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挑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期刊怎么办

新媒体冲击下世界传统期刊的突破发展之路
(版权归中华广告媒介行销力研究院所有,违者必究)
一、传统期刊的发展困境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新媒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开来,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为数字化传播手段,将信息生产、传播与接收集中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新闻视野和传播平台。人们的阅读习惯正逐渐发生变化,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纸质媒体,均面临着发行量骤减,广告业务日益萎缩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更倾向于从网络等新媒体获得信息,传统期刊潜在读者群正面临大量流失。这是一次由技术进步引发的洗牌,一方面,新媒体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发展,其外延在不断扩大,涵盖了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多种形式,时下流行的博客、播客、维客、微信、微博等均在此列,互联网发言的空间越来越广阔,也越来越个性化;另一方面,越来越普及的网络、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便捷迅速的技术手段把使用这个终端的主体&&人链接起来,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承载,更多变成一种群体性的全面参与。因而由此形成一种奇特的并存现象:信息提供的膨胀造成多余信息的泛滥;对内容的海量需求被激发出来但有效信息却跟不上。
传统期刊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转型成为一种必然选择。面对新技术、新媒体的挑战,许多品牌期刊纷纷拓展新的门路,实施跨媒体战略,在发行纸质媒体的同时,加快了新媒体建设步伐。如同步设立官方网站、提供电子报纸免费在线阅读、与通信营运商合作开发手机等增值业务。尽管现在传统期刊的广告市场和读者市场客观上受到了分割,但很多固有的优势还是存在的,而认清自身的优势是继续探索、前进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优劣势比较
若将传统期刊与新媒体当下发展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作为信息与科技的产物,其竞争优主要表现在:
1.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式上的便捷性。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和漫游全球的通讯网能够使新媒体实现新闻的即时发布和即时接收,且可以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组合形式来传播最新发生事件,还可以让读者迅速链接阅读过去已发生的类似新闻,因而在传播方式上具有时空的无差别性。尤其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和地震、疫病等自然灾害的报道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期刊。
2.新媒体在新闻内容与生产机制上的创新性。新媒体除了能保留传统期刊的文本格式和外观特性外,还可加入逼真的图像、动态的图形以及真实声音的模拟等元素,视觉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更趋多元化,这些都能极大丰富新闻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此外,互联网上网友们在论坛发布信息、话题跟帖、网友博客、微博和QQ空间的个人诉求以及在手机用户间传递的幽默短信,都可源源不断地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构成新媒体甚至是传统媒介潜在的新闻源头。
3.新媒体的信息量丰富,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现实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网络信息的提供者众多,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均不像传统期刊读者那样固化,而且信息传播方式从原来的单向传播变成互动式传播,受众不再局限于只是被动接受消息,他们不仅可以积极参与进来表达各自的立场,甚至可以积极参与媒体的生产过程。在这个信息场中,信息的制造者、传播渠道、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
4.新媒体更容易实现资源的相对共享。依托谷歌、百度等引擎搜索,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给用户更丰富的信息。而且网络信息可以被多人同时使用,重复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如电子期刊即可通过P2P平台进行下载订阅,用户只要下载一款客户端软件,电子期刊运营商就可以把用户阅的杂志&送&到客户面前,几十本杂志几分钟就可以发送完毕。而P2P的特点是下载的人越多,速度越快,使得文件分发成本趋近于零。这是纸质媒体无法做到的。
相比之下,传统期刊的自身优势则主要集中在:
1.传统期刊经过长期积累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固有的出版模式。如严格的审校制度、独有的定位风格、相对稳定的出版周期和价格区间等。传统期刊长期积累形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读者中有很大影响并产生阅读追随,尤其是一些品牌期刊杂志,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绝对不是新媒体短时间内可以轻易取代的。
2.传统期刊资源丰富,历史积淀丰厚。从市场竞争中一路拼杀过来的品牌传统期刊,大多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拥有庞大的工作团队、比较完善的运营系统以及规范的管理机制,这些丰富的办刊资源也是新媒体暂时无法比拟的。
3.内容原创上的天然优势,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传统期刊的内容大多为作者原创,而网络等新媒体的核心内容则是以转载传统媒体内容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期刊依然是新的信息、知识和思想的发布者,依然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特别是各学科的专业期刊杂志,仍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纸质媒体时代长期养成的&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不是容易很快改变的。即便是电子期刊,阅读也需要借助计算机、通讯网络等与之相匹配的硬、软件,同时要求读者素质上具备一定的自动化设备使用以及网络搜索知识。尽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网上阅读,但仍有为数不少的读者无法从网络阅读中受益。即使是习惯于网上阅读的用户,在阅读数学、理工科制图等文献时,仍觉不如阅读纸媒让人思维连贯。相比之下,传统期刊更便于阅读和收藏。
当前,新媒体凭借其自身优势迅速扩张,大势分割传统媒体的市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显露出其客观存在的局限性:
1.内容的原创性和真实性存在问题。大多数网络信息都转发自传统媒体,&二手&内容是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硬伤&。作为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信息平台,新媒体不像传统报纸和期刊那样有专门的编辑人员进行信息核实审查,更容易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同时繁多芜杂的信息又让它缺少侧重及深度,并不利于用户获得高质量的有效信息。
2.知识产权和著作权保护问题。在互联网上,人们打破传统信息获取方式,使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譬如电子期刊论文在网络中传播发行就涉及知识产权的使用与管理问题。而对这一系列问题以现有法律法规作出适当规整,妥善解决尚需时日。
同样,传统期刊的自身建设也存在突出的问题:
1.传统期刊在市场竞争中始终面临巨大压力。自上世纪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包干办刊模式终结后,传统期刊发展就不断遭遇生存危机,刊物必须面对市场求得生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从&酒好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到主动面向市场,从简单的&内容为王&开始走向精心制作内容、拓展发行渠道、挖掘广告客户,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只有积极主动地多方位突破,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传统期刊的办刊质量亟待提高。因为长期以来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传统期刊刊发的文章无论质量高低、读者是否认同,都不会对期刊的发行流通产生决定性影响。加上受期刊版面和出版周期限制,对重大事件、深度报道往往不够及时全面,在优质稿源的争夺中常处于不利地位。此外,在物化形态上,由于设计理念、纸品价格、印刷工业等不同,都会影响到期刊的品相和阅读体验。
3.较之新媒体内容端的低成本制作,传统期刊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新媒体不需印刷、不走传统发行路线,省去了纸张和印刷费用、物流费用,加之出刊快、人力成本低,这种新媒体的优势恰恰映衬出传统媒体的劣势。此外,传统期刊还有发行量小,装订麻烦,发行成本高,检索过程繁琐等。
三、创新背景下的融合与坚守
传统期刊在快速突破的新技术条件下,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并且有所发展、有所建树,无视网络的巨大影响是不现实的。两者在相对对立存在的同时,又必须吸取对方合理的因素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实际上,二者不是对立与割裂的, 它们既是竞争关系,更是互补关系。目前数字出版俨然已经成为新世纪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传统期刊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技术相互融合,调整发展模式、拓宽发展空间,成为走出发展困境的一种客观选择。
当下,学界对媒介融合当下并无完整定义,从欧美新闻界的实际做法看,它应该专指跨媒体运作,特别是多媒体采编工作的合并兼容,但近年似有泛化趋势,将媒体兼并、重组、联合等都归入媒介融合定义中。
从学术上探讨上说,这个分类和定义是比较全面的,但业界需要的是边际更加清晰、针对性更强的更具指导性的解读。
1.多媒体。单个的媒体技术改造或同类媒体的相互兼并还算不上媒介的融合,这种融合必然发生在两种以上媒体之间。譬如期刊业务与网络业务的融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结合,搭建更为优质高效的互动平台。目前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更多还处于初始阶段,传统期刊的网站上大多是照搬期刊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原创、独立、创新的东西,只是介质不同,将纸质换成了智能手机、电脑和显示屏。而真正实现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结合,应该是结合音频、视频技术,互动性更强,界面更丰富的综合数字产品,其本身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媒体,其核心就体现在这个流程&再造&上,也只有这样,传统期刊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方面,国内很多区域报业集团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应对,也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2.资源共享。融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使得媒体从业者在新闻现场就能完成两种以上媒体形式的稿件,这不仅带来&叙述方式&变化,也为信息内容生产制作降低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信息才是新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旧媒介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期刊在深度释疑解惑、交代事件来龙去脉、分析负责社会想象方面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提高期刊内容质量,确立其在内容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确保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媒介融合的潮流中,无疑是新媒体更有积极性也更具有资源优势,国内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区性门户网站,大都实现了文字、视频和音频内容的一体化。
3.组织整合。这不仅包括不同媒体的编辑机构可以归并合拢,实现管理职能的革新,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协调工作统一体;也包括建立多元的阅读形式,通过各种新媒体的渠道拥有海量用户群,从而赢得更多的广告客户。但更为关键的是,不同期刊需要正确区分自己的读者市场,如何扬长避短、以质取胜,坚守自身的个性和品质,才是新媒体风起云涌时代的生存根本。期刊受众被新媒介不断分流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但一些传统期刊和专业期刊仍然拥有几百万忠实读者,其原因就在于独家的无可匹敌的内容特色。新闻不仅仅是原创的,不同信息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之后,产生的效应是不一样的,经过特殊排列组合的第二次传播,其效应可能远远大于第一次传播。结合背景、有更多分析、经过整合后的信息,才是具有能够帮助读者节省时间、使读者对信息所反映的事件做出判断的有效价值。传统期刊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4.效益链条。无论是内容寻找平台和渠道,还是平台增加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必然充满坎坷。传统期刊要尝试数字化转型,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是重要前提。如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读览天下、阅读网等,试行付费阅读方面,都作出了有益尝试。但传统媒体、新媒体、渠道运营商三者由于背景不同、利益有别、观念差异而产生碰撞,以传统媒体为母体孵化的全新媒体也有各种先天问题亟待解决。那种以扩大发行实现盈利的模式早已被打破,传统期刊在经营理念上亟需取得创新突破。
四、中国传统期刊的发展突破之路
中国内地传统媒体业内,由于体制老旧、地方保护、行业壁垒等原因,活而不好死而不僵的情况随处可见,真正的竞争并未完全展开。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持续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会召唤能思考的头脑为它提供全新的思想。或许正如香港作家林夕所言:&讨论新媒体占据分殊化的优势,传统媒体就要加强中心化,从众声喧哗到凝聚焦点&&凝聚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的共识。论区、聊天室&&仿佛逢青必愤,看十段留言与百段没有任何分别,写的看的都两败俱伤,浪费生命。&一个正在崛起在东方大国,自然要求思想重新担负起重建&宏大历史叙事&的使命。正因如此,传统期刊仍然大有可为。
&&&&&&&&&&&&分享到:
读完这篇文章后,给个评价吧如何来看待「传统媒体」转型向「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会被网络或者移动新媒体所取代么?
按投票排序
首先我得说,报纸必死,但内容永存。
1.纸媒面对的问题:
80后开始的一代人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了解新闻。目前纸质媒体的市场大多是父辈的人。如果时代继续跟进,那么纸质媒体的阅读人群会大大的减小,甚至是消失。报纸、杂志这种形式不会消失,到最后他们很可能会成为黑胶唱片那样的存在,但绝对不是流行通用的媒介。传统媒体的新闻发表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网络媒介大大的缩短了印刷分销的时间消耗,且纸质媒介对于资源也是一种浪费。纸质媒介被网络媒介取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纸媒必须面临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更快、更广、更高质去将内容传播出去才是最终全媒体发展的最后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如今做资讯的方式,以及收入过于依赖广告商的模式。
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产生了内容,于是有了最早的媒体出现,随着载体的不断发展,到纸张印刷术的出现,这一矛盾逐渐也开始得到了解决,到了现代,电视、电影的发展使得矛盾变小。而最终随着互联网载体的出现,信息不对称传播得到了相对彻底的解决。而纸媒的载体为报纸,与互联网相比,从速度上无法相比,就会产生与受众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对热点新闻进行现场还原以及报道,将内容销售给网站。现在国内纸媒提供给商业网站的内容售价极为低廉,而信息的售价并不应该低廉甚至免费,其实商业机构采用新闻稿就应该付费,这和各大媒体采用新华社稿件和CFP图片一样,不掏钱签协议是不可的。网站随意使用纸媒的内容且不付费,但其内容不依托网站传播,效果又达不到理想程度,其实也很矛盾。平衡好商业网站与纸媒间的利益,需要所有纸媒的共同努力,而这是留给未来的一道思考题。日,微博上称《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向腾讯、搜狐、新浪发出停稿通知,要求门户网站禁用其内容。财新传媒保护原创内容及版权的做法,高品质的内容不贱卖,是媒体的权利,同时有利于培养受众分类定制的习惯,为高品质内容付费阅读的意识,但缺乏了门户的推广会流失大量受众。这是一场赌博,即内容制造单位直接跳过门户网站对受众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媒介是霸主,但并不会完全把传统的报纸、电视台全部挤死。没有转换其模式的传统媒体或许会被网媒全部取代。现在的纸媒是媒体,而媒体不等于媒介。在未来,纸媒大佬们可能不再印刷纸质版,而是借用互联网变成小众传媒,新的大众传媒是互联网载体,且可能在互联网载体上同样发展得很好,对其受众服务。互联网载体绝对远非“媒体”二字可以涵盖得了的,也不可以单纯将互联网看做是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之外的一个新媒介,它是一个可以将所有媒介融合起来的一个新式媒介。
2.什么是新媒体?
引用南都视觉中心总监王景春的观点是:“我个人的理解是从形式上看,流媒体是集合了静态照片、动态影像(包括视频)、声音(现场同期声,后期编辑等声音元素)、立体图表、FLASH等综合多种传播媒介的集合体,是基于多平台发布的立体视觉传播方式。”
我的理解是指包含各种新式传播的方式:内容方面有音视频、图片等;而传播手段是新平台,如微博、网站、手持设备(包括ipad、手机等)。因此,推进音视频作品、图片质量的提高是其中一部分重要内容;另外使用新的传播手段又是另一重要方法。
3.如何发展新媒体 提高音视频作品、图片质量手段:
提高编导思维。在新式的媒体发展中,目前大部分报社的摄影记者由于报社的体制等都是注重拍摄,注重结果而忽视采访和对新闻事件的整体理解;而文字记者则相反没有对视觉以及技术方面的训练。前期策划非常重要,更需要记者的“内涵”,对整个新闻事件的还原,而不仅仅是技术。 培养“全能记者”不仅要重视其视觉以及新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内涵”,也就是新闻的职业素养,对事件还原的编导思维。提高作品艺术性。在一般全媒体发展时,主要采编人员为摄影记者的转型,在提出“全能记者”“全媒体”概念的同时更应该学习电视新闻以及与电影艺术相结合。纸媒目前的纪实作品主要还是以电视台一贯的方法去拍摄新闻,缺乏艺术性,缺乏一种好的审美(此所指的艺术是指好的镜头语言,好的故事叙事能力等)。在做全媒体作品时应该将新闻采编与艺术结合起来,冲破电视新闻的框架,做成更好的纪实作品。 增加新媒体编辑。在纸媒盛行的时代,有一个名词是图片编辑。引用一句摘自网上的名言“摄影者与读图者极易处于不同的解码平台上,而图编负责为摄影者与读图者提供一个‘通用解码平台’”。同样的,由于新媒体作品的作者意图,与受众对作品的理解、报刊的定位容易产生偏差,所以需要有新媒体编辑。其不仅需要如图编一样对成品中进行整合以及修改,而更需要在记者的前期准备时就开始指导其理解(如图编一样进行报题、选题等),在后期编辑时参与其中帮助其即时修改等。编辑与采编记者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为生产出好的成品奠定基础。 整个集团内的资源的交流需要增强,跨部门的交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有效共享的最大化,也就是所谓的“融合媒体”。如爆料平台、不同部门可以为记者提供的信息来源;文字记者也可以参与到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中,可以为其提供文案支持或帮助视频记者理清整个新闻事件事实的逻辑和后期编辑的思路;视频记者的记录也为文字记者提供了现场的资料等。 技术手段的更新。在视频拍摄的设备应用上,以南都为例,其是首个全采用单反拍摄视频的国内媒体。以视频单反EOS 5Dmarkii为例,其具备拍摄高清视频能力。当然也带来的副作用是巨大的文件数据量。感光度能扩展至50-25600,远胜普通摄像机。其中包括于2010年推出的360°全景图片这种新型拍摄技术,通过后期软件制作,让受众体验到如临现场一般的视觉感受。 使用新的传播手段
推动报网一体化、增强社交网络互动(微博为主)、手持设备客户端的优化是我想到的三个方面。
4.未来发展方向目前用户提供信息来源的主要有手机阅读、数字图书馆、互联网阅读、手持阅读器(如ipad等平板)、纸书 阅读等几个方面。纸媒应该发挥它自身的努力,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大卫.克拉克在大理国际影展中接受媒体采访称多媒体主要有三大优势。第一是互动,受众可以添加自己的意见,这在旧的传播媒介上是不可能的,它是1toM(一对多),而新媒体是M2M(多对多),就像微博和Blog,接受媒介同时可以作为传播媒介,使信息不断叠加。二是声音、图像、视频等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媒介中,不必被不同的媒介方式所区分开。而三是大家的信息可以联系起来。
确实纸媒发展新媒体的未来确实好难想象。以美国为例,大部分都挂掉了,发展得好的只剩下有甘尼特集团、纽约时报、TIMES等几个,数据不提供了。 其实我有一种想法,就是纸媒收购知乎,将专业的记者团队带到知乎中来,增加其专业型和新闻性质。不知这个想法知乎老大听到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哈哈。
首先来界定一下是讨论国外的问题还是中国的问题?由于媒体在中国严格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因此与西方意义上的媒体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西方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大多数传统媒体在快速地死亡,根本来不及完成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化。另一些一息尚存的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在做艰难的转型,但我认为它们之中的大部分仍然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只有极少数可以托生到新媒体上继续存活。对于中国而言,凡是属于党媒性质的各种“传统媒体”,99%都不可能转型为新媒体。因为,这类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台)绝大多数的领导人至今都不明白新媒体是什么?他们以为新媒体就是全媒体,以为让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内容上了网、上了手机就是实现了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对于如此的无知无识者、以十年计、二十年计、三十年计地贻误转型时机者(领导人及其媒体)而言,除了死亡,难道真的还有别的归宿吗?而且无比之可笑的是,传统媒体以为让官网上市即可解决转型大事。说到底,不懂新媒体是祸根。所以,他们真的得死啊!不死,新媒体就诞生不了。其次,从长远看,有线互联网与无线互联网终归要合二为一,所以大可不必去区分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或第四媒体与第五媒体,统一称为网络媒体(简称网媒)就可以了。我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网媒是霸主,但并不会完全把传统的纸媒、电子媒体全部挤死或称传统媒体会被网媒全部取代。到目前为止,纸媒、电子媒体仍然还是大众传媒。在未来,它们将变成小众传媒,新的大众传媒是网媒(但这种大众传媒其实是长尾的,与现在的大众传媒虽然是一个字眼,但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最大的一种可能,对于纸媒而言,仍然有一小部分人购买纸质的媒体,但报纸、杂志的种类将很少。对于电子媒体而言,将有很多的人仍然用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但看的是互联网电视,不管是NTV还是IPTV。因为电视台已经互联网化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接收的是由电视台直接发射的电视信号。至于广播电台,目前除央广和个别省台外,其市场价值已快速丧失殆尽,如果不靠卖药或整容广告苟延残喘的话。未来,人们将不再用收音机、MP3等收听电台节目。电台的主要存在方式,一是变成车载电台,但这种电台也不是直接接收由传统广播电台发射的信号,而是来自于无线互联网。二是变成网络电台,用户主要通过手持终端收听节目(主要是音乐节目,新闻的比重将很小),其次用固定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桌机等)。一句话,传统广播电台将彻底消形匿迹。第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虽然同有“媒体”二字,但媒体的含义有极大的区别。新媒体除了是媒体,还不仅仅是媒体,即它不仅仅是一个传播信息与观点的媒介,它还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完成电子商务的平台、存储个人信息的数据库等。这些是传统媒体根本不具有的新功能。总之,我认为“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或“新媒体将替代传统媒体”这个问题,已经变得不像人们最初提出来时那样是一个新旧媒体更替的简单而重大的问题了。我认为,这个问题最初是媒体人出于媒体本位、媒体情结而提出的一个伪问题。因为,新媒体(或网媒)原本可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互联网载体,但互联网载体绝对远非“媒体”二字可以涵盖得了的。还是让我们全身心地去关注互联网载体吧!把所谓的新媒体、网络媒体都尽快忘在脑后吧!如果媒体人一直念念不忘“媒体”,就永远不能领会互联网载体的奥义,因而也把握、驾驭不了互联网载体的规律与发展方向。
报纸必死,新闻永生。竹简灰飞烟灭,诗经尚有余香。
报纸死是必然吧,太不环保了。同意张锐的说法。
媒体的本质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第一阶段矛盾是内容从无到有,于是有了最早的媒体出现,第二阶段矛盾内容从少到多,随着载体的不断发展,到纸张印刷术的出现,这一矛盾逐渐也开始得到了解决,最终随着互联网载体的出现,得到了彻底解决。下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从客观规律来说,应该是一个从低质量到高质量的矛盾。这才是新媒体的本质,对于垂直媒体来说,尤其如此,垂直媒体还必须肩负推动该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使命。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做专题、做资讯的方式,以及收入过于依赖少部分广告商的模式,对于推动该行业信息化水平提升贡献太小,不符合用户的需求,就会逐渐流失用户,用户流失就会使得广告商流失,形成恶性循环,不找出路,必死无疑。所谓新媒体,必须具备能够解决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领域受众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能够推动该行业或者该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对用户提供客观的信息服务,对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以交易线索为核心的营销服务。 但传统媒体的决策层鲜有对此有深刻认识的,就算有深刻认识,颠覆传统媒体的运营方式也是极为困难的。新媒体的诞生很有可能会诞生在新一代的手中。
需要区分媒体与媒介的区别。报纸、杂志是媒介。南方周末、南都周刊就是媒体。即使没有报纸、杂志叫做南方周末或者南都周刊的客户端也好、网站也好依旧会有读者。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传播形式···
如果這種問題解決不了,就不可能轉型:
在媒体格局发生改变的今天,要赢得用户记忆曲线上的第一位,就必须在新媒体领域加强营销,因为新媒体领域是舆论的集散地,是口碑传播最佳场合。
传统媒体无法转型为新媒体 因为在目前转型的过程中新媒体还是技术驱动的 如果有一天新媒体不再是技术驱动 那些传统媒体已经死光 唯一合适的转型方式是以投资者的身份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无论你有多大区别,无论谁取代谁,内容还是关键。我认为,媒体的进化仅是换了一个平台和媒介而已。
不会,麦克卢汉的老问题。但会成为第二位的产品,例如未来一个媒体的核心一定是网站,而纸媒或许是衍生品,现在打造所谓全媒体的方向就是错的,因为还是以传统媒体为核心。
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媒体市场,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的感觉是10年。当然,是逐渐不好过的10年。
死心吧,老人做不出新东西的。
要看媒体转型的决定者是谁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去研究下NYKer——IPAD上买的最好的杂志。一本严肃的文学期刊是如何赶上新媒体浪潮的,还原这个过程我觉得很有意思。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早已开始,并且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长期的过程。这必将是一个传媒业大发展、大变革、大有作为的时代。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会被网络或者移动新媒体所取代么?这是一个需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问题。一方面,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等有着自身存在的逻辑和演变的路径。有着很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报纸、杂志的市场空间并没有完全饱和,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这是中国现实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所不同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手机报、移动终端的互动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生动、具体的现实。但不管怎样变,内容为王的规律没有变,传统报业在向新媒体的转型中,从最初的报网互动到如今的报网融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呈现报网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传统媒体没有技术,而新媒体目前还是技术驱动,转型非常难。
我不认为纸媒会消失。至少,纸张的阅读体验,是冷冰冰的电脑屏幕永远无法替代的。此外,除了报网融合和三网融合等,媒体在智能移动终端上发布自己的产品应用,个人觉得也是媒体将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看回答有说电视媒体领导不懂得新媒体是什么有点偏激了,据我接触到的包括央视以及省级卫视的领导们来讲,他们都没有小觑新媒体的崛起,而且与新媒体的合作也不在少数。更有卫视领导“建议湖南、江苏、浙江、东方四大卫视共同出资组建一家视频网站,利用电视剧购买和节目制作能力,一举切断现有视频网站源头,进而实现电视+视频网站的全媒体传播结构,避免观众流失并推出全媒体广告产品。日后,视频类广告形成:新闻看央视+微博,娱乐看卫视+视频网站。”无论这种模式是否实现,至少证明着现行的电视台领导一个个都不是吃素的,从电视台激烈的节目竞争就可以窥见一斑。
传统媒体似乎已经穷途末路。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资讯在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重要,但读者们似乎找不到好的新闻来源。个性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资讯能够为自己定制,并且以专业化的服务满足需求。而如Twitter等新闻来源的内容,毕竟不如媒体更专业和独到——它们提供的只是毛坯而已。但专业新闻的提供者——传统媒体却日益衰败,它们甚至无法在新媒体时代获得立足之地。而它们衰败的后果是,优秀的媒体人员渐渐脱离了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的传媒行业,导致优秀资讯变得稀缺。进而进一步导致资讯贬值,消费者付费意愿降低。我认为,和现实的萧条不同,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专业媒体的服务价值将会日益凸显。用户的需求越个性化,就越需要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而越专业化,就对专业媒体服务要求越高。和传统媒体的选择性服务不同,新媒体时代更需要细分市场的全方位的、系统化服务。编辑导向将被需求导向彻底取代。媒体服务需要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科技将重塑一个全新的传媒平台(例如今日头条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新闻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专业级的细分市场中,各种新闻各自竞争生存空间。二是传统媒体格局必须打散。传统媒体将只负责内容的生产,其余部分必须转移到传媒平台上去。如同iTunes重组音乐市场一样,只有出现全新的新闻市场,传统新闻人才能获得重生。过去,传统新闻受制于版面所限,新闻内容往往是拣选而来,造成了大量的(事实上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资讯被割裂成为新闻、访谈和深度报道等等。而即便是深度报道,也不过是行业里某一事件或某一领域,仍然不够系统化。用户仍然需要自我完成行业领域内的信息重组和判断。若媒体人希望能够系统化的观察行业,唯一的方式是写书出版。这和新媒体的需求格格不入。但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只要传统媒体的格局不变,这一问题就无法解决。因此,即便只负责内容生产,传统媒体也必须解散。它将不再是一个一个大型的媒体集团,相反,它会拆分成一个一个细小的媒体单元。这些媒体单元将由知名媒体人、专业分析小组或专业领域媒体组成。它们不必为了版面而筛选最重要的事。它们可以专注于某一个领域,事无巨细的还原事实,并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解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选择阅读相关内容。这些媒体单元的分析解读越专业,它们就越有市场,也就进一步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就像大数据进一步挖掘了用户价值一样;专业媒体服务也进一步挖掘了信息的价值。现在,微信等全新自媒体平台出现,一部分媒体人已经在其中开疆拓土。但是,他们过于相信互联网自身的特质以及营销的影响力,没有把媒体人过去的精华带过来。导致现在的新媒体平台,变成了没有纸张出版的传统媒体。尽管有这些担心,资讯的价值仍会日益凸显。在这两个问题都无法解决以前,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会不断采取各种折中的尝试,降低成本、提高专业性,为未来铺下路基。可以想见,随着各行各业的自媒体越来越多,用户会发现自己的需求会被这些媒体更好的满足,而不再需要大众媒体。由此,媒体也就会被彻底再造。你说,你需要一场革命。Well,Right Here Waiti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