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太极除了陈氏太极拳视频完整版课程之外,还有别的业务吗?

想练好杨式太极拳,循序渐进才是正道!想练好杨式太极拳,循序渐进才是正道!爱妻了百家号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以杨式太极拳的习练者居多,一些人因此而以为杨式太极拳最好练,甚至认为只要花几天学套24式、42式太极拳就够了,其实这是个典型的认识误区。杨式太极拳是经过了历代传人学拳、练拳、教拳的反复实践,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练方法和学练程序,因此要按照这种程序才可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太极拳的练法。根据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所述,杨氏太极拳拳架技术的基本程序为:先练顺,次练劲,再练巧先练顺,是指求顺遂。拳论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学练太极拳要先取松顺自然的心态,动作正确,气血在体内流通无阻,身体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全身没有缺陷处、凹凸处、断续处,运动的高低、快慢、虚实、伸缩有基本尺度,形成全身协调、顺遂的运动,这是学练太极拳的第一阶段。次练劲。是指练各种劲法,这和第一阶段是相连的。全身顺遂、意气相连、劲随意气到。接着是如何使用劲法的问题,就是在 顺遂的基础上,娴熟运动各种太极劲。通过推手,习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诸劲以及开劲、合劲、提劲、沉劲、叠劲、复合劲等。因对方变化而用相应的劲进行引、化、拿、发以制人。这是学练太极拳的第二阶段。再练巧,太极拳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奥妙无穷,除去有基本功外,还有它的技巧性。拳论上有“四两拨千斤”之说,《太极拳使用拳法》也有“一巧破千斤”之说。在顺与劲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巧,随机应变,得心应手,就能达到我顺人背、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效果。这是学练太极拳的第三个阶段。大致来说,先练顺,次练劲,再练巧的顺序,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相似。这种程序性的要求,古人只是言简意赅地呈现给我们,具体需要在练习中体悟,所以练拳既要循序渐进,又不能教条地理解它的进步顺序。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爱妻了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2017这个世界让我更加精彩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陈沛菊语录1、陈氏太极拳秘传心法 :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宁低不高行平线。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宁进不退,下在上先。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沛菊语录2:行拳十指连,转关背丝扣行拳十指连,转关背丝扣,是打太极拳不可须臾离开的要点。“行拳十指连”是因为打拳时最容易忽略“十指如一手”,每一动作应该注意通背劲的运用。“转关背丝扣”,是强调太极拳的转关“要在对拉拔长中进行”,要注意阴阳对称,阴阳转换,着着混圆劲。说说容易,操作时,尤其是一面对拉拔长,一面转关则有一定难度。需要常常练习。沛菊语录3:论腰胯练拳就如修水渠,水渠修通以后,一开闸水就通了。腰胯就如闸,腰胯没练通,浑身永远不会一气贯通。陈沛菊语录4:论内气前后上下十字管,莫忘逢中一条线,内敛入骨缠丝劲,虚实开合哼哈间。陈沛菊语录5:要练明白拳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而高深,一生学之不尽,太极拳的技术以人体为载体、通过合理而协调的运动来表现,可谓具体而严密,越练越纯,浑然一体。所以,一个真正明白和学习太极拳的人应该是懂得与太极拳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懂得人体结构、懂得合理而协调的运动原理,懂得生命的内修与外练。“懂得与太极拳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接受的是现代汉语教育,传统文化经典不再是学校的必修课,这使得我们在学习太极拳理论方面困惑而茫然。“懂得人体结构”,这是医学专科和体育学院运动解剖的课程,学太极拳的人不一定学过,学过的人不一定在学练太极拳。而在从前“武医结合”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许多武术家是医家,是正骨推拿的高手,许多中医学家又是武术家,懂得内修与外练,武功高深。“懂得合理而协调的运动原理”有了上面的基础,自然能知道合理而协调的运动原理,当今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们多以模仿老师的动作,不明运动的道理,其不知运动有身体的机械性运动,其中包含着运动力学的道理,也有“易理”的变、通、活运动。“懂得生命的内修与外练”中国的内修与外练是一门长期形成的生命科学维护体系,其体系训练很严密,但流派又很庞杂,必须有真正有传承,否则难走入正道。陈鑫前辈将以上这些都解于书中,能有几人明了全部,同时又练到了高层次,那可以说是名家高手了。否则不能称为名家高手。陈沛菊语录5:太极拳的腰劲:无论什么拳架都是以人体为载体的,所以运动时应该符合人体。劲力的传递应该是沿身体而行的。我们都知道腰在运动中的主宰作用、腰劲是很重要的。在实际的演练中我们看到许多朋友是把“腰”的转动练成上体的转体,这样就形成上体胸部引领运动,一错都错。在陈氏太极拳小架《太极拳练习概要》中说的很清楚,下在上先。从人的生理结构来说:两腿支撑人体重量,通过两胯向上连接腰椎。所以在说到腰的运动时一定是腰与下面胯的连动,即:后腰劲或腰裆劲。陈沛菊语录6:在太极拳推手发展至今,形成了两种,一种是比赛,那是针对规则而训练技术,为了得分,一种是传统的方法,本应是训练知已知彼能力的一咱手段,但传统的方法也已不再是原来的技术,更多的是较力、用招,尤其是陈氏推手多用勾、挂、磕膝、使绊等,以力为巧,实则偏离了推手练习的原来目的。功力,是每个流派都很注重的,常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都讲的是“功”的练习。许多拳种都讲意识、动作、呼吸的配合,而正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方法是最关键的。陈沛菊语录7:不管什么时候讲课我都要强调三点:1.是什么?2.为什么?(依据)3.怎么办?(方法)。不管处在哪个阶段的人,都要明确这三个步骤。我练的是什么,我为什么这么练,我该怎么办。前面两点是自己要思考的问题,然后怎么办就是要问老师,这时老师要因人施教。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层次,不同身体状况,用不同办法去引导学生,这个办法应是很明确的,最终我们是要落在方法上。所以不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有一个好方法是取得最好效果的最重要的环节。同时我们知道,所有的精品都来自于细节。太极拳在训练过程中,教、学、练三个是样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老师负责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最后练是落在自己身上的。如果你跟老师说,教教我功夫吧。那就错了,老师教你只能给你一个理论,一个方法,功夫是自己练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的东西,你要明白你的位置是什么,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学生,你要明白你要干什么。我们要很理性的学习太极拳,而不要去盲从。而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是很盲从的,例如:只要有老师教我们就跟着学。要不就是在公园里,大部分是锻炼的,健身的,娱乐的这种状况。所以,我们去思考这些理论依据,多问“为什么”这个习惯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建立太极拳研修中心,是要利用这个平台来告诉这里的老师和朋友们很理性的去练太极拳。我希望通过我和我中心共同的努力能帮助来到这里的人。不论你学什么的,都能做一个很谨慎的思考,做一个很准确的定位,练好太极拳。因为你们来这里,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选择。不管你是在外边练了很多年,越练越觉的没法练了,想找一个提高的地方(这是对我们充满希望)。还是想练练不同的套路体会体会。大家来这都是想进步,虽然大家情况不一样,但对于进步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着我们进入基本技术阶段:大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有刚起步的,有练多年的;有练陈式的,有练杨式的;有练小架的,有练24式的等等。包括广场健身这种性质的训练,对于基本技术的练习都是很重要的。我会很有针对性的去讲这些。那么,今天我们还是以互动式的,请不同的朋友来这里练,我们共同探讨,每个人都要讲一个道理,都要很理性的去分析这个技术。只有掌握到心明眼亮,才能知道前面的路是什么,自己处的位置是什么,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解决的方法在哪儿。这样每个人都会很明白,学拳学的非常清楚,心里就很踏实。我们就是引导大家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进行这个环节之前我先讲一下什么叫合理运动?第一,我们的身体结构,第二,有序的运动。这两者是必须知道的。陈沛菊语录8: 陈鑫著作的重要历史地位陈鑫(),字品三,陈仲甡三子,陈氏第十六世。清末岁贡生,近代中国武术史上著名的太极拳理论家。他自幼随父习武,天资聪慧过人,深谙太极武功之精奥,后遵父命习文,文武兼备。为阐发陈氏世传之太极拳理,发愤著书立说,其主要著作有:《陈氏家乘》五卷,《安愚轩诗文集》若干卷,《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时改为是名。)四卷,《太极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谱》等,其中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为代表。该书从1908年动笔,其时,公已年近花甲,到1919年完成,历时十二个春秋,书稿成时,已近古稀。十二年中,他对该书倾注了全部精力,不避寒暑,沤心沥血,多次修改,亲手抄录而不懈,其抄本有四,每稿洋洋二、三十万言,其毅力、精神确实感人。该书图文并茂,拳势取经络而通变,拳理师周易而同规,理精法密,显微阐幽,精朴悉陈,细腻明透,为拳坛理论之丰碑,武林修学之经典。多年来,此书弥传华夏,风靡海外,武林界争相宝之,东南亚、日本、欧、美各国亦见译本,实为不朽之盛业、太极拳之精典也,该书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向太极拳高峰攀登。(参考引用:陈氏第十九世陈立清所著《陈氏太极拳小架》--- 香港银河出版社)陈沛菊语录9: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过程陈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对于初学者,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徒弟掌握了陈氏太极拳划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而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有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如今的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除了动作形式不同外,其技术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大架拳手也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开始也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8D27PzwIcDBVyoIxLIRge1Cdrs5AnFCxB7qafLVCd5ba30.jpeg学拳如撑逆水舟,一篙不准便横流
学拳如撑逆水舟,一篙不准便横流。
此句谈太极拳的学习方法。《太极拳论》有言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初以为是危言耸听,其实这真是识得个中甘苦的肺腑之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太极拳的学习不仅在量度,更在于精确度。无论是拳架练习或推手练习,都要力求符合太极拳的道理,就是目标方向要精确,不能偏离正道;其次是用功的方法要精确,方法不准确就会导致方向的偏离,越用功则离目标越远,功夫到是有功夫,但已经不是太极拳的纯正功夫了。《太极拳论》中所谓“多误舍近求远”就是指方法不正确导致方向的改变,其味就不纯正了。所以学太极拳如逆水行舟,不仅要努力划船撑篙,更要瞄准目标,点准力点,否则横流无向,堕落旁门,岂不可惜。
方向和方法的差别直接导致修炼的效果。按照传统的太极拳教学方法,造成的普遍现象是绝大多数人习拳终身还不得要领,结果是“枉费功夫贻叹息”。 但有的人尤其是年青人却在两三年就获得了功夫,本人在几十年的交往中就有几个拳友在20岁之前就显示出浓厚的太极纯功来。但相识的绝大多数拳友,坚持不懈数十年,至今仍然还在探问怎样才“松”的基本问题。本人也是在学拳四十年之后,自以为对“松” 才有比较明确的理解。
太极拳大师郑曼青先生谈自己懂得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四十八年了:“这个“松”字,我学太极拳五十年了,到了前年才悟到其中道理”。而他同时谈到自己的学生,只练了五、六个月,就已悟到松了。“我有个叫龚作汉的学生,这里还有很多人认识,这孩子是有天分,练到五、六个月,就已悟到松了,他连拳势也没有练好,就懂得如何松法,你说太极拳难吗?”(——郑曼青《练拳的感受》)本人的学生,也能在几个月内对“松”开始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看来只要学习方法正确,短期内悟到太极拳的本质特点,并不是很困难的。
太极拳真是一门很独特的学问,它是累积性的,这种累积有算术级数的增加,也有几何级数的飞跃。前种称为渐修,后者称为顿悟,也许这就决定了学习效果的不同。同时,太极拳是逆修的过程,即是做减法的过程。因此,修炼程度越高,反而越来越觉得简单,这就是老前辈年纪增长后,其功夫并不象其它体育运动那样衰减,反而还能突飞猛进的原因。
余以为,太极拳的功夫前人也许已经登峰造极,但学习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也许还有吾辈努力的空间。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太极拳论》
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十三势行功心解》
李雅轩的话:太极拳在初练时,是感觉不出多少味道来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恒心,慢慢地体会,时间久了,便会觉得趣味浓厚,使人百炼不厌,愈研究愈有味道,愈体会愈有兴趣,甚至形成一种癖好,一辈子离不开它。
按太极拳的功夫,有很好的道理值得钻研。有些人练拳,竞不知在深细处钻研功夫,从质量上求跃进,而只是在编些套子,弄些花样,图外表所谓好看。一身摇摇摆摆,零零当当,神气活现,自以为太极拳讲柔讲软讲不用力不过如此。不知太极拳有些道理,须有传授方可得知。以致练功多年,对于 推手,着手就胡顶乱撞,瞎拨强搬,一点味道没有,无怪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
择师不慎,误入杂门外道,……对老师信仰不坚,不本老师所教之道理用功,自作聪明,东想西想参入其它道理……入道未深,离师太早,即想在人前显能,致被外门功夫引诱,走入歧途而无法纠正。
在初学拳时,就须对于教者的每手每势动作及神气,要切实注意,并须细细体会自已身上的感觉,以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宜贪多学快,……关于这一点,学者须注意。
练太极拳时,应当是有太极拳教师教导,才能懂得这些道理,否则是不行的。
练太极拳最好是跟着练太极拳的人练,本着老论去用功。如跟着练杂拳的老师去学太极拳,那是南辕北辙,必至越走越远。
在练功夫方面,一要有恒心,不因有困难就间断;二不要贪多学快,不要以为会的多为能。而是要任凭徐徐的吸取滋味,细细地思悟,如日子久了,万无不进步之理。如其只图学快,描画其表面,不体会内容,就不容易学好。
总之,练真的太极拳功夫要有机缘,有福分,否则碰不见正宗的太极拳老师,或碰见了失之交臂,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自己不识真假好坏,遇着杂门左道的老师反以为是好,倾心学之,日子久了,错误越深,虽遇正宗老师,也难纠正。本有着练好拳的决心,反而练不成了,这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所以说练好拳,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太极拳真功入门、修炼、运用的方法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以下主要讲太极拳真功入门、修炼、运用的方法。
太极拳真功入门、修炼、运用的方法
太极真功入门之道:太极真功之一“开合拉气”悟玄机
所谓“开合拉气”,就是以太极桩为基础形架,双手撑抱于胸前,在意识的诱导下,意念放松,外静内动,感悟两手间磁石般吸斥力的变化,即所谓“气感”,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的感觉,越觉越妙,并通过这种感觉体悟腰脊上下牵拉,周身束放缩胀的内在感应,也即内在劲力(或称内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的变化,使身体的质量提高而密度加大,从而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的奥妙,所谓“放之则弥六合,退则藏之于密”。由静到动,内外导引,合一而融,动而犹静,静而亦动,静动交变,从而再达外动内静,静而仍动,动静和融的真静之境界,为健身养生和太极拳的真正内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太极妙道,一气贯穿,全在胸中腰间开合。欲入妙道,先需得法。法者入道之门。众妙法门,何止千万,然其正者乃一,惟得之正者乃入正道。开合拉气,虽只一法,但法简效宏,见微知著,通玄入奥,太极妙道尽存,窥一斑可知全豹,老少咸宜,健武皆适,武练尚需文养,文练亦可武用,所谓“文以强身,武以御敌”。为使太极真功(包括正道养生)爱好者避偏途,入正道,今简述“开合拉气”法而引之,以助登堂入室,早得太极真艺真技。下面作以简要介绍:
一、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特别提示: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习者只能从松上找感悟,万万不可想气、运气、引气、导气,否则极易出偏而误入歧途,所谓“走火入魔”,皆虚妄之为
三、动作:以太极抱球桩(亦称太极桩、混元桩或浑圆桩),熟练后可产生多种自然形变。操演时先自然站立,双臂松垂,引颈、拔背、拉腰、长身,先行“三调”放松,然后两脚开立,略宽于肩,屈膝下蹲,同时两手从腹前提肘沉肩,双臂环抱圆撑,上提至胸前止,掌心向内,掌指相对,距七寸许,拇手指齐鼻,沉肘略低肩,双臂撑圆如抱球,双臂外撑内合,头正项竖,脊直身端,目视掌指间,要做到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手劲缩于肩而达腰,脚劲缩至胯而合于腰,保持要领和要求。以上为静桩,即外静内动的内意开合训练,待静桩掌握后,便可转入动桩训练,即由内意开合转为外形开合,以形合内,内外合一而练。
四、凝神调息:息稳心平身自松,身松息微神自凝,敛神意注通阴阳,气机升降自开合。意注眉间神居祖窍,不即不离不无意,丹田鼓荡周身贯,膨胀缩合立体圆,即所谓“形圆、意圆、气圆”。随呼吸调整,渐入松静,一气贯穿,周身内外胀缩。神凝祖窍意注两掌间,掌虽不动,掌间自有磁石般两极变化的吸斥感产生,自吸自斥,吸斥等力,吸之不能开,斥之不能合,谓之意念开河;同时吸气时,腰部拔伸向两端牵拉,身体放长,呼气时,身胀肩沉气自落丹田而鼓荡。开合拉气,感之在掌,动之则在胸脊,此即“胸中腰间开合”之谓。初始开合,随意念轻重而轻重,轻重由掌及臂而身,继而随息深浅而轻重,终而脱息脱意自轻重。即随着凝神调息的深入,调息而忘息,凝神而神游,似有若无,若即若离,感而不感,不感而感,形神合一,神入神室,气入气窍,精神气乃一,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玄关洞彻,所谓“空穴来风”,功境自现,前人所谓“不在身内求,不在身外得”意即指此。若动式开合,则两臂外撑,形张而意收;两手相合,形拢而意张,所谓“开中有合,合中有开”,亦开亦合,亦合亦开,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此之谓也。
五、效验:功后周身通畅,精神饱满,身体如铸,轻盈不滞,气感充盈,劲力殷实,筋骨强壮,却病延年。功后练拳,全身通透,束身而起,胀身而落,神凝内聚,一气相连,身如灌铅,整体如铸,不僵不滞,内外一如,物我两忘,动无不动,静无不静,意动形随,周身相贯,易筋洗髓,入微入妙,玄奥难言,功者自验。
太极拳真功修炼之道:太极真功之二“动之入微”登堂奥
太极拳运动内外相合,左右相顾,上下相随,螺旋运转,连绵不断,循环无端,外柔肢脉,内畅气血,阴阳互运,刚柔相济,文以强身,武以御敌,内外兼练,性命双修,然而,太极拳之奥,乃是动之入微。为使太极拳同好求得真功真技,拙作《“开合拉气”悟玄机——太极拳真功入门之道》已发表于2005年《武魂》第8期,今作乃是上篇之续篇:“太极拳真功修炼之道”,还有后篇“瞬变瘦瘠易阴阳,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与同好共研。
上篇的“开合拉气”讲的主要是求取内在感应,以开合拉气为引子,求得太极拳内在之整劲,并把握太极拳以腰运身和胸中腰间开合之要窍,为今后练拳打下坚实基础。今述“动之入微”乃是太极拳真功真技实修之法门,以微入道,以微求正,以微求变,以微求活,以微求奥,登堂入室,进而求取太极真功。
太极拳的特点虽是松柔圆润,外柔内刚,拧裹旋掩,连绵不断,循环无端,然其精奥却是动之入微。“微”乃是小、少、细、精、巧、深、奥之意,在太极拳运动中,微是指:微小、精微、精妙,细腻,微而妙,妙而精。微与单纯的慢不同,若单纯求慢,则慢易滞,滞而僵,僵而拙;不慢则快,快则易滑似流水,囫囵吞枣而找不到感觉。微即慢中求精、求细、求活、求变,微则敏而不僵滞笨拙,能动之入微,则能体精入奥。太极拳无论健身还是练武,不入微难知其奥,不入微难达其效。太极拳运动只有入微才能入妙,才能细微变化于内而人不见人不知,即便在搭手时也难以使对方感之己方变化。太极拳只有变化人莫知方可谓入道,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欲入微,亦尚需先宏观把握,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要由大而小,由开而合,由外而内,由身而心,所谓“开展紧凑乃缜密”。那么,太极拳微在何处求?答曰:均整、协调、平衡。所谓“均整”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所谓“协调”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同步运转,无一不合,连贯无间;所谓“平衡”就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用力均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那么,微又从何处悟?答曰:矛盾中求中和。所谓矛盾,即是“阴阳变化”,阴****化,则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进退、屈伸、轻重、沉浮、鼓荡、开合、虚实、刚柔、松紧、化打等等等等,所谓中和,即是“对立统一”,皆本阴阳互动互生,争衡而制,相生相克,没有生克,就没有变化,失去变化就没有生机。太极拳只有动中求微,微中求变,变中求妙,才能妙中入奥,所以说,太极拳要在微妙变化中多体悟、找感悟、细思悟,要在微中求均整、微中求协调、微中求平衡。太极拳只有精微细致、细腻熨贴,才能在运动中感悟到气血、劲力内运精奥;太极拳只有入微才能入奥,才能微中见精,转换折叠不留痕迹;太极拳只有体会入微,才能感之入深,动作才能细腻熨贴,精微巧妙,幽密深邃;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变化于内,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只有动之入微,才能微妙之处见神奇,微触即应,微感即动,微动即化,微动即打,化打合一,化打无形。技之有别,不在花样不在奇,唯在精微细致而已,细微之处方见真功。技艺之绝,亦莫过于精微巧妙。所以说,欲求太极真功,唯求动之入微。欲求入微,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无圈而圈即是入微。
入微的精髓,述之有三:首先,是周身的整合,也即贯穿,内外合一,无处不撑合。撑而不合则散,合而不撑则软。所以拳论谓之“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周身若能整合,则能有如球充气,一孔入而压力均等,微动即感,感而即应,应则有度,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其次,是和中而济,也即腰胯争合,以腰运身。腰胯不争,软而无力,腰胯不合,周身俱散。腰身一体,同轴而连,唯胯两侧,各具一轴,力可活变。腰胯争合,则能劲运周身,此乃谓之“依中而行,本中而运,由中而发,和中而济”。所以拳谚又说“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腰不能无胯,无胯则无争,无争则无功,腰动之功,争合自中,气自内运,劲自贯穿,动之入微,合之细腻,定胯腰拧,腰拧胯搓,腰动一分,拳打一寸,劲自内运,一气贯穿,动之不见形,周身一家,内劲浑然,劲出透敌,化打合一。其三,是意之驭形,形意合一,意之所动,形之所趋,意形相随。意动入微,形之入妙,微而自大,无内无外,意动形随力自出,力出则有气,有气则有势,力气不二,气势乃一,气充势宏,势大力大,气势浑然,神威自显。神依形而存,形依势而威,气与势和,力与气合,形神若一,内力自生,气势旺盛,神威彰显。所谓“志愈大而心愈小”,静心平气境乃幽,心意入微震寰宇,形神意气合,终可达“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境。
太极真功应用之道:太极真功之三“瞬变松紧”易阴阳
太极拳是阴阳转换的运动,也是能量积聚和激发的运动。太极拳虽要求放松,以慢练柔练入道,但太极拳运动却是松中有紧,柔中寓刚,柔外而内刚,松紧相变,刚柔相济的运动。太极拳真正的功夫不是绵软松柔,而是“绵里藏针,棉里裹铁”。绵软只是太极拳的外象,松柔只是太极拳积柔成刚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所以拳论有云:柔中无刚其速不疾,刚中无柔摧逼不捷。尽管太极拳练柔练松,然其应用不是不要刚紧,练松柔虽能舒筋活血润肢脉壮脏腑,极富健身作用,但松柔不是为松柔而松柔,松柔乃是为了在实战中更好地发挥刚紧的作用,这正是太极拳武学的核心,也是被常人所忽略的和被所谓的太极拳家所淡忘了的拳学内涵。因此,太极拳训练和应用必须要松紧交变,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紧,而且是为了更好地紧,紧则坚骨壮形,劲力坚刚而无坚不摧,松中要寓紧,紧中也要有松,松紧不仅要渐变,而且还要瞬变,更要渐瞬突变。所以说,太极拳松不能无紧,紧也不能无松,松则柔,紧则刚,松紧合一刚柔济,虚实松紧变,刚柔松紧系,有松无紧稀打愣——懈晃;有紧无松直巴愣——僵硬。拳中只有不松不紧,不紧不松,才能阴阳相济,而达到拳论所述“似松非松”之功。太极拳只有做到了“似松非松”,才能松紧瞬变,松紧无常,虚实不露,刚柔不定,化打不分,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松紧瞬变”,才能在交手中赢得战机,化打如意、有效制敌而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一味地松柔粘化走圈连随而失去战机。交战中只有松紧交变才能知顺逆而为用,有所谓“慢松慢紧力推山,瞬松瞬紧炸力崩,渐瞬松紧鬼神惊”。瞬变松紧阴阳易,阴阳易变蕴玄机,松紧渐瞬人不晓,玄机奥妙非能语,蓄能释能只一瞬,松松紧紧自无敌。松紧训练实际上就是自身能量的转换,不论内家外家少林武当,能量的转换无非是加大自身松紧的空间和缩短松紧的时间,以便在瞬间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作用于敌而制敌而已,也仅此而已!太极者劲由内换,松紧由外而内,以内引外,内动外发,劲不露形,劲瞬间而已。所谓“瞬变松紧”,亦不过“发劲似放箭”之功。拳者为拳,惟实为真,太极不能无柔,太极亦不能无刚,无柔则硬,无刚则软,惟有软硬兼施方谓真技,所以说,太极真功不离“刚柔相济”,皆赖松紧相系,更在松紧瞬变,松要松在自己身上,紧要紧在对方身上,松则柔,紧则刚,瞬则快,不快不能后发先至,不快无以制敌,慢绝不能制快!不动乃静不为慢,静以待变,变则一瞬,用则疾而能“后发先至”。太极拳慢中求快,慢中见快,乃是稳中求快,快中求快,快上加快的更快,快慢转换而无间,变化不留痕迹,化打合一赢敌只在一瞬,所谓“不招不架一下两下,一犯招架十下八下”。与敌交手非同儿戏,瞬息万变,敌不由己,慢不得也软不得,“练用有别”不可不知,万不可虚,更不可玄,玄虚和想象在真正的交手中只能一败涂地。
关于太极拳真功之道,笔者已述两篇,入门、修炼只是基础,惟有应用乃是关键。太极拳无论怎么特殊,绝不能脱离自然规律而行之,各种运动都要符合人体生物运动力学,更要受运动规律的制约,人之与物惟不同者,乃为人是有思维的动物,人之一切运动要受思维的控制,所谓“知行若一”,也即“形意合一,形神不二”。太极拳尽管讲究螺旋弧线运动,但并不否认直线运动,所谓“方圆互用”,方圆之运更不能离松紧而为,因为,人之一切运动皆赖于肌肉筋腱的松紧运动带动骨骼运转而生,离开松紧(包括思维与形体)人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以说,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核心、力量的源泉,松紧即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更是人体能量转换的枢纽。古往今来,“拳学无玄虚,真功本无秘,松则蓄能,紧则释能,松紧之变惟熟而已”,所谓的“气血经络”乃是自然之事,无须刻意而为,自然顺遂即如意,惟有松紧需功力,松紧之功亦需入细入微,细则精,精则巧;微则瞬,瞬则奇,奇则难御,出奇制胜自然归,所以说,太极拳应用之道,惟瞬变松紧方知其道之奥之妙。
太极拳道不离阴阳,阴阳不是具体,乃是一理,阴阳理论乃是自然规律,阴阳非死物,阴阳运动互为其根、互动互生,阴阳运动在于转换和变化,阴阳于人于拳于事皆同。阴阳理论指导实践需要具化和泛化结合,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就理论而理论,但具化亦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与具体划等号,拳中的进退、屈伸、虚实、刚柔、化打、吞吐、鼓荡、开合、轻重、沉浮、松紧、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等,皆可阴阳释之,但在各项阴阳矛盾之中,惟有松紧才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松紧可以使人产生任何形态的运动变化而进行能量转换,所以说“松紧”才是拳中阴阳的具化。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动力之源,一松一紧一屈伸,一松一紧一虚实,进退、化打寓刚柔,一松一紧一太极,一松一紧自运化,松则俱松,紧则俱紧,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松紧相系,松紧瞬变,松紧不离,松紧则无欺。拳之松紧与常人理解之松紧截然不同,拳之松紧务须符合拳势要求,松紧皆要自然撑合不失弹性,有撑无合则散,有合无撑则软,紧要不失之中,松要不失之撑,撑要沉,沉不失之拔,松沉圆沉不离“弓”(即身备“五弓”的弓,也即所谓的“掤劲”);紧则是周身的胀缩,胀也紧缩也紧,胀缩形不拘,争撑合一而融,不胀不缩自然松。拳之紧乃是要求我们要在间架撑合不动形的情况下能自然内在地胀缩,亦不能失之“掤劲”,一气贯穿,紧而不僵,松紧交融,动之入微,松长紧短只一瞬,松紧交替渐瞬而变,慢松慢紧能量增,瞬紧瞬松瞬释能,心到意到不看经,体认透晰自然明,“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仍是训练过程抑或基本功以形成定势定型的习惯,“发劲似放箭”才是终极运用所求,待“不蓄而发,不发而发”方入圣明。太极拳松紧训练,要由形而意,由意而形,形复归意,形意合一,变之入疾,用之则速,所谓劲由内变,换劲不动形,变形劲不变,学者详辩,自能入道。所谓“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乃真意”,无形乃纯,无意乃真,灵机一动犹如火烧身,化即打,打即化,出手便是。“松紧”于拳,摸得着,看得见,通俗易懂易学易会,人人可明,人人能做,只要我们依规而行,不丢要领,因势而运,随机而变,定能运之自如。拳者若能明得此中理,能在运动中瞬变松紧而不见其形,遇敌自不惧,一松一紧自运化,自能体悟太极拳真功应用之道的奥妙。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24式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