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学翻跟斗怎么练容易么?需要什么要求么

“翻跟斗亲亲”有风险 模仿还需谨慎_国内_新闻_CUTV深圳台 - 在线wap浏览器
“翻跟斗亲亲”有风险 模仿还需谨慎_国内_新闻_CUTV深圳台
“翻跟斗亲亲”有风险 模仿还需谨慎_国内_新闻_CUTV深圳台
当前位置:> > > “翻跟斗亲亲”有风险 模仿还需谨慎
“翻跟斗亲亲”有风险 模仿还需谨慎
“翻跟斗亲亲”有风险 模仿还需谨慎
日 19:33来源:中国时刻
“翻跟斗”可能大家都知道,可它成了一种接吻的新玩法您就觉得有点奇怪了吧。近日网络上就开始流行起“翻跟斗亲亲”的模仿热潮,一起来看看。
&翻跟斗亲亲&最早是在情侣间做这个动作,结束动作是接吻。这个动作要两人配合,两人面对面站立,被翻的一方将头埋在对方的大腿中间,然后一人将另外一人翻转过来面对面。很多情侣做该动作都成功后,许多男女同学之间也开始玩这个游戏,并纷纷把动态图发上网。而这股热潮也吹进许多家庭,很多家庭成员也模仿&翻跟斗亲亲&,甚至还要两位警察也玩起了&翻跟斗亲亲&,动作很利落,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
不过也有悲催的,有网友就称自己翻跟斗没成功,栽到地上磕出了大包,还告诫大家&不作死就不会死&。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位中学生因为动作没做到位,误伤颈椎,都进医院了,还戴着医用护颈套在治疗。
有健身教练就表示,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难度挺高,被翻的人上半身需要在空中做180度旋转,下半身要做360度旋转,体操运动员和杂技演员可以轻松完成,但对普通人来说,协调得不好,可能造成严重伤害。该教练表示,这个动作需要极强的臂力、腕力、腰腹及背部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否则极有可能伤及颈椎、腰椎和头部,手部动作没有衔接上,翻的人会被踹得鼻青脸肿,被翻的人可能撞至昏迷。有骨科脊柱专科医生则表示,该动作如果非专业人士做,把握不好,手很容易滑脱,翻跟斗的人不慎头直接撞地,容易造成肌肉损伤和颈椎骨折等,因此建议非专业人士不要模仿!看来&翻跟斗亲亲&有风险,各位小伙伴模仿还需谨慎啊!
DV生活频道 漾新闻深圳报道
人气:1272
人气:5999
人气:4468
人气:4037
人气:2549
人气:2132
人气:1272
人气:1101
据英国《镜报》8月11日报道,近日,两只波斯猫的瞪眼照被主人上传到Instagram上,引发
24小时视频排行学会这几招你也能当“小彩旗”:比翻跟头简单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
  旋转中动作要点&
  1 双臂与身体呈45度角
  从春晚的画面可以看到,小彩旗的双臂微张,随着旋转轻微抬起,这是否也有什么玄机?
  据悉,旋转是否产生感,与手臂的长度无关,与手臂和身体的角度有关。
  “小彩旗在旋转时双臂都呈打开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她保持身体平衡。”潘雪源建议,旋转时打开的双臂与身体呈45度角,既能产生离心力保持身体平衡,也能达到省力的作用,之后形成了惯性,自然地随身体摆起。
  2 头部上仰
  “这种技巧可以说是避免舞者眩晕最好的方法。”该专家认为,小彩旗的头微微向上抬起,到最后甚至仰望,除了美感也是为了保持头、脚尽量保持在一条线上,保持重心。
  3 穿伞裙 减少阻力
  伞状的裙子从上到下由窄变宽,在旋转的过程中形成了旋转的罩子,由于惯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助力,减少阻力。
  冯氏春晚早已落幕,但话题依旧不断。7日,记者在央视网进行的2014“春晚我最喜爱的明星”的网络调查榜单上发现,在春晚中连续4小时不停旋转的小彩旗,票数高达9364万票,超过了所有明星。不仅如此,有业内人士直言,小彩旗的商演价格上涨至少一倍。
  靠连转4小时,小彩旗收获颇丰。那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到底晕不晕?昨日,扬子晚报记者请教了相关专家,发现这其实并不算特异功能,只要学会8招,让你也能成为小彩旗。
  扬子晚报记者 孔小平 马燕
  小彩旗转1万多圈&
  换成你呢?&
  小彩旗在春晚转了多少圈?果壳网计算,按平均0.76秒转一圈算,她一共转了19000圈!我们自然不敢挑战,但如果是普通人,能转多少圈呢?
  舞蹈老师:不快的话,能转50圈以上&
  浩沙健身中国区舞蹈类课程训导师陈蓓今年28岁,她五六岁时就加入竞技类杂技运动,后来八九岁时转过来专门学舞蹈,练习舞蹈20年了。她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转圈,是任何舞种,包括民族舞、街舞等舞种的基本技能,所以专门跳舞的人,转上几十圈是没有问题的,“在我来说,如果转速不快,目前应该也是能转上50圈的。”
  扬子晚报记者:转18圈后眼花缭乱&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自己先体验了一下转圈,采用的顺时针转圈的方式,两手臂自然下垂,左脚在原地,右脚顺时针往后,双眼尽量看向下方,没有特别找一个点,比较随意的转了起来。18圈后,就有些眼花缭乱了。
  不过,停下来后更是天旋地转,闭上眼,扶着桌子站立了10秒,再睁开眼,眼前的一切还是在高速旋转,再次闭上眼睛,睁开眼后,头晕依旧,稍微比刚开始好了一些。慢慢扶着桌子坐下,3分钟后症状消失,恢复正常了。
  普通人:大约都能转个10圈左右&
  陈蓓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转圈,作为一项舞蹈基本功,确实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当然天赋异禀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小彩旗,不过,虽然能练出来,但也是有极限的。普通人不经过训练的话,转个10圈左右,也是可能的。因为很多舞蹈中都有旋转的动作,所以经常练习舞蹈的人,像大众健身的会员,能转上十几、二十圈确实是可行的。
  南京舞蹈老师解析&
  转圈并不难,翻跟头比这难多了&
  “我第一次看小彩旗的旋转,是在杨丽萍的大型舞剧《孔雀》现场,当时她是转了两个小时,我也感到惊讶。但回来仔细想想,这种旋转跟我们专业舞蹈的旋转还不一样,这没有太多的舞蹈技术技巧性,主要靠专注和日积月累的苦练实现。”江苏省戏校舞蹈老师严菡子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打个通俗的比方,小彩旗原地长时间旋转,就像跑步爱好者从普通跑步练成马拉松,理论上有一定身体条件、并有足够毅力的人,经过训练都能实现。
  严老师回忆说,那次现场观看演出,大家对小彩旗都眼前一亮。“新奇、有美感,并且这种原地长时间旋转,在以往的舞蹈演出中没见过。从这个角度说,小彩旗堪称此领域创新第一人。而且,她还转得时快时慢,想停就停。”
  在舞蹈老师眼中,小彩旗的旋转秘密在哪里?严老师认为,若从专业角度讲,小彩旗的原地旋转可能还没有舞蹈中的原地前手翻难度高。“原地旋转,头还是保持着正常方向的;原地前手翻,头可是朝下的――就是两手向下翻,身体呈桥型落地――但省戏校有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最多就能翻90多个,一般能翻10个就不错了。”
  这种普通人眼中高难度的动作,主要靠什么实现?“没什么秘诀,就是苦练。”严老师说。
  克服眩晕有窍门,眼睛要盯着一个原点&
  既然是舞蹈的基本功,那么只要肯洒汗水和投入时间,专业舞蹈从业者,确实是可以转出很多圈。浩沙健身中国区舞蹈类课程训导师陈蓓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转圈看着简单,其实也是系统复杂的。从他们专业角度来看,转圈的方式就很多种,比如,单腿转、半圈转、一圈转等等,她也表示,专业芭蕾舞蹈训练中转圈的要求要更严格一些。
  陈蓓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转圈的窍门其实还挺多的,转圈需要动用到身体的平衡感、身体的控制能力等,其中一个重要的窍门就是眼睛自始至终都要看着一个原点,“这个很重要,练习好了,才能摆脱转圈最难克服的眩晕问题。”
  她简单地介绍说,就是在眼前选择一个原点,眼睛一直看着正前方的这个点,转圈的练习中,一般从一圈开始练起,整个过程也就是,在转身体时,眼睛一定注视一点,在身体已经转出去时眼睛还要在这个点上,在转到不能再看这个点时,迅速甩头,身体可能还没转回来,但眼睛要必须先回到这个点上,“也就是说,在转圈中,除了中间甩头的断档,其他时间上眼睛都要在这个点上,这样眼前看到的东西比较单一,就一个点,才能减少头晕。”
  她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这是转圈系统训练中的基础,等一圈的练习稳定了,会开始一圈半和两圈的练习,然后单腿转圈,然后双腿转圈等等,是要循序渐进的,有些人可能一两天就能有不错的成绩,有些人则需要几个月,而且教练也会根据个人特点专门制定不同的方法。
  只要没、眩晕症,普通人也能练&
  “演出中小彩旗是穿着大裙子的,看不清她是单脚还是双脚轮流支撑旋转,我估计还是双脚轮流旋转的,不然支撑不了这么长时间。这就比芭蕾舞演员的单脚直立旋转难度下降太多了。”严老师打了个通俗的比喻说:就像普通人都会跑步,身体条件好并有毅力的人,经日积月累的训练,可以跑马拉松;没太多天赋的人,若天天坚持,也肯定今天跑得比昨天好。“就像从没学过舞蹈的人练压腿,若经正确指导并天天坚持,也肯定今天能比昨天再低点。”
  因此,从理论上讲,普通人经过训练,大多是能像小彩旗那样原地长时间转圈的。但实践中是否能有小彩旗转得那么美那么长,就要看练习者的天赋、毅力和身体条件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比如舞蹈演员有旋转素质好的,有弹跳素质好的,天赋加苦练,就成了绝活。”若有兴趣,多数普通人都可以在家练小彩旗的原地转圈,天天坚持并加量,总能转得时间更久;但她提醒,有眩晕症和高血压的千万别练。
稿件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a class="i"
<a class="i"
<a class="i"
农民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8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制作单位:农民日报社新媒体发展中心查看: 8601|回复: 65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195766积分343经验313 点金币304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九品, 积分 3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UID195766积分343经验313 点金币304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儿子快5岁了,到了我答应让他学乐器的年龄。儿子说要学钢琴的,他觉得那声音比小提琴好听多了,看到钢琴总喜欢用小手去摸摸的,可是老公的意见是再看看还有什么乐器可学,让儿子选择一下!大家知道5岁的男孩子除了钢琴和小提琴还可以开始学什么乐器吗?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91721积分1204经验878 点金币3261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2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96 积分
UID591721积分1204经验878 点金币3261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5岁男孩可以先学葫芦丝,易上手。稍大再学笛子,如哪天有空可预约来观摩其他小朋友上课。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25136积分149经验42 点金币1069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九品, 积分 1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351 积分
UID25136积分149经验42 点金币1069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根据我从教20年的钢琴教学经验,建议小孩最好到幼儿园中班开始学习钢琴!这个时段,手掌的支撑能力,手指的力度基本可以达到弹奏的要求,有初步的听课能力,太小的孩子生理条件还不成熟!学琴咨询QQ:。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187066积分173经验144 点金币287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九品, 积分 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7 积分
UID187066积分173经验144 点金币287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对儿子学乐器的事情,一直在考虑中,最后决定学手风琴!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南街上新开的金杯艺术培训中心,开设手风琴课,目前儿子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学手风琴,希望能坚持下来!加油啊!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160198积分1305经验1171 点金币1335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3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95 积分
UID160198积分1305经验1171 点金币1335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我家的也喜欢钢琴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5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0070积分10566经验3426 点金币71403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五品, 积分 105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434 积分
UID50070积分10566经验3426 点金币71403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宝宝几岁学小提琴和钢琴比较好啊?
--------------------------------------------------------------------------------
宝宝学习10种才艺最佳年龄
& &一、学小提琴的适龄期
  小提琴演奏是单手拿琴站立演奏,自己要想演奏出好音乐,对手及指头尚小、力量不够的3-4岁幼儿来说,过于勉强。因此,建议学习小提琴的年纪为5~6岁较适当。
  二、学钢琴的适龄期
  在音乐世界里,声音是有感情和生命的。太小的宝宝是不宜学钢琴的,因为要学习钢琴需要宝宝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宝宝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最起码能认识简单的五线谱,也包括一定的听力分化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如区分音乐的高音、音色、单调等,还包括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的力度和手发育的大小等。
  因此,一般的儿童学习钢琴在2-3岁时,效果无法期待,6-10岁开始学,想成为钢琴家又慢了一点,在3-5岁时最好让孩子先听好的音乐,欣赏好的音乐,一般4-5岁开始接受钢琴等乐器的技术指导,学钢琴比较适宜。当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提早或推迟些。
  三、学绘画适龄期
  由于孩子在1岁或1岁多已会“涂鸦”,2-3岁开始对形状、颜色产生兴趣,4-5岁开始对实际事物、经验过的事物有了认识并画出,5-6岁时,不是画看到的东西,而是画认识的东西,此时的孩子观察力、想象力、甚至表现欲都很高。因此,从2岁半到3岁孩子最纯洁的时候开始,最为适宜。
四、学戏剧的适龄期
  所谓戏剧,就是使用自己身体所有的器官、机能来表现,从发声、发音练习开始到音乐、古典、芭蕾等,要有广泛的训练才可。这些训练可以配合年龄及身心发展情形分别进行,所以从3岁到成年,只要有志于演戏,任何时候都可以说是“适龄期”。
  五、学书法的适龄期
  书法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艺术,字要写得漂亮且具有艺术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按照学习规律,一步一步的学习,练习、循序渐进,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书法的确要旨,学习书法,年龄不宜太小,学龄儿童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较为适当。因为这个年龄已适应学校生活,对文字的理解也较深,可以开始学。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理解力较弱,但若有兴趣,还能持续学习的话,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了不会太早。
  按习惯书写文字的意义而言,这个时期开始学习书法,也是适合的时期。
  在学习过程中,应先根据孩子所认识的简单字,执笔写字,学习要由易到难,初学要先学“描红”,学习基本知识,宜选择收笔明显平衡的柳体、颜体等,孩子学习正楷入门与否,要看其离开字帖后能否写得像所临摹的字体,当楷书学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开始学习行书、隶书及草书。在指导孩子学习书法时,要注意孩子学习的姿势,习惯和态度,练习时间不宜太长,多带孩子参观书法展览、有碑刻的名胜古迹等,对孩子取得进步,要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六、学英语的适龄期
  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阶段。正常儿童四岁时便能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而且也能学会其他民族的语言。如果想将来英语说得像国语一样好的话,尽早学比较好,随着年龄增大,过了5岁,母语习惯已形成,发音机制逐渐稳定并限于母语,再学外语就有语音干扰,会困难很多,因而只要家庭条件允许,孩子最好从小学点外语,1-2岁就开始亲近英语,3岁以后跟着老师正规学习比较好。
七、学围棋、象棋的适龄期
  围棋和象棋的开始适龄期是3-4岁,只要孩子能区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即可。这两种棋都有很难的专业术语,如果要充分了解,一般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八、学游泳的适龄期
  “游泳训练班”一般是教授基础的确良方,有各年龄都能学习的课程,0-2岁的“婴儿游泳班”、“3岁幼儿”、“幼儿”、“学童”、“高级”、“选手培训”等,因此,母亲想要“让孩子学游泳”或孩子“自己想要学游泳”时,就是游泳的开始适龄期。
  九、学体操的适龄期
  根据幼儿发育,1岁幼儿跟着节奏会手舞足蹈,摇动身体,2岁幼儿已经可以抓住东西,3岁幼儿可以跑到目的地,4岁幼儿会单脚跳、翻跟斗,两脚交互轻跳。体操不论几岁开始,都是越早开始越有完成高度技巧的可能性,一般来说,体操才艺从3岁开始较为适当。
  十、学溜冰的适龄期
  专家和教练一致认为:越早学越好,一些活跃的选手大约是在4岁到小学入学前后开始学溜冰的,4-6岁是溜冰的开始适龄期。早一点开始学,就像讲母语一样,可以在自由、无意识之中,掌握溜冰的窍门。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95503积分1075经验1014 点金币61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0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25 积分
UID595503积分1075经验1014 点金币61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就在我们的图书馆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38069积分1340经验1177 点金币1629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3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60 积分
UID38069积分1340经验1177 点金币1629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能说一下你们的手风琴老师在哪里教么?收费怎么样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600964积分24经验20 点金币39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6 积分
UID600964积分24经验20 点金币39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手风琴的话,黄山路延陵东路口丽都花园一号国祥琴行有老师教的。小孩可以用小手风琴,对人体没有伤害的。北方、新疆还有俄罗斯许多大城市的孩子都学。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600964积分24经验20 点金币39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6 积分
UID600964积分24经验20 点金币39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学架子欢迎到飞祥打击乐俱乐部,新开设幼儿班,免费体验3次,无需买鼓,提供练习鼓房。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95503积分1075经验1014 点金币61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0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25 积分
UID595503积分1075经验1014 点金币61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家长们,你们想让孩子学习乐器,感觉孩子还蛮喜欢的,可是他们是没有行为能力的,所以,孩子的乐器学习,首先在于你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那可是一场持久战,可能长于抗日战争哦。。。。。。。
我儿子学习钢琴快8年了,有些枯燥和痛苦,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时间,因为钢琴不利于现场表演(机动性),再加上刚好遇到个好的手风琴老师,所以现在就坚持学习钢琴和手风琴了。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70915积分1266经验792 点金币4739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2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4 积分
UID70915积分1266经验792 点金币4739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他喜欢啥学啥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95503积分1075经验1014 点金币61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0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25 积分
UID595503积分1075经验1014 点金币61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家长们,你们想让孩子学习乐器,感觉孩子还蛮喜欢的,可是他们是没有行为能力的,所以,孩子的乐器学习,首先在于你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那可是一场持久战,可能长于抗日战争哦。。。。。。。
我儿子学习钢琴快8年了,有些枯燥和痛苦,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时间,以为钢琴不利于现场表演(机动性),再加上刚好遇到个好的手风琴老师,所以现在就坚持学习钢琴和手风琴了。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58840积分83经验75 点金币79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8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 积分
UID558840积分83经验75 点金币79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艺林乐府琴行】
乐器是艺术品,有条件还是应该让自己、家人、孩子学学,提高自己的修养,弹出自己的心声。
人生一次,多学会一样就多一份乐趣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558840积分83经验75 点金币79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白身, 积分 8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 积分
UID558840积分83经验75 点金币79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艺林乐府琴行】
乐器是艺术品,有条件还是应该让自己、家人、孩子学学,提高自己的修养,弹出自己的心声。
人生一次,多学会一样就多一份乐趣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396694积分1741经验1738 点金币32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17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59 积分
UID396694积分1741经验1738 点金币32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贵在坚持把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98636积分491经验401 点金币898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九品, 积分 4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UID98636积分491经验401 点金币898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17858积分2579经验2570 点金币88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七品, 积分 25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21 积分
UID17858积分2579经验2570 点金币88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我家儿子学的古筝,刚开始学,他自己喜欢,说是那个声音比较优雅,自己心甘情愿去练琴,呵呵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84468积分924经验778 点金币1460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八品, 积分 9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6 积分
UID84468积分924经验778 点金币1460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我觉得小提琴好
分享阅读权限10在线时间0 小时QQ主题精华0好友记录帖子日志相册UID195766积分343经验313 点金币304 枚元宝0 个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九品, 积分 3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 积分
UID195766积分343经验313 点金币304 枚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钢琴和小题琴只要开始学了就都要坚持才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欢迎私信『勾搭』,不一定能及时回复,见谅。
正念训练、心理咨询
在若水同学邀请的人回答之前,我先简单的说一下吧,抛砖~&br&&br&
具体来说应该可以分为两大类。&br&&br&
第一大类就是@罗骏飞 知友所说的呼吸和肌肉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增强你对自身呼吸和肌肉的控制力,使得呼吸和肌肉更快更容易的放松,因为它们在训练中逐渐“习惯”了。一些印度苦行僧和“冥想”训练也有这个修行法门。在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抛开其他杂念。这种练习对于缓解甚至消除长时间的身心紧张还是很有效的。它相当于提高你让自己放松的能力,降低对所有事件的紧张的敏感度(也就是提高了你紧张的阙限),属于可以泛化到各个问题上的练习。缺点是它进展比较慢,较难有效深入的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引起的紧张。比如,有闭恐惧症、社交障碍、对演讲的恐惧等等。尤其是当问题涉及一些创伤后记忆带来的对某些事物情景的恐惧、紧张。但至少它在控制生理唤醒程度上,是很有效的。虽然你可能还会有思维和情绪上的焦虑或一些障碍,但至少生理上不会再那么不舒服了。&br&&br&
第二大类就是“对症下药”。上文所提及的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针对方案。在心理治疗上,共同点有:抒发情绪,在治疗师的引导下回忆,发现原有情绪和认知的模式,调节情绪和认知的模式。至于怎么回事,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这里说不完。在具体应对的时候,共同点是:事先想象场景使得场景变得熟悉,想象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如何应对,面对场景前有充分的时间准确。其实治疗中也会用到第一大类所说的呼吸肌肉调节训练。它们不是分割开来的。&br&
另一个比较常见的,就是“系统脱敏”。让人慢慢的增加对恐惧的事物和场景的接触,降低对事物的敏感度,用一种循环渐进的方式。比如,有人怕蛇。那么可以先从玩具蛇和蛇的视频开始看,接着是远距离看真蛇,然后近距离,最后接触。在这过程中给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事前事后都唤起他比较愉快的心情。&br&&br&
最后,其实这两大类在实际运用中都是经常混合使用的。&br&
在若水同学邀请的人回答之前,我先简单的说一下吧,抛砖~ 具体来说应该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就是@罗骏飞 知友所说的呼吸和肌肉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增强你对自身呼吸和肌肉的控制力,使得呼吸和肌肉更快更容易的放松,因为它们在训练中逐渐“习惯”…
问题太宽泛。题主用『强迫症』来描述自己,请问你知道强迫症的临床定义吗?你确定自己真是『强迫症』?请不要用这个词来随意定义自己的情况。平时开开玩笑就算了,公开场合正经提问题,那请你严谨一些。如果真是强迫症,或者你怀疑是强迫症,请写出细节。&br&&br&如果你的晚睡已经达到了『强迫症』的程度,我建议你还是去找个咨询师或者医生。这是病,彻头彻尾的病。&br&&br&如果你只是想改掉一个长期的『恶习』。方法有很多。&br&&br&①早点准备睡觉。10点前解决一切洗漱,并且关闭一切通讯工具。&br&②放松心情,音乐、阅读、发呆都行。&br&③躺着。一直躺着,哪怕你没有睡意你也躺着。闭上眼睛,放松身心,任由脑子随机活动。&br&④排除焦虑。用一种强迫行为去克服另一种强迫行为是不可取的。不要『强迫』自己一定要睡觉。而是以安静的躺着,放松为你上床目的。&br&⑤不要午睡。&br&⑥适当运动。&br&⑦喝牛奶,色氨酸能安神安眠。 &br&&br&如果你的睡眠问题伴随着焦虑、过度兴奋等心理问题,还是那句话——找咨询师或者医生。&br&&br&人的行为成因多重而且复杂,尤其当达到病态或心理障碍的等级的时候,可不是按照几句建议做做就能改变的。有些建议是通用的,比如放松,比如早点洗漱上床。但要有效快速靠谱的改变一种不利于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时候你就需要专业人士。毕竟每个人的症结都有所不同,泛泛而谈效率极低。
问题太宽泛。题主用『强迫症』来描述自己,请问你知道强迫症的临床定义吗?你确定自己真是『强迫症』?请不要用这个词来随意定义自己的情况。平时开开玩笑就算了,公开场合正经提问题,那请你严谨一些。如果真是强迫症,或者你怀疑是强迫症,请写出细节。如…
经过某神秘群体商议,我在此发表会议结论——&br&&br&『抱歉不能告诉你,因为我们不能随便对普通人使用超能力』&br&&br&当然,凡事都有例外——&br&&br&『除非你给钱。』
经过某神秘群体商议,我在此发表会议结论——『抱歉不能告诉你,因为我们不能随便对普通人使用超能力』当然,凡事都有例外——『除非你给钱。』
这是一种「安全行为」。&br&认知行为疗法里面的概念。&br&指的是,当你感到焦虑或恐惧的时候,你做出一个可以减轻焦虑的行为。此处的行为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某种内心活动,或兼有。&br&抱住玩具熊,外在行为。&br&默念波罗般若密心经,内心活动。&br&这些活动之所以可以降低焦虑,有两种原因。&br&一,大脑的自然反应。比如,怕狗,看见狗就背圆周率,注意力转移了,一些可怕的想象就得不到注意力,故而减轻。&br&二,主观信念。比如,怕鬼,看鬼片的时候要抓着十字架。因为相信十字架辟邪而减轻了焦虑。&br&两者因素可以重叠,比如,念叨某种咒语。&br&你抱着玩具熊可以减低焦虑,无非也就上述两种原因。&br&应该是你小时候有过睡眠的问题,可能怕黑可能怕没人陪,而正好玩具熊可以安抚你。&br&&br&其实问题的核心还在于,为什么你睡觉会心慌焦虑。如果没有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拿来玩具熊后的反应,也就不需要玩具熊。&br&&br&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一点。先且不表。应该和你成长的某个关键期有关,可能是独立一个人睡觉后,你找到了父母的「替代品」,也就是玩具熊。更早之前,可能有某些经历,让你很需要父母陪你睡。也可能没有特定时间,而是一种少见的个体现象,有些人似乎先天的比较容易害怕一个人睡。
这是一种「安全行为」。认知行为疗法里面的概念。指的是,当你感到焦虑或恐惧的时候,你做出一个可以减轻焦虑的行为。此处的行为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某种内心活动,或兼有。抱住玩具熊,外在行为。默念波罗般若密心经,内心活动。这些活动之所以可以降低…
这位提问者,你很担心小女孩影响你们夫妻关系,而且已经先入为主的把关系定义为母女之外的「平等」关系。一个不小心,就变成了「公平竞争」,也就是你说的谁有道理听谁的。仔细想想,你也是很焦虑。而你自己也应该觉查到了,小女孩跟你是有亲密的,小女孩是想跟你建立良好母女关系。可是你心理始终有防备。哎。&br&&br&如果她不想和你友好相处,根本不会提出什么翻跟斗之类的比赛。凡是能够明确提出一个标准的,都是容易摆平的。如果你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你就明白我在说什么。那些真的坏心眼的人,只会跟你耍阴招。所以在我看来,这个孩子虽然对你可能有些要求,这是好事,她明确的提出来,你也能直接和她交流。&br&&br&退一万步说,那是个六岁孩子,就算她真的得寸进尺,你到时候难道就没办法及时刹车吗?你是对她有多恐惧,对自己又多没信心啊。再退一万步说,你先试着满足她,就算她以后无理取闹了,你也有个理由挺直腰板说:『我满足过你合理的要求,使出过善意了。』&br&&br&而寿司的事情,我是这么看的,仅供参考:你吃剩的给奶奶,对小姑娘来说,代表了一家人一起间接吃了一顿饭。小女孩渴望一家融洽,而你没觉察到,或者可能你有点排斥,或者还没准备好。&br&&br&当然更简单的解释是:孩子就想看见好吃的给奶奶,你不给她很不理解,受阻后有点情绪想坚持己见。很正常。&br&&br&如果这种买个新东西给别人(新寿司),对你特别重要。那真是个值得探讨的东西。&br&&br&它可能表示,你不想分享。它可能表示,你怕别人嫌弃你吃过的。他可能表示,你不想满足孩子的要求。&br&&br&都有可能,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确定。我们放下评判,先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多问自己几次:我想什么,事实真如我所想吗?&br&&br&其实我看过书本案例,以及我周遭朋友或朋友的相识——很多亲生母女,关系比你们还糟糕。&br&&br&我只有一个建议。提醒自己,哪怕是亲生女儿,说到底也是独立于你存在。哪怕是没有血缘的人,人也需要互相联系。&br&&br&祝你幸福。
这位提问者,你很担心小女孩影响你们夫妻关系,而且已经先入为主的把关系定义为母女之外的「平等」关系。一个不小心,就变成了「公平竞争」,也就是你说的谁有道理听谁的。仔细想想,你也是很焦虑。而你自己也应该觉查到了,小女孩跟你是有亲密的,小女孩是…
说四点。&br&&br&&br&一,其实说到底心理咨询也是「自救」。咨询里有「助人自助」的说法。咨询师是拐杖,用力的还是你自己。咨询发挥效果,往往和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与勇于愿意为自己负责开始。这关系,颇有辩证的味道。&br&&br&二,个体差异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问题会比另一些问题更容易有更多人能「自救」。比如,自卑心态,失恋,高考失败。大多数人可以不去咨询,只找亲友支持,或者甚至完全自己处理。这类日常常见的问题,不涉及早期创伤,不是心理障碍,会有不少人能自救。知乎上有些高票励志答案,属于此类。倒也不一定因为他们自学了心理学。&br&但是如果你是人格障碍,性变态之类的…。反正我是从没听过有人自救成功。&br&所以,其实在不了解你,不了解你的问题的前提下,难以判断你到底能否自救。只能说,自救的概率不高。(励志事件少,所以那么吸引人,令人佩服啊。)&br&&br&三,其实如果有条件,却不咨询,偏要「自救」。这本身就代表一些问题…。可能当事人还是不敢相信别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与人分享。或有某种过于强烈的自我期许(希望自己想励志故事里的主角)。这本身可能就是需要做点改善的地方。可以说是…亲密关系(广义的)问题,或是自我概念问题。&br&&br&四,即便能「自救」,也不是学了心理学就能自救。要学以致用,持之以恒,因地制宜才行。比如,我学的正念训练。操作简单,书籍也不少。但懂得知识,还得坚持练习才行。所以,能自救的问题,也不是靠学了知识完成了自救。而是践行。
说四点。一,其实说到底心理咨询也是「自救」。咨询里有「助人自助」的说法。咨询师是拐杖,用力的还是你自己。咨询发挥效果,往往和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与勇于愿意为自己负责开始。这关系,颇有辩证的味道。二,个体差异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问题…
一个聪明的傻子,一个愚蠢的聪明人。&br&用尽一切智力,只为了给自己一个死的理由。虽然理由不好看、不靠谱,但是已经足够说服他自己了。&br&死不是因为他如何思考,他如此思考,是因为他从来都想死。&br&&br&简而言之,心理问题。&br&&br&补充:&br&这个答案居然没被折叠。只是反对而已。本来,这应该发在评论区。&br&遗书作者的死,我很遗憾。因为我也认识几个觉得人生没意义,但是依旧开心活着的人。人是可以借助『爱』『快乐』活下去的,这些理由虽然没有『理性』那么金光闪闪,但是一点也不低俗。正如&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ash=&dbf0d80cbb1& href=&/people/dbf0d80cbb1& data-tip=&p$b$dbf0d80cbb1&&@莫离&/a& 的答案所说的那样。&br&&br&这位浙大的同学,最大的错误就是:连教科书上灌输给他的东西都没质疑、反思通透,居然就去质疑生命的意义。&br&他若非活得不开心,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原因,导致他去质疑生命意义。&br&以我狭隘的个人经验,一个真正喜欢思考、理性的人——首先要质疑的就是教科书,其次就是自己的思考本身。&br&他的遗书中,『疑问』远远少于『定见』。&br&可惜,可叹,可悲;令我哭笑不得。
一个聪明的傻子,一个愚蠢的聪明人。用尽一切智力,只为了给自己一个死的理由。虽然理由不好看、不靠谱,但是已经足够说服他自己了。死不是因为他如何思考,他如此思考,是因为他从来都想死。简而言之,心理问题。补充:这个答案居然没被折叠。只是反对而已…
谢邀。&br&姑娘你在哪里,为了认真具体靠谱的给你建议,我们需要先约会一次。&br&&br&证明我不是纯搭讪,写几条原则性建议吧。&br&&br&一、你也得让对方『表现』&br&为什么?因为……&br&①你让对方表现,你才能更了解对方。虽然人的言行总是有一定的伪装或自欺的成分,但是比起什么都不表现,说出来的话还是更能让你了解对方的。你得通过他说什么,做什么,前后的一致性来判断这个人。你总不希望跟一个你不了解的人一起恋爱吧。上贼船了可不好办咯。&br&②你让对方表现,对方也会觉得舒服。人都有表现欲,也有被人了解的渴望。当人真诚说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人越说越会确定『他/她一定是越来越了解我了』。相反,如果你不让他说,他不会真心认为你了解他。很少有人会真的喜欢上一个他认为不了解自己的人。除非你能够保证你说出来的话,都和他心里想的一样。比如共同爱好,共同厌恶对象,等等。否则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说。&br&③如果对方对你有心,也需要让他表现出来。人需要通过表现出『我喜欢你』『我讨厌你』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感觉,确定自己的感觉。一直不让对方表现,对方渐渐地容易觉得:『我都没跟她说话,看来我是没话说,跟她没话说,看来我对她没感觉。』当对方针对你说的内容,联系了他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作出善意回应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征兆。&br&&br&二、只有有效的『表现』对你有利&br&①人一段时间内能够处理和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过犹不及。你给出的个人信息,对方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的。说了十件事情,只记住一件。还不如重点说好两三间事情,让他记住。&br&②你得保证自己说的他感兴趣,这才能强化他对你的兴趣。我们会因为喜欢一个人,进而喜欢他说的东西他喜欢的东西。但是这有个取值范围,随着喜欢的程度而增加。而且,我们一般也不可能碰见天雷勾动地火,一见钟情就爱得死去活来的情况。而要知道对方喜欢什么,你就得回到上面说的『让他表现,才能了解他』&br&&br&当我们说得太多的时候,对方无非以下几种反应。&br&①她这么喜欢跟我说话,她很渴望我了解她吧?那很可能她很喜欢我哦。&br&②她都光顾着说她自己的,也不让我说,不考虑我的感受。她可能没兴趣进一步了解我。&br&&br&虽然第①看起来不错。不过这得在他也很喜欢的你前提下才管用,否则真会『吓跑』人。还有『欲擒故纵』的问题,确实对于很多男生来说,太容易上手的就没什么意思了。具体为什么我就不多说了,因人而异的。就算她对你真有感觉,但是如果你说的事情他发现自己没兴趣,对方会想:『虽然我挺喜欢这妹子的,但是爱好性格好像合不来啊……。』最好的结果估计也是来一发后,没有然后了……。&br&&br&最后,除非你真的蛮喜欢那个男的,否则为他控制自己性价比不高。当然,抱着拿他练练手的心去试试,也是极好的。
谢邀。姑娘你在哪里,为了认真具体靠谱的给你建议,我们需要先约会一次。证明我不是纯搭讪,写几条原则性建议吧。一、你也得让对方『表现』为什么?因为……①你让对方表现,你才能更了解对方。虽然人的言行总是有一定的伪装或自欺的成分,但是比起什么都不…
谢邀。&br&&br&三字真言『装孙子』。&br&尤其是在对方讨论你专业领域,而你觉得他错误百出的时候——不要当场个扼杀别人发挥想象力的思维乐趣和自HIGH的美好感觉。忍一忍,等他HIGH够了,再慢慢说。记得反复强调:我专业内我知道的是这样的,你说的也许有可能,不过我没见过。&br&&br&套用『非你莫属』节目里面一个女生的话:『你只要把对方想象成一个智商特别低、脾气特别差、非常懒,而且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不允许别人冒犯他哪怕一丝一毫的玻璃心人士。那就行了。』&br&&br&前提是:你不要让他察觉到你对他有这种假设。这也是一大难点。&br&&br&总之你就把自己当神人要求,而对他人无欲无求。讲话不求自己痛快,但求让别人舒服。讲知识要让对方理解、贴近普遍的生活常识去解释专业知识,而不是啪啪啪啪啪啪一连串专业术语和案例,听的对方云里雾里。我知道这样很辛苦,但是一定有效。很多时候人们交流了半天很费力,但是不欢而散,就是用力用错地方了。你不需要让对方一下子就明白他的『错误』『盲点』,也不需要一下子让他变得跟你一样专业。用力点应该是:『这事儿其实我们是这么看的,其实跟XXXX(对方能够理解的、普遍接受的事物)有类似的地方。』&br&&br&人都是感情为先,记得,无论何时何人何地——照顾对方感受为先。朋友基友难得之处,就在于你不必小心翼翼在意这些了,因为你们有善意和信任的前提——这种前提是很多陌生人缺少的,尤其在网络上讨论问题的时候。所以我们就只能加大表现自己『善意』的力度。&br&&br&人,都不好伺候。我估计有人看了我这个答案,心里会是不舒服的。哈哈哈,我就算是给自己打脸吧。
谢邀。三字真言『装孙子』。尤其是在对方讨论你专业领域,而你觉得他错误百出的时候——不要当场个扼杀别人发挥想象力的思维乐趣和自HIGH的美好感觉。忍一忍,等他HIGH够了,再慢慢说。记得反复强调:我专业内我知道的是这样的,你说的也许有可能,不过我没…
谢邀。&br&&br&一、关于这个实验本身需要更严谨的看待。&br&&br&首先,邓肯的实验就我所知并没有在其他国家、地区重新验证过。如果有哪位同学知道他这个实验在中国重复过,麻烦告知。很多心理学的实验近年来都在做跨文化跨地区的重新检验,为了增强说服力。如果这个实验并没有在中国做过,那么它的数据只能做一个『参考』。并不能直接套用在中国人身上。&br&&br&其次,邓肯的实验原文我并没有见过。但是按照我所学的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思路——这种实验必须考虑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如果题主是想检测一下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平』,那么你应该跟同性别、同地区、同职业的人比较;这样才比较有效。&br&在统计结果的时候,我不知道邓肯采用的是哪一种方式;如果是直接使用『算术平均数』,那么很容易受到特殊极端值的影响。简单来说——就跟周立波讲过的笑话一样:统计说上海平均住房面积近年来提高了50平方米。但事实上,我还是住20平方米,不过我有钱的朋友多买了一套大房子;于是,我就『被平均』了。&br&&br&二、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情境下的影响。&br&&br&事实上,除了一些『先天』方面的基本生理心理水平,很多人的行为、感受基本上都默认是受到个体成长、文化氛围影响的。如前所述,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而&b&不是&/b&粗暴简单的说——这是天性,这是普世的,这是正常的。&br&&br&前面说的有些学究。我说一下个人经历吧。我外婆是抽烟的,记事以来她就特别喜欢亲我。每次亲我的时候都带着烟味,口水留在脸颊上擦下来后带着一股奇怪的味道,至今印象深刻。这就使得我对烟味和亲吻有一种特殊矛盾的情感。类似的事情我们还可以例举不少,&b&总之人对许多事情的感受、反应,无疑是会受到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得。&/b&&br&&b&&br&&/b&&br&题主挤过公车、地铁吧?在那些情境下,虽然人也会感觉不舒服,但是肯定不如在开阔的其他情景中陌生人突然靠近带来的紧张感强烈。因为我们已经默认了:『公车、地铁本来就是挤,这不代表什么嘛。最多小心一下色狼……』。而在开阔大街上,工作场合里——近距离的接触并&b&不是&/b&『必要的』,因此给人带来更多的紧张、警惕。走在开阔大街上,突然有陌生人靠近了,人都会提高警觉拉开距离。如果是比较熟悉的人靠近,那一般不会拉开距离,而是靠近打招呼。&br&&br&这说明所谓的安全距离,要考虑两点:①情景当事人如何看待②彼此之间的关系当事人如何看待&br&&br&成长经历对于这两点的影响是肯定有的。很多初到中国的欧美人,都不适应中国拥挤的公共交通,而中国人则不适应欧美人比较热情的打招呼方式——拥抱啊之类的。&b&但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都是:当事人如何看待。&/b&&br&&b&&br&&/b&&br&三、关于题主的情况。&br&&br&经过前文的铺垫,相信题主心里已经有所答案了。我在这里强调一点:无&b&论是你,或者他;都是『正常』的。只是在这个距离问题上,你们不能达成一致。&/b&原因可能有很多。&br&&br&①性别差异。男人喜欢跟美女近距离接触,而女性却要保持距离。设想一下。一个男人走过去拥抱一个女人;一个女人走过去拥抱一个男人;这两种情景下谁更可能『避开』?我想答案是,女人。&br&题主不妨也想一下,如果是女同事跟你靠的比较近。你感觉如何。如果你对女同事的『安全距离』都要大于那位男同事平时跟你的距离,那就更好理解了——同性都不能靠这么近,异性凭什么让你凑这么近?&br&&br&②认知偏差。这个也是双向的。简单而言就是:你对你们同事之间亲密程度的定位,要低于那个男同事对你们亲密关系的定位。这可以解释,即便默认你们对『安全距离』的标准是一样的;可是依旧会出现现在这种尴尬情况——原因在于你们对彼此关系的定位不同。&br&&br&其他原因不再列举了。你男同事的确很有可能因为成长经历不同,导致他习惯于靠近别人。但是由于我们不可能搞清楚他的具体背景,所以这个问题是悬而不决的。但是有一个侧面的方式你可以试试看——观察他和其他异性的距离是如何拿捏的。如果他只是对你靠的比较近,对别人则明显离得远——这里面可能就有些文章了。&b&不过由于你是当事人,所以你可能因为自己的紧张和不舒服,而夸大了你们的靠近程度。&/b&所以这个方式我只是说说,慎用、慎用。&br&&br&&b&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要定义一个人的行为他想表达什么、代表着什么——就必须先确定他一般情况下的标准和考虑他的人格、能力。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抓着单一的行为去判断。&/b&&br&&br&最后——至于为什么人和人的对安全距离的定位不同。除了成长经历,遗传而来的性格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不展开说了。就跟动物有群居和独居的区别一样,人也受一定先天因素影响的,但程度未知,很难测定。
谢邀。一、关于这个实验本身需要更严谨的看待。首先,邓肯的实验就我所知并没有在其他国家、地区重新验证过。如果有哪位同学知道他这个实验在中国重复过,麻烦告知。很多心理学的实验近年来都在做跨文化跨地区的重新检验,为了增强说服力。如果这个实验并没…
自我增强需要。自我服务性偏见。虚假独特性。&br&请百度谷歌上述名词,看完就知道一二。&br&人需要信心来过活,因为世界充满了挫折和打击。没有信心去努力的人,基本都被演化进程淘汰掉了。人不停的做,哪怕是虚幻的信心,总有成就的一天。至少,也是为后人铺路。&br&你站的地方,无处不有血泪。无论如何,后人都会从你身上做走过,正如同你从前人身上走过。&br&人活着需要,人类的存在进步也需要。
自我增强需要。自我服务性偏见。虚假独特性。请百度谷歌上述名词,看完就知道一二。人需要信心来过活,因为世界充满了挫折和打击。没有信心去努力的人,基本都被演化进程淘汰掉了。人不停的做,哪怕是虚幻的信心,总有成就的一天。至少,也是为后人铺路。你…
大方向上李老师的答案没错。这的确是个容易走火入魔的心态。&br&不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宣传和插手之间还是有个灰色地带的。&br&一般对于成年人而言,说服或改变习惯、想法是很难的。有些人就算意识到了是自己的观念、习惯自己带来了痛苦,他也想改变,但依旧难以改变。&br&在这个面对孩子成绩的问题上,你的看出背后的氛围。家长有孩子就会谈起孩子的事情。孩子好,大多数人是要“炫耀”一下的,他“炫耀”了,别人总得附和几句吧?有些人心里不舒服,那就埋怨孩子了呗。在这种氛围下,有几个人能反思。更不用说,他们自己就是被这么教大的,要有反思的话,早在年轻时候就反思了。而且我说句不中听的,这些父母的家庭氛围,有时恐怕是种恶性循环。而且前面也说了,仅仅反思也是不足以改变的。再者,父母对子女成绩的忧虑是真实存在的。人焦虑,本来就难以处理好问题。他要是不焦虑或者能控制,要么是不管了,要么自身素质高。父母要是综合水平高,那孩子会有成绩问题?有可能,但这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孩子成绩不错中上水平,父母还不满意,那他们八成是有更大压力或者三观、性格比较偏执……。&br&总而言之,往家长身上使力,吃力不讨好,效率低。&br&那咋办?多照顾好孩子,慢慢帮他建立信心教他应对来自父母和学校的压力。到这,是长期功夫,很难批量处理的。因为每个学生背景秉赋不同。同样的话,你跟某个孩子说,他能懂。和另一个孩子说,他就回家告诉父母:老师说你不该给我压力。……到时候咋办?你要不是老师,那就连个权威感都没有,对方更不信,说不定还火了。&br&你只能在他们主动说起孩子事情的时候,说些诸如“读书成绩不是全部”“给孩子多些鼓励”之类的话,绝不能和他们硬碰,不能批评他们的方法错了,就算批评也得委婉。&br&最后,有些事没你想的那么严重。关心别人是挺好,但别想太多。除了少数极端案例,如虐待,其他事倒真没必要一惊一乍的。&br&&br&&b&如果你想通过改变父母长辈的行为和观念来改变孩子的处境,那是教育政策、公益广告、教育节目等宏观社会管理手段的任务。&/b&&br&&b&从微观上,你不太可能也不该去强行迫使一个成年人行为或观念改变。除非他犯法了。虐待儿童什么的。&/b&&br&&br&&b&我看心理咨询教材的时候,里面开宗明义:有些来访者本身其实没多大问题,反倒是他所处的打环境和家庭有问题。心理咨询不能改变那些背景,我们只能帮助来访者处理长期以来被施加的压力及其造成的负面心理影响,并且用一种鼓励当事人积极自主独立的方式,让他们成长得更加强大足以应付环境,在自我和环境间取得一个平衡。&/b&&br&&br&&b&改变大环境,那至少也得是『社会心理学』层面的大问题了。就算你懂又如何,你根本没有一个组织、权力去运用啊。别说你了,就算现在最大的NGO和政府强强联手要『整顿』父母教育孩子的『错误』。我看也十分困难,更别说里面牵扯到的诸多法理和操作性的难题了。&/b&&br&&br&&br&我不太明白,你似乎在坚持一种强硬的方案?你的着力点,似乎都在父母长辈身上。我觉得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啊,你去帮助孩子获得独立应对的能力,他们很可能以后都会自己应对类似的压力。这叫授人渔。你既然关注点是在帮助孩子,为什么不选这个相对而言,更直接更长远更可能成功的方案?我给你举个栗子,你看见A打B,你是想和A硬碰硬『彻底改造』A,还是直接拉起B跑掉,并且告诉B以后怎么应对A的暴力?你现在能做到完爆A吗?你能确保A从此乖乖按照你说的做?&br&既然问题关键是帮助孩子,那为什么要执着于『我来教你们怎么对待孩子』,你可以直接对孩子施加『影响』啊。因为我看你问题补充和在前面的评论,都在说别人对待的孩子的方式不好,你的方式好。或者我理解错了?&br&你要改善孩子所受教育,这很好啊。&br&说到底,无非三种类别:直接说服父母长辈;直接帮助孩子形成应对能力;社会性宣传教育。&br&如果你问到了第四种类别,麻烦告诉我。显然前两种你是现在最能使用的。&br&如果你要用第一种,你的问题就应该是:如何更好的说服人?&br&如果你要第二种,你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帮助孩子独立应对压力或让他懂得自我教育。&br&对于年纪太小的孩子,第二种是很难做到。那基本是专业幼教的问题。&br&三种方式各有重点,各有难点。每一种都是天大的学问。
大方向上李老师的答案没错。这的确是个容易走火入魔的心态。不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宣传和插手之间还是有个灰色地带的。一般对于成年人而言,说服或改变习惯、想法是很难的。有些人就算意识到了是自己的观念、习惯自己带来了痛苦,他也想改变,但依旧难以改…
这是个涉及“注意和意识”与“记忆”的问题。&br&&br&
人之所以能够在不集中注意力(开小差)的情况下完成某些事情,是因为那些事情属于“自动化加工”,与之相对的就是“意识控制加工”(你不将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就很难完成)。就拿骑自行车来说,一开始人是不会的,学习的时候需要投入注意力并且用意识调节身体平衡、控制车辆。但熟练以后人就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注意力了。这就是“意识控制加工”变成了“自动化加工”。需要说明的是,你虽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控制身体平衡和车辆,但是你的大脑无疑是投入了资源去进行控制的,只是这种“注意”并非你一般意识到的那种“注意”。也就是说,你不知道自己“注意”了,因为其实注意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是需要分配大脑的资源的一种感知。或许这可以看做是大脑自我调节资源分配的能力。&br&&br&
那么这种转变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关键在于记忆。准确的说是短时间记忆变成长时间记忆。你刚刚开始学车的时候,你对平衡的把握和车辆的控制是一种新的经验,你感觉到的“失衡”和你每一个动作对平衡的影响都是一种短时间的记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这种即时的短时间记忆中,大脑会对这些新的经验进行整理。例如你会知道手不能颤抖,不要扭动腰部,因为这样会导致你摔倒。直到你找到一种“感觉”,让你既能够维持身体的稳定又不僵硬(放松)的坐在自行车上。这种“感觉”会从短时间记忆中转入长时间记忆。在下一次你骑车的时候,你的大脑会提取出一段长时间记忆使用。这些长时间记忆就像是一个个“模板”,它已经是现成的了,不需要你“意识”再去过去的加工、修改,现拿现用。&br&&br&
简单来说,就像是你给电脑写程序,写以后只要点击程序就可以用少量的操作完成本来需要很多手动处理的问题。分配注意力去形成一个新的行为、学到新的技能和知识,就相当于一个给大脑编程的过程。而“开小差”的时候完成某个行为,则是因为那个行为有特定的“程序”负责了,不需要动用大脑绝大多数的注意力,很少动用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但是程序总会有BUG,会有不同的运行背景。这就需要对新的经验进行整理去完善程序。比如你在空地上骑车和在马路上骑车就不同。熟练掌握了骑车的技巧,你才有更多的注意力去适应马路的交通环境,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br&&br&
这个问题还可以有很大的扩充,研究空间很大。例如,你是否可以一边说话,一边写跟你说话内容不同的字?你可以试一下,难度绝对要比一边骑车一边说话难多了。为什么?我没有看到相关的研究论文,但是我想这是因为书写和说话它们都占用了相类似的大脑资源,语言属于高级大脑功能,而骑车这种事情猴子都能学会,身体掌控是比较原始的大脑功能。也就说,两样越不相干的事情,你越有可能同时进行。越是运用理性和高级认知功能的行为,越是难以在“开小差”的情况下进行。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一边开小差,一边快速的完成数学难题。&br&&br&
需要一提的是,有些孤独症患者的注意力平时看似很散漫,但是他可以告诉你他只看过一眼的东西的数量。——例如你书架上有多少书,他甚至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数了一遍,似乎不需要“注意”这件事情。或许这种注意力的非正常分配跟孤独症有着密切的关系吧。&br&&br&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普通心理学》把记忆和意识两个章节的内容看完,里面有更详细的知识。以上,希望可以让你满意。&br&
这是个涉及“注意和意识”与“记忆”的问题。 人之所以能够在不集中注意力(开小差)的情况下完成某些事情,是因为那些事情属于“自动化加工”,与之相对的就是“意识控制加工”(你不将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就很难完成)。就拿骑自行车来说,一开始人是不会…
谢邀。&br&知乎新人们其实一直都在重复以前的问题,以前也常有重复的问题,但是最近我感觉明显增多。希望我的感觉是错误的。(这次是真错了,题主好久之前就提这个问题了。不过情感类的问题真的一直再重复……那些问题补充一大串的,基本上我是当小说看的。)&br&如果以前的答案没法解答你们的疑惑,你们要具体指出到底还有哪里不明白。尤其是心理学下的问题,实在太多重复了,每个人上来就说自己的情况;说普遍,不够普遍。说具体,也不够具体。真的要具体解决,去找咨询师,用一整套心理咨询去调整;知乎上问,效果不大。要追问背后的共同规律,就把问题写得具有普遍性一些。&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人为什么被情绪所左右?&/a&&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会对愚蠢的人容易愤怒?&/a&&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人为什么会愤怒?&/a&&br&&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愤怒的情绪该怎么宣泄?&/a&&br&&br&真心要求知,先把上面这些都看完了吧。还有更多呢,我就不一一搜索出来了。
谢邀。知乎新人们其实一直都在重复以前的问题,以前也常有重复的问题,但是最近我感觉明显增多。希望我的感觉是错误的。(这次是真错了,题主好久之前就提这个问题了。不过情感类的问题真的一直再重复……那些问题补充一大串的,基本上我是当小说看的。)如…
本来我也难以理解,可是自从知乎上的答案被违法盗用后,我明白了。既然决定退出,知乎就不在能给回答者带来收获回报,互惠关系结束。保留答案算是留下贡献,删除答案则是一劳永逸断绝知乎之外的无良媒体盗用,自己创造的答案有权利删除,乐意的话给自己留个拷贝。而且知乎删除不是真正删除答案,只是永远不显示——除非用户回来撤销。我认为这很方便。
本来我也难以理解,可是自从知乎上的答案被违法盗用后,我明白了。既然决定退出,知乎就不在能给回答者带来收获回报,互惠关系结束。保留答案算是留下贡献,删除答案则是一劳永逸断绝知乎之外的无良媒体盗用,自己创造的答案有权利删除,乐意的话给自己留个…
熟读教材,把国内的《普通心理学》也读一次。然后《实验心理学》要完全精通,达到能设计实验的地步。如果你要考研,这是必须的。我今年第三次考研复试没过,就是研究设计的问题不会导致的。心理咨询需要你熟读临床心理学。&br&祝你学习愉快。
熟读教材,把国内的《普通心理学》也读一次。然后《实验心理学》要完全精通,达到能设计实验的地步。如果你要考研,这是必须的。我今年第三次考研复试没过,就是研究设计的问题不会导致的。心理咨询需要你熟读临床心理学。祝你学习愉快。
这问题可以说很多。最近没空,我就简单说说吧。没法边说边想,要么脑子跟不上嘴巴,要么嘴巴跟不上脑子。要么是思维不够流畅,要么是口语表达能力不够。说到一半忘记自己要说什么,这是工作记忆的缺陷。更准确的说是工作记忆无法满足思维需求。这会造成思维的不连贯,思维都不连贯,表达当然不连贯。心理学里面直觉算是思维的一种,但仅仅靠直觉不足以创造什么东西出来,只能自HIGH。如果你大多数时候说话都是『颠三倒四』那你就是颠三倒四,就是表达能力差。不仅仅是『别人总以为』。不过看提问者你写的问题补充,没看出啥语病,也很容易知道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所以你的基本语言表达,或者说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是没啥大问题的。网络上,包括最近知乎新来的一大堆人,他们的语言能力啊……哎,我就不吐槽了。所以这点上,你应该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你『想法』只用来画画、唱歌、跳舞之类的,那你不必管是否语言表达得好。如果组织语言的你改哪里会阻碍大脑灵感的出现……那你让那些作家混什么吃啊!?知乎上一大堆关于『写作』『创意』的问题。说句残酷的:创意、灵感谁没有,能产出完整的『产品』那才叫做能力。哦,不过如果你只是自HIGH,那也没啥,我也经常自HIGH。但这事……公开说总不太好。好比一个人宣称自己银行里很多钱,但就是取不出来让别人看看——肯定让人觉得不靠谱啊。&br&组织语言后就像台词,比较刻板缺乏创意?你这想法挺离谱的。有创意的语言就是有创意,跟是否组织没多少关系。没组织过的语言,连『语言』恐怕都谈不上呢——那就是一些跳跃的、不连续的、模糊的内部思维和体验。
最后我打击一下你……如果训练好语言后,你发现你的『灵感』没了……那最大的可能是:那些东西本就不是灵感,只是一些你模糊不清的概念和感觉,因为你没搞清楚才混在一起想而已。其次比较大的可能性是:你的注意力很有限,你不能同时注意说出来的话和内部进行的思维和体验。这个,是可以通过把语言能力锻炼到非常熟练去解决的。语言能力熟练了,那就不需要多少注意力去关注语言表达,可以分出注意力去思考。&br&以上都建立在思考和语言是分开的两种过程的基础上。而事实上,近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和思维,从来都是两个紧密联系的系统。没有语言甚至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思维,艺术什么的除外。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都能写一部专著了。我只能跟你说,如果你认为思维和语言是两码子事情,那你担心训练语言会导致灵感下降就是自相矛盾的。总不可能我锻炼手部肌肉,结果我大腿就萎缩了吧?更不用说,锻炼语言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广义上的思维过程。你要理清楚概念、弄清楚各种词汇和句式代表什么。就算你说的『灵感』是另一些思维,也不代表你练好语言它就会没掉。就算从用进废退的角度看,你也总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都在练习语言啊。分一点时间和经历出来天马行空,总是可以的啊。
这问题可以说很多。最近没空,我就简单说说吧。没法边说边想,要么脑子跟不上嘴巴,要么嘴巴跟不上脑子。要么是思维不够流畅,要么是口语表达能力不够。说到一半忘记自己要说什么,这是工作记忆的缺陷。更准确的说是工作记忆无法满足思维需求。这会造成思维…
看来是典型自恋型人格。&br&&br&
首先我想说,他不要拯救,或者说需不需要拯救是他自己决定的。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拯救”他。如果哪一天他因为自恋而吃亏受挫受创,那才是他需要“心理咨询”的契机,才是他改变的契机。但哪怕是这样,他的生活变好换坏,都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他的问题不涉及人权,不涉及道德,不涉及法律。他的问题只涉及他自己。&br&&br&
如果你问的是这种自恋型人格形成的原因,那就值得大书特书。&br&&div& &/div&
&div&或许需要改变的,反而是阁下的这种“我要改变他”的心态,这样你更容易“摆脱”他。&/div&
&div& &/div&&br&
他沉浸在自己的美好认知中,妄断臆测别人的态度。假如你能够对他有一种“随他去”的态度,那才是真的摆脱了他的影响。因为作为一个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型人格者,他最大的支撑就是觉得所有人都受自己影响(无论好坏)。哪怕你冲上去试图“拯救”他,他感受到的不是对他的否定,而是他会认为这是“关注”甚至是“关爱”。如果我对阁下描述理解无误,你应该不希望他这么看待吧。总之,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对他来说都正中下怀、顺其心意。&br&&br&
你很难让一个自恋且自我为中心的人“反省”,即便他反省了,对你其实也毫无实际用处不是吗?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不和他起舞,他自己意淫着有人跟他起舞,当作笑话看也无妨。&br&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形象是否“准确”,这不能说有问题。问题是,如果你连你不喜欢不认可的人怎么看待你都过于在意,那你怎么能够自在的活?&br&
你那个自恋的朋友的渴望就是把别人拉向自己(哪怕是意淫出来的),你不在意,就不会被干扰。要知道,他脑海里的认识,只是他脑海里的认识——你到底是什么,世界到底怎么样,完全不会因他而改变。&br&&br&
自恋型人格必须认识到自己不是完美,还必须认识到自己影响力的局限,承认事实。同样的,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人的存在是个事实,而且是超出我们能力外的“残酷现实”。否则我们就跟自恋型人格一样,有了“不能承认和接受现实”的毛病。生活中不可能每样事情都顺心如意,自恋者扭曲了实际情况去认知世界,好让自己爽。如果我们希望改变他让我们自己爽,那岂不是另一重妄自尊大?&br&&br&
认知上扭曲现实虚妄开心的活着,是自恋者的作茧自缚。纠结于现实琐碎,忘却了自己更重要的生活追求,也是作茧自缚。自恋的人把自己困在开心的在虚假的印象中,难道我们还要把自己绑在旁边看他表演?&br&&br&
最后讲个笑话。有人说:我今天看着一个人在网吧玩扫雷玩了一上午!他真无聊!但,看别人玩一上午扫雷的人,岂不是更无聊?&br&&br&
你不会想变成更无聊的人吧。该干嘛干嘛去,看电影读书陪朋友吃美食。岂能因为一个自恋狂,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快乐。拯救他,不是你的义务,也不能给你带来任何自我成就。他的爽是他的,你自己爽你自己的。他的傻逼是他的,你自己心知肚明的走开就行了。&br&&br&
做自己的事情,让自恋的人自恋去。你能”尊重“别人的自恋,也就会保护好自己的“独立”了。&br&
看来是典型自恋型人格。 首先我想说,他不要拯救,或者说需不需要拯救是他自己决定的。我们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拯救”他。如果哪一天他因为自恋而吃亏受挫受创,那才是他需要“心理咨询”的契机,才是他改变的契机。但哪怕是这样,他的生活变好换坏,都跟…
这么想:别人让你放弃自己应有的权益去带他上课,难道他不自私?&br&请求可以,强求你就是不知分寸了。请求或强求失败后,如果还对你心有挂碍,那是他自己不够成熟,不懂的尊重别人。另一个可能,他对你们关系的期许和你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生死之交虽然好,但不表示别人要跟你来这一套你就一定得答应。牺牲,要用指的牺牲的人身上。而这种朋友,要么根本不会让你牺牲,要么早就先无条件为你牺牲过了。&br&你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跟每个人都两肋插刀;人有亲疏远近,有些人你给他的额度就那么多,他给你的额度也就那么多;两个额度不差太远,你就可以问心无愧。&br&还有强买强卖不仅在商业上恶心,在友谊上更是恶心。友谊没有自由,那就不是友谊,是威胁,是精神强暴。
这么想:别人让你放弃自己应有的权益去带他上课,难道他不自私?请求可以,强求你就是不知分寸了。请求或强求失败后,如果还对你心有挂碍,那是他自己不够成熟,不懂的尊重别人。另一个可能,他对你们关系的期许和你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生死之交虽然好,…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A片里的强奸暴力情节不怕引起性犯罪吗?&/a& 同样答案我写在这个问题里。无耻的复制粘贴,是为补充。&br&&br&一,不可知。&br&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要求大量数据和调查才能得出结论。但是现实中,我们不可能像实验室里面那样操纵多种变量。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设定出两个不同的『印度』或『日本』。我无法操纵社会。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对于同一个国家来说,到底是有媒体性暴力会有更多现实性暴力,还是会有更少性暴力。我们只能通过对比印度和日本确定:至少媒体性暴力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br&&br&二,观察学习中的自我认知。&br&人的行为受多因素影响,这点马里奥知友也说了。媒体性暴力中被害者(可男可女)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没有暴力倾向的观众是否被性唤起。&br&那么我们可以推导:只有看过性暴力视频的人,才可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我到底有没有性暴力倾向?』&br&&br&补。三,实验不能还原现实。&br&马里奥知友引用的实验,或许不太能还原现实情境。因为现实中观影是一整个电影,而单独截出性侵片段的观影体验是不同的。不知道研究者是不是让观众看完了电影。而且观影后还会有个社会讨论的问题。后续的讨论可能改变观影者的态度,让他们调整自己的言行。&br&&br&&br&以我个人经验来说,从14岁开始接触成人电影,我就发现——无论被害者的反应如何,无论最后被害者是愉快反应还是不愉快反应,我都厌恶一开始的那个强迫过程。我最露骨的幻想,也不过是在梦里出现过:直接上去亲吻抚摸女性。但哪怕在梦里,也不会出现女性抗拒的过程。因为,那个强迫别人的过程本身让我不舒服,和结果无关。(自黑:难怪我追不到妹子啊!别人一抗拒我就不舒服了,不管结果如何……。)&br&《自控力》里面写过一个研究:如果你对自己的善良充满自信,那么你更可能失去自控力。&br&一个因素是因为,你会奖励自己。比如,今天跑了步,我感觉很好,我要奖励自己吃高热量食物。功亏一篑。&br&另一个因素是因为,你无法保持对自己的适当监控,进而引起犯错、失控。之所以说适当监控,是因为过度的自我谴责和监控,会消耗意志力和良好情绪,最终造成失控。(车的引擎不常会生锈,用太猛会爆缸……)&br&&br&所以,媒体性暴力可能起到一个作用:让某些人知道自己隐含暴力倾向,并且自觉控制或治疗。&br&&br&最后还是八卦自己——泥马我有自我暴露狂啊这是——我平时很难被性唤起,虽然我是一个处男。我不会去想某个漂亮女生衣服下是什么样子——因为我很小就从A片里知道了。我的性唤起阈值挺高,可能是因为现实中大多数女性都不如视频中的性感漂亮。而我14岁就开始看了。好奇心是注意力的一大动机,也是实行行为的一大推力。对于我这种好奇心被满足就兴致缺缺的人来说,A片降低我的现实性需求。当然,肯定也存在:强烈希望自己也亲身一试的好奇心。但其所占人口比例未知。&br&&br&以此类推同样存在可能性:漂亮的AV女优被性侵的视频看多了,对外貌平庸的女性哪怕有暴力倾向的人都不想性侵了。&br&当然前提是看多了,不同的观影量可能有不同的效果。期待这方面更加细致的量化研究。毕竟我个人经验只是个案。&br&&br&结束语:行为的结果也会影响观察学习。《心理学与生活》中引用让儿童观察暴力行为的实验。观看暴力行为受到奖赏的视频,儿童会比看其他视频更加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我们新闻每天播放犯罪被惩罚、八卦里呵斥李宗瑞陈冠希,本身就是一种扼制。所以,哪怕媒体性暴力会提高实际性暴力的概率,它也是可以被平衡掉的——电影院可以在电影前后播放一下强奸犯的落网结局、越惨越好。
同样答案我写在这个问题里。无耻的复制粘贴,是为补充。一,不可知。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要求大量数据和调查才能得出结论。但是现实中,我们不可能像实验室里面那样操纵多种变量。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设定出两个不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跟斗亲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