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参加中国棒球队队,请问选哪个号码有意义

我该让孩子去打棒球吗_百度知道
我该让孩子去打棒球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十年不晚。久而久之、景山学校等均成立了校级棒球队,棒球是国际名校间交往的重要节目。学生在棒球运动方面有一技之长,平添入学竞争优势。就算被人海嘲到心里全是眼泪,打完赛后还是要握手致意,大不了明天再找回来。君子报仇。  棒球运动固有的综合特点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可比拟的。据国外相关机构调查,打棒球的学生不仅精力充沛,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残酷竞争,智商、情商水平更高,能获得名校认可、清华附中和附小、北工大等及知名中小学如人大附中。在首都着名高校中,如清华、北大、智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有极好的促进你好我是IBAF棒球运动员我认为4岁以上身体健康的所有人都适合这项运动。风靡欧美百年的棒球运动其实非常适合身体灵巧、有速度、脑子灵、反应快的亚洲人,打棒球对提高学生体能
1条折叠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酷爸妈都让孩子这样过暑假……
孩子的暑假应当这样度过:
每当回忆暑假的时候,
不因整个暑假都宅家聊天上网打王者荣耀而悔恨,
也不因匆匆忙忙忙忙碌碌碌碌无为而感到羞愧。
强棒棒球主题夏令营
国家队教练亲自带队
U12小球员全程互动
给宝贝一个难忘的、有意义的暑假!
也许你要问了:夏令营为什么要选棒球?棒球夏令营为什么一定要选强棒?
问得好!当然了,不管你问不问棒球哥都要说: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NO.1 先来看看,棒球可以带给孩子什么?
在所有的球类运动中,棒球是唯一一个靠人得分的运动项目(球员上垒得分)!
棒球场上无强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是明星!
真正的团队精神,不止是共同发力,还包括自我牺牲、进退有序!
运动很美,棒球最美!
NO.2 再来看看,强棒的实力怎么样?
顶尖教练团队
总顾问 张锦新
中国最资深青少年棒球教练
中国棒球协会青少年委员会主任
北京棒球协会副秘书长
从事棒球少儿培训40余年,带队获得4次世界冠军,近百次全国冠军
教练 孙岭峰
前国家棒球队队长,江苏棒球队主教练
从事棒球运动30余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棒球队主力队员
中国棒球联赛、亚洲棒球锦标赛多次荣获盗垒王称号
中国棒球联赛多次MVP获得者
教练 郭忠健
清华大学硕士,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棒球队创始人之一
前清华大学棒球队领队、教练
游骑兵棒垒球俱乐部创始人之一
国家棒球一级裁判,从事棒球运动三十多年
国家总理温家宝访日之前教练
多次获得全国棒球联赛冠军
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棒球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教练 王文轩
国家二级运动员
北方工业大学运动训练本科,从事棒球运动15年,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棒球锦标赛冠军
完备配套设施
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完备棒球配套的培训机构
在爱心棒球基地,有一支天使棒球队,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家庭,是基地公益组织“爱心棒球”的救助对象。他们在基地学习、生活、参加棒球训练。
目前基地的13名成员中已有4个孩子成功入选国家棒球队U12计划,他们将于7月初奔赴日本,代表中国参加2017 亚太地区 BRONCO Tournament赛事!
夏令营期间,您的孩子将会和这些孩子一起生活、学习、训练,见证同龄人不一样的风采!
这种体验,唯“强棒”有!
7岁以上青少年(男女生不限)
4380 元/期 (原价4980 元/期)
(三人及以上成团)
费用包含:
住宿、饮食、教练、训练场地、设备、材料、保险等
所有学员均赠送价值599元的全套棒球装备(包括棒球帽、棒球衣、棒球裤、皮带)
更多优惠:
参加两期课程,享折上9折
参加三期及以上课程,享折上8折
报名还可获得由强棒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招生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南七家村九厂路爱心棒球基地
招生热线: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六年坚持 只因热爱 北京少年棒球联盟幕后揭秘 - 中国棒球协会官方网站_中国棒协
六年坚持 只因热爱 北京少年棒球联盟幕后揭秘
  华奥星空讯 又一年,北京市少年棒球联盟联赛在孩子和家长们的欢呼声中结束。少棒联盟杯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6个年头。虽然棒球运动在全球已享有盛誉,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仍然只被那些具有国际视野并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少部分青少年和家长所青睐。在这六年来,少棒联盟的比赛也依赖于这些如北大附小、中关村三小、西师附小、人大附小、清华附小、育翔小学等全国名校的领导和家长的支持,才得以坚持下来。而这个坚持,包含了太多的含义。
  联赛初创期,作为少棒联盟杯比赛赛事主办方的巨D棒球俱乐部的初衷极为简单&&多打比赛。国内的青少年棒球,大部分是以训练堆积,每年只能参与一个小阶段的本市举办传统校比赛。对于青少年来讲,赛事少的问题,不仅意味着青少年在赛事水平和经验上,不能与国际接轨,更可能让孩子在参与棒球运动的时候,因为训练的疲惫,而失去对棒球运动本身的热情,从而不能坚持参与并且感受到棒球运动本身的魅力。因此,想让喜欢棒球的孩子,每个周末都能参与到比赛中去,就成为了巨D棒球俱乐部做少棒联盟的初衷。除此之外,最好能让孩子体验到主客场这种特有的专业体育赛事的乐趣,是少棒联盟杯最终的目标。
  初衷虽然简单,但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首先,是孩子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如何获得家长的支持。其次,是面临的赛事观念问题--这种打国际标准硬式棒球的青少年赛事,基本没有。除了传统校比赛以外,海绵球和软式棒球的赛事倒不少,寓教于乐的方法不错,但提升孩子的运动水平才应该是运动俱乐部或者教练的本职工作。至于是否要走专业的运动员的路,那是取决于孩子和家长的共同选择、对于提供棒球基础普及教育的俱乐部而言并无太大关系。
  虽然困难重重,但巨D棒球俱乐部与学校领导和家长最终对达成了一致意见,希望能让孩子参与到这个采用国际标准化的青少年棒球赛事中来。毕竟更多的孩子家长也意识到,只是训练,不能参加更多的比赛,对孩子本身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水平的锻炼,并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当然,学校看中的因素和家长们多少有所差异,相对完善的主客场比赛机制、记录机制,是国内其它青少年棒球比赛无法媲美的。并且,在赛事中,也设置了严格的对参加比赛的青少年运动员的保护机制,比如严格控制投手投球数量,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量大可能所造成的运动伤害。
  巨D棒球俱乐部负责人王宇已经从事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二十余年,深知兴趣培养对于青少年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他对于少棒联盟建立和发展所提出的核心目标就是&多打比赛!&。在王宇看来,这个少年棒球比赛不是单纯的竞技和拼搏,而应该具有着更多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比赛,让棒球运动迎合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棒球比赛就是最好的游戏!正是由于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结合接、传、跑、打,采用精妙的游戏性设计,才使得棒球运动从十九世纪兴盛至今。巨D棒球俱乐部教练团队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设计了很多棒球小游戏,比如打击游戏提高打击的乐趣,&打鸭子&游戏培养孩子快速反应和传接球,但这些游戏大多只是针对单项练习有效。棒球运动成功的秘诀就是:没有比它更好玩的游戏啦!所以,为什么不让孩子多去比赛呢!
  要组织一两场比赛并不难,但组织一个横跨春夏秋三季经久不衰的赛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庆幸的是:希望孩子多打比赛的人不只王宇一人。巨D棒球俱乐部经过与Sports Beijing顺义国际学校、日本人学校以及一支国际孩子组成的社区棒球队的接洽,几方一拍既合,决定以现有的几支队伍为基础,由巨D棒球俱乐部牵头,创建一个北京的少年棒球联盟。经过多方努力,确定了以鸟巢和顺义国际学校棒球场为联赛主要场地,这样豪华的场地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少棒联盟的发展,也确保了联盟能成为横跨春夏秋三季的国内最长棒球赛事。
  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赛季,少棒联盟的上半赛季从3月28号到6月7日,下半赛季从9月19号到11月14日。联盟的十一支队伍采取主客场双循环赛制,全年共开展了五十七场正式比赛。每场比赛按照国际少棒标准进行七局的争夺,如果比赛过于激烈,在七局酣战后依然平局,还会展开延长赛,直至分出胜负。暑假期间,少棒联盟也分批次组织了几次面向联盟小球员的棒球夏令营。除了在大连、威海、珠海等地拥有夏季、冬季集训的合作基地外,还通过与美国的少年棒球联赛合作,组织夏令营的球员赴美国参加了德州少棒夏季联赛。
  从今年开始,少棒联盟不再按球员年级划分球员,而是以年龄为标准,这就使得一些虽然已经上了中学,但年龄仍符合联盟规定的球员依旧可以为俱乐部的球队效力。与&威廉波特&少棒赛、&小马联盟&、&少棒联盟世界大赛&等国际大赛统一的12岁标准接轨,也是为了与国际标准统一,让少棒联盟能更早国际化。
  联盟近两年来在技术上也积极创新,在2014赛季统一了比赛用球,抛弃了以往使用的软式C球,改用与国际各主流少棒和职棒通用的9英寸直径硬球。这一举措让球员在与外国球队对抗时能更好地适应比赛,使联盟夏季集训队赴美国参加德州少棒夏季联赛成为了可能。在2015赛季,联盟挖掘大数据时代潮流利好,引进了一款可在便携式移动设备上使用的棒球数据记录与分析智能应用,将联赛记录从纸记时代推向了电算化时代。这款智能应用不仅能记录比赛时的每个局面,更能自动计算生成全联盟的各项比赛数据,将进攻和防守的各个指标清晰地展现给各队教练,指导教练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强化优势,弥补不足。在该应用在联盟使用后,教练安排训练和总结比赛就不再仅凭感官和经验,而是以数据作为依据,让数据指导训练,让训练针对比赛,让比赛更加精细。联盟最终也可以依据数据公正得评选&安打王&、&金手套&、&全垒打王&等单项奖,激励小球员更加努力。
  就这样,在不断开拓和创新中,少棒联盟从&多打比赛&的初衷到现在已经六年了。联盟的队伍从一开始的四支发展到了现在的十一支,每年参与人数上千人。少棒联盟作为棒球这一新兴项目的重要赛事,在未来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比如,在比赛场地更为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在参赛球队球员的组织和协调上系统化的工作,都已在巨D棒球俱乐部的管理人员心中。2016年,就是比赛的第七年了,少棒联盟希望借鉴美国和国际化青少年棒球赛事、训练更好的经验,对赛事进一步完善,让我们的青少年棒球运动员有机会深化和拓展对棒球运动的理解,并在快乐地挥棒和奔跑中收获值得回味的童年记忆。(南北)
ICP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号本网站由华奥星空(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术支持
客服及报障电话: 客服及报障邮箱:共8802个阅读者,11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7:06
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得爱学习》[推荐] &&
cyy1029 发表在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239-1.html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得爱学习》
  作 者:(美)艾斯奎斯
  出 版:中国城市出版社
  类 型:经管励志
  原价:28.00
  出版日期:
  当当网购书地址:
  内容提要: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精力、美德与创造力,他能为学生做什么?如果认识了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 艾斯奎斯,或许便有了答案。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 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作者介绍: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他把奖金捐给了所在学校和学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25年来,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该校是美国第二大小学,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 “天才与圣徒”。在第56号教室里,雷夫老师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学生不仅能在全国标准化测试中取得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的好成绩,而且雷夫还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甚至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独”不谋而合。在这种引导下,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收获了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长大后他们纷纷顺利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就读,一时间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佳话。
  全文阅读:
  第1节:国内外媒体和名家联合推荐(1)
  1 国内外媒体和名家联合推荐
  与雷夫老师面对面,了解真实的美国基础教育,领略“全美最好老师”的教育精神和一线教育智慧。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主持人宏玖
  ……接下来又看到全部书稿,(我)被打动了。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尽管他是站在教师的角色上来写这本书的,但他不是那种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谈的人,他用他的文字处处提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也非常适合家长读,让第56号教室的根基延伸进你的家中。“第56号教室”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码,应该得到传播。
  ――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
  他的目标十分激励人心;他的教学非常实际,书中大部分章节是关于如何教育他超级活跃的学生的,非常有行动力;他也提供了面对不可避免的考试的准备诀窍。
  ――《出版人周刊》
  如果你能提炼出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精华,把它装在瓶子里卖给渴望得到优秀教师的学区,你绝对会成为百万富翁。
  ――《达拉斯早报》:教师帮助五年级学生找到一条远离贫街陋巷的道路
  ?我们常把“用心”只是理解为态度专注与否,并以此评判一个人事业上的得失。而雷夫老师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却不断告诉我们:有热情和态度还不够,还要运用智慧,乃至一个小小的鬼点子!巧妙地做,坚持不懈地做,才会充满力量,令人叹服。对于充满着教育理想和激情的老师或家长来说,怎样教育孩子才算用心,才能创造奇迹?请从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开始吧!
  ――儿童学习与指导专家,畅销书《作业的革命》作者刘春生
  如果你看一下,你会发现这个教室的关键在于它没有讲台。 艾斯奎斯说:“讲台是用来坐的,而给我薪水,不是让我在这里坐的。”他是个艺术大师,52岁了,还处于兴奋状态。他的使命就是确保他的贫民区学生们不但不落后于他人,还能一路高歌猛进。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鼓励学生热爱阅读的老师
  为了课堂纪律,为了应试教育,许多老师使用的是立“下马威”,并佐之以“小红花”的激励,“逻辑后果”的制约等措施。其实在无形中降低了孩子的水准。许多家长苦恼于孩子不肯主动学习,他们在挖空心思地想怎样又“拉”又“打”,能促使和逼迫孩子自觉地学习,以应对那无穷的考试。
  现在答案就摆在了眼前,《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讲到了品格教育的六个阶段。原来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是我们父母、老师由于没有认识到教育的根本,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发展,要知道孩子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
  雷夫?艾斯奎斯真不愧为美国最优秀的老师。他从教25年,真的领会到了教育的真谛,而且致力于全方位全学科高质量地提供给孩子给养,简直太棒了!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提供了具体实施方法和事例,指导你该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值得所有家长和老师借鉴和学习。
  第2节:国内外媒体和名家联合推荐(2)
  ――浩途家长俱乐部推荐
  雷夫?艾斯奎斯是美国最有趣、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但他并未得到应得的所有荣誉。当然,他也不会在乎那些。在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第56号教室里的五年级学生所上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就是谦逊,艾斯奎斯相信“角色榜样”是教师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之一。……如果每个教师都像艾斯奎斯那样既有技巧又精力充沛的话,我们就不再需要标准化测试了。他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考试成绩远在霍伯特平均分之上。
  ――《华盛顿邮报》:全美最好的老师
  2 国内外媒体和名家联合推荐Ⅱ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因雷夫?艾斯奎斯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自我计划、自我教育。而这一切的获得并非教师最初的目标,他也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后才渐渐明白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们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往往离目标越远。所以作为教师有时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雷夫?艾斯奎斯在培养孩子品质的六阶段中细致地描写了每一阶段的目标、做法、结果,同时也不断地提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到了第六阶段。当我们读完了这六个阶段就会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并且确信自己的学生也可以做得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有一个教室,在这个教室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一样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那么我们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室,就让我们从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开始,让我们的教室变成孩子们心向往的地方。
  ――教育期刊《班主任》主编佟德
  他的学生已经达到了传统教育的顶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数学、哲学和莎士比亚戏剧方面的优秀表现为他们赢得了名校的通行证。
  ――NPR(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艾斯奎斯宣扬努力付出的价值、诚实的自我反省,以及追寻自我道路的勇气;雷夫是当代的梭罗。
  ――《每日新闻》
  雷夫是天才与圣徒,更是教育体系应该起而效尤的对象。和这位老师一年的相处,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一生。
  ――《纽约时报》
  那些整天争论“如何教育弱势学生”的政客们,最好在雷夫?艾斯奎斯的五年级学生们表演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停下争吵吧。听听那些从教室里传来的响亮的笑声和鼓掌声吧,难道你还觉得这是个苦差事?
  ――《时代周刊》
  刚开始看到《第56号教室》的故事,感觉更像一个童话,也许正因为是在平凡中所诞生的奇迹,才令人倍加感动。雷夫?艾斯奎斯为他的学生们在贫民窟的教室里营造了一个快乐的天堂,而他用爱心和智慧所浇灌出的,必定是不平凡的结果。很棒的书,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每一位教育同行用心阅读。
  第3节:国内外媒体和名家联合推荐(3)
  ――腾讯网教育频道主编潘鸿雁
  艾斯奎斯是惟一一位获得总统“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同时他还获得诸多其他奖项,包括“全美最佳教师奖”以及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等。
  艾斯奎斯的书是焦虑的同行和父母们的精神明灯。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美国最优秀教师之一的思想旅程,这本书展示了一次伟大的教育旅行, 其中闪烁着“三省其身”的智慧。
  ――《西雅图邮报》:不仅只看课堂教学的获奖者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们看到了对孩子爱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才是不断创造奇迹的根源。雷夫老师感动了美国社会,相信雷夫老师也将感动更多的中国家长和老师。
  ――新浪网亲子频道主编艾樱
  雷夫老师的出现意义深远,他让千千万万抱怨教育的老师看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可能性,即使我们无法像雷夫这样疯狂,至少我们知道,教育蕴含着无限可能。
  ――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阅读项目组
  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感触很深,并很愿意为此书做推荐。
  雷夫?艾斯奎斯和他的第56号教室,确实是无数父母向往的教师和教育圣地。这位令人敬佩的美国教师,用超凡的勤奋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我们仍能从书中发现中美教育面临的许多相似之处。了解这些相似之处,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确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选择这项职业,意味着教师的众多放弃和倾其精力的奉献。当然,其所收获的成就感也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达到的。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郜云雁
  第4节:作者尹建莉推荐序
  3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推荐序
  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是无限的
  尹建莉
  在尚未谋面的本书编辑找我之前,另有两家出版社曾找过我,希望我能出面推荐他们新出的家庭教育类图书。作为一个刚出了一本书的“写作新人”,当时接到这样的邀请,内心是有几分欢欣的;但在看完样稿之后,我推辞了。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不能打动我,我找不到第二个理由去进行推荐。于是只能向编辑致谢,同时请他们原谅。
  所以,当我前几天收到本书编辑的电子邮件,又一次看到写序的邀请时,第一反应是有些不以为然。但是,当我看了本书的简介,有些被触动;接下来又看到全部书稿,被打动了。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惊讶和感动的过程。
  惊讶,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遇到过的差不多;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正困扰着一些教师;而那个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来我们这里进行一番验证……这本书还总让我联想起《窗边的小豆豆》。两本书的作者国籍不同,陈述视角不同,但他们所创造或置身的那个教育场所体现出的内涵和气质却惊人的相似。
  所以,这不是一本美国人写美国教育的书,这是一本杰出教师写正确教育的书。它适合美国人看,也同样适合美国人以外的中国人、韩国人、印度人看。
  更多的是感动。
  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
  这本书在讲一个故事,故事梗概就是一位小学教师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
  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觉得有无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在决定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教育上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他可能干得风风火火,却不过是一个附庸者,所以也是无力者。这一点,只要看一下那些年年获得“优秀教师”称号、甚至著作等身,但班里的孩子们叫苦连天,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很成问题的老师,即可得到验证。这样的人,教室于他们只是一个讲课的场地,他们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所以,40平方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方米。
  看一下这位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第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他是个在教育中总能准确找到目标,从不偏离跑道的人。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的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创造出奇迹。他的第56号教室变得无比开阔,变成一个任由孩子们自由舒展,健康成长的乐园。
  雷夫老师是位好老师,也是好家长。当有人问他做家长易还是做老师易时,他坦率地回答做家长更容易。因为作为家长,他可以更好对自己的孩子施与影响;作为教师,他只能在每个孩子受过某种家庭影响后再施与影响。尽管他是站在教师的角色上来写这本书的,但他不是那种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谈的人,他用他的文字处处提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也非常适合家长读,让第56号教室的根基延伸进你的家中。
  “第56号教室”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码,应该得到传播。
  我们经常说“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位大鼻子“雷老师”也实在是个好榜样,值得教师和家长向他学习。他用这样一个范例告诉我们:一间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带给孩子无限多的东西――我们能分享到这样的教育智慧,就是获得力量;也许,在未来也会创造一个奇迹。
  愿明天更美好!
  第5节:作者自序 教室里的火(1)
  4 作者自序 教室里的火
  写这本书时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个超人。数以万计的老师都在努力另辟蹊径,我亦如此。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
  在过去的近1/4世纪里,我几乎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教室里。这间教室又小又破。因为有一点点天赋,还有一点幸运,我的工作受到了一些认可,每天我都生活在大家关注的目光里。
  我并未断言自己无所不知,有时会感觉自己似乎没有教出这么多成功的学生。我在这里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认为有用的方法,其中有一些是简单的常识,而其他一些则有点疯狂,但是疯狂中也蕴涵着方法。我们的文化是一场灾难,我希望曾经有所感悟的家长和老师都能赞同这一点。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却在第56号教室里营造了一片不同的天地。在这里,品格得到培养,努力付出受人尊敬,谦逊得以发扬,而且大家无条件地互相支持。也许当家长和老师们看到这些,并认为我和我的学生没有什么特别的时候,他们会收获一些方法并恢复信心。
  看到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和家长向慢慢侵蚀他们卓越潜能的势力屈服时,我深感悲哀。魔鬼无处不在。对于那些麻木不仁且毫无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政客,过度在意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毫无还手之力。同时,对孩子们的期待又常常是低得令人可笑。种族主义、贫穷和无知经常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再加上毫不领情的学生和教师队伍里素质低的人,即使是最坚强的灵魂也可能被碾碎。每一次失败通常都意味着孩子的真正潜力得不到开发。
  我有幸在课堂上遇到一次“荒谬”的机会,它真正照亮了我走出黑暗的路。多年前,因为疲倦和挫败感,我花了几周时间苦苦思索,并做了一件我平时极少做的事――我质问自己教学还值不值得。前面提到的那些魔鬼联手把我击倒了,数到10秒时我几乎还没有站起来。
  但是,当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时,出于某种原因,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留心教室里的一个孩子。我非常喜欢她。在那些最后才被团队青睐的孩子里,她总是其中之一。她是个安静的女孩,看上去好像已经接受了自己永远也不会出人头地。我下定决心让她相信,她这样想是错误的。
  当时我在上化学课,学生们因为使用酒精灯变得很兴奋。但是那个女孩找不到灯芯点燃酒精灯。班里其他人想继续做实验,但我让大家等一下。我不想把她落在后面,即使她让我和其他人继续做实验,不要担心她。
  一般情况下我不干涉科学项目,因为失败可以是整个学习的一部分。但这只是一个设备故障的问题,和那天上午我们探索的化学原理无关。看来我需要介入一下。女孩的眼里噙着泪,我也为自己想要放弃深感羞愧。突然间,化解她的忧伤成了惟一重要的事情。
  第6节:作者自序 教室里的火(2)
  运动员常常谈到,在“进场”时,他们忘记了观众,忘记了压力,眼里只有球。同样,在其他领域也会发生这样的事。那一刻,对我来说惟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个女孩应该有一次成功的实验,在她回家时脸上会带着微笑。我弯下腰来,靠近她的酒精灯灯芯。不知是什么原因,灯芯没有它原本应该的那样长――几乎都看不到了。我尽可能地靠近灯芯,试图用一根长长的火柴杆触到它。我距离火柴太近了,甚至都能感受到在试着点燃酒精灯时产生的火焰。我下决心一定要把灯点着。它真的点着了!灯芯着了,我胜利地抬起头,想看看女孩脸上我期待的笑容。
  出乎我意料的是,她看了我一眼,突然害怕地尖叫起来。其他孩子也跟着大叫。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都指着我,后来我才意识到,在点灯时、
  火焰烧到了我的头发。现在头发正在冒烟,孩子们都吓坏了。他们好几个人朝我奔过来,抡起胳膊使劲地打我的头。这真是梦想成真――他们终于打了自己老师的头,嘴里还说他们在试图帮助他。
  几分钟后,一切处理妥当,实验继续进行。我感觉(并且看上去)自己像个**,可是我觉着当老师棒极了。这可是数周以来的第一次。对于所有一线老师面对的不愉快的事,我不能够置之不理。我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事,去帮助别人。虽然我做得不是特别的好,但是我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我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火了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
  教育界有太多的江湖骗子,他们教上两三年书,然后就想出一些聪明的口号,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巡回讲座。在这个快餐型社会,对复杂问题用简单办法解决,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够认识到,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雷夫?艾斯奎斯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 于
10:47 编辑]
回复时间: 17:11
第7节:第一章 给我一些真相(1)
第一章 给我一些真相
  5 孩子面前被常常被“害怕”控制着
  某天,有些家长要求我们惩处任教于本校的一名教师,部分家长甚至要求开除他。一位相识多年的母亲把我从教室里找了出去。我听了他们的申诉并试图安抚,也尽力捍卫惹毛他们的老师,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三年级学生艾力克斯的书包很乱,实际上,比“乱”还可怕――十足像个塞满纸张、资料夹,以及糖果的核爆灾区。艾力克斯的老师原本可以把握这次机会对他进行教育,但他却对着艾力克斯大吼大叫,还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在桌上给同学看。接着,他叫学生去他车上拿照相机,把桌上的一片狼藉拍下来,还对艾力克斯说,他会在家长返校夜向所有来宾展示这张照片,让大家知道他有多邋遢。最后,这位老师还做了一件事情:他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如果有垃圾要丢,不要丢到垃圾桶,直接丢到艾力克斯桌上就好了。
  现在,艾力克斯的父母就在我的办公室,激动地要我通报校领导。
  我费尽口舌才让他们冷静下来,拜托他们把这个情况交给校长处理。尽管听起来,艾力克斯的老师显然残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我们还是应该给他一个说明的机会。
  过了几天,在与校长多次谈话之后,那名年轻的老师涕泪纵横地出现在办公室,一副悔恨无比、垂头丧气的样子。他向我走来,怒气冲冲地自我辩解,“但是我觉得这么做没错,达到效果了啊……艾力克斯的书包现在干净多了。”此时我明白了:这件事最大的灾难,是老师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他原本可以协助艾力克斯学习整齐的价值,让他变成一个更好的学生,但是他把事情搞砸了,现在反倒成为艾力克斯和全班同学眼中的怪物。这种伤害要好几个月才能弥补,这位老师却不明白自己造成了什么伤害。
  这个案例凸显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很多教师为了维持教室秩序,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近年来,大人对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自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看看现今教师面临的许多棘手情境,再想想,这种做法似乎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我们就诚实一点吧!这么做可能有效果,但绝对不是好的教学。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我了解这些,因为我是过来人,我也曾一脚踏进相同的陷阱。真相很简单:这年头,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
  老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约翰?列侬在《劳动阶级英雄》(Working Class Hero)一曲中道尽了真相。他唱道:“饱受折磨和惊吓……悠悠二十余载。”(tortured and scared...for twenty?odd years.)
  除了老师和学生,所有教育界人士也活在这个阴影之下。这个是教室管理的问题。
  如果一个班级闹哄哄的,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也没有所谓成绩可言,孩子们的读、写、算数都不会进步。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无法提升,品格无从建立,也无法培养良好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观。
  通往成功教室的大道不只一条――从梭罗到墨索里尼的哲学,各种方式都派得上用场。为了在允许墙上满是涂鸦、厕所满地是尿的校园中,对付孩子们令人发狂的行为,25年来我可说是什么方法都试过了。
  访客在参观第56号教室之后,从未因孩子们的学术能力、我的授课风格,或是墙面装饰的巧思而感到惊喜。他们在离去时赞叹连连是另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班风”。我们班的孩子很沉静,而且文明、有礼到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这里就像是块绿洲,但它少了某个东西。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
第8节:第一章 给我一些真相(2)
 6我希望用信任取代恐惧
  早年的时候,我也曾计划在开学第一天给孩子来点下马威,让他们清楚我才是老大。有些同事也采取相同的做法,我们曾共享使孩子们守规矩的“成功”果实。看到其他班级吵闹失控,我们愚蠢地恭贺彼此的教室有多安静、孩子们多守秩序、每日课程进行得多么顺利。
  直到某一天,我看了一部很棒的电影。片中,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说了一个他儿子和波士顿红袜队的故事。这位教师继承了一颗无价的签名球,上面有传奇的1967年红袜队全体队员签名。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理所当然地,他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Carl Yastzremski,Jim Lonborg,以及1967年红袜队的其他成员对他儿子来说毫无意义。于是,他没有花时间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可以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表示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他把所有的字都涂掉了。
  理所当然,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心念一转,便明白儿子根本没做错事。自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
  我必须痛苦地承认这个事实,班上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规矩,是因为他们害怕。当然啦,也有不少孩子喜欢他们的班级,而且学到了各种美好事物。但我要的更多。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提高阅读和数学分数,我们催促孩子们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难道不也应该帮他们变成更好的人吗?实际上,在那之后的这么多年来,我发现只要改善班风,各种寻常的挑战就能迎刃而解。打造无恐惧教室并非易事,可能得花上好多年的时间,但这么做是值得的。为了在不诉诸恐惧手段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循规蹈矩,并使全班维持优异的学习表现,我做了下列四件事。
  以信任取代恐惧
  开学第一天,在开始上课前的两分钟,我就和孩子们讨论这个议题。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孩子们听到我的话,也欣然接受了。然而口说无凭,我必须让孩子们了解我所说的并非单纯的言教,而是言出必行的身教。
  我在开学的第一天和学生们分享了这个例子。多数人都有玩信任练习的经验:有人向后倒,由一名同学接住。这种接人游戏就算连续玩过100遍,只要有一次朋友开玩笑故意不接住你,你们之间的信任就永远破裂了。不管他怎么道歉,承诺再也不让你摔倒,你就是无法不带一丝怀疑地向后倒了。我的学生在开学第一天学到了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没写家庭作业吗?只要告诉我,我会接受你搞砸的事实。你打破东西了?这种事是难免的,我们可以好好处理。然而,要是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规则也将随之改变。我们之间大致上会维持一定的关系,但这个关系绝对不会和从前一样。当然,孩子们如果不小心破坏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这要花很长的时间。拥有我的信任让孩子们感到自豪,他们不想失去这份信任。他们几乎不会有这种想法,我也日日反求诸己,维持向他们要求这份信任的资格。
第9节:第一章 给我一些真相(3)
我有问必答。你提出的问题以前有没有人问过不重要,我是否觉得疲累也不重要。我必须让孩子们看见我热切希望他们理解,就算他们听不懂,我也不以为意。在一次访问中,一位学生艾伦告诉记者:“我去年问老师一个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呀!就是听不懂嘛!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
  为人父母、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然而,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大人常对孩子们说:“表现好的话,有赏。”这种做法大有问题,我会在下一章加以讨论,但更大的问题是:大人言而无信。
  7 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
  我就认识一位广受敬重的老师,她曾在开学第一天告诉全班学生,会在一年结束时带他们出去旅行。但她几乎每天都以取消参加旅行的资格来威胁行为失当的学生,许多学生甚至为了确保参加资格而做了额外的付出。一年结束前的最后一个礼拜,这位老师竟然宣布,由于她将搬离此地,旅行必须取消。我真希望她能在学校多留一阵,听听学生们对她的不满。这种背叛不只把她在一整年里为孩子们做过的所有好事都毁了,更让孩子们对校方和成人大失所望。我们不能怪孩子们这么想。大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孩子们对他的信任破灭。
  父母和老师要勇于负责。如果我告诉孩子们在周五会有一项特别的美术活动,就该说到做到,即使必须在凌晨4点钟跑到24小时营业的大卖场购买额外的木料和画笔,也在所不惜!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这是老生常谈,但无可讳言地,身教确实重于言教。
  额外的好处是:一旦建立信任,如果发生所承诺的活动有必须推迟的特殊情况,孩子们反而特别能谅解。
  纪律必须合乎逻辑
  老师必须维持教室里的秩序,但千万别忘记纪律的基本真理: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惩罚必须和罪行相称,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你就失去人心了。
  这些年来,我从孩子们那儿听到最不公平、最不合逻辑的处罚通常是这样的:因为某个孩子在教室里捣蛋,所以老师就决定下午全班都不准打棒球。孩子们默默接受了处罚,但私底下却恨死了。大家心想:肯尼抢了银行,为什么蹲监狱的是我?再举另一个经典的例子:约翰没写数学作业,给他的惩罚是下午不准上美术课,或是下课时间不准离开座位。请问这两者有什么关联?
  在第56号教室,我尽可能让课堂内生动、有趣,这么一来,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如果有个孩子在做实验时出现不当行为,我会告诉他:“杰森,因为你使用实验器材的方式不恰当,请你站到旁边去。你可以看大家做实验,但不准参加。你明天还有做实验的机会。”如果某个孩子打棒球的时候很没运动精神,我会罚他坐冷板凳。这样的惩罚是合乎逻辑的,当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打球时,我一定会让他重返球场。
第10节:第一章 给我一些真相(4)
几年前,霍伯特小小莎士比亚们――一群来自不同班级、每天放学后和我一起练习的年轻悲剧演员们――获邀参加洛杉矶某知名表演场地演出。为了这场演出,孩子们要向学校请两个小时假。除了某位老师之外,所有老师都因为孩子们得到这样的机会而兴奋不已。惟一的反对者是那位从不让学生参加管弦乐队或合唱团的老师。这种人你一定遇到过:他认为他带的学生只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当时,学生得到最后的胜利――家长的要求不得以成行――但返校后却要每天罚写一百遍“我以后会为自己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并且连续写一个星期。不到一个星期,那名老师不合逻辑的行为已经让孩子们厌恶到一整年都听不进他说的话了(即使有些话是值得听的),因为他不公平。
  师生间的互动结束,任务却尚未达成。
  你就是榜样
  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
  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
  如果你要孩子们信任你,就必须持续努力,付出关怀。有些学生会挖苦、嘲笑以前教过他们的某个老师,用最不信任的话来讨论他。某个老师上课老是迟到,根本没发觉已经失去人心了。经常性的迟到等于表示对他而言孩子们一点也不重要,那孩子们又为什么要听他讲课?他上课的时候,孩子们面带微笑地点着头,心里却想着:“去你的!”
  8 你就是榜样
  某个老师很爱打电话,就连带孩子们外出时也依然故我,大咧咧地在队伍的最前面对着手机讲个没完。家中发生急事或有特殊状况时,打电话当然是无可厚非,但这位女士是跟男友聊天。她甚至会在孩子们做自然作业时“偷偷”上网购物,以为大家不知道她在做些什么。她大错特错了。
  一天下来,老师有数千个可以树立榜样的机会,其中有些机会是特别难得的。年轻的时候,我和那位不当处置学生书包的年轻老师一样,也会发怒、沮丧,只不过行为没那么极端罢了。我错了。当时的我不懂“对小事发火,重要议题就得不到处理”的道理。身为榜样的我们,应该向学生传达好的构想,而不是当个专制的暴君。年轻时的我曾经扮演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独裁者,现在我明白,以那样的角色教导孩子到头来只是白忙一场。
  不过,这份工作的可贵之处也就在此:你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可以有所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好机缘,让你引领孩子们展翅翱翔,达成的成就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我最近就幸逢这样的机缘。
  丽莎是我班上的学生。她很可爱,但是每一科都跟不上进度。她不是聪明过人的那一类人,而她的父亲看到我在她的作业上写着她可以做得更好时,就火冒三丈。
第11节:第一章 给我一些真相(5)
某日,我在教室里收取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的内容是以“印第安疯马酋长”为题的简单填字游戏。当天是交作业的截止日期,但丽莎找不到她的作业。当时才刚开学,丽莎迫切想有好表现。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翻着书桌里的几个资料夹。她知道我就站在她身后,所以拼命在找那一份不见了的作业。
  雷夫:丽莎?
  丽莎:雷夫,等我一会儿。我带了作业我做过了。真的啊!
  雷夫(轻声地):丽莎?
  丽莎:真的,雷夫。我真的做过家庭作业(还在拼命找)。
  雷夫(已经在哼唱了):丽――莎?
  丽莎(从徒劳无功的翻找中停了下来,抬头往上看):什么事?
  雷夫:我相信你。
  丽莎(不发一语,眼神中带着疑惑):……
  雷夫:我相信你呀!
  丽莎:真的?
  雷夫(轻声地,带着微笑):当然錾N蚁嘈拍阋丫炎饕底龊昧恕?墒悄阒缆?
  丽莎:什么?
  雷夫:眼前有个大问题哦――
  丽莎(怯生生地,停顿许久):我乱放东西。
  雷夫:没错,你得更有条理一点。现在,何不挑两个你信得过的好朋友?
  丽莎:露西和乔依丝?
  雷夫:很好。今天吃过午餐以后,请她们帮你整理资料夹,好吗?
  丽莎(松了一口气):好……
  遇到这种机会,老师一定要好好把握。当然,你会感到沮丧,但也可以让原本会往坏处发展的事情朝好处发展。就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从可能依规定惩罚丽莎的恶人,变成受她信赖的师长和朋友。而班上的学生在观察我的每个举动之后,也会把我当作一个讲道理的人看待。这种机会就是建立信任的大好时机。
  结局是,在接下来的一整年里,丽莎再也不曾忘记带作业了。
  这条路的确比较难走。要不,你也可以用来福枪指着学生,他们会照你的话做。可是,你想要的就只是这样吗?我在过去几年领悟了很多。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就等于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长为充满自信又快乐的人。这不容易,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赢得你的信任。有些孩子会背叛你对他们的信任。然而,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用行动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优异表现的可能。请尽一切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做个公平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身为教师的你将有所成长,而在你所打造的环境里,孩子们也将茁壮成长,展现出让你和他们自己都惊奇的好表现。
  相信我。
第12节: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1)
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
  9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你可以通过经验、耐心,以及从失败中学到的教训打造一间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室。孩子们知道你公平待人,可以依靠。孩子们知道只要身边有你,就很安全,而且还能学到事情。以信任为基础、毫无恐惧的教室,是孩子们学习的绝佳场所。
  话虽如此,信任的基础并非中期目标,也不是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这种事我们看太多了: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  可悲的是,我还遇到过以此为荣的老师,认为这凸显了他们的教学才华――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到他们手上全都乖乖听话。最近我听到一位老师这么吹嘘:“我的学生只跟我看电影。他们说,要是我不在,电影就没意思了。”他忘了一件事: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
  我在过去这些年来尝试过各种方式,希望营造出好的班风,引导学生为“对的理由”循规蹈矩。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个苛求。要在一个孩子们把厕所地板尿得到处都是尿、在课桌上乱写,甚至根本不想上学的环境里找到培育品德的共同语言,确实很困难。
  但是我找到了。我在教学方面得到的胜利,绝大部分都是长年累月披荆斩棘、痛苦劳动的结果。脑袋像电灯泡一样,突然一道灵光乍现,让我当下就知道该怎么去做的情况,可说是少之又少,而这样的灵光竟然就在某个美好的夜晚从我的脑袋里一闪而过。
  那段时间我在规划课程,题材用的是我最喜欢的书《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当天夜里,我正读着从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道德发展六阶段”的观点分析书中各角色的研读指南。这篇指南写得太好了。“六阶段”不但简单易懂,更重要的是,用它来教我要孩子们学习的东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很快就把“六阶段”导入任教的班级;现在,“六阶段”已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我甚至用“六阶段”来教自己的孩子,所取得的家庭教育的结果也让我极为自豪。
  我在上课的头一天就把“六阶段”教给学生,但不期望他们立即应用在自身行为上。“六阶段”和那些号称“照这二十七条规则做,你也可以培养出成功孩子”的过度简化方法不同,它需要的是终其一生的努力。这6个阶段描绘出美丽的路线图,而学生们的热烈回应,总令我惊讶不已。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多数的孩子就开始接受第一阶段的思考训练,一切行为几乎都以“不惹麻烦”为原则。“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他们做作业是为了不惹麻烦,他们排好队是为了让老师高兴,在课堂上安静地听讲是为了赢得老师的宠爱。而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我们,总是威胁说“不乖就要你们好看”,或是“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这种思维不断地被强化着。
  但是,这样教小孩对吗?第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在上课的第一天,孩子们很快就承认他们过去多半生活在第一阶段。当然,有些孩子已经进入更高阶段,但每个人都承认“不惹麻烦”仍是引导行为的一大力量。回想童年,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因为相信“本来就应该做功课”而把功课(尤其是很无聊的那种)做完的?我们通常只是不想惹麻烦才做完功课的,不是吗?
第13节: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2)
教书第一年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某日,我外出参加一场数学训练会议,我带的班在我外出开会时秩序大乱。第二次我因故无法上课时,我想确定孩子们不会再次“让我难堪”。我用很凶的口气说,要是有人不听代课老师的话或没有做好分内工作,等我回来时他一定会很惨。这么做很有效,但孩子们除了知道“要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没学到。
  10我想要奖赏和我想取悦某人
  经过一段时间,我才明白这个策略其实是无效的。就和许多资深教师一样,我很不好意思去回想早年的种种愚行。现在,我会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我会先请孩子们信任我,同时承诺对他们的信任,接着要他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在脑后。如果首要动机受到如此严重的错误引导,他们的一生将毫无作为,而我也绝对不会再犯灌输第一阶段思维的错误。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孩子们终于开始因为“不惹麻烦”以外的理由做出决定了,但老师往往会犯下我们班称为“第二阶段思维”的错误。我猜,很多人都曾在大学期间读过行为分析大师斯金纳(B.F.Skinner)的作品。在那些作品中我们学到,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这个主张当然有其真实性。无论奖赏是糖果、玩具,还是延长体育活动的时间,在眼前晃呀晃的奖赏的确是良好行为的有力诱因。
  我曾到中学参观过,看到教室里的老师用第二阶段思维鼓励学生完成作业。其中一位历史老师还让授课的各班比赛,看哪个班的作业完成得最好。胜出的班级在学期末将得到奖品。显然这位老师已经忘了“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我和作业完成得最好的班级聊过以后发现,尽管他们在完成方面和交作业方面做得很好,却对历史的了解极为有限。
  刚开始教书的那几年,我也为了“成效”而患了这种“奖赏症候群”。如果我因故无法上课,又很怕班上学生让代课老师不好过,那么我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会对孩子们说:“如果代课老师说你们很乖,星期五就可以办匹萨派对。”第二天回到学校的时候,代课老师会留给我一张赞美的纸条,我也骗自己相信自己对学生做的是一件好事。毕竟,这总比吓唬好,孩子们也会比较“喜欢我”。好啦,别对我那么严格,当时的我太年轻,欠缺经验。现在我不会再这么做了。
  家长在鼓励第二阶段思维时也得提高警觉。小孩做家务就给零用钱固然很好,毕竟我们的资本主义就是这么运作的――用工作赚取报酬――但用礼物或金钱换取孩子良好行为的做法就很危险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贿赂行为”常见于全国各地的教室。身为每天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很清楚要让小孩守规矩确实是全世界最难的事情之一。我们的工时本来就长得过分,要是在家庭作业表上打个星星能让孩子们写作业,对很多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我已经无法因此感到满足。
回复时间: 17:15
第14节: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3)
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们慢慢长大以后,也开始学会做些事情来取悦人。“妈,你看,这样好吗?”他们也做相同的事情来取悦老师,主要用在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身上。他们坐的时候挺直腰板,表现出符合我们期望的行为,但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
  年轻老师大多无法抗拒这类现象(这句话出自于我的亲身体验)。孩子们的取悦会让你自我膨胀。看到学生们对你表现出你以为的敬意,当你叫他们跳,他们就应声跳起,这种感觉真好。
  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位老师在请假第二天回到学校时,看到代课老师留的纸条,因为得知班上学生表现良好而兴奋不已。其中,罗伯特的表现尤其突出。他帮忙老师维持秩序,告诉代课老师各项物品放在哪里,就像个小老师一样。这位老师替罗伯特感到骄傲,并表示要奖赏他――或是帮他加分,或是送他糖果之类。但讽刺的是,罗伯特拒绝了。他那么做不是为了奖赏。他的思维层次更高。他是为了老师而做的,并以此为荣,而老师也很自豪,因为这个小家伙这么崇拜他。两个人都非常骄傲,感觉也相当良好。
  罗伯特表现良好,当然是件好事,他以取悦老师为表现动机,也是很温馨的事情。和大多数教室里的情形相比,这已经好太多了。我们可以来一点音乐,或许是由露露(Lulu)所演唱的那首《吾爱吾师》(To Sir with Love)。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做得更好。我常常这么取笑或质疑我的学生:你们是为了我才刷牙的吗?你们是为了我才系鞋带的吗?你听得出这有多可笑吗?但仍然有很多孩子整天忙于讨好老师。
  11我要遵守规则和我能体贴别人
  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许多小孩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主修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备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自己对生活如此不满。不过,至少他们曾经为取悦某人而努力过。
  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最近很流行第四阶段的思维。鉴于行为不当的年轻人为数众多,大多数教师在受训时学到要在上课的第一天制定规矩。毕竟,让孩子们懂规矩是必要的。好一点的老师会花时间解释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也有不少富有创意的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参与班级规范的设计。老师们依据的理论是,参与制定班规的孩子比较愿意遵守规定。事实确实如此。
  我见过墙上贴有这类班规的教室。有些图表是由工作量过大的老师草率完成的,有些却是精美到足以让《财富》五百强的董事眼睛一亮。我见过有意义的规则(不可打架)和没什么道理的规则(不可大笑),形形色色。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规其实是好的――这可以让孩子们学习适应不同的环境。
  我对规则没有异议,孩子们需要学习如何处理行为界线和期待。我当然不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在开了一天教职员发展会议后回到办公室时,我会不会因为罗伯特在代课老师面前表现良好感到开心呢?我会很感动。这样的表现已经把罗伯特带上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遥遥领先多数同学。这告诉我罗伯特知道规则(并非所有孩子都如此)、接受规则(这样的孩子更少),而且愿意身体力行。如果罗伯特和他班上的同学是从第四阶段来思考的,那就已经比大部分的小孩好太多了。你大可以主张这些好的目的足以让手段合理化,但如果我们要孩子接受有意义的教育,我们真的想要罗伯特只因为“第二十七条规则”说他应该这么做就这么做吗?
第15节: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4)
我曾遇到一位采取有趣方式教孩子说“谢谢你”的老师。他制定的规则之一是,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东西――计算机、棒球或糖果,学生有3秒钟的时间对老师的善意表示感谢并说声“谢谢你”。要是做不到,礼物就会马上收回去。
  这个方法很有效,孩子们总是把谢谢挂在嘴边。惟一的问题是:他们对于收到的礼物没有真诚的感激,他们不过是遵守规则而已。这个“教育”也未扩展到孩子的其他生活领域。某天晚上,我带着这群孩子去看戏,和戏院里的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的感激之情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没有向给他们节目表和帮他们找座位的接待人员道谢,也没有向在中场休息时帮他们上饮料的人道谢。他们的班规只限于在某间教室对某位老师该有的行为。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如果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在思维上从未超越第四阶段,那么当中有多少人要被除名。我是这么教学生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美国为纪念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制定了一个法定假日,当初这位英雄如果采用第四阶段的思维,根本无法有所作为。圣雄甘地(Gandhi)没有遵守规则,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也没有遵守规则。英勇的劳工领袖们打破了规则,帮助其他劳工。感谢上天,梭罗(Thoreau)、麦尔坎X(Malcolm X)、凯撒?查维斯(Cesar Chavez)等人够鲁莽,突破了第四阶段的思维。悠远历史中的不凡人物是这么做的。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能达到第四阶段是件好事,但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不论是对儿童或是成人,第五阶段都是很难企及的。能帮助孩子们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试着想象一个由第五阶段思考者所构成的世界。我们绝对听不到有人很**地在公车上对着手机胡扯个没完;开车或买电影票时不会有人突然超车或插队;也不会有邻居在凌晨2点吵闹不休,扰人清梦。那样的世界多么美好呀!
  多年来我一直试图将这个想法传达给学生,通过带领他们认识阿坦克斯?芬奇(Atticus Finch)和《杀死一只知更鸟》,我的努力终于成功了。在小说中,阿坦克斯给他女儿斯各特一个忠告,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第五阶段的思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很多学生将这个忠告牢记在心,没多久,这个想法便开始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很快地,我班上的学生差不多每个人都变得非常善解人意,因为有阿坦克斯?芬奇作为他们的向导。我发现有句俗语所言不假: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第16节: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5)
这些年来,帮我代过课的老师们给了我一些不寻常的感谢纸条。他们对班上的学生能自行调节说话音量感到惊讶。代课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轻声细语,孩子们告诉他说,他们不想干扰隔壁班的学生。当这位老师说他觉得很热的时候,好几个小家伙自动拿出放在教室小冰箱的瓶装水给他喝。
  饭店员工也表示,我的学生是他们见过的最和善、举止最得当的。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亚们乘飞机时,机长通过机上广播表达对他们的谢意,而机上的乘客总是用掌声赞许他们安静的态度和礼貌的举止。这让身为他们老师的我,觉得既快乐,又骄傲。
  但是你猜对了:我还是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虽说没有什么事情比遇见一个达到第五阶段的孩子更让我开心的,但我还是想要我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对一个老师来说,最困难的任务莫过于此,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去尝试。我们做得到的。一旦成功,它带给我的满足感,足以补偿这个疯狂的教育界给我的心痛、头痛,以及微薄的薪资。
  我知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见过成功的实例。
  12 道德最高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不但是最难达到的,也是最难教的,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就定义而言,第六阶段的行为无法教,也无法讲述,“看看我现在在做的事情,这就是你们应有的表现。”一旦你做出示范,就等于违背了第六阶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条自相矛盾的行为准则,让教学者陷入两难的困窘。
  我用好几个方法来教第六阶段。因为我不能讨论自己的行为准则,于是我试着帮孩子们从别人身上找出行为准则。许多卓越的书籍和电影都找得到达成第六阶段思维的人。对于父母和师长而言,寻找用这种方式思考的人是饶富趣味的――一旦你开始注意,就会发现这种人并不少。让我与各位分享我最喜欢的几个吧。
  每年,我带的五年级学生都会阅读约翰?诺斯(John Knowles)的杰作――《独自和解》(A Separate Peace)。小说的主人公菲尼亚斯是一位卓越的运动员及第六阶段思维的实践者。某日在游泳池畔,他注意到游泳比赛的全校纪录保持者并不是他们班上的同学。从未受过游泳训练的他对友人吉恩表示自己破得了纪录。他简单地热了身,走上起跳台,接着要吉恩帮他计时。一分钟后,吉恩难以置信地看见菲尼亚斯破了纪录,但是她很失望,因为没有其他人在场来确认这个纪录的“正式性”。她打算致电当地报纸,还要菲尼亚斯第二天在正式计时人员和记者面前重游一次。菲尼亚斯婉拒了,而且要求吉恩守口如瓶,因为他想破纪录,也办到了,这就够了。吉恩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但我班上的学生们没有,他们自有描述和理解菲尼亚斯性格的方法。
第17节:第二章 寻找第六阶段(6)
也可以以伯纳德为例,在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中,他是住在威利?罗曼隔壁的男孩。伯纳德老是纠缠着威利的孩子,要他们上学、读书,因此被视为讨厌鬼。随着剧情发展,当威利迫切地想找出他和孩子们失败的原因时,伯纳德出现了,但是行色匆匆。他现在是一名律师,手上有个案子在办。他疾行而过时,伯纳德的父亲提到那个案子正在美国最高法院审理当中。当威利对伯纳德竟然从没提起这么惊人的事情表示惊讶时,伯纳德的父亲对威利说:“没必要说啊,他已经在做了。”
  通过这些例子,我奋力和ESPN与MTV频道,以及这些频道视为理所当然的矫情卖弄、辱骂攻击,以及“世界惟我独尊”式思考搏斗。我试着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看到不同的观点。
  我也会播映主角为第六阶段思维者的电影给孩子们看。其中的一个角色是电影《正午》(High Noon),由演技精湛的贾利?古柏(Gary Cooper)饰演的警长威尔?凯恩。枪手要杀凯恩,镇上每个人都要凯恩逃命去,理由各异。有人想让枪手控制小镇,以求生意兴隆。副警长要他离开,因为他觊觎凯恩的职位。凯恩的妻子魁克出于宗教理由要他躲避正面冲突。但凯恩选择留下来。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即使被所有人遗弃,即使命在旦夕,他仍忠于自己的原则。要孩子们达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高标准的要求,但我还是这么要求他们。
  最物超所值的第六阶段思维范例,是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所饰演的瑞德。我很清楚大部分的小学生看不太懂这部寓意深远的电影,但是第56号教室是个特别的地方,所以我每年都会有一天在放学后播放这部电影给班上的学生看。瑞德是监狱里的囚犯,因为谋杀被判终身监禁。每10年他都有假释出狱的机会。片中,他和假释审查委员会面好几次,每次都对委员会说他已经洗心革面了,但申请总是遭到驳回。在一个较为轻松的场景中,在狱中度过大半辈子的瑞德说出了他的心声。他告诉一位假释审查委员,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改过向善,至少不知道审查委员们说的改过向善是什么意思。当被问道他是否对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后悔时,他说他很后悔。他说,这不是因为委员们想要听到他这么说,也不是因为他在坐牢,他是真的由衷感到后悔。由此看来,他已经蜕变成一个了解自己的第六阶段思维者了。他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已经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于是,他假释出狱了。
  如果你对于引导孩子达到这种境界的思考持怀疑的态度,我不怪你。任何拿出真心、诚意对待教育这份工作的老师,都会暴露在惨痛失败和心碎失望的风险下。不久前,我教过的两个学生回到学校来,做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详见《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18节: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1)
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
  13 如何让孩子兴致盎然地阅读
  现在时间是星期二下午2点,我接下来将经历一两个小时痛苦的折磨。这折磨既非夹手指,也不是上拷问台,是比这更糟的每周教职员会议。多年来,我一直很努力地让外人了解这种会议有多可怕。最近,一位同事亦是好友生动地向他人形容了这种会议。他正和癌症对抗,化疗时间就排在教职员会议之后。他说他很期待化疗,因为在开完会之后,“最坏的已经结束了!”
  被迫参加教职员会议已有许多年,我想尽各种办法来减轻这种痛苦。当那些就像奥威尔笔下“真理部”的行政官员宣布最新消息时,我们这些老师们所练就的“伪装专注”功夫就派上了用场。因为我相信我们在会议中所忍受的酷刑,就连曾在越战期间挺过监禁拷打、活着回美国的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也受不了。不过有一天我还是差点失控想破口大骂。
  是这样的,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善于阅读,也不喜欢阅读。本书写作期间所公布的美国标准化测验结果显示,我们学校有78%的拉丁裔学童阅读能力不足。这意味着两种可能:若不是本校的孩子是全地球最笨的,就是我们辜负了这些孩子。请相信我,绝大多数的儿童都有学习阅读的能力。虽然没有人会承认,但造成这些孩子停留在文盲阶段的,是一桩“鼓吹平庸”的组织性阴谋。
  为应对这个问题,现在各校都设有“读写指导员”,这些“专家”大多曾是老师,而他们以前自己带学生的时候就不曾有过多大的成效。在一场教职员发展会议中,读写指导员的长官莅临本校,目的是协助我们提高学生阅读方面的能力。她充满睿智地开始演说,同时只用拇指和食指高高“夹”起一本大部头的书――好像这书是坨粪便。她刻意地笑着对我们说:“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学生绝对不想阅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她拿起的那本大部头著作,是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一部由诺贝尔奖得主所著,并曾赢得普利策奖的杰作。
  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大家似乎都知道,每年都有数百万美元投资在书本和其他读本里面,社会名流纷纷响应倡导阅读的公益活动,教师的训练时数也高达数千小时。各出版公司的专家们都说学生们正在进步,他们口吐莲花、言之凿凿。但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事实。忧心忡忡的教师们知道,就算提出异议也是枉然,因为势力庞大的教科书公司早已准备好答案,来反驳任何指出“国王没穿衣服”的人。年轻老师害怕受到官僚迫害,因为这些教科书出版公司惟一的任务就是继续卖出自家产品。业者竞相争食数百万美元的“测验服务大饼”,而各校区则焦虑地等着最新测验结果出炉。年复一年,大多数的孩子并未因此产生对阅读的终身热爱。
第19节: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2)
套用一句源自于另一本又大又厚的普利策得奖作品的话来形容,我们的孩子是“傻瓜联盟”下的受害者。强大的“平庸势力”串联起来,让有能力的孩子无法通过学习爱上阅读。这些势力包括电视、电玩、劣质的教学、贫穷、破裂的家庭,以及普遍欠缺的成人指导。
  我也知道许多用心、认真的行政官员所面临的挑战。他们所指导的教师往往毫无教育热情或无法胜任工作,或者两种情况都有。因此,各学区只好求助于单调的共同读本,并要求所有教师一律用相同的进度和教材来教学。他们规定老师照本宣科,还安排了机器人般的自动装置来搭配指令,让所有老师照表讲课。当然,很多不会教的老师因为这种组织化的控管而受惠,然而用心教学且满怀热忱的老师却备感拘束。依照莫名其妙的规定,我们再也不能向学生介绍影响深远、富有挑战性的文学作品。这等于所有的老师因为部分教师的无能而受罚,但蒙受最大损失的是无辜的孩子。
  14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
  没有人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我的学生也不是个个都热爱阅读,但他们都进步了,也在我的引导下兴致盎然地读了一年书。在离开我任教的班级之后,有些学生会屈服于上述的种种恶势力,不过终身热爱阅读的也还是大有人在。以下是我在第56号教室所使用的一些教育方式,希望各位能从其中得到一两个可能适用于养育子女或管理教室的办法。
  另一种焦点
  “为什么要阅读呢?”一般来说,现在的学校看不见阅读的理由。就像许多联合校区一样,洛杉矶联合校区采用的也是既有基础读本来教导学生阅读。只要看学校的阅读进度表一眼,就能明白教材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原因。这些阅读目标千篇一律地以流畅度、理解力,以及其他必要但无聊到制造反效果的目的为教学重点。我从没在学校的首要阅读目标上看见“乐趣”、“热情”、“引人入胜”等字眼。这些才是应该列入的目的,是人们阅读的理由,而我们对这个事实却视而不见。
  我自己每天都阅读,从来都不是为了参加测验,或是因为想用成绩单上的分数来显示我学业上的进步。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朋友们也会和我分享他们最喜欢的新书,迫不及待地想听到我的意见。我会留意报纸或是广播中的好书推荐,或是在公共场合无意间听见别人所讨论的最近读到的新书。我和小时候没什么两样,不是天才,但算是个善于阅读的人。儿时的我从没花过几千个小时参加阅读测验来评估进步情况,而是把那些时间拿来阅读伟大的作品,又因为读过那些作品而渴望读更多的书。我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对阅读的渴望,以及进出图书馆的次数,要比任何标准化测验更能评估我的进步。
  我们班的五年级学生自己设计了一份只有3个问题的阅读测验。据他们表示,这份阅读能力测验卷的结果比那些专业人员所设计的更准确。
第20节: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3)
1?你是否曾因为老师教得很无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书,而在上课时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书?
  2?你是否曾因为边吃饭边看书而被骂?
  3?你是否曾在睡觉时间偷偷躲在棉被下看书?
  学生和我一起哈哈大笑,这真是个可爱又有趣的测验卷。凡是以上3个问题都答“是”的孩子,注定一辈子爱看书。
  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在现今这个世界长大的孩子相信这个事实往往是极为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从重要性来衡量,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大人的指导
  大人的指导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以下是一个例子。
  不久前我带孩子们造访了华盛顿特区,我们在史密森尼美国历史博物馆(Smithsonian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用午餐。该馆餐饮区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在继续参观博物馆前享用健康餐饮、补充体力的好地方。
  一个叫提米的孩子在参观前一天整晚没睡、不停地上吐下泻。到了早上,他的气色恢复不少,觉得自己比较好了,可以参观博物馆,所以和我们一道前来。在走进餐饮区的时候,我把他拉到一旁。
  雷夫:你觉得还好吗?
  提米:有点虚弱,不过还可以。
  雷夫:很好。我想你知道自己要小心选择吃的东西。
  提米:你觉得该怎么选择呢?
  雷夫:嗯,你今天不要喝碳酸饮料。在你觉得百分之百复原之前,只能吃温和不刺激的东西,如汤、蔬菜、面包这些。好吗?
  提米:好!
  我看着学生们领取餐盘,开始选择吃什么当午餐。有人选鸡肉,有人选匹萨,还有人选沙拉。提米跳过开胃菜的队伍,直接夹了一大块的布朗尼蛋糕,餐盘还有两条巧克力碎片棒。我在饮料机旁边拦截他时,他正伸手去盛巧克力牛奶。
  15 大人如何指导阅读
  我要强调,提米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但是他才10岁,需要“大人的指导”。我把他盘子上的“垃圾食物”拿走,帮他做更明智的选择。或许他会有些失望,但他很快就会恢复体力,度过美好的一天。
  这个例子不是说我比我的学生们聪明,但我肯定知道得比他们多,因为我年纪比他们大。在阅读上也是如此,我知道一些他们可能还没接触过的好书。身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我有责任把这些书介绍给他们。因为孩子们信任我,所以愿意读我推荐的书。喜欢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学生,对其他奇幻文学作品的接受度会比较高。听见学生一边读《幻象天堂》(The Phantom Tollbooth)一边大笑,我会建议他借阅《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下一册。这些快乐让我陶醉。看到这些小小心灵试图理解《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不同层次的意义,会让我感动到起鸡皮疙瘩。分享伟大文学作品的喜悦可以是大人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基石。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一句话:除了基础读本之外什么都不读,只会走入死胡同。
回复时间: 17:20
第21节: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4)
偶尔我也使用有声书。我注意到孩子们对由演员乔?莫顿(Joe Morton)朗读的《麦尔坎X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以及薇诺娜?赖德(Winona Ryder)朗读的《安妮日记》(Anne Frank: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反映特别好。这两本经典回忆录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而聆听专业的声音说故事更容易让孩子们为之着迷。就某些书籍而言,这个做法比要求学生以阅读节录本代替原著更有效果。
  不过,这个做法很容易遭到滥用。我见过老师在按下播放键之后就自行休息,好像请电视当保姆一样。有经验又负责的老师会知道怎么有效使用有声书,并且会不时按暂停播放键,确认孩子们都了解某个重点,或是针对某个关键议题进行讨论。这对于聆听高难度教材非常重要,老师需要多多练习。因为过于频繁的暂停会扼杀孩子们的专注程度和乐趣。一般而言,我会先想好要在哪些地方暂停,并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确认他们每个人都听得懂有声书的内容。
  善用图书馆
  做父母的绝对有必要带小孩去图书馆。对许多家庭而言,“去图书馆”这个活动已经不存在了。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上网订购书籍的孩子越来越多。虽然值得欣喜与鼓励,但意义上却大不相同。上图书馆是为了建立孩子们的价值观;置身于热爱阅读的人群中对孩子们是很有益处的。在网络上不可能进行的浏览和发现,可以在图书馆做到;孩子们还可以和各个年龄层的人互动,而不只是开启电子信箱里的包裹。如果有人对每星期都上图书馆的孩子说“现在早就没人要看书了”,他会知道这不是事实。他会想:你认识的人或许没有一个爱看书,但我知道你错了。近来,看书的孩子总是遭到同学的嘲笑,要战胜环绕在孩子们四周的冷漠与不关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带他们到将“知识、热忱,以及阅读的喜悦”视为理所当然的地方。图书馆就是最好的起点。
  不过可别以为把孩子带进图书馆就可以交差了事,我们还必须提供引导服务才行。
  某日,我带全班到学校的图书馆,刚好碰上大约20多名五年级学生吵吵闹闹地进来。我抬头一看,发现没有人指导他们。
  那群学生在图书馆待了大概半小时。有些人跑去上网,浏览一些和阅读毫无关系的网站,有的则跟朋友聊天,还有些则在无人监督或指导之下随意找书看。那些孩子错失了大好机会,他们原本可以找到开启阅读乐趣的书本。通常,当那些孩子们回到教室时,借阅的书不是已经读过的,就是什么书也没借。而这时老师可能还在电话上讲个不停呢!学生什么都没学到,但是课程表却记录着这些孩子已经去过图书馆了。
  挑选文学作品
  帮孩子挑选好书的方法很多。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分享你自己爱读的书,继续享受这份阅读的乐趣。如果你不知道从何找起,不妨在Google打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仔细研究历年得奖好书。至今我还没见过有哪个小学生在读了《仙境之桥》(Bridge to Terabithia)、《威斯汀游戏》(The Westing Game)或《细数繁星》(Number the Stars)等经典名著之后还感受不到阅读乐趣的。
第22节: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5)
凯迪克大奖(The Caldecott Award)得奖名单则是帮非常年幼的孩子读书找书时不错的参考。图书馆员也有各种好书书单,父母和老师可以从上述书单着手,找出让孩子们一读便终身难忘的好书。
  16 只看节录的文学作品是一种灾难
  你可能是小学老师,任教于设有严格指导方针的校区。校方不但强迫你使用糟糕的基础阅读系列教材,还“不准”学生把文学经典从头读到尾。许多出版读物的公司无凭无据地宣称,因为教材各章节已经节录了写作范例,所以学生没有读完整本书的必要。他们不要老师在教室里带学生读文学作品,因为这么一来,学校就不会再向他们订购数不尽的参考教材和粗糙的“新改版”选集。
  “读文学作品的基础节录本就足够了”,这种主张真是可笑。就在去年,我亲眼目睹了这种策略所造成的结果。本校使用的教材节录了《安妮日记》,某位老师知道《安妮日记》是一部重要作品,于是把书发给全班学生,要他们在寒假期间阅读,并准备在开学时接受测验。他的立意很好,结果却是灾难一场。原因是学生年纪太小,根本看不懂这本书。而且老师也没有说明故事背景――这些孩子都没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甚至连荷兰在地图上什么位置都找不到。面对如“BBC”与“月经”这样看上去难以理解的缩写和单词,连该班最用功的几个学生也不得不打退堂鼓。这些学生后来由我来带,当他们听说我的阅读书单上也有《安妮日记》时,叫苦不迭。
  “基础读本”、“盲目的善意”、“指导不足”三者加在一起时可能发生的结果就是:孩子们不但不欣赏这本陈述历史的作品,甚至心生厌恶!所幸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一改对该书的观感,并开始明白安妮的故事何以永垂不朽。然而,要是他们最初接触这部重要作品时,就能得到富有意义的指导,整件事情会更圆满。
  我不建议年轻老师和既有势力抗衡。你对阅读文学的努力推广,只会招致更多行政官员不断到教室对你表示“关切”,让你备受干扰。与其浪费精力去打赢不了的仗,不如顺势而为,按照学校的计划走,避免任何一方蒙受损失。只需要在一天当中找到阅读杰作的空当,例如在午餐时间或放学后进行读书会。当然,这么做有其困难度,而且很花时间。想想看,需要超时工作外加对抗官僚,才能让学生读到伟大的文学作品,真是够荒谬了。但相比这些努力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和意义,再高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不会阅读的学生
  许多老师都喜欢和学生一起阅读文学作品,然而,阅读较具挑战性的作品时,却面临部分学生跟不上其他同学的问题。为了怕这些学生被在后头,老师们往往选用难度较低的教材,好让他们有成就感。但这么一来,有能力的出色的学生就常常要停下来等其他人跟上进度,备感无聊。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我会经常解释教材,让落后的学生跟上进度,还会事先帮阅读程度只有初级的学生准备特别简单的段落,让他们在课程开始前便赢在起跑点上。他们在同学面前朗读,遇到困难从不会遭到耻笑,而且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快速进步,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更强。如果我要学生交写作报告的话,我会协助这些落后的孩子寻找问题的解答,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
第23节: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6)
双管齐下的第二部分,是让个别的学生阅读合乎自己程度的书籍。他们每个月都会写读后心得。我会在第四章进一步详述这项活动。
  一旦克服了不安,就连成就感最低的学生也开始建立自信。我为学生们塑造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敦促他们追求卓越,同时循循善诱、提供正面引导。在我的指导下,所有曾经被评为“远低于基础”的学生,去年年底全都通过了阅读能力测验。
  初高中老师
  现在学生的错误观念之一是:只有上英文课时才阅读。这个想法很荒谬,我们一定要改正这样的想法。我发现,最佳做法就是由各科老师带领学生开办读书会。从没有明文规定数学或自然课老师不该以身作则当学生的阅读示范。我鼓励所有老师都可以试试看。
  我见过许多优秀的自然、历史以及体育课老师开办读书会。他们挑出好书,让各班学生自行选择。这些读书会大都有固定的聚会时间,通常在午餐时或放学后。每读完一章,大家就讨论一次。读书会的学生都是自愿参加的,因此带读的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充满热忱的学生。孩子们在读书会上认识了来自不同班级、想法相近的同学,友谊在聚会中滋长,教师们则在不同于上课的环境中和学生建立联系,从而巩固教室内的师生关系。读书会是让所有相关者每周共度一两个小时的绝佳方式,人人都是赢家,每个人都出于正确的动机而阅读。
  17 请在家里也召开阅读会吧
  父母也可以在家中如法炮制。有些家庭有全家读书时间,有些家庭会要求每个人在周四晚餐前读完《孤星血泪》(Great Expectations)第二章。孩子们需要大人经常陪他们一起读书、讨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当个好榜样。
  阅读评估
  大多数的家长和老师都认同的一点是:在教授某项课业后进行相关评估可以判断孩子们学习的程度。若孩子们读的是文学杰作,那么该如何检验他们理解了多少呢?仅仅讨论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我推荐家长和老师登陆www?learninglinks?com网站。该公司提供了一系列名为“小说链接”的阅读指南,是绝佳的阅读补充教材。“小说链接”为数百本书籍提供阅读指南,从贝芙莉?克莱瑞(Beverly Cleary)到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作品都有。每一篇指南都有相应的词汇课程,不但可以教孩子们认识生字,也能增进他们对内容的理解。指南里也设计了一些练习,要求学习者以类似的方式或在游戏中使用新字,协助他们进一步掌握刚学到的新知识,另外还设计了和小说相关的作文题目与理解性问题。
  身兼家长和教师的我,能自由运用的时间非常有限。我的行程表排得很满,不可能针对每一章准备几十个理解性问题。“小说链接”解决了这样的困扰,指南的内容不但编排得条理分明,更重要的是它以最高理解层次为目标,从不“愚化”作品。通过对这类作业本的使用,我的学生们在阅读、写作、思考上都有了进步。
第24节:第三章 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7)
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
  学生们读某本书的理由经常让我惊讶不已。例如,“因为这本书在书单上,老师要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纽约扬基棒球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