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艺术教育科研论文中运用质化研究方法 论文

  摘 要:从17世纪初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开始,教育研究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上。20世纪初,量化的、实验的科学方"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量化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结合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从17世纪初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开始,教育研究停留在定性研究的层面上。20世纪初,量化的、实验的科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自然学科,并逐渐向社会学科渗透。定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结合使用能够优势互补。 中国论文网 /9/view-5572207.htm  关键词:量化方法;质性方法;结合;建议   一、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一)量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在运用量化研究时,人们通常认为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价值观念问题,要保持价值中立,它依靠的是统计、测量和对变量因果关系的分析,是客观、正式、系统的研究过程。量化研究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策略。   量化研究强调研究情境是预先严格控制的实验情境,要排除先入为主的判断或价值取向;多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如抽样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去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用数字来阐释和证明假设;强调价值中立,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其目的在于探讨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多用演绎的方法,先提出假设并指出可能出现的结果,再用演绎法对假设理论进行检测。   (二)质化研究的涵义及特点   质化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质化研究要求研究者要深入教育情景中,揭示问题的本质。   质化研究注重深入研究的自然情景中,去获得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质化研究用描述的方法,用文字或者图片来呈现自己的观点。质化研究强调事实与价值的不可分,重过程而不重视结果,关注对研究对象的资料、阶段、要素等方面的考察,而结果往往是可以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形成或改变,质化研究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在收集尽可能多的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质化研究的结论,被称为"扎根理论",是深深根植于研究资料之中的。   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比较   (一)哲学根基不同   量化研究体现的是实证主义精神,而质化研究体现的是现象学、释义学和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意识。量化研究推崇逻辑实证主义,强调要以先前理论所推演的假设为基础,而后利用可靠的量化方法验证,获得可观察到的结果。   质化研究则是建立在现象解释主义基础之上。质化研究就是为了了解对象的行为及其原因和意义,它倾向于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某种现象以便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使用的意义系统中去理解某种特定的行为。研究者要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看世界,分析研究对象怎样建构了他或她的世界,通过彼此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对社会生活的共识。   (二)认识论基础不同   量化研究假定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客体关系,认为研究者可以置身于研究过程之外,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换言之,量化研究者把心理现象视为同物质世界具有同样性质的经验实体。但是,大部分质化研究的主张者反对主客两元论,强调"价值理性"的作用,认为知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是一种社会建构,任何一种知识都承载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价值中立"的知识。生活体验的主观性质使得客观、量化的方法失去了意义,只能采取理解和描述的方式进行把握。   (三)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关系不同   量化研究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通过保持研究人员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距离并进行外部控制的办法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而且用同样的方法在另外的环境中可以重复同样的研究并获得同样的结果。质化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对话关系,是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深入研究的实际情景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对话,获得对问题的理解。   (四)研究方法不同   量化研究多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如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质化研究则是人文诠释取向,质化研究包括人种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志、自然主义方法、现象学方法等以及这些方法中所包括的各种具体策略。如用田野工作、参与及观察、访谈、文本分析、历史分析、个案研究及叙事法等。   三、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的有机结合   定量研究范式与定性研究范式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而应该是互为补充,相互支持的。   (一)两种方法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两种研究结合的也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支持。首先是数学的发展。教育现在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这决定了教育的很多事实不能用明确的概念定义和量化。数学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方法以其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较强的说服力而具有许多其他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使教育研究者在大量的资料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克服传统的质化研究描述的缺陷和弊端,从而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现象的本质,精确地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势。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基础。在分析大量的教育数据时通过数学方法和模型进行演绎计算对教育现象的关系和变量进行分析,使量化研究更加科学化,便捷化。同时随着计算机处理质化资料的软件的研制和开发,计算机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将更加灵活和广泛,这必将使得教育研究日益朝向科学高效的目标迈进。   (二)两种研究有机结合的具体策略   1、在主体层面实现两者的结合   人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研究也应该以人为主体。教育研究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研究者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在我国,在这两个方面研究者的研究水平都不高。因此,有必要不断提高自身对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理论认识以及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掌握两种研究范式的各种具体的方法与技巧,做到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在主体层面的结合,这是提高我国教育研究水平的关键。   2、具体研究方法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匹配   教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教育存在分为事实存在和价值存在。事实存在关注的是教育在时间、空间、财物等外在具体方面的"存在",价值存在关注的是教育的意义、价值、教育内外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内在抽象方面的"存在"。一般说来,与教育的价值存在关联较强的应偏重采用定性研究,而与教育的事实存在关联较强的则适于采用量化研究。   3、在实践层面实现两者的结合   具体操作方面,首先通过定性分析去认识事物的性质、价值、关系,然后以此质性分析的结论为基础,把它作为量化分析需要加以证实的前提假设开展量化分析,找到客观数据,掌握决定事物的质的数量界限,弄清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证明假设的真伪。最后,应从这些数量和数量的关系中归纳揭示出更为深层的本质,并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和总结。遵循"质化-量化-质化"这样一个回归模式和规律,把量化和质化研究结合起来。首先是在哲学思辨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理论,然后由量化研究收集资料,验证理论,最后建立在这些数量的基础上再上升为更高层次的定性分析,才能对事物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真正的把握。这一过程将不断循环往复,直至对研究的教育问题能真正地、深刻地把握。   参考文献:   [1]张伟香.量化研究--一笔不可缺少的教研资源[J].教学研究,2008,(1).   [2]鲜兰.论教育研究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结合[J].教学研究,2008,(3).   [3]叶浩生.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9).   [4]吴慧,刘先进.教育量化研究"失效"的原因及其转化措施[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金利(1979-),女,重庆合川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河南城建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课程与教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教师运用质的方法优化教学行为的案例研究.pdf12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8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要根据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获得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在目前教学实践中理
念先行,行为滞后的现状,已经成为阻碍新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要想让课程改
革的理想成为现实,以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方法优化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势在必
行。调查及相关研究显示,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工作充满更多的未知因素,如何
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加逼近课改的
目标,通过研究来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是必经之路。来自实践层面的调查信
息表明,目前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特别需要方法的支持,而本研究提出教师学习
并运用质的方法是促使其优化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强调教师运用质的
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优化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让教育研究方法落地”
研究从调查入手,采用问卷的方式,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影响教
师教学行为的关键信息。同时,通过访谈了解目前教师研究中对质的方法运用的
现状,以把握现实起点。在此基础上,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式,从本区中小
学教师中挑选两类研究对象:即刚踏上讲台,尚缺乏实践经验的职初教师和教龄
在20年左右,课堂教学中已经“驾轻就熟”,但进一步发展面临瓶颈的熟手型教
师。同时兼顾教师意愿、学科、年段等因素,确定了5位教师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重点关注其运用质的方法优化教学行为的动态过程,是本研究的操作重点。
研究中通过网络在线联系、现场讨论、访谈、参与式观察、研究日志等方式
积累了5位教师运用质的方法优化教学行为的具体素材,尽管由于许多未预见的
因素,影响了个别教师的研究进程,但是,总体而言,在这些老师的配合下,本
研究还是获得了许多真实、鲜活的材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质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
下载积分:880
内容提示:质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0:43:1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质化方法在教科书研究中运用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反思
官方公共微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0:01: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PDF
官方公共微信近年来,我国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对此加以总结十分有意义。《研究》杂志作为国内理论的权威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我们以2002年《研究》杂志所发表的论文为例,并对之作一些描述性分析。&一、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2002年度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二十一世纪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1.“三个代表”和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002年度的《研究》充分反映了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如学者们在研究中谈到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指导改革和发展(张健,第8期),不断推进创新(毕诚等,第12期),使研究与实践与时俱进。还有研究者对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创新作出切实贡献(朱小蔓,第10期)。&2.社会转型中的定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前提。关于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劳凯声,第2期)。&3.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策研究开始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走向政策研究”、“走向政策分析”已成为学界的共识。2002年度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主要是集中在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论等相关问题。有学者提出决策者应该成为研究型决策者,而研究者应该成为政策型研究者(袁振国,第11期)。也有学者从政策价值的角度出发,试图构建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即从政策的价值选择、合法性、有效性等三个价值向度的视角具体研究政策的价值关系和价值问题(刘复兴,第4期)。&4.主体间性&2002年度《研究》学者们在对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了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解释学对的理解,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和德育予以了新的诠释和解析,并开始关注与交往、与理解、与生活的关系。在主体间性问题上,研究者开始关注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体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等问题,有关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进一步深化为不同主体间的共识,以及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等新的领域。&有学者从主体间性来重新理解,认为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郝文武,第3期)。在道德中,强调道德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共生性存在”是德育中的人学理念(鲁洁,第1期)。在与交往方面,主要是对现代在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强调师生交往的意义,并试图从交往视角重建现代交往模式。有的论文提出要用交往理论,用“对话”式对传统的实践形态——“独白”式进行改革(蔡春等,第2期)。有的论文提出师生交往对学校中的深层意义在于通过交往中的学习,使人成为人,使人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蒲蕊,第2期)。有的论文提出要通过对价值和交往语言环境的重建来改善和增进中的交往(吴全华,第9期)。在与理解方面,通过对道德面临的挑战和反思,提出德育的理解应回归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彼此理解,一起走进中“理解的王国”(王海燕,第5期)。&二、具体研究领域&1.素质、基础新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在素质的理论方面有两个明显的突破。一是提出了素质对生命发展的意义。认为素质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郭思乐,第3期);二是探讨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认为这是当代突出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前提性问题。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可以看作是由倾向性素质、控制性素质、效果性素质、身体素质等几个方面匹配而成的有机整体。由于创新活动是主体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实践是主体活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因此创新素质和实践素质可以从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得到合理的说明(陈佑清,第6期)。&在课程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原则,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一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是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钟启泉,第6期)。二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设计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何克抗,第4期)。三是探讨了“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提出二者由截然分开开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丁邦平等,第10期)。四是提出了“课程共有”的理念(胡东芳,第8期)。&在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教学论体系在新的教改和课改形势下所遭遇的冲击和挑战及未来走向,教学转型和基础课程改革的关系,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教学论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走向是建立开放的现代教学论体系,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论研究模式的转换,加强网络时代的教和学的研究的观点(魏新民等,第6期)。有的学者研究了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提出要走出已经或正在步入的“新制度课程”的误区(杨启亮,第6期)。有的论文提出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过程观,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叶澜,第5期),提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联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叶澜,第10期)。&2.平等和公平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平等和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也集中反映在2002年度《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热烈讨论。学者们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各个层面来进行探讨。具体包括从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平机制到义务领域的均衡发展再到高等的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从政策的层面探讨平等和公平问题,是一个新的视角。论文提出追求平等和公平是当代我国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政策仅仅具备平等与公平的理念远远不够,研究和建立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公平的关键和保障,政策和制度创新是领域实现公平的基本途径(刘复兴,第10期)。关于义务的均衡发展,有的学者提出了义务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认为实现均衡发展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程方平,第2期)。有的学者提出了促进基础发展的现实策略,建立规范的义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政府的财政拨款力度,强化督导评估,优化学校布局(周峰,第8期)。关于高等领域的平等和公平问题,研究者认为制度存在着妨碍公平因素,应通过制度的改革,推进高等机会均等的实现(刘晓瑜,第2期)。有的论文提出由于高等自身的制度问题而导致现实中的不公平,因此,高等公平有赖于高等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张应强等,第12期)。&3.“产业化”、“市场化”研究&对产业化和市场化有关问题的研究是2002年度《研究》的又一重要特色,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现在高等领域。由于高等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的变革,社会资金开始流入到高教领域,改变了大学原有的地位和性质,迫使人们重新认识高等的属性。学者们主要从观念、政策、制度、体制等层面进行了探讨。&在观念层面,指出的事业性抑或产业性,并不是的固有属性,而是对活动在某一历史阶段运行特征的规定,取决于人们对它是作为事业来运行有利还是作为产业来运行有利的主观判断(袁振国,第4期)。在制度层面,认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加入WTO的过程中,我国公办高等学校作为第一部门组织在政府体制中运作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丧失。解决公办学校存在的问题,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深刻的转型,比较可行的方向选择是转向第三部门领域(高新发,第10期)。在体制层面,关于我国普通高等投资体制改革,则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未来的改革将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刘亚荣,第8期)。在高等的拨款机制方面,提出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出型拨款机制的观点(王雪峰,第12期)。&4.教师专业化和教师转型&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的研究以前大多是局限在理论层面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探讨,2002年的《研究》则开始转向从实践层面对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怎样实施教师的问题的研究。在教师专业化方面,主要就隐性知识、文化传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隐性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学者提出了通过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张民选,第1期)。关于文化传统对教师专业化的作用,有学者提出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必须以我国文化传统中注重生命的独特品格为视角,挖掘文化传统中有助于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理因素,为阐释教师专业化的境界、动力与途径提供理论基础(舒志定,第12期)。此外,学者还对教师专业的内在改变和外在支持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卢乃桂等,第12期)。在教师方面,有论文认为校本教师培训在教师中具有重要及独特作用,进而对校本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研究(万福,第1期)。&三、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对《研究》2002年论文的统计分析显示,2002年《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增强;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具体研究方法有新的发展。&1.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增强&在2002年《研究》中,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正逐渐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研究者对真假问题的判断标准进行了探讨,反对过去乃至现在依然存在于研究领域中“假问题”的出现。有学者就以“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吴康宁,第11期)为题对之展开了研究;同时,学应以浓郁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根基跻身于人文社会科学之林(刘铁芳,第6期)。&二是问题研究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范式。这在2002年度《研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创新问题、与交往问题、教师培训问题、公平问题、义务经费问题、高等大众化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理论建设或实践中确确实实存在的“真问题”。而且,该年度有62.96%的论文属于应用性和发展性研究论文。对“问题”的真切把握,使研究充满生机与活力。&三是研究主体问题意识的增强进一步体现为政策意识的增强。研究者力求通过参与政策的制定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研究中,部分研究者已经或正努力成为“政策型研究者”(袁振国,第11期);而且,他们积极参与论证、决策,从而使出台的政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在2002年《研究》中,较为直接讨论有关政策问题的文章就有11篇,而2001年只有7篇,7篇中还有2篇分别是从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问题的。研究者政策意识的增强,其实质是增强了研究的实践性与服务性,为问题的解决服务。&2.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研究也遵循了这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他们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来研究问题,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理论论证更加全面、有力。具体表现为:一是从其他学科出发来论证问题。从这方面来研究问题的学者比较多,可以鲁洁教授从人学角度透视道德问题(第1期)为代表。二是借用某一理论来阐述问题,如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我国高等投资体制改革问题(刘亚荣,第8期)就可作为其代表。三是从不同的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如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高等转型问题(王华峰等,第9期);从本体论出发来研究教学发展史(张广君,第11期);或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教学解释方式问题(胡潇,第11期);等等。研究视角的多元化,这将使科学获得新的理论生长点,也是使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途径、手段与方法。&3.具体研究方法有新的发展&研究工作者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文献法、历史法、测验法等类似方法常被人们所采用。从2002年《研究》所载论文来看,这些传统研究方法的使用也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传统方法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发展。统计表明,在具体研究方法上,2002年度的《研究》还是有较大发展的。一是实验法与调查法为广大研究者所采用。据不完全统计,有近10篇左右的论文采用了实验法。实验法的运用可以程序探索教学的实验研究(毕晓白等,第3期)为代表;而使用调查法进行研究的论文至少有7篇,比如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肖文娥等,第10期);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侯靖方等,第1期)等。实验法与调查法较多地在研究中的运用,有助于研究的科学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定性方法的不足。二是有部分研究者采用个案法进行案例分析,使研究更有针对性。例如以珠海市第一职业中学为个案开展的题为“以科研为先导,做大做强职业学校”(詹红红,第4期)的研究。三是新的研究方法开始逐步被研究者所采用,如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方法等。行动研究法的运用,以“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刘尧,第7期)一文为典型代表;而有学者做的题为“主体间理解:道德方法论的一种思考”(王海燕,第5期)的研究则是运用质的研究方法的代表作。新的研究方法的采用,预示着研究将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中国报》日第4版 &&&&
《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
相关文章热门文章
& & & & & & & & &
热门教育综合
最新教育综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研论文格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