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有人会选择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班吗

(颜值是第一标准)
(?白汾酒解散没)
(洛克华菲)
第三方登录:冬天骑自行车上班好不
提问时间: 10:43:10|
病情描述:
想减肥,有人说骑车大腿会变粗?真的么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医师/住院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52120收到了:
没关系的,我现在六个多月了我也照样骑自己行车,不过你每次要扛单车上下楼是累了些,也很危险。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沫菲的汽车之旅
冬天到了,依然有不少人选择骑摩托车上班,相比起其他交通工具而言,摩托车不会像汽车一样,车水马龙般堵在上下班的环路上,亦不会像公交地铁般人头攒动挤的你心力交瘁,当然也不会如电动车般只能局限于城市短途代步......
因此,骑行摩托车不仅是一种高效便捷的代步工具,更是一种追逐自由的释放!在城市待久了,骑着摩托车载着心爱的伴侣,一路穿山越岭欣赏自然美景,聆听风声从耳畔吹过,瞭望飞鸟向远方飞去,收藏这美妙而又难忘的时刻!
这款公路摩托车装配原装发动机,车身表面采用时尚烤漆工艺处理,配合着跑车真空胎以及拉轰式排气管,前加粗双减震从而确保骑行的舒适性,而前后三碟刹加大碟刹车盘,保证能够有效制动。
每天骑摩托车上下班,穿梭于凛冽寒风的街头,就自然少不了一个安全头盔,不仅安全实用而且又非常有范儿!
这款摩托车头盔采用复合碳纤维材质,双镜片式结构,外片是透明防刮花镜片,清晰度高而且耐磨性亦非常好,内镜片用以防紫外线,不使用时可以伸缩镜片,内衬采用DRL-LEX面料,拥有良好的透气性。
骑摩托车怎么少得了它呢?这款摩托车骑行手套采用保暖透气面料,表面采用保护硬壳装置,比起一般的吸震泡沫有更加的防护效果,指间处融入金属导电布,能够有效传感人体微电,支持触控手机等操作。
骑行上下班保暖最重要,尤其是膝盖关节。这款保暖护膝采用加密加厚的人造毛内胆,固定处运用金属不锈钢挂钩,并且金属表面采用抛光工艺处理,不仅光滑且又耐腐蚀。在表面镶嵌着反光条,夜间骑行上路更加安全。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长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长春日报电子版 - 主流网
第05版:专刊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长春要闻
冬天骑单车 需要还很多……
本报记者 李木子
&&在北国春城的冬天,有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白天上班或是上学,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但是一到晚上,他们就会骑着自行车成群结队地出行。&&对于他们的别样生活,很难想象,冬天为什么还要骑自行车?“其实这就和冬泳类似,冬天骑自行车更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提升。其实冬天能进行的户外活动很少,自行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长春某自行车俱乐部的会员王先生告诉记者,除路面结冰太滑外,他在冬天有时间就会和朋友一起在晚上骑自行车健身。“有冰肯定是不行,咱这不像汽车有防滑轮胎,一旦滑倒很容易导致意外事故发生,所以我们出发前一定要看路面情况。”&&对于冬天参加骑单车运动,王先生表示这里面的说道不少。“冬天骑单车健身对于服装的要求比较高,最好在里层穿排汗性能较好的衣服,外层穿透气外套,并视个人需要增减。骑车时穿得太多太厚不但会造成活动不方便,有时候也会因运动流汗或太热而感到不舒服。另外戴帽子、口罩及手套也是提供头脸部及手部保暖的必需品,冬天骑单车最好穿着运动鞋或者专业的单车鞋。”王先生有着丰富的冬天骑车经验,他认为骑车前的热身必不可少。“冬天人体的肌肉关节会比较僵硬不灵活,骑单车前做好暖身运动,可减少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及可能的运动伤害。有些人有腰背酸痛或膝关节炎的问题,在冬天会特别不舒服,暖身运动可以减轻这些症状。暖身运动的目的不只是伸展身体的各个肌肉、关节和韧带,也能逐渐增加并调节心肺的负担,来适应较激烈的活动。在寒冷的天气里,尤其平常较少运动的人,如果想要参加骑单车健身,一定要先做好暖身运动。暖身运动包括四肢和颈背关节的旋转活动及伸展运动,最好能活动到慢慢感觉身体暖和了,才开始骑车。可以说,冬天骑单车健身,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对于那些刚刚参加骑单车健身的人,长春某自行车俱乐部的张经理表示,冬天保养自行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冬季冷,自行车气门芯有少量水气冻结而造成漏气。这时在自行车金属气门芯上涂一层黄油,再套上橡胶气门芯管(不能沾水),即可防止漏气。如果自行车遇水后,虽经过擦拭,大的水珠擦去了,但仍有许多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水珠存在。如果这时急于上油,油膜正好覆盖了无数微小水珠,使其不宜挥发,反而会造成车子各部件,特别是电镀的部位生锈,因此沾过水的自行车用布擦干后,要过几个小时,待微小水珠挥发后再上油,才能达到防锈的目的。”张经理说,一般冬天还可能会碰到车胎慢撒气或车把松动的情况,“这两个问题都很好解决。将气门芯拔下,放掉内胎的空气,取半汤勺滑石粉,用硬纸做成锥形漏斗将其慢慢灌入内胎,这样可解决慢撒气的问题。如果自行车把出现旋转松动,可将白矾放在铁勺内加热熔化,倒入把套中,趁热旋转即可。”
合作伙伴:&&&&&&版权所有&&&&&&&北京骑行上班族堵心:不像人骑车,倒像车骑人
不像人骑车,倒像车骑人
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和路权被一再压缩,骑车缺乏安全保障,公众骑行的意愿越来越低,有人出门打酱油都开车
张生远在北京复兴门附近上班,家住颐和园一带,两地距离约为17公里。最近,他不愿开车堵在路上,尝试着骑自行车上班,同时锻炼身体。骑行需要大约1个小时,对他来说不在话下。
但是,骑车的经历让张生远觉得很不爽。全程要经过十几座立交桥,一会儿上天桥,一会儿下地道,没法连续骑行,不像人骑车,倒像车骑人。他感慨地说:“骑自行车,连条痛快的路都没有。路是为开车人设计的,根本就没考虑骑车人的需求。”
除了行路难,停车难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骑车到单位,找不到停车的地方,而小汽车却有专用停车位。张生远将自行车停放在公共停车区域,走路到单位需10分钟,还总担心自行车丢失。
最让张生远不爽的是,骑车到单位没地方换衣服,满身是汗味。不愉快的经历,最终动摇了张生远骑车上班的决心。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说,如今的城市越建越大,出行距离越来越长,而自行车出行的最佳距离是5至10公里,如果通勤距离超过10公里,自行车就难以满足需要。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和路权被不断压缩,骑车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很多人骑车出行的意愿越来越低。
中国曾是世界著名的“自行车王国”,随着居民收入增加,私家车拥有量快速增长,不少人出门打酱油都开车,自行车出行比例大幅下降。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的比例从1986年的62.7%下降到2014年的17.8%。2015年,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中使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仅为15.6%。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小鸿认为,伴随城镇化进程,城市范围扩大,小城市变大城市,大城市变特大城市,交通结构机动化,居民出行越来越倾向于开私家车。道路修建永远赶不上车辆增加,交通拥挤成为城市的普遍现象。面对交通压力加大和生态环境恶化,有关部门应重视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的角色。
自行车和机动车抢“道”
机动车道越来越宽,自行车道越来越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的交叉点,成了事故的多发点
家住北京朝阳区潘家园的洪志涛,上班路程5公里。如果坐公交,即使不堵车,加上走路,也得花40分钟以上。如果是坐地铁,走路加换乘,全程耗时40分钟左右。
每天出行让洪志涛犯难。坐公交,路太堵,时间没谱;坐地铁,虽然时间有保证,但太挤。其实,洪志涛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单位,只需要不到30分钟的时间,但他实在不愿也不敢骑车。
骑车上班,洪志涛总是被迫和机动车“抢道”。因为自行车道被人为挤占,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他有一次差点被变道公交车挤倒,惊出一身冷汗。
据悉,英美等发达国家因交通事故死亡的非机动车出行占比不超过20%,我国却超过40%。北京交通事故相关人员60%左右是自行车骑行者或步行者。
陈艳艳认为,人们不愿骑车出行,自行车路权缺失是主因。机动车道侵占了自行车道,机动车道越来越宽,自行车道越来越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的交叉点,成了事故的多发点。
陈小鸿说,一些道路上事故多发,是因为自行车路权不连续,使得自行车被迫“违规”进入机动车道。在与机动车的冲突中,自行车显然处于弱势,骑行者由于缺乏安全感而放弃骑车出行。
陈小鸿认为,从道路环境来说,自行车的骑行环境在恶化,自行车路权被侵占。以上海为例,城市核心区有1/3的干道禁止非机动车出行,1/4的干道自行车出行环境比较差。通过调查发现,上海中心区浦西单向非机动车道平均宽度仅2.3米,而且有高达37%的干道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无物理隔离设施,导致实际使用中非机动车道频繁被机动车侵占。
“自行车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里的缺失,会给交通结构甚至生活质量带来一系列问题。”陈小鸿说,如果自行车使用率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继续下行,将给城市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骑车本来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但很多人骑行在汽车的夹缝里,吸着尾气和雾霾,谈不上健康,也谈不上安全。有些城市冬天太冷,雾霾天气特别多;夏天太热,路上连遮阴的树都没有。不舒适的骑车环境,也让不少人依然选择开车出行。
陈小鸿认为,鼓励自行车出行,重要的是改变观念。骑自行车既是一种交通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国外,自行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种健身工具。
公共自行车还需补短板
在共享经济时代,政府应当花更多精力去优化环境,还路于民,创造舒适的骑行环境,提供公共停放空间,规范引导公共自行车的发展
自14号地铁线开通后,在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附近上班的张丹华不再为堵车发愁了。但是他家离地铁站1公里,地铁站离单位1.2公里。这两段路紧走慢走加起来也近半小时。从家门口可以骑车到地铁口,但从地铁站到单位,还得走路。前段时间,他发现地铁口停放着共享单车。下载APP,扫码骑行到单位,很方便。
摩拜单车、小黄车、小蓝车等公租自行车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出行的方式,打通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陈艳艳说,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出行距离越来越长,一次出行用一种交通方式往往是不够的。大城市应建设以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为主、两端接驳自行车的出行链。
陈小鸿认为,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的自行车换乘,仍是应当大力推广的出行方式。这就需要城市在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为市民换乘解决后顾之忧。
在法国、日本等国家,公共自行车已是相当成熟的系统。在城市核心区域内,每三五百米就有一个自行车网点,骑车换乘轨道交通深受市民欢迎。陈小鸿介绍,在我国,要想推动公共自行车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精细的运营管理系统,科学布局自行车网点,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形成良性循环。
说起公共自行车,北京东城区某中学教师赵青告诉记者:有一天早上,她准备骑公共自行车上班,但公交卡余额只有26元,不足30元,没法骑行。她找到一辆小黄车,扫码却打不开锁。再找摩拜单车,手机定位系统里显示有车,可她怎么也找不到,只能坐出租车去学校,结果迟到了。
陈艳艳说,想骑车找不到车,骑车不知哪条道好走,骑完车不知在哪还车……信息服务的缺失,导致骑车出行很不方便。政府应建立一个平台提供准确信息,用户通过随手拍的形式反馈信息,比如自行车道被占用的情况,以便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过去,公共自行车由政府经营,每辆车综合维持成本在6000元左右,完全由政府埋单,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陈艳艳说,在共享经济时代,政府可将公共自行车的经营权让给市场,花更多精力去优化环境,保障非机动车的路权,还路于民,创造舒适的骑行环境,提供公共停放空间,规范引导公共自行车的发展。
“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但涉及交通、市政、规划等多个部门。倡导自行车出行,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建议政府给骑车人一定补贴,用减少碳排放量进行核算,让绿色出行者获得相应奖励。只有实现多方共赢,自行车出行才会受欢迎。”陈艳艳说。(记者
国外怎么管理自行车(链接)
英国:自行车租赁业务很发达,各大中城市都有自行车租赁公司。自行车租赁公司与手机运营商联手,推出快捷租车服务。用户发一条短信到服务平台,就会收到一组数字,也就是开锁密码。用户还车后,系统会自动从用户的银行卡扣款。政策规定租车半小时内还车免费,并允许携带自行车上火车和公共汽车。
丹麦:政府实施城市免费公共自行车计划。哥本哈根已建有150处停车点,用于停放定制的自行车。用户只要向系统支付2欧元的硬币便可使用,还车后退回2欧元。为实现公众免费骑车,政府提出市场化运作方案:企业支付7000欧元可认捐25辆自行车一年,这期间企业可在自行车身上打广告。该方案一推出便得到很多大企业的积极响应。
荷兰:政府在各交通枢纽附近修建了众多大型自行车停车场,实现机动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无缝衔接。各城市都建有专门与交通主干道隔离的自行车道,且颜色与机动车道反差明显,极易识别。而且,专门的自行车车道都有一个特殊标志——圆形蓝色指示牌,便于骑车者观望。
日本:企业鼓励员工骑车上班。在东京,一些企业会给骑车上班的员工提供高于开车上班的员工1倍的交通补贴。
(记者 申少铁整理)
北京骑行上班族堵心:不像人骑车,倒像车骑人
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和路权被一再压缩,骑车缺乏安全保障,公众骑行的意愿越来越低,有人出门打酱油都开车  张生远在北京复兴门附近上班,家住颐和园一带,两地距离约为17公里。陈艳艳说,想骑车找不到车,骑车不知哪条道好走,骑完车不知在哪还车……信息服务的缺失,导致骑车出行很不方便。
不像人骑车,倒像车骑人
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和路权被一再压缩,骑车缺乏安全保障,公众骑行的意愿越来越低,有人出门打酱油都开车
张生远在北京复兴门附近上班,家住颐和园一带,两地距离约为17公里。最近,他不愿开车堵在路上,尝试着骑自行车上班,同时锻炼身体。骑行需要大约1个小时,对他来说不在话下。
但是,骑车的经历让张生远觉得很不爽。全程要经过十几座立交桥,一会儿上天桥,一会儿下地道,没法连续骑行,不像人骑车,倒像车骑人。他感慨地说:“骑自行车,连条痛快的路都没有。路是为开车人设计的,根本就没考虑骑车人的需求。”
除了行路难,停车难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骑车到单位,找不到停车的地方,而小汽车却有专用停车位。张生远将自行车停放在公共停车区域,走路到单位需10分钟,还总担心自行车丢失。
最让张生远不爽的是,骑车到单位没地方换衣服,满身是汗味。不愉快的经历,最终动摇了张生远骑车上班的决心。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说,如今的城市越建越大,出行距离越来越长,而自行车出行的最佳距离是5至10公里,如果通勤距离超过10公里,自行车就难以满足需要。自行车的出行空间和路权被不断压缩,骑车缺乏安全保障,导致很多人骑车出行的意愿越来越低。
中国曾是世界著名的“自行车王国”,随着居民收入增加,私家车拥有量快速增长,不少人出门打酱油都开车,自行车出行比例大幅下降。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的比例从1986年的62.7%下降到2014年的17.8%。2015年,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中使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仅为15.6%。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小鸿认为,伴随城镇化进程,城市范围扩大,小城市变大城市,大城市变特大城市,交通结构机动化,居民出行越来越倾向于开私家车。道路修建永远赶不上车辆增加,交通拥挤成为城市的普遍现象。面对交通压力加大和生态环境恶化,有关部门应重视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扮演的角色。
自行车和机动车抢“道”
机动车道越来越宽,自行车道越来越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的交叉点,成了事故的多发点
家住北京朝阳区潘家园的洪志涛,上班路程5公里。如果坐公交,即使不堵车,加上走路,也得花40分钟以上。如果是坐地铁,走路加换乘,全程耗时40分钟左右。
每天出行让洪志涛犯难。坐公交,路太堵,时间没谱;坐地铁,虽然时间有保证,但太挤。其实,洪志涛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单位,只需要不到30分钟的时间,但他实在不愿也不敢骑车。
骑车上班,洪志涛总是被迫和机动车“抢道”。因为自行车道被人为挤占,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他有一次差点被变道公交车挤倒,惊出一身冷汗。
据悉,英美等发达国家因交通事故死亡的非机动车出行占比不超过20%,我国却超过40%。北京交通事故相关人员60%左右是自行车骑行者或步行者。
陈艳艳认为,人们不愿骑车出行,自行车路权缺失是主因。机动车道侵占了自行车道,机动车道越来越宽,自行车道越来越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的交叉点,成了事故的多发点。
陈小鸿说,一些道路上事故多发,是因为自行车路权不连续,使得自行车被迫“违规”进入机动车道。在与机动车的冲突中,自行车显然处于弱势,骑行者由于缺乏安全感而放弃骑车出行。
陈小鸿认为,从道路环境来说,自行车的骑行环境在恶化,自行车路权被侵占。以上海为例,城市核心区有1/3的干道禁止非机动车出行,1/4的干道自行车出行环境比较差。通过调查发现,上海中心区浦西单向非机动车道平均宽度仅2.3米,而且有高达37%的干道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无物理隔离设施,导致实际使用中非机动车道频繁被机动车侵占。
“自行车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里的缺失,会给交通结构甚至生活质量带来一系列问题。”陈小鸿说,如果自行车使用率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继续下行,将给城市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骑车本来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但很多人骑行在汽车的夹缝里,吸着尾气和雾霾,谈不上健康,也谈不上安全。有些城市冬天太冷,雾霾天气特别多;夏天太热,路上连遮阴的树都没有。不舒适的骑车环境,也让不少人依然选择开车出行。
陈小鸿认为,鼓励自行车出行,重要的是改变观念。骑自行车既是一种交通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国外,自行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种健身工具。
公共自行车还需补短板
在共享经济时代,政府应当花更多精力去优化环境,还路于民,创造舒适的骑行环境,提供公共停放空间,规范引导公共自行车的发展
自14号地铁线开通后,在北京市朝阳区大望路附近上班的张丹华不再为堵车发愁了。但是他家离地铁站1公里,地铁站离单位1.2公里。这两段路紧走慢走加起来也近半小时。从家门口可以骑车到地铁口,但从地铁站到单位,还得走路。前段时间,他发现地铁口停放着共享单车。下载APP,扫码骑行到单位,很方便。
摩拜单车、小黄车、小蓝车等公租自行车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出行的方式,打通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陈艳艳说,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出行距离越来越长,一次出行用一种交通方式往往是不够的。大城市应建设以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为主、两端接驳自行车的出行链。
陈小鸿认为,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的自行车换乘,仍是应当大力推广的出行方式。这就需要城市在发展轨道交通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为市民换乘解决后顾之忧。
在法国、日本等国家,公共自行车已是相当成熟的系统。在城市核心区域内,每三五百米就有一个自行车网点,骑车换乘轨道交通深受市民欢迎。陈小鸿介绍,在我国,要想推动公共自行车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精细的运营管理系统,科学布局自行车网点,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形成良性循环。
说起公共自行车,北京东城区某中学教师赵青告诉记者:有一天早上,她准备骑公共自行车上班,但公交卡余额只有26元,不足30元,没法骑行。她找到一辆小黄车,扫码却打不开锁。再找摩拜单车,手机定位系统里显示有车,可她怎么也找不到,只能坐出租车去学校,结果迟到了。
陈艳艳说,想骑车找不到车,骑车不知哪条道好走,骑完车不知在哪还车……信息服务的缺失,导致骑车出行很不方便。政府应建立一个平台提供准确信息,用户通过随手拍的形式反馈信息,比如自行车道被占用的情况,以便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过去,公共自行车由政府经营,每辆车综合维持成本在6000元左右,完全由政府埋单,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陈艳艳说,在共享经济时代,政府可将公共自行车的经营权让给市场,花更多精力去优化环境,保障非机动车的路权,还路于民,创造舒适的骑行环境,提供公共停放空间,规范引导公共自行车的发展。
“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但涉及交通、市政、规划等多个部门。倡导自行车出行,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建议政府给骑车人一定补贴,用减少碳排放量进行核算,让绿色出行者获得相应奖励。只有实现多方共赢,自行车出行才会受欢迎。”陈艳艳说。(记者
国外怎么管理自行车(链接)
英国:自行车租赁业务很发达,各大中城市都有自行车租赁公司。自行车租赁公司与手机运营商联手,推出快捷租车服务。用户发一条短信到服务平台,就会收到一组数字,也就是开锁密码。用户还车后,系统会自动从用户的银行卡扣款。政策规定租车半小时内还车免费,并允许携带自行车上火车和公共汽车。
丹麦:政府实施城市免费公共自行车计划。哥本哈根已建有150处停车点,用于停放定制的自行车。用户只要向系统支付2欧元的硬币便可使用,还车后退回2欧元。为实现公众免费骑车,政府提出市场化运作方案:企业支付7000欧元可认捐25辆自行车一年,这期间企业可在自行车身上打广告。该方案一推出便得到很多大企业的积极响应。
荷兰:政府在各交通枢纽附近修建了众多大型自行车停车场,实现机动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无缝衔接。各城市都建有专门与交通主干道隔离的自行车道,且颜色与机动车道反差明显,极易识别。而且,专门的自行车车道都有一个特殊标志——圆形蓝色指示牌,便于骑车者观望。
日本:企业鼓励员工骑车上班。在东京,一些企业会给骑车上班的员工提供高于开车上班的员工1倍的交通补贴。
(记者 申少铁整理)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下班骑自行车减肥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