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德国的车,瑞士的表,意大利现在是什么时间的服装是什么意思?

<img STYLE="DispLAY: non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b./ac/b.gif" NAME="paperPicArea0"
ALT="天堂&地狱"
TITLE="天堂&地狱" />
<img STYLE="DispLAY: non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b./ac/b.gif" NAME="paperPicArea"
ALT="天堂&地狱"
TITLE="天堂&地狱" />
天堂是这样的地方:在那里 法国人当厨师,德国人是技师,意大利人做情人,瑞士人负责所有的组织和管理;
地狱是这样的地方:在那里 德国人当厨师,意大利人是技师,瑞士人做情人,法国人则负责所有的组织和管理。
这则幽默听着荒诞,但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组合得当就会有天堂般的美景,组合不当就会出现地狱般的状况。
和法国人讲吃
法国以其美食著名于世。在巴黎生活时知道那里的饭菜好吃,到了纽约后又发现法国餐馆的消费很贵。其实不仅在美国,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档餐馆都以供应法国菜为荣,因为它是味觉和视觉的完美统一。
你可以不知道德国有什么好吃的,不知道英国有什么好吃的,但你不能不承认法国人在这方面的天分。就像美国人善于做金融衍生品组合一样,法国人天生就会搭配食物。法国的女性个个都是烹饪高手,只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就能搞定一顿饭。此外,他们还会调制有个性的汁,浇在菜上,一个人一个样,德国人无论如何也调不出来。即便做一盘简单的蔬菜沙拉,法国人也比别人做得更好吃。
和法国人谈吃就会有说不尽的话题,他们能把这种白块菌卖到相当于5万元人民币一公斤的价格,吃它就跟吃金子一样贵。
法国人有一个流行的菜叫“尼斯沙拉”,同样以生蔬菜为主,但是加上核桃仁以及热的鸭胗肝(也有的是加金枪鱼罐头和橄榄),浇上自家调的沙拉汁,立即变成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让人食欲大开。美国拉扎德投资银行的法国老板长期聘用法国厨子,以便经常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为他制作这道看似简单,但是美国人怎么也学不会的蔬菜组合午餐。
美国天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连破世界泳坛纪录,独得前无古人的8枚金牌。事后记者问他最想干什么,他竟然脱口说出,说最想吃美国的垃圾食品,就是汉堡包、薯条那类玩意儿!我看到这条新闻时就觉得,他的味觉过于简单,判断力也有问题
果然半年以后他被爆出吸食大麻,只好发表声明道歉。
法国的学校还会将每周食谱贴在校门口的显眼处让家长知道,以免晚餐在家里做同样的饭菜。相比之下,纽约的小学午餐供应的无非是比萨饼和汉堡包一类,不仅食物单调,而且用手抓着吃,座椅也很简单。至于多伦多的小学有的连午饭都不提供,家长得天天给孩子带饭。
但是,讲吃的法国人又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各行其是、一盘散沙,让他们组织一件事你放心不下,因为你永远也不能确信他们是否遵守承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巴黎传递时就遭到了袭击,其实法国人在火炬传递过程中也出动了大批警力,但就是维持不了秩序!
与德国人谈事
德国人是个不够浪漫的民族,没有意大利那样多的天才设计师,无论在服装设计上还是在装潢上。但是德国的制造业始终是世界领先的,他们建造的东西似乎都有百年大计的考虑,结实而耐用,不管是车还是房子。
德国人不喜欢吹牛,不像法国人或是意大利人那样夸夸其谈,但是他们的执行力很强,言必信,行必果,因而得到其他国家的信赖。我们知道德国汽车业进入中国较晚,同时他们的车还有其他的弱点,如比日本车耗油,比美国车厂规模小因而投资能力小,可德国车却很快占据了中国车市的半壁江山!
中国最大的两个汽车厂都是与德国人合资的,生产出的车从高档到低档,物理意义上遍
及中国,精神意义上从上到下,让中国本土制造出像奥迪那样的“领导用车”。
严肃的德国人在谈判桌上不苟言笑。他们不会像意大利人那样频频点头称是,反而常常说自己不知道。和德国人一起开会,听到最多的可能是“我不知道”之类的话。或者因为问题超出他个人专业知识范围,或者不属于他的责任范围,于是他认为不应该自作主张替别人拿主意,
尽管这些问题在中国人眼里通过动动脑筋或简单计算就可以回答。
但是德国人会工工整整地把你的问题抄下来,回去寻找答案,或者向总部发问。然后他们认真答复。德国人并非不知道客户期望他说没问题,并非不知道施工进度的急迫,但是他们仍然不会大包大揽,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能冷静地说出他们的意见。
一板一眼的德国人在生活上也是如此,所以被认为缺乏情趣。他们做不出能和法国菜相媲美的美味佳肴。慕尼黑,甚至整个德国令人难忘的菜叫烤猪肘,看着黄焦焦的,很诱人,但没有我们扒肘子的味道。那里的酸菜也就和中国的东北酸菜打个平手,而这两个还是德国最著名的菜肴。
看意大利人浪漫
关于意大利情人这事我没有经验,不能妄加评论。但是意大利男人会讨女人喜欢这一点倒是真的。因为他们热情奔放,还有幽默感。此外他们对食物也有着极大的热情。
我对意大利人的了解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一趟意大利之旅让我尽尝美味。我第一次知道这意大利面条不仅有红色的 西红柿酱面,有绿色的
菠菜面,还有黑色的 墨斗汁面。我当时就觉得,能在普通食物中加入色彩的民族也会给生活注入色彩的,那不是浪漫是什么?
世界上能找到的最好的服装大师应该是在意大利,他们“身体中流淌着设计的血液”,意思是说有着天生的才能,无论在时装上还是汽车设计上的造诣都很高。这个国家的时装大师在中国已经很有名气,其品牌是世界顶级的。但是在我们这个万国车市场上,能有几辆意大利制造的汽车?
其实意大利也是有名的汽车大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表示,希望菲亚特能把美国的克莱斯勒兼并就说明了这一点。可是他们的车毛病却很多,包括法拉利这样的顶级跑车。所以最好是让他们只负责设计,至于制造这一点还是留给执行力强的德国人好了。
执行力差是意大利从上到下的普遍现象。那不勒斯在前一阵子垃圾堆满街头,臭气熏天,政府却管不了,听任这个世界名城被垃圾淹没。罗马是千年古城,走在罗马就是走在历史上,但是罗马的交通一团糟,宏伟的地铁计划至今也实现不了。意大利黑手党多年以前就闻名全球,至今仍然盘踞在意大利南部,就是因为政府无能。
意大利人善于社交,与人谈话很投机,他们发自内心的热情会让你相见恨晚。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对方已把你当朋友了,他们情绪多变,翻云覆雨,喜怒无常。
和意大利人一起工作你会很无奈,尽管他们热情高但办事效率不高;尽管他们行事匆匆,却经常迟到。法国人出席正式场合总是姗姗来迟,与之相比,意大利人不但会迟到,更糟糕的是,有时甚至会根本不去赴约。如果你与意大利人约见会谈,为自己考虑,你必须事先致电向其核实会谈是否能如期举行,即便他们已明确答应会去赴约,也可能到时不出现,而且还不通知你。
我最近一次和他们打交道已经很小心了,为确认去上海见投资者一事,事先又是确认又是侧面了解,就怕意大利人犯这类毛病,但结果还是被涮了。他们在电话里答应好了一个月后来访,结果不但没来不说,连封电邮都不回,搞得我们安排见也不是,不安排也不是,中方投资者还一次次要求确认,我处在中间很是尴尬。
让瑞士人理财
和瑞士人打交道就不会有这类的忧虑。虽然不打仗又没有什么像样的军队,瑞士人铁一般的纪律是世界闻名的。他们的时间观念很强,守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到过瑞士的人无不赞叹瑞士便利和准时的公共
很多大城市都有交通拥挤的问题,晚点在法国和意大利这样的国家是常见现象,但瑞士的火车、汽车却相当准时的。在那里没有事故的情况下几乎没有误点现象,尤其是发车时间,误差也就一两分钟。
知道为什么瑞士用手工制造了世界上最精准的手表吗?因为他们重视时间,重视时间的价值。所以,和瑞士人约会千万不要迟到,他们的时间观念比法国人不知道强多少。至于他们的组织能力,达沃斯论坛就给出了回答。那是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地方,但就是能集中世界各国的政界和商界领袖,许多人以去过达沃斯为荣。
瑞士人保守自信,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办事井井有条,凡是被允许的,一定给你办好;不被允许的事情,会礼貌地回绝,没有通融的余地。瑞士人自己严格遵守规矩,同时也严格要求别人,这方面一点也不通融,他们还有互相监督并告发不遵守公德人的习惯。
除此之外,瑞士人的诚信也是世界公认的。
如果说纪律和时间观念让他们赢得各国尊敬的话,诚实守信的特点则让他们集聚了世界财富。美国金融危机后,许多人钱财尽失,纽约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从一位被华尔街推崇的银行家和最优秀的基金管理者,一下子变成了又一茬儿庞氏骗局的始作俑者,逼得投资人走投无路。美国一位90岁老者为此被迫重新出来找工作,成为超市的促销员。而瑞士从未报道过类似的事件。
金融危机时西方大国纷纷陷入危机,一个个救援方案纷纷出笼,但瑞士经济依然稳健,我看到许多西方金融家推荐以瑞士法郎作为保值工具。人们都知道,如果把钱存在瑞士银行的话,至少不会蚀本。
尽管瑞士那么有名,可谁听说过瑞士有什么菜好吃吗?
瑞士有一道闻名遐迩的菜叫做奶酪火锅,也有人称为瑞士火锅。就是把奶酪融化在锅里,用面包蘸着吃。连喜欢西餐的我都觉得这样做是多此一举,奶酪就着面包吃味道本来就好,整个西欧人都是这么吃的,根本没必要把它融化了再蘸面包。就像西瓜直接吃挺好,干吗非要给它加热再吃一样!
我的同事结伴去瑞士游览,特意花大价钱品尝这种当地特色,但是没有一个说好吃的,不少人说那顿饭没吃饱。我以前去那里时,经常以在国内从不碰的汉堡包充饥,因为正餐在瑞士太贵,又不好吃,还不如快餐来得实惠。
瑞士这个国家其实是各民族的汇合,居民主要由德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组成。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德国裔瑞士人居住在靠近德国的地方,法裔瑞士人居住在和法国接壤的地方,意裔瑞士人居住在与意大利相邻的地方了,他们都与自己的祖上国家比邻而居但又具有瑞士人的特点。有人总结得挺有意思:瑞士人其实就是由不愿意做法国人的法国人、不愿意做德国人的德国人、不愿意做意大利人的意大利人所组成的。
拿对政治的热情为例,那里的德裔瑞士人更关心德国将由哪个政党来执政,法裔瑞士人更关心法国由谁来当总统,意裔瑞士人更关心意大利政府还能维持多久。总之,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瑞士本国的大选并不怎么关心!
天堂和地狱的幽默虽然有些夸张,但它指出了每个民族的优点和弱点,就像每个文化一样都有它的精华和糟粕,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要有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
素有“欧洲屋脊”之称的瑞士尽管有阿尔卑斯山那样高的富裕程度,却满足于过着日内瓦湖般的低调生活。
许多人都知道瑞士富裕,却不了解瑞士人节俭。知道他们的钱是怎么挣的,却不知道他们的钱是怎么花的。这个国家的财富到了什么程度你可以从数字中来理解,但是这个国家人的勤俭习惯却不能通过数字来想象。
一个资源匮乏的内陆小国能够长期游离于世界危机周期之外,经济长久不衰,是这个地球上能找到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最好例证。
绵延百年的富裕时光
许多人将瑞士称为世界上的“首富之邦”,因为它的人均收入长期达到5万美元。我们很少看到世界单个首富排名有瑞士人,但是人均排名却总少不了他们
有时欧洲第一,有时世界第一,那里的穷人很少,百万富翁却比比皆是。
在欧元和美元交叉贬值、许多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今天,瑞士人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不过有3%左右,而且多少年来都是如此。瑞士既不是发达国家的暴发户,也没有美国那样大的贫富差别。它以长期、稳定的增长成为世界经济体中的冷面贵族,注视着曾经资本雄厚的国际银行一个个倒闭或被兼并,旁观着周围比自己大得多的经济体一个个陷入危机。
由此,这里是法国服装设计师、意大利皮鞋制造商和纽约珠宝行争相来开店的地方,是查理·卓别林、奥黛丽·赫本等明星喜欢和定居的场所。周边的国家,像法国和德国的一些体育人才在功成名就之后,也喜欢将居住地迁到这里,因为在瑞士,富人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相对较低。
由于太多的有钱人涌到了这个小国,导致物价上涨,这是瑞士的劣势之一。在这里无论是吃饭还是住酒店,什么消费都贵,以至于我每次去都尽量不在瑞士过夜,吃饭也以麦当劳来打发,因为我知道这种全球连锁的快餐店即便比其他国家贵也不会太离谱。不仅是我,连瑞士人也不惜跑远路,开车到边境另一侧的法国购物和加油,而且形成习惯了,常年如此。
几百年里,瑞士人以勤劳加智慧将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富有,但仍然居安思危,仍然清楚地知道自己生活在大国的包围当中,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一如既往地过着朴实的生活。
世代相传的节俭习惯
生活在这样一个富裕国家的瑞士人,以节俭闻名这点真可以列入史册。写这篇文章时我随手翻看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新编实用世界地图册》,在民俗这一栏中描述葡萄牙人是“提倡文明斗牛”,荷兰人“喜爱鲜花、风车和木鞋”,芬兰则以“桑拿浴”闻名世界。
而在瑞士人的民俗一栏中竟然写着:“在西方人中以吃苦耐劳闻名,善于理财。”第一眼看这段时,怎么看都觉得写得不够通顺,写别人说的是风俗,写他们讲的却是特性。但这是怎样的特性啊?后来我理解了:瑞士人竟然简单到没有风情,不会浪漫,以至于很多文人墨客居然难以列举这个民族还有什么有可圈可点的风俗习惯!
瑞士国土面积小,境内高山林立,地势南高北低,号称欧洲屋脊;可耕地不多,矿产资源贫乏,冬季漫长。在屋脊上求生存自然不可掉以轻心,于是瑞士人世代养成辛勤劳作、节俭支出、居安思危、常为未来作好储备的美德。
瑞士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一双手。”
比起同样富裕的美国人,瑞士人有高得多的个人储蓄率和低得多的居民消费。家庭主妇喜欢买简装洗涤用品,回家后再灌进旧瓶,还保持了修砌贮水池接雨水冲洗厕所的习惯。瑞士人时时处处精打细算,不少宾馆、餐厅都有买多少、吃多少,糟蹋浪费要被罚款的规定。
尽管瑞士大公司经常举办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会议,对会议经费的预算却会详细地筹划,如购买往返而非单程机票,挑选最便宜的航班,会址选择租金低廉、交通方便而且能代办午餐的酒店,而且一日三餐大家都是一样的,谁想另选佳肴,就得自掏腰包。
长治久安的低调传统
瑞士人的消费观念重实用,轻奢华。比如,
在瑞士汽车普及率极高,但豪华的奔驰并不多见,多是丰田、雪铁龙、大众这类普及型车。有人说,开奔驰车的,一定是年轻的经理
年纪大一些的人不太看重速度,也不愿意炫耀。
在商务交往中,瑞士人出示的一般是简单的名片,白纸黑字写清姓名、职位、地址和联系电话,空白的地方比写字的地方多。反观我们国人,在自己名片上面写满头衔:名誉的或实际的,社会的或团体的,有的一张写不下,还要写在反面。
在瑞士人看来,如果只是管理一家几十人甚至十几人的小公司,出示总经理的名片就显得夸张。我曾去一家瑞士小公司做尽职调查,接待的负责人给的一张名片上写的是董事,我费了点心思才知道他其实就是总经理。
瑞士人不喜欢夸财显富,没有多少人为了表现自己有钱摆阔。即使千万亿万富翁,在瑞士也只有银行和税务局知道。拥有亿万家财的富翁很可能就是一位身着普通衣服在路边散步的人,或是一位在超级市场里仔细挑选价廉物美的商品的人。
人们都知道瑞士生产名表,劳力士、雷达、欧米茄、梅花等世界驰名。但许多人瑞士人戴着普通表,年轻人也喜欢戴几十美元一块的塑料表。
有人说,瑞士钟表的发明和研制都基于一个发明,那就是发条技术。发条能够收紧并储存能量,又能慢慢释放出来以推动运行装置和指针。节俭美德就好比这种能量,多年来积聚于瑞士人土壤之中,无论穷日子还是富日子都一样释放,这是推动瑞士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朴素日内瓦
日内瓦我去过几次,是联合国许多分支机构和一些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有几万名各国外交官,每年要召开几千次国际会议。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全城都是十几层火柴盒形状的办公楼和公寓楼,很少有那种闪闪发亮的玻璃幕墙。瑞士最大的城市苏黎世也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机场地下连着的火车站,站台窄小,颜色暗淡,朴素到没有欣赏价值。瑞士人建筑上不追求世界最高,生活上也不谋求世界第一。
坐上火车沿途观赏瑞士,没有多少标志性的建筑,漫山遍野都是农作物,山清水秀,跟农业国家没什么两样。当有人询问我去瑞士旅游的建议时,我常说那里青山绿水,然后就没什么了。晚上,瑞士人也不常去灯红酒绿的地方,很多当地居民早早熄灯睡了,有人因此戏称他们是欧洲的农民。但这是怎样朴实又富裕的农民啊!
瑞士人对生活的看法就像这只海鸥,尽管他们在财富方面飞得很高,但还是满足于过普通鸟儿的生活。
世界上很少有农民能像瑞士人那样逛公园,不收门票不说,还可以让孩子痛快地玩那些电木马、大气垫,还不用考虑交费问题。若邀上亲朋好友去郊外野餐,人们也不用自带炊具,因为许多旅游点备有烧烤用具供游人免费使用。当然,所有公厕也都是免费的。高速公路的两旁,隔不远,便可见一部公用电话和写着“SOS”的紧急呼救设备。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节俭的民族背后有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政府。
这个政府还很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因为工业能源和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在政府卓有成效的宣传下,瑞士人都能长期自觉地回收废品。城市居民在清理垃圾时,总是把玻璃瓶罐、塑料制品、旧报纸和无用的脏物分别装起来,然后按类倒入垃圾箱内。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做法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使政府每年都能节省大量的外汇。可以说,在瑞士,节约的传统是自下而上的。
务实的达沃斯
除了日内瓦和苏黎世这些人人都知道的城市外,最近几年声名鹊起的另一个瑞士城市叫达沃斯,经济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现在很少有不知道它的。但它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镇,还在山里,交通不方便。无论从附近的哪个机场下飞机,都要穿山越岭坐两个多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会场。
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开了那么多年,与会者全是各国领袖政要和经济界的翘楚,成了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经济盛会。人们趋之若鹜,以能够收
到参会通知为荣。即便这种层级的会议,又年年举办,瑞士人一直没想到要在那儿建个机场,修一些世界政要专用的、不让当地人走的直通线。
去过那里的中国企业家说,达沃斯几十个小旅馆,没有一个是为会议专门建的,更没有什么奥运村一样的达沃斯论坛村。所以每年开会酒店房间都不够用,许多与会者只好住在一两个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还有不少人每天坐着火车早来晚走。
达沃斯是高山地带,冬季度假的滑雪胜地。论坛开会时,与会的商业领袖们常常和滑雪的人挤在同一个电梯,不分彼此。当地政府并没有因为有那么多各国政要与会就把滑雪场给封了,也没有出台什么没有会议牌就不让进的规定。论坛开会期间当地没有单双号限制行车措施,当然也没有连续多天的交通管制。尽管当地因为会议经常堵车,可据说连当地疏导交通的都是业余人员。
那里没有一个宏大的会场,没有像北京一样的鸟巢、水立方,没有风格奇异的大楼,没有为一次盛会而建、以后大部分时间都闲置的标志性场馆,许多设施都是临时搭建的。
尽管那里没有代表一个时代风格、反映执政理念的传世之作,达沃斯的经济论坛仍然是世界顶级的。用老百姓的话讲:你不服不行。
瑞士人可称为这个世界上节俭和低调的典范。在瑞士,厉行节约不是个别人或某一部分人的行为,而是全民性的。瑞士人已节俭成风,而且世代相传。于是瑞士人没有次贷危机,银行不用救助,人们不至于流浪街头,高管们也不会因为乘豪华专机去向政府讨救济被骂。
就我们这一代的国人来说,可能穷尽毕生努力,也很难达到瑞士人的富裕程度,但是我们却可以养成瑞士人般的节俭习惯。获得财富要有运气,节约却唾手可得。这不仅是祖宗的传统,还是我们曾经的习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演奏的是意大利大提琴,用法国的弓子,琴弦是奥地利和德国的,我的女儿生在巴黎,大儿子生在布鲁塞尔,小儿子生在意大利,我开着日本汽车,戴瑞士手表和印度项链,我在任何地方都如同在家一样,只要哪里的...
分享这个视频的人喜欢
热门视频推荐
热门日志推荐
同类视频推荐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大利鞋王是什么牌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