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为什么奥肯定律名词解释在中国失灵

奥肯定律在中国适用性的探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奥肯定律在中国适用性的探索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就业现状与“奥肯定律”产生悖论的原因及改革思考-经济毕业论文-_2014年硕士生毕业论文_本科生毕业论文_绝想日记网
中国就业现状与“奥肯定律”产生悖论的原因及改革思考-经济毕业论文-
查看:71881
摘要:“奥肯定律”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会带动就业率上升的规律。但在中国这一规律却产生了明显的悖论。探究其产生悖论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来扭转这一趋势,实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奥肯定律;悖论产生;改革措施      一、“奥肯定律”及其在中国产生的悖论      “奥肯定律”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奥肯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测算出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规则,其含义是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趋势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时,会带来失业率上升。   “奥肯定律”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当经济增长率高于2.25%时,失业率将下降。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0.2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就业弹性也高,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强大拉动作用。   一般来讲,“奥肯定律”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体现得比较明显,但这一规律在中国似乎失灵了。从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以远高于2.25%的速度持续增长时,中国的失业率不但没有按照“奥肯定律”所讲“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0.25个百分点”那样下降,反而还在持续上升。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奥肯定律”在中国却出现了变异,甚至呈反方向变动趋势。有专家据此认为,“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奥肯定律”悖论。   再从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来看。就业弹性系数指的是就业变动率与经济增长变动率之间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简单地讲,就业弹性系数就是指经济增长变动1个百分点所带来就业变动的百分数。如果经济增长10%,就业增长1%,弹性系数就是0.1。通常,就业弹性系数为正时,说明经济增长拉动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越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反之就越小。若就业弹性系数为零,经济增长则没有拉动就业增长。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GDP就业弹性一直呈下降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就业弹性较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拉动作用逐步减小,就业弹性下降,即一方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逐渐增多。      二、“奥肯定律”在中国产生悖论的原因分析      1 “行业垄断性失业”是高增长低就业的助推器   行业垄断是指政府部门对某些生产行业直接的行政干预和控制,设置准入壁垒限制竞争,而造成该行业在产量和价格上的垄断状态。行业垄断从以下两个方面导致了失业的发生:对于“夕阳产业”而言,过度的垄断和保护,延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行业内部的“无效就业”和“隐蔽失业”;对于“朝阳产业”而言,过度的保护和垄断导致就业低产出、低效率和高物价、高工资并存,使本来可以进入该行业竞争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成为失业者。   2 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为就业设置了一道门槛   劳动力市场的行政性分割一般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纵向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劳动力职业等级的客观界限,也称技术分割。这种分割源于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及受教育培训的差距。另一种分割是横向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劳动力的单位分割、产业分割、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也就是劳动市场的行政分割。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不仅涉及城乡问题,而且涉及区域性问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行政性分割具体表现为三种歧视:一是对本地农村劳动力的歧视;二是对外地农村劳动力的歧视;三是对外地非劳动力的歧视。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就业市场的断裂和残缺。因此,现实的情况是,处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的中国就业市场由两个相互分割的市场,即城市和农村组成。在城市就业市场,又分割为三个不同的市场:一是城市的正式部门,包括国有部门。大公司以及知识技术密集部门。这一部门一般具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比较高且非常稳定的工作岗位;二是城市非正式部门中待遇较好或劳动强度比较轻的部门。这一部分一般设有社会保障但工作稳定性比较好;三是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中待遇相对比较差、劳动强度比较高的产业和领域,这主要是进城农民工竞争的就业市场。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导致了劳动价格、保障制度、用工制度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不统一,致使在某些政策下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信号,并不能在整个分割的市场得到正确的反映,有时还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存在就等于为就业者设下了一道道门槛,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上一篇:有关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中国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支持(71881)
上一篇:下一篇:
留住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 记住曾经绽现的万种风情 在记忆即将淡漠的时候 来把这些重新回味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08号
绝想网友交流QQ群热门搜索:
中国就业现状与“奥肯定律”产生悖论的原因及改革思考
来源: 网络 时间:
友情提示:双击空白处可滚动文章内容。
  摘要:“奥肯定律”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会带动就业率上升的 规律 。但在 中国 这一规律却产生了明显的悖论。探究其产生悖论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来扭转这一趋势,实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奥肯定律;悖论产生;改革措施      一、“奥肯定律”及其在中国产生的悖论      “奥肯定律”是美国著名 经济 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奥肯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测算出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规则,其含义是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趋势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时,会带来失业率上升。 编辑。  “奥肯定律”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当经济增长率高于%时,失业率将下降。在此基础上,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就业弹性也高,表现为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强大拉动作用。   一般来讲,“奥肯定律”在市场经济国家体现得比较明显,但这一规律在中国似乎失灵了。从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以远高于%的速度持续增长时,中国的失业率不但没有按照“奥肯定律”所讲“经济增长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个百分点”那样下降,反而还在持续上升。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奥肯定律”在中国却出现了变异,甚至呈反变动趋势。有专家据此认为,“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奥肯定律”悖论。   再从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来看。就业弹性系数指的是就业变动率与经济增长变动率之间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   地讲,就业弹性系数就是指经济增长变动1个百分点所带来就业变动的百分数。如果经济增长10%,就业增长1%,弹性系数就是。通常,就业弹性系数为正时,说明经济增长拉动了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越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大;反之就越小。若就业弹性系数为零,经济增长则没有拉动就业增长。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GDP就业弹性一直呈下降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就业弹性较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拉动作用逐步减小,就业弹性下降,即一方面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增长逐步下降,失业和下岗逐渐增多。      二、“奥肯定律”在中国产生悖论的原因分析      1 “行业垄断性失业”是高增长低就业的助推器   行业垄断是指政府对某些生产行业直接的行政干预和控制,设置准入壁垒限制竞争,而造成该行业在产量和价格上的垄断状态。行业垄断从以下两个方面导致了失业的发生:对于“产业”而言,过度的垄断和,延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行业内部的“无效就业”和“隐蔽失业”;对于“朝阳产业”而言,过度的保护和垄断导致就业低产出、低效率和高物价、高工资并存,使本来可以进入该行业竞争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成为失业者。   2 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为就业设置了一道门槛   劳动力市场的行政性分割一般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纵向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劳动力职业等级的客观界限,也称技术分割。这种分割源于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及受
培训的差距。另一种分割是横向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劳动力的单位分割、产业分割、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也就是劳动市场的行政分割。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不仅涉及城乡问题,而且涉及区域性问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行政性分割具体表现为三种歧视:一是对本地 农村 劳动力的歧视;二是对外地农村劳动力的歧视;三是对外地非劳动力的歧视。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就业市场的断裂和残缺。因此,的情况是,处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时期的中国就业市场由两个相互分割的市场,即城市和农村组成。在城市就业市场,又分割为三个不同的市场:一是城市的正式部门,包括国有部门。大公司以及知识技术密集部门。这一部门一般具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比较高且非常稳定的岗位;二是城市非正式部门中待遇较好或劳动强度比较轻的部门。这一部分一般设有社会保障但工作稳定性比较好;三是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中待遇相对比较差、劳动强度比较高的产业和领域,这主要是进┟窆ぞ赫木鸵凳谐 S捎诶投κ谐〉姆指睿贾铝死投鄹瘛⒈U现贫取⒂霉ぶ贫群屠投┣蠊叵档牟煌骋唬率乖谀承┱呦露岳投κ谐〉牡髡藕牛⒉荒茉谡龇指畹氖谐〉玫秸返姆从常惺被够岬玫较喾吹慕峁U庵智榭龅拇嬖诰偷扔谖鸵嫡呱柘铝艘坏赖烂偶鳎泳缌司鸵档哪讯取   3 “双轨二元”劳动力配置机制下的就业障碍   所谓“双轨二元”劳动力配置机制就是指劳动力配置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同时并存,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二元市场”同时并存的情况。在这种机制下。中国就业环境存在三大障碍。一是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没有形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二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 发展 促进不够,对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增加较多就业的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及社区服务等行业的潜力发掘不够。三是对个人和从事小商品零售业、饮食业、市场中介服务等缺少措施。同时带来两个加剧就业的因素。一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农民越来越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60%;二是全国普通高校生将比上年(2005年)增加75万人,这无疑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经济论文推荐
论文相关阅读
其他频道推荐文章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验证
>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验证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验证
&&&&来源:毕业论文网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验证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25中取得了较高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资源的优胜劣汰,随着经济从原来的粗放式的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必然面对大量的隐形失业的显性化,失业人口增加,失业率上升,本文试图通过对隐形失业的估计来逼近真实的失业率,利用奥肯的分析方法,来得出失业率的变动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验证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实用情况下,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奥肯定律& 失业率&&
&改革开放25年已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前()的6.1%提高到改革期间()的9.6%,人均GDP增长率由4.0%提高到改革期间的8.2%,GDP连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市场得到了基本的构建,市场机制逐渐发挥了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现出了较改革开放初期的高效性,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杠杆作用对经济进行一种反衰退的调控,取得了经济的持续的高增长,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几次经济大的波动,物价上涨的比较高,或者出现有些学者说的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经济过剩,但是在宏观调控下,经济的增长的大环境不会发生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国有企业面临国企改革,大量工人下岗,还有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出来, 加入城市的就业大军的行列,这个无疑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大了对就业的压力,本文就是基于这种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失业率上升的表面现象入手,通过对中国失业率的研究,运用奥肯的研究方法,得出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以期对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奥肯定律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与中国的比较
&我们大家知道,奥肯定律是奥肯根据美国1947年第二季度至1960年第四季度数据得到的一个经验公式,他得出美国的GDP的增长率高于潜在GDP 每2.5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会下降一个百分点,其中得出的潜在的GDP增长是3%,潜在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4%,此处潜在失业率是社会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美国80年代和90年代的数据很好地证明了该经验公式的正确性,结合我过的具体国情,我们就不禁要问奥肯定律得出的GDP的增长与失业率的减少的高度相关性在中国是否成立,要分析该问题,就有必要对美国的经济背景有一个了解,相应的其与中国经济背景的差别,在满足奥肯定律的前提条件上存在的差异。
美国的经济背景:
&1:高度的市场化。美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有200多年的历史,市场的结构发展的非常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信息的吸收处理能力非常迅速,市场的反映机制非常灵敏,只要GDP的少许变动,都会通过市场机制很快地反映到要素的投入,进而影响劳动力的需求,改变就业状况,因此可以看出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与GDP的变动通过市场很密切地联系起来了,这一点也是奥肯定律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条件。
&2:就业大部分集中在服务业,工业中新的产业对劳动力发吸收与旧的或者被淘汰的和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增加而对劳动力的排斥大致相当,工业中的就业量基本保持稳定,农业的就业人口由于高新技术的更加广泛的运用,总体上是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发挥了蓄水池的作用,目前第三产业创造了超过70%的GDP。同时由于第三产业科技含量较第二产业底,资本的有机构成不高,因此在对经济的贡献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经济的增长在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劳动力的就业的增加,这也体现出了GDP的增长与就业可能存在的高度的相关性。
&3: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美国通过Keynes理论作为其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50-60年代 的反经济周期宏观调控理论,70年代的以货币学派为背景的理论,80年代供给学派为基础的理论,90年代的新Keynes理论,这些政策使失业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战后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高增长,低失业的发展时期,当然也有70年代出现的滞长,即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存,但是排除特殊时期,整个社会的失业率的平均水平可以视为自然失业率,奥肯也是这样估计的(这里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失业率能够真正反映劳动力的就业情况)。
&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环境与美国相差很大(其对我们运用奥肯定律分析方法以至于结论的成立性影响很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目前市场发育的还很不完善。中国改革开放所提的目标是用将近20年多一点是时间建立市场经济,用10年的时间来完善市场,我们现在改革开放过去了25年,市场的构建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市场还很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市场的过多的干预,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使市场不能够很好的吸收和吐出,比如说在国有企业,就体现在将过多的金融资源通过行政干预将其流向这些企业,使其维持生存,达到解决就业和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还有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农民索附在土地上,限制其自由流动等。这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经济的增长与失业率有所脱节,也就是中间环节反映失灵,在奥肯定律的运用中就体现在GDP的增长率与显性失业率的变化不显著相关。
&2: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我过是一个农业大国,在13亿人口中大约有9亿农民,而在失业率的官方统计中将这9亿农民完全排除在外,认为其完全就业,这在数据的统计中是明显不合理的。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我国的农村失业人口2亿以上(注3),如果扣除农村的乡镇机构就业和农村流向城市的就业,农业过剩人口近1.5亿。在国有企业中下岗人口从1993年的300万到1997年的1150万,1998年的1650万,1999年超过2000万,可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富余人员,而将这一部分考虑在就业的范围也明显具有不合理性。
&3:我国还正在经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第二产业中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使就业人口减少,但是基于新的行业的产生吸收新的就业,最终两相抵,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也体现出产业发展的规律,即农业劳动人口向第二产业转移,但是在一定时期会趋于稳定。相应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大约在
30%左右,服务业没有很好地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根据以上的我国的国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验证不是简单的用GDP的增长与现有的失业率进行回归,而应该是将失业率进行一定的修正,然后在运用该分析方法看其结论是否成立。
&二.奥肯定律的基本介绍以及我国学者的观点
1: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是奥肯为了测量潜在的产出额而提出的一种方法,他是想通过对由于失业的产生而给经济带来的损失的估计,然后在加上实际的产量水平来得出,因此奥肯定律可以用来反映GDP对失业的影响。奥肯定律有两个修正的表达式:(1)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的增长率与失业率相对于潜在失业率的增量的关系,其表达式是,其中是自然失业率,是潜在的产出水平。(2)为了避免潜在GDP失业率的估计误差,而将奥肯定律修改成GDP连续高于一个增长率(因此在模型中应该设常数项)的部分与失业率的变化部分的关系,模型设定为:,其中u是第t 年的失业率,为上一年的失业率,为第t 年的产出水平,表示GDP的增长率,即表示前文所提到的稳定的增长率。奥肯根据美国的数据得到的c值为-0.3,也就是说实际GDP的增长高于潜在GDP增长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一个百分点。
2:目前我国学者对该问题的观点。
&我国学者对奥肯定律在我国的可行性持有两中观点,
&一:认为奥肯定律在我过不适用,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深入,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劳动对经济的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不短降低,经济的增长率与就业不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
&二:认为奥肯定律在中国同样适用,他们通过建立模型对我国的失业率进行估计测算,运用奥肯的研究方法得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这一方面大家可以参考附注
&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验证。
&1:给出前提假设:&1&不考虑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将我国现有的人口分为乡村和城镇两大部分(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依据)。&3&假设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能够完全实现就业。
&2:失业率的求得。我国现在是失业率只有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失业率出除了政治上的价值以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经济上的价值,用它来衡量我国的失业情况很不准确,其中原因有四:一是由于农村的隐性失业没有被统计进来,二是城市内已经失业但是没有登记的人口,三是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隐性失业,四是国有的下岗职工由于有社会低保也没有被统计进来。因此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来估计奥肯定律具有一定的偏差,这一点很多文章已经有所研究。下面注重如何对我国的失业率进行估计,本文对失业的估计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其中农村劳动力不具有城市户口的总人数,城镇总人口是具有城市户口的劳动力人数。该图形的目的只是说明大的分块,没有任何数据比例的内容)
&2.1:对农村隐性失业的估计。我们对农村失业人口的描述通过对就业人口的求得而得到,在对就业人口的求解中我们通过用总的播种面积处以人均播种面积得到,表达式是:
& 其中乡村其他就业我们包括乡镇企业,私人企业,个体就业
&其中人均播种面积我们取
obs&农业播种面积&乡村总劳动人口&农业就业人口&失业人口
.0&&3.85& 16641.15
.0&&3.05& 16689.95
.0&&3.89& 17016.11
.0&&4.02& 17607.98
.0&&4.71& 18411.29
.0&&4.79& 19108.21
.0&&4.05& 19811.95
.0&&4.74& 19763.26
.0&&4.25& 19087.75
.0&&4.60& 18457.40
.0&&4.55& 17924.45
.0&&4.52& 19474.48
.0&&4.44& 19334.56
.0&&4.36& 19496.64
.0&&.53& 20020.47
.0&&4.18& 20302.82
.0&&4.56& 20832.4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由于从1978年到1984年的农村耕地面积与1985年以后的统计值相差太大,故省略。
&2.2:城市失业人口的估计。
我们对城市失业的估计中关键是对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的估计,根据各位经济学者通过各种方法估计到城市隐性失业在15%――20%,因此我们对城市失业的估计采用以下的公式:
&因为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受国家的低保,应该统计在国有企业职工中,因此分析下岗与否没有实质的意义。我们在对这一部分中分别采用15%和20%两种情况,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计算得到:
obs&国有企业职工&城市登记失业率&按15%计算的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按15%计算的城市失业&按20%计算的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按20%计算的城市失业
.00& 239..200& 61.600&
.00& 264..950& 58.600&
.00& 277..600& 56.800&
.00& 296..050& 53.400&
.00& 378..500& 78.000&
.00& 574..150& 08.200&
.00& 600..750& 93.000&
.00& 630..150& 72.200&
.00& 660..300& 52.400&
.00& 680..950& 30.600&
.00& 790..000& 08.000&
.00& 815..300& 84.400&
.00& 980..150& 56.200&
.00& 42.400& 23.200&
.00& 61.800& 82.400&
.00& 72.650& 30.200&
.00& 91.000& 88.00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
2.3:总的失业率。
obs&按15%计算的城市失业&按20%计算的城市失业&按15%计算的总失业人口&按20%计算的总失业&经济活动人口&农村失业人口&失业率U1(15%的情况)&失业率U2(按20%的情况)
.200& 801.35& 112.00& ..387966
.950& 947.90& 546.00& ..380486
.600& 360.71& 060.00& ..377872
.050& 044.03& 630.00& ..379963
.500& 947.79& 707.00& ..388951
.150& 238.36& 323.00& ..353481
.750& 031.70& 091.00& ..361698
.150& 072.41& 782.00& ..358861
.300& 487.05& 468.00& ..346833
.950& 935.35& 135.00& ..335628
.000& 570.45& 855.00& ..327100
.300& 277.78& 765.00& ..347938
.150& 431.71& 800.00& ..345632
.400& 189.04& 087.00& ..350546
.800& 779.27& 791.00& ..355811
.650& 682.47& 992.00& ..362742
.000& 830.44& 432.00& ..363116
(3)奥肯定律的回归验证。
obs&实际产出水平&&失业率U1(15%的情况)&失业率U2(按20%的情况)&(在U1情况下)&(在U2情况下)
.400&0.135& 0..387966&&&& NA&& &&&& NA&&
.20&0.088& 0....007480
.50&0.116& 0....002614
.30&0.113& 0....002091
.20&0.041& 0....008988
.90&0.038& 0....035470
.80&0.092& 0....008217
.10&0.142& 0....002836
.40&0.135& 0....012028
.40&0.126& 0....011206
.10&0.105& 0....008528
.60&0.096& 0....020838
.60&0.088& 0....002306
.20&0.....004914
.50&0.....005265
.20&0.....006931
.30&0.073& 0...39E-05& 0.000374
&对估计的失业率的经济意义上的一些分析:
&一:有的学者通过其他方法对九五时期末(2000年)的失业率的估计为28%左右,此时他只是考虑了城市中已经显现出来的失业人口,我认为城市同农村一样同样有大量的隐性失业,如果加入这一部分的失业人口(2000万左右),大约在35%左右是合理的。
&二: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观察到1994年以前失业率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相反的是在1994年以后呈现上升的趋势,这正好与我国在软着陆以前的粗放式增长,而软着陆以后由于市场的萎缩,很多企业从以前的那一种追求数量的增加转变到追求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体现为一种节约式的增长。
&具体回归情况:
在采用U1的情况:
Dependent Variable: U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7/04&& Time: 14:18
Sample(adjusted):
Included observations: 16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0....6342
Y&-0....4070
R-squared&0.049618&&&& Mean dependent var&-0.001760
Adjusted R-squared&-0.018267&&&& S.D. dependent var&0.012407
S.E. of regression&0.012520&&&& Akaike info criterion&-5.806572
Sum squared resid&0.002194&&&& Schwarz criterion&-5.709998
Log likelihood&48.45258&&&& F-statistic&0.730917
Durbin-Watson stat&2.663123&&&& Prob(F-statistic)&0.406979
回归方程为:
t=(0.6342) (0.4070)& F=0..049618
&DW=2.663123
在采用U2的情况:
Dependent Variable: U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27/04&& Time: 14:22
Sample(adjusted):
Included observations: 16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0....6012
Y&-0....3970
R-squared&0.051712&&&& Mean dependent var&-0.001553
Adjusted R-squared&-0.016023&&&& S.D. dependent var&0.012451
S.E. of regression&0.012551&&&& Akaike info criterion&-5.801591
Sum squared resid&0.002205&&&& Schwarz criterion&-5.705018
Log likelihood&48.41273&&&& F-statistic&0.763450
Durbin-Watson stat&2.648542&&&& Prob(F-statistic)&0.396992
回归方程为:
& t=(0.6212) (0.3970)& F=0.763450&& 0.051712
&DW=2.648542
(4)奥肯定律的回归结果的分析。
&根据上面的两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失业率的改变与产出的增长率呈负相关,但是从个别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两个回归模型都不能够通过统计上的检验,回归的拟和效果非常不显著,我们分析可能存在以下的原因:
&1)失业率的估计不够准确,由于假设条件和模型的设定存在问题而导致的失业率与真实的失业率存在偏差,但是从我们对我国当前的失业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我们估计的35%左右的失业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并且基于已有的学者对奥肯定律在中国不成立的观点支撑下,我们排除了该种情况的可能。
&2)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在我国的具体国情的情况下本身就不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即上面我国学者的观点中的第一种观点。我们采用后一种观点,因为我们认为这种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替代关系的偏离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资本的有机构成普遍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劳动对经济的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下降。对于此点我们做如下的分析:
&(1)资本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的增长依赖于资本的增长,资本对经济的边际贡献在提高,我们把此种情况称为资本有机构成的升级。
&G1表示GDP的增长率,B1表示资本存量的变化率,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其中资本的变化要先于GDP的改变,说明经济在增长受资本存量的影响非常显著。根据一些学者所做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率在1979――1999年平均增长9.60%,资本的边际贡献率为5.1%,劳动为0.81%,其中1979――1990年GDP增长为9%,资本贡献率为4.58%,劳动为0.99%,1991――1999年资本的边际贡献率上升为5.45%,劳动则下降为0.48%,下将幅度相当大,这个明显区别于人力资本的贡献增加的情况,这同时还说明随着资本的深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在下降。
&(2)经济增长中生产率的作用在加强,伴随该过程的必然是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和劳动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劳动需求的减少。根据有关统计结果生产率在1979――1999年对经济的贡献是1.46个百分点,其中1979――1990年为1.34,1991――1999年上升为1.77,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的增长中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在的生产率增长基本上保持在3%左右,由生产率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是1.77个百分点以上,可以得出生产率的弹性值为0.6左右,均高于资本,劳动力的弹性值。
&(3)第三产业根本没有发挥蓄水池的作用。
三、政策分析和建议
1:为了解决我国的就业困境,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应该多给这些企业一些扶持等措施。
2: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出发,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的增长,我们政策的目标不应该只重视GDP的增长,而应该全面考虑,应该是经济的综合的全面发展。
3:努力使第三产业得到发展,通过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吞吐作用,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1:王小鲁 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P1
2:参见刘诗白《中国经济过剩运行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小鲁 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P417
&4:吴宏洛& 《奥肯定律变异发分析与解释――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思考》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二年第四期
&扬富荣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效即其对策》金融论坛2004年第7期
&5:邹薇&&&& 《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一文& 《世界经济》& 2003.6
&6:邹薇&&&& 《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失业问题研究》一文& 《世界经济》& 2003.6
7:参考& 孟昕& 白南生 《结构变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208―216页 浙
江人民出版社& 1988& 书中先是根据实际的统计情况得到江西,安徽,河南三省的人均耕种能力7.7亩/人,然后在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国的生产力与三省的平均生产力比较,复种指数的比较进行一种修正而得到全国的水平为9.93亩/人
&8:袁志刚& 《失业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9月 P60
&“中国国家科委从1985年起对全国上千家国有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沟有企业职工平均每周投入的实际工时是40.64小时,仅占制度工时(48小时)的84.7%,有效工时为19.2――28.8小时仅占旧制度工时的40――60%,按新制度工时计算,有效工时占新制度工时(40小时)的48%――72%”。根据这些计算可以得到沟有企业是隐性失业占城市登记失业的18%,同时文章也指出用其他方式测得的隐性失业率也在15%――20%。
&9:王小鲁 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P414表11-2
&10:王小鲁 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12月 P46
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验证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肯定律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