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保罗沃克的哥哥的世界观是

哥林多后书为新约圣经书卷之一,由使徒保罗所著。给哥林多教会后,当地信徒的信仰态度未见好转,反有恶化的倾向,于是他亲往该处图解决教会中的问题,但结果不能达到前往的目的,甚至双方闹得很不愉快。离开后,他写了一封严厉责备教会的书信,由提多带往哥林多。其间,保罗心里十分焦虑,盼望那封信能使教会回转。终于提多带回信徒悔改的喜讯,保罗于为之释然和欢喜,遂在马其顿写下本书(约为公元55年至56年间),解释他改变行程的因由,劝勉教会接纳悔改者,解释自己事奉的身份和性质,并教导教会如何收集捐款,赈济耶路撒冷的信徒。
  使徒保罗(参一1;十1)。
  根据圣经的记载,保罗原名扫罗(徒十三9),系以色列人,属便雅悯支派(罗十一1);按血统而言,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三5)。他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在名师迦玛列门下,按严紧的犹太律法受教(徒廿二3)。后来成为犹太教中最严紧的法利赛人(徒廿六5),为祖宗的律法大发热心,逼迫教会(腓三6);然而这是在他不信不明白的时候所作的(提前一13)。有一天,当他要去大马色捉拿信主的人们时,蒙主耶稣在路上向他显现(徒九1~5)。从此,他便成了基督徒,并奉召成为使徒(罗一1),主要以外邦人为传扬福音的对象(加二8)。先后至少写了十三封新约书信,是基督教真理的主要诠释者。
  在哥林多的教会,并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一1)。
  保罗在到达以弗所之前,曾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徒十八11,18~19)。哥林多教会应是那一段期间,由保罗所建立的。他曾偕同亚居拉、百基拉、西拉和提摩太等位同工,在那里传扬福音,竭力作工(徒十八2,5)。
  哥林多城位于希腊南部,雅典以西,位于罗马与东方交通往来的要道上,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哥林多向以庙寺闻名,以供奉希腊美与性的女神维纳斯最为有名。由于哥林多人的宗教信仰腐败,故这城也以不道德闻名于世。人们常以&哥林多化&一词,作为生活堕落与腐败的代号。
  若说哥林多前书是信徒最常阅读和传讲的书卷,哥林多后书便是最为传道者忽略的一卷书了。然而,这书卷却十分重要。无疑,哥林多后书在翻译上的困难和带讽刺的写作风格,是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英文圣经英王钦定本和新英王钦定本中大量的斜体字,显示译者要附加许多用词,才能在译文中清晰地表达这卷充满感情的书信。
  要理解这书卷是困难的。书中许多经节最低限度可以说是含糊的。形成这现象有几个原因:(1)保罗用了许多讽刺的言词,但有时我们却不能肯定那些地方是出于讽刺手法。(2)若要完全明白某些部分,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保罗准确的行程、他同伴的行程,和他所写的书信。(3)本书是封十分私人的信,所用的言词常是心中的言语。上述几点令本书变得不易理解。
  但这些困难不应叫我们却步。幸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影响本书中的基本真理,只是细节上较隐晦而已。
  哥林多后书也是多人爱读和爱引述的书信。细心研读之后,你就会明白个中原因了。
  我们深深喜爱哥林多后书的一个原因在于这是一封私人信。似乎我们在本信中比其它更贴近保罗的心。我们感受到保罗如何为主的工作大发热心。我们明白到生命之最高呼召的威严。我们读到保罗列出自己曾受过的苦时,暗暗地感到惊讶。我们经历到保罗响应狂妄的批评时那种义愤。总而言之,保罗似乎让我们进入了他心灵中每一个隐情里。
  使徒行传十八章记述保罗第一次探访哥林多。这事发生在他的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即他在亚略巴古向雅典人辩道之后。
  在哥林多,保罗与亚居拉和百基拉一起做织帐棚的工作,并在会堂里传道。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与他会合,一起参与这次传道工作,为期最少十八个月(徒一八11)。
  大部分犹太人拒绝保罗所传的道,他便转而向外邦人传道。因有人信主得救──其中有犹太人和外邦人──犹太人领袖便拘捕保罗,带到方伯迦流面前。但迦流以不是他管辖范围为理由,把他们逐出公堂。
  这次审讯后,保罗留在哥林多一段日子,然后起程前赴坚革哩、以弗所,再踏上返回该撒利亚和安提阿的长途旅程。
  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保罗再访以弗所,并在那里逗留了两年。期间,哥林多派了访问团来探望他,要求他在许多事上给予意见。哥林多前书的写成,就是为了回答这些疑问。
  使徒保罗其后着急知道哥林多信徒对他信中的内容有何反应,尤其在教会如何处理犯罪之肢体的问题上。因此,他离开以弗所,前往特罗亚,盼能见到提多。遇不上提多,他便再过到马其顿去。提多在那里为他带来好消息和坏消息。教会中的圣徒处罚了犯罪的圣徒,结果这位圣徒的灵性复苏过来;那是好消息。但信徒从未履行他们的计划,把捐献送给耶路撒冷有缺乏的圣徒那里;那是不太好的消息。最后,提多报告说,假师傅在哥林多十分活跃,正在动摇保罗所建立的工作,并怀疑他作为基督仆人的权威;那就是坏消息!
  保罗就在这些处境下,在马其顿写成哥林多后书。
  在前书,保罗的身分主要是一位导师,但在后书,他则取了牧者的职分。你若细心聆听,会听出一个真正爱神子民的人的心跳声,他甚至愿意为他们的好处而献上自己。
  现在就让我们准备就绪,开始这奇妙的探险旅程。研读这些&呼出来的思想、燃烧着的言语&时,让我们祷告,求圣灵光照我们。
  使徒行传十八章记述保罗第一次探访哥林多。这事发生在他的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即他在亚略巴古向雅典人辩道之后。
  在哥林多,保罗与亚居拉和百基拉一起做织帐棚的工作,并在会堂传道。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与他会合,一起参与这次传道工作,为期最少十八个月(徒一八11)。
  大部分犹太人拒绝保罗所传的道,他便转而向外邦人传道。因有人信主得救──其中有犹太人和外邦人──犹太人领袖便拘捕保罗,带到方伯迦流面前。但迦流以不是他管辖范围为理由,把他们逐出公堂。
  这次审讯后,保罗留在哥林多一段日子,然后起程前赴坚革哩、以弗所,再踏上返回该撒利亚和安提阿的长途旅程。
  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保罗再访以弗所,并在那里逗留了两年。期间,哥林多教会派了访问团来探望他,要求他在许多事上给予意见。哥林多前书的写成,就是为了回答这些疑问。
  使徒保罗其后着急知道哥林多信徒对他信中的内容有何反应,尤其在教会如何处理犯罪之肢体的问题上。因此,他离开以弗所,前往特罗亚,盼能见到提多。遇不上提多,他便再过到马其顿去。提多在那里为他带来好消息和坏消息。教会中的圣徒处罚了犯罪的圣徒,结果这位圣徒的灵性复苏过来;那是好消息。但信徒从未履行他们的计划,把捐献送给耶路撒冷有缺乏的圣徒那里;那是不太好的消息。最后,提多报告说,假师傅在哥林多十分活跃,正在动摇保罗所建立的工作,并怀疑他作为基督仆人的权威;那就是坏消息!
  保罗就在这些处境下,在马其顿写成哥林多后书。
  在前书,保罗的身分主要是一位导师,但在后书,他则取了牧者的职分。你若细心聆听,会听出一个真正爱神子民的人的心跳声,他甚至愿意为他们的好处而献上自己。
  现在就让我们准备就绪,开始这奇妙的探险旅程。研读这些&呼出来的思想、燃烧着的言语&时,让我们祷告,求圣灵光照我们。
  欲知保罗写本书的动机,便须先知道本书的背景。当保罗还在以弗所时就为哥林多教会极其挂心,写了《哥林多前书》之后不久,先差遣年轻的同工提摩太去帮助他们(参林前十六10),可能哥林多信徒对待提摩太不太客气,于是保罗决定亲自再去哥林多一趟(参十二14,这里的&第三次&暗示他曾经第二次去过哥林多),但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应许不久再去(参二1)。到了以弗所,保罗就写了一封措辞严厉、却多多流泪的信打发提多送去(参二3~4),可惜这封书信已经失传。不久以弗所大乱,保罗几乎丧命,他便离开那里,但未去亚该亚,可能因考虑到哥林多信徒在未改变对他的态度之前,去访问他们恐于事无补,所以在特罗亚等候提多,既不见提多回来,就去马其顿的腓立比(参二12~13),那里教会虽好,但保罗因不晓得哥林多信徒对那封&流泪信&的反应如何,仍是内心不安,直到提多来了,才得了安慰(参七7)。
  提多回报的大致是好消息,就是大部分人听从保罗的劝告就悔改了。但仍有缺点,还有人对保罗说要去却未去,而认为他反复不定(一17),其实保罗是为要宽容他们(一23);他们对待犯罪的人太严厉,不知赦免(二6~7);对一些假使徒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三1;五12);对伪师未划清界限(六14~16);一部分不顺服的人还在造谣毁谤保罗;有人以为保罗凭血气行事(十2);有人自信属基督,说保罗对基督的关系很少(十7);有人说保罗写信威吓他们,其实保罗是算不得甚么;又说保罗的气貌、言语都不及其它使徒(十10~11);也有人说保罗诡诈,用心计牢笼他们(十二16),不承认保罗所得启示,不相信基督在他里头说话(十三3)等等。
  综合上述的背景,我们得出保罗写本书的动机如下:
  (一)解释应许去而未去的缘故。
  (二)解释自己行事为人并事奉的原则。
  (三)劝勉哥林多信徒要认清假使徒并要与他们分别。
  (四)劝勉哥林多信徒要赦免知错悔改的人。
  (五)劝勉哥林多信徒要参与济助耶路撒冷贫穷圣徒的事。
  (六)以各种凭据表明自己确实是基督的使徒,拥有使徒的权柄。
  (七)叫那些不顺服的人悔改,以免保罗第三次去用权柄待他们。
  《哥林多后书》虽然是一本抒发个人情绪的书信,但信中却含有许多重要的真理和榜样,不但在神学上具有相当的价值,且给主的仆人们和一切基督徒留下了事奉主并行事为人的基要原则:
  (一)对三一神的本质、特性、心意和工作有极清楚的启示(参一10,18~22;四6;五18~21等)。
  (二)对新约的特点和超越性提供吾人可资窥探的橱窗(参三章)。
  (三)对肉身和灵性的轻重、相对与相关性也给我们清楚的指引(参四7~五10)
  (四)对神工人的职责、行事原则与该有的存心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和说明(参五11~七16;十1~十一12;十二6,13~21;十三1~10)。
  (五)对财物奉献和教会对款项的处理之道也提供了属灵的原则(参八至九章)。
  (六)对使徒的凭据、权柄和运用权柄的原则也留下了很好的榜样(参十一23~十三10)。
  本书的特点如下:
  (一)保罗把他自己摆出来,但不是传自己,仍是传扬耶稣基督为主。保罗在对抗那些&最大的使徒&向他权柄的挑战时,让我们看见他在别处从未透露的内心深处的景况,以及他的生平和事奉中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因此本书也是他书信中最不带神学与教理,极具个人色彩的一封,让我们深深认识这位&在基督里的人&。
  (二)保罗的喜、怒、哀、乐如同画在我们眼前,他的样子也可以从本书想象得到。他有时在喜乐的极峰,有时却在忧伤的深谷;令我们明白,即使坚强如保罗,也有他灰心失望的时刻。但叫我们鼓舞的是:主基督总是给保罗足够的力量,甚至连死亡都能胜过。
  (三)这封信也让我们看见保罗如何处理他与教会的关系。他爱他们像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女。他管教、责备,为他们的争吵、分裂痛心。他关怀远在耶路撒冷贫苦的圣徒,因此在外邦人的教会中筹募款项,赒济他们。这样作,不只表明众教会在基督里的一体,也是把基督徒彼此的相爱与关怀见诸实行。
  (四)可以清楚看到保罗的敌人们的策略和言论。他们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者的模样,先博得信徒们的好感,然后占领他们的心思。而另一面处处中伤保罗,使信徒们对保罗的态度,从信任转而怀疑,从怀疑变鄙夷。
  (四)全备而被沿用的祝福词(十三14)。
  《哥林多前书》是使徒的辩论、指责和定罪,使受搅扰并迷惑的哥林多信徒转向并注重基督;《哥林多后书》是使徒的见证、安慰和鼓励,带领哥林多信徒经历并享受基督。因此,后书比前书更重经历,更主观且更深入。兹将前后两书的主要相异点列述如下:
  (一)前书对付教会中的各种问题;后书对付信徒内心的各种问题。
  (二)前书对付信徒对恩赐的误解与误用;后书对付信徒对职事的无知与误会。
  (三)前书帮助教会对抗世界与异教的影响;后书帮助教会对抗假使徒和异端的影响。
  (四)前书说明基督徒真爱的道理和原则;后书表达基督徒真爱的榜样和实行。
  (五)前书重在解决信徒与信徒之间的问题;后书重在解决信徒与工人之间的问题。
  &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灵。&(三5~6原文)
  &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杀死(原文),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四7~10)
  &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像神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五20)
  &安慰&(全书29次)
  &夸&&自夸&(全书29次)
  &职事&或&职分&(三7,8,9;四1;五18;六3&)
  一.问候(一1、2)
  二.安慰受苦者的职事(一3~11)
  三.保罗改变计划的解释(一12~二17)
  四.保罗的荐书(三1~5)
  五.旧约与新约之对比(三6~18)
  六.清楚地传讲福音的责任(四1~6)
  七.有属天指望的瓦器(四7~18)
  八.在基督审判的光中活着(五1~10)
  九.保罗在事奉上问心无愧(五11~六2)
  十.保罗的事奉态度(六3~10)
  十一.保罗求圣徒有宽宏的心(六11~13)
  十二.保罗求圣徒有合乎圣经的分别(六14~七1)
  十三.保罗喜闻哥林多的好消息(七2~16)
  一.慷慨捐献的好榜样(八1~9)
  二.完成收集捐献的忠告(八10,11)
  三.慷慨捐献的三个原则(八12~15)
  四.收集捐献的三位好弟兄(八16~24)
  五.要求哥林多信徒证明保罗夸赞他们的话没有落空(九1~5)
  六. 慷慨捐献的报酬(九6~15)
  一.保罗对指控者的回应(一○1~12)
  二.保罗的原则:为基督开拓新领域(一○13~16)
  三.保罗的最高目标:主的称许(一○17、18)
  四.保罗维护他的使徒身分(一一1~15)
  五.保罗为基督受苦证明他是使徒(一一16~33)
  六.保罗所得的启示证明他是使徒(一二1~10)
  七.保罗所行的神迹证明他是使徒(一二11~13)
  八.保罗未决定访问哥林多的行程(一二14~一三1)
  九.保罗的使徒身分有哥林多信徒作证(一三2~6)
  十.保罗愿意亲切地对待哥林多信徒(一三7~10)
  十一.保罗奉三一神的名作末了的祝福(一三11~14)
正在加载.....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3号
京公网安备 (1)保罗为什么在哥林多后书提到传福音受苦及三层天经历用意如何_百度知道
保罗为什么在哥林多后书提到传福音受苦及三层天经历用意如何
提问者采纳
反对他的人自称自己是超人一等的使徒,保罗却认为自己与其他使徒不相上下,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所以保罗有必要做些自辩,我也不知道。或在身内林后12:2我认得一个在基督里的人。只有 神知道,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尔道自建:哥林多后书(19)——保罗荐书
尔道自建:哥林多后书(19)——保罗荐书
梁家麟牧师
尔道自建:保罗荐书林后10:12-1810:12 因为我们不敢将自己和那自荐的人同列相比。他们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较自己,乃是不通达的。10:13
我们不愿意分外夸口,只要照神所量给我们的界限搆到你们那里。10:14
我们并非过了自己的界限,好像搆不到你们那里;因为我们早到你们那里,传了基督的福音。10:15
我们不仗着别人所劳碌的,分外夸口;但指望你们信心增长的时候,所量给我们的界限,就可以因着你们更加开展,10:16
得以将福音传到你们以外的地方;并不是在别人界限之内,借着他现成的事夸口。10:17 但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10:18
因为蒙悦纳的,不是自己称许的,乃是主所称许的。保罗接着回应那些把他和某些超级使徒比较,指他不如别人的评论。虽然他主要回应提出这些说法的哥林多信徒,但不可避免地,他也提出一些对其他使徒的负面评价。保罗首先以一个讽刺性的口吻指出:他有足够的勇敢前往哥林多,惩处不服从的信徒;却没有足够的勇敢跟哥林多信徒所推崇的那些超级使徒相比较(12)。为什么?因为那些人的所作所为,是身为基督的使徒的他所做不出来的。他们的其中一个特征是“自荐”,即自我宣传和自我夸耀;这种借自订标准来量度自己,自己为自己打分,自己宣告自己满分的做法,是保罗怎样都做不出的。正如他在前面所说的,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他不能以任何形式举荐自己(3:1),也不能高举人的智慧和能力,即使要夸口的也只能是自己的软弱(11:1-12:13);这是作为基督所差派的传道者(身分),和他所要传扬的道(信息),所给限定了的。所以,他们玩的游戏,他玩不了;而他所奉行的属灵行事准则,则是他们所不明白的(“不通达的”)。双方既然各自在不同的平台上,又如何能比较呢?保罗一方面谈到传道身分所加给他的约束:不能自荐;另方面也谈到他所拥有的条件是超级使徒所攀附不上的,这条件便是“毋须自荐”。为什么不需要自荐?因为哥林多教会是由保罗传福音、栽培而一手建立起来的,信徒就是他的荐书,所以他根本不需要自荐。保罗相信哥林多教会是上帝划定给他的事奉範围,他得在这里劳苦,而他的事奉成果也在这里被评定。所以,当他把自己的荐书跟哥林多信徒拉上关系时,他是绝对理直气壮的。但那些超级使徒则不然,他们的成绩单跟哥林多教会没有关系,这是保罗所劳碌的结果而不是他们的;他们无从凭借哥林多教会来夸口,否则便是偷窃了别人的成果。这样,由于他们也别无可夸口处,他们只能自己夸自己了(13-16)。“界限”(metron)可以译作地界,确实有地域上的意思。但得注意的是,保罗并不是说上帝给予每个信徒各自一个地界,就是地盘或势力範围,这个範围只能是属于他而不是属于别人的。要是人人各自划有地盘,彼此不能逾越,便跟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的教区(parish)观念没有分别了;各踞山头,军阀(或黑社会)割据,大公性(catholicity)荡然无存,教会将不成教会,差传工作当如何开展呢?保罗自己也没有这样的地盘观念,虽然他自觉是外邦人的使徒,却还是关心上帝的全家;他所写信的教会,有些不是由他建立,什至是他未曾去过的,难道这等于他便越界了吗?笔者相信,“界限”虽有地域、地区(field、sphere)的意思,却基本上是指一个事工或群体,就是上帝托负我们承担的对象(assignment),并将按之来评定我们成绩的标准(norm、standard)。就像耶稣比喻说的主人交托五千、两千或一千给不同仆人,这些托付便成了评定他们的良善与忠心程度的标准(太25:14-30)。每个人所派定的界限(评估标准)都不一样,按才授职,有人多些,有人少些,关键在于我们在所领受的界限里是否尽忠。那每个人的地界是否一早便确定了也固定了,不能增减的呢?这里且不讨论预定论的问题。根据耶稣的比喻所指,要是我们在小事上忠心,上帝便会派我们承担更大的事(路19:11-27),所以这些派职是会按时、按需要、按表现而有所增加的。保罗在这里更提到一个新角度的看法,他说事奉的界限是可以倍加的(multiplied)。若是哥林多信徒都能信心增加,属灵生命成长,事奉热心不减,则他们便成了保罗的外延,他们能去保罗去不了的地方,做保罗个人做不了的事。当然,用不着说的是,若哥林多信徒继续传福音的使命,带领更多人成为主的门徒,信心也一直增长的话,则保罗的事奉边界便继续扩大,并且是无止境地向外伸张。“但指望你们信心增长的时候,所量给我们的界限,就可以因着你们更加开展,得以将福音传到你们以外的地方。”不过,保罗补充指出,他没有要借传福音来建立个人王国的企图,哥林多门徒不是他的门生,他们不是要为他招收更多的徒子徒孙,从而壮大他的门派,建立他的江湖霸业。保罗真要这样想,他便不是传道者,而是黑道大哥了(抱歉有些自称为传道人的确实跟黑道大哥没有太大的差异)。保罗强调,他没有以他的事奉果效而自夸,因为一切都是属于上帝的,他若是夸口,也只能是指着主夸口。“但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因为蒙悦纳的,不是自己称许的,乃是主所称许的。”(17-18)这个教训保罗曾跟哥林多信徒说过(林前1:31),但其实也不是保罗发明的,而是转引自耶9:23-24。基督徒期盼的是将来能得着主的称赞,只有他的称赞是算数的,并且带来终极性的果效。思想:弟兄姊妹,回顾我们已走过的事奉道路,有哪些是我们感到无庸置疑的信心实践呢?谁是我们的荐书?我们都期盼得到主的称赞吗?我们设想主会怎样评断我们这已过的大、小半生?
热门微信号
最新微信号哥林多后书概论
保罗(1:1)虽然有些人指出本书一些地方有窜改的成分,但实际上没有人否定保罗是哥林多后书的作者。事实上,本书的整合性(有保罗典型的离题作风!)是明显的。
内证:保罗书信的内证是无可驳斥的。除了腓利门书外,哥林多后书是保罗最私人和最少谈到教义的书信。书中谈到细微的个人事情、使徒保罗特殊的表达手法,还有本书与哥林多前书、加拉太书、罗马书、使徒行传的紧密联系,全都是支持保罗是本书作者的传统看法。本书作者与收信人跟普遍被承认的前书相同,是一个很清楚的明证。
外证:哥林多后书有很强的外证,但这些外证却比哥林多前书稍迟出现。奇怪的是,罗马的革利免并没有引述本书,而坡旅甲、爱任纽、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特土良和居普良全部曾引述这书。马吉安把本书列为他所接受的第三卷保罗书信。本书也列在穆拉多利经目中。主后一百七十五年后,哥林多后书作者的外证就层出不穷了。
二、书之时地
日期:56A.D.秋(哥林多前后书相隔约只数月之久;参徒20:3,那是冬天时了)。
地点:马其顿(2:13;7:5;8:1;9:2-4)。在马其顿省哪一城写的?是新约学者们辩论之要点,这辩论可归纳为二:(1)腓立比--这是传统性之观点,此说有一些早期抄本证实。(2)帖撒罗尼迦--此说根据8:1及帖前3:11二处。笔者认为前者之观点较多论据。
持信人为提多(8:6,16,23;12:18)。
三、书之对象:哥林多教会(两信间的哥林多教会)。
从《林后》书内之内容可看出,哥林多教会的情形有了不同的转变。在前书中,哥林多教会问题重重,故前书送出后,问题不但得不着解决,反倒反对保罗的人增多了。
一般学者相信,前书带来的效果虽不是大功告成,也不至落到全军覆没。教会情形的演变必有些严重的因素,这因素从林后10-13章的内容中,可寻到一些端倪,即是有一股犹太教派人士潜入哥林多教会内(可能就是那类意图倾覆加拉太教会的犹太教派人),搬弄是非,传播异端,毁谤保罗,自称真先知,其实是如撒但般装作光明的天使、仁义的差役(林后11:14-15),他们在教会内已掌握相当大的势力(林后11:20);保罗对此事痛心忧忡,使他对哥林多教会时而厉声呵斥,以图拒恶;时而软语温慰,以求挽回他们的情谊;由此可见他实在是历代理想模范的传道人。
四、书之动机
使徒行传十八章记述保罗第一次探访哥林多。这事发生在他的第二次传道旅程中,即他在亚略巴古向雅典人辩道之后。在哥林多,保罗与亚居拉和百基拉一起做织帐棚的工作,并在会堂传道。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与他会合,一起参与这次传道工作,为期最少十八个月(徒18:11)。大部分犹太人拒绝保罗所传的道,他便转而向外邦人传道。因有人信主得救──其中有犹太人和外邦人──犹太人领袖便拘捕保罗,带到方伯迦流面前。但迦流以不是他管辖范围为理由,把他们逐出公堂。这次审讯后,保罗留在哥林多一段日子,然后起程前赴坚革哩、以弗所,再踏上返回该撒利亚和安提阿的长途旅程。
在第三次传道旅程中,保罗再访以弗所,并在那里逗留了两年。期间,哥林多教会派了访问团来探望他,要求他在许多事上给予意见。哥林多前书的写成,就是为了回答这些疑问。当保罗在以弗所差发提摩太(参前背景)送出前信后,他心中仍不安,因此他亲自去视察。他抄近路去,非从北部马其顿下来,而是从以弗所趁水路直趋哥林多(参林后2:1;12:14;13:1)。这样突变计划(非林前16:5-9之预告,而是即徒18:1-18),引起哥林多教会人批评他作事反覆不定(林后1:15)。
在哥林多,他曾不顾危险严责那些怙恶不悛的人,但并无多大效果,于是他很忧伤痛苦的离开了那处。在路上或在家里,他为此事极其难过流泪(林后2:4),经深思后,便写了一封极严厉的信,又劝服提多带去,代表他解决那里之纠纷。其后使徒保罗着急知道哥林多信徒对他信中的内容有何反应,尤其在教会如何处理犯罪之肢体的问题上。后来他遭逼害离开以弗所(徒19:23-41;林后1:8-11),便转到特罗亚,在那里等候提多回来。但过了很久,提多还未回来,使他异常挂虑,无心继续工作(林后2:12-13),因他不能久待,就速往马其顿。在那里会了从哥林多回来之提多,得到哥林多教会之消息(林后7:5-6)。
这消息使保罗喜怒忧戚,喜则因教会情形较前为好(林后2:14),忧则是信徒从未履行他们的计划,把捐献送给耶路撒冷有缺乏的圣徒那里;怒则教会来了一些自称为使徒者,恣意批评保罗,说他软弱,不善言辞(林后10:10-11;11:6),没有身外境界的经验(Ecstatic Experience),不是正式使徒(3:5),传假福音(2:17;4:2-3),辖管人(1:24),虽不受哥林多人供给(11:1),而暗中取巧图利(7:2;12:16)等。
保罗就在这些处境下,在马其顿写成哥林多后书。
附:哥林多教会与保罗的关系
从使徒行传及哥林多书信中,看出保罗与此教会有莫大的关系,兹将拟定的次序排列,作为重建整个故事前后的关系(注33)。
1.在哥林多 (1)在第二次旅行传道时建立哥林多教会(徒18:1-18)。
(2)在那里住上年半之久(徒18:11)。
(3)离开后把工作交由亚波罗接替(徒18:18-19,27-28;19:1)(后亚波罗到以弗所参与他的工作,林前16:12)。
2.在以弗所 (1)在第三次旅行传道时,在以弗所居住三年(徒20:31)。 (2)从以弗所到哥林多作一简短访问(林后12:14;13:1)。
(3)差遣提多往哥林多发动捐款(林前16:1-3;林后8:6,10)。
(4)写第一封致他们的书信(林前5:9)(此信己遗失)。 (5)革来氏家的人及亚波罗来到,报及教会内之分争事(林前1:11;16:12)。
(6)差遣提摩太由马其顿到哥林多(徒19:21-22;林前4:17;16:10-11)。 (7)哥林多教会代表三人到访(林前16:17;并参林前7:1;8:1;12:1)。
(8)写第二封致哥林多教会信(即 哥林多前书
)(林前16:8)。 (9)巴勒斯坦犹太教派人到哥林多,掀起反保罗浪潮(林后3:1;10:12-18;11:22-23)。 (10)提摩太由哥林多返抵以弗所(林后1:1,3-12),报告反保罗之暗潮(林后10:7;10:10;11:23)。
(11)书第三封致哥林多教会书信,差遣提多带往哥林多,并约在特罗亚相会(林后2:3-4,12-13;7:6-9)(此信亦遗失)。 (12)提多去后,保罗突访哥林多(林后2:1;12:14;13:1),但蒙一些反对者之侮辱对待(林后2:5-8;7:12)(此突访之次序可在上文第(3)与(4)或在第(4)与(5)点之间)。
3.在特罗亚 (1)在特罗亚事奉,等待提多返回(林后2:12)。 (2)久等不待,迳往马其顿(林后2:13)。
4.在马其顿(腓立比) (1)提多返抵,报告教会情形,保罗心中的忧忡释然(林后7:6-7;11章全)。 (2)写第四封致哥林多教会书信(即哥林多后书 )(林后7:5-15)。 (3)再差发提多携信至哥林多,并完作捐献之事(林后8;6,16-18)。
5.在哥林多 (1)由腓立比到访哥林多,住上三个月(徒20:3)。 (2)在哥林多写罗马书(罗15:22-29;16:1,23)(罗马书的宁静气氛表明哥林多教会的困难已完善解决)。
五、书之目的:重建使徒的权柄与释明传道人之职责。
这封书信不单是针对某些哥林多教会的攻击而辩护,更是答覆了敌人在他传道的各地所提出的毁谤与攻击。始於加拉太的争端已形成了一群强大的犹太派反对者,这些人不择手段,要使保罗信誉扫地。保罗不仅要对抗属灵的惰性及异教传统上的罪恶,也要面临教会领袖积极性的敌意:这些人心中满了嫉妒与偏见,是挂名的基督徒。
那些敌对者的指控极多。有人指责他「凭着血气行事」(10:2),又有人称他是懦夫,因为他写信时声如雷呜,见面时胆小如鼠(10:10)。他们又指责保罗没有倚赖教会的支持来维持尊严,反而从事劳动以致贬低自己的身份(11:7)。敌对者又声称保罗不是那稣的使徒之一,所以没有资格教训人(11:5,12:11-12),也没有办法提出身份证明(3:1);他们又从事人身攻击,说他属血气(10:2),自夸(10:8,15)、诡诈(十12:16),又侵吞捐款(8:20-23)。
这些敌对者显然是犹太人(11:22),是「基督的仆人」(11:23)。他们巧妙地利用别的教会的推荐信(3:1),进入了保罗的教会。对于哥林多出现党派一事,他们显然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高傲跋扈(11:19-20),又不愿作开荒工作或为主受苦(11:23以下),换言之,他们是「假兄弟」。从保罗笔下这一幅图画,可以看到使徒时代的教会有它的挣扎和罪恶。值得惊奇的不是教会有缺陷,而是它竟然能继续存在。只有属天的能力始能不断地把生命的活力供应这麽一个软弱而属血气的哥林多教会。
书信中正面谈及的教训,也使本书信成为新约最有价值的书信之一;特出的教训有传道事工的性质,死後的盼望(5章)和关乎施予的教训(8-9章)。
六、书之主题
传道的职分。
七、书之特征
1、书信中最自传性的一卷:似乎我们在本信中比其它更贴近保罗的心。我们感受到保罗如何为主的工作大发热心。我们明白到生命之最高呼召的威严。我们读到保罗列出自己曾受过的苦时,暗暗地感到惊讶。我们经历到保罗回应狂妄的批评时那种义愤。总而言之,保罗似乎让我们进入了他心灵中每一个隐情里。
2、充分表现保罗的感情--他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故有人称此为一封泪信(参2:4)
3、是保罗书信中最欠系统次序的一本(可能因感情极度伤痛或激动的缘故):要理解这书卷是困难的,书中许多经节最低限度可以说是含糊的。形成这现象有几个原因:(1)保罗用了许多讽刺的言词,但有时我们却不能肯定那些地方是出于讽刺手法。(2)若要完全明白某些部分,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保罗准确的行程、他同伴的行程,和他所写的书信。(3)本书是封十分私人的信,所用的言词常是心中的言语。上述几点令本书变得不易理解。
4、揭露一些保罗生平中,使徒行传欠缺的轶事(参11:23-28;11:32-33;12:1-4;12:7-9等)。
5、书内虽个人气氛处处流露,然一些重要教义性的阐释,只在此书内出现,如传道的职分(2:12-6:10);两约的对比(3:4-18);基督台前的审判(5:10-11);信徒的捐献(8-9章)等。
6、为研读保罗生平不可缺少之课本。
7、在多方面比教牧书信更教牧性
8、钥字为职分、执事、患难、安慰、忧愁等。
八、书之大纲
2、辩明(自己)&
A、使徒向教会的表白,关于自己的生活(行事)&&
B、使徒向教会的表明,关于教会的生活(为人)&&
3、释明(捐献) 8-9章
以榜样激发& &8:1-15
派代表劝勉& &8:16-9:5
述原则鼓励& &9:6-15
4、证明(自己)&
使徒的权柄
1)权柄的目的 10:1-11&
2)权柄的界限& 10:12-18
使徒的自夸11-13章& 1)夸囗的目的
&2)夸囗的界限
11:16-12:13
12:14-13:14
个人计划&&
12:14-13:4(迟去之因由&
12:14-21&&
再去之态度& 13:1-4)
B.劝慰祝祷& 13:5-14
我的更多文章:
( 15:43:51)( 18:45:16)( 22:25:48)( 18:43:34)( 17:53:32)( 10:00:06)( 08:02:48)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丽君保罗最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