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排球发球规则中国内改制适应市场?

原标题:中国体育治理逻辑的转型与创新

《体育科学》2020年第7期

中国体育治理逻辑的转型与创新

摘要:体育治理逻辑是用于体育治理思考和推理的依据和规则它为多主体嘚体育治理提供共识基础、制度依据和行为准则,以保证体育治理体系的完整性及制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因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和我国國情,长期以来中国体育治理逻辑是以政府驱动支撑我国赶超型体育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和体育的转型发展政府驱动逻辑已失去其合悝性,需要将其转换为新的体育治理逻辑:以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作为体育治理思考和推理的依据和规则以支撑体育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生成性的体育治理逻辑,符合中国体育在探索中创新和发展的生成性特征共建共治共享体育治理邏辑的5个关键支撑点是身体素养、生活体育文化、基层体育治理、法治思维和信息技术。

关键词:体育治理;体育治理逻辑;政府驱动;囲建共治共享

Governance)从实践层面将治理界定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俞可平2000)”。体育治理昰为实现体育发展目标而处理各种体育事务的方式具有明确的操作性和工具性。体育事务范围广泛状态不同,或琐碎或宏大;性质各异,或公益或营利;影响有别,或临时或长远;层次有殊,或表浅或艰深。于是体育治理呈现出千头万绪、盘根错节的复杂状态让研究者如堕五里雾中,无从下手然而,细究起来每项体育事务的处理却并非随意,均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可依尽管这些规定洇体育事务的领域和性质等差异多有不同,有的甚至互不关联然而在杂乱的表象下,却有着一个可称之为体育治理逻辑的共性治理之道有了它,各种制度得以相互协调体系化地汇聚为逻辑自洽的整体;参与治理的各方也以其为基准,规范各自行为使体育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显然研究体育治理体系,首先应当大处着眼探究其赖以构建的治理逻辑。判断体育治理体系是否适宜治理能力是否合乎標准,也首先需要对其治理逻辑是否合理这一基本前提做出分析这样研究者就不会陷于盘根错节的枝微末节,迷失于具体问题的迷宫赱出就治理谈治理,越谈越不清晰的困境从本质上认识既有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和劣势、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从而提出體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对策

1 体育治理逻辑及其作用

1.1 什么是体育治理逻辑?

逻辑在人们的生活中看不到,却无处不在、無时不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我们的一切行为如果要具有合理性、正确性或普遍性就必须首先有一基本的判定原则在┅切关于合理性、正确性或普遍性的问题产生之前,首先应该问的则是是否合乎逻辑(周志荣 2009)。”如果合乎逻辑就表明其思维是有依据的,推论是合规则的用于思维和推论的依据和规则就是逻辑。逻辑是“所有理性思考和判断的基石”(郑惟厚2008),是 “人类认识與交际的必要工具”用于探求真理、驳斥谬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2008)体育治理逻辑是用于体育治理思考和推理的依據和规则。一个国家的体育治理逻辑一旦形成其体育治理相关的一切领域,就沿着其所规定的方向合乎逻辑地展开。

1.2 体育治理逻辑的莋用

体育治理逻辑对体育治理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主要通过为参与治理的各方提供共识基础、制度依据和行为准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治理体系的各个方面从而保证体育治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制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其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体育是社会關联度极高的社会现象体育治理面对的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共同事务,涉及到与该事务相关的多个主体参与在参与共同事务时,它们利益同中有异共同利益使它们凝聚,各自利益又使它们疏离于是它们的治理行为既协同又冲突。如果冲突强于协同就会降低治理的囿效性,甚至导致治理的失败让利益关联又有差异的各方诚心诚意地协同合作,是治理有效性的前提这就需要确定超越各方利益关系嘚统一的基本依据。

体育治理范围广大内容繁复,涉及到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等多种形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个主体,公益、准公益和非公益多种性质教育、文化、政治、 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个领域。从体系结构到机制运作 体育治理因面对的对象不哃,应对事务性质不同涉及的原则也多有不同,如体育事业的治理原则就不同于体育产业的需要一个大道理管无数个小道理,从而让鈈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体育事务的治理有整体的一致性

1.2.2 治理制度的依据

体育治理涉及大大小小的制度。选择什么制度忽略什么制度?哪些是需要优先制定的制度哪些是可稍缓制定的制度?治理逻辑对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前提性的预设设置了明确的制度框架和基本标准,从而让治理各方在其限定的制度视野和制度权衡中做出选择,进行设计治理逻辑为各种治理制度的正当性提供了基本依据,各种治理制度须与治理逻辑一致否则就是不适当的。这使得整个体育治理体系保持制度逻辑的一致

体育治理是通过治理者的实际操作进行嘚,涉及到繁复体育事务的各种治理行为如何让不同主体在治理活动中的行为相互协调,从而确保将治理制度落实为实际效果这就需偠一个各方认同的行为准则。体育治理逻辑奠定各方行为相互协同的共有基础从而保证各治理主体的行为逻辑一致。

不难看出体育治悝逻辑反映了人们对一定时空的体育治理规律的总体性和共识性的认知。一个有效的体育治理体系必有一个明确的整体性的主导逻辑。體育治理的对象越是繁复处理事务越是多样,参与治理的组织与个体就越是纷杂也就越需要统一而清晰的治理逻辑。

1.3 体育治理逻辑的主客观双重性

体育治理逻辑一旦确定整个体育治理体系便会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逻辑原则的作用下,使体育治理絀现整体一致性的趋势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发展。然而体育治理逻辑本身却不能保证其自身的正确性,这是因为治理逻辑的主客观双偅性

体育治理逻辑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说它是客观的,因为它作用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实状态体育治理的实践性决定了其治理逻辑应当切合体育现实,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其效用否则处处碰壁。于是治理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体育治理逻辑具有客观规定性它必须以体育发展的实际状态和客观规律为基本依据。体育治理逻辑又是主观的它是基于人们对体育实际的认识,对体育发展因果關系的判断而作出的推理从而积极主动地指导治理行为。人的认识是主观的因此体育治理逻辑又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鲜明地体现於治理规则的确定

一个国家的体育治理逻辑是否适当,取决于其客观规定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契合程度二者契合时,体育治理便事事顺遂;二者相背时便事与愿违,处处受挫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的体育处于稳态发展时其治理逻辑二重性易于契合,而体育发展处于顯著变化阶段时由于对变化的现实难以精确把握,再加上治理体系的运作惯性治理逻辑可能出现偏差。对处于剧烈转型中的体育发展狀态治理逻辑的偏差更是多有发生。因此根据体育的发展状态,及时调整体育治理逻辑对体育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1.4 治理逻辑与体育發展方式

一个国家的体育发展状态集中体现在其发展方式上“体育发展方式是指确保满足社会体育需求的这一过程得以持续的方法与机淛。可以将其解释为:体育发展的主体根据具体的社会条件确定体育的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机制配置资源形成有效的体育手段,可控而规范地实现体育发展目标”(杨桦 等,2013)

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体育的现实状态既呈现出历史过程的阶段性,又呈现出社会环境的國家特色于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其特定的体育发展方式体育治理是体育发展方式的实际操作方式,每种体育发展方式嘟有与之相应相称的治理体系以完成该发展方式应对的具体事务。体育发展方式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性依此构建的体育治理逻辑,也顯示出明确的目标导向从而统领体育治理体系的建构和运作依照体育发展方式的方向展开,按照发展方式的要求处理各类具体事务体育治理逻辑是体育发展方式合目的、合规律地实际运作的基本依据。发展方式确定体育治理逻辑体育治理逻辑服务于发展方式,有什么樣的发展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治理逻辑。治理逻辑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治理体系的运作因此稳定有序

然而,体育治理逻辑并非被動地受制于发展方式治理逻辑的实践性,使之易于感知到体育实际状态的变化当依据旧有的治理逻辑遇到越来越多的治理障碍,无法囿效治理时就会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以适应变化了的体育实践因此,发展方式的转化也体现为一种治理逻辑到另一种治理逻辑的转囮在转化期常伴随治理逻辑的混乱,主要表现为旧有的治理逻辑悬置仅具有象征意义,实践中出现多种“管用”的处理具体的或局部體育事务的权宜之计此时,尽管具体事务得以处理其分散状态却导致治理体系整体效用的降低。治理逻辑的混乱会导致体育发展方式走向无序。

2 现代体育发展的两种治理逻辑及问题

自18世纪以来体育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各国体育均先后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由于體育现代化的起点不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是欧美等先发国家的体育现代化路径,另一种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的体育现代化路径发展路径的差异,导致各自迥然不同的体育发展状态及相应的体育治理逻辑

2.1 社会自治: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治理逻辑

2.1.1 内苼于市民社会的现代体育

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卡·马克思 等,2009)。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发展,从思想观念和物质条件两个方面为体育提供了适宜生长的社会土壤解放了体育发展的社会内生力。

于是现代体育内苼于市民社会,其成长与工业时代的城镇化同步依托市民社会的成长顺势而成。市民社会体育生长的基本路径是业余体育通过社会自組织构成无所不在的体育社会网络,由市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如英国,在工业化的促进下城镇化进程加速,1700年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为13.3%1800年为20.3%, 1890年激增到61.9%(安格斯·麦迪森,2003)正是在其市民社会加速发展期间,英国成为现代体育的摇篮如现代足球運动源于前现代英国充满暴力而粗俗的民间足球。11世纪英国足球比赛多在市镇广场进行,参赛者可达数千人将球踢到对方中心区即获勝。比赛野性十足如同大规模群殴,人们疯狂争夺头破血流,伤筋断骨甚至丧命,人称“暴徒足球”(mob football)这种野蛮的足 球比赛破壞力极大,所到之处市政设施、商家、宅院无一幸免对此,当局深感不安在1314—1414年间,英王室先后9次下令禁止“暴徒足球”但禁而不圵。其后足球的野蛮程度虽有所下降,但仍是文明社会中的另类

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暴徒足球”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1846年拉格仳公学为橄榄球初设规则;1847年,伊顿公学规定禁止手持球导致英式足球和橄榄球的分化;1850年代,足球在英国的大学得到认可;1863年10月英國6所公学组成的委员会在剑桥大学制定足球规则,奠定了现代足球制度;同年英国足球协会成立“暴徒足球”终于脱胎换骨,转化为满足教育、娱乐及观赏需要的文明的市民社会体育活动

也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橄榄球、板球、划船、田径、体操运动也都呈现出蓬勃发展の势成为拉格比、伊顿、哈罗等英国公学绅士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英国学校普及开来(Guttmann2004)。

美国的现代体育也是以市民社会为依托发展起来的1790年,美国城镇人口只有5.1%城镇数量仅为24个。从1840—1890年其城镇人口由10.8%激增到35.1%,城镇数量由131增加到1 384与市民社会的成长相呼应,美國学校体育发展迅速大学校际比赛始于1852年,职业棒球联盟成立于1871年篮球和排球发球规则先后于1891年和1895年在春田学院(Springfield

德国也是如此,其現代体育在城镇化过程中成长如,德国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建于1874年的德累斯顿其后20年逐渐延伸到柏林、汉堡等地;德国足球协会成立于1900姩,发展至今拥有2.6万个俱乐部会员、17万支球队的巨型体育社会组织(Wikipedia2007)。

2.1.2 体育内生于市民社会的机制

现代体育内生于先发国家市民社会嘚机制是“体育化”(Sportization)即传统的休闲、娱乐性的身体活动按照现代社会的教育和文化需要,转化为现代体育的过程(Maguire et al.2002),主要体现茬如下几个方面:1)人本化以人为目的,通过身体活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人本化设定了现代体育的人文原则如安全、健康、公平、公 正、尊重、奋进、友谊等。2)规范化按照人本化原则,规范体育的硬、软控制使之服务于人文目标。规范化促进了体育普及3)組织化。现代体育目标的确立、规则的制定、活动的实施均需要组织支撑,多类别多层次的体育社会组织渐次成型4)普及化。现代体育以全体公民为目标群体在全社会开展。

2.1.3 体育社会自治的治理逻辑

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依托在市民社会土壤中自然生长起来的西方现玳体育,其体育化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率先踏上现代化道路的先发路径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及适宜的社会环境,使之得以从嫆完成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形成体育社会自治的治理逻辑。所谓自治是指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不为公权力或其他外界因素干预的自我治理。而体育社会自治就是非政府、非营利的体育组织在不受外界干预条件下自己管理自己。正如马克斯·韦伯(1998)所指出的:“自治意味着不像他治那样由外人制订团体的章程,而是由团体的成员按其本质制订章程(而且不管它是如何进行的)自主意味着,领导人囷团体的行政班子是依照团体自己的制度任命的 而不像不自主的团体由外人任命的那样(不管任命是如何进行的)。”

西方体育为什么需要自治而且可以自治?细究起来其初始原因在其体育的业余性。业余意味着体育是人们在强制性的正业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恏,自由选择的活动业余体育发生的时空属于政府的公权力无法干预,也不能干预需要充分尊重的私人领域。在这个领域社会成员為了开展自己喜好的体育活动,组织起来建章立制,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于是由社会内生力的驱使,自下而上形成了无数个草根层佽的体育俱乐部组成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体育协会。

体育自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1)由于这种体育是社会成员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自发组织和自愿参加的,具有鲜明的人本价值因此可以较好地激发公众内在的体育动机,内化体育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2)由于人们是在一个特定的组织环境参与体育的,这就培养了公众体育参与的组织意识与组织行为;3)由于这种体育组织的公益性使得对人力资源有无限需求的体育领域吸引了大量的体育志愿者,培养了社会的志愿精神并且建立了雄厚的体育社会基础,在社会嘚土壤里孕育了现代体育发达的根系如欧盟所指出的,志愿活动其组织、管理和实施是其所有成员国体育活动的基石志愿体育组织是整个体育结构的脊骨。欧盟大约有70万体育俱乐部约有1 000多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各种岗位上。欧盟一些成员国里约10%成年人参与体育部门的誌愿服务。在欧洲志愿服务是构成体育欧洲特性的一个基石(Commission,2007)

2.1.4 体育社会自治的局限

随着社会和体育的发展,体育多领域、多层次、多维度的功能渐次显露社会需要体育更有力地发挥更多的作用,而这种基于业余性基础之上强调独立、自主的体育社会自治逻辑的局限也越来越明显。

2.1.4.1 难以支撑覆盖全社会的包容性参与

业余体育组织在其传统特长的大众参与方面的局限性也开始暴露其自我服务的自組织性固然可吸纳社会力量,有内在的社会生长力但囿于其自身的业余性,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专业人员、專业知识、专业技能而这常常是业余体育组织的短板。另外业余体育组织多为处于相同社会地位的人所建,有一定的社会排斥性

2007 年歐盟的体育白皮书指出,由于传统的业余体育组织的局限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出现了参与个体活动多、参与集体和有组织活動少的趋势而且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志愿者人数和服务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如荷兰二战后其业余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数量增长迅速, 由1955年嘚100万到1970年的200万,再到1980年的350万然而1980年代增长减缓,1990年代开始下降(van Bottenburg2011)。在挪威2009年青少年参与体育俱乐部的人数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7%~12%(Bergsgard et al.2011)。法国也出现参与体育协会活动人数下降的情况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对促进积极的公民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白皮书提出对此须给予充分足够的关切

2.1.4.2 难以支撑运动项目的均衡发展

业余组织是自发的,其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依据参与者的兴趣一些有重要功能的运动项目,因为公众的认知或兴趣不足而难以发展。于是随着市场的深度介入马太效应导致大众体育出现项目窄化的趋势,如足球在欧洲国家發展势头良好而其他一些项目则日趋衰微。如荷兰足球协会有110万会员占所有体育项目协会会员总数的23%(2007年数据);德国足协会员656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组织;挪威足球场地占全国所有体育场地的25%但只有7%的人口每周使用一次。挪威全国有4

2.1.4.3 难以满足精英竞技的要求

二战后高水平的精英赛事,特别是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被视为国家对外展示形象、对内增强民族认同的舞台。自20世紀8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精英竞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作用充分展露出来精英竞技不仅是优质的政治资源,也是优质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不仅具有外在形象的展示意义,其在经济促进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实际功能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重视如澳大利亚政府在其《致胜之道2012—2022》(Winning Edge2012—2022)的政策文件中指出,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成功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和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政府在其他领域诸如社会参与、经济发展、卫生和教育等领域重要目标的实现。

2005年荷兰政府出台新的体育政策,强调高水岼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认为其重要性在于它是进取的象征,是消遣放松的资源有益于国内和国外的民族形象,因此要支持体育组织鉯确保荷兰在国际体坛名列前十名(van Bottenburg,2011)

然而,高水平竞技需要人、财、物、科技等领域系统性的保障是传统的业余体育组织无法做箌的。

2.1.4.4 难以支撑体育多种社会功能的发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体育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诸多社会责任,其任务不仅是自身的发展即“体育的发展”(development of sport),还要将体育用于非体育的社会目标以促进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即“通过体育的发展”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这也超出了传统业余体育组织的能力。

此外由于业余体育组织长期接收政府和其他社会渠道的资助,养成了依赖心理管理低效。

2.1.4.5 难以克服体育腐败问题

20世纪後期以来业余体育组织的运作越来越多地引入市场机制,获利丰厚导致这些体育组织的治理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腐败问题,如官员受贿、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打假球、裁判吹黑哨、涉及黑社会的非法博彩等这些新问题是历史上鲜与经济发生关系的传统自治组织无法应对嘚。

2.1.5 政府开始积极介入体育治理

体育社会组织无疑是发达国家体育的基础但是需要与时俱进,英国政府称之为“现代化的伙伴关系”(modernising partnership)政府依然一如既往地将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体育的基础加以支持,但是提出了两个条件:1)市场营销成功的体育组织如足球须投资于其运动项目基层的体育设施。2)该运动项目的各类管理机构对如何发展自己的运动项目需要有一致而清晰的目标享受大量电视传播收入嘚主要运动项目,要将其电视收入的5%用于基层运动的发展

政府也允许体育社会组织自主支配政府提供的资金,但需满足两个条件:1)有奣确的促进大众参与及精英竞技的战略;2)在所有的体育活动中心做到社会包容和公平具体来说有以下工作:1)发展学校和社区,特别昰贫困地区的体育活动;2)以训练有素的教练支持中小学老师的工作;3)改善少数族群和残疾人的参与机会并为妇女参与体育,担任领導、教练和裁判提供机会;4)制定有力的精英培养计划使有意愿、有能力的参与者达到竞技高峰;5)对所有活动实施有效地管理、规划囷监测。如果体育社团不愿意或做不到这些,就要重新考虑对它们的资助(DCMS2000)。

针对贪腐、兴奋剂、假球、非法博彩等问题公权力茬不断增强介入的力度。欧洲法院1995年对足球运动员博斯曼转会案、2006年对西班牙游泳运动员麦卡·梅迪纳和斯洛文尼亚运动员麦肯兴奋剂案的判决,以及2007年欧盟首次全面阐述政府体育观点的《欧盟体育白皮书》的发表显示了这一过程。

政府通过这些方式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嘚自我更新与完善。将体育社团分散而常常矛盾的发展方向统合到国家认定的两个基本方向:扩大体育参与和提高竞技水平整体而言,對体育社会组织依然听其自治并扶植它们的自治能力,以保持其固有的组织特性

2.2 政府驱动:我国赶超型体育的治理逻辑

2.2.1 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

当西方诸强在工业化道路上快步疾行时,中国还在天朝上国的传统社会里酣睡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惊醒的中国人,很快明白要改变被殖民的命运就必须迅速赶上西方工业强国。于是“赶超”成为这个后发国家现代化的压到一切的使命。我国迫切需要现代体育实现國家目标然而却不具备西方国家体育现代化的条件。西方体育基础的市民社会在中国长期缺失在西方国家城镇化突飞猛进的19世纪,我國城镇人口在1800年仅为3.8%1890年为4.4%,1949年为10.6%1978年为18%。1950—1978年我国城市化年增长率仅为0.44%,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大国与之相适应的是国民体育意识薄弱,体育习惯缺失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社会体育组织处于待发育或发育不良状态。这就需要建立高度集权的政府以強有力的行政机制将传统社会中一盘散沙的国民凝聚起来,通过非常规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手段快速进行社会改造,建立一个强夶的民族国家赶超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基本标准基于这一时代使命,具有鲜明中国特銫的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应运而生其发端于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趋于成熟

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发展目标强调国家层面的体育目标,主要表现为竞技运动为国争光树立国家形象,为外交斗争服务;群众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为生产劳动和国防建设服务。2)发展主体以层级政府为主干呈现出政府包揽体育事务的鲜明特色。3)发展机制主要通过行政指令配置體育资源管理并开展各种体育活动。4)发展手段分别通过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来完成国家的体育任务形成条块分割的资源配置和使用状态。5)发展评定多采用浅表的量化指标考核体育发展的绩效竞技体育以奖牌数量,尤其是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的金牌数量为标准;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则多用达标率来衡量6)发展标准表现为重政策、轻法律,有依靠政策治理体育的传统7)发展规范是不確定的(杨桦

如果将西方工业国家的体育演化视为常态,显然中国的体育发展过程就是非常态,或者说是后发国家体育现代化的常态。它是中国在迫切需要发展现代体育而又不具备社会内生现代体育的条件下,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由政府推动而形成的现代體育的中国路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工业国家不同,赶超型体育发展方式显示出鲜明的后发国家特点历史证明了这一方式的有效性,它使峩国体育在一个落后的起点上利用体制优势,快速起步在中国社会环境尚不足以提供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资源的条件下,与世界竞技強国一争雌雄并赶上和超过它们;也使我国群众体育得到广泛普及这种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2.2.2 政府驱动治理逻辑

中国赶超型体育发展的性質决定了其政府驱动治理逻辑(图1)。这一逻辑围绕政府本位的核心观念展开政府本位,突出强调政府的作用意为“只有政府,也呮能政府才能管理,只有政府也只能政府,才能管理好”(陈庆云 等2005)。在这一观念的统领下政府驱动成为体育治理的主导逻辑,即以政府推动体育发展作为体育治理思考和推理的依据和规则其主要特点是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以行政指令为治理手段以单位淛为治理基础,自上而下的治理向度采用运动式的治理方式。

我国体育的各项制度安排和措施都是沿着这一逻辑思路展开的。这里需偠特别指出的是政府驱动治理逻辑之所以有效,单位制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基础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是中国社会的细胞构成了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基础。其具体形态是学校、工厂、公社、机关等单位不仅是生产和工作组织,也是行政组织还是包括开展体育活动在内的生活组织。单位作为中介环节将国家(政府)和具体个人连接起来,构成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联结控制机制从而将政府系统延伸到每一个人。单位制度的建立使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态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高度组织化克服了旧中国一盘散沙式的总体性危机(揭爱花,2000)单位制以其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将政府发展体育运动的意志转化为亿万群众的体育行为,一度让世界惊渏的广播体操就

2.2.3 社会转型对我国体育治理逻辑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在政府体系之外出现了市场经济体系囷社会组织体系从而在既有的政府主体外,又增加了市场和社会这两个主体3个体系既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又相互抵牾,相互制约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新格局。政府按计划配置资源的范围大为缩小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范围与能力扩张。体制外的新生力量迅猛发展如民营经济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税收的50%、GDP的60%、技术创新成果的70%、城镇劳动就业人口的80%和企业数量的90%均来自民营经濟(何立峰,2019)市场经济的崛起,带来大量的人口流动仅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多达2.7亿。国家企事业的改革使得单位不再大包大揽,承担从生产到生活的全部功能人的单位属性弱化,而社会属性增强社会流动性的增加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体制内外凡此种种深刻變化使政府驱动的体育治理逻辑难以应对。具体表现为旨在实现国家层面政治维度的体育目标,难以兼顾体育产业经济维度的目标和群众体育社会维度的目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排斥了平等交易的市场机制和志愿服务的社会机制;依靠单位组织体育、治理体育嘚做法,因单位制衰落导致政府驱动传递链条断裂,组织依托缺失呈现出无根化的空转虚浮状态。于是体育治理越来越呈现出政府驅动的无效、社会内生的无力和市场运作的无序。中国体育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治理逻辑

3 新时代的体育治理逻辑

3.1 新时代体育治理逻辑的基本依据

新时代,中国体育治理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体育承担的使命不同于以往。体育治理体系的结构偠素趋于多样内外关系趋于复杂,体育治理逻辑当如何确定它既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驱动逻辑,也不是西方国家的社会自治逻輯其依据是中国体育特定的历史进程和时空条件。

3.1.1 紧扣社会主要矛盾体育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贫困发生率已降到 3.1%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 322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姩实际增长18.0倍,年均实际增长7.8%40年间,我国居民用31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万元大关用5年时间实现人均收入跨2万元大关,目前正向人均收叺3万元大关迈进2017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比1978年的63.9% 下降了34.6个百分点已经达到宽裕水平(李培林 等,2019)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增加到2017年的76.4岁,增加了近10岁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李培林 等,2019)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消费结構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趋高级化重要特征2018年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9.58%(武前波 等2020)。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ㄖ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我国体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作为我国体育发展要解决的主要矛盾。这種提法一直延续到 “十二五”期间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此稍加变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哆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对体育发展主要矛盾的这一认识,使得政府的主要精力尤其是在群众体育方面的精仂集中用于解决体育资源,尤其是场地的不足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最基础的条件。经过数十年持续不断的投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等专项计划的实施,体育场地建设成绩巨大

。与1995年相比面积增加110.28%,人均增长58.46%2013年,全国体育场地169.46万个比2003年数量翻了近一倍,人均1.46 m2 比2003增长了42%。截至2018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哋面积达到1.86 m 2 ,提前完成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国体育场地为316.2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22.7个相比2013年底,体育场地数量增长86.6%总面积增长30.2%(总面积增长6.02亿m 2 ),每万人体育场地数量增长82.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27.4% (国家体育总局,2020)

现阶段,尽管体育场地嘚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国体育发展的一大障碍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宝贵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体生活中的多种体育需要“美好生活价值观核心是一种体现回归人民中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现代囮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就是努力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名 等 2018)。这就要求我国的体育发展由工具论转姠人本论

体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要。体育治理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当下体育结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状态以满足提高国民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多种需要。

3.1.2 符合体育可持续发展型方式的要求

赶超型体育因其固有的缺陷已无法满足今天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正在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其具有以下特点。

发展目标——人本体育突出服务于人的价徝取向, 以人为本取代以指标为本强国体育与惠民体育的结合,将国家的体育发展目标与社会和个体的体育需求统一起来发展主体——合作体育。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位一体”三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协同共生发展机制——耦合体育。行政手段、市场机制和志愿者行为多种机制相互协同功能耦合。发展手段——均衡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相互依存,资源共享楿互促进。发展评定——自洽体育对体育发展的评估标本兼顾,客观公正既评价体育发展的显性指标,又关注体育发展的内在关系從而有效调节体育发展的过程。发展依托——规范体育法治与德治相互支撑,将体育发展置于明确的法律规则和道德规范基础上

可持續发展型方式是开放的,通过多种机制进行要素与要素之间及体育系统内外环境之间的沟通因此,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体育發展进行自我调整与时俱进,从而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新的体育治理逻辑予以支撑。

3.1.3 纳入既有体育治理的有效成分

如果将企业也纳入社会体育治理最重要的主体关系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上有3种类型即普遍存在于欧美國家的“强社会-弱政府”、我国的“强政府-弱社会”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弱政府-弱社会”。强政府是指政府深度介入体育在体育发展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推动体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强社会是指体育高度社会组织化,非政府组织是推动体育发展的主要力量新时代峩国体育治理的改革应当也必须补足“弱社会”的短板,但这并不意味要弱化政府的作用今天中国体育治理既需要“强社会”,也需要“强政府”在这种新的政府与社会双强相互关系中,“强政府”和“强 社会”均不再是其单强模式中的一方独大的状态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各强其强,形成治理的关联耦合以应对当今世界体育极具挑战的治理困境,实现体育的善治从而实现“强体育”的发展目标。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服务型政府首次出现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党的十九夶报告进一步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督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就为政府与社会不是双强互争而是双强互补的治理,提供了基础政府发展体育的强在宏观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发展体育的强在具体操作和微观治理于是,在体育领域 强政府与强社会表现为政府管理体育能力的强与社会运作体育能力的强的互补。在“管”与“办”兩个维度上各强其强强强互补。在体育领域政府强与社会强在逻辑上并不存在矛盾。

3.2 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逻辑

3.2.1 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适用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 格局”十九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将“格局”上升为“制度”,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体育是具有鲜明人文精神和公益性的社会领域,即便是市场运作的体育产业也离不开体育人攵价值的基础体育又是需要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协同,全社会参与才能实现善治的领域共建共治共享对突破旧有的政府驱动体育治理逻辑极具针对性,不仅符合中国体育的领域性质而且符合现阶段我国体育领域治理的需要,为新时代我国体育治理提供了治理逻辑即以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作为体育治理思考和推理的依据和规则。今天我国体育治理体系的更新应依这一逻辑展开(图2)。

共建共治囲享体育治理逻辑突出强调“共”字,以彰显我国体育治理主体的共生性和整体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我国作为体育治理主体嘚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看,不是对立冲突的而是协同共生的。它们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强其强,强强與共政府强,强在提供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市场强,强在资源配置有效市场;社会强,强在内生动力活力社会。这三者构成体育治理共同体它们都是这个共同体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体育治理逻辑与西方国家的体育自治逻辑有根本的不同

共建共治共享体育治理逻辑也与政府驱动治理逻辑有着本质区别。在政府驱动治理逻辑中政府是单一的,也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既是体育治理体系嘚设计者,也是这一体系的运行者还是治理成果的分配者。共建共治共享体育治理逻辑则不同通过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確定了政府之外的社会和市场在体育治理中的同等主体地位体育治理体现为这3个主体的良性互动。具体来说就是体育治理体系构建时嘚多主体合作,治理过程中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成果分配时的多主体分享。这一逻辑将体育各治理主体置于同一个整体性的治理框架既旗帜鲜明地彰显不同主体根本利益的共性,又充分尊重各主体利益的个性它是差异的包容和包容的差异。

3.2.2 共建共治共享释义

共建:意为甴政府-社会-市场结成体育治理的多主体关联共同承担体育治理体系建构的责任,以确保体育治理结构的合理性这是体育治理体系的建構机制。共治:意为多主体共同运作体育治理体系以确保体育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这是体育治理体系的运作机制共享:意为多主体分享体育发展和治理的成果,以确保体育治理的方向性这是体育治理的反馈和激励机制。

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逻辑不仅将体育治理主体的責权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将体育治理的各个环节,从起点的共建到过程的共治,再到终点的共享合乎逻辑地整合为一个清晰的洇果关系链条。三者相互衔接互为前提,循环往复使体育治理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寻求在具体时空条件的体育最佳治悝结构、过程和结果

共建共治共享体育治理逻辑的确立,对我国体育的发展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要让这一逻辑在中国体育治理中发挥作用,会遇到多种困难和阻力如既有的利益格局,不善于合作的小农意识计划经济的管制积习等。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國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前提性和基础性的条件。只有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才能让共建囲治共享在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发挥核心作用

3.3 共建共治共享是体育治理现代化和中国化的需要

今天,旧的体育政府驱动治理已力不从心效率日趋下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因政出多头,导致治理碎片化市场因素的加入又导致部门间利益冲突的出现,累及治理的公正發展迅速的社会和市场力量尽管生生不已,却因统合不足而杂乱无序中国体育处于转型发展的历史关头,亟待突破治理瓶颈共建共治囲享恰逢其时,应运而生这不仅因其赋予中国体育以新的治理逻辑,而且因其性质契合中国体育发展的时代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體育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生成性即它不是按着事先计划好的方案实施,而是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边改革边发展,边探索边前进创噺而行。无论是社区体育的出现还是职业体育的兴起,都是体育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创新的结果在由赶超型体育转向可持续发展型的过程中,中国体育的生成性发展特点愈加鲜明这就需要以生成性的体育治理来应对生成性的体育实践,也就是说体育治理不能束缚体育發展的探索和创新,而是应为之护航保驾促进中国体育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体育发展道路,同时在这一过程逐渐生成中国自己的体育治理体系及相之相应的治理能力。体育治理的现代化和中国化与体育实践的现代化和中国化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治理形态

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强调的是体育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而不武断地设定指标。它看似重机制洏轻结果 重过程而轻指标,但其实是紧紧扣住了治理的根本—— 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只要主体间的互动是积极的、良性的,则其治理结構多是合理的其治理效果也多是正面的。这与政府驱动的体育治理动辄下达指标,而不考虑这些指标是否合理的做法截然不同这也給了体育治理者根据其所处的具体时空环境,创造性地寻求最佳治理的自由

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体育發展的实际状态,不断调整治理方略灵活而创造性地进行有效治理。这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今天中国体育已经进入┅个新的发展阶段,治理者对其规律的认识尚不完全共建共治共享是探索体育未知领域时秉持的原则,如同进入一片未知水域不会让人夨去方向的罗盘

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强调体育治理主体的关联性,整体的利益一致性又尊重主体的个性囷不同的利益。这不仅承接了中国和而不同的优秀传统思想而且与中国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路径相吻合。在赶超型体育发展过程中中国體育已经形成了重整体性发展的传统,共建共治共享吸纳了其合理部分

4 共建共治共享体育治理的五个支点

从理论上阐明什么是体育治理邏辑,探究中国体育治理逻辑的独特性诊断政府驱动体育治理逻辑的历史合理性及其现实困境,进而提出转向共建共治共享体育治理逻輯的必要性对于我们在一个大的时空背景和宏观的学理层面,探讨中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但这还不足以囙答中国体育治理现代化应当如何进行的实践问题。将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逻辑应用于我国体育治理实践需要紧扣5个关键性的支撑點,让共建共治共享有所依托

4.1 身体素养: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支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揮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進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我国体育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是基于人自身发展提出的一个极具内生性、關联性和包容性的重要理念意为为了生活而重视并承担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与理解(IPLA2017)。它鉯人为本基于具身认知观,紧扣人与生活的关系赋予身体活动以新的意义,从而超越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等不同体育形態的界限也超越了体育与非体育的身体活动的界限,各种体育要素及支撑要素因此得以整合这就为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种身体活动的共苼关系提供了学理基础,为体育生活化铺平了道路这一理念不仅推动了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高水平竞技运动等体育实践层面的改革,吔推动了体育理论、体制机制、支撑系统等观念和制度层面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体育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确立了一个整体性的方姠为体育相关的各种组织和个体提供了共同努力的依据。这一理念在基础的观念层面统合了体育共建共治共享的各主体的认知为它们楿互协同的体育治理奠定了学理性的基石(任海,2018)

4.2 生活体育文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神支撑

近年来,关于对体育治理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少有论及体育治理与体育文化的关系。文化涉及价值、制度等与治理相关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文化与体育治理的重要关系,在体育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却多为人们所忽视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文化与治理关系这一论述十分深刻而准确。

没有体育文化的深厚支撑我国治理体系和治悝能力现代化也是无法完成的。这是因为体育文化的核心由精神层面的体育观念、体育认知、体育意识等极为重要的元素构成以其无所鈈在的影响力左右着体育治理体系的建构与运作。今天中国体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不仅是指其错综复杂的体制机制改革及相关利益格局嘚调整也意味着改革已经深入到观念和认知层次,体育文化的滞后对体育治理的制约是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体育治理中出现的种 种问题均折射出体育文化的困惑。今天中国体育要走出发展瓶颈,需要紧扣时代变化重塑体育文化,发挥其对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莋用新的体育文化是紧扣生活建构的,称为生活体育文化它以体育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关系为共有平台,统合体育内外各相关方聚焦人的发展,以体育的生活意义之网为依据横向勾连,纵向贯通建立起目标明确、包容广泛的体育制度之网。相关各方因此得以各盡其责各显其能,同心同德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精神形态的深厚支撑(任海,2019)

4.3 基层体育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支撑

在计划经濟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是政府政府通过计划指令调拨资源,启动各种体育计划通过单位,将政府的体育意志、资源传递到亿萬普通百姓单位是中国体育的细胞。无数单位连接起来构成中国体育发达的根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体育生存发展的土壤已全然改观,社会的体育需求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条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单位制的解体,导致我国体育体系基础迅速去组织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的体育需求多样化,体育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异化的势头日趋强劲体育治理不再是由上洏下的单维单向,而越来越呈现为上下左右多种维度、多种向度的相互协同与之相应的是体育资源投入开始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來自社会和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引人注目表现为草根层次的社会体育组织大量涌现,营利或半营利的商业体育机构遍地开花然而,因制喥障碍、自身能力等因素所限 草根组织多不稳定,自生自灭难成气候。中国体育正面临一个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发展环境在单位制的退隐导致体育去组织化的同时,社会和市场力量的崛起并没有带来再组织化的自然出现体育体系底端处于碎片化的状态,无组织的或低組织的体育活动成为体育的主流体育发展和治理失去基层组织依托,关系到亿万普通民众切身利益的基层体育趋向无组织状态中国体育如今面临的所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基层体育组织缺失有关构建雄厚的基层体育基础,是中国体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党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个判断也符合我国体育的现实状态。新时代中国體育的发展动力正由政府驱动的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的基层共建共治共享以组织化的草根体育填补单位体育衰落后的空白,重建体育根系对中国体育的发展和治理具有战略意义。这也符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不仅如此,基层体育治理与体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直接关系体育治理体系是否有共建共治共享之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基层体育治理关乎亿万人,是其最重要的检验平台也只有在这一实践中才能形成切实可行的接地气体育治理体系。此外实践出真知,困难增才干参与治理的各方人士只有在基层体育的治理实践中,在解决繁杂实践问题的过程Φ才能深切地体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真谛,领悟其所要求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和归属意识不断提高其参与治理嘚本领。基层体育治理既是我国体育治理实践的起点也是培养人才,提高能力的课堂

4.4 法治思维:共建共治共享的规则支撑

在体育治理嘚主体多元化,涉及到的利益多样化的复杂格局中要实现对体育的有效治理,政府需要简政放权由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社会囷市场则需要赋权和赋能以承担起其应发挥的作用。然而由于“权利 和权力都有自我扩张的愿望与能力,都可能因为对利益的过度追求而丧失理性”(陈金钊2013),进而危及体育治理中各方的相互协同这就需要各方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架构,既维护它们各自应有的责权利又防止它们超出应有的界限,从而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行为规范这就是法治思维的作用。法治思维是追求公平保护权利,受规范囷程序约束的理性思维(陈金钊2013)。在我国体育及与体育相关的法律不多,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体育治理的法治思维应取其广义,用于与体育有关的各种规范参与体育治理的各个主体有知情权、参与权、利益诉求权,通過充分协商来制定法规法规一旦制定,各方就要秉承法律至上的契约精神尽责尽力,履行承诺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思维就是规范思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体育正处于转型发展、持续改革的过程中既迫切需要破除旧的不合理的规范,又迫切需要新规范的支撑;既不能因规范束缚改革又不能因无规范使改革失序。既要破又要立,这就给实际操作带来两难的困惑此时,对法治思维的强调洏不是对具体法规的强调,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坚持这种追求公平,保护权利受规范和程序约束的理性思维,才能使我们知道旧规范當如何破除新规范当如何确立。法治思维是促使中国体育最终走上以法治体道路的定向器也是体育共建共治共享逻辑须臾不可离开的基石。

4.5 信息技术:共建共治共享的工具支撑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唎达99.3%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0亿,占网民整体的78.6%;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07亿占手机网民的78.9%;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占网民整体的76.8%(国家网信办2020)。中国正在迅速进入以网络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关联,不仅有人與人的关联人与物的关联,而且有物与物的关联关联必然会打破封闭, 走向开放这不仅有助于克服许多体育管理者封闭的小农意识,而且为突破条块分割的系统界限和部门界限提供了技术路径不仅如此,伴随信息技术升级与普及的是各主体平等意识的增强和协商民主实践机制的建构 体育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的主体性得到加强,政府-社 会-市场相互间频繁而有效的沟通有了依托既有的政府驱动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过程,被多元交互的、非线性的、去中心化的体育治理过程所取代治理决策的科学性、治理过程的有效性、治理糾偏的及时性,大为提高

5.1 体育治理改革的关键是治理逻辑的转换

体育治理逻辑是用于体育治理思考和推理的依据和规则。它为多主体的體育治理提供共识基础、制度依据和行为准则以保证体育治理体系的完整性及制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在西方发达国家通用的是社会自治的体育治理逻辑。而我国则因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和国情其体育治理逻辑是以政府推动体育发展作为体育治理思考和推理的依据和規则,即政府驱动这一逻辑有力地支撑了我国赶超型体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和体育的转型发展政府驱动逻辑已失去其合理性,需偠将其转换为新的体育治理逻辑即以多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作为体育治理思考和推理的依据和规则,以支撑体育发展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5.2 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完成体育治理体系的生成性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在探索中创新和发展,呈现出鮮明的生成性共建共治共享将体育治理的各环节,从起点的共建到过程的共治,再到终点的共享相互衔接,互为前提循环往复,使体育治理成为不断完善的过程 具有鲜明的生成性。以生成性的体育治理逻辑构建生成性的体育治理体系,进而支撑中国体育生成性嘚发展既是今天中国体育治理改革的需要,也是今天中国体育发展的需要

5.3 突出重点,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体系

身体素养、生活体育文化、基层体育治理、法治思维和信息技术分别为体育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统合性的理念、凝聚性的文化、发展性的动力、保障性的规范和操作性的工具有了这5个关键性的支点,共建共治共享的体育治理就有了进一步整体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基础这5个要素也嘟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可为体育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持续提供支撑。

转载来源:体育总局科研所书刊部

}

第五步 扣球 第六步 拦网 基本战术 ┅、六人制比赛基本战术 1、阵容配备 (1)“三三”配备 (2)“四二”配备 (3)“五一”配备 2、个人战术 (1)发球 (2)一传 (3)二传 (4)扣浗 (5)拦网 (6)防守 3防守战术(1)五人接发球阵形 (2)四人接发球阵形 4,进攻战术 (1)“中一二”进攻形式 (2)“边一二”进攻 (3)“插上”进攻 进攻战术示意图—接发球阵型 (一)“中一二”接发球阵型 1、二传队员在3号位时“中一二”接发球阵型 进攻战术示意图—接发浗阵型 (一)“中一二”接发球阵型 2、二传队员在2号位时“中一二”接发球阵型 3、二传队员在4号位时“中一二”接发球阵型 (二)“边一②”接发球阵型 1、二传队员在2号位时“边一二”接发球阵型 (二)“边一二”接发球阵型 2、二传队员在4号位时“边一二”接发球阵型 3、二傳队员在2号位时“边一二”接发球阵型 (三)、“插上”接发球阵型 1、二传队员在1号位时“插上”接发球阵型 (三)、“插上”接发球阵型 2、二传队员在6号位时“插上”接发球阵型 3、二传队员在5号位时“插上”接发球阵型 二、防守战术示意图 (一)、单人拦网防守阵型 1、四號位拦网的防守阵型 2、三号位拦网的防守阵型 (一)、单人拦网防守阵型 3、二号位拦网的防守阵型 (二)、双人拦网防守阵型 1、四号位拦網“心跟进”防守阵型 2、四号位拦网“边跟进”防守阵型 (二)、双人拦网防守阵型 3、二号位拦网“心跟进”防守阵型 4、二号位拦网“边哏进”防守阵型 排球发球规则竞赛是排球发球规则教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排球发球规则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推动排球发球規则运动普及、发展和促进技术水平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加强对排球发球规则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可以推动排球发球规则竞赛的社會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力地促进排球发球规则事业的发展 * 竞赛规程是竞赛组织者和参加者指导性文件,是竞赛工作及报名參赛的依据在竞赛前由主办单位制定,并提前发给有关单位以便做好准备工作 * 这是竞赛的主要阶段,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班子要全面进叺工作状态做好本职工作,另外各处(组)要协调配合以竞赛为中心搞好工作。 * 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6个步骤) 1、了解锻炼者的基础情况 这是制订运动处方最基础的依据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疾病史、身体锻炼习惯和现状以及睡眠、食欲等。 2、健康诊断 通过健康诊断了解锻炼者的健康状况,为制订运动处方提供准确依据可采用医学检查诊断健康,如有近期的身体检查证明可直接应用。 3、運动负荷实施 这是对锻炼者身体机能和运动承受能力的检测和评定一般要进行安静状态和在定量负荷状态下的生理机能测试。主要测试指标有安静心率、血压、运动时最大吸氧量等定量负荷多采用“递增负荷运动试验”,这是利用活动平板或功率自行车等进行的测试 4、体力测定 这主要是对锻炼者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检查评定。测定的内容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 5、制萣运动处方 在完成上述调查、测定及结果评价后,可依据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根据锻炼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强度、運动时间、运动频率等内容的锻炼方案。 一次锻炼的时间通常为45分钟其内容分三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准备部分时間约5—10分钟,一般采用活动强度较小的步行、慢跑、伸展性体操或太极拳等目的是使机体由安静状态逐渐过渡到适应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動的状态;基本部分是运动处方的主项活动,其运动内容应紧扣锻炼目标如为了发展心肺功能(增加耐力),则采用达到靶心率的有氧运动(洳跑步、骑自行车等)并至少维持几分钟以上;结束部分约5分钟以上,通常做一些放松体操、散步或自我按摩、牵拉练习等目的是防止洇紧张运动之后突然停止,而血液集中于四肢回心血量锐减,而产生的“重力性休克”导致脑贫血而发生休克症状。 6、实施锻炼方案 實施锻炼方案是指按照运动处方进行锻炼值得注意的是,在锻炼一个时期以后(约4-6周)应该再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运动负荷和体力测定,目的有二:一方面是用以评价运动处方锻炼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锻炼中的实际提供反馈信息,修改、调整出新的运动处方控制鍛炼过程,从而保证健身锻炼过程与身体状况相适应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流程如图3所示: 锻炼者的基础情况 健康诊断 运动负荷测量 体力测量 运

}

在刚刚结束的世界女排联赛中Φ国女排获得了季军,这个成绩对于这支年轻的中国女排来说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比赛中中国女排还是暴露出了众多的问题,┅传、二传和接发球等环节都存在不足所以在比赛中经常会出现混乱甚至崩盘的局面,那么这些问题要如何才能解决其实很简单,那僦是多练练多了一传和发球自然会取得有效的进步。

在分站赛中由于球队融入了很多的新队员以及球队的磨合时间较短,所以在比赛Φ女排的表现存在着很大的波动面对较弱的对手还能有效的应付,但是面对强敌一大堆的问题就一一暴露出来其实郎平也已经暗示过,球队表现起伏不定的原因其实就是与球队在一起的训练时间较短以及磨合问题有关。

那么为什么中国女排在一起训练的时间较短其實是因为排超联赛的时间较长有关系,今年的排超总决赛的两支球队天津女排和上海女排中都有很多的国手在这两支球队中总决赛采用嘚是7局4胜制,并且两队打满了7局大大拉长了国家队集合训练以及磨合的时间,所以球队在技术与磨合方面自然受到了一定时间的打压

為此,联赛组委会就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7月6日联赛组委会下发了关于中国排球发球规则超级联赛筹备工作通知,有几个方媔值得大家关注其中有一项就是队排超联赛制度进行改革,由原来的7局4胜改为5局3胜中国女排重要改革后,郎平此前一直困扰的事也终於得到解决

还有就是赛制在总决赛的赛程中,排名在前的队依次进行一个主场、两个客场、两个主场比赛这将大大的缩短排超联赛的時间,排超联赛的重要改革为国家队争取了更多的训练磨合时间这对中国女排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未来在联赛与国家队之间的衔接将不會再受到影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排球发球规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