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重修文明小说习题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基础英语1重修第8周练习题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基础英语1重修第8周练习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0:45:4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基础英语1重修第8周练习题
官方公共微信高数重修试题答案2-1A09-10第一学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高数重修试题答案2-1A09-10第一学期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应用数学1重修复习题(2012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应用数学1重修复习题(2012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题(含答案)1_新东方网_第2页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 文章正文
15:46&&作者:新东方网整理&&来源:互联网资源&&字号:|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4分)
  2.B、D(每答对一组得2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6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错1字扣1分 4.(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5.例如:《红楼梦》曹雪芹(每答对一处得1分。)
  2006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6温州
  (一 )(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
  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006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006长春
  (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2006黔东南州(课)
  (二)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二)8分
  1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 ⑵同“邀”邀请(1分)
  1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 能正确译出给2分。)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2006天门(副卷)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六则)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3阅读选文,说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14选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它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3分)
  10开阔的样子都全交错相通作标记11C12略13为渔人出桃花源后遂迷埋下伏笔14虚构桃花源,真实地反应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作者理想化的生活观念。
  2006徐州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2006包头市(课改卷)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2006宁夏(实验区)
  5、《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时特意“处处志之”,而后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是为什么?(2分)
  5、“桃花源”是作者的虚构之境,“处处志之”本不存在,所以“后人”不可能“复路。
  2006上海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
  6.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三)(7分)4.(2分)东晋(晋) 陶渊明 5.(2分)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6.(3分)怡然自乐
  2006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1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案:
  16.(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每小题1分)
  17.(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18.(4分)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各2分)
  19.(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006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 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7.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 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案:
  6.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7.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8.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0.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2007年中考《桃花源记》试题
  2007海南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9~22题。(12分)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9.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芳草鲜美(xiǎn) B.便舍船(shè)
  C.屋舍俨然(yǎn) D.其中往来种作(zhǒng)
  2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
  (1)落英缤纷
  (2)缘溪行
  (3)渔人甚异之
  (4)初极狭,才通人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复前行,欲穷其林。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2.综合第②文段中的内容,请简要回答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2分)
  19.C【解析】A.xiān;B.shě;D.zhòng。
  20.(1)落花或初开的花。 (2)沿着 (3)惊异;诧异(4)刚
  21.(1)再往前走,想走完这片林子。(或: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2.示例: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人人平等,人们和睦相处,尊老爱幼。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更多关于&的新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重修)53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重修)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重修);一、填空题:;1、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2、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3、体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4、__________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大革;5、__________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6、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________;7、18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重修)一、填空题: 1、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__________学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是__________ 。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__________。3、体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__________。4、__________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 。5、__________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收回__________。 6、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__________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
__________原则。 7、1853年3月,太平天国占领__________,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8、__________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9、__________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10、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__________。二、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废除“公行”制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状态。“半殖民地”侧重于政治上的内涵,指中国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但仍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地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还有区别。“半封建”侧重于经济上的内涵,指这一时期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据显著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3、《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继续和扩大,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4、“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认为,日本割取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便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还辽,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洋务运动 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和主持的以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生产为中心内容的“自强求富”运动。在30年的时间里,洋务派创办了大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创办了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赴美。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但是,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维护住封建统治,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和封建统治秩序的基础上,从表面上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近代工业。但是,西方先进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的生产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 6、百日维新 日,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此后,他接连发布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这些政令旨在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在这些法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9月21日,封建守旧势力的代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逮捕屠杀维新人士,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这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7、中体西用 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晚清著名思想家冯桂芬最先对这一思想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失败。在不动摇封建统治根基和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只从表面上引进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来实现“自强求富”的愿望,最终是不能成功的,因为西方先进的生产力不可能在腐朽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中生存和发展。 8、中国同盟会 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9、三民主义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10、武昌起义 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武昌起义吹响了辛亥革命的号角,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和上海及其它的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1、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体制的斗争。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并没有实行民主共和,而是步步为他建立独裁统治扫除障碍。军事上不断扩大北洋军队也就是他自己的武装;政治上竭力控制内阁,使之成为自己的工具,并于1913年3月在上海枪杀反对其控制内阁的宋教仁。同时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与英、法等国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筹集军费准备消灭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力。袁世凯的行径教育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使他们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袁军实力超过国民党,独立各省之间在军事上又缺乏统一指挥,二次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表现了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对专制独裁、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2、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头子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继续推行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毅然举起“护法”的旗帜。由于孙中山既无组织又无军队,不得不依靠与皖系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但西南军阀并不想真正帮孙中山护法,只企图利用孙中山的声望对抗皖系军阀,扩大自己的实力。孙中山无法实现护法的愿望,愤然离开广州去了上海,护法运动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3、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是指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果夫)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不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结果,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依靠政权的力量作后盾,通过垄断和控制金融业、发行内债、从事商业投机活动、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等各种非正常手段积聚资本的,是在充当外国帝国主义的买办的过程中,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在他们当权的二十年中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形成了近代中国最大的官僚资本,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14、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早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同时揭露和批判封建伦理思想和封建旧道德,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进行抨击。这次运动是近代中国又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从封建传统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为了五四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早期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运动的中心内容逐渐转变为宣传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从此,这一运动日益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并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15、国民大革命 国民大革命是指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由国共两党在1925年――1927年间共同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由于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更为广大,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大革命的起点是1925年的五卅运动,高潮是1926年7月的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的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这场大革命。日和 7月15日,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16、八七会议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内容包括:(1)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2)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3)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4)选举了瞿秋白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及其委员。八七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17、遵义会议 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也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8、“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 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判断题: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仍然是封建经济。(×) 3.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行业资料、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重修)53等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纲要》复习题大全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  2012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1、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如何评价洋务运动?2、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3、简述五四运...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答案)[1]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库(辨析题152)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库(辨析题 152) 辨析题(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简要说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A 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开卷( ) 闭卷(√) 适用专业年级:2007 级各专业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本试题一共六道大题,共 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B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9年修订版)期末试题纲要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9年修订版)期末试题纲要历史课程 大学 历史课程 纲要复习提要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南京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基地 1004 编辑:毛燕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辨析题: 辨析题: 1、鸦片战争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A)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A)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 单项选择题 干的括号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四年级语文复习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