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体验生命体验馆动力圈有人做到多少个

&&gt&&gt&&&正文
关于生命动力或者生命源泉课程的问题
07.04 18:41
不知道有哪个老猫还是小猫上过这个课程的,感觉怎么样?我的一个同学极力推荐我去上,几乎带着一种友谊的强迫了,让我感觉非常不好,虽然他是拿不到一分的酬劳的,但他里面的一些方式还是让他感觉非常不好,后来我在网络上查找了一下,搜索出了几条新闻,大家参考下。附新闻观点:“神秘课程”广州曾被查处 成都咋监管.cn 日04:0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暗访5个月 揭秘全封闭“精英课程” 追踪  编者按  我们不能不关注这门“课程”。“课程”的原名叫“生命源泉”(lifespring),起源于美国。  作为一家权威公信的主流媒体,我们不能对这样一个进入社会主流人群并发挥着越来越大影响力的“新生事物”视而不见。  这门“课程”的学员多系“社会精英”:商界高管、企业白领、go-vern-ment官员……而有关这门课程的巨大争议如影随形:褒之者誉其为心灵鸡汤,不惜辞官位、弃事业乃至抛家别子;贬之者斥其为精神传销,四处举报,呼吁“全面封杀”。  我们历时5月,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调查。但我们不能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新生事物”做出简单的结论性的判断。我们只能保持客观、中立的媒体立场,对其做出尽可能深入、全面的解读。  同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我们有义务给读者们一个善意的警示:该“课程”不仅在国内日渐风行,还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一些研究者认为“课程” 的内容设置涉及“心理控制”,并非适宜所有人群,可能对学员造成“心理伤害”。目前,有些国家已有民间组织为该“课程”学员提供心理救助。  1神秘课程-成都监管  本报讯(记者 李梦)神秘“精英课程”应归哪个部门监管?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但两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均表示,此课程不属于他们的管理范畴。  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教育处伍先生表示,他们平时负责审批民办学校非学历教育的办学许可证,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艺体类,比如琴棋书画的培训,另一类是文化类,比如语数外补习班。目前看来,这个“精英课程”的培训项目和他们平时审批的类型完全是两回事,不属于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审批的范畴;而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处负责人也表示,这种培训方式很特别,不涉及劳动技能,不属于他们监管。  本报报道还引起了工商部门的高度关注。昨天下午,高新区工商局公平交易执法分局局长郭力对该公司的经营资格和经营范围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家公司原位于武侯区,2001年注册,注册资本60万元,经营范围为“科技信息咨询、企业包装策划(不含中介)”。2002年,该公司进行了股东变更并到工商部门变更了经营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员培训”一项。但此前并没有接到过被培训人员的投诉。郭力表示,从工商管理的角度,该公司目前并无违规行为。对于这样一个极具争议的“新生事物”,工商部门很难做出评判,只能在现有的政策法规范围内对其加强监管。  2神秘课程-广州遭遇  广州分公司曾经被查处  广州市有关go-vern-ment官员表示:现在一般不审批“心理培训”  去年11月,记者暗访的成都××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曾被当地有关部门查处。该公司因何被查处?6月7日,记者前往广州市采访了负责此事的天河区教育局成教办负责人。  采访开始前,正逢有人前来办理《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记者注意到该负责人的审查很严格,并提醒对方:“不能搞心理咨询哦,要搞心理咨询我们是不会批的。”  该负责人表示,如今加强对“搞心理咨询”的培训机构的审查,正是因为去年出了前车之鉴:“我当时曾去××公司听过一节课,内容都是什么关于感恩啊哭啊之类的,这些内容是否有问题在法律法规上找不到明文规定,但我们认为他们在一个全封闭的环境里对那么多人搞心理手段存在隐患,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10月份我们广州媒体报道过一篇质疑性报道更加深了我们这种感觉,我们不能让它们‘成气候’。”  “但我们要查处它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很难给它定性。”该负责人坦言,现在这种公司较多,“这是一种新事物,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难度。我们只能从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中去寻找依据,并加强对源头的控制,即不轻易接受带心理咨询色彩的办学申请。”去年11月,他们找到了两条依据:一是该公司没有固定的办学场地;二是违规雇用外教。   “老实说,这两条依据其实不是我们查处它的根本原因。但我们只能依据这两条让它整改。”他找公司负责人谈话,负责人听出“弦外之音”,于是主动提出吊销自己的“办学许可证”,“现在还有别的公司在搞这种商业培训,但它办理的是工商营业执照,对外宣称的是搞‘信息咨询’,根本不到我们这里来办证,我们无权查处。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它提出了一个管理空白。”  据记者调查,去年的“意外”发生后,成都××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更换公司名称和教学场地后重新开堂授课。他们以“信息咨询”的商业公司的身份出现,不再受教育部门的约束。  3神秘课程-直面老板  公司老板:矫枉必须过正  本报记者在广州采访经营该课程的公司老板  来自香港地区的爱德华既是课程导师,也是经营该课程的公司的老板。6月8日上午,记者在广州面对面采访了他。  记:你从什么时候学习生命源泉?你以前是做什么的?  爱德华:我大约是1994年吧!我以前是做服装生意的,公司经营得很不错,也赚到钱。每天到公司看看传真,签签字,然后就是打麻将、喝酒,认为这就是轻松。但那样的生活并不完全是我想要的。学习了课程之后,才发现原来人生可以过得更有意义。最后放下了原来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  记:你从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爱德华:简单地说,我以前是个很冷漠的人。不是本性就很冷漠,而是很多时候感受不到,也没有去感受。课程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去感受事情。现在我很容易被感动、流泪,才发现我原来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另外,课程不仅让我关心是否能创造结果,更让我注意到该用正当的手段去创造结果。  记:课程以同一套带心理手段的模式应对那么多学员,是否妥当?  爱德华:课程的本质是关于“人的本性”的。不管学员们有什么不同,其本性都有相同之处。课程的核心观念就是“人是可以为自己创造想追求的结果的”,这适用于每一个人。  记:课程在各个传播地都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人认为课程有“强制洗脑”的成分?  爱德华:人都有一个立足点,这个点越强,人越有自信,对这个点以外的看法很容易产生质疑、抗拒。至于会引来“洗脑”的误解,我想举一个例子。世界排名第一的高尔夫球手伍兹,新教练的新打法指导让伍兹第二次攀上新的高峰,想像伍兹对新教练这样说:“你说你的,我还是用我旧有的打法……”他能突破自己的瓶颈吗?要接受新的东西时,需要放下旧的东西。因为戴着旧有的有色眼镜根本看不到新的可能。  记:很多反对者认为课程是一种“精神传销”?  爱德华:有人喜欢这样去比喻课程,首先,我了解的传销是牵涉金钱利益。而在课程,没有学员会因为感召而有金钱利益,相反他们为了感召要付出更多。当然我们是商业性运作的公司,从新学员的加入可以赚到钱。但我们并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才做这个工作,最想做的是要看到更多的人发挥更大的能力和自身价值去创造更好的结果。  记:很多人反对这个课程,认为他们的亲友读了这个课程之后变化大得让人难以接受。  爱德华:人都是多面的,课程可能让另一面被表达出来。这一面会和平时表现出的不同,身边的人对这些改变可能会紧张,担心这种不同的表现是否有问题,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记:课程有些设置让人感觉不理性?  爱德华:人的改变有一个过程,可能如钟摆,有时为了让它找到最后的平衡,会刻意让它先摆动过度。有句老话“矫枉必须过正”就是这个道理。 本报记者 李亚玲     &nbsp&nbsp
07.04 18:42
4神秘课程-专家视点  “生命源泉削减理性,可能造成伤害”  本报记者专访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学者郑建生  “没钱的去传销,有钱的去感召”--这是网上流传的有关此类“生命源泉”课程的说法之一。10余年来,课程在中国乃至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目前仅国内经营这类课程的公司至少有数十家。今年春节,除成都搞了400人参加的年会,北京还曾召开了上千人参加的大聚会。  在不同的公司,课程名字、阶段设置及收费标准均有差异。但换汤不换药,其实质内容均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血缘”关系,授课的导师也往往在各个公司间流动。  内地的“生命源泉”系从香港地区传入,该课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香港即引起过轰动,当地媒体曾做过多篇报道。  6月8日,记者赶赴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访该中心学者郑建生。郑建生对该课程做过多年系统研究并出版有专著。他将自己的论著提供给了记者:“这上面写得很清楚了,目前我没有其他可补充的。”  郑的论著详细介绍了“生命源泉”的发源、流传以及引发的社会争议,其中还收集了其他一些国外学者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成果。  “生命源泉”发展脉络  郑著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叫Alexander Everet的教授创立了心灵动力(Mind Dynamics)课程,而有学者认为该课程实际取材于灵学大师Edgar Cayce等的思想。其后心灵动力在美国发展为生命泉源(Lifespring);在日本及中国香港地区,就发展为生命动力(Life Dynamics)。1994年,生命动力进入中国香港市场不足4年,已拥有7000多名学员。  而另有其他研究者在网上对课程的渊源做了进一步研究,“生命动力是所谓‘人类潜能研讨会’(Human Potential Seminars)的一种。始祖是美国‘现代心理健康科学’ 的罗恩戴尼提(L.Ron Hubbard),后来Werner Erhard将‘现代心理健康科学’、‘心灵动力’(Mind Dynamics)、Silva Mind Control 、佛教禅宗思想结合,成为一套研讨课程,称为 Erhard Seminar Training ,简称est 。est曾在美国流行,反对的人也不少,因为有人参加过之后,精神崩溃甚至自杀。引起很多诉讼。est后来改名为Forum,最后停办。生命动力、生命源泉等是接之而起的第三代课程,经过修改,把est 较猛烈激进的思想和方法修改了。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est的蓝本。”  国内外都曾引发争议  郑著中也提到est,并称在其流传之处,都因涉及“思想控制”而引来争议。中国香港地区英文报章这样介绍est:“因被指洗脑及制造集体歇斯底里而被广泛地谴责。”美国精神科医学期刊(Psychiatry)在1977年3月号,记载了数个est学员发疯的案例,日,美国媒体报道了一 est学员在课堂上因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猝死。  至于“生命源泉”引发的不良后果,郑著中罗列了众多资料:美国ABC电视在1980年 10月13日制作的《二十.二十》新闻节目中指出,“生命泉源”引用的心理技巧,堪比“极端教派(cult)”。而有许多学员在课后需接受心理治疗;“不单如此,‘生命源泉’更被指导致6人死亡。”其中一个个案是一个在俄勒尔不懂游泳的30岁学员Artie Barnett,企图游过阔四百至五百码的河流而被淹死。“他这样做是由于他接受了导师的鼓励,不要相信一些‘自我限制的观念’……”;而另一个27岁女学员在课程中出现严重的哮喘症状,导师认为一切问题都是由她心里制造出来的,没有理会,也没有破例让她提早离开(生命源泉和生命动力都有严格规定,必须上满所有课程,不得迟到早退),最后导致该学员死亡。  郑著还引用了心理学家J.Haaken及社会学家R.Adams参加完“生命源泉”的课程之后于1983年在《精神科医学期刊》(Psychiatry)发表的论文:  “很多学员对课程赋予极高评价,如‘它改变了我的生命’‘它极有价值’等,令主办者振振有辞--课程是极具成效的。不过,这种评价通常没有具体内容,不能清楚地指出好处所在……这个课程受人欢迎,是由于它挑起人在暗里的“自我主宰”(原文为narcissis?鄄tic)的心理结构,学员会慢慢地接受一套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大量采用‘非黑即白’的分类,绝对化的逻辑,鼓吹神奇的想法”……  “课程强调情感,排斥批判性的理性思维。结果,除非那人已经拥有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及处世技巧,否则,在飙升的期望和现实世界的难变之间,难以调和其间的矛盾。因此在心理上获得持久进步的机会十分微少,甚至可能引来心理伤害。”  以上两段论述,记者在暗访中深有体会。学员们走进教室后的激情高昂与走出教室后的迷惘往往形成鲜明对比。  成都有公司强迫员工去“上课”  “这个课程有系统地削减理性的功能……在现实世界里,课程内鼓励的行为,如单刀直入向对方说清一切,却往往不被认同……课程强调信任的重要性,不过,信任的基础是自己的意愿,并无顾及对方究竟是否值得信任;结果,引致的后果往往是误信他人,招致伤害,令学员产生信念不能落实的苦痛及困惑。同样地,课程所达致的‘关爱’也是一蹴即致,并非由了解充足、共度困境、在接纳对方缺点之后才建立起来的关系。爱的焦点不是对方,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标是证实自己是被爱,能够赋予爱,肯定自我价值。因此,他们相信博爱,无止境的爱,却不理会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一般的元素。课程推动学员接触他人,但在与人相处时亦显得缺乏技巧,人与人没有分别,只要能够达到某一形式的共鸣便觉得兴高采烈,富有人生意义。”  记者调查,目前在国内流传的“全封闭体验式”课程基本属于“生命源泉”或“生命动力”的范畴,而不同的公司在这两项“姊妹”课程上再做了“改进”。有的引进了最新流行的“教练技术”,有的则结合了中国的一些传统思想元素,例如记者暗访的公司添加了有关“七德”(诚、信、恒、虚、慈、俭、敛)的内容。但其主要内容和授课方式都基本一致:初班都是三个工作日的晚上再加上周末两整天。最重要的中班也是五天课程,内容上同样有“救生艇”等游戏?目光对视、分享?拥抱等,且所有学员都需对课程内容保守秘密。  国外有一些公司不惜公费出资让员工去“上课”,因为有些老板认为上过课后的员工“更便于管理”、“更有效率”。而昨日记者接到两名成都读者报料,称其所在的大公司都是由老板缴钱后强迫他们去“上课”,有一家公司事后会从员工工资中扣除“学费”。  日广州一媒体报道,一名42岁的学员从课程毕业后第7天因精神异常被送入广州市精神病医院,被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医生指出“上课”是其患精神病的诱因,而两月前该医生还治疗过两位深圳的病人,也是“上课”后病发入院,分别被诊断为癔症和躁狂症。这两天记者接到多名读者投诉,也涉及“上课后发精神病”的个案,尚需调查核实。本报记者 李亚玲
07.04 18:43
报道2:您现在位于>>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暗访5个月 揭秘全封闭“精英课程” 6:33:1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编者按  我们不能不关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原名叫“生命源泉”(life-spring),起源于美国。  作为一家权威公信的主流媒体,我们不能对这样一个进入社会主流人群并发挥着越来越大影响力的“新生事物”视而不见。  这门“课程”的学员多系“社会精英”:商界高管、企业白领、go-vern-ment官员……而有关这门“课程”的巨大争议如影随形:褒之者誉其为“心灵鸡汤”,不惜辞官位、弃事业乃至抛家别子为其鼓与呼;贬之者斥其为“精神传销”,四处举报,呼吁“全面封杀”。  我们历时五月,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调查。但我们不能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新生事物”做出简单的结论性的判断。我们只能保持客观、中立的媒体立场,对其做出尽可能深入、全面的解读。  同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我们有义务给读者们一个善意的警示:该“课程”不仅在国内日渐风行,还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一些研究者认为“课程”的内容设置涉及“心理控制”,并非适宜所有人群,可能对学员造成“心理伤害”。目前,有些国家已有民间组织为该“课程”学员提供“心理救助”。广州市去年查处了一家经营该“课程”的公司。  神秘课程名称:生命源泉(lifespring)  神秘课程三个阶段:  探索阶段(3个晚上加1个周末近40个小时,学费3300元)  突破阶段(5天4晚,学费6900元)  领导锻炼阶段(3个月,每月1个周末上课,其余每个周末由小组长们组织开会,学费3900元)  神秘课程特殊用语:感召、老土怪、小女孩、海星、转移、回应、3C……  神秘课程参与者:商界高管、白领……  本报记者李亚玲为您报道  神秘课程-日渐风行  心灵鸡汤还是精神传销?  上课之后局长辞职“改变自我”  “我受不了了!她简直疯了!”6月3日,在受到妻子夜以继日地狂热“感召”后,成都市民陈先生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他的妻子自被朋友“感召”去学习了一门奇特的课程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她变得热情高涨、信心爆棚、喋喋不休,四处狂热地去游说亲朋好友也去读那个课程,往往说着说着就声泪俱下,像着了魔一样。大家都开始疏远她,她却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真诚地帮助别人’……”  类似陈先生式的苦恼,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成都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不仅成都,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等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这门课程的“冰火两重天”之中。近10年来,这种从美国引进的“体验式”培训课程正悄然风行国内各大城市。每月都有成千上万的“金字塔中上层”人士掏出大把的钞票走进这种 “封闭式课堂”接受“洗脑风暴”。很多人的命运因此改变:例如成都一位曾经被同事们视作“女强人”的go-vern-ment机关局长在上课后辞职,“我觉得这门课程改变了我的一生……我终于明白了我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我很快就下定决心辞职。”  课程特点  功能超常、收费天价、授课神秘  此类“体验式课程”有许多共同之处:  从宣扬的效果来看,都很“万能”:增进工作效率、突破眼前困境、超越自我极限、增强领导才能、改善人际关系……  从收费标准来看,都是“天价”:一个阶段仅数天,收费高达数千乃至上万。所以此类课程“影响的”都是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体;  从授课方式来看,都是独特的“体验式培训”:导师们(授课者)从不备课,不拟提纲,不做枯燥的演讲,而是以超常的口才加以一个个“游戏”和“练习”来触动和引发学员的“体验”;  从传播方式来看,都很“神秘”:不允许学员以任何方式作记录,所有学员在进入课堂前都必须书面承诺不得对外透露课程内容。而最奇特的是此类课程都从不做广告,也从不对外公开招生,完全通过学员们去“感召”自己的亲朋好友参加来得以扩展。  从社会效应来看,都极具“争议”:支持者赞其为“心灵鸡汤”:“以前的我死了,现在走出课堂的是一个重生的全新的我”;反对者则斥之为“高智商新骗局”:“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传销。”  成都情况  每月“感召”数百学员进课堂  在成都,有数个专营此类课程的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国内多个城市。从2003年7月起,记者就与这门课程的部分学员陆续有过接触。他们多是商界成功人士,另有部分高级白领、go-vern-ment官员。他们只是向记者盛赞这门课程的功效,一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区的总经理甚至坦言:“这是我上过的众多培训课程中最有价值的!”但对相关课程内容他们均讳莫如深。  几年过去了,这门课程在成都发展迅速。到如今,每月被亲友同事“感召”进课堂的学员已达数百人。  神秘课程-记者暗访  体验课程5个月撩开神秘面纱  “课程”三个阶段花费一两万  天价“体验式”课程究竟“体验”些什么?这种奇特的“精神食粮”有着怎样的“营养”?它为什么会在中产以上阶层中风行?有关此类课程的种种传言扑朔迷离。、2006年,陆续有部分国内媒体对此课程做过质疑报道。但采访范围仅限于外围评价,没有深入课程本身。  为对这一越来越具社会影响力的“新生事物”做出尽可能深入、客观、全面的解读,今年1至6月,记者在一位“LP”(完成了三阶段培训的学员)”的“感召”下,进入经营该课程的“成都××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全程体验了5个月,揭开了这门天价“体验式”课程的神秘面纱。  记者暗访的公司将源于“生命源泉”的课程命名为“个人才华提升”,分为“探索”、“突破”、“领导锻炼”3个阶段。  3个阶段每月都只开设1个班。“探索”为3个晚上加1个周末近40个小时,学费3300元;“突破”为5天4晚,学费6900元;“领导锻炼”为3个月,每月有1个周末上课,平时每个周末由小组长们(义务回公司服务的LP)组织开会,学费3900元。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产生几千元其它费用。一些外省学员常“打飞的”往来,成本更高。  封闭培训  自使一套特殊用语  除“领导锻炼”有部分时间在户外“拓展”外,“探索”和“突破”均系全封闭培训。进入课堂前,所有学员需关闭手机,寄放随身物品;时间再长,也必须按规定保持同一坐姿或站姿;不允许私语、走动;时间精确到秒,每逢做游戏练习或中途休息,会有专人手持秒表卡时间。  课程还有一套自己的语言体系。今年3月5日,公司在新会展中心召开了“LP”新春团拜会。约400人着隆重晚装参加。会上一个“LP”自编的小品也许最能反映这套语言的运用模式:  “郭靖”:啊,蓉儿,我体验到你又长胖了几斤!我感召你注意保持体形……  “黄蓉”:啊,靖哥哥,谢谢你给我真实的回应!但那只是你的看法……  神秘课程-内容揭秘  课程的6大设计充满争议  课程内容庞杂,但主要表现出6大设计:  由导师结合故事、寓言或现状传递某种理念  接受者:以前几十年白活了  排斥者:某些理念比较“唯心”  例如导师先让大家各自列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做的事。然后再让大家一一展开分析,最后引导大家得出结论,“其实你所做的‘不得不’本质上都等于‘我愿意’。因为这都是你在比较了所有的得失之后做出的选择,你就要对你的选择负责……”  类似的理念很多:“假如所有的人都说你是一头驴,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找一辆车来拉”;“藏在心中的爱不是爱,活现出来的爱才是爱”、“所谓缺点其实是你的‘特质’……缺点也有‘潜藏好处’……”  这些理念涉及引导学员们改变心态,其宣扬的价值观因多数比较主流,能得到学员们的普遍认同。例如“负责任”、“感恩”、“活现生命价值”等。一些对课程的正面评价由此而生,部分同学认为收获很大:“以前几十年白活了,到现在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也有一些学员质疑其中的某些理念比较“唯心”,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作用,例如课程宣扬“人生是一场感召的游戏”、“只要你去做,就没有做不到的……”  一个女公务员受困于机关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导师引导她:“你是源头,你要真诚的人际关系你就要真诚地去引发”,而当她将这一套用在现实工作中时却根本行不通,更困惑的她在学完第二阶段后退出了。  让学员轮流发言,激发他们说出深藏心底的秘密  接受者:突然拥有某种力量  排斥者:深受打击,后悔,迷惘  这在课程上有一个专用名词“分享”。导师往往从“分享”中找到话题“放大”并“解剖”,让学员们从中看到“关于自己”……  导师要求学员们必须把其他同班学员全部视作“死party”,以锻炼“沟通、信任、付出和团队精神”。为此,导师鼓励学员们“开放自己”:“在这里你是安全的。你平时一直戴着面具生活,难道到现在你还要对自己虚伪吗?”  在学员“分享”时,导师不允许用“我希望……”这样的句式,而要换作语气更强的“我要……”于是学员们的发言,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慷慨激昂。连一些平时懦弱羞涩的人到后来也变得勇气十足。这让部分学员感觉“收获很大”:“我发现自己和以前不一样了,好像突然拥有了某种力量。”  到后来,“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导师会引导你说出你深藏心中的秘密。例如你小时候受过什么打击和侵害?什么事让你变得这样封闭?甚至包括你是否吸过毒、嫖过娼、有过一夜情,是否同性恋、是否有过违法犯罪行为等等。一般的学员开始都会有些排斥或羞涩,但到后来绝大多数都会完全“放开”。甚至有女学员会讲到自己如何被男人骗、又如何出卖自己、堕过多少次胎等等极为隐私的话题。  部分学员“开放自己”后会觉得“很爽”:“终于说出来了,心里轻松多了!”但也有学员却会深受打击。那个讲出自己隐私的女学员,被其他学员当众指责“你真不要脸……”事后她迷惘地告诉记者:“我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会讲那些事,我很后悔!”  通过“非常游戏”让学员“反省”现实中的自己  接受者:从来没有这样深入地看清自己  排斥者:游戏过程近似误导  有一个“红黑游戏”,导师把学员们分成两个组,事先要求“累积到最高的正分算赢”。结果两个组的学员都害怕对方的分比自己高,不约而同采取了和对方同时得负分的玩法。这时导师开始给大家打总结,分析大家游戏时的心态,讲解课程所提倡的观点,并引申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有人做到了双赢,有人却选择了两败俱伤……你平时是否也在不停地玩这种游戏?你是否和你的同事、下属、爱人正在玩着这个游戏?”  有的学员深受触动,开始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从来没有这样深入地看清自己、反省自己!”  而有的学员认为导师把大家在游戏中的态度等同于对人生的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家进行“引导”是“误导”:“课程让我们自我否定,这是一种高明的‘洗脑’。”  有些游戏引发的争议很大。广州媒体曾发表过质疑报道,矛头直指一些“怪异的游戏”,其中提到的“互骂”、“脱衣舞”、“死亡体验”等词汇很容易引发读者的负面联想。但就记者亲身体验来看,有些游戏的方式的确值得商榷,但媒体对其性质的解读也存在误读。  例如所谓的“互骂”游戏,其具体做法是:学员们组成马蹄形,让每个学员轮流站在马蹄形缺口处的“压力点”反思自己,其余学员们则一个接一个地反复批评,直到导师叫“停”为止。如批评得不够大声,会被认为是“对死party不真诚”,甚至遭到导师痛骂:“我?你!你到这个时候都还在出卖你的朋友、出卖你自己!”  这种游戏很考验当事人的承受能力。“你虚伪”、“你懦弱”、“你自以为是”……当陷入了众口一词的批判浪潮中时,站在“压力点”的人不管男女老少,也不管职业如何,哪怕一些现实生活中身份显赫的“成功人士”都会感到惶恐,身子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甚至泪流满面。  记者所在班在玩这个“游戏”时,全班学员都在“压力点”痛哭失声,只有记者一人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这种“非理性批判”,但换来的是小组长们和导师的“恨铁不成钢”:“你的钱白花了!你已经没有接收和提升的空间了!”另有一些游戏是让学员们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去设计服装、制作道具演出9个小品,每个小品中的角色都代表一种性格类型的人,在经历了不同的“死亡”之后获得“重生”……  小品的一些表现形式的确涉及了“脱衣舞”和“死亡体验”,其性质并非外界所传言的那样不堪,但其“提升素质”的功效实可存疑。  把“做慈善、公益”纳入了课程范畴  接受者:满足爱心需求,产生正面印象  排斥者:课程是华袍,袍上却爬有虱子  在课程中,导师会要求学员们从事一些公益活动:“我是源头,从我做起。”  5月6日,记者所在班的学员来到了荷花池,“感召”摊主们捐献儿童物品;5月20日,集体将募捐所得物品送至成都市儿童福利院;6月1日下午,集体来到人民公园“感召”游客们“爱护环境,迎接绿色奥运。”  和其它一些公司不同的是,记者就读的这家公司还将“做慈善”纳入了课程范畴。每个“探索”班学员的3300元学费中的300元被纳入公司慈善基金,公司会安排“LP”代表用这些基金在四川省内去找合适的地方修建希望小学。目前已建成2所。  这些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员们的“爱心需求”,也为公司获得正面评价累积了正分。一些原本对课程持怀疑态度的学员至此则有点意识模糊:“现在我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非好坏来衡量这个课程!”  但也有学员质疑这些活动“流于形式”,并套用了张爱玲的名言:“课程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但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上面爬有虱子。”  “练习”类似心理催眠,触发学员宣泄情感  接受者:治疗了“情感麻木”  排斥者:相同心理手段不能施于不同人  每当开始“练习”时,导师会让大家坐在地上,闭上双眼。伴随着室内灯光的逐渐黯淡、音乐声也缓缓响起。导师手持话筒在室内走动,口中开始引导大家的想象……  导师的声音时高时低,饱含激情,而音乐和灯光也伴随着他的话语适时做着调整。当气氛酝酿出来之后,导师的话会更煽情。导师会用很长的排比句,罗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伤害与被伤害的状况,种种被毁灭的美好与希望,总有一种能与你自身心底埋藏的伤痛契合……  教室中开始传出抽泣声,导师也沉浸在自己的讲述中,声泪俱下。部分学员会情绪失控,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喃喃自语……甚至有人撕扯自己的衣服和头发。  “催眠”之后,灯光大亮,满室都是红肿的眼睛和湿漉漉的脸庞,大家相互对视,恍如梦中。导师要求大家不能交谈,静默离开。  有的学员很快就能回到现实生活中,记者曾见一衣着华丽的中年妇女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掏出手机开始打电话:“××,那600万的货今天到了没有?”而有些学员则许久都无法回过神来,进了电梯仍满面悲伤,掩面哭泣。  有学员认为这种练习有效治疗了自己的“情感麻木”。次日,在一个设立“当下最重要的目标”这个练习时,和记者分在同一小组的3名富商定的目标均是“至少 1个月陪父母吃1次饭,至少每周打1次慰问电话”;而也有学员认为把同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施于不同人组成的群体,存在隐患。  强制学员“感召”更多人来“提升自己”  接受者:感召“海星”,感到崇高、满足  排斥者:拒绝完成强制任务,中途下车  课程语言中,“感召者”为“小女孩”,被感召者为“海星”。这来自一则寓言:烈日下,大批被风暴抛上沙滩的海星即将死去。一个小女孩不停捡起海星抛回大海。母亲说这么多海星你永远也捡不完。但小女孩说:“能救一个是一个!”  导师在讲这则寓言时非常动情,听者也个个动容。这时导师会告诉你,你就是那个“小女孩”,你的亲朋好友就是你的“海星”。他们正在现实生活中“搁浅”,亟须你的“挽救”。惟一的“挽救”方式就是--“感召”他们也来读这个课程!  在“领导锻炼”阶段,这种“感召”成为一种强制手段:每个学员每周都必须宣言自己下周要做到多少个“3C”(即被感召人有意愿来提升、完成功课、缴纳学费)。否则就只能“下车”。而宣言会被当作“承诺”。  在第1周末,记者所在班的大多数学员都拒绝宣言。导师将我们的拒绝等同于“你没有自信”、“你不关爱你的朋友”等等,“你抗拒的正是你要突破的,你要锻炼的正是如何去做到自己不愿做的事”。中途,我们这个班的“状态”让公司很不满意。领队最后要求我们每人必须在1周内做到1个“3C”,未做成者“下车”。记者据理力争,公司这才做出让步。  “做3C”很易引起争议,一些被“感召”的对象近似于被骚扰。因此该课程往往被人疑为“精神传销”。而课程将自身的功效“神化”,“做3C”被视为“功德无量”,记者所在班的导师甚至将其上升到“关乎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提升”的高度。而随着课程的深入,多数学员对这些说法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不仅理所当然去做并从中体验到“崇高”和“满足”。到“毕业”时,记者所在班共做成了20多个“3C”-- “海星”们均是学员们的配偶、亲人、同事、同学或下属。个别“小女孩”为完成任务,甚至不惜自己掏钱来发展“海星”。  有的学员感觉自己从中“得到了提升”:“学会了沟通,重新审视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有的学员则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夫妻不和、父子不和、朋友反目……  3月4日,一女学员遭到全家人的一致反对,4个女友也险些与她断绝关系;5月6日,都江堰的一位男学员被父亲打了一顿后关在家里;6月1日一女学员被男友“软禁”,手机也被砸坏。其男友也曾是一个“LP”,她就是其男友的“海星”,但后来其男友却渐渐认为这个课程“有问题”,禁止她再来上课。  有了5个月的切身体验,记者感到这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课程”的设置极为精妙,环环相扣,能将学员置于一种身不由己的处境,而课程的传播者会让你接受并相信“课程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你好”。从自身的营销来说它做得非常成功,将成本最小化而利润最大化。但它宣扬的带有唯心色彩的观念、带有强制性的思想灌输手段、对理性认知和异见的排斥、怪异的训练手段、部分学员超乎寻常的狂热,冲击了人们原有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极易引发争议。
07.04 18:43
报道3:您现在位于>>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这课程“感召”有两手 让你跟着感觉走 8:05:18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编者按  我们不能不关注这门“课程”。“课程”的原名叫“生命源泉”(lifespring),起源于美国。  作为一家权威公信的主流媒体,我们不能对这样一个进入社会主流人群并发挥着越来越大影响力的“新生事物”视而不见。  这门“课程”的学员多系“社会精英”:商界高管、企业白领、go-vern-ment官员……而有关这门课程的巨大争议如影随形:褒之者誉其为心灵鸡汤,不惜辞官位、弃事业乃至抛家别子;贬之者斥其为精神传销,四处举报,呼吁“全面封杀”。  我们历时5月,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调查。但我们不能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新生事物”做出简单的结论性的判断。我们只能保持客观、中立的媒体立场,对其做出尽可能深入、全面的解读。  同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我们有义务给读者们一个善意的警示:该“课程”不仅在国内日渐风行,还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一些研究者认为“课程” 的内容设置涉及“心理控制”,并非适宜所有人群,可能对学员造成“心理伤害”。目前,有些国家已有民间组织为该“课程”学员提供心理救助。  神秘课程-“感召”方式  6大绝招我就这样被你征服  “生命源泉”赢来的社会评价呈两极分化(本报昨日报道),除了其课程内容本身容易引发争议外,其向学员灌输课程理念的方式因超出普通人的接受范围而争议更大。  方式一:  疲劳轰炸,魔鬼训练  课程安排得极为紧凑,时间与正常作息错乱。例如“突破”的5日4夜,每天从早上10时上至晚上12时许。期间只在下午四五点钟安排一次就餐时间。每次课间休息时间很短,且要完成“作业”。夜间下课后还有大量作业。课程的原则是“每晚至少把头放在枕上4个小时”。这样的“魔鬼式训练”让学员们处于极度疲惫之中,大脑疲于思考,加上长时间身处一个封闭式环境(教室无一个窗户,空气混浊),更容易被动接受外来信息。在“突破”结束当天,100%的学员声音嘶哑、双目红肿、体力透支。次日几个学员病倒,包括记者在内的两名学员因肺部感染不得不到医院输液治疗。  方式二:  反复灌输,强化功效  课程上传输的理念有的很主流,能得到普遍认同,有的“听起来很美”,却与现实规则相冲突。如课程将人的心态分为“索取者”和“付出者”:如果你感到沮丧、痛苦、压抑、怨恨等,说明你处于“索取者”心态,只要你将心态转为“付出”,就能从这些不快感受中“转移”到快乐、轻松、有激情的境界。每当学员有何状况时,导师会提醒你“体验自己处在索取者还是付出者的位置”。  这样的思考范畴的设立,可以让学员慢慢建立一种“认知”,其外在表现为感到自己“心态比以前变好了”;但毕竟那些“不愉快”的产生原因极为复杂,并非仅凭“调整心态”就能消解,学员们往往面临一个“自我意愿”与现实环境的剧烈碰撞,于是学员会出现情绪波动和思想反复。课程则会反复强化灌输效果:“探索”让你“发现可能”,“突破”让你去“实现可能”,而最后3个月的“领导锻炼”则是强化“你的转变”。  其间一些“协助力量”会贯穿始终,例如以小组长们为代表的“老LP”,会通过现身说法、“嘉许你对自己的高要求”等方式“感召”你进入下一阶段。其程序设计非常精妙,几乎做到了“无缝衔接”。  就记者这5个月的观察,一些“强者”能做到将课程理念与现实规则的融会与区分,从而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提升”,因此课程能得到部分“精英”的推崇;但一些“弱者”则仅只能获得一时的“快感”,当激情消退,就可能面临思想混乱。其表现出来的异常会引发周围人的不安,从而引发对课程的负面评价。因此有学员认为,课程如海,只适合“泳技高超”的人群。  方式三:  虚拟温情,填补需求  “原来你曾虚拟某种快乐黏住我心扉,一旦撕开就散裂,原来我曾伪造一个用情锁住的世界,解开之后人全非……”张宇的这几句歌词正是对课程这一方式的最好解读。  课程会在短时间内营造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美好氛围:你身边的人都是你最值得信任的亲人、死party,这里没有伤害,没有欺骗,只有互相的包容和支持。他们每个人都爱着你,你也爱着他们每一个人……那种氛围相当令人沉醉,总有一种能量能让你激情万丈,也总有一种能量能让你泪流满面。  但这种“爱”不是建立在一个相知相吸、经历过现实考验的基础上的,一旦脱离那种与世隔绝的环境,学员们的激情往往如肥皂泡般迅速消退,一些情感脆弱的人会由快乐的巅峰跌落现实的尘埃,空虚、迷惘、失去人生方向感,“我怎么找不到那种世外的感觉了?”这种现象在课程中的术语为“死火”,导师会发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你“穿越”、“转移”到“付出者心态”。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在课堂上都小心地维护着这份“难得的体验”,极少有人惊醒那种“梦幻”。为了持续获得“体验”和“提升”,有部分学员会反复去读这个课程,或是回到课堂当小组长。  方式四:  集体认知,削减理性  在课堂上,学员不可以有不同于导师的意见,“你一定要暂时放下你的评估、分析和判断,因为你现在要学的是你以前没有的,人要突破旧有的框架,肯定会排斥会痛苦,但你一定要坚持,只有穿越自我才能拿到收获”。如果你试图对接收的信息进行理性“过滤”,则被认为“你还在玩儿你那一套!如果你只想玩儿你原来的那一套,你花这么多钱来这儿干什么?”导师会一直用质问或批判甚至痛骂的方式来帮你“突破自己”,多数学员会逐渐放弃对原有想法的坚守,进而认可课程理念。  如果遇上特别的“顽固分子”,导师会采用暂时退场的方式,把此人交给全班同学去“达成共识”。而课程规则是“整个团队做到才算赢”,这时,当事人会面临巨大的“集体压力”。为了不“拖累团队”,也为了不被“集体抛弃”,绝大部分都会最终屈服,极个别的会选择“下车”。  在课程中,往往还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甚至发生学员及学员家属与公司间的激烈冲突。公司和老“LP”们会向新学员解释说:“就是要让大家从诸如此类的具体事件、具体细节中去体验、学习、领悟。”  方式五:  庄严仪式,“清洗旧我”  课程中有许多庄严的仪式,能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让人变得更敏感,情感更容易被引发。有时导师会鼓励大家大哭大叫,直至声嘶力竭。然后告诉你,你刚刚发泄出来的那些不满、痛苦和不美好的东西都已得到了彻底“清洗”。  课程中还有一些“感恩”、“传阅LP族谱(历届LP留下的个人感言)”、“火炬传递”等特殊仪式。其主题离不开“课程给自己带来了哪些不一样”。多数人在“分享”时言语夸张,所谈感受惊人一致,整个程序模式化,往往会引来一些嘉宾的质疑:“你们是怎么回事?怎么看上去怪怪的?”而在课后,大家对课程的实际评价往往和课堂上的发言有重大出入。在毕业的“火炬传递”仪式前,同学们提醒记者说:“在那种场合下不要太坚守自己,适当做些让步,不过是一个游戏,好好把它玩完。”课程极为推崇“真诚”,但对这种“真实的谎言”,却被屏蔽在课程倡导者们的意识之外。  方式六:  感情催化,身不由己  并不是所有学员都对课程“感冒”。公司也允许学员们在“试听”2小时后退费“下车”。但在退费前,公司会通知“下车者”的“感召人”来“挽救海星”。初级阶段和记者邻座的建筑商张先生曾决定“下车”,但“我那朋友叫我给她一个面子,最后几乎是声泪俱下地求我留下来,我哪里还敢走呢?不看僧面看佛面,想想不就几千块钱吗?”  由于有较大比例的“拉郎配”,加上课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有相当比例的学员在离开课堂后“获得的提升”慢慢消退。  课程仅对学员设置经济门槛,而入读者心态各异:有的确是想去“提升自己”,有的则是想去借这个“精英聚集的平台”招商融资,有的单身男女则是想去其中“钓鱼”……而有些学员从中学到的是“生意经”,目前已有学员在绵阳、德阳另立山头。  同一套课程,被不同素质、不同能力水平的“导师”演绎,效果也完全不同。怎样的人才能当“导师”?眼下的现状是“英雄不问出处”。课程的模式被简单克隆,众多公司在累积经营额的同时,也给课程本身累积了负面评价。  神秘课程-成都导师  上完课程后局长不当了  “生命源泉”的讲授者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导师。  在推崇该课程的学员们心中,他们都是“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学者”,而在排斥该课程的学员们眼里,他们则是“世故的‘老油条’。”  导师们都系先当学员再“半路出家”。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极为推崇该课程,甘愿为推广该课程放弃自己原有的事业和社会关系;感情丰富,极易流泪;口才极佳,肢体语言生动,不需准备任何教案和资料便能将一堂长达数小时的课上得妙趣横生;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能巧妙处理各类突发意外状况。  这5个月内,记者先后接触了3位导师:爱德华先生、温迪女士。两人都是中国人,来自香港地区,进入该课程前均系商界成功人士;X女士为成都本地人,在进入该课程前系手握实权的go-vern-ment官员。他们都是在上了该课程之后,认为自己此前的人生“纯属虚度”,从而偏离此前的人生轨迹,踏上了推广该课程的人生旅程。  6月5日,记者正式对X做了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这位曾被同事们视作“女强人”的前go-vern-ment官员表示,她早已将一切外界“误解”置之度外。  她告诉记者,她接触这门课程是在2001年,这门课程的原名叫“生命源泉”(lifespring),由一个叫“亚洲行”(asia works)的公司于20年前从美国引进亚洲,最早进入日本,再进入东南亚,最后从中国香港地区引进内地沿海城市广州。  那时的她仕途一帆风顺,已在局长任上7年。18年的公务员生涯,让她感觉自己常常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表面上,她早已将一些机关生存法则玩得炉火纯青,实际上却和她内心的一些深层次渴求相背离:“我常对自己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她曾经多次想辞职去追求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勇气真正走出那一步。这时,她的一位读过“生命源泉”的朋友告诉她,她“需要一些改变”,而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她完成这些改变”。朋友的话正好“点了穴”,她于是打飞的前往广州“上课”。  “这门课程改变了我的一生。它是一个人生工具,让我明白了很多事,让我学会了区分。我终于明白了我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我很快就下定决心辞职。”  X的辞职在亲友同事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关于我辞职的谣言很多,有说我犯了法被逮捕的,有说我痴迷传销的……刚开始的那段时间,我的电话几乎天天都被打爆。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X先到课程同学Z先生的公司打了一段时间工,后来则干脆进入公司做了负责“突破”阶段的专职导师,每月往返成都与广州两地授课。“当导师很累,收入也并不高。但我觉得奉献真的是快乐的!”X动情得流下了眼泪。  当记者问及课程引发的种种争议,以及课程是否存在一些“设计缺陷”,比如存在一些非理性现象时,X认为:“‘生命源泉’已流行了数十年,它所有的内容设计都经过了千锤百炼,也许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不见得适用于每个学员,但我至少没有见到它对学员产生过什么危害。”  神秘课程-小组长  自掏腰包为课程当“义工”  自己出钱出力为课程打工  在“生命源泉”的传播中,除了导师之外,另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小组长。  小组长由学完3个阶段的老“LP”义务担任,他们甘愿占用自己的工作、生活时间花费高额成本来这里为公司免费打工——协助导师授课。在“领导锻炼”阶段,小组长的角色尤其重要,任务繁重:3个月内,每一周小组长们都要组织所有学员开会、负责收集“作业”并对每位学员进行3次“电话指导”。  由于报名当小组长的LP多,他们还需经过激烈的“竞争”。来自绵阳的李老板有一次因成绵高速大雾,虽提前两小时出发还是迟到了几分钟,落选后他急得差点儿哭了;另一名男LP有一次因忘了穿“正装”,赶紧去附近商场花1000多元买了件西装,但仍被淘汰。他们很认可公司这样的“严格要求”,认为这正是对自己“严谨度”的最好锻炼。  虽然小组长们性别年龄职业有别,但他们的面部表情仿佛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动作语言也大同小异。而他们和导师们一样,都很容易情绪激动,很容易掉泪。在和他们交流时,表面上他们非常善于聆听,很有包容心,实际上他们有一种潜在的偏执,根本听不进与课程观点不同的意见。  小组长对学员要求十分严苛  在学员们眼中,小组长们的“锻炼”标准十分严苛:有一位小组长,说好晚上7点打“指导电话”,则组员们必须以新闻联播的时间为准在7点准时打过去,前后误差不能超过15秒。  而小组长们都很执著,你“承诺”了的事,不管你有什么理由没做到,统统会被视作“借口”,他们会通过种种方式来“支持”你“突破自己”。有一个都江堰的学员,一直很抗拒做“3C”。他的小组长系一名律师,这名律师先是不停地电话“感召”,最后直接驾车前往都江堰,亲自陪着他去做“3C”。该学员感动之余当晚就“感召”了自己的小姨当“海星”。这样的情形在小组长中很常见。  课程将小组长们置身于道德制高点:“你们是在无私奉献。”小组长们很认同这种赞誉。在课程中,有许多庄严的“感恩”仪式专为小组长们准备,在仪式的进行过程中,小组长们往往被别人也被自己感动得泪流满面。而这种“感动”正是支持他们“费钱费力打义工”的动力。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体验到,付出真的是快乐的!死party们,我感召你们也回来做小组长吧!” 有了小组长们“接力式”的“无私奉献”,此类公司雇用的员工非常少,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以记者暗访的公司为例,这个年营业额近千万元的公司雇用的固定职员不足10人。  神秘课程-学员争议  正方观点:感觉不错,靠个人去领悟  反方观点:对人精神控制比传销还凶  昨日,众多读者打进本报热线来交流自己“上课”的感受。其中有知名商界人士,也有企业白领和公务员,留下自己真实身份和联系方法的有29位。他们的评价仍然呈“两极分化”。褒之者和贬之者以及迷惘不能判断者的人数分别为:7:14:8。  某软件公司董事长发来短信:我近4年都在进行这样的学习,收获很大,我认为课程是正面的。  陈小姐:我正在上“生命源泉”第三阶段的课程,看了报道,觉得记者的整个立场还是算比较客观。我自己的感受是学了之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自己觉得还是有挺大帮助的。我认为学习课程后,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些事,要个人去体会去领悟。我学这个后,周围的人对我的感觉还不错,认为有变化但还没有变得让人觉得不能接受。  家具商王先生:我的一个朋友拉我去上这个课,他说:“你快完了,赶紧去上这个课吧!”我当时想,啥子课那么神哦。但朋友又说:“上这个课程的好多都是些大老板,你的项目不是正缺资金吗?你进入这个课程和他们交上朋友,对你很有帮助!”我这才动心。但也没从中找到什么商机。至于内容,我感觉也不是完全无用,但意义不大,根本不值那么多钱。而且很不喜欢那种氛围,很像传销。  某公司部门经理:我是被上司“感召”进去的,他帮我出了学费。课程内容我分不清楚好坏,好像有点用,又好像很空。但那种疯狂的氛围让我很不舒服。例如有一个学员指责其他“死party” 不来开小组会,说什么“哪怕是妈老汉儿死了,也该遵守承诺先来开会”,真是太可怕了!搞传销的人是财迷心窍,搞这个的却是缴了高价去帮开课程的公司打义工。它对人精神上的控制比传销还厉害!  陈先生:我觉得课程的一些练习简直有点侮辱人格!有一次,居然要求一个女学员当众装疯去“突破自己”,还要装得全班学员都认可了才停止,这些方式我不能接受。我感觉上这个课很容易把自己上傻。课程有大量心理技巧,想问一句导师有没有心理医师的执业资格?  本报记者李亚玲为您报道附:新闻链接地址:.cn/s//s.shtmlhttp://www.newssc.org/gb/Newssc/meiti/cdnb/csrx/userobject10ai1256192.htmlhttp://www.newssc.org/gb/Newssc/meiti/cdnb/sm/userobject10ai1255484.html
11.17 16:08
11.17 16:10
怎没有执法机关去管管啊.太害人了[暴怒][暴怒][暴怒]
11.22 01:5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命体验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