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兄弟进来说说,宁武那个健身房朋友圈说说文字怎么样

来说说健客工作环境怎么样,里面有类似健身房这样的东西吗?_百度知道
来说说健客工作环境怎么样,里面有类似健身房这样的东西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的,公司配备了很多健身器材,还有夜宵等福利。
采纳率:6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说古代战争中的参战人数——几十万、上百万的战争是否存在?1,552收藏分享举报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历史、军事、冷兵器的读书笔记,心得,杂文杂论,美…{&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isPending&:false,&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历史、军事、冷兵器的读书笔记,心得,杂文杂论,美食。不分类了。特别提醒:我所说的均为个人观感及经验,切勿推及其他或进行模仿。&,&permission&:&COLUMN_PRIVATE&,&memberId&:47779,&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历史、军事、冷兵器的读书笔记,心得,杂文杂论,美…&,&urlToken&:&hanqing&,&id&:2371,&imagePath&:&59b29634e&,&slug&:&hanqing&,&applyReason&:&&,&name&:&汗青论史&,&title&:&汗青论史&,&url&:&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hanqing&,&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36184,&avatar&:{&id&:&59b29634e&,&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id}_{size}.jp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59b29634e_l.jpg&,&articlesCount&:69},&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lastUpdated&:,&imagePath&:&&,&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285,],&summary&:&最近知乎连续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白起有没有坑杀四十万赵卒的,另一个则是直接问为什么先秦战争参战人数几十万,到明清缩水成了几万十几万?在讨论前,先说几句题外话。有些人,一讨论直接开口绝对如何如何,这个绝对不可能那个绝对可…&,&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47779,&publishedTime&:&T10:24:01+08:00&,&sourceUrl&:&&,&urlToken&:,&id&:120446,&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说说古代战争中的参战人数——几十万、上百万的战争是否存在?&,&url&:&\u002Fp\u002F&,&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2371,&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author&:{&bio&:&制片人\u002F古代史\u002F古兵器\u002F新浪@汗青微博\u002F微信imhanqing&,&isFollowing&:false,&hash&:&11e1a6f1a3d1ba2fa310a9&,&uid&:16,&isOrg&:false,&slug&:&han-qi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微信公众号 imhanqing 新浪 @汗青微博
此人脾气非常不好,经常无故拉黑人,简直人神共愤! 本人授权维权骑士(http:\u002F\u002Frightknights.com)对我在知乎发布文章的版权侵犯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name&:&汗青&,&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han-qing&,&avatar&:{&id&:&dfc0aaa9ef49&,&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memberId&:47779,&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252678}],&title&:&说说古代战争中的参战人数——几十万、上百万的战争是否存在?&,&author&:&han-qing&,&content&:&\u003Cp\u003E最近知乎连续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白起有没有坑杀四十万赵卒的,另一个则是直接问为什么先秦战争参战人数几十万,到明清缩水成了几万十几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讨论前,先说几句题外话。有些人,一讨论直接开口绝对如何如何,这个绝对不可能那个绝对可能,仔细一看,却没有举任何原始资料,也没有任何逻辑完整的缜密论证,最多是举几个国外的古代军事资料来类比,然后就BALABALA得到了结论,这个那个的,让人很无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罗马也好古希腊也好,他们的军制及动员模式和中国战国春秋时期一样?史料记载方式一样?有可比性吗?真是不知所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讨论任何非常识性的需要严密论证的问题时,几乎从不敢说“绝对”如何如何,一般都说“我认为”、“我觉得”、“应该是”什么什么。除非有人违背了常识。同时,如果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又没有浏览过足够的论著和资料,那么我一般不会参与讨论,表态更不会,因为我自认没这个素养让我表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关白起坑杀赵卒的问题,早在九十年代,专攻历史地理的靳生禾、谢鸿喜两先生就发表了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对长平之战的多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证,可说是目前有关这个问题里最全面、在学界认可度最高的论著。讨论长平之战,如果连他们两位的专著和论文都没有看过,我想还是不要去随意肯定和否定什么为好——因为目前我能想到有关长平之战的问题,他们的讨论里几乎都涵盖到了。所以如果没做相关功课,张口就是“绝对不可能”之类的,还是免了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还应该说一下的是,靳生禾先生是历史研究中较少见的文献掌握和原野考察并重的一位学者,也是我国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第一人。他对山陕一带的古战场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田野考察,对秦赵长平之战的研究,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人。讨论长平之战,他和谢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长平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这三份论著,是必须要看也绕不开的基础功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两先生的观点我简单说一下,那就是长平之战中的总死亡人数,文献记载应该是基本正确的,需要讨论的是战死者和被杀俘虏的具体比例、死亡时间(因为长平之战时间很长),以及被杀者的身份(如上党被征发的本地仆役等等)这些细节。对相关问题真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他们的著作和论文,其实很有意思的,我就不在这里唠叨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这里想说的,是针对有些人想当然地以所谓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军制做参照,然后再套用中国古代人口资料,来否定战国时期那些大战参战人数的方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么干的人,一定对我国战国时期尤其是秦的军制毫无了解。也对我国军制变迁毫无认识——这个我可以说得很绝对很肯定,因为他们违背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常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朝军制,各种史料以及最直接的当时人记载睡虎地秦简等,已经说得很详细了,不需要再复述。这里要说的是,征发数和实际军队兵员,是存在概念上的差异的。秦朝的兵役,从17岁到60岁一直有,如果你是贵族的仆从,那么只要主公出战你就得去,不是今年你服过就可以不去的,这是一。其次,中国真正的职业军制,应该是从北魏兴起的鲜卑当兵汉人务农、到隋唐发扬风光大的府兵制才算成熟,而到了唐代的南、北衙军,基本可以说是真正的职业军队了。也只有职业军制出现后,才明确地在统计口径上清晰地战兵、辅兵和仆役分别对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以前,尤其是战国时期,我国是兵农不分的封建军制,当领主出兵时,出动的运输和辎重人员,都要算进军队数里去的。同时封建时期甲士这类低级贵族,也不是职业军人,实质上就是个地主而已,这和欧洲封建制度里的骑士制度基本一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我之前在说斩首功问题时,就曾提到过这些贵族的仆役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爵级为不更,以及职位到谋人的,每餐粺米半升,有菜羹,并供应芻稾各半石。爵级为上造以下,到官府中没有爵的佐、史,以及卜、史、司御、侍、府等的,则每餐给粝米一斗,有菜羹,并供应盐二十二分之二升。\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从这些待遇规定里可以知道,这些有爵级的士,因为都有自己的私人随从,所以规定订得非常细,甚至包括了他们骑乘牲口要用的干草。有关随从开支的规定,我们又要翻回《商君书》去看了:“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这就是为什么爵位越高,口粮越多的原因,因为他的仆人多。在出公事期间,仆人随主人出动,开支由国家负担。要注意的是,这个开支虽然算了仆人的量在内,但却只给在主人名下,压根不提仆人,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来。\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br\u003E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开支虽然算了仆人的量在内,但却只给在主人名下,压根不提仆人”这个问题?因为这首先是个阶级问题,可以看见当时的社会构成和等级,其次就是统计问题了。\u003Cp\u003E这些仆役,严格意义上并非纯粹的军事人员,他们是属于那些低级贵族因“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制度而带来的仆从。级别越高的贵族,仆从越多。在封建制度时期,这些兵农不分的仆役,是全部都算进军队里去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国的封建制度,终结于秦汉之际。而在日本,则一直维持到近代的明治维新才结束。我和马伯庸合著的《帝国最后的荣耀》一书里,在统计日军兵力时,我也曾提到了日本封建制度时领主出兵的征发兵役记载:\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五岛纯玄的领地位于长崎,检地记过是十四万石,他在领地动员的战斗部队,是一百八十七人,水手两百人,民夫三百一十八人,一共是七百零五人。战勤比大约是27∶73。”\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五岛家出兵七百零五人,战斗人员中自侍大将以下的骑马武士才十一人, 步战武士四十人,其余都是侍从和足轻。岛津家出兵一万人,武士仅六百,铁炮兵、弓手、枪兵、旗手合计三千六百人”。\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岛津家除了那四千二百人是会投入作战的真正兵力外,剩下的和五岛家那几百号农民一样,全是杂役仆从。但在计算时,他们全都被统计为军队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民夫杂役,对外号称足轻,但实际上大部分工作,是在负责辎重运输和各种劳役,如武器粮草运输、建设营地、伺候自家主公等等。当然,真要他们打仗也可以的,让他们拿起竹枪出去捅人就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和我国战国时期的贵族军制一样,封建制度下的贵族如公士、不更们,人人都有自己仆从,一旦打仗,就要跟随主公出动,也就是睡虎地秦简所说的“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到汉代,这类人员逐渐演变成为部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明白战国时期秦军王翦出动六十万人的记载是什么概念了吧?那是真正的“参战人数”,连后勤辎重和劳役仆从都算进去了的。因为那还是封建时期,主公出战,他领地上属于他的农民仆从就要跟随去服役,他们都是算在出战人员里的。这个计算方式,一点都没错,谁能说他们不是出战人员呢?仆从跟随主公出战,到哪都要算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要注意的,这些仆役都是有武器的,随时可以投入战场,他们绝不是现代意义里的非战斗人员,更不是啥纯良之徒。在兵农不分的早期军制下,兵就是农,农就是兵。睡虎地秦简记载里的罪案,有部分就是他们在战争期间干下的。所谓的非战斗人员,只是这些人在军队里担负的功能划分而已,不是说他们不会加入战斗——“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这些去长平的秦国河内民众,是赤手空拳靠站在路上堵塞交通来断绝赵军粮道的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际上,在没有出现职业军制前,也无法建立清晰的统计口径。以秦为例,商鞅时的秦早期爵级,从一级公士开始到十七级大良造,每级都有仆从,爵级越高仆从人数越多,这些仆从担负的工作内容还不一样。同时每位贵族虽然可以带全部仆从出来,但他未必全带,因为还有自己领地里的耕作要负担等等,所以带多少完全取决于其个人意愿。\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因此,在封建时代的贵族军制下,国家只能以统计出战人员总数为准,而不去区分其中战兵、辅兵、仆役等不同功能人员的人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统计口径,要等到军队职业化以后,才会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因此到了职业军制开始成熟的唐代,军队人数就开始剧烈缩水,按照一些学者的考据,唐府兵大约仅六十多万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直接了当地说,就是在兵农不分的早期军制下,如春秋战国时期,出战人数的统计口径是包括所有成员的的,其中含仆从、劳役等等非战兵成员。要到职业军队制度成熟以后,统计口径才转变为直接参加战斗的战兵和部分辅兵,而将仆从和劳役划了出去。这种统计口径的成熟,得自隋唐起,最早也不过能算到北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要说的一点是,文献记载上从来没说坑杀的是四十万都是战兵,不但没有说,还很清楚地说了其中有很多是“上党民”,说他们反复,所以杀之。文献也没说秦军六十万全是战兵,而是发年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去长平支援。所以,亲,不要臆造出一个不存在的概念然后反驳之。另外,如我前面所说的一样,真要他们拿起武器作战,没有问题的,只要给支长矛就可以是战兵了。因为那时没有职业军队,是兵农不分的,拿起武器就是兵,放下武器就是种田农民,身份转换就一眨巴眼的事,这也是兵农不分的早期军制的特点。\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刚又看见有人说秦军以25000人包抄赵军后路,以5000骑兵就绝了赵军粮道,可见赵军没那么多。亲,问题是这条史料,就是紧接在这两起行动之后的后续,秦王见白起突袭得手,马上亲至河内尽起15岁以上民众增援长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所以就别跟我说什么马其顿、古罗马了。人家是共和,还元老院还公民呢,他们那军队的征发,能和咱家分封建国时代的封建贵族军制比吗?有类比的基础存在吗?用他们的古代军制来说咱家古代的事,连一丁点类比的基础都没有啊,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也是为什么到了明清时期的战争记载,人数下降到了几万十几万的原因。因为辎重运输这些非军事劳动仆役,统统被从直接作战的职业军队里分了出来,不算在参战人数里了。如万历朝鲜平倭之战,明军先后投入的兵力总计达十六万人左右,但是!这是分了两次投入的,一次是李如松的四万人,一次杨镐的十二万人,而合计下令动员数更高达二十二万人。十六万和二十二万之间的那六万,是属于下令征发但没有真正出动的,原因如防守区域内出现了异常情况等等。所以你看见说四万、十二万、十六万、二十二万的记载,都是不错的,只不过统计口径的差异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这些数据是都没计算运输动员的劳役和仆从在内的。要是和封建时期一样,把领主和贵族的仆从都算进去,再算上后勤和劳役人员的话,轻轻松松也一样上百万。其间的区别,是这个时候的后勤和劳役,是由职业军队护送的不带武器的纯粹的非战斗人员。而早期还没有出现职业军队时的劳役仆从,都是带着武器随时可以加入战斗的农兵,兼具双重身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见有说劳役仆从到底是不是有武器的战斗人员、是不是“卒”的问题,简单说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军由正卒、卫士、戍卒、更卒四者构成,其中的卫士是禁军部队,正卒是长期服役的军队主力,戍卒是守边的边军,而更卒就是轮番服役一年一更甚至数更的地方治及劳役部队了。这四者均为兵劳合一的力役,只要下令出战,那就都要参加战斗。他们的粮食和武器,由国家负担及提供,国家供应军粮称为“禀”或“禀军中”。军服则除没有财产的奴隶、刑徒由国家统一供应“禀衣”之外,其他人则自带钱物解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请问,他们是不是叫“卒”?有没有武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要看见”卒“字就理解成是正兵战兵,在那个时候,辅兵和劳役人员也叫”卒“,这也是应该了解的常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在秦朝,身份低于“士伍”的贱民和奴隶是没有正式服兵役的权力的,从军只能当”徒兵“——这是周朝”国人“”庶人“兵役制度的一个痕迹。但他们都可以是战斗人员,甚至可以当主力。譬如章邯的那几十万部队,就是这种构成。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没有真正的不作战的非战斗人员劳役?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直以来,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说三军将士如何如何的,那秦军的三军将士是哪三军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商君书》的《兵守》篇是这样解释的:\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看见没,敌人来犯时,秦国壮女组成的部队,要负担背负土木建筑工事、破坏道路、挖陷阱,拆房收取材料、放火烧毁敌人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资等等工作。亲,他家的强拆人员都是女人啊,还会挖陷阱坑人,这个算战斗还是不战斗呢?我把她们算非战斗部队。所以这样说来,其实秦军哪怕把男人都发长平去也没有问题哒,他家女人太厉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年老体弱的男女,则去进行放牧和收集所有可以吃的食物——他们是真的干不了体力活了,但也有事给他们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剩下的可以战斗的男性,统统拿起兵器,去准备战斗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知道了这样的一种三军,该知道战国时的一国之地能动员出多少兵力了吧?\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2:24:0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35,&collapsedCount&:0,&likeCount&:155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历史&},{&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军事&},{&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文化&}],&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0,&height&:0},&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column&:{&slug&:&hanqing&,&name&:&汗青论史&},&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235,&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0:24:01+08:00&,&url&:&\u002Fp\u002F&,&lastestLikers&:[{&bio&:&学生&,&isFollowing&:false,&hash&:&defbe937d55e7&,&uid&:488800,&isOrg&:false,&slug&:&mou-mou-mou-52-60&,&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和园啧&,&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mou-mou-mou-52-60&,&avatar&:{&id&:&v2-7ecd9bb21fbb&,&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isFollowing&:false,&hash&:&942a0bd6dca3f3caf401eb857ad2c909&,&uid&:297100,&isOrg&:false,&slug&:&niu-peng-hao-52&,&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铁杆公知,北约粉,美分,一首《nuclear attack》送给所有的昭和废物。\n反中医,不相信调理身体\n曹哲,厉子卿,destino,谷月的粉丝\n反国民党的唯一理由是太废\n衡水中学黑,12到15年就读你校,认为你校是高端人口把河北省吸空后拿低端人口养蛊玩的产物\n200斤肥宅\n军迷,讨论军事时偶尔粉红,精通黑日韩印\n日本外务省驻南京特派员,上级是宁仁亲王\n他的粉丝&,&name&:&97势力和你在一起&,&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niu-peng-hao-52&,&avatar&:{&id&:&v2-af041dd7df1b6aa7e2f97&,&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医生&,&isFollowing&:false,&hash&:&beb50f34fc701afa4e1299f&,&uid&:983000,&isOrg&:false,&slug&:&gao-da-fu-67&,&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高大夫&,&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gao-da-fu-67&,&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isFollowing&:false,&hash&:&b39fae356d3b&,&uid&:154800,&isOrg&:false,&slug&:&di-jia-52-42&,&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迪迦&,&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di-jia-52-42&,&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安装工程师&,&isFollowing&:false,&hash&:&18d0c7bd92ba&,&uid&:380700,&isOrg&:false,&slug&:&xiao-chao-87-89&,&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洒家就这样&,&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xiao-chao-87-89&,&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summary&:&最近知乎连续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白起有没有坑杀四十万赵卒的,另一个则是直接问为什么先秦战争参战人数几十万,到明清缩水成了几万十几万?在讨论前,先说几句题外话。有些人,一讨论直接开口绝对如何如何,这个绝对不可能那个绝对可…&,&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topics&:[{&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历史&},{&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文学&},{&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武术&}],&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author&:{&bio&:&制片人\u002F古代史\u002F古兵器\u002F新浪@汗青微博\u002F微信imhanqing&,&isFollowing&:false,&hash&:&11e1a6f1a3d1ba2fa310a9&,&uid&:16,&isOrg&:false,&slug&:&han-qi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微信公众号 imhanqing 新浪 @汗青微博
此人脾气非常不好,经常无故拉黑人,简直人神共愤! 本人授权维权骑士(http:\u002F\u002Frightknights.com)对我在知乎发布文章的版权侵犯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name&:&汗青&,&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han-qing&,&avatar&:{&id&:&dfc0aaa9ef49&,&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lumn&:{&slug&:&hanqing&,&name&:&汗青论史&},&content&:&\u003Cp\u003E(十几年前写的一篇小文。昨天看见有人问《水浒传》里保留的时代内容,就想起来了,于是贴一下,有些地方因近年有些新资料入手,略做了下修改。水浒的版本很复杂,目前能看见的年份最早的版本是上博藏的刊刻于正德、嘉靖年间的《京本忠义传》,其次是北图藏的武定侯本。在八十年代前,一般认为此书成于元末明初,八十年代后,有部分学者认为此书成于嘉靖年。此书成书年代及作者,迄今无定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水浒传》的作者是谁,在学界有着无数的争议,虽然一直以来《水浒传》上堂堂正正挂着施耐庵的大名,但这个施耐庵到底是何方神圣生平又如何,却是如同羚羊挂角足不着地,几乎无迹可寻。但在《水浒传》之中几处关于打斗的描写里,却可看出一些相关的端倪来,愚见也许无甚大用,不过如能在《水浒传》作者的研究中添多一个注脚,多少也是好的。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愚少小习武,师从中央国术馆出身的蒋慧娴和叶子规两位师尊,研习弹腿及戳脚。戳脚,是我国几个相当古老的拳种之一,据说源自宋代。宋时的武术有赤、伯、蠢、温四大名门,又细分为十大拳种,即:洪、留、枝、名、磨、弹、查、炮、花、龙;戳脚属四大门里的“温”门,十大拳种内的“枝”,又称“枝子门”,属少林一脉,于我国的北方盛行,所谓“南拳北腿”的“北腿”,大多指的便是戳脚。戳脚最盛时期以及可以查见的文献记载是在清代,至清末民初时,河北一带研习练戳脚者日众,以至曾有“山东查”、“直隶戳”的说法。 \n一般来说,戳脚拳的套路,有文、武趟子各九路,文趟子也就是现在的翻子拳,特点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和身法(今武侠小说里经常看见的“鹰爪拳”,实际也是翻子拳的一种,又叫“鹰爪翻子拳”),而武趟子则非常重视腿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水浒传》中,有多处关于打斗描写,其中第十六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里,花和尚鲁智深与杨志说起二龙山上的强人时道:“叵耐那撮鸟,初投他时只在关外相见。因不留俺,厮并起来,那厮小肚上被俺一脚点翻了。却待要结果了他性命,被他那里人多,救了山上去,闭了这鸟关,由你自在下面骂,只是不肯下来厮杀!”之后杨志和鲁智深二人诈上二龙山,那强人邓龙见了鲁智深也道:“你那厮秃驴!前日点翻了我,伤了小腹,至今青肿未消,今日也有见我的时节!”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在脍炙人口的第二十八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写大名鼎鼎的武二爷于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一节,更是详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後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三处中,前两处鲁智深事迹内,并无详细说这个胖大和尚是怎地用拳脚打倒邓龙的,只反复说他用脚“点翻”了邓龙,且是打在小腹上。而后一处的武松醉打蒋门神,对二人交手的过程却说得异常详细,并且还特意说明了武松用的那招名唤“玉环步,鸳鸯脚”,是他平生的绝学,因此上只此一招便把个“三年上泰岳争交,不曾有对”的蒋门神打得仆地不起,鼻青头歪,额头血流不止,端的非同小可。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一般小说的打斗描写中,极少有用“点”翻这个词来描写腿法的。因为在一般人的印象和习惯里,腿的用法大多是扫、踢、踹等等称呼,“点”则大都用在描写手上功夫,譬如用手指点对手之类。而在戳脚拳中,虽然脚法招式数以百计,但均由八种基本腿法衍生而来,所以这八种基本腿法被称为戳脚八母脚,是为提、摆、圈、蹬、寸、掀、点、插(此八腿各派戳脚或略有不同称谓,但“点”这一法却是各派戳脚均有之名),拳谱有云:“点腿为叶里藏花之母”,这个“点”,实际是戳脚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腿法,是专用名词。此技法通常是以腿平伸戳向对手,故此着处便是在对手的胯和腹部附近。《水浒传》十六回里鲁智深先说“那厮小肚上被俺一脚点翻了”,后来邓龙又说“前日点翻了我,伤了小腹,至今青肿未消”,如若只是一处用这个“点”字,或有可能是碰巧,但前后两次均同样用了“点”字,并且说中处乃在小腹,则绝非偶然之举。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二十八回的武松打蒋门神,作者先是说武松“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之后蒋门神追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再一“踅”,飞腿又踢中了额角。这一番描写和作者解说这一连串的动作叫“玉环步,鸳鸯脚”等等,与戳脚门中同名招法及用处,无不符合若契,活生生的便是一个戳脚步法、腿法的实战教授范本。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环步,是戳脚拳里的一个基本步法。演习时,先上前一步,然后后脚跟进,不落地兜转三百六十度转身,前脚再向后踏出一步,因为这步法运转起来时等若转了一个圈,故名“玉环步”。用处就是误导对手,让他以为你胆怯试图逃跑,外加此刻背对敌手空门大开,因此便前来追击,之后便是下一着“鸳鸯脚”上场了。在走玉环步时,使用者双手正是要双肘下沉,拳心斜向自己面门,一前一后并提胸前,摆出防卫的姿势。这与《水浒传》里武松“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的描叙一模一样。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鸳鸯腿”这个名字的由来,一贯有两种说法。民间多以为是其成双成对的左右开弓,连环出腿,是谓鸳鸯腿,实际不然。虽然戳脚门中也有因腿法上下、前后、左右连环配合如同鸳鸯成双成对,所以称为鸳鸯腿的套路(如现在东北流派的戳脚拳有“九转连环鸳鸯脚”的套路),但这不是招数名称,而是套路名称。在传统的戳脚拳中,有一招名称就是叫“鸳鸯脚”的,此招起时,单腿直立,一掌前出侧立,如鸟首羽冠,一腿脚心向上,自地面向上撩翻而起,另一掌向后伸出与腿相连,其姿势酷似鸳鸯,因此名为“鸳鸯腿”,左右俱可发出,这式通常连在“玉环步”之后使用。当敌人被玉环步引诱追来时,因前脚踏后,兜圈在前的那腿已成了虚腿,所以可以自前贴地向后上撩起,打出一个接近一百八十度的弧形攻击路线,因其起腿是自地面后撩而起,所以首先攻击的是对手的裆部和小腹,其次是下巴,落下时脚尖前勾,铲击对手面部。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武松打蒋门神之时,用双拳去对手面前虚影一下,转身便走,把背后空门卖与了蒋门神,于是蒋门神“大怒,抢将来”,显然已中了玉环步的诱敌之计。之后武松却并不转身,背对着蒋门神直接起腿,结果一脚“踢中蒋门神小腹上,(蒋门神)双手按了,便蹲下去”,只这一下蒋门神就被彻底解除了反抗能力,这正是“鸳鸯腿”的经典用法,之后的再打,便是痛打落水狗了,怎么打都一样。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此,我们如果结合前面鲁智深和邓龙两番关于“点”的描叙,就可以很明确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水浒传》的作者,肯定是一位通晓戳脚拳招数名称和步法、招式用法的人士,如果再大胆一点推断,应该是一位会戳脚拳的习武者。因为以目前我们掌握的关于《水浒传》成书年代的资料来看,此书大约成于明前期至中叶,而当时的武林门派,圉于门户之见,除如戚继光、俞大猷等几位罕见的雄才大略的武人外,还没有听说哪一个门派的传人会象现在这样,将本门拳谱写出来印发天下的,大都是言传身教,且传子不传女或密授几名得意弟子。再者,此类武术技法要真没有师傅点明一招一式的具体用法,想靠自己看书揣测去闹明白其中的关键所在,其难度恐怕还不是一般的高。练过武术,尤其是经过散打训练的人,对此应该有很深的感受。如果看官有疑虑的话,我们可以以目前流传甚广的太极拳为例,可以说有很多人练了多年都未必知道那些招式有什么用,看官若是没有经过师傅点拨或看过解说不知道这些招式的用途,不妨可以去尝试揣测一下那些云手、揽雀尾、搂膝拗步等招式有什么用,一试便知其中难度。再者,在戳脚拳中玉环步是个步法,不是招式,在套路里经常出现,也随处可用。而鸳鸯腿是招式,实战中可和玉环步配合使用,也可单独使用,这二者绝非是必须一体化的。作者能将这两者的结合使用写得行云流水全无破绽,可见非是道听途说之泛泛而写。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排除作者是靠看书揣摩而写出这些打斗过程、招式具体用法的这一可能。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戳脚流传的区域,局限于河北一带,现在三大流派的河北保定戳脚、北京戳脚、东北戳脚中,多以为河北保定的戳脚功法纯正,技法传统,而北京、东北流派戳脚则成于清中期和清末,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目前所知道的河北戳脚祖师最早的是冯克善(也叫赵老灿等,有多个化名),他是天理教首领之一,河南滑县人。他的技艺,得自离卦教首河南商丘县郜氏家族的再传弟子王祥,而郜氏又是历代祖传的教首,其祖郜云陇是顺治、康熙年间山东单县刘佐臣门下,刘的祖籍为河南商丘县金家楼,郜从刘佐臣“得道”,自号“透天真人”,任离卦长,自此他家世代执掌离卦,并尊刘氏家族为总教首。刘佐臣约死于康熙四十年(1701)前后。因此,戳脚目前可以追溯的最早渊源地,是河南滑县及商丘一带,年代应为顺治年间。再早的传承,目前我还没有找到记载和信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就现在掌握的信息看,我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或作者之一的籍贯和活动区域(至少鲁智深故事和武松故事的作者),当与\n河南滑县及商丘 一带有关,或是小时在河南一带,或是成年后在此地长期生活过,才有可能研习这一流传地域性较强很有地域特色的拳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时和朋友们讨论时的一部分补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的人有的时候道听途说,有朋友懂这个,自己不会,但是脑子中有领悟”这样的情况,不大可能。原因我在上面已经说了,最直接的就是玉环步和鸳鸯腿的实战衔接问题,如果自己没有经过散打的实战训练和师傅的言传身教,基本没有可能写出这样的东西来。因为玉环步是基本步法,属于基本功范畴,随处可用,鸳鸯腿是招式,需要特定的情况使用,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各种拳术里都有,好比我举的太极云手、单鞭、搂膝拗步等等,动作很简单,但如果没人解说单靠自己揣摩其用途和使用方法,不但很困难而且非常容易误入歧途,如果有练过武术,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云游武人传授,也是基本不太可能的,也因为其可能性极小,所以我根本就没提。以前的武术界,对拜师以及收授弟子,是极其隆重和重大的事情。一个云游者可能行侠等等,但是要收授弟子,那是非常大的事情,绝不会教几天就走人,而且一般来说,如果不是掌门或者辈分非常高,收弟子还必须取得自己师尊的同意才可以。比较有代表的是陈氏太极,以前陈氏弟子不少,行走江湖也有,但都不可以收弟子,除非他们师傅同意他们收弟子才可以。不然杨露禅也不用那么辛苦去陈家沟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且,一般如果收了弟子后,就会教到弟子出师为止,假设戳脚门里有这样辈分的人在杭州等地收了弟子,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当地落地开花,而且多半有门派渊源就此流传下来。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旧时的武术门派的地域性非常强,譬如现在早已经普及的查拳,还有八极拳等,以前就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出了这个地方就见不着了。而且一旦有高辈分的人出去另开新枝,9成以上都有渊源可寻,不会就此湮没无闻,主要原因就是武术界旧时的师徒关系以及重视程度,远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要强化很多倍。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武侠小说里事,现在看来似乎很合理,其实在以前,大多是没有什么可能的,这个需要搞清楚。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云游者传授之类的传说,九成九是为了提高自家门派地位而故弄出来的玄虚,因此多见于创始人传说里,在实际的武术门派传承以及师徒关系中,是相当罕见的。看书揣摩出绝世武艺,那也基本是杜撰,只是一个太极推手,我敢说哪怕是看录象外加看书,没有师傅教的话,练上几年也未必有什么用,更不用说成为高手了,更何况以前还没有这样的条件。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个搜来的视频,看看可以增加直观的感受: \u003C\u002F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v.youku.com\u002Fv_show\u002Fid_XMTc3OTk0MjQ%3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戳脚的威力\u003C\u002Fa\u003E ——不知是哪里拍的,拍得相当不错。记录的是\u003Cb\u003E河北肃宁的戳脚\u003C\u002Fb\u003E,文武趟子都有,视频里这家是练得真好,非常地道的传统拳。\u003Cb\u003E不过解说有误,玉环步是视频开始的10秒钟内容,一群孩子面向镜头打过来时,在起脚前的双手向前一伸,然后转身,起脚之前那几步。\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玉环步是个步法,是个假动作,先正面面对敌人,然后转身背对敌人,敌人误以为你要跑,然后才是打人的鸳鸯腿来了……\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玉环步:\u003C\u002Fb\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23bb2a2bb81d53bdee633dbb_b.jpg\& data-rawwidth=\&649\& data-rawheight=\&4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9\&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23bb2a2bb81d53bdee633dbb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a61a6ef520ca4cd46cfd2_b.jpg\& data-rawwidth=\&637\& data-rawheight=\&4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7\&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a61a6ef520ca4cd46cfd2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d7209ebf8fb4b71f9cb61a_b.jpg\& data-rawwidth=\&637\& data-rawheight=\&4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7\&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d7209ebf8fb4b71f9cb61a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b9a2db632fc3ac213db8_b.jpg\& data-rawwidth=\&637\& data-rawheight=\&4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7\&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b9a2db632fc3ac213db8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后来那位姑娘从镜头前一路横向打过去时,并没展示玉环步,只有鸳鸯腿。\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鸳鸯腿:\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a69ed694aadfa722da79f2_b.jpg\& data-rawwidth=\&637\& data-rawheight=\&4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7\&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a69ed694aadfa722da79f2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08:31:43+08:00&,&url&:&\u002Fp\u002F&,&title&:&《水浒传》作者的武功门派及活动地域小议&,&summary&:&(十几年前写的一篇小文。昨天看见有人问《水浒传》里保留的时代内容,就想起来了,于是贴一下,有些地方因近年有些新资料入手,略做了下修改。水浒的版本很复杂,目前能看见的年份最早的版本是上博藏的刊刻于正德、嘉靖年间的《京本忠义传》,其次是北图藏…&,&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23,&likesCount&:171},&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topics&:[{&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历史&},{&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军事&},{&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人物&}],&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author&:{&bio&:&制片人\u002F古代史\u002F古兵器\u002F新浪@汗青微博\u002F微信imhanqing&,&isFollowing&:false,&hash&:&11e1a6f1a3d1ba2fa310a9&,&uid&:16,&isOrg&:false,&slug&:&han-qi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微信公众号 imhanqing 新浪 @汗青微博
此人脾气非常不好,经常无故拉黑人,简直人神共愤! 本人授权维权骑士(http:\u002F\u002Frightknights.com)对我在知乎发布文章的版权侵犯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name&:&汗青&,&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han-qing&,&avatar&:{&id&:&dfc0aaa9ef49&,&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lumn&:{&slug&:&hanqing&,&name&:&汗青论史&},&content&:&\u003Cp\u003E(这是十年前写的旧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一,李自成的东进目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崇祯皇帝缢死煤山,人们习惯上便认为明朝就此灭亡了,之后的弘光朝至永历朝,一般称为南明,以区别于已经灭亡的崇祯朝。虽然明朝在崇祯时看上去相当庞大,不过即使算上南明,十八年后明朝也是亡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历史不能假设,我们无法假设明朝再存在多少年会如何如何,明朝也是迟早是要亡的,而亡在李自成的手里,却多少是个偶然事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自成起兵时,先只作为高迎祥部的一支小部队存在,之后屡战屡败。他最后突然声势大振的原因,一是得益于天灾,连年大旱导致流民饥民无算,壮大了他的势力;二得益于明朝官、兵的暴虐无道,致使百姓畏官畏兵甚于畏寇;三得益于他的个人魅力和一些在当时颇具号召力的政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甲申年(公元1644年)元月,他在西安改元称王,“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国号大顺,改元永昌”(1)《怀陵流寇始终录》),“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改名自晟”(2)《明史》,然后挥军东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里我们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是,当时李自成虽然改了元,但相当部分记载其称的是王,这和称帝是有些不一样的。因此后来他到了北京后才会急于搞称帝的登基仪式,也才有诸前明大臣的不断“劝进”,以至对其他事务漠然处之,酿成大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知道举行登基仪式是一回事情,劝进又是一回事情。劝进是在当事者不是皇帝的情况下,才能干的事,如果已经是皇帝,还劝个什么进。最好的例子就是后来清军入关,多尔衮进北京后,诸前明大臣根本就不知道大清已经有皇帝,对多尔衮“劝进”大拍其马屁,以至演了一出让人心酸而又愤恨的滑天下之大稽的闹剧:\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明臣之从贼而留京未行者,备法驾卤簿郊迎。及登辇,则辫而短后衣者,睿亲王也,咸愕眙不知所为,罗拜道左。次日上笺劝进,内院大学士范文程笑曰:“吾主已于去岁登极,此皇叔摄政王也。”众惭而退”(3)《吴逆取亡录》\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我于查阅史料时看到这一节,确实一时震惊愕然至不知所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廷皇太极于前一年年中病亡,顺治登基,至清军进京期间有将近九个月时间,北京衮衮诸公居然对此毫不知情,以我想来,在军中的洪承畴听了这话,呕血几升都是可能的,也亏得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追击李自成去了,不然的话,只怕他们会连哭都哭不出来。他们这批人舍生忘死地和清军在关外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最后突然发现自己居然保卫的是这么一群糊涂蛋和如此这般的一个朝廷,他们心里做何想都不为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且说李自成在称王后随即开始了东进行动,大顺军势如破竹,连战连克,或者说不战连克,直到二月中下旬在代州、宁武关一带遇到明山西总兵周遇吉,才爆发了东进途中真正的也是唯一的一次大战和恶战。虽然这只是一次无关紧要的局部战斗,但这次战斗却险些让李自成的东进行动就此夭折打道回府,同时也揭露出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周遇吉是锦州卫人,出身于赫赫有名的抗清劲旅关宁铁骑,后因抗清军功被征入京营。之后多次与农民军作战,以功累迁至山西总兵。李自成兵逼代州,周遇吉先在代州与大顺军激战,因势单力薄,数日后率四千人退走宁武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周遇吉南下退守宁武,是个明显的战略错误,因为这导致他成为了一支孤军。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北上雁门关或者进入大同、宣府一带,与那里的姜襄等几部明军汇合,然后合力抗击大顺军。但李自成这个时候却一样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他既没有全军乘胜前进,也没有留偏师牵制周遇吉然后以主力东进,而是全军转向跟进宁武,继续与周遇吉纠缠,此举真可谓是挫大胜之锐气,师老于坚城之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周遇吉只有区区四千人,野战显然绝非最少有十万人马之大顺军对手。大顺军如果继续北上,周遇吉追之人少,没有任何作用徒遭覆灭而已,不追则完全不影响大顺军的作战进程。而大顺军全军掉头南下宁武,去与这四千人纠缠的后果却是极其严重的。首先耽误了东进计划,就是胜利全歼周部也毫无意义,如果宁武不下,宣、大明军又赶来助战三面夹击,那么局势就不那么明朗了。姜襄等人再无能,也是多次参与辽东明、清战役和围剿农民军的惯将,姜襄后来的反正一役,足可证明他是有一定军事能力的。而日后事态的发展,也确实证明此刻的李自成,对这几处明军动向事先没有一丝预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自成全然不顾这些威胁,转身去和毫无威胁的四千人做一场无谓之争的举动,表现出他严重缺乏一个军事统帅所需要的远见卓识,这一错误与他东进时派绵侯袁宗第增援襄阳白旺的错误如出一辙。当时左良玉进逼襄阳,白旺南路军有不下七万人的精锐之师,即使不能胜,和左部相持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李自成却派出了大顺军五大主力之一的袁宗第之右营前去增援,且在击退了左部后也没有让他们进军河北,而是迟滞在河南一带,一直到大顺军山海关战败,这些部队也都没有进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举动暴露出李自成的战略修养严重不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宁武之战,丝毫无关大局,他却纠缠不休,襄阳之战即使战败也不会影响东进计划,他却分出主力去增援,包括他后来处理吴三桂问题上的重大失误、自始至终都忽略清武装集团的介入、主动放弃襄阳根据地等等错误决策,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见这个致命缺陷,从他起兵时起就一直存在,直到他在九宫山遭遇偶发事件身亡时也依然没有一丝改变,不见一点长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宁武之战除了暴露了李自成缺乏战略才能外,还暴露了李自成本人和他军队的始终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御下不严和军风不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顺军在宁武关前遭受伤亡近两万人,阵亡大将四员的重创后,终于勉强攻入宁武关。然而,一场惨烈的屠城也就此开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明史和各种野史、地方志的记载,城破后周遇吉继续力战,受伤被俘,被大顺军缚于长竿上用乱箭射死,然后再遭分尸;周夫人刘氏带全家数十妇女据守公署继续反击,被全部烧死。大顺军因伤亡过大,为泄愤开始屠城,宁武一城军民,妇孺老弱无一幸免,被杀戮殆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前在榆林等地的屠城,就已经导致了不少明军将士和地方武装做出了和农民军死战到底的举动。因此,这个发生在进攻北京途中的行动,其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再次表现出农民军没有统一天下的政治气度和政策上的全盘构想。如果大顺军能厚葬周遇吉一家并妥善安置宁武关军民,那将给李自成和大顺军带来极大的政治声誉,并树立起一个相当良好的明君形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个问题,是李自成其实在战斗一开始遭受重挫后,就没打算继续打下去,但要注意,他并不是想弃宁武北上东进,而是准备放弃东进回军陕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明史》载:“自成惧,欲退。其将曰:我众百倍于彼,但用十攻一,番进,蔑不胜矣。自成从之。”《明季北略》也记载说:“(明军)大炮击伤万余人,……开门奋击,杀贼数千人,贼惧,欲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自成和他的将领们最后打下了宁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他们却觉得前景并不美妙。在他们的前方,至少还有明朝五、六处军事重镇,于是如“尽如宁武,讵有孑遗哉?”、“此去历大同、阳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尽如宁武,奈何?不如且还,伺再举”一类的记载,不胜枚举。同时还有不少记载都有着差不多的内容,大体是说大顺军即使在进了北京之后,也还不断有人在感叹道:“周总兵真好汉!杀我等数万人,若再有此一镇,我主安得到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屠城完毕后,李自成聚集众将开会,又一次提出了他退兵的打算:“宁武虽破,受创已深,……不若且回陕休息,另走他途。”(《明季北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顺军领袖和他的将领们一致决定,第二天全军开拔,回陕西去休养生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历史却常常会让人感到世事无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在大顺军决定撤退的当天晚上,大同总兵姜襄和宣府总兵王承胤的降书却送到了李自成的桌子上。这使得李自成大喜若狂,马上打消了退兵的念头,于是大顺军的东进行动得以继续。不过,这个情况也充分表明了李自成此前对宣、大明军的动向,是没有任何预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姜、王二人这个相当于盲人摸象般的投诚举动,使得历史进程在偶然情况下起了重大变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没有这两封降书,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大顺军将就此打道回府,回陕西休养生息去了。那也许之后的天下局势,会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样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可惜,历史不能假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历史就成了我们现在看见的这个样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李自成为什么一受挫就想回去呢?又为什么打下宁武后不就地休整,然后继续前进,而是要回陕西去休整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我们把这之前的一些问题和眼前这些情况,还有李自成接手居庸关后的一系列举动联系起来看,就可以很明确地得出一个答案:那就是李自成东进行动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如长期以来所说的那样,是想去攻打北京,想彻底推翻明王朝统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自成随即接手宣府、大同,在明总兵唐通也投降大顺献出居庸关后,李自成立刻进行了一个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上都极其重要的行动。说它重要,是因为这个行动足可以改变之后整个历史的进程,甚至能使历史的车轮就此转向。但这个行动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近代大多数史家和学人们讳莫若深,以至长期以来极少有人提及,少数时候即使提起也不重视,同时也没有把它和李自成在这前后的一系列举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似乎很不值一提或者从不存在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自成在三月十五日占领居庸关后,随即派出了明蓟镇总督王永吉前往北京与崇祯谈判,内容是和明王朝画地为界:“总督王永吉兵败,陷贼,贼纵之归,本兵张缙彦为请召对,……乃云:李自成有二策,请上择之:一如汉楚故事,画地为界;一解归诚以大将军辅政。”(《烈皇小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后,在大顺军推进到北京城下时,李自成又一次派出了明降人太监杜勋入城,再次与崇祯谈和,提出了他的退兵条件:“贼遣叛监杜秩亨密奏云:平分天下,方可息兵。”(《明季北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鹿樵纪闻》:“(杜勋)见帝称贼势,劝帝禅位,不然,则割山陕分国而王,上不答。”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载此事最详细的当推《甲申传信录》,其《睿谟留憾》一节中记曰:“是日,贼遣叛监杜勋缒城入讲和,并盛言李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为王,并犒赏军银百万,退守河南。……上密召之平台,辅臣魏藻德在焉。勋具以事奏上,且言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制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因劝上如请为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记载,无论可信度如何,内容都相差无几,而说的事情,也都集中在划地而治以及退兵这两件事情上,因此足可证实空穴来风其来有自。再一个就是其中虽然不乏要求崇祯禅位之类的威胁之语,但这也正好说明了李自成即使在兵抵北京后,还是没有自信能够一举拿下北京的。同时他还在努力避免与正在赶来的吴三桂、高第以及在河南、山东等地窥势而动的刘泽清等明军进行大规模决战。所以他才一再以武力威胁崇祯,试图兵不血刃地和崇祯达成和约,让崇祯承认他的大顺王或者封他为王,达到裂土分茅的目的,然后全身而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李自成的东进行动,与其说是为了彻底推翻明朝统治而进行的军事行动,还不如说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或者说是一次以武力相威胁,以实现其裂土封王之目的的军事行动更贴切。我相信近代的历史研究者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乃至漠视这些史料或者讳莫若深,顾左右而言他,并非是他们水准不够或者记性不好,只因为这涉及到政治大方向的正确而只得不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撇开这些记载,就从李自成的各地兵力分配来看,也一样可以证明这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自西安出兵时,号称二十万,多的说是四十万,但实际的主力部队按照目前主流观点以及各家考证,少的说六万,多的则说十万左右,而对偏师刘芳亮部的兵力认定则比较一致,大约是一万多到二万人之间。另外比较明确的是大顺军至少有一半主力如“老营”等部队,没有和李自成一起越河东进,而是由高夫人等人率领留在了西安和山、陕境内,右营则由袁宗第率领增援去了襄阳。之后他一路招降纳叛补充兵力,同时又沿路分兵驻守所下各地,如高天琳等人,因此在抵达北京时,大顺军总兵力维持在大约十万余人左右,其中还包括了唐通、白广恩等不少前明部队。至于李自成南北两路军的具体进军路线,顾诚先生在他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中论述甚为详细,而其他明史大家也叙述详尽,其中尽管或有少许出入,但大致相去不远,且与现在讨论的这个主题关系不大,就不详究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如果假定李自成一开始就准备去和明王朝做最后决战的,那么在襄阳有白旺坚守,且在已经派出了大顺军野战五大主力之一的“右营”前去增援的情况下,他已完全没必要在山、陕境内留驻数量如此庞大的主力部队,只需要留一支机动部队做为预备队,再安置一支守卫部队足矣。第二个问题是他只带领如此之少的部队就试图进攻北京,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管怎么看都不免过于儿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京毕竟是明王朝的心脏,火器和守备建筑都极其精良,清先后三次以十万左右兵力试图围攻北京,最长的一次如己已之变,在北京一带搏战时间达数月之久,都未能撼动北京一分,更不要说北京两翼和身后还有着可以随时勤王的吴三桂四万多关宁铁骑,山东总兵刘泽清和山海关总兵高第以及蓟镇边军等大批明军正规主力部队。如果这些人入京勤王,再加上京师的三大营和城内的缇骑厂卫,总兵力完全可以超过大顺军两倍以上。李自成再狂妄,也不会自大到认为只凭夹杂着明降军的至多十万人部队,就可以和两倍于他的明军进行决战,进而胜之然后包围攻下北京城。这种设想,无论后来的局势发展怎么样,在事前他是不可能预料到的,是极不客观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从西安到北京的一路上还有大同、宣府、居庸关等一系列军事重镇,况且当时人称天下精兵皆在宣大,而李自成也不可能在出发前预料能一路不战而屈人之兵。大顺军自己也一再说过,如果再有一个宁武关,他们绝无法进入北京一类的话。我们固然不可以凭此话就此论定,但从兵力、地理等因素来看,这个说法是客观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从战略部署上来看,李自成围攻宁武,增援襄阳等等行动,一方面固然说明他缺乏战略目光,但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他的东进行动确实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他的本来目的就是想固守山、陕和襄阳防线,将其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予以据守,然后以一支前锋部队向北京推进做一次试探性进攻,看情况再决定其下一步的计划。这样,宁武之战则就可以理解为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战术表现,对李自成来说,这是一次边境扫荡行动,增援襄阳也一样。这些都与他之前采用的顾君恩之策符合若节:“直走京师,不胜,退安所归,失之急。关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业。然后旁略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战退守,万全无失。”(《明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综合以上种种情况,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认为李自成这次军事行动,很可能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或是一次以武力逼迫崇祯谈和的行动,其目的是实现他裂土封王、画界而治的设想,而不是想去和明王朝做最后的决战,彻底推翻明王朝的统治。作为一家之说,这显然极大地降低了李自成近代以来被塑造出的光辉形象,但我认为,这恰恰是符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这一阶层的心理和思想特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看,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何以在东进时派出右营增援襄阳,在宁武遭受重挫后就打算回军陕西了,因为他首先要守住已经属于自己的地盘。之后他占领了居庸关,又派出王永吉前去谈判,甚至在兵临北京城下时,他还在继续谋求谈判,希望可以与崇祯达成和议:“割西北一带,分国为王,并犒赏军银百万,退守河南。……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制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这些看上去和推翻明王朝这个目的极其矛盾的行为,也证实了这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李自成的战略修养不足,也正表现在这里。他于东进途中已经发现局面出现重大变化,在攻破北京一举推翻明王朝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调取任何一部兵力增援北京方向,这是导致他在山海关大战失败后,不能立足北京只能西撤的首要原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天下第一坚城北京,仅仅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被攻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自成甚至都没来得及施展他诸如取砖、穿穴、放迸这些著名的攻城手段,北京就被攻陷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固然可以运用我国的主流学说解释为人心向背是必然的事,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曹化淳被杜勋入城约为内应开门献城,北京守军京师三大营溃不成军等等事情,也都确实是莫测之数,事前没有谁敢说有十成把握,不要说两天,恐怕说半个月、一个月拿下北京这话,都没人敢拍胸脯。两天时间就拿下了一个尚有大半壁江山和百万部队的帝国首都,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况且即便外城被破,北京也还尚有内城可守,如果守上个两天等吴三桂、高第等部赶到后再谋他途,也并不是什么不好想象的天方夜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北京却确确实实只守了两天就被打破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明朝固然已经穷途末路一定会亡,可亡在李自成的手里,实在是一个偶然。从李自成出兵东进的目的,到宁武大战中的想退未退,还有宁武大战后的决定撤退,以及撤退前夜姜、王两将的两封降书,直至居庸关和最后在北京城下的谈判以及破城之速,都说明李自成的入京,不但崇祯和大臣们以及吴三桂等人没想到,连李自成本人也一样没想到。所以他才会即使到了北京城下,也还在试图和崇祯谈判,谈他的那些分国而王的条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明朝终于是亡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亡在了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没有想过能结束它生命的李自成手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二,不怕死、不为富贵曲的吴三桂\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崇祯自缢煤山的时候,吴三桂还走在前往北京勤王的途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吴三桂这个人,历来的主流意见是他直接导致了中原易主,神州无复汉衣冠。如此重要的角色,使我觉得有必要对他个人以及他在山海关附近的种种行为做一番梳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吴三桂,字月所,祖籍江苏高邮,生于辽东的汉镇中后所。吴家是个军人世家,他的舅舅祖大寿更是明朝辽东第一名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在和清的战斗中长大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吴三桂并不怕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他少年时期,为了营救被清军团团包围的父亲,他曾经只带二十人就杀进了皇太极四万多八旗军阵中,斩杀清军王子一名,硬是救出了被围的父亲及其五百军丁:\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值四王子(原注:即天聪帝,当时称四王子。)领兵四万,欲攻大同。藐视五百人,不战,但围困之,谓饥渴甚,三四日必降,可不血刃。因急奔急围,缓奔缓围。至近城四十里,……(吴三桂)下楼开城,率家丁仅二十人赴援。王(吴三桂)居中,左吴应桂、右杨某(原注:俱辽西降人),分两翼,十八人后随冲阵。……突入阵,射殪两人,继遇拥纛红缨王子,一箭落马仆地。王下马割首级,仆者未殊,奋短刀斫王鼻梁。王裂红旗裹面,大呼杀人,内五百人亦大呼杀出。……祖帅乃出城,于三里外鼓吹香亭迎接,慰劳赞叹。王面血淋漓,下马跪泣。”\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当年三国名将曹仁对东吴一战,是周瑜军前锋的数千人围曹仁部将牛金三百人,曹仁率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杀入敌围,亡其数人,拔出诸军,众人皆叹曰:“将军真天人也!”,史称“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其时曹军为北军,骑射为长,东吴南人水战则为优,野地浪战,实不能过于曹军,至多是个相当。而三桂此战,以二十骑对四万之众,清军号称“天下精骑”,野地浪战骑射之劲冠绝当时,他能在如此对比下拔出被围的五百军马,比之曹仁实是大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吴三桂之勇“贲、育弗加也”,一点都不夸张,足可媲美常山赵子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几乎是小说演义中才会有的一战,既奠定了吴三桂军旅生涯的起点,也造就了他“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传奇名声,以至战后他的“忠孝之名,夷夏震慑,即四王子亦曰:‘好汉子!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吴三桂纪略》)此语中所说的四王子,就是皇太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吴三桂从军后成了关外明军的主力战将,每次明、清大战中都有他的身影,而且不乏上佳表现,他率领的部队也是关外明军的抗清主力之一,同时也是明朝在关外坚持到最后的一支抗清劲旅。当年袁崇焕回援北京,在被崇祯下狱的那次平台召对中,身边就只带了祖大寿和吴三桂这两员关外大将,还有一名是帮他背剑的贴身卫士,袁督师对吴三桂的器重,也由此可见一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吴三桂自小悍不畏死,又有忠孝之名,对夷夏大防这一点也是相当坚持的,很长时间以来,即使在“分茅裂土之封”这样的荣华富贵面前,他也没有改变这一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四月,明清之间爆发了决定辽东大局的松山会战。最后清军获得胜利,明军主帅洪承畴、头号战将祖大寿以及大批将领战败归降,一部分明军将领或阵亡或被俘身亡。此战中不少人说他不顾洪承畴,率部先逃,这是不确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的部队,确实是明军最先溃退的部队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吴三桂所部战斗力很强,又是洪承畴的学生,因此他在突围战中被洪指派为先锋出阵,其任务是填平皇太极为围困明军所挖的壕沟,让明军大部队突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皇太极的那壕沟挖得极为刁钻:“凡深入八尺,上广一丈二,而下隘甚,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堕者,无处着足,不得跃起”,所以在吴军填壕的过程中,清军“矢如雨下”(《明季北略》),致使吴军伤亡极其惨重。随后总兵王朴所部率先逃跑,顿时冲乱了阵形,最后终于引发了八镇兵马的大溃。因此,指责吴三桂不顾洪承畴和大部队安危率部先逃是不确切的。在之后的突围中,吴三桂准确地判断出了清军主力是埋伏在小路,于是他率部下五百人偏走大路而去,得以杀出重围,然后迅速控制住了清军还没来得及占领的杏山和宁远城,开始在那里收编松山溃败的明军残部,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聚集起了一支上万人的部队,最后守住了宁远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堡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此之后,他也试图与水师配合,继续前去营救锦州,因双方兵力过于悬殊,从宁远出动至杏山地区后,与清军对峙了一段时间,被迫放弃(明军陆军大约只聚集起了二万多人,水师七千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他占领宁远这一举动,已经导致清军在松锦大战后最终功亏一匮,终于没能彻底占据辽东,从而直接进逼山海关。以至日后两年多的时间内,一直只能继续和吴三桂在宁远和山海关一线纠缠,无法突破这一明朝在北方的最后防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皇太极面对吴三桂在松山之战中的表现,又一次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吴三桂果是汉子,得此人归降,天下唾手可得矣”,自此开始了对吴三桂长达近两年的大规模招降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先是亲自写信给吴三桂,说祖大寿、祖大乐等人都因是吴三桂的亲属而获优抚,希望吴三桂能“翻然悔悟,决计归顺”,紧接着又要吴三桂的长兄吴三凤,还有其亲戚、同僚、乡里如祖可法、裴国珍、张存仁、姜新、陈邦选、胡弘先等人以各种关系去劝说其降清,如张存仁是原宁远副将,他写信道:“明运将终,重臣大帅就俘归命。将军祖氏甥,虽欲逃罪,无以自明。大厦将倾,一木不能支。纵苟延岁月,智竭力穷,终蹈舅氏故辙。何若未困先降,勋名俱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吴三桂接书,俱不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十月,皇太极又一次亲自作书与吴三桂曰:“大清国皇帝敕谕宁远城吴大将军:今者明祚衰微,将军已洞悉矣。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戚,俱在朕处。惟将军相时度势,早为之计可也。”然后又再次要祖大寿写信给吴三桂分析利弊,进行劝降工作:\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宁锦间隔,不相通问者岁余矣。春时松山、锦州相继失陷,以为老身必死无疑。不期大清皇帝天纵仁圣,不但不加诛戮,反蒙加恩厚养。我祖氏一门以及亲戚属员,皆霑渥泽。而洪总督、朱粮厅辈亦叨遇优隆。自至沈阳以来,解衣推食,仆从田庐,无所不备,我已得其所矣,奉贤甥勿以为虑,但未知故乡光景何如耳。以愚意度之,各镇集兵来援辽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军覆没,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贤甥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再观大清规模形势,将来必成大事。际此延揽之会,正豪杰择主之时,若率城来归,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贵,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亲,故尔披肝沥胆,非为大清之说客耳。惟贤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n(《清太宗实录》)\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也许是祖大寿以及他捎去的信物——那柄虎骨靶小刀起了作用,吴三桂这次给他舅舅祖大寿回了信,但却依然婉拒了皇太极的招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皇太极也确实是位人中豪杰,当得起爱才如命这个赞誉。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招降吴三桂的念头,而是再次亲自作书给吴三桂,可惜依然没有结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招降吴三桂那些人中,其舅祖大寿因早先无子嗣,一直把吴三桂当儿子看,自小对他授以兵事,洪承畴则是他老师,吴三凤是他兄长,祖可法是他表兄弟,其余的人不是多年同僚就是邻居乡里,同时,吴、祖两家除了吴三桂父子二人和在南京的祖锦衣外,可说几乎全都被清朝所俘虏、招降,并且在清廷大都受到了高于原来在明朝所受的待遇。而皇太极允诺吴三桂的是封王之位,以他的能力、兵力和所占据的据点对明、清双方的重要性而言,可以肯定,他如果这时投降清,位置肯定在汉军旗的三王之上,汉军旗第一人非他莫属,足以和八旗旗主平起平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且,此刻吴三桂在关外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严峻和危险的。自松山一战后,宁远就成了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战略重镇,且远悬关外二百多里,吴三桂和他的部队,也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唯一的总镇级总兵官和最后一支抗清部队。按照吴三桂自己的说法他们是“孤悬海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643年(崇祯十六年)八月,皇太极病亡,年仅6岁的顺治登基。九月,摄政王之一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军第一猛将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便除去丧服,率军对宁远地区再次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们先绕开宁远,攻打宁远以西至山海关一线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三个明军卫所,中后所、前屯卫首先沦陷,中前所守将总兵黄色随即弃城逃跑,导致中前所未经战斗便落入清军之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三城的失陷使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整体防线被破坏,宁远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局面的恶劣,让相当多的明军将士开始动摇,如宁远城内的明军守备孙友白,就在十二月偷偷越城而出投降了清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就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吴三桂竟然还是拒不投降,不但不降,他还率军击退了济尔哈朗和阿济格对宁远的进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这些情况来看,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要承认,这一时期的吴三桂,从各方面来看,作为一个明朝官吏和一个职业军人,他无疑都是合格的,不但合格,而且还相当出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吴三桂并不怕死,同时在名节及夷夏大防这些问题上的思想防线也相当牢固,身为一个总兵官,面对即使是“裂土封王”这样的诱惑,也具有相当的抵抗能力,同时他更不是一个轻易会被恶劣局面所压垮的人,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韧性和耐性都非常好。这其中的一些问题,顾诚先生在《南明史》里也有所论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吴三桂在崇祯朝亡后,首先选择归顺的是大顺政权,而不是一直在对他进行劝降工作的清政权。具体的原因要是说起来可能有很多很多,譬如明代儒家思想中极重视名节,吴三桂对崇祯有很深厚的感恩之心,他自小就和清作战敌意很强,以及传统的夷夏大防思想乃至军人的职业操守等等,等等,但这些抽象的总结都没有那些实际情况更具有说服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当吴三桂于甲申年三月二十日得知北京被破的消息后,在第四天,也就是三月二十三日,就正式宣布了他决定归顺大顺政权。在全军穿孝为崇祯及死难嫔妃发丧完毕后,吴三桂把山海关移交给了前来接收的大顺军,带着他的部队走向北京,去接受新君李自成的册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以为,顺应天命的新朝开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三,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决裂\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到吴三桂入卫,首先要说到他为什么从关外入卫速度如此缓慢这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部分人认为吴三桂自宁远三月六日撤退,到十六日才进入山海关,再从山海关进军至永平的这段时间明显长得不合理,故籍此指责吴三桂是在有心拖延,企图观望局势。这个说法,是与事实不相符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个问题,是吴三桂组织的宁远卫大撤退,并不是简单地率部队撤退,而是要携带关外数十万百姓入关安置的战略大撤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宁远部队的撤退,崇祯和大臣们自一月起就在不停地讨论,崇祯甚至多次而为此大怒。争执的关键是如果撤回吴三桂,辽东就等于彻底丢给了清,丧失国土的罪名崇祯固然不想背,大臣们也一样没人愿意背,于是就一直扯皮到三月四日(一说三月二日),等大顺军攻破宁武关占领大同后,崇祯才下诏书命令吴三桂弃地入卫京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崇祯的诏书里并不是只要吴三桂领军入卫,还要求吴三桂“弃地不弃民”。而此刻的崇祯,也仅仅只知道大顺军抵大同而已。弃民之举,又确实是不太能让人接受的,因为那时候清军是靠掳掠人口为奴搞生产,并有“杀贫”“杀富”“杀士”之屠杀习惯,况且清军就近在锦州,一旦关宁军弃民撤退,后果真有点不堪设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崇祯这道诏书三昼夜(如果三月二日发出的,那就是五昼夜)走了九百余里,于三月六日到达宁远,按路程计算最早也应该是六日晚上的事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辽东居民的撤退人数按史书记载,是五十万人,这显然有夸大之嫌。但光是在宁远城的辽民,就有八万之众,这还不包括宁远军的家眷。其他如中前所等四个汉镇卫所的辖区,乃至觉华岛等十数堡、坞,前沿至与锦州清军势力交界的中间地带内的辽民,怎么算总数都至少有二、三十万之众。因此吴三桂等人仅仅从七号到十号花了四天,就完成了全部动员撤离工作于十一日起程,这对于一个彻底放弃家园的军民一体大迁徙行动,其速度可说相当之快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带着几十万百姓的行军速度,可想而知。中国历史上可以比拟的同类撤退,在三国时期发生过一次,那就是刘备率领的荆州百姓大撤退。虽然很可惜那是个失败案例,但照样博得了后人无数称颂:“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三国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刘备日行十余里,吴三桂两百多里路走了五天,并不算慢。而当时的人,也确实都把宁远大撤退这一行动,比做刘备的荆州大撤退,把吴三桂比做了刘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月十六日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和关门总兵高第、辽抚黎玉田等人开始安置迁移进关的几十万百姓和部分宁远军家属,据记载都安排在山海关周边四城之中。而在这之前一天,大顺军才刚刚接受了居庸关明将唐通的投降,这时连北京的崇祯都尚且不知道,更遑论山海关的吴三桂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月十八日安置工作完毕,吴三桂所部开始奔赴北京。《南明史》写到这里,是这样说的:“由于放弃关外土地,官绅家属和相当一部分辽东百姓跟随进关,安插未定,明朝就覆亡了。”这“安插未定”一语,应该也是倾向吴三桂并没有拖延这一看法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月二十日,吴三桂部队才在永平知道北京被破的消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身处北京城里的崇祯也是到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兵抵城门,才知道大顺军已经抵达北京的,可见当时明军的情报系统无用之极。而从北京到永平,快马也要两天路程,即使北京十七日就发出了警报,也要到十九日才能到永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对吴三桂来说,三月四日接到宁远撤退的诏书时,他最多只知道大顺军逼大同,距离北京还有千里之遥;十六日到山海关的时候,他也不可能知道大顺军已经到达居庸关;而十八日他自山海关起程进京,从山海关到永平一带,大约两天时间走了一百五十里到二百里,这是一个相当快的行军速度了,因为即使全部是骑兵不顾惜战斗力的急行军,最多也只能一天走一百五十里,一天走一百里对于步、骑、炮混合军团来说,是相当快的行军速度。因此我们无法指责他前进缓慢,故意拖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那么多人指责吴三桂在入关时间上故意拖延,首先是没有考虑到李自成、崇祯、吴三桂这三方之间存在的空间、时间差,我们不能忘记那时候还没有电报和无线电一类的通讯器材,当时的通讯是靠人和马来进行的,而且这人力传递还存在一个效率问题。连崇祯都不知道的事情,在北京东面数百里的吴三桂又怎么可能知道,并居此做出故意拖延的决定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一个就是如果吴三桂确实有心拖延观望,那他为什么在将百姓安置完后,突然提速以两天时间走了一百五十里到二百里,全军快速挺进北京?要知道此刻李自成已经军抵北京城,吴三桂如果要观望,应该努力滞留在山海关为好,有山海关这个天险据点,有兵马粮草在手,坐山观望何其保险,为什么要一路飞奔杀到北京城下两军阵前去观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指责吴三桂在入关速度上故意拖延而首鼠两端进行观望,是绝无可能说得通的,这纯属一种观点先行、完全站不住脚的臆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于吴三桂、李自成后来仅仅只过了几天的短暂蜜月期,双方就关系破裂的原因和过程,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有过这样一段叙述:\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三月二十六日左右,吴军行至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已经不远了,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由投降大顺转持敌对态度。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在史籍中有三种说法:一是吴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一是误信从京中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襄全家被大顺军抄没,第三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说法是吴三桂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又名陈沅)为大顺军将领所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真实情况已难考定。吴三桂投降大顺,本意是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从北京传来的消息使他疑窦顿生,猜测李自成的召见很可能是一种骗局,将对自己采取不利行动。于是,他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直奔山海关,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唐通的兵力大约只是吴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变生意外,猝不及防,山海关遂被吴三桂占领。唐通率残部撤往离山海关不远名叫一片石的地方,大顺政权委任的其他官员也纷纷逃回。\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顾诚先生的总结和判断,应该说是相当客观的,由于受篇幅和著作重点限制,他这段写得很简洁,没有做长篇探讨,但语句精准,正文和注引所包含的信息量都极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际上顾诚先生所说的前两点,是可以合并为一个原因的,也就是抄没家产拘禁吴襄。顾诚先生没有合并的原因是,他所说的第一点在出处的原文中还有一段:“吴襄书达三桂,并不言被夹,而赍书人误传已夹。三桂大痛愤,以道里日期计襄必死矣”(《甲申核真略》),一说家没父死,一说家没父未死,所以列为两条。第三点牵涉到陈圆圆,顾先生也另列为一说,应该说他也是认为有这个因素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陈圆圆,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曾经做过长文考证,试图证明陈圆圆早就在宁远病故,以此说明吴三桂投清与此无关,同时为李自成、刘宗敏辩解,说明起义军军纪以及领导层都未曾败坏、腐败,但此说未能被绝大多数学者接受。同时他考证的出发点也比较偏颇,黄裳先生曾经专门作文与其理论道:\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姚(雪垠)文还责怪“郭沫若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又继续作了宣传,扩大了错误影响。”这指的是《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姚文说,这是“完全上了清朝一部分谣言的当,制造那些谣言的动机既是鞭挞吴三桂,同时也诬蔑刘宗敏。诬蔑刘宗敏也就是诬蔑大顺军。”这种推论方法非常面熟,看来作者是适可而止了,本来是还可以继续推论下去的。\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不管吴三桂的父亲死没死,总之他家肯定被抄了,父亲也是进了监狱,爱妾也被刚归顺的新君手下重臣抢了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健身房宣传朋友圈说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