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滨是每次开小学运动会稿件都是第三小学拿第一吗

HTTP Error 404. The requested resource is not found.英语作文帮
双语英语列表摘要努力翻译中...当前位置:
> 深情的回眸
深情的回眸
日 16:24:41
访问量:1719次
回忆启文学校黄绍忠作者简介:黄绍忠,1927年出生,曾就读于林东启文学校。1950年至1952年间任原蒙汉联合完全学校校长。&&& 林东三中今年决定举办建校80周年纪念活动。这就是说,回顾历史,这个学校前身是1928年组建的。&&& 林东三中历任领导认为校庆应从1928年算起,这是历史发展观的远见决定。1997年我获悉林东三中要在1998年举办70周年校庆。在没有正式通知的情况下,我还是回林东去了。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举办。但我仍回到母校参观了。&&& 三中校容、校貌变化特大,美丽极了,深受鼓舞。10年又过去了,肯定更上一层楼。祝愿我的母校林东三中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放中提高。&&&& 一、学生时期&&&& 我是1938年进入巴林左翼旗公立启文国民初级学校的,那年我11周岁,入一年级,和我同入的还有侯忠,他比我还大一些,那时启文学校是春季始业,暑期考试,我和侯忠成绩优秀,加之年龄较大,学校又有跳级的制度,所以我和侯忠二人被通知升一级,暑期开学进入二年级学习,初小学了三年就毕业了,1941年考入巴林左翼旗公立启文国民优级学校高一年级,1942年冬国民优级学校高二年级毕业。&&&& 那时的小学是“四o二”制,两个校名一个学校,一套班子。初小毕业后,大部分升入高一年级。其余的回家务农务工。高二毕业后,一部分考入国高学校,其余的务农务工。少数的任教,或其他就业。&&& 启文学校解放前(1928年—1932年)是民国时期,由于老校长王藩办学认真,业务能力、管理水平高,老师素质过硬,学生成绩品学兼优,是热北几个旗县的一枝花,是一流名校,王藩校长和学校曾受到热河省政府的奖励,&&&& 启文学校1933年至1945年8月的13年间,是日伪统治时期,那时伪满洲国,巴林左翼旗属兴安西省管辖,省辖有八个旗县,即: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阿鲁科尔沁旗、开鲁县、奈曼旗、扎鲁特旗,省会设在开鲁县。&&& 1942年前兴安西省八个旗县,用汉语授课的中学只有一所,即兴安西省立开鲁第二国民高等学校。&&& 学校只有一年级到四年级,四个班级,每个年级只有1个班约50人,全校不足200人,学校春季始业。此外,伪满热河省赤峰、兴安南省通辽也各有一所国高,1943年林西县成立一所国高。林东启文学校高二毕业生,因成绩优良,这些学校都争招启文学校的毕业生。&&&& 例如:我们这一届(1942年冬)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有20多人报考开鲁二高,启文学校老校长王藩对毕业生负责到底的精神,派责任心强、身体好、威信高的教师——付国安陪同学生一起到开鲁二高考试,待发榜后,再把学生安全的带回林东。考试结果:有下列17名同学考取,即:路祥、李文广、黄绍忠、孙绍先、车风和、赵国太、付善修、马宏仕、赵国清、刘德高、刘德功、刘乃庚、王深、李忠、周珉、杨欣(现名杨庆)、韩钰。另外七个旗县考取情况是:克旗一名,林西一名,右旗没有,阿旗一名,扎鲁特旗一名,奈曼旗二名,开鲁县11名左右。其余为通辽、郑家屯等地。我记得当时报考人数有400人左右,只录取不足50人,启文学校录取比例最高,占本校报名数的70%,占二高对8个旗县录取50人的35%左右。&&& 还有些同学学习成绩很好,但家庭特困,没有报名,如:侯忠、葛万富、唐玉春、罗凤祥、薛汉英、赵雨春、李庆春、胡云峰、赵国忠、郑仕谦、雷玉林、刘振东、王温静、蒙素贞、张子金、巩××、刘汉儒(现名刘大维任黑龙江省延寿县黄玉林场厂长劳模)、赵荣等。&&& 二、任职时期&&& 1948年秋我任巴林左旗立敖尔盖完全小学校教导主任主持工作。乌其拉图同志任事务主任,1949年春我调巴林左旗林东第一完全小学校任教导主任。不久巴林左旗民教科副科长王怡同志兼任巴林左旗林东第一完小校长。同年巴林左旗林东第二完全小学校合并到巴林左旗林东第一完全小学校,合并后校名为巴林左旗蒙汉联合完小学校(旗后有没有林东二字记不清了),简称蒙汉完小。那时第二完小是蒙族学生,二个复式班,另外第一完小还有一个鲜族复式班。&&& 1950年暑假前大约五月份,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在东部乌兰浩特市(原名王爷庙)召集各盟重点中小学校长训练班。我和王怡同志参加了训练班。暑假期间,昭盟文教处在林东蒙汉完小召集了各旗县教师训练班,贯彻东部乌兰浩特训练班精神。训练班设在蒙汉完小。&&& 同年王怡同志调旗盐务局工作(科长),不久调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工作。我接任校长工作至1952年秋。&&& 回忆50年—52年期间,教师人数和质量是很强的,有近20个班级,学生近1000名,是旗、盟的重点学校。教师有:张翰墨、郭洪飞、商久恩(女)、侯忠、张更非、潘文斌、姜兴洲、姜兴渭、孙绍先、武秀民、王呈、吴甲三、沈桂贞(女)、李永才、宋静华(女)、于洪斌、李秀文(女)、哈斯巴特、白云(女)、仁亲道尔吉、李兴文、叶希桑布、赛音超克图、关树文、刘质聪(女)、李静秋(女)、汪瀛洲、闫学义、齐凤岐、翟义、哈斯(女)、邱××(女)、嘎迪玛(女)、鲍桂芳(女)、金××老师为鲜族班老师(50年赴朝鲜),赵希普等专职事务员陈国瑞,工友张国兴。&&& 关于组织机构设置:没有建立独立的党支部,教师中党员很少,参加旗政府一个支部;设有团支部,支部书记为于洪斌;少年先锋队设有大队部,大队长为学生陶玉莲(女),大队辅导员为于洪斌同志。&&& 学校行政组织:当时的情况主要是校长负责制,校长下设教导处,配有专职教导主任侯忠、于洪斌。&&& 事务处:没有专职事务主任,由教师闫学义兼任,另配有专职事务员陈国瑞,工友张国兴,合作社由老师沈桂贞兼任。&&& 生活指导处:一直没配专职主任,由老师张更非兼任,体育、卫生、文艺方面都是由老师兼任,由李永才、张翰墨、刘质聪、郭洪飞、白云等兼任。一切重大事项活动,全校老师、团支部、少先大队参加,每学年召开1—2次学生家长会,报告学校过去工作和今后安排,每年春秋两季召开体育运动大会。部分班级还搞春、秋游等活动。&&& 我任教导主任和校长的三年多时间,回忆除了抓完成教学计划外,主要抓了以下各项工作:&&& 第一,花大力气抓教师队伍的提高,包括足够的数量和优秀的质量。机构设置就当时情况看,并不十分重要。主要精力把教导处的工作抓好,其次学校行政事务工作,疏通好外部环境,参与好社会服务等由校长去完成,或指派相关人员去完成。&&& 没有一批数量足,质量高的教师队伍,想办好学校,教好学生,出人才、出经验是一句空话,发现需要的人才想方设法调入,或聘任。从我提供教师名单中可以看出这部分人占教师总数的30%。第二,抓教室危房大修。51年的教室还是1938年的老房子,土木结构成了危房,严重威胁学生安全,反复向汪旗长、白副旗长、教育科修致君科长、财粮科于科长请示汇报,说明严重性,引起领导重视,落实了经费,于1951年暑期完成了六栋教室的大修,保证了按期开学。&&& 第三,办速成班。我是林东人,任校长后,经常接触到邻居、学生家长、亲朋甚至旗长、科长、他们的子女或夫人,都是大龄青年,由于旧社会的贫困原因,童年失去了入学机会,解放了,渴望学习识字,提高文化和社会地位,客观上有这样的需求。又受到党训班、速成干训班的影响,随向旗领导、科领导提出在小学内办成人教育速成班,用三年时间完成了高小程度,专招大龄男女青年,这一建议得到认可,受到学生拥护,决定开办。班主任由沈桂贞老师担任(沈是我爱人,解放后在开鲁中学师范部毕业),我记得汪旗长夫人、工商科李科长夫人都是速成班的学生。1994年我回乡途经赤峰遇见了赤峰市实验小学校长孙淑萍,她就是速成班毕业的。到右旗看望我妹妹黄玉芝,她也是速成班毕业的,任右旗医院药剂师。同时见到右旗政协副主席胡世亮,他也是速成班毕业的,他(她)们都很怀念那段时光,认为是成功的。&&& 第四,办学生合作社。建国初期,人民生活比旧社会好,但是仍相当困难,为减轻家长负担,决定在校内开办学生合作社(没有入股),利用旗印刷厂、贸易公司、百货公司的同学关系,要求他(她)们低价供货,主要是销售文具,售后付款等优惠条件,供货给学生合作社。学生合作社基本上按进价卖给学生。这样价低方便,很受家长学生拥护。合作社具体由沈桂贞老师兼任,她在解放前1945年曾在开鲁县消费合作社当过几个月店员,比较熟悉业务。&&& 第五,积极参加全旗性政治宣传活动。重大节日集会,民主改革、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大生产活动、抗美援朝大宣传、大游行等,学校有一支文艺宣传队,有特长的师生参加。演出过合唱、歌舞剧、南泥湾、大生产活动、白毛女、兄妹开荒、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抗日、反蒋、抗美的小型话剧等。我记得全旗性抗美援朝大游行,旗分配我们学校负责一个区的宣传,因为我在六区工作过,区、村干部熟悉,建议蒙汉完小到六区(现在的哈拉哈达乡),我带学校宣传队到六区,教区、村干部、男女青年、学生抗美援朝歌曲、小型话剧。由区领导干部带领群众、村干部、学生等,村村串联游行,群众振奋,场面壮观。&&& 第六,统一校服:现在穿校服自费,不算什么问题,可50年代确不是易事,费用、布料都很困难。要开家长会做思想工作,请家长支持。每一个学生都做一套校服,兰仕林布。学生统一着装后,不仅美观、整齐还可以振奋精神,加强纪律性。&&& 年代久远,可能有误,仅供参考。               校友:                 教友:                          &&&&&&&& &&&&&&&&& 2008年8月国旗下演讲(学年)&&& 1928年的9月19日,在辽都故地、乌尔吉沐沦河畔的巴林草原上诞生了一所公办学校,它就是林东三中的前身———林东启文学校。八十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几代三中人为之拼搏的历史;八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巴林左旗教育发展壮大的历史;八十年的辛勤耕耘,铸就了林东三中乃至巴林左旗教育史上的辉煌。&&& 为了展示我校八十年来的办学成果,凝聚学校精神,提升办学品位,帮助师生们了解母校的历史,继承优良的传统,树立爱校意识,学校决定在日举行建校八十周年校庆活动。从本学期开始,国旗下演讲将进行校史校情系列教育36讲,让我们翻开这部厚重的建校史,一起去回顾那八十年的风风雨雨,去重温那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一&&& 重温校史 情系三中&&& 同学们,你了解母校的历史和发展吗?你知道在这块热土上,有多少仁人志士呕心沥血,为民族解放和祖国富强培养出多少栋梁之才吗?让我们把目光上溯到八十年前的辽都故地、潢水之滨,去追寻教育先哲走过的足迹吧。&&& 1928年,由民国时期的县长任命,林东街富商马真吾筹建了林东地区第一所公办小学,校址就选在现在学校的位置。当时是一所海林贝子庙,也叫善庆寺。马真吾任校长,王藩任学监,又招聘了几名教师,招收了一百多名学生,购置了黑板桌椅等办公设备,举办了开学典礼。至此,巴林草原有了首所公办学校。&&&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几易其名:建校初称“林东街初级小学校”,1930年增设高小班后称“林东街初高两级小学校”,1938年,学校定名为“启文学校”,实行“四、二”分段学制,前四年称“巴林左翼旗公立启文中心国民学校”,后二年称“巴林左翼旗公立启文中心国民优级学校”,一校两名挂两个牌,1946年6月更名为“林东第一小学校”,1949年由于蒙文完小并入,校名改称“林东蒙汉联合完小”,1953年蒙文班分出,校名又改为“林东第一小学”,直至1977年,改名为“林东三中”。&&& 同学们,我们的母校诞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伴着北京奥运圣火的点燃,日,我校将举行建校八十周年庆典,让我们牢记历史,放眼未来,用我们的激情和努力,向母校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 首创公学的马真吾&&& 马真吾是我们母校的创始人,首任校长。1902年生于赤峰西大庙乡马家窝铺村,1982年在台北去世。马真吾去世时,发丧仪式非常隆重,轰动朝野。台湾国民代表大会专门成立了马真吾治丧委员会,总统蒋经国、行政院长孙运旋等还送了挽联,并亲自吊唁。马真吾少年时就读于私塾馆,民国七年考入赤峰县中学,后转入热河省承德师范学习,毕业后在赤峰大碾乡任教。&&& 1926年,马真吾来到林东后,经人推荐在垦务局当了一名测绘员,他利用在垦务局工作的便便利条件,购买了大量土地,并开设了商铺、作坊、酒厂等,成了林东街有名的富商。当时,由于放垦、人口大量涌入,林东地处祖国北疆,又是刚开垦,文化教育极为落后,没有公办学校,只有少数私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龄儿童不能上学接受教育,读书识字的人很少,过年时写副对联都要走几十里路去求人。&&& 1928年,马真吾开始筹办学校。他在回忆录中说:“当时,林东原有蒙民三千户,新迁入汉民一万五千户,除了几处私塾馆外,一所像样的学校也没有,儿童失学成了严重问题,新迁入开荒的人,都抱有创业垂统的雄心壮志,设立一所正规学校乃迫切之需要,我秉承县长苏泽民的指示,下面受公众推举,成立了建校委员会……至民国十八年完成筹备工作,略具规模后,开始招生开学。启文学校的创立为林东在民初设立学校之始,成为破天荒之举……”&&& 马真吾是左旗学校教育的开山祖师,为我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三&&& 捐资办学的马校长&&&& 母校建校之初,为了解决经费和校舍困难,马真吾多方筹措,不辞劳苦,曾骑马去巴林王府,面谒王爷色丹扎拉旺宝,陈述了办学意图,王爷答应借给贝子庙五十余间房屋以及院落作为校舍,并赠银元200元作为学校开办经费。随后,马真吾去右旗王府,拜见了王爷扎噶尔,王爷捐银300元。加上地方赞助和马真吾出资,初步完成了筹备工作。然后聘请教师,清理房舍,购置教学用品,招生入学。当时聘请王藩为学监,相当于现在的教导主任,王藩来林东前已是建平县中学学监。聘请教过私塾的马德良、马子田、石镜秋几位老先生,又骋了赤峰和开鲁中学的毕业生包杰民、孙芳野、李文郁、吕若愚、李玉廷等青年教师,招收了一百多名学生,根据文化程度分为一至四年级,编入四个班。&&& 1928年夏天的一天,巴林左旗第一所公办小学正式开学,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学校定名为“林东街初级小学校”。&&& 1930年,学校增设高小班。这时有教师13人,学生180多人。学校改称“林东街初高两级小学校”。1931年,王逸伦应聘从赤峰来校任教。&&& 1932年,马真吾辞去校长职务,王藩接任校长,王逸伦为学监。这个时期的办学经费,一部分来源于烟酒附加税,不足部分由学生家长和校长马真吾负担。马真吾自述:“我家民国十七年秋开办烧锅制酒,获利颇丰,随时可借垫给学校,民国二十一年我将校长职务交与王藩时,共计垫付银洋五千多元”。&&&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四&&& 故乡情未了&&& 马真吾辞去校长职务后,就任林东商会会长,并竞选当上了国民党“国大代表”。解放前夕,随着国民党的败退去了台湾。但是,马真吾离开大陆后,故土意识极浓,从未忘记故乡的一草一木。他曾著有《契丹上京临潢府》一书,对家乡的辽上京古城进行了考证。还著有一部回忆录,在书中他详细地回忆了在家乡经商、办学、从政的经历,为我们了解马真吾和左旗教育史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材料。马真吾在回忆录中深情地说:“在我临终前未能重返故里,遗憾终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海峡两岸可以自由往来。2002年5月,马真吾的儿子马宏祥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林东镇,代表马真吾圆了故乡梦。马宏祥时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日内瓦的中文翻译。已到花甲之年的他在故乡走亲访友,并带领亲友马宏洛、马宏山、马跃振、马北辰等人,在左旗统战部长朱凤芝的陪同下,来到了三中,寻觅他父亲当年创办启文学校的足迹,寻找他们当年在这里读书的记忆。学校领导张素芝等人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引领他们参观了校园建设和校史展览,向他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远景规划。他们看到母校的巨大变化和享誉旗内外的教育教学质量,得知学校现已成为“赤峰市名学校”、“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并在历届毕业生捐赠的景观前合影留念。&&& 临走前,马宏祥老先生满含激动的泪水,挥毫泼墨,为母校留下了“前辈启文志,今人谱新篇”的条幅,以表达他们对母校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五&&& 从教救国的王藩&&& 王藩是我们母校的创始人之一,第二任校长,从1932年接任,到1946年建国前夕遭人诬陷遇害。为开拓和发展边疆教育,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和不懈努力,成为巴林草原“文化教育的泰斗”。&&& 王藩1901年生于原热河省建平县,他从小念私塾,十四岁考上了天津甲种水产中专学校,毕业不久又考入北京大学深造。这期间他亲身经历了“五四”运动,受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熏陶,是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屡屡受到列强欺凌,是没有文化教育落后的结果。他把爱国的一腔热血,凝结成一个信念——从教救国。&&& 1924年,王藩回到家乡,在村里办起一所小学,动员村里几十名孩子入学,还经常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周济困难学生,乡亲们都很拥戴他。&&& 1925年,王藩应聘到建平县中学任国文教师,不久又当上了学监。他教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业优良,深得上司赏识和学生爱戴。&&& 1928年,马真吾在林东办学,急需教师和管理人才。听人介绍王藩是建平县教师中的佼佼者,就聘请他来担任学监。王藩二话没说,只身来到林东,与马真吾配合默契,共同担起了创建学校的重任。在马、王的领导下,学校工作井井有条。成立了由校长、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校委会,以讨论决定学校的一切大事。学生有学生会、各班设班主任,舍监教师李文郁主抓学校财务和师生食宿。作息时间也几乎和现在一样,每周上六天课,每节课45分钟,有间操、早会、值周教师等。开设国语、数学、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制定了学生守则和教师规章制度。后来王藩还为学校题写校训“诚敬恒朴”,勉励学生要诚实为人,尊敬师长,学有恒心,生活简朴。学校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管理模式,这在当时是非常科学先进的举措,被老师们称为“王藩的学校管理系列”,成为省内各学校争相学习的经验典范。&&& 1932年,学校首届高小生毕业,共30人。这是林东第一所公办学校培养出来的丰硕成果。这一年学校被热河省评为模范学校,王藩被评为模范校长,获得“勋八位”功劳章。&&&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六&&& 倡导民族教育和男女平等&&& 王藩接任校长后,除了主持日常工作之外,还抓了两件大事:一是成立蒙文班,开设蒙文课;二是招收女学生入学。&&& 为开设蒙文班,学校聘请了原蒙文私塾教师李兴文和蒙和巴雅尔二人来校任教,李兴文任蒙文班班主任。当时招收牧区蒙古族的学生入学很困难,牧民们不愿意让孩子上学,说什么:“我们老一辈没念过书,也牛羊满山坡。来了土匪用枪就能打跑,用笔杆子能赶走吗?”在这种情况下,让牧民交纳学费、伙食费就更谈不上了。为了动员牧区儿童上学,学校派了劝学员深入牧区说服他们。王藩校长还一再请示旗公署,免费供给牧民子女的伙食费、笔墨课本费等,才使牧民乐意让孩子入学。学生到校后,王校长非常关心他们,安排蒙文教师专管他们的学习、生活。伙食上分灶照顾,风俗习惯上给予尊重,使蒙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念得好。学校开会教育学生,蒙汉族学生要搞好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学校还决定,汉文班学生要学习蒙文蒙语,蒙文班也要学习汉语。这样,既为地区发展培养了人才,也进一步加强了民族团结。&&& 当时,受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人们只愿意让男孩子上学接受教育,而不想供女孩子上学。王校长就经常讲:“女人是人类中一个不小的阶层,不可轻视她们,应该让她们学习文化,受到应有的教育,提高她们的素质,走出小家庭,干她们力所能及的事业。”经过大力宣传,这一年,招收了20余名女生入学,分别插入各班学习,深受各界人士欢迎。&&& 从1928年到1932年这五年间,林东这所小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生从百余名发展到300多人,有高小班、初小班、蒙文班,教师20余人,成为一所蒙汉合校、男女合校的初具规模的小学校。&&&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七&&& 奴化不奴&&& 1933年,日寇侵入林东,林东这所公办学校也受到了奴化教育的威胁。&&& 日寇在林东建立了伪政权后,下令废止使用民国课本,规定先学习私塾教材。教师们反响不大,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私塾先生,教《四书》《五经》是他们的老本行。不久,伪满民生部下令废止旧教材,使用伪满编的临时课本。这套课本内容庸俗可笑。如初小一年级的临时课本《国语》第一课是:“狗,大狗,小狗”,第二课是:“大狗跳,小狗跳,大狗叫,小狗叫;大狗小狗,叫一叫,跳一跳。”课本发下来后,教师不理不睬,有的教师把课本摔在地上,仍教原有的教材。日本人为了进行奴化教育,要求学校开设“建国精神”课,规定以重仁义、讲礼让、发扬王道主义”、“亲仁善邻,共存共荣”为思想教育核心,向学生灌输崇拜日本天皇和服从伪满傀儡皇帝的意识,宣传日满一心一德,日本是亲邻,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王道乐土”等内容。但是,广大教师由于受进步思想和以校长王藩为代表的民族觉悟人士的影响,不甘心当亡国奴,对奴化教育采取避而不谈或代之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抵制日本人在学校的统治。要求学生修养品德,热爱祖国,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教育学生学好科学文化,锻炼好身体,将来报效祖国。&&& 1934年,伪旗公署下令将蒙文班从学校分出去,单独建校,命名为“林东街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原校改为“林东街第二初高两级小学校”。这时在校生达189人,教师15人。&&& 1938年,伪满实行“四二”新学制,学校正式命名为“启文学校”,小学前四年为初级班,称为“巴林左翼旗公立启文国民学校”,后二年为高级班,称为“巴林左翼旗公立启文国民优级学校”,一校挂两牌,总称“启文学校”。 这一年,为了加强对学校的控制,日本人派灰冢弥之助到学校担任主事,后任两任主事是日本人通几园藏和藤原显孝,他们兼训育系主任。学校的一切大型活动,都由他们训话。日本人到校训话时,王藩校长从不迎送,训话完毕后他也不表态。日本人走时,王校长一言不发,一步不送,不卑不亢,表现了很强的民族气节。&&&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八&&& 送学下乡,扩大办学规模&&& 为了普及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孩子上学,1935年,王藩校长以“识字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身份,倡导送学下乡。帮助旗公署在敖尔盖建立了巴林左旗第三小学,派本校骨干教师丛寿昌任校长;在海力根台建立了第五小学,派自己的侄子王开勋任校长。第二年,农村牧区建立起多所私塾和国民义塾,王藩将好友白文清的儿子白瑞林、侄子白广元推荐为私塾和义塾教师。后来,陆续建立了王安池小学、衙门庙小学、土木富州小学、马家烧锅小学等,王藩又派本校骨干教师童旺、任文绰、郭鸿飞等人到这些学校任领导。&&& 1938年,为了改善办学条件,王藩开始筹划启文学校的改建和扩建工作,他多方筹集资金,向当地富绅和学生家长募捐,还多次向伪旗公署打报告,争取建校经费。经过两年的建设,在贝子庙旧址上建起了一所布局合理,设备齐全,规模可观的崭新学校。学校建有宽敞明亮的教室6栋54间,办公室一栋12间,大礼堂1栋约300平方米,还建有学生食堂两栋12间以及标本室等,总有效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达42600平方米,包括现在的林东三中和林东实验小学。可容纳1300多名学生就读。&&& 建校完成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体育设施齐全,有田径运动场一个,小操场三个,篮球场两个和一个排球场。新式体育设施如单双杠、跳箱、木马、滑梯、压悠板等一应俱全,还购置了大量音乐卫生设备。为了不让学生吃含碱的水,在校园西南角还打了一口深井,让师生喝上了山泉水。王校长还设计修建了节燃浴池,让学生每月洗一次澡。在办公室门前立了一块校训牌。上面刻有王藩校长书写的“诚敬恒朴”四个大字。这期间在校生达270人,有高小班两个,初小班四个,蒙文班一个,教职工18人,此时的启文学校已成为塞北草原办学条件堪称一流的教育园地。&&&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九&&& 支持革命 向往解放&&&&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o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三省,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在1932年夏天,全国掀起了反对日本侵略,抵制日货运动。林东也不例外,学生在王逸伦和王藩的带领下,上街示威游行,高喊“打倒日本,不用日货”等口号。&&& 王逸伦看到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决心投笔从戎,到北京寻找革命组织。王藩听说后大力支持,提供路费,并委托王逸伦带领十几名学生到北平蒙藏学校报考入学。从此,王逸伦和部分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本宣战,王藩得知消息后,兴奋万分,向老师和同学们激动的宣布:“苏军向日本人宣战了,日本快垮台了!”两天后,日本人逃离林东。为了庆祝胜利,一向很少喝酒的他,也同家人一起举杯庆祝,并泪流满面地唱起了《苏武牧羊》。苏联红军进驻林东时,王藩派人到土木富州头道井子他弟弟王翰家,赶上50只羊,到林东慰劳了苏军司令部。1946年5月,中共热北地委公署、军分区进驻林东,由苏雷、赵芝瑞率领的老区工作团也同时到达林东,王藩组织学生手执彩旗到西门外欢迎。他们高呼口号、热烈鼓掌。场面十分激动人心,王藩向大家说:“林东的老百姓从此真正回到祖国怀抱了。”&&&& 1946年,王藩鼓励自己的独生子女王开印到赤峰参加了八路军。1946年过端午节,王藩请王逸伦到自己家吃粽子,以表示接受共产党领导之心和回忆同仁之情,王逸伦当时任中共热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席间,王政委说:“老兄,你这次就跟我随军走吧!”王藩激动地说:“咱们林东已经解放了,我也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工作,现在学校没人管也不行,等我尽快安排好学校工作,再找你去……”&&& 王校长就是这样一位拥护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支持革命,为了民族解放和祖国强盛勇于舍弃一切的爱国知识分子。&&&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 含冤致死 平反昭雪&&& 1946年12月至1949年3月,王藩与其他一些人遭到诬陷,被昭乌达公安处逮捕入狱。当时定名为“国民党热北支部反革命案”,说他们是国民党党员,王藩是国民党热北支部主要领导。关押期间,他们遭到刑讯逼供,受到残酷折磨,日,王藩与刘上青、郑耀章、李万秉、邢同仁等人一起,被推到林东南门外执行枪决。事实证明,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 原来,1945年日本垮台后,一些青年知识分子欣喜万分,主动到西门外迎接苏联红军进驻林东,还自发成立了林东青年团,维持林东治安。并借用医院的一台旧式收音机听广播,并记录下来编成油印小报散发宣传,内容多是国民党军队从日本人手中收复失地的消息。共产党来到林东后,有人就把他们在国共合作时的上述活动,说成是国民党有组织的活动。盟公安处的部分人员在一没有证据,二没有历史分析的情况下,就匆忙定案,执行枪决。致使受害人含冤九泉,他们的亲属子女也受到牵连,多年不得翻身。&&& 文革结束后,受害人亲属马立瀛、许绍春、王开印等人就此事多次向有关部门申诉。1986年,经自治区知情的老领导王逸伦、苏雷等人提议,本着党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精神,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批示,由中共赤峰市委组织专门班子受理了此案。经调查核实,确认“热北支部反革命案”是错误地估计敌情,通过刑讯逼供造成的一起冤假错案。因此,应予以平反,彻底纠正,以挽回多年造成的影响。赤峰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此专门给王藩等人下发了平反通知书。&&& 回顾老校长王藩同志的一生,的确是艰辛、勤奋、务实的一生。他怀着“教育救国”的信念致力于“实边教育”,成为祖国塞北边陲文化教育的开拓者,巴林草原的“文化泰斗”。当然,王藩校长的一生又是有着极大波折的一生,身遭陷害,含冤致死,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正像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王逸伦说的那样:“王藩是林东文化教育的先驱者之一,是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王藩是不应该死的,现在如果还活在世上,最起码是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一&&& 启文硕果遍天下&&& 林东启文学校自1928年建校,到1946年改称林东第一小学止,前后存续了近二十年,经历了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抗战胜利和建国前期几个重大历史时期。学校的生存、发展,经过了一个非常常艰苦、曲折的过程。在马真吾、王藩等教育工作者不畏强权,不辞辛劳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把启文学校办成了塞外草原上有影响的名学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时的启文学校在整个赤峰周边地区,甚至是当时的热河省,教育质量都是名列前茅的,毕业生的成绩都特别优秀。通辽、开鲁、赤峰、林西等国民高等学校都争着招收林东启文学校学生。启文学校从1941年开始,每年都有五、六十名学生考入上述学校,升学率达百分之七十多。有一年,开鲁中学招收57名新生,有七八个旗县的三四百人报考,启文学校参加考试的有12人,结果有11名考中,另一名留下当了候补生。后来这批毕业生中有7人考上了名牌大学。2002年,林东三中新建教学楼挖地基时,出土了一块石碑,上刻“诚敬忠爱”四个大字,就是1944年第10期优级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纪念。启文学校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成为了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有用人才,其中不乏革命事业的领导者和科研专家学者等,例如从学校学监岗位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自治区领导的王逸伦,还有许多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如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任职的马宏祥,在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戈更夫,铁道部工务局长张虹村,总参部民兵处处长郭松筠,商业部存货局副处长邹吉瑞,中国农科院的潘文成,空军干休所所长高春山,空军学院总务处处长周锡武,中国医学学院南玉田,江西省军区参谋长刘焕,东方歌舞团乐队指挥张翰书,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马喜腾,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彭永全,以及内蒙古政协副主席乌力更,内蒙古广播电视科研所的马立瀛,内蒙古交通厅副处长耿金海,内蒙古公安厅主任于鹤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关树文等等,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另外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及赤峰和林东各行各业的领导、专家、教师、学者等更是难以胜数,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二&&& 王逸伦回忆启文学校&&& 王逸伦是从我校走出去的老一辈革命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投身革命后,辗转于北京、上海、莫斯科、延安等地。接受党组织的培养锻炼,后来回到华北、内蒙古发动革命,出生入死,为全中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国初,随乌兰夫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筹建工作。自治区成立后,先后担任了内蒙古财经委主任、财贸部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等职,还当选为全国一届政协代表,全国三届人大代表,全国五届政协常委委员等职务。&&& 王逸伦回忆在启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时,他说:“我在启文学校任教时,平日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启迪学生长志气,有正确的头脑。我和学生经常谈心,向学生介绍从报纸上见到的新思潮。休息时,跟同学们一起打篮球,感情很融洽,同学们很尊重我。&&& 有一次上课,我讲辽上京的历史,同学们听得非常入耳。课余时间,一些学生提出了观览‘昭庙’的要求。我当即请示王校长,校长表示赞同,尽快地答复了学生。但是有的学生家长反对,说什么老师领着学生逛庙,是不守本分。经过向他们讲读死书的坏处和开阔眼界的好处后,家长思想搞通了。我领着学生步行到了昭庙。那天,首先观看了庙里的石雕卧佛、庙宇、古建筑彩画艺术。接着,爬登了阎王道、攀转了大桃石。大家举目远眺,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同学们喜笑颜开,玩得很开心。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观景思乡、爱国之情操。学生们感慨地说:‘我们不出校门,就觉得跟贝子庙里的佛像差不多,外边什么事也不知道,这站在山巅上,心里就像长了翅膀,翱翔于大社会、大自然,真是长见识。’”王逸伦在七十多年前,就能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接触大自然,这需要有极大的胆识和勇气。他既教书,又育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愧是学生的行为楷模和良师益友。&&&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三&&& 乡音难改&&& 王逸伦出生在赤峰农村,中学毕业后曾经在赤峰街官厅小学和林东启文学校任教。后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毅然舍弃了他热爱的教育工作,离开了家乡,到了北平,又去了上海受训,在河套平原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了三年,回国后到延安又到冀南工作,真可谓是走南闯北。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从林西到哈尔滨又到乌兰浩特,以后几十年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工作。生活环境屡次变化,但他说话却一直保持着赤峰的浓重乡音,也常常带有赤峰乡间农民常说的土话。比如去饭店吃饭,总说“下馆子”、说做饭总说成“揍饭”——其实意思也是做饭,只是把“做”发音成“zòu”。&&& 文革期间王逸伦被批斗打倒,在家“赋闲”,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简易楼房里,老两口自己做饭吃。一天中午,王逸伦喊老伴:“李谨励,该zòu饭了吧?”王的老伴是河北南宫人,说话冀南口音,1942年后曾随王逸伦在赤峰农村做地下工作,又长期生活在一起,受王逸伦的影响,也说zòu饭,就是“是该zòu饭啦,zòu啥饭呀?”王逸伦说:“还是bú拉疙瘩汤吧”。“ bú拉疙瘩汤”这可是地道的赤峰土话,于是老两口就开始“bú拉疙瘩汤”。&& “疙瘩汤”是赤峰城乡普通的饭食,做法极为简单,就是把面粉放在盆里,加上少量的水,用筷子拉成半湿不干的小面疙瘩,放在汤锅里煮熟即成。&&& 王逸伦小时候生活在贫困山村,改善生活才能吃一顿疙瘩汤,以后他一直喜欢吃。吃着疙瘩汤,他会想起许多发生在家乡的往事,唤起他无限的乡情。&&& 他还喜欢吃一些其他的家乡饭菜,如小米饭、小米粥、白菜心蘸酱之类。他平时不吸烟、不喝酒,也不喝茶,有时到赤峰或自治区其他地方出差,唯一的“特殊”要求、“特殊”享受,就是要喝一碗小米粥,吃一盘白菜心蘸酱……&&&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四&&& 解放后的林东一小&&& 1946年5月,八路军和工作团进驻林东,成立林东行政委员会,启文学校改名为“林东第一小学校”,王藩被任命为校长,副校长任文绰 ,教导主任马立瀛。王藩出事后,吴尽臣接任校长。&&& 吴尽臣接任校长之后,教材统一使用抗日时期晋察冀边区编的课本,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是歌颂毛主席、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英雄的故事内容,也有农民翻身得解放、努力生产、积极参加革命工作的内容。这一年的教育方针是:扫除一切奴化的、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文化教育,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教育,学习老解放区办学经验,改造旧学校,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为农牧民子女敞开的新学校。&&& 学校为了配合当时的工作需要,还组织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组织学生教师排演文艺节目,大力宣传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的欢乐心情,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农民的诉苦活动。&&& 这一年,部分教师参加了昭盟主办的教育理论培训班,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倡“教、学、做合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大自然大社会当成学习大课堂,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消化思考所学的知识,做到六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1946年,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原有基础上,又将伪满时日本小学、朝鲜小学扩展进来,校园增加一倍多,有班级十个,其中高小班两个,学生400多人,教师16人。&&& 1948年,学校采用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修订课本,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五&&& 蒙汉联合完小&&& 1949年,学校设校长1人,副校长1人。下设教导处和事务处。教导处下设教务教研系、图书系;生活指导处下设儿童管理系、体育卫生系、文娱系;事务处下设学生合作社、保管、会计和事务员。&&& 这一年,由于蒙文授课的第二完小的并入,校名改称林东蒙汉联合完小学校,校长是王怡。教育经费统一由国家支付,1950年起教育经费由旗政府解决。&&& 1950年,学校发展为十九个班,其中蒙文班是复式班。共有教工三十人,学生九百五十多人。1950年,黄绍忠接任了王怡的校长职务,1952年于洪斌又接任了黄绍忠的校长职务。这段时间虽然校长调换频繁,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仍很活跃,每任校长都强调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开展观摩教学。师生还自制教具17件,采集标本92种,绘制教学图表51张。&&& 1951年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一教材,新教材有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美术、音乐等。&&& 1952年,师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配合清匪反霸、抗美援朝等运动,成立儿童团、组织宣传队,师生上街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学校对学生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思想教育,发动学生为“林东号”战斗机捐款,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热忱,树立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各方面急需人才,学校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一方面将大批高小毕业生直接选送到家乡和外地的工作岗位,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六&&& 学守则 争三好&&& 1953年,由于蒙文班的分出,校名又改为林东第一小学,这一年全校各科实行“五环教学法”,即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检查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1954年,学校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教师努力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每节课教学目的,了解教学体系和基本内容,把握重点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始要求教师写学期教学计划。由于学校教学严谨、教改教研活动活跃、教学质量高,因而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学校被定为内蒙古自治区联系校,此时的校长是徐瑞。&&& 1955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生守则》,这是建国以来全国统一公布施行的中小学生行为准则。学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大力开展“学习守则、遵守守则,做一个身体好、功课好、品德好、准备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好学生”活动。&&& 这期间学生中涌现出一批有一定组织能力、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他们分别担任少先队大队长、中队长、学生会干部。这些小干部轮流值周,检查各班的卫生和纪律,主持少先队和班级各项活动,协调完成学校和班主任布置的工作任务。&&& 这一时期,在学生中大力开展了学习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人物的思想教育活动,使青少年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由于林东人口的发展和人民对文化需求的提高,生源大大增加。为满足办学需要,1957年,居于校院东的旗公署迁走,将其院落归学校使用,校园扩展为30亩。宽阔的大院中轴线是3米高的上坎,校院东高西低。高地上四栋教室,东南边是一座大规模砖木结构四方形拱窗古厦,拾级而上,室内是红松木隔窗,全校教师都在这里办公。北面,是耸脊挑檐方亭阁,是全镇最高的清代建筑,在城外几里远都能望见,颇为壮观。&&&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七&&& 试行五年一贯制&&&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全校扩为43个教学班,学生达两千多人,教职工61人,侯忠任校长。&&& 1959年,降昌朝鲜族小学并入林东一小,建立了复式班,有学生10人,老师1人。校长由张玉启接任。&&& 这一年,学校大动土木,第二次翻修教室,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 为了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教学计划中列入了生产劳动课,从春到秋每周都有班级在校院或校田劳动。&&& 1960年,学校实行五年一贯制,由内蒙古教育厅和昭盟文教处派人来校蹲点,他们和老师一起备课,指导教改。数学教学的“一联两动”的教学方法,语文课的“集中识字”教改实验,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961年,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学校派人去辽宁省黑山北关学校听课学习,然后结合本校实际,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老师们在校长张玉启和副校长江世煌的组织领导下,教育教学取得明显成果,林东一小被定为自治区、盟、旗三级重点校。江副校长训练的文艺队,经常为师生和社会各界演出,活跃了校内外的文化生活,学校成了全旗各学校学习的榜样。1962年,教育局向全旗教师提出了“学刘玉环,赶翟志安,超王泽兰”的口号,有力的推动了全旗的教学改革。这时期,两个五年一贯制试点班开设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手工劳动、体育、音乐、图画等课,其它班级仍执行1955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二、四)教学计划》。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面,教师结合学习《毛泽东选集》的体会,向学生灌输毛泽东思想,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活动,1963年,全校掀起了“学雷锋、见行动、树新风”的热潮,各班级成立学雷锋小组,设立节约箱、图书角,开展在校内外做好人好事活动。学校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八&&& 分校整合 改建三中&&& 1964年,林东镇进行街道改造,临潢路向北延伸,直通北山,把林东一小校院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院改称林东第二小学,东院仍为林东一小。&&& 1964年开始至1965年,林东一小第三次彻底翻修教室,利用拆旧庙仓库的青砖连成了五栋教室,同年,校党支部建立,张玉启任党支部书记,李春坡接任校长职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部分领导和教师被揪斗,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破坏。1976年,“文革”结束,学校进入拨乱反正时期,全校有十八个教学班,附设一个初中班,学生900多人,教职工有50个,学校在张玉启和李春坡领导下,林东一小迅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加强了革命理想教育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注重了文化课的教学与研究,从此校园内又有了一派生机和活力。&&& 1977年9月,林东一小改为林东三中,这是镇内第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张玉启任校长,李春坡任副校长。&&& 面对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局面,校领导努力整顿教学秩序,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使学校教师尽快适应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针对一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初中的教学工作实际,重点抓了教师的业务提高,采取“能者为师,分科指导”的办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工中开展了“记功评奖”和“讲好课”活动,调动了全体教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79年,李春坡任校长;1983年陈让任校长,1987年,李玉生任校长。这几任校长,面对林东三中的实际,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狠抓了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改善办学条件,为林东三中的腾飞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十九&&& 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优良校风&&& 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新的发展。1989年,林东三中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调整。陈永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申凤山任副校长,文艺任工会主席。&&& 新的学校领导班子提出“倾注全部心血,精心治理学校”的办学口号,要求教职员工“创业绩,留脚印”,率领师生员工为繁荣家乡的教育建功立业。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框架,办学治校迈出了新步伐,学校的各项工作上升到新的层面。&&& 1989年以来,林东三中在德育系列化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学校提出了对全校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的教育主线活动,即“学雷锋,靠规范,做合格中学生”。围绕教育主线,分年级进行了不同内容的教育,一年级为“组织纪律和爱国爱校教育”,二年级为“艰苦奋斗和法制教育”,三年级为“改革开放和职业理想教育”,并在广大学生中间广泛开展“毕业赠留景观”、“文明窗口活动”和“国旗下演讲”等系列活动。&&&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1991年,学校举行每学年一文明窗口活动,提出一项文明要求,改变一项不文明行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严格控制学生不吸烟的基础上,于1993年10月,三中教师严格禁止吸烟,至此,林东三中成为“无吸烟学校”。&&& 1992年,学校开始对班主任进行系统培训,每周一次,以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为主,辅之以工作布置。班主任工作开始由苦干型向科研型发展,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富有实效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多次被评为旗、市两级的“德育工作先进单富有实效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多次被评为旗、市两级的“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在保证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积极培育“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形成林东三中的办学特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 规范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规范管理的重心。从1991年开始,学校围绕“练、改、研、培、达”几个方面的要求,不断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练——就是苦练六项教学基本功。每学期侧重一个方面,基本功达到要求,颁发相关基本功达标证书。&&& 改——就是改进教学方法。学校引进了青浦教改、目标教学、导学式、学法指导和尝试法等五项先进教学方法,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1997年11月,仇淑芝、李玉兰去赤峰市参加全市“中学数学青浦实验整体改革”鉴定会。我校作为全市青浦教改试点校,圆满完成实验任务。陈永祥、王建明、董学军、仇淑芝、李玉兰被评为“中学数学青浦实验整体改革完成人员”。同时我校被评为“赤峰市独立初中教研教改先进学校”。&&& 研——就是人人参与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收集教师论文,每年编辑一本教育教学论文集《教海拾贝》。学校多次参加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1997年确定为国家级“九五”重点科研课题“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目标教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验基地。&&& 培——就是注重教师培养。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积蓄教学后劲的同时,又加强了示范教师的在培养工作,尽快造就一批名师。&&& 达——就是教学质量达到“三率”标准,即“及格率、优秀率、差生控制率”达标。&&& 1991年开始,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一&&& 开展二课活动& 培养学生特长&&&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了全面推进林东三中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特长,从更新人才观念出发,林东三中从1990年开始着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篆刻、烹饪、演讲、书法、绘画、收藏、篮球排球、文学社、艺术团等。为了使第二课堂活动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学校提出了科劳技活动“六到位”:即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教师到位、学生到位、条件到位、措施到位。力争在管理流程中做到有序化、网络化。学校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总课程表,把指导教师、学生成员、参加人数、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成果及指导教师的讲稿、小组活动的记录等全部登记存档,留下活动痕迹。各活动小组还有意识地吸收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参加,鼓励他们扬起奋斗的风帆,使这些学生显山露水,在个性发展中崭露头角,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新起点,促其成才。&&& 1997年,学校加大了科劳技活动力度,把学校统一组织改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活动。要求班班有科劳技活动项目,人人有科劳技活动成果。加快科劳技特色班级建设,使全校的科劳技活动更加切实有效。&&& 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展了学生特长,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很多学生在全市、全区、全国数学、化学、物理、外语、作文、篆刻、书法、绘画大赛中获奖,部分师生的篆刻作品收入《中国当代青年书法精萃》和《中国印谱》。并有很多外省市人员、国外友好人士收藏我校师生篆刻作品和印章。&&& 随着规范教育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和二课活动的有序开展,林东三中的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根据跨世纪教育需要,林东三中及时确定了“奋发努力,把林东三中办成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现代化的初级中学”的办学目标,为林东三中走向市级名校、全国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二&&& 十年奋斗 收获辉煌&&& 公元1998——2008年,是巴林左旗林东三中建校史上空前辉煌的十年。&&&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奏响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2002年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开始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大步跨越!期间党的第十六届、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确立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对基础教育学校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希望!&&& 这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是信任,也是考验!&&& 林东三中,以张素芝校长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折不扣的执行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政策。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打造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优良品质,为构建“五个一流”的和谐稳定校园,为促进全体师生健康成长,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为开创新时期林东三中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带领全体三中人,迈着坚实的步伐,风尘仆仆一路走来,洒下了一路晶莹的汗珠,留下了一路勤奋的歌声!&&&&& 十年来,学校连续在旗教育局年度目标考核中被评为一等奖第一名。先后被授予:“赤峰市名学校”、“赤峰市精神文明标兵单位”、“自治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巴林左旗两基工作先进学校”、“巴林左旗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巴林左旗工作实绩突出领导班子”、“赤峰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赤峰市电化教育优秀学校”、“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全国优秀学校”、“巴林左旗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巴林左旗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巴林左旗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巴林左旗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巴林左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巴林左旗教科研先进集体”、“巴林左旗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十年奋斗,收获辉煌!&&&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三&&&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1998年9月,林东三中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张素芝任校长,王璜楠、马东旗任副校长,教学处主任孙意茹,副主任单文华、潘海军,德育处主任宫殿忠,科研室主任董学军,办公室主任李会清,总务主任柏鹤友。&&& 这是一支与时俱进、谦虚好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领导集体。面对已经走过70年光荣历程的老校,怎样在这印满光辉成就的长幅画卷上,再续写出新的文章,再描绘出新的图画,再缀点辉煌成就的宝石,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张校长认为,要让林东三中再焕发青春活力,那就必须坚持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 经过深入调研、冷静思考和反复论证,领导们为林东三中确立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发展方向,在十年实践的过程中,林东三中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正确性和前瞻性。1999年,学校确定了长远办学目标:奋发努力,把林东三中办成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现代化一流名校,进而进入全国名校行列。&&& 2000年初,学校确定了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以改革为动力,以务实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知识、技能和品质。&&& 同年出台了以《描绘新的蓝图,铸造新的业绩》为题的“林东三中2000——2005年学校发展规划”。这其实是一个短期目标,目前已经落实到位。&&& 2001年以后,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旅途中,探索和实践着一个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基础教育学校的教研教改理念、符合校本实际的学校管理理念。&&& 2006年,学校出台了以“让全体师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题的“林东三中2006——2010年学校发展规划”。这是第二个近期目标,现在正在逐步实施中。&&& 正是由于林东三中坚持了一个正确的校本发展方向,所以三中的教育事业才成就显赫、蒸蒸日上!&&&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四&&& 用名校管理机制& 锻造名校品牌&&& 林东三中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以改革为动力,以务实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知识、技能和品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学校的发展来自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为此林东三中新一届领导集体,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副校长分管条线制、各职能部门分级负责制的“三线”(即德育、教学、总务条线)“六组”(即六个教研组)“八部”(即六个年级部和后勤的住宿部、就餐部)条块层级管理体制。德育条线主抓六个年部的管理,教学条线主抓六个教研组的管理,总务条线主抓住宿就餐二部的管理和后勤保障管理。三个条线纵向推进,提纲挈领;六组八部横向延伸,深入最基层。层层承包,职有专司,真正做到了决策层有谋略,有规划,实施层有措施,有办法,接受层有愿望,有行动,形成了各项工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人人争先的良好局面。&&&& 在这种管理体制驱动下,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让一部分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有教研能力、能以德服人的骨干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做年部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值周周长,同时选拔优秀学生会干部和优秀团干部参与学校值周工作,发挥他们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领导班子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这是学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年来,我校在构建“和谐进取”的干部队伍,“德业双馨”的教师队伍和“品端学优”的学生队伍中,沉淀出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三支队伍茁壮成长,在林东三中校本管理的蓝图上,添写了一笔浓墨重彩!&&& 以干部队伍管理为核心,以教师队伍管理为关键,以学生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德育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以后勤服务为保障,以“三线”、“六组”、“八部”条块层级管理为途径,坚持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五个一流”:一流的干部、教师队伍,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后勤保障,一流的对外形象。构建和谐稳定校园,塑造厚德博识教师,培养品端学优学生,积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质。林东三中正在用名校管理机制,锻造名校品牌。&&&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五&&& 精心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 199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建立不久,学校就提出了关于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思想。& & 2000年学校出台的“2000——2005年素质教育规划”中,将三支队伍建设确定为“林东三中核心工程”、“林东三中园丁工程”、“林东三中德育工程”,即“三项工程建设”。林东三中核心工程的内涵是:构建以团结协作为基础,以勤正廉洁、务实求新为核心的林东三中核心工程,建设一支坚强过硬的领导班子队伍。&&& 十年来,学校始终要求每位班子成员都要以“三十字箴言”严格律己,即善学习、重实践,高标准、严律己,强能力、高效率,多奉献、少索取,讲团结、顾大局。&&& 工作中担负起“四种责任”:一是要有不断打造自己的责任,二是要有敢于和善于领导和指导分管工作的责任,三是要有教育和培养教师的责任,四是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 更要强化“五种意识”:一是要有极强的学习意识,二是要有极强的责任意识,三是要有极强的团结意识,四是要有极强的民主意识,五是要有极强的带头意识。还要坚持实践“四个一行为准则”,即一身正气的自身形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心一意的奉献精神,一往无前的争先意识,做全体教师的表率。&&& 2007年初,学校在总结近年来班子队伍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一流和谐进取的干部队伍”的目标,这是包括班子成员、年部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值周周长在内的林东三中新型干部队伍。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大局意识、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提高领导素养和工作胜任度,能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领教师,能以满腔的热情服务于学生。&&& 如今,林东三中这支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正向着事业型、学者型、专家型的目标奋斗进取,他们一定会在林东三中的发展史上,创造出光辉的业绩!&&&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六&&& 坚持教师第一& 塑造德业双馨&&& 构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为基础,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为核心的林东三中园丁工程,努力塑造一支能适应素质教育的一流教师队伍,是林东三中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在实施这一工程的过程中,逐步培植了奉献务实的群体精神,工作争一流的群体意识及团结合作、务本求真的工作作风。&&&& 1998年以来,学校一直把师德建设置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确定了“师德为上,业务为本”的方针,以“学高为师,德崇为范”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座右铭,加强师德的他律和自律意识,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以优雅的仪表熏染学生,有力的规范了教师的执教行为。倡导用教师的爱心、诚心和耐心,换取学生的上进心。树立把学生当孩子看,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的师生观,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师者承诺。&&& 在教师的个体成长方面突出“高、宽、长、新”四字标准,即教师的思想境界要高,知识面要宽,业务要有专长,善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 校长经常以“鲶鱼效应”和“木桶效应”激励老师们要自觉地不断“充电”、“加氧”,以适应新教育形势的要求。&&& 学校为青年教师设计了“一年适应,三年胜任,五年骨干,八年小有& 名气”的成长道路,鼓励他们在以老带新师徒结对活动中,大胆拜师,虚心学艺。并且为其专业成长搭建了学习、科研、展示三个平台,把常规的“园丁杯”教师基本功竞赛与“新秀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006年以来,学校整合多年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方略,提出了“构建一流的德高博学,德业双馨的教师群体”的新目标,要求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师荣辱观,塑造林东三中教师新形象。新学期里,我们将坚持“教师第一”的办学策略,充分发挥第一资源的作用,推动整个学校快速健康发展。&&&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七&&& 坚持育人为本& 造就品端学优&&& 努力造就思想活跃、身心健康、学识丰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文明勤奋、活泼向上、品端学优的学生群体,是林东三中育人的根本。&&& 1999年初,学校确定了“一个宗旨,四条主线”的德育工作思路。一个宗旨,即“先学做人,争做人才”;四条主线,即“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学雷锋,争三好”文明窗口教育活动,教育学生牢记校魂,让雷锋精神永驻三中,发扬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勇于钻研的精神,争取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通过“读评语,谈感受”、“学守则,靠规范,做合格中学生”等主题班会,努力培植了品端、学优、向上的学风和务实、和谐、奋进的校风。&&& 2003年学校规模扩大以后,学校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以“班际值日生”的培训与实施工作为切入点,结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的幸福感。通过“不能因为我一个,班级减少一颗星”活动,培养主人翁责任感和办事能力。班级管理通过实行“星级达标”表奖,促进班级管理更上新层次。2004年至2005年,学校在继续深入常规管理和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了“校长寄语”和“每天进步一点点”教育,每周《论语》一则与国旗下演讲相结合 ,从古文化中学习美德,用“他山之石”来攻自家之玉。&&& 2006年以来,学校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一个宗旨,四条主线”常规教育系列,制定了“林东三中学生八荣八耻”,开展了“知荣辱、明是非,争做文明中学生;强化管理、整顿秩序,创建文明示范班”主题活动和“感恩教育”等活动,以触动心灵,引发共鸣。2008年初刘雨珊同学患白血病,大家为其捐款38368元。我校还涌现出很多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热爱学校、感恩师长的优秀学生。我校学生队伍是一支既有远大理想、品德高尚,又富有爱心和上进心的优秀群体。&&&& 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一手抓学科课程学习,改革了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把洋思经验和分层教学引入课堂,与目标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培养新课改理念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勤奋刻苦引领着班风和学风,一批批出类拔萃者被评为校星、特优生、优秀生……“林东三中名人廊”里留下他们微笑的倩影,那些品端学优者都跨进了重点高中、高一级学府。&&&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八&&& 以德育为动力拉动全局&&& 林东三中德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校始终坚持以德育为动力拉动全局的工作策略,让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动力源的作用。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务必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观;务必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务必树立“把学生当孩子看,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的师生观;务必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务必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质量观;务必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务必树立“以遵守师德为荣,以违背师德为耻”的人民教师荣辱观。服务学生,尽职尽责,廉洁从教,严格律己,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林东三中师德建设的基本标准。&&& 十年来,学校一直没有间断班主任这支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学期进行三次集中的班主任培训,建立班主任年部教研组,实行年部主任管理承包制,评选班主任导师,发挥优质资源的作用,让名优班主任与年轻班主任结对子,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班主任计划交流和工作汇报,每学年举行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或经验交流会。如今,林东三中班主任队伍已经成长为敬业爱生、奉献务实、依法执教的专家型教育群体。&&&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在舍间管理和就餐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和文明意识,强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任感;把每周一第七节的德育课与班团活动结合起来,解决当前中学生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基础道德养成教育与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即校规校纪教育相结合,培养良好的品行素质;通过主题班会对不同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体育运动会、间操课、军训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班级评比、星级挂牌表奖、“以人为本”班级管理和班际值日生制的实施,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培养爱班爱校的热情;通过每学期两次家长学校集中授课,特别是以学生、家长、老师共同交流的集中授课形式,把学校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深受家长欢迎。&&& 在林东三中,德育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动力源。这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德育条线的辛勤工作和其他条线的积极配合的结果。近年来,我校在深入进行“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的研究、初中德育课实效性的研究、基础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校德育工作跨上高层次,曾获得旗级以上多项奖励。&&& 今后,我校将继续开足德育工作的马力,使其拉动学校全局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二十九&&& 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不可偏移的&&& 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不可偏移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1998年9月新班子主持工作,第一学期就确立了“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工作重点,第二学期再次强调“教学工作永远是学校不可偏移的中心工作”。学校从课堂教学入手,10年来始终坚持这一中心不偏移,扎扎实实抓教学,真真切切要质量,由此奠定了林东三中教师务本求真的教学风格和学校科学严谨的管理思想。&&& 首先重建6个教研组和19个备课组,学校以教研组横向抓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研教改工作,教学处和科研室领导分别带教研组。同时提出“优势互补、劣势共弃”的口号,提倡互相听课学习,营造教研氛围,鼓励教师争先拔尖,研究教法学法,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快速提升,全力提高教学质量。&&& 1999年改革部分学科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加大了能力测试力度,并以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实行单元达标测评制和补考达标制,给未达标的学生第二次成功的机会。建立了专任教师分档管理制和师徒结对制,校长经常用“鲶鱼效应”理论,激励教师以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自己的立身之本。&&& 2000年——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校长及时提出课堂教学三结合标准:一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二是重视智力与重视德育相结合,三是重视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相结合。同时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细则》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初三年级实行分层教学实验,初一初二年级每学期进行一次文理科知识竞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002年以后,开始学习借鉴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原则,并在初一年级实施新课改。学校一方面强化备课、讲课、批改、辅导等常规环节管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努力实现“三清”,把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考试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条线的领导严把三关:教学从实,管理从严,检查反馈从细。老师们增强了“让每节课都成为优质课”意识,自觉参加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反复打造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005年——2006年,学校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开展岗位培训、岗位练兵活动,实现业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堂教学层层承包制,以备课组集体备课为主渠道,高效使用“课堂训练作业本”和“当堂检测作业本”,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加大堂清、日清、周清不过关学生的补救力度,最大限度的实现周清目标。&&& 2007年,在深入落实低重心、小实体的管理体系中,强化备课组的课例研究,同时开展了全员参加的新课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即学习借鉴洋思经验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各学科初步形成了学习借鉴洋思经验、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带有三中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由理化生教研组牵头,各学科的“校本学案”都先后与学生见面,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得力助手,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抓住中心工作不偏移,就抓住了立校之本。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绝不动摇,才创造了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2008初,学校强调继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整合资源,聚力课堂,激发和调动各种潜能和积极性,进一步把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做得更好 !&&&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三十&&& 以教科研为先导& 提高教学质量&&& 立足校本,研教一体,研训一体,把教科研落实在备、讲、辅、批、考各个教学常规环节和德育管理中,以教科研为先导,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林东三中教科研的基本原则。&&& 1999年,为落实教科研课题的指导与管理,学校决定孙意茹主任负责青浦经验的学习和推广,单文华主任负责目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董学军主任负责心理健康以及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两个课题的实验指导,宫殿忠主任负责《德育》读本的实验与研究,李洪峰书记负责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与研究工作。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学校承担了国家级教科研总课题“初中素质教育途径体系的实验与研究”、“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验与研究”。还确立校级子课题“分层递进走班上课的实验与研究”、“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的实验与研究”、“洋思经验的学习借鉴与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与研究”等。&&& 学校把课堂教学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2001年张校长提出了坚持以教学管理为中心,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学处为依托,强化教学管理与研究,优化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2002——2003年,学校倡导“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优质课”,实行开放课立标立范,研究课达标探索,献课展示成果,教研组长评课汇报交流的教研流程。&&& 2004年,围绕新课改这一工作重心,要求全体教师要以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2005——2006年,教学条线活用洋思经验,以洋思经验为支点,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着重解决新课改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一核心问题,真正实现了教师与新课改、与洋思经验一起成长的构想。德育条线深入新课改理念下以人为本班级管理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07年,“初三年级分层递进走班上课的实验与研究”和“初中物理化学边实验边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精心打造,顺利通过了赤峰市和国家的鉴定与验收,这是我校建校史上获得最高级别的教科研成果。各学科学案的出版和面世以及优秀班集体的脱颖而出,都是我校教师用汗水在教科研这棵大树上培育出来的果实。我校以教科研为先导,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三十一  &&& 体育与艺术教育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我校共有18个教学班,体育艺术课按国家要求和学校体育艺术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同时组建近20个二课活动小组,每周四第七节全校统一活动,由教师组织辅导,每年展示一次成果,评出各类特长生予以表奖。&&& 2000年末开始举办第一届校园艺术节,展示体育艺术教育成果,艺术节历时一个月,以此培养和展示学生体育艺术专长。2001年初,自治区启动体育艺术“33211工程”。对此,我校体育艺术教学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全面落实“33211工程”。&&& 2000年—2001年,素质教育进入体育艺术教育课堂,在“让每节课都成为优质课”教研活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才能得到了挖掘和培养。&&& 2002年以后,我校把新课改理念和洋思经验融入体育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升了体育艺术教育品位。&&& 2003年9月,我校扩为36个教学班,体育艺术教育有声有色。按新课程标准,各班开设健康教育课,班主任为健康课教师,校医集中讲座。&&& 2004年9月将课间操改为间操课,每节间操课40分钟,重点是队列和标准训练,并将下午的课课活改为大课间,20分钟自由活动。&&& 2005年购置了大批篮球、排球,通过球类基本功训练和球赛,提高了技艺,丰富了体育课内容和趣味性。&&& 2006年以来,体育与艺术“2+1”项目开始启动,学校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建设柏油面新型篮、排球综合场地2000平方米,内设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000年—2007年,学校举办6届校园艺术节,其艺术品位呈递进态势。尤其是2007年第六届艺术节可谓亮点闪烁,全面展示了我校艺术教育的新水平,堪称历届之最。&&& 1998年9月—2007年9月,我校举办了第20届—29届校内田径运动会。&&& 2007年,获得台湾友人赠送乒乓球案子8副,初一初二年级开始举办音乐会,学生课内外生活更加充实。&&& 我校积极参与历届全旗中学生体育运动会,还派出声势浩大的鼓号队、彩旗队。校田径队在每届旗运会上,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校文艺队排演的文艺节目,多次受到上级表奖。我校坚持对初一学生进行入学一周的军事化训练,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三十二&&& 开发校本课程& 推进素质教育&&& 林东三中近年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主要包括分层教学机制实施、学科学案的开发、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校本特色、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等几个方面。&&& 1998年——1999年物理和化学学科在单校长指导下,尝试“边讲边实验”的研究,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以“边实验边学习”立项为校本科研课题进行研究。&&& 2000年,学校在初三年级启动分层递进走班上课教学机制,张校长亲自主持这一项目的研究与实验。&&& 2007年“初三年级分层递进走班上课的研究与实验”和“初中理化边实验边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两个课题,荣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同时经过了五年的努力,编写出版了《初中物理边实验边学习学案》和《初中化学边实验边学习学案》,填补了新课改教辅用书市场没有真正“学案”的一项空白,学生使用效果良好。 &&& 2008年其他各学科的“学案”都与学生见了面。包括语文学科的《“少目标,精讲授,多实践”实验与研究学案》、数学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与研究学案》、英语学科的《“以读促练,以读促说,以读促写”的实验与研究学案》、政、史、地、生学科的《“以导引学,以练促清”的实验与研究学案》等。它们整合了校本课程资源,体现了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特色。&&&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体育艺术“33211工程”和“2+1项目”,开发校本课程,凸现校本特色。从最初的包括篆刻、绘画等近20个二课活动小组,每周四第七节课全校统一活动,到初一年级开设排球课,在初二年级开设篮球课,课堂上设立才艺表演,并通过班级、年部的音乐会及学校每年一届的艺术节,为所有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发展了兴趣爱好和特长。1998年——2008年,林东三中的德育课程,正在探索着一条形式灵活、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活动丰富多彩的校本特色之路。特别是围绕“一个宗旨,四条主线”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是我校德育校本课程的核心体系。&& 我校校本课程资源丰富,前景更加美好!&&&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三十三&&& 加强校园设施建设& 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教学与生活设施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设施既有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或是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有的又是一个文化窗口,对外展示着学校的一种精神面貌。&&& 毕业生赠留景观活动是我校传统的教育活动之一,这些赠留景观坐落于校园最佳位置,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1999年应届毕业生捐建景观:快乐体育园。2000年应届毕业生捐建师生健身场一处,学校添置健身器20余套(件)。2001年应届毕业生捐建景观:学校小会议室的会议桌椅。2002年和2003年两届毕业生共同捐资建设的学校校门,美观而有深意。2004年应届毕业生捐建停车棚一处。2005年以后此项活动停止。&&& 2002年启动综合教学楼,2003年暑期竣工。&&& 2003年下半年,福山中学并入三中,学校将原来的库房改建成住宿生食堂,将原办公楼改建成住宿生宿舍。综合教学楼交付使用后,所有教室和办公室都配置了电热饮水机。无论冬夏春秋,师生都能喝上热的纯净水。教室内暖气、电扇、照明设备齐全,学习条件优越。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设备和多媒体教室设备、电子备课室设备全部配齐,各位领导办公室安装了电脑。&&& 2003年学校建临街铁栅栏墙150多米,春季启动教工住宅楼,当年冬季竣工,30名教职工入住。&&& 2004年,学校硬化了操场。并且建起了巨型盆景花坛和名师廊各一座。&&& 2005年学校给教师各办公室配置了电脑。2006年4月启动新宿舍楼,当年10月竣工,楼高二层,建筑面积1648平方米,内设卫生间。学生入住新居后,当即拆除原宿舍楼,硬化了地面。建设校院大墙长143米,平均高度约5米。&&& 2006年学校新建柏油面篮排球综合场地面积2000平方米,购进了新型的篮球架3套和排球网架2套。同年修建新颖别致的领操台1座,微型花园5座,安装景观灯7架。&&& 2007年学校更换了新的智能音乐播放器系统,又建276平方米大停车棚1座,供学生使用。建设水冲厕所一座,使用面积345平方米。又硬化了院内部分地面。&&& 2008年校院翻新地面175平方米,新栽金丝垂柳13棵,水腊球观赏花冠木44棵,又硬化了院内边角处地面,至此校院地面全部硬化完毕。&&& 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林东三中不懈的追求。&&&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三十四&&& 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 林东三中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基础,又经过十年的努力,随着新校园规划的逐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添新的内涵。逐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添新的内涵。&&& 首先,实现了校园六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硬化。&&& 其次,文化景点追求教育和观赏的双重价值。&&& 林东三中校门:2003年设计建设。熊熊燃烧的烈火托起冉冉升起的太阳;历史在漫卷诗书中从昨天走向未来,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心中无限的梦想。&&& “校长寄语”和“他山之石”巨幅彩喷:设置于2004年。“和风细语显淑女气质,谦恭礼让展绅士风度”,谆谆的教诲,殷切的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校长意在告诫全体师生: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渐使自己丰富和充实。&&& 林东三中名人廊:2005年设计建造。三中因名师英才的涌现而馨香,历史因那些难忘的瞬间而珍贵!&& “生命之歌”和“万众一心”景观灯:2006年设立。浓重的勤奋色彩,与琅琅书声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声色和谐的校园图画。&&& 领操台:建于2006年。造型美观,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还有名人头像、名人语录及警示标语:设于厅廊楼道内,时时散发着警示和教育的信息,又不失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第三,国旗下演讲——主题鲜明的特殊教育手段。&&& 这十年演讲主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08讲,以建国五十周年为中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阶段216讲,从修身、为人处事、礼仪、交友、道德、理想、治学等方面向学生宣讲《论语》之精华,培养传统美德。第三阶段36讲,为建校80周年之献礼篇,使学生了解母校,更加热爱母校。&&&& 第四,“春之声”校园艺术节——彰显学校文化艺术品位的最佳形式。&&&& 自2000年至2007年,林东三中校园艺术节已成功举办六届,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和推进“33211工程”的进程,促进艺术教育不断创新,活跃校园生活,展示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铺设了平台,效果显著。&&&& 第五,林东三中永远的校魂——赋予时代新意的雷锋精神。&&&& 在教师中提倡发扬主动精神、奉献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探索钻研的精神。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务实、和谐、奋进”的校风和“品端、学优、向上”的学风。让校魂——雷锋精神永驻三中!&&& 第六,林东三中校报《聚秀园》始创于2001年,历经七个学年,现出版46期,总发行将近100000份,共开辟栏目20多个。2002年它以优质的内容和形式,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校报(刊)一等奖。&&& 我校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发挥了“林东三中第二支教师队伍”的教育功能。&&&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三十五&&& 八十年积淀& 八十年奉献&&& 艰苦创业八十载,林东三中积淀的是一种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者创新的品质;三中人奉献的是一种在创新中提升,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   &&& 八十年风雨历程,三中人创造了诸多巴林左旗教育之最:巴林左旗最早的公办学校;最早提倡民族教育成立蒙文班;最早招收女学生入学提倡男女平等;最早成为“自治区联系校”;最先戴上区、盟、旗三级重点校桂冠;最先荣获自治区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和自治区义务教育实验学校荣誉称号;最先跨进旗、市两级名校行列;在全旗目标管理考核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名次最多;最早成为国家级“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基地和自治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最先成为市级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 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时代气息与不懈追求一流目标的精神,让三中人始终勇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先进的教育理念,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铸就了八十载辉煌历程!   &&& 八十年春秋易节,这所神圣的知识殿堂里,走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一批批三中学子飒爽英姿,志存高远,如繁星闪烁,似银河灿烂。在民族解放和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到处都有三中学子拼搏奋进的身影;在家乡这片土地的山川平原,到处都有三中学子自强不息的足迹;在北国或南疆的大学校园,随处可见到三中学子正在孜孜以求的思索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 八十年冬夏更替,这方智慧的文化净土,培养和造就了许多知名的教育工作者和一大批德业双馨的名优教师,是他们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林东三中教育教学史上的一页页辉煌。   &&&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时候,三中人率先抓住了全面育人的契机,坚持以德育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精心打造了办学理念优势、师资优势、管理优势、教研教改优势、教育教学质量优势、环境优势等特色品牌,在全旗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名校效应。   林东三中八十年风雨历程,融成了一条涓涓溪流,源远流长。&&& 校史校情系列教育之三十六&&& 展望未来& 奋勇前行&&& 光荣与梦想镌刻着不曾远去的岁月,激情与汗水凝固成一座永远的丰碑,林东三中栉风沐雨一路走来,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 “几多风雨,几度春秋”,八十年时光荏苒,见证了三中人不懈地追求。回首往昔,林东三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的里程;展望未来,豪情满怀,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 “百年大计,育人为本”,我们深知肩上的责任与使命的重大。我们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严谨治学,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全校师生共同成长为基点,以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办学品位、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奋发努力,把林东三中办成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现代化一流名校”,“让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全体师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 老师们,同学们,老一辈教育家开创了林东三中昨天的基业,同时也奠定了艰苦创业发展和创新的林东三中精神,一代代三中人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造了三中今天的辉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三中明天的建设者,那也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新的管理理念必将代替旧的管理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一定会被率先创造、接受和使用。越来越多的品学兼优的三中学子,从林东三中走向高等学府,走向社会的各个层次。党的教育方针必将在明天的林东三中开放出更加绚烂多姿的花朵,散发出悠远高雅的清香。   &&& 多年奋斗,成就梦想。为创建和谐、美好的明天,描绘多彩、灿烂的未来,向更高层次的名校迈进,三中人将再接再厉,奋勇前行!
编辑:孟显然
上一篇:没有了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运动会口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