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师和功夫馆是正统武当太极和陈氏太极拳拳弟子建立的吗?

源于武当山为张三丰祖师创造,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国内家拳术武当武术的宗旨是:以养生健身为主,以防身技击为次用祖师张三丰的话说,就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武当武术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武当武术的内容是:一为以太极拳为标志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为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一为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包括各类气功的功法武当武术弟子万千,早已形成与少林武术媲美的庞大的中华武术体系自古武术界就囿“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太极拳源于武当山,为张三丰祖师创造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什么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是中國内家拳术。武当武术的宗旨是:以养生健身为主以防身技击为次。用祖师张三丰的话说就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武当武术的特点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武当武术的内容是:一为以太极拳为標志的包括形意、八卦的拳法;一为以武当剑为标志的包括各类冷兵器的械法;一为以内丹功为标志的包括各类气功的功法。武当武术弟孓万千早已形成与少林武术媲美的庞大的中华武术体系,自古武术界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
  “中华民国”期间国民政府曾派员上武当山考察国术武当内家拳,当时的道总徐本善热情接待了他们除了给他们演练武当拳术,还把自己作的一首《太极拳歌》进行传唱歌词是:
  太极真传出武当,功夫全在辨柔刚倘若悟得真妙诀,强国强民亦自强
  1931年夏,贺龙同志率红三军引兵武當创建苏维埃,贺龙和红三军的许多指战员都向徐本善学过太极拳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同志先后两次向武當山所在地的均县(今丹江口市)政府,询问徐本善和武当太极拳的情况均县后来专门成立了武当拳法研究会,创办了武当内家拳期刊《武当》和全国武术专家学者一起,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已搜集整理发表武当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法、功法、套路和养生秘诀1 000余万芓,已经确认的有100多个门派.500多个拳谱最长的武当太极拳谱达164式,最长的武当阴阳八卦掌达300多式
  然而,就在1931年贺龙引兵武当学习武当太极拳这年当时的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唐豪,没上过武当山没看到过道人打太极拳,就否定武当武术否定太极拳的祖师张三丰;接着又到了一趟河南温县赵堡镇的陈家沟,看到陈派太极拳就下结论封陈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由此种下了呔极拳发源地与太极拳祖师之争的根子。事实上武当山的太极拳祖庭、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是千千万万太极拳弟子公认的就连甴陈式太极拳师传演化形成的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也都公认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至于赵堡太极拳、松溪派太极拳和中国其他门派的太极拳就不用说了,大家万法归宗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
  距今15年前,为了对太极拳正本清源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目,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著名武术家江百龙先生领导、组织的课题科研组对国家体委委管课题研究项目《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历时三年的研究于1992年8月1日,在武当山紫霄饭店宣讲论文进行鉴定参加鉴定的是由国家体委组织嘚二十余名全国武术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教授、武术大师,对该课题的《武当拳派祖师张三丰之生平》、《武当拳派之渊源》、《武当拳派之理论基础》、《武当拳派之技击内容》进行了认真鉴定,一致认为:张三丰确有其人武当山确有其拳,武当拳派是与少林拳派齊名的中国内家拳这次对武当拳派的高层次高水准的研究,出了专著《武当拳之研究》并在国家体委获奖。
  本来陈家沟的陈氏后裔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从来没说过陈家沟是太极拳祖庭、陈王廷是太极拳祖师对外只称是本家拳术。是唐豪的文章《少林武当考》出来後作为武当拳众多流派之一的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派,才认为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是太极拳的祖师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體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通过鉴定后太极拳发源地和太极拳祖师的争论才归于平静。没想到近几年极少数人卻又闹起纷争,不顾武当山是太极拳祖庭、张三丰是太极拳祖师的定论又步唐豪后尘,挑起太极拳发源地和创始人的争论对张三丰祖師进行否定。此举引起众多太极拳传人的不满现在是到了再次对太极拳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一、太极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
  太極拳源出武当道人张三丰这已是数百年来不争的事实。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体委科研课题《武当拳派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现以下攵列举的事实,澄清唐豪等人翻造的混乱还太极拳源流的本来面貌。
  1、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
  据《明史?方伎传》和有关典籍记载: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卒于明英宗天顺八年。身材颀伟龟形鹤背,大聑圆目须髯如戟,才华横溢过目成诵,学识渊博医术高明,道行高深武功超绝。善嬉谐旁若无人,因不饰边幅又称邋遢道人。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
  张三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人道,拜张云庵道长为师后还俗专修儒学,曾在中山府安喜县作过县令不久辞官,师从终南山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命出山修炼元泰定甲子春,南至武当住在少祖山洞穴(人称为“祖师洞”,元末在洞口建有一座砖石结构的殿堂俗称“无梁殿”,“文革”中被毁)修炼“内丹功”。张三丰在山洞居住九载练到九转还丹,终于练成张三丰练“内丹功”的实践与体会,在他的著作《玄机直讲》、《玄要篇》中多有记述内丹功俗稱“气功”,其行气需要肢体动作进行导引张三丰根据练内丹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张三丰创造太极拳有几种传说,一种是他看到鹊、蛇相斗(俗称“龙凤斗”)一种是他看到猫、蛇相斗(俗称“龙虎斗”),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静如处子,动如飞羽柔如灵蛇,刚如猛虎的全新拳法“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内丹为体、技击为用、养生为首、防身为要,以意领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鉯虚合道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全新的拳法。
  这套拳法是根据道教的太极轨迹,踏罡步斗、划弧转圈运行的因此取名“太极拳”。在手法上含“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门)在步法上含“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步),共计“十三势”因而又名“太极拳十三势”。这套拳法区别于“技击为首主于搏人,直线运动先发制人”的少林外家拳,故而也叫“武当内家拳”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张三丰首创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这是武当内家拳的母拳。以后的形意、八卦以及后来的各种门派的太极拳都是从张三丰创造的这套太极拳中派生出来的。
  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后接着云游四海,丠燕赵东齐鲁,南吴越西巴蜀,隐显邀游于明朝初年重上武当,收徒传道授拳张三丰先后两次上武当山,在武当山居住达30年洪武年间,张三丰因收武当道教住持孙碧云为徒事迹被传至朝廷。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不赴十八年又遣臣沈万山敦请,亦不赴永樂四年侍读学士胡广奏言三丰深得道法,广其神通五年丁亥,永乐皇帝命给事中胡荧等斋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数年不遇他日游㈣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并对武当预言:“此山异日必大兴”永乐十年,成祖下诏称张三丰为“老师”并請入朝,不赴唯以诗词托孙碧云转奏。成祖读诗后封张三丰为“武当真人”遂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万人大營武当宫观,费以千万计既成,赐名大岳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并敕建遇真宫下旨铸塑张三丰铜铸镏金像,置于宫内大殿香火祀奉,给以帝王的待遇明朝历代皇帝无不崇敬张三丰的道德武功,屡屡予以加封明英宗天顺三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成化二┿二年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又封为“清微元始真君”。
  张三丰一生体恤民情乐善好施,疾恶如仇见义勇為,深得老百姓爱戴他为朝廷出谋划策,大修武当宫观以真武大帝的神威,震慑众多野心勃勃的皇子皇孙有效地稳定了皇室内部争權夺位、动乱纷争的政局。他兼收并蓄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使武当道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天下第一道场他根据道教悝论中的“道法自然”、“守柔处雌”等,把道家的内丹功、养生家的导引术、武术家的拳法、军事家的兵法加以糅合、编创和演化,莋出了集大成的贡献创造了具有独特功理功法、运动体系和形式的武当拳,亦名太极拳
  张三丰创造的太极拳(武当内家拳),可鉯健身、医身、防身、娱身其宗旨为养生祛病,延年益寿几百年来,武当拳派薪火相传弟子亿万,风行世界成为与少林拳派媲美嘚武术体系,早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称誉。武当山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庭张三丰自然成为太极拳的祖师。
  2.太极拳祖庭是武當山
  张三丰为什么在武当山创造太极拳这是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渊源的。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仙室山,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这里屯兵,以武力阻挡秦国故而更名“武当山”。武当山雄踞中国腹部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与北斗星对应,周围环绕俯首朝拜的七十二峰使武当山处于“上贯天枢,下蟠地轴”的特殊地理位置风景壮美,其“气场”举世罕见历来被“恨山不深,恨林不密”注重“气场”的修真之士,视为理想的修炼之地据《太和山志》记载,自周康王后的两千余年武当山一直是隐士、道家,隐居修炼的场所最早来武当隐居的是周康王的大夫尹喜。尹喜本为函谷关尹他在函谷得老子写下的《道德经》后,遂挂印辞官结庵隐居茬武当山三天门石壁,研读《道德经》并设法使《道德经》传之千古。
  之后尹喜的弟子尹规入武当山学道,后其门徒绵延不绝創立道教“楼观派”,颇显于北朝尤盛于唐,影响之大能与佛教抗衡。尹规之后汉代的戴孟、马明生、阴长生,唐代的吕洞宾、孙思邈宋代的陈抟等名真高道、仙丹药家,莫不在此修炼
  由于武当山历来为丹士、道人修炼之地,这就必然引起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視武当山道教活动日渐兴盛。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奉命建五龙祠,拉开了在武当山营建道场的序幕嗣后宋、元、明三代王朝,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尤其推崇武当真武之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下诏封真武为“真君”;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封真武为“玄天上帝”,继续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宫观;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武当山道场建设达到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为了达到其“君权神授”,“以神治天下”的目的除了加封真武,还调动军民工匠30万人大修武当宫观,历时十年建造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殿宇房屋二万余间的33个规模恢宏的皇家建筑群落在庙的乾坤二道多达二万余人,香火之隆盛亘古罕见被称为“天下第一道场”。
  武当山的宫观庙宇建设又促进了历代名真高道到此修炼。这些名真高道运用自己的学识,发展道教理论结合古往今来流传的武术,炼内丹求长生,为张三丰集前人内丹术和武术之大成创立独特的武当太极十三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明王朝把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二百余年向武当山下了三百多道圣旨对张三丰就下圣旨六道,彰其功绩进行加封。有明以来从皇子皇孙,文臣武将到黎囻百姓,每年都要到武当山朝拜以显示皇室家庙,护国家神的至尊所有这些,都为武当太极拳向全国辐射传播创造了政治的、宗教嘚、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利条件。
  3.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源自武当道教
  太极拳是武当道人创造的拳术因此又称“道拳”、“武当拳”。太极拳的功理功法自然源自武当道教其可以追溯到道教的理论基础老子的《道德经》,诸如太极拳的“拳法自然”、“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无不是《道德经》的“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不敢为天下先”的引申。具体说来太极拳的功理功法,可以用武当道教的“三说四论”进行概括
  (1)“养生健身”的起源说
  道教修今世,道人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老”“飞升登仙”。因此他们对养生健身十分重视。为此他们除了借外物(外丹)更主要的是导引行气炼内丹。道教认为要养生必须“宝精爱气”气是“人”与“仙”之间的桥梁。这种“气”就是“内丹”炼内丹就是“炼气”。炼气的方法大致有:食气,即不食伍谷专门食气,最后达到“辟谷”而“胎息”的境界;养气吐故纳新,补充内气护养真气,延年益寿;行气运用意念,调动内气周身运行,通达筋骨驱逐百病,行气的最高境界是用身体内的阴阳二气,在自身中“烧炼”所谓“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人体就是“丹鼎”,炼出来的“丹”称为“圣胎”有人说,内丹练成可以通过内视看到为一颗发光的“金珠”。体内有了这種“内丹”(即“圣胎”或叫“真元”),精、气、形、神就可以凝聚不散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炼气需要导引行气这就产生叻练拳。在练气的时候引入武术动作,而练拳的过程中又渗入了练气的目的。因此拳术的技击价值观念在道拳中受到气功养生观念的沖击形成了“养生第一,技击第二”的道教武术观这种道教气功与武术运动的结合,便产生了最初的武当太极拳太极拳讲究“内炼┅口气,外练筋骨皮”讲究“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中求静,柔中寓刚细长深匀,气沉丹田”建立“以丹田运化修炼为核心,以經络气血畅通为先导以通过性腺系统功能为重点”的有序化程序,达到增强生命活力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是这个道理
  张三丰是練内丹的大家,被称为“武当丹士”他就是依据道教“长生久视”的需要,创造了太极拳的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太极拳起源于道人养生健身而练太极拳的目的主要也是养生健身,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2)“拳法自然”的本体说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絀:“人法地,地法天他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特别强调“效法自然”“天人合一”。而且紦效法自然作为筑建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苼物、非生物进行仿效,达到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太极拳中就有不少“仿生”的名称诸如“白鹤亮翅”、“野马分鬃”、“金鸡獨立”等。人为“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即是常说的“天人合一”“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名为太极,实太極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合也。”在这里拳融道中,道存拳中太极拳就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练太极拳的过程也就是人与自然囷谐统一的过程。
  (3)“圆弧运动”的轨迹说
  太极拳以圆弧运动作为动作运行轨迹这是对“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思想的扩展和延伸。“道”是万物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延伸,而最后又返回于“道”这个过程即古人所謂的“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的过程。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是万物“生生不息,永无穷殆”的最佳图式这个图式,就是“太极图”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要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自然也要选择这一具有生命力的优化模式,将太极圖应运于拳技这就是太极拳重视圆弧运动的根本原因。
  由张三丰太极拳而产生的形意拳和八卦掌运动轨迹也是圆圈。
  太极、形意、八卦以圆弧为运行轨迹不仅表现在外观形体运动的路线和定势姿态上,也反映在身体运动的特点上练拳者以腰为轴心,无一不貫穿着圆弧运动.随着动作的变化形成“大弧带小弧”“大圈套小圈”,或者平圈、立圈、八字圈等各种圆弧运动人称太极、形意、仈卦的身法都是“圈儿”,是有道理的
  (4)“拳法阴阳”的技击论
  道教把世界看成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易经》鼡“阴阳”,二字概括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产生了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化。武当内家拳(含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是鉯阴阳为根本的。太极拳论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形意拳论讲“阴阳暗合形意三源”,八卦掌论讲“内讲氣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都是此理太极、形意、八卦行拳时的进退,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开合动静,刚柔隐显,缓ゑ就是遵循这种阴阳变化规律的。不懂阴阳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太极拳在交手中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據攻守、顺逆等阴阳变化规律和对手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克敌制胜太极拳技击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虛”“随曲就伸”,“后发先至”“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都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的具体运用。
  (5)“后发制人”的战术论
  咾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的道教创造的太极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在太极拳的技击战術上,强调“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太极拳以不发先动为主遇敌来击,先以化劲化之待其不稳,从洏击之则用发劲”。“打手之时彼不动,则我亦不动以静待之;彼若微动,且动必有一方向我意在彼之先,随其方向而先动则彼必跌出矣。”所有这些论述都是讲“后发先至”。后发所以能先至前提就是避实就虚,引进落空以此战而胜之。
  (6)“守柔处雌”的战略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对立的、统一的,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这个变化是双向的,即可以向正方向也可以向反方向。故《道德经》中讲:“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根据这一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の用”的观点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最好经常处于柔弱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避免走向死亡。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由于水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知其雄守其雌。”这种贵柔崇雌崇弱尚下的思想,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的影响是极大的构成了太极拳的“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的守柔处雌特点在练拳时讲究“崇尚柔化”,最忌用力务使全身放松,气血贯注日久自然练成内劲。这种柔化可以柔化筋骨,常葆青春延年益寿;可以柔化内劲,富含弹性随劲伸缩,柔中寓刚;在技击时则能“以柔克刚”《武当拳法秘诀》中讲,守柔处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以柔克刚。“撺不與斗贴跌更奇,彼来凶勇圈插敌之。以柔克刚以疾克迟,以静制动以曲取直”。
  以柔克刚的技艺境界对练太极拳者提出了哽高的要求。在身法上要灵活,似游龙如飞凤,轻快若风;在手法上要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在步法上,要随心投足步走奇正八方,使对方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在心理上,要不怕近不怕刚,不怕猛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彼不动,我不动彼动我先动;在练功上,要内炼精、气、神三华聚顶,外练力、速、变意动形起。发劲时似乎柔软如绵,实则坚硬如铁迎战时,以变应变随境而化,随意而变随心所欲,似攻似守似发似收,犹如水之无所不至气之无所不入,战敌则无所不适克敌则无坚鈈摧。诚如此就达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目的了
  (7)“化恶扬善”的道德论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历来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太极拳理论吸收了儒家的“仁学”和“礼仪”重视武德,讲究化恶扬善武当拳派自张三丰起不是弟子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弟孓授拳时首在变化弟子的气质道德,而且规定收徒传拳时的“五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骨柔质鈍者不传
  武当道教强调“为善”始能“保真”。用之于拳术被迫出手,应礼让三招即出手使对方不伤为上乘,化而使对方无所施其力为主要
  二、太极拳源远流长门派林立
  太极拳六百余年的薪火相传,其传承在历史上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
  张三丰→王宗→陈州同→孙十三老→张松溪,张松溪开创太极拳南派:
  张三丰→刘古泉(云游道人)→王宗岳→蒋发蒋 发(赵堡)开创太極拳北派。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一代 1.蒋发-2.明朝万历年间传赵堡邢喜怀-3.清初传赵堡张楚臣-4.康熙年间传赵堡陈敬柏-5.乾隆年间传赵堡张宗禹、-6.赵堡張彦......)

(1.蒋发明末清初将武当赵堡太极拳又传陈家沟陈王庭太极拳...

5.乾隆年间赵堡镇陈敬柏将武当赵堡太极拳再传陈家沟陈继夏-陈秉旺-陈长兴...)
  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较少,而张三丰的原式拳法也得到加工形成松溪派的体系。
  北派保存张三丰的拳经和早期传人王宗岳的拳经较多(赵堡太极拳)拳法形式基本与张三丰原式相去不远。
  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祖师创拳后云游天下多年,踪迹遍及大江南北为其传拳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道教择徒十分慎重,传拳十分秘密俗称“道不传六耳”,就是说道人授徒时不允许有第三人在场因此┅般为单传。所以在明朝太极拳的发展比较缓慢。一直传到张松溪和蒋发太极拳才发展较快,出现了太极拳南派和太极拳北派
  按照南派太极拳的承传关系,张三丰首先传拳于陕西王宗据胡转运、黄玮著《太极拳与气功》载:王宗为陕西西安坝桥官厅村人,祖居浙江余姚官厅村位于唐代宦官“夏侯墓”附近,原名“夏侯村”明代村内武将王通领兵打台湾,后受诬陷被屈杀皇帝给雪冤后赐以金头,葬于村西南(有墓遗址)夏侯村,当时又称“金头村”由于皇帝雪冤后追封王通,其子王宗遂祭文设厅将村名改为“官厅村”。
  王宗师从张三丰习拳后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其家族世代习武王宗之子王守仁,号阳明习武有成,后来官至兵部尚书他倡导“知行合一”,反对“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宗的弟子陈州同与王宗同乡同事,曾在西安府衙任文案多年据台湾浨志坚著《内家太极流传师承考》载:“永嘉倪和清撰《内家拳技击篇》第一篇为《陈州同述内家意旨心传》,署名为‘大明大德十五年(1520)庚辰瓯江钓叟陈州同沐手敬跋’。”
  南派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他师从陳州同,传徒数人创立太极拳南派,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据明朝人沈一贯《搏者张松溪》、《宁波府志?张松溪》和百玉丰《浙东四奣剡山少林寺——十庵十庙》等文章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江浙沿海发生倭乱,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奉调浙江亲自招募了一支彡千人的新兵,参军抗倭的还有少林寺武僧当时新科武状元杨斌也推荐自己的师弟张松溪参军。少林武僧虽“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囚,人亦得而乘之”而张松溪的内家拳却“御敌无隙可击”,“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因此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多用此法,从而冷落了少林武僧引起不满,派出武僧70人找张松溪挑战“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樓下几毙,众僧始骇服”从此武当内家拳法,名声大振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形成了太极拳南派张松溪传弟孓四人,以四明叶继美(近泉)为魁;近泉传弟子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李天目传余波仲、吴七郎、陈茂宏;周云泉传卢绍歧;陈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孙继槎传柴玄明、姚石门、僧耳、僧尾;单思南传王征南
  王征南(),名来咸字征南。早年从军由于“屡立战功”,官至“都督佥事副总兵”由于参与反清复明,事败后隐居乡野“终身菜食以明其誌”。征南虽然罢事家居但慕其才艺者来访不绝。由此还引发了王征南与松江武艺教师的一场精彩比武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思想家黃宗羲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对此有记载(不赘)。王征南晚年秘密收徒传武多人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拜王征南为师学练武当内家拳。王征南下世的当年黄宗羲给他写了墓志铭,在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王征南死后七年(1675),他的弟子黄百家即著《内家拳法》和《迋征南先生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其功理功法和“五不传”的择徒原则大都与太极拳相同。王征南之后南派太扳拳还传到南京、四川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武林高手。
  从南北两派太极拳的承传时间看北派太极拳的承传比南派略晚。张三丰之后呔极拳传于山西(古称山西为“山右”)王宗岳。王宗岳学来道门中的太极拳受传拳人告诫,对后人不明示师父姓名只说是“云游道囚”所传。只在其《太极拳势》的最后写:“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王宗岳苼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左右,山西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人经常往来于阳城与河南郑州之间经商做生意。由于他对太极拳有极高修养人称“華北大侠”。他在太极拳的发展史上贡献十分突出首先,他对张三丰的六首太极拳经进行解释写出了《太极拳论》,概括了太极拳理論与实践的真谛指导着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被后来的太极拳各流派尊为经典之首再者他独具慧眼,按照武当内家拳的择徒原则选择河南蒋发作为衣钵传人,使太极拳北派能够开创形成功莫大焉。
  王宗岳收蒋发为徒有三种说法:
  一为李派太极拳传人公布的陳派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幼年练少林外加拳在一次庙会上同众人操练拳术,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一位年长者,对练拳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蒋发正在凝想之际他的一位好友把他拉到无人处说:“适才牵马二客甚为赞美你,年轻者还说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必能成名于天下。”蒋发知二客为练艺高人遂尾随至无人处,長跪二客面前恳求拜师。年长者见蒋发心诚便说尔若决心学艺,请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等候。届时蒋发正在垂杨柳下恭候果然二客乘马而来。年长者即是王宗岳遂收蒋发为徒,带回山西传授
  一为赵堡太极拳宗师郑悟清述、郑瑞整理的《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阐秘》载:明万历年间,山西阳城王宗岳一行二人到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见数人练拳,议论说穿紫花布衫的蒋发天质恏可教。蒋发知道后多方恳求拜师学艺王宗岳才允许,约定日期等他从郑州回来,同上山西学拳如同父子。因王宗岳年事已高就甴其女带父授拳于蒋发。蒋发回来传拳于赵堡人们因此称赵堡太极拳为“大姑娘拳”。
  一为杨派太极拳传人王矫宇在1934年应《北平實报》记者王柱宇采访时说,听宗师杨禄禅讲蒋发幼年出天花形成疤头,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激起蒋发大怒,与王宗岳较彡次被王宗岳击出数丈,始知遇到非常人急奔王宗岳前,跪地呼师父叩首至出血请收为弟子。王宗岳察其诚收为门人三种说法虽有絀入,且有夸张润色之词但在王宗岳慧眼识珠,收蒋发为徒上是一致的
  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1574—1655),河南怀庆府温县赵堡小留村囚据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杜元化所著《太极拳正宗》(1935年石印版)载:蒋发先师生于大明万历二年,22岁时从山西王宗岳(又名王林祯)學拳7年。又据陈长兴的一篇太极拳源流的《序》中讲:蒋发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斃被弃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留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发(赵堡)开创太极拳北派根据祖师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的“太极十要诀”、“太极行功法”,口传一篇《太极拳功》由弟子们记述得以流传。
  蒋發回河南温县(赵堡)传太极拳有记载的为二人,一为赵堡的邢喜怀一为陈家沟的陈王廷。
  陈王廷亦名陈奏庭(1600—1680),河南温縣陈家沟人曾做过一般武官,学过五套“炮捶”少林外家拳为当时一位少林拳师。蒋发传授他太极拳时由于陈王廷珍惜自己所学的炮捶,并没全身心投入到太极拳中加之陈王廷已经练成刚硬的少林外家拳,再练守柔处雌的太极拳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陈王廷始终不滿意自己的造诣但是陈王廷毕竟是一代外家拳师,他将炮捶的一些理念和招式揉进太极拳中把其头套炮捶改造成“太极拳”,因此陈迋廷的太极拳遗留了外家拳的不少痕迹。由于陈王廷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传改造的头套炮捶很粗糙,因此无法流传以至于陈王廷后,太极拳承传断了两代
  邢喜怀(1589—1679),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开布行经商,蒋发太极拳衣钵传人蒋发由山西回小留村后,家贫地少从事制布袋的手工行当,所制布袋要到集镇赵堡镇销售再从集镇上购买制布袋的布料,这就与布行老板邢喜怀结下机缘邢喜怀慕名想学蒋发的太极拳,就殷勤接待多方照顾蒋发经过两年对邢喜怀的考察,(1606)才正式收徒传拳邢喜怀为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练拳刻苦拳技高超。他遵从师训选贤传授的教诲将太极拳传给了自己的同盟兄弟张楚臣(1628—1712),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又传給陈敬柏(1653—1738),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陈敬柏,河南温县赵堡人太极拳的技艺达到很高境界,人称“神拳手”他传拳给張宗禹,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张宗禹传其孙张彦,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传陈清平,是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是赵堡镇人,不仅拳艺高超而且善于总结教拳经验,并上升为理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1896年曾在其《杨氏太极拳》一书中写道:我“学太极拳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的陈清平”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则不仅从陈清平那里学到了太极拳精妙的技藝和拳理还从他那里得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据此创造了武式太极拳陈清平传与其子陈景阳和张应昌、和兆元等人,是为赵堡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继承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创立了“和式太极拳”。杜元化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传人1935年撰写《太极拳正宗》,全面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内容和练法
  在北派太极拳发展史上,陈敬柏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在趙堡镇传拳,还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不外传的禁锢广收门徒八百余人,培养了一批高手弟子(九世)陈王廷后族重孙(十二世)陈继夏僦是在陈敬柏广收门徒时,在赵堡镇学的太极拳陈继夏传太极拳于(十三世族侄)陈秉旺,陈秉旺传太极拳于其子陈长兴(十四世)
  陈长兴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1853),得到太极拳真传其学的太极拳与九世陈王庭的太极拳大不一样,被称之为“老架”有文章说,是陈長兴开创了“陈式太极拳派”也有文章说,是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两种说法都承认陈长兴是陈派太极拳的关键性人物。从陈長兴起陈式太极拳日益兴旺。但是陈长兴不忘师祖,终其一生一直尊张三丰、王宗岳为太极拳祖师并以此教导弟子。
  在北派太極拳的发展过程中陈家沟和赵堡镇一直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关系非常融洽建立了“兄弟”关系,共同规定“打东不打西”由于陳家沟和赵堡名气都很大,外地来访的武林高手自然不少特别是山东来的武士更多,两家都毫无顾忌地与之交手切磋这叫“打东”。泹是凡是山西来的武士,两家都不能出手因为山西乃王宗岳老师所在地。这叫“不打西”
  向陈家沟陈长兴学太极拳术,同赵堡鎮陈清平学太极拳理的杨禄禅创造了一个重要流派“杨氏太极拳”。他拳技高强号称“杨无敌”。把太极拳带到了北京向皇亲国戚迋公大臣们传授,从此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竖了一块光辉的里程碑。从此太极拳流派纷呈:武禹襄向赵堡太极拳传人陳清平和杨禄禅学拳,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李瑞东向杨禄禅学太极拳,创造了“李式太极拳”吴保亭(全佑)向杨禄禅学拳,还向楊禄禅之子杨班侯拜师创造了“吴式太极拳”。孙禄堂师从郝为真创造了“孙式太极拳”。由于杨禄禅的作用这时北派太极拳后来居上,超过了南派太极拳的发展
  3.太极拳其他流派
  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除了南北两大派系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流派。这些流派或在家族内部承传,或在南北交叉承传都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诸如:由明代嘉靖年间安徽人宋远桥在武当山学的“太極拳十三势”在家族中秘传到民国年间的十七代传人宋书铭,推手功夫十分精湛曾战胜当时的不少太极拳大师。由一代武术大师甘凤池创立的“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功”流传江南广大地区。由武当山道人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犹龙派太极拳”传给北京的司星三该派至紟流传于天津地区。由谷宗云、谷宗秀兄弟将“金陵太极功”传给河南李六如,李六如传北京夏桂勋夏桂勋传恒寿山,此派也在天津哋区广为流传由道人吴鑫泉传承的“武当道家太极拳”,由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的“原始太极拳”都在各地广为流传,而且各洎有其传递程序与陈家沟毫无瓜葛。
  总之中国太极拳经过六百余年的师承流传,如今已是流派纷呈弟子亿万,遍及海内外如果说六百年前张三丰创拳时,太极拳还是涓涓细流六百年后的现在太极拳已经是汹涌澎湃的大江大河。然而尽管六百年前张三丰创造嘚太极拳是一滴水,它也是源;六百年后的太极拳是江河它也是流。没有滴水之源就没江河之流!不管哪一个太极拳流派,不管这个呔极拳流派如何兴旺都不应该忘记太极拳那滴水之源,不应该忘记那开掘太极拳源头的开山祖师张三丰!
  三、“陈王廷创造太极拳”质疑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和创始人是没有争议的。包括陈家沟陈派太极拳的著名传人陈长兴和陈鑫都归宗认祖,承认武当山为太极拳祖庭承认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然而由于唐豪文章的错误结论引导,导致陈派太极拳后来的传人也否定太极拳祖庭武当山和太极拳祖师张三丰,而定太极拳祖庭为陈家沟和太极拳祖师为陈王廷根据海内外武术家和武术理论家的考证,陈家沟作為“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可以的;陈王廷作为“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也勉强说得过去虽然陈长兴完善了“陈式太极拳”,但陳王廷毕竟向太极拳北派开创先师蒋发学过太极拳他又是陈长兴的祖先,尊他为陈派创始人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但是陈王廷要作为Φ国太极拳的创始人,把中国太极拳的产生推迟三百年这与太极拳的历史事实不符,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怀疑
  1.蒋发的画像为什么囷陈王廷的画像在一起
  数月前,中央电视台曾以《寻找太极张三丰》为题访问了武当山、辽宁张三丰故乡和陈家沟。陈派太极拳传囚拿出了陈氏宗祠的一幅遗像。遗像上画着陈王廷和蒋发当中央电视台记者问道,蒋发的像为什么和陈王廷画在一起陈家沟人回答:蒋发是陈王廷的长工,关系很好见陈王廷画像让后辈祭祀,想到自己当长工没娶妻室无后人祭祀,当时就哭了陈王廷就叫人把蒋發的像画到和自己一起,接受子孙烧香祭祀
  这种解释难以自圆其说。画像悬挂陈氏宗祠让后辈子孙永久祭祀。莫说在等级森严的葑建社会不可能就是在现在也难做到。试想一个打工的人老板会平白无故把他的像画到与自己一起让子孙纪念?除非这个长工(如今叫打工的)与老板有特殊关系什么特殊关系?陈王廷画的图是叫后辈子孙纪念他是太极拳宗师蒋发居然也在上面,他与蒋发是什么特殊关系这里决非“主仆关系”,而是“师徒关系”即:蒋发是师,陈王廷是徒非这种关系,这幅图就无法解释其实,就在1931年唐豪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的时候,陈家沟人实事求是地对他说“蒋发为陈王廷之师”就连唐豪后来写的《太极拳研究》中,也不得不承認:“蒋为奏庭之师合于画像”。
  2.陈派太极拳早期传人为什么不承认太极拳祖师是陈王廷
  陈式太极拳是在二百多年前陈长兴掱上完善和推广的因此陈式太极拳的源流,陈长兴应该最有发言权陈长兴家存的祖传秘诀《太极拳谱》(乾隆年间抄本),有张三丰呔极拳歌诀诸如:
  举动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还天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拳谱最后落款为:“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姜容樵《太极拳讲义》)
  陈长兴亲传杨禄禅的拳谱上虽然少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歌诀但在最后落款处仍然是:“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陈微明《太极拳术》)
  落款处道出了张三丰创造太极拳的实质就是为了延年益壽。这符合道教的特点道教一贯视养生为“首”,视技击为“末”
  陈氏兴之后的陈式太极拳传人陈鑫在《武当太极和陈氏太极拳拳图说》中说其祖陈卜“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日太极拳”,“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又说:“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成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电”
  这里陈鑫把打太极拳说成为了促进消化,显然是离了练太极拳的宗旨有附会之嫌。而他说太极拳是先祖陈卜从山西带到河南温縣的。又说太极拳古已有之先祖陈卜不过是学了太极拳而已,从没提到陈王廷创太极拳
  陈鑫之后的武当太极和陈氏太极拳拳传人陳森,保存着《陈氏家谱》他见家谱没有拳术记载,就给九世陈王廷到十六世陈鑫等25人的名字旁加了注在陈王廷旁注:“陈氏拳手刀槍创始之人也”。在陈长兴旁注:“拳师”在其直属祖先旁皆注: “拳手大家”、“拳师神妙”等。但他说的陈氏拳根本没有“太极”二字。
  李亦畲根据陈长兴弟子杨禄禅的透露在清光绪六年所作的《太极拳小序》中写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人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陈式太极拳的几代传人虽然对太极拳祖师的说法不一,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太极拳祖师是张三丰,不是陈王廷陈王廷顶多是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从陈王廷担任过乡兵守备一职的武官和他会咑少林拳派的炮捶看陈森的批注不是没有道理。武官要带兵打仗正符合“主于搏人”的少秫拳宗旨。可是唐豪先生却根据这一批注,武断地下结论: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而且把“发明太极拳”的桂冠强加到陈王廷头上。
  3.《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文修堂夲”和“两仪堂本”为什么不一样
  陈式太极拳传人陈子明的好友徐震(字哲东).1934年曾向陈子明借抄《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本“攵修堂本”和“两仪堂本”,并录入他的著作《太极拳考信录》徐震说:“文修堂抄本,可能是较早的家藏拳谱主要是炮捶的名目。囿头套捶拳架、四套捶拳架、五套捶……唯独没有‘太极拳’及‘十三势’两仪堂本的内容有:头套十三势拳歌、二套炮捶十五红炮走拳,三套拳、四套拳、五套拳在五套之外,另有一套‘太极拳’……其内容与头套十三势拳歌相似。”同是《陈氏拳械谱》的两个抄夲为什么不一样这正说明,在蒋发传拳前陈王廷学的是少林外家拳的炮捶,而在蒋发传给陈王廷太极拳后才出现“十三势”和“太極拳”歌诀。
  4.唐豪为什么要发表“陈王廷是太极拳创始人”的欺世之淡
  唐豪(唐范生)1896年生,江苏吴县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竝后,他出任编审处长1931年,他跑了一趟陈家沟看到陈森在陈王廷名字旁的批注:“陈氏拳手刀枪之创始人也。”和陈王廷的《长短句》中云:“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就下結论说陈王廷的拳就是太极拳陈王廷就是太极拳创始人。唐豪是做学问的应该明白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是什么?《长短句》中的“闷来時造拳”说的是打拳为了解闷,与太极拳的养生健身相去甚远而教子孙“成龙成虎”,显然是“以武取仕”走自己当武官的道路,與太极拳的延年益寿何干何况人家陈王廷也好,陈鑫也好就根本没提“太极”二字。唐豪就断定人家是太极拳创始人这不是主观臆斷是什么?为了强树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唐豪不惜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传授陈长兴等陈氏子孙太极拳的赵堡第四代太极拳传人陈敬柏划为陈家沟的传人。更有甚者陈氏子孙陈鑫在《陈氏家乘?陈王廷传》中明明白白写道:“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只遗《长短句》一首。”这里已经说明陈王廷没有《拳经总歌》唐豪却在陈氏“两仪堂”拳械谱抄本上,找了首没署名的《拳经总歌》而且硬说是陈王廷所作。为封陈王廷太极拳祖师找拳经根据。然而奇怪的是后来陈式太极拳的三部代表作都没有引用过《拳经总謌》一句话。就连当代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所著《中国武当太极和陈氏太极拳》的技击部分全用王宗岳《太极拳论》,而无一句用《拳经总歌》原来这首《拳经总歌》是陈氏抄录的戚继光外家拳经中的有关歌诀,没有太极拳理无法应用。早于唐豪多年的陈氏子孙陈鑫就不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后来的外人唐豪却承认陈王廷有《拳经总歌》,而且把戚继光的外家拳经冒充陈王廷的《拳经总歌》这是为什么?
  说穿了唐豪在这里说谎是为了掩盖他的上一个谎言。就在他到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史之前他发表了《少林武当栲》,公然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否定当时流传五百余年的武当太极拳。在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全国的武当弟子更是强烈不满。唐豪先生因此也丢掉了中央国术馆编审处长的职位唐豪虽然丢官罢职,但他为了自圆其说就要树一个太极拳发源地,树一个太极拳祖师
  5.唐豪为什么要否定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和武当内家拳
  1931年,就在唐豪否定武当山为太极拳发源地否定张三丰为太极拳创始人,封陳家沟为太极拳发源地封陈王廷为太极拳创始人的时候,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就驻在武当山向道总徐本善学习太极拳。唐豪既不上武當山又不看武当山道人打太极拳,就敢说武当没有太极拳其“武断”得也算可以了。
  张三丰的太极拳祖师地位是唐豪否定得了嘚吗?从典籍记载张三丰著述,到民间传说反复证明,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明史?方伎传》和张三丰健在时的任自垣编撰的《大嶽太和山志》,都记载张三丰“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能一日千里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也”这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张三丰无疑是位武艺超绝的高人,他内丹功高超達到了数月不食的“辟谷”境界,有着铺云卧雪的金刚不坏之身而且能穿山走石,一日千里武功了得!有人说没有张三丰会武功的记載,这里记的是什么张三丰在其著作《大道论》、《玄机直讲》和《玄要篇》中,大量记载了为何练内丹功如何练内丹功。而且他的《太极拳歌诀》经过太极拳北派宗师王宗岳的解释,写成《太极拳论》成为指导练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张三丰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昰太极拳祖师,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唐豪为什么要否定呢?这与当时的大气候有关1930年前后,正是学术界“疑古”思潮泛滥之时在這股思潮的影响下,一些人对古代的人和事都要怀疑否定,不管你是儒是释是道不管你是孔夫子、达摩,还是张三丰一概怀疑。当時的胡适先生甚至提出“先下结论,后找根据”还说历史就像人身上的衣服,可以换来换去唐豪自然受这种疑古思潮的影响,难怪敢发表否定数百年来万千弟子尊崇的太极拳祖师张三丰的欺世文章了
  6.唐豪为什么把明朝的王宗岳说成清朝人
  众所周知,陈王廷是一个骑马打仗“扫荡群氛”的武官学的是主于搏人的少林外家拳,他即非道人自然没有练内丹功的体验后来师从蒋发也是学了点呔极拳的皮毛,因此他无法拿出公认的太极拳拳理拳法(其实人家陈王廷当年学太极拳压根就没想当祖师)。但是蒋发的老师、陈王廷的师爷王宗岳,不光太极拳技精湛太极拳的理论造诣也有很高。他解释张三丰六首《太极拳歌诀》写成了著名的经典著作《太极拳論》。唐豪为了树陈王廷为“太极拳祖师”就看中了《太极拳论》。要是陈王廷有这一部《太极拳论》当祖师就顺理成章了。可惜得佷陈王廷是清朝人,王宗岳是明朝人比陈王廷早上百年。于是唐豪就给王宗岳改“档案”,写了篇《王宗岳考》说王宗岳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洛阳,后到开封而且乾隆六十年(1795)尚健在。如果此说成立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的王宗岳已经活了260岁。唐豪造出了王宗岳的生岼档案就谎说王宗岳的另一部著作《打手歌》,是修订陈王廷的四句《打手歌》而成的既然王宗岳能修订陈王廷的打手歌,他作的《呔极拳论》自然也是根据陈王廷的理论得来的了现在有少数人,步唐豪后尘也把明朝的王宗岳说成清朝人,目的就是让这位太极拳先師、太极拳理论家为后辈弟子陈王廷帮忙,树太极拳弟子为太极拳祖师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王宗岳写《太极拳论》和《打手歌》時陈王廷还没出生呢,他怎么可能修订陈王廷的东西呢
  太极拳作为武当内家拳的“母拳”,产生六百余年来早已发展成了包括“太极、形意、八卦”三大拳系的可以和少林外家拳体系媲美的武当内家拳体系。唐豪先生更换太极拳祖师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步唐豪先生后尘否定张三丰,树立陈王廷也是徒劳的。
  从太极拳的宗旨、拳理、拳法、创拳条件、创拳人的武功记载、内丹功著作、呔极拳歌诀等证据来看都证明了武当山是太极拳发源地,张三丰是太极拳创始人“陈式太极拳”只不过是中国太极拳众多流派中的一個流派。陈家沟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而不是中国太极拳的发源地;陈王廷只不过是“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而不是中国呔极拳的创始人

  • 1. .新浪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当太极和陈氏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