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一个球队不懂英语能不能做业务为了腾出薪资空间而一次性

&主题:不懂就问:32位线性RGB色彩空间是个什么东东?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今天看Nuke说明书,说Nuke的默认工作色域是32位线性RGB色彩空间。其中,32位、线性都好理解,
但不知道“32位线性RGB色彩空间”是个什么玩意儿。我想问的是:从色域范围讲,这个“32位线性RGB色彩空间”
和ProphotoRGB、AdobeRGB、sRGB比较,和哪个更接近一些?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1437&&回帖:33 &&
泡网分: 18.914
帖子: 16245
注册: 2014年02月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只有管理员和版主可见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理解完全正确,逻辑清晰。感谢胖兄帮俺建立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kongking 发表于
谢谢胖兄的耐心解答。
至此,俺是否能得出以下的概念:假定将一个RAW文件分别用两个色域极大的理论空间A和B来表达,然后分别从A和B转换到一个与显示设备相关联的小色域C,那么A--C 与 B--C的结果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对色彩匹配、特别是超越C空间的色彩如何匹配定义到C空间,A--C的算法与B--C的算法不同。
如果是这样,俺就算真的理解了。理解完全正确,逻辑清晰。 本帖最后由 南方胖子 于
16:15 编辑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理论色空间越大,从RAW转成的中间文件数据保留越多。只考虑这个条件的话自然是软件所采用的工作色空间越大越好。
由于软件设计时采用的工作色空间不管基于何种色还原理论,都采用了与设备测量值无关的色空间,因此后面我把它称为理论色空间。
一个大的理论色空间被软件采用时,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更鲜艳的色值(即可以表达或者描述更鲜艳的极色),但就目前CIE组织所制作的几个与设备无关的色彩模型来看。这些根据视觉感色性制作的色值转换关系都没有达到实际运用中的“视觉均匀”这一基本要求。同时由于这些大而无当的理论色空间存在,当软件进行色彩匹配时将要进行大量计算,降低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就大色彩空间带来的视觉不均匀和色彩难以匹配这两点来看,就足以说明过大的色彩空间实际上并无太多的正面效应。
这些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对一张色标进行复制和匹配时,你往往可以轻易发现复制品与原件之间的差异,有些是色相上,有些在饱和度上,还有些在阶调上。当然最多的情况是一些过于鲜艳的色彩,你在复制文件上根本就卡奴见(因为复制文件最终被定义到一个较小的常用的色彩空间中)。
如果抬个扛,假设随着计算机发展,速度根本不是问题的前提下,规定了一 ...谢谢胖兄的耐心解答。
至此,俺是否能得出以下的概念:假定将一个RAW文件分别用两个色域极大的理论空间A和B来表达,然后分别从A和B转换到一个与显示设备相关联的小色域C,那么A--C 与 B--C的结果是不同的,原因在于对色彩匹配、特别是超越C空间的色彩如何匹配定义到C空间,A--C的算法与B--C的算法不同。
如果是这样,俺就算真的理解了。 本帖最后由 kongking 于
13:27 编辑
泡网分: 0.468
注册: 2009年03月
转贴别人写的:“sRGB为了让被补偿提亮暗部显示后的图像质量更好而把过多的空间分配给了暗部,这样作为显示的话是不错,但是你如果在这种方式下用计算机来计算和生成一幅图像就会对于高品质图像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图像的灰部细节会大量损失,因为sRGB把更多的空间分配给了暗部。(这是一种曲线的计算生成方式,稍后会讲到线性的色彩计算方式)
Adobe RGB是Adobe公司于1998年提出的实用性色彩空间,Adobe RGB具有更宽广的色彩范围,能更加真实的还原拍摄对象,记录更多的颜色细节。 虽然Adobe RGB相比sRGB在颜色范围上拥有很大优势,但因为应用Adobe RGB作为色彩空间的输出设备和显示设备目前并不普及。
YUV是被欧洲电视系统所采用的一种颜色编码方法(属于PAL),是PAL和SECAM模拟彩色电视制式使用的色彩空间。(更多YUV相关大家可以在网上查看)
国际上把NTSC制式的色彩范围定义为行业的参考标准,超过NTSC 80%色彩范围的都称为广色域。目前各大电视厂商都推出了高清广色域电视机,也出现相应的色彩标准,有HDTV 709和xvYCC。xvYCC在中高端电视机上用的更多。
sRGB≈76%& & Adobe RGB≈98%& &HDTV709和YUV和sRGB差不多,xvYCC基本在100%以上。”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kongking 发表于
昨天好像明白了,睡一觉醒来又糊涂鸟
还是色彩空间不是越大越好的话题。如果是指显示设备的色彩空间,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是指软件色彩管理中设置的工作空间,还是觉得这个结论有问题。
为了简化,用实例来分析。假定:
软件为Photoshop; 显示器色域为标准的sRGB
1. 工作空间为ProphotoRGB,读取一个RAW文件,为了显示,会伴随一个ProphotoRGB--sRGB(1)转换,并向显卡传送这个sRGB(1)文件
2. 工作空间为aRGB,读取一个RAW文件,为了显示,会伴随一个aRGB--sRGB(2)转换,并向显卡传送这个sRGB(2)文件
如果Photoshop的色彩工作空间影响显示的命题成立,它的一个推论就是:sRGB(1)≠ sRGB(2)
也就是说,photshop设置不同的色彩工作空间,在显示器上看到的效果不一样。这个推论似乎不正确(忽略计算的截断误差)理论色空间越大,从RAW转成的中间文件数据保留越多。只考虑这个条件的话自然是软件所采用的工作色空间越大越好。
由于软件设计时采用的工作色空间不管基于何种色还原理论,都采用了与设备测量值无关的色空间,因此后面我把它称为理论色空间。
一个大的理论色空间被软件采用时,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描述更鲜艳的色值(即可以表达或者描述更鲜艳的极色),但就目前CIE组织所制作的几个与设备无关的色彩模型来看。这些根据视觉感色性制作的色值转换关系都没有达到实际运用中的“视觉均匀”这一基本要求。同时由于这些大而无当的理论色空间存在,当软件进行色彩匹配时将要进行大量计算,降低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就大色彩空间带来的视觉不均匀和色彩难以匹配这两点来看,就足以说明过大的色彩空间实际上并无太多的正面效应。
这些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对一张色标进行复制和匹配时,你往往可以轻易发现复制品与原件之间的差异,有些是色相上,有些在饱和度上,还有些在阶调上。当然最多的情况是一些过于鲜艳的色彩,你在复制文件上根本就卡奴见(因为复制文件最终被定义到一个较小的常用的色彩空间中)。
如果抬个扛,假设随着计算机发展,速度根本不是问题的前提下,规定了一个堪比自然界实际色彩的色彩空间。那么在这个更为广袤的色彩空间中,由于极色更加超出以往任何一种色彩空间的边缘,在执行色彩转换和匹配时,不确定的结果只会更多,计算复杂程度只会更大,计算设备的资源仍将处于不够用的状态,并且可以预计的是这个资源仍将继续不够用。
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哪里?
估计要解决这个过大色彩空间带来的问题,应该是根据目前科学已经发展到的程度,对人眼感色性、视觉心理学以及大脑多色彩感知的规律重新制定色彩模型。但就个人了解的知识来看,这种引入了更多“主观”条件的模型将更难被建立并被认可。更不用说即便这个模型得以建立,色彩转换算法的设计优势一篇大文章。这些转换中估计以前的数学表达式构成的LUT(色彩查找表)将会有跟多基于视觉心理学上的干预。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干预越多,产生的不确定性变化和视觉均匀性的破坏就越多,复制色彩的难度就会更大。至少在更合理的色彩模型和转换算法没有出现跨越式发展之前,更大的色彩空间负面作用会起得更多。
因此,这就是色彩空间不是越大越好的原因所在。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大致是对了,逻辑上没错。
AdobeRGB& &sRGB&&ProPhotoRGB都是理论数据建立起来的色空间,倒是很均匀。
这样打个比方:
你有一个显示器,在它能显示最大色域的模式下,你做了一次检测,得到了这个显示器显示特性的描述文件。这个晚间描述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显示器设计上能还原的色域空间的描述记录。但这出现一个问题,在这种设置下,这个显示器尽管有最大新都的色彩空间(色域范围),但用这种状态下的显示器来还原一条N个灰度级的灰阶数据时却很难得到一条没有任何偏色倾向的灰阶。因此有必要限制这个显示器的色域范围(其实也就是RGB信号输出强度),在显示器信号输出有限制的条件下再次测量色标,重新得到一个此状态下的显示器特性描述文件就可以发现,色域实际是变小了,但灰阶的线性化好了。
站在色彩管理中色彩转换算法设计的角度上看,一个色域虽小,但线性化极好的设备对色彩还原会更为有利。所以这就是色域不是越大越好的实际证据之一。昨天好像明白了,睡一觉醒来又糊涂鸟
还是色彩空间不是越大越好的话题。如果是指显示设备的色彩空间,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是指软件色彩管理中设置的工作空间,还是觉得这个结论有问题。
为了简化,用实例来分析。假定:
软件为Photoshop; 显示器色域为标准的sRGB
1. 工作空间为ProphotoRGB,读取一个RAW文件,为了显示,会伴随一个ProphotoRGB--sRGB(1)转换,并向显卡传送这个sRGB(1)文件
2. 工作空间为aRGB,读取一个RAW文件,为了显示,会伴随一个aRGB--sRGB(2)转换,并向显卡传送这个sRGB(2)文件
如果Photoshop的色彩工作空间影响显示的命题成立,它的一个推论就是:sRGB(1)≠ sRGB(2)
也就是说,photshop设置不同的色彩工作空间,在显示器上看到的效果不一样。这个推论似乎不正确(忽略计算的截断误差)
本帖最后由 kongking 于
10:33 编辑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一般来说,现在在设计色彩模型时,为了照顾到以后的设备升级和技术进步,会预留一个较大的空间。
这也就是sRGB后来新出了一个修订版扩大色域的原因。电影工业上,由于数字电影集的普及,高清视频和更好的放映设备出现,使得以前所定义的色域范围被一次次“充满”。因此在nuke和达芬奇一类的电影校色软件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要建立一个尽可能大的理论色空间,而这个色空间在大 到一定程度后,每通道需要分更细的档位才不至于出现肉眼可见的分层(也才更能忍受大幅度调色)。这就直接出现了你开篇所说的32位/通道的采样精度、Gamma]不做补偿(Gamma=1)的理论色空间(因为要考虑到要为一二级色彩编辑和后期重编码或转胶片等流程预留灰阶精度)、同时这么大数据量的运算再不采用浮点运算算法的话估计运算效率就会非常低下。好在现在的计算机性能也果真了得,因此这种基于节点的校色流程就得以在电影工业上顺利实现。
顺便地,由于具有了强大的计算性能和优秀的算法做支撑,图片的校色和色彩特性改变搭上了一次便车。这就是通过大数据量采样后的色彩信息进行数据映射,以达到让一个设备充分模拟另一个设备的目的,比如色域较大的艺卓CG系列显示器就可以模拟老珑管显示器的特性。
以此类推,自然可以通过 ...
营养太丰富鸟,先收起来慢慢吸收。
虽然不是完全明白,还是感觉这一段叙述很精彩:“以此类推,自然可以通过胶片曝光标准色标的方式,记录下若干个色块,通过让记录下的色值与标准色之间比对,建立起合理的色彩对应关系(即著名的色彩查找表)。模拟胶片记录色彩的事情基本也就完成了。只不过就我对胶片的测试与观察经验上看,胶片毕竟是一种化工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质量离散性和色彩还原不稳定特性(不同染料层对光谱反映的非线性化响应特性)。故此,模拟出来的胶片色,实际上只是人的一个一厢情愿的虚拟结果罢了。反转片模拟的难度较小,负片由于涉及到色罩和负转正的客观条件,其中变量更多,规律性更弱,通过大数据量采样,设计固定算法的模拟在理论上说虽然可行但误差更大。
由此又引出另一个话题,即,模拟胶片色,作为我等业余玩家怀念胶片的一个乐子值得长玩。但作为职业选手或者有志于探索影像表现的装置艺术家的话,这就和以前研究冲卷秘方的暗房虫子一样钻牛角尖了。”
泡网分: 3.36
帖子: 3205
注册: 2013年11月
很有营养的帖子,收藏鸟。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这是同一模拟结果的另一张直出片,从数据完美性上说,我损失了一些暗部层次。而且这个结果如果要用于打印输出和四色印刷的话,需要对暗部层次做其他优化,否则会因墨量过大牺牲掉饱和度(而且挑纸)。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一般来说,现在在设计色彩模型时,为了照顾到以后的设备升级和技术进步,会预留一个较大的空间。
这也就是sRGB后来新出了一个修订版扩大色域的原因。电影工业上,由于数字电影集的普及,高清视频和更好的放映设备出现,使得以前所定义的色域范围被一次次“充满”。因此在nuke和达芬奇一类的电影校色软件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要建立一个尽可能大的理论色空间,而这个色空间在大 到一定程度后,每通道需要分更细的档位才不至于出现肉眼可见的分层(也才更能忍受大幅度调色)。这就直接出现了你开篇所说的32位/通道的采样精度、Gamma]不做补偿(Gamma=1)的理论色空间(因为要考虑到要为一二级色彩编辑和后期重编码或转胶片等流程预留灰阶精度)、同时这么大数据量的运算再不采用浮点运算算法的话估计运算效率就会非常低下。好在现在的计算机性能也果真了得,因此这种基于节点的校色流程就得以在电影工业上顺利实现。
顺便地,由于具有了强大的计算性能和优秀的算法做支撑,图片的校色和色彩特性改变搭上了一次便车。这就是通过大数据量采样后的色彩信息进行数据映射,以达到让一个设备充分模拟另一个设备的目的,比如色域较大的艺卓CG系列显示器就可以模拟老珑管显示器的特性。
以此类推,自然可以通过胶片曝光标准色标的方式,记录下若干个色块,通过让记录下的色值与标准色之间比对,建立起合理的色彩对应关系(即著名的色彩查找表)。模拟胶片记录色彩的事情基本也就完成了。只不过就我对胶片的测试与观察经验上看,胶片毕竟是一种化工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质量离散性和色彩还原不稳定特性(不同染料层对光谱反映的非线性化响应特性)。故此,模拟出来的胶片色,实际上只是人的一个一厢情愿的虚拟结果罢了。反转片模拟的难度较小,负片由于涉及到色罩和负转正的客观条件,其中变量更多,规律性更弱,通过大数据量采样,设计固定算法的模拟在理论上说虽然可行但误差更大。
由此又引出另一个话题,即,模拟胶片色,作为我等业余玩家怀念胶片的一个乐子值得长玩。但作为职业选手或者有志于探索影像表现的装置艺术家的话,这就和以前研究冲卷秘方的暗房虫子一样钻牛角尖了。
下面是一张我模拟柯达反转片E-100SW的产物,采样点只用了2048个。实际来看,用这种方法搞出来的片子,让我损失了大约1/3~1/2EV的感光度。我用普通单反的12位RAW直接做的输出。 本帖最后由 南方胖子 于
01:45 编辑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kongking 发表于
胖兄太专业了,俺看的一头雾水
您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先假定ps的工作空间是ProphotoRGB,显示屏色域是sRGB。调图时有一个ProphotoRGB--sRGB转换,以便显示屏实时监视效果。由于目前显示屏制造的瓶颈,ProphotoRGB--sRGB转换在显示屏上显示的准确度有可能还不如较小的空间,如
AdobeRGB--sRGB转换显示的准确度好。是这样吗?大致是对了,逻辑上没错。
AdobeRGB& &sRGB&&ProPhotoRGB都是理论数据建立起来的色空间,倒是很均匀。
这样打个比方:
你有一个显示器,在它能显示最大色域的模式下,你做了一次检测,得到了这个显示器显示特性的描述文件。这个晚间描述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显示器设计上能还原的色域空间的描述记录。但这出现一个问题,在这种设置下,这个显示器尽管有最大新都的色彩空间(色域范围),但用这种状态下的显示器来还原一条N个灰度级的灰阶数据时却很难得到一条没有任何偏色倾向的灰阶。因此有必要限制这个显示器的色域范围(其实也就是RGB信号输出强度),在显示器信号输出有限制的条件下再次测量色标,重新得到一个此状态下的显示器特性描述文件就可以发现,色域实际是变小了,但灰阶的线性化好了。
站在色彩管理中色彩转换算法设计的角度上看,一个色域虽小,但线性化极好的设备对色彩还原会更为有利。所以这就是色域不是越大越好的实际证据之一。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假设,不支付任何而外代价的话,理论上视频也好,图片也好,记录下来后,再越大的色域里工作,理论上RGB三个通道的信息数据保留得会越多。
之所以说工作之用的色域不是越大与好的原因在于,就目前建立的几套色彩模型来看。范围越大,越不见得能得到RGB色阶线性化好的结果,所以眼下电影工业、图片/设计、印刷业普遍对工作色域(即工作色空间)的要求是除了要大,更重要的是按照这个色彩空间的坐标显示的色彩在“视觉”上要达到线性化。这个线性化包括色明度信息的线性化,还包括色相数据从明道暗的线性化。就这个要求来说颇不容易做到。所以在暂时没有更好解决方案的时候只能说——工作色域不是越大越好的话。胖兄太专业了,俺看的一头雾水
您的意思是不是这样:先假定ps的工作空间是ProphotoRGB,显示屏色域是sRGB。调图时有一个ProphotoRGB--sRGB转换,以便显示屏实时监视效果。由于目前显示屏制造的瓶颈,ProphotoRGB--sRGB转换在显示屏上显示的准确度有可能还不如较小的空间,如
AdobeRGB--sRGB转换显示的准确度好。是这样吗?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kongking 发表于
或者说色域更广采样更精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校色,甚至扭曲颜色而不至于损失太多的画质。但是我想,在有些极端校色手段使用之前,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前期拍摄时把客观条件再做得合理一些?能控制到前期的就不要留到后期。前 ...
------------------------------------------------------------------------------------------
看来胖子兄是个专业人士,跟你学了不少。
说到前期、后期,这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俺认识的职业摄影师大多主张相机直出,有个别极端的是只用相机直出,拒绝后期。
这需要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俺只能膜拜、自己绝对做不到。俺前期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力争榨干CMOS的信号捕捉能力的最后一滴油水。所以只拍RAW、不拍jpg。现场反差大时,就ETTR+中性白平衡(R=G=B),以便利用回放时的直方图榨干相机的油水,这样拍出的片子直出是惨不忍睹,一片绿哈!;再不行就不同曝光多拍几张,后期合成。所以,俺对后期的平台依赖性比较高。
好了,打住!不然俺自己歪自己的楼,不好玩哈
继续扒32-bit linear RGB colorspace的皮关于直出。
直出有两个定义,一是相机拍摄后即成品,文件不做任何修改;二是相机拍摄RAW文件,后期通过固定输出程序参数的方法出图。
方法一等于是拍反转片,出片之前极有控制,因而所见即所得。
方法二等于拍负片,记录RAW文件时对后期已经有了解,所以后期可以用一套预设值输出所有照片。
两种方法的前提都是摄影师对现场判断、对自用设备极端熟悉,对自己的后期了如指掌,所以可以选择直出这种高效的生产方式。
在电影上,一般来说电影的要求更高,特别是故事片,有足够的手段保证前期的精度,因而他们采取的是第二种方法。
一般流程如下:
前期:测光——控制光比——控制色温——控制曝光量——拍摄
后期:对采集到的RAW数据带入某软件做一级校色,即根据导演要求对色彩影调等大范围的东西做基础定调——然后再根据故事情节和气氛的要求对半成品的素材做二级调色(即艺术化或者主观性的色彩创作)——之后才是剪辑、编码、做成品这些流程。
这里头有个关键就是一级校色和二级调色的区别,一级校色就是要把灰蒙蒙的素材先搞正常(正常的标准在导演那儿)
,其次二级调色才是个跟艺术关联更紧密的活,它在一级校色得到了的好基础上才好再做创意。
回到平面摄影上,即便直出,建议也还是用RAW文件来搞。无非是你对整个流程了解越深,直出的片子就越接近成品。一般成品文件是8位/通道的tiff图,如果用相机直出的话固然可以,但如果你的客户后期还要面对多种输出介质的话,不利于人家做后期优化(即一级校色、二级调色之后的编码过程),这会降低你产品的任务兼容性,可能会损失不少订单。二拍摄RAW的话,最差也是12位/通道文件,后期针对印刷(四色、六色或六色以上带专色),多色打印、喷绘、激光彩扩等媒介就可针对媒介特性作出合理优化,产品任务兼容性不是就更强?
综上所述,即便是直出,对于靠片子挣钱的职业选手推荐还是拍RAW,用第二种方式交活计。
多说一句:做好自己合用的预设值,并且用这个预设值的特性前期控制好曝光,也和以前你用熟悉的反转片拍摄专题一样容易。一套个性化的预设其实就等于你自己个性化的胶片,不是吗?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其实这样表达更贴切点。
同样大小的色域
每通道采样精度越高,灰阶越丰富(分档越细),图片进行调整和扭曲之后剩余的层次就越多。对软件计算的舍入误差就越能容忍些。特别是色域越大,对灰度级的数量越敏感。胖兄的这个结论在我引用的那篇文章中被证实。他的结果是:32bit好于16bit好于8bit。实际图片显示16bit和32bit视觉差别不明显,但8bit就惨不忍睹鸟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kongking 发表于
欢迎看看兄参与讨论。
此文过于专业,看不太懂。初步理解似乎是说显示器、监视器色彩还原准确性与色域大小的关系,结论是:并非越大越好。
我倾向于赞成这个观点。
但是,这个结论如果用在图片后期软件的工作色域上,似乎说不通了。说得通。
假设,不支付任何而外代价的话,理论上视频也好,图片也好,记录下来后,再越大的色域里工作,理论上RGB三个通道的信息数据保留得会越多。
之所以说工作之用的色域不是越大与好的原因在于,就目前建立的几套色彩模型来看。范围越大,越不见得能得到RGB色阶线性化好的结果,所以眼下电影工业、图片/设计、印刷业普遍对工作色域(即工作色空间)的要求是除了要大,更重要的是按照这个色彩空间的坐标显示的色彩在“视觉”上要达到线性化。这个线性化包括色明度信息的线性化,还包括色相数据从明道暗的线性化。就这个要求来说颇不容易做到。所以在暂时没有更好解决方案的时候只能说——工作色域不是越大越好的话。 本帖最后由 南方胖子 于
21:50 编辑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分享一个连接,是讨论调色时选择不同bit(8,16,32)和色域(Rec.79,ProphotRGB)的影响。
http://wolfcrow.com/blog/should-you-raise-bit-depth-and-color-space-before-color-grading-part-one-8-bit-video/ 本帖最后由 kongking 于
21:38 编辑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我就看看 发表于
这里有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
http://www.filmak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159欢迎看看兄参与讨论。
此文过于专业,看不太懂。初步理解似乎是说显示器、监视器色彩还原准确性与色域大小的关系,结论是:并非越大越好。
我倾向于赞成这个观点。
但是,这个结论如果用在图片后期软件的工作色域上,似乎说不通了。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我就看看 发表于
32bit灰阶高很多,色彩更丰富有层次。其实这样表达更贴切点。
同样大小的色域
每通道采样精度越高,灰阶越丰富(分档越细),图片进行调整和扭曲之后剩余的层次就越多。对软件计算的舍入误差就越能容忍些。特别是色域越大,对灰度级的数量越敏感。
泡网分: 0.468
注册: 2009年03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倒是不专业,就是对高精度的话题感兴趣罢了。
另外根据理论公式计算了一点点采样精度对应灰阶的数据/截个图上来分享。
32bit灰阶高很多,色彩更丰富有层次。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倒是不专业,就是对高精度的话题感兴趣罢了。
另外根据理论公式计算了一点点采样精度对应灰阶的数据/截个图上来分享。
泡网分: 0.468
注册: 2009年03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非常感谢,正好摘录一些数据丰富我的资料库。关键还得看你的显示器如何。显示器和操作系统是色域应用里的最大瓶颈。所以windows没有mac在影视和平面加工方面的应用率也是正常的。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我就看看 发表于
这里有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
非常感谢,正好摘录一些数据丰富我的资料库。
泡网分: 0.468
注册: 2009年03月
这里有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
http://www.filmak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159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或者说色域更广采样更精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校色,甚至扭曲颜色而不至于损失太多的画质。但是我想,在有些极端校色手段使用之前,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前期拍摄时把客观条件再做得合理一些?能控制到前期的就不要留到后期。前 ...
------------------------------------------------------------------------------------------
看来胖子兄是个专业人士,跟你学了不少。
说到前期、后期,这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俺认识的职业摄影师大多主张相机直出,有个别极端的是只用相机直出,拒绝后期。
这需要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俺只能膜拜、自己绝对做不到。俺前期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力争榨干CMOS的信号捕捉能力的最后一滴油水。所以只拍RAW、不拍jpg。现场反差大时,就ETTR+中性白平衡(R=G=B),以便利用回放时的直方图榨干相机的油水,这样拍出的片子直出是惨不忍睹,一片绿哈!;再不行就不同曝光多拍几张,后期合成。所以,俺对后期的平台依赖性比较高。
好了,打住!不然俺自己歪自己的楼,不好玩哈
继续扒32-bit linear RGB colorspace的皮 本帖最后由 kongking 于
19:48 编辑
泡网分: 9.509
帖子: 5071
注册: 2011年03月
不记得是哪一期讲广色域话题的《微型计算机》说过,似乎是NTSC年修订版所定义的色彩空间最大,按照当时树上的说法,这是一个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可见光谱可以构成的颜色的色彩空间描述文件。但广播电视行业中似乎一直在遵循的还是老的NTSC1953.
当时这篇文章里还顺便提过一下,微软和惠普在sRGB的基础上重新定义过一个更广色域的理论色彩空间,但是没说具体超过AdobeRGB没有,也没说是否超过ProphotoRGB。
对于更广色域(超过AdobeRGB1998),个人看法是在拍摄鲜艳的花朵,逆光下的树叶和祖母绿的一些透光晶体会有很大的用,起码在照片或者视频必须在小色域媒介上展示时可以在前期把它们调整得更适合些。只不过话虽这么说,我觉得Adobe的产品在CS2之后在舍入误差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因此在多数时候没必要专门用NUKE之类软件来处理图片。可能由于国内能找到和谐版的原因,使用这些软件的代价尚不明显。但是,当一些超出了展示媒介精度太多的精度是否值得去保留?
或者说色域更广采样更精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校色,甚至扭曲颜色而不至于损失太多的画质。但是我想,在有些极端校色手段使用之前,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前期拍摄时把客观条件再做得合理一些?能控制到前期的就不要留到后期。前期能用好光线时就不要后期来增益。应该说不管运算精度有多高,一旦对RGB任何一个信号做增益或者负增益,层次减少或者说出现断层一定会出现。那么为了保证信息被采集后最大限度地呈现,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做好前期采样工作,而不是广泛依赖电影工业级的后期校正呢?
泡网分: 5.998
注册: 2013年10月
yczmc 发表于
要查查帮助文件看找个色彩空间是基于哪个色彩空间修改而来的。
ProPhoto RGB gamma是1.8
线性的话gamma值应该是1
我猜测你说的这色彩空间应该和Lightroom的Melissa RGB(ProPhoto RGB 为基础加载了gamma值为2.2色调响应曲线)类似,可能也是ProPhoto RGB加载了一条gamma值为1的色调响应曲线。查阅了Nuke_8.0v2_UserGuide,只找到了一句:Regardless of format,Nuke converts all imported image sequences to its native 32-bit linear RGB colorspace.
如果是ProPhoto RGB加载了一条gamma值为1的色调响应曲线,那是好消息;
如果是耍兄猜测的ITU R709,那就是个gamma值为1线性sRGB。尼玛,真要是这样,不是坑人吗
本帖最后由 kongking 于
17:03 编辑
泡网分: 7.242
注册: 2010年04月
职业选手继续
泡网分: 7.242
注册: 2010年04月
kongking 发表于
谢谢胖子兄和耍兄。
32位和线性的概念比较明确。我想知道的是这个色域是否是广色域,如果色域范围类似ProphotoRGB,
那是我想要的。
PS:最近无忌上用Nuke和 DR等视频平台对图片调色似乎很热,,对此我一直有个疑问,即-仅从保证图片质量来说,Photoshop怎么会不如视频平台呢?
诚然,Nuke和 DR采用32位浮点运算,理论上运算精度要高于Adobe的平台(PS只能部分支持32位);
但另一方面,PS等平台可以在很宽的色域下工作(我只用Prophoto色域调图),而Nuke和DR工作的色彩空间到底有多广,一直查不到说法。如果它默认是廣色域,色域范围起码大于AdobeRGB,加上32位浮点,无疑比photoshop有优势;
如果,仅仅是如果,默认的色域只相当于sRGB,还不能自选,那么,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RAW导入Nuke或DR时,自动转为线性的sRGB,必然会损失色彩信息。那么,在PS平台大色域下16位运算与Nuke平台小色域下32位运算比较,理论上那种更科学一些呢?
@南方胖子 @耍一耍 好像ITU R709基本上就是sRGB。这就没多大意义了。要查查帮助文件看找个色彩空间是基于哪个色彩空间修改而来的。
ProPhoto RGB gamma是1.8
线性的话gamma值应该是1
我猜测你说的这色彩空间应该和Lightroom的Melissa RGB(ProPhoto RGB 为基础加载了gamma值为2.2色调响应曲线)类似,可能也是ProPhoto RGB加载了一条gamma值为1的色调响应曲线。
泡网分: 7.242
注册: 2010年04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ProphotoRGB、AdobeRGB、sRGB都是已带入Gamma补偿值的色彩空间描述文件,数值上都已经不线性了。其中第一个是Gamma1.8、后两个是2.2.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色彩空间都可以用在每通道8位以上的色彩环境内。无非就是8位的话,每通道256级别灰阶,上升到16位/通道的话是65536级灰阶。
电影工业中,得益于计算机性能的发展,成品文件上正在流行10位/通道。而NUKE在编写程序时就用到了一个32位/通道,对应Gamma值为1的理论色彩空间,这与他是一个电影工业级色彩处理软件的背景分不开。它可以在导入BMCC、阿莱或者RED之类设备的RAW文件直接采样运算,并且带入使用者自行设定的一些色彩风格做一级校色。由于电影素材实际上都有多次的甚至是针对不同拷贝的具体的色彩处理和色彩的创意性编辑,因此需要对色彩信息进行多次,大幅度地更改,为了尽可能避免每次更改保存后产生的舍入误差,故设定了一个实际上大于电影机硬件色彩记录能力的理论色空间以方便后期操作(主要是防止编辑后出现色彩分层)。
应该说,这个32位的理论色空间和ProphotoRGB更接近些,只是ProphotoRGB仍然设置了补偿值。
当然没手头资料有限,我也没查到NUKE具体定义的白场色温、RGB数据的绝对色值等具体数据,初步估计其数值定义应该是和 ...已经很职业了!
&版权所有:&&&&
网站投诉举报电话: | 网站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能不能有NBA球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