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请问大树下面好乘凉能练气功吗?有

想做好老师,你值得拥有!
想做好老师,你值得拥有!
评价一堂课的要素 1.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2.学习潜能的充分开发;&
3.实践过程的充分展开;& 4.有用信息的充分摄取;
5.发展需要的充分满足。那么怎么才能上好一节课,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在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且听慢慢道来:
课堂上,你想让你的语言“粘”住学生吗?想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吗?想让他们紧紧跟着你走,聚精会神听课,生怕漏过你说的每一句话吗?那么,请来点幽默吧,美国的保罗韦地博士曾根据收集到的9万封学生来信,概括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其中有一条就是具有幽默感,因为这样才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至于单调。
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陆谷孙教授提出,上一堂课至少要让学生大笑三次。他讲课妙语连珠,别具情趣。在复旦大学评选最杰出教授活动中,陆教授以最高票数雄居榜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英国学者鲍门也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铁。”
为什么中外教育家如此看中教师的幽默语言呢?
&教学幽默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是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幽默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优点,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幽默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一个有幽默感的人,能时时发现事情有趣的一面,并欣赏生活中轻松的一面,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风度和幽默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人,容易令人想去亲近,这样的人,使接近他的人也分享到轻松愉快的气氛,这样的人,更能增添人生的光彩。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故乡》一课,与学生进行一番对话。
钱:我先检查一下大家自渎课文后,有些东西是不是理解了。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尽可能不要看书。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
生:(小声说)偷看一下
钱:偷看一下说得好!(学生大笑)别笑,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呀!(学生大笑)很快在书上一眼扫过,就马上找到自己所需要找的词句,不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吗?不过要注意,考试的时候,可不能培养这种能力啊!
于是,一堂课就在学生的笑声中展开了。因为钱老师刚才的一番话,学生学习的劲头很足,不断有问题提出来。
有学生问:闰土为什么要把碗碟埋在灰堆里?
钱:闰土把碗碟埋在灰堆里,是谁说的?
生:杨二嫂
钱:那么,究竟是不是闰土埋的?
生:不是的
钱:为什么?说话要有根据
生:杨二嫂挖了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自以为很有功劳,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就是杨二嫂说谎的目的。
生:可能是“我”埋的,以便让闰土得到许多碗碟。
钱笑着说:哦,原来是这样啊!
生:如果是闰土埋的,杨二嫂怎么会知道?
钱:这里有个问题:闰土会偷东西吗?
钱:为什么?
生:书上说“母亲对我说,凡是搬不走的,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样润土可以明着去拿,根本不用偷埋。
钱:有道理!有说服力!我都被你说服了。我们解决问题,都应该到书中找根据。那么,是谁埋的呢?
生:杨二嫂
钱:为什么?要以文为证。这是法制社会,没有证据乱说话,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生大笑,说不知道是谁埋的。
钱:对,就是不知道。这个是“历史的悬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杨二嫂以这个理由拿走了狗气杀。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生:杨二嫂贪小便宜
钱:这个问题大家解决得真好。使我特别高兴。我曾经看到杂志上也议论过这个问题,结论是润土是绝不会偷埋的,理由呢,跟我们同学所说的完全一样,这位同学如果写了文章,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了嘛!
钱梦龙老师上课时课堂气氛始终是活跃的、积极的,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他善于使用教学幽默艺术,其实,钱老师完全可以一句话就把这堂课要讲的知识点说透:“杨二嫂举报了埋在灰堆里的碗碟后,就以此为借口,拿走了我家的狗气杀。这件事情,反映了杨二嫂爱贪小便宜的心理。”这样一来,老师到是省事情,学生也听得懂,但是,学生不能完全细化理解文章每句话的布局与安排,自然也就对这堂课的知识点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正是在钱老师的幽默中,学生一举两得:既享受到了快乐,又习得了知识和能力并且感受到了钱老师平易近人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
从这个教例中,我们也能找到,培养和提高幽默感的一些策略。
1.寻找喜剧素材
生活是一面广角镜,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会发现你曾经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学会变换视角,才能发掘和表现这些素材。
2.增加知识积累
多读些中外幽默小品、名人趣事、歇后语等;平时调动起自己所见所闻所读的一切材料,加以联系、比较、生发,如此一来,说不定在课堂上就能达到一语惊人的“幽默”效果。
3.乐观对待现实。
学会雍容大度,遇事不妨量大些,同时要乐观,只有当自己心胸开朗,才能让学生心胸开朗。
4.提高判断能力。
迅速捕捉事物的本质,并辅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才能奏效。
&&&&&&&&&&&&&&&
&&&&&&&&&&&&&&&
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因为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他们而言,枯燥无味,学起来没有兴趣,于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厌学情绪就产生了。而对于象棋、麻将、扑克等这些传统的游戏和电子、网络游戏这样的现代游戏,他们是那样迷恋,可以通宵达旦,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因为游戏是人类的天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游戏教学就是将特定的教学内容融于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变静态的教学为动态的教学,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江苏省吴江市中学的何新明老师讲解例题,待学生掌握差不多时,他突然从门外推进一个柜子,上面蒙了一层不太厚的纸。学生们立即瞪大了眼睛。
何老师说:这里每一个格子里都藏着一道题待你们来解答,如果谁能解出来,智慧女神就会给他发证书,并且领取一份精美的小礼品。
学生们的兴趣大增,跃跃欲试。
何老师让一名男生上来,男生对准一个格子一拳打去,纸破了,里面有张小纸条,上面写了一道题,何老师便当场展示了这张小纸条,然后让该男生解题。男生抓耳挠腮,下边的同学纷纷给他出主意。此时,所有同学都在设法解决这道题,何老师实际上已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最后,男生终于有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当他报出答案的时候,何老师便给了这个学生一份小礼物——一张价值不到一毛钱的明星卡片。一个个格子分别被打破,一道道题目也随之得到了解决,而学生们也十分愉快地获得了一些漂亮的小礼物。
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当例题讲解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们往往会说,现在请同学们把下面的几道题练习一下,然后便是刷刷地布置几道题,而学生习以为常地将老师布置的题目记录下来,便闷头解答,整个过程毫无情趣可言。何老师完全颠覆了我们这种平淡无奇的教学方式。以“每个小格子里面藏着一道题”“如果能解出来,智慧女神就会给他一份小礼品”为引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创造了一种活跃、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很快掌握并巩固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由此可见,游戏教学能使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能力。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如何开展游戏教学?
1.结合教学内容
游戏的设置必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课堂即生动活泼又能达到教学目的。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否则就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2.师生共同参与
&在游戏教学中,师生共同投入,彼此商议,相互交流,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教学内容
3.营造愉快氛围
&游戏教学要营造一中让学生感到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娱中尽情吸收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感到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4.形成良性竞争
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变成“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走向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
&&&&&&&&&&&&&
各位老师,你们还记得曾经看过的武侠小说或者侦探小说吗?一拿到手,就恨不得一口气看到尾,不肯释手,为什么会这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书中总是有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吸引读者把书看完。同理,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设置些悬念,让学生的思维跟着你走,而不是飞到别处去。
溧阳市戴埠中学汪德富老师教学《碳的几种单质》一节时,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带了一把玻璃刀,有哪位愿意借给我一支铅笔用用呢?”前排的一个同学立即将一支铅笔递给汪得富老师。“大家都知道玻璃刀非常锋利,只需轻轻一划,就能将一块玻璃一分为二,你们知道玻璃刀的刀口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台下的同学有的说是钢铁,有的说是一种特殊的材料。
&汪老师没有说出答案,接着问:“大家再看这支铅笔,你们知道铅笔芯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石墨”一个学生抢着回答。“对”“铅笔芯是用石墨做的,而玻璃刀的刀口则是用金刚石做的”“金刚石”学生们好奇地重复道。“对,是金刚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天然物质,而组成铅笔芯的石墨是最软的物质之一,它们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不会吧,如果是同一元素组成的话,性质也应该相差无几啊。可是为什么一个硬,而另一个那么软呢?”学生们一个个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看着汪老师,急着等她说出答案。“好,同学们想知道答案的话,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汪老师的课妙就妙在她特意设置了悬念,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种疑问,生出诸多好奇,无疑会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原因的思维要求,同时课堂上的悬念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愉快地将自己的思维投入到探究化学知识的情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年轻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悬念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但是凡事都是两面的。悬念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引导到将要讲授的课本知识中来,倘若学生对悬念本身的兴趣超过了课本知识,那么这样的悬念就成了真正的“悬念”了。
如何设置悬念?
1, 选择好时机
&在新课开始,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问,时时让教学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不减,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一堂课的小结中,设置一个悬念,就能使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探索,盼望听下节课。
2.悬念有答案
&制造悬念不是故弄玄虚,既不能频频使用,也不能悬而不解。在适当的时候应揭开悬念,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也使课堂前后内容相互照应。设置悬念要难易适当,使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设置悬念要联系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设置悬念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做主
传统教育下,试卷评讲课往往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老师根据已经判好的试卷,针对学生答卷的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后在课堂上有重点的对该套试卷进行讲评。这种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根据教师所讲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改,很多学生根本不去考虑,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让学生来评判试卷是个不错的办法。
福建晋江市南峰中学陈茜老师带着考完的试卷走上讲台,学生们的眼睛霎时间全投向那摞试卷,有的表情紧张,有的把头埋得很低,有的把脖子伸长想看到第一份试卷的分数,有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紧盯着试卷——看着学生们想知道分数的可爱劲,陈老师微笑着拿起一份试卷说:“这是你们前天考的试卷,我粗略地翻了一下,不算太理想!”
&学生的耳朵都竖起来了。陈老师看一眼尖子生王劲松,他正得意地看着老师。“王劲松,试卷未判。”
&& “啊!”王劲松眨巴眨巴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 “刘派,试卷未判,马可,试卷未判”。
&& “啊!”学生们的脸上写满了疑惑。
&陈老师微笑着说:“这次试卷都没有判,怎么,还紧张吗?”
学生们立刻都长出了一口气,却又不明白陈老师为何如此。
“同学们,知道这次试卷为什么没有判吗?”
学生们再次睁大了眼睛。
“这次我要把判卷的权利交给你们,让你们自己也当一回判卷老师。以前考试有同学说我偏心,判卷不公平,这次判卷的公平不公平,可就在你们了,你们判完后,我可是要审核的。”
学生们兴奋了,多年来一直是老师当裁判,这回也轮到我们当一回裁判了。
试卷随机分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手中拿的是别的同学的试卷。
之后,陈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第一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根据答案判卷。学生们都认真地判着自己手中的试卷,他们在庄严而神圣地行使一个判卷人的权利。
“你们手中的试卷是对的,请举手。”
“好,看来这道题的知识点同学们掌握的不错。对的给它加1分,错的扣1分。马可,你来解释一下,这道题为什么选A而不选其他选项。”
“我想,应该采用排除法来看这道题。从题中的条件“实数”看,排除B和D,因为B和D不是实数;再根据“正整数”这个条件,排除C,因为C是负整数,所以正确答案是A。”
“马可同学讲得非常好,排除法是我们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还是马可聪明,我当时咋就没有想到呢!”有几个同学抓耳挠腮。
陈老师继续说:“下面这道题可就存在难度了,它的正确答案是Ⅹ=8,你们手中的试卷是对的,请举手。”
举手寥寥无几。
“王劲松,你做对了吗吧,给同学们讲讲你对这道题的认识吧。”
王劲松很快就报出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则伸长了舌头:“真复杂,这么难!”
陈老师说:“对的加1分,错的扣1分”
马上有个胆大的孩子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道题太难了,不应当只值1分。”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也纷纷起哄:“对啊,对啊,前面那道题那么简单,还1分哩。至少算10分才是。”“算4分”
陈老师敲敲桌子说:“5分如何?不过,后面4道相对较简单的题,分数必须各减掉1分。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露出了笑容:“同意。”
“好,我们再往下判题!”
学生们兴趣大增,虽然明知自己考得并不理想,却个个精神抖擞。
&陈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想知道试卷分数,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走,当学生惊讶、疑惑时,突然抖了个“包袱”——让学生自己判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陈老师让学生自己剖析并解答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的问题由学生来解答,用学生的语言向其他学生传递学习中错误的分析和正确方法的讲解,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开拓了学生思路。
请老师们试着给学生搭建一个评卷的舞台吧,把评卷的权力交个学生,也就等于把课堂、把信任同时交给了学生,过去的独唱表演,变成今天的众星合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判和分析,这都是一个进步。
从上面的教例中我们得到下面几点启示:
1.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判试卷,如果单纯地把正确答案交给学生,学生只能在试卷上判对或判错,自然也不会太感兴趣。既然要让学生当主人翁,那么,就让他们做到底——把判分权也交给他们,你对他们信任,将会转变成他们的责任心。
2.教师把握全局。
让学生评判试卷,教师适时地把握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一味地在一个问题上,一个分值上争论不休,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让学生尽快回到学习和探究试卷中的试题上来。
3.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结果,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人人都喜欢被称赞,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表扬。
——(美国)林肯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善于表扬学生,他因多表扬,勤于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成为“乐学”即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有人统计,在《论语》中,有关孔子表扬学生的记载共有17处,批评学生的只有6处,他即使批评学生也言语友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表扬激励运用得好,有时很可能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年近百岁的周意盛曾经是哈佛大学哲学院研究生毕业。谈起当年的恩师蔡元培,不禁泪流满面。当年周意盛在北京大学读二年级的时候,蔡元培是他的政治老师,蔡元培先生是个笑面好人,本来单调乏味的政治课却被他调剂得如同他的笑容,本来枯燥难懂的政治题被他描绘得如同是你自己周围的生活。蔡元培先生从不批评学生,周意盛开始逐渐喜欢上政治课了。
蔡元培总是喜欢把一些同学比做课本上政治事件中的人物,或者名人,或者间谍之类,每每都会引起学生们的大笑。可周意盛却一直没有成为他故事中的主人公,心中对那些同学有些莫名的羡慕。
&在一次政治小测验中,周意盛考了全班第一,总结课上,蔡元培眯着眼睛,用他那经典的笑容看着周意盛,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第一次表扬了他——“这个周意盛真不简单,他是匹黑马呀!我们大家以后得对他刮目相看,照这样下去,黑马先生周意盛将来的厉害程度绝不在我之下啊!”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然,这种笑是善意的。周意盛当时相当激动,心砰砰地跳,脸也涨得通红。从那次表扬以后,周意盛的心里对学好政治产生了从未有过的自信,结果北大毕业的时候,周意盛的政治分数是所有功课中最高的,这之后,周意盛留洋,竟然选择了哈佛的哲学专业!他原先的理想是做个机械学家。
也许,在蔡元培的眼里,对周意盛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或许他早以忘了他曾经表扬过一个叫周意盛的学生,但他的学生却记住了,还因此改变了人生旅程的航行方向。
倘若蔡元培先生当初没有赏识学生的意识,不认为学生偶尔考了全班第一,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毕竟是一次小测验嘛,没准他是碰运气考了高分呢。因而在总结课上对此只字未提,周意盛也许就不是今天的哲学研究者的周意盛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高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老师在课堂上表扬学生要注意一下几点:
1.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
教师要在细微之处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爱因斯坦说: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也不激动,他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听这类话早就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兴高采烈。
2.表扬次数和范围要恰当。
如果表扬的范围过大,次数过多,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产生心理惰性,这样就会失去表扬的激励效应和教育力量。
3.对后进生要优先表扬。
如果在教学中根据后进生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基本达到要求,就及时地给予表扬,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更高的要求。
4.赞扬行动和品行而非个人。
比如学生经过努力,成绩提高了,就该赞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情。因为赞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表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
5.微笑也是赞扬
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灿烂的笑容,可能赢得学生的爱戴给学生心里留下持久的影响。
让学生们当一回演员,让他们亲自来演绎并体验课本上的知识,他们才会发现:知识距离现实并不遥远。&&&&&&&&&&&&&&&&&&&&&&&&&&&&
1992年,布什总统接见了一位优秀教师,他的突出事迹是:他穿戏服上课,学生对他的讲课,从有兴趣到喜爱,从喜爱到深刻记忆,从深刻记忆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一进教室,大家都兴高采烈,课程的重点、难点,在他手舞足蹈的表演中,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很快就讲深讲透彻了。有的疑点,几乎一语道破。学生们上课,好像看表演一样。下课后,学生们犹觉余兴未尽。可见表演在教学上的力量之大!
经典案例:
在新闻教学领域颇有名气的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仁圣最拿手的绝活就是根据讲课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来个即兴表演。
在学到“新闻发布会”一章时,刘仁圣先生讲解了举行发布会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说道:“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是在电视上看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来点新鲜的。根据课本上介绍的这个房地产公司的新品发布会,咱们来个课堂表演如何?先请三位同学上来、分别扮演主持人,公司总经理和法律顾问,其他同学就担当各大媒体的记者进行采方。谁愿意上来试试?”
于是群情盎然。经讨简单的竞争后,王乐同学成了发布会主持人,宋海同学扮演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黄蕾同学则扮演法律顾问。
在掌声中,发布会宣告开始了。
主持人一本正经:“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能够邀请到各位前来参加(天润地产2005年全国新品发布会),在此感谢大家对天润地产的关注和支持。”
(台下学生鼓掌)
主持人十分得意:“下面,请我们天润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宋海先生为大家介绍今年天润地产项目开发情况。”
宋海:“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2005年我们天润地产在B城和北京、天津地区都有很好的项目,今年是我们各个项目全部启动的一年。我们在这些城市一共有18个项目同时在开发。总的开工面积到下半年会达到160万平方米。”
一个学士站起来:“请问宋总,你们启动这么我产品,怎样来实现跨地域发展?”
接着又问:“请问你们的管理人才储备这块是怎么考虑的?”
台上的“宋总”风光满面:“请各大记者朋友提问的时候一个一个来,要不我就忙不过来了。我也就只好挑其中一个容易的问题回答了。”
台下一阵笑声。
“宋总”故作深沉地说道上“我们天润地产在北京、上海的人才储备已经超过10年了。我们天润地产在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做写字楼。所以在这个地区,我们的专业团队一直存在,我们现在也发展一些新的项目。团队的建设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宋总好。目前这样一种形势下,银行个人贷款收紧,国务院也出台了房地产8条意见。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天润地产将如何应对?”
赵总一时“语塞”,主持人急忙打圆场:“这个问题请我们的法律顾问来解答。”
黄蕾同学脸孔通红:“坏了,我不能当法律顾问,我对法律和金融可是一窍不通啊。”
台下一阵哄笑声。邓老师也不由笑了,并对台上的王乐示意:时间快到了。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天润地产2005全国新品发布会’今天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光临!
“啪——”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刘仁圣重新走上讲台:“好,几位同学表演的不错。但有几个细节还是没处理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们立马严肃起来,开始认真地听讲。
&&& 案例分析:
如果刘仁圣在课堂上先把什么叫新闻发布会介绍一遍,然后再说明举行发布会要注意的问题,同样可以说的有条有理,台下的学生也未必不会明白什么叫新闻发布会。但这样做,会是一种什么效果?
刘仁圣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表演。—方面可以借此检验并加深学生对刚刚所讲过的课堂知识理解的正确性、深刻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造的机会,一个发挥自我的机会。而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既增加了亲身体验,又能触发了灵感。
如果在即兴表演中遇到某个“突发间题”他们会联想到实际生活中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是不是也会碰到这种意外,那么如果自己是当事人,应该如何解决呢?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效果往往胜过他们“毫不知情”的被动听课。
因为有了课堂即兴表演的“热身”,学生们自然就对刘仁圣要讲的内容来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起来了,刘仁圣要做的就是趁势引导,深入分析新闻发布会要注意的问题。
在表演中,学生们特有的个性就会表现出来,有的学生个性活跃,喜欢独当一面;有的思维敏捷,喜欢提出各种难题;有的则比较好静,喜欢观察总结。
这对刘仁圣来说,则是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的一个好机会,有助于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表演的方式来活跃气氛,曾经有一位物理老师,在讲到“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时,他安排了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怎样利用人体演示波的形成与传播”。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浓厚兴趣,没过3分钟,6种方案就提了出来,他让学生再充分想,看还有没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不一会,方案达到了9种。为了增强学生对波的真切感受,他趁热打铁,立即组织学生现场进行现场表演。
可当时的场面却让人啼笑皆非:不少学生趁机捣乱,胡乱挥动手臂。有的甚至模仿电视中某位名演员的滑稽动作,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有的则觉得老师纯粹是小题大做,对老师的建议提不起兴趣来。
结果本来好好的课堂秩序顿时大乱,这位老师只好狠狠敲打桌子命令学生们安静下来,继续讲课,但学生们让刚才的表演一闹,心思大都跑飞了。
可见,如果不能有正确处理好课堂表演与课本的关系,就容易走人课堂表演的误区,让课堂表演主宰整个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了。
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的策略:
1.表演主题明确。
表演的主题目的要明确,千万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让原本严肃的课堂在一场闹剧中收场,切记课堂上的表演只是一个教学辅助工具:工具用得合适,能让你有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就成了缘木求鱼。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表演的过程中,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某些情节的思想自由,而不是在表演过程的秩序上的自由(也就是混乱)。对于表演中的一些混乱,可以明确地在表演前宣布一些纪律来避免。比如可以先把学生分组,通过扣除小组得分来让小组成员去约束那些“犯规”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一些善意的处罚来让他意识到自己没有组织性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当然最好的就是大力表扬那些组织得好、表演效果佳的小组来促动其形成良好的表演习惯。
3.对课堂表演进行总结。
表演一定要有结果,可以是品头论足性的总结,也可以适当进行物质奖励,总之无论怎么说都要给学生一个交代。
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人在创造中才能找到他的真正幸福。
&&&&&&&&&&&&&&&&&&&&&&&&
——(英国)阿诺德
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创造宣言》中早已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行知的话,换个说法,或者可以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人。
经典案例:
美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善于引导学生去“做”某个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东西,由此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理论知识,波士顿教会中学的物理老师麦迪·克罗克就是行中高手。
比如学习落体运动时,麦迪先生会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若干条同一种类的橡皮筋、一卷胶布、一段固定长度的铁丝、一个鸡蛋。然后设计一个装置,当从一楼坠落时,使得鸡蛋不至摔破。
麦迪指定某一天为比赛时间.根据鸡蛋的完好程度评选出优胜者。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小论文分析为什么鸡蛋没有摔破。
当讲到浮力时,麦迪则把全班学生分组,每个小组(4至5个学生)准备相同数量的旧报纸若干、油漆一桶、刷子一把、订书钉若干、订书器一个。根据所准备物品,制作一条纸船。
麦迪指定参赛日期、比赛在游泳池举行。比赛那天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参加。参赛选手可以是制作者,也可以是学校领导或老师。凡是坐在船上把船划到指足地点而不沉者获胜。
&之后,每个学生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再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设想一下:如果美国老师像中国老师一样,在课堂上先照搬理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云云,再辅以图示,习题,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好吧?但是他们的学生除了对“落体运动”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之外,还会有什么收获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须知,好习惯都是从最初开始的。正因为美国老师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创造这个概念才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美国学生的一生。
对中学生而言,物理并不是一门有趣的课,许多人甚至“提物色变”,毕竟太多的概念和公式让人发怵。可是在美国学生眼里会有这种感受吗?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老师的引导下,美国学生已经走出了概念和公式的束缚,而是把知识变为一个“产品”——一个自己动手创造的产品,通过产品的制作、试验或者说比赛,学生已经在不经意间将理论融会贯通到实践中。
&试想一下,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小船安全驶到对岸时,他会是多么高兴:“上帝保佑,我的船顺利进港!”接下来的小论文更是水到渠成的事。
&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卷面分数往往是最高的,甚至遥遥领先于欧美一些国家的学生,很为中国人争了一把面子。
可是,成绩归成绩,当我们的优等生们从象牙塔中走进了现实生活中之后,人们赫然发现:这些优等生,竟然大都是笨瓜!
转身看看那些似乎基础不太牢、也不如中国学生的欧美学生吧,这些洋鬼子们一旦走出校园,竟然那么如鱼得水!
而且,著名的诺贝奖获得者中,绝大多数都是洋鬼子!
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扼杀了学生们的创造力。
一个叫洪兰的华人,以前一直在美国教书,1990年他回到中国后,他的孩子也同时回国读小学。然而,麻烦便开始出现了:孩子插班去读小学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时,满堂红,全部不及格。
洪兰先生对此愤愤不平,认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老师。因为那张考卷的标准答案非常死板,完全不让孩子有想像的空间。
例如,自然的的考卷中有一道问题:蚯蚓喜欢生活在:(1)沙滩(2)大树下(3)菜园里(4)水沟中。标准答案为(3)菜园里,但事实上任何阴湿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蚯蚓。
&洪先生的儿子选了(2)大树下,因为他在美国的家的后院有棵水蜜桃树,每年夏天果实累累,常来不及吃就掉下来,在地上积起厚厚一层烂桃子,因此大树下真的有无数的蚯蚓在那里钻动。所以孩子很自然地就选了大树下。数学没及格的原因是他做除法的方式与大陆老师所教的确有一些不同,答案是对的,但是写余数的方式中国与美国的写法不一样老师全部给他半对,扣去一半的分数。
现在世界知识大约每7年翻一番。有资料表明,现代社会知识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没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队伍、没有一批为教育事业而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师、没有一群群具有很强创造欲望、创造能力的学生是不行的。
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在《创造性想像》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与其人民的发明创造能力和把这些发明转化为有用产品的能力紧密相关。”
美国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做法:
&& 1.启发式教学
美国中小学老师,根据每堂课要传授的基本内容,归纳出几个问题,用提问或讨论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学生哪怕是发表了错误的见解,也要热情引导,绝不批评、嘲讽,教师在讨论中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并作出总结,肯定学生的正确方面。小班授课,平均班额小学为24人,中学为25人。
2.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微观上,美国教师会鼓励学生善于抓住平时的“思想火花”,日积月累可以结出思维之硕果”;
中观上,美国教师在纵的方面加大学生思维前进的跨度与思考的空间,在横的方面加大联想的跨度,引导学生把不同的事物与所探索的问题联系起来;
宏观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给以一定的模糊度,让学生有大胆探索与预测的机会。
3.以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积极性。
教师总是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进步。
4.中、小学老师会结合动、植物课程的教学,将课堂搬到动物园、植物园去,以便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学活,拓宽知识面,从小培养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特长。
美国中小学教育主张课堂解决问题,不给学生布置过重的课外作业,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周末和假期,有的学生去从事体育锻炼;有的去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的去旅游,了解大自然;有的选修校内、外的提高课,超前或加深现有的学习;有的在老师指导下,从事教学实验或开展科学研究;有的在家玩电子游戏机或计算机等等,这样,学生的个人特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由选题,开展不同层次的实验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中,着力发现尖子学生,一旦发现特殊人才,就由老师个别指导,特殊培养。
美国学校普遍地实行学分制,大、中、小学除开设必修课外,还开设一系列选修课和选修实验。老师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基础和爱好,选学某些课程,使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大学的学分制,实际上也使学生有权选择老师,使老师感到竞争的压力。
不仅如此,每门课程教学结束时,学校还以问卷形式,让学生评价老师教学,这些措施,保证了大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科研,也必须认真备课、讲课,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是现实的一角,学生们往往可以从案例中窥见事物的全貌。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理查特曾经说过:“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知名国际法学教授李双元无论教授“什么是承揽合同”“怎样计算支付价款”,还是教授“如何进行合同担保”,都能将它们诠释的十分生动、有趣。
比如讲授“合同担保”一课时,李双元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完了有关要点时,话题突然一转,说:“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实例。
“日,江西省高安市人陈桂林和陈春生合伙收购一车生猪,请罗柳根运到福建晋江石狮市销售,卖得猪款59250元。返回时,陈桂林将猪款藏于货车卧铺底下,但未告之罗柳根。到家后,陈桂林发现车卧铺底下的猪款不见了,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认为证据不足,未予立案。三人经当地干部调解,签订了一份承担猪款损失的协议,协议约定:猪款丢失的责任,由陈桂林承担30000元,陈春生承担19250元,罗柳根承担10000元的损失。协议签订后,罗柳根反悔,认为自己不应该承担猪款丢失的责任,陈桂林遂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陈桂林将猪款藏放于被告罗柳根车上,但并未向被告告之此事,因而被告不负有保管猪款的义务,对猪款的丢失不负任何赔偿责任,故原、被告之间签订的协议显失公平,属无效协议,据此,法院遂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好了,请大家分析一下,法院是根据合同法第几条作出裁定的?”
&台下的学生立即琢磨刚才讲过的有关合同法条例,第几条呢?
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说:“这是根据合同法第54条规定,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 “回答正确,你为老百姓主持公道,老百姓会感谢你的。”李双元老师风趣的来了一句。
&闻听此言,台下笑声阵阵,“老师,再举一个例子吧。”“老师,可以举个复杂点的例子。”
“好,这个例子是有关空白合同的问题,同学们可要小心。毕业时找工作可不要和用人单位签‘空白合同’啊。”
在学生的笑声中,李双元老师开始了空白合同实例的讲解。
案例分析:
在许多学生眼里,法律就是那些背不完的“条条框框”,令人头疼,而那些概念识别起来也是相当的繁琐,加上有的老师不善于旁征博引来组织课堂语言,学生们“逃课”就成了家常便饭。
李双元老师充分挖掘最大的教育资源,将探究性学习、启发性学习推入课堂,使合同法课程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合同法的无限魅力。
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的挑战。
今天的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有什么用?在实际中如何运用?
枯燥的理论一旦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你想不让学生感兴趣都不行。
案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只要你愿意,当你面对着古今中外众多的精彩案例,你会发现你已经置身在了百花缤纷的花园。你为什么不采携些美丽的花朵送给学生,或者干脆就打开那扇紧锁的园门,把立在墙外苦苦等候花香的学生们引进花园呢?
案例教学的运用技巧。
1.结合具体理论条例,讲典型案例。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分组分析和讨论案例。
找一些疑难的有争议的案例,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而教师则参与点拨,起到指导作用。以此诱导学生对案例中涉及到的习题更深入一步思考,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案例演习。
教师向学生提供案例,或学生自己收集自编案例,然后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在课堂上演示,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主体换位。
通过案例演示,学生容易进入角色,可以模拟现实中的动作过程,课堂成了“实战”的战场,学生也通过“实战”轻松地掌握有关理论知识。
同时,在他们自编、收集案例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到学校资料室去收集资料有的学生找法律教研室的老师探讨问题,还有的利用课余时间去搞社会调查,去解决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身为教师的你,是否想过,如果你和学生互换一下角色;让你的学生走上讲台,让你的学生来当老师,会是怎样的另类效果呢?
北京使馆区内的德国外交人员子女学校的老师和乔尼先生很受学生欢迎。
因为学生人数少,乔尼·伍德鲁夫就成了一个全科老师,但无论他上哪堂课,都极受学生喜欢,因为乔尼总喜欢玩出点新意。
学习《海伦·凯勒的自传》的前一天,乔尼告诉学生们:“你们好好预习,我将要从你们中间随机挑取一个人,上台来替我讲解海伦·凯勒。”
上课时,乔尼先生的开场白是:“来自德国的各位英雄,各位勇士,你们有谁能代替我上告,来讲解这篇课文?谁上来,我就宣布谁是我们的英雄!上来吧,勇士们们!”
学生们忍不住哈哈大笑,气氛立即变得轻松无比。在众情沸腾之下迈克走上了讲台。
“小先生”迈克对这篇课文作了一个的简单概述后,突然话题一转:“作为健康的人,我们可以看、可以听、可以走、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可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却享受不到这一切。作为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残疾人,她却写出了令健康的人都动容的十几部著作,学会了五种语言!她是用怎样的一种毅力,去面对生活呢?下面,我将就请一位同学扮成盲人,走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名字,体验一下海伦写作的艰难。”
台下的托马斯自告奋勇,闭着眼晴跌跬撞撞地走到黑扳前。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应迈克要求,托马斯面对全班同学谈了自己刚才的感受:“真难啊,什么也看不到,全凭感觉,平时以为闭着眼也可以写自己的名字,可真正写起来却觉得稂费劲。刚才摸黑上讲台时,我还差点摔倒,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很恐惧:如果我今天闭着眼睛回家,那我……”
台下的学生一阵沉默,看得出来,大家已经被这位同学的话感染了。
乔尼先生回忆当初自己坐在台下时的感受:“我自己备课时还没想到过用这个办法来让学生体会海伦·凯勒写作的艰难呢,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接近下课了。
乔尼先生站了起来:“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下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敲响了。现在,请‘小先生’迈克做个总结吧。”
迈克舔了舔嘴唇,略一沉吟,便说道:“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看一下海伦的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会让我们思考更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正常人总是会忽视那些在海伦眼里永远都实现不了的小小愿望呢?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过得很一般、很不幸呢?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们拥有,所以才不知道珍惜。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幸福!”
“啪——”,不知是哪个学生带头,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乔尼先生笑着点点头,“说的好!真看不出来,迈克竟然是个临场发挥的天才!好,感谢迈克的精彩教艺,也感谢托马斯的配合。今天,我有了一个重大发现——我们的迈克将来一定会成为人类史上最杰出的教师,成会教师中的英雄!请大家再次鼓掌,用掌声支持迈克!”
教龄一长,老师们讲课就往往会有一种心理模式,按他特有的固定套路走,时间一长,学生难免有一种厌倦感,这也就不难理解学生们为什么会对一些老师的课有抵触情绪了。
乔尼先生让学生自己讲课,其用意或许正是在于改善上述问题。
对台下的学生们来说,数十年如一日,习惯了高高在上的老师,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同班同学,突然有一天,老师不在上面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的同学,单就视觉效果而言,就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冲击感。
对学生而言,存有一种“为人师”的新鲜感,好奇感,责任感,而对老师来说,也会另有一拴独特的感受!
当然,乔尼先生把讲台“让”给学生并不是说他就无事可干了,这其中的指导、建议和及时引导是少不了的。
说白了.乔尼先生犹如导演,舞台上真正的乞角仍然是乔尼先生,只不过是由台前转到了幕后而已。
让学生讲课要注意一下几点: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选择学生讲课内容,应本着内容浅显易讲,易理解掌握,训练强度不大等原则。
2.确定上讲台的学生。
确定方法为,学生自愿报名,或教师指定讲课的学生。
3.指导学生备课
(1)要指导学生备课,教师应首先备好课,教师要对该课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解决重点的关键、知识点,教具的使用等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写出教案。
(2)按照规范的备课要求韭导学生备课、写教案,
4.配合“小先生”上课。
教师做好课前准备,组织好教学之舌,学生走上讲台开始讲课起,教师应做好下述几项工作
(1)认真听“小先生”讲课,发现并有及时记录讲课中出现的纰漏和误教。
(2)记录“小先生”提出问题及学生解答情况。
(3)根据记录情况和本课时教学要求。在学生讲完课后,由教师查漏补缺到误,进一步深化知识。
(4)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训练。
5.及时进行总结。
“小先生”讲课完毕,要要据“小先生”所教内容,给予“小先生”以正确评价,并对教学内容给予纠错、补漏、点拨、释疑,最终让全体学生不要带着疑问下课。
分 组 讨 论
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说过:“上课是什么东西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叶先生说的讨论也就是课堂小组讨论。
经典案例:
有一次,傅彩虹老师看着学生交上来的英语小作文.挖了摇头。除了几个学生的作文写得不错,大部分学生作文里的语法错误百出。
怎么办?傅彩虹想:如何让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呢?
快下课时,她说:“同学们,下周三的英语课我们开始学习新课‘Polltion’。从今天开始,大家放学后可以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找点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不要找那种特别专业的,最好是科普类的。下周三课上我们要用这些资料。”
周三到了。学习完新词,讲解完课文后,傅彩虹拿出事先准备的环境污染图片,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十个小组,每组五个人,进行小组讨论,十个小组长的名单是……”
她把任命小组长的名单念了一遍,“大家如果对名单有意见、可以提出来。”
名单上的十个学生都属于英语学习上的佼佼者,且口语良好,大多数学生没有异议。
“好,现在开始分组,我把要讨论的问题放到投影屏上,每个小组选择两到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15分钟。但是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小组讨论问题时必须用英语对答,如果哪位同学想说某一个句子又不会用英语表达,组长可以提示他,如果还有疑问,就举手提问,我来指点一下。下面开始讨论。”
全班同学分组完毕,各小组落座后,根据已有的资料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傅彩虹开始巡视。这时她听到A组的一个男生问小组长:“我想说‘许多人没有环保意识’,应该怎么说?”
“你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因为没有环保意识也就是没有意识到环境污染这个问题,生活中许多人总以为自己身边干净就行,而从来不考虑大环境。”
“可我说的是意识啊?”他回头问傅彩虹,傅彩虹笑着点点头;“没错,你们组长说得对,可以换一种说法。”
不时有学生举手提问,傅彩虹也及时给予解答,环视教室,几个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全然忘了傅彩虹规定的时间是15分钟。
见此景,傅彩虹赞许地点点头,看了看表,说:“同学们,时间到了,停止讨论。现在请各小组提出你们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老师,我们刚才讨论的是如何解决噪声污染的问题,我们小组认为……”
一时间,几个小组争先恐后,纷纷向傅彩虹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傅彩虹有点应挂不暇。
“同学们,这些问题留到下节课集中解答,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就不能一一解答了。另外,今天的作业就是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话题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来,有问题吗?”
“没问题!”
课后,绝女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这篇特殊的英语小作文。
而课堂上的小组则在课后自发组织起来,成了学习小组,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
案例分析:
傅彩虹在课堂上开展了分组讨论,让学生将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安排分组讨论,易于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互助学习的氛围。因为同样是写英语小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下手快,而基础差的则比较拙于下笔了。通过分组讨论,可以让思维快的学生带动思维慢的学生。在对话中互相取长补短。而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最直接的效果则是让学生面对英语小作文时不再犯难,也免除了中国式英语句子的笑话。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的要点:
1.小组讨论要求分组恰当。
分组时要各小组在学习水平上要大致均衡,男女混编,在这个基础上采取自愿为主、适当调整的方法、避免互排斥者同组。小组人数控制以五人最为适宜。小组组长最好是本学科学习较好、乐于助人、有威信者,一般由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小组座位也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安排,比如前后双人桌,六人小组时可移动课桌组合成马蹄形状等。
2,小组讨论要求方式多样、中心突出。
方式多样是小组讨论具有吸引力和适应性的重要前提。首先,按讨论的内容、采用讨论方式;其次,根据内容需要采用发言方式;再次科学编制小组。小组讨论准备工作必须围绕教学中心进行;发动阶段一定要使学生明确小组讨论中心,自觉作好讨论准备,引导过程重点在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不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与精力;评的重点在看有没有完成中心任务;同时,小组的形式确定亦要根据中心任务而定。
3.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位置。
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首先是巡视、倾听,然后有目的、有重点地参与到需要帮扶的小组中去,以便在随后的小组汇报中有针对地进行指导点拨。
4.评价小组学习效果。
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同时,应培养起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比如:小组讨论评比表等,从而激励他们参与讨部件编码的积极性。
&&&&&&&&&&&&&&&&&&
十一& 改变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德国)马克思
想像一下,你天天上下班经过的那条泥泞小路,突然有一天被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取代了,或者说,你每天上下班必经的那条大马路,突然换成了一条开阔鲜花的曲径。当时的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高兴?激动?总之是别有一番滋味。可见,周围环境对人的心情的影响该是多么的大。
&&淅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宁海实验学校刘永宽老师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时,因所教内容枯燥,一些学生开始昏昏欲睡。刘永宽立即停止讲课,提议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把课桌椅重新摆放一下,大家围成一圈听课,如何?”
台下的学生不知他葫芦里要卖什么药,还以为是要做什么游戏呢,于是立刻动手摆弄桌椅,两分钟后。一个“圆桌会议室”就出现在学生面前。
刘永宽站在圆圈中,就像电视上的主持人一样,一本正经地扫视着四周的学生,而学生们也笑嘻嘻地盯着圈内的老师。
“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大家看,如果我把这个纸袋和这个小钢球同时往下扔,你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钢球先落地呗!”、“钢球落得快!”周围的学生七嘴八舌,甚至一些平时很少举手的学生也满面生辉地看着刘永宽。
刘永宽对这种气氛十分满意:“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但是,我现在要变一个魔术,结果与你们想像中的是不一样的。我之所以让你们围成一圈,就是便于你们更仔细地盯着我,如能看破并指出我魔术中的花招和漏洞者,必将重奖。”
刘永宽将手举高,纸球和钢球同时从手中跌落,且几乎同时落地。
学生们七嘴八舌起来:“呀,真奇怪。”“可我明明没有看到老师施什么法子嘛。”
刘永宽笑道:“想知道原因?那就请听我详细分解。”
学生们顿时竖起了耳朵。
为了调动起学生们对课堂的兴趣,刘永宽经常性地改变课桌的排列顺序,如排成圆形,或让学生背朝黑板,或两人一组,或一人一桌等。在口语交际课的时候,刘永宽曾经尝试把课桌摆成相对的两大组,形成辩论的激烈场面,便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小组内的凝聚力。
刘永宽信奉“课桌的摆放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随时更换,随时给学生新的感觉。只要学生喜欢,我的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
课例分析:
刘永宽改变课桌的摆放,这个小动作看似简单,但却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和氯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听讲,也便于老师组织教学。
改变课桌椅摆放,使得教室的空间环境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要求;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的所有感官,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气。它彻底打破了传统僵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张扬了富有个性和充满活力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了刘永宽独特的教学手段。
改变课堂教学环境的参考要点:
1.改变桌椅排列形式。
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课椅随意组成马蹄型、对称型、品字型等,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改变教室的光线和通风状况。
3.改变教室空间和色彩。
用低矮的小隔断改变教室空间,用盆栽的装饰花木等美化教室,同时调节教室色彩。
4.改变老师的办公地点。
在教室内开辟教师办公角,把办公桌搬进教室,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但前提是:教室里有足够的空间。
&&&&&&&&&&&&&&&&&&&&&&&&&&&&&&
故事中蕴含的问题和哲理往往比书本上的理论更吸引人。心理学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学的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而在大学当中这个比例也高于60%。有经验的老师,很善于在讲课过程中穿插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生一旦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追根究底的念头,就会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出奇的好。
经典案例:
江西省新余市姚圩中学龚正清教师讲到元素“铍”时,他说:“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还记不记得里边的那个女儿国呢?”
“记得。”台下的学生兴趣盎然。没想到这小老头居然对“女儿国”感兴趣了?他想说明什么问题?这个故事和化学有什么关系?
“《西游记》里唐僧一行西去取经路过女儿国,那个国家只有女的没有男的的,对吗?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不过,现实中还确实有一种化学元素,会影响人们生儿育女。”
学生们一听更加奇怪,不会吧,居然能影响人们生儿育女?这量什么元素?
于是,台下的学生争先发问:
“是什么?”
“老师,快告诉我们吧!”
台上的龚先生呵呵笑着,慢条斯理地说:“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曾经,在广东一个山区的村寨里,前数年连续出生的尽是女孩,人们急了,照这样下去,这个地区岂不会变成女儿国了吗?
于是村民们开始想办法,有的去求神拜佛,拜了这个观音敬那个佛爷,却不见一点效果。有的去寻医问药,却找不到能治这种怪病的药方。
有位风水先生便说:‘很早以前不是有地质队来开采吗?他们在后龙山寻矿,把龙脉破坏了,这是坏了风水的报应啊!’
于是,迷信的村民,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原来在他们山里探过矿的地质队,闹着要他们赔‘风水’。
地质队队长一听,不可能的事啊?为了‘洗脱罪名’,他带领队员们又回到了这个山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终于提到了原因。
原来地质队在探矿的时候,钻机把地下含铍的泉水引了出来,扩散了铍的污染,使饮用水的铍含量大为提高,长时间饮用这种水,而导致生女而不生男。经过治理,情况得到了好转,在‘女儿国’里又出生男孩了。”
故事讲完了,学生们还在回味着这个有趣的故事。龚先生话题一转:“现在我们开始介绍铍的基本性质,然后大家再结合故事分析一下铍的性质。”于是,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台下的学生又开始了对铍的“声讨”。
案例分析:
在学生眼里,化学课总是和那些反应过程、实验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即使有故事,大多也是关于某某化学家于某一年发现某某物质的经历,就是这些一笔带过的经历也要和课后的问答题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而实际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没有规定一定要我们的化学老师变成“故事高手”,就象案例中的老师,他完全可以略而不讲,只要说一声:“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元素——铍,先介绍一下它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来做几个练习题,看看铍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妥,完全符合为师者传道的职责。可是这样一来。学生们对铍的性质的印象能保留多久呢?
案例中的老师,将化学问题隐含于化学故事中,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又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穿插故事要注意的几点:
1.在课堂上穿插故事的时机。
教无定法,是在课堂伊始,课堂中,还是课堂结尾引入故事呢?
如果在一堂课开始能恰到好处地用故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统,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如果你在讲课中间穿插某个故事,则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某些已经分神的学生回到课堂上来。
如果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导入一个故事、则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给他们一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印象,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夫尽”的效果,借此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使此课的“尾”成为彼课的“头”。
2.结合课本理论,用故事来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课程,比如哲学文件类课程,它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具有高度根据性的理性认识。而学生的认识总是丛对具体、生动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开始的。
这时,如果在课堂上运用故事进行教学,往往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原理、从而使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3.故事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有的时候,因为一个小故事可能带出故事中某个人物的更多故事,而正在兴头上的学生可能会追根究底,这个时候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内容上来。切不可一时兴起,就“故事”而论事,结果一堂课成了“名副其实”的故事课,那样就违背了故事教学的初衷。
4.积累故事素材。
课本虽然是有形的是无穷无尽的。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信手拈来"的故事,你必须在台下多做准备,比如平时有意识的把从课外书、报纸上阅读到的小故事制成文摘卡片、剪报等;也可以通过调查,走访等途径获取和挖掘身边的信息来编成生活小故事,这样你才有足够的素材去应对课堂教学。
&&&&&&&&&&&&&&&&&&&&&&&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寻者。&&&&&&&&&&&&&&&&&&&&&&&&&&&&&&&&&&&&&&&&&&&&&&&&&&&&&&&&&&&&&&&&&&&&&&&&&&
——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的教育科学博士赞科夫指出: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目标,拟订行动计划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们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务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
因此,老师不能做“教匠”,只教知识,还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学生也不是做题的“匠”,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而应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身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
&&& 经典案例:
1998年年底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的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教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掌声雷动。
可是5位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却出乎意料地反问:这堂课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而且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外国同行又说,他们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习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随后,这5位美国客人又给接待者讲述如下了的事例:
芝加哥大学建于1890年,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综合性私立大学。莱思·艾斯奎斯是这里最著名的教授之一,&
他认为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看重过程,尤其是学生学习中独特的思维过程。
&在莱恩教授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来自中国的高才生。他们的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练习前认真背笔记。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莱恩教授讲了6点,他们绝不会写5点半,保证将所讲过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
在中国这样的课堂练习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莱恩教授这里最多只能得个B等,通常只得C等。而一些其他国家的学生只答了1点、2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对于这样的练习莱恩教授却让他们得了A等。
起初,有些中国学生表示不理解,当堂询问他:“我们6点都答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1点、2点,却得A等?”
莱思老师的回答也值得回味的:“你答了6点不错,可是这6点我都已经讲过了呀!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了6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6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6种方法。他们只讲了1点或2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所讲过的6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
案例分析: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善,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从这5位美国客人的眼睛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无一不是为了实现“教”的意图,体现的是“程序教学”的思想。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课堂启发和引导的全部问题,都是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教学问题线性相连,问题环环相扣。问题答案明确唯评价的主体足教师。
而在倡导珍视学生个体感知的今天,企图用一个标准化的答案去“引导”或“规范”学生千差万别的学习体验也是错误。
&德国的物理学家劳厄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现代教育关注可持续学力的形成,单纯传承接受、知识灌输,最美好的结局也只是生产复制品。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的方法:
1.让学生有探索的心理空间.
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已经成为许多老师的共识。的确如此,课堂上,老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在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服务者和促进者,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敢于针对教学内容,针对课外阅读,针对社会生活,针对老师和同学的观点等提出质疑,敢于挑战老师,挑战权威。
2.让学生拥有探索的知识空间。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指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资料,平时积累资料,课上随时拥有资料,并且鼓励学生学会如何从书刊、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专家、家长那里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进一种开放、综合的探索视野,把他们的目光从狭小的教科书中引出来,投向更广阔的知识的海洋,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3.让学生拥有探索的思维空间。
问题的思维过程比答案更有价值。为了让学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获取最丰富的
体验和最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我们都应该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课堂上,老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能有时间从容地想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有一点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们自己在读书中领悟到的见解,鼓励他们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4.让学生拥有探索的活动空间。
探索性学习应该提倡在实践中学习,老师应该放手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身去体验各种活动,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们应该为学生打开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
十四& 精巧地布置作业
曾经有媒体报道说,做作业成了一些学生的苦差事,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对付家长的责问,也为了向老师交差:一些学生想出了名目众多的招式,除了“抄”外,还出现了出钱雇用别人代“做”作业的怪事,甚至连互联网都成了他们最好的“帮手”。的确,很多学生都对老师布置的“题海”式作业头痛不已。背诵N个单词和N篇课文,完成N道代数题,摘抄N本文章——为了这些作业,在灯下奋战到子夜一点才收工的“壮举”也并不稀罕。
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只能是初步理解,其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这就需要适量的作业来弥补这个缺陷,促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加深理解以至融会贯通,并在运用知识和复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其次,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形成。这一来,教师布置作业与学生追求轻松,似乎就成了一对矛盾。其实,并非如此。作为教师,只要你掌握了布置作业的方法,你完全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经典案例:
美国弗吉尼亚州奥尔巴尼市小学的自然科学课老师玛丽斯太太给学生布置了当天的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月球,请你回家以《月亮传说》写一篇科幻作文。”
学生们立马兴奋起来。而同一天,担任奥尔巴尼市小学数学课的老师约翰先生则对学生们说道:“今天,我们的任务将会十分有趣。假设二十年后,你们已经大学毕业并且有了一份工作,大家想想,那时候,你们的月薪会是多少呢?所以,我们今天的题目就是:《二十年后的我》。大家要通过资料计算自己的月薪,并且要算出应该交纳税金和有关信用卡的算法,还要计算买房、买车的花销以及因为各种意外事件所导致的花费。”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群情踊跃。
美国中小学教育,主张课堂解决问题,很少布置课外家庭作业,即使有,也是十分综合性的、有趣的作业。
案例分析:
美国老师的布置的课外作业,绝不是套套公式或按例题依葫芦画瓢就能完成,只有融会贯通地掌握书本知识后,经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完成课外作业。这样的教学方法,严格地培训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学得知识、运用已得知识;对社会有了更多地了解和认知;而且提高了研究能力。
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应由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来决定。我们老师似乎不太懂这个道理。在水已溢出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往里边注水。
完全照搬大洋彼岸同行的做法也不是可取的,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试着布置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让学生倍感兴趣的作业。
有效布置作业的招式:
1.选择好布置作业的时间。
教师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布置作业,并确信作业是与所教内容吻合的。当课堂内容是完成作业最合适的背景知识时,这是布置家庭作业最恰当的时候。
2.作业清楚而具体。
最好是以书面的形式。较少的作业可以写在黑板上。在黑板上专门留出一个固定位置把作业写在上面。较多的作业可以用复印的方法。
3.作业要少而精。
应当尽量留那些概括性强,覆盖面广的作业,减少重复性内容。
4.确信学生知道怎样去完成作业。
每个学生都准确地知道怎样来做作业。比如,如果作业是阅读参考书目.那么教师就应该对于看什么、怎样看提出建议。有必要,演示给他们看是怎样做的。
5.作业要有层次性。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不同内容和难度的作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不然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
6.作业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技能的机会。
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作业才是真正有用的作业。只有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实践性强的作业,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索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努力寻找机会,通过做作业,让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气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