流的影响,玻璃毛细管内装有的蛋白质溶液,长出的晶体会沉下去;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溶液中长出的晶体不会下沉,不受浮力对流影响,长出的晶体要比地面的质量更好,内部分子结构排列更整齐。&&如此一来,借助X光就可以看到蛋白晶体中更为精细的分子结构,确认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研发治疗重要疾病的新药物,这些疾病包括植物病害、人类和动物疾病等。”仓怀兴说。&&33种实验样品将随神八一起返回地球。飞船着陆后,须在7.5个小时内将试验箱从飞船返回舱拆除,运回北京。&&【亮点】&&中德实验探索生物太空生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德国联合实施的“空间简单密闭生态系统探索研究”,是唯一的中德联合实验项目。&&“水泡螺、轮虫、藻类、细菌,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永定教授称,这些生物体最小的直径仅有几个微米大小,要把它们放在一个“香烟盒”大小的盒子里,技术难度高,里面要放营养液,构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有生产者——藻类、消费者——水泡螺、分解者——细菌,建立成一个封闭生态系统和生物链,研究生命生存所需要的水、空气、食物的再生。&&刘永定称,太空中是没有条件支持生命的,“小盒子”中的生物要想存活,就需要氧气、水。这些必要条件的产生,除了用化学、物理办法解决,就是靠此次的生物办法。“一旦有了持久的氧气、干净的水,今后航天员、人类要长期驻留太空就成为可能。”刘教授说。&&搭载水稻研究基因变化&&2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生所研究员蔡伟明称,神八还搭载了一种名为“日本晴”的水稻品种。&&蔡伟明说,尽管实验的盒子在神八中被固定,但在太空内,小盒子里的细胞会在培养基上生长,水稻基因表达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次研究,将试图研究微重力下植物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发现地球重力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王尚
Copyright 四川工人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