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张钦霖85式杨式太极拳拳一脉吗 我来说说这一脉的传传承

太极拳传人中的四大杰出女性& & & & & 太极拳传人中的四大杰出女性& & & 张森生(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 & 陈式太极拳传人陈立清老师& 陈立清(),西安萃华武馆名誉馆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顾问。祖籍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第11代传人。中国首批太极拳大师,1994年,在温县举行的国际太极拳年会上,老人被评为太极拳大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太极拳修炼大会上,她的表演获得了与会各门派的称赞,被评为国际太极拳修炼导师。陈立清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7岁时开始学太极拳,14岁时已得到陈氏太极拳真传。1941年,陈立清从开封女子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洛阳、甘肃平凉等地教书,最终定居西安。她很注重陈氏太极拳的发掘和传播,这期间习武不辍,广收门徒,还学得了失传多年的陈氏108式长拳。文革中,为防止拳谱丢失,她将这一拳谱手工刻印70本,分送族人和弟子。几十年的苦修,陈立清功夫大增,成为陈氏太极拳械集大成者。1979年,全国首届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南宁召开,年已六旬的陈立清作为大会特邀嘉宾进行表演,震惊全场;大会结束前,许世友将军到会,陈立清的太极拳作为精彩项目之一再次上台表演,引起极大轰动,绝技震惊武林,很多人要求拜师学艺,各地纷纷邀请她授拳。1982年,已退休的陈立清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二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以精彩的陈氏太极拳械表演获得了一等奖。1994年,在温县举行的国际太极拳年会上,老人被评为太极拳大师。翌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太极拳修炼大会上,她的表演获得了与会各门派的称赞,被评为国际太极拳修炼导师。& 1919年,陈立清降生在“太极拳圣地”陈家沟一个武术世家。父亲前两房妻子均无子病逝,其母又是过门10年才生头胎,陈立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出身书香门第的母亲为其取名金平,父亲为其取名赛男,对其十分娇惯。不料,“赛男”竟成了女儿一生的写照。赛男小时候,父亲常让她搂树,锻炼四肢力量。久而久之,武趣渐兴的陈立清就像男孩,上房爬树如履平地,打抱不平似家常便饭,人送绰号“马皮靴”。开明的父母因势利导,在她7岁时,送她跟随“长脖子”陈德禄学太极。深得陈氏太极精髓的陈德禄一身武功,可惜三子无人继承,老人便悉心传武于这个淘气的重孙女。赛男嘴馋,老人借此恩威并用引导她练功,有进步,赏些花生米;不用心,就敲头--凿“栗子”。淘气的赛男豪侠任性,虽爱武术,但每天练30遍,实在枯燥,还是忍不住偷懒。族爷陈发科的神功改掉了她的坏习气。据老人回忆:一天,陈发科准备赴北京授拳,临行前为弟子演示拳技,不让小孩看。赛男躲在供桌下看到,陈发科将弟子从屋中心打到山墙上,又弹回房中间。陈发科发拳时,几尺外的油火东倒西歪;跺脚时声震瓦屋。演示完毕,赛男佩服得五体投地,要求跟族爷学拳,陈发科鼓励她好好练习。从此,她开始自觉习武。此后,赛男随父亲学炮捶、刀、枪等器械;跟陈氏传人、表叔耿占彪练春秋刀、剑、棍、锏。因习武认真,她多次得到陈鑫、陈椿元、陈克忠和陈照丕等高手指教。14岁到温县上学,父亲为其取名陈立清。陈立清在学校一战出名,成为闻名乡里的少年英雄。当时,陈立清因深得陈氏太极拳真传,又练得刻苦,在同伴中小有名气。她所在学校的武术教练陈省三是她族爷,为试探她的功夫,让她和大她七、八岁的师范高年级学生比试太极推手。一交手,感到此人功夫较深,陈立清就想巧劲取胜。她露一破绽让对手进攻,然后一捋一推,对手被弹起后摔在远处的木制兵器上,背部被扎伤。陈立清大胜学校高手的消息不胫而走。此后,陈立清走到哪里就把功夫练到哪里,也把陈氏太极的威名带到哪里。17岁那年,她到开封求学。一天,她和几个同学逛街被几个流氓跟踪,怎么也甩不掉,两个女同学吓得腿脚发软。陈立清让她俩在前边走,她在后边保护。这时,一个流氓从后赶来抓住她衣服,陈立清身子一沉,拿着对方的胳膊向后捋,左膝顶住流氓的腿部,那人一下半跪在地上。流氓用劲猛挣,陈立清一松手,一招“双推手”将他打得跌出一丈多远,将紧随而来的另一流氓撞倒。从此,女侠的英名在开封广为流传。从开封毕业后,陈立清先后在洛阳、甘肃和西安等地教书,并最终定居西安。她很注重陈氏太极拳的发掘和传播,这期间习武不缀,广收门徒,还从陕西学得了失传多年的陈氏108式长拳。文革中,为防止拳谱丢失,她还将这一拳谱手工刻印70本,分送族人和弟子。几十年的苦修,陈立清功夫大长,成为陈氏太极拳械集大成者。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她和陈氏太极拳威名大震。老人80多岁时,功夫依然“吓人”。在某次太极拳年会上,她下榻宾馆的服务员要试试老人身手,老人两次展示太极推手,一次将这位年轻人从床一边推到另一边;一次将其推到窗前。两位服务员当即磕头拜师。陈立清出名后,陕西省体育局动员她参加武术挖掘小组,西安市武协动员她开办西安萃华武馆,国外武术组织纷纷邀她出国授拳,香港一家电影公司请她担任武术指导。社会事务虽然很多,但老人最热心的还是教拳。她说:“我62年教拳不缀,学生遍布日本、美国、东南亚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教多少弟子也数不清了。”老人告诉记者:“剩余的时间不多了,回去就要抓紧教徒弟狼牙棒和太极棍。”日早上8时许,中国首批太极拳大师,西安萃华武馆名誉馆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顾问陈立清女士去世,享年90岁。&杨式太极拳传人濮冰如老师&濮冰如(年)老师名玉,出生在书香门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清朝末年、民国初,她们家拥有某城市的发电厂和麦粉厂的股份,她父亲濮秋丞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在那个年代里,濮老师没有进过洋学堂,受的都是传统的琴棋书画的教育,濮老师的字写得很好,还爱吹箫、拉二胡、弹琵琶和画画等。  濮老师与太极拳结缘是在她17岁护送患肺结核的弟弟到叶大密先师家学太极拳时。上世纪初,太极拳被人们认为是可以调治肺结核、心脏病、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的“特效药”。弟弟学习太极拳,濮老师陪学陪练,当她的弟弟将杨式太极拳学完后,她也会练了。一次,她主动要求自己打一下给叶先师看,叶先师看后非常高兴,在旁边看的都说她拳打得如此的好,是学拳的好人才。叶先师当下对濮师说:我免费收你为徒。被叶先师选中,使濮师后来成为叶门的一大三小(蒋锡荣、金仁霖、曹树伟)中的一大资历深者。她跟随叶先师数年学拳的经历和她独特的智慧和苦练,为她后来成为先师李景林和先师杨澄甫门下的女高足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听濮老师说,她在学拳期间正在画社跟名画家学国画,那时郑曼青老师也在画社学画,他亦患上肺结核,咳嗽、咯血。濮老师引进郑曼青老师到叶大密先师处学太极拳治病。之后,这就使得濮、郑二位老师不仅是学画的同窗,又是叶门、杨门太极拳的师兄妹。由于有这样的关系,才有了《太极拳体用全书》在濮冰如老师的父亲濮秋丞老先生的促成下,由郑曼青老师执笔而写出。  1927年11月,被誉为“剑仙”的李景林先师来上海后,叶先师和他的高徒濮玉老师又约同“致柔拳社”社长陈微明老师和其助教陈志进老师同拜李景林先师学武当对剑。在学剑的过程中,濮老师经常得到李景林先师的赞扬,后来叶先师武当剑的成就最大,与濮老师同他辛苦对练是分不开的。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几位濮老师的弟子约好去上海淮海公园拜访金仁霖师叔时,巧遇上一位年高的长者孙裕德老先生。孙先生是著名的国乐琵琶大师,上世纪初曾任国乐团团长。当他知道我们是濮冰如老师的弟子时,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说:叶大密、濮冰如是他数十年的好友,还说叶先师与濮老师的武当剑太好了,外形优美,武者的气势表演得淋漓尽致,使人心旷神怡。老人还告诉我们,最难得一见的是叶先师和濮老师的散剑,即无定式的随势而变的对练。他说:随着他弹的琵罾节奏,两位老师如古战场上正在作战中的将帅,刺杀得难分难舍,不分胜负。他们把李景林传的武当对剑练得炉火纯青,几乎可谓之首屈一指。我们这些听者也真感到有福分。  1928年杨少侯(年)、杨澄甫(年)兄弟俩先后来到南京,叶大密先师就赶到南京师从少侯、澄甫先师学拳、剑、刀和杆子。叶先师身练心悟的太极拳架中(后人称叶式太极拳)增加了辅助练习的动作。杨氏大、中、小拳架的主要特点及八卦掌和武当剑中的特点都吸收进去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现了沉着、松净、活泼、舒展大方的独有风韵。这套拳学起来极不容易,练起来更非易事,更需精诚所至、深求善悟。  叶先师到南京学拳时,随杨先师到南京的褚桂亭、武汇川、武汇川的学生张玉三人。由于中央国术馆安排不下,杨澄甫先师将三人交托叶先师同去上海。三人都住在叶先师家,并逐步安排他们设点授拳。当少侯、澄甫先师到上海后,叶先师将自己学生中家境较富裕的、对拳较有造诣和悟性高的濮玉、郑曼青等人通过濮秋丞老先生的介绍推荐,转拜在杨澄甫门下。这也使得杨先师到沪生活有了保证。濮老师常常对我们讲:少侯、澄甫先师,从未打得她感到疼痛过,倒是感到如风吹走,如水漂流(我想这是二位杨先师对这位豪门闺秀学生濮玉老师的特殊待遇吧)。可是濮老师就见过男学生被打的情况就惨了,濮老师的一位师兄被澄甫先师发劲将砖墙撞穿,人夹在墙壁里,伤养了三四个月方痊愈。还有一位与澄甫先师对杆子时被发得腾空飞出去,惊得当时在场的濮老师大叫起来。传说,杨氏气功非常高超,大家似乎没有谁敢要杨先师表演的!一次她见少侯先师掌灯正要吸大烟,濮师拿着烟枪叫:“师大爷,师大爷,您不给我表演气功,就不让您抽烟……”少侯先师无奈于濮师的耍闹,他说:“小丫头,真厌。”于是用剑诀指使烟灯的火柱跟着他的手指旋转起舞,火柱腾空了又让他的剑指导引接上了,那真是极少见的奇观了,让濮师饱了眼福。濮老师神情活现地讲说,使我们这些学生们也饱了耳福。濮师一生勤奋好学,拜师较多。上世纪20年代初,她去看赵朴初(生前任佛教学会会长)先生的太太,她们是亲戚关系,濮师年轻,但辈分高,还是赵太太的长辈。当时濮师了解到赵家楼上房客是拳师陈微明先生。从此濮认识了陈微明先生,并成了陈微明先生“致柔拳社”最早的女社员之一。有一次,濮师与广东籍的女师兄弟在练拳交流中,好意指出她们练的不对之处,可非但不被接受,还反遭围攻,气得濮师回家大哭一场。父亲濮秋丞安慰她说:“虽然杨澄甫师已辞世,但张钦霖师兄仍在上海,长兄代父,我请他来教你,提高自己最重要。”于是请张钦霖师到芜湖的别墅闭门数月教濮师——继续提高太极功夫。  1993年初秋,台湾王延年老师到大陆旅游时,特别放弃广西等名胜游,离团带着学生们从太原飞来上海拜访濮老师,王延年老师是张钦霖师伯密传杨式太极拳弟子,濮师将张钦霖传授的过程,又讲给王延年老师和学生们听。她还告诉王师,她多次去北京时,都要专程到河北张钦霖老师家乡看望张师。濮师的尊师重道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1975年,一位师兄弟到北京并在友人陪同下拜访李天骥老师。李师说上海拳师中特别欣赏濮老师的拳艺,还说在1929年首次全国性的“国术游艺大会”上,她参加杨式太极拳的表演,显露出她优美的太极拳才艺。当时报上亦有报道。  上世纪80年代初曹树伟老师从香港回上海时,濮师叫我送武当剑资料给曹老师,使我首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曹师叔。他也是一位英俊潇洒、和蔼可亲的老师,虽是初相见,但毫无陌生之感。他对我说:你的老师能大能小,在叶门里,我叫她濮大姐,如果从她和叶师同拜李景林先师学武当剑来论,她就大到我称其为师姑了……正巧曹师的学生厉德生从温州来拜访曹师,他也很好客,并给我留下地址,叫我们到温州去他家做客。  濮师把其潇洒、活泼、舒展大方、连绵贯串、内涵丰富、优美的杨式太极拳架势和太极内功传给我们后人,从第一届全运会太极拳获得冠军到1979年的南宁全国武术观摩大会上,都有其弟子夺得太极拳金牌。她虚心好学,努力上进,以实际行动报答各位先师的培育,同时也将各位先师的特点传给我们学生。  2006年9月我从美国回上海,在一个场合上,一位友人对我说:“现在有根了,能接受较大的推力。”我说:“用力推不动你,但我无力,我们搭上手,你就站不稳了。”当时他是不解其理的,事隔数月,在越洋通话中,他问我:“从前杨先师打男生和打女生是不一样的,对吗?”我说:“你说得对,濮老师被先师们用气势精神打出去,所以不会痛,不会伤,有如被风吹走、被水飘出,那是长劲;打男生多为使短劲,较为凶猛激烈。”  2008年12月初,我在沪有机会请叶太师母、蒋锡荣老师、金仁霖老师及师兄弟们一起欢聚一番,亦请了当年徐汇区工人体育场场长李立群先生,他是拳操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提起濮冰如老师,李立群先生赞不绝口地说:“濮师拳剑优美,内涵丰富,很难得的是濮老师胸怀宽广,度量大,无门派之分。文革后。当吴英华老师和马岳梁老师出山教拳时,她要自己的学生统统去学,而且自己带领大家一起学,真是难得,真是可贵。濮老师还请人给吴英华老师拍吴式拳照,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吴英华老师美丽的拳姿,这也是濮师的功劳。濮老师的好学精神,高尚的武德,精美的武艺是我们学生学不完的宝藏。”  我能成为濮老师的弟子,真是三生有幸,不仅将我从体弱多病的死亡线上拯救过来,还要我们向诸位名师学习,吸取各门派、各名师之特长。我非常感激濮师在武术界中难得的宽大胸怀,使我从师多,收益广。虽功夫谈不上,但在拳友交流中,我可以仿效一点各位老师的特长,讲出来、做出来。还能教太极拳、武当剑。我退休后定居美国。现已耄耋之年,还能以中医内功推拿为人治病为生。2008年10月我回上海、厦门呆了四个月,回美国后病人来治病,见到我就说:“欢迎回来(Welcome Back)。”有一位外国病人的太太对我说,她先生腰痛时,流泪说:“多么想李先生回来呀!”我听了亦十分感动。人虽老了,但还能得到很多病人的需要,这都是濮冰如等老师对我的培育,值此一并致以由衷的谢意,且要继续努力练好拳、传好拳,来报答诸位老师的培育之恩。濮师的名言:“功夫从拳里出,拳靠架势正,架势依靠‘腰胯准’。”有一次,两位师兄推手,一位师兄弟对濮老师说:“他的力量很大。”濮老师说:“你自己不用力,怎么知道别人力气大?”前一句名言使我谨记在心,保持着正确的拳架。后一句话,我二十年后才理解,并付诸实践。非常管用,心悟并体会到了以弱胜强的妙招。&&&吴式太极拳传人吴英华老师吴英华(1907年-1997年),吴式太极拳主要传人。满族。北京人。吴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之长女,自幼从父学太极拳,天赋、资质、悟性、均可与长兄吴公仪媲美。宗师所练的拳架柔和、大方、极其工整。宗师十六岁应上海西门子公司总裁邀请,赴上海教拳,历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社长。为宏扬吴氏太极拳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吴英华继承家学吴式太极拳,功深艺精,走架形神酷肖其父。1921年任北京国术馆及年任上海市国术馆太极拳教师。建国后被上海市体育宫聘为太极拳教练,从学者甚多。自1942年起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毕生致力于教拳传艺,门徒众多。其弟子有吴静妹、邹学雯、施梅林等。1956年,应上海体育宫邀请出任教练,培养了许多人才。多次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978年,上海恢复鉴泉太极拳社,吴英华任社长。199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同年,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以“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称号。1986年,与夫马岳梁一起编写《吴氏精简太极拳》,另有《吴氏太极拳详解》、《吴氏太极拳快拳》、《正宗吴式太极拳》等经典著作。&孙式太极拳传人孙剑云老师孙剑云,名贵男,字书庭,“一代宗师”、“赛活猴”、“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老先生之嫡女,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1931年随父赴江苏省国术馆任教。1957年被聘为中国武术表演赛国家名誉裁判。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裁判长。1983年,为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武学体系与武学思想,恢复其父曾创建的蒲阳拳社活动,并将该组织更名为蒲阳同学会。同年创立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被选为会长,并出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4年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在孙剑云7岁开始,父亲孙禄堂传授她武功,至1931年家学已有所成,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1959年中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武术表演赛中被聘为副总裁兼裁判长。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武术工作会议,并做了关于《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使孙氏太极拳加速普及,先后编写出版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孙剑云幼承庭训,承父之绝迹,得拳中真谛,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高贵品质和尚武精神。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身在逆境,总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术发展和传艺之中。在1982年、1984年,她参加了南京、武汉两届国际太极拳表演,其功架纯正、内涵丰富,受到武术界人士的好评。1983年她一手成立了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与海内外孙氏太极拳传人广泛取得联系。多次到上海、广州、南京等地传艺授徒。并担任四民武术研究社名誉副社长。1985年,孙剑云老师赴日本表演太极拳,在东京、大阪等七个城市讲学,受到日本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孙氏太极拳》一书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1986年孙剑云虽已73岁高龄,又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内、国外相继建立了孙氏太极拳组织或研究会。美国加州中华武术学院长赞许孙剑云“灿如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1988年,在广州举办了孙式太极拳骨干培训班。1991年,在蒲阳国际传统武术大会上,任主席团成员,并被赠予“桃李成蹊”匾幅。同年,还出席了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任主席团成员,下场表演,并作了《读孙式太极拳》的演讲,后收入《太极名人谈真谛》一书中。以后历届联谊会,孙剑云老师都作为特邀嘉宾,多次出席并参加表演。1992年,中国武协及中国武术研究院在北京体院召开太极拳推手研讨会,孙剑云老师以耄耋之龄应邀前往,并与到会的诸位名家进行推手交流,在场名家对她推手功夫的技巧精湛、功力浑厚无不叹服。年,孙剑云老师曾两下广州,六赴江南,数出关外,授艺教拳,为武术的普及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4年,孙剑云老师随著名武术家、北京武术院院长吴彬赴香港,参加国际武术观摩大会,在大会上表演了孙式太极拳,吴彬院长赠联曰:“年高体健惊四座,身轻步捷成明星。”1995年,在首届“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孙剑云老师精太极、通八卦、善形意,尤其八卦变剑更是深得其父之精髓,曾被当时著名武术家李景林先生誉“女中魁元”,贺龙元帅也曾赞其为“五朵武花”之一。孙剑云天资聪慧,志趣颇广。少年时期曾随高道天练书法,又随吴心谷习诗文。1933年入张恨水创办的北平北华美术学校雪绘画,专攻山水、仕女,尤精工笔。其在练功之余,常临池挥毫,寄情笔端。其书如游龙飞凤、天马行空,圆润酣畅、潇洒淋漓;其画若高山流水、云中飞雁、气势恢宏、婀娜端庄。可惜,她老人家这些绝笔真品,均散落民间。孙剑云一生秉承父志,大有其父之遗风,以“习武之人最重武”为座右铭,不以“正宗”、“嫡传”而自居,谦和待人;不以家传武功为私有,倾囊相授;不以授武为谋利手段,安贫乐道。著述有《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孙氏太极剑》、《八卦拳变拳》、《八卦剑变剑》等书,并有《孙氏太极拳》、《形意拳》等录像带问世。其弟子遍及海内外。在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台湾及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孙氏太极拳研究会。曾多次赴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教学及表演。孙老师倾毕生之精力,为继承、发扬并传播中华武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孙剑云多才多艺,攻书画,尤精山水、仕女,可谓文武兼修。孙剑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聪明伶俐,惹人喜爱。父亲一会儿见不着剑云,就嚷嚷:“老姑娘哪去了?”成天见父亲教、师兄练太极拳,孙剑云早就自己看会了。有一天,孙剑云正一个人在小屋里练拳练得起劲,正好被父亲撞见:“这是谁教你的?”“我自己会的。”父亲很高兴:“哎,来来来,我给你改改。”从此父亲就开始教剑云练拳了。孙剑云说:“家父仙逝65年,比起我父亲,我功夫是万不及一,但是我继承了我父亲的遗产,是金钱买不到的──德。”剑云回忆,父亲曾说过,练武之人要讲口德和手德。不能随便说人家练得不好,说谁谁不行,这是口德;不能刚会两下子就见谁都想跟人比划比划,这是手德。一个“德”字,孙剑云因循了六十多年,从未曾走错过一步。孙剑云认为正是用德才挣来了如今自己在武术界的一切荣誉。孙剑云住的一间一居室是市委特批的,人们对孙剑云生活的评价是两个字:“寒酸”。可孙剑云说,这比起4.7米的小平房简直是“天堂”了。屋里的家具都是徒弟、邻居、朋友们要搬家或是要换新家具时淘汰下来的,孙剑云用“五颜六色”来形容她的家具,她笑着说:“徒弟要给我刷房,我说别介啊,墙白了家具就不配套了。”孙剑云从不追求那些生活的享受,对一切都泰然处之。她的要求很简单,精神上好,生活上温饱。这种无欲无求的心境使86岁高龄的孙剑云耳不聋、牙好、睡眠好,看上去起码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她说:“忘掉了年龄、忘掉了疾病、忘掉了恩怨,这是我养生的三大法宝。”孙剑云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已过千人;徒弟也已近百人。她教徒授拳完全是无条件的。孙剑云说:“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练武术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是你喜欢,我无条件教;但你想拿钱买,那不行。因为你说孙氏太极拳97个式子,我不知道是两块钱一个式子还是五块钱一个式子?”日12点10分,一代武术宗师孙剑云走完了她的人生旅途。&&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太极拳必读书_运动攻略_运动知识_运动信息_百度攻略
相关攻略推荐
当前位置: > 文章阅读页
从李雅轩先生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谈起作者:朱殿蓉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按:文章是朱殿蓉(现居美国)在台湾《太极拳杂志》第181期2009年2月和182期2009年4月刊登的。此文是在朱老师基于30多年的练拳体验和大量的考证基础之上完成的,发表之前曾经其师罗邦桢(郑曼青的徒弟)过目。文章推荐了学习太极拳的参考书目,并指出了陈龙骧、李敏弟夫妇出版的书中错误。 写此文的动机是看到《李雅轩杨氏太极推手诠真》书中有一段关于李雅轩先生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的长文而引起。笔者才疏学浅是没有资格讲评李雅轩大师的著作,而且又非常敬佩李大师对太极拳的创见和贡献,何况李大师又是太老师郑曼青先生的同门师兄。这次敢动笔写下此文只是想阐明一些事实,藉以助于维护李大师的崇高声誉。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一.李雅轩和郑曼青同门情谊深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中,好手辈出,其中「三轩」(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更是其中翘楚。以拳龄来说,太老师郑曼青先生是李雅轩大师的小师弟。在瞿世镜《杨门弟子素描》一文中(见中国大陆《武林》杂志期连载;台湾《太极拳杂志》至148期转载),提及李大师在1914年即入宗师杨澄甫先生门下,当年杨健侯先辈都还教过他。而郑太师是在杨宗师1930年定居上海以后,才有机会请杨宗师指导拳艺,两年后(1932年)正式拜师入门(见《太极拳体用全书》内《郑序》一文),习拳直至1936年杨宗师身归道山为止【注一】。据说郑太师的一流化劲,多少也受益于经常与李大师及张钦霖先生等这些师兄们的推手和散打中锻练出来。郑太师个子小,入杨门较晚,但人很聪明,很快就能体会到太极拳的巧妙深奥之处,在太极器械方面尤擅于太极剑术。最近几年笔者有机会拜访成都的「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并与李大师门下交流。据李大师的门下所述,李大师对他自己的同门师兄弟中,只赞许过武汇川先生的功夫,但对郑太师却甚有好评,这是不容易的。李大师高徒张义尚先生在《养生蠡测》一书中,曾详述抗战期间郑太师如何被友人何毅吾佯请到重庆的英国大使馆出诊,其实是被安排去比武,到了路上,何先生才将这事情说明,郑太师无可奈何,只得随去,结果大胜而归。同样的,从罗邦桢老师那里,也常听到郑太师称赞李大师的太极拳功夫,还鼓励罗老师有朝一日要向李师伯学习拳艺。从两位前贤的相互推祟中,可以体会到郑太师和李大师彼此之间,惺惺相惜的非常情谊。李大师于抗日战争初期(1938年)避难到成都后,成为「四川杨氏太极拳宗师」。无独有偶,郑太师於1949年避难到台湾后,推广杨氏太极拳於台湾;其后与1965年,更远至美国纽约,成立时中拳社,宏扬杨氏太极拳于海外,成为「美国杨氏太极拳的播种者」。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争,战乱频仍,杨澄甫宗师的众多门生大多数身羁大陆。这些留在大陆前辈们的晚年遭遇令我们叹惜,不知他们一身的好功夫流传下来多少?相较之下,杨氏第五、六代传人的拳艺,似难与上一代相比。在大陆的杨门众多徒弟中,李雅轩大师的一生可说是有惊无险,衣食不愁,有真功夫但很低调,懂得如何提防宵小,在严峻的客观环境下,只在小范围内传授,少作公开表演,遂能安然度过了多次政治风暴。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更可贵的是李大师留下了一些平日练拳的随笔心得和书信,反映出一个已真正懂得太极拳功夫的大师,还一步步在向前求进步,其武学价值和珍贵程度实胜於一般的太极拳著作。听罗老师说过,多年前他在成都曾看到李大师传下来的一些手抄原稿,当时甚为兴奋,曾建议李大师的女婿陈龙骧先生将其整理出版,让更多人能共享其益。现在我们很高兴陈先生和夫人李敏弟女士与台北市的逸文武学书馆合作,出版了一系列李雅轩大师谈论太极拳艺的书籍。二.太极拳文献的价值和用处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其实,市面上有关太极拳的书籍已是琳琅满目,有些人练拳没有几年,对拳艺的认识和体会还很肤浅,更谈不上有什么功夫,竟然已经开始写书上市了。其内容不外是抄些拳经、拳论,有的加上了自已的拳照和图说,附带自以为是的说法,这类书籍中、外文都有。有的更扯上了河图洛书及五行八卦,玄上加玄,只会益增其惑,不看也罢。罗老师曾屡次谈及,只有1934年以前出版的太极拳书籍才有看头,过了1934年以后出版的太极拳书,则间或有佳著,但须慎选之。言下之意是,以前的著者多有真功夫,也有一已之心得,阅其卷页能得其益。古语说得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若著者没有真实功夫,写出来的作品,会让人「取法乎下,得其下下矣」了。因此,笔者浅见认为,太极拳的书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必读」之书,第二类是「参考」之书,第三类是「浏览」之书。必读之书只是少数的一些作品,但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直到有朝一日能读懂、读通,得其精髓。供参考之书为数也不算多,旦只要细读某一部分的精髓就够了。其他的都是浏览之书,不必过于细心去读。 第一类「必读之书」就是太极拳先贤遗留下来的拳经、拳论、歌诀。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郑太师曾说过:“练太极拳并没有什么秘诀,要是有秘诀的话,其秘诀就在太极拳经、拳论、歌诀里面,因为其中每一句话都有深义,只要大家能照拳论里面所说的原理去下功夫,是绝对可以学得好的”。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中国大陆在1991年出版了一本《太极拳谱》,编辑者沉寿先生收集了各家太极拳古典理论文献147篇,全书以清代作品为主,但也有明末清初陈王廷和清末民初陈鑫及宋书铭等前辈的作品,可说是集太极拳「精华」之大全了。此本有系统且广泛的拳经、拳论、歌诀之书是非读不可。 另外,笔者认为,也必须勤读下列四篇经典性作品:包括三篇杨澄甫宗师口述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张鸿逵先生笔录,张是1912年陆军大学首任校长)、《太极拳术十要》(陈微明先生笔录)、《论太极推手》(陈微明先生笔录),以及郑曼青太师写的一篇《体用歌》(见《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太极拳拳理的钻研与发展,首推武氏一门(武禹襄先辈和他的传人李亦畬先生);现在加上了杨宗师和郑太师的切实论述,代表了杨氏一门对太极拳理论体系的贡献。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在勤读这些必读作品时,首先要了解其真意及中心思想。通过对真意的了解,可以帮助发现自已练拳的问题,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中心思想即针对其核心观点的认识,再进一步对拳经、拳理的细节要点的了解。然后,再总结每一次自己对拳谱上一些练拳问题思考的结论。日后,拳艺逐渐有了进步,再要回过头来不断地重读温习这些拳经、拳论、歌诀。目的是要再巩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从整体上形成对拳谱思想的交融与契合。另外,应把自己思考的一些困惑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同道们请教与交流,如此不断地设法运用太极拳理论去增进拳艺。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从前,这些拳经、拳论、歌诀都是秘诀,是珍藏之物,不示外人。杨振基前辈在1996年8月受邀来美,莅临华府参加一项五家(陈、杨、武、吴、孙)太极拳研习会时曾告诉笔者,杨家有本手抄的太极拳老拳谱卅二解(即《杨澄甫家传的古典手抄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目》,实为四十目),长期保存在杨宗师夫人侯助清女士处,后来母传子到了杨振基前辈手中,但他也从不示人,直到1992年才对外公布,并附在其口述《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里。杨前辈在河北省邯郸市义务教拳30多年,是位敦厚朴实的长者,这次生平第一次出国来美访问时已有75岁了。当时,他签名赠送了此书给笔者,但笔者立即告知,这些杨氏传抄老谱早已包括在沉寿先生1991年出版的《太极拳谱》书内【注二】,杨前辈听后颇为惊讶和无奈。现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这许多宝贵资料,焉能不加珍惜!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第二类「参考之书」主要是由深谙太极拳武功之精奥者所著作的练拳方法和心得之类书籍。我们希望从其内容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部份,分析其观点和论证,来帮助自己对拳经、拳论、歌诀的进一步了解。可惜历代的太极拳能手颇多允武不允文,文武兼备有成的毕竟是寥寥可数。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杨氏太极拳第一、二代先辈都没有出书立作,到了第三代才有许禹生先生写的《太极拳势图解》,此系第一本杨式太极拳著作。 随后,有两本以杨澄甫宗师为名的《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是由其得意弟子代为执笔的。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至于杨家太极拳第四代的好手,出书的仅有前辈陈微明、黄文叔、董英杰、吴志青、郑太师等数人。譬如: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三轩」之首的牛春明先生,由杨健侯先辈代子传艺倾囊相授的杨家太极拳、剑、刀、枪及内功心法,并在晚年秘授点穴之术,但其精湛的拳技并没有留传下来。其女牛筱灵於1998年在香港出版的《牛春明太极拳》一书,只剩下牛前辈的晚年拳照。 又田兆麟先生的太极拳功夫了得,学到杨健侯先辈之中架及杨少侯前辈之小架子快拳,但从无著作。幸好,经由田兆麟先生口述,其弟子陈炎林先生笔录之《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1943年由上海国光书局出版,详细记录了杨健侯先辈所授之大架、器械、内功基础;可惜未将杨健侯先辈所传之中架及杨少侯前辈所传之六十四式小架包括在内,如今杨式中架、小架恐已后继乏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杨家太极拳从第五代起,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功夫己是远逊于前了,现今太极拳的爱好者应共同多加检讨和互勉。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其他如陈、武、吴、孙各家有真正深厚太极拳技的写著者亦为数不多。以下是自民初至1948年以来,笔者认为值得精读及参考之书籍【注三】。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杨氏太极拳 ☆《太极拳势图解》,许禹生著,1921年出版〔杨式太极拳的最早著作;许是杨健侯的弟子,又曾受教于宋书铭(太极名家)、刘凤春(形意、八卦名家)、张策(通臂、太极名家)等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太极拳讲义(拳术)》,陈微明著,1925年出版〔陈先从师孙禄堂习形意、八卦,又从师杨澄甫习太极拳〕 ☆《太极拳法实践》,王新午著,1927年出版〔王从学於许禹生、纪子修(师承凌山)、吴鉴泉、宋书铭〕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太极拳答问》,陈微明著,1929年出版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著(董英杰代笔),1931年出版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著(郑曼青代笔),1934年出版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太极拳要义》,黄文叔著,1936年出版〔黄从学太极拳於杨澄甫,又从李景林习武当剑,及与孙禄堂、张兆东(形意、八卦名家)、杜心五(自然门名家)、刘百川(北派少林名家)等研究武技〕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太极正宗》,吴志青编著,1940年出版〔吴从杨澄甫习太极拳,又从于振声和马金标习查拳〕 ☆《太极拳法阐宗》,王新午编撰,1942年出版〔主要依据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而撰〕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陈炎林编撰(田兆麟口述),1943年出版〔田先后拜师杨少侯及杨澄甫為师,陈为田兆麟的弟子〕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郑曼青著,1947年出版〔郑从师杨澄甫习太极拳〕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太极拳释义》,董英杰著,1948年出版〔董先向李香远学武式太极拳,后投入杨澄甫门下〕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1919年出版〔陈家沟太极拳最早的理论著作;陈鑫为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著,1932年出版〔陈子明为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著,1935年出版〔陈绩甫为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陈绩甫著,1935年出版 吴氏太极拳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太极拳浅说》,徐致一著,1927年出版〔吴鑑泉拳势的最早著作;徐为吴鉴泉的弟子〕☆《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吴图南着,1931年出版〔吴先后拜吴鉴泉与杨少侯为师〕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吴家太极拳讲义》,吴公藻著,1932年出版〔吴公藻乃吴鉴泉次子〕 ☆《吴鑑泉氏的太极拳》,陈振民和马岳樑合著,1935年出版〔马乃吴鑑泉长女吴英华的夫婿,陈为马岳樑的师兄〕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其他孙、宋、赵堡式太极拳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太极拳学》,孙禄堂著,1919年出版〔孙从师郝为真习太极拳〕 ☆《太极拳》,李先五著,1933年出版〔最早介绍宋书铭的三十七式太极拳专著;李从刘彩臣习宋书铭三十七式太极拳,刘是全佑(吴鉴泉之父)的弟子〕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太极拳正宗》,杜元化著,1935年出版〔赵堡太极拳最早的拳理著作;杜从学於任长春。任长春的师承关系,一说为从师于赵堡镇太极拳传人陈清萍,另一说为从师于陈仲甡(陈鑫之父)〕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最后来谈谈第三类「浏览之书」。 自1949年以后太极拳经由香港、台湾普及至全世界,虽然水准大不如前人,但写书的人可增多了,市面上的中、外文太极拳书籍大概已有几百本了;这些书,笔者都归类于第三类「浏览」之书。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 不可否认,各流派或都出了一些很好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多从普及入手,目的只是让学者学会架式,引领入门。如果要深入探究,这些书籍就力不从心了。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有一些太极拳书籍,也介绍「理」或「法」,但相较之下,程度还是有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一目十行,匆匆翻页,「狼吞」似的浏览一下,再迅速的判断其价值,或可扩大了自已的一般常识。遇到好的地方,不妨细读一阵,将来和其他同道谈论到一个主题时,你能够想到哪个人在哪本书中曾经对此有过论述即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的问题,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要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做的事情摒除掉。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才能真正近入「不惑」的状态。其实,老子《道德经》有云:「少则得,多则惑」。但凡一种学问、一种技艺,要想学好它,首先是少,在少的基础上,经过勤学苦练才能达到「得」,进而达到「精」,著书亦然。多年前,笔者曾怂恿罗老师出版自己的太极拳专书,那时他说市面上专书己够多了,不少他这一本,再说郑太师早已有书问世,学者大可以参阅也,他只求尽心翻译郑太师的书即可。现在笔者也年过60,才开始领悟到一点不惑之理;孔子曰:「四十而不惑」,笔者迟了20年。
相似攻略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5式杨式太极拳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