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名人赵斌的《拳诗》全文?

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视频 马虹陈式太极拳劲道释秘
禅定是佛家的理论,而太极拳则是一门传统的理论,那么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一下,从而更好的结合太极拳视频教程进行太极拳的学习。一、禅定禅定,是我国佛教修炼家的最常见与最佳的修炼方式,是历代高僧大德对自然、社会、人生及本体的一种参悟和觉解,是神妙的顿悟、高超的境界、彻悟的般若、最高的知解,它有无穷无尽的奥妙与真谛,我们很难用准确的词语表述它的内涵。这是因为禅定之根广且深,它广阔到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又深入到十方,即任何方向、方位,无边无际,无止无尽。禅定的目的在于参求以开悟,即无相无我三昧而解脱。一切皆有禅,一切又非禅。黄花绿叶、清风明月,大自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小至鸟兽虫鱼、滴水微尘,都在禅中。人们身居禅境,心处禅意,则超凡脱俗、超尘绝世,智则洞彻幽微,心则明慧旷达,意则和平自在,高远神明。二、太极之源某位著名的太极拳家曾说:太者始之先,极者终之后,含始后终前、始先终后的过程。他研究太极三界九理,三界指无界——有无界——无界的循环。九理指哲理——易经及
其解说与衍生之理,学理——黄老的道、德之理与自然、无为、返本等,法理——深奥、博大、无穷无尽的哲理,神理——发天地幽微之化变及普通人的六根六识所感受不到的理,教理——道、佛因缘业报等,常理——撷世间后先终始的必然过程,法理——师法自然、有无、动静,功理——在行功走架中实证产生的自然修为,证理——一无所有、本来无无,万有对应于无。此九理的共同要求是透悟机微,圆融无碍。他主张修炼太极者应该明确其理以净化心灵三、拳与禅的契合太极拳是太极理论的演化与表征,禅定是禅的修为与表现。从上面的简述中,不难看出运拳与禅定的契合。练拳者修禅,修禅者练拳,必定相得益彰,各显其优。当然两者有别,不能等同。现在我们从练拳的视角对修拳禅定进行比较。1.广在性在佛家的理论中,禅是无处不在的,需要我们通过禅定的方式去理解与追寻的。而太极拳的理论中太极也是无处不在的东西,需要我们通过修炼太极拳的方式来追寻。2.无言性禅是需要悟的,而且是无法用语言来说明,而太极拳的拳理同样有这样的特性。在我们学习太极拳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无言的方式去追寻理解太极拳的真意的。3.破我执性所谓我执,即因尘染障碍迷失于我心我身中而不见自性自身。禅者如不解除自我束缚和障碍,则永远不能开悟;拳者如不清除心理上各类杂染,则永远不能入静。禅者、拳者都要在知我、解我、斗我中获得净化,求得身心解放,禅者提升境界,拳者提升拳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提出修白骨禅,剔除皮肉血污,只剩白森森骨架一副,似乎比修炼太极的一丝不挂要求更为高层。破我执之心越彻底,修炼太极也就越有效。4.悟性同中有异对于悟禅,有人能够很快的领悟,而有人则需要日积月累的修炼才能领悟。不过禅的悟往往都是在外静中进行领悟,而太极拳的悟虽然同样有不同的方式,但是需要我们在拳架的练习中悟,即在外动中进行悟的,四、拳禅结合的主旨将学、参、悟的禅定融入太极拳养生运作中的主旨与方法主旨之一先须遵循孔子所力行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防止四种主观主义,即随意臆测、主观武断、拘泥固执、自以为是等倾向。人愈年老,愈不易做到四勿。当我和一些老年练拳者谈及学点禅学、读点佛经时,他们大都一言以蔽之曰迷信,当我问及其读过哪些禅学书时,他们大都坦然曰一本也没看,一句也没背。可见多数习拳的老年朋友缺乏对禅学的认识,存在着孔子批评的倾向。须知禅学是中国独特的创造性佛学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尽管由历史之因那里可能精芜并存,但其精髓却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最高智慧的结晶,习拳者吸取其精神修为好处无穷。提倡拳者学点
禅,并不是要求他们改变几十年生活方式去做僧人,而是为了使其更加透彻地解悟太极拳的文化性、哲理性,从而练拳养生。主旨之二读点经书,读点禅诗,背点禅性诗词,以提高对禅意、禅境、禅情、禅定的认识。初学的中老年朋友可以从读诵《心经》开始。《心经》三百字不到,是一部重要禅经。熟读成诵,一日数遍即可。然后学些本世纪新出版的普及性的佛教文化知识,尤其应首先了解慧能大师的奇能奇事,以提高兴趣。另外还应背一点禅诗(专谈禅的)及禅性诗,如唐代诗人李白、王维,宋代词人苏轼等人的诗词。主旨之三孔子观江河而感悟逝者如斯,老子观水之流走而感悟七德之上善若水,苏子观大江东去而感悟人生如梦,浪花淘尽英雄,王阳明静坐观竹而感悟理学真谛,可见感悟是获得智慧的途径。余功保先生主张约束性感悟与非约束性感悟结合,这种感悟观是将渐悟与顿悟的具体化,很有意义。读点禅学、观察世象中提高感悟的层次性、渐进性、自觉性,也是一种参禅,即使只是初级的,也可以放松心灵,使其获得自由,以加深对拳的理解。五、禅拳结合的方法法一:在禅境中入拳境如六祖慧能大师言:何期自性本自清静。其具体修为是清静站桩。九月即人在月中,月在人中,设意身处大明月内,脚下踏月,手中握月,胸中、腹中、头脑中转月,八月大小不等,加天上一月计九月,朗朗皓亮,仿佛人随月移,而行月在自转公转,人亦如此,此月非月,此人非己,在站桩中体味禅境,求无极、混元、中定,求心清、身轻、空灵,感受到
站桩为拳架招式所不能代替。站桩练久了,笔者感知内气运行,桩也就站出其趣味,越久则味越浓,趣浓则拳境逾清静,清静之彻底即禅境。法二:在禅意中行拳走架这里引述太极名家赵斌先生的《拳诗》: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环生指拳架中的弧与圆及半圆、月牙圆、螺旋圆、S形圆弧等外在内在形式;杨柳摆春风”指自然和谐;处字非同一般,指精妙绝伦的拳境、拳机;一般同即禅意,似云非云,似水非水,似行似流,不行不流,具体为有→有无→无(万有)。具体到一招一式,起、行、止、转都要以丹田为核心,以腰脊为轴,手、眼、身、步、足予以协调统一,达到平衡。运拳中的平衡与参禅的静态平衡相反,是动态平衡,太极名家高壮飞先生将这种平衡分为三种状态,即随遇、稳定与不稳定状态,随遇平衡如球,稳定平衡如不倒翁,不稳定平稳如倒置三角形,运拳时曲中求直,求圆占中,随曲就伸,盈虚有象。太极拳运行中的所有动作从平衡角度讲,不过是上述三种平衡形式的转换而已,在平衡中求和谐,在和谐中得禅机。这里必须强调,习拳者应关注每半个动作的内操内练与禅意结合。只有在半个动作里解析了内操内练,体味气机,即体验返观内视与内气循经走脉、气运四梢等,拳境拳意才能得以扩展、升华,否则便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终不能随机顺势,更不能得其禅机。禅机与拳机相互作用,在太极圆环里合二而一,这便是深得其妙。法三:在收势中升华禅定,回返中定其境为行乎其不得不止,不可或止,一般习拳大都草草收场,其实这是一个大弊端。收势是让拳者回复到无极、中定混元状态,与起势比,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回返,而是一种比运行更为高超的圣境,即妙有之无境,此境正是禅定之上境。它的特点是至高至真至无。参禅者到此境,心灵空净,慧通大宇,忘我忘身忘心,见性见明见灵;拳者则是空空荡荡,无息无欲无我无意无拳,进入高层无为,以得天心。
长期单身会短命?不是吓你,11类人最容易短寿,希望没有你
详情请关注微信号:三九养生直接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回复【40】
上一篇:下一篇:
你可能关注的[转载]简朴出繁华——与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幼斌的对话
简朴出繁华——与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幼斌的对话
(选自《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上善若水》)
  我在若干年前一次研究杨式太极拳的活动中,听到一位武林前辈讲,“现在要看传统的比较规范的杨式太极拳,可以看西安赵斌先生的拳架,那是嫡传,比较到位的”。可见赵斌先生在当代杨式太极拳界的影响力和地位。
  赵斌先生长期在西安传拳,是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太极拳家之一。请您介绍一下他的有关情况。
  我的父亲赵斌老师,生于日,逝于日,享年93岁。他出生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逝于西安寓所。原名赵武,字海元,号信心。我父亲的生母杨聪是杨兆元之长女(次女叫杨敏)。因杨兆元过世较早,我奶奶杨聪他们均由杨健侯夫妇照料。后来有了我父亲,因为他是杨家的第一个外孙,所以他的大外祖父杨少侯和三外祖父杨澄甫都把他视若亲孙。我父亲小时候多在三外祖父杨澄甫家住,可以说是在杨家的太极拳环境中长大的。听说他9岁之前就跟着大人们比比划划,上小学时,郝为真是他的老师,还把太极拳作为课程学习。年,到北京住过一年(我父亲的叔父在北京),一边上学,一边跟杨澄甫学拳。
  父亲清楚地记得,那时第一个三佬娘(杨振铭之母)还在,她对我父亲说:“你以后就在这里,跟你三佬爷学拳教拳。”我父亲说:“我要学班超,投笔从戎。”回家上完永年师范,16岁(1921年)就离家从军投李明扬部,后由李明扬介绍到黄埔军校六期学习。永年县政府在1991年计划复建杨禄禅故居时,专门请我父亲回忆了他小时候在杨家居住的地址,并以他画的一幅草图为参考,修建了现在的杨禄禅故居。那时,我父亲在经济还不算富裕的情况下,出资一万元来支持这项工程。
  我看过赵斌先生画的那幅草图。很详细具体。
  我父亲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炮科毕业。当时黄埔军校的教务长是著名的张治中将军,我父亲改名赵斌还是他给改的。我父亲以前叫赵武,名如其人,脾气好斗,在永年时就喜欢打架,到了黄埔军校后,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他跟一个马夫打了起来,当时军校给他关了三天禁闭。后来教务长张治中将军就让我父亲把名字中的“武”字旁边加个“文”字,就变成了“斌”,意思就是希望他既学武又要学文,从此,我父亲就改名叫赵斌了。但他自己在讲到这段历史时,总是开玩笑说自己是“不文不武”。
  他其后的发展道路倒是“亦文亦武”了。
1928年前后,我父亲从黄埔军校毕业,到江浙沪地区,是某迫击炮连连长。1929年,杨澄甫到杭州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并通过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兼国术馆馆长)为我父亲在浙江省政府谋了个闲职。有了这个便利条件,我父亲便与杨澄甫朝夕相处,继续学习学习拳艺,同学的还有杨澄甫的内侄张庆麟,父亲和张庆麟与杨澄甫同住一室,每日在西湖边一起练拳、推手。
  这段时间,工作清闲,我父亲可以集中精力习拳,由于功夫扎实,有时还帮着教拳。我父亲后来曾对我回忆过那段日子,他说:“那时三姥爷常说一句顺口溜——‘一遍不忘两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要我们每天至少连着练三遍,有时四遍。其实我们经常早三四遍,晚三四遍,开始腿痛,受不了,时间长了,习惯了,就好了。”在此期间,杨澄甫的夫人还在杭州为我父亲介绍和一个夫人(就是我哥哥小宾的母亲)。1934年,父亲离开浙江,到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的第十七路军西安绥靖公署步兵训练班任战术教官,又在冯玉祥将军麾下独立第五旅任上校参谋长等职。抗战胜利后,父亲因不满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退出军界,定居西安。
  这段戎马生涯也是赵斌先生独特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安排我父亲做税务工作。1958年,父亲为集中精力传播杨式太极拳,便毅然辞去公职,专事授拳,还担任了西安武术协会委员。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早上四点起床,一路小跑至拳场授徒,从学者成千累万。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就是他亲手创建的。那是在1984年,当时的西安市武术协会主席刘侠僧曾是我父亲当年所在杨虎城部队培训班的学生,当时正跟他学习太极拳,两人关系很好。有一次在洗澡堂子里两个人聊起来,我正好在旁边,听刘侠僧说:“赵老,您教了这么多学生了,杨式太极拳这么好,现在国家形势好了,改革开放,你也成立一个协会,把太极拳进一步推广起来吧。”我父亲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就在当年11月正式成立了“西安永年杨氏太极学会”,并亲任会长。后来还兼任我姑夫创办的上海永年太极拳社名誉会长和我老舅杨振铎创办的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荣誉会长。
  西安永年杨氏太极学会在全国来看也是成立比较早,也开展了很多活动的太极拳机构。八十年代,武术刚刚开始复苏。
尽管从学者众多,但我父亲1992年(时年82岁)才开门收徒,共有弟子34人,现在他们的名字都在赵斌太极网上(),大部分是老学员,也有后来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生。虽然是师徒、师生关系,但我父亲对他们完全是以挚友相待。因此,他的门生与我父亲的感情都很深,十分敬重我父亲的才艺和人品。
父亲在传拳过程中,对学生是鼓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特别是对他早期的学生弟子,如王广麟、崔鸿培、张全安、路迪民等。他教导弟子说:“第一,对杨澄甫先师的太极拳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不得随意更改。
  这一点很多老拳师们都很看重,反映出他们对于传统的恪守。现在有些拳师对于传统拳架的修改显得有些随意。
  第二点,他强调对学太极拳要有患‘想思病’的精神;第三,要注重理论研究,钻研太极拳理拳法;第四,不要出风头、好斗逞强。”说到患‘想思病’的精神,他经常引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话来打比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父亲的教诲,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弟子和学生们。他们也以自己的优异成绩向我父亲交出了令人欣慰的答卷。如崔鸿培、张全安等人,几十年学练不辍,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比赛,获得许多拳、械、推手一至三名的好成绩,近年也晋升至中国武术六段。路迪民则在太极拳拳理拳法研究及太极拳源流探讨等方面卓有建树,1991年还参与了我父亲主笔的《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的编写工作。
   这本书我看过,是一本比较系统介绍杨式太极拳技术、理法的著作。
我父亲不仅将杨澄甫先师传授的太极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门生,还为人们带来了健康。通过太极拳健身疗疾,以至治愈垂危不治之症者,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藏族女弟子扎西的故事。扎西曾是全国劳动模范,后患有肺癌,来西安就医做了切除手术后身体很不好,更不能返回青藏高原工作,甚至对自己的生存都不抱希望了。当时正好我的一个学生叫王银铃的住在她隔壁,就建议她找我学学太极拳,看看效果怎样。记得是在1974年前后,当时她40多岁,拄着拐杖找到我家学拳。那时我在外干临时工,白天不在家,是我父亲接待的她。我父亲了解情况后就问她:“你是藏族人,会唱‘二郎山’吗?不会唱不要紧,来,跟我一起唱!”说着,我父亲就脚踏着地,手打着拍子,高亢地唱了起来。唱完后就对她说:“有病不要紧,只要不放在心上就好。医生该看就看,该吃就吃,该唱就唱,练太极拳对你只有好处,有百益而无一害,只要有信心就行”。我父亲这种豁达的思想、开朗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使扎西在精神上立即变得愉快起来,甚至深深影响了扎西的后半生。后来我父亲就开始耐心教她,她也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努力地学,几年下来,她的身体不仅逐渐康复,而且拳艺水平提高很快,并在1986年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首届太极拳剑比赛上取得了杨式太极拳银牌。后来她在咸阳成立了一个“咸阳杨氏太极拳学会”
,也从事太极拳的传播工作,弟子众多,成绩卓著。到今年,也已经74岁,却健康依照。
  我在香港杨式太极拳国际邀请赛上看到过扎西的表演。也听过她讲述自己的“太极经历”。太极拳的健康作用为许多生动例子所证明。承德的赵廷铭先生也是一个例证,都是重病后练太极得到很好的恢复,并成为了太极拳的积极推广者。
  我父亲16岁离开家乡永年后再未回去过,但他心里对家乡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1991年,永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父亲因故没能参加,让我代表他出席。1993年第二届召开时,我父亲以贵宾身份参加,并出席了杨露禅故居落成剪彩仪式,这时他已87岁高龄,阔别家乡整整61年。1994年,他受弟子崔彦彬(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副秘书长)的邀请,在杨禄禅故居里专门为家乡人义务教拳半年多,深受乡亲们的欢迎和爱戴。他自己心情也十分轻松和愉快,自书诗一首,来表达他的心情:“少小立志离永年,半生戎马半教拳;老来还是故乡好,两袖清风归田园。”后来,他被河北永年中国国际太极拳联谊会评为“太极拳特级大师”,并授予“太极功勋”的荣誉称号。
  回顾我父亲一生的学拳和传拳经历,可以说,他的拳艺基础主要是青少年时期打下的,以后就主要是戎马生涯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从1958年起又专事授拳,直到1999年仙逝,这一教就是四十多个年头,从未停歇,可谓桃李满天下。
赵斌先生人如其名,不仅武功出众,还十分注重文化修养,喜欢作诗,写书法。对于一个拳家来说,文化是提升其功夫境界的一个积极因素。“功夫在拳外”,只有做到了,才能领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他留下了不少诗作,有记述国家大事的,有关于日常生活的,也有对于太极拳体悟的。如他写的《拳诗》:“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有些诗作他还用书法写下来。
  赵斌先生在太极拳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太极拳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太极拳体系建设上,太极拳教学推广以及社会活动,交流等方面。如果概括起来说,您认为赵斌先生在当代太极拳发展中的地位和主要贡献有哪几方面?
父亲赵斌老师的前半生为抗日救亡而奋战沙场,后半生又为弘扬国粹而奔走辛劳,直至以93岁的高龄离开我们。我认为,他在杨式太极拳发展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继承了杨澄甫宗师所传杨式太极拳的打法和练法,为杨澄甫式太极拳的正脉承传做出了贡献。
  父亲和杨家既有亲缘关系,又有常年的密切来往。他与妹夫傅钟文及其胞弟傅宗元等前辈以及杨家后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拳艺,还共同探讨如何将杨式太极拳更完整、准确地承传下去等问题。杨澄甫宗师晚年所定型的拳架,主要就是通过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上海的傅钟文和西安的我父亲等人传播下来的。他晚年还著书立说,用他一生学习研究太极拳的心得体悟写出了《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还把他从三外祖父杨澄甫那得来的《太极拳用法歌诀》手抄本首次收录于该书,使之成为一部传世之作(此书修订版《杨氏太极拳真传》2001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晚年还想继续写作《杨氏51式太极剑》一书,但由于年事已高,没有完成便离我们而去,只留下了部分遗稿(这部书稿后来最终由我完成出版)。
  二是以西北地区为基地,使杨式太极拳得到了广泛传播。父亲一生对太极拳有着执著的追求,他将从杨澄甫宗师那里学到太极拳艺尽心传播,并著书传世,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他数十年如一日,无论严寒酷暑,风雨霜露,都坚持教拳,从学者成千上万,使杨式太极拳在西北地区得到了发扬光大。特别是1984年,他创办了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使西安成为杨式太极拳在西北地区传播的一个重要基地。这个基地又为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培养了众多杰出的杨式太极拳师资人才,使杨式太极拳得以广泛传播。我父亲还经常鼓励弟子和学生们不仅要学好拳、练好拳,还要传好拳。西安交通大学太极拳协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氏太极拳学会、南开大学太极拳研究会,以及蚌埠、永年、石家庄等地的太极拳组织,都是这些弟子和学生在我父亲的鼓励之下、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创建发展起来的。
  三是为海峡两岸的太极拳交流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我父亲是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的,他当时的许多朋友和同学在1949年都到台湾去了,有的后来还当了空军司令,大部分都是很有地位的。父亲便以出身黄埔的有利条件,为海峡两岸的太极拳交流和祖国统一做了很多工作。他生前任陕西省黄埔同学会顾问和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他经常跟台湾的同学故友互通信件,介绍大陆改革开放的成就。1991年,他在西安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杨式太极拳交流大会,当时有500多人参加,在当时规模是很大的了,陕西省的很多政要也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有意定在中秋节,通过民间的拳艺交流,也促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四是他一生不仅将精湛的拳艺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且以他高洁的品格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父亲当年为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亲手书写了“恒专不骄”的四字箴言,这也是他一生学拳、传拳和为人处事的真实写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禅定蕴太极&太极寓禅定
查看: 1597|
禅定,是我国佛教修炼家的最常见与最佳的修炼方式,是历代高僧大德对自然、社会、人生及本体的一种参悟和觉解,是神妙的顿悟、高超的境界、彻悟的般若、 最高的知解,它有无穷无尽的奥妙与真谛,我们很难用准确的词语表述它的内涵。这是因为禅定之根广且深,它广阔到“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理所 当然对“三世”应扩展理解),又深入到“十方”,即任何方向、方位,无边无际,无止无尽。禅定的目的在于参求以开悟,即无相无我“三昧”而解脱。一切皆有 禅,一切又非禅。黄花绿叶、清风明月,大自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小至鸟兽虫鱼、滴水微尘,都在禅中。人们身居禅境,心处禅意,则超凡脱俗、超尘绝世,智则 洞彻幽微,心则明慧旷达,意则和平自在,高远神明。
二、太极之源
历来对太极有各种解释,我倾向于陆锦川先生的观点。 他说:太者始之先,极者终之后,含始后终前、始先终后的过程。他研究太极“三界九理”,三界指无界——有无界——无界的循环。“九理”指哲理——易经及 其解说与衍生之理,学理——黄老的道、德之理与自然、无为、返本等,法理——深奥、博大、无穷无尽的哲理,神理——发天地幽微之化变及普通人的“六根六识 ”所感受不到的理,教理——道、佛因缘业报等,常理——撷世间后先终始的必然过程,法理——师法自然、有无、动静,功理——在行功走架中实证产生的自然修 为,证理——一无所有、本来无无,万有对应于无。此“九理”的共同要求是:透悟机微,圆融无碍。陆先生主张修炼太极者应该明确其理以净化心灵。笔者认为陆 先生所言九理可归于一理,即空灵虚无,从修为太极拳的角度讲,可以简化为“无中生有,静极生动,无为而为”十二个字。
三、拳与禅的契合
太极拳是太极理论的演化与表征,禅定是禅的修为与表现。从上面的简述中,不难看出运拳与禅定的契合。练拳者修禅,修禅者练拳,必定相得益彰,各显其优。当然两者有别,不能等同。现在我们从练拳的视角对修拳禅定进行比较。 &从上表中看出禅定与修炼太极拳的共同点: 1.广在性。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禅定以求其真。太极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宇宙大太极,人体小太极。修太极者求其真太极。 2.无言性。含无与无言两义。禅者无言,太极无言,拳者无言,大道无言。慧可(禅宗二祖)以微笑不言,面对达摩的提问得以承继其衣钵;慧能以拳者无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无”得以承继五祖成为禅宗六祖。习练太极以无言而彻悟其拳理。 3.破我执性。所谓我执,即因尘染障碍迷失于我心我身中而不见自性自身。禅者如不解除自我束缚和障碍,则永远不能开悟;拳者如不清除心理上各类杂染,则 永远不能入静。禅者、拳者都要在知我、解我、斗我中获得净化,求得身心解放,禅者提升境界,拳者提升拳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提出修“白骨禅”,剔除皮 肉血污,只剩白森森骨架一副,似乎比修炼太极的“一丝不挂”要求更为高层。破我执之心越彻底,修炼太极也就越有效。 4.悟性同中有异。禅 定的开悟,既有日积月累的渐悟,又有如桶脱底的顿悟,开悟方能入禅。有修炼家从一二小片茶叶泡水中品出高深禅意,这是会喝茶;有修炼家从普通弃之若草的菜 根与食物至淡中吃出大味,这是得道者的吃饭。拳者从一招一式的空无中,在似与不似之间,有意与无意之间获得无限情趣,是通太极大道的修为。拳者的悟在外动 中内静而悟,禅者的悟在外静中内动而悟,这是其不同之点。
[page] & 四、拳禅结合的主旨
笔者接受法师的传教,将学、参、悟的禅定融入太极拳养生运作中,得其意趣与益惠。特介绍其主旨与方法,供中老年朋友参照。 主旨之一:先须遵循孔子所力行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论语·泰伯》),防止四种主观主义,即随意臆测、主观武断、拘泥固执、自以为是等倾向。 人愈年老,愈不易做到“四勿”。当我和一些老年练拳者谈及学点禅学、读点佛经时,他们大都一言以蔽之曰“迷信”,当我问及其读过哪些禅学书时,他们大都坦 然曰“一本也没看,一句也没背”。可见多数习拳的老年朋友缺乏对禅学的认识,存在着孔子批评的倾向。须知禅学是中国独特的创造性佛学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尽管由历史之因那里可能精芜并存,但其精髓却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最高智慧的结晶,习拳者吸取其精神修为好处无穷。提倡拳者学点 禅,并不是要求他们改变几十年生活方式去做僧人,而是为了使其更加透彻地解悟太极拳的文化性、哲理性,从而练拳养生。 主旨之二:读点经 书,读点禅诗,背点禅性诗词,以提高对禅意、禅境、禅情、禅定的认识。初学的中老年朋友可以从读诵《心经》开始。《心经》三百字不到,是一部重要禅经。熟 读成诵,一日数遍即可。然后学些本世纪新出版的普及性的佛教文化知识,尤其应首先了解慧能大师的奇能奇事,以提高兴趣。另外还应背一点禅诗(专谈禅的)及 禅性诗,如唐代诗人李白、王维,宋代词人苏轼等人的诗词。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有下列句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曲经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诵读这样的诗句,会让人感到山光花色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于拳境、拳意难道没有启示作用? 主旨之三:孔 子观江河而感悟“逝者如斯”,老子观水之流走而感悟“七德”之“上善若水”,苏子观大江东去而感悟“人生如梦”,“浪花淘尽英雄”,王子(阳明)静坐观竹 而感悟理学真谛,可见感悟是获得智慧的途径。余功保先生主张“约束性感悟与非约束性感悟结合”(见其编著《上善若水》第7页),这种感悟观是将渐悟与顿悟 的具体化,很有意义。读点禅学、观察世象中提高感悟的层次性、渐进性、自觉性,也是一种参禅,即使只是初级的,也可以放松心灵,使其获得自由,以加深对拳 的理解。余先生以诗化的语言与情怀写道:“拳如水,禅如花。”“心海云花开,参禅自然生。”笔者冒昧地加一句:水非水,花非花,拳打“水花”自成家。
五、禅拳结合的方法 &上表可以清晰地提示禅拳结合的方法,简述如下。 法一:在禅境中入拳境。如六祖慧能大师言:“何期自性本自清静。”其具体修为是清静站桩。起先,笔者不重视站桩,认为误了练拳时间,后在师傅指导下入清 净之境,站“九月”桩。“九月”即人在月中,月在人中,设意身处大明月内,脚下踏月,手中握月,胸中、腹中、头脑中转月,八月大小不等,加天上一月计九 月,朗朗皓亮,仿佛人随月移,而行月在“自转公转”,人亦如此,此月非月,此人非己,在站桩中体味禅境,求无极、混元、中定,求心清、身轻、空灵,感受到 站桩为拳架招式所不能代替。站桩练久了,笔者感知内气运行,桩也就站出其趣味,越久则味越浓,趣浓则拳境逾清静,清静之彻底即禅境。笔者从而了知“若要把 髓洗,先从站桩起”(《洗髓经》)是至理真知。如此,再做起势,必定动静相宜,开合适度,刚柔相济。 法二:在禅意中行拳走架。这里引述太 极名家赵斌先生的《拳诗》:“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环生”指拳架中的弧与圆及半圆、月牙圆、螺旋圆、 “S”形圆弧等外在内在形式;“杨柳摆春风”指自然和谐;“处”字非同一般,指精妙绝伦的拳境、拳机;“一般同”即禅意,似云非云,似水非水,似行似流, 不行不流,具体为有→有无→无(万有)。 具体到一招一式,起、行、止、转都要“以丹田为核心”(陈小旺先生语),以腰脊为轴,手、眼、身、步、足予以协调 统一,达到平衡。运拳中的平衡与参禅的静态平衡相反,是动态平衡,太极名家高壮飞先生将这种平衡分为三种状态,即随遇、稳定与不稳定状态,随遇平衡如球, 稳定平衡如不倒翁,不稳定平稳如倒置三角形,运拳时曲中求直,求圆占中,随曲就伸,盈虚有象。笔者认为太极拳运行中的所有动作从平衡角度讲,不过是上述三 种平衡形式的转换而已,在平衡中求和谐,在和谐中得禅机。 这里必须强调,习拳者应关注每半个动作的内操内练与禅意结合。只有在半个动作里 解析了内操内练,体味“气机”,即体验返观内视与内气循经走脉、气运四梢等,拳境拳意才能得以扩展、升华,否则便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终不能随机顺势, 更不能得其禅机。禅机与拳机相互作用,在太极圆环里合二而一,这便是深得其妙。 法三:在收势中升华禅定,回返中定。其境为“行乎其不得不 止,不可或止”,一般习拳大都草草收场,其实这是一个大弊端。收势是让拳者回复到无极、中定混元状态,与起势比,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回返,而是一种比运行 更为高超的圣境,即妙有之无境,此境正是禅定之上境。它的特点是至高至真至无。参禅者到此境,心灵空净,慧通大宇,忘我忘身忘心,见性见明见灵;拳者则是 空空荡荡,无息无欲无我无意无拳,进入高层“无为”,以得天心。 现以简式收势为例谈具体操作。其动作接“十字手”,双手向外翻、掌心向 下,两臂下落,收左脚于右脚旁。其要点为身体放松,气徐下沉,呼吸平稳(见李兆生著《中国统真太极拳大典(二)》第141页)。如进入禅定,则此收势尚不 能满足禅机与拳机要求,正如李先生所言,有必要作“实质性修订”(《中国循经太极拳》第9页),笔者认为其修为以上述为根基,应作试探性补充。 1.两手外旋分别画圆转内旋,外旋食指引领内气走背脊——肩——肘——腕——指端线路;内旋小指引领,内气走由手——腕——肩——背脊,入丹田,两手随内气由肩前圈边缘靠胸前十字缓慢经左右下腹向下;心意寂寥清澈。 2.两手于腹前、肾侧再来一次外旋转内旋于肋下缓缓下落,体会内部气机在丹田的运转,然后缓慢行止于腿侧,拇指端先靠,接着四指分别依次而靠,左脚靠拢 右脚。双眼似闭非睁,数息5~10次,体味“我已乘风归去,所飞不知所向,世界本自清明,我亦无醒无醉”之意境、禅境,从而得到圆机活泼、不落诸碍而自然 自在。 3.其外已收,其内意绵绵,迷茫之心,拳拳之情,禅情、拳情合一,然后缓缓走出拳境,精神蓬勃。 请中老年朋友尝试一下,此禅定与中定结合之收势,是否于拳品有所升格,于养生更有其佳妙? &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极网微信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号:cntaijiwang 关注太极网公共平台,及时了解太极拳界新闻,太极拳赛事,太极拳理论成果。欢迎投稿,免费宣传!
在太极拳运动中,胸腹开合练习尤为重要,大师孙剑云曾说:“开胸与含胸是一对矛盾,在
为什么不少人在打太极拳、或者推手时,要么,软绵绵的、松而无劲;要么就是,死板、刚
推动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5月8日,温县召开陈家沟太极拳文
自2008年至今跟随新疆奎屯市武协副主席,太极协会副主席,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正宗传承
劲在太极拳里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无论技打,强身、功境追求,道法探究,佛法悟身都
52912959574939373630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式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