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什么是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体”和“用”

三 什么是太极拳的“体”和“用”
我的图书馆
三 什么是太极拳的“体”和“用”
三&&&什么是太极拳的“体”和“用”
&&&澄甫宗师的定型拳架对后世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国家体委在此基础上,编订了简化24式、48式、88式太极拳以及段位考核的标准套路等。现代的从学者,多是抱着健康养生的目的,学会了套路就以为学会了太极拳,却不追问何以养生,何以益寿。
&&&澄甫公高明就高明在他将太极拳“体用兼备”的修炼途径都融进了“定型拳架”之中。研习者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修炼不出内在的东西来,没有内在身体的质变,又何来养生呢?又能养生,又能技击的当代太极拳大师中,我的恩师赵斌是一个典范,也是一面旗帜。
什么是太极拳的“体”和“用”?通常讲盘练架子就是“体”,推手就是“用”,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太过具象和片面。杨家所传的“太极体用解”中说:“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理和精、气、神合在一起,就是“体”被称作“天道”,身心和劲力合在一起就是就是“用”被称作“人道”。故而又曰:“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体”就是太极拳修炼要达到的本质——天人合一。“用”就是实践“道”的路径。只有对自然带有诚心诚意的敬畏之心,才能在身体上得到、领略到自然赋予人的恩赐,这就是为什么太极拳讲究对心的修炼,对意念的修炼,最终是要理解你自己的身体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和宇宙的规律变化息息相关的。练拳实际上就是在修道。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乃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这就讲如果将“用”单纯理解成技击和打法,就成了末技。是武技而非武道。太极拳就要通过练习去认识人身体之内所蕴含的大自然之规律,能够将身体内的自然规律和外界的自然规律结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的同时,学会控制它和利用它,这就是体用兼备的本意,也是为什么太极拳叫内家拳,因为她将自然之中的规律融进了拳术当中。大自然中有的金木土水火,人体也有。大自然中有的八种自然现象,人体中也有。乾坤阴阳为一大天地,人身为一小天地。因此说太极拳难练,就是因为你难以识破她的面目。
太极拳的“体”就是通过练习得知身体内在能量的积累是和自然规律相关联的。它包含着生理、心理、医学、力学等基本要素,也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思维方式。这个“体”的修炼都包含在拳架、推手、器械的练习当中。澄甫宗师在《太极拳练习谈》中讲到:“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腕、原地推手、活步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这样的程序就是太极拳修炼当中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法门,是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在这个法门当中,“体”和“用”是相辅相成,互为体现的。
“体”就是通过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修炼方法,最后使得身体产生内在的能量,这个内在的能量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而“用”就是学会控制和掌握自然规律和能量。例如练太极拳时讲“松”,松不下来就体会不到气血、劲力的贯通。气血、劲力不贯通就体会不到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更体会不到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是怎么回事。没有体就不会有用。再比如讲呼吸,太极拳有肺呼吸、丹田呼吸和体呼吸。肺呼吸是有氧运动,吐故纳新,从自然中汲取养分;丹田呼吸练得是横隔膜和脏腑,推动心火下降,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体内才会有了气感,加以配合拳势动作,丹田有开有合,若有若无,忽隐忽现,气遍全身不稍滞。进而身体毛孔微开,云蒸雾起,全身轻灵通透。这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路径。你若没有“体”即掌握不了呼吸的要领和原理,也不会收到好的健身效果,更会用来养生和技击。
“太极体用解”中最后说道:“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硬力者。修身、体育之道,有然也。”&肌肉发达、力量大的人,提起数百斤用的都是硬力。而太极拳经过放松训练,使四肢与躯干的劲力协调配合起来,通过腰的主宰,把人体上身与下身的很小的力量合起来,达到高度的协调和同步,从而看似柔弱、绵软的动作,实则形成了强大的内劲。这就是澄甫公所说“绵里藏针”的艺术。而这种看似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动作,却妙于使用硬力者,王宗岳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行,快何能为。”说的就是以弱胜强的道理。老子说:“天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规律。
不管是体和用,体现在拳上,都是对“道”的体悟、体认和体证,都是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把握。因而习拳可明心见性,可对人生和宇宙有所洞察和感受。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论太极拳的形神与体用--《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太极拳的形神与体用
【摘要】: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自然规律形成于客观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理论,“形练”与“内修”是习练太极拳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技击又是太极拳的灵魂。因此,在习练太极拳的实践中,充分感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感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奥妙,将其“形练”、“内修”和“技击”都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庸之道和阴阳之理中,从而更好的体现太极拳的深邃,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太极拳中的运用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太极拳的“形练”、“内修”、“盘架”和“技击”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运用,深刻揭示了太极拳的运动和技击规律。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内含辨证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太极拳是以阴阳学说为灵魂的拳种,阴阳学说渗透于太极拳的每一个环节中,从太极拳的盘架走势、技击推手上处处时时都体现了阴阳的变化,其动作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在虚实、动静、刚柔、攻防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中相连不断,处处包含了阴阳互转。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他主张“天与人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人之性善有天为据”。“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一种先进的自然观、人生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关系。中国古典哲学的内涵与太极拳的结合,是一种完成了从“哲理”到“拳理”的过渡与跨越,最后形成了太极拳的每招每式都可以以辨证哲学思想为依据,并使哲学思想的含义在太极拳动作中得到了具体落实。[1]“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儒家讲的“中庸”不是万事只求平均,走中间道路,而是力求一种分寸感,这与太极拳讲究的“中正和谐”是相符合的。从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来看,不偏不倚,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的基本身型和技术要领,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从太极拳的技术含义来说,其技击要求是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丢、不顶、无过不及等,这也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们可以从太极拳的“中正和谐”中体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庸之道”。[2]
太极拳的“形”即为手、眼、身法、步等,习练太极拳要在外形上,即在手法、眼法、身法、步法上下功夫,各部位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在“外形”的学习上打好基础,使各部位姿势都非常正确,而且周身各部位能协调配合,慢慢地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周身一家。这种外形的锻炼,不管进退、屈伸、俯仰、起落、收发等,其动作为生、为熟、为巧,令人一望便知。外形的动作练到非常的纯熟巧妙之后,才可进一步达到内在的精、气、神及意的练法。因此,“外练”是太极拳的基础。
拳名太极,不单是着重外形的练,还特别注重内在的修,必须由外引内,由内导外,内外合一,才能称之为太极拳。所谓“内修”指精神、气力及意念的修炼,这是在“外练”着熟的基础上对太极拳更高层次的要求。练习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拙力,所以太极拳在外要求动作舒展大方,中正安舒,在内要求意气运动,神气鼓荡,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外练”,又要注重“内修”,这种内外合一的运动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种特点。
太极拳的“体”就是盘架或练架,盘架子就是打拳的意思。有拳言云:“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太极拳任何架子都可分大、中、小三种姿势来练:大架子可以往小里练,也可以把架子练得更大些;小架子可以大练,也可以把架子练得更小。总之,太极拳练架要先大练,然后小练,这也符合太极拳“体”、“用”规律。因此,盘架子是技击的基础,只有根基稳固了,才能为技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技击水平。
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太极拳发展中始终不能忽视的特点和要旨。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在众多的拳术中凸显了修身养性的功能,同时仍然兼并着武术所具有的技击属性特征。太极拳的技击思想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基础之上,其中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代兵法实践的理论,讲究以静制动,以巧制蛮,以慢制快,以柔克刚等方法,是对中国武术思想的丰富和完善。因此,太极拳的技击思想,既具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哲理,又具有自身的柔和、缓慢、圆活、沉稳的技术特征。太极拳技击是一种极具理性和含蓄的技击方法,也正好体现着中国传统兵法思想中守柔、主静、用巧、善变的兵家技巧和智慧。[3]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G852.1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侯志军;;[J];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席永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金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邓力;王家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闫丽军,张薇;[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程鹏宇;[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田金龙;[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陈振勇;[J];四川体育科学;2002年01期
姜周存;[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姜周存;[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李成银;[J];山东体育科技;1995年02期
姜周存;姜守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守峰;[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玉杰,张潼,李晓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杨祥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王军平;[J];安阳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门惠丰,郭李华,王焕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庄建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周伟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蔡金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周直模,樊守政,张芙铭;[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陈超,李志斌,赵发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邱丕相;王岗;;[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谊;;[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于均刚;魏平;宋树国;孙元红;金丽颖;;[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庞军;杨扬;唐宏亮;雷龙鸣;黄锦军;陈家兴;何育风;甘炜;刘振威;;[A];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6——经典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康德强;[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徐烈;[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杨慧馨;[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王伟;[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龙行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李义杰;[D];浙江大学;2012年
李印东;[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于均刚;[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李蕾;[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戴国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石秀廷;[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雷缤;[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杨秀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高美玲;[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董巧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马晓龙;[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赵艳敏;[D];河南大学;2011年
李斌;[D];河南大学;2011年
刘笑昆;[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武冬,刘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周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邱丕相;王岗;;[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党晓庆;;[J];发展;2011年04期
门洪华;;[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董会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鲍伯丰;魏先法;;[J];领导之友;2011年02期
张广华;[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苏戎安;[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郑永年;张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静;[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秀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天宝;[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张翠;[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郑松波;[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张君;[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顾思思;[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谭丽华;[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09年
郭华帅;[D];苏州大学;2009年
李信厚;[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甘雪梅;[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岱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王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程鹏宇;[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姜周存;[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姜周存;[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温佐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田桂菊;[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郭志禹;姜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戴国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李圣;[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新会;[J];武当;2005年09期
张宝银;[J];武当;2005年10期
张峻峰;;[J];精武;2007年04期
;[J];武当;2005年12期
张华国;;[J];养生月刊;2007年09期
张宝银;;[J];武当;2007年08期
刘德增;;[J];健身科学;2007年12期
穆克利;;[J];精武;2010年01期
方山;;[J];少林与太极;2010年10期
左燕;石如平;;[J];搏击(武术科学);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伟焕;;[A];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文稿汇编[C];2007年
吴启富;;[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黄声和;;[A];抚州市老年体育科研论文选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杜伊战;[N];焦作日报;2006年
友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王俊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张华国;[N];中国体育报;2002年
国家体育总局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
张华国;[N];中国老年报;2004年
胥晓琦;[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段永军;[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松;[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丽;[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张元驰功;[D];河南大学;2010年
王旭浩;[D];河南大学;2010年
李建威;[D];苏州大学;2010年
刘庆庆;[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靖庆磊;[D];扬州大学;2010年
刘红波;[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文声国;[D];河南大学;2013年
郑飞;[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李猛;[D];郑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释玄道人)
(释玄道人)
(正一道教文化)
第三方登录:  《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次要引见了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其中内容有:准备势;起势;白鹤亮翅;手挥琵琶;左搂膝拗步;提高搬拦捶等。《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具体地解说了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举措要点、技击含意、用法等。
  崔毅士,(),名崔立志,字毅士,河北任县人。杨式太极拳次要传人之一,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入室弟子,第四代正宗传人。年随杨师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武汉、西安、兰州、蚌埠、万县、汉口等地。解放初期在北京成立《永年太极拳社》,亲任社长,曾荣任北京市武协委员。崔毅士曾在北京中山公园设场授拳,广传技能,从学者泛滥,有“北崔南傅”之佳誉。崔毅士学生以毕生的精力研修杨式太极拳功法,尤以太极推手最善于,深得杨师遗风。崔教学谨严,精打细算,别具一格,享有“崔派太极”之佳誉。1964,年创编《简化杨式太极拳42式》、《杨式太极棍》,传播于世,使杨式太极拳进一步失去欠缺和升华。终成为北派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之一。  崔仲三,(1948~)崔毅士嫡孙,北京市人,祖籍河北。北京体育大学大专学历,中国武术七段,国度一级武术裁判员。出身太极世家,幼年起就随祖父崔毅士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至今已有40余年。崔仲三学生秉承家传,在祖父严格教诲下片面把握了太极拳、器械及推手,深得教导。他承继了祖父拳架皱缩慷慨、匀缓柔和、轻灵沉稳、刚柔相济、意在其中的风范,是北京杨式太极拳嫡传之人。
第1式 准备势第2式 起势(太极出势)第3式 左拥势第4式 右揽雀尾第5式 单鞭第6式 提手第7式 上势第8式 白鹤亮翅第9式 左搂膝拗步第70式 手挥琵琶第11式 左搂膝拗步第12式 右搂膝拗步第13式 左搂膝拗步第14式 手挥琵琶第15式 左搂膝拗步第16式 提高搬拦捶第17式 如封似闭第18式 十字手第19式 抱虎归山第20式 右揽雀尾第21式 斜拥势第22式 肘底捶第23式 左右倒撵猴第24式 斜飞势第25式 提手第26式 上势第27式 白鹤亮翅第28式 左搂膝拗步第29式 海底针第30式 闪通臂第31式 转身撇身捶第32式 提高搬拦捶第33式 上步右揽雀尾第34式 单鞭第35式 左右云手第26式 单鞭第37式 高探马第38式 右分脚第39式 左分脚第40式 回身左蹬脚第41式 左搂膝拗步第42式 右搂膝拗步第43式 提高栽捶第44式 翻身撇身捶第45式 提高搬拦捶第46式 右蹬脚第47式 左打虎势第48式 右打虎势第49式 右蹬脚第50式 双探掌第51式 双峰贯耳第52式 左蹬脚第53式 转身右蹬脚第54式 提高搬拦捶第55式 如封似闭第56式 十字手第57式 抱虎归山第58式 右揽雀尾第59式 斜单鞭第60式 右野马分鬃第61式 左野马分鬃第62式 右野马分鬃第63式 左拥式第64式 上步右拦雀尾第65式 单鞭第66式 左玉女穿越第67式 右玉女穿越第68式 左玉女穿越第69式 右玉女穿越第70式 左拥势第71式 右揽雀尾第72式 单鞭……
  第4式右揽雀尾(拥势)  举措1:接上势,身材微向左转,左脚尖内扣45度,右脚跟提起,随身材转动右手上提于体右侧,掌心侧向外;左手转动掌心侧向上,双掌指向前,双臂平展于体侧;眼视左手方向(图11)。  举措要领:(1)脚尖内扣,与身材左转同时协调实现。(2)两臂抓紧,双臂成弧形。  易犯谬误:(1)转体幅渡过大,重心偏于左侧。(2)身材重心崎岖,耸肩挺肘。  举措方向:此举措身材倾向西北方向。
  谨以本书深深思念我的祖父——一代太极名家崔毅士。  我的祖父崔立志(字毅士),1892年生于河北任县,1970年故于北京。是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先师的高足、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传人。祖父自幼热爱武术。在他乡向邻村老拳师刘瀛洲(清末名镖师)习三皇炮捶,喜舞刀棍,善练石锁。与邢台李宝玉(李香远)是挚友,独特习练开合太极(即武式太极拳)。祖父于1909年慕名进北京拜杨澄甫学生为师,成为人室弟子,从此开端了太极生涯。人室后,精心习拳,潜心练功,深得杨师器重与教导,得其真髓。1928年。1936年随杨师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汉口、广州等地。1936年又单独授拳于南京、武汉、万县、西安、兰州、蚌埠、合肥等地,1945年前往北京。尔后,祖父不断寓居在北京,广交武林冤家,解放初期成立北京永年太极拳社,任社长。曾荣任北京市武协委员。祖父在教学中,态度谨严,精打细算,对“教”和“练”要求甚严,深得学员赞美。在60多年的练功及授拳研修进程中,祖父不只齐全承继了杨师当年授拳时的作风,而且加之多年随师授拳,深得杨师真理,并毕生精心研修,终于成为北派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  祖父为人仁慈、处世奸诈、性格正直、豪爽有节,贫贱不淫、贫困不移、爱拳敬业。他以毕生精力修炼杨式太极功夫,治学谨严、技能精深。凡杨式太极拳、剑、刀、大杆(枪)、推手、大捋,无不得杨师之真传,功底深沉,造诣精湛,尤以太极推手最为善于。他善化善发,出手绵软,柔中寓刚;轻灵机警,真假清楚;听之至细,动之至微,引之至长,发之至骤,凡身受者未觉其动,早已凌空跌出丈外,令人惊叹折服。祖父终身从学者成千上万,其中不乏党、政、军要员,如原海军司令萧劲光(大将)、爱国将领耿毅学生、原中南局书记王首道,原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作家周立波、丁玲,驰名演员金山,驰名画家李可染等,以及本国驻华使节、各国冤家、学者、工人、农民、先生、一般百姓,堪称桃李满天下。祖父毕生练功和授拳研修,其技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在练习办法上,祖父强调迷信性、全体性、连贯性、圆活性和内外身心的对立性。其拳势严惩柔绵而皱缩,别具一格,使杨式太极拳“皱缩慷慨、匀缓柔和、轻灵沉稳、刚柔相济、构造谨严、淳厚严肃”的特点日臻完满,并失去进一步的倒退。因之,有“崔派太极”之佳誉。
支持国家打击网络盗版行动,本书被下架处理,如确需要请联系客服QQ。
·上一图书:
·下一图书:太极拳对老年人身体有什么好处_中医养生_养生之道网
///文章正文
太极拳对老年人身体有什么好处
养生之道网导读:太极拳对老年人身体有什么好处?太极拳是常见的方法之一,特别适合。太极拳对老年人身体有什么好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着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的拳术。练习太极拳时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太极拳对老年人身体有什么好处
1、改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
太极拳通过意念和呼吸与动作配合,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完善,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协调,对精神创伤、神经类疾病,如、失眠、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
心脏病是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西医对这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太极拳能预防,这是因为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
它动作舒展缓慢,全身肌肉放松,使心脏得到充足供血,但又不会加快心律,加重心脏的负担;太极拳通过缓慢、细长、均匀的腹式呼吸,使人体肺部的氧气充足,肠胃得到蠕动锻炼,增强消化和排泄机能,所以经常锻炼太极拳,对心脏病、肺病、胃病、便秘、痔疮等有防治作用。
3、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
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而致。
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平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
4、具有健美作用
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练太极拳时应注意事项
1、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如果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2、技术动作要规范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但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造成运动损伤;或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
3、动作缓慢谨慎小心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架子愈慢愈好。太极拳动作如抽丝,行步如猫行,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久而久之,习拳者自会养成谨慎小心的良好习惯,如遇危急也不慌张、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习惯,行路处事也就轻盈自如,不易跌倒。
4、运动量不宜过大
多数中练习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5、虚实相间和谐平衡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正如人的走路,左脚实则右脚虚,右脚实则左脚虚。一前一后、一虚一实,迈步前进。习拳者久经锻炼,更能应付紧急。如:前脚踩于,必然打滑虚空,后脚坐实,就如树根紧扎大地不为所倒。再有,久练太极拳者拳架特低,根据物理重心低则稳,就更不易摔跌了。
6、专业人士指导
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极拳时出现了腿部肌肉和关节损伤。因此,练太极拳时最好有专业人士指导,或按运动处方练习,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养生方法,老年朋友们不妨来练习一下太极拳。
11/2411/2411/2411/2411/2411/2411/2211/2211/2211/22
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
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
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
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11/27
养生之道网小雪养生专题,为您详细介绍小雪节气吃什么、小雪节气的由来、小雪节气的习俗、地方特色美食等知识,更多小雪节气吃什么等小雪养生知识,请关注养生之道网小雪养生专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培生太极拳体用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