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了解过罗斯诸公国与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国之间的库里沃尔之战吗

从条令上看,开始过渡是法军《1831年敕令》和普军《1847年条令》;从实战看,过渡完成经历了克里木战争、1859年法奥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当然线式队形在美洲和殖民战争还存续了较长时间。&br&&br&确切地说,法军《日步兵训练与机动敕令》(&i&Ordonnance sur l'exercice et les manoeuvres d'infanterie, du 4 mars 1831&/i&)系首部规定对所有步兵“一视同仁”、认为其均应接受散兵训练(见敕令散兵部分第13条)、并给予详细散兵战说明的步兵作战条令。&br&此前如库图佐夫1786年撰写的《关于特别包括猎兵在内的步兵勤务注解》(&i&Примечание о пехотной службе вообще и о егерской
особенно&/i&)、普军1812年版《普鲁士王国陆军训练条令》(&i&Exerzir-Reglement für die Infanterie der K?niglich-Preussischen Armee&/i&)等条令性质文件虽然以一定篇幅描述了散兵战,但其对象局限于猎兵、战列步兵第三列等特定范围之内。&br&“最为博学多识的拿破仑战争学者”让·科林(Jean Colin)对此给予高度评价:&br&&blockquote&然而,(散兵)作战方式还是于1831年引入条令,此时,大纵队和线式队形正在消失。散兵将要独自承担交火……&br&总而言之,1831年法军敕令旨在组织配有些许营预备队的散兵线,而非由少许散兵引领的营,经验表明,散兵线足以持续作战到最后……&/blockquote&Colin, &i&Les transformations de la guerre&/i&, 1989, p. 25-26&br&散兵线此后逐步成为法军主流交火队形,至1855年,随着法军战列步兵与轻步兵最终合并,法军步兵&b&事实上均成为轻步兵&/b&。毋庸讳言,变革不可能一步到位,《1831年敕令》同样以大量篇幅描述了如何以横队、纵队交战。尽管克里木战争中法军散兵屡次重创俄军纵队,尽管在1859年法奥战争中,列成横队或纵队的法军步兵往往会“向前逃跑”,提前融入散兵线,散兵战已成为交火主要样式,但法奥战争的一般战斗队形仍为:&br&&blockquote&两条纵向距离500至1000米的横向排布的密集营纵队战斗线,各个营纵队横向距离较小,并不容展开成横队,第一条营纵队战线前方有一道浓密的散兵线,通常由猎兵营组成。&/blockquote&Thoumas, &i&Les transformations de l'armée fran?aise&/i&, 1887, Volume 2, p. 454&br&&br&我们甚至可以读到几乎与一世时代别无二致的三世皇帝日命令:&br&&blockquote&当地形条件允许时,步兵战斗线应当以展开的营横队和双纵队交替布署,应避免无效的散兵战,当展开的横队发起纵列射击时,其余(纵队)击冲锋鼓号,用刺刀攻击敌军。&/blockquote&Thoumas, &i&Les transformations de l'armée fran?aise&/i&, 1887, Volume 2, p. 452&br&事实上,营纵队的刺刀冲击也的确为法军赢得了若干(代价过高的)胜利。&br&下图为八连制步兵营的营横队与&b&双纵队&/b&(&i&colonne double&/i&,意为横向系两个并列连横队的营纵队)队形&br&&img src=&/v2-aa51b02b43fb7a4b61ebb5a4ab4c365d_b.png& data-rawheight=&262& data-rawwidth=&5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0& data-original=&/v2-aa51b02b43fb7a4b61ebb5a4ab4c365d_r.png&&&br&&br&普军《日普鲁士王国陆军步兵训练条令》(&i&Exerzir-Reglement für die Infanterie der K?niglich Preussischen Armee vom 25. Februar 1847&/i&)大体思想与法军类似,将散兵交火视为紧密纵队突击前的预备工作,不同点在于它在纵队中重点提出了既作为散兵预备队、也作为冲击单位的连纵队概念(普军连规模较大,约在250人左右,相当于法军的两个连或“分营”),将较为灵活的连纵队作为普遍作战队形,对法军偏爱的营纵队则视为机动队形。&br&虽然如此,鉴于普军缺乏实战检验,迟至1861年普军演习时,双方高级军官依然普遍使用营纵队近距离交战,甚至未出动散兵即采取营纵队突击,近卫军因此遭到了王储的猛烈批评——但是,在1863年演习中,近卫军再度犯下了令诸国观察者震惊的同样错误。&br&&br&&img src=&/v2-44c208bed1e669d5ef0c6175_b.jpg& data-rawheight=&380& data-rawwidth=&6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v2-44c208bed1e669d5ef0c6175_r.jpg&&&br&&b&连纵队&/b&(&i&Kompaniekolonne&/i&)即三个前后相继的两列厚的排,具体样式如上图,出处见水印&br&&br&经过总结、训练与提高,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普军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以连纵队为核心的作战队形,即散兵居前、连纵队居中、半营纵队居后作为预备。意识到这一阵型的优势,法军也同样开始推广&b&分营纵队&/b&(&i&colone de division&/i&,如前所述,该单位大体与普军连纵队相当)。至此,作为作战队形的&b&横队与大纵队&/b&已经基本消失,&b&线列队形寿终正寝&/b&,战斗队形已成为&b&散兵线交火与小纵队冲击&/b&的结合。&br&&br&&b&&i&题主的问题到此回答结束,分隔线以下为本人延伸回复。&/i&&/b&&br&————————————————————————————————————————&br&1870年的法军火力则迫使普军作出转变,按照随同普军作战的奥军中将符腾堡公爵威廉所述,日的格拉沃格特-圣普里瓦(Gravelotte-St. Privat)会战中:&br&&blockquote&近卫军第4旅首先从阿邦维尔(Habonville)向圣普里瓦(St. Privat)方向推进,该旅列成两条横向排布的(连)纵队战斗线(Colonnenlinie),将散兵投入到前方。一刻钟过后,近卫军第1师从圣玛丽欧谢讷(St. Marie aux Chênes)出发,以相同队形开始行进……三个旅几乎同时进入敌军有效射程范围内,攻击地段仅有2000步(约1500米)宽,因此每纵长步上平均约有10人。这是普军在此次战局中使用过的最密集的队形。敌军火力即便在1500步(约1100米)以外也相当有效,根据我所得到的记载,将近6000人在10分钟内倒下,推进不得不立刻终止。&/blockquote&Wilhelm Herzog von Württemberg, Organ der Milit?rwissenschaftlichen Vereine Nr. 3, &i&Die Angriffsweise der preussischen Infanterie im Feldzuge 1870/71&/i&, p. 218&br&&br&血的教训面前,变化必定到来,前普鲁士炮兵上等兵(如参照元首例,可误译为下士)恩格斯在《步兵战术及其物质基础》一文中指出:&br&&blockquote&从那时起,连纵队这种战斗形式也同营纵队或线式队形一样被摒弃了;以后把任何密集队伍置于敌人步枪火力之下的一切企图都放弃了;在普军方面,还只是以密集的散兵群进行战斗,其实从前纵队在敌人的弹雨下就已常常自行分散为这种散兵群,尽管上级把这种行为看做破坏队形而加以反对。士兵又一次表现得比军官聪明;正是士兵本能地找到了在后装线膛枪火力下至今仍然有效的唯一的战斗形式.而且不管长官如何反对.还是成功地坚持了这种战斗形式。&/blockquot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14.08,第386页&br&&br&下图为色当(Sedan)会战期间9月1日拉蒙塞勒(La Moncelle)战斗照片,虽然很可能是摆拍,但图中前方的“密集的散兵群”与后方的纵队仍能给人以直观感受&br&&img src=&/v2-c8c54f8fcac7_b.jpg& data-rawheight=&859& data-rawwidth=&1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9& data-original=&/v2-c8c54f8fcac7_r.jpg&&&img src=&/v2-bf66d09ef94ed8a352b9f3ec452f136c_b.jpg& data-rawheight=&676& data-rawwidth=&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bf66d09ef94ed8a352b9f3ec452f136c_r.jpg&&&br&&br&日,近卫军第2师参与了勒布尔歇(Le Bourget)战斗,符腾堡公爵威廉对此描述如下:&br&&blockquote&两路侧翼纵队向前方派出散兵群,不断占据地段,而后立刻卧倒。支援部队和预备部队跟随他们也成群推进,并分成疏开队形。一旦上述支援、预备部队卧倒休整,散兵就再度向前奔跑,与此同时向两翼分开。当他们进入合适的射击距离后,就再度卧倒,朝敌军开火。向两翼抽调部队造成的空隙由伸展各排宽度弥补。以类似方式,通过将步兵连逐个投入战斗。因此,随着迫近敌军,原本会越来越密的向心攻击变得越来越广。每支疏开队形的部队都运用有利地形,以便(在必要情况下)在其后方重整并集结。战场东北翼还留有一列粪堆,这为一整个连提供了集结点,它从粪堆后方朝着出击的(法军)打出毁灭性的火力。在另一翼,勒莫勒雷(Le Moleret)溪的河床提供了一些保护,几个重整后的团立刻利用了它,以此作为掩护,对抗来自德朗西(Drancy)的反攻。&br&一旦出现足以掩护排或连集结的地形,进攻流程就主要是从疏开队形快速变为密集队形,另一方面,在开阔地带的一切推进均应采用展得很宽的散兵线,就像移动的蚂蚁一般……&br&从那时起,&b&结合散兵攻击的疏开队形攻击&/b&就被用作开阔地带上的&b&唯一有效攻击方式&/b&,率领密集队形进入距敌2000步内则被严格禁止。&/blockquote&Wilhelm Herzog von Württemberg, Organ der Milit?rwissenschaftlichen Vereine Nr. 3, &i&Die Angriffsweise der preussischen Infanterie im Feldzuge 1870/71&/i&, p. 224-225&br&&br&克拉夫特·楚·霍恩洛厄-英格尔芬根亲王作为目击者对此的描述:&br&&blockquote&此时,弗朗茨团的两个营需要在开阔地上推进超过2000步(约1500米)发动攻击。该团指挥官已经演练过此类攻击。根据其演练实践,他派出由两个连组成的密集散兵群作为先导,将散兵分为两翼,让他们在开阔地上交替推进300步。每当其中一翼完成跃进后就卧倒在地,在土豆枝叶中寻找掩蔽,这样在另一翼跃进的同时,这一翼就能略有喘息。一旦进入针枪(译者按:普军的德赖泽步枪)射程范围内,卧倒的一翼散兵就朝他们正要进攻的村庄边缘展开射击。&/blockquote&Kraft Prinz zu Hohenlohe-Ingelfingen, &i&?ber Infanterie&/i&, 1890, p. 71&br&&br&法军方面,在被巴伐利亚军人称为&b&散兵之战&/b&(&i&Pl?nklergefecht&/i&)的日库尔米耶(Coulmiers)战斗中:&br&&blockquote&16军各师将各营列成双纵队,各营间以展开距离为横向间隔,如此列成战斗线投入交战,步兵战线前方有两道散兵线,1200米处是第一道,600米处是第二道,预备队位于营纵队间隙后方。&/blockquote&Derrécagaix, &i&La guerre moderne&/i&, 1891, Volume 2, p. 318&br&&br&至此,&b&散兵线&/b&已经成为开阔地带上&b&接敌、交火&/b&时的主导队形,甚至在&b&冲击&/b&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亦即事实上成为基本作战方式,不过,条令的正式改革这回却落在了实践之后。作为胜利者的德军不免出现保守倾向,在《1873年条令》中仍将连纵队列为基本战术单位。反倒是法军官方在《1875年条令》序言中明确指出:&br&&blockquote&战斗本身已经被强制转移到此前只承担战斗预备工作的散兵线上。列成紧密纵队或密集横队的部队在交火中无法机动、作战,连原地坚守都做不到……由于火力的毁灭性效果,这样的队形再也无法确保稳定,也不利于像之前那样维系凝聚力,同样无助于指挥官控制士兵。&br&&/blockquote&&i&Réglement du 12 juin 1875 sur les manoeuvres de l'infanterie&/i&, Volume 1, p. VIII&br&在德军《1888年条令》中,如下说法终于出现:&br&&blockquote&&b&&i&一般而言,步兵交战结果将由交火行动决定&/i&&/b&,只有以疏开队形才能充分发挥火力……&br&&br&以疏开队形射击是步兵的主要作战手段。射击不仅能够击退敌军、预备己方进攻,甚至还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决定性目标……&/blockquote&&i&Exerzier-Reglement für die Infanterie, &/i&1888, p. 93, 98&br&简而言之,&b&散兵线&/b&(&i&ligne de tirailleurs&/i&)或&b&散兵群&/b&(&i&Schützenschw?rme、Tirailleurschw?rme&/i&)最终成为条令中明确规定的基本作战队形。
从条令上看,开始过渡是法军《1831年敕令》和普军《1847年条令》;从实战看,过渡完成经历了克里木战争、1859年法奥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当然线式队形在美洲和殖民战争还存续了较长时间。 确切地说,法军《日步兵训练与机动敕令》(Ordonnance …
&img src=&/50/v2-ffc343d5b1e1_b.jpg& data-rawwidth=&873&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3& data-original=&/50/v2-ffc343d5b1e1_r.jpg&&&p&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地理枢纽地区是战中的战略要地,它是某个或某几个面积有限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而成为作战双方争抢的热点。由于古代作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作战条件,地理形势从秦汉到明清通常是历代政权、统帅极为重视的地方,它们往往为战役的胜负取到了决定性作用。&br&&/p&&p&这些战略枢纽如内地战争中的豫西或者淮南,它们的存在、转移和衰弱,都和当时的基本经济区、地形与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水陆交通线以及军事装备和作战方式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内陆的枢纽地区的形成、演变和作用各不相同,也逐渐减弱了它的重要性。&br&&/p&&p&中国有关“枢纽地区”的军事思想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兵学之祖孙武在著名的十三篇兵法中提出,远远早于西方近代史。这种思想的产生是由于在这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不光各诸侯国间冲突加剧,与民族各地区的战争也日益频繁,这使得政治家和军事家开始考虑有利于本国的有利的地理优势。继孙武之后,很多军事家如范雎也陆续提出如“天下枢纽”这样的重要战略。&/p&&p&&img src=&/v2-4144eaf8d618a90f9bd477ff5d3b6af7_b.jpg& data-rawwidth=&398& data-rawheight=&4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8&&孙绿同学的祖先孙武同学&/p&&p&自从秦朝统一中国,中国已经变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中原王朝和边境各民族政权共存,在所难免会由于文化和政治的不同而产生冲突。这就导致自秦汉到明清的大规模战争通常都分为边境战争和内地战争两类。而在这两类战争中,地理枢纽的地域也不尽相同。边境战争通常发生在北方长城沿线,其战争枢纽通常为河套和阴山地带,又如唐蕃战争时的维州和明末的山海关孔道。这些枢纽地区通常存在时间不长,随着战争双方矛盾的变化而转移往西部或者北方。&/p&&img src=&/v2-c650d1af241effb48adfd515fb41e98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c650d1af241effb48adfd515fb41e98e_r.jpg&&&p&边境战争与内地战争&/p&&br&&p&而内陆战争通常发生在东部地区内部和腹地如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汉水流域。不同于边境战争不长的枢纽地区,内陆的地理枢纽通常持续时间很长。如果是成东西双方在关东和关西对抗的形势,其枢纽地区通常为豫西走廊。若是南北对立,则为淮南、荆襄。除去东西、南北的对立,四川盆地作为一个不归于任何两方的基本经济带,通常以川陕交界的汉中为枢纽。&br&&/p&&img src=&/v2-3858ddc7e34ba89e5d3724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3858ddc7e34ba89e5d37244_r.jpg&&&p&豫西走廊、荆襄-淮南、汉中&/p&&br&&p&比起边境的战争枢纽,内陆战争中的枢纽地区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作用更为重要。这一是因为边境战争的战线很长,边境枢纽在战争中的影响有限,而内陆战线短,控制某一个复杂险要的地带就可以阻挡强敌入侵。二是因为不同于内陆朝代的持久性,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三是因为边境战争的规模兵力和交锋远远小于决定历史的内陆战争。&/p&&p&战争枢纽不仅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和平时期,各国君主也会在此筑仓屯粮、储备武器、驻扎军队以备不时之需以免在战时处于被动状态。&img src=&/v2-2d6e29ab7e8ea42d562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5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2d6e29ab7e8ea42d562e_r.jpg&&&/p&&p&秦汉时期极其重要的敖仓(今荥阳)&/p&&p&以秦晋两地(渭水汾水流域)控制东方华北平原,敖仓成为重要的驻兵点和粮储转运中心,东方有变,政府军即入驻敖仓&br&&/p&&p&战略枢纽的形成原因、背景和转移通常有四个主要因素。&br&&/p&&p&首先是跟几大基本经济区并存的形成有关,由于汉族居住区广大,主要分为关西、关东、江南几个经济区。这些经济区通常能自给自足,成为政权的经济基础,所以以一个基本经济区域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为周边战争枢纽如双方统治地区的交界处提供物资和补充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内陆战争中的枢纽地区通常在基本经济区的边缘地带如豫西、淮南和荆襄,它们既防御入侵又提供准备出击的作用,是战争中的前哨阵地。&/p&&img src=&/v2-cd80cd12ae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cd80cd12ae9_r.jpg&&&p&关西、关东、江南三个基本经济区(基本经济区不仅是这三个)&/p&&br&&p&其次是与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地理自然条件相关。由于古代战争主要使用冷兵器,以步兵、骑兵为主,装备水平低,机动作战能力差,所以山脉、河流等地理条件的限制对军队的阻碍作用极大。在作战时,如果防御的一方利用好山水设立枢纽地带,既可作为天然屏障又可在必要是进行攻击。&/p&&img src=&/v2-12a2ceb75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7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12a2ceb75d_r.jpg&&&p&例如山西与华北平原之间的交通要道——太行八陉&/p&&p&三是因为水陆交通干线的影响。内地的战略枢纽处于要冲,压制了军队后方在水陆交通上的补给。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联系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三条,一条由徐州南下,经淮泗口入山阳渎,过淮阴、淮安,扬州到京口渡长江。第二条自开封沿鸿沟南下,过淮阳,入淮河,淮河沿淝水过寿春、合肥经巢肥运河入巢湖,抵六合达长江。第三条从洛阳南下,经汉口入长江。这三条水路基本是中国南北战争中的进退路线,由于很多重要枢纽地区如襄阳、淮阴都处在这三条水运线上,所以有些枢纽地区由此产生。不仅如此,除却重要的水陆干线,有些封建帝国的漕运渠道由于在军事供给和转移起到关键性作用,也作为枢纽地区形成的关键。&/p&&img src=&/v2-3757caaa8c3d999b8a61e03b5e4950b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3757caaa8c3d999b8a61e03b5e4950b4_r.jpg&&&p&徐州—淮安—扬州—京口&/p&&p&开封—淮阳—寿春—合肥—六合&/p&&p&洛阳—襄阳—武汉&br&&/p&&p&四是因为军事装备技术和作战方式的发展变迁。春秋以前,战争交战双方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派遣大量的军队前往边境或较远的险要地势作战,所以这段期间并没有出现长期的枢纽地区。但春秋以后,因为铁兵器的发明和应用,再加上野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各国之间的交战主要属于近战杀伤,所以交战范围逐渐扩大,战争持续时间也延长了。这就导致枢纽地区的形成和控制局限于冷兵器的性能和作战技术上了。&/p&&p&虽然枢纽地区对战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这些地区却不宜建立首都。由于影响枢纽地区最主要因素是几个基本经济区的位置,所以如果首都距离基本经济区的边界即枢纽地区,就会更容易在战时遭到敌人的入侵,陷入被动。所以古代的首都多是设立在某个基本经济区的中心,距枢纽地区较远,这样既可以及时的受到保护又有足够的物资补充。&img src=&/v2-97e4fc83ff49217ddb1b6eccfe5e411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6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97e4fc83ff49217ddb1b6eccfe5e411b_r.jpg&&&/p&&p&基本经济区的腹地与边缘&/p&&p&随着时间的变化,战略枢纽的作用地位也在不断变化,整个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首先从战国到东汉属于枢纽地区的初步确立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则是枢纽区域的转移和发展的时期,到了隋唐,枢纽地区的影响达到极盛,而到了两宋,其区域的作用性开始衰败,到了元明清时期(到鸦片战争之前)受经济、政治、军事技术的变化,枢纽地区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p&&p&这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一是元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战役和长期对峙都没有在豫西或者襄阳发生,所有很多重要枢纽地区因此失去了重视。二是因为国家统一的稳定,内地叛乱减少,没有公开的割据,与边境冲突的增加导致枢纽区域的作用降低。三是因为元末以来,火药,火器得到广泛运用,使得城垒的防御作用明显下降,优势多处于攻击的一方,所以作为防御的枢纽地区渐渐减少了对战争的影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br&&/p&&p&&b&欢迎关注我团微信公号&/b&&/p&&p&&b&地球观察团&/b&&/p&&p&&b&ID:diqiuguanchatuan&img src=&/v2-47dce655b03fbbdd7a303a_b.jpg& data-rawwidth=&596& data-rawheight=&8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6& data-original=&/v2-47dce655b03fbbdd7a303a_r.jpg&&&/b&&/p&
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地理枢纽地区是战中的战略要地,它是某个或某几个面积有限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而成为作战双方争抢的热点。由于古代作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作战条件,地理形势从秦汉到明清通常是历代政权、统帅极为重视的地方,它们往往为战役…
谢大家邀,周六日比较忙所以来晚了,关于蒙古西征其实是比较血腥混乱的,这里就大致把脉络说一下吧。(如果希望转载图片须私信,而且仅供描述用,有不精准的地方请见谅。)&br&&br&简要的回答下,我们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元朝”的国号是“元”,实际上人家的国号非常张扬,叫做&b&“大元”&/b&(来自周易乾卦象传的“大哉乾元”),不过这个元只不过是中文名字,人家的蒙古名字叫做&b&“也克蒙古乌鲁斯”&/b&(拉丁转写:yeke mongghol ulus),翻译过来也就是&b&“大蒙古国”&/b&,也就是说首都定在现在北京的“大元”其实是大蒙古国的主体,“大元”的皇帝又是“大蒙古国”的大汗,所以其他的汗国本质上是应该臣服于“大元皇帝(大汗汗国大汗)”的,但是后来却因为也克蒙古乌鲁斯内部的一系列斗争,各个汗国就分崩离析了,关于这个部分以及蒙古西征,详细的还是看下文吧。&br&&br&说下前情提要吧,如果看看成吉思汗也就是铁木真这个人的发迹过程吧,我们要是了解一下铁木真的童年,就会发现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样的经历没有心理阴影基本是不可能的。&br&&br&&ul&&li&蒙古核心本来是源自&b&鲜卑(柔然)&/b&被阿尔泰山小部落&b&突厥&/b&灭亡后的分裂,是和&b&契丹&/b&同源的一个族群&b&“室韦”&/b&的一部分——&b&蒙兀室韦(蒙古)&/b&,成吉思汗的这个时代突厥征服的庞大欧亚地盘早就分崩离析,所以后来这蒙兀从大兴安岭东北那旮旯跑到西边(现在的蒙古高原)不断强壮,结果被当时迅速吞了辽和宋的金(女真)看着很不爽,最后金联系草原上的老住户塔塔儿部,塔塔儿出卖了蒙古,金就把蒙古的老大俺巴孩汗给钉在木驴上了,被出卖的蒙古就和塔塔尔部结下仇了。&br&&/li&&/ul&&img src=&/c03fe7accf58c5b12c03a_b.jpg& data-rawwidth=&1126& data-rawheight=&8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6& data-original=&/c03fe7accf58c5b12c03a_r.jpg&&图
当时的蒙兀室韦周边环境,除了蒙古其他都是突厥崩溃后的几个大部落。&br&成吉思汗的老爸&b&也速该&/b&当上蒙古首领后,因为前人的恩怨就把隔壁的塔塔尔部得罪了一下,而且还搞死了人家的勇士“&b&铁木真兀格”&/b&(当然了,成吉思汗的名字就来源于这个人),后来还是个小屁孩的铁木真被他老爸带着相亲,铁木真硬是被留在了女方家里,铁木真他老爸就欢脱的回家了。&br&&br&结果没成想他老爸回家的路上人家铁木真兀格的儿子扎邻不合搞了个鸿门宴就把这天然呆的汉子毒死了,也速该本来是蒙古(蒙兀室韦)乞颜部的老大,乞颜部算是个蒙古里的盟主,结果这么一死蒙古这个本来就不怎么大的部落就分崩离析了,尤其是另一波&b&“泰亦赤乌部&/b&(被钉木驴的俺巴孩汗就是这个部的)&b&”&/b&的老大塔里忽台就反了。这就导致了破鼓万人捶,最后铁木真一家孤儿寡母流落草原,不仅仅被“泰亦赤乌部”几次暗算,还因为兄弟不和闹出了人命。&br&&br&铁木真就在这样的苦难里长大,这样的成长历程也就造就了铁木真坚强残忍的性格,随后就是铁木真逆袭的过程了,长大后的铁木真不仅仅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娃娃亲老婆&b&孛儿帖&/b&(就是他爸带着相亲的那个),还认识了个过命的兄弟&b&札木合&/b&,又联系到了草原戈壁上当时和老爸结拜兄弟的&b&克烈部&/b&老大——&b&王汗&/b&(脱斡汗),叫这个名字其实是因为这人是被金封成“王”的“体制内”的游牧老大,而且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整个草原西边都已经基督化了),铁木真不仅仅纠结了旧部而且还不断壮大,还怒打了抢了自己老婆的“蔑儿乞部”,结果老婆回来之后没多久就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就是大儿子&b&术赤&/b&(蒙古语客人的意思,想想挺讽刺的),所以说刚刚春风得意的铁木真估计心里也挺苦的。&br&&br&结果之后兄弟札木合和老爸的兄弟王汗又相继背叛了铁木真,铁木真没有办法,只能挨个去打,最后满怀着愤怒并且一脑袋绿色草原的铁木真,把这些背叛者全部搞定,同时也还吊打了背叛自己的&b&“泰亦赤乌部”&/b&老大塔里忽台,当然那个搞死他爸爸的塔塔尔部也没好到哪里去,这样一来整个高原除了最西边的&b&“乃蛮部”&/b&这个高原最大的突厥残留势力,其他已经基本没什么敌人了。&br&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铁木真认识了不少的小伙伴,最有名的就是——&b&四杰(也叫四骏)&/b&,&b&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b&。还有就是——&b&四獒(也叫四狗),速不台、者勒蔑、哲别&/b&&b&、忽必来&/b&。这几个人还是很重要的,不是和铁木真患难之交,就是勇猛异常,后来老婆孛儿帖又相继生了&b&察合台、窝阔台、拖雷&/b&三个儿子,这些人也就成了后来蒙古的中流砥柱。&br&&img src=&/e0c5fbcdc94b9416cfb98c_b.jpg& data-rawwidth=&1039& data-rawheight=&5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9& data-original=&/e0c5fbcdc94b9416cfb98c_r.jpg&&图 前面也写了,这个就是现在的蒙古高原,自古一直是游牧人的乐园,这个时候随着突厥的彻底奔溃剩下这些突厥化的残留。&br&&br&&ul&&li&&b&乃蛮部&/b&也是个基督教(景教)化的突厥部落,克烈部被打的时候人家没帮忙,最后克烈部被吞了又想找东边的汪古部帮忙,结果汪古部很不待见乃蛮部的老大&b&太阳汗&/b&,所以就投靠了铁木真。&/li&&/ul&&br&逐渐壮大的铁木真血战了乃蛮部,这个高原最大部落被吞并之后,铁木真就算是统一了这个高原上的游牧部落们了,这样一来——这个高原终于有了个使用到现在的名字“蒙古高原”,蒙古从一个毫无存在感的东北小部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游牧势力,我们看世界历史会发现,无论是秦还是罗马,或者是现在的日本,统一之后进行对外侵略,貌似就成了个铁则,蒙古西征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br&&br&一开始不是说金把辽给灭了么,辽的剩余皇族耶律大石就逃到了现在的新疆,灭掉了葛逻禄人(现在乌兹别克人的主要祖先)建立的很有名的喀喇汗王国,就这样一个新的“辽”在新疆建立了,这也就是著名的&b&“西辽”&/b&,西辽非常喜欢佛教,制度又都是汉人的,所以人家就是个“西域中国”。后来耶律大石东征无望,竟然直接一个“卡特万之战”打残了称霸亚欧的塞尔柱帝国苏丹桑贾尔,这一下欧洲基督教社会都以为这位同志就是传说中的东方救世主“祭司王约翰”。&br&&br&而西辽使用的制度也和我们自古爱收小弟的“羁縻制度”如出一辙,西辽在这边大受小弟,小弟中比较强悍的就比如当年喀喇汗王朝的小弟“回鹘(维吾尔)”,还有就是生活在西边的&b&花剌子模王国。&/b&&br&&img src=&/011cbd76a5b6ec8ae05f793a38eb1504_b.jpg& data-rawwidth=&1473& data-rawheight=&8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73& data-original=&/011cbd76a5b6ec8ae05f793a38eb1504_r.jpg&&图
西辽和蒙古&br&乃蛮部的王子&b&屈出律&/b&因为老家都被灭了,没办法只能投奔了西辽,这个时候的西辽皇帝叫&b&耶律直鲁古&/b&,他在位的时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弟开始不听话了,最硬的家伙就是这个花剌子模。屈出律就利用花剌子模和西辽的一直以来的政治和宗教不和(一边伊斯兰教一边是汉化佛教),策反花剌子模夹击西辽,结果又趁着西辽内部混乱的时候,睡人家耶律直鲁古的女儿,最后直接篡了西辽的权。这下已经号称蒙古大汗的成吉思汗当然非常不爽了,灭了你老家你给我搞出了狡兔三窟了,于是成吉思汗发动了对西辽的战争,本来内部就已经混乱的不得了的西辽,又被屈出律这货搞了个宗教歧视,强迫西辽的穆斯林改宗,所以在穆斯林和蒙古的双重压力下,成吉思汗摧枯拉朽,这下屈出律算是彻底完了,西辽灭亡,这样一来,蒙古可就不仅仅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了,第一个“文明国家”被蒙古灭亡,蒙古成为了一个不小的王国了。&br&&br&&ul&&li&刚刚拿下西辽的蒙古也想搞一下文明国家的套路,希望派人去西边的花剌子模经商,结果花剌子模虽然和西辽不和但是好歹都认为自己是个文明国家,蒙古是个他们半只眼睛都瞧不上的东方“蛮族”,这个伊斯兰化的国家直接杀了蒙古的使团,这下成吉思汗感觉从小到大的羞辱都在心中重新荡漾了出来,于是他让&b&木华黎&/b&(四杰之一)去打另一个仇家——金,自己率着狼一样的军队就杀去花剌子模了。&br&&/li&&/ul&&img src=&/6a12af319e1a21afb987f6_b.jpg& data-rawwidth=&1559& data-rawheight=&6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59& data-original=&/6a12af319e1a21afb987f6_r.jpg&&图 &b&花剌子模王国&/b&,在这里好好说一下这个地方,花剌子模地区其实是&b&咸海&/b&(现在快干了,上图里海东那片盐碱地)以南的&b&阿姆河、锡尔河&/b&流域(这个是中亚最重要的两条河)的一个区域的名称,这地方在古代本来居住的是白种的&b&雅利安人&/b&的一支——&b&斯基泰人(塞种)&/b&,这里处在东西的十字路口,曾经被&b&波斯、希腊(亚历山大)、汉(刘彻)、突厥(阿史那室点密)&/b&等等吊打过,所以除了血统还有很高的雅利安人成分,很多人的语言文化早就突厥化了,随着阿拉伯人建立了庞大的帝国,花剌子模地区也就和波斯(伊朗)一样变得伊斯兰化,结果到了最后,后来从哈萨克地区迁徙到土库曼(土库曼就是我们突厥的意思)地区的一波叫做&b&塞尔柱突厥&/b&的部落强势崛起,几乎统治了整个伊斯兰世界不说还把小亚细亚(土耳其)的东罗马打的名存实亡,但是这个&b&塞尔柱帝国&/b&被前面说的耶律大石打残后很快由于内部矛盾四分五裂,花剌子模地区老大&b&摩诃末&/b&带着波斯突厥等就是在这个时候强势崛起,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伊斯兰王国并臣服于西辽,语言也主要是&b&雅利安人的波斯语&/b&和&b&西乌古斯(塞尔柱奥斯曼都属于这个)的突厥语&/b&,不过随着西辽的衰落,花剌子模就等于成为中亚的霸主了。&br&&br&&ul&&li&花剌子模怎么说也是个暴发户,自我感觉良好的去和蒙古干仗去了,结果人家蒙古早就鸟枪换炮了,本来就机动性很强的蒙古加上屡次吊打金和西辽学到的汉人攻城设备技术,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个战斗器械部队,蒙古也把火药用的炉火纯青,不知道比宋高到哪里去了。成吉思汗带着极其善战的小儿子拖雷和四狗就出去了,而摩诃末死活不听自己儿子&b&扎兰丁&/b&把兵力汇聚的建议,非要分散着驻守,这样一来花剌子模被打的连底裤都不剩了,国王&b&摩诃末&/b&被追的满屁股跑,最后被追到了&b&里海&/b&里的一个小岛里,成吉思汗没办法就派四獒里的哲别和速不台跑去围堵,摩诃末最后硬生生的被困死,王子扎兰丁还没来得及继位就亡了国,没辙只能重新革命搞了个反抗军和蒙古厮杀,最后还是毫无悬念的失败了,逃过了印度河进入了印度。&br&&/li&&/ul&&br&这下成吉思汗就怕又出来第二个屈出律,就趴在印度河旁边死等,在这个期间,他让哲别和速不台继续探路,结果这一探路可不要紧,这群人直接从里海越过高加索山,发现了一群更古老的游牧部落&b&“钦察人”&/b&,钦察人被横扫了之后,就威胁到斯拉夫人建立的罗斯公国了,这一下战斗民族和钦察的联军被打的又不要钱一样,所以成吉思汗都没想到,我不就等个人么,你们怎么又灭了这么多地方。(当然成吉思汗也没判断错,后来扎兰丁真的又回光返照了一下,但是最后还是被蒙古第二次西征彻底消灭了。)&br&&img src=&/05eb6f41985d2cbda7f5238b3cbbf623_b.jpg& data-rawwidth=&1546& data-rawheight=&7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46& data-original=&/05eb6f41985d2cbda7f5238b3cbbf623_r.jpg&&图
钦察人,钦察人主要也是一群突厥化的雅利安塞种游牧民族,这个区域是现在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交界,处在伏尔加河(流入里海)流域,一直以来就是一群自由雅利安塞种游牧人快乐放羊的地方,所以民族成分也比较混乱,也有很多马扎尔人(匈牙利主体民族)、铁勒(黄种、突厥前身)、斯拉夫人(俄罗斯主体民族)的成分。&br&&br&东边的&b&木华黎也是穷追不舍的虐待金国&/b&,金国被搞的迁都后四处逃窜,大量的汉人技术进入蒙古,尤其是&b&史天泽&/b&这种汉人将军也是战功大大,这个昔日的铁浮屠彻底成了杀的兴起加上国仇家恨的蒙古部队脚下的肉泥了。&br&&br&&ul&&li&但是这个时候在印度河的成吉思汗岁数也不小了,也开始思考这一生的功过,心里也不是滋味,还找了个这个时候老家都被打没了的金国的道士,也就是著名的&b&“丘处机”&/b&,这人带着弟子李志常、尹志平从山东跑到金国旧都燕京,本来以为成吉思汗会在那里等着自己,结果发现成吉思汗一溜烟跑到巴基斯坦去了,最后没辙丘处机这个74岁的老头用两只脚从中国跑到了阿富汗去给成吉思汗当心理医生,总之还是改变了成吉思汗的一些野蛮方针的。(当然了后来弟子李志常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个很好研究当时中西亚各种状况的典籍。)&br&&/li&&/ul&&br&成吉思汗回去之后不久和西夏打了一架,西夏基本就毁了,可是不久这个一代天骄就重病了,看来心理医生起的作用也不大。&br&&ul&&li&尤其是成吉思汗还是确定了“以扩张领土为基本国策”的制度,本来蒙古有游牧民族一贯的传统,也就是和我们正好相反的“幼子继承制”,所以按理说接班人应该是和老爸一起打天下的小儿子拖雷,但是成吉思汗最后还是因为小老婆也速该的劝解(是的蒙古的名字就那么多,小老婆和他老爸一个名字。),让性格更沉稳谋略更多的三儿子&b&窝阔台&/b&继承大汗了,但是&b&拖雷&/b&作为监国几乎拥有蒙古80%的兵力,所以说这哥俩其实也就产生了权利争夺。可是长子的命就没那么好了,那个不知道老爸是谁的长子&b&术赤&/b&被扔到了哲别、速不台拿下的钦察一带,这也就是&b&钦察汗国(也叫术赤乌鲁斯)&/b&的前身,还有就是原来西辽的地盘给了二儿子&b&察合台&/b&,这也就是&b&察合台汗国&/b&的前身,可是他们实在是悲凉,背井离乡不说而且手里基本就没什么兵。&br&&/li&&/ul&&br&后来拖雷和窝阔台哥俩继承老爸的遗志对金搞了个致命的攻击,金最后剩余的地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也被基本占领,没多久金就彻底灭亡了,但是就实在这个过程中,拖雷神奇的暴毙,到现在也是个说法很多的事件。&br&&br&&ul&&li&所以从这之后窝阔台可就大权在握了,而且窝阔台还有个老爸赏给他的保留地,也就在现在蒙古国西边新疆东边,这也就是四大汗国里最没存在感的&b&窝阔台汗国的前身&/b&。&br&&/li&&/ul&&br&也就是这个时候,术赤的长子斡儿答、二儿子&b&拔都&/b&(这人太有名了),反正正好也就按照蒙古的长子出征规矩延续了他们爸的命运,结果这一下可能连拔都都没想到,一路从这里就进入到欧洲去了。&br&&br&本来现在俄罗斯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一带的钦察首领早就见识过蒙古的战斗力,老大&b&忽鲁速蛮&/b&早就割地赔款了,但是伏尔加河下游的另一个钦察首领&b&八赤蛮&/b&却是各种不服。这个时代,钦察部落旁边的“罗斯”和“波兰”、“匈牙利”互相看不顺眼,德意志(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意大利、奥地利正不亦乐乎的对抗控制巴勒斯坦的伊斯兰化突厥人(塞尔柱),也就是很有名的十字军东征,蒙古可以说是找到了个最好的形势。&br&&br&就这样&b&术赤&/b&嫡子&b&拔都、察合台儿子不里、拜答儿(长子第一次西征挂了。)、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b&,组成的&b&“长子军”&/b&,以拔都老大,速不台副将15万人杀到了不服的钦察部落,在伏尔加河东岸集合,当然了,没多久贵由和蒙哥就回去了,就剩下拔都带着这群人冲。&br&&ul&&li&这也就是蒙古的第二次西征。&br&&/li&&/ul&&br&速不台当年就和哲别打过这个地方,所以最了解,直接控制&b&不里阿耳&/b&(现在俄罗斯欧洲部分东界)。然会蒙哥开始惩罚那个不服的伏尔加河下游的钦察部了,钦察老大八赤蛮和蒙古打起了游击。然后速不台去增援蒙哥,八赤蛮听到速不台到了仿佛想起了当年的恐惧,这个各种不服的老大直接跳了里海跑了。这样基本所有的钦察都完全臣服,&b&里海高加索山被控制,可以说这样通向欧洲的北大路就打开了&/b&。&br&&img src=&/b067b5d1a1f677f73c2e_b.jpg& data-rawwidth=&1544& data-rawheight=&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44& data-original=&/b067b5d1a1f677f73c2e_r.jpg&&图 &b&基辅罗斯&/b&,其实基辅罗斯的名字本来没那么“基腐”,人家就叫罗斯,只不过后来为了区分以后的俄罗斯叫了基辅罗斯(蒙古语读“罗斯”就是“俄罗斯”),民族组成也很有名,就是生活在东欧的半游牧半定居的&b&东斯拉夫人&/b&,波兰一带是留守的西斯拉夫人,他们一直都是罗马和日耳曼的奴隶,最终还是在一波瑞典人的统治下才形成了这种很松散的大公控制的基辅罗斯,实际上内部也不怎么稳定,同时基辅罗斯和南边&b&巴尔干半岛&/b&的东罗马帝国关系很好(有很多南斯拉夫人),所以也就在这里逐渐发展起来了,基辅罗斯处在地质活动形成的&b&里海黑海以及中间的高加索山&/b&的北边,正好是寒冷干燥草原民族和东欧交流的关键地方。&br&&br&&ul&&li&所以没有悬念的,1237年蒙古军开始攻击罗斯,拔都渡过伏尔加河,克烈也赞科罗木纳等被拿下,这也就接近现在的&b&莫斯科&/b&了。随后继续围攻罗斯的弗拉基米尔(现在的莫斯科东),结果这个时候基辅的援军可能是搞基去了,蒙古又来了个俘虏吸收,直接就把弗拉基米尔拿下了。拔都在俄罗斯高歌猛进的时候,通往欧洲的南路也要被打通了,&b&托雷大儿子蒙哥和窝阔台大儿子贵由进入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高加索山南边也被凿穿。&/b&这样这哥俩顺着南边也溜到了欧洲,随后拔都领着大家用造成科技碾压的巨型抛石机把罗斯的城市一个接一个的干掉。随后拔都就进了罗斯的核心基辅了,又一次科技碾压出现了,拔都让用大炮把基辅轰成了渣,这样一来没多久,罗斯彻底被蒙古占领。&br&&/li&&/ul&&br&这下中欧的大门就彻底被打开了,除了留了几万人守在罗斯,大部分人直接去了马札儿(现在的匈牙利)。察合台大儿子拜达尔领着直接灭了想要支援的波兰,我们发现历史上波兰这国家虽然总被吊打但是却特别爱帮别人。南边窝阔台贵由的人绕过&b&喀尔巴阡山(巴尔干半岛北)&/b&迂回到了匈牙利,当然主力拔都、速不台的军队直接进入。波兰一被拜达尔灭,德意志的西里西亚王亨利二世可就吓尿了,跑到勒格尼兹(现在德国格尔利次一带),把波兰、日耳曼杂牌军、条顿骑士团搞过去抵抗。拜达尔的蒙古军假装撤退,亨利追过去被反X。这下拜达尔直接南下进入莫拉维亚(现在捷克)一顿屠杀后跑到匈牙利和拔都会合。南路的合丹的窝阔台部队又把匈牙利南边轮打后也在匈牙利中心和拔都汇合。&br&&br&&ul&&li&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很快的就被三路蒙古军包围了,最后匈牙利虽然也是顽强的抵抗但是最后还是毁在了骑兵和大炮下,贝拉四世逃到奥地利,但是蒙古也发现了自己的瓶颈,欧洲军队战斗力很高并且加上高耸的城堡,实在是不能像东方的游牧民和城邦一样攻打了,这一下也损失了不少。蒙古军彻底占领匈牙利后,同样的焚城杀人,德意志和法兰西也都触动了惶惶不可终日,就当蒙古马上要进入意大利的时候,大汗窝阔台竟然在老家跪了。&br&&/li&&/ul&&br&这下这些长子们都愣了,大汗跪了谁还去打这费力不讨好的欧洲啊,直接就火速的撤了回来争夺汗位了。&br&窝阔台死的太突然,在这种没有硬点继承人的情况下,他老婆乃蛮部的乃马真后在这群长子都没怎么同意的情况下继承了权利,随后权利又转移到了窝阔台大儿子贵由,结果拔都自然很不满啊,老子在欧洲拼命,你们当大汗也不按照基本法啊,这样就和贵由打算撕了。&br&&br&结果贵由竟然暴毙,在拔都的操纵下贵由的老婆海迷失后当了老大,其实蒙古还保留着相当多的母系氏族特性,女人的权利也是非常大的,结果海迷失后真心还不如他老婆婆乃马真后,蒙古的各个王子又是内乱,这个时候在西征中和拔都建立了深厚友情的托雷长子蒙哥直接给势力最强的拔都“绝对控制权”,也就是说整个征服的欧洲的土地全给你直接控制了,&b&这样一来钦察汗国建立而且也基本就独立出去了,拔都自然表示很支持蒙哥,就这样蒙哥当了大汗。&/b&&br&&br&蒙哥当了大汗之后蒙古又开始了一段繁荣的时期,拖雷家族重新崛起,比较厉害的就是&b&老四忽必烈、老五旭烈兀&/b&这哥俩。&br&&br&其实蒙古的第三次西征其实又叫旭烈兀西征,蒙哥自己和弟弟忽必烈应付南宋的事情,让旭烈兀去涉足不深的中东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了。&br&&br&在这个时候的中东,由于当年突厥的塞尔柱帝国分崩离析,在土耳其的塞尔柱帝国的重要残留小亚细亚的&b&罗姆苏丹国&/b&(现在土耳其)在当时拔都他们西征的时候基本上就直接被蒙古拆散控制。只剩下现在伊朗的&b&木刺夷国&/b&,伊拉克的伊斯兰&b&阿拔斯王朝&/b&(这个也是曾经的中东第一大国,我在另一个伊朗的问题里说到过这个,文尾有链接。),西边的&b&叙利亚国&/b&这三个国家老死不相往来的对立在这里,欧洲已经被打的很混乱,十字军东征没事来骚扰一下这几个哥们,所以一个好时机又来了,不得不说蒙古虽然强悍,但是更幸运的是这个时代不论是西亚还是欧洲都是个混乱的状态,实际上也是帮了蒙古不少忙。&br&&img src=&/8b13b3abf4f1c4b04d27c_b.jpg& data-rawwidth=&1457&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7& data-original=&/8b13b3abf4f1c4b04d27c_r.jpg&&图
西亚(中东局势),中东在突厥的塞尔柱帝国解体后,仅仅剩下了上面三个老死不相往来的伊斯兰国家,并且还因为阿里派(什叶派前身)和逊尼派的争执搞的互相看不顺眼。&br&&br&旭烈兀扶持了一个勇士——&b&怯的不花&/b&作为突击队,并带了让汉人&b&郭侃(&/b&是前面说的那个木华黎小弟史天泽的养子)作为主力将军,而这个时候很多拔都的军队也来增援,随后旭烈兀把能请来的救兵全部集合起来,从察合台汗国过了征服的花剌子模开始进攻木剌夷(伊朗)。&br&&br&怯的不花是一点都不怯,一路高歌猛进,旭烈兀和郭侃自己带着主力缓慢的过来,旭烈兀还让征服了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的可怜公爵参加对伊朗的战争。等到这股军队开始支援怯的不花的时候,压倒性的优势让木剌夷实在是撑不住了,随后投降。&br&&br&随后旭烈兀就开始进攻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了,怯的不花率领骑兵,进入扎格罗斯山脉(伊拉克伊朗界山)直接杀到巴格达,旭烈兀又是把自己的主力还有其他部门拆成3路军队,我们发现这一套蒙古放羊的套路被完美的应用到了战争上,蒙古机动性极强加上逆天的单兵作战能力导致巴格达很快被包围,国王木思塔辛在绝望中投降,这也就是著名的巴格达战争。&br&&br&旭烈兀占领巴格达之后,郭侃继续向南进攻阿拉伯(现在的沙特),巴尔苏丹投降。随后就是叙利亚的末日了。旭烈兀又是分3路,跑到幼发拉底河的时候,叙利亚老大纳昔儿才开始后悔没有援救巴格达,结果叙利亚内部也很腐朽,各个贵族保存实力乱七八糟。纳昔儿只能跑去埃及求救,结果埃及这个强国正好赶上&b&马木留克奴隶起义&/b&(这个很有名)根本没法帮这阿拉伯兄弟。就这功夫旭烈兀很快从就要打到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了。纳昔儿这怂货竟然直接从大马士革跑了。随后怯的不花也到了,围攻大马士革周边,大马士革破。旭烈兀就这样占领叙利亚。这之后整个亚洲基本就都被占领了,旭烈兀又让郭侃进入地中海,控制十字军骑士团控制的塞浦路斯,这一下整个地中海都震了。苟延残喘的东罗马朝廷和本来怕的要死的西欧国家这个时候竟然由于宗教原因打算玩吴三桂了,竟然希望派使者和旭烈兀联盟,讨伐穆斯林国(尤其是大骨头埃及)们,本来一个新一轮的世界战争就要开始了。&br&&br&&img src=&/d0a31b64ed1df7ab8ce04667_b.jpg& data-rawwidth=&1315& data-rawheight=&8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5& data-original=&/d0a31b64ed1df7ab8ce04667_r.jpg&&图 即将进行埃及战争的旭烈兀。(图片出了微小的偏差,塞尔柱后面没有“图”这个字。)&br&&br&&ul&&li&旭烈兀这个时候马上准备进攻马木留克已经“革命成功”的埃及,这个时候郭侃正在跑回去给正在四川打钓鱼城的蒙哥汗报告喜讯,结果让他震惊的情况出现了,蒙哥大汗又跪了。&br&&/li&&/ul&&br&如果按照神雕侠侣的尿性程度,蒙哥是被杨过砸死的。实际历史上蒙哥的死也是个迷,一般说法是中了流矢死的,总之蒙哥这么一死,当年拔都西征的事情又重演了一次,旭烈兀也没兴趣打埃及了,留着怯的不花守着叙利亚,自己跑回去商量汗位的事情了。&br&&br&&ul&&li&蒙哥一死,他弟弟也就是拖雷的七儿子&b&阿里不哥&/b&非常开心,又是在哥哥们没同意的情况下在蒙古老家自称大汗,这下一直在打南宋的忽必烈可就不满了,当然同样不满的还有刚才说的和阿拉伯叔叔浴血奋战的旭烈兀,忽必烈为了赢得支持成为大汗,直接承诺给弟弟旭烈兀征服的领土自治权。而阿里不哥也为了争取大爷察合台家人的支持,帮助察合台孙子&b&阿鲁忽&/b&(拜达尔的儿子)控制了察合台的封地,这样察合台汗国基本就独立了,在阿里不哥的支持下,又让窝阔台的孙子&b&海都&/b&在蒙古西部和新疆北部事实独立了出去,这也就是窝阔台汗国。&br&&/li&&/ul&&br&这之后就是旭烈兀支持的忽必烈和阿鲁忽、海都支持的阿里不哥的斗争,钦察汗国自己玩的不亦乐乎早就懒得掺和他们内部的斗争了,最后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在汉人的拥戴下,忽必烈灭掉了阿里不哥成为大汗,但是这样一来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基本就不鸟忽必烈大汗了,臣服关系基本就不存在了,旭烈兀虽然表示支持,但是天高皇帝远也就事实独立了。&br&&br&随后旭烈兀被忽必烈册封“伊尔汗”,这也就是控制中东的——&b&伊尔汗国&/b&,灭掉南宋的忽必烈控制着蒙古老家和整个中国区域的核心土地,给也克蒙古乌鲁斯起了个“大元”的名字,这也就是文章开头说的部分了。&br&&img src=&/97c0e9bfca53f0af9f6e65793fac7731_b.jpg& data-rawwidth=&1547& data-rawheight=&6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47& data-original=&/97c0e9bfca53f0af9f6e65793fac7731_r.jpg&&图 名义上的大蒙古国&br&&img src=&/fbae29bc214a928f35bbc09_b.jpg& data-rawwidth=&1402& data-rawheight=&6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2& data-original=&/fbae29bc214a928f35bbc09_r.jpg&&图 分裂并且有一定萎缩的大元和四大汗国,分别有拖雷系的伊尔汗国、察合台系的察合台汗国、术赤系的钦察汗国,窝阔台系的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很快被大元和察合台汗国灭掉了)&br&&br&&ul&&li&也就是说蒙古通过极其快速的侵略血腥的几乎控制了整个文明世界,但是却因为内部的混乱逐渐分崩离析,并且文化逆差极大的蒙古也很快的被当地文化同化,就比如后来从钦察汗国中独立出来的莫斯科公国,带着那份斯拉夫的坚韧和蒙古的血性,成为了后来双头鹰的继承者沙俄,可以说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的形成和蒙古是脱离不了关系的,后来很多的俄国沙皇甚至苏联的列宁,都有着蒙古的血统,而对于中西亚,不久之后就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成吉思汗旁系)的时代了,有人问三哥怎么样了,不久之后,三哥也毁在了帖木儿的后人巴布尔的手下,这也就是后来建过泰姬陵并被英国入侵的——莫卧儿汗国。&br&&/li&&/ul&以上&br&这里太细的就不说了,当然还是欢迎大家关注我的专栏——&a href=&/zuxian& class=&internal&&祖先 - 知乎专栏&/a&&br&&br&安利几个答案,和这个关联比较深的。&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古代匈奴、蒙古、回鹘、突厥四个民族的血缘关系如何? - 安森垚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最早是哪个民族在新疆生活? - 安森垚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伊朗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 安森垚的回答&/a&
谢大家邀,周六日比较忙所以来晚了,关于蒙古西征其实是比较血腥混乱的,这里就大致把脉络说一下吧。(如果希望转载图片须私信,而且仅供描述用,有不精准的地方请见谅。) 简要的回答下,我们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元朝”的国号是“元”,实际上人家的国号非…
&p&当今世界一共有五大书写系统:&b&拉丁字母系统,西里尔字母系统,阿拉伯字母系统,婆罗米系字母系统(梵文字母系统)和汉字系统&/b&,分别对应当今的五大主流文明:&b&西方文明(拉丁文化圈),东正教文明(西里尔文化圈),伊斯兰文明(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明(梵文文化圈)和中华文明(汉字文化圈)&/b&,其中前四者属于拼音文字,汉字属于语素文字。&/p&&img src=&/f9ad3d9778e45cfcd19199f26fea811b_b.jpg& data-rawwidth=&1357& data-rawheight=&6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7& data-original=&/f9ad3d9778e45cfcd19199f26fea811b_r.jpg&&&img src=&/dd3acfe12ed25f190a9c7_b.jpg&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1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dd3acfe12ed25f190a9c7_r.jpg&&&br&&img src=&/7ae2af104a6e527a72c8cd_b.jpg& data-rawwidth=&2714& data-rawheight=&1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714& data-original=&/7ae2af104a6e527a72c8cd_r.jpg&&&br&&p&文字分为语素文字和表音文字。&/p&&br&&p&&b&语素文字&/b&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和语言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语素文字可以分解为字位,一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个字位代表几个语素和几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的情况。目前已知的语素文字都不局限于表形和表意,而是有表音的成分。因此,语素文字也称为意音文字。&/p&&br&&p&&b&表音文字&/b&可分为音节文字和拼音文字,&b&音节文字&/b&的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节,最典型的音节文字是日语假名,&b&拼音文字&/b&的一个字位表示音节的一部分,而拼音文字系统当中最小的,数量最少的区别性单位就是&b&字母系统&/b&,根据字位所表示的语音单位,拼音文字可以分成以下几类:&/p&&p&半音节文字,一个字位所表示的语音单位介于音节和音位之间,如注音符号;&br&&/p&&p&&b&辅音音素文字&/b&,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位,其字母表只有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所以朗读文章时口中须补上适当的元音才能读出;&/p&&p&&b&元音附标文字&/b&,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位,以辅音字母为主体、元音以附加符号形式标出;&/p&&p&&b&全音素文字&/b&: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位,和不标出元音的辅音音素文字不同,它的字母表中除了辅音字母,还有元音字母,用来表示语言中的元音。&/p&&br&&p&当今主流的文字类型有&b&语素文字&/b&(汉字)&b&,辅音音素文字&/b&(阿拉伯字母)&b&,元音附标文字&/b&(婆罗米系字母)和&b&全音素文字&/b&(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四种,其难易程度可以这样划分:语素文字&辅音音素文字&元音附标文字&全音素文字,这也基本上是文字的演化路径。&/p&&br&&p&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几大古文明的文字从图画文字发展为语素文字,历史上发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语素文字只有两河文明的&b&楔形文字&/b&、古埃及文明的&b&圣书体&/b&和华夏文明的&b&汉字&/b&,而后来玛雅文明的玛雅象形文字也属于语素文字。随着两河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逐渐消亡,楔形文字和圣书体早已无人使用,汉字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语素文字。&/p&&br&&p&&b&· 汉字及其衍生&/b&&/p&&br&&p&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的演变,到汉朝产生了隶书,从此汉字基本定型。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大陆简化字正式取代繁体字(传统汉字)。&/p&&br&&img src=&/de87d6e68890cfcf230a5d1_b.jpg& data-rawwidth=&715& data-rawheight=&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5& data-original=&/de87d6e68890cfcf230a5d1_r.jpg&&&br&&br&&p&民国时期,章太炎依据篆书创造记音字母,作为汉字初学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汉字,后来民国政府以此记音字母为基础,再改造部分汉字后创制&b&注音符号&/b&,以此为国语主要拼读工具,中国大陆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后停止使用,但在主要之标准汉语工具书仍可见其踪影。&/p&&br&&img src=&/259d3b7e86a320e8f5dafc36537f11dc_b.jpg& data-rawwidth=&901&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1& data-original=&/259d3b7e86a320e8f5dafc36537f11dc_r.jpg&&&br&&p&日本、朝鲜、越南三国虽有自身的语言,却苦于没有纪录的方法,仅能利用口耳相传来传述古事。汉字传入之后,各国纷纷以汉字为用,日、朝皆兴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语使用自国语言,书写时则只能使用汉文。&/p&&br&&p&在日本,由于中、日两种语言之文法结构迥异,全以汉字行书,有难以表达之处。于是日本人借助汉字草书体发明了&b&日语假名&/b&,以补足用汉文纪录日语之不足。日语假名是将汉字视作单纯表音符号的一种表记法,是一种音节文字。&/p&&img src=&/876a6e4f94b43c8fae96_b.jpg& data-rawwidth=&812&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2& data-original=&/876a6e4f94b43c8fae96_r.jpg&&&br&&br&&p&在朝鲜,由于朝鲜语与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系,使用汉字记录朝鲜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汉文,非常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李氏朝鲜的世宗大王于1443年组织一批学者创造了适合标记朝鲜语语音的全音素字母体系——&b&谚文&/b&,但由于朝鲜文人和贵族的抵制,谚文直到20世纪才被广泛使用。&/p&&img src=&/4e26d4f55abaaf55fa6d82b470cabe69_b.jpg& data-rawwidth=&732& data-rawheight=&1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2& data-original=&/4e26d4f55abaaf55fa6d82b470cabe69_r.jpg&&&br&&br&&p&在越南,越族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造了&b&喃字&/b&用来为越语、岱依语和瑶语记音,这也是一种语素文字。&/p&&img src=&/ba8d6326bcd862be57e7_b.pn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3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p&
喃字举例&br&&br&&/p&&br&&p&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向心力减弱,朝贡体系下的各属国对汉字的文化地位开始怀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摆脱落后文化的象征,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汉字废止政策。&/p&&br&&p&17世纪由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兹为越南语设计的国语字被后来的法国殖民当局在学校中广泛推广,虽然当时并未完全普及,但在20世纪中后期,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儒字(汉字)和喃字,成为越南国家的官方文字。因此,20世纪后半叶以后,理解汉字的越南人除了老年人和一部分的专家以外,变得越来越少。&/p&&br&&p&韩国有900字左右的汉字义务教育,不过,朝鲜王朝的第4代国王世宗所创造的谚文被普遍使用,报纸上汉字的使用频率也不高,一般只会用于回避歧义的词语时使用。朝鲜甚至已经完全废除汉字,除了日常语言外,法律也不采用汉字书写。而日本虽然继续延用汉字,但近年来年轻人的汉字水准较老一辈低落,部分汉字词汇只能用假名的书写方式来代替。&/p&&br&&p&&b&· 楔形文字&/b&&/p&&br&&p&楔形文字是源于两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p&&br&&img src=&/7a42d44b27b99ee322f1f43b8a2e1e84_b.jpg& data-rawwidth=&410& data-rawheight=&21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0&&&br&&p&由于苏美尔文明的兴盛,楔形文字被许多著名的古代近东政权用来书写其语言,主要有阿卡德、埃兰、亚述、赫梯、古巴比伦、米坦尼、乌拉尔图、乌加里特、加喜特巴比伦、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其中大部分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而赫梯人和波斯人的语言则属于印欧语系。&/p&&br&在楔形文字约3000年的历史中,它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br&&br&由于地处世界岛地缘中心,两河文明在异族的不断入侵中逐渐衰亡,最后被融合进了印欧人建立的新生波斯文明,而楔形文字的使用地区也随着两河文明的衰落而逐渐萎缩,随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将阿拉米字母作为西亚地区的官方书写系统,楔形文字开始进入缓慢的消亡过程,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75年的遗物,此后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br&&br&&p&&b&· 埃及圣书体及其衍生&/b&&/p&&br&圣书体,或称碑铭体、正规体,也称为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主要由音符(表音),意符(表意)和限定符构成。限定符类似于汉语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形声字)。圣书体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结合,其意符和声符都来源于象形的图形。与汉语所不同的则是它们依然保持单独的图形字符。&br&&br&&img src=&/35c857ff110475eab4b98f_b.png& data-rawwidth=&488&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8& data-original=&/35c857ff110475eab4b98f_r.png&&&br&&br&&p&当圣书体发展并在古代埃及普及时,对文字的简化也就发展了。这就导致出现了&b&僧侣体&/b&和&b&世俗体&/b&。这些字体适合于在纸草上书写。但是圣书体并没有因此而衰落,而是与这些字体共存。罗塞塔石碑就包含了圣书体和世俗体。&/p&&br&&p&随着古埃及文明对其南方的努比亚文明影响的逐渐加深,在麦罗埃王国出现了用于书写麦罗埃语的&b&麦罗埃字母&/b&,这是一套参照埃及圣书体及世俗体而设计的拼音字母,亦有可能会用来拼写努比亚王国的努比亚语。&/p&&img src=&/a3eeef2bf6e8a1af184a_b.png&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a3eeef2bf6e8a1af184a_r.png&&&p&
麦罗埃字母的圣书体及草书体字母列表&br&&br&&/p&&p&由于古埃及在地缘上相对孤立,在其文明发展的前中期较少受到外族侵略,相对于另两个原生文明也就是两河文明和华夏文明来说更为封闭,这就使得埃及文明在其发展的中后期失去了活力,在新王国时期之后陷入了长达千年的衰退状态,最终在伊斯兰文明的扩张过程中彻底消亡。&/p&&br&&p&在埃及被托勒密王朝统治的希腊化时代,信奉基督教的古埃及人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科普特人利用希腊字母把世俗体文字音译以记录世俗体的正确发音,从而演化出字形源自希腊字母和埃及世俗体的&b&科普特字母&/b&,这是一种全音素字母。随着基督教传入埃及,在公元3世纪后期埃及不再使用圣书体,世俗体也逐渐消失,科普特字母系统与基督教会的关系变得紧密。如今,科普特字母不在现代社会使用,只会在科普特正教会的宗教文件中出现。&/p&&p&&img src=&/bceaa546c7e79edfe22a0ea_b.jpg& data-rawwidth=&212& data-rawheight=&3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2&&从圣书体到科普特字母的转变举例&/p&&br&&p&现今绝大多数存在的文字系统都是属于拼音文字,而这些拼音文字的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埃及圣书体。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人就发展出一套含22个单音的象形文字来表达他们语言的子音,而第23个则估计是用来表示字首和字尾的元音。这些字元是作用是作为意音文字的发音指标、标示文法的变调,及后来用作写外来字和名字。尽管是以字母为基本,但这个系统并不是单单用来书写的。第一种单纯用作书写的文字约于公元前20世纪,由古埃及的闪米特人发明,被称为&b&青铜中期文化时期字母&/b&,包括两种相似的未解读文字:&b&原始西奈字母&/b&和&b&恐怖峡谷字母&/b&,字母的形状与埃及圣书体中较简单的僧侣体相近,是全世界绝大部分现代字母系统的始祖。&/p&&br&&p&早期的字母系统几乎只在迦南人中使用,包括&b&乌加里特字母&/b&和&b&原始迦南字母&/b&,它们都是辅音音素文字。腓尼基是第一个使用大量字母的迦南地区,因此这种源自于原始迦南字母的字母系统在其发展后期称为&b&腓尼基字母&/b&。在地中海沿海的腓尼基是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安纳托利亚-希腊贸易网络的枢纽,腓尼基字母很快在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被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和其他闪米特族群所使用,由此演化出希伯来人的&b&古希伯来字母&/b&,希腊人的&b&希腊字母&/b&和闪米特人的&b&阿拉米字母&/b&,这其中古希伯来字母和阿拉米字母都是辅音元素字母,而希腊语的元音发达,因此希腊人增添了元音字母,使得希腊字母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元音的字母,也就是全音素字母。&/p&&br&&img src=&/b9d9f465cfe396f693bcf37_b.png& data-rawwidth=&205& data-rawheight=&12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5&&&br&&br&&p&字母传播路线的北支从腓尼基开始向整个欧亚大陆迅速辐射,而其南支却一直默默无闻,&b&南阿拉伯字母&/b&在大约公元前9世纪从原始西奈字母分出,在古代也门地区通行,这一地区最有名的国家是圣经中提到的示巴王国。&/p&&br&&p&随着古也门文化在红海沿岸的传播,于前600年演变为&b&吉兹字母&/b&,后来成为强大的阿克苏姆帝国及其延续的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官方书写系统,用于书写在埃塞俄比亚高原通行的9种不同的语言,包括吉兹语、阿姆哈拉语、提格利尼亚语、提格雷语、古拉格语、哈勒尔语等闪米特语言。这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和通行于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两国的提格里尼亚语。此外,亦有其他同样在非洲之角通行的的语言,例如奥罗莫语曾经使用过吉兹字母来拼写,但如今已经改用拉丁字母了。&/p&&br&&img src=&/c3e1435ada7b82bec8d3f_b.jpg& data-rawwidth=&596& data-rawheight=&2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6& data-original=&/c3e1435ada7b82bec8d3f_r.jpg&&&br&&br&&p&&b&· 阿拉米字母及其衍生&/b&&/p&&br&&p&公元前12世纪,以亚拉姆语为母语的亚拉姆人,开始大量迁入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和东安纳托利亚地区。使用阿拉米字母的&b&亚拉姆语&/b&因此变得越来越通行,它开始在整个地中海东部的沿海地区传播开,一直传播到底格里斯河的东部。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统治下的亚述帝国在公元前8世纪征服亚拉姆地区,导致亚拉姆语最初作为官方语言地位的建立。公元前7世纪起,该语言开始向四方广泛传播,但同时失去了自身的同质性。在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尼亚、黎凡特、埃及出现了不同的方言和衍生文字。公元前5世纪,人类史上第一个跨文明的大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建立,大流士一世把亚拉姆语订立为帝国西部的官方语言,阿拉米字母因此在整个波斯帝国境内传播开来,到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瓦解后,开始分化成西亚地区的各种文字,阿拉米字母就此成为亚洲几乎所有字母系统的始祖。&/p&&br&&p&在朱迪亚地区,阿拉米字母影响了&b&希伯来字母&/b&的发展,使它从最初与腓尼基字母差不多的式样发展至今日的样貌。&/p&&br&&img src=&/25da0bf59aa2be6d370d0f9add802aab_b.pn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17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25da0bf59aa2be6d370d0f9add802aab_r.png&&受阿拉米字母影响的希伯来字母之演变&br&*阿拉米字母又译作亚兰字母&br&&br&&p&在大波斯地区,阿拉米字母发展出&b&巴列维字母&/b&和&b&摩尼字母&/b&,前者用于书写波斯萨珊王朝官方语言巴列维语(中古波斯语的主要形式),后者则用于书写摩尼教的经典。后期摩尼字母受丝绸之路上广泛流传的粟特字母影响明显。&/p&&br&&p&&img src=&/754547ecf2dd8de6c60f2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754547ecf2dd8de6c60f2_r.png&&
摩尼字母&/p&&p&*摩尼教在中国的晚期组织被称为明教,是武侠小说中很有名的宗教&br&&/p&&br&&br&&p&在黎凡特地区,基督徒社区亦从原有的阿拉米字母发展出另一套草书体的字母,这就是后来的&b&叙利亚字母&/b&,被用于书写中古亚拉姆语方言的叙利亚语,经典叙利亚语成为4-8世纪中东地区的书面语言。&/p&&br&&p&&img src=&/ee2ba288e7f2_b.png& data-rawwidth=&442& data-rawheight=&15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2& data-original=&/ee2ba288e7f2_r.png&&三种主要的叙利亚字母变体&/p&&br&&p&在以佩特拉为首都的纳巴泰王国,自前200年他们所使用的叙利亚字母逐渐演化为&b&纳巴泰字母&/b&,之后的几百年中随着阿拉伯人对他们影响的持续增长,纳巴泰语无痕迹地由接近阿拉姆语转为接近阿拉伯语,&b&阿拉伯字母&/b&也在400年前后从纳巴泰字母分裂出来,并随着阿拉伯帝国于7世纪中叶的崛起,阿拉伯语取代阿拉姆语成为近东的通用语言,阿拉伯字母就此成为伊斯兰文明内部各民族通行的书写系统。&/p&&br&&img src=&/ae6768489cbbaed39787a_b.png& data-rawwidth=&335& data-rawheight=&106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5&&&br&&p&长期在丝绸之路经商的粟特人在叙利亚字母的基础上发展了粟特&b&文&/b&,粟特语在9世纪前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语言,当时的内亚游牧帝国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在其的影响下产生了&b&古突厥文&/b&和&b&回鹘文&/b&。1204年,成吉思汗下令用回鹘文书写蒙古语,经过不断演化形成今天的&b&传统蒙古文&/b&。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字母借来创制&b&满文&/b&。在这些字母系统中,栗特文和回鹘文是辅音音素字母,古突厥文,传统蒙古文和满文是全音素字母。&/p&&br&&p&&img src=&/dcdeb9492e0fbd7_b.jpg& data-rawwidth=&565&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dcdeb9492e0fbd7_r.jpg&&
传统蒙古文字母表&/p&&br&&p&&img src=&/3e3ceff62dfcc_b.jpg& data-rawwidth=&368& data-rawheight=&59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8&&
满文字母表&/p&&br&&br&&p&&b&· 婆罗米系字母&/b&&/p&&br&&p&在古印度,随着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先后征服犍陀罗,阿拉米字母也被犍陀罗人所吸收,演变出古印度本地的字母系统&b&佉卢文&/b&,随着强盛的孔雀王朝的建立,另一种基于阿拉米字母的古印度本地字母系统&b&婆罗米文&/b&被广泛使用,被用以书写梵语。和佉卢文一样,这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它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绝大部分字母系统的源头。&/p&&br&&p&在笈多王朝时期,婆罗米系文字呈南北两支发展,在北印度的笈多王朝演变为&b&笈多文&/b&,8世纪时,笈多文的东部变体演变为&b&城文&/b&,其后,在其基础上诞生了&b&天城文&/b&和&b&孟加拉文&/b&,天城文是书写南亚主流语言印地语和梵语的主要文字;对笈多王朝时使用的笈多文的另一种改良产生了&b&悉昙文&/b&,被佛教密宗所使用,在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密宗传入西藏,藏人引用悉昙文字创制出&b&藏文&/b&;中国元朝忽必烈时期,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藏文创制出&b&八思巴文&/b&,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蒙古文字。&/p&&br&&p&在南印度,婆罗米文的一种变体&b&帕拉瓦文&/b&,随着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在高棉和缅甸分别演化出&b&高棉文&/b&和&b&孟文&/b&。而随着高棉吴哥帝国的扩张,高棉文在暹罗和南掌分别演变出&b&泰文&/b&和&b&老挝文&/b&;在伊洛瓦底江流域,随着缅族人建立的蒲甘王朝的崛起,他们在孟文的基础上创造了&b&缅文&/b&。另一支传播到马来群岛的帕拉瓦文分别演变为&b&巴厘文&/b&和&b&爪哇文&/b&;其他的南部婆罗米文,演变出了达罗毗荼人使用的&b&泰米尔文&/b&,&b&泰卢固文&/b&,&b&马拉雅拉姆文&/b&等文字,以及斯里兰卡的&b&僧伽罗文&/b&。此外,吐火罗人使用的&b&吐火罗文&/b&也是由婆罗米文演变而来。&/p&&br&&p&&img src=&/6b99d2bd3c369b07ed137c_b.png& data-rawwidth=&847& data-rawheight=&6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7& data-original=&/6b99d2bd3c369b07ed137c_r.png&&
婆罗米系字母的部分辅音字母&/p&&br&&p&&b&· 希腊字母及其衍生&/b&&/p&&br&&p&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战役击败大流士三世,这标志着希腊文明对波斯文明的最终胜利,世界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横跨当时已知的绝大部分文明的大帝国就此建立。在这之后的希腊化时代,希腊字母在整个近东地区广为传播。&/p&&br&&p&&img src=&/e870bf5c30c495fec79fb306_b.jpg&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e870bf5c30c495fec79fb306_r.jpg&&
希腊字母&br&&br&&/p&&p&亚平宁半岛上的伊特鲁里亚文明采用了基于希腊字母西支变体的&b&伊特拉斯坎字母&/b&,随后崛起的罗马人深受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影响,他们在伊特拉斯坎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b&拉丁字母&/b&,这一字母系统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而通行于北地中海地区,并成为罗马基督教的官方文字。伊特拉斯坎字母的另一种变种在从罗马向北传播的过程中演变为了&b&卢恩字母&/b&(符文),通行于早期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不列颠群岛。&/p&&br&&p&&img src=&/89cf70c06fb7ebb01afad4fc7bef82e9_b.jpg& data-rawwidth=&606& data-rawheight=&2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6& data-original=&/89cf70c06fb7ebb01afad4fc7bef82e9_r.jpg&&
卢恩字母(也就是网络游戏中常出现的符文)&/p&&br&&p&&img src=&/b94ad0c54d612f0ff8551_b.jpg& data-rawwidth=&797& data-rawheight=&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7& data-original=&/b94ad0c54d612f0ff8551_r.jpg&&
部分伊特拉斯坎字母与拉丁字母的对照&/p&&br&&p&4世纪时的&b&哥特字母&/b&基本上是从希腊字母衍生而来的,但其中又有拉丁字母和卢恩字母的影响。&/p&&p&公元405年,亚美尼亚人圣梅斯罗布创造了&b&亚美尼亚字母&/b&,主要是为了撰写亚美尼亚语的圣经译本。亚美尼亚字母的次序,意味着它很可能是以希腊字母为基础的。&/p&&br&&p&&img src=&/8b80d2565c_b.jpg& data-rawwidth=&609& data-rawheight=&2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9& data-original=&/8b80d2565c_r.jpg&&
亚美尼亚字母&/p&&br&&p&随着7世纪希腊语作为拜占庭帝国唯一的管理和行政语言,希腊字母再一次在东地中海流行起来,在其影响下产生了通行于斯拉夫人族群中的&b&格拉哥里字母&/b&和&b&西里尔字母&/b&。&/p&&br&&p&&b&· 拉丁字母及其衍生&/b&&/p&&br&&p&在罗马帝国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南下的日耳曼人在罗马文明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方文明,&b&拉丁字母&/b&成为西方文明内部通行的书写系统。&/p&&br&&img src=&/22b0dfbbd254e_b.jpg& data-rawwidth=&547&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7& data-original=&/22b0dfbbd254e_r.jpg&&&br&&p&随着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拉丁字母开始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主要被用于书写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大洋洲过往没有文字的语言,特别是透过基督教的传播,用于圣经的翻译本上。通过这些活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和荷语等欧洲语言在各个殖民地被广泛使用,拉丁字母就此从欧洲广泛传播至美洲、大洋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p&&br&&p&到了18世纪后期,罗马尼亚人亦转为使用拉丁字母,虽然罗马尼亚语亦是罗曼语族的成员,但当时的罗马尼亚人主要还是信奉东正教,直到18世纪之前,他们还一直在使用西里尔字母。在法国殖民下的越南亦采纳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国语字来书写越南语,以取代过去使用的汉字和字喃。拉丁字母亦成为了南岛语系诸语的书写系统,过往在马来群岛上各种语言都是使用阿拉伯字母或其各自从婆罗米文字演变而来的字母,到这时都转用了拉丁字母,例如:马来语、印尼语、他加禄语等。&/p&&br&&p&&img src=&/f9b2064f9eab2ef6810ff8_b.jpg& data-rawwidth=&1082& data-rawheight=&1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2& data-original=&/f9b2064f9eab2ef6810ff8_r.jpg&&
一段越南国语字&/p&&br&&p&1867年,日本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来为日语的发音进行标注,被称为&b&平文式罗马字&/b&,在中文圈内又被称为罗马音。&br&&/p&&br&&p&1928年,土耳其共和国国父凯末尔为准备新成立的国家实施改革,决定采用拉丁字母来书写土耳其语,以代替过往奥斯曼帝国时代的阿拉伯字母。与此同时,在中亚地区的突厥诸语都一同转用一种约在1930年代成型的统一土耳其字母。这些语言包括有:塔塔尔语、巴什基尔语、阿塞拜疆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等。在1940年代,在前苏联总书记斯大林的指令下,这些中亚地区的语言都改用了西里尔字母来书写他们的语言。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这些地区有不少新成立的国家再度重新使用拉丁字母取代西里尔字母。这些新成立的国家有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p&&br&&p&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为普通话订立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也就是&b&汉语拼音&/b&,以方便儿童及外国人学习普通话。不过,在中国国内依然以汉字作为读写的主要形式。之后,也为少数民族制定了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如壮文、布依文等。&/p&&br&&p&&b&· 西里尔字母&/b&&/p&&br&&p&860年代,东罗马帝国的传教士圣西里尔和其弟弟圣美多德对大摩拉维亚和潘诺尼亚的斯拉夫人进行过传教活动。他们的传教活动大大影响了斯拉夫人的文明进程,将东正教文明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广大的斯拉夫族群中。
他们兄弟俩发明了&b&格拉哥里字母&/b&,这是第一种用来记录古教会斯拉夫语的字母。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早期的门徒随后于890年代在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以安色尔体希腊字母为基础,增加了来自格拉哥里字母的字母,创制出了&b&西里尔字母&/b&作为更适宜教会书籍的文字。&/p&&br&&img src=&/ffec789a7c293fe08c322e_b.jpg& data-rawwidth=&1120& data-rawheight=&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0& data-original=&/ffec789a7c293fe08c322e_r.jpg&&&br&&p&后来西里尔字母传播到其他斯拉夫民族,包括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并传播到非斯拉夫民族的瓦拉几人和摩尔多瓦人。产生于古保加利亚语的文献迅速向北传播并成为巴尔干半岛及东欧语言的通用语,在那里也被称作古教会斯拉夫语。用于东正教和东方礼天主教会仪式的现代教会斯拉夫语的字母仍然效仿早期西里尔字母。然而,随着后一千年的流逝,西里尔字母为了适用于口语而有了些改变,发展出区域性的变体来适应各国语言的特征,并且服从于学术上的改革和政令。今天,许多巴尔干半岛、东欧和北部欧亚语系的语言使用西里尔字母。&/p&&br&&p&在1930年前后,苏联为其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进行文字改革,用西里尔字母替代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字字母,所以现在原苏联境内的许多民族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其中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有哈萨克语、塔吉克语、柯尔克孜语、维吾尔语、巴什基尔语、楚瓦什语、车臣语、卡巴尔达语、马里语、阿瓦尔语、乌德穆尔特语等。1946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文字也推行改用了西里尔字母书写,直到1990年代蒙古国建立后旧的蒙文书写方式才被再度使用。&/p&&br&&p&阿塞拜疆语、格鲁吉亚语、土库曼语、乌兹别克语等文字曾经用西里尔字母改造,在脱离苏联独立后又恢复自己原有的文字。在俄罗斯联邦内,车臣共和国使用的车臣语和鞑靼斯坦共和国使用的鞑靼语,原打算改以拉丁字母书写,但受到苏联和俄罗斯政府阻挠。&/p&&br&&p&&b&· 总结&/b&&/p&&br&&p&文字的演变是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从早期的图画文字到古文明的语素文字,再到对语素文字简化而形成的字母,从辅音音素字母到元音附标字母和全音素字母,文字一直在变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被更多的人学习并使用。&/p&&br&&p&文字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与文明本身密切相关,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造就了汉字的千年传承,统一当时近东地区的波斯文明使阿拉米字母广为传播和演化,征服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希腊文明使希腊字母影响人类文明长达两千年,印度孔雀王朝的强盛使得婆罗米系文字和佛教一起被输出到整个东方世界,罗马文明的强盛使拉丁字母成为西欧的官方书写系统直到现在,阿克苏姆帝国的兴盛使得吉兹字母至今仍在非洲之角保持优势,伊斯兰文明的扩张使得阿拉伯字母占据了世界岛的心脏地区,拜占庭帝国的中兴使得基于希腊字母的西里尔字母被斯拉夫民族广泛接受,西方文明的强势殖民扩张使得拉丁字母遍布全球五大洲并成为世界的主流书写系统,俄罗斯的崛起和苏联的强势使得西里尔字母遍布欧亚大陆腹地。&/p&&br&&p&由此可见,拼音文字之所以流行于除中国和日本外的世界各国,是因为其相对语素文字要简单易学,并且由于其依附的文明的强势(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而经久不衰。而在中国和日本,也有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和罗马音来辅助读写,两国至今仍保留汉字,一方面是因为其文明至今仍然强势,另一方面是其历史的巨大惯性使然,在世界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p&&br&&br&&p&-------------------------------------------------9.18更新----------------------------------------------&/p&&p&没想到时隔一年多又收获了一波赞,根据评论里提醒的给一些重要的文字系统加了配图,增加了原先忘了写的楔形文字的段落,并将一年前写的部分进行了一些增减。&/p&
当今世界一共有五大书写系统:拉丁字母系统,西里尔字母系统,阿拉伯字母系统,婆罗米系字母系统(梵文字母系统)和汉字系统,分别对应当今的五大主流文明:西方文明(拉丁文化圈),东正教文明(西里尔文化圈),伊斯兰文明(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明(梵…
有回答提到的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这个头衔确实曾经为皇帝所拥有,并封赠给了罗马宗主教。但并不意味着大祭司这个头衔是高于皇帝的,而相反可以视为是帝国的一个官职。&br&&br&与罗马皇帝相关最主要有三个头衔:英白拉多Imperator,奥古斯都Augustus,凯撒Caesar。除了日耳曼人选用了Kaiser来代表皇帝,欧洲大部分民族对皇帝的称呼都可以溯源至Imperator。我们知道凯撒相对奥古斯都而言是副帝,那么Imperator和Augustus孰高?这个问题在东帝国是有明确答案的,Imperator高于Augustus。&br&&br&Imperator,Augustus,Caesar在拜占庭对应的头衔是Autokrator (α?τοκρ?τωρ), Sebastos (σεβαστ??), Kaisar (Κα?σαρ)。早期的拜占庭皇帝使用Autokrator和Sebastos,Kaisar一般被授予给继承人。而随着历史发展,Sebastos(至尊者)被授予给皇室成员,而凯撒可以为皇帝姻亲和其他大贵族所拥有,这两个头衔有时也用于封赠给外国蛮子。到了科穆宁朝时,阿莱克修斯皇帝创设了一个新头衔Sebastokrator(至尊统治者)授予自己的哥哥,可以视为皇帝Autokrator下的最高头衔,而至尊者随后贬值得更加厉害了。但唯有Autokrator一直为皇帝所独有,直至1453年。&br&&br&对于东正教世界,采用Autokrator这个头衔意味着称帝,无论有没有普世牧首加冕,比如塞尔维亚和特拉布宗的科朝余孽。直到18世纪彼得大帝称帝,俄罗斯皇帝的正式头衔里也同时使用Emperor and Autocrat,Tsar虽然在口语中可以指代拜占庭皇帝和沙皇,但实际上在沙皇的正式头衔里Tsar是王国国王,比如Tsar of Poland,事实上Tsar更多是罗斯人口语上对西欧国王外的其他统治者的指代,而非一般人所想的索菲亚嫁人带来的凯撒头衔(实际拜占庭末期凯撒这个头衔已经比较low了)。&br&&br&那么Autokrator是不是拜占庭皇帝所有头衔中最高的呢?很多答案提到的万王之王(βασιλευ?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确实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一个源于闪族文明的古老头衔,为波斯人和希腊人所发扬,其影响之久直到至高沙(Padishah)奥斯曼苏丹被废黜和巴列维王朝的垮台。一种看法是拜占庭皇帝采用万王之王这个头衔是对波斯帝国的沙中沙(Shahanshah)回应。&br&&br&实际上第一个采用βασιλευ?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的希腊人是亚历山大大帝。不过你真要问亚历山大大帝是不是高于东罗马的皇帝,答案是否定的。《但以理书》中的四大帝国,巴比伦,米底,亚历山大马其顿和罗马中,罗马帝国是最后的帝国,将存在直至末日。而皇帝是神在地上的代表,皇帝的马赛克肖像上的光环就是这一体现。拜占庭皇帝的βασιλευ? των βασιλευοντων并非来源于辽阔疆域的夸耀,而是来源于圣保罗所说的,神所膏的万王之王——耶稣基督。&br&&br&所以,在拜占庭皇帝的头衔中是否有比Autokrator更高级的头衔,答案是有的。在正教会和帝国间的千年纠葛的神学观下,皇帝是神在凡间的代表,自然也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帐汗国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