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惨剧,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冲击

【知识】切尔诺贝利惨剧对中国的冲击|【三海一核】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大学生在线(www.univs.cn)
【知识】切尔诺贝利惨剧对中国的冲击
1986年4月26日凌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今乌克兰北部地区)的一个反应堆爆炸,核泄漏造成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被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这是至今为止,人类在和平利用核能过程中,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事故。事故对30年前刚刚起步发展核电的中国,也造成了多方面的冲击。安全冲击:中国多数地区受到轻微核污染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对发生原因、影响,以及救灾、善后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报道。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引用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西拉耶夫的话法,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主要危险已经过去”;同时发表公告,“苏联西部边境地区的放射性情况正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的放射强度没有变化”。但此前监测发现,东亚地区的放射性底本增高,雨水中也含有放射性裂变物质。核工业部安全防护卫生局编的两本资料集中,收录了切尔诺贝利事件后,各地的环境监测报告。科研人员对空气、沉降灰、雨水、水库水、植物、土壤,以及国外航线上的尘埃样品分析后认为,“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放出的放射性物质随高空气流,于5月2日前输运扩散到北京地区上空……其他监测点所在地区也先后受到影响”“此事故对我国西、北部影响较大,南方影响较小”,所幸“这次事故对北京地区公众所产生的有效剂量负担小于我国规定标准的千分之一,因此其影响是轻微的,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至5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将以上情况告知公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产生的一部分放射性烟云进入高空平流层,并于4月末至5月初飘至我国上空。各地环境监测分析表明,苏联核电站的放射性释放事故,对我国大气环境和整个国土影响轻微,对公众健康不会造成影响。”穿着防护服的消防队员正在清洗一辆在东德边境的西德汽车,这辆车在波兰被沾上放射性尘埃舆论冲击:媒体很关注苏联如何兑现其新闻报道“公开化”的口号1986年2月,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要求在未来的新闻报道中实行“公开化”原则。中国方面非常关注,在这一新政策下,苏联政府如何报道切尔诺贝利事件。此前的1957年、1974年、1983年,苏联三次发生核事故,“不但自己从未报道,而且对西方所说的一切都一概不予承认”,以至塔斯社声称,“苏联核电站发生事故,切尔诺贝利是第一次”。对于切尔诺贝利事件,苏联政府也是在无法隐瞒后,才逐步披露。中国媒体有文章评论,“苏联报刊舆论多年来一贯报喜不报忧。这次事故也是在国外先有强烈反应、国内已引起严重后果之后才公布的……这说明27大通过的‘公开化’方针并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对比过去苏联对核事故的消息封锁,这次能较多地公布核电站事故情况应该说是一种进步。”同时有人发现,“《真理报》还刊登了灾民写来的批评信。对一贯强调保密的苏联来说……可说是苏联新闻报道上的一大突破”。戈尔巴乔夫对于这个“突破”十分自豪。他在回忆录中说,政治局多次讨论了事故,认为“对这次事故,需要做充分和客观的报道……没有任何利益迫使我们隐瞒真相。”5月14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向公众通告了伤亡以及救灾情况。他在讲话中,还指责美国“掀起了肆无忌惮的反苏运动。这些天来,他们说的和写的只有‘几千人死亡’,‘死亡者公墓’、‘空无人烟的基辅’,以及‘乌克兰全部土地被污染’等等。”按照戈尔巴乔夫所说,当时因核辐射入院者仅299人,只有7人死亡。最终,苏联对切尔诺贝利的宣传,还是走上了“坏事变好事”的旧套路,用葛罗米柯的话说,就是:“切尔诺贝利曾是我们的共同痛苦,可是它现在已经成了苏联人战胜灾害的象征。”1986年5月14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公开切尔诺贝利事件真相政治冲击:筹建中的大亚湾核电站,一度变得情况非常地复杂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时,中国正在筹建大亚湾核电站。这个核电站采用压水堆堆型,完全不同于切尔诺贝利的石墨堆,但距离香港仅约50公里,香港市民曾表示激烈反对。日,一家港媒在社论中直言,“大亚湾的安全保证之声,昔日不绝于耳,自此(指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却很像寒蝉噤声。”民意测验显示,70%的香港人反对在大亚湾建核电站,后来的请愿书上,有100多万人(当时全香港有570万人)签名反对。不过,中国政府对建设核电站的态度十分坚决。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访欧期间进行的4次记者招待会上,被3次问到有关大亚湾核电站的问题。其中两次由主管电力的副总理李鹏代答。在巴黎,胡耀邦则亲自表示,“苏联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震动。所以香港人民对大亚湾核电站有这样那样的不放心,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在核电方面,一定要发展一点,这是大前提……在核电安全方面,我们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几次讨论过,要重视,要非常负责地搞好安全措施。”清晰表明中央将继续大亚湾核电站计划。在当时,对大亚湾核电站的反对之声,已脱离了关于安全问题的理性讨论,而掺杂进了非常多的政治因素。在李鹏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中央平息香港反核运动的过程。如日,李鹏在日记中写道,“小平同志说,中央对建大亚湾核电站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中央充分注意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并在之后几天制定了应对策略,包括由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发表有关核电的正面报道,面向香港民众举办科普展览,接待香港赴京请愿团等。8月10日,李鹏日记又写道,“小平同志说过,不能一反就让,要坚持,合同不能撤销。既然小平同志已下决心,就不再变。”除香港外,台湾地区的舆论也一度对大亚湾核电站不利。不过,“6月9日蒋经国有指示,……台湾方面不要参与,因为台湾核电占的比重也不小,也有反核势力,怕引火烧身。”1986年9月,中国政府排除政治干扰,同法国、英国公司签署合同,启动了大亚湾核电站建设。1994年5月,大亚湾核电站成为中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
网友评论(0)
请先后再进行评论!回复: 7 | 浏览: 835
| 字体: tT
阅读权限9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624&积分3718&
经验值3711 &爱心活力豆5 &宝宝生日&地区:莲湖区街道:莲湖区
| 字体大小: tT
今天才知道,日本的核泄漏不是第一起,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也发生过七级的核泄漏事故。好像当时也挺严重的,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现在新闻上报道,日本的现在的情形和当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差不多,苏联和中国离得也挺近的,那次核泄漏对中国都有哪些影响,网上查不到,有人有这方面的资料吗?只是突然想起来,这样大概可以估计这次日本核泄漏对中国会产生多大影响?
阅读权限100&精华1&注册时间&帖子18636&积分103104&
经验值95167 &爱心活力豆36 &宝宝生日&地区:街道:
希望没有影响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762&积分13672&
经验值11389 &爱心活力豆3 &宝宝生日&地区:高新区街道:高新区
更正一下:当年切尔诺贝利是核爆炸不是核泄漏。整个欧洲都有影响,影响的人数远不止320W,砖家说至少900W.到现在乌克兰的北部还是无人区,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还在受影响。切尔诺贝利核辐射dian和shen半衰期砖家说至少30年.
日本的核辐射肯定对我国有影响,但也说不清具体有啥影响,砖家说我国的dian和shen的半衰期7到8天。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顺其自然吧,别到时候辐射还没怎么样,自己先吓着了。
阅读权限2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407&积分2379&
经验值2323 &爱心活力豆6 &宝宝生日&地区:高陵县街道:高陵县
淡定!2012还没有到呢!
阅读权限9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586&积分4413&
经验值4016 &爱心活力豆18 &宝宝生日&地区:雁塔区街道:丈八沟街道
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另外一种不知道
阅读权限9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624&积分3718&
经验值3711 &爱心活力豆5 &宝宝生日&地区:莲湖区街道:莲湖区
亲太专业了,您是专门研究的?这个贴子放了当时没人回窝就没注意,原来妈网里人才不少啊
阅读权限100&精华0&注册时间&帖子1762&积分13672&
经验值11389 &爱心活力豆3 &宝宝生日&地区:高新区街道:高新区
偶是打酱油的专职保姆,嘿嘿。
katilove 该用户已被删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当年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对中国都有影响吗?
曲江妇产&妈妈网用户新年专属福利:
一键预约健康宝宝
四维彩超立减 80元
四维彩超+系统B超套餐特惠670元
另可获得妈妈网专属新年礼品一份
无需等待,直接报名即可
宝爸可以陪同哦~
指尖上的城市生活
给生活加点料
宝宝成长时光相册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网安备案号:7公安机关备案号: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辐射500万人&消除后遗症需800年
编译:尘尘&盆盆
】&&&&&&&&&&&&
受污染地区的居民就连吃饭、喝水这等平常事都要小心翼翼,甲状腺癌、白血病儿童以及新生儿生理残疾者数量也骤然增加。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 离核电站仅3公里的小镇20年来成为无人居住的&死城&
&&& 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一次民用核电泄漏事故,日凌晨的1点23分钟后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许多细节,都通过媒体留在了世界各国许多人的集体记忆中。本月26日,世界将迎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20年过去了,人们仍然不能忘记心头这一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受污染地区的居民就连吃饭、喝水这等平常事都要小心翼翼,甲状腺癌、白血病儿童以及新生儿生理残疾者数量也骤然增加。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回首当年  日凌晨的1点23分,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爆炸,带来了人类和平使用核能历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惨剧。本月26日,世界将迎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0周年纪念,20年过去了,人们仍然不能忘记心头这一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  4月14日,俄罗斯外国记者协会组织各国记者探访了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如今的&死亡之城&仍在哭泣。  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20年了,这里仍被严格限制进入。隔离区外有一个检查站,持有自动武器的军人在这里值勤,欲进入隔离区的人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有效证件,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则绝对禁止进入。所有从隔离区出来的人,还必须在专门仪器上接受检查,如果身体遭受辐射超标,必须采取相关措施。  往前看去,路的两旁树木疯长得很高很茂盛。穿过白桦树、白杨树和松树构成的树林,可以看到一栋栋单门独户的楼房,所有的窗户都没有玻璃、墙上密布郁郁葱葱的爬山虎。一路下去,这个曾经被人类占据的地方,又变成了野生自然的天地。  朝隔离区里面进去,死气沉沉的感觉越发强烈。竖着大烟囱的核反应堆像停泊在干船坞的笨重汽船,毫无生机;市政大院游泳池上时钟的指针已经冻结了20年,这里的时间在日凌晨1:23凝固了;废墟上时不时能看到生锈的铁牌,上面&为了下一代保护环境&的字样还清晰可见,很讽刺,如今的隔离区根本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到了夜晚,所有的房屋都黑漆漆的,夜风吹过无窗无门空洞洞的房屋,发出呜呜的哀号,街道上多年没有出现过人影,只是偶尔会有野狼或者野狗嗖地穿过。  这里早已成为一座&死亡之城&,只有每晚仍会忠实站岗的街灯带来一点温暖,昏黄的灯光静谧的街道,诉说着幽幽的故事。  于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风景优美,周围松树和白桦树林茂密,森林内布满河流和各种珍禽异兽,而且人口众多。前苏联1973年开始在这里修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于1977年正式激活。  日凌晨1时许,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火光四起,烈焰冲天,火柱高达30多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其厂房屋顶被炸飞、墙壁坍塌,当场死亡2人。  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喷涌而出,释放出的辐射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量的200多倍。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外泄,使周围环境的放射剂量高达200伦琴/小时,为允许指针的2万倍。1700多吨石墨成了熊熊大火的燃料,火灾现场温度高达2000℃以上。救援直升机向4号反应堆投放了5000吨降温和吸收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并通过遥控机械为反应堆修筑了厚达几米的绝缘罩。  当天,一些较重的放射性物质就随风向西扩散到了波兰。第三天,放射性尘埃扩散到前苏联西部的大片地区,并开始威胁西欧。第四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德国受到影响。10天内,放射性尘埃落到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爆炸最终导致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今天的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受到的核污染最严重。  核电站附近的居民被紧急疏散,人们在城镇的中央集合,各家只能携带简单的行李和宠物,然后由政府派出的车队把他们送往安全的地方。被疏散的人群都被统一安排在政府提供的帐篷里居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半径30公里的整个地区都被划为隔离区,士兵们在各家门上加了锁还贴上封条,人们以为很快就可以回到这世世代代居住的故乡,岂料,这一走就是20年,甚至是永远。
(责任编辑:肖静)
登机时溥仪的仆人带着两个大皮箱,显得很沉重。苏军士兵原以为里面装的是皇帝的龙袍等物品,经打开验查,在场的人都哗然了,箱内满装五光十色的金银
中欧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最喜欢做的事是读《红楼梦》,这是让他感到真正快乐的事情。他说:&我经常每个礼拜要摸一下《红楼梦》&,读《红楼梦》就像
新刊(3月下)当日寇的刺刀从滇缅斜刺里插过来的时候,抗日战争到了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军队远赴缅甸浴血作战。在经历了第一次远征的大溃败,前后付出了10余万人伤亡的代价后,中国远征军全歼滇西、缅甸日军精锐,凯旋荣归。&&& 历史本不该忘记。但是由于战争的损耗、政治的冲击,远征军的故事被时间磨蚀得只剩孤魂远影&
&党史人物研究新考/杨济铭&高岗,一个身影的起落 [下] /李辉&朱德是怎样当爷爷的/王凡&被推向革命阵营的知识分子/杨天石&台湾是谁的&不沉的航空母舰&?/资中筠&卡扎菲与他的利比亚&理想国&/刘火雄&二战中日军为何没有装备冲锋枪/王翔宇
热点文章排行
本书对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涌现的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读和人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的历史、现状和影响作出独立、深刻的剖析。
& 笔者以通俗轻松的笔法切入历史截面,试图在那些鲜活的故事里,探寻一些历史的真实原貌,并进行多角度评读,品味一下那些不曾远去的影像&&
& 百年激荡,回望辛亥。大革命,过场的都是大角色,一大堆左右了历史的灿烂群星。都督的样儿,党人的棒儿,名士的案儿,侠客的范儿&&主流媒体&山西门户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25年后对游客开放(图)
<font face="楷体_GB年的普里皮亚季Pripyat小镇
  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对于探访者来说,若非亲眼目睹,根本无法想象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样貌。
  从外观上来看,这是一座中规中矩、与普通厂房无异的建筑物。而就在这儿,在日发生了全球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只有从反应堆上加盖的石层&一个靠扶墙支撑的怪诞加建物,才能依稀见得此地曾发生过不同寻常的事情。
  此外,脑海中还在努力勾勒普里皮亚季(Pripyat)&这个曾经主要住着核电站员工的小镇形象。这里曾经是熙熙攘攘、拥有5万人口的镇子,现如今却是座死寂的空城座座废弃的居民楼,逐渐长满荒草的城市广场。
  当然,探访者不会遗漏在核电站方圆30公里范围内拍照的机会。放射量测器在探访者的衣服上嘀嘀作响;对核专业门外汉来说,这些闪烁的数字毫无意义。
  那些在影院观看核事故惨剧电影时不胜唏嘘的人,可能对切尔诺贝利百般失望。但,这正是它的力量所在。直面捉摸不到的威胁,这种恐怖感受弥漫着整个乌克兰,随风飘散的核辐射物质席卷了全球大部地区。
  负责切尔诺贝利地区管理的政府机构副主任德米特里-保布罗(Dmitry Bobro)说,&几个月前,每周有大约几十人(签约后)来参观&。&而现在,每周有百人。&
  早在三月日本的核电站陷入危机前,对切尔诺贝利感兴趣的游客徒增,乌克兰政府开始主动吸引更多的人跟旅行团签约旅游。
  紧急情况部发言人尤利娅-耶尔索娃(Yulia Yershova)对美联记者称,&我们想说&亲自来体验&。&随后,她说:&我们要击碎切尔诺贝利仍对乌克兰和世界存在威胁的谣言。&
  但事实上,切尔诺贝利仍是危险之地,从对游客的诸多约束可见一斑。不得触碰任何建筑物或者植物;不得席地而坐,甚至不得将相机三脚架放在地上;不得将区域内任何物品携带出境;不得在室外进食。导游告知游客,并要求牢记区域内一些地点受的污染更重,并不允许有任何人脱队、走规定以外的路线。
( 责任编辑:李霈霈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微信公众号:sxxwwjzb
微信公众号:Asxsjz
微信公众号:sxxwwxjj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信公众号:sxrb-com
微信公众号:sxbzpu切尔诺贝利――核能带来辐射?还是福射?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真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