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袁隆平的 王曼玉详细资料料

袁隆平的优秀事迹_百度作业帮
袁隆平的优秀事迹
小然然1420
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但是,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77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坚信,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
4月29日,袁隆平在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院士,这只是他获得的大大小小无数荣誉中的一个.因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一个发明——杂交水稻,他已经获得过国家特等发明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数十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但这些奖励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5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 摄爱提问、好自由的城市学生立志学农扎根农业
5月10日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袁隆平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这其实是他多年的人生感悟,从一位普通的城市学生到世界农学泰斗,他一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二,小名二毛.1942年初秋,他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保持至今,受益终生.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期间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6点钟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这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由于个头小,没有被选中.在参赛那天,不服气的他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进入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他热情很高才勉强答应让他去试一试.结果,他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学无一入选.不久,他又在湖北省里的比赛中又夺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从此,他酷爱上了游泳直到今天,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塑就了他百折不挠、勇于搏击的个性.
上小学时,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尽管父亲袁兴烈希望他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19岁的袁隆平仍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不仅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大师也从此起步.
但袁隆平对自己的学生生涯却有着另一种理解.5月10日,袁隆平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风趣而谦逊地说:“我的大学同学说我的爱好应该是‘自由’,特长是‘散漫’.现在听了这么多的赞扬话,我的压力不小啊!”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最初他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就是在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饿死在路边,意识到只有水稻才是农民的救命粮.
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挑战权威 发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袁隆平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终于获得巨大成功.(资料图片)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禁区.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触地说:“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那永远也创不了新,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科技创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怀、智者的头脑,更需要勇者的胆识、志者的坚韧.我们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坚持,相信自己能够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创新,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报料热线]
[报错有奖]
日,是去年最让我兴奋且会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袁隆平院士来到兴宁新陂新金村,来到了我种植的第五期华南双季超级稻“超优1000”年亩产3000斤技术模式攻关示范田。
  口述:李志新
  整理:袁晓敏&刘世锦
  日,是去年最让我兴奋且会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袁隆平院士来到兴宁新陂新金村,来到了我种植的第五期华南双季超级稻&超优1000&年亩产3000斤技术模式攻关示范田。
  袁隆平院士一下车就健步走进水稻田里,在田埂边走走停停,仔细查看水稻的长势。他问我有没有种过这么好看的水稻。我说当然没有。我从2007年起成为种粮大户,&超优1000&是我九年来种过的长势最好、抗倒伏能力最强的水稻。这也是九年来,种植水稻过程中压力最大的一次实践。因为我们的攻关目标是双季年亩产3000斤,而我平时种植的普通水稻品种单季亩产也就1000斤,这是袁隆平对我们的期待,也是梅州粮食安全的一次展示。
  2014年底,我拿到了400斤&超优1000&的种子。2015年初,采用先进的强源活库优米栽培技术播种后,我每天都到田里看水稻的生长情况,市农业局等攻关负责人每隔10天就来测量一次水稻的密度、叶片、有效穗等。但去年5月下雨频繁,水稻品性不适应,出现的白叶枯和细菌性条斑病没办法控制住。而测产验收日子不断逼近,我越来越有些不安。
  测产当天,袁隆平、谢华安和罗锡文三位院士一起来到我的试验田。袁隆平院士直言,我今年的水稻收割早了点,收成测产结果可能与目标有差距。最后出来结果是110亩试验田的平均亩产量为703.9公斤,与目标750公斤有一定差距。我当时觉得非常遗憾。11月18日,晚造平均亩产1519.4斤,最高亩产1694.6斤刷新了我市晚稻亩产纪录,但结果令人惋惜,综合早晚稻年平均亩产为2927.2斤,距离3000斤目标有72.8斤的差距。
  袁隆平院士说攻关时间是三年,这是我第一次种植这一品种的水稻,达到这个产量已经不错了,如果2016年种植的水稻长势好,他还会来梅州。所以,我也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今年一定要达标,并把去年没能和袁隆平合照的遗憾补上。袁隆平的海南缘:在三亚睡茅屋草舍 点煤油看书(图)
日 08:27  来源:  宋体
袁隆平在三亚南繁基地观察水稻。(资料图片)
袁隆平和年轻人一起打排球。本报记者苏建强摄
  “第一次到海南,问鱼多少钱?老板说‘di ga di’(四毛四)。海南话好难学,47年了,还是听不懂。”会说6种方言和一口流利的英语、攻克了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面对海南话,无奈地摇了摇头。
  90年前,袁隆平的祖父也曾被海南话“难倒”过。“那时,祖父被任命为文昌县县长,他从江西出发,经7天7夜到海南,一上岸,发现当地人说话一句都听不懂,‘这是到了外国吗?这个县长做不得!’,于是递交辞呈,回去了。”2月4日,袁隆平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回忆起这件“趣事”。
  但是,袁隆平没有被海南话“吓”回去。从1968年第一次踏上海南岛,47年来,每年冬季他都在海南度过,从事着南繁育种研究。也是在这座岛屿上,他成功地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帮助世界逐渐走出饥饿。
  三系的杂交,三代的缘
  “三系杂交稻的研究,让我续上了祖辈的海南缘”
  “我虽身在长沙,心却在三亚。”2月4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2个小时的专访内,袁隆平3次这样说道。
  他的祖父曾与海南“擦肩而过”,而他注定要续上这份缘。
  1968年冬,带着祖父的海南故事,袁隆平背上行囊,先步行、后乘汽车、倒火车、转水路,一路颠簸,踏上海南岛。那时,从事三系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正与时间“赛跑”,内地冬天寒冷,稻谷不能繁育,只能看着时间白白流失,而海南岛冬季温暖,正好弥补了这份缺憾。
  那时的海南岛,还很落后,农民住的基本是茅屋草舍。他所落脚的三亚南红农场,也是茅屋草舍,窗户很小,屋里光线很暗,屋内没有电灯,床是用竹竿、秫秸搭的地铺。
  袁隆平的学生不忍心老师睡地铺,就弄来一张床。他笑着说,“睡啥床都没关系,睡着之后,也无所谓标准客房和茅草屋了,就是总统套间还不是一码子事。”天热,海南冬天也有蚊子,由于没有蚊帐,一次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他用盖稻秧的薄膜把全身裹严,薄膜不透气,一夜之间捂出了一身热疮。
  条件虽苦,但海南的密林、蒿草、碧水,以及无边的大海,给袁隆平难得的宁静和自由,让他安心从事科研。
  南红良种场原技术员冯克珊,就住在袁隆平的隔壁,他回忆,每天晚上,袁老师从地里回来,点上煤油灯,就躺在床上看书,裤腿都还是卷着的。有时就自己手绘图画,给大家讲课,什么是杂交育种,什么是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
  海南充分地回报了这位不畏艰苦的科学家“儿子”:不仅用其温暖的“怀抱”,加快水稻世代繁殖,缩短了杂交水稻研究时间;还为袁隆平提供了重要实验材料――雄性不育野生稻,促其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为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回忆,1970年11月,冯克珊与助手李必湖,在南红农场与三亚机场公路之间铁路涵洞的水坑沼泽地段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随后,我们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
  可以说,三系杂交稻的研究,让袁隆平续上了祖辈的海南缘。
  47年的南繁,47年的情
  “我是三亚荣誉市民,三亚城市宣传语英文是我取的。”
  “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海南。”袁隆平说,因为南繁,缩短了一半的育种周期,使得杂交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连续取得突破。
  海南的阳光,送给了世人粮食,也留住了袁隆平47年的岁月。自从1968年第一次踏上海南岛后,每年冬季,袁隆平都要在海南待上三四个月,从未间断。“1975年初,父亲去世,他都还在海南。”妻子邓则回忆。
  47年,袁隆平从在科学界跌跌撞撞的农校青壮年教师,变成了闻名世界的科学家;47年,三亚从“天涯海角”的小渔村变成国际旅游名城。袁隆平和三亚,一同成长。
  “我还是三亚荣誉市民呢。”谈及自己的海南情,袁隆平越说越兴奋,他说,“三亚有‘美丽三亚,浪漫天涯’、‘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中英文城市名片,英文名片就是我命名的!”
  海天深邃湛蓝,云霞纤尘不染。每次到三亚,一下飞机袁隆平都要深深吸一口空气,体验下熟悉的味道;每次离开三亚,他也要深深吸一口,将三亚的味道吸进心头。“我有气喘,但是一到三亚,就不治而愈,红光满面。”袁隆平说。
  爱这片土地,就会回报这片土地。2003年,袁隆平被聘为海南省政府高级科技顾问。为了用实际行动“履行”顾问义务,当时74岁高龄的袁老专程从长沙乘飞机赶到海南为省政府献计献策。去年,袁隆平又担任琼州学院客座教授,与师生座谈交流热带农业发展前景。
  去年年底,袁隆平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发出邀请:“到三亚请大家吃超级稻煮的饭!”
  “海南是育种宝地,已经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海南对国家粮食安全仍然非常重要,应好好规划好好保护,发挥作用!”袁隆平说。
  千斤的水稻,千斤的恩
  “吃米糠、全身水肿的日子已经远逝,但袁隆平的恩情是永恒的”
  “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500公斤,超过了日本,他们水稻平均亩产是450公斤。印度6亿亩水稻平均亩产仅为200公斤。”袁隆平说,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遥遥领先。
  千斤的水稻,千斤的恩。一个个数字的增长,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远离饥饿。
  历史上,大饥荒时常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海南岛,更是拥有长时期的缺粮历史。宋代诗人苏东坡谪居儋州时,作诗曰“北船不到米如珠”,甚至行辟谷法来应付缺粮危机。
  “经历过饥饿,就知道袁隆平的贡献是多么伟大,也就知道为什么中国那么多农民称袁隆平为当代‘神农’。”已经年过古稀的冯克珊就经历过饥饿,“1959年,没有粮食,我们就从山上采有黏性的野果,与米糠一起煮,做成米糠团,吃了3天,全身水肿,小腿变大腿。”
  冯克珊说,大家都说海南岛种三造水稻,其实能种三造的水田面积很少,主要是琼南水利条件好的地块。而海南气温高,水稻生长周期短,产量一直不高。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海南岛水稻平均亩产也仅两三百斤,大部分农民家的粮食青黄不接。
  直到海南开始推广杂交水稻,海南水稻单产才大幅度提高,让农民终于不再为缺粮发愁。冯克珊还清楚地记得,30多年前,第一次拿杂交水稻回老家琼海种植的场景。“是‘籼优6号’杂交稻,种下去当年出现旱灾,常规稻很多旱死、没有产量,而杂交稻在一场雨后,神奇地‘活’了,产量也很高。”
  除了让海南人远离饥饿,袁隆平还为不少海南农民提供了“工作”。
  初春,临高县新盈镇龙蓝村一片百亩田洋里,稻秧绿油油,正在孕育着谷穗。“这些都是种子,我从事水稻制种10余年了,每年种上千亩,都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临高新盈镇制种大户陈贤说,“是袁隆平让我吃上了‘制种饭’!”目前临高水稻制种面积达到3.1万亩,年产值7000多万元。
  正如许多农民所说:虽然吃米糠的日子已经远逝,但是袁隆平的恩情是永恒的!(记者 况昌勋 范南虹)
编辑:陈少婷
本网官方微信看看袁隆平说的这段话,大家有何看法? | 自然控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053656人加入此小组
袁隆平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了一段话。他进行类似的表述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一次,我感觉他的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大家请看:
+ 加入我的果篮
“我们的超级稻绝对不含转基因。目前转基因有抗虫抗病的,来自细菌,叫做“毒蛋白基因”,人吃了会怎么样?又不能由人试吃,只能用小白鼠来做实验,但人是人,小白鼠是小白鼠。大家对“抗病抗虫的转基因农作物能不能吃”存有疑问,完全可以理解,国家也很慎重。单从过去的实验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我愿意为科学献身,吃吃那个转基因大米,证明没有问题。  我也号召年轻人试吃,证明对下一代也没有影响。  但是,转基因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全是抗病虫害的。有的转基因只是为提高产量的。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把玉米这种高光效植物的碳4基因,转到属于碳3植物的水稻上来,提高光和作用效率。按光合作用进行途径的不同,碳4比碳3光合效率高30%—35%。玉米本来可以吃,这种转基因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我只说说自己的感受,欢迎批评。从这一段话中,我看到了三点。一是针对抗虫害的BT基因,袁隆平在刻意营造恐慌氛围,吓唬公众;二是袁隆平在刻意营造民族英雄的形象,企图塑造一种愿为科学献身的大无畏形象;三是袁隆平在刻意宣传自己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做足了广告。综上三点,我的结论是:袁隆平正在阻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又上纲上线了……这是那个年代的人留下的老毛病么?继续给温总理写信吧,没准中医不鸟你,这次就严查了。在这就算给袁隆平踏上一万只脚,一万个不答应,一万万个不答应,有什么意义?
引用阴影的回应:又上纲上线了……这是那个年代的人留下的老毛病么?继续给温总理写信吧,没准中医不鸟你,这次就严查了。在这就算给袁隆平踏上一万只脚,一万个不答应,一万万个不答应,有什么意义?看来我很不招人待见啊。哈哈~~~我是根据事实而提出的三点看法。虽然我说了“欢迎批评”,但请就这三点看法加以驳斥。你这种只知道闲扯,不懂得就问题实质加以讨论的态度~~~难道是你这个年代的人的通病么?
我只有一个问题:果壳问答站的底线在哪?
+1现在果壳很多人都只看是谁发的贴,然后不管问题只会喷人。。引用夜锦郎的回应:看来我很不招人待见啊。哈哈~~~我是根据事实而提出的三点看法。虽然我说了“欢迎批评”,但请就这三点看法加以驳斥。你这种只知道闲扯,不懂得就问题实质加以讨论的态度~~~难道是你这个年代的人的通病么?
引用真的水长的回应:我只有一个问题:果壳问答站的底线在哪?如果我所记不错的话,果壳的底线就是用事实说话。第一,作为一种天然杀虫剂,Bt毒蛋白久经考验。早在1938年,法国就开始使用。由于这种农药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对环境没有污染,因此时下大行其道的有机食品广泛使用Bt毒蛋白作为杀虫剂。而含BT毒蛋白的转基因玉米更是已经被美国人食用多年。我并不是说现在的含BT蛋白的转基因水稻就不需要严格审查,但袁隆平拿“小白鼠”说事,分明是在吓唬公众。第二,什么叫做“愿意为科学献身,吃吃那个转基因大米”?难道科学的毒理试验是这样做的么?这分明就是在借题发挥,标榜自我形象。第三,我不是说他研究的增产型转基因水稻有什么不好,我只是指出他在做广告这一事实而已。而做广告本身,并没有贬义。以上皆愚见耳~~~~
理论水平有限利益作祟以上我的看法
C#程序设计师
引用夜锦郎的回应:如果我所记不错的话,果壳的底线就是用事实说话。第一,作为一种天然杀虫剂,Bt毒蛋白久经考验。早在1938年,法国就开始使用。由于这种农药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对环境没有污染,因此时下大行其道的有机食品广泛使用Bt毒蛋白作为杀虫剂。而含BT毒蛋白的转基因玉米更是已经被美国人食用多年。我并不是说现在的含BT蛋白的转基因水稻就不需要严格审查,但袁隆平拿“小白鼠”说事,分明是在吓唬公众。第二,什么叫做“愿意为科学献身,吃吃那个转基因大米”?难道科学的毒理试验是这样做的么?这分明就是在借题发挥,标榜自我形象。第三,我不是说他研究的增产型转基因水稻有什么不好,我只是指出他在做广告这一事实而已。而做广告本身,并没有贬义。以上皆愚见耳~~~~我可不可以理解你这是断章取义?按照我所理解的意思:1.袁老说的是,过去对抗虫害的转基因实验都是基于小白鼠上的,故此会有很多人担心“小白鼠和人不一样,人吃了会不会有害”,袁对此担忧表示理解,同时指出,按照过去的实验结果来看,没有什么问题。2.袁老表示要亲自试吃人们所担忧的这种转基因大米,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表率作用,因为总有人叫“科学家自己都不吃”、“小白鼠吃了没事不代表人能吃”云云。LZ你非要理解为标榜自我,我只能说是故意歪曲,小人之心。3.人家说一下自己目前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就是广告?即便是广告这也也不是带有商业性目的的,有什么问题吗?
C#程序设计师
引用夜锦郎的回应:我只说说自己的感受,欢迎批评。从这一段话中,我看到了三点。一是针对抗虫害的BT基因,袁隆平在刻意营造恐慌氛围,吓唬公众;二是袁隆平在刻意营造民族英雄的形象,企图塑造一种愿为科学献身的大无畏形象;三是袁隆平在刻意宣传自己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做足了广告。综上三点,我的结论是:袁隆平正在阻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果袁隆平说过去的抗虫害转基因没有问题,希望做足实验,但是我不会带头吃,我现在研究的内容不方便透露,我还能给他扣别的帽子:没有事实依据,不负责任,妄为一个著名科学家;作为相关专业学者,没有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神神秘秘,不知道拿郭嘉的钱干什么。
C#程序设计师
扣帽子很简单,但请不要“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别人。
生物技术学士
夜郎,感觉偏激了。
引用夜锦郎的回应:看来我很不招人待见啊。哈哈~~~我是根据事实而提出的三点看法。虽然我说了“欢迎批评”,但请就这三点看法加以驳斥。你这种只知道闲扯,不懂得就问题实质加以讨论的态度~~~难道是你这个年代的人的通病么?我不是学生物的,我是不懂问题的实质,但是我会看一些新闻科技报道,文献什么的。我也知道很多东西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不是谁谁谁说话决定的。我也知道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人的解读下能有不同的味道,更何况是扣着帽子的解读,也没准是不是断章取义,或者为了某些目的把前后文扣下了什么的。我觉得看一个人怎么样,要比较全面、系统的看待,不能因为根本不知道哪里来的一席话就说他人格有问题。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奇怪,老爷爷们不都是很慈祥的么……
土木工程研究生,FRP
按楼主的理解以后大家都不用说话了
引用夜锦郎的回应:我只说说自己的感受,欢迎批评。从这一段话中,我看到了三点。一是针对抗虫害的BT基因,袁隆平在刻意营造恐慌氛围,吓唬公众;二是袁隆平在刻意营造民族英雄的形象,企图塑造一种愿为科学献身的大无畏形象;三是袁隆平在刻意宣传自己的转基因水稻品种,做足了广告。综上三点,我的结论是:袁隆平正在阻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前面的不好说
第三点是不对的
人家的并不是转基因水稻。他总不会一面种转基因的东西还说转基因的不好吧?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呀,谁不是在刻意的塑造什么啊?塑造好孩子的、塑造好学生的、塑造好员工的、塑造好家长的、塑造好老板的,只要人家不是伪造的就好了。美国不也是在塑造自已就是救世主吗?如果对人家有意见,不要总是从道德层面去说,要去找法律上的、科学上的。
前段时间看文革纪实,真的发现lz的语气跟那个时代的革命小将好像阿…………好像~~……好像~~~好像阿~~~~………………我是打酱油的~
正像你说的“我愿意为科学献身,吃吃那个转基因大米,证明没有问题。”说明你也不确信吃这个转基米是安全的是吧!那就说明老袁说的并没有错啊!吃这个转基因米还是有隐患的。lockquote]引用夜锦郎的回应:“我们的超级稻绝对不含转基因。目前转基因有抗虫抗病的,来自细菌,叫做“毒蛋白基因”,人吃了会怎么样?又不能由人试吃,只能用小白鼠来做实验,但人是人,小白鼠是小白鼠。大家对“抗病抗虫的转基因农作物能不能吃”存有疑问,完全可以理解,国家也很慎重。单从过去的实验来看,是没有问题的。我愿意为科学献身,吃吃那个转基因大米,证明没有问题。我也号召年轻人试吃,证明对下一代也没有影响。但是,转基因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全是抗病虫害的。有的转基因只是为提高产量的。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把玉米这种高光效植物的碳4基因,转到属于碳3植物的水稻上来,提高光和作用效率。按光合作用进行途径的不同,碳4比碳3光合效率高30%—35%。玉米本来可以吃,这种转基因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引用鲜肉粽子的回应:我可不可以理解你这是断章取义?按照我所理解的意思:1.袁老说的是,过去对抗虫害的转基因实验都是基于小白鼠上的,故此会有很多人担心“小白鼠和人不一样,人吃了会不会有害”,袁对此担忧表示理解,同时指出,按照过去的实验结果来看,没有什么问题。2.袁老表示要亲自试吃人们所担忧的这种转基因大米,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表率作用,因为总有人叫“科学家自己都不吃”、“小白鼠吃了没事不代表人能吃”云云。LZ你非要理解为标榜自我,我只能说是故意歪曲,小人之心。3.人家说一下自己目前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就是广告?即便是广告这也也不是带有商业性目的的,有什么问题吗?同意9楼的说法。我看过这段话后也没有想到楼主想到的那些。
但看这一段的字面意思,楼主理解错了
固体力学硕士生,君政学者
不是说人类之所以将小白鼠作为动物与医学模式生物(相当于植物学中的拟南芥)的原因就是因为小白鼠跟人类有很大的相似度吗?不知是否也体现在这种地方?
引用夜锦郎的回应:看来我很不招人待见啊。哈哈~~~我是根据事实而提出的三点看法。虽然我说了“欢迎批评”,但请就这三点看法加以驳斥。你这种只知道闲扯,不懂得就问题实质加以讨论的态度~~~难道是你这个年代的人的通病么?根据你说话内容的事实,我得理解是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肯定不同意,但是扣帽子就这么简单。你以为你根据事实了?管它什么“事实”都可以扣你想扣的帽子。。
生命科学界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很多生命过程都是黑箱。目前,在没有生物学定理、任何实验的可重复性不高的情况下,大力开展转基因工作,危险系数很大。纵使人类科技再高明,也需要和大自然和谐共处,也需要经受自然选择的洗礼。转基因技术让一部分生物暂时越过了大自然的监督,但当它们再次回到大自然的循环中,必定会引起震动。震动的破坏力有多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许一次试验足以致命,到时候人类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1.袁隆平的是杂交水稻,不是转基因。2.袁隆平80多了,没必要争那个虚名。况且他现在的名声已经很隆了,不需要再说些哗众取宠的话。3.袁老先生自己也说,他愿意亲身做试验。4.我建议楼主再仔细看看袁隆平前一阵子说的话。
拒绝动机论
是不是过于敏感了呢???譬如说,你所研究的东西一直不被人接受,但是很可能是有价值的,那你会怎么办?卯足劲上呗。何必又是名誉,又是塑造神这些语言来给人贴标签呢,换位思考一下吧。何况,个人确实佩服袁老先生,他的成功的经验是我们年轻一辈人应该学习的。至于这段话,回顾一下历史大概能够了解,国民对这方面知识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想一下子想楼主一样那么明白事理,估计袁老先生也不必说这些话了。
我怎么看到的是袁老愿意自己去“冒险”(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抗病虫基因稻缺少人类食用的依据,所以不能吃的时候),来证明这个水稻是可吃的。我自己培育的是杂交种,不是转基因,但我理解你们对转基因的担心所以我愿意带头尝试一下,再说了象使用玉米基因这种转法更是对你们健康没影响了,我们还在做呢。这叫阻碍农业发展?楼主这理解算什么……要讲事实的话就好好讲事实,别曲解文意自以为是事实。
有机化学博士,法学学士
觉得袁隆平的意见基本上是合理的。任何涉及到公众的科学研究都必须非常谨慎,无论是新药、新种子还是新型客机、高铁。
嗯呐,攻击名人并提出与众不同的偏激观点似乎永远是挖坑的好手段哇→_→
引用馒头老妖的回应:觉得袁隆平的意见基本上是合理的。任何涉及到公众的科学研究都必须非常谨慎,无论是新药、新种子还是新型客机、高铁。问题是转基因品种的食用安全性(相对其他方法--例如杂交--得到的新品种)是否需要格外的谨慎。有什么理论依据?
土木工程研究生,FRP
不知道“格外谨慎”这个词您是从哪个字缝翻出来的?政府随便搞你们有道理骂,专家说不能随便搞你们也有道理骂,岂不是屌爆了?引用zorkist的回应:问题是转基因品种的食用安全性(相对其他方法--例如杂交--得到的新品种)是否需要格外的谨慎。有什么理论依据?
引用白长老很萌哒乃们表黑的回应:不知道“格外谨慎”这个词您是从哪个字缝翻出来的?政府随便搞你们有道理骂,专家说不能随便搞你们也有道理骂,岂不是屌爆了?为何对任何一种杂交稻,袁先生没表示要自己先吃若干年?这还不明显吗?对您第一个问号以后的部分(政府随便搞...),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就不随便回复了。
引用zorkist的回应:为何对任何一种杂交稻,袁先生没表示要自己先吃若干年?这还不明显吗?对您以一个问好以后的部分(政府随便搞...),我搞不懂是什么意思,就不随便回复了。因为民众并没有质疑任何一种杂交稻的安全性,但是民众在质疑转基因稻的安全性,很常见的一个说法就是“转基因稻即使有动物实验,我们也不相信人吃了会没事,听说科学家自己都不吃”。
土木工程研究生,FRP
给跪了,您到底有没有做过语文阅读理解?袁老表示自己可以试吃,是紧接着“公众有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承接上文才这样说的好伐?这都能总结成袁老对转基因“格外谨慎”,我真是服了您了引用zorkist的回应:勘误:第一个问号以后的部分
引用翻滚的喵的回应:因为民众并没有质疑任何一种杂交稻的安全性,但是民众在质疑转基因稻的安全性,很常见的一个说法就是“转基因稻即使有动物实验,我们也不相信人吃了会没事,听说科学家自己都不吃”。于是袁老表示:我理解你们的担忧,所以我愿意做为一个公众人物站出来先吃,用我自己的身体来做这个证明。谁害怕的话可以看我——何来“自己先吃若干年”之说?又不是不让别人吃了,只是给害怕吃的人做个样子,让他知道科学家,尤其是研究水稻的科学家一样在吃。流言就是这么来的,啥事都能往歪了解释。本来想证明吃转基因没事,照这么一解释就变成了“袁隆平认为食用转基因需额外谨慎”,FT。
引用白长老很萌哒乃们表黑的回应:给跪了,您到底有没有做过语文阅读理解?袁老表示自己可以试吃,是紧接着“公众有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承接上文才这样说的好伐?这都能总结成袁老对转基因“格外谨慎”,我真是服了您了如果变成(嘴架层面上的)倒袁、保袁就太无聊了,我从没有也一点不想参与。袁的一些言论被反转基因的神棍们利用了,袁也没有积极澄清,这是事实。
土木工程研究生,FRP
真给您跪下了帽神,您是肿么想到保袁倒袁如此高尚的方向的,能不能教教晚生?对长者用尊称老师没教过您,晚生就斗胆给您补个课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引用zorkist的回应:如果变成(嘴架层面上的)倒袁、保袁就太无聊了,我从没有也一点不想参与。袁的一些言论被反转基因的神棍们利用了,袁也没有积极澄清,这是事实。
引用zorkist的回应:如果变成(嘴架层面上的)倒袁、保袁就太无聊了,我从没有也一点不想参与。袁的一些言论被反转基因的神棍们利用了,袁也没有积极澄清,这是事实。死人说话被人利用,没有积极澄清,这是事实。
土木工程硕士生
引用鲜肉粽子的回应:我可不可以理解你这是断章取义?按照我所理解的意思:1.袁老说的是,过去对抗虫害的转基因实验都是基于小白鼠上的,故此会有很多人担心“小白鼠和人不一样,人吃了会不会有害”,袁对此担忧表示理解,同时指出,按照过去的实验结果来看,没有什么问题。2.袁老表示要亲自试吃人们所担忧的这种转基因大米,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表率作用,因为总有人叫“科学家自己都不吃”、“小白鼠吃了没事不代表人能吃”云云。LZ你非要理解为标榜自我,我只能说是故意歪曲,小人之心。3.人家说一下自己目前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就是广告?即便是广告这也也不是带有商业性目的的,有什么问题吗?鼓掌~~~~~
看了楼主的理解我笑而不语袁老说理解公众的恐惧(恐惧小白鼠实验不具有代表性)但也表示过去的实验数据上看没有问题,愿意带头试吃楼主确定看他话的时候看仔细了吗?
我用仅有的一点高中知识来假设一下。一天,一个农夫收割抗病虫水稻,不小心被稻割伤了,体内残留了一个特殊的突变植物细胞,由于割伤过程中恰好撕裂了细胞壁,这个突变的植物体细胞以原生质形式进入了农夫体内。这是一个聪明的突变植物细胞,它躲过了免疫系统的围剿,成功的在人体内登陆。然后这个植物细胞开始慢慢的与人体细胞融合,向人细胞注入大量DNA。更为神奇的是,DNA居然成功的在人体受主细胞内表达了,成为了一个杂交体细胞。这个杂交体细胞,不但继承了病毒的高速繁殖和高至病特性,而且由于它拥有人的细胞膜,导致体内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这个杂交体细胞。它开始肆无忌惮的分泌毒素,那些可以毒死昆虫的毒素不断的开始在人体积累。又由于这个由变异的抗虫植物体细胞和人体体细胞杂交而成的杂交细胞拥有病毒基因,他开始通过农夫向外界传染。于是生化危机道来了,死亡率不断飙升,终于有一天,一个患者找到了楼主,对楼主说:袁隆平是对的。然后死死的拉住楼主的手开始哭诉。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可控的,只能从大量突变细胞中筛选出满足要求的变异细胞。但是我们并不了解突变改变了那些基因,改变的基因有那些性状,这些性状又有什么作用。它在植物上是一种性状,但是它侵入人体后呢?我们不知道,科学家同样也不知道,因为一个表现方式,可以由不同的基因组合完成,而且这种组合不是唯一的。
引用小手呆呆兽的回应:我用仅有的一点高中知识来假设一下。一天,一个农夫收割抗病虫水稻,不小心被稻割伤了,体内残留了一个特殊的突变植物细胞,由于割伤过程中恰好撕裂了细胞壁,这个突变的植物体细胞以原生质形式进入了农夫体内。这算是地摊“科幻”吗?把“抗虫水稻”换成任何其他的玩意儿似乎不影响您的故事结构。
微生物学博士生
引用小手呆呆兽的回应:我用仅有的一点高中知识来假设一下。一天,一个农夫收割抗病虫水稻,不小心被稻割伤了,体内残留了一个特殊的突变植物细胞,由于割伤过程中恰好撕裂了细胞壁,这个突变的植物体细胞以原生质形式进入了农夫体内。这是一个聪明的突变植物细胞,它躲过了免疫系统的围剿,成功的在人体内登陆。然后这个植物细胞开始慢慢的与人体细胞融合,向人细胞注入大量DNA。更为神奇的是,DNA居然成功的在人体受主细胞内表达了,成为了一个杂交体细胞。这个杂交体细胞,不但继承了病毒的高速繁殖和高至病特性,而且由于它拥有人的细胞膜,导致体内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这个杂交体细胞。它开始肆无忌惮的分泌毒素,那些可以毒死昆虫的毒素不断的开始在人体积累。又由于这个由变异的抗虫植物体细胞和人体体细胞杂交而成的杂交细胞拥有病毒基因,他开始通过农夫向外界传染。于是生化危机道来了,死亡率不断飙升,终于有一天,一个患者找到了楼主,对楼主说:袁隆平是对的。然后死死的拉住楼主的手开始哭诉。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可控的,只能从大量突变细胞中筛选出满足要求的变异细胞。但是我们并不了解突变改变了那些基因,改变的基因有那些性状,这些性状又有什么作用。它在植物上是一种性状,但是它侵入人体后呢?我们不知道,科学家同样也不知道,因为一个表现方式,可以由不同的基因组合完成,而且这种组合不是唯一的。你可以把水稻换成任意一种细菌,带内毒素外毒素的都行
古典吉他控,通信工程专业
无聊,哗众取宠。怀疑lz的心智成熟否。
这样的讨论有什么意义?
我看到的是楼主“刻意”的在自己的观点上加上了“刻意”二字,阴谋论...
~我不是袁黑也不是袁粉,我没从袁老的话里读出什么。我只看到楼主满满的恶意~~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隆平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