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吴阿敏85式杨式太极拳拳中的快拳,快拳是怎样演练的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太极拳理论】浅谈杨式太极拳技击快架
查看: 2429|
评论: 0|原作者: 陈雄
摘要: 由于诸多原因,现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 ...
& & 由于诸多原因,现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不好找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中,周身松开,节节贯串,处处动作找圆圈,理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 & 互联网上有版本不同的杨式太极拳快架视频,我看了的感觉是,这些快架视频多是慢架快打,没有把杨式太极拳快架的特点、风格、结构和气势、劲道打出来。所谓慢架快打,就是在慢架的结构上,或者改编了一些动作,把盘拳速度由慢变快地练习,基本东西是慢架的。什么是传统快架的特点与风格呢?让我们看看太极拳名师对快架的介绍。& & 有位太极前辈说:“快练拳架也是杨家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之一,过去杨少侯、杨澄甫等人也都打快架。虽然名称和次序多数相同,但快架不是慢架快打,快架的风格、整式作用与打法要点都与慢架不同。比如,慢架的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而快架的五字诀是静,轻,灵、切,恒,一字之差就不好练。”& & 吴文翰先生在《杨派太极拳支系繁衍情况概述》一文中说:杨派太极拳的技击快架,是“节奏明快,轻巧紧凑、发劲刚脆、姿态优美的小式”,与慢架不同之处“一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相生、进退影随”,“二是定式时,时断时续的震足坐腕、肩臂弹抖,以及发劲时不由自主地哼哈声响”,“练法仅需5~10分钟,是一趟难度极大以快为主,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太极快拳”。行架中,“时而行云流水,时而狂飚骤雨,轻巧如捕鼠之猫,迅捷如离弦之箭”。& & 张汉文先生在《杨式太极技击架没有失传》一文中说:“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拳架只传给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这种技击架子就是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现在世称杨式太极快拳。”& & 王孝明先生在《杨氏快拳世袭传》一文中说:“马岳梁先生亲眼看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 & 浦汉健先生在《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一文中说:“‘杨无敌’当时打的太极拳是不是现在流行的慢架子呢?不是。现在的慢架子主要是传统太极拳中练内功的一种方法,是教给初学者或非入室弟子的。传统太极拳还有一套快拳,包括低架、散手、劲法等,除个别入室弟子,一般不对外传。杨式太极传人董英杰在香港就传授过快拳并有著作出版。吴式太极也有快拳,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马岳梁大师公开,并有多种版本出版。”还说:“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解决技击上克敌制胜的做法是徒劳的。”& & 庞大明先生在《杨式太极拳阐秘》一文中说:“快架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当基础之时,为增加武功而深入练习上盘,中盘、下盘综合运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传,仅传入门弟子。其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钟内一气呵成,故称快架。”还说:“因架势既低又快,姿势与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在实战中用任何一势封住对方上中下三盘的进攻;同时可以用任何一势击打对方上中下三盘。在演练速度上,除整体动作较快之外,很多动作定势要带发劲。据说,杨班侯在打四玉捶时,四捶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接。此架难度较大,长功较快,实用性强。”& & 2008年10月下旬,我在邯郸市第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中认识了现在的北京市武协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钱锋先生,这位拳兄与我聊到杨式太极拳技击快架时说:“师爷张虎臣先生所练的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是在加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拳架,内容更加丰富。它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小,势架低,运动速度快,步法灵活,招式多变,圆转自如,时缓时疾。发劲冷弹脆快,刚柔忽隐忽现,神意细微独特,非常精彩,实用性很强。整个套路二百多个式子要在十分钟内完成。”& & 我学练的杨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是北京的一位恩师传授的,他老人家在世时说,他师父(我的师爷)的太极拳是跟前辈杨少侯先生学的,这套快架的口诀与以前的叫法有少许差别,师爷说改点俚语叫法(比如“簸箕式”“辘轳势”“反穿枝”等)主要是为了有利于记忆和理解拳架口诀。少部分拳式的动作结构和练法依师爷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理解和体悟有所变化。重要拳势的劲道还是保留了杨少侯先生当年所教的东西。这套小快架的技术内涵仍然离不开“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108式小快架的口诀是:1起势、2太极旋转、3揽雀尾、4单鞭、5踩脚提手上势、6踢脚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左手挥琵琶、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右手挥琵琶,12右搂膝拗步掌,13震脚搬拦捶、14进步如封似闭、15十字手,16抱虎推山、17斜揽雀尾、18斜单鞭、19蹿步肘底捶、20右倒撵猴、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23右斜飞势、24进步踩脚提手上势、25踢脚白鹤亮翅、26左搂膝拗步、27海底针、28山通背、29翻身撇身捶、30卸步震脚搬拦捶,31挒手分击掌、32上步揽雀尾、33单鞭、34开合云手、35单鞭、36右高探马、37右飞踢、38转身左蹬脚、39左搂膝拗步、40右搂膝拗步、41进步搂膝栽捶、42翻身撇身捶,43卸步震脚搬拦捶、44右蹬脚、45左披身打虎、46转身右手挥琵琶、47右披身打虎、48挑采右蹬脚、49双峰贯耳、披身左踢脚、51回身右蹬脚、52落步震脚搬拦捶、53进步如封似闭、54十字手、55抱虎推山、56斜揽雀尾、57斜单鞭、58右野马分鬃、59左野马分鬃、60右野马分鬃、61太极旋转、62揽雀尾、63单鞭、64左玉女穿梭、65右玉女穿梭、66左玉女穿梭、67右玉女穿梭、68太极旋转、69揽雀尾、70单鞭、71开合云手、72单鞭、73蛇身下势、74左金鸡独立、75震脚右金鸡独立、76右倒撵猴、77左倒撵猴、78右倒撵猴、79右斜飞势、80进步踩脚提手上势、81踢脚白鹤亮翅、82左搂膝拗步、83海底针、84山通背、85翻身肘击撇身掌、86卸步震脚搬拦捶、87挒手分击掌、88上步揽雀尾、89单鞭、90开合云手、91单鞭、92左高探马、93白蛇吐信、94转身右蹬脚、95捋采指裆捶、96挒手分击掌、97上步揽雀尾、98单鞭、99蛇身下势、100上步踢脚七星捶、101退步跨虎、102回身左斜飞势,103右摆莲脚、104左右弯弓射虎,105捋进震脚搬拦捶、106进步如封似闭、107十字手、108收势合太极。
上一篇:下一篇: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平台:官方认证“太极拳”订阅号(cntaijiwang)最权威的太极拳微信公众平台!太极粉42万+,领域第一!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邮箱youkujubao@service.alibaba.com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和Copyright(C)2018 优酷 youku.com 版权所有当前位置: >>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氏太极拳老谱》
杨健侯传田兆麟《杨氏太极拳老谱》太极拳手册一、 何孔嘉序言 [略] 二、 太极拳释义 [略] 三、 拳谱 (1、 )八门五步 方位八门,乃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八门者,四正隅也, 四正为蚵募钒矗挠缒瞬衫饪浚险缰郑妹盼恢猓ㄘ裕 ,以身分步, 则生五行,以支撑八面,五行者,进步“火” ,退步“水” ,左顾“木” ,右盼“金” , 中定“土”是也,以中定为枢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名之曰八门五步。 (2、 )粘黏连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 ,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 也 ,随者,此动彼应(彼动此应)之谓也 ,学者欲求懂劲,当于此四字三注意 焉。 (3、 )顶偏(匾)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 偏(匾)者,不及之谓也。 丢者,离开之谓也。 抗 者,太过之谓也。 初学者,每犯此四字之病,必于推手之时,密密觉察,随时改去,改之既尽,方 能达感觉灵敏,粘黏连随之域。 (4、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腿(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 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 倚身进退并比肩。 能如水磨摧急缓, 云龙风虎象周旋。 要 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5、 )对待用功法守中正 欲求懂劲,须习对待,[即推手],推手分蚵募钒此氖郑д弑赜诖怂氖郑貌 动步推法,苦下工夫,须练至腰腿皆可沾黏连随,身形和顺,伸舒自如,无丝毫1 拙力,随感随应,方可谓基本之功足。 (6、 )太极进退不已功 蚪耐俗匀焕恚 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得其真, 采例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千万不可离太极,对待于人出自然。 上下进退永连绵。 (7、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 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 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 自得日月流行之气, 其气意之流行, 精神自隐于 (微乎) 理也(矣) ,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特借后天之武事,论 之于身心,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 有(力)者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太极拳之内劲则不然。 以之持物,或不数斤,盖精气内壮也。若功成之后,较硬力不知妙出若干倍也。 (8、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式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 于心身也,为之武事。 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在放卷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 文武使于对敌(待)之际,在蓄发适当其可,武事之根也。有文无武,谓之有体 无用,武而无文,谓之有用无体。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文理,必 为勇(血)气之勇,有失本(来)面目,欺敌取败也;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 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矣。 (9、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反(后)采战,身中之阴,七十有二, 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于人懂劲,视听之 际,遇而变化,不着思量形相,而来往咸宜,自得曲诚之妙。 (10、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 由兹往返于地天,但求舍己无弥病,2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拳,滔滔不断,周而复始, 所以名为长拳也。 万不得不有一定之架子, 恐日久入于油滑也, 又恐入于硬拳也, 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何坚不 推也! 于人对待,四手当先,亦是(自)八门五步而来。站步四手,碾磨四手,进 退四手,天地人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练(炼)至紧凑屈伸 自由之功,则入上中乘之境矣! (11、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自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修法。乘者成也,上乘 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虽三,其成功一也。 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修者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者, 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中乘也;若惟知体育而成, 或专由武事而成者,即下乘也。 (12、 )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练习之久,自得内之坚刚,然非有意坚刚, 实自然增长之内劲也。所难者,内含坚刚而(不)施于外,即迎敌之时,也以柔 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存。然此步功夫,何等深玄,要非粘黏连随,已由懂 劲达神明之域者,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功若是也。 (13、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 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元(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圆)为紧凑。方元(圆)规矩之至, 熟能出此外哉。 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的的思的, 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14、 )太极轻重浮沈解 双重为病,在于填实,与沈不同也;双沈不为病,因其活泼能变,与重不等 也。3 双浮为病。在于漂渺,与轻不同也;双轻不为病,因其天然轻灵,与浮不等 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半(病)者,半有着落也,偏者,偏无着 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元(圆) ;半有着落,岂出方元(圆) ;半浮 半沈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沈,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 轻偏轻灵而不元(圆)也;半沈偏沈,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元(圆) 也。 夫双轻不进于浮,则为轻灵;双沈不进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 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勇(致)于外,气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 研轻重浮沈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方元(圆)四正之手,表圆而 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15、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蚵募钒匆病K挠纾此慕且玻讲衫饪恳病Qд 若不知方极而元(圆) 。元(圆)极而方,方元(圆)循环,阴阳变化之理,焉 能出隅之手哉! 盖吾人外而肢体, 内而神气, 均贵轻灵活泼, 乃能极四正方元 (圆) 之功。然或有于四正之手,犯轻重浮沈之病者,则有隅手出矣,譬为半重偏重。 (16、 )太极平正(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至(曰)顶头悬也。二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若 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沈,则偏显然矣! 故习太极拳者,须立身中正,有如平 准,使顶悬腰松,尾闾中正,上下如一线贯串,转变全凭二平,分毫尺寸,须自 己细辩, 默识揣摩, 容 (融) 会于心, 迨至精熟, 自能随感斯应, 无往不宜也。 车 轮二,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 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有如凌霄箭。滋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傅,开门见中天。 (17、 )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后炼紧凑。紧凑之后,再求尺寸分毫。由尺而寸而分而毫,4 盖慎密之至,不动而变也。 (18、 )太极膜脉筋血(穴)解 节摸(膜) 、拿脉、抓筋、闭穴,此四功,尺寸分毫得之,而后求之。络(膜) 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 气皆无。暗抓络节至半死,伸脉拿之似亡军,筋抓之劲断,死穴闭之无生。气血 精神若无,身何有主哉。若欲能节拿抓闭之功,非得真传不可。 (19、 )太极字二解 挫揉捶打,[于己于人],按摩推拿,[于己于人],开合升降,[于己于人], 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屈伸动静,[于己于人],起落急缓,[于己于人],闵(闪还)撩了,[于己 于人],此十二字于己气也,于人手也。 转换进退,[于己身也,于人步也],顾盼前后,[(于)己目也, (于)人 手也],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此八字,关乎神者也。 断接俯仰,此四字关乎意劲也。接关乎神气,俯仰关(乎)手足也。 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劲意神俱断,则俯仰矣。因手足无着也,俯为一 叩,仰为一反,不使叩反,非断而(复)接不可。对待之时,俯仰最当留意,时 时在心,手足不使断接之能,非见隐显微不可。隐微如断而未断,见隐如接而未 接。接接断断,断断接接,其心意身体神气,极于隐显,又何患不粘黏连随哉。 (20、 )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辨 对待之功,既得尺寸分亳于手,则可量之矣。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若节 络(膜)拿脉、抓筋闭血(穴)则难。非自尺寸分毫量之,不可得也。节不量, 由按而得。拿不量,由摩而得。 抓不量,由推而得。拿闭非量而不能得穴,由 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此四者,无(虽)有高传,然非自己功夫久者,无论(能) 贯通矣(焉) 。 (21、 )太极补助(泻)气力解 补泻气者(力)于自己难,补泻气力于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则补运动 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已不易也。补于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5 则所由然也。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 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 必更过, 仍加过也。 补气泻力于人之法, 均为加过于人矣。 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22、 )懂劲先后论 未懂劲之先,易犯顶匾丢抗之病,既懂之后,又恐(犯)断结(接)俯仰之 病。然未懂故犯病,既懂何又犯病? 盖后者在似懂未懂两可之间,断接无准,则视听未正确,尚未达到真懂劲之 境焉。何为真懂?知瞻眇颜盼之视,起落缓急之听, (闪还撩了之运,转换)进 退之动,斯为真懂劲。乃能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巧。见入则开,遇出则合; 看来则(降) ,去就(就去)则升。而达神明之域。既明矣,则往后行(坐)住 卧、一动一静,均须谨慎在意,盖无往而非功夫矣。 (23、 )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凡未懂劲, 先求尺寸分毫, 为之小功, 不过未技武事而已! 所谓能尺于人者, 非先懂劲也。如懂劲后,神而明之,自然能量尺寸分毫也。能量然后能节拿抓闭 矣。 又必详知膜(络)脉筋血(穴)之理,存亡之手,生死之穴。而点穴之要, 又在于 (闭)之一字也。 (24、 )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之下,腕上实者如(为)掌,五指之首为手,五指皆为指,五指组笼为 捶。 言其用处,按推掌也;拿揉抓闭,俱用知(删除)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捶有搬拦,指裆,肘底,搬(撇)身,覆捶。掌有搂膝,换转,单鞭,通背,串 掌。手有云手,提手,合手,十字手,反手。指有屈指,伸指,捏指,闭指,量 指。 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指有五,各有(其)用。首指为手仍为指, 故又名为手指。其(一)用之为施(旋)指、施(旋)指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手; 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合手指,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指手也。食 指为卞指,为剑指,为佐指,为粘指。中正(指)为心指,为合指,为钩指,为6 抹指。无名指为全指,为环指,为代指,为扣指。小指为帮指,为补指,为媚指, 为挂指。若此之名,知之易而用之难,得口诀秘法,亦不易为也。其次,有对掌、 推小(山)掌、射雁掌、掠(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湾弓指、穿梭指、 探马手、湾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胯(跨)虎手、通山捶、叶(腋)下捶、背 反捶、势分捶、卷挫捶。再其次,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 黏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转。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于自 然,又何虑些些(须)之病也! (25、 )口授张三半(丰)老师之言 予知之数(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心为一身之主也,人之身有 精气神,才能文思安安,武借(备)动动,安安动动,安安动动,乃文乃武,大 而化之者,圣神也,先觉者,得其寰中,超乎象外矣,后学者,以效先觉之所知 能,盖其知能虽人因(固)有之,然以迷故,以渐消失,非效先贤,不可(复) 也。夫人之知能,天然文武。目视耳听,天然文也,手舞足蹈,天然武也。前辈 大成文武圣神,授人以体育修身之道,而不以武事修身传也,至予得手舞足蹈之 采战,惜阴补阳,身之阳男也,身之阴女也,然皆备于一身,非如邪道之以男女 后天色身为采补也。予之传斯武事,即本此意,借假修真,以求进于了性保命之 境。非徒作技击之末也。然即施之于技击,亦与己身之采战之理相同。盖己身遇 对待之数,则为采战也。是即汞铅,于人对战,坎离兑震,阳战阴也,为之四正, 乾坤艮巽,阴采阳也,为之四隅,此八卦也,为之八门,身足位列中土,进步之 阳以战之,退步之阴以采之,左顾之阳以采之,右盼之阴以战之,此五门者,为 之五步,共为八门五步也。夫修身入手,无论文武,及成功一也,之(三)教, 之(三)乘,之(三)原,不出太极,顾后学以易理格致于身中,留于后世也可。 (26、 )张三丰以武事得道论 夫人身之成,由得先天之性命,后天之精血形骸,然人既坠尘也,为七情六 欲所迷,本性自失,故贤者欲求复本,不得不加修炼,修炼之道,或由文,或由 武,练太极,即由武入也,由命而返性,由假而返真,故足蹈五行,手舞八卦, 皆先天地之理也,迨夫日久功深,自能内外合一,尽性立命,然其要在一诚字,7 盖意诚心正,乃能致知格物,而归先天大道也。 太极拳真义 无形无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内外为一],症(应)物自然,[随心 所欲], 西山悬罄,[海阔天空],虎喉猿鸣,[锻炼阴精],泉清水静,[心死神活], 翻江闹海,[元气流动],尽性立命,[神定气足] 八字歌 蚵募钒词澜纾裕┢妫鲆杖司挪恢裟芮崃椴⒓嵊玻仇ち婢阄 疑。 采例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果能轻灵并坚硬,得之环中不支离。心会歌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主宰(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主宰(宾辅) ,足掌为第三之主宰 (宾辅)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定)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道因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十六关要论 发(旋)之于足,行之于腿,纵之于膝,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 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 呼吸于胸,往来于口,浑噩于身,全体发之于皮毛。功用解8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相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中定。 用功五 博学是多功夫,审问非口问,是听劲,慎思时时想念,明辩生生不已,笃行 如天行健。 非在不得已时,不与人交手,与人交手,先有夺人之气,交手时,拦其手谓 之头门,制其肘,谓之二门,截其膀根,谓之三门。每一出手,应先制其膀根, 是谓登堂入室。停顿时,宜沉着加力,转关处,宜活泼随机。 练拳总以用功为主,力是自然之力,不可勉强加力,一身气血周流,方能浑 元一气。 初学拳,切勿猛进,戒求速,忌用力,术语云,无力努力伤血,不速求速伤 气,血气二伤,则必危机肇临,有力何有施哉。 练时切记存神上田,[大脑]纳气下田,[脐下]先使用脑力,然后方能收敛, 太极拳与他种拳术不同之处,即在于练时之存神纳气,其形式即与其它拳术,无 甚分别。若使呆练而不加以研究,则结果只平凡之人而已。 (以下各节录自田镇峰编着《太极拳讲义》一二----一四页《对于拳术领会 的几点贡献于读者》 。 节原文出于苌乃周《武备参考》 金仁霖)太极拳名称(又名十三势又名长拳)[略] 太极拳之七脚[略] (此谱请大密先生向田兆麟先生处要来,所录拳谱系杨氏老谱,字句稍有舛 误,已为校正。复手抄一本,以为他日与新谱合刊之用。五四年一月三十日 金 仁霖) 二水案:此谱,系由何孔嘉先生于一九五三年七月一日油印成稿。金仁霖老 师将该本所录拳谱与他本杨氏老谱相关内容,一一作对照摘录,断定此谱系杨氏 老拳谱。该谱文字虽多舛误,而文思简洁,义理清晰,谴词用典,一一皆有着落, 且语气亲和,面目可人。较之他本杨氏老谱,判若云泥。实为不可多得的珍贵文 献。文字舛误处,金师均已一一校正。二水征询金师意见后,只将此谱文字打印9 成稿。圆括号()内的文字,系金师校正的文字。部分标点符号,二水在打字时,有所改动。其余一概保持原谱之风貌。10 金仁霖师摘录的郝少如老师讲课笔记1978 年 12 月 26 日于体育宫虚实阴阳(属太极)是内形; 拳是外形:手、身、步(脚)法。两者结合起来,由外形(拳)带动内形的 叫拳太极; 久练后由内形推动外形的叫太极拳。 由路线和方向结合起来的叫上下相随。方向是直的,路线是曲(弧形)的。 阴是指方向,阳是指路线。 又要分清虚实,否则就成双重。 虚实不能截然分开,虚是多点的,实是少点的。 磨子是虚的转,实的不动。 虚实又要以尾闾中正来调整。 两手靠大椎来调整,两腿靠尾闾(舵)来调整。 以含胸拔背来指挥气沉丹田,用沉肩垂肘来指挥含胸拔背。松(沉)肩要靠气贴 背,以气下沉来指挥气贴背。一环套一环。不这样做,练几十年还是徒劳的。 护臀(如内外轮胎的关系) 。 阴阳(如皮球里外) 。 人不知我(即是对方挨着我阳,摸不着我阴) 。 四方: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斜不离正,是利用斜。 (如左肩和右胯相合) 内部调整身腿稳。 命门移动始终在运动之中。 调方向:必须精神调回来,外形不来。11 精神在内调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内示精神。从这个角到那个角不丢。 往左必有右,无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来调配,要用精神来调配。 虚盖实如伞面盖伞骨。 腰以实托虚,不可平行转动。如向右转,则左腰托由腰,左腰眼靠拢由腰眼,依 靠胯的调整,不可丢离。 气沉丹田为什么会气贴背? 向左转,左胸掏空,胸中运气。 尾闾中正,即两胸不可平行的动。 合力法: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腾挪:预动未动之势。 气势腾挪是精神产生出来的(如锅蒸饭) 。 实的要想办法藏在虚的里面;虚的要想办法包围实的。实的在里面好改变,实的 在外面就不12 回忆郝少如老师讲授的话(一)80 年第四季度徐汇体协 卞锦祺 太极拳从无极开始,无极是思想准备,思想集中后(不可分散),分阴阳即是太 极,阴阳是交换相济的,一个身体半身是虚的,半身是实的.例如:虚实各有五十斤, 虚的是气,实的是劲,虚的五十斤气交给实的,则实的就成为了一百斤,这样讲虚 的半边岂不是空无所有了呢 ?不是,而是与此同时实的半边也有五十斤劲交给虚 的,虚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气. 一站立即意识到身前身后各有一尺的放长 ,当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Z身 是在十字中心,同样再加上一个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则在八个头的中心,这是八 支撑的起源. 虚实分好后,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说有了八个头,自身放在八个头的中 心点,并且是八不依靠,既在中心, 又要正中,不偏不倚这八个头是长短相等的.中心是以腰为中心计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为斜方向时,并不是把正方向搬运 到斜向,而是从正改斜时身体不要转动 ,只要意动即可.以斜改正时也是如此,在 八个头中以一条线为主,其它七条为辅,一条放长,七条同时放长,前进(放)时一 起跟上,后退(收)时由一条和七条同时收聚在一起.这样就没有前冲俯,后倒仰之 弊,此拳有理论又有实质,又抽象又形象,此拳不以拳为主,是以理论和实践为主, 理解出来之后就有敏感性,它又是艺术性,艺术全靠动脑筋,以上这些也可以不用 它,单纯活动活动,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如用于对抗技击,知已知彼才能胜,有力无 艺术不一定能胜,无力有艺术不一定败,艺术不同于技术,技术有设计图,应付人 要灵活,要旋转自如,太极是双方面的,从不单讲一方.如有上即有下,有左必有右 等等,都是相对性,如果为主的一条线放长 ,则其它七条线也相应放长,这是一致 性的,如以左懒扎衣为例,在一头向东南方前进时 ,要一同跟上七个头,向西南方 时也同样跟上七个头,亦即在一个开大时,七个也开大.退后是收,是以后背为主, 带头收,任何一条离腰远了都不对,八面支撑缺一不可,很多东西从阴阳中产生 ,13 再说后退是收,要以后腿为主,又如向东南进一丈,东南要听西北收回它一丈 ,不 可收回(下)九尺,这叫做一动无有不动,也叫前进后退都不顶不丢. 八面支撑有四正四斜八个方向,四正不可占据四斜,四斜也不可占据四正,各 行其道,不能彼此交替,或把 身体搬来搬去.比如,从正面打向斜角时,正面仍然 存在,不可把正面搬到斜角去,也不可把斜角搬到正面去的. 八面的中心是以腰为主,为出发点,八条线只有一条线为主.其余七条线为辅, 一条放长时其它七条也相应放长.放长是”开”是”呼”,如一条线收短,则其它 七条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但是辅线的七条不可为主,”聚”是聚在一 起,聚在腰里(命门为主). 本期重点讲八面支撑,下期打算谈谈”空”与”松”的关系. (二) 现在讲讲刚与柔,空与松的关系,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刚为 主,以刚带柔,因为骨头(刚)在肉(柔)的中间,骨头在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 阳,所以骨为主动.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动,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 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肉既不能主动,而 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 刚带柔,既精神”骨”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 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面背肌 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 松肌肉时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 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 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飘 得起来,就是在于沉的作用下产生的. 纯松是塌,纯空是顶,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处处都是一分为二 ,关节. 骨头和肌肉也是这样,但刚和柔分不开的,因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空和松却14 要分得开,空即每个关节要脱离开来,松开关节,这叫空,在松开关节的同时,肌肉 也要松开,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于劲的下沉而相反必然会 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 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么程度 ,松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则上 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头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时进行的,并非一边上升, 一边不动仍留在原处. 刚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极叫做有动未动有预动之势,这又叫做腾挪.刚和柔是 相济的,是分不开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又如静如山岳,是静 中有动,动中有静,一个是腾挪,一个是上与下的东西,要慢慢体会,再就空松二字 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 ,却可 以一直到脚下,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道做之后, 就可以” 气遍身躯不稍痴” .上升是由于下沉反射上来的,关节的松开后可以贯气, 腾挪二字,即是刚柔混在一起,刚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刚,然而空与松必须分清 楚,它是肉练出来的东西交给骨 ,骨又练出来的东西交给肉 ,腾挪可以帮助空松, 刚柔又要混在一道.这里所讲的东西是主要的,拳却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学拳后理 论,现在是理论和拳一起来教.下一讲要谈谈身法,谈谈怎样三虚包一实. (三) 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条,并非十三势.可以先练前八法, 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顶.吊裆.气沉丹田,护肫等等,身法即常讲的内形, 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精.气.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如此 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组织,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组织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处.目的 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 ,节节贯串, 为的是能通达全身 , 使全身通气 ,也是为了劲 整. 涵胸有左右两胸,两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 沉.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 另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 .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15 后肋及扇骨往下插,这叫做” 气贴背”,背后的机关很多,不可忽视.松肩垂肘要求 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布于两膊,开于手指.因为放松才 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这样是为了有劲.有敏感性.提顶(顶劲)和吊裆,提顶要外形帮助,它是虚的,不是实的.顶劲.不伸脸.不 低头,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顶中心成一条直线.吊裆也要有 外形帮助.吊裆: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上可远到几尺.几丈.吊裆,要由两臂 两膝帮忙,不可各不相关,要相互配合,帮助吊裆,这就叫做裹裆.护肫如不恰当, 它能破坏空松,及支撑八面.护肫是在两肋下边软裆处不能匾掉 ,要保护它,犹如 一个口袋中间匾了气便被阻碍不能下沉到丹田 ,亦即无护肫,无护肫即无气沉丹 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无阻 .腾挪和闪战也是刚柔结合 ,松肩结合,是内四外 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刚四寸 ,刚柔不分,似动不动,这就是腾挪.要周围一寸,处 处都是一寸,是精神中产生,也是阴中产生,如从精神上衡量,即实腿同肱部通过 松肩结合成一体,闪战者即方向也,实股是阴,阴可向任何一面滚即:是闪战,亦即 一个圆体随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气来 .左胸同右臀连系在一起,也是八个合一来 应用,不可一个一个地分开来用.以前所讲的一个一个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 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几讲搓合在右合拢 ,合后的手开是竖掌成八字形 ,手指高 不过肩.提手上势的左手向前上方张开 ,右手要划大圆圈,意识射向远前方,汇成 一个焦点.白鹅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为横,左手下推为竖. 气沉丹田,可以譬喻潜水艇潜在水下,外不露形.内动为内形,又称身法.加上 外形的拳法,并配以胸中腰间运化等,就是所有各个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时须要 灵活,不可硬强强地为好. 太极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边 ,这就是靠摆法,即我的脚不可象放 方桌或放圆桌那样,都是四只脚摆平,而成双重,要求两只脚放在一根桩子 ,一根 桩子在三虚(两手和一条虚腿)之内,实腿是一根桩子,它叫精神,另两手和一条虚 腿叫做神气,神气要活,要随屈就伸,动若江河.叫精神的这只实腿要静,要静如山 岳,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随便乱动,实腿是深入地下的,而头顶又是升腾空际的,两16 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动脑筋用思想).以上几点可概括为三虚包一实.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此外八条线都要存在, 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时要顾到后面 ,也要顾到左右两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 依靠. (四) 略谈一招一式,如白鹅亮翅的手法,两膊做成丁字形,左手先一竖,右手一横, 在这两膊中就包括着刚柔.空松.并在臂.肘.肱.腕.手的每一寸或数寸间,包涵着 棚.捋.挤.按等用法.又如下势的退步,在收前脚的同时,也附带有刚(骨)的拔高, 和柔(肉)的下降,一升一降,两者同时进行,不可有先后.参差,拳可以不放在身上, 所有动作,全在心静中产生.心不静则不专心,拳便散乱,一散乱便身不由主,欲要 自身有主,必须保持八条线都存在,一举动就要照顾四面八方 .因此,打拳不能离 开意识,以意领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从而最后达到忘形. 启:启是启.承.开.合一个节序的开端.启,就是起势,也就是拳的开头.一起 势即要有聚.聚,就是各个身法的组合搓和成一个整体 ,不可那先那后.但聚是有 些”尚气”的,这不妨事,因为它同时在心静和腹部放大(气沉丹田),一起进行. 这样一静一松就成为”空”(关节脱开),一空便和”尚气”相抵消.因此,可以使 气沉丹田即存在着聚.聚,包括身聚神聚.要做到聚,切不可散. 在练拳运动中,不要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代表精神,先把精神掌握好,由分 开.统一.再分开.刚是先动,同时必须保持柔的跟动 .打拳时不可时起时伏 .时升 时降,像波浪形,必须保持一定的高低水平线 ,还要保持空.松.一开始练拳,便保 持立身中正安祥,两膊两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弧度 .搂膝打掌,后腿不可蹬直,两上 膊不可伸直,为了符合”动宜曲蓄而有余”的要求. 做身法总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没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确还存 在着意念这个东西.比如身前要竖起一根直线,从头到脚在垂直线中产生横的一 寸一根,和两寸间距的一根根前伸线 ,从上到下,都是同一个尺寸,上中下都是一 个枰,犹如身前竖着有刺的屏风.又如,眼视前面远方目标时,而自己的身.手.腰. 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着这个目标发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这是属于虚的一面.那17 么实的一面又是什么呢?实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 ,拳的势法.内形又叫内因,外形 就是动作,,内外相合,就是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有表有里,而合乎太极原理了.再 就” 开合” 来说,合是收,开是放.1.要合中有开,即外形在合时,有放松,又有意念 放出而不丢,这就是合中寓开.2.开中有全.就是手脚开大,意念放远而放松,内中 有含蓄,就是开中寓合.3.开中寓开.就是在形的放大中再求放松沉气,就是开中 寓开.4.合之再合.即在外形合拢时,内中再紧凑含蓄,便是合之再合. 不论怎样,都是意在外,神在内,主要在蓄劲,劲发于脚跟,形于手指,最终气 沉丹田为根本,用意非用力. 合:合势是手脚八条线的缩短,不可一条腿落后而拔长,因为拔长便聚不圆了. 如要八条线不知用哪条线,搭手不哓得他的刚还是柔,是不行的. 这一讲同前三讲为四合一,成为一个整体,练拳可以先练慢,后练快.慢可以 细细体会,快可以使眼.手.身.步各法灵活,但需要慢而不呆,快而不乱,首先要求 形整.如形缺,可以意补,而意缺可以神补,达到身法完整,完整而后劲整,在劲整 的基础上揣摩和用法上的变换活动. 固然,拳的设计和它的理论 ,要在外形上表现出来,但又要把身体练好,艺术 提高,还在分形和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际在即能派实际用场也.每人要用一 把尺量一量,已和老师讲的话相差多少 ?缺多少必须赶上多少 .若说身体难做好, 并不是人人做不好,也不是人人都能练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不行.所以然, 即本身的反应合不合规矩 .因此说入门须口授,功夫来自勤学多练,你不来问我, 我无法帮我.因此,学者还需要多问,以教拳的来说,要因人施教,根据各人的程度 及接受能力而定. (五) 这一讲的内容,涉及到推手方面,由于没有系统的准备,只能拉架一些. 太极拳近似唱戏,动静本有韵律.唱戏要字重.腔轻,一句尚未吐完已收回来, 刚收回又发出去,绵绵内涵.练拳时,一呼一吸,一招一式,轻重缓急要适度.不散. 不滞.不偏.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劲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散,滔滔不绝,异曲同工. 触手挨臂,沾衣运动为转寰,处处用心窥来意,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18 致虚,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静以待动,后发制人.后发制人,必有消化他的劲 力,欲要消化他的劲力,可变换方向角度.你的动作就是我的动作 ,我的动作不是 你的动作,仍是我的动作,以我为主. 进.退.推.引都宜以阴手,即在下面或后面的手靠近自身 ,以阴挂阳,阳手会 于应自动推进,所以只要多注意阴手,以阴手为主,盘手时宜近,不宜远. 推手时,能否只用思想,对角走空间路线去打对方的焦点? 不可以,何以叫节节贯串,即首先节节贯串自已身体和对方联接起来,也通过 他身体的节节贯串联系于自已,才能达到他的焦点,不过,我和他的节节贯串之前, 我的脑筋早已经动到他的某一处的一个焦点 ,这个焦点,就是我要打他的地方和 目标,这就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 一分手就要落到底,落到底就是内形上的一气松沉到底,不可走一半,或只是 到了丹田就急于要打.不言走上中下哪一路,在运动着的手一停,就要沉到底,沉 到底再来一下引.蓄.发同步进行即能成功. 引就是聚,引和聚要结合,进来和出去又要结合,回来为了出去,引不是为了 聚,舍己在形,从人在用意,舍己仍由已.我可以顺势打对方,这便是随曲就伸,是 灵活运用的. 还有一个比方,引是肉,发是骨,用肉不用骨,用骨不用肉,不可骨肉一起用, 故骨肉要分离(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在推手中,整个两膊同手都具有刀 .枪.剑.戟,任凭你用哪一种兵器 ,或者两 种一起用.每种兵器都有它的用法,看什么情况,用什么兵器,先要问一问自己到 底有了哪些兵器,先用什么兵器,哪个熟练就先用哪个. 再谈谈发劲的根源,即如何行气运劲,拳书上说,劲起于脚跟,但少不了尾椎 骨的运劲,运劲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气 ,尾闾管住脚腿,大椎管住两膊及手,又可 说行气在手,运劲在腿,腿肺要有数,然而运用腿脚又叫用意 .呼是开,开是沉,呼 的形状在手,是所谓形于手指.其实,呼的根源却是在腿.在脚,所以,呼是沉,沉是 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础上开出去的 ,因此,神气的活龙活现,就是精神在实 腿的劲道十足的反映,是实腿的支持和运送,神气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实19 腿)隐蔽在内是用不完的 .因此,滔滔不绝的根源是实腿 .行气是由于沉的作用生 成的,因而沉又是发劲的根源 ,呼是因为有沉,沉是为了呼,呼是开,沉是合,这叫 开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开,两者相辅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后,不可分离,这个 又叫行于四肢,上布于两膊,下支撑八面.开是在沉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实脚上反 射出来的.因此,实脚要不怕紧张吃力. 至于怎样起动对方的脚跟,使他向我倾近?首先要彼此之间的尾闾对换一下 位Z.就是把他的尾闾放在我的尾根后面,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 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帮助,概括地讲,便是上面引进来,下面攻进去,手收尾出, 上下合拍.此时的尾进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这就叫做上下相随,在外形上并不觉 得抢坐他的位Z. (六) 大椎行气定手,尾闾运劲定脚.可以先运劲后运气,最好是行气运劲相结合, 这才是上下相随. 引是用手法,蓄是用步法,引和蓄要同时进行,引的时候要用粘,不顶不丢紧 紧依随,引时要有计划,要引五寸的决不让引六寸 .引往任何角度位Z,都是和我 目前接上头的.好象目前是一个大人挽着四个小孩 (两膊两腿)走路,走到哪里小 孩总是牵在大人的手里. 一起势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不要那个局部先摆好,再动其它部份,局部先动不 好,起势前是无极,到举动时才分太极,才分阴阳,才做虚实.一句话,就是一动就 有了各种身法的组织相配合 .最主要的是吊裆管好腿 ,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 裆时尾椎根要松,尾根不松气就行不到腿脚.与对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统一,亦即周 身一家.此外,肩胯要灵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裆不能太过. 引到身前,实际就是引到命门,这是从内形上讲,如从外形上讲就是引到靠近 我身前,再具体点讲就是把他吸引落到我的腰腿上 .引,还要无中生有,即有外形 的手法.还有:虽然收回,而我的意仍在手的原来位Z,并没有丢掉,这就是退中有 进,此乃引是为了发,形回意仍在,这叫无中生有.此外,在引回时我的意识放得越 远越好.20 推手时要路子多,反应要灵敏,无多求,只要求能多多实践,实践能叫你知道 所以然. 平时练拳,练推手,要按规定办事.要一丝不苟,认真钻研.还要在平时刻刻注 意好好留神老师的举动和神气,技巧. 推手有个脱壳问题,什么叫脱壳,就是不要专注意我自已,或者专留心在他身 上,而是把我的意境放长放远,把他不当作整个人,而是我只晓得把我前面的东西 掷到远前方的目标上去.不只是在我的或他的身上手上了 .这样就可能把他放远 点,而飘得起来.不过,要在放意之前,先要决定好要他几节 .如果要用他三节,则 我的三节先要对准他的三节 (这叫曲中求直),之后方可放意,说时迟那时快决无 断续迟疑余地,方能奏效. 盘手时在未分手之前,可说无所谓,只注意他碰到我的地方(挨何处心用在何 处).及到分手发放的开始 ,已决定好打他的目标(这时早已有计划),致于用什么 势法打,就要连分带落.又叫落膛,落膛一定要一落到底,不可来路停留犹取(这也 叫一气鼓铸),如果只落到一半就要打 ,这是不行的,肯定无效的.在落膛后,下部 不可再有移动,也就是外形的腿即在引到身前时已经竖胯插好 .便不可再有丝毫 幌动,此时尾尖为插地(注意尾根放松)一般,这样发劲才能得力. 在发劲出手时,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实腿虚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时臀部 和脚跟有相吸碰头之意,同时膝关节相反张开(决不可挺直),使曲蓄有余.”蓄劲 如张弓”,也应该如抽丝,但发劲决不可如抽丝,要如放箭之速,如锤击之重,我觉 得这种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 ,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离形, 形不离意). “舍已从人仍由已”,由已是主动权在我,两人对照叫他依靠我,我决不依靠 他(八面支撑立身中心),我是独立自主的,如我依靠他,他一倒我也跟着倒了,所 以自已决不可失去中正.重心.不可失去中定. (七) 在推手运动中,我的两膊两手在同时运动同时连接当中,阴手用意要多要浓, 亦即阴手比较得力.另外,两膊两腿都有如刀口刀背之分,肘底部和膝前部均属刀21 口,反之为刀背. 两膝关节在引蓄时是一同曲直的,虚胯要放松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 这样,下部的桩步稳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丢掉,而是放柔放松,意识仍然 存在.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终要用整体.不可用局部,并且要沾 粘丝毫不离,打什么路线,犹如写字下笔一样,笔头触纸就有计划,有模式,有体裁, 怎么写便是怎么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扬.顿.挫了. 打(发放)只可用意,用气势打,不可用形打.用形是尚气,”尚气者无力”,你 越是硬梆梆.雄纠纠越是无用.你的两手代表神气.是柔的,他便无从知你,而你真 正的实力在下面,丹田部位好比是膛,是仓库.胸中运化又比如是来复线 ,来复线 比方是步枪管内壁的螺旋槽 ,子弹是顺转出口的.枪头指着目标,我把他的人,当 着子弹登上我的膛,此时发劲,如扣板机,把子弹顺丝螺爆发出枪口(但不可反丝 螺转).手指又象描准标,把枪口对准之后,便一直盯到底直到靶心为止.切不可时 而这样转,时而那样动,犹豫不决,或者半途停止,这便事倍功半.甚至无效.不过, 如把他的子弹落到我的膛里,还不可马上转出枪口,如果转的话,枪口内壁是直的, 转不出去,这时便要叫他落空.(进一退撞针)再把子弹旋转出去.手指指示方向后, 发放时要边发边转,一直转到底,转到他走为止,至于转的幅度,可大可小,以小为 好.因为,小转比较隐蔽,对方不易察觉,只因我外形并不明显,而是内在胸中运化 和腰间运化,把他转出去的.换言之,即内形旋转为螺丝,越转越深,此时我有转的 根源而他却丝毫不知道.这些都是内动外不动,外不动就是外形不乱动,只是用胸 中和腰间的配合运动.实际是以思想活动为主,所以使他不知道.他听不到我的动 静,便不加阻挡而通过.因此在发放的一刹那,在接触处不要顶他,他如正面顶来, 可改用使外层路线来搓他 .如果我的肱部在下,就用肘意接触地面,如我肱在上, 使用上层皮表象被提悬起来一样地来敷搓他.假如他还不走,再改路线,此乃不顶 不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术. 牵动他被我所动,首先是自己各个组织配合得非常默契 ,特别是腰腿的功率 运用得好,此外如果我的胸中能够运化自如,他就听凭我的主宰,因主动权在于我, 一经接触,我的步法,身法,手法都有了思想准备,可不用形来顶撞他,必须用如压22 缩气之力来压到他的目标,这样外形不象进攻,实际我己进去,这也是要他不知道 我的进去,要求自己越沉(气)得好,就可叫他越跑得远.” 他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 里”.他触我何处,我便向何处发去,可以得手. (八) 打太极拳不能离开思想,拳书上说”思想在先”还有一说心发命令就是思想, 胸来执行是胸的运动受命于思想.胸动主持方向角度,并和腰密切呼应.互相配合. 所谓”全在胸中腰间运化”.都由思想指挥,由此可见思想对太极拳的重要性,思 想在先也就是意在先,比如,练习太极拳的起势之前,并不是太极,而是无极,不可 以把身法预先做做好 , 然后再动拳脚 , 而应该是在运动开始时全身一齐运动 , 才 叫” 一动无有不动”.也就是把内形.外形.眼法.身法.手法.步法各个组织一致行 动,合为一个整体.但在起势之前,可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叫思想在先.练拳如 是,推手亦复如此.如对手挨触我到哪里,我的思想就到哪里.书云”彼挨我皮毛, 我意入彼骨里”始终用意而不丢不顶,总是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对方突然袭击. 时时注意运用接.蓄.发进行还击或主动出击.凡此种种,都叫做”思想在先”.还 有练拳时要常问问我的手和脚是不是听我的思想指挥和控制,如果孜孜练拳却又 无意识,拳和意脱节,这不是练太极拳,只能叫做练拳. 谈谈命门:” 命门是中心的中心”,不失中心才能使身有主,换句话讲,使身有 主的源头就在命门,还有常说的意上升,劲下沉,它的主宰就是在命门 ,命门可称 它为腰.如果以腰为主宰,就要先把腰竖起来,要竖在当中,要八面不靠,方可八面 支撑.如果不把命门(或称腰眼)放在中间,两人一搭手我先输了 .因为腰为车轴, 轴心不正,怎能平衡,失去平衡必然失败.至于命门何在,大致是我伸出去的手背 和脊背形成直径圆圈的中间.所谓命门跟着走不可落后不可靠边缘等都是指腰要 放在圆圈的中心,其实是用意为先而后整形,不可以躬腰坐臀.因此,支撑八面也 在有腰,又如”劲由内换”,首先要换腰,腰能换得好,便能势势有中定,也必然处 处有轻灵.(命门是督脉中一个重要穴位,针灸须选中穴位.武式太极拳所指的是 命门区域,不在一个焦点上,上面所指的命门,可以理解为腰中间). 略谈意上升,意上升是劲下沉的必然结果,因为上升中存在着蓄,在蓄的当中23 就有下沉,有沉便产生压缩之力,从而使意上升,有压缩才能有爆发,由此理解,蓄 是上升的源泉,有沉必有升,正是分开两头,单纯升是飘浮,单纯沉便是偏塌.偏塌 只有呆滞,没有爆发,推起手来放不出. 此外,再谈圆裆和扯胯,我人的自然站立时,本身变有了圆裆,只要在走架和 推手运动中,不把尾底故意拆开或扭来扭去,摇摆不定,其中既有了园裆又有了吊 裆.对立身中正来说不能不注意此者 .因而不必刻意追求圆裆 ,练拳讲究圆裆,是 为了有宽面,也是为了裆步平稳,圆裆不是把两胯拆开放大距离,而是要求尾闾居 中,并加以放松便达到圆裆目的.如果没有圆裆便容易扯胯,扯胯者即是将后胯搬 到前头,或者搬到两胯齐头,这样两膝和一尾的三只角不能相等 ,而破坏了步法, 出现了双重步,不能分清虚实,便失去了太极. 还有腰和尾骨随时要居中,居中是居八个头的中间,无论手的如何分合,腰尾 总是居于势法的中央 ,其次是居他我四只手的中央 ,也就是腰和尾要紧跟手法步 法,不可落后靠边缘,因为四肢的后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没有竖好,节节贯串不能 到手,手用不上是因为失去了支撑.因此不单要求手活步活 ,还要求腰尾更加活, 从而达到上下相随一致性的目的,达到发劲如放箭的地步.再说到形于手指,首先 要将掌根坐好,如果手掌倒伏,必须将掌根之意超过掌前,这样形和意在一根线上 贯串,推手来可以得劲.不然便是折断了自己的矛头没有用处. 如何理解气贴背,任何动作,包括蓄而后发,背上都不能丝毫使劲 ,如一使劲 背板僵硬了气便下不去,气下不去,劲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动作,特别是发劲一 刹那,务必背肌要放松,用意将两背下插两肋下达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衬)而不 是穹背,没有背包袱弊病,使劲能下沉集中,这是劲整的第一条件.(强调气贴背是 武式太极拳一大特色,它是八法或十三身法之外的一大身法,不可等闲视之). 此外如推出之手,劲不长,放不远,那就是将胸含足,将肩沉足,尾占前位,实 股及胯呈鼓面.竖尾松松存在于中心,此时的手便能放长,它是”滔滔不绝”内容 之一.(武式太极拳主要是蓄,所谓蓄劲如张弓,张弓乃放箭之本,因此要多研究蓄 劲.身法上如沉肩.圆裆.气贴背等等都是向腰间聚合,四肢也是不失曲蓄,始终保 持弧度,这都是蓄劲如张弓的特定条件,因此,”劲宜曲蓄而有余”,根本是为了利24 于发放).好改变。 上下相随有两:方向指挥路线,方向是实的,路线是虚的。 劲由内换。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对方的意思。25 太极拳在上海上海 金仁霖太极拳在上海的传入和发展,还不过是本世纪 10 年代的事: 一、 孙氏太极拳
年间,孙禄堂()的小儿子孙务滋() 在太仓中学担任国术教师时,课余时间还应了孟德兰路(现江阴路)陈夔龙的聘 请,兼作了陈家教内家拳的家庭教师。那时,正好北山西路界路(现山西北路天 目山东路)埭隆里成立了一个“上海武技研究会” ,孙务滋来去陈家和学校时, 经常弯到该会歇息。 因而该会的教师和学员等,有机会向孙务滋学得了孙氏内家 拳。
年间,孙禄堂次子孙存周() ,在应了杭州友人施承 志的聘请,去杭州教授内家拳时,每月必来上海耽搁半个月,住在成都路白克路 (现成都北路凤阳路)三多里,和师兄吴得波研究太极拳,并代其父亲教授沪宁 铁路职工内家拳。 这是孙氏太极拳传入上海的时间,也是各流派太极拳传入上海 的开始。 建国以后,孙氏太极拳只有在复兴公园孙禄堂的再传弟子王禧奎处有所传 授。60 年代初期,上海“体育宫”曾设想过开办孙式太极拳学习班,终因师资 问题不能解决而作罢。二、 杨氏太极拳 1925 年 5 月,陈微明()从杭州来到上海,和陈志进二人在七 浦路北江西路(现江西北路)周紫珊家后门,创办了“致柔拳社” ,后迁被西藏 路(现西藏北路)宁波同乡会。教授内容以杨氏大架太极拳、剑、杆和推手为主, 另外也兼教孙氏内功拳中的八卦掌和形意拳。 是为杨氏大架太极拳在上海公开教26 授的开始。 1926 年 11 月,叶大密老师()在萨布赛路望志路(现谈水路兴 业路)205 弄南永吉里 19 号寓所,创办了“武当太极拳社” (当时属法租界) , 和“致柔拳社” (当时属英租界)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教的是统一的杨氏大架 太极拳。而“太极拳社”这个专业性明确的武术团体,也是从“武当太极拳社” 开始的。 1928 年,杨少侯() 、杨澄甫()兄弟先后来到南京。 叶大密老师就赶到南京,向杨氏兄弟学习太极拳、刀、剑、杆和推手。当时,武 汇川() 、褚桂亭()等人也随杨澄甫老师在南京。由于 中央国术馆安Z不下这么多人, 杨澄甫老师就托叶老师把武汇川、褚桂亭以及武 汇川的学生张玉三人,带到上海来另谋生路。先是三人都住在叶老师家,武、褚 二人帮助叶老师在“武当太极拳社”授课。然后再由叶老师分别介绍到几家公馆 里去教太极拳。半年后,武汇川在霞飞路(现淮海中路)和合坊创办了“汇川太 极拳社” ,后迁址蒲石路贝谛鏖路(现长乐路成都南路) 。褚桂亭则除了在几家公 馆教拳外,也曾在“汇川太极拳社”协助武老师授课,后来被南京总统府聘去为 国术教官。 1929 年,杨澄甫老师带了学生董英杰()从南京来上海,起初 住在圣母院路巨籁达路 (现瑞金一路巨鹿路) 的圣达里, 后来才迁居到福熙路 (现 延安中路)的安乐村。他们师徒俩虽然没有公开设馆教拳,但私人来延聘受教的 人数极多。 1940 年 7 月,陈微明的学生陈铎明()在法国花园(现复兴公 园)建造了一个凹字形的长亭,成立了“诚社” ,在园内教授太极拳;1944 年 10 月,傅钟文()在武昌路鲁关路 31 弄 14 号寓所,成立了“永年太极 拳社”吸收社员教授太极拳。因之,杨氏大架太极拳得以广泛地流行于上海。 至于田兆麟老师() ,虽然他早在 1917 年就从北京来到江南,由 于他很长一段时间居住 在杭州,直到 1938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率领全家迁居上海。先是住在27 巨籁达路(现巨鹿路)庐山公寓,1947 年才迁居到巨鹿路 221 号寓所。 田老师来上海后,最早在白克路(现凤阳路)登贤里教董柏臣、金明渊、龚 锡源等太极拳。随后在宁波路钱江会馆教沈容培等。在申新九厂教王金声等,在 新闻报馆教吴荫章,以及在南市珠宝公所设馆教授太极拳。 建国初期,田老师除了在“工商经济研究会”教授腾克勤等太极拳外,并在 外滩公园开班教授太极拳。 淮海公园改建工程完成开放后,田老师就专门在外滩 公园(星期一、三、五) 、淮海公园(星期二、四、六)二公园开班教授太极拳, 直到 1959 年 2 月 6 日去世。因此,杨氏中架太极拳在上海的开展情况,远不及 杨氏大架来得普遍广泛。 十年动乱中,唯一未受影响的是濮冰如(玉)大姊。她一贯坚持业务教授太 极拳。1973 年从学校退休后,先后在杨浦体育馆、杨浦公园、同济大学、龙华 飞机场、上海跳水池、徐汇区财政局、徐汇区体委等处,举办太极拳训练班,义 务教授太极拳。1979 年,去南宁参加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一等奖。回 上海后正忙于作出国访问准备工作,终因劳累过度患了脑血栓,致使左手右脚失 去了运动功能。即使这样,她还不忘其宿好,仍继续为徐汇区武协出谋划策,为 促进太极拳事业蓬勃发展,做了不少好事。 动乱结束后不久,傅钟文也重新开始在工人体育场、同济大学、化工学院、 体育宫、闸北公园等处教授太极拳。改革开放以来,他又被请回上海武术队任顾 问。他不顾年迈,先后还应邀到徐州、常州、无锡、杭州、宁波、泉州、开封、 郑州、西安等地开课和教拳。还被邀请到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传艺,鞠 躬尽瘁,直到他 1994 年 9 月 24 日逝世。 1988 年 5 月, “致柔拳社”复社,推选出名誉会长顾留謦、社长林炳饶、常 务副社长刘文清、副社长朱光轵、何炳泉等。 1992 年 10 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陈微明编着的《太极拳术》 , 由于原来铜版照片已经模糊不清,由现任社长林炳饶重新拍摄了全部拳照,并在 书后写了《跟随陈微明先生学拳》和《初学太极拳十三字诀》二篇文字,对正在 学习太极拳和爱好太极拳的人们来说,读了无疑是很有鼓励和帮助的。28 三、 吴式太极拳 1925 年,吴鉴泉()的女儿吴英华,由北京达仁堂乐家介绍,来 上海北四川路施高塔路 (现四川北路三阴路) 德商西门子洋行华人经理管子菁家, 教授管子菁以及家族太极拳。但时间不长,半年左右就回北京。 1927 年,徐致一()从北京来上海,在水泥公司担任工作。是年 9 月,文华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他撰着的《太极拳浅说》 。入冬,应了北四川路 (现四川北路)横浜桥“精武体育会”的聘请,担任了该会的太极拳教师。业余 教授太极拳。授薪仅 3 个月,即却薪改为义务教授。1930 年,徐致一离开水泥 公司,之后,他一直在工商界工作,没有再当过太极拳教师。 建国以后,他在上海市轻工业局工作,直到退休。1958 年 7 月,人民体育 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编着的《太极拳(吴鉴泉式) 》 ,至 1964 年 8 月第 5 次印刷时, 经他自己重新修改和补充后,改名《吴式太极拳》 。 1928 年,吴鉴泉应了当时任上海久福公司经理黄楚九的聘请,带了学生金 玉琦、葛馨吾等,从北京来到上海。除了担任当时上海市国术馆的武当门主任和 “精武体育会”的太极拳教师外,其它私人来聘请授教的人也很多。久福公司当 时还特地为吴鉴泉出版了《健康指南》一书,刊载了吴鉴泉的全套太极拳照。 1929 年,马岳梁从北京来上海红十字医院工作,业余时间协助其岳父吴鉴 泉在国术馆教授太极拳。 并于 1931 年在威海卫路中社。 创办了 “鉴泉太极拳社” 。 1935 年春,该社迁到了福煦路(现延安中路)慈惠里,抗日战争发生后,又迁 到八仙桥青年会十楼。 1935 年,吴鉴泉的外甥赵寿村从苏州来到上海,专门从事太极拳的教授工 作。 1942 年,吴鉴泉师母收的学生学生张达泉,因马岳梁介绍来到上海新星制 药厂工作,业余也教授太极拳。 从此,吴式太极拳也就逐渐普遍地流行于上海。 1980 年 11 月, “鉴泉太极拳社”复社,吴英华任社长,马岳梁任副社长。 1986 年,马岳梁应邀前往西德、荷兰、新西兰等国访问。现今,联邦德国29 办的“鉴泉太极拳学校”由马岳梁任校长,其子马江豹任教练。 建国前,马岳梁与其师兄陈振民编着了《吴鉴泉氏太极拳》由百宋铸字印刷 局出版。建国后,马岳梁和吴英华撰有《吴式太极拳评解》 、 《吴氏精简太极拳》 、 《吴氏太极简快拳》 、 《吴式推手》等著作。 四、 陈氏太极拳 1930 年春,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旭初(俊之)之子陈子明,应了江子诚的 邀请来上海担任了二年“上海太极拳社”的教师。教授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也就开始传入到了上海。此后数十年间,陈氏太极拳的公开传授,几乎濒临无人 以继。 建国以后 60 年代初,顾留馨()任上海市“体育宫”主任,极力 主张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开办了各式太极拳的学习班。1961 年,顾留馨请 来了陈发科()的小儿子陈照奎() ,担任“体育宫”陈氏 太极拳学习班的教练,教授陈氏太极拳 。 顾留馨本人和沈家桢()合编了《陈式太极拳》一书。1963 年 12 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理论上吸取了王宗岳、武禹襄() 、李亦畲 ()杨澄甫、孙禄堂诸家可以借鉴部分的内容;练架子的方法和推手 的内容,也逐渐向杨吴各家靠拢。陈氏太极拳又重新得以兴旺发达起来。 动乱后,1983 年 7 月 11 日,成立了“上海陈式太极拳协会” ,会长由万文 德担任,副会长有:潘锦生、吴本宏、金永法、冯逸民、刘福浩等。 五、 武氏太极拳 1932 年秋,郝为真(
)的次子郝月如( ) ,因徐哲东 () 、 张士一的介绍来新亚制药厂教授厂经理许冠群及其家属、职工等 太极拳。未及半年就回南京。 次年 1933 年春,郝月如的儿子郝少如() ,由吴上千的介绍来上 海,教授当时私立上海中学师生太极拳,并代父在新亚制药厂继续教拳。之后, 郝少如成了新亚制药厂职工,授拳便成了他的业务生涯。 1848 年徐哲东来上海,任常州旅沪中学校长,执教于沪光大学、震旦大学,30 课余,也极力提倡太极拳。 建国以后, 1961 年 4 月 24 日, 郝少如开始在体育宫武氏太极拳学习班授课。 1963 年 6 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郝少如编着的《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也就 在上海得以普遍地流行并发展。 1983 年 1 月 5 日,郝少如老师去世。他的弟子在 1989 年 6 月成立了“武氏 太极拳研究会” ,推选出名誉主席顾留馨、会长浦公达、副会长黄士亨、卞锦祺、 屠彭年等。会员刘质顺、王慕吟等不但把武氏太极拳介绍到上海“精武体育会” , 还陆续向海外欧洲传播。 1994 年 8 月 11 日,王慕吟应瑞典太极拳爱好者的邀请,前往斯德哥尔摩等 城市授艺,近来又继续应邀赴欧。 注: 1、 陈筱石(一作小石)字 龙。清光绪十二年(1906 年)间曾任江苏巡 抚。 2、 内功拳指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一类。 3、上海武技研究会由张其煌、周紫珊创办,教师有刘景阁、萧格清、褚桂 亭、高振东等。教授内容以形意拳为主,兼及八卦掌、孙氏太极拳。 4、 施承志当时是浙江北伐军第二十二军第二师第八团团长。 5、 沪宁铁路职工有章乃器、支燮堂、周锡琛等。 6、 黄楚九,字蹉玖。1912 年开设上海最早一家游乐场“楼外楼” 。1915 年 和英国洋行中国营业公司买办、大地皮(地产)掮客经润三合伙创办了“新 世界” 。1917 年初在法帝领事甘司东支持下,破土动工“大世界” 。7 月开幕。 1931 年 1。28 战争发生,他开设的“日夜银行”破产倒闭而自杀。叶大密语录语 录31 练太极必须分清轻、重、浮、沉四字,须知轻与沉相承,浮与重相对。 太极轻灵,如荷叶承露有倾即泻。 膝上有圈,然后能使足掌平伏贴地。 两手不知呼应,是谓半无着落。 练架子须先求其方,后求其圆;推手须先求其圆,后求其方。从此去做,始能事 半功倍。 练架子须逢转必沉,推手须流而能留。 练架子须三尖归一。 心动、气随、腰转,u能精、气、神合一。 尾闾如行舟之舵。 身有虚实,虚胸实腹,虚腹实胸,此身之虚实也;胸亦有虚实,左进右退右 进左退,胸之虚实也。故含胸亦有双重之病。 练劲须按部就班,层次而入:先练腰、次练脊,再练背,由腰而脊而背。平 时走驾专意一处,功久自能劲由脊发矣。 发劲如撒去沾手污泥,非松净松极,不能脆也。 (示郑曼青语) 不丢而丢,不顶而顶,意在人先,变化倏忽,则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是 谓即丢即顶。然即丢即顶,全是从不丢不顶中得来。 推手之圈,以外大内小为佳,外大可以眩人耳目,乱人意志,内小方能转变 灵活集中迅速。 太极推手,能忽隐忽现犹是初步,其后为不隐不现,最后则顺势借力而已。 发劲之专注一方,犹有范围,要不出对方中心与两肩三竖线之外,发时自身 之三竖线,必须保持齐头并进,方能完整一气。杨家太极拳使用法秘诀根据现在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解释如下的大意,并不象原注所说明那样, 含糊其辞。32 擎: 有将重物用力徐徐举起的意思, 谓之擎。 双手上举如合太极, 这时候, 两眼向上望着,两手指尖斜着相对,两肘向外开,往上托住,同时两手拇、食、 中三指向上翻三翻。 引:有引进的意思。如用鱼味来吸引住猫,是使对方的来去、高低、左右、 上下,处处被动,完全失去主动。 松:松是全身放松,而且要松净。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从有形有 象,松成无形无象。 放:放是发劲。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以收为放,以放为收;放不离收, 收不离放;两相结合,不是单行。所谓“撒去满身都是手”是全身完整的放,不 是一手一式的放。 敷:是用两手微贴在敌身,即所谓“轻如鸿毛” ,才能听得对方动静。这 是在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功夫。就是一般练其它拳术的人 们所说的那样“拳打人不知”的意思。太极拳在用法上也是如此的,如用重手, 已失去敷字的意义了,切记!切记!因为重手反而使敌知我,我不知人,定遭失 败而无疑。 盖:有“盖世无双”的精神,使敌受极大的威胁,是以神为主,显非力服, 更非力胜。但是能够使敌在我身旁如鼠见猫一样,丝毫不得动弹,即拳经上所说 “神如捕鼠之猫” ,是鼠被猫的神盖住而待捕。 对:对是指彼此互相对待的意思。如在敌我对待的时候,我能在有意无意 之中,接得彼劲,彼自跌出,取得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吞是吸气,不是吐气。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使 敌时时刻刻在我控制掌握之中,不能逃脱,如鼠见猫似的。 以上所述八个字,如擎、引、松、放、敷、盖、对、吞等初步释意,是根 据我过去练杨家太极拳五十二年之经验、认识和体会而写成的。但是并不是说就 是这样的肯定下来,一点也不变动了。假使今后能够再活上数十年,当重新写一 篇比较深刻的又进了一步的文章,作为自己勉励自己的意思,所以并不采取人云 亦云的态度,而是很恳切的不问是与非,把它写下来。33 .叶大密初稿时年八十有一岁举步如涉水,运剑若游云。 (李 景林语) 。杨家太极拳精义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罄; 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闹海,尽性立命。 此系太极拳锻炼到最高最深的境界,也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决非庸俗、 粗浅、鲁莽、简单之辈可能梦想得到的。 叶大密按语 .国际劳动节于沪时年八十岁内功四经内功之传,脉胳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 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 堂,至人中而至。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 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 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 神于此处耳。 小腹正中为气海, 额上正中为天心, 气充于内, 形光于外也。 既 头明脉络,次规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耳。正而起,肩平而顺,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活,胸平背自平, 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 肋开, 气调而匀, 劲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 劲必先松而后紧, 缓缓行之, 久久 功34 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 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 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 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谢也,提玉楼者, 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 田,存想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 肋,骨缝极力张开,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 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连也。曰:透,骨之速也。通透往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 曰:松,劲之渔。曰:来无阻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络也。穿贴横竖联络也。 ,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 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合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坚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 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两背骨用力贴住, 觉其劲自脐下而出, 自六腑向外, 转至斗骨而回。 出劲之时,将肩井穴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劲,曰顺劲,变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 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 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支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 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 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练神练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升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 劲神同。 神帅气, 气帅形, 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即详, 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 遂吸一口气,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35 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手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 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 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纳卦经干头项法乎干,取其刚健纯粹。卷二坤凡一出手,足膝法乎坤,取其静厚载。先视虎口,前中高咳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手来时,直达提气穴, 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 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眼穴,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 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 盖骨竭力要曲, 四面相交, 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 则涌泉之气, 自能从中透出矣。巽兑塌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 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 穴, ,自背底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 直送二记扇门穴,故谓横。两劲并用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 矣。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 向前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对,外阴、 内阳,忽忽相吞并为主。艮震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 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 劲也。用肋一气呼吸为开拳,以手之出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步高劲在于36 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理也。坎升,火宜降。离坎离之卦,乃身内之义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以肾为水火之象,水宜 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须以意导之。下 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也。神运经总诀四章卷三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 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胜,能纵横;精神敛,能飞腾。 右第一章言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 复究动静之根, 进先伏而后起, 退方一合而即动。 以静为本, 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 气之深微。 右第二章言神运之式 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 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在而谓;以神击神,身未动,而 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 而索于胆。 右第三章言神运之用 纵横者,肋中形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 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即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动。 探如鹰 shun 之飞,疾若虎豹之强。 右第四章合言体用之意 山不汗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须 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惟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 功,必须骑马式,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齐起,回时两足37 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近、迟速、虚 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 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表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 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动者,神缓 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 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妙奥,之用 得之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务要深详参究,久而久之,神运之法自能悟 其妙理。 神运即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法 一曰底练稳步如山, 二曰坚膝屈直似柱 三曰裆胯内外凑齐, 四曰胸背刚柔相济。 五曰头颅正侧撞敌, 六曰三门坚肩贴背。 七曰二门横竖用肘, 八曰穿骨破彼之劲。 九曰坚骨封彼之下, 十曰内掠敌彼之里。 十一曰外格敌之外, 十二曰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地龙经卷四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经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 虎, 伸比腾龙; 行住无踪, 伸曲潜踪; 身坚似铁, 法密如龙; 翻猛虎豹, 转疾 (shun) (上隹下十)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 同;后攻用足,踵膝通攻;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倒若38 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原 跋此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初无可解。百年之后,南 溪子悟识参机,方知是仙传至宝,付于知已宗景房。学者用之,必须由内功入手 学练,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大略不过如此也。尚望同志者详注参 学是幸。 北平 宋约斋得于燕都,刘晓堂先生得于沈阳工部库中。跌打损伤验方河北完县孙禄堂老先生传 川大黄(醋炒)四两 自然铜(醋淬)一两 土(去头尾)一两 当归 一两 没药 骨碎补 乳香 龟板 一两 一两 一两 一两上药研为细末,瓷瓶收藏。 见血干掺,青肿烧酒调涂,努伤黄酒冲服一钱。 如法施治,神效不可殚述。叶氏太极拳式名称因为以前的套路,左右运动式子不平均,如揽雀尾、单鞭、海底针等等,只 有一边,诸如此类,式子较多。所以我有鉴于此,特为改编,以弥补其弊耳。 53 年 11 月 11 日时寓沪 大密39 1、无极(宇宙大观)2、太极起式(阴、阳、开、合)3、右左揽雀尾(颉⑥邸 挤、按)4、单鞭 5、提手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 膝拗步 10、右手挥琵琶 11、右左搂膝拗步 12、上步撇身锤 13、进步搬拦锤 14、 如封似闭 15、十字手 16、左揽雀尾(斜向)17、左右抱虎归山 18、斜单鞭 19、 肘底看锤(采、、肘、靠)20、左右倒撵猴 21、斜飞势 22、提手 23、白鹤亮 翅 24、左搂膝拗步 25、海底针 26、扇通臂 27、翻身撇身锤 28、上步搬拦锤 29、 右左揽雀尾 30、单鞭 31、d手 32、单鞭 33、高探马 34、右左分脚(刺脚)35、 转身蹬脚 36、左右搂膝拗步 37、进步栽锤 38、翻身白蛇吐信 39、上步搬拦锤 40、右蹬脚(正向)41、左右披身伏虎 42、右扇通臂 43、回身蹬脚 44、双风贯 耳 45、左蹬脚 46、转身蹬脚 47、上步搬拦锤 48、如封似闭 49、十字手 50、左 揽雀尾(斜向)51、左右抱虎归山 52、斜单鞭 53、野马分鬃 54、右左揽雀尾(斜 向)55、单鞭 56、玉女穿梭 57、右左揽雀尾 58、单鞭 59、d手 60、单鞭 61、 单鞭下势(反复)62、右左金鸡独立 63、倒撵猴 64、左斜飞势(反向)65、左 提手(反向)66、左白鹤亮翅 67、右搂膝拗步 68、右海底针 69、右扇通臂(反 向)70、左翻身撇身锤(反向)71、上步左搬拦锤(反向)72、左右揽雀尾(斜 向)73、右单鞭(反向)74、右d手(握拳)75、右单鞭(反向)76、右高探马 77、上步右穿掌(十字手)78、左十字腿 79、右搂膝指裆锤 80、左搂膝指裆锤 81、左右揽雀尾 82、右单鞭(反向)83、右单鞭下势(反向)84、上步左右七 星(折叠锤)85、退步跨虎 86、转身双摆莲 87、左弯弓射虎 88、右弯弓射雁 89、 退步搬拦锤 90、如封似闭 91、十字手 92、合太极。记奇遇李景林将军40 丁卯(1927 年)十一月某日,突来一不知姓名之客,持朱红色大名片访余, 顾视之,原是三年前形意、八卦、太极名家老前辈孙禄堂老伯所说精通武当剑术 之李芳辰(宸)将军。今得此机会,惊奇靡已。来使遂偕余至祁齐路(今岳阳路) 寓所拜见将军,一望而知是儒者风度之大将,无赳赳武夫气象。后观余练杨家太 极拳剑毕,叹曰: “不失武当真意,曩日在奉直各省所见者,夹有八卦、形意, 非纯粹之太极可比” 。回顾左右眷属及侍从者云: “尔辈不习此拳,难得余剑之真 传” 。言罢,随手取剑起舞,矫若神龙,变化莫测,清灵高雅,叹为观止。当即 恳求执弟子礼,果允所请,为余一生之大幸事。 时陈微明、陈志进诸友在沪办致柔拳社,约往学习,以资提倡。 查《宁波府志》及清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均未提及武当剑事,足见太极 拳、武当剑早已分传:习太极拳者不习武当剑;习武当剑者不习太极拳。今余曾 将拳剑两者兼而习之,一如原来不分散之面目,李老师之功也。爰作斯文,以期 不忘云尔。 一、 李老师武当剑系武当山第十三传陈世钧先生所授,先生皖北人,为袁世凯幕友。 二、 武当剑学习法:初习对剑分五路;次活步以十三势随意对击,但须剑不见剑;最后舞剑,行气似流云,极自然之妙。师云: “配琴舞之,更 有古雅之趣,不同凡俗,他剑焉能道此” 。 丁卯冬紫霞山人叶大密识于武当太极拳社研究太极拳问题在久字上1966 年 1 月 12 日(乙巳十二月十一日) 关于钻研太极拳的问题,杨澄甫老师曾对我说过: “研究太极拳能久则穷, 穷则变,变则化,化则通,通则头头是道” 。所以对一切事物,如要把它搞通,41 本来不易,真非有几十年不断的工夫不可,所谓“专家”是也。在“久”字前头 需要先有“恒”字,才能“久”字,在“恒”字前头需要有最大的决心,坚强(的) 毅力。遇到困难不向它低头,则要有高山向我低头,河水向我让路的革命精神才 可以谈谈我的推手体会 推手为锻炼太极拳中主要部分之一,如不得劲,不能从心所欲怎么办?照我 的经验说来,决不是专以动手动脚为原则的。归根结底,究竟如何,才可以算是 走上正确的大方向呢?假使方向不对头,会叫你枉费功夫吗?是的,干脆的说一 句很有可能。所以不能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提出问题,不然的话,就不能落实 了,因兹必须分析研究如下的几个问题,方可得到结论。 1、 身动手不动; 2、 脚动身不动; 3、 脚暗动步不动; 4、 脚运用联环形不停的动; 5、 发劲是接劲,接劲是发劲; 6、 发劲既不是手,又不是脚; 7、 要练成非收非放的基本功; 8、 能接得彼劲,彼自跌出; 9、 靠壁运气(墙壁、板壁、门都可以)自在无碍(此法是先师河北永年杨 澄甫老先生在沪时来我家亲自传授,师娘不知道,在他家是不会传我的,故我异 常感激,特志此以为纪念)在胸部画成一个横的无形无象的联环形(如∞字形) ; 10、根本的基础是建立在联环式的步法上去,方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 好方法。 .于沪42 太极拳散手行功练习法第一套 从行功式中选出五个散手法 名称 一、单按 二、横穿 三、双贯 四、联珠 架式 高架 高架 高架 高架 步法 正步靠步式。 七星步靠步式。 七星步大步不靠。 正步中等步大小,先左脚前,直 前进,后右脚前,直敖 五、双截 第二套 名称 一、正劈 架式 高架 步法 正步靠步式:左足前,右足向左足 靠实;右足前,左足向右足靠实。 二、双飞 高架 七星步靠步式:左足前,右足靠实; (左右斜飞)右 高架 正步靠步式。足前,左足靠实。 三、斜 高架 正步靠步式:左足前,右足靠实; 右足前,左足靠实。 四、直锤 高架 正步靠步式:左足前,右足靠实; 右足前,左足靠实。 五、双射(左右射虎式 ) 高架 七星步靠步式:左足前,右足向左足靠实;右足前,左足向右足靠实。 前后散手两套,十个式子;正步六个式子;七星步四个式子。 第三套 名称 一、双分(原野马分鬃,左右同) 二、双封(原如封似闭,左右同) 架式 高架 高架 步法 七星步跟步 七星步跟步43 三、双蹬(原蹬足,左右同)高架七星步跟步四、双采(原采法,为采、、肘、靠之一,左右同) 高架 七星步跟步 五、双靠(原靠法,为采、、肘、靠之一,左右同) 高架 七星步跟步 附注: 1、 2、 左手采时,右手放在左手腕处辅之;右手采时,左手放在右手腕处辅之。 靠法同大捋时的靠。浙江文成公阳叶大密时年八十岁,四字秘诀解敷:微贴敌身,听彼动静,以取先动之机。 盖:盖世无双,有威胁敌人之意,使敌如鼠见猫,不得动弹。 对:是敌我对待时能取得无意之意,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气吞山河,使敌时时在我掌握之中。 大密杨家太极拳精义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罄; 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闹海,尽性立命。 此系太极拳锻炼到最高最深的境界,也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决非庸俗、 粗浅、鲁莽、简单之辈可能梦想得到的。44 叶大密按语 .国际劳动节于沪时年八十岁推手的妙法一、 “后其身而身先”一般推手都是后其身而手先,因而使对方有机会可待, 有机可乘。此非上法,不能操不战而胜之故。 二、 “外其身而身存”这是忘物自然之境,Z身于度外,此时已达到周身松 净,使对方不知我而我独知人。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使彼跌出而无疑。 以上的两句,是我于
下午五时后在复兴公园西北部地区,离 批判宣传馆不远的人行道上, 对丁受三学生某某已学太极拳八九年之久推手时说 的。叶大密志推手法的应用推手法:太极拳的推手法变化最多,我现在根据本国针灸的理论,也可以应 用于推手上去。一切的真理总是一样的,今特写在下面,作为参考。 1、 随而 2、 济之,3、 谓之补;4、 迎而 5、 夺之,6、 谓之泻。7、 应用:逢虚必补,8、 逢实必泻。9、 平补平泻,10、 即顺圈一圈突然变 作倒圈一圈或两圈;或是从顺圈两圈突然变为倒圈一圈或两圈。所谓“变化莫测45 者”是也。练习太极拳和推手的几个问号来,不知其所始? 去,不知其所终? 有始有终手? 无始无终手?太极拳轻重浮沉分三类十二手名目1、 双轻上手,2、 双重病手,3、 双浮病手,4、 双沉上手;5、 半轻半 重平手,6、 半沉半浮病手,7、 偏轻偏重病手,8、 偏浮偏沉病手;9、 半轻 偏轻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式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