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新创意

来源:《求知》2006年第05期 作者: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国际学术界一致认为,创新型国家是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4个基本特征:L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泛%以上;2.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一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一30%以下:4.创新产出高。匕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泉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的99%。 相比之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目前较弱,20(科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中国科学院未来几年内将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 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建设以下 科技创新基地:1.信息科技创 新墓地;2.空间科技创新基地;3.先进能源科技创新基地;4.纳米、先进制造与新材料创新基地;5.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6.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7.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8.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9.资源与海洋科技创新基地;10.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综......(本文共计1页)
相关文章推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年03期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年03期
《工程质量》2006年03期
《求知》2006年05期
《求是》2006年02期
《甘肃科技》2006年03期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经济纵横》2006年06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年05期
《河北法学》2006年11期
《中国监察》2006年24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主办: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出版:求知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天津市创新人才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创新人才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类&&&&型专业用语隶&&&&属一类人适&&&&用所有人
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虽然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并列的。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在国外的有关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与“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一些相关的概念如“creativemind”、“creativeman”、“criticalthinking”等,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
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
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早在20世纪初叶,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至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美国有许多大学其实都在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已有35名、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该校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该校规定:“MIT的本科教育扎根于广泛的学科领域,结合这些学科的力量来形成对价值和社会目标的看法。除了广泛的自由学习的机会之外,还鼓励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继续学习的兴趣,并成为创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够独立追求学问”;“MIT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有一些共同点,即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但是又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概念,而国外只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其二,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国外则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三,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差异很大,有的受领导人讲话或政府文件的影响较大,有的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较大,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缺乏支持其概念的理论基础。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多是把当代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的产物。
我国在创新人才理念上的局限性,容易导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如有的把创新人才与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动手能力,而把创新能力与知识对立起来;有的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就是为学生开设几门“创造学”、“创造方法”课程,而把所谓的创新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对立起来。掌握了所谓的创造知识、创造方法的人未必就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在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上,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艺型人才等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是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造性,都需要成为“创新人才”。
2.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
3.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使他们成为一个作为人的人、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人才就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4.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都是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异同。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
5.创新人才的通俗特征: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不创新,就灭亡。——
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什么是创新精神?_百度知道
什么是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提胆大、说法、做法)、创新兴趣;不喜欢一般化,只是课调错畏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追求新颖,说自己的话、创新胆量,坚持独立思考,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探索新的规律; 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新的方法、物品,才能顾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决心,而是要团结合作;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习惯),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方法、理论, 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权威、不怕犯错误。例如,并不是虚无主义地怀疑一切…“总之、固执己见;不滑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 刨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而是统一的。例如、审美观的制约、总结的方法)、价值观,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狂妄自九;不墨守陈规(规则、孤芳自赏: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不人云亦云,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唯书唯上,与其他方面的科掌精神不是矛盾的、说法、独特、建立的理论,并不是不倾听别人dt童见,不断追求新知;不僵化、相互交流,方法:创新精神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工具、材料;不迷信书本,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异想天开,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边是当代创新恬动不可少的方式、呆板,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权威,同时创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麓规律为前提, 不人云亦云,同书事和权威质疑、与众不同,走自己的路、独特,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倡新颖;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要用全面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 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
首先,要理解这里的【创新】含义和功能,即改变现状。
【问】: 什么是创新思维 【答】: 为了实现【创新】作用而采用相应的思维,这些思维就称为创新思维
其他类似问题
创新精神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出自 MBA智库百科()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
技术创新(Technical Innovation)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是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而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和有密切关系,又有所区别。技术的创新可能带来但未必带来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可能需要但未必需要技术的创新。一般来说,运用同样的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生产同样的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具有成果的特征,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现;技术创新具有过程的特征,往往表现得更加内在。产品创新可能包含技术创新的成分,还可能包含商业创新和的成分。技术创新可能并不带来产品的改变,而仅仅带来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作业过程从而减少资源消费、能源消耗、人工耗费或者提高作业速度。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以带来全新的,技术研发往往对应于产品或者着眼于;而新的产品构想,往往需要新的技术才能实现。
  作为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J·A·Schumpeter)在他的(1912)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创新就是把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他把创新活动归结为五种形式:
  1)生产新产品或提供一种的新质量;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或新工艺;
  3)开拓新市场;
  4)获得一种或的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或。
  熊彼特之后,在发展的过程中把创新区分为技术创新和。
  技术创新是指人类通过新技术改善的。技术创新不是纯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次。
  特别强调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他把企业家定定义为具有创新才能的人。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没有,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把科学家的发展创造成果引入经济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创新可以或提高,从而使实行创新的厂商在中占据优势,获得。超额利润的引诱会促使其他企业纷纷模仿,创新及模仿浪潮必然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也就是说,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转换媒介,把科学技术与和发展联系了起来。
  进入21世纪,推动下的形成及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认为技术创新是各、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与的“”共同演进的产物。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急需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通过结构的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打造用户参与的模式。
  1)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与引进。而技术创新是“生产函数的移动”,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目前在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
  2)技术创新也不同于。()把研究开发定义为:“研究和实验开发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并利用这一知识进行新的发明。”是创新的前期阶段,是创新的投入,创新成功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基础。
  3)技术创新与模仿、扩散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是指企业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是创新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模仿不只是简单地仿制,它包含着渐进的创新、对原设计的不断改进。如录相机是美国公司的创新,但日本通过模仿掌握这项技术后,对产品进行了改进,使录相机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扩散是指创新的成果被其他企业通过合法手段采用的过程。创新的潜在效应一般通过扩散逐渐得以发挥。正是因为模仿、扩散,创新才引起的改变。
  根据的代表人物和的研究,决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三个:
  1、竞争程度
  竞争引起技术创新的必要性。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技术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好处,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每个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击败对手,保存和发展自己,获得更大的。
  企业规模的大小从两方面影响技术创新的能力,因为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并承担一定的风险。规模越大,这种能力越强。另一方面,的大小影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它在技术上的创新所开辟的市场也就越大。
  3、垄断力量
  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就越强,别的企业难以进入该行业,也就无法模仿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垄断厂商技术创新得到的就越能持久。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竞争”即下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在这种中,技术创新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预计能获得而采取的技术创新。二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主要以企业活动为基础,企业的创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动力和机制。在条件下,作为自主经营、的,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争取,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要扩大市场,就必须在成本、产品质量、上占优势,这就迫使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在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也需要有良好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获取高额利润,只有当对经济前景有乐观的预期时,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这就要求能稳定增长。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就是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完善的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后盾,否则,技术创新的风险使一些企业难以承受。国家还应从、、等方面保证技术创新的资金供应。
  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1、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
  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中的产品创新或,而或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
  这是对技术本身重要性的强调的观点,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把握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技术的开发。在实践中,这一观点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对已有太久的隔离。因为在下,这些企业无需技术的开发就能生存甚至“发展”,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这一现象至今犹存。下大锅饭的“香甜”仍让这些国有、回味,这些企业的运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对过去的依恋与固执。对的强调,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重视技术的开发,重视技术开发机构,主动或被动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从政府的行为看,政府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某种程度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开发方面的服务。同时,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对企业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技术开发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更多的关注。当然,对知识积累和技术开发人才的重视也是该观点中的应有之意。毕竟,技术的开发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技术人才为条件。
  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也是显然的。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同样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这一观点理论上的危害是将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技术开发——当作技术创新。这一观点指导下的实践会出现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如今同样存在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成果难以转化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观点的危害性。这一种认识的泛滥,无疑会强化只考虑技术开发本身的可行性的技术开发模式的继续存在,阻碍技术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步伐。
  2、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
  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技术的利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理论范式的突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一突破,对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促进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技术开发成果限于文章、的尴尬局面也将被打破,经济的增长具有了更可靠的技术保证。
  然而,正是这一观点的成功之处,带来了它的明显的不足。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从理论角度而言,只强调经济行为,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从全社会来讲,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将使技术的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技术的利用也就失去源泉,成为无本之木。在纯粹的市场导向下,对技术进行利用的结果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一种观点尽管相对于上种观点而言,有了更多的可取之处,但仍然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择。只有充分融合上述两种观点,才可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和划分,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看法,既然技术创新是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第一次商业运用,那么技术创新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从新的产品或工艺创意到真正商业化的过程。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运行过程的实际情况,可以把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以下六阶段。
  1.创意思想的形成阶段
  创意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创新思想的来源和创新思想形成环境两个方面。创意思想可能来自科学家或从事某项技术活动的工程师的推测或发现,也可能来自市场营销人员或用户对环境或市场需要或机会的感受,但是这些创意要变成创新还需要很长时间。从创意到创新大约用了200年,是100年,而航天飞机更长。创新思想的形成环境主要包括、宏观政策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
  2.研究开发阶段
  研究开发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新技术,一般由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组成。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目的是很实际的,那就是开发可以或可能实现实际应用的新技术,即根据本企业的技术、经济和市场需要,敏感地捕捉各种技术机会和,探索应用的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研制出可供利用的新产品和新工艺是的基本内容。研究开发阶段是根据技术、商业、等方面的可能条件对创新构思阶段的进行检查和修正。有些企业也可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购买技术或专利,从而跳过这个阶段。
  3.中试阶段
  中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试生产的全部技术问题,以满足生产需要。小型试验在不同规模上考验技术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可行性,解决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和工艺问题,是技术创新过程不可缺少的阶段。
  4.批量生产阶段
  按商业化规模要求把中试阶段的成果变为现实的,产生出或新工艺,并解决大量的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工艺问题。
  5.市场营销阶段
  技术创新成果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市场的接受程度。本阶段的任务是实现新技术所形成的与,包括试销和正式营销两个阶段。试销具有探索性质,探索市场的可能接受程度,进一步考验其技术的完善程度,并反馈到以上各个阶段,予以不断改进与完善。市场营销阶段实现了技术创新所追求的,完成技术创新过程中质的飞跃。
  6.创新技术扩散阶段
  即创新技术被赋予新的用途,进入新的市场。如雷达设备用于机动车测速,微波技术用于微波炉的制造。
  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各阶段的划分不一定十分明确,各个阶段的创新活动也不仅仅是按线性序列递进的,有时存在着过程的多重循环与反馈以及多种活动的交叉和并行。下一阶段的问题会反馈到上一阶段以求解决,上一阶段的活动也会从下一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中得到推动、深入和发展。各阶段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和促进,形成技术创新的统一过程。
  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从一个当初年产不到2万台的毫不知名的空调小厂,一跃成为今天拥有珠海、重庆、合肥、巴西四大生产基地、超过4万人、家用空调年产能力2500万台、商用空调年产值50亿元的知名跨国企业。2007年,格力电器实现380.41亿元,12.70亿元。1995年至今,格力空调连续13年产销量、均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2005年至今,家用空调产销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
  (一)企业背景
  公司自1991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专业化”的核心发展战略,以“创新”精神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以“诚信务实”的赢取市场和回报社会,使企业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家电市场中连续多年稳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格力空调奠定了国内空调市场的领跑者地位,格力品牌深入人心,并以“精品空调,创造”和“买品质,选格力”著称国内空调市场,在广大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先后多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进出口企业红名单”、B.I.D“WQC国际之星金奖”、B.I.I)“杰出成就和商业声誉国际质量最高奖”等知名荣誉。2005年以来,连续三年被授予中国“节能贡献奖”称号,是空调品牌云集的广东省内唯一连续三年获得这一称号的空调企业。2006年3月,格力被巴西民意调查局授予“巴西人最满意品牌”称号。2006年9月,格力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世界名牌”称号,成为中国空调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世界名牌。2006年11月,格力电器获得了中国质量领域的顶级荣誉“”;同月,格力电器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出口免检”证书,从而成为中国空调行业首家获得出口免检的企业。2007年1月,格力品牌被国家商务部授予“最具竞争力品牌”。2007年7月,格力电器被国家人事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授予“全国质量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家电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为提升格力空调在国际舞台上的综合竞争力和维护“格力”品牌的形象,2004年9月,成功了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工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新元电子有限公司和珠海格力小家电有限公司四家企业。2006年3月,格力电器再次成功珠海凯邦电机有限公司,开始整合上游资源,完善空调产业链,充实,为企业进一步做精、做强、做大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在日趋激烈的家电行业,得以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锏”就在于:企业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培育E{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至今已开发出包括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在内的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取得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打破了美日制冷巨头的,在国际制冷行业取得了广泛的。
  格力电器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来培养自身的,这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核心竞争力,本质上说是企业独特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它对企业的作用在于动态地整合资源的能力,提供和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的根,而且也是企业竞争之源,用核心竞争力可以有效地说明形成的。
  在这种思想框架中,分为三个层次:基层是;中层是;外层是和服务。从这方面来看,可以把看做是三种层次竞争优势的总和。格力的领导和员工较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的生命力。在1992年,格力电器公司创建的时候,只有一条落后了十年的空调生产线,年不足2万台。在此情况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闯出一片天地,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使公司在设计、工艺、生产、质量上赶上甚至超过同行业中的知名品牌。以技术创新为起点,从而形成后来者居上的。基于这种认识,格力电器就制定了“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即通过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使企业能比别人抢先一步生产出新颖的产品,抢先占领市场,因为格力人深信: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不挣钱的行业,只有不挣钱的企业。
  首先,格力电器每年拿出3000万~5000万元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上,每年都有产品投放市场。公司创建六年,开发出六大系列130多种空调新产品,拥有68项,其个人发明就占到1/30。格力率先推出并一度热销的“小霸王”电扇、“空调王”和“冷静王”空调,一年后市场才出现类似的产品。技术创新使格力成为空调领域的工业巨人。
  其次,格力电器有精确的定位,走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之路。格力公司经过精心考察,确定了走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之路,即专攻家用空调,不涉足其他领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专攻一业,从而大大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产品从设计转入生产、从小批量转为大批量的过程加快,安装、维修、服务也周到快捷,使产品受到的青睐。正是这种专业化的技术创新策略,使格力每年都有新产品推向市场。
  再次,,满足市场消费者的就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格力电器始终将“”贯穿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据此开发。1992年,在空调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格力人就开始研制节能的分体机——“空调王”。其产品创新目标就是生产世界上制冷效果最好的空调器,要超过3.3,而国家规定的能效比是2.8。经过艰苦努力,“空调王”研制成功了,投放市场后,立即引起轰动,非常畅销。为了满足,生产出能效高、噪音低,更冷、更静、更省电的空调,1996年11月,格力在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推出了“更冷、更静、更省电”的分体空调——“冷静王”。这种产品能效比高达3.35,而噪声仅34.2分贝,两项关键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投放市场后,“冷静王”一直供不应求,还打进,它在欧洲市场的销售价格与日本产品持平,一改过去中国电器销售价低、难上大商场的局面,为中国民族工业争了一口气。后来,根据中国大城市住房特点,格力又开发出被誉为“家庭中央空调”的家用灯箱柜机。这种空调小巧玲珑,噪音极低.一台就能满足三室一厅的制冷需要。一些商家需要大功率的空调,却没有更多的地方摆设。格力电器又专门开发出三匹壁挂机,进而又推出分体吊顶式空调和四面出风的分体式天井空调,满足了不同的不同需求。
  (三)启示
  持续的技术创新提高了格力电器的,增强了,提高了在市场上的。格力电器在市场中,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生产线,产品的之所以会不断上升,公司效益之所以会逐年增加,主要是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可以让产品的技术升级,产量增加,成本降低。这样企业的产品可以迎合现代社会消费群体对产品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保持或提高产品的,企业也因此能够得到巨大的利润。如此下去,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企业才可以立足于市场的竞争行列中,保持其活力。
宫元娟.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
徐勇.广东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3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78页& 24页& 2页& 28页& 36页& 13页& 57页& 46页& 76页& 95页
本条目相关资讯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评论(共2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技术创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创新思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