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一段位对练,一个模式练到底,值得提倡吗

太极拳,一个模式练到底,值得提倡吗?
编辑 | 鹿鸣
太极拳训练体系的系统化至关重要。从初级渐入高级,每个阶段的训练方式都能够加以验证,有其独特的目的,和前面与后面的训练又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而练有所用,环环相扣。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往往相信“功到自然成”,只管天天练便罢,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些太极拳爱好者,他们的练法让我们感觉非常吃惊。他们练了二三十年,都是那么一种训练模式。
就好比一个人刻苦学习小学课程,学了二三十年,最多只能说明他小学知识的根基比较扎实,而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都没有接触到,其水平又能高到哪去?同理,这样训练,又如何能达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呢?
推手、盘架、技击等任何一个要素,在不同时期的要求都不一样,每个阶段的训练目的非常清晰明确。以太极拳的盘架为例,第一层次是以身带手,第二层次则是以手领身,第三个层次则是以神运身。
第一阶段讲究落地生根,八面支撑;但是到了下一个阶段,则是脚下如绵,虚实转换;再到后面的阶段,则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如有位拳家所说:“太极拳第一步慢练,第二步快练,第三步快慢相间,慢不可痴呆,快不可错乱。”
所以,在学拳过程中,一个模式练到底,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贵在分享,感恩支持!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登录网易通行证
使用网易通行证(含网易邮箱)帐号登录
武汉理工大学公开课: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
本课程共11集 更新至第11集
本课程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教学模式,从太极拳文化理论到基本功的习练方法,结合24式太极拳套路教学及技击功法实战,太极拳名家演示等内容。课程由世界太极拳冠军、国际级运动健将易鹏老师亲自教授、示范。以专业、规范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太极拳文化和太极拳的习练。
名称:易鹏
职业:教育学硕士、体育部教师、副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公开课客户端下载陈家沟太极拳的武学生态
作者:蔡伟
如果没有太极拳,位于河南省温县的陈家沟村肯定只是黄河边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虽然这个位于清风岭上的小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温县体育局局长原福全颇为自豪地说,作为中国温姓的发源地,温县从商代定名、西周分封开始,3000多年来名字从未更改。
如果没有太极拳,位于河南省温县的陈家沟村肯定只是黄河边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虽然这个位于清风岭上的小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温县体育局局长原福全颇为自豪地说,作为中国温姓的发源地,温县从商代定名、西周分封开始,3000多年来名字从未更改。
谈到陈家沟,老村长张蔚珍同样意气风发:“过去这里是盛产‘四大怀药’的怀庆府。”“四大怀药”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的总称,盛产于黄河北岸的温县、武陟、博爱、孟州、沁阳等县市,因这一地区在元明属怀庆府辖。如今的温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最值得一提的,就只有太极拳了。
据说元末明初朱元璋北进大军在攻击怀庆府时受到怀庆元将的激烈抵抗。此后为了报复,朱元璋三次命常遇春屠杀怀庆地界,导致当地人烟稀少。山西人陈卜在此后移民温县黄河岸边的清风岭,到陈氏第九代陈王廷开创太极拳,该村遂以陈姓命名为陈家沟。
从温县到陈家沟,“面的”15块钱,1路公交车1块钱。发达的交通网各处都人车稀少。此前看的有关“陈家沟村民兴办农家武院赚洋钱,今年以来户均创收近万美元”的消息,仿佛是冬天的一个神话。这不由得又让人想起了从郑州抵达温县后的首次心理落差:县城内的太极市场空无一人,十字路口的太极商场早已关张,县太极体育馆上的巨大金字已然变成“太极体育馆”。在冬日灰黄的天空下,陈家沟展示出来的,已然是和路过村落毫无二致的萧瑟与单调景象。
难道这,就是太极的江湖?
从家传走向社会
衣着单薄的陈炳在寒冷的冬日里从一片碧绿的麦苗上走过。麦田不怕踩,周围是大小高矮参差不齐的墓碑和墓穴。这一片开阔土地是陈氏宗祠的陵园。对早已普及火葬的河南,这是当地政府特批的惟一一块土葬墓地。从农田中走出的练武之人,最后又回归农田深处,这似乎正是中国传统的家族传承练武人的生命循环模式。
在陈炳父亲年轻的时候,太极拳作为四旧之一是被扫除的对象。对陈氏这个村里的宗族大姓来说,练武在当时更是被禁止的事情。“侠以武犯禁”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为了支撑家庭,陈父很早出外打工,“他没有选择练武,虽然会一些,但并不地道”。
教陈炳学习家传陈氏太极拳的是他的叔叔陈小旺。陈小旺如今是陈氏家族的掌门人,却早在1991年就前往澳大利亚定居。对农家出身的孩子,练武是逃避终身务农的一条出路。家族里的二十几亩地早已租出,而陈炳在得到了太极拳的传承后,最终也走出陈家沟,在上海体育学院度过了4年大学生活。可以说,他是陈氏家族里文武双全的第一人。
大学毕业后的陈炳回到陈家沟任太极拳学校副校长兼总教练。对他来说,振兴陈家沟太极拳的道路远比他自己的人生奋斗之路来得艰难。尽管1992年温县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但陈炳所在的陈家沟太极拳学校作为村里最大的武校,学生人数也不过100多人,绝大部分都还是乳臭未干的孩子。村里其他武校,学生人数通常不过数十人。20世纪80年代由电影《少林寺》掀起的全国武术热潮让太极拳获得了多年来的首次大发展,但由于一系列决策失误,随着武侠热潮的消退,陈家沟终于又回归了一个传统农庄的平静。
说起未能像少林寺那样随武术热的兴起而发展壮大,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氏家族目前在国内的实际掌门人陈小星还是非常遗憾。在学校边一个破旧乡村餐馆的餐桌边,陈小星描绘了1978年前陈氏太极拳封闭的家传模式。
“练武人的生计,除了种田就是走镖。我们陈氏家族的先人曾经走镖远达山东莱州。我祖上陈耕耘走镖山东时,在山东为父亲陈长兴立了一个碑。光绪二十六年,袁世凯做山东巡抚,巡视期间看到陈耕耘碑记后,知道太极拳为陈家沟陈氏专精,就派人前往聘请陈长兴的孙子陈延熙到袁家,教袁克定太极拳法。从山东直到天津,总共教拳6年。后来陈延熙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由,辞去教职,还归乡里,以行医终了余生。陈延熙后来传给我祖父陈发科。陈发科在1928年前往北京教拳,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都是陈发科所传。”
对于当时的习武之人,成为达官贵人的家庭教师是个名利双收的出路。当年的杨露蝉正是到了京城给权贵授拳,才有机会成为名震京师的“杨无敌”。不过那时太极拳的传授仅限于此,民间并没有公开传习。直到1928年陈小星祖父陈发科去北京教拳,太极拳才算是真正开始从家传走向社会。
太极经济的白手起家
陈小星回忆起20世纪70年代,村里一个老人传诵有关陈发科的旧事。抗战期间据说日本人曾经让陈发科给日军授拳,为此陈发科不得不躲避达七八年之久。太极拳的传承和中国其他众多传统家传技艺的命运一样,由于国运的衰微几乎泯灭于历史沉沙中。“先是抗战,然后是运动、文革,这些对太极拳的传播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陈小星说。懂得拳术的拳师在漫长的动荡年代逐渐老去凋零,直到1978年后,陈小星至今记得,到1981年,陈家沟终于第一次有了外国人来访,“来的是日本人。”陈小星笑着说。
“外国友人”第一次看到的应该是黄河滩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落的荒凉。据说当时只好搬了几张桌子,放在连围墙都没有的操场上。看到这种情况,当时的河南体委拨款七八万元建了两排平房的武术学校。到1985年,又投资十七八万元建了现在学校内的训练大厅。2000年,武术学校由县里卖断给陈小星家族,同时县里也将学校前面的马路拓宽为水泥马路,并在路的东西头各建了一个高大的水泥牌坊。据陈炳说,每个牌坊的造价要几十万元。
“地皮上的所有建筑卖断给我,现金一共是38.5万元。这些在法律上都属于个人了。”说起转让的费用,陈小星记得很清楚。后来学校投资在沿街的一面新修了宿舍楼,政府的投资也让学校周边的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对于太极拳学校的发展速度,陈小星还是无可奈何,“资金是主要的问题。2000年转让的,当年基本上没有赚什么钱。现在的收入比过去好得多,利润每年有20多万元”。
从郑州车站走出来,很多人都会注意到登封少林寺周围各个武校的招生广告。如今的登封,上万人的武校已经不是少数。相对于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每年20万元的利润,这是一个普通人都能看出的巨大差距。目前太极拳学校对于国内的学员,不算吃住学费一年是2000块钱。一个月的短期学员的学费是400块钱。陈小星估计,目前每年短期学员平均有400多人,而长期学员只有30多人。所以一走进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感觉更像是进了一个乡村小学,一群十来岁的孩子边打扫卫生边打打闹闹,练武大厅里,几个看起来不到十岁的孩子在打着扑克牌,许多都是稚气未脱的样子。
十五六岁的小赵从不远处的新乡市来陈家沟已经有一年之久。由于从小身体不好,父母把他送到这里来学拳。谈到父母的这个选择他表示还算认可。现在小伙子的身体比以前结实多了。虽然还要在这清苦的地方再继续呆一年,但看来他已经对此非常习惯。同样是因为身体原因,31岁、来自山东淄博的吴建军也来到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作为一个“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的老江湖,吴建军对陈家沟太极拳经济的不景气有自己的看法,“现在许多好的老师都离开陈家沟外出授拳。村里出去教拳的总有几十个人,县里和邻村出去的也有七八十个。加上名气和条件等原因,即便要学正宗的陈氏太极拳,也未必一定要来陈家沟了”。
学拳之余,吴建军在学校边上新开的一家网吧兼职网管,这个工作让吴建军单调的生活多了许多乐趣。网吧租的是学校房子。虽然在冬天更像个冰冷的冰窖,好在一年租金只要1000块钱。网吧的小老板是个只有20出头的女孩。虽然她对许多人来这里受罪表示好笑,但还是希望自己的生意能有点起色。功夫和太极拳自然是吴建军经常和她聊到的话题。“人这辈子就要不断的学习嘛!”吴建军认真地说,“不过现在能有当年武术大师那样水平的实在是太难了。就比如说陈炳老师,他算是年轻一代里有作为的一个,但是一年要去国内外很多地方讲学授拳,哪有时间静下心来练拳啊。”
两次机遇的痛失
说起太极拳是否还有真功夫,一直比较沉默的小赵表现出敬畏的神色:“太极拳很厉害。绝不是花拳绣腿。”
尽管所有人都谈到资金的短缺导致太极拳的发展和宣传规模的限制,但陈小星认为,过去几次机遇的丧失对于温县太极拳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起此事的台前幕后,陈小星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决策的失误。“第一次是省里要在温县投资建设一个武术馆。河南省旅游局要建在陈家沟,但温县政府要建在县城。扯了几年的皮,封闭的陈家沟人却从不知道去省旅游局找领导。”最终武术馆被建在了温县县城,陈小星和许多陈家沟人都认为,这让陈家沟的太极拳发展失去了一个很好的硬件基础。
第二次机遇是1990年陈家沟被纳入河南省两条文化旅游线路之一,另一条线是少林寺。但太极拳旅游线最终却被省旅游局砍掉。“当时县旅游局局长和省旅游局局长已经就此挂上了钩。但是那时县旅游局局长是(县委)书记的人,和县长有矛盾。省(旅游)局对县里的决定不买账,后来这条线还是断了。”陈小星说。如此一来,温县失去了省旅游局每年固定的旅游经费来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少林寺成就了登封县。
对于丧失旅游线路的机遇,温县体育局局长原福全半是惋惜半是理解。1992年温县举办第一次国际太极拳年会的时候,成立了一个太极拳开发委员会,时任党校校长的原福全被调到这个机构,从此“弃文从武”至今。1996年开发委拆分,原福全从开发委主任变为体育局局长。后来县里为了开发旅游,又把旅游局并入体育局。原福全至今还记得当年的文件:“温县旅游工作由体育局协调”,从此按照陈家沟村长张蔚珍的说法,“原福全这个旅游局长就成了陈家沟的旅游局长”。
加大投入和扩大交流:&到底该打哪一张牌?
焦作市市长几年前来温县考察时(温县隶属于焦作地区)曾经做了这样几条指示:焦作要打好山水牌;太极拳牌;要搞好四大怀药。
对于“太极拳牌”,陈家沟村长张蔚珍认为重在宣传和投入。“首先要加大对太极拳景点的投入。否则(陈家沟的现状)是名声大却名不副实。如果投资太小,一年两三百万元,没有效果,反而把人弄疲了。大家会认为陈家沟不过如此。”按照张蔚珍的思路,政府规划中1.2个亿按10年的投资速度太慢,“在我看来,不是钱太少,而是逐步投入不如一次投入有效”。其实温县县委县政府已经把太极拳定位为焦作市、乃至是河南对外交流的一个文化品牌,而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原福全正是提供这种思路的一个智囊人物。在他看来,作为古老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的人文精神绝不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景点的建设就能够表现出来的。
“10年1.2亿是总体规划,但我对这个实现的可能性表示怀疑。”有着多年经验的原福全分析了这种心态,“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那就是‘有钱快投,有钱快流’。这有点像前些年所说的‘强力开发’。我认为在人文景观上切不要一轰而上。因为人文景观的建设投资大回收少,而且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有限的资金,我希望用动态的投入代替对静态景点的投入,多搞些国内外交流。陈家沟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来陈家沟的人大多数是为了寻根,寻找太极的根源。按这个思路,陈家沟的发展应该是通过武术大会带动比赛,然后带动比赛场馆的建设。所以对陈家沟来说,比赛场馆的建设比某些人造景点更加重要。这比修纪念馆强多了。”
陈家沟武术学校边,新建的陈氏宗祠亟待完工。仅仅是一个前厅,投资就超过170万元。在全村普遍粗陋的民房中,无论是杨露蝉学拳处还是陈氏宗祠这样的大型建筑,都很容易被淹没在一片荒凉平淡里。只有武校对面残存的一个早已被村民忘却的、雕刻有优美太极拳拳姿的上马石,才能让人追忆起这里曾经是个遍布富庶人家宅院的村庄。即便是原福全试图开发的每月初一、十号和二十号的当地农贸集会,以及明清外壳的商业街,也很难凝聚出人们头脑中所想见的人气。
从1992年到现在,温县和焦作市一共举办了七届“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前五届都在温县举办,后两届在焦作举行)。到第六届时年会变成“中国焦作(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到第七届就变成了“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温县的名字已经消失。尽管很多人认为这并不利于陈家沟太极拳的推广,温县严重缺乏体育比赛场馆和接待条件的事实却无法回避。“我们准备在新的县一中建立一个4000人的大型体育馆,初步投资为1000多万元。这些资金县财政掏一部分钱,教育投资一部分钱。如果征地顺利的话,将在后年建成。省体育局已经表态,一旦建好,国际太极拳大会将马上回到温县举办。”另外,今年5月,“河南省传统太极拳交流大会暨陈家沟太极拳邀请赛”将在温县举行,届时将会有6个国家的78个代表队共800多名运动员前来参加。原福全认为,通过这个比赛可以检阅一下温县的接待能力,同时也能实现温县发展太极拳时强调的“三个交流”:国内外太极拳的感情交流;太极拳的信息交流;太极拳的技术交流。■
太极拳的几种起源说
太极拳有迹可考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350余年。但是有关太极拳起源的说法,各家各派却纷繁芜杂,各执一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起源
此张三丰名全,字三丰,是今天湖南芷江县人,为元末明初道教首领,曾在湖北太和山(今武当山)结庐修行。太极拳源于他的说法出现在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但明初人张三丰和清初人王宗岳相去约400年。更何况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便是1723年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1844年由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的《三丰全书》里,都从未有张三丰会拳术的记载。
12世纪宋徽宗时代的武当丹士张三峰
据说此宋张三峰因为“夜梦元帝授之拳法”,还写有《内家拳法》。后来他被确立为内家拳的祖师,于是今天称他为太极渊源的逐渐消失。
清代乾隆年间内家拳传人王宗
关中(陕西)人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传后人。后人将山西人王宗岳误认为是王宗,试图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这一说法通常认为,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但史料显示,蒋发生活的时代早于王宗岳上百年。
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庭
20世纪30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认为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普遍吸收了当时民间十六家拳法,却未曾讲到太极拳。可见当时并无太极拳。此后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锤一路,采用吸收了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而当时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陈氏太极拳存亡的生死一线
67岁的张蔚珍13岁时因为黄河泛滥,位于黄河滩上的老家旱地滩被淹,才逃难到距黄河岸10里地的陈家沟村。既不姓陈,又不习武,却从1965年起就当上了陈家沟村支书,一干就是17年。1983年陈家沟成立体校时,省体委主任亲自点将让他改当体校校长。后来他又先后办工厂,做生意,直到15年后又重新担任了这个29年前就已走马上任的村支书。
这些经历让张蔚珍颇有些江湖味道。虽然看起来像个老庄稼汉,可说起陈王廷的《长短句》和陈氏宗族,他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他的口述,见证了近代陈氏太极拳存亡的生死一线。
太极拳真正的源流,可以追寻到陈氏祖上陈卜从山西带到陈家沟的长拳。
长拳是外家拳的一种。外家拳外刚内柔,太极拳是内家拳,外柔内刚。这是太极拳起源的武学基础。陈氏第9代陈王廷精通《易经》和《黄庭经》。陈家沟附近的黄河岸边有伏羲台,考证《洛书》和《河图》,洛水和黄河交汇,形成清浊分明的漩涡,这就是太极图的来历。所以陈家沟实在是具备太极拳创立的道教文化基础。
穷修文,富修武。对于庄稼人来说,练武先要填饱肚子。在张蔚珍看来,国家要是败落了则根本没法练武。1941年陈家沟闹蝗灾,加上国民党时代的动乱,大部分村民外出逃荒,村里只剩下几十个人。“屋里住上了兔子,连井水都臭了,哪里还有人练拳?”1945年陈家沟第一次解放后没多久还乡团又卷土重来,共产党政权被迫备战上山,很多村民被杀,太极拳几乎走到灭绝的边缘。1946年第二次解放后开始土地改革,群众虽然又陆续回家,但还是对新政权没把握,没有人练拳了。
1958年,曾任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退休回乡。陈照丕曾经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国术馆教官,也就是今天说的武术教官,后来一直在黄河委员会工作。陈照丕退休回老家,看到陈家沟竟没有人练太极拳,心里很难过。当时的张蔚珍已经二十出头,竟然还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只听说过“张疙瘩(附近的一个村)好放羊,陈家沟尽出些捶把行”之类的顺口溜。陈照丕见这个现状,就开始组织青年人练拳。
“文革”开始后,首先就把太极拳当作牛鬼蛇神。1967年清理阶级队伍,陈照丕家里因为是地主成分,加上其历史背景,被逼投井自杀。好在天不绝太极拳,没想到井水浅,陈照丕摔断了腿后被救上来,至此他授拳意志依然不衰。他甚至想出给武装部授拳的办法,为此专门写出了《太极拳要论十三篇》给武装部,名为“支持红色政权”。直到1968年前后报纸上发表了一条毛主席关于提倡打太极拳的语录,陈家沟才有了能够打拳的尚方宝剑。
张蔚珍说起当年,仿佛一切历历在目:“当年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毛主席说,爬山、游泳、打太极拳。陈照丕看到后跑来找我说:‘这练拳不犯法了!你说我这拳还能不能教?’”张蔚珍说,“我当时很感动。那时候白天斗他,晚上我就让他的学生、民兵队长王西安去安慰他。我想,太极拳学了健身又防身,有啥不好?武术这东西,谁掌权它为谁服务。于是我告诉陈照丕,你只要是正经教拳,出了问题我负责。”
张蔚珍不仅是个有胆量的乡间人物。对太极拳的传教,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思路。“陈照丕当时70多岁了,说不定哪天死了,太极拳就没了。所以我觉得只有重点培养几个人才能保存拳法的精髓。我让他重点培养4个人,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和朱天才。这就是现在陈氏太极拳的‘四大金刚’。小旺和正雷是陈照丕的侄子,王西安当时是民兵连长,朱天才是个民办教师。我就对陈照丕说,你把这4个人培养好了,将来你过世后,咱这太极拳还能往下传!”
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术,张蔚珍甚至还出了练太极拳可以记工分、给饭吃这么个主意。在400多年历史中几乎消失的陈氏太极拳,才最终得以传承下来。■
阅读更多更全周刊内容请微信扫描二维码下载三联中读App,注册就有红包哦!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当前位置: >>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一个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历程写照 太极拳既然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一定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特质。 如果知道太极拳很好,但是,不深入之中,则太极拳是太极拳,您还是您,您和太极拳还是 一种陌生的关系。太极拳丰富的内涵和身心修养的效应,就不会体现出来,您对于太极拳的 认识,就一定始终搁浅在道听途说的境界。 在一些武术大家心目中,太极拳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内家拳术;在匆匆忙忙从公园路过的上班 族眼中,太极拳是一些“怕死”的老年人的养生之术;在外国人偶尔瞥过的眼神中,太极拳 是有着东方韵味的中华文化的代表;在太极拳爱好者的感觉中,太极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种内 在体验。套用人们评论莎士比亚名着《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 ,我要说: “一千个听说过太极拳的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太极拳” 。确实,太极拳的内涵 实在是太丰富了。 单从太极拳的流派来看, 当今人们公认有陈杨吴孙武赵等 6 大流派, 但是, 许多人还不满足于此,结合自己的体会,又不断地推出了自己编创的太极拳新品种,比如, 最近几年, 就陆陆续续有三星太极拳、 循经太极拳、 东岳太极拳、 养生太极拳、 导引太极拳、 康复太极拳等问世,更有一些人在太极拳前面加上自己的姓就使自己成为太极拳某一家的编 创者了。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新编创的太极拳除了少数的之外,许多仍然沿着“太极操” 的路子发展,太极拳的深刻内涵表现得仍然不够。 其实,更独特、更有太极拳韵味的太极拳,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薪火相传。这其中,杨健侯 秘传太极拳(老六路)就是其中的一支。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与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杨式太极拳各种架式以及其他各家太极拳都不一 样。这套老六路更多保留了原汁原味太极拳的风貌,更多的保留了中华道统文化的内涵,更 多的保留了让我们的思维感觉新鲜的内容,更多的保留了从各个方面滋养身心的资讯。我们 所要继承发展太极拳,但是,对于这套太极拳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继承。其实,如果 我们能把这套太极拳完整的继承下来,则就功莫大焉了。如果这套太极拳失传了,再想找回 来、继承下来,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为什麽这样说,因为这套太极拳与我们认识的任何太 极拳都不一样,更与我们后天养成的习惯不一样。这套太极拳是超越我们平时想象力范畴的 一套太极拳。 此时此刻, 我依然在追思我们的老前辈, 他们是如何探研出这样的太极拳的呢? 20 世纪 80 年代,当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老师把自己早年跟杨健侯学练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讲述出来的时候, 许多曾跟他学练十几年太极拳的徒弟 都很吃惊,太极拳里边竟有这麽多的内涵――云手里竟然包含着“三个开合” 、揽雀尾里竟然 蕴藏着“三捋” 、单鞭里面竟然埋伏着“滚错折磨”四种内劲等等。许多武林界的朋友建议, 让他把这个老六路改为汪氏太极拳,汪老师说: “不能改,这本来就是人家老杨家的,只不过 我曾经答应过老杨家,这些不能随便往外传。 ” 自古以来,太极拳就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脉络是把太极拳当成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 ,这条脉 络在各派各系太极拳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在传授太极拳的过程中,太极内功不易被人们理 解,而且,一旦心怀不轨的人掌握了就会做坏事,基于此,大面积普及太极拳时,许多太极拳老 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保留一些不传之秘。当年,杨式太极拳呈前下的代表人物是杨澄甫, 他在广泛传授太极拳之前,其父杨健侯就告戒他只能传架子不能传内功心法。于是,他定型 的杨式太极拳就成为现在为人们广为熟知的太极拳――并最终成为国家体委编创 24 式简化 太极拳的蓝本。 有人认为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就是杨式太极拳的全部了, 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也不 了解当年杨露蝉三下陈家沟学拳的艰辛历程―-辛辛苦苦学来的“太极拳门里的”的内功哪 能轻易向外传授呢――这就涉及了太极拳另一条发展脉络:内功心法的传承体系。据笔者所 知,这一传承体系是杨露蝉→杨健侯→杨澄甫→汪永泉→魏树人等。 据一位曾与许多太极拳大家有过接触的朋友说: “汪是真正能把《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内容 都表现出来的人。 ”据采访过许多太极拳名家的记者说: “魏树人老师所继承的太极拳,应该 是原汁原味的太极拳。 ” 是的,在人世间还有这样一种太极拳――自然、柔和、优美,以每个姿势练得是否舒适为检 验标准;着意体现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具有极大的养生价值;揉手练习时,没有打 人之心,要有扶人之心,如是才能将人弹到拙力所远不及的距离,同时被弹出者还感觉特别 的开心舒服;在开始、运行、起止、变化的过程中,以身形和神意气所引起的太极变化,不 断的沟通天地阴阳,完美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涵盖太极术、太极功、太极道等不 同层次的锻炼内容,让学练者始终觉得奥妙无穷,乐趣无穷――这个太极拳,就是杨健侯秘 传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 改变思维,建立新的太极观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作为中华道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法不传六耳”思想的影响, 从创始人杨露禅开始,就一直保密,这有其历史根源,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老六路内功心法的真谛,始终流淌在杨 健侯、汪永泉、魏树人等人血脉的深处,从而薪火相传,为我们今天有机会窥见这套内功心 法的真谛打下了基础。魏树人老师完整的把这套老六路继承了下来,他多次表示,一定要传 下去,发扬开来,进而能造福于社会。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尊师,就是要尊重并理解杨式太极拳内功 心法一脉的任何老师, 要感谢他们在百余年的世事纷纭和历史沧桑中, 痴心不改, 默默探研, 不管是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还是在铲除“封建毒草”的年代,他们都以一生的时光来传承 内功心法的真谛。重道,就是不要把这些内功心法当成一招一式的技巧和与人比高低的秘密 武器,而是要把它当成值得用一生时光来追寻的人生之道、太极之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在 潜移默化中滋润身心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不是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衡定的,而是沐浴中 华道统文化之阳光雨露,让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自由自觉活动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太极 文化是自成体系、独辟蹊径的实践方略、人生哲学、科学殿堂。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其中内涵。我们一出生,就习惯了按 照现代西方科学(局部的、逻辑的)的模式来改造人的先天本能,并在后天的学校生活中, 不断改造着中国先辈们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整体生命观、人生观等。这样一来二去,我们 太极文化所强调的无极、太极、阴阳等内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思维中就会荡然无 存了。等有一天我们试图用心灵来感觉来理解中国的太极文化的时侯,却在自觉和不自觉之 间,怀疑它的真实性和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就是一些对太极文化有所了解和认识的学者、太 极拳家, 也不能深入地进入太极文化独特的语言符号和内核空间, 甚至一生都在太极文化 (太 极拳)的门外徘徊。为什麽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阻碍了我们接近 太极文化的土壤。从西方传来的体育锻炼模式大都是从形体入手的,所谓的外向性的思维方 式;而中国的太极文化则主要从内里边入手的,所谓的内向性的思维方式。古希腊早就有人 说: “要想健康,跑步吧! ”而中国的太极文化则强调“意在先,气催形” 。跑步说的是形体锻 炼的方式;而太极拳“意在先,气催形”则涵盖了神意气形各个方面。并不是我们在这里孤 芳自赏,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同。基于此,我们学太极拳老六路, 一定要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来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是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那麽,张 三丰创立太极拳的目的是什麽呢?王宗岳在 《太极拳经》 注云: “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 不徒作技世之末也。 ” 可见张三丰创太极拳的初衷是延年益寿――道家 修道的主要目的是长生不老, 能否达到姑且不论, 但道家多高寿则是不争的事实。 一般来说, 现在学练太极拳的目的也应该落到此处,否则就违背了张三丰创太极拳的目的了。把太极拳 作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击之术,确实有些糟蹋了太极拳。当年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蝉被人 称为“杨无敌” ,但他最让后人难以忘怀的,却不是打败了某些人,而是他让太极拳这种延年 益寿之文化被世人所知晓,并进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持续百年的太极文化热。由于历史原因 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少有人知,这也就为我们珍视它埋下了伏笔。有幸继承这种独特文化的内 涵,我们身上就多了一分责任:在自己受益于它的时候,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也得到它福泽― ―也许我们一下子不理解、不习惯于内功心法的要求,但是,我们却可以在内功心法的滋润 下,一步步前进。也许有一天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自己已深入其中很久了。 学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按照内功心法的要领来理解、来学练。内功心法是什麽?内功心 法就是人的神意气的集合体。我们一般人学练太极拳往往先学拳架套路,殊不知这样一旦养 成了习惯,就离真正太极拳越来越远了。有人说: “我先学架子再学内功, ”其实这是不了解 内功心法乃精神上、心灵上、气质上、意识上的一种修炼,如果拳架子形成了习惯,内功心 法“意在先”就有了障碍,就会形成意识屏障,阻碍“意在先”作用的发挥。太极拳是阴阳 拳, 阳面的动作虽然很好学, 但是, 阴面的神意气却是太极拳能否真正改变自身的健康状况、 能否提升功夫层次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神指的是精神、眼神,同时,还指意念的发轫点 (佛家有明心见性之说,这个“性”其实就是自己能体察到意念的发轫点了,当然,这是很高 的境界,常人可能很能理解,我们这是只是一种比附、一种形容) ;意念指的是自己的念头、 想法,这个念头有正念和邪念(杂念)之分,在进行 89 式老六路的练习时,念头落在盲点、 鹘星、 胯圈等地方, 则这个意念是正念, 如果想其他的事情, 如中午吃什麽饭等就是邪念 (杂 念)了――练习太极拳就是要训练我们多正念,少杂念,进而没有杂念。气是构成我们生命 的一种无形无相的特殊物质,但是,我们一般人感觉不到气的存在,但是,我们练习老六路 可以比较快的感觉到气的存在。如何我们通过不间断的练习,使“气遍身躯” ,则 功夫就上身了。到了这个程度,疾病也就不会随意侵犯我们了,此时也就“全体透空”的境 界了。当然,在具体的操练过程中,我们要只管意念不管气,气是在意念引领下自己发挥作 用的。神意气的修炼是最根本的修炼,这也就是太极拳论等经典着述所说的“心为令” 、 “意 为帅” 、 “气为旗”的内在含义。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训练内心的愉悦感。杨健侯与人揉手 的时候,是面带微笑的;汪永泉老师平时看起来很严肃,但是,他打起拳来或着与别人揉手 的时候,面部表情则很随意的、很自然;魏树人老师练拳时好像是用微笑催动着姿势,他与 人一接手,心中一沈着,眉宇间仿佛透出泉水般的笑意,太极拳威力就立刻展现,让人跳到 什麽方向人就跳到什麽方向。 为什麽练太极拳要始终使自己高高兴兴的, 原因就是人一高兴, 气血就能更好的流通,就会减少忧愁烦恼,有些人只是一念之差,功夫就走样子了。对于控 制情绪问题有的人以为这不是练功夫,其实这是真正的练功夫,是练神意气通畅无阻的最好 方法。在揉手实践中,如果我们特别严肃,使出的就是拙力,让别人很不舒服不说,自己也 会有些不舒服;而一微笑,再那麽意念一动,对方就有可能会轻飘飘(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整 体的出去了)跳出去。微笑是让内心世界和头里边灵明起来的诀窍。头里边灵明了, “阶及神 明”之太极拳大境界才有可能来临。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控制的能力。求知欲、练太 极拳的欲望在日常生活和练拳的过程中要保持,不正常、不正确的欲望则一定要抛弃。这是 人生观问题。追求就是欲望,要控制自己,不让坏的欲望b生出来,影响功夫的上进。 过去,正式拜师学佛时,老师一般会提出三条戒律: “第一,从现在开始,只可以听我一个人 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的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不论是看佛经还是其他任 何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你以前所学的,我通通不承认,从现在开始, 跟着我从头学起。 ”第一不准听是把你的耳朵给塞住了,第二不准看,把眼睛给遮住了,第三 个是要求你从零开始。道家也有戒律,如初真戒、十真戒、天仙大戒、无极大戒、智慧大戒 等。 守戒, 其实就是给自己订很多条条框框, 使自己不去违犯它, 这样就把自控能力提高了。 为什麽要有戒律,戒律是为了使思想、行为正确,杂念减少,自身的神意气少消耗。如果想 取得好的锻炼效果,就必须有所约束,有约束才能b生精神的力量,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不断 进步。我们认为,学练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一定要:戒烟,少喝酒,不参与赌博、嫖娼、 吸毒等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坚持而不刻苦、舒服而不别扭、愉悦而不拘谨。许多太极拳老师 都要求学习太极拳的人要刻苦练功,说只有苦练才能出真功夫。其实,这是以前老师考验徒 弟的一个策略。刻苦练习拳架子,也许经过千锤百炼的磨炼,有些人确实能出功夫,但是, 臻于大乘的却很少,有些人也闯出了很大的名气,但寿命却很短。为什麽?因为神意气并不 是只有练习太极拳的人才能练出来,别人不练拳就没有。 神意气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先天素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太极拳内功心法 的训练是让人能运用神意气――就像外国人学使筷子,并不是筷子不存在,而是外国人不会 用。 太极拳之所以受到千百万中老年人的喜爱, 就是因为慢慢悠悠的感觉很适合养生。 对了, 太极拳就是要取得“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效果。为了练好太极拳内功心法,如果过多的强调 刻苦练功,往往在练的过程中内心很难放松下来,而身心不放松,则神意气就会滞住,不容 易把功夫练出来,身体健康的目的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提倡每天都要坚持练习几遍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但内心里边一定不要有我正在刻 苦练功的概念。练之前要重视,练的过程中要特别的随意(姿势不刻板) ,特别的放松(精神 不紧张) ,特别的愉悦(面带微笑、内心高兴) 、特别的无所谓(不去分辨神意气形的对错) 。 总之,练的过程中是一种美的极至,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气血流通后的通体舒畅。太极拳 五大进展阶梯修炼任何一家太极拳都必须按程序进行,程序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 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 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修炼过程中,往 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人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能解其中奥妙。 ”也因之与太 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在心头。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 “序” 字, 就是程序。 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 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太极拳的程序, 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进展阶梯: 第一种,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进入到阴阳互孕; 第二种,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 第三种,按照拳架(包括内功心法) ,拆手拆架,揉手的进展来进行。 这三种一开始不能融合,但到最后,则必须都必须融进“阶及神明” 、 “无形无相” 、 “无我无 为”的境界中。 那麽,太极拳修炼的程序都有那些步骤?魏树人老师传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有七个不同层 次的进展阶梯可以供学练者参考。 第一进展阶梯:打基础 开始学练太极拳的时候,最初的十多天最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 家笨, 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 对于人们建立知识参照系来说, 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的本身就是一张白纸, 连个参照物都没有。 但是, 这就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尽快学会 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 样的学练太极拳几年、几十年,只能算是比划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 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了。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 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魏树人老师说: “由简到繁地学习、掌握太极拳的内功理法,是把握太极拳基本技术核心的关 键。从内功理法入手,由浅入深地琢磨、体验动作的内含主旨,随着日久功深,便可自然转 入下一个阶段――内外相合。 ”这个阶段关健就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 点点的融进行拳走架的整修过程中。此外,有些基本功在这个阶段要经常练。 第一,老六路 22 式的起势和收势(十字手、合太极)要反复锤炼; 第二,两手相对,抱着一个意念想象的气球反复开合拉气、反复揉动气球,要体会其中拉不 开合不拢的感觉,有了基础之后,可以练习把手中的气球用意念放到地上复又弹升回到手上 ――练习日久,手上可逐渐地和地气融合、缠绵、粘糊,如是就能练出行拳走架和日常生活 过程中,手中有球的内涵来。有的人光练这个气球,每天就练 1 个小时。 第二进展阶梯:内外相合 着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 “中国道家讲修道,令人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 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道理’ ,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 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 黄就是中央的色, ‘理’ 不是道理的理, 是中国医学上的 “腠理” , 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 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全身畅 通了,那麽, ‘内圣外王’ ,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 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 ”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 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就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皮在 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 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 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首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漫在肩、 腰、胯的周边,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 气和合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平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地练习这三道气圈。走路的时候带着三道气圈;转身的时 候要照顾到三道气圈;转身的时候要照顾到三道气圈;站桩时可专门练习三道气圈(包括三 圈相摞) 。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内外之气就融通了;神意的力量就有了基础;身体的健康程度 超过一般人了;对外界的感觉就灵敏了,比如揉手时,对方碰到你的气圈,你就有可能先一 步发觉之,并能用神意的力量调动气圈b生不经意的反应。 第三进展阶梯: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 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说过: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 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 亦随之动, 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 即散乱也。 ” 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 这是拳理。 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 ”在杨式太极拳秘传的方 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等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 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 中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 直地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意识线) ,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 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可望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 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是“气遍周身不稍滞”的过 程;是“浩然正气留正中”的过程。如何做到这些呢?按照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22 式内功心法 的要求,内心舒适地去盘拳直架;去体悟“全体透空”的内在含义。当然,这个阶段,如果 能配合着进行太极功(内功修炼法)和太极松腰法的训练,则能有效地提高能力。衡量身中 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 第一,垂直线软而活,在揉手的时候,让对方发不出反应力; 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 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 以上三个标志不是传授出来的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反之,如果你感觉对方 有了这三种情况,则表明对方的功夫比自己强,就没有必要去和人家较量了。汪永泉老师称 此为杨式太极拳秘传的“三不打” 。 第四进展阶梯:拆架子 许多人满足于演练太极拳的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地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 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架子。拆开拳架子的 目的是为了在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到下一个姿势的过程中都融入内功之术。 一般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架子的应用法作为阶段原教授内容。 比如白鹤亮翅、 高探马、 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麽招式的;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秘传的拆架子,则重点放在每个分解动 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去引领、催发动作姿势方面――这个时候,后面的动作是被前一个 动作的神意气催发、孕育出来的;所有的动作姿势都是神意的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聚一 散;所有外在动作都是“不经意”出来的,没有管形体动作,但每一式都符合要领。拆架子 的关键是纠正并逐渐杜绝只动作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要使术与招相融 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 ,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 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行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第五进展阶梯:拆手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十字手等等有特定手势的动作,练习者将之 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意识、眼神等等总跟着手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天长日 久的锻炼,会形成浑身僵硬去不掉,进而b生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的弊病;甚至 有的人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拆手阶段必须多去体会太极拳所要求的“松 散通空“。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 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 境界。 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 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 “手非手” 的境界一般来说, 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 单鞭等动作。 特别是手挥琵琶中“琵琶面、琵琶柄”之意代替手;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 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松散”之后必须要伴之“通空” ,内气的通出实质上是“吐故” ;一通即空是内功劲法蓄发 相间、自然转化的窍要所在。这样反复体味,就会逐渐领悟到手上松散通空的妙用,继而循 序渐进,由脚而腿乃至全身都达到松散通空,如是方能周身内外成为混元一体,从而神意灵 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 这种整体感是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特殊感觉,仿佛自己的心意一动,则内气与外气融合在 一起,从而催发形体b生起承转合的变化,这种变化,招招相连、式式相接、内外一如,意 气不二;这种变化,和宇宙的运动相契合,和大自然的变化共起舞。 壶中日月化太极 副标题:――体验太极拳内在感觉的诀窍 如今,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有的却练着练着就停练了。拳友们很关心地派人去 问,听到的回音却是: “练着练着,感觉没什麽意思。 ”对于这样的人,许多人往往都从太极 拳的健身角度来劝解,但是,人家却说: “其他的体育专案也都有健身的作用。 ”于是,只好 看着自己的队伍中少了一位拳友,与此同时,有的拳友虽然还在练太极拳,但一直没有出现 内在感觉,甚至连基本的健身效果也没出来。为什麽练着练着兴趣索然呢?为什麽练了很多 年太极拳却没有内在的体会呢?原因就是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没有体验到独属于太极拳的 特殊感觉,或者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练太极拳的方法。内在感觉关乎到能否练好太极拳。 独属太极拳的特殊感觉藏在太极拳传统的名称里。过去,人们称太极拳为“绵拳” ,称太极拳 爱好者所从事的运动为“摸鱼”运动。这些称谓不怎麽正规,却形象地描绘了太极拳内在的 奥妙――行功走架时要“神穆穆,貌堂堂,气象浑沦,虚录具一心” ,其情其景,其内其外, 或缠绵悠悠,或隐隐约约,犹如在水路摸鱼,犹如在天地之间寻找一片柔和的温馨。其实, 这是在做一种若明若暗、时隐时现、恍恍忽忽的内里运动。这种运动是把神意气形所b生的 内在感觉互动为阴阳变化,而这种阴阳变化,需要在时间的积累和身心深处的揣摩中来自然呈现,因为,这种微妙的内感很神奇,如果练太极拳的过 程中不能反复地揣摩这些内感,则不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太极拳练习者,甚至会永远在太极拳 门外徘徊。而没有内感的太极拳运动,老前辈们称之为“空描” 。意思是说这个人内里边没有 东西。以太极会天机,阴阳互根来演化宇宙变化之真髓,从某种意义上讲,练太极拳时的内 在感觉如何,是关乎太极拳练习者能否真正窥测到太极微妙,能否全面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能否步入太极拳至高境界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所有的练太极拳的人都会出现 内在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有与无、多与少、强与弱,与练习者练太极拳的时间长短有关,与 习练者是否能沈下心来潜心研究有关,与习练者对太极拳阴阳的关系是否了然有关。内在感 觉含意深远当然,由于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及人的身心状态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体现在行拳走 架过程中,相同师传的弟子之间的内在感觉并不是一样的。这也是太极拳后来分为许多流派 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练太极拳中会出现以下的内在感觉。 第一,行拳走架的时的动触感。太极拳虽然寓内在的修炼为行拳走架,但是,由于动中寓静 的关系,只要做到心平气和,则虽动犹静,练着练着,身体的相关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动触 感,比如热、麻、胀、冷、动、酸、跳、等佛家坐禅所说的“八触” 。如果内气充足,则双足, 两肾,十指尖都是暖融融的,冬天在室外练拳,甚至不用戴手套。 第二, 静中寓动的整体感。 由于太极拳讲究开合相寓、 内外相合, 所以, 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会自然而然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感是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特殊感 觉,仿佛自己的心意一动,则内气与外气融合在一起,从而催发形体b生起承转合的变化, 这种变化,招招相连、式式相接、内外一如,意气不二;这种变化,和宇宙的运动相契合, 和大自然的变化共起舞。 第三,起始、运行、终止、变换过程中的气感。行拳走架时,心中的一静一动,所孕育的起 始、运行、终止、变换,会自然而然地节节贯穿,舒缓而动,悠而荡之,手背及小臂的毛孔 蠕动可知,人体与空气的摩擦隐约可觉。此时,悠悠荡漾的内气通过劲源或匀布周身,或与 外气融合;两膊相系时若气丝相连,上下相随时如有气团移动,如是,动作虽缓放松,则内 里的力量无坚不摧。进入这种状态,其内在的身心愉难以言表,置身其境,方知神意气所催 发的形体动作是如此的美丽和高贵,内气的充盈是如此的丰富和舒适。 行功走架中的内在感觉,远远不止这些。有些状似石火电流转瞬即逝,有些虽搜遍人间的所有辞汇而难于言表。 终生相伴升华自我 在 21 世纪 60 年代,刚刚经历了 3 年自然灾害,有一个小伙子, “先是全身浮肿,数月不消, 时常头昏眼花,心跳过速,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到医院一查,肺部有很重的阴 影,医院最初怀疑是红斑狼疮,治了一阵不见转。转了几次医院,又被推断是结节性动脉周 围炎,这两种病都是很难医治的重病。 ” “就是在这样的日日与病魔相伴的日子中,我结识了 太极拳。 这个年轻人即后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当代毕升” 的王选。王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关键就是“我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个小时的太极晨练 开始的,我懂得用太极拳保护自己。 ”大学者梁漱溟一生痴迷太极拳,通过太极拳等传统文化 的熏陶, 他能以平和的心态、 宠辱不惊的太极境界对待人生的得与失, 苦难与挑战。 1974 年, 他遭遇到长达 7 个月,大小 100 多场斗会,这期间,他不仅坚持着自己的主张,更是经常在 批斗会的间隙,旁若无人地打起太极拳来。正是有太极拳的滋养,经历了许许多多坎坷的他 才得享 95 岁的高龄。 人的构成,不仅仅是形体的存在,更包括神意气等内在修为。内在修为是人最根本的存在,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太极拳阴面的神意气和阳面的形体之阴阳互孕,其实就是 全方位的身心整体状态的自我优化和自我铸造。 太极拳的底蕴包括了内气的培养与人格的修炼,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的精髓DD 既有道家的“抟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无我无为真谛;也有儒家“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以直养 而无害”等直面人生的气度;更以“阶神明”的境界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内涵相契合。 可以说,掌握了太极拳的这些髓核,也就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对于太极拳。一开始,我们或许只能从健身的角度来理解它,但是,随着太极拳修炼进程的 深入,其“行走坐卧不离”的神意灵明;精神状态“如鸡孵卵” 、 “如猫捕鼠”般的宁静专一; 内气之“气宜鼓荡”与外气之“自然之水”的妙趣天成;皮肉筋骨所构成的躯体,以“全体 透空、无相无象”般的大气,昭示了人的生命所能抵达的至高境界。 核心原则成就太极,神,是气势,是眼神,是意念的发韧点;意,是念头,是想法、是内气 催姿势的统帅;气,是旗帜,是能量、是生命展示活力的源泉;形,是神、意、气的寓所和 使命赖以生息繁衍的沃土、港湾。 没有什麽能比太极拳更清晰地描述出神意气形之间的关系了。但是,如何修炼之。并不是一 下子就能说清楚的。 不过,以下五点,则应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必须把握的核心原则。 第一,知行合一。对于太极拳要高度重视,视之为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途径。许多人对 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语汇和道理的诠释上。这样的认识是逻辑的推理和辨析,是 外在知识的积累,与返求诸已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混元整体的境界还不能兼容,甚至连自身的 健康都保持不住。 2000 年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这两个高等学术机构 里举行了一个调查, 结果表明, 在 1996 年到 2000 年这 5 年期间, 一共有 130 多个专家去世, 这些人的平均寿命只有 53 岁多一点。这里边的教训很值得深思。中国古人创造的太极拳,既 和《周易》等传统文化之理念一脉相承,又与自己的人生境界和功夫修养相匹配。这就是知 行合一。真正太极拳家修炼的至高境界就是一种人生的大成境界。这种境界修炼的先天混元 气,而这种气可营养身身,使自身的神明、意灵、气足、形体通透,这样的人可获得事业上 的成功和身心的健康。如梁漱溟、王选等。明白了这些道理,练太极拳就有了方向,会为实 现内在境界的混元、外在知识的混元、内外之气的混元而努力。如是,则人生通达,太极拳 功夫深厚。 第二,自然舒适。许多人都提倡练太极拳要刻苦,并以历史上某某人多麽刻苦来说明之,其 实,这是违反人的先天本能的做法,只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一些很出 名的太极拳师,一天练太极拳几十多遍,结果连 60 岁寿命都达不到。真正源自传统文化的太 极拳家并不提倡刻苦修炼,他们认为“悟觉方能明道” 。魏树人老师,经常接待来访者,有一 天美国的潘丽文来,给他作了一个白鹤亮翅的动作,很漂亮,架式很低。魏老师说,你的架 式这麽低,自己难不难受?在魏老师所着《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中引述原北京市武协副 主席汪永泉的话: “练太极拳并不是先苦后甜,苦是练法不当所致,不得法,纵然长期苦练不 会有盘拳舒适的感受。随时随时地找舒服就是盘拳养生的窍门。 ”违背自然的强求刻苦,是不 符合太极拳与宇宙虚空同一的特性的,更会出现以形体的僵局硬损害神意之灵的弊病,这就 是老前辈们反复强调的“以行害意”的真意所在。 第三,理法不二。到太极老前辈的家中,他们多从理上来发我们。其实,太极拳本来练的 就是人的先天本能,只是我们后天许多知识和道理把先天的本能给掩盖了,或者说,我们从 小建立的参照系没有放置进太极拳方面的思维。如果我们想进行太极拳的修炼,就必须理解 “茫点、鹘星、身中垂直线、三道气圈、九曲串珠”等太极拳术语; “凡此皆是意, 不在外面” 、 “仰之则弥高, 俯之则弥深” 、 “刻 刻留心在腰间”等太极拳经典论述中的深刻内涵。理就是法,法就是理,理法不二,理法一 如,因此,学太极拳者必须反复体悟《太极论》 、 《十三势歌》 、 《密授歌》等太极拳经典理论, 如是才能建立起相应的太极拳的思维方式。这时候,养身的效益,揉手的工夫就会在不知不 觉中b生,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功能,人的生命活力和道德情操等等就会有整体性的提升。 第四,一门深入。 我的一位老师,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杨式太极拳,那个时候,3 个月才学一个式子,如果 3 个月这个式子内在的东西练不出来,老师是不教下一个式子的。结果刚刚 3 年,他的功夫就 出来了,而此时,他连完整的太极拳套路都还没有学完呢。当代人学知识讲究效益,于是, 恨不得 3 年把太极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五大流派的东西都学会,于是,就形 成了会许多太极拳套路,但身体疾病却没有改善的现象,甚至连基本的放松都做不到。古人 学知识,特别讲究一门深入。只有这样,功夫才能上身。太极拳更是强调“专注一方” 。如何 做到一门深入呢?每个人可根据自身学练太极拳的目的,或选择传统的太极拳;或选择国家 体育部门推广的太极拳,专心研究一套太极拳(或者一个太极拳体系) 。通过几年的时间的反 复锤炼,等身上有了功夫,就会发觉,套路并不是根本,一举一动, “混元一体,内外一如” ;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等等才是关键的关键。 第五,无我无为。 练太极拳时身体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不管它,只把握住“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要旨 就可以。这个要旨既是太极之理的根源,又是人内在修养的描述。经常与人揉手的太极拳爱 好者都知道,凡是有“打人、发人”的念头,肯定把别人发不出去。这个“无”还可以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次应邀去做健康讲座,我提出,不要总关注自己身体的某位,或总是惦 记疾病,要多想象自己身体空了、虚了(炼神还虚)――第二天,一个患肩周炎的中年妇女 告诉我,说她的肩周炎好了,原来,听讲座的当天晚上,她自己运动手臂时,想象患有肩周 炎的这只胳膊不存在了,结果胳膊反而一下子E了起来。太极拳来源于中华文化,而中华文 化特别强调“无中生有”只有达到了“无”的境界,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有 益于人类的事情来。着名作家梁衡先生写得《大无大有周恩来》这篇散文,就描述了周恩来 从“大无”入手修养自己,反而获得了“大有” 。周恩来的大有就是“有大智、大勇、大才、 大貌―― 那种倾城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太极拳 的关于“无我无为”的修炼,也是为了实现“大有”如何实现“大有”呢?必须从“无”上 求,也就是所谓的“无中生有”啊!这个有就体现在武功上可“发人于丈” ;体现在养生上可 “益寿延年不老春” ;体现在人生修养上可“无我无为入化境” 。把握这这些,才能说抵达了 太极拳修养的至高境界。翻江播海尽性立命人在社会上生存,是离不开太极拳之理的。许多 人,或疾病缠身;或心情郁闷;或做事业总不成功;或家庭不和谐。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 就是不能按照太极拳所说得“一张一弛、亦刚亦柔、神宜内敛、舍已从人”等理念去修养自 己啊! 2003 年 12 月,80 岁的魏树人老师宣布,不再教拳,不再外出,只把时间放在怡养天年上。 2004 年春天,有人以很高有报酬请魏老师每天教拳 1 小时。魏老师并不动心,委婉拒绝。他 说自己现在主要工作就是怡养天年, 传拳的事情, 已是徒弟们的事了。 人到一定年龄的时候, 就应该怡养天年,这才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太极真义。魏老师可谓深得其味也。人在各个年龄 都有自身的使命,但是,有的人却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甚至年事已高的时候,还 为名为利而到处奔波。这也是违反太极之道的行为呀!这些道理,在《密授歌》中早有阐述: “无形无象, 全体透空; 忘物自然, 西山悬磐; 虎喉猿鸣, 泉清河静; 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 ” 这 8 句口决都很重要。 “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不仅仅体现在太极的技击(揉手)上,更重要 的是体现在对名对利的态度上。此外,这个口决的最后两句,更道出了太极拳修炼的方向和 目标DDD“翻江播海”就是让人一生过程中,元气充沛,流动不已; “尽性立命”则指出人 的心性修养和人生的使命。修炼太极拳就是修炼壮丽的人生! 修炼太极拳就是保护自己、优化自己,从而使自己尽善尽美地完成一生的使命! 这是人用一生的时光来修筑人生大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从始至终地把持住人的 本性――努力追求大智慧大自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愉悦地完成一生的使命――身心健 康,幸福平等,事业成功。有关太极拳内在境界的文化梳理副标题:枝繁叶茂盛奥妙无穷。 太极拳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由于它历史悠久,学练者从多,从而在传达室承过程中不断 分化,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局面。以前人们只知道有 24 式、37 式、42 式、88 式、太极拳,后 来,传统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太极拳还有更丰富 的内容:螳螂太极拳、无限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循经太极拳、岷山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开合太极 拳、三世七、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邋遢派太极拳、益寿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 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原地太极拳、两仪拳、东岳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先天太极拳、 开极太极拳、三星太极拳、四合一太极拳、九宫太极拳、原地太极拳等等,这些太极拳有的 来自历史悠久的传统,有的则源自个的新感悟。比如,养生太极拳的编创者是北就体育大学 的退休教授张广德;东岳太极拳的创编者是北京体育大学的门惠丰教授;循经太极拳的创编 者是民间武术家李兆生;三星太极拳的编创人是退役武术运动员李晖。如此之多的太极拳, 真让人无所适从了。仅仅把太极拳当成简简单单的健身方法也就罢了。但是,由于传说中太 极拳的内在境界太吸引人了,所以,热爱太极拳的人士还是愿意用一生的时光来追求它、来 理解它、来觉悟它。但是,在说法各异的太极拳之门派的海洋中,有许多我始终理解不了太 极拳的奥妙及丰富的内涵, 总感觉太极拳所说的 “耄耋能御众” 、 “四两拨千斤” 、 “阶及神明” 等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其实,并不是现在的太极拳赶不上前人,而是历史原因,其 真谛不被外人所知罢了,如果理不出太极拳内在的规律,太极拳所应该达到的效果就会大大 打折扣,甚至有的人练了许多年的太极拳,竟b生了深深的怀疑,喟然发出“太极拳不过如 此”的感慨。内里干坤悟真不易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 “近来之练太极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 九弄不对。所以有太极拳十年不出门之说。漫说十年,如无其传,就算练一辈子,也是瞎捣 鬼,那就不止十年了。 ”为什麽会出现这麽多学拳而不得真髂的现象呢? 第一,前辈们藏私,其秘密的东西很少公开披露; 第二,前辈们怕初学者不得要领走入岐途,比如出现“神不役气‘的现象; 第三,前辈们不希望太极拳降为与人一争长短的技艺,因为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早就说过” 太极拳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节之末也“。第四,对太极拳理论和思维方式不习惯 或者说自身没建立起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影响了太极拳真谛的普及,那 就是由于太极拳是以内功心法为载体的修道学说,其内在的感觉和行为方式,不容易用语言 表达清楚。因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平常人的完全是两个概念。 有一位老先生,老师过世了几年以后,才突然悟到太极拳的奥妙所在,比如,老师为什麽不 用力能把自己弹发出去。原来,当年自己过多追求姿势的优美和动作规范,对内在的神意气 从来滑琢磨过,老师也说不清。现在,这位老先生与人揉手,手轻轻粘着对方任 何一个部位, 眼睛往对方身后一看, 对方就弹跳出去了。 原来, 太极拳揉手竟是如此的简单! 然而,现在跟他学拳的年轻人,也开始琢磨不明白太极的机理了。这些年轻人试图用西方的 现代科学的辞汇来诠释太极拳的内涵,但是尽管分析的头头是道,却连基本的“放松”也做 不到。难道一代代痴心于太极拳的人,必须到了老的时候才能接近太极拳的真谛吗?有没有 一个比较快的途径,使我们尽早一些地把握太极拳原奥妙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式太极拳学与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