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揭露英国脱欧的实质圈地运动的实质

第三方登录
“圈地运动”为什么没有引起大规模社会动荡?
&&&&&&&&农村土地流转、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这些论题,因为其基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其位于改革深水区的变革风险,相关的研究、争论、警告、意见早已铺天盖地。中国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可能都要围绕着农民脚下土地打转转。一来农民的市民化过程中的城市社保要仰仗这些土地,二来在人口红利、制度红利和投资驱动红利都已经走到尽头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土地红利的蓄水池存量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土地流转的问题,学术界、民间、官员的反对之声众多:有人担忧农民会“被强制”丧失对土地的持有权,资本会侵蚀农民权益、农民会决策失误卖掉土地、失去基本的保障而造成社会不稳定;农业人口会因土地流转进一步锐减以至于导致粮食产量危机,等等。许多学者更是很能联想的祭出了“圈地运动”,借圈地运动引发的社会动荡,来为反对土地自由流转奔走呼号。但事实是这样么?&&&&&&&&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就是将一些土地产权(主要是所有权、使用权)不明确、不匹配的土地,通过地方协商、议会法案以及一些非法暴力手段,重新进行土地确权、功能改良和产业升级,在海外殖民贸易和工业革命前夕的社会大背景下,通过土地牟取更大的利益的一种资本运作。它并非是并非是短暂的狂飙突进,而是前后经历了大约600余年。其间政府先禁止、后放开、再推动、最后再次禁止,前后决策反差巨大。 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在一定的协商框架内进行土地交易、减少争端,以及如何消化涌入城市的劳动力人口。& & & & 为何在讲求“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这样私有财产观念的英国会催生出圈地运动?而它的实际情形又是如何的?英国农民在圈地运动中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而为何圈地运动如此剧烈,却没有产生大规模的社会抗争?&&&&&&&&&&&&&&&&圈地运动前史:“羊吃人”其实并不多见&&&&&&&&1235年,即英国《大宪章》签订仅仅20年后,英伦三岛就出现了圈地行为。但从13世纪到16世纪末,农民、贵族、宗教社群占有土地的行为,始终并未对英国造成多少实质性的影响。因为英国在遭受黑死病的侵袭之后,人口大量减少,荒地增多,幸存的人们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所有的土地。有限的圈地行为只是粗略地定疆划界的一种“确认产权”的行为,此处不让人种田,自有别处可以供自由农们耕作、生产。教区一些所谓的大面积土地持有者(贵族和教堂),不仅不限制农民耕种,相反非常欢迎。此时的英国地广人稀,有人帮着打理耕地,远比让土地荒芜来得更为划算。&&&&&&&&大量的土地则施行所谓“敞田制”,即名义上属于庄园主或教堂的私产,但是实际上佃户们可以在上耕种收割,这些土地以“平均主义”的理念进行分配,每家每户都根据土地质量,拥有一些不连续的条田。有些佃户几户组成一些分队,进行联合耕作,其农作物的种类较为一致。而在收获期到下一个播种期期间,许多所谓的私人领主林地,也允许佃户使用,可以进行放牧、拾柴火等。&&&&&&&&而佃户们之所以愿意成为佃户,而非自立门户的自由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名义上的私产土地已经被很好的开发、适宜被耕种,佃户们自然不愿去开荒拓垦;当时很多庄园主每年收佃户的租子并不多,很多教堂甚至只是名义上收一点地租,佃户可以得到土地上的大部分收益。因为敞田制的开放性,也有大量的无主的田地也被视为“公地”,可以进行放牧和开垦。&&&&&&&&在13到16世纪,这漫长的三、四百多年中,圈地运动其实一直就是一个边缘化的存在。而从1455年到1607年这大约150年间,英格兰所谓的“将人赶出原有土地”的圈地运动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24个郡。根据统计,其总圈地面积为516,676英亩,占24郡总面积的2.76%,驱逐农民也仅有5万人左右。&&&&&&&&事实上,这一时期有相当多的农民过得非常优渥,他们不仅可以拥有相当面积的土地,甚至还有闲钱雇佣临时农工在农忙时候给自家帮忙。据记载,1405年,布莱顿庄园的两个佃农就各自蓄养了300只羊。以至于英语演进的历史上,专门有一个词“Yeoman”(富裕农户)来形容这个庞大的富有农民阶层。他们的子弟之中,很多人成为地方乡绅,甚至治安法官,进入都铎王朝时期,更多的子弟开始进军财政部、枢密院这些政府要害部门,甚至还有人出任大法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了:著名的“羊吃人”的论断靠谱么?声名显赫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于年出使欧洲期间写就了名著《乌托邦》;那么既然漫长的13世纪到16世纪间,圈地运动如此“和风细雨”,那么为何莫尔会做出这种“振聋发聩”的控诉呢?&&&&&&&&莫尔并没有蓄意欺骗读者。15世纪末期,英国瘟疫横行,农产品滞销,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形势极端恶劣,但经济的萎靡并非由圈地运动所导致。但是作为更具道德感的宗教人士,加之早期资本主义逐利的倾向与基督教教义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莫尔用宗教理念中所惯有的一些末日论和道德控诉式的言辞,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夸张。而后人在阅读这些著作的时候,便把一些夸张之辞,当成了事实依据,进而加剧了对“圈地运动”的糟糕印象。&&&&&&&&圈地运动并非都是“暴力性”的横征暴敛,在很多地方,圈地还是以“协议”的方式在进行的。圈地运动中暴力事件较多的主要出在中部的米德兰地区,这里地势平阔,人口密集,圈地运动甫一兴起,便触犯了大量当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暴力事件也就理所当然多了起来,而英王查理一世后来也据此对其中7个郡的圈地者罚以巨款,以示警戒。而在北部的诺森博兰和达勒姆地区,由于地处山地,人口相对没有那么稠密,多数圈地运动还是以“协议”的方式和平展开。同时,英国政府就有明确规定,若佃户占、耕公地达20亩以上,年限超过20年以上,则该佃户可享有这块土地的所有权,或是原有土地被圈占后,应予以补偿相应的别的田地。&&&&&&&&&&&&&&&&第一次圈地运动:发起者是农民自己&&&&&&&&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北美的廉价小麦大量进口,英国土地所有者转而将目光转向了利润率更高的“经济作物”。而英国海外贸易的开展,更是在极大程度上将英国的土地制度,引向了更为高效的集约化方向。纺织业繁荣,羊毛需求量陡增,以私有制和乡俗村规界定的敞田制已经很难再对农地进行良好的管理,作物种类的单一使得生产率、利益逐渐下降,佃户小分队的耕种积极性也在下降。农户们自己也开始协商重新划分土地,将敞田制下的小条田转化为更为集聚的大土地。&&&&&&&&据记载,很多土地被圈后改造为牧场的效益,一亩相当于原来敞田制下的三亩耕地,看到农地集聚后日益提高的效率、合理的管理以及,产量的提高,领主们也开始进行圈地,许多个人佃户被赶出土地。而大牧场对雇工数量的需求要远远小于小麦种植,一些农户面临失业的危险。&&&&&&&&不过第一次圈地运动无论是规模,还是剧烈程度,都非常有限。有英国学者指出,领主们及其投资顾问对于是否圈地显得非常犹豫,往往花费数十年,才完成对一个已经荒废的土地的圈地工作。其主要原因,一是虽从大的历史脉络上来看,纺织业和海外贸易的兴起促成了第一次圈地运动,但16世纪中晚期,因为欧洲大陆的宗教战争,英国的民族工业——纺织业——的出口锐减,失业人口增多,许多领主并不敢贸然扩大牧场、生产。第二,也是基督教在16世纪左右,其主要理念仍旧根深蒂固,许多领主在“逐利”和“逐农”上,有着很强的道德关怀。就算最终要请农户走人,许多领主还是做出了一些让步和补偿,在当时的道德、舆论的影响下,以协商的方式进行圈地。这一情况直到17世纪,英国议会正式立法肯定圈地运动(1688年),圈地的“利益”已经逐渐被全社会接纳,对佃农的“让步”、“补偿”也随之日益微薄。&&&&&&&&总体来说,第一次圈地运动以“农业革命”为己任,从根本上,它并没有改变英国农业国的基本面貌,但是却借“海外贸易”的东风,重新对土地做了制度性和功能性的安排。从发起者上来看,开始最为热心的圈地者,并非贵族和大领主,而是一些积极性比较高,并且已经有一定土地和资产的自由农户或是佃农,随后才渐渐发展到上层阶级之中。而从圈地的规模和方式上来看,因为受贸易波动和宗教道德的影响,总共只有不到22%的公用地被圈,大部分的圈地是在协议的框架下完成,农户和领主双方各有让步。而在英国中部少数地方的圈地,则引起了暴动和起义,但是随后英王也对圈地者进行了惩处。而因第一次圈地运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人数有限,大部分仍被乡村小镇对劳动力需求所消化,大部分成为手工业者和小商贩。
19世纪英国棉花工厂林立。 & & &&&&&&&&&&第二次圈地运动:规模空前,政府主导&&&&&&&&而进入18世纪之后的“第二次圈地运动”,其动机、形态和发起者就大不相同了。首先,这次的圈地运动是有国会作为后盾进行大力支持的。圈地运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无疑使得越来越具有资本主义面貌的英国领主、贵族和有产者们大为垂涎。这一时期的土地运作大体由议会进行确权和推动。一开始,第二次圈地运动一般通过私法程序展开,期间大部分的圈地行为更为符合大地主的意愿,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进入19世纪后,国会通过一般性圈地法案,圈地的程序变得更为公正和合理。负责圈地事务的委员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只有被认定为“诚实、公正、小心、仔细”的专业人员,才被长期任命为具有极大发言权的圈地委员;圈地委员本身不得拥有所负责区域内的土地,并且只有在圈地的决定执行5年后,委员个人才可以介入到这片土地的买卖中。&&&&&&&&与稍带血腥色彩的第一次圈地运动不同,第二次圈地运动因为有议会的立法、协议过程和一整套圈地程序而变得没有那么剑拔弩张。但是第二次圈地运动的规模却盛况空前,到19世纪圈地运动进入尾声的时候,英国基本已经不存在无主荒地。而这么浩大的规模也带来了更多的失业人口。而如何消化这些失业人口,消除失业人口所带来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就成了英国第二次圈地运动成败的关键。&&&&&&&&必须承认,圈地运动带来的失业农民,并没有直接成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工人阶级的来源。相反,英国政府颁布了对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农民的《济贫法》和限制农民自由流动的《定居法》,这些法案在短期内导致了农民不能自由的、直接地进入城市,从而转变为手工业者或是工业革命浪潮中的工人。直到1825年全英铁路网建成,城际间、地域间交通便利,加之城市工业对工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就连女工和儿童逐渐被接纳为劳动力之后,圈地运动中的失业农民才渐渐有了主动的意愿去城市就业,成为工业革命浪潮中的一员。&&&&&&&&英国圈地运动前后,英国的农民经历了一个极端分化的过程。一方面,富裕的佃农(Yeoman)渐渐成为地方士绅,参与圈地运动,并借此渐渐跻身小资产者乃至上流社会。另一方面,较为贫穷的公簿持有农、租地持有农和农业雇农,有些勉强得到土地进行耕种,躲过一劫,更多的则是还继续投入到圈地运动后的农牧场作业当中。其余雇农中,有部分成为当地的手工业者,还有部分进行了海外移民,去了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最后的一部分则冲着相对较高的薪水,进入了城市,成为了城市的手工业者或是工人。&&&&&&&&现实中的“圈地运动”不乏丑恶与肮脏,但如果系统全面回顾圈地运动在高峰时期的历史细节的话,就会发现单方面指责“地主”、“贵族”、“工业革命”和“资本”是有失偏颇的。无论是第二次圈地运动,还是更早的敞田制变革和第一次圈地运动,这些都不是狂飙激进式的社会剧变,而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经济的起伏,不断整合、调节、顺势而为的活动。漫长的变革过程,使得英国有能力去慢慢消化那些失业的人口。&&&&&&&&在历史上,大部分英国农民,并没有被羊“吃掉”,他们有些通过自身的奋斗实实在在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有些则进入城市当工人、吃体力饭、试着做生意,有的远赴北美或是印度淘金,有的则通过奋起和搏杀在政界开始谋得一席之地。那些坐以待毙、傻等着被地主逐出田地的实在不是多数,即使在这些人中,他们也通过暴力的或非暴力的、公共政治的或是私下协商的、坚守乡村或是顺势移民等手段,积极地寻求谋生之道。&&&&&&& (作者高远致为自由撰稿人,对法律社会学与历史感兴趣。)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如何开始的?
突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是觉得国内正步入类似的这样一个阶段。
按投票排序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时期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来自百度百科,目录运动概况、运动背景、经济影响、政治影响、运动分析。这上面有比较详细的解释。在12到19世纪,欧洲出现了所谓的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在这段时期,羊毛制品的销售量大幅增加,商人们为了满足以及增加羊毛的数量,因此而使用不同方法把圈占和合并耕地,而其中的方法包括了把公地私有化、强迫小农民售出土地等,以增大牧场面积。由中世纪到18世纪,整个欧洲的农业体系十分相似。封建社会的农业体系通常使用敞田制(open field system)。最早追溯到十二世纪,在英国,少数公用田地被圈起为私有田。而这一运动在十五和十六世纪迅速展开,此时羊毛成为相当具有利润的商品。16世纪至17世纪,圈地行为被罗马天主教会公开指责,反对圈地行为的法令也被颁布。然而18世纪欧洲农业的机械化要求宽阔、集成的农田,之前的敞田制成为了瓶颈。之后一系列的政府行为,使圈地运动于1801年被合法化。来自维基百科,参见拆迁、征收、钉子户。这上面也有解释。新课程背景下对英国圈地运动的再认识。一、在评价英国圈地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时,应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起来:以人为本、善待生命、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二、评价圈地运动应将之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把它放在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去考察,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三、评价圈地运动,还应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来自潜江教育。
新浪的圈地运动:围脖-》微群-》Q版围脖-》魔幻般围脖-》企业版围脖-》sns版围脖-》围脖客户端下一步计划围脖-》围脖问答-》围脖视频-》围脖游戏-》围脖搜索-》围脖移动应用圈地的过程:建立平台-》强大运营-》吸引人群-》发展多版本-》将其他商业模式复制到围脖平台-》开放API-》吸引平台开发者-》收购开发者-》称王
“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在《乌托邦》一书中,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用“羊吃人”一语将圈地运动牢固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精辟的断语令人印象深刻,能将宏大事件简单定性,但往往遮蔽了背后的历史复杂性。“羊吃人”之于圈地运动就是如此。  《乌托邦》出版于1516年,批判对象是英国早期圈地运动,与之对应的是18世纪之后的议会圈地运动。英国圈地现象始于13世纪初,13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批关于圈地的法令,典型者如1235年的默顿法令和1285年的威斯敏斯特法令。有人称这些法令为“圈地法令”,也有人称为“反圈地法令”,因为这些法令规定,领主在圈地时,必须给农民留出足够的牧场。在此后200多年间,圈地运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到16世纪,圈地才开始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众所周知,重要原因是羊毛需求的刺激。16世纪20年代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羊毛价格在一个世纪里平均上涨319%,生产谷物不如生产羊毛有利可图,所以圈地养羊动力十足。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人口增加对土地造成压力,促使人们设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圈地运动之前,英国主要存在的是敞田,土地由无数条田构成,每块条田的面积都不大,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到几个地方,彼此混杂地交错在一起,没有邻人的帮助就无法从事耕作。这是一种原始的土地耕作和占有方式,亟需变革。所以16世纪存在两种圈地:一是圈占大片土地做牧场;二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合并小块土地。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领主把佃农从土地上赶走似乎轻而易举,因为土地本来就归领主所有,而且圈地既然这么有利可图,那么这场运动应该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才对。即使有佃农反抗,也应阻挡不住历史前进方向,毕竟总要有人为进步付出代价。耕地荒废、农民被逐、流民四起,这些现象的确都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农村,但规模到底有多大?  用数据说话:据统计,1455年至1607年,英格兰被圈占的土地大约有50万英亩,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在两个多世纪里,庄园制下的荒地或公用地仍是英国乡村的通常特征。”1517年敕命委员会的调查表明,1485年至1517年,在调查的任何地区中,农民被驱逐的情况都为数极少,在诺福克所调查的一大片地区中,只有76所房屋和一个小村庄曾被拆毁。  一百五十多年,圈了全国3%的土地,这也能叫“运动”?而且这些地也不都是领主圈的。坎贝尔说,在那个“渴求土地”的年代,“在对土地的渴求中没有人比自耕农更贪婪”。自耕农热衷于圈占少量的、但价值很高的荒地和沼泽地。在圈地中,领主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克制?  一是国王和议会对圈地的反对、限制。圈地产生的恶劣后果很早就反映到议会中来,一份请愿书写道:“羊和牛马在赶着上帝勤劳的子民。”《农夫的对话》写道:“自绅士成为畜牧业者后,贫穷的工匠从未快乐过。”1489年议会通过圈地条例,反对推倒房屋,把用于农耕的土地改为牧场。年议会再次通过法令,要求被摧毁的房屋要立即重建,圈占的土地要立即恢复为耕地。  最主要的抵制来自农民自身。一种是起义,如1607年的农民反圈地骚动。大批群众在北安普顿郡、沃里克郡和莱斯特郡聚集,他们“尽其力量去弄平和打开圈围的土地,但他们不触犯任何人身、物品,也不采取暴力行动。”起义最后虽然被国王派来的军队镇压,但促使当局再次派出圈地调查委员会。  但暴力对抗不是主流,原因很简单,因为暴力圈地不是主流。在这个时期圈地过程中,最流行的是协议圈地。比如1608年,利瑟姆庄园的领主与他的32个佃户达成协议,领主同意他的佃户持有同等面积的公有荒地,另外再加100英亩,换取他们支持圈地。日,霍汉庄园的21名农夫集体签署了一封信交给领主,陈述由于土地分散在公地中,无法很好地利用这些土地,他们宁愿取得4英亩被圈占的土地,也不愿意占有分散在公地的1牛路(指一头牛在一天内所耕面积)地。结果庄园领主按1牛路折算5.5英亩土地的比例予以折算,完成了庄园的圈地。  协议圈地是在平静、协商的气氛中进行的,可以尽量照顾到多方的利益,但代价是圈地速度很慢。英国领主为什么不能更有“魄力”一点,为什么要跟佃户签协议?因为仁慈吗?不,因为法律。  诚如历史学家侯建新所言,统治者的恣意和贪婪是本能而普遍的,英国领主不比中国或其他地方的统治者更善良,英国佃农的幸运在于,他们不仅有抵抗领主的意识和勇气,而且很早就有了与对方博弈的凭借和手段。对抗方式不乏暴力斗争,但更常见也更有力的斗争舞台是法庭。具体到16世纪圈地时期,英国佃农自身利益最有效的屏障是法律对公簿持有地产权的确立。  在16世纪,庄园佃农中最多的是公簿持有农,他们持有庄园法庭证明他们持有土地的资格证书的副本。从15世纪中叶起,公簿持有人在土地被侵占后,可以向大法官法庭请求司法救济。1468年,普通法首次允许公簿持有人以侵害之诉程序起诉侵占其份地的领主。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普通法已经建立了一套明确的公簿持有地权益保护规则。  虽然身份仍有区别,但佃农和领主已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法律契约关系。爱德华?科克这样形容:“如今,公簿持有人有着稳定的地位了,他们不必在乎领主的不满,他们对每一突如其来的暴怒不再战栗不安了,他们可以安全放心地吃喝入睡;他们唯一当心的重要事项,就是小心翼翼地履行对公簿持有地所规定的而为习惯所要求的那些责任和劳役。除此以外,就让领主皱眉蹙额吧,公簿持有人全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不会有任何的危险。假如领主发怒将他们驱逐,法律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公簿持有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护,领主圈地就失去了合法性,即使羊毛的诱惑再大,也不能随意而为。英国法律对佃农的保护并非无中生有,其实早在中世纪,农奴就经常凭借习惯法在法庭上与领主据理力争。比如,农奴对土地的保有是世袭的,如果领主违背,农奴可以向法庭申诉。  举一事为证:1300年,埃尔顿庄园的法庭审理了一起涉及19个茅舍农的诉案,他们被指控没有给领主的马车装草,但这些茅舍农认为自己没有装草的义务。法院查阅了有关佃户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茅舍农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草垛起来,但是没有义务将草装上马车。因此19个茅舍农获胜。  在英国,从国王到贵族再到庄园领主和普通村民,都有遵循法律的传统,处理事务以法律为最高权威。抵抗的权利是社会共识,抵抗斗争表现在社会不同层面,《大宪章》是贵族抵抗王权的著名例证,甚至农民起义纲领都格外有英国特色。1381年,英格兰爆发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英国农民领袖没想改朝换代,而是向国王提出五项条件:废除农奴制;废除劳役制;地租降到每英亩4 便士;除非出于自己的善良愿望并按照正规的契约规定,任何人不再服役于任何人;实行自由买卖。这在其他社会是无法想象的。  重法律、重契约,为英国社会中的任何一员都提供了基本的权利起点。即使起点很低,经过长年累月的争取和积累,也足以保障自己的权益。  17、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风起云涌,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规模化耕种能提高土地生产效益,于是呼吁议会废除了反圈地法。18世纪的圈地主要以议会通过法令的形式进行,申请在一个地方圈地,需要拥有圈占土地面积4/5以上的人士同意。  自始至终,英国圈地运动基本上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并不是一场少数人单方面控制策划、疾风暴雨式的、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运动。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英国社会为何经历了所谓“吃人”的圈地运动,却没有发生大规模动荡,更没有崩溃,而是相对平稳地进入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所处的时代位于后封建主义时代和前资本主义时代期间。是西欧国家在农村地区废止封建式的生产方式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手段。
在封建社会,传统的封建土地关系是贵族地主将领地组让给小农,收取实物、劳役或货币形式的地租。 圈地运动,正如字面所述,是指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圈占土地,使之变成大农场、大牧场,土地的经营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圈地行为很早存在。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在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
圈地行动使许多农民与他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分离,无家可归,成为了流浪汉。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圈地运动却日益合法化。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了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顷共耕地和公有地。(数据来源:大众科普读物《一口气读完欧洲史》,武汉出版社,2012)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地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通知,也限制流浪汉,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接收工资低廉的工作。甚至,流浪汉还会被判处死刑。圈地运动为何会在15世纪后大规模开展?
15世纪末,人类探索世界最动人的篇章之一即是新航路的开辟。在我们感叹征服了星辰和大海的同时,旧的时代也在渐渐被征服。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经济领域出现了两大现象——“商业革命”“价格革命”。欧洲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英国自然是受益者。大量的黄金白银被葡萄牙、西班牙人从美洲、印度等地带入欧洲,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那些靠收货币地租生活的封建领主们真是哀叹“一夜回到解放前”,生活水平断崖式下降。怎么办呢?什么有钱干什么!这时的英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羊毛出口业和毛呢纺织的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行业——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当然是养羊更划算啦,咩咩~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封建地主都是咩星人,有的干脆直接把土地组让给职业的农业家。
也不是所有的地都是从农民那圈来的。英国宗教改革时除了解决亨利八世的离婚案,没收教会财产也是毫不留情,当时占全国耕地面积1/6的修道院土地被没收。其中大部分又被出卖,落入大商人、银行家和企业主之手。还有一部分原先的地主玩不下去了,“我不玩了,你们谁爱当接盘侠谁当去”,最终自己选择将土地卖给了大商人、银行家和企业主。我们必须得承认,圈地运动加速了西欧社会的转型。在痛苦中,请保持微微笑。
如果你是英国袁隆平,如果你想多施肥、引进新的工具、引进新的作物,采取更科学的轮作制,你试图饲养更大的绵羊咩咩和更肥壮的牛哞哞,你必须得要完全控制自己的土地。古老乡村的公共牧场制、公共土地以及半集约的耕作方法,在你的眼中不再是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田园牧歌,只不过是对进步的一种阻碍。改善经营需要投资,而只要土地仍有众多的贫困而守旧的小农在耕作,投资是不可能办到的事。如果你控制了土地,你爱干嘛就可以干嘛,甚至可以尝试人工智能无土培养呀。
再来看看那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下落何方。圈地运动一面用不尽人情的方式扫荡着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一面将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推向工场主和农场主的怀抱,没有生产工具的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产者”,也就是所谓“自由劳动力”。这些自由劳动力不再是为封建领主提供地租的剥削对象,而是廉价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的“早期无产阶级”。圈地运动的规模越是声势浩大,“自由劳动力”就越丰富。这些劳动者并不能做到“自己自足”,他们领着微薄的工薪消费着制成品,成为了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圈地运动通过提供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逻辑链:圈地运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早在17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英国的工业已经快速发展。英国的工业化绝不是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在1640年,英国的煤产量比欧洲其他地区煤产量的总和还多3倍。这里,圈地运动的确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圈地运动都是一种极其不光彩的行为,它与黑奴贸易一样被钉在阶级斗争的耻辱柱上接受历史教材的鞭笞,谁要他以牺牲千千万万穷苦农民的生计最为代价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得出结沦:“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恐怕圈地运动,是干净不到哪里去的。-----------------------------------------------分割线----------------------------------------------------关于我国的圈地运动,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太长了我也懒得粘贴啦。
马云、许家印摄入牧业,目前乳业缺口只有大约10%属于正常水平,联想的集团进入农业,天然特色农业在国内目前也没有太大市场。他们不会在亏本买卖上一次投几十亿,所以这是大趋势,你能看到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有资本就尽早开始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圈地运动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