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自行车车为什么这么火?

智能自行车这么火,为什么你仍愿买辆普通的?_第一财经
智能自行车这么火,为什么你仍愿买辆普通的?
第一财经邱智丽 实习记者孙桐桐 19:33
&大约8000元价位的自行车一年都很难卖出10000辆,不管是助力还是机械类智能单车和传统自行车相比九牛一毛,整个智能单车市场大约占有1%的市场。&上海大不自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蒋旻宸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该创业团队曾于2014年发布国内第一辆智能自行车基本概念BICI。
看准智能自行车出行风口的不只蒋旻宸一人,整个2015年被称为&智能自行车元年&,智能单车项目密集出现。根据记者粗略统计,从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除百度、乐视、小米等巨头斥资打造智能单车外,仅创业团队就获得约5亿元投资。
虽然抢占了市场先机,但在收购健康健身类骑行软件&行者&后,基本概念团队重点工作却从造车转向了骑行社区运营。&初期做研发、运营、众筹相对容易,但后期设计生产、品控、供应链、渠道等一系列问题,创业团队显然经验不足。&在人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团队只能转型。
基本概念BICI的转型并非偶然,在一片火热的智能自行车市场,很多宣传只见概念不见产品,而市面上也少有智能单车爆款产品出现,整个智能自行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智能车落地难
在蒋旻宸看来,&自行车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传统行业,即便加上了智能化功能,它的进入门槛也比较低。但是要想做出真正的智能自行车还没那么简单,无论是设计生产还是销售推广都有很长路要走。&
作为自行车王国,中国并不乏自行车配件生产商和组车人员,但智能自行车往往需要将全部电子元件整合到车体或配件内,更为考验的是产品设计功力以及与供应链方的跨界整合能力。&一台车子的供应商很多,电池、助力、车架、轮子等,需要跨界整合安装的人才。既要发挥功能,又要兼顾美观度和电子原件的安全,无疑对设备厂商的研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蒋旻宸表示。
在造车的过程中,他也曾尝试寻找内地生产商,但遭遇的难题是懂电路的不懂自行车组装,懂组装的不懂电路,传统工人也不愿意学习智能车的电路组装,沟通成本巨大。
除此之外,成本控制也是一个较大难点。尤其对很多创业公司来说,大量的研发费用和小量生产的成本提高都是现阶段无法避免的。以自行车轮子的成本控制为例,成熟的自行车企业有完备的供应链和丰富的经验,它们分别对轮子的花鼓、辐条、轮圈和轮胎单独采购,然后统一组装,成本较低。&而创业公司大多采购成组的车轮,这样比单独采购要贵上30%~40%。&蒋旻宸举例说道。
售后服务难也成为智能自行车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车子本身装有电路、传感器等特殊装置,组装和修理等售后问题都需要相对专业的技能,很多情况下需要返厂维修,既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负担。
消费市场不成熟
&很多创业公司在供应链上遇到不少问题,因为生产量小,设计复杂,开模比较麻烦,因此很多工厂不愿意代工生产。&苏州赛诺伊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超悦&智能电单车总经理刘雁鸿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就在前不久其在京东启动了&超悦&智能电单车众筹项目,拥有生产工厂和设备,使得&超悦&能够免去&供应链&之忧,但横在其面前更多的困难是市场教育问题,如何在保有量逾3.7亿辆的自行车市场撕开一道裂口,寻找增量市场空间是所有智能单车厂商需要面临的问题。
消费市场对这类价格并不算低的新鲜产品较为理性,智能自行车的整体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普通消费者使用单车的出行需求一般是以短途出行为主,智能单车替代普通单车的作用不明显,其核心功能之一的导航功能略显多余。对于骑行爱好者而言,车子本身的性能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喜欢拼拆组合自己的爱车,对技术要求很高,较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导致的结果就是,有通勤需求的消费者群体人数较多,相应的需求量大,理论上销售量应该相当可观,不过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阶段。而发烧友的数量有限,对智能单车的销量促进作用不大。
在刘雁鸿看来,对于现阶段的智能产品来说,最大的阻碍就是要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智能自行车行业也不例外,人们习惯了自行车500元以下的定价标准,对于几千块一辆的自行车不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人们对自行车的定位更多是代步通勤工具,比较低端的廉价产品,一两百块钱就可以买一辆。&
更为尴尬的问题则是,在发布渠道上大多创业公司采用线上销售或者众筹预订的模式,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但众筹的价格并不透明,往往众筹期间宣传的二十多项功能最终只有三四个能实现,久而久之消费者会失去信心,产品的不稳定,也使得互联网产品难以抵达消费群体。
配件升级的盈利空间
目前,国内智能单车的产品思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做一个可安装在自行车上的智能部件;另一类是整车都是自己设计,智能芯片装在其中。市面上现有的智能自行车都以&单车+APP&作为标配,每一个品牌都有专属的APP,作为数据采集和分享的平台。
配套APP可以帮助用户控制骑行的时速和动力,定位和启动单车,也会告诉用户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有多少骑行者超过了你的骑行里程等。GPS定位跟踪技术也是必有的功能,支持导航、路线记录、被盗车辆寻回、紧急情况发送位置等。
定位在代步通勤的智能自行车不仅装有充电电池,还内置发电花鼓,可以将用户蹬踏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此外,很多智能自行车品牌都宣称可以实时感知骑行者的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助力。
在智能单车市场,配件升级是不可忽视的盈利点。基本概念将之前内置智能芯片也抽离出来,做成可以单独销售的模块化产品,整车销售之余,也销售蓝牙心率计、速度踏频器等配件,这些配件可以轻松地装到用户自己的车上。
&相对于整车而言,智能配件更加便宜,风险较低,骑行者也更愿意尝试。&蒋旻宸表示。四个月以来,该团队的四款智能配件销售总量已接近十万,而此前一年半的时间里整车的销量仅有几千辆。目前,整车的业务只占公司总体的10%。无独有偶,&超悦&智能电单车总经理刘雁鸿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未来在销售整车之余也会将智能配件拆分进行销售。
针对智能自行车销量不高的行业现状,蒋旻宸表示:&整车很难卖给已经有车的用户,即便他看中了智能功能,但未必会购买,对骑行者来说换车的成本还是很大的。车友更看重自行车本身包括品牌、设计和性能。年轻的智能品牌效应不够,可能根本就不在车友选择的范围内。&
或在运动市场爆发
&以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单车而言,无论国内外产品,在实现&智能&这一点上基本局限于健康数据监测、智能防盗以及轻量的社交等功能,而行车辅助、自动助力等功能还未成功沿用于成熟的智能单车上。&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在其看来,&发烧友们期盼拥有的能够辅助自己跨越恶劣地形,实现&如履平地&般轻松驾驶的智能单车距离问世还比较遥远,这需要智能单车行业经历另一阶段的发展。&
刘雁鸿正在做这样的努力,在其看来很多市面上所宣传的实时感知骑行力度的功能并不&智能&,他希望用造车的工艺,使得智能助力系统能够精确感知骑行者每一次蹬踏板所需要的助力,并给予相应的推动力,目前其产品仍处于众筹阶段。
智能单车目前在国内的市场需求尚不明朗,而细分至运动和通勤市场而言,究竟哪个更具想象空间?蒋旻宸和刘雁鸿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运动市场,&有可能再过两三年智能自行车就会永久消失,明显感觉到和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是不一样的,智能自行车不会颠覆和取代传统自行车,很多人并不需要智能自行车,挑战传统还很难。&蒋旻宸说道,&或者演化为另一种形态,普通自行车装上智能硬件,而单纯智能自行车这个品类机会应该很小。&
在蒋旻宸看来,通勤市场电动车的想象空间更大,而运动市场自行车仍具有市场潜力。&由于电动车存量很大,在方便快捷、省力、价廉方面都占有优势,通勤市场的智能自行车竞争力不是很大。&刘雁鸿表示,&智能自行车首先会在运动市场爆发,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智能自行车使用更偏向安装智能配件,经过两三年的积累和发展,消费者的习惯会慢慢改变,更能理解和接受智能自行车的概念。&
编辑:刘佳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智能自行车这么火,为什么你仍愿买辆普通的?_网易财经
智能自行车这么火,为什么你仍愿买辆普通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智能自行车这么火,为什么你仍愿买辆普通的?)
&大约8000元价位的一年都很难卖出10000辆,不管是助力还是机械类和传统自行车相比九牛一毛,整个智能单车大约占有1%的市场。&上海大不自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蒋旻宸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该创业团队曾于2014年发布国内第一辆基本概念BICI。
看准智能自行车出行风口的不只蒋旻宸一人,整个2015年被称为&智能自行车元年&,智能单车项目密集出现。根据记者粗略统计,从2014年11月至2016年8月,除百度、乐视、小米等巨头斥资打造智能单车外,仅创业团队就获得约5亿元投资。
虽然抢占了市场先机,但在收购健康健身类骑行软件&行者&后,基本概念团队重点工作却从造车转向了骑行社区运营。&初期做研发、运营、众筹相对容易,但后期设计生产、品控、供应链、渠道等一系列问题,创业团队显然经验不足。&在人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团队只能转型。
基本概念BICI的转型并非偶然,在一片火热的智能自行车市场,很多宣传只见概念不见产品,而市面上也少有智能单车爆款产品出现,整个智能自行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智能车落地难
在蒋旻宸看来,&自行车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传统行业,即便加上了智能化功能,它的进入门槛也比较低。但是要想做出真正的智能自行车还没那么简单,无论是设计生产还是销售推广都有很长路要走。&
作为自行车王国,中国并不乏自行车配件生产商和组车人员,但智能自行车往往需要将全部电子元件整合到车体或配件内,更为考验的是产品设计功力以及与供应链方的跨界整合能力。&一台车子的供应商很多,电池、助力、车架、轮子等,需要跨界整合安装的人才。既要发挥功能,又要兼顾美观度和电子原件的安全,无疑对设备厂商的研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蒋旻宸表示。
在造车的过程中,他也曾尝试寻找内地生产商,但遭遇的难题是懂电路的不懂自行车组装,懂组装的不懂电路,传统工人也不愿意学习智能车的电路组装,沟通成本巨大。
除此之外,成本控制也是一个较大难点。尤其对很多创业公司来说,大量的研发费用和小量生产的成本提高都是现阶段无法避免的。以自行车轮子的成本控制为例,成熟的自行车企业有完备的供应链和丰富的经验,它们分别对轮子的花鼓、辐条、轮圈和轮胎单独采购,然后统一组装,成本较低。&而创业公司大多采购成组的车轮,这样比单独采购要贵上30%~40%。&蒋旻宸举例说道。
售后服务难也成为智能自行车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车子本身装有电路、传感器等特殊装置,组装和修理等售后问题都需要相对专业的技能,很多情况下需要返厂维修,既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负担。
消费市场不成熟
&很多创业公司在供应链上遇到不少问题,因为生产量小,设计复杂,开模比较麻烦,因此很多工厂不愿意代工生产。&苏州赛诺伊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超悦&智能电单车总经理刘雁鸿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就在前不久其在启动了&超悦&智能电单车众筹项目,拥有生产工厂和设备,使得&超悦&能够免去&供应链&之忧,但横在其面前更多的困难是市场教育问题,如何在保有量逾3.7亿辆的自行车市场撕开一道裂口,寻找增量市场空间是所有智能单车厂商需要面临的问题。
消费市场对这类价格并不算低的新鲜产品较为理性,智能自行车的整体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普通消费者使用单车的出行需求一般是以短途出行为主,智能单车替代普通单车的作用不明显,其核心功能之一的导航功能略显多余。对于骑行爱好者而言,车子本身的性能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喜欢拼拆组合自己的爱车,对技术要求很高,较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导致的结果就是,有通勤需求的消费者群体人数较多,相应的需求量大,理论上销售量应该相当可观,不过目前市场仍处于观望阶段。而发烧友的数量有限,对智能单车的销量促进作用不大。
在刘雁鸿看来,对于现阶段的智能产品来说,最大的阻碍就是要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智能自行车行业也不例外,人们习惯了自行车500元以下的定价标准,对于几千块一辆的自行车不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人们对自行车的定位更多是代步通勤工具,比较低端的廉价产品,一两百块钱就可以买一辆。&
更为尴尬的问题则是,在发布渠道上大多创业公司采用线上销售或者众筹预订的模式,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但众筹的价格并不透明,往往众筹期间宣传的二十多项功能最终只有三四个能实现,久而久之消费者会失去信心,产品的不稳定,也使得互联网产品难以抵达消费群体。
配件升级的盈利空间
目前,国内智能单车的产品思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做一个可安装在自行车上的智能部件;另一类是整车都是自己设计,智能芯片装在其中。市面上现有的智能自行车都以&单车+APP&作为标配,每一个品牌都有专属的APP,作为数据采集和分享的平台。
配套APP可以帮助用户控制骑行的时速和动力,定位和启动单车,也会告诉用户消耗了多少卡路里,有多少骑行者超过了你的骑行里程等。GPS定位跟踪技术也是必有的功能,支持导航、路线记录、被盗车辆寻回、紧急情况发送位置等。
定位在代步通勤的智能自行车不仅装有充电电池,还内置发电花鼓,可以将用户蹬踏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此外,很多智能自行车品牌都宣称可以实时感知骑行者的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助力。
在智能单车市场,配件升级是不可忽视的盈利点。基本概念将之前内置智能芯片也抽离出来,做成可以单独销售的模块化产品,整车销售之余,也销售蓝牙心率计、速度踏频器等配件,这些配件可以轻松地装到用户自己的车上。
&相对于整车而言,智能配件更加便宜,风险较低,骑行者也更愿意尝试。&蒋旻宸表示。四个月以来,该团队的四款智能配件销售总量已接近十万,而此前一年半的时间里整车的销量仅有几千辆。目前,整车的业务只占公司总体的10%。无独有偶,&超悦&智能电单车总经理刘雁鸿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未来在销售整车之余也会将智能配件拆分进行销售。
针对智能自行车销量不高的行业现状,蒋旻宸表示:&整车很难卖给已经有车的用户,即便他看中了智能功能,但未必会购买,对骑行者来说换车的成本还是很大的。车友更看重自行车本身包括品牌、设计和性能。年轻的智能品牌效应不够,可能根本就不在车友选择的范围内。&
或在运动市场爆发
&以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单车而言,无论国内外产品,在实现&智能&这一点上基本局限于健康数据监测、智能防盗以及轻量的社交等功能,而行车辅助、自动助力等功能还未成功沿用于成熟的智能单车上。&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在其看来,&发烧友们期盼拥有的能够辅助自己跨越恶劣地形,实现&如履平地&般轻松驾驶的智能单车距离问世还比较遥远,这需要智能单车行业经历另一阶段的发展。&
刘雁鸿正在做这样的努力,在其看来很多市面上所宣传的实时感知骑行力度的功能并不&智能&,他希望用造车的工艺,使得智能助力系统能够精确感知骑行者每一次蹬踏板所需要的助力,并给予相应的推动力,目前其产品仍处于众筹阶段。
智能单车目前在国内的市场需求尚不明朗,而细分至运动和通勤市场而言,究竟哪个更具想象空间?蒋旻宸和刘雁鸿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运动市场,&有可能再过两三年智能自行车就会永久消失,明显感觉到和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是不一样的,智能自行车不会颠覆和取代传统自行车,很多人并不需要智能自行车,挑战传统还很难。&蒋旻宸说道,&或者演化为另一种形态,普通自行车装上智能硬件,而单纯智能自行车这个品类机会应该很小。&
在蒋旻宸看来,通勤市场电动车的想象空间更大,而运动市场自行车仍具有市场潜力。&由于电动车存量很大,在方便快捷、省力、价廉方面都占有优势,通勤市场的智能自行车竞争力不是很大。&刘雁鸿表示,&智能自行车首先会在运动市场爆发,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智能自行车使用更偏向安装智能配件,经过两三年的积累和发展,消费者的习惯会慢慢改变,更能理解和接受智能自行车的概念。&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 广东折叠车为何这么火?帝都魔都你们弱爆了!
广东折叠车为何这么火?帝都魔都你们弱爆了!
最近参加了几次车友骑行活动,发现小折在上海发展多年依然属于一种边缘车种,上海的骑行活动还是以公路车居多,小折活动不仅场次少人数少,活动组织也相对比较松散,多数是自发性约骑,很少有俱乐部定期组织的骑行活动。各种折叠车友群里经常性讨论的都是买车改车话题,骑行活动讨论占比重并不多。
折叠车作为自行车中最生活化、城市相容性最佳的车种,在日本、香港、台湾等地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车友基数和活跃性都非常大,经常能见到上百人的骑行活动,而国内规模就小很多,内地可能数广东省玩折叠车的人数最多,尤其是广州,是对小折最友好的城市,所以很想听听广东的车友聊一聊小折这些年从无到有到流行的发展轨迹,也让帝都魔都和其他小折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学习一下先进经验!
广州折叠车友会的图片
更多热烈讨论请看原帖:共享单车为什么会火? - 知乎5被浏览824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部落自行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