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太极拳手不行,还是杨氏太极拳家手不行

查看: 1733|回复: 8
杨氏太极拳家轶闻辩析
以下是引用songchen12在 19:19:50的发言:此文似是练陈拳的张志俊所写。不足为怪。因为其练了一辈子所谓的太极拳,也不知【太极拳论】所写者何。故其将【太极拳论】所写称为玄学。
一个典型的二百五,人家作者不是已经署名了吗?!
杨氏太极拳家轶闻辩析  案头有三卷杨氏太极拳专著,内容分别涉及到杨禄禅、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祖孙三代一些轶聞。一是1931年出版,署名作者为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二是1943年出版,陈炎林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三是1997年出版,四川李雅轩后人陈龙骧、李敏弟著《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对比分析三本书中关于杨氏太极拳家轶闻及其一些变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  《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大概是由别人代笔。书中称“杨禄禅先师”、“祖师杨禄禅”、“班侯先生”、“班侯师”、“健侯太师”、“杨老师”等。澄甫系健侯之子,“健侯太师”之称,说明了捉刀代笔者系杨澄甫传人,“杨老师”则是指杨澄甫本人,书作者署名杨澄甫,大概是说由其口述和演示。这本书中所提到的轶闻多属禄禅、班侯、健侯父子三人,尽管太极拳界许多人都知道这些轶闻,为方便比较,不得不再一次提及。原文轶闻十多则,文白参差,稍嫌拗口,兹合而简述之:  一、禄禅轶闻  禄禅瘦小,身高不过五尺,初进北京之时,不被人重视,问太极拳能否打人,禄禅回答说:“铜铸的,铁打的,木作的不能打,其余都能打。”武师刘某能力举五百斤,亮拳打来,将近,禄禅以右手引进落空,以左手拍之,那人便跌出三丈余外;太极功夫“显非力胜”也。另有一名叫清德的少林僧人,像貌伟壮,身高六尺许,在互相行礼时,突然出拳直扑禄禅。禄禅略含胸,以右掌抵拳顶拍击。僧人如遭电击,跌到屏风后面,尚作被击打之状。禄禅说,“你突然袭击却并未奏效,是因为我刻刻留心也。倾刻间将你击出,是发劲如放箭也。”这时,忽有飞燕入簾至身旁,禄禅飞手揽住,置于掌中。微微地将掌忽隐忽现,那燕雀即不能飞去,是起飞时找不到着力点也;太极功夫“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也。禄禅可将一双手握住他白蜡杆的人,以意运气,一抖挑上房顶。与一能点穴者较技,速抄其腕,用抓筋法使敌不能伸手。又随上提,敌前足即离地,说:“念你多年苦功,不然你的骨肉断矣。”  二、班侯轶闻  某年六月,有陌生人在村外麦场上忽伸大、食、中三指,向班侯袭来。埸边有高六七尺草房,班侯招手说:“朋友,你上去吧!”将其掷上;这是“仰之则弥高”的功夫。有个叫洛万子的人向班侯求教,班侯说:“看看将你摔个元宝式是什么样?”较手如言,那人两手两脚朝天,右胯着下,果然像元宝一样;这是“俯之则弥深”的功夫。某年六月,班侯行功时,常卧树下休息,落叶在身,不能存留,随脱滑而下。班侯常于卧榻上,捻小米少许置脐间,只听呼地一声,小米犹如被弹弓弹射出去一样,直到房顶。另,北京一练“贯脚”者,踢铁蹶功十二年,与班侯较技,上使拳打,下用脚踢,班侯半开玩笑地用左右倒撵猴化之。及无退处,侧身高探马以引其双手,再以如封似闭,将其跌出丈余。班侯名声大震,人称“杨无敌”。  三、健侯轶闻  一天雨后初晴,院中积水,中间仅有容一人之小径,赵某立在小径观天,健侯自房中出,开玩笑地把手臂轻押在赵右肩上,赵即觉得好像有一根大梁压在肩上,身子弯曲侧身坐下,让出小径。健侯近80岁时,有八九人一齐进击,只见老先生几个转身,众人纷纷跌出,有的丈余有的八九尺;此之谓“耄耋能御众之形”。有个号称红店客的王某,力举五百斤,日行三百里,善大刀,好舞枪,授徒五百余人。与健侯较枪技,以枪刺,健侯侧身捋之,王扣枪按下,仍落空,王抽枪回,健侯乃乘势用铲枪式震之,王不觉,以枪自伤其面,仰跌六七歩外。  四、澄甫轶闻  澄甫太极拳之使用法,手足极轻灵。与人搭手,能使人足下无根,站立不稳。从容之下,一抬手便使敌如射箭之速跌出。一日高兴,与人搭手演示使用法,用按法将人跌出三丈余外。  五、辩析1、  现代武术运动比赛有裁判、有规则、有竞赛场所,可将竞赛成绩载入运动史册。武术传统较技未形成现代意义的规模竞赛,即使是有所谓打擂比武一类的事,除个别情况外,胜者只是胜者而已,武术竞技、切磋绝大部分是在不定的埸所、无规则、无裁判下进行,以所谓武德制约,游戏罢了。切磋的结果,尽管有反目为仇者,多数情况则是胜者欣然,负者诚服。出于不同心理要求,胜负过程,事后双方均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理解,任意解释,轶闻而已。既然是轶闻,与事实难免有不符之处,不可避免地容易使人产生疑问。有些轶闻以常情推理,大概可以确定,譬如杨澄甫推手、发放之事例,有许多人亲眼目睹,以文字记录下来,是可以确信的,严格说来不能叫作轶闻。轶闻虽然是未见记载的传说,也决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杜撰。有些轶闻,譬如禄禅手揽燕雀置于掌中不能飞去,此轶闻正式公之于出版物时,当事人亦已逝世许久。我们完全可以问:这是真的吗?禄禅之后,还有人能重复这个功夫吗?如果不是真的,为什么要编造这些故事?对于后世习拳者有误导吗?  上述诸轶闻,大多是关于禄禅、班侯、健侯父子者,作者既然署名杨澄甫,轶闻必是澄甫口述无疑。禄禅殁于1872年,澄甫尚未出生;班侯殁于1892年,澄甫时年9岁;健侯殁于1917年,澄甫时年34岁。澄甫只有可能亲眼目睹其父健侯轶事,其他大概都是耳闻而已,耳闻者,可靠程度有多大呢?有趣者,这些轶闻大部分是围绕着王宗岳论著说的。禄禅打德清僧人,与《十三势歌》“刻刻留心在腰间”句有关;燕雀的故事,与“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句有关;班侯將人打上房,摔倒地,与“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句有关;禄禅、班侯击败500斤力气者,与“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句有关;健侯晚年还能御八九人,与“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句有关。  太极拳技击强调“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武禹襄《太极拳解》说:“机由己发,力从人借。”经过长时间修炼有成者,以较小的力气的确可战胜较大的力气,这种打法在现代叫作防守反击、打时间差。不光是太极拳有这种技术,武术运动中别的拳种也有这种打法。临战之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很多,双方综合素质如何,千变万化较难确定。所以,理论上容易说,实践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优秀的太极拳家训练有素技法娴熟,的确能够轻松做到这些。轶闻中小力胜大力的故事,大概是可信的。  《太极拳论》是一篇骈体文,对偶句是这种文体最基本手法,所谓“上下对前后,高低对左右”是常见的写法。这种写法,常常会出现把话说绝的情况,夸张、抒情、形容而已。文中“仰高”“俯深”“进长”“退促”,是说,你往高处打,太极一方则更高;你往低处打,太极一方则更深;你要进吗?太极一方则更长;你要退吗?太极一方则早已跟上,这是“舍己从人”的结果。如果把“仰之则弥高”理解为能将人打上房顶,“俯之则弥深”理解为能將人打入地下,显然是不准确的。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王宗岳这话本身就有问题。任何事物都有“成、盛、衰、毁”的过程,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是修炼太极拳,也不可能改变这个规律。衰毁之年自身尚难保,何能御众?比之不练拳的老人,练拳者晚年身体当然会更健壮一些,辞世之前病老之苦也会更少一些,因此晚年也就会更快乐一些。资料显示,即使是太极拳大家,晚年也不能与人敌。孙禄堂乃一代宗师,晚年遇到要求较技的人,多让儿子存周与对。武禹襄于1852年去河南求教之时,陈长兴已80余岁,不能教学,另去赵堡镇求教于陈清平传授,教人既已不能,何能御众?封建时代尊高年是人同伦的重要内容,连武术也是老者水平高。杨氏太极拳家中,健侯最高寿,享年78岁。所谓“近80岁”时,大概是生命的最后一年。老先生还能敌八九人,此事与常理相悖,我不大相信!如果真有这事的话,定是几个娃们哄着老爷子玩儿,配合击打动作,佯裝倒地,跳摔出丈余八九尺罢了。关于班侯身上不能掉落树叶,丹田击小米能弹到屋顶。无独有偶,据说陈氏18代陈照丕也有这种功夫,在世的某陈氏拳家,也已能将小米弹起1米左右。笔者功夫淺簿,不敢妄加评议,渴望有一天能大开眼界。《太极拳论》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形容肌肉极其敏感。推手时确能感觉到对方力度的微小变化,散手技击瞬间变化,不会有人只用“羽毛”“蝇虫”般大小的力量进行抗击。形容总归形容,怎能当真呢?骈体对偶往往有诗意,诗富于暗示性,诗的真实不能当成肌肉的真实。李白诗“白发三千丈”,到哪儿找三千丈长的白发呢?《老子》、《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冰肌玉骨,餐风饮露,入无何有之乡,不避水火、甲兵、兕虎”,以著于形象的感性思考,在实际生活的真实中,当然找不到这种理想境界的真实。中国人特别敬重文字,澄甫先生不文,或许是别人,把《太极拳论》中对偶比兴手法所形容的话,想当然地以为羽毛、蝇虫尚且不能加,何况燕雀呢?或者是有意,或者是无意,大概是望文生义地编出揽燕雀的故事吧?因为不可验证,这顶帽子戴给活人不行,戴给近死者也不行,禄禅至1931年逝世已近60年,无可对证也,这顶帽子便戴给了他。或许这个故事早在出书之前就已流传,就是这个想当然的故事,在武术界流传了几十年甚至可能上百年。是一时兴致呢,还是故意危言耸听呢?笔者老师寿长百余岁,早年常于无人处练八卦掌。八十年代武术热时,先生已九十多岁,外界盛传先生有轻功,能沿簸箩走圈。后来又演变出四肢不要着力点,能把身体贴在墙上,俗称“贴墙挂画”。先生德高,断然自我否定此事,说:“如果人家让表演,我不会怎么办?”禄禅此轶闻,大概也应作如是观吧?  武术的传统时代社会环境恶劣,有很高的应用性价值,武术家常常面对各路武林豪杰的挑战,不免有自危感。面对可能的突然袭击,连武术大家孙禄堂,行走坐卧时亦非常谨慎,椅背总靠墙壁,以防背后有人偷打。武术传统中也确有此类招法以及防范训练,那时武术家确也需要刻刻留心,然而《十三势歌》之“刻刻留心”是“刻刻留心在腰间”,与禄禅打清德之“刻刻留心”则风马牛不相及也。  谬误一旦传开,便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可能。武人大多不文,笔者少年时,就不止一次地听过老师把这些轶闻当作真事,一遍遍地讲给我们听。人做不到的事神能做到,通过轶闻,这些太极拳家在许多人心目中,早已成了神!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咱们国民一贯的好品行。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尚有人相信伪科学甚至鬼怪迷信一类事,何况几十年前,一些活人讲另外一些活人的轶闻呢?更何况,这个活人还是其后人,又是一代大宗师呢。然而谬误毕竟是谬误,谬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几十年来,这种迷信渐渐形成了一个强势人群,什么“隔墙打人”、“凌空打人”,子乌虚有,故弄玄虚,极不利于太极拳运动的正常健康发展。  六、辩析2、  到了1943年陈炎林的书中,杨氏太极拳家轶闻又有新增益,成为续狗尾之狗尾。澄甫尚不知晓的轶闻,炎林先生怎么知道呢?澄甫如果知道,为什么在1931年书中未提,反而有劳炎林先生十多年后再提呢?澄甫书中称班侯为“杨无敌”,炎林先生书中称禄禅为“杨无敌”,到底哪个“无敌”呢?澄甫原来把燕雀故事的帽子戴在禄禅头上,炎林先生张冠李戴改为健侯。澄甫不敢给生父戴的帽子,十多年后炎林先生便敢从禄禅头上摘下戴给了健侯,到底谁能够飞手揽燕雀?谁又能够将其置于掌心不使飞去呢?这些轶闻中到底有多少可信的地方呢?  到了1997年陈龙骧、李敏弟的书中,这些轶闻更是越说越玄,把其中十之七八作为武侠小说来看也罢。应一提者:(1)书中说道:澄甫“性格温和,幼年尚得受教于乃祖禄禅和乃父健侯。”澄甫生于1883年,其时乃祖已故11年,活人何以向死人学拳?(2)炎林先生书中说,澄甫“幼时不甚喜欢拳击,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云云。两书所说,孰是孰非?(3)书中说:“禄禅一生勤学不辍,虽年八十,尚练功不息。”禄禅生于1799年,殁于1872年,享年73,何来年高80?(4)班侯生于1837年,书中说生于1883年,殁于1892年,寿仅9岁乎?(5)健侯生于1839年,即使是道光22年,也应为1842年,怎么换算为1859年呢?(6)少侯生于同治元年系1862年,怎成了1882年?  见到过别人沒见到的事大概可以叫作轶事,《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仅有一则澄甫轶事,说澄甫推手功夫如何如何,如上所述。《杨氏太極拳法精解》最大贡献,在于较为详细地统计了“杨澄甫老师过去推手发劲的情形”,是《太极拳使用法》澄甫轶事的姊妹篇。为什么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之中,澄甫轶事如此之少呢?显而易见,澄甫当时是活人,活人须能验证轶事的真实性,不好乱编。以后声名日隆,生徒众多,所见者尚在,也不能乱编,如此而已。《杨氏太极拳法精解》中列举了15则澄甫推手、发放的具体事例,大部分有时间、地点、人物,有很高的可信度,我们从中能够看到什么呢?  太极拳作为技击游戏,拥有众多知识分子爱好者,由于推手沒有伤害性,杨氏太极拳至澄甫,多说推手而少见散手,大概与这种情况有关。这15则事例多数情况,澄甫是以推手而不是散手,将对方发放出去;发放的对象大多是自己的学生;虽然有些是在正式场所,譬如上海募捐、南京大戏院赈灾、广东大礼堂等地,皆属表演;更多的事例,是发生在公馆、办公室等非正式场所,既沒有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挑战,更无现代式的规则、裁判、比赛場地等等。  众所周知,太极拳推手功夫,是知人的功夫,从推手至散手,还有一段距离。笔者不怀疑,澄甫这种“只一抬手,敌跌出如射箭之速”,是真实的。以澄甫先生两三百斤的体重,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即使是散手,也会无敌于天下。以推手代散手对澄甫来说可以,就技术的全面性而言,对于多数太极拳修炼者来说则不可以。推手的前提是先要搭住手,才能将对方发放出去,在瞬息万变的散手格斗中,谁願意站在那儿摆放好姿势、出手先让对方搭上、再被人粘住、再不脱手地进入被击打的状态、再被像放箭一样被人跌出去?即便是一个不具备很深功夫的武人,大概也知道“遇敌好似火烧身”的道理。  澄甫为什么沒有那么多散手技击轶闻,大概与先生名气太大,沒有人敢挑战有关。从澄甫开始,太极拳似乎以推手代替了散手。拳家在传道授业时,以收费而论,学架子若干元,学推手则数倍于架子。自推手作为现代竞技项目,堂而皇之地走上了武术运动会以后,使许多爱好者不知道除推手之外盘练拳架是如何地重要,更不知道太极拳且须进行散手练习,甚至错误地认为学拳架无用,以为只有推手才能“打人”等等,流弊之深从澄甫起直到现在。至今仍有不少练几十年太极拳的人,说起推手如数家珍,提起散手则退避三舍,太极拳真的不能技击了吗?  现代体育竞赛尚有作假,表演就更容易作假了,有不少自称为太极拳家的人,喜博浪得之名,表演推手时手臂一抖,对手即飞翻出去,此类糊弄外行之为,岂能欺哄明眼之人?再说,学生与老师求教,岂敢造次?老师咋打,学生咋挨,不是武术界司空见惯的事吗?太极拳技击确有独特的地方,但决不可能动辄发人于寻丈之外。真正的竞赛是所谓“当埸不让父,举手不留情”,澄甫推手发放应对者不是挑战者,不是在赛埸中,当然百发百中。学生向老师求教、表演,出于礼貌和尊敬对方,出手都会留有余地,但对方往往是出手迅速,发劲凶猛,正是这种情况,才会有许多不切合散手技击实际的轶闻。此非为太极拳之玄妙,实则是传统较技形式之不规范,中国要逐渐走向现代化,太极拳也要从传统的比武形式中走出来,以有规则、有裁判、有場地的现代形式进行比赛,才能使比赛成绩不再以轶闻的方式流传。  《杨氏太极拳法精解》一书,详细披露了雅轩先生11则推手、散手的经历,与上述澄甫情况类似。所可注意者,先生对于所谓“混沌劲”的体悟,书中说20年前悟出一劲,20年间未用,几乎忘记,忽一日与人推手感悟而出。笔者以为,这种20年琢磨而不定的混沌劲,到底有多大技击性价值?还不禁使人想到,自《太极拳论》问世,太极功夫似乎成了不可经验的神技。把这些神技再与神话联系起来,则是“玄之又玄”了。《太极拳使用法》书中,“太极枪得传历史”就是一段将神话当真实来讲的文字,兹略叙之,曰:张三峰动则云游三山五岳,忽见西方金光万道,两条金蛇闪目奔来。三峰将拂尘一拂,金光遂落,原来是二根长条枪,内生宝光云云。把神话当实话,把轶闻当见闻,充分说明,澄甫那个时代,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还是个很落后的时代。写至此,深恐对杨氏先贤有不敬之嫌,罪过!罪过!笔者实在无意贬低这三本书的其它价值,更无意诋毁杨氏三代太极宗师之盛名,而是旨在拨开神秘云雾,还真实之面目,使太极拳回到那种可经验的拳术运动上去。每想到此,杨禄禅的话就在我耳边回响:“铁打的,铜铸的,木作的,此三种人不容易打,其外无论。”                           作者  王孝明
你也可以牛B吗.
此文似是练陈拳的张志俊所写。不足为怪。因为其练了一辈子所谓的太极拳,也不知【太极拳论】所写者何。故其将【太极拳论】所写称为玄学。
多听多看多动脑。
是署了名了。但这不是原创。你看看张志俊的文章就知一二了。
现代体育竞赛尚有作假,百米记录,是谁跑到头里才是谁的。要说作假也是吃兴奋剂罢了。但是吃兴奋剂的不是他一个。而是都吃。只不过,就看你的兴奋剂能不能被查出来而已。而过去则不行。因为是指望此吃饭。而且是真刀真枪。没有真功夫,脑袋就得搬家。这不是闹着玩。同样一个位置,有好多人争。也就是说,御前侍卫,也和现在给当官的保镖一样,不是白给的。连这一点也不懂。那就是白痴。
同样是在公开场合表演推手。为什么是杨澄浦及其弟子。而不是孙禄堂等。你没见过杨澄浦先师的打散手。不等于没有。散手是用来搏击的。这一点作者说的很对。就是没人敢与澄浦先师打散手。
【太极拳论】里的东西,首先要把拳练对了。才能理解里面的真实含义。拳练不对也就无法理解【拳论】里的东西了。
Powered by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杨式太极拳大师扬振铎谈怎样练好太极拳 以及健身养性延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杨式太极拳大师扬振铎谈怎样练好太极拳 以及健身养性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15|
上传日期: 15:20:3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杨式太极拳大师扬振铎谈怎样练好太极拳 以及健身养性延
关注微信公众号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打,马云和徐晓东谁说了算?
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打,马云和徐晓东谁说了算?
奇闻异事揭密
马云最近更新的一条长微博获得了两万次转载和两万条评论,这条落款5月3日写于阿根廷飞往墨西哥路上的微博中,马云给出的结论是,太极拳能打、能实战。自4月27日徐晓东祭出“打假太极拳”的大招,这个“搏击狂人”以秒计速度蹿红的同时,武林江湖波涛暗涌。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打?中国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能否同场竞技?到了必须回答的时刻。王又又 王大米| 文面对质疑,太极拳大师们在干啥?徐晓东宣战之后。武当掌门人贺曦瑞在微博隔空“宣战”;崆峒派、咏春流派、广州梅花桩等多武术流派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徐晓冬下战书;前不久,还传出日本空手道选手松井章奎欲来华挑战的消息,不知真假;甚至还有在演艺团做领队的女主播也向徐晓冬宣战。面对徐晓冬的挑衅,陈家沟四大金刚之一王西安的长子王占海4月30日手写挑战书,派出师门六十五师弟向徐晓冬约战。王占海的弟弟王战军虽未公开表态,但接近人士向媒体放话说,王战军认为徐晓冬根本就不入流,连他的弟子都打不过,有什么资格和他打。如果一定要对战,先和他的弟子韩飞龙过招。徐晓冬表示自己只会和王占海、王战军兄弟打,而王占海派出的弟子只配跟他的弟子打,局势更加紧张。此外,陈家沟亦有不少年轻代的太极拳高手做出了应战徐晓东的表态。5月4日上午,徐晓冬爆出在北京望京被7名太极弟子围堵,此前曾有消息认为这是陈家沟四大金刚陈小旺的徒弟。但这一说法随即遭到澄清,因为当天陈小旺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一封《告弟子书》,告诫弟子,谨记三句话:武以修德,德以修心;牛二当街,杨志屈连;习武为众,强心强身。在此之前,陈家沟另一位“金刚”陈正雷也发出一份对徐晓东约架行为的“声明”,称“正雷对上述违法行为和极端言行,持反对态度。”而另一位“金刚”朱天才则告诉媒体,他已提醒弟子们不与狂徒斗狠,练好自身。至此,除王西安外,在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声誉最隆的“四大金刚”已有三位做出了不屑一战的表态。这一态度,与5月3日中国武术协会反对“约架”的通知高度一致。“中国武术协会认为这种‘约架’行为,违背武德,涉嫌违法,对此应坚决反对。”这下,让浅尝蹿红好处的徐晓冬始料未及。自己好不容易闹出这么大阵仗,一下子就没人陪玩儿了?心有不甘的同时,又爆出劲爆消息。马云则在的微博中回应说:“太极拳是肯定能打的。至少练过的人和没练过的人还是很有差别的,拳打不识,毕竟街斗中,高手并不多。练太极的最大乐趣不是来自争斗,而是从争斗中感悟太极。冷兵器时代早结束了,太极拳更应该是文化乐趣。”马云曾经和李连杰联合推广太极禅,他的太极功夫老师包括陈家沟四大金刚之一王西安,而马云的保镖李天金亦是徐晓东点名挑战的对象之一,也是被认为最能打的太极实战高手之一。问题来了:太极拳到底能不能打?陈氏太极拳便是脱胎于最能打的军中三十二式太极拳,自十七世纪创立到今天,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当年,太极拳经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编。陈王廷的生活年代是明末清初,他擅长春秋大刀,为明末武庠生,被县里提拔为乡兵守备。与明末李闯王麾下名将李岩为把兄弟,作为当时一名地方军官,他熟知本朝戚继光戚少保编订的《练兵实纪》和兵家圣典《纪效新书》。戚继光作战时为了提高士兵作战能力而编订练兵法式,对比了当时最能打的拳法,精而又精,“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后称《拳经三十二式》专用于提高战场搏杀能力。陈王廷晚年归乡以军中拳经三十二式中的二十九式为基础,结合自身所学融会贯通,开创了被后世称道的陈氏太极拳法。说的更直白一些,这个陈王廷力气大,习武,一把春秋大刀耍地虎虎生威。不要小瞧力气训练,古代的镖师每天的功课就是举石头,这是对体能的一个直接挑战。没有这个为基础,怎么去战斗。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名职业军人,实战是陈王廷拳法的精神内核。试想一下,战争上你死我活,丝毫不得儿戏,而陈氏太极拳正是脱胎于此。戚继光是反对套路的,因为它会影响实战效率,而太极拳在创立之初,也是有这样的精神内核。这是它的源头,源于战场上的搏杀。那你说陈王廷能不能打?答案是肯定的。他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这一切。民国时期,太极拳的名气就是靠拳脚打出来的二十世纪初,陈式太极拳传人陈照丕北上传拳。初到京城,便在《北平晚报》向北平整个武林,下战书一封(节选):“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陈长兴等诸先辈拳术早已声震全国。今有陈长兴公四世孙陈照丕,漫游到平,小作逗留,暂下榻南门外打磨场杜盛兴号内,如有爱好者,莫交膀而失机之,贻误终身,悔之莫及。”战书言辞恳切,不卑不亢。此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北京城炸开了锅。随后,陈照丕在北京宣武楼立擂,仅头天便迎战十二场。立擂十七天,与武林中人共交手二百余次,无一败绩。陈氏太极拳,这才赢得了北京老少爷们儿的认同。北京一战,陈照丕誉满京城,被同仁堂雇做拳师。但由于名气太大,不久,南京便来人了。1928年秋,当时的南京市长魏道明,慕名邀请陈照丕到南京教拳。陈照丕一下子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陈照丕也想南下传拳,将祖宗留下的拳法发扬光大,可另一方面,同仁堂这位老东家可不放人。陈发科无奈之下,陈照丕想出一两全之策。他将自己的三叔陈发科推荐给老东家,“我三叔的本事可是比我还大!”同时,给河南老家的叔父修书一封。文意大概如此:京城有一恶霸,很不听话,经常找我这东家的事儿。我打他都松松的,三叔你来吧,揍他丫的肯定也没问题。于是,陈照丕便去了南京。侄子南下,叔叔北上。初到京城的陈发科,随即便面临着一场恶战。话说,陈发科除去拳师大家之名,本是一农民。刚到京城,腰插旱烟袋的打扮儿,自是被这些架鹰遛鸟的八旗子弟所看不起。那恶霸,也自是不会把这位“泥腿子”拳师放在眼里。陈照丕前脚还没走,这恶霸后脚就来找事。此恶霸,号称“阎王爷”,据说展开双臂,可挂六百斤,人称“六百斤”。盘踞武馆多年,同仁堂反复受其骚扰。而陈发科到京的第一战,便是会了这“阎王爷”。结果,经常作威作福招摇过市的“六百斤”输了个底儿掉。这下,再没脸立足京中,当夜便收拾细软,离开了京城。陈发科从此立足京城。陈发科、陈照丕,叔侄二人两战京城,这才奠定了陈式太极拳的基础和声誉。但随后,1929年杭州举行的一届“国术游艺大会”,又使太极受到极大的质疑。参加比赛的选手,有一人叫朱国禄,十六岁时便练形意拳。曾经让练拳击的弟弟和他对练过一阵,于是,便将拳击技法加入形意拳法。比赛时,十分强劲。当时,有位太极名家提出异议,认为其打法“不合国术”。朱国福朱国禄的弟弟朱国福当即向那位太极名家发出挑战,“您老既然会国术,咱们上擂台我跟您学习学习?只要不打死我,您手有多重就下多重的手。”深秋天气,这位名家听后竟满头大汗,终了也未敢上擂台。而当时,太极拳宗师杨露禅之孙子,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人杨澄甫正在“国术游艺大会”做评委,也未出一言。而今赛场上的太极拳,到底还有多少实战的能力?过去,高门大院请人护院、商界民间请镖师走镖,看什么?就是看你能不能打。镖师的职业属性就是用最短的时间一招制敌,他们不讲求套路和好看。这有点像今天的特警,职业属性是跟匪徒玩命。那花拳绣腿能用吗?从最初的陈王廷创立陈氏太极拳,陈长兴传拳、杨露禅学拳到后来陈照丕、陈发科二战京城便可看出,太极拳最主要的原始功能就是打。发展至今,太极已经逐渐演变成健身和养生、竞赛和表演,当然还有非常少数的人能用它防身自卫,但笔者也没有亲眼见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笔者归纳起来,有三条。一则,实战性强的太极已经没有了职业需求,所以很难生存下来;二则,太极拳比赛也不再有格斗的内容,而是以套路表演为主要内容,没有鼓励就没有发展,格斗太极缺少了社会面的动力;三则,养生类太极/公园太极有群众基础,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最容易变现为商业利益。养生太极自不必多说,公园、广场,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打太极的,大部分可以跟广场舞平分江山。这里的太极,是为了健身康体、祛病延年。冷不丁儿地问一句,魏雷打的是不是这种太极?竞技太极,便是平日里各种武术赛事所需要的,例如太极拳世锦赛。各大体育高校所开的竞技类的太极拳课,都属于这种太极。即便是在世锦赛上,太极的竞技也是体现在个体套路的表演,这种太极最大的特点是好看,观赏性强。笔者看来这是公园太极的升级版,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全世界大部分歪果仁喜欢的都是这个,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的全部了。因为在很多竞技类的太极拳比赛中,并没有实战格斗的部分,所以,我们并不能清楚地知道,而今赛场上的太极拳到底还有多少实战的能力。太极宗师们该怎么办?这门生意还能不能做?以陈氏太极拳为例,陈王廷创立之初,这套拳法招招要命,另有打穴道之说,就是为了一招毙敌。在冷兵器时代,功夫是看家护命的。一种并不主流的说法是,陈家沟的最后两位大师,陈照丕和另一位拳师陈克忠去世后,这种实战派的太极几乎也跟着消失了。过去的镖师、拳师打的都是这种用于防身自卫的太极。因为这些职业都消失了,或者被取代了,我们目前很难在现实生活中遇见这样的人。魏雷的太极大师,如果属于第二种表演性质的大师,甚至属于养生类太极。那对战徐晓冬,被20秒KO,也不稀奇了。更大的稀奇在于,市面上太极拳大师太多、太水。想当年在陈家沟,除了陈照丕被称为拳师,其他人都只是拳手而已。今天这些大师们,自诩也是跟陈照丕一个级别了。被人打下神坛,并不是人家打你,而是压根你也没走上去。太极拳应该感谢徐晓冬,它像一块突然掉落的石头,挡在你面前,你不能假装看不见。更像突然退潮了,发现那么多大师都是在裸泳。约架被叫停之后,止戈于此的“太极拳大师”们,怎么用太极四两拨千斤的精神,让太极重新立足于世?这是一个难题。魏雷当然不能代表太极拳,更不能代表传统武术。他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拳馆。在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焦作陈家沟,你问这里谁打的好。智慧的老人说,谁家挣的钱多谁就打的“好”。能够成为声名远播的太极大师,就意味着财源滚滚。当下大多数练太极拳的人并不在意多能打,太极自然就主要用于健身养生。但,反过来,如果太极拳大师们能抛开商业利益、虚夸包装,回归到中国传统武术的本真,打破太极拳大师都是大老板的怪圈,那可能有一天我们将不会再看到徐晓冬之流——如此挑战太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奇闻异事揭密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期待与你相遇时那砰然心动的一刻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氏太极拳散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