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交了三万元学费学习太极拳后来因为太极拳师傅和我的时间无法安

| | | | | ||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影响我一生的三位太极拳老师(空手空脚)太极猴
&&&&&& ---
&&&&&& & & -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本栏全站武师武馆排行榜
论坛最新话题
全站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太极拳网查看: 752|回复: 11
我的太极修炼之路
遇到一位师父很容易,到处都有,遇到一位功夫技术精湛的师父,有点难,遇到功夫技术精湛又愿意教你的那就更难了,遇到功夫技术精湛又愿意教你,而且又有时间教你的,真的很难哦
练太极,我应该是从07年开始,最初开始,是和一位快五十多岁的同事学习24式传统简化太极,这位同事精通、陈氏、杨氏各路太极套路,共七、八套,20多岁的年轻小伙,开始练太极,好像成为单位年轻人甚至老年人的笑话,年纪轻轻练什么太极,是不是哪方面不行了,开始养生了,呵呵。。。这是对太极的严重误解,以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健身,才需要练太极,在今天看来,他们似乎才是笑话的主人公,因为,快十年了,很多人体重严重超标的、三高超标的、百病缠身的、和我一起打篮球的兄弟们,残的残,费的费、退的退,还能打球的,最多也只能跑两节练,气喘吁吁,开始抱怨,人老了,不中用了,呵呵。。我依然能够跑完全场,不怎么费劲,现在的感觉腰力,后仰,弹跳、转身,状态不减当年,甚至感觉更好,尤其是抢断猛曾,似乎是下盘稳固,身体协调性能好好的意外收获,我知道为什么中国足球冲不出世界,为什么梅西、C罗很多球星这么牛了,下盘稳固,身体协调性能好,于是决定从小教我家小朋友开始修练。
我记得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6点钟开始练习,整整用了一个冬天,才打得有点像模像样,要学好东西,一定要有付出,从此走上了太极这条不归之路。走上了这条路,就开始不断的去了解这条路,我感觉太极里肯定有很多奥秘在里面,因为自己对道家、佛家、国学,有一些兴趣。也是开始走上了探索之路,后来发现太极拳,还可以技击,还是一门功夫,还有推手,因为我同事,只练套路,不会推手,于是开始搜索查找会推手的师傅,后来跟着第二位老师学习了陈氏太极老架一路,和推手,目标无法就是练就一身太极功夫,四两拨千斤,呵呵。。理想是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套路练完后,也和学员们玩了一些推手,每次玩玩推手,感觉自己功力不行,师父说套路要练好,要苦练套路才行,后来就在家苦练套路,下盘不稳则练站桩,练一段时间后,在去与学员们推手,玩玩,几乎都是顶牛多,每次推下来两个胳膊的麻木酸痛,休息几天后才恢复,老师说这是去僵力,练一段时间就好,在推手的过程中偶尔老师指点一下一些化法和劲法,基本上都是和其他学员乱玩的多,因为我只是学员,只报了老架和推手项目,不是老师徒弟,也没有指望老师教太多,因为好东西基本上都是教好徒弟的,同时老师也太忙,指导很多学生,所有也不好意思打扰老师太多,老师也不容易,靠教拳生活,我是很感激这位老师,教我陈氏老架,让我终生受益,推手也教了一些招式,有些招式还是挺有用的。还很感激老师提供这么好的平台给我去学习,有空就去和学员们玩玩推手,当然教了一次学费以后,再也没有交过了,也不好意思去太多,如果各各像我一样,估计老师的场早倒闭了,当然不是想缴费,而是这位老师的技法功夫都没有让我心服口服,如果继续跟他练根本达不到我的目标,因为在那学了套路,和推手,尤其是推手,每次和朋友们推手,可以说没有一点成就感,因为几乎没有什么优势,用的根本不是所说的太极四两拨千斤的功夫,都是顶牛,别人赢我也不心服口服,靠力气胜不是太极功夫,每次推完,都有极大的受挫感,感觉自己不行,功力不够,还是回去好好练套路,在去试试,每次都是如此,受挫而归,渐渐的失去了信心,后来就不怎么练了,估计很多人都跟我差不多的经历。
当然,不是完全失去信心,而是另走途径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目标,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张志俊大师的视频,和他的书《高手》有重新燃起追求太极功夫的梦想,认为张老爷子的太极更牛,于是开始搜索张老爷的视频,按视频学习套路,没有人教是很难学的,后来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张老爷的徒弟的徒弟甘老师,他也愿意教我,而且是免费的,于是跟着甘老师学习,张志俊一派的太极,不得不佩服张老爷子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另辟蹊径创出另一类太极,敢于突破传统,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敢于突破传统的人,且用力学原理来解释太极,更加清晰。
张志俊这一脉,验证太极不需十年,2到3年就够成为高手,练法与传统也不一样,倡导稍节领劲,必须练到五指节节分家,为了练节节分家,每天有空就练5个手指,而且很用力的练,还有五脚指抓地,稍节用力,在走架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状态,打完套路。一套下来,手脚都快要抽筋,非一般人真练不成。的确容易出功夫。
我非常感激甘老师的指导,在跟他学习的时候,学了很多别人不传的东西,甘老师的讲解非常细致,每个动作都是分好多的细节,而且动作怎么应用,马上示范,重复练习,练不对马上纠正,非常认真,对我们的严格要求,而且教我们都是免费的,对我们的好,简直是好到我们都不好意思,他的理论,他的思想更是清晰透彻,对太极拳的领悟更是到达比较高的境界,他的太极功夫,那时才练了2-3年,估计在南宁鲜有对手了。他的勤奋更是让我自愧不如。且对自己严格要求。
对于甘老师的佩服,太极拳只是其中一小点,更让我佩服的是中医出身的甘先生,这些年来在治疗癌症的取得的成就,估计比起一些正规大医院的有名专家强得多了,治好了很多癌症患者,很多都是已经放弃治疗的,刚开始跟甘老师学习太极拳的时候,对甘老师没有太多的了解,一直到大概两年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甘老师的博客,不进不知道,一进才发现老师的博客到处是宝,花了好几天才看完博客,受益匪浅。
更让我佩服的是甘老师的勇气和胆量,敢于挑战世界难题--癌症,这般勇气和魄力,只有怪才或者奇才才敢,这个高压线一般很少有人敢去触摸,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不爱惜英雄,成为传统,权威才是最高的境界,英雄的结局大多惨淡。
泱泱5000年文明古国,除了四大发明后,再也没有什么哪得出手的发明,几次科技革命,蒸汽机、发动机、电力、电子、电脑科技,无一项出自中国人之手,诺贝尔奖,如果没有莫言和屠呦呦,耻辱还会继续,更搞笑的是,屠呦呦在国内是不是院士,、不是博士、不是硕士,三无。
中国到底怎么啦?流行山寨,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不断的扼杀发明、创造、各种突破、创新。创造性的土壤,严重的污染。中国缺少生产英雄的土壤。
在癌症这个问题上,除了正规治疗,其他都是非法治疗,正规治疗哪怕是100个病人,一个也医不好,也没有事情,医不好是理所当然,非正规治疗100个病人,医好99个,一个不好,有罪。很多有益癌症康复的疗法,没有得到推广,让很多人失去了,康复的机会。
正规治疗,手术、化疗、放疗、的做法已经严重的证明治不好癌症了,已经定义为不治之症,还治疗干什么?
是谁下的定义呢?你下的定义,只能代表你不行,并不代表别的疗法不行呀?这个定义难道就代表以后也癌症也不能康复?
更搞笑的是被称为国医的中医,现在沦落到这个境地,据说差点就被撤掉了,多可悲呀,本来是很博大精深的瑰宝,为何沦落?
这些中医的医生们付很大的责任,没有与时俱进!
首先是中医的理论体系太难懂,什么阳虚,阴虚,寒、热、燥等等,很难懂,不说老百姓了,科班中医很多都弄不明白呀,不利于传承,必须花很多精力去研究,现在的伪中医太多,
其次是中医本来是一个完整 的体系,调情志、中药、饮食、运动锻炼、呼吸等等,现在只剩下中药、按摩、针灸、泡脚了,少了很多东西了,还有就是中药已经不是以前的中药了,以前是山里采的,现在大多种植,经历了那么多年,太阳已经不是以前的太阳,土地已经不是以前土地,空气也不是以前的空气,可是很多中医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子,配药。
疗效怎么能出来?疗效出不来如何生存,不倒闭才怪。还没谈到中药的炮制方法。
再次是现在的中医师大多都是学院派出来的,思维和观念都被禁锢在所谓的经书典籍里面,同时很多中药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剂量和种类,否则是违法的,但是有些疾病必须加大剂量或者甚至要用到国家禁用的成分,科班出身的中医师就很难突破,只有非科班出身的,民间的中医 才敢突破,只有突破,才有可以有疗效,才能进步。
所以经常听说,真正的中医在民间,很多民间中医靠着一些祖传秘方治好医院治不好的病。所以几乎所有的历史名医都是非科班出身,大多四处拜师,自学成才。
老甘敢于突破传统中医,顶着巨大压力,不断的尝试更新,验证,这种斗士,在当今越来越少,这和我的整体自然疗法的师父林海峰先生同属一类人物,如果有更多这样的斗士,中医何惧西医。癌症何惧。
老甘还有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那就是非常好学习,那里有好的技术、好的功夫,就想方设法,甚至花重金去学习,回来验证,至今老甘已经在太极、中医、气功、丹道、点穴、等很多领域都达到相当的境界了。尤其是在中医上的造诣,更是国内少见,思想更是深不可测。
遇到这样的老师,我是庆幸的,因为有他们的指引,犹如灯塔,指引我前行。虽然没有拜师,我自认他就是我师父。
回归到太极,小朋友1岁多后,又有更多的时间出来练习太极拳了,此时甘老师把拳架改了一些,得重新开始练习,练习几个动作后,老师经常外出,练习就中断了,没多久,老师移居珠海,这条线就断了,缘来缘去,合合分分,一切皆因缘。
跟甘老师学习,虽然没有到节节分家的境界,手指,脚趾灵活了很多,而且刚劲有力,有空出去推推手,比以前似乎好点,但是朋友们都说你手现在怎么那么硬呀,好像不太对路呀,经过反思也感觉有点矛盾,练松不容易涨功夫,练硬好像不是太极,对这个问题也是很纠结的,最后结合整体自然疗法的思想,还是练松的更有利于健康,但是动作还是甘老师教的动作,。
老甘走了以后,去推手交流,发现还会下盘不够稳,于是加强了桩功的练习,为了提高难度,采用单脚独立桩,一脚半小时,坚持有差不多3个月,后来看到了绝世武功老师的博客,于是改练绝世武功老师的动桩,这个功夫除了练下盘功夫,还可以练髋关节的灵活性,也练了一段时间,绝世武功 老师佛道武修为很高,很多东西值得学习,但都是文章学习,没有手把手的教,很难学到,只能自己按他的思路去练。
太极之路上是不断的学习探索的过程,逐步成长,给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再后来在一次推手交流会上遇见了现在的师父,再一次提升我对太极的认识,太极推手原来是这么玩的,其化功,可以化的让人摸都摸不到,变幻莫测,以前的推手根本就不是推手,说顶牛更加的贴切,太极还有这么广阔的空间,四两拨千斤原来是可以练到的。发放只在瞬间中,处处是拳,处处又无拳。以不变应万变,无招无式,变化无穷。
遇到一位师父很容易,到处都有,遇到一位功夫技术精湛的师父,有点难,遇到功夫技术精湛又愿意教你的那就更难了,遇到功夫技术精湛又愿意教你,而且又有时间教你的,真的很难哦
感谢上天给我送来这么好的老师,帮助我成长,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教育之恩。
恭喜你了& &现在半吊子多啊
好文章,楼主很会讲故事;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特别值得借鉴的经历,学习了!谢谢!分享了。
好文章,楼主很会讲故事;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特别值得借鉴的经历,学习了!谢谢!分享了。
楼主,能否分享甘老师的博客网址,跪求
丹易甘生,他的东西,很多都是突破了传统,懂行的人,才容易看懂,胸怀,思维宽广/开放,看了才可能有收获,自己理解,
你就好啦,能遇到一位明师真好。
好文章,特别值得借鉴的经历
你是在炫耀还是打广告啊?
楼主还没说现在的太极师傅是谁呢
Powered by我的学习太极拳经历&[原创]
我的学习太极拳经历
<font SIZE="3" FACE="楷体_GB年8月
小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太极拳就是看了连续剧《太极宗师》,当时对太极拳特别向往,觉得任何拳都可以被太极拳化解掉。但是当时没有遇到会太极拳的人,也没有听到过哪有培训班,只来家附近的新华书店看到一些太极拳的书,感觉很杂,陈式的、杨式的、吴式的,看书也学不会,学拳无门,就把这个梦深深藏在心底了。
上了大学,我有幸遇到了我的太极拳师父。那是在2006年9月,我刚上大二,一次在操场跑步跟一个人飚上了,我就跟着他跑,跑了十多圈才停下。和他以跑步相识,他叫李栋,是自考生,他和我说他是来操场学太极拳的,有个师傅每天在操场免费教拳,还介绍我一起去学。我一听是太极拳,而且是免费,就决定留下来看看。然后我见到了这位师傅,五十多岁的老头,很瘦不高,但是很精神,长得像三十多岁的人,我看了他练的拳,联想到了电视剧《太极宗师》,看到他打的拳不是慢慢腾腾的那种,就跟他学了。
这位师傅是马虹老师的徒弟马建国的徒弟,叫孙德春,他说和杨合发老师还认识。他练的是马虹老师的一二路拳,这是正宗的传统陈式太极拳。由于功课繁忙,我跟这位师傅学了两周就不去学了。两周,学到了青龙出水的式子,虽然不去学拳了,但每天早上都出来把学会的几个式子温习一遍。学了太极拳后,有一天中午睡觉进入了深睡眠状态,连手机闹铃都没叫醒,很惊奇太极拳的安神效果,从此就真正喜欢上了太极拳。
听这位师傅说马虹老师出了10张教学碟,讲解很详细,但我初来乍到就没好意思借。到了寒假,也就是2007年1月份,我去了北京,去了西单图书大厦,去寻找这个10碟。在那里看到马虹老师的著作《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花了36块钱买了下来,如获至宝。遗憾的是没有看到10碟,就这样遗憾地回去了。
在家上网也找不到这个10碟,最后去新华书店买了阚桂香的陈式太极拳83式老架一路教学碟(),学了一个假期学会了。2007年3月份到学校的时候和拳友们交流了一下,都是83式我打的拳就相对简化,他们的相对复杂。虽然这套拳相对简化,但我练完一遍总会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有一种内气向身体外边膨胀的感觉。
就这样练了一个学期阚桂香的,有一天早上遇到了一位打杨式拳的师傅,四十多岁女的,聊的很投机,我借给她看我的阚桂香碟,她借给我看她的马虹10碟。拿到马虹10碟当天中午就去刻了,为这次偶得我兴奋了一个学期。
10碟的确是精品,2007年的暑假我回家看着10碟正式开始学习马虹老师的一路拳。由于学过阚桂香的,这个学得进步很快。当时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时间都给了学拳,在电脑前一点一点地学,一点一点地记,很辛苦,但是坚持了下来。我的悟性是很好的(这是孙师傅后来对我的评价),用了10天就把一路学了下来,刚学完拳的几天每天打很多遍来巩固,后来打熟了就改为一天两遍。到了学校见到孙师傅给他打了一遍,他帮我纠正了一些动作,赞扬我打得不错,悟性好。但是我知道,如果没有孙师傅的指引我就不会接触到这套精妙正宗的拳,很感激他,从此就称他师父了。
我的师父——孙德春
之后就是每天坚持着,跟着师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通过看名家的视频、马虹老师和其他名家的著作,提高了很多,对这套拳有了一个较深的认识,体会到了这套拳的价值所在。一路练了一年,到了2008年七八月份的时候,我看那套碟又学下来二路,二路是一路的姊妹篇,一路主柔,二路主刚,现在就打这两套拳。
马虹老师说过:“实践证明,当你一旦掌握了拳理、拳法及动作要领和技击含义,严格按老师要求坚持不懈地刻苦锻炼,一两年之后,就会感到每练完一遍拳,汗流浃背、浑身舒适、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整天感到有精神,有使不完的劲,使你享受到一般人难以得到的生命健康的幸福之感!”我爱太极,感谢能够学到太极拳。在太极中成长,在太极中品味人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初学太极拳须知
初学太极拳须知-从外表之姿态言,应要依照下列四项:吴公仪 -太极拳之动作,与吾人日常习惯,或所运用者,多有不同或相反之地方,吾人须要留心矫正,先 一、虚领顶颈,顶颈是指头容正直,仿佛有颈贯顶之意,头为一身之主宰,头容正直,精神方能振 作,不过正直之中,宜含虚灵(即不用力之意,方为合法,十三势歌云:满身轻利顶头悬。),若意
外 遇到跌仆时。而头部不致触地受伤,即此“顶头悬”之功。 二、 涵胸拔背,涵胸是胸部向内微凹,使横膈下降,以为气沉丹田之助,拔背是背部向外微凸, 使脊柱垂直,力发于背,阅者不可误会如此姿势,会影响肺部发育或呼吸,若然,恐是过犹不及之误, 此姿势如同僧人合什,复放下双手时之姿势无异,纯任自然,安舒毫不勉强。 三、 松腰垂臀,松腰即使腰部轻松之意,太极拳之转动变化,皆系于腰,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腰部舒展,不但气易下沉,运转灵敏,而且下部得力,不致有上重下轻之弊。垂臀是使臀部下垂,不向 外突,凡蹲身时宜注意,方不致为松腰之障碍,若突臀,必至连带发生挺胸、气促、身浮与腰硬之毛病, 使得身体变成刚整,最易失去重心。 四、 沉肩坠肘,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气向上逆,肘不垂,则劲不能长,而两肋亦失其 保护,尤要者,欲求其松,非沉肩坠肘不为功也。 以上四项,均为著重吾人生理上自然之姿势,力避矜持之态度,使得全身松沉 然后方能轻灵变化, 圆转自如。 至于涉及精神方面之准备,则有下列二项: 一、 纯以意行,太极拳最忌用力,对于各种动作,须以意贯之,如导引家之运气无异,譬如两手 上举,并非手自行向上,而是意使之向上,意不停则手不停,意一断,则手即不动,日久自能养成一种 想象力,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为吾人心理支配生理之妙用。 初学之人,能知此理,能知不妄用力,对于平淡无奇之练法,便易于渐入佳境,而不致有厌倦之意。一 套太极拳,练数十年而不辍而不厌者,盖以其非使运动身体,作姿势之表现,而实运用心意,内蕴无穷 变化,意味深长,有如弈棋及书法,九而弥精,永无止境。 二、 形神合一。太极拳所练在神,故盘架子时,精神必须内敛,使与肢体之运动,合而为一,然 后方能感觉敏锐,举动轻灵。《行功心解》云:全身意在精神。苟神不在。意亦无存,虽手足舞动,可 谓全无意思。 此外,就气之方面言,最要气沉丹田,但必须呼吸自然,初学者切不可自作聪明,误 解用气,关 于此点,鉴泉师言之确切,师云:凡人喝茶用饭之际,从不注意到呼吸,亦未闻有人因喝茶用饭而坏者, 苟喝茶用饭时,亦要研究何时为呼?何时为吸?如何 如何用气?如是而不坏者几希,此为最简而明之解 释。 外表姿态,与内在之意、气神方面,既已清楚,吾人可以开始练习矣。练习太极拳, 通称“练架 子”,亦称“盘架子”,但不如吾人日常所惯称之“打拳”为简便,打拳只须有方丈之地,便够应用。 在一般事务纷繁之人,早晚最好练习两次,每次约费一刻钟或半点钟,即可得到却病延年之奇效,饭后 或过饱,最好稍事休息,然后开始。如精神疲倦,练一趟拳,可以振作精神;若心神恍惚,意无所属之 时,不如不练。练时之环境以静为佳,空气清新固好,惟有时偶然紧闭窗户,练完可能出一身汗,亦未 尝无益处。打拳后如觉腿部过强,可略微散步,籍作调剂。饱食足睡,为运动之根本,如机器之有充足 燃料。以言炼丹修道,又当别论。 太极拳之规则繁 拳所有拳之经、论、十三势歌等等,其中之每一句、每一字,均为规 则。顾此失 彼,初学者实无须虑许多,其大要为慢与不用力,神凝,以意行之。《基础八要》曰:中、正、安、舒、 轻、灵、圆、活。最为赅简。如体弱有病者,尤不可心急,须缓进;体魄壮健者,不妨多练,先求形之 相似,次求势之正确,末以意运用之。拳为推手与器械之基础,最要留意。 练拳之快慢,亦须加以解释。初学时,动作生疏,当然要慢,况太极拳是以慢为原则,此时一套拳约不 超过十五分钟,姿势纯熟后,可以再慢,至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或超过之。意之所至,不可勉强。慢 既练有成绩,快亦要练,快是求身手敏捷,意气灵活――此为由慢训练而来――能练到真慢与真快之境 界,可谓有相当成绩。何以言之?初学之慢,非真慢,乃断续、凸凹、姿势不正确之慢;初学之快,非 真快,因非全体之快,手动而腰未动,腰动而腿未发,使全身皆快,意不能快,亦系徒然。形活意灵, 内外相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练拳须有“三多”,一曰:多打,勤而行之,进境自速;二曰:多看,导师教人时要多看,可以增 加领悟,别人打拳时要看,籍以观摩,并考验一己之观察、判断好坏之能力;三曰:多想,好学深思, 经云:默识揣摩,暇时对于此中之经论或学理,多加研究,以为体验。练习既有成绩,尚须教授别人, 教学可以相长也。 要之:练太极拳首重信仰心与兴趣,既有信仰心与兴趣,方能在任何环境之下,而继续练习,持之 以恒。不然,一暴十寒,亦难收伟大之效果。不过,太极拳所练,劲入于骨,练后功夫不易丢失;倘不 辍研求,老而弥精,不比其他只注重肌肉或气力之运动,年纪长大,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感。 十三势歌曰: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因为功夫无息,学无止境,故成为一种艺术。深 愿学者,力加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能不&顶牛 就能不 顶牛- 马岳梁 - 我有名再传弟子参加过七次推手比赛,都获得冠军,原因是他能运用吴式太极传统推手技巧,不 和别人顶牛。吴式太极鼻祖全佑是杨禄禅的弟子,深得杨式手法。由全佑和吴鉴泉传授的吴式推手不同 于别家,八法之外还有十三个不同的方式方法,即开四门、换手法, 上盘两个(缠头式、裹头式)、中盘两个(中平肘、立肘)、下盘两个(十字手、搂膝式)、长短各三 个,共十三式。练熟后,不管对方怎么来都能应付,就不会顶牛了。现行推手规则不允许运用拿法,其 实真正会推手十三式,拿也没有关系。太极拳就是有这个巧劲,我只要顺对方拿我之力送劲,对方拿我 不住,而且还可借劲打他。如果对方力气大,我不顶,全顺其来势,借劲使劲,使巧劲,这才是太极推 手的艺术。因此,我认为发展太极推手,一定要讲究推手的方式方法。建议今后推手比赛前,应对参赛 选手进行推手方法的考试,不会方法的,就没有资格参加推手比赛,这样是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顶 牛。运动员也只有学习传统技法并加以运用发展,才能取得好成绩。 再者,参赛运动员得熟练太极拳。某地一打铁工人,成天抡大锤,因此力量很大,由我的学生稍 加训练,在某地参加推手比赛竟获得冠军,可是叫他表演,一式也不会。没有技巧全凭力气,当然得顶 牛。光练推手不练拳不行,光练拳不练推手,也不能应用,练拳和练推手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应用。如 太极拳打得好,再加上气功,用气去控制对方,效果就更好;但这不是短期内可以练成的。 练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 马岳梁 - 练太极拳生理上的要求和心理上的要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心理上的要求属于精神方面, 生理上的要求则要落实到身体各部位。 (一)虚领顶劲(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 也。练太极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但不能用力,下颚稍向内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则僵硬,颈部要灵活, 但不能晃动。这三项要领构成虚领顶劲。无论身体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动。 (二)含胸拔背。含是向内收敛的意思。练习太极拳时尤忌挺胸,挺胸易于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 的上升,压胸易使闭气,此二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方法。含胸是胸微微下沉,肺则向下开张,肺活 量自然加大,气则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了虚领顶劲,背部自 然提起,使脊柱垂直,则中枢神经安定。所以,含胸与拔背是相连的。做好虚领顶劲和含胸拔背,则 满身轻利矣。 (三)沉肩坠肘。沉肩坠肘与含胸拔背都是互相关联的。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坠肘也是 重要的,肘不坠则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两胁失去保护。 (四)松腰垂臀。 练太极拳腰都是最重要的, 固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 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轻松, 便身体动作运转轻灵。因为太极拳的运动变化皆系于腰。腰松关系着身体的下部着力,不致有头重脚 轻之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会造成松腰的障碍。 (五)裹裆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同里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向上提, 称为含腚。 (六)尾闾中正。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做到了虚领顶劲和 尾闾中正,就能便全身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七)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使横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饱满,精神 振奋,有利于动作顺遂。太极拳的技击原理与特点- 吴英华、马岳梁 - 太极拳是拳术。除了具有保健功能外,兼有技击的功能。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圆活,故有人 怀疑它的技击作用。但打手歌明确指出:“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金”。凡是学过太极拳推手 的人,都能切身体会到。但也有人因体会到太极拳推手的效果,以为太极拳的推手技击方法很神秘,其 实不然,完全有科学根据,可以用科学原理来加以解释,说明如下: (一)以柔克刚 太极拳行动所用的:“刚”与“柔”,是两种劲(或称为力,下同)。一种带有对抗性的,不论其劲 是大是小,都称为刚劲。随着对方来劲的大小而伸缩,没有对抗性的都称为柔劲。太极拳灵活地运用刚 柔两个劲,随势变化,成为太极拳技击的重要;刚劲与刚劲对抗,力大者得胜。遇刚劲而无法灵活变化 不能迎接转变其锋芒的方向,只用力对顶,这称为死劲,与此相反,则称为活劲。死劲和活劲较量,常 被活劲带引落空,招致失败。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叫做“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的运用, 是在与人交于时, 既要用人刚我柔的 “走劲” 去引使对方落空, 又要会趁势用 “粘 劲”去取得“我顺人优势。不能只知道对方用力,我也用力;见人抢先,我也抢先。否则,就会形成力 小的输给力大的;手慢的输给手快的。这样就违背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原则。太极拳处处讲柔化,首先 要避免这种不必要或不利于己的冲突。如果只知退避不会追击,也不符合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理。 太极拳之所以用太极为名,就是符合太极图的形象。它用劲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即太极图形象表示 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太极拳学说含义至关重要,千万不要忽视。 (二)以静待动 拳术的虚实,蕴藏在“劲”中,不表现于外形。对方蓄劲未发时,如不能掌握对方虚实,就不宜追 击。如对方是实,但有收缩余地时,也不宜贸然追击。; 否则,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在上述情况下, 要任由对方先发动,让对方力点逼近时再用逆来顺受的的方法,将对方引进我攻击范围之内,然后还手 发劲取胜。大多时候,太极拳不以“先下手为强”,主要依靠“以静待动”的战术。进行还击这种击法, 要求极度镇静做到知己知彼。对于来劲猛的,可用他劲引使对方落空,再用和采来还击。。如果不让对 方近身,可在对方未到近身之前,用劲试探,或乘对方第一个劲已过,第二个劲还来发时的空隙,发动 还击。 总之,在交手时用听劲察觉到对方未及转变,或陷入劣势时,即以速打击。打手歌中“彼不动,己 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就是指“以静待动”、“后发先至”这个原理和作用:一是待机而动,容易 击中对方,一是在万一击不中时,由于对方已处于被动地位,因而不便于还击。 (三)以小胜大 太极拳所用拳术,表现于外形的称之为“着”,蕴藏于内的称之为“劲”。“着”与“劲”相合在 一起的运用,即为太极拳术。太极拳术擅长于大力胜小力,这种技击方法,有力学上的根据。用“着” 这种动作加在对方的动作上,再相应地增加或减少自己的劲,使对方的重心偏失,或先“化”后“粘”, 使对方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即顺势打击,因而以力小胜大力,占取优势。对方失败的原因,是重心失 去平衡,立身不稳,故一拨就倒。这种以小胜大的妙手,绝不是硬打硬手法所能做到的。 (四)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也可以说是以顺避逆。太极论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入背谓之粘”太极拳用劲的 方法,就是走与粘。走是化开对方,粘是制服对方。走和粘相互交替运用,就能使技击法千变万化,太 极拳动作处处都是太极图的形象化,表现为圆形。在圆形范围内,包含无数走与粘的变化,因此,随机 应变最为重要。与对方交手时,要凭高度灵敏的感觉,掌握对方劲路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法则不外乎一 个“顺“字。应付对方的方法,不是柔,便是刚。如双方都用刚劲相抵抗,这样就不顺。不顺便不能走, 不能走便谈不上“化”,不能化,便不能粘,不能粘,便不能感触到对方的变动。没有掌握对方情况, 贸然追击,如对方招架不住能占上风,招架得住就只能挨打。“走”是柔化之后,掌握了主动权,乘机 贴进,控制对方。这两个方法在应用时,实际上是一个方法的两个侧面。通俗地讲,就是“以退为进”。 避开对方实力,追攻对方的空档。 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双方相持不下,则要应用以退为进的技击方法。因为双方相持,到一时 是,总有一方先动,另一方就用“引劲落空”的手法,使对方落空而还击。如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的手法,对方仍是不动则出手实打,对方接手应即变成虚手,把对方的劲引出来,借对方的劲还击。 太极拳技击的另一特点是动作走弧线, 走弧线的道理是便于动作中由柔转刚和由刚转柔。 用劲时刚 柔循环和走粘交替,都以圆形动作为基础。走弧线并不比走直线慢。因为弧线动作可随处转变,有时反 比直线快些。所谓“后发先至”,便是从这当中得来,功夫越深,走得弧线越短,甚至只有弧线意味, 而难看出弧形的动作。怎样练好吴式太极拳- 马岳梁 - 一、练太极拳心理上(思想上)的要求可概括为“五字诀”,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 一的兴奋状态,实在不易。那么,怎样才能使思想集中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 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 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 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 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 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 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 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 进退须有转换”,使全套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 制在 25-;50 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 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车,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 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切的另一个意义 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 夫,如此下工夫则进步快矣。 恒: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 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舆运动和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总之,静、轻、慢、切、恒五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 不能偏废。 二、练太极拳生理上身体上的要求 练太极举生理上的要求和和心理上的要求,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心理上的要求属于精神方面:生理 上的要求则要落实到身体各部位。 (一)虚领顶劲,(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练 太极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下颌稍向内收,但不能用力收,否则僵硬,颈部要灵活,但不能晃动。这三项要 领构成“虚领顶劲”。无论身如何转动,这个姿势不能变动。 (二)涵胸拔背:涵是向内收敛之意。练习太极拳时尤忌挺胸,挺胸易于导致躯干僵直,影响气的上升, 压胸易使闭气,此二者皆不合太极拳的练气方法。涵胸是胸微微沉下,肺则向下开张,肺活量自然加大, 气则沉丹田矣。拔即向上提的意思,拔背是用头将背微微提起,有了虚领顶劲,背部自然提起,使脊柱垂 直,则中枢神经安定,所以,涵胸与拔背是相连的。作好虚领劲和涵胸拔背。则满身轻利矣。 (三)沉肩坠肘:沉肩垂肘与涵胸拔背都是互相关联的。肩不沉,则胸廓以上皆受束缚。坠肘也是重要 的,肘不坠肘则动作迟滞,力不能长,两胁失去保护。 (四)松腰垂臀:练太极拳腰部是重要的,故有“命意源头在腰隙”之说。松腰就是要求腰部要轻松, 使身体动作运转轻灵。因为太极拳的运动变化皆系于腰。腰松关系着身体的下部着力,不致有头重脚轻之 弊。垂臀就是臀部不能突出,突臀会造成松腰的障碍。 (五)裹裆含腚:裹是包起之意,裹裆是大腿肌肉由外面向襄面包裹,臀部不翘,肛门自然向上提,称 为含腚。 (六)尾闾中正:是顶头悬的延续动作,只要顶头悬做好了,脊柱自然会正直。做到了虚领顶劲与尾合 中正,就能使全身处一种兴奋状态。 (七)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就是使横膈膜下沉,成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能促使呼吸饱满,精神振奋, 有利于动作顺遂。 三、行气法 练太极拳要求练心、练气、练身、三结合。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讲“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 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所说的心,不是血肉之心而是指大脑皮层的思维活动, 近似于通常讲的“以意领气之意”,但心和意还有区别,拳谚讲的“心动意动”说明心和意之间是主从关 系,心为主导,意随心动,致于以心行气的“气”也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有形的呼吸气体,一种是无形 的元气。适二种气也有关联,练拳时首先要呼吸平稳。要保持常时呼吸的次数和呼吸的深度,久之自然成 为深呼吸,是练太极拳的自然发展,而不是故意造成的。元气是人身的元阳之气,也就是“以心行氧”之 气。元气充足。则人的精神饱满,声音洪亮,体格强健,年老不衰;元气消耗过多,则人精神不振,声音 喑哑,体格衰弱;元气耗尽,人即危矣。中医所谓调和气血,这个气就指的是元气,元气衰了,用药滋补 就难以奏效。太极拳的特点是由动中生静,静中养心,以意行气,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练气的要求,首先是使呼吸平稳,由平稳而达到深呼吸,不可故意改变平稳的呼吸方式,用静、轻、 慢、切、恒的方法练习太极拳的功架,久而久之, 动作自然配合呼吸。十三势行功心解上讲的“能呼吸然 后能灵活”,能呼吸自然能养元气,元气自然沉到丹田,达到增强元气的目的,自然能运到周身,也就是 “气遍周身不少滞”的 目的达到。以上各节都有关联,要深加体会,自然贯通,达到延年益寿,非作枝梗之末也太极拳原理之我见- 马海龙 -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它所以能吸引全世界众多人士的爱好,并不单纯是 它有精巧的搏击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那博大精深的内涵。 任何一种拳术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太极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 育和培育下发扬光大的。 太极拳的原理可以概括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思想的动态体现。宋周敦颐撰「太极图」推 道体之本原曰:“无极而太极,吾心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然此心未发,自有昭然不昧之本 体,是太极也。”意思是太极为宇宙生化之源,万物启蒙之本。 《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对太极拳而言,动之则为阳,静之为阴;实者为阳,虚者为阴;攻者为阳,守者为阴;刚者为阳,柔者 为阴。因此,太极拳的精髓即是处於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相互变化。而其奥秘,则在於永远处於变 动开合状态。而这种状态,必须遵守平衡,即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道理。 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灵、贯串。《太极拳论》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 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可见,太极拳强调整体运劲,而这种整体运劲必须符合“轻灵、贯串” 的原则。而运劲中要求符合以养气蓄劲,精神内敛,意气存於丹田的修练方法诀窍。才能由熟入精,由 精入妙,由妙入神,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最高境界。 但是,这一切均须从基础做起。就是要求学者必须严格的做到以下几点: 一、 选择严师、良师,以求得到严格、正确的教授。 二、 必须认真、刻苦、持之以恒的修练,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三、 必须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努力钻研技术。这是使自己升华的条件。 在修练中必须严格地使自己达到以下的要求: 一、 中正:心气中和,神清气沉,始终保持精神内敛的要点。务使每个姿势务必达到端正,不能有 偏斜的倾向。要使自己达到中正的要求,必须保持“顶头悬”。 二、 安舒:修练时,要求做到动作均匀、舒展,呼吸通畅。不能有牵强、滞重的弊病。所谓“偏沉 则随,双重则滞”。 三、 轻灵:轻灵是相对迟重而言。练太极拳不能用拙力,用拙力则易失於偏倚。 四、 圆活:圆活是要求动作必须圆满、灵活。必须避免笨重、迟滞等弊病。进退开合均须自由、顺 畅。 太极拳原理精妙之处,即在於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讲究虚实变换,阴阳消长。所以学者必须遵循 原理,才能循序渐进,达到心领神会,豁然贯通。 太极拳原理是很深奥的,不能很短的篇幅所能表达。读者如有兴趣,可以通过与我们联系,作进一 步的探讨。以心行气,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重要意义- 马海龙 - 《十三势行动心解》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逐,乃能 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对于练太极拳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准则。 如何才能做到“以心行气”和“以气运身”?它们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都是练太极拳必须了解的。 容都于“心”的范围。 先 谈“以心行气”,其关键为“心”,在我国古代哲学概念中,心为意识的代表。凡属于精神领域中的内 “气”在中国古代认为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如王充在《论衡.自然》中说: “天地合气,万物自”。在中医学中,“气”指在体内运行变化,维持生命活动相推动体内组织活动的 精微物质。如精气、营气、卫气、肾气、中气等。 在吴氏家传太极体用全书 《太极法说》 “血为营, 中说 气为卫, 血流行于肉膜胳。 气流行于骨筋脉” …… 血旺则发毛盛,气足则筋甲壮,所谓“营气和卫气”在中医学中认为是饮食水谷之气所化。营气为水浴 化生的精粹之气, 属阴, 行于脉中。 有运行血液与滋养脏器, 组织作用; 卫气为水谷化生 悍滑利之气 (形 容弥散力强),属阳,行于脉外,有温养皮肤、膜理、肌肉,司汗孔开阖和卫护肌表作用。(见于《灵枢?卫 气》)。 由此可见,并不是单纯地指呼吸气,而是泛指评吸之气,水化之气,脏腑之气,经胳之气等的总合。 也就是指“元气”。中医学认为:“元气是维护组织,器管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包括元阳、元阴之气, 由先天之精历化,并赖于荣养,藏于肾中,与命门的有密切联系”。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的意义,即在练太极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才能使体内 气血运行舒畅、沈着、建到收敛入骨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我 国古代有“吐纳”的养生方法。稽康 《养生论》说:“呼吸吐纳,服食养生”。吐纳在道家、佛家都是非常注意的。是自我修行的方法,但吐 纳是处于静态的方法,它与呼吸相似,但又有质最上的区别。 而太极拳足道家的行功,讲究“动态”,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讲的“以心行气”,可以认为是“动 态的吐纳功夫”,我们绝不能单纯地从呼吸的角度上 去理解“以心行艺”。而应该以更高的境界加以理 解它的重要涵义。 再谈“以气运身,务令顺逐,乃能便利从心”,是“以心行气”的延续。练太极 拳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如何才能运到这一境界?就是要严格遵守“以 心行气,以气运身”,因为只有在气血舒畅的条件下,才能使全身处于兴奋状态,肢体才能协调顺逐。 运行自如,没有迟重之虞! 如何才能运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关键是做好“顶头悬”的动作。综合以上所讲的我们大致可以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有所了僻,这些都是现论上的探讨,但还 需要解决实践上的问题,我们先从“呼吸”上进行探讨。 《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极柔软然以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 而有余。”所调能呼吸,即足指呼吸的万法必须证确。练太极拳不能单纯依靠胸式呼吸,更重要的是使 “腹式呼吸”得到充分的发挥,腹式呼吸的优点是频率慢(10-16 次/分),容量是。从医学角度上讲,氧 的吸入,绝大部分是与血红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到组织和细胞。而小部份是以物理性溶解形式溶于血中, 但这小部份却具有主要的生物学意义,即在肺或组织中进行交换的一个氧分子,必须通过物理溶解状态。 我们将这部分溶解性的氧称之“氧分压”。由于腹式呼吸入氧的容量大,故能提高氧分压的含量。更有 利于组织的代谢功能,也就是说使呼吸能达到平稳,深沉 (沉着)的效果。 在呼吸气平稳,深沉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调动体内“元氧”的凝聚。此二者是相互关连的,是相 辅相成的。元氧的凝聚表现,即足“氧沉丹田”。 《周易?参同契》中讲:“将欲养性,延命即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懔躯,体本一元。元 精云布,因气初托”。意思就是如要修身养性,延伴益寿,必须依靠人体本身精气的调节。 对于国古代的学说,我们认为是有期独到之处;而且足非常深奥和纯朴的。但是,我们必须用现代 科学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用现代科学方法去探索和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古代哲学思想的真谛,达到 古为今用,修身养性的目的。 吴式太极拳与健康长寿最为重要的就是“健身运动”。马海龙 -我国目前己经进人长寿国家的行列。上了年纪的人多了,如何才能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其中先父母马岳梁和吴英华都是长寿者。这与他们长期从事吴氏太极拳有很重要的关系。我的父母都是满 族人, 他们两位都是吴式太极拳的一代名师。 为了表彰他们一生为发展吴式太极拳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1992 年上海市政府聘请他们二位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同年,中国武术协会授予他们为“中国武术协会荣 誉委员。”1995 年中国武术协会授予马岳梁“中华武林百杰”的荣誉称号。 我父亲生于 1901 年,生前享年 97 岁;母亲生于 1907 年,享年 90 岁。他们二位都可算是长寿者。这 与他们长年锻炼吴氏太极拳密切相关。我父亲曾获“全国十大健康老人”称号。 吴式太极拳从我的曾外祖父算起, 至今已历六代。 我的曾外祖父全佑公受教于太极拳一代名师杨露禅, 继承了拳架紧凑,松静自然的风格,保持轻灵贯串、刚柔相济的趟路。以柔化见长,创建了吴式太极拳。 迄今已有 150 余年历史。 我的外祖父吴鉴泉继承了家学,并进一步提炼升华,形成了舒展大方、柔和规矩、轻灵圆活的套路。 外祖父为人宽厚、善良,乐善好施。经他提携的亲友很多,有的以后都成了名师。可见他老人家治学之严 谨。吴式太极拳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传向海外,在东南亚一带风行一时。七十年代以后又传至欧美。现 在北美、南美、欧洲都十分流行吴式太极拳。一种学术能流传于久远而不替,且世代发扬光大,定有其必 然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练吴式太极拳的人健康长寿的特别多。研究其道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练 太极拳讲究中枢神经的锻炼。吴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安舒,就是说在锻炼时,必须注意“顶头悬”。使自己 的脊柱形成一个相对垂直的形状。我们知道,中枢神经的沿伸,是通过脊柱传向全身。这样才能使中枢神 经保持一个高度的兴奋状态,由于练太极拳强调“静”,也就是要求神经高度集中,不受外界物质的干扰, 这是非常困难的。一般很难做到这一点。否则,效果就不会太好。 由于中枢神经高度兴奋,能便全身各种生理活动也随之兴奋,如呼吸的交流、血液循环的加速,能使 各种脏器的活动增强,而得到充分地发挥其生理功能。 举例来说,人体的呼吸是从空气中吸取氧气。氧气在练内与血液中红细胞所携带的 血红蛋白结合, 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再随血流传递到全身各个组织。我们都知道人练各种器官活动,都需要氧的参与。这 些代谢活动都是在组织细胞中进行的,它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称为生物 氧化。同时表现为细胞中氧的吸人及二氧化碳的呼出。故又称为细胞呼吸。包括氧在细胞内利用的方式, 产生二氧化碳的方式,以及物质氧化时释出的能量如何生成三磷酸腺苷 (ATP)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生 理生化过程。 目前世界十分流行的“有氧运动”,认为是对健康最为有利的。实际上练太极拳就是最好的有氧运动。 因为,练太极拳是在接近人体生理条件下进行的运动。它远比慢跑等运动有利于人体健康。练太极拳最讲 究的是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能够最大程度的吸人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从而使生物氧化能够在最为有利的 条件下进行。 我们以葡萄糖代谢为例,说明以上所说的。机体的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就是葡萄糖。 葡萄糖的代谢,主要有三种。 1、糖酵解:指葡萄糖的无氧氧化。即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使内组织中的葡萄糖分解为乳酸的过程。 糖酵解是在组织细胞内进行的。主要是在激烈运动中急需能量的条件下进行的。最终产物是乳酸。它所释 放的能量较少,每分子葡萄糖经酵解仅净得 2 分子的 ATP。但它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所以可以保证机体 在缺氧条件下进行能量补充。如短跑等激烈运动中,肌肉强烈收缩,急需大量能量,并消耗大量氧以加强 糖的有氧化,由于机体满足不了肌肉对氧的需要,而处于缺氧状态,故只能依靠加强糖酵解,以提供能量。 因而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对机体是十分有害的。严重的可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 肝脏处理多余的乳酸,以保证机体的正常代谢。 2、糖的有氧氧化(也称为“三羧酸循环”) 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氧化的过程。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 水。并能获得大量能量 (ATP)。它的重要作用有: 1)供给能量:除氧化供能外,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以 ATP 形式储存起来,供生理生化活动需要; 2)使二酚辅酶分子中的二酚基彻底氧化; 3)为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联系枢纽。 练习太极拳的优点能使人体基本处于最佳生理条件下进行运动。 促使新陈代谢保持在一定的高水平的 状态下,又使机体充分调动其各种功能的活跃程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练习太极拳的最大好处。 因为练太极拳有上述明显的优越性,因此在养生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特长: 1、以体育锻炼的形式,促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吸收养料和排泄废料; 2、使心、肺、肝、肾等脏器,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锻炼,保持其功能活跃,促使达到健康保健 作用; 3、抗衰老:由于练太极拳能促使机体新陈代谢活跃,因此,可以减低衰老过程。在自然界中,自由基 很少产生,因为自然存在的物质中,原子上的电子是以化学键的方式成对配制的,每一个电子都有磁自旋 运动。它与其配对的另一个电的磁自旋运动力量相等,方向相向。这一点十分符合中国古代太极学说的, 即是 “太极运动”。 目前在科学界认为“自由基”的产生是导致人类衰老及一些疾病,如肿瘤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即是,自由基+类脂质过氧化+脂褐素蓄积十细胞衰老 (死亡)。 人类体内有一些抗氧化剂,可清除体内自由基。由于在衰老过程中含量下降,导致清除能力降低等原 因,同时细胞的衰老也影响代谢的减退,均是导致衰老因素的产生。 练太极拳在最大程度上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保持旺盛水平,从而使机体能保持一个十分稳定的状态,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永葆青春”。 运动是重要的。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重要的名言:“重在参与”。参加运动是保持健康最为重要的一 个环节。其作用就是能使机体保持一个稳定的内环境。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应该尽量避免激烈运动,而太极拳则是最好的选择。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太极 拳是属于自然体系的功夫。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养生”。《十三势歌》中说:“十三姿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闯中正神贯顶,满身轻行顶头悬。……若言 使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太极拳是以 “道”家思想为主,结合“儒”、“释”的哲学思想而创建的,有它极为富有想像力的 一面。对于养生方面有其独到之处。遗憾的是,我们对此进行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利用现代科学手段 去进行实验。 因此,练太极拳能使机体保持精力旺盛,能稳定在一个相对高标准的水平,减缓衰老的 形成。对于养生来说,太极拳有其不可取代的优点。 以上我所谈的仅是运动的一面。还有另外更为重要的一面,就是思想方面。练太极拳最为重要的就是 在练习时,要求思想高度集中,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静”。 《老子?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妙。”《曾子?大学》中说:“知止 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家说: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 智。” 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必修的境界,而且是高级的境界。无论作什么学问都必须达到的重要阶段。 静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做到对于任何外界的干扰, 都能平静地对待。 就是要求有一种 “泰山崩于前而不溃” 的精神。也就是对待任何胜利、祸害,包括喜、怒、哀、乐,都能平常地对待。《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能做到这点是不容易的。必须 具有十分良好的自我控制。 练太极拳能达到最高水平的,都有这样好的思想境界。象我的外祖父吴鉴泉,舅父吴公仪,我的父母 马岳梁、吴英华均有这样极高的思想境界。因此,我们说练太极拳为什么能健康长寿呢?就是能有最佳的 思想境界。 如果读者们有兴趣去实践的话,你们一定会从中得到好处的 吴式太极拳中“白鹤亮翅”的动作有“低头弯腰”与其它个式太极拳不同,其意为何? 答:此“白鹤亮翅“动作,系模仿白鹤(包括鸟类)的舒羽动作而来。因为鸟类舒羽,常用头部向 身体后部的羽毛进行舒理。尤其是颈部比较长的鸟类,象鹤、鹅、孔雀等,都是将颈部扭向后部,用嘴 舒理。其动作非常舒畅、轻柔鹤婉转。而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也是这样。 吴式太极拳“白鹤亮翅“动作的要领是:利用身体向左扭动的同时,左掌外转,用的是“劲”。 右臂上旋,用的是“蚓薄>哂蟹朗睾凸セ鞯钠胶庾饔谩K囊闶牵骸澳谄胪馐啤被煸耙恢隆> 有很好的柔韧行鹤协调性。 牵动往来气贴背何解? 答:这句话也出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文。但这句话的完整意义应是:“牵动往来气帖背,敛 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在中国古代一些练气士认为:“气的运行路线是由丹田达到海底。抄尾闾缘背脊上行。经玉枕、 天灵等穴。下过前额、人中、喉结、心窝、脐轮等处而归丹田”。所以“心解”上有“牵动往来气贴 背”之说。关键之处是“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实际上,行气也可从丹田上行,沿上述路线,再回归丹田。犹如太极的阴、阳双鱼,相互循环。 练太极拳需要“轻、静、慢”,要练出功夫是否需要加练些增强体力的硬功夫? 答: 练太极拳,“静、轻、灵”是最为主要的。《太极拳论》开始就讲:“一举动,周身俱要轻 灵”。这是练太极拳的运劲法则。 至于说练功夫是否需要练硬功夫?我不知道“硬功夫”指的是那些?我个人认为,练太极拳可以 练些增强体力的,如刀、剑、枪、大杆等。但不宜练那些增加肌肉力量的。我在青年时代,曾在健身房 练过健美,但效果很差。至于说为增加体力,练些腰腿力量的运动,还是可以的。但要分清主、次。尤 其是需要科学性的锻炼。否则只有弊而无利.吴式太极拳修养之道浅识- 袁 毅 健康为人生之宝,精神乃立身之本。人生之完成基于自觉,无论就其内在心性品质。人格心理或 其外在事功、学问、成就上而言,均要在于自身修养的优良与否。而练太极拳就是一种最好的有益身心 的养身之道。 有言:“守常用经、处变用权、修己以道、对敌以术”,明乎此,斯可言素!强诸己,斯能任事; 明乎道,斯可言术。违道言术,则困于术中,心灵失去灵朗活泼,惑于外鹜,忽于内省,错于或然,不 察当然,则强状百出,累己累人,此非真得修养之道也。 我生世晚,学拳时间也不长。但就我学吴式太极拳而言,有诸多觉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感召和教育下, 更使我能得以了解吴式太极拳的博大精深。 其一,吴式太极拳强调“中正”。不偏不倚,使自身重心稳定,无失重之虞。吴公澡老师在《太极 拳讲义》中说:“伸屈开合之末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足为中 定之气,亦道之本也。” 我们都知道,人体之运动,是由脊柱为中心,牵引四肢。所以,吴式太极拳强调中定的道理,即在 于此! 其二,安舒。吴式太极拳之所以强调安舒,是基于练拳必须心平气和,无浮躁之弊。《十三势行功 心解》说:“立身须中立安舒,支撑八面。”安舒的安点就是练拳时必须“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 在自然中,徐徐松展。才能达到“以心行广,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广运身,务令顺,乃能 使利从心。”心气浮躁足练不好太极拳的。 其三、吴式太极拳强调“轻柔”。以静制动,以柔制刚。轻柔者并非不用力,而足不用蛮力。《太 极拳经》用“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形容“轻柔”的标准。才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知人。英雄 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轻柔”是能否练好太极拳的标准。但也是最难练的。非用心之久,不能 得此境界。 其四、圆活。练吴式太极拳必须遵照“圆活”的原则。圆者,圆满之意也!务求每一动作、姿势, 达到圆满的要求,而无缺陷。活者,灵活也!无迟重之弊!所以《太极拳论》首先就强调“一举动,周身 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贯串是圆活的具体表现。 太极拳的修养之道,在于将个体生命沉润于天地之间。籍休养之道,以变化质,光辉生命,点化人 生。纳于至善完美之最高价值统会之中。 太极拳其理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太极拳足黄、老哲学在拳学上的体现。“静中常养灵虚气, 动时绕有盘空意”。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胜快”此则非有真工不办,此中包括心性、传授、 学养、悟性、实践诸多方面的学养。太极拳其动作:自然淡定、神气内敛、体松劲柔,操之能使气血流 通,身心舒畅,无激烈之弊,此其修身言;其运气:沉而不浮,敛而不露,凝而不滞,连续不断,无急 躁之弊,此其养性也;太极拳为“大人之学”或也可称之为“身心体验之学”。 太极拳入门得窍后,每次练拳都是新的,都是享受,心中浑穆,身内畅美,长练常新。真所谓: “苟 日新,日日新”,太极拳到此,如闻仙乐,如读美文,洋洋洒洒,天地锦绣,:目击道存。每有成人成 己之心,少有说长道短之言;万事胸中落,万事胸中过;望天上云卷云舒,看人间花开花落。升降、呼 吸、进退、出入都是现成实在,不言而喻,妙处难与人说!太极拳的修习层次由拳技而得文化层面的滋养 洗礼,神交古人,心印前贤;得大惭愧,得大欢喜;知道太极拳是修身养命之术,光明正大之学,谓之 “生生不已”,谓之“天地精神”可也!拳虽小道,可以寓大人如蝼蚁可以体大;达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与人通情的境地;体认到天地间,“爱”最有力量,最具摄人心魄的魅力,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如婴孩 回母体,此母体即天地也;养此生机,完其精神;胸中日月,袖底乾坤;前人谓“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欲与天下豪杰延年益寿”,实在非虚语妄言!知道人生应该如何“消遣自己”,如何娱人娱己;大概那 即是古人所谓“悟道、得道、证道、了道”之境。太极拳以其深具修身之美、养性之善,得而习之,庶 几有益身心,造福人群,其益大焉! 吴家太极拳门内传统注重拳架的――定式站桩, 且融桩功于拳架, 默会自身体内的感受, 精耕细作, 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能治病、可养生、出功夫,品文化,是捷径,足正道。若人能懂点窍,知点 几,留点神,下点气,便想得穿,看得破,做得事,成得人;太极拳与人生修养密不可分。 写于 2004 年 1 月 27 日试从神经系统角度谈太极拳的练习要点- 向 东 用现代神经系统的理论描述太极拳理,颇有一些像和孔夫子谈现代语法。但仔细想来,假如孔老 夫子果然显身当世,想必也会有兴趣听听现代语法理论,毕竟触类可以旁通。 太极拳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别具一格的练拳方式。太极拳要求“静”、“轻”、“慢”,这些与 其它拳种的练习方法有明显的区别。另外太极拳比其他拳种更注重意念的作用,“用意不用力”,还讲 究“舍己从人”和“四两拨千斤”。正因为这些超出人们想象的独特之处,有人视太极拳为“神功”,也 有人认为是故弄玄虚,更有人视之为花拳秀腿“豆腐拳”,而更多的人是感到神秘不可理解。本人试图 凭着自己对太极拳的体会,结合对现代神经生理科学的认识,分析太极拳练习方法的科学性。 太极拳与其它拳种的拳理其实是相通的。任何一种技击运动都讲究伺机而动,看清对手的行动后予 以最有效的打击。不过太极拳的创立者似乎更加追求完美,他希望能够彻底的摸透对手的重心、劲路、 虚实,完全做到知己知彼,将对手成功的控制在股掌之间。这种思路是完美的,但在太极拳创立之前的 技击大师们看来,这只是理想主义的空谈。为什么呢?首先如何才能摸透对方的所有信息?其次,即使 摸透了对方的所有信息,还必须花时间去处理,然后才能想出对策,这一过程结束时,战机早已失去。 然而太极大师们以自己的实践告诉人们,这一近乎虚幻的理想是可以达到的。 如何彻底有效探知对手信息的呢?太极大师告诉我们,单凭眼睛看是不够的,需要用“听”。所谓 “听”其实是触觉。如何根据对方的信息控制对方呢?回答是用“沾连粘随”,这也需要接触到对方。 总之太极大师一旦贴住对方,即可以把对方控制住。于是让人疑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通过触觉可以探 知对手如此多的信息?为什么可以如此迅速的处理这么大量的信息,进而实时的给予对手打击?这一切 是通过什么途径练就的? 以触觉探知对方信息,在太极拳中称为“听劲”。通过听劲可瞬间探知对手的重心,劲路,虚实等 信息。这种处理信息的效率即使是现代最高端的计算机也是难以胜任的。人脑足以担此重任吗?如果不 能,那么太极可真的成为“神功”了。实际上,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最擅长的就是此 类工作。也就是从千头万绪的大量信息中找出规律。例如下围棋,在 361 格中,黑子白子可以有无穷无 尽种排列组合形式,但高手只需看一眼棋局,即可理出头绪,分辨胜败优劣。同样,如果你听一长串你 不熟悉的外语,你会认为要弄懂它的含义实在困难至极,但对于以它为母语的人来说,能够瞬间理解其 中的含义。 信息无论多么复杂,它必然有自身的规律,人脑受到复杂的信息的反复刺激,就有可能将其中的规 律抽象出来,这种抽象的结果不一定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且一旦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种抽象工作 可以瞬间完成。 人脑具备这样神奇的功能,但也不是自动完成的,它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是接受大量的信息,二 是明确的目的性,三是有关对错的判断。就像小孩学围棋,要想学到下棋的规律,首先要多和各种对手 下棋,熟悉各种棋路,然后在下棋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围住地盘或吃掉对方的棋子等,另一方面就 是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实际的结果判断每一步棋的好坏。久而久之,自然知道了下棋的规律。同样,以太 极推手为例,推手时必须注意接受对方尽可能多的信息,方法就是“沾连粘随”、“轻”、“静”、“专 心”、“不丢不顶”等;再者就是明确的目的性,即时时在意对方的重心、劲路、虚实;最后,通过推 手的结果时刻判断自己所得到信息的对错,久而久之自然会练出“听劲”。 如果说“听劲”是一种感觉得话,那么“化”和“打”就更是一种技巧了。这就像英语的听力和说 写能力的关系一样。 太极拳对对手的打击是建立在“听劲”的基础上的,自说自话的发力不是太极功夫。根据“听劲” 得来的信息是千变万化的,要对这些千变万化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反应,当然是个艰巨的任务。好在人脑 同样是这方面的高手。这和练习听劲的情况相似,套用前面指出的要点,我们可以得出练习“打、化” 的要点。首先是“听”到尽可能多而且准确的信息。其次是练习时一定要目的明确,即根据对方的重心、 劲路、虚实等信息,化去对方的劲,摇动对方的重心等。最后从老师的指点或推手的实际效果中判断自 己所用方法的正确性。注意了这三点,还需要一个熟练即“招熟”的过程。开始时由于需要判断、思考, 应变显得有些慢。慢就会贻误战机,就会不尽人意。然而决不能因此就放弃根据“听劲”作出反应的努 力。必须相信一旦熟练到一定程度,自己的反应就会跟上对方的动作而“渐悟懂劲”。等做到所谓“动 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太极拳动力定型,那时就接近“神明”了。 从判断、思考贻误战机到“阶及神明”,这是一个大脑神经系统删繁就简的过程。太极拳的动作随 机应变,法无定式。通常来说,一个特定的全身反应需要几十,上百块肌肉同时配合行动,可谓是一个 “系统工程”。大脑要指挥身体做出这样的行动,需要调集成千上万个分别指挥各个肌肉或肌肉群的大 脑运动神经元一起活动,整个过程自然需要时间。然而,再复杂的人体活动,一旦不断重复,就会在大 脑的运动中枢被简化定型,最终可以由少数神经元细胞指挥特定的一大群肌肉的活动,这时的反应速度 自然快了。 根据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在反复重复一种运动后,无论该运动是多么复杂,最后这项活动都可 由大脑中越来越少的运动神经细胞加以指挥,同时从运动决策到产生运动之间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而且相对肌肉之间的配合也更协调。然而特定的一组神经元只能指挥一种特定的动作。太极大师的所谓 “法无定法”,按此理论,就应该是经过长期的锻炼,在脑中形成了无数组特定的运动神经元组群,以 至于这些神经元组的简单搭配就可以应付任何复杂的情况。同时,任何动作都只需调用少数几组甚至一 组运动神经元组群即可完成,只有这样才能“随屈求伸”“后发先至”达到太极拳动力定型的境地。而 无数复杂的特定组群神经元的激活,需要相应复杂的特定指令。这一指令就是太极拳的“意”。“意” 本身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太极拳的“意”才需要如此复杂而又专业化的运动指令系统与之配合。只有太 极拳的“意”才能造就如此复杂而又专业化的运动指令系统,只有太极拳的“意”才能驾驭如此复杂而 又专业化的运动指令系统。因此“意”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就可以理解了。 太极拳练拳时动作缓慢,据我理解就是将意念贯穿到动作中去,即所谓“用意不用力”。无论推手, 练器械都要全身贯穿意念。意念可以给动作提供一个明确的目的性,照此方法,反复练习,就可以用意 念迅速指挥全身进行复杂的而且是协调的行动。太极拳的意念是根据“听劲”即对方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通过意念作为媒介,可以做到自己的行动迅速地根据对方行为的变化而变化,达到“彼之劲方挨 我皮毛,我之劲已入彼骨里”的高级阶段。 (作者向东――上海第二医学院副教授;上海血液中心免疫血液学高级工程师;吴式太极拳第 五代传人;师从费国清老师学拳近二十年)我研究推手的经过- 向恺然 一九二三年在上海从陈微明先生初学太极拳,陈先生和他老师杨澄甫一样,最喜用绷、挤两势 进逼;但不发劲,使我滞在一个通身不得劲的态势中,既不呢能走,又不能化。这是初学推手时感觉 最难受的一个阶段。 后来王润先生到了上海,我又从他练吴家的架子,我用陈先生绷、挤的方法进逼,他很容易的就 把我的攻势消减了。经研究的结果,才知道我的触觉太迟钝了。他用意来逼,用势来逼,本来极轻灵; 等我感到不得劲时,便已失去重心,不能走、也不能化了。 我问王先生,吴鉴泉推手是如何进迫的?他说:“吴先生推手很少逼人的事;不过你用方法去逼 他,却随时使你不得劲,也很难受。因此一般人说杨主发动,吴主化劲,其实发即是化,不能化便不 能发;不过两人的个性不同,所用方式也就跟着有区别了。” 一九二九年在北京,从许禹生先生学习推手。他的太极拳是从宋书铭学的,是宋远桥一派;专注 意开合,配呼吸。每一个动作,都要分析十三势,尤其以中定为十三势之母,一切动作都得由中定出 发。化着意黄百家著《家拳》里面的劝、紧、敢、劲、切五字诀;他说切字最关紧要。就是每个动作 都须求得切合应用。所以他的推手最能运用架子中各种作为。可惜他那时主办北京国术馆兼办的北京 体育学校,工作太忙不能和我多说手法,介绍了刘恩绶先生专教我推手。 刘先生也是从宋书铭学过太极拳的。但他的推法,却跟以上诸位先生不同;忽轻忽重,或长或短, 每每使我连、随不得,沾、粘不得。有时突然上提,我连脚跟都被提起,突然一撤,我便向前扑空。 直到三个月以后,方渐渐有了习惯,不受诱惑了。我从前练过外家拳,有时被逼急了,便用外家拳法 出击,他立即停止不推了。他说:推手是一种练习的方式,不是打架,不可有争胜负的心理。若是较 量胜负,则是彼此形式不同,决没有站住不动,等待人家攻击的道理。 我当时听了这番话,很觉惭愧,深觉自己不应该在推手的时候,存着胜负的观念,不按规则去偷 袭人家。就技术上说是犯规!就交际上说是不礼貌!就品质上说是不道德! 一九三四年在长沙和一个同学推手,王润生先生在旁看着,忽然说道:“你们推手怎么全没有开 合呢?”他说:“拳谱上不是说了能开合然后能灵活吗?你自己不去找吧了。”我说:“我很久以前就 怀疑那两句话不通,什么是能开合然后能呼吸呢?不能呼吸不是死人了吗?” 王先生笑道:“恐怕是你自己不通吧?谁都有呼吸,是自然人的呼吸,不是艺人的呼吸;艺术不能配合 呼吸,就是不能呼吸,这是最关紧要的。你看书上赞美艺人表演武艺总有面不改色气不发喘的两句话。 你们刚才推手推得发喘,就是不注意呼吸的缘故。”我说:“许禹生曾对我说练架子要有开合要配合 呼吸,我当时忽略了,不曾追问应如何配合;更不知推手也要有开合,也要配合呼吸。” 王先生说:“初学入门的时候,不能讲这个动作,因为这动作太复杂了,不易体会,此刻却非从 开合呼吸着手下功夫不可了。”他随即就架子中指示了几范例,如、挤为开,履、按为合之类。 我从此在练架子时找到开合,找了几天,自谓得了,练给王先生看,才做了一个揽雀尾,他便笑 着说:“不应练了,开不成开,合不成合。”那时他手中拿着一把折扇,一开一合的摇动着问道:“这 开合怎么产生的?”我说:“是由你的手产生的。”他摇头指着扇把子的钮说道:“需要这个东西才能 开合。”随又指着房门道:“就和这门需要有这个枢才能开合一样。你没有找到这个枢纽,当然开成 不开,合不成合。”我问:“枢纽在哪里?”他说:“这是需要你自己去找的,我说给你听没用。” 我认为这个枢纽,足足闹了一个多月,把所有关于太极拳理论读得烂熟;结果恍然大悟,认定枢 纽在腰。于是又从头找开合,为要合拍,把架子许多衔接的地方变更了;后来觉得每一个动作之中有 好几个开合,都要配合呼吸;动作越来越密,时间也越来越加长了。 这时因为王先生在湖南大学教课,不容会面;直到半年以后,才遇着他,赶忙练给他看。他微笑 点头说:“虽不中亦不远矣。你只知道主宰于腰,却忽略了‘命意源头在腰际’的际字,和‘刻刻留 心在腰间’的间字。你要知道这两个字是太极拳的命脉所在,他就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找不到这个, 十三势便找不到中定,更从何处体验‘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不过这理论颇艰深,不 容了解,更不容易直实体验。若对初学的人说出来,不但无益,反招疑谤。所以古人不轻易传给人, 不足怕人知道,却是怕人不知道。 我当时听了这番剀切的指示,感激得几乎哭了出来。 以上所说的理论和经过, 我觉得是民族形式式体育运动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应该把它公开出来。 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关于太极拳的著述也不少;专注于理论上,尤其在推手理论上做有系统发掘和研 究工作、写出文字供大家参考的还很少。因此写出这篇东西来,供爱好太极拳者研究参考。 作者向恺然,湖南平江人,曾以“平江不肖生”为名,写有《江湖奇侠传》等。他与我的舅父 吴公藻有多年来往。在《吴家太极拳》一书中,有由他写的序。 -?马海龙吴式太极拳的第一层功夫虞胜强 太极功夫由浅入深,由入门到登堂入室,须经历若干个层次。对此,各派各有不同叙述。王宗 岳《太极拳论》对此有一高度概括的论述。他认为习练太极拳“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 明…….”,即招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但最后强调“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即 非一朝一夕的工夫可以铸就,而是千锤百炼,久久逐磨,才有可能造就。太极拳功成,何其难矣哉。 吴式太极拳成就于杨家,成名于清末,数代相传,名师辈出。功架紧凑、松静自然、轻灵圆活、 斜中寓正、川字步型、手不过头、动作贯串是其特有风格;而推手中的细腻绵柔,手法严密,招数多 样,出神入化的神奇技术,更是受到中外大批爱好者的推崇。长期以来,吴式太极拳的传授和习练, 也逐步形成了有阶可凭,拾级而上的尺度依据。使习练者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 逐步攀登,从而增强信心,久久用功,至于“豁然开通,登堂入室”。 这里介绍各位师长对吴式太极功夫层次的描述,与各位同好探讨。 第一层功夫:走架,套路熟练,架势正确;身体各部位如头、肩、肘、手、胯、膝、裆、脚等都 符合要求。即走架时始终做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垂臀,裹裆含腚,尾 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身形身法,步型步法和手型手法合乎吴式太极拳的规范;动作轻灵、 紧凑、缓慢、圆匀、松静、完整、连贯。 要符合这些要领并非易事。有些学练多年的爱好者,往往还不能完全达到这些要领,以致难以向 更高层次攀登,殊为可惜。原因大多是:一、学时缺少明师指点,以至于以讹传讹,误认为吴式太极 拳就是这个样子;二、学时架子尚正,时间长了逐步演变走形;三、认为练太极拳要领那么多,太难 掌握,只要大致相似就可以了,架势的正与不正不会那么重要。这都会把太极拳的根本特性丢掉。这 样练太极拳,只能起到做体操的作用,要想练出高深的太极功夫,使身体百炼成钢,益寿延年就难了。 太极祖师张三丰对如何打好太极拳有一非常精辟的论断:“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 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 求之”。太极拳是人体文化,要求深奥。练太极拳更是一种先外后内的修炼:在外攻防,在内修身; 在外练型须动作规范;在内练意.练气.练神,在动态中追求重与轻快与慢意与形气与劲的协调变化与 平衡。 要想练好太极拳,不仅要努力做到这些要领,更要勤学勤问勤悟不断体会琢磨,不断来完善自身 修炼,逐项追求这些要领的境界。等到完全达到了这些要求,这才算是第一层次的太极功夫,也是太 极功夫的小学程度。到了这一层次,修炼者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一些小毛小病不药而愈,就是一些较 重的慢性病,其症状也会感到明显减轻。 这一层次,快则三年,慢则六年。愿吴式太极拳的爱好者好自为之。余与各位共勉 试析关于太极拳的 10 个常见误解- 向 东 太极拳运动可谓家喻户晓,练过太极拳的人也不少,但针对太极拳有很多误解。这里试将一些 常见的误解剖析一下,以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这项运动。 误解之一,太极拳是一种只适合老年人或者病人的运动。其实在太极拳创立之初,练太极拳的多 是精壮汉子或武林好手,老人或病人练太极固然可以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但对于练习真正的太极功夫 是不利的。体格健壮灵活的人练太极拳裨益更大。 误解之二,能打好太极拳的人很多。其实真正能打好太极拳的人极少,有“练太极拳者如牛毛, 练得好者如牛角”之说。 误解之三,太极拳运动动作都是很慢的。其实太极拳也有快打的套路,例如吴式快架。另外陈式 太极拳打得较快,类似其它拳种。 误解之四,学太极拳就是学一路或几路拳法。其实太极拳还包括太极刀,太极枪,太极剑,太极 杆,太极推手,太极基本功,太极内功,太极散打等,每一种练法中又有多种套路,可谓十分繁杂, 太极拳路最多只占其中的十分之一,所以跟一个好的太极拳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误解之五, 学太极拳比学其他拳术容易。 恰恰相反, 太极拳几乎是所有拳术中最难学的, 所谓 “十 年不出师门”,学了十年太极拳而不得要领的情况很常见,要想学好太极拳不仅要有好的老师,需要 有下一番苦功的决心,而且多少还取决于个人的悟性。 误解之六,练太极拳比练其它拳术轻松。其实真正按太极拳经的要求练拳是很吃力的,初学者一 遍拳打下来大腿会十分酸痛,而且动作还不到位。要想能够按标准要求打一遍拳至少需要坚持不懈地 练习一两年。更有甚者,在练习太极拳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要尽量保持姿态的正确和全身的松静, 还要尽量保持呼吸、意念和精神状态的协调,因此整个练拳过程是在精神活动十分集中的状态下完成 的,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误解之七, 太极拳动作太慢,因而只能祛病难以强身。太极拳能使人健康长寿是多数人都能接 受的,但练习太极拳确实也可以使人强壮。前面提到常练太极拳可以使腿部力量发达,同时,练太极 拳使得全身高度协调一致,遇到用力时可以协调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因而力量更大,如果结合太极 枪、杆的练习更能练出常人没有的巨大爆发力。可贵的是按太极原理发力,自己不会受到伤害,这与 一些剧烈运动方法相比有很大区别。 误解之八,太极拳是花拳秀腿没有技击功效。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认为太极拳动作缓慢,不能理 解这样的拳术怎能用来技击。这个问题涉及到深奥的拳理,说起来有些复杂。粗浅地讲,练太极拳是 内外兼修,外练沉稳、圆活、协调,使自己在技击中始终保持能够有效打击对手的姿态,进而有效打 击对方;内炼松静,只有松静才能使人极其灵敏而又迅速,可以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及“后 发先至”的境界。当然,要想发挥太极拳的技击功效,还要结合练习太极拳的其它功法。 误解之九,只要勤练太极拳终究会练出功夫。其实太极拳极易练歪走样,应该常常对照拳经校正 自己的拳架。 误解之十,推手就是太极拳技击功夫。不是,太极拳的真正技击功夫叫“m采花”或“懒扎衣”, 是太极的综合功夫到了高级阶段的自然反映,水到渠成,而非传授之功也。 怀念师爷马岳梁先生- 向 阳 师爷马岳梁先生平素一身素色衣裤,身形略显肥胖,步履平缓稳重,右手常拄着一根弯把拐杖。 他面色红润,有一只对中国人来说的大鼻子,头发白中带黑。说起话来一口标准的京腔,声音洪亮,语 调略亢,语速和缓。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师爷的笑容,那是一种坦诚舒心的笑,那是一种乐观自信的 笑,那是一种参透人生的笑。 我遇到师爷的机会不多,几乎都是在社团的活动时,在记忆里留下的一些深深浅浅的印象。 记得有一年四月的第一个周日,在闸北公园,那天因有毛毛细雨,鉴泉拳社的活动延期,但是马 老已经一大早就来到了公园。当时来到公园的社员及爱好者已有三十余人,因为没有了表演,大家纷纷 围上马老,希望他讲讲太极拳的道理。马老当年已九十多岁的高龄,似乎受到大家兴致很高的影响,当 即兴致勃勃地背诵了“十三势歌”。记得马老当背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时,一副自 豪的笑意洋溢在脸上, 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当年我感到不理解, 我觉得太极拳教给人的是技击方法, 而马老更是此中高手,为何他老人家对高寿如此在意。仿佛让他得意的不是他那出神入化的太极推手, 而是太极拳带给他的健康及长寿。随着年月的流逝,看着周围的人生老病死,饱受折磨,终于体会了太 极拳带给我们的健康是多么重要,也体会了师爷当时的心态。 师爷酷爱推手,他的推手在每次表演中总为压轴戏。这时大家往往鼓掌欢迎,而老先生则一边鼓 掌回应,一边微笑着慢慢走向场地中央。然而当他在场中央随意一站,那份镇定便压住了整个场地。上 去和他推手的包括师傅及师伯师叔, 个个都是吴式门内的好手, 但到了马老面前便东倒西歪, 或似酒醉, 或似跳舞,左右摇摆。最明显的特点是一搭手对手的根被拔起,身形便散乱,时而跳开,时而跌出等等。 更有时师爷双手尚未粘到对手的衣袖,对手便被弹出……而马老总是怡然自得,巧妙处往往开怀大笑。 师爷的推手可谓是出神入化,然而旁观者常常难以理解,有人说是排练好的,有人说是气功,更 有人说都是在演戏,言下之意,师爷的推手是假的。师爷听到后一笑置之:“假的就假的吧?” 我不关心师爷在太极拳史上会有什么地位, 但我知道太极拳在马老心中的位置: 太极拳内可修心, 外能健身,已经组成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师爷离开我们已经有六年了,他是带着恬淡的微笑,拄着他那把褐色弯把拐杖从容地走的。 作者系华山医院主治医生,医学博士,肝胆外科主刀,现年三十四岁。作者读高二时开始学 练吴式太极拳,时年十六岁,已有十八年的拳龄了。
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_其它语言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学会,把要领...作者: 太极拳入门须知 作者:陈沛菊
11:36:16| 分类: 太极拳 A...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2页 1下载券 太极拳入门十问 4页 免费 太极拳入门北京...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体育锻炼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初学太极拳须知 1、练拳为什么面向南?――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向南练功能与地球的...我们都是从不会太极拳开始的,习拳初,都有些好高鹜远,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拳练好,练精,那是 不可能的.初学者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先把基础打扎实了,再...一九九六年七月 初学太极拳应克服五大病初学太极拳不少人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四、撅臀。学太极拳撅臀是五大害之一,须知练太极拳下蹲时臀部向里一收,后腿...太极拳注意事项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初学者的良师益友如何学练传统杨式太极拳 文章来源:青青岛社区 如何学练传统杨式太极拳(一) 作者:太极鱼 太极拳是...河南工院太极协会(资料一) 学拳须知一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太极拳初学阶段,万不可快,必须尽力求慢,愈慢愈好。因为慢可以细心揣摩姿势的...四、撅臀。学太极拳撅臀是五大害之一,须知练太极拳下蹲时臀 部向里一收, 后腿立即吃不消, 那种热胀酸痛麻之感受令人难以承受, 所以初学太极拳的人或者没在...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 掌握好运动量。初学太极拳的中老年人,常会感到两腿...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 速度要均匀 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 把动作学会,把要领掌握好。熟练以后,不论速度稍快或 稍慢, 都要从头...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