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2500字的论文,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关于兴趣的议论文自主选择主题,符合科技论文写作标准。专业是生物。。

求一篇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论文2500字左右的 谢谢_百度知道
求一篇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论文2500字左右的 谢谢
提问者采纳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字号设置:[
本课论文不注重考察理论水平,主要考察同学们作品欣赏方面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形式可以灵活,不必拘泥于论文的形式,注重自己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请结合本学期的学习,选择一篇选题范围内的作品,写一篇关于艺术特点的赏析性文章。
一.总体要求
1、选题范围:本课程视频教学课件里主要讲解的几位作家:鲁迅,周作人,茅盾,穆旦,戴望舒,沈从文,张爱玲及钱钟书。不得超出选题范围。
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视频教学课件及仔细阅读作品,在此基础上,就某位作家的具体作品进行论述,可以是具体的作品分析,也可以是作家的比较研究。
2、一定要自己写作,不要抄袭、剽窃任何网上或其它现成资料,一旦发现即按作弊论,处以0分。
3、引用的数据、观点等,要注明资料出处,如某个杂志的某篇文章,作者及年月日等,或某部著作、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及页码;网络上的文章权威性不够,最好不要直接引用,如果非要引用(比如知名学者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也要注明网址出处。
4、论述要有理有据,不能光下结论没有证明。提出的观点要和对作品的分析结合起来,做到自圆其说。
5、论文篇幅最低不能少于2500字,最多不要超过5000字。
6、上交论文一律要求为打印纸稿,A4纸打印,要有封面(注意:要用网院提供的标准封面),写明学号和姓名,所在学习中心地址,封面除分数一栏外,其余都要求打印填写。注意:不要发电子文档,否则没有期末成绩。
7、按时提交。论文完成后,按时交到所在学习中心,然后由所在中心统一上交到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二.写作方法
1、确定题目。“选对了题目,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选题确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到研究的成败。所谓“选对了题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课题有研究的必要性,二是指课题有研究的可行性。因此同学们在开始写论文时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题目不能过大或过小,要做好论题的限定工作,把所要论述的问题集中到一点上,有利于深入分析,广征博引,把问题谈深谈透,把文章写得更有深度。
2.选题确定后,建议先写一个论文提纲,内容包括:题目,论述的主题,论据及文章结构,建议将提纲发到课程论坛上与其它同学讨论,助教老师会对发到论坛上的论文提纲进行详细指点。
3、文章开头。一般开门见山,亮明观点。也可以从一个问题谈起,然后再到其它问题。
4、文章的论证。不能光有观点,没有论证,一定要有论证的过程。要做到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5、结尾呼应。论述的总结性段落,要以简要的几句话作结。
6、材料引用。引用时要明白引用该材料的必要性,并且要注意材料的可靠性,一定要注明出处。
三.论文格式
(一)& 论文的总体构成格式应当符合规范。一篇完整、规范的论文通常要由以下项目构成。
1、封面:封面的内容除分数一栏不填写之外,其余项目都要求填写。
2、题目:应准确概括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3、中文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100字左右,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尤其是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4、正文:是课程论文的主体。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选题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但必须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论据可靠,论证严密。
5、参考文献:一般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页码。
& (二)论文的具体格式示例如下:
题目:(字体加粗、居中)
姓名:###&& 学号:###(姓名、学号均居中)
【内容摘要】(空两格)
【关键词】(空两格)
正文(空两格)&&&&&&&&&&&&&
【参考文献】
(三)论文打印要求
1、字体:宋体。
2、字号:包括题目、标题和正文字号。正文字号一般要求小四号或者五号,题目和标题要求宋体加粗。题目字号以三号为宜。
3、行距:1.5倍行距。
4、字体颜色:黑色。
5、所有上交论文一律要求为打印纸稿,不接受电子文档。封面除分数一栏外,其余都要求打印填写。
四.选题参考
【说明】下面结合本学期的课程重点讨论几部作品,讲解如何选题。选题仅供大家参考,是否选择这些题目写论文和期末成绩高低无关,请大家选题时一定要选自己感兴趣且熟悉的题目来写。
细读《死火》:绝望如何反抗
《铸剑》中的“侠客精神”
论周氏兄弟心中不同的“鬼”
论茅盾《子夜》中的吴老太爷形象
《林家铺子》赏析
穆旦《诗八首》(之八)赏析
浅论穆旦诗歌的欧化风格
论戴望舒诗歌中的现代意象
假作真时真亦假――《边城》与湘西
论张爱玲小说里的“残忍”
浅析《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
论钱钟书的“幽默”
浅析《围城》中对方鸿渐的讽刺
以上这些,我提出的选题开的口子都较小。但是,小不等于差,这是比较讨巧的路子,事实上,只有小题目才能在短篇幅内出彩。而且由此引发的思考空间却可能很宽广:比如从《故事新编》中的墨子、庄子、孔子、老子、大禹等形象就可以讨论鲁迅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这样的大问题。我觉得我们这学期课程安排的《野草》等等都很精彩。同学们可以尝试在视频教学课件中老师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当然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作品和论文题目。
我在这里只是简单地说说可以生发的一些选题,具体的选题、提纲和思路还是要同学们自己去发现。
五.评分标准
本课程论文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分:
0分:抄袭剽窃,或选题超出老师指定的范围。
60分以下:论点不明确、论证不清晰或没有论证、结构没有呼应、材料没有出处或不可靠,论述语言不通顺。
60-70分:论点较明确、有一定的论证过程、结构基本成立、材料较可靠,论述语言通顺。
70-85分:论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完备、材料可靠且有一定的价值,论述语言流畅。
85-100分:论点明确且具有新意、论证严谨、结构严密、材料上有新发现,论述严谨,语言流畅优美。
Copyright @2010 School Of Distance Learning Pek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 0.03125 秒急需 组织行为学 方面的论文 要求:字 均可 谢谢好的我加分多
急需 组织行为学 方面的论文 要求:字 均可 谢谢好的我加分多
一、调查报告:分析你所在单位组织结构,并根据组织理论作出评价。
(具体题目自拟)
提示:要明确组织结构的概念和类型,分析你所在单位属于何种组织类型,结构有哪些特征,有那些优点和缺点?如何改进。
1. 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
2. 调查报告字数
组织行为学论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高校人才流失及对策分析摘要:人才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一些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领导应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提高组织管理者水平,深入了解教师的需要.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在真正了解教师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良好的管理体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关键词:组织行为学,高校人才流失,对策人才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高层次人才云集之地,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想方设法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受目前大环境的影响,高校中“跳槽”呈蔓延之势.人才流失已成为制约高等院校发展的瓶颈。据报道青海省曾经委托培养了160名研究生.现在只留下20多人;贵阳医学院流失教师96人中,大多数为博士、硕士或教授、副教授,而调入40多人。仅有教授、副教授各一人。流动的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如西安交通大学,1996---2000年调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99人, 其中45岁以下541人,46岁以上58人,而同期引进的骨干教师仅93人;宁夏大学,十年来流失186人,其中骨干教师147人,学科带头人10人,博士2人,硕士83人,且均为45岁以下。其他院校教师流动也以45岁以下为主。(王茹琚,王士印年,陕南、陕北5所高校截至2004年7月,共有教师1899人,其中教授119人、副教授540人,博士17人、硕士176人;1992年至2003年底,5所高校共流失各种层次人才445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91人,博士23人、硕士128人。(田伏虎2006)人才流失除表现在国内各用人单位之间外,向国外流失的现象也很严重。天津医科大学病理专业先后培养了40多名研究生留校工作,其中大多数是很有能力的青年教师,现绝大多数已出国工作;南开大学某系先后留校15名硕士生任教,现已有14人出国。(王茹琚,王土印2003)一、人才流动的特征在市场经济下,人才流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员结构的优化。但是由于地区、行业、校际间发展不平衡,全球范围人才竞争加剧,人才流动呈现不规范、无序性混乱局面。据调查,高等院校人才流失的主要特征如下。(1)西部地区向东部、内地向沿海、偏远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动。(2)~llz重点院校教师主要流向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三资企业,其次为出国。重点院校教师以出国为主。(3)人才流动大多数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4)调出的教师学历和职称较高,调入的教师学历和职称相对偏低。①二、人才流失的原因造成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探讨高校人才流失的原因。(一)组织的外部环境与人才流失1.国际环境的影响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人才流动日趋加剧。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了国际大市场,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必然要投入到国际大环境中,人才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而高校又是高层次人才聚集之地.对高校人才争夺的冲击是必然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范围内的人才流动机制日益健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13益被世界认同。因此,在知识、智力、人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特征前提下.世界许多国家在依靠教育加速培养人才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才,参与人才争夺。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厚待遇以及-l~ag的科研条件等,纷纷放宽移民定居的限制,形成了对全球高层次、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和主动权,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才流动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常常处于被动和劣势。我国正遭遇着这样一场不平等的人才竞争。对于在国内教学科研条件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或追求更高目标的人才来说, 国外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的实验设备,优厚的物质待遇,以及相对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更具有吸引力,一旦有机会,他们便会不惜一切代价出国。据统计,出国留学后学成回国的只占三分之一,使得国际范围的高层次人才流动呈现出“马太效应”。(缪春萍等2006)2.国内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不是人才资源大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而改革开放近30年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又直接影响到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流向。应该说,人才流动是必然的,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人才流失严重,会严重地制约这些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共识,各地区、各单位、各高校凭借自身实力及优势,积极参与对高层次人才的争夺。国内高校更是不惜一切代价出台有关聘请院士、教授、研究生导师和引进博士的优惠政策,这样就出现了不同层次高校之间节节拔高,人才层层上走的趋势,有的地方高校30-_45岁之间的骨干教师纷纷外流,以至出现有的学科专业无法办下去的局面。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短缺也是造成众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又一原因。教育经费短缺,导致一些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底气不足.教师待遇的提高、教学设备的更新、科研项目的开发都受到限制,高校经费不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突出。(二)组织的内部环境与人才的流失首先,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既有纵向的权力分层,又有横向的职能分工的“科层制”结构②。虽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o韦伯认为,这种结构类型是最适当的人类组织,“它是对人实现强制控制的最合理的已知手段,它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格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 ⑧。但实际生活中一些高校在人才培育和重用人才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 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未能从根本上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用人机制等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人才自身的价值尚不能在高校中得到很好地体现。例如, 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上沿袭计划体制的模式。在工资、晋级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缺少灵活性和自主性,在奖励、住房及任用人才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极大地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致使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流失。同时,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 高校又很难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急需人才。(马东祥2006)其次,一些组织管理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管理学家彻斯特o巴纳德论证了组织中权威的实际位置是在中层和基层,而不是像大多数人所设想的那样在顶层。“权力是正式组织的沟通(命令)特性,它的效力通过参与行为控制过程的组织成员的认可来体现”④。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学校办成了机关、办成了企业,行政部门越设越多,就连教学、科研单位也按行政等级设置。在一些高校领导人眼里缺乏学术权力概念,过于强调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干部的作用,导致一些职能部门角色错位,将服务职能置换成指挥的权力。教授及其群体得不到充分的重视,高层次人才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他们的办学治校智慧得不到发挥,积极性受到挫伤。这就会淡化他们的归属感,学校也逐渐失去吸引力。再次,高校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术腐败、学术氛围庸俗化的现象。极大地伤害了一些高层次人才的思想感情。从高校高层次人才的一般心理特点和实际来看,绝大多数高层次人才有强烈的自尊心,重视威信,崇尚真才实学,追求完美人格。在人生价值追求上,他们往往更注重他人对自身价值及劳动4,3出的赏识、理解和尊重。他们在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比较的参照中,能够理性地确立较为清醒的见解。由于高校不良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使一些高层次人才感到不被重视、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流向认为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再者,生活待遇、工作科研条件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高校不可能脱离市场的供求、价值及竞争等基本规律。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揭示的规律来看,人的生存需求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高层次人才同样是市场的参与者,同样也会追逐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作为高层次人才,在期望得到他人赏识、理解、尊重的同时,同样追求物质条件,追求生活质量。另外,学校有限的深造机会、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政策等,也对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三)组织内部成员自身因素与人才流失高校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人是敬业爱岗的, 但也有一些人不喜欢高校教师这个职业.认为这个职业不适合自己。这部分人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成功欲望,他们渴求利用自己的精力和知识优势,抓住机遇,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成就一番事业。其次,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做一个称职的、学生欢迎的好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必须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为此,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要甘于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但在高校师资队伍中也不乏缺乏师德、责任心不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专业人员。他们既无法抵制来自外部的利益诱惑,又不从大局考虑,这些人流失也是必然的。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新的社会制约机制、道德规范都有待形成并起作用。故一些不良的文化价值观如拜金主义、投机取巧心理、犬儒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会渗透到高校,对一些人产生消极影响。
提问者 的感言:谢谢
其他回答 (2)
组织行为学 方面的论文 要求:字
Q
我可是学生没多少钱
还有我的时间可急
我9月底就要交论文
收费的,一般五 十左右,来得及
先拿到你写的论文
至少要先汇款一半哦
浅议基层一级人事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各项中心工作的重心下移,基层工作内容和任务也日益繁重和复杂,这大大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量。为了促进基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针对目前基层人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在干部管理、人事制度改革领域进行了探索。目的,通过用人机制方面的改革,打破了传统用人上的干部、工人身份限制,力争用人上的能上能下,激活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中层干部应有的支撑作用,有力地推动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全镇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积累有益的经验。
一、基层人员队伍的现状和现行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㈠选人用人上存在的“能进不能出”、“只出不进”和“能上不能下”,制约了基层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干部职工还带有一定程度的“铁饭碗”和“吃大锅饭”的陈旧观念,使得广大职工工作一无动力,二无压力,三无活力。所以,目前全镇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更多地需要领导的管理艺术,或者靠个人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而缺乏一种来自机制上的激发力量。
㈡缺乏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工资分配制度依身份而定,而不是绩效。首先,干部队伍呈现出复杂性,从开支来源渠道看,有中央转移支付的,有县级以上财政负担的,还有乡镇一级自身开支的;从编制划分看,有在编的和不在编人员之分,有在编不在岗的和不在编而在岗的人员之分;从身份来看,有工人身份的,占5.6%,也有干部身份的,占94.4%,干部身份中又有公务员、行政人员、事业人员及招聘人员之分,端着“铁饭碗”的公务员仅占干部的25.4%,招聘人员占14.93%,在编不在岗(被上级借用或因病修养)的占13.4%;从人员来源来看,有从事业单位调行政任职身份不变的,也有“三支一扶”的,也有学生毕业选聘来的。他们的工资薪酬,皆依身份而定,而不是以绩效为标准。这些都是时下干部职工中非常敏感问题。其次,由于编制、身份不同,套用的工资标准不一,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情况,因此干部职工也就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状。再次,基层一级缺乏有效的考核,或者考核不能反映准确的实际情况,或者不能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加上领导的主观随意性、印象性使得考核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㈢中层岗位的缺失,不仅使年轻人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也同样不利于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在的基层,既缺乏科学合理的外部薪酬形式,又缺乏必要的晋升空间。由于没有中层岗位的设置,使得年轻人失去成长的阶梯,难以激发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满足来自工作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层岗位的缺失,同样也加大了基层主要领导的工作负担,不利于工作尤其是重点工作的开展。基层各副职领导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多,常常是身兼数职,拘泥于一般事务性的工作,既影响了重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又拿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比较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党政办主任身兼多职,事必躬亲,且事无巨细,由于工作重、分管事务多,工作上常感力不从心,工作抓不出特色,这些都要求健全中层岗位并要发挥其支撑作用。
二、重视开发培训工作通过竞聘或者民主推荐上任的中层干部,说明他们在此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这并不足以说明他们理所当然地就能够胜任本职岗位,这就使得培训工作很有必要。通过对中层或其他一般职工的培训,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或改进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还可以通过培训并配合绩效考核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梯次队伍。但是,对于培训,上级对此重视不够,因为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干部普遍对此积极性也不够高,往往使得培训流于形式。因此,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实施,这就对干部职工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应当对培训需求分析进行充分的准备,以选择合理有效的培训项目和培训方法,培训结束后,还应当对培训效果进行必要的评估。
三、完善契约内容聘任制度背后的基础是“聘任契约”,既然有契约存在,就不能忽略契约中权利与义务的内容构建,因为权利与义务是任何契约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权力、义务内容构建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契约在将来履行的过程和效果。权力、义务内容完善、健全,就便于契约履行,履行的过程就顺畅,更容易得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后果。建立解聘辞聘制度,加强聘后管理,才能保证聘用制度的实际效果。基层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聘任契约,也不例外。现阶段中层干部聘任,存在着契约内容不能够明确的情况,也没有其他规定了双方权利、义务内容的补充契约。这种契约约定不明的情况可能会造成权力、义务的失衡,因为中层作为本单位领导层的被领导者和普通工作人员的领导者,约定不明尤其是领导层应当履行的义务和中层对普通工作人员应履行的义务约定不明,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权责不明,影响工作的效能。因此,在人事改革后续建设工作中,应当补充聘任契约内容从而补充完善双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细化作为领导者的义务,明确在整体与具体工作中的权力与责任。
四、应突破政策性障碍从我镇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用人机制改革上,都应坚持用人上的一视同仁,打破干部和工人的身份限制。但是,这种做法又缺乏相应的政策依据。根据有关人事政策和规定,禁止“以工代干”以及逆向调动(即工人身份向干部身份调动、差额或自收自支向全额身份的调动、事业向行政的调动)。
乡镇一级对于中层干部的人选是拥有决定权,但须经过组织人事部门的备案后任命手续才告结束,且对于一个中层干部的考察任用程序并不少于一个科级干部的考察任用程序,程序之复杂,可想而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从清除制约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障碍入手,冲出旧体制机制的束缚,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改革就意味着发生新的利益配置活动并相应地产生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当然,无论是公务员的津贴补贴的规范或是事业单位的二轮岗位补贴以及未来事业单位施行的绩效工资,基层一级干部只减不增,还是中层选拔的模式等,都不会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而只需把握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改革的主要性质之一就是它较现有政策、规定具有超前性,当然,也存在着与现行政策、规定不相吻合的情形,因此要进行与所建立起的制度相配套政策、规定的修改、制定工作,彻底解决通过改革建立的先进、有效的做法与政策、规定相矛盾的问题,以保证改革预期效果的实现。
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写一篇优秀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