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购买国外去年设备释放什么错误你认为该运动失败的根本&#美丽 655333;

海外读书漫谈
&&&&&&&&&&&&&&&&
/ 海外读书漫谈 
学问广博·操守卑下
——培根其人其文 近代科学哲学开山祖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他一向被认为是英国论说文的创始人。 培根又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 真正始祖”。培根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发展了唯物主义,反对中古经院哲学 和神学。他的哲学思想表现在他的《学术的推进》(1605 年出版)和用拉丁 文写的《新工具》(1620 年出版)等著作中。他晚年未完成的《新大西岛》 一书,描写了一个理想国,在那里没有政客,没有追逐功名利禄者,没有被 野心折磨的国王和宠臣,行政管理机构由科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物 理学家、建筑师、社会学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组成。他们既不热衷于发表 竟选演说,也不提出政治许诺来结党营私,而是从事观察星球,利用水力发 展工业,研究解剖学和发展医药事业来同疾病作斗争。他们建造飞船在天空 自由飞翔,建造舰艇在海底快速游弋。他们做生意不是为了黄金、白银或者 丝绸和香料,“而仅仅是为了上帝第一个创造物”——光。培根的美妙梦想, 超越了他的时代。论说文的创始者  培根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所 收 58 篇文章。这些文章以贵族 和资产阶级上层读者为对象,谈论哲学、宗教、政治制度和国家以及处世、 修身、养性等问题。他论述处世接物的文章肯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的资产阶 级道德标准;另一些文章,例如《论读书》,记录了很有用的经验,为世人 所诵读。培根文章风格以凝炼有力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 想,文句很像警句格言,思想的组织安排极为缜密,常常出现富有诗意的譬 喻,例如:“名誉像一条河,轻飘而空虚的东西浮在上面,沉重而坚实的东 西沉到底下。”又如他把语言比作“织著人物故事的帷幕”、以及“人不说 话就像卷起的帷幕”。类此的譬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议论都是从 实际出发的。例如,他论友谊:“世界上没有什么友谊??平等的人之间友 谊最少。但最终在治人者和治于人者之间有一种友谊,这是为了互相利用。” 培根的论文往往是这样直率,一针见血地道出他所处时代——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资产阶级兴起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要害。  培根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辩才横溢。请看他怎样描述自己:“我有一种 无人可与匹敌的研究热情。我知道的司法案例比任何英国人都多,我的拉丁 语和希腊语的知识谁能比得上?我是学术百科全书,我已经认识到从亚里士 多德以来人类的所有科学都错了。”话说得多么肯定而欠谦虚!实际也是如 此。  人们评价培根的学问和文章,衷心承认他是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的开山 祖,承认他的许多杰出思想展现了新时代的曙光,足以光照千秋,但是谈到 他的为人品格,却不得不认为是难以置信的卑鄙。在培根的身上,善与恶, 美与丑,真与伪纠缠在一起,培根就是这样一个既伟大又渺小的历史人物。  培根的身世  谈到培根的为人,就要从他的身世说起。培根的父亲是英国的掌玺大臣, 母亲是个学者,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培根,12 岁时进剑桥三一学院学习,很 快他就对 1500 年来所建立的学术成果嗤之以鼻。16 岁时培根就宣称:剑桥 的教授们把他们的学说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思想基础上,错了。他感到他有一 个人生使命,就是要把世界从“亚里士多德神学”中解放出来。但是,他父 亲却没有来得及分给他财产就去世了。19 岁的培根发现他几乎不名一文。  对于一个平日与王孙公子们痛饮狂欢,和宫廷淑女们调情嬉戏的青年来 说,身无一文是十分难堪的。培根花了漫长的 12 年时间企图在朝廷找一个落 脚点,却没有成功。培根写道:“我要政治权力,要主宰人和事的权力,手 里掌管英国的国玺和 100 个仆人!离开沉思的生活!人们应该知道,在人类 事务的剧场中,只有神和天使才是旁观者。”他一再请求甚至威胁曾任首相 的姨夫威廉·塞亚尔为他谋一朝廷职务,但遭到姨夫冷冷的回绝。培根转而 向他姨夫的敌对派别的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毛遂自荐。由于他的机巧辩 才,赢得了埃塞克斯的欢心。培根喜欢美味佳肴、修饰打扮,因此老是负债, 埃塞克斯伯爵经常送钱给他。培根写演说词吹捧女皇,发表政论文章粉饰女 王的统治,但当他求一保管案卷的法官职位时,女王却不顾埃塞克斯的反对, 选用了别人而不选培根。为使培根的压力减轻,埃塞克斯送给培根一大笔钱 和一所富丽堂皇的房子。但培根认为还应锦上添花,既然埃塞克斯给了他一 所豪华的房子,就还应该有人给他一个富有的妻子。他看上了一位有钱而且 血统高贵的寡妇,于是他不断地向她求婚,并请求埃塞克斯帮忙。尽管有埃 塞克斯的推荐,这位夫人还是拒绝了他而和一位与他竞争的律师爱德华·柯 克爵士结婚。爱德华·柯克不仅赢得了夫人而且被任命为女王法律事务官。 这事对培根的打击自然是不小。为了摆脱痛苦,培根写了一篇论不公正的文 章,同时大事挥霍,放荡不羁,终于负债累累进了监狱。又是埃塞克斯救了他。卖友求荣  埃塞克斯伯爵慢慢地失去了女王的恩宠,终于跟女王发生激烈的争吵, 伯爵没有向女王请假就回了家。女王把他关了起来,虽然不久就把他放了, 但从此伯爵就再也没有恩宠了。埃塞克斯伯爵开始失去理智,掉脑袋的危险 迫在眉睫。此时,他的朋友培根给了他什么劝告和安慰?什么也没有。宫廷 中纷纷传说,促使女王陛下如此这般对待埃塞克斯的是弗兰西斯·培根。这 个“谣言”开始时并没有多少人相信。后来的事实则给了回答。埃塞克斯肝 火太旺,他纠集他的亲属,要给那些把他从“女王陛下的微笑的阳光”下放 逐出去的人“一个教训”。埃塞克斯家聚众的事传到政府耳朵里。伯爵被逮 捕了,关进了伦敦塔。  接着是对埃塞克斯伯爵进行审判。究竟埃塞克斯是一时冲动反对他的政 敌还是企图谋害他的君主?人们都认为是前者,而不可能指控他进行叛逆活 动。但是,培根请求让他参加起诉。他认为这是对他极为有利的时刻。  埃塞克斯被带到审判台前,培根站了起来。法庭上人们奇怪地看着他。 因为他既不是原告也不是律师,他以什么资格出庭,他要说什么?不久,人  们就看到,他是以一个国家的志愿见证人,特别是以被告的亲密朋友的身份 说话。因此,他完全了解被告的野心和动机。他提出的证据有分量,法庭一 片肃静。培根说,他是在一个由博学、公正的法官组成的法庭面前说话,埃 塞克斯能承认他蓄谋背叛女王吗?“先生们,我不是作为原告的律师,而是 作为被告的朋友来作证的。”他的声音充满义愤而带点沙哑。他坚决认为埃 塞克斯计划谋害女王,夺取王位,因此不属于法律上可以减轻罪行的情况。 虽然他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朋友,这是完全违反他的意愿的。培根嘲笑有 一些人的说法:伯爵一时失去理智,他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埃塞克斯是 叛国者。”他得出结论说,“他必须为他的叛逆付出生命。”由埃塞克斯给 过一笔财产的人提供的证据说服了法官。他们判决这个不幸的贵族上断头 台。  培根把朋友置于死地后,朝廷给了他 1200 镑赏金。他把钱装进衣袋后悲 哀地说:“女王给了我一些好处,但不像我所希望的那么多。”他坐下来写 一篇关于延长人的寿命的医学论文。飞黄腾达  埃塞克斯伯爵死后两年,伊丽沙白女王也死了。苏格兰国王詹姆士登上 了英国王位。詹姆士曾同埃塞克斯很友好,因此,那些把埃塞克斯送上断头 台的人都很不安。但培根处之泰然。他是分析人类心灵的大师。当他弄清楚 新国王以古典学者自诩时,他就给国王呈上一封致敬信,开头是一行拉丁文 圣经,结尾则一行奥维德的诗句。在信中他声称:“陛下的臣民中没有人比 我更渴望牺牲自己,粉身碎骨为陛下效劳了。”他向新国王献媚,眼睛盯着 国王的法律事务官职位。善于投机取巧的培根千方百计要得到朝廷官职,他 终于得到国王的赏识,被任命为英国的副检察长。就詹姆斯国王方面来说, 起用他是因为他的一项绝妙的建议:对外战争可以杀掉过剩的人口。此时,他和一个高级市政官的女儿结了婚。当客人对他祝贺时,他竟然回答说:“我的经济由于这婚姻而有所改善。至于爱情,这种感情从未进入 我的心中。”国王没有很快提升他,满足他的政治野心。他想:“其他人正在得到提升,为什么我不?我必须爱戴不能爱戴的人。”他卑躬屈膝地匍匐在国王的 脚下。国王终于让他当了总检察长,薪俸优厚,仆人众多。大法官死了,由 于他的拚命钻营,终于被任命为新的英国大法官。他神气活现地走进大法官 办公室。他写道:“狡猾的人谴责学问,聪明的人利用它。正确地使用知识 意味着力量。知道事情原因的人是幸福的。”“知识即力量”这句话就是培 根说的。培根的行为有令人难以容忍的无耻,但他也曾增加牛津和剑桥的奖 学金数目,使得更多的英国青年有机会受大学教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培根常常为他的无耻行为找藉口。他这样那样做,是为了得到物质保证, 这样他才可以自由地把他的哲学天赋献给人类。他写道:“首先我必须积聚 财富??让我达到权力的高峰,那么,当我退休时,我将建立新的大学,提 供新的教席。我要为人类写作、探索和谋福利。我的目的是不能以价值估量  的,要达到这些目的的人必须不在乎手段。”目的是崇高的,手段可以是卑 鄙的。这就是培根的双重人格。受到惩罚,无可抵赖  培根做了三年大法官之后,英国下议院对他提出了指控。大法官弗兰西 斯·培根被控在法庭上接受贿赂!举国震惊!讲台上、街道上,到处是演说, 要求惩办大法官培根。  培根无法抵赖。尽管他论述了“三种程度的贿赂”,又提醒法官“也许 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位也会因同样罪名被带到法庭,这样,他们就没有理由为 他们从前的宽大而后悔”,甚至还开玩笑地写信给国王说,“受贿者易行贿”, 因此,他将送给国王一部历史,为向后世粉饰他的统治。一切狡猾的努力都 无济于事,他终于被迫低头认罪,在一份具体的供状上签了字。他坐在伦敦 塔里,成了一个谦卑、潦倒的囚犯,然而仍以学者风度声称:至少他从未因 不知法律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人们不禁要问:你既知法律,怎么又犯法呢? 他的脸皮很厚,他为自己开脱并解嘲说:“我是 50 年来英国最公正的法官。 但是,这是 200 年来国会最公正的判决。”真是滑稽之极。培根几乎一进监狱就被释放,但被命令永远离开英国议会和朝廷,再也不许担任任何官职。直至此时,培根仍不放弃他的政治野心。他写了许多信 给国王,吹捧他,欺骗他,哀求他,但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了。1626 年的某 一天,他骑在马上考虑人死后保存尸体的问题。他下马杀了一只鸡,然后把 雪塞进鸡肚里,他受了寒,病倒了。他给朋友送去一张便条:“我可能和老 普列尼斯一样的命运,在做实验时送了命。”培根真的就这样一病不起,死了。他的野心、贪欲和卑鄙品行随着历史成为陈迹,但他的思想和杰出著作仍影响着后人。《超越生命》——大富豪哈默的传奇财神爷特别关照的人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是旧时中国市镇商人常在他 们店铺挂的对联,表达其发财的愿望。但是真能像陶朱公那样,生意做到遍 及三江四海的,历史上也少有其人。然而,当代国际上的财团、跨国公司, 其活动范围则远非三江四海可比了。它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展鸿图,财宏势 大。除了集团,就个人来说,世界性“船王”、“汽车王”、“石油王”等 等也不少。美国有个亿万富翁,名字叫哈默博士(Dr.ArmandHammer),此人 可真是个福星,财神爷特别关照,早在本世纪初当他还在医学院读书时,就 靠经营其父濒于破产的小制药厂大发其财。当他大学毕业同时结束他的制药 厂时,他已拥有 200 万身家。随后,1921 年,“百万富翁”23 岁的哈默博士 带了价值 6 万美元的药物和医疗器材去访问苏联(他的祖父是俄国犹太人, 后移居美国),原是利用医学院毕业而实习期尚未开始的半年闲暇时间观光 革命后的苏联,那些药物是赠送给苏联人民的。此时正值列宁决定实行新经 济政策的关键时刻,命运之神促使哈默成了第一个外国投资者。他在苏联投 资开发乌拉尔的石棉矿、创办苏联最大的铅笔工厂、推销福特拖拉机,都获 得成功。这些业务结束后,他带着年轻的妻子回到纽约,财产又增加了几倍。 哈默从苏联回到美国后,经营出售珍玩的艺廊、推销报业大王赫斯特收 藏的价值几千万美元的古董珍品、推销和酿造威士忌酒、养名种牛群等,都 发了大财。最后,他进入石油业——他所从事的多种事业中的一个核心事业。 哈默今年已经 86 岁了。这位高龄大富豪现在又和中国的邓小平交上了朋 友。他正跟中国做石油、煤炭的大买卖,以及交换中美杂交棉花,杂交水稻的技术。  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活动及其成功因素,鲍勃·康西丁(Bob Considine)所著的《超越生命——阿曼德·哈默博士传》一书有详细的记述。 此书中文译本今年 1 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本文是根据该书对哈默近年的 经济活动作一简略介绍。八十岁开始跟中国大做生意  1979 年,哈默在休斯顿跟来访的中国共产党领袖邓小平见了面。从此, 这位 80 高龄的亿万富豪又开始了他的新专业——同共产党中国大做生意。当 哈默被轮到介绍给邓小平时,邓小平打断了译员的话,说道:  “关于哈默博士,不需要向我介绍。在中国,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帮助 过列宁的美国人。你为什么不到中国去,也给我们一点帮助呢?”  哈默说,他很高兴访问中国,但年纪大了,经不起旅途舟车劳顿,除非 能让他乘坐自己的专用飞机去,但这是破例的事。邓小平说,他可以作出安 排,让哈默的专机进入中国。哈默打算什么时候动身,发个电报来就行了。 两个月后,哈默及其他 16 位西方石油公司的高级职员就动身去北京,作为期 7 天的旅行。在这期间,他跟中国有关部门签订了四项初步协议:一、西方石油公司将为开发中国的大量煤矿资源探索其可行性。二、西方石油公 司将有机会就南中国海的未被证实的石油蕴藏进行投标。三、西方石油公司 将以杂交棉花技术与中国发展杂交水稻的技术相交流。四、中国将购买 5 万 吨化肥。  此后,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受到中国的邀请,参与中国专供外国勘探石 油的八个地区中七个地区的地震勘探工作,并于 1933 年 8 月签订了合同。哈 默又同中国煤炭开发公司董事长孔勋签订了一项协议,研究合营中国山西省 平朔露天煤矿的可行性。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圆满结束后,西方石油公司同 中国签订了协议,按照这个协议,这个平朔露天煤矿于 1983 年 7 月 1 日动工 兴建,预定于 1985 年 7 月开始投产,估计年产量达 1500 万吨。据说,这个 煤矿不仅将是中国最大露天煤矿(比著名“煤都”抚顺露天煤矿还大),可 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煤矿。  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在美国国内不仅做石油生意,它还做肉类生意。1981 年,它同美国主要的牛肉加工企业爱阿华牛肉公司合并,后来,一家猪肉加 工企业也合并进去。这样,西方石油公司成了美国国内规模最大、效率最高 的生产各种肉制品的企业之一。哈默在国外也不但做石油和煤这类能源生 意,他的公司还同中国订了合同,从中国进口杂交水稻的技术和种子,以便 在美国试种并向各主要水稻生产国推销,同时也把美国最近发展的杂交棉花 向中国输出。人们还记得前不久,洛杉矶市在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展出从中国商借来的一对熊猫“永永”和“迎迎”。这次中国国宾出巡,是哈默于今年4 月在北京签订关于山西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合同后,亲自向邓小平提出的。 邓小平当时笑答:“这个事情并不难办。”就凭这句话,哈默的西方石油公 司驻北京办事处经理继续与中国外交部和林业部交涉,使得这对熊猫终于成 行,为奥运会壮色。不怕与共产党打交道  1973 年 5 月 9 日,哈默博士在纽约向美国商业记者协会演说,曾说过这 样一段话:“我是一个资本家,凡是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热忱地拥护 资本主义和美国。但是我认为,资本家也可以同共产党人打交道。他们说:‘好吧!你们有你们的制度,这种制度对你们来说是行得通的,但是我们不相信你们的制度。然而,我们可以合作共事的时候已经来到了。你们可以使 用你们的方式,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因此,今天对于共存、合作和商 业来说,存在着一个相当光明的前景。尼克松总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认为, 他坚持主张和苏联增加贸易往来是应该受到赞扬的。”  哈默的口才很好。资本家不怕和共产党人做生意,共产党人也愿意跟资 本家做生意以便取得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科技成就。亿万富翁哈默的发达史不 光是他个人的幸运纪录,也是他才智出众、有胆识、有远见、有魄力,因而 凡事“马到功成”的纪录。  《超越生命》一书为我们展示这个世界经济强人的整个发迹史(哈默还 健在,他的事业仍在发展中),他的“一帆风顺”的秘诀在哪里?工商界人 士或准备投身于工商界的人士不可不读。  《大公报》名主笔徐铸成谈《报海旧闻》  徐铸成,江办宜兴人,20 年代后从事记者、编辑、主笔工作,在胡政之、 张季鸾之后多年主持《大公报》笔政,为目前中国有数的著名老报人之一。 徐氏 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20 多年来销声报界,近年“平反”后,重 握笔杆,出书甚勤。计有《报海旧闻》、《旧闻杂忆》、《炸弹与水果》等 回忆录,以及《海角寄语》(杂感和通讯集)、《杜月签传》、《哈同外传》 等书。  《报海旧闻》回忆 20 年代到 40 年代著者个人的报业经历和所见所闻、 所接触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娓娓道来,既饶兴味,又可作为记述这三四十年 中国动荡情况的一家“野史”看。至于书中所谈著者个人采访、写作、办报 经验以及所述中国报界先驱办报的成败事例,尤可作为新闻工作者借鉴之 用。徐铸成自述“大学未毕业前就半工半读,从事新闻工作,30 年来一直在《大公报》和《文汇报》这两家报馆兜来兜去。”识拔和培养他成为名报人 的是《大公报》的两位“巨头”——胡政之和张季鸾。本书第十四章在写《大 公报》的历史和记述胡、张办报事迹上最为精彩详尽。关于张季鸾,著者以深情的怀念写道:“他对人和蔼、淳厚、谈吐很有风趣,仿佛有一股吸引力,使我感到他是循循善诱的前辈。他对工作的要求 很严,但对同事从无疾言厉色。也不像胡政之那样终日一脸秋霜。他审阅各 版小样时,认为不合意的,就直接改了,只有显著的错误时,才把他改的小 样送给编者看,说:‘我看这样改好些,你看呢?’自然,他改的的确是好, 使人心悦诚服。另一方面,对你工作上有一点成绩,如做题目曾费心推敲过 的,他能看出来,加以表扬??他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一派懒散的‘名士’ 气,而浑厚、自然,没有一点做作。”著者记述张季鸾工作作风和待人接物 的态度:每天他到报馆后,先翻阅中外各报(但不像胡政之那样仔细看), 而是很注意经济行情和公债涨落,他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时局的真正趋势。 每日下午是他的会客和访友时间,常常是访客接踵,高朋满座。深夜,他回 到编辑部看重要稿件、审阅小样大样,然后写社评。写前先问排字房有多少 社评地位。他有写得刚好排满的本领,完全看不出故意压缩或故意拉长的痕 迹。常常因为时间紧,他写好一段就裁下付排,最后全文写完排好字打出小 样再加润色,如因接到新消息要改写社评,他也能在原行数上改动,免于排 字房的大调动。他对同事的生活小节从不认真过问(胡政之则相反)。有时, 夜班编辑公余喜欢打牌,总要瞒着胡政之。要看到胡“老总”不在,才先后 溜出去。张自己不喜欢打牌,有时约同事到他家吃饭,饭后常对喜欢打牌的 人说:“现在时间还早,你们可以凑四圈嘛。”  徐铸成对张季鸾的采访、编辑、写社评三方面的经验很有体会。关于采 访,徐氏写道:“他(张)在《大公报》当了十几年总编辑,每次出门总要 写通讯,直到 1941 年他去世前夕,害肺结核已奄奄一息了,还力疾为新创刊 的《大公报》桂林版写新闻电稿。他曾对我们说:‘干新闻工作,不论职位 是总编辑还是编辑主任,本职上还是记者。这一点,千万不能忘记。我是老 记者了,但如果不‘记’,那不变成一个纯粹的‘老者’了吗?”这是介绍 张氏的敬业精神。张氏的采访是有选择、有准备的,不是见新闻就抢,“拾 到篮里就是菜”。他常说,采访要先摸清“行情”然后才能知道哪些是新闻,  关键在哪里。张氏每日到报馆首先翻阅各种中外文报纸,关心经济行情,对 时局心中有“数”,为他追踪新闻作准备。张季鸾和胡政之的《大公报》最 先采用一套综合编辑法(从《朝日新闻》等报学来),把报纸版面编得活泼 精致。张氏常说,新闻要注意“打扮”。有些新闻看来不重要,但它是一个 “新动向”的萌芽,或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必须在安排版面和标题上花些 心思,引起读者注意。有些新闻又须故意不加“打扮”,以逃避新闻检查者 的耳目。张氏最常用的办法则是在社评中透露某些新闻。张季鸾在《大公报》 上写的评论最有名气。他跟徐铸成谈“要诀”:看问题看不清楚时,应该站 得高一点,“凌空”来看,联系有关事件一起来看。没有十分把握时,千万 不宜发决断性的议论,多谈可能,少下断语,否则会在事实面前碰壁,失信 于读者。关于写作技巧,他说:文章力求流畅易懂,少用怪字、僻典,要避 免别人常用的词汇和习惯用语,切忌把句子拉得太长,一句话说不清的,宁 可分为两三句来说。张季鸾非常重视新闻标题,《大公报》有一个制度,主 要标题一定要留给总编辑亲自标写,因为主要标题和社论一样,是代表报纸 的立场、态度的。“一字未妥,绕室彷徨”,这种谨慎态度,由张氏传给了 徐氏。  对胡政之,徐氏特别欣赏他的用人魄力。徐氏由一年试用期未满的见习 记者提升为北平“国闻社”代理主任,就是胡氏识拔的。对知识分子不亲庶 务而有自尊心的特点,他也很能体谅。有一次,徐氏到外埠采访一两个月, 回社后只简单写了一张便条,共用去旅杂费几百几十元,他签个字就报销了, 不要单据,不要开列细目。胡氏能为事业吸引人才,放手使用,是他的长处, 但他不像张季鸾那样宽厚,对人要求太高太急,稍不如意,即失望、责人, 甚至弃如敝履。徐氏后来于 1938 年初上海《大公报》休刊时,与其他职工一 起被“解散”,也是胡氏“对我失望的一种表现”(徐氏语)。此外,书中还有不少掌故趣闻,例如:  袁世凯当了“终身总统”之后,秘密写了一张名单,用一个金匣收藏好, 然后放进中南海的石壁凿出的洞里,加以封固,说是等他死后开启,他所写 的人即作为继任总统的人选。著者写道:“按照他后来串演的‘洪宪’丑剧, 他所写的‘推荐’人选,必然是他宝贝儿子袁克定。但他死后,黎元洪曾会 同段棋瑞去开启这个‘金匮石室’,张国淦也在场,开出来一看,却是写着 黎元洪、段棋瑞、徐世昌三个名字,并注明请国会就三个中选举一人继任总 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张国淦对我说,袁的侍从曾告诉他,那是在 护国军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袁眼看皇帝梦要破灭,连总统也保不长了, 在一个黑夜里,叫亲信侍卫去把石室凿开,偷偷地换进这个名单的。”  叙报人陈德徽交倒霉运也很有趣:1926 年北伐开始,邵力子和叶楚伦去 广东,他们主持的上海《民国日报》由陈德征掌编辑大权。北伐军占领上海 后,陈一度红得发紫,除任《民国日报》总编辑外,还掌握上海市党部和文 教机关,一时风云际会,使他头脑发胀。有一次,《民国日报》发起“民意 测验”,“选举”中国的伟人,揭晓时,第一名竟是陈德征,第二名才是蒋 中正。著者写道:“这一下,闯了大祸,蒋‘总司令’赫然震怒,借故把陈 押解到南京。几个月后,人虽释放了,却得了个‘永不得重用’的处分,由 三十三层天跌入十八层地狱。”这事还没有了结。1942 年,《中央日报》因 过早透露了一件外交机密(关于英美等国在战后交还租界事),引起英美使 馆抗议,蒋下令查办,并把《中央日报》名册吊去审查,看看有无可疑分子  混杂其间。3 个月前,该报社长陶百川顾念旧情,派陈德征当一名挂名主笔。 “当蒋看到陈德征的名字时,又勾起了十几年前的余怒,特在上面批了两句 话:‘此人尚未死乎?著各机关永不录用。’‘御批’一下,陈自然又失业 了。”  书中写 1948 年冬龙云逃出南京的内幕,为龙云亲口告知徐氏,详实可 信。写上海“八·一三”抗战后枪毙第一个汉奸事,可供后人了解抗战史实 参阅。《申报》驻东京特派员鲍振青于“九·一八”事变前为南京国民政府 外交部所写的、关于日方将在沈阳有所行动的密报,长期被锁在部长王正廷 的办公室抽屉里未拆封,说明当时官场腐败,视国事为儿戏到什么程度。在本书第十七章“胡政之与旧《大公报》”中,著者写道:“他们两位(胡政之、张季鸾),都在屡试屡踬中成熟了。而且,都在失败中得出了一 条教训:靠津贴来办报,‘得人钱财,替人消灾’报一定办不好。”著者对 胡、张两位先辈独立办报的精神是极为佩服的。他在《前言》中对写作这本 书的意图(“记述往事,保存史实”)一再申述,总结前人办报经验亦是本 书的一大贡献。耶鲁大学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容闳其人及其著作  容闳于 1828 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澳门彼多罗岛,自幼在 澳门玛礼逊学校读书。1840 年,鸦片战争时,13 岁的容闳随学校迁至香港。1847 年,主持校务的布朗先生回美,携容闳赴美学习。容闳先在马萨诸塞的 孟松学校学习,1850 年赴纽海文考入耶鲁大学,以优异的英文成绩,二三两 学期均获首奖。1854 年毕业。中国人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以容闳为 第一名。目睹满清黑暗  1854 年在耶鲁毕业后,容闳离开美国回国。1855 年居住在广州,目睹两 广总督叶名琛残酷镇压广东乡应太平军的民众暴动,因此深恨满人的反动统 治,而对太平天国寄予同情。据容氏书中所记,这年夏天,广州刑场杀戮了7.5 万人,刑场血流遍地,暴尸生蛆,空气有如毒雾。  1860 年 11 月,容闳到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晤见太平天国总理 政事的干王洪仁玕,向干王条陈七事:一、依正当的军事制度,组织一支良 好的军队;二、设立武备学堂,以培养有学识的军官;三、建设海军学校; 四、建设良好政府,聘用有经验的人才为各部行政顾问;五、创立银行及制 定度量衡标准;六、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基督教《圣经》为主课。七、 设立各种实业学校。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锐意创建新政,请容闳留 在天京任职,但容氏辞而不就。1863 年,容闳经友人丁日昌介绍,到九江拜见曾国藩,向曾建议设立机器厂。容闳所建议的,实即今日的机械制造厂:“此厂当有制造机器之机器, 以立一切制造厂之基础。例如今有一厂,厂中有各式之车床锥锉等物,由此 车床锥锉,可造出各种根本机器,由此根本机器,即可用以制造枪炮、农具、 钟表及其他种种有机械之物。以中国幅员之大,必须有多数各种之机器厂, 乃敷应用。而欲立各种之机器厂,必先有良好之总厂以为母厂,然后乃可发 生多数子厂,乃复并而为一,通力合作。以中国原料之廉,人工之贱,将来 自造之机器,必较购自欧美者廉价多矣。”容氏这个建议深得曾国藩赞赏。 曾氏即委派他为全权代表赴美国购办机器。容闳经香港乘船到法国和英国作 短期逗留,然后渡大西洋到美国采购机器。于 1865 年春将购得机器启运回 国。此时,曾国藩已攻克南京,容氏到徐州向曾国藩复命。曾氏奏请清廷给 予容闳奖赏。以容闳从美国购回之机器建立的工厂,设在上海高昌庙,这就 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江南制造局于 1867 年建成。曾国藩此时任两江总督,巡视此中国首创之 机器厂,见机器自动运转之情状,大为高兴。容氏乘机建议在厂旁设一兵工 学校,以机器的工程理论和实践培育学生,造就中国自己的机械工程师,以 期将来不必雇用外人。曾极表赞同,不久即告实行。这个制造局所属兵工学 校后来造就了不少机械工程师人才。志在改革教育容闳的志愿在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为富国强兵造育人才。他的教育见解与丁日昌一致,此时丁升任江苏巡抚,容闳到苏州与丁商谈教育人才计划, 由容氏写一详细建议书(说贴),由丁氏转致军检大臣文祥,请其转奏朝廷。 容闳的建议书主要有四项内容:一、中国应组织一合资汽船公司,以改革漕 运。二、政府应选派颖秀青年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才。三、政府应设 法开采矿产,以尽地利;建筑铁路,以利交通。四、应禁止教会干涉人民诉 讼,以防外力之侵入。这个建议书的重点在第二条,其他三条是陪衬。派学 生出洋留学的具体办法是:初次先定 120 名学额以试行。此 120 人分作 4 批, 每年送出一批,30 人,留学期限为 5 年,学生年龄以 12 岁至 14 岁为度。派 出留学生时有汉文教师同往,留学生同时兼习汉文。另设监督二人,以管理 留学生。容氏这个建议书,军机大臣文祥未及上奏而去世。  1870 年,天津教案发生。清廷派曾国藩、丁日昌、毛旭西等四大臣任交 涉。容闳重提派留学生出国事,由曾国藩领衔入奏。这年冬天,教案了结, 清廷批准派留学生建议。容闳多年教育理想得以实现,他衷心欢慰,认为此 事之实行“将于 2000 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矣。”容闳与陈兰彬被任命为留 学生事务所的正副监督。撤回留学主事件  报考留学生的条件是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格经医师检查合格。考 试项目是中文读写,已习英文者,兼考英文。选取的学生先入预备学校学习 中西文至少一年。到 1871 年夏,所招学生未满第一批名额,容闳自己到香港, 从英政府所办官校里选足其数。据统计,当时所选 120 名官费留学生中,南 方人十居其九,北方人应招者极少,南方人又以广东香山县人为多。这第一 批留美学生虽然多数未能读到毕业,但却都学有所得,对祖国有所贡献。1872 年夏,第一批 30名学生东渡太平洋赴美国。最后一批 30 名则是1875年秋到达美国的。最后一批学生抵美后,陈兰彬请假回国。3 个月后,清廷 改派容闳和陈兰彬为驻美公使,吴子登为留学生新监督。陈兰彬和吴子登对 留学生处处吹毛求疵,造作种种谣言、诬蔑学生,破坏派留学生的事业,说 国家和学生未得其益,反受其损。清廷听信陈吴诬告,决定解散留学生事务 所,撤回留学生。这 120 名留学生遂于 1881 年黯然回国。此事对容闳精神上 打击甚大,有识之士亦为之浩叹。耶鲁大学校长朴德为此写了一封长信给中 国总理衙门,痛陈撤回留学生之不当,并对中国留学生的学问、品行、成绩 大加赞扬:“凡此诸生之尽善尽美,实不愧大国国民之代表,足为贵国增荣 誉也。盖诸生年虽幼稚,然已知彼等在美国之一举一动,皆与祖国国家之名 誉极有关系,故能谨言慎行,过于成人。”不管舆论如何,昏庸的清朝政府 一意孤行,留学生无可挽回地被撤回中国。  1894 年甲午战争,容闳在美国连发两函给湖广总督张之洞,陈述抗日制 胜之策。容氏建议向英国借款买战舰、雇外兵,从太平洋抄袭日本之后。张 之洞赞成此策,电促容氏速赴伦敦借款。事情的进展颇为顺利,后遭李鸿章 反对而中止。1895 年容闳返抵上海。1896 年容闳通过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左恃 郎张荫桓向朝廷建议筹款 1000 万两设立国家银行,得到户部尚书翁同龢支 持,经翁上奏清廷并获批准。当开办费 1000 万两已筹得,而容氏准备赴美筹  商此事时,忽遭中国电报局总办兼上海招商局总办盛宣怀破坏,而功败垂成。 盛将此 1000 万两攫去,营其私业。盛 宣怀因得到慈梧太后的宠爱并与李鸿章 勾结,贪污祸国,破坏了中国现代化事业。担任强学分会会长  戊戌(1898 年)政变时,容闳在北京。他的住处常为维新党人聚会之所。 维新党人被捕杀,容氏乃遁迹上海租界,组织强学分会,被选为会长。1899 年迁居香港,1901 年复至美国。  1909 年,容闳在美国出版了他那本用英文写的自传性名著,叙述其经历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和生平从事教育、政治、 经济等活动,书名 MYLIFEINCHINAANDAMERICA,商务印书馆于 1915 年出版了 该书中译本,取名《西学东渐记》,老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多数读过此书。 这是一本很有历史意义的书。  容闳于 1912 年逝世。容闳是一个爱国民主派,他学有所长,躬行实践; 放眼世界,热爱祖国;热衷学问,追求真理;为人品格优异,道德高尚。他 早年丧父,靠慈母抚育成人。童年读书靠母亲劳动所得供给学费,自己也做 临时工补助家用,他热心助人,极重友情,邻里乡党都对他敬重。现在纽约 华埠容闳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是我华人对他敬重的一种纪念。  一代宗师王国维之死
——读叶嘉莹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海外学人叶嘉莹女士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是一部大 32 开本491 页巨著,香港中华书局 1980 年初版。此书所谈,只及王国维学术研究的 一部分(未及史学、经学、金石甲骨文),而所引用资料之繁富、评析之细 致平直,用力之勤,可以说是直到目前为止尚无第二人。著者自述,研读王 氏之书并选作写作题目,进行写作,前后达 20 多年,“如果推求其最早的原 始,竟然可以追溯到 40 年前,我在北平才上初中的时代。”一本著作的完成, 经历数十寒暑,确乎不是易事。有志于研究王国维文学理论者,此书不可不读。一代宗师  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最著名的国学大师之一。在文学理论著作上,有 脍炙人口的《人间词话》、《宋元戏剧曲史》,和引用西方哲学及文学理论 研究中国小说的《红楼梦评论》。在甲骨、金石学的研究上,更是“承流继 绝”,成为一代宗师。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1876 年生于浙江海宁(门人称他为海宁先生)一个破落的小官僚家庭。先人几代做国学生、幕僚师爷,兼营卖盐、卖古董 字画,亦吏亦商。父王乃誉,号专齐,爱书画古董,因屡遭婚丧大故,家道 中落。生母凌氏早卒。王国维幼年既乏母爱又乏雁行之乐,因而性情抑忧而 不开展。然王氏资质聪慧,16 岁以前已读完《四书五经》,且多能背诵,国 学基础深厚。据叶嘉莹转述王氏自叙其早年读书之经历云:“余家在海宁, 故中人产也。一岁的所入略足以给衣食。家中书五六箧,除《十三经注疏》 为儿时所不喜外,其余晚自塾归每泛览焉。16 岁见友人读《汉书》而悦之, 乃以幼时所储蓄之岁朝钱万,购前四史于杭州,是为平生读书之始。时方治 举子业,又以其间学散文骈文,用力不专,略能形似而已。”王国维 18 岁(1894)那年,中日“甲午之战”发生。这次战争,中国北洋海军在鸭绿江口、旅顺港口大败,最后全军覆灭于威海卫之刘公岛。陆军 亦大败于平壤,于是日军长驱直入辽东,清廷被迫割地赔款以求和。此后, 列强纷向清廷要胁租地:德租胶州湾,俄租旅顺、大连,英租威海卫、九龙 半岛,法租广州湾。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瓜分豆剖,危亡无日的形势之下, 有志青年莫不致力于救亡图存之计。王国维于是年开始有志于“新学”,但 家贫不能以赀供游学,居恒怏怏。”1898 年,22 岁,到上海在《时务报》馆 任校对,半工半读,入罗振玉与日人合办的东文学社。王国维在东文学社从 日人教师学习英文、日文兼及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对康德的先验论、尼 采的超人论、叔本华的悲观厌世论尤感兴趣。此时正是维新党人惨遭捕杀的 “戊戌政变”之后,中国的出路何在?当时的知识青年甚为彷徨。王国维在 其文集自序中说:“余疲于哲学有日矣。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 可信者不可爱??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 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 藉者也。”文学中求慰藉  王国维的烦恼,包括世局、人生,他所钻研的哲学解决不了他的问题, 于是又想从文学的研读及写作中求得直接之慰藉。庚子事变(1900 年八国联 军打进北京城)之后,东文学社解散,王氏回故里,后得到罗振玉资助,到 日本留学:“书习英文,夜至物理学校习数学”,四五个月后,因病归国。 自此以后,王氏为学即转入自修独立钻研时期。  1903 年起,王国维任南通、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 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 年随罗振玉到北京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 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史研究,著《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 等。辛亥革命后,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 据王国维的学生周传儒(今辽宁大学教授,84 岁)记述:“壬子(1912 年, 即辛亥革命后之第二年)到丁巳(1917)五年之中,(王师的见解、学识、 胸襟)更为突飞猛进。表现在学风的转变,从头收拾起久已不治的经学、小 学(《说文》、《尔雅》),重加温习,又接触到甲骨、汉简、唐宋经卷、 大高阁档案、西北碑铭、元史资料,一一加以分析、检验、考证、校对、整 理,为后来钻研做了准备。此时得到罗振玉、日本友人及姬觉弥(此人为上 海大富豪哈同的总管家。下文提及的“广仓明智大学”即为哈同在其“哈同 花园”内开设的私立大学。——笔者)的帮助不少,在广仓明智大学之六年, 用力最勤,考证最精,成为甲骨、金石学尖子,并世无人能与之颉颃??五 四运动之后数年,海宁先生在上海学虽大成,名不显赫。由 1921 年胡适把他 发掘出来,请他作北研(北京大学研究所)通信导师,一时名震京师,人始 知甲骨金石、四裔碑铭、汉简唐卷,皆为绝学。”“五星聚奎”  1925 年,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所,王国维被聘为研究所导师。清华研究 所的导师除王之外,还有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四位专家,被称为 “五星聚奎”,极一时之盛。这个研究所共办了四届,前后卒业者 70 余人。 多数人学业彪炳,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学者教授。例如健在的有:谢国桢(明 清史)、姜亮夫(楚辞)、徐中舒(甲骨、钟鼎)、高亨(先秦诸子)、史 念海(古史)等。已故的:王力(语言学、音韵学)、刘盼遂(经学、小学)、 陆侃如(文学史)、罗根泽(文学史)、黄淬伯(音韵、文字学)、刘节(古 代史),卫聚贤(说文、左传)等。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的五位导师又以王 国维为首。周传儒写道:“赵李以后学自居,陈以长辈待梁王,而梁又事事 推让海宁,故五大师排座次,即王、梁、陈、赵、李。王梁相继殁,陈遂为 史学界巨子赵为音韵学大师,李则为考古界王牌,四五十年代,学术界之物 论,大概如此。”  据此后人记述,王国维在当时实执学术界之牛耳,为学者所尊崇。叶嘉 莹在她的书第一篇第一章《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之转变》中,详 细地考证了王氏的性格为人。这样一位淡于名利,而“关心人世的感情又极 为深挚”的学者,在其 51 岁的盛年,学术研究的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何 故遂尔轻生,于 1927 年 6 月 2 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呢?王国维之死,世人  深为惋惜,亦为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何故轻生  叶嘉莹此书,有一章专门探讨王国维的死因。此章题目是“一个新旧文 化激变中的悲剧人物”。开头就曾简要地介绍王氏自沉之经过,兹转录如下: “民国十六(1927)年六月一日(夏历五月二日)午,清华研究所已放 暑假,师生开惜别会于工字厅,静安先生亦与会。席散,与人作别如平时。 次日上午 8 时赴校,命所中听差往其私第取学生成绩稿本,且与所中同仁谈 下学期招生事甚久。言次,拟向研究所办公处侯原培借洋二元,候氏与以五 元钞票一纸,即外出,自雇一洋车,直赴颐和园。据园丁云:静安先生约上午 10 点钟左右进园,在石舫前兀坐,久之,复入鱼藻轩中吸纸烟,旋即闻投 湖声。及往救起,其间不及二分钟,而已气绝。死时里衣犹未尽湿也,盖水 底多淤泥,静安先生投湖时,以头就水,致口鼻皆为泥土所塞,因之气窒而 绝。家中候其午餐未返,下午 2 时许,其三子贞明乃赴所往寻。询之听差及 门口其他车夫,知曾雇车赴颐和园,乃亦雇车赴园,于途中即遇静安先生所 雇之车夫,车上乘一巡警,相询问后,巡警即领之至园内,认明自沉者确为 其父静安先生。次日下午三四时许,法官率检验吏至,略事查问即行检验, 于衣袋中得遗书一通,封面书曰:‘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内遗嘱 一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 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 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按指陈寅恪 及吴宓二先生),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致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 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示。’(按静安先生 自沉在夏历五月初三日,此一遗书乃是死前一日所写定者,故日期为五月初 二日。)”死因说法不一  对王国维死因,“各政治立场不同人士,则发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 著者归纳,大致有四种意见:一、一般遗老,如罗振玉等人,说王国维之死,是为清室殉节之表现。  二、反对遗老殉清之说者,则以为王国维之死,实由罗振玉之迫害所造 成。三、有一派则认为王国维之死,是由于对国民革命军北伐有所恐惧。 四、另又有一派则把王国维之死归因于“共产党迫害文人”。 各种说法都拿出了自己的论据。真是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本书著者引日本电影《罗生门》的故事为喻:“一个男人身负刀伤死在森林中,为 了要查明这一案件,询问了好几个有关人物,每个人都各有其不同的供述, 而每一种供述则又都并不完全可信。因为每个有关人物都莫不想要为自己的 卑鄙做掩饰,为自己的虚荣做辩护的原故。静安先生死因之所以形成如此纷 纭歧异的说法,便也正复有类乎此。”著者意见为了探求王国维的真正死因,著者写了“静安先生与罗振玉之关系”、“静安先生与清室之关系”和“静安先生与民国政府之关系及其真正之死因” 三节书,列举了大量表现王国维思想情况的事实,论证了王氏为清室殉节或 经济上受罗振玉迫害致死的原因均不能成立。而王氏因国民革命军即将进入 北京,怕被指为复辟派而受到迫辱的恐惧(有鉴于湖南叶德辉事件),则是 存在的,王氏死前与学生谈话所表达的忧虑,是事实,但这只是外因,而真 正的死因则出于王氏自身思想不可解脱的矛盾和对世局人生的极大悲观。  著者叶嘉莹认为,王国维遗书中所说的:“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是他 决心自沉的真正动机,并认为这八个字绝非王国维的“掩饰之词”。王国维 内心的矛盾,世局的混乱,自身卷入为逊帝溥仪作师传的身份,以及对溥仪 的顾恋之情,都使得他在尖锐的思想矛盾中不能自拔,面临革命军的迫辱而 不能辩解。但是“义无再辱”,是否出于“君辱臣死”的旧道德观念,指一 辱于 1924 年冯玉祥逼溥仪出宫(或辛亥逊位),不忍再眼见北伐军入京清算 逊帝复辟呢?关于这点,著者论证了王氏并非以死来表示对清室的效忠,而 是有他自己对“辱”的观点。著者写道:  “静安先生心目中所谓的‘辱’究竟何指,我们便不得不回过头来对他 的性格重新做一检讨??静安先生的性格原具有着三点最重要的特色:第一 乃是由于智与情兼胜的禀赋所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着感情与理智相矛 盾的心理;第二乃是由于忧郁悲观之天性所形成的缺乏积极行动的精神,但 退求自保,且易陷于悲观绝望的消极的心理;第三则是追求完美之理想的执 著精神所形成的既无法与自己所不满的现实妥协,更无法放松自己所持守之 尺寸,乃时时感到现实与理想相冲击的痛苦心理。如果我们试从这三方面来 一看静安先生自沉前的处境,我们就不难了解何以当北伐军攻入华北的前 夕,会造成他惟恐受辱而终于自沉的原故了。”国人痛惜  关于一代宗师王国维之死,叶嘉莹作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她所作的结 论,笔者相信比较接近事实真相,但是否能为多数人所接受,仍有疑问。由 于对王国维与罗振玉之间后期的关系,叶氏无足够资料(王氏自沉之前几天 将所有与罗氏来往信件全烧毁——据王氏女儿追忆)作出全面的考察,因此 王国维来自罗振玉的经济上、精神上的打击究竟占他的死因多大份量,仍难 作出评估。不管怎样,王氏的性格和气质,以及不幸曾被拉去作“帝师”的 政治历史,使他在北伐军兵临城下的重压之下,尽管他并不迂到有“殉情” 之志,但不得不走向自沉的绝路,这一事实,在叶氏书中已有令人信服的说 明了。  在“新旧文化激变中”,王国维的确是个“悲剧人物”。王氏独到的词 学见解,尤其是考释古文字与古代史的卓越成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极为宝 贵的遗产,因此,对于这个有很大成就的学人在 50 盛年自杀,特别感到可惜。  从穷光蛋到亿万富豪——《哈同外传》评介  《哈同外传》,上海老报人徐铸成著,1982 年 12 月香港吴兴记书报社 出版。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名是《哈同外传》,其实是“哈同夫妇合 传”更确切些,因为书中记叙哈同太太罗迦陵做人行事不比叙述哈同少。但, 说是“哈同夫妇合传”似乎也还不够确切,这本书,其实是以哈同这个暴发 户、亿万富豪为主轴线,把清末民初(直到 20 年代末)上海滩头的(甚至全 国的)风云人物、重大政治事件都罗织上去了。把他当作反映自清末到民初 大约 50 年上海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生活的一面镜子,或当作一 部野史来看,也是合适的。徐氏所据以写作的材料不应视为道听途说,许多 事,确有实据,我们可以信赖这位《大公报》名主笔写作此书不是“逢场作 戏剧”,或以创作小说来以待的。他之所以为哈同立传,应是有所寄托的吧。 提起哈同,上了年纪的读者,或来自上海的朋友,大概是无人不知其为 何许人也。但年轻的读者大概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上海大富豪了。上海的“哈 同花园”早已易名,这个人物已成过去了。但他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历史上所留下的痕迹是抹不去的。  哈同发达以后,被称作“英国哈同先生”。其实他是犹太人,1851 年出 生于巴格达(今伊拉克共和国首都)。21 岁,1873 年流浪到上海,在老沙逊 洋行当个司阍(看门的)。沙逊洋行是贩卖鸦片烟土的。哈同虽然没有正经 上过学,连名字也写不端正,但人却精明勤快,又节约。他利用看门放客户 入营业科做交易这点“权力”,在安排先后上玩弄花招,每日能捞到一二十 元外快,而营业科的管事大班也因客户依次入室,秩序井然,对哈同大为赞 赏。从此,时来运到,哈同在老沙逊洋行逐年高阶,不几年就升为高级职员(大班),买房、买地皮,放高利贷,炒卖烟土,白花花的银元滚滚而来。哈同有了钱,有了社会地位(1887 年法租界当局推聘他为公董局董事),入 了英籍,这就成了“英国哈同先生”。哈同太太罗迦陵,出身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过去纷传她出身妓女,著者认为“查无佐证”。她父亲罗路易,福建人,在法国轮船上当水手。后移 居上海。罗迦陵刚一岁,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姓沈,丈夫去世后带着小女儿 靠佣工为活。罗迦陵十五六岁时曾在一个法国商人家里做工,因此学会了几 句日常应用的法国话。那位法国商人回国时给了她一笔相当可观的钱,因此, 她即使不再寻找工作,生活也暂可无忧。1886 年和哈同结婚,那时她 23 岁, 哈同 35 岁。  书中写道:“(哈同)正当盛年,而且正在坐‘直升飞机’冉冉上升的 时候,业务得心应手,声誉也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中鹊起。但自从结婚以后, 事无大小,都听命于阃内,而且口口声声说他的夫人命大福大,相夫有术。 以后,他开设哈同洋行,辟建爱丽园和杭州的罗苑,延雇黄宗仰和姬觉弥作 为当家的管事,乃至信佛妄教,刊印佛经,创办学校,发起学会,并和中国 的朝野上层分子接触。所有这些,几乎全由罗迦陵出主意,下决断。其他, 还有许多不宜细谈的家庭琐事,罗恣意为之,哈同也深信不疑。”著者引《红 楼梦》人物贾雨村的话说:罗迦陵真不失为一个乖邪之气所钟的奇女子。中国政局越乱,越是民不聊生,上海的租界越兴旺,首先是地价,天天上涨。哈同以贱价大量收进南京路西段大幅地皮,供人租地造屋,或自建大 楼及市房出租,收取暴利。同时,他也没有放过炒卖烟土的发财机会。1890 年,哈同升任新沙逊洋行大班。他“公私兼顾”,一面为洋行大做鸦片买卖, 一面利用地产上获得的大量资金,自建仓库,大量囤积烟土,待价而沽。  哈同财大,势力也跟着膨胀。中法战后,他成了公共租界的董事,租界 法院的陪审员,租界里屈指可数的“头面人物”之一。此时,他根据过去在 南京路西段贱价收进地皮的经验,将静安寺以东还只有荒村茅店的土地约300 多亩,以极少代价“购”进。庚子(1900 年)义和团事件后,上海的公 共租界从不到 1 万亩面积扩展到 3.3 万多亩,哈同贱价收进的 300 多亩土地 都列入租界范围之内,“一登龙门,身价十倍”。此时,哈同已拥有几百万 财产,几百亩地皮,又兼两个租界的董事,已膨胀成为租界的洋“大亨”, 自己开设洋行的一切条件都已具备。1901 年,“哈同洋行”成立,进入他一 生中最“辉煌”的阶段。  哈同有了钱,在租界有了劳力,自然左右逢源。哈同夫妇又善于见风驶 舵,结交了不少中国朝野人士。辛亥革命后,历任的上海护军使(杨善德、 卢永祥、何丰林)都是哈同的“知交”或“通家之好”。哈同的烟土买卖要 依靠这些军政头目作靠山;这些靠鸦片发财的军政头目也有求于哈同——把 搜刮来的钱财托哈同存入生息和做地产投机买卖。哈同夫妇通过他们的管家 “乌目山僧”黄宗仰(此人曾留学日本,有倾向革命思想)结交蔡元培、章 太炎、吴稚晖等革命党人;通过另一个管家“佛陀”姬觉弥(原名潘林)和 清廷的旧势力勾结:宣统帝名义上的外婆(隆裕皇太后的母亲)认罗迦陵为 干女儿,哈同受到逊帝赐给的“二等宾星勋章”和“公使待遇”,都是这个 得力管家姬觉弥搭线的结果。连广东军阀陈炯明也和姬觉弥称兄道弟,鱼雁 往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哈同与冯国璋、曹锟、黎元洪都有紧密的来往: 哈同夫妇逐年从冯国璋、徐世昌、黎元洪、曹锟处得到四等、三等、二等直 到一等大绶嘉禾章。直皖战争时,哈同支援曹锟 50 万元枪枝弹药费。1923 年,哈同夫妇还到北京朝见宣统逊帝。从北京回沪之后,哈同就患了痢疾,从此痼疾缠身,好一阵卧床一阵。当时的中国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全国革命气氛高涨。 冯玉祥的“国民军”打进北京城,把大总统曹锟囚禁在中南海,把宣统皇帝 赶出了清宫。时局的发展,都是哈同夫妇所料想不到的。昨天还召见他们的 皇帝、总统,今天已变成阶下囚;昨天得到他们的勋章、恩赏,如获得瑰宝, 今天统统变成勾结军阀和封建皇朝余孽的罪证了!哈同自访京回沪后总是没 精打采,痢疾日益严重,百药无效。犹太教堂祈祷、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禳解 也都试过了,钱能通神,但钱却过不了鬼门关!1931 年 6 月 19 日终于一命 呜呼。哈同出丧时的排场情景,为上海开埠以来所仅见。  哈同的爱丽园(俗称哈同花园),在租界范围内占地 200 多亩。据说共 有楼 80 座,台 12 个,阁 8 个,亭子 48 个,池沼 8 个,小榭 4 个,有 10 大 院落,9 条马路,其他曲径小道、小桥、小屋不可胜计。《红楼梦》里的大 观园相信不比它阔绰,更无其“现代化”设备了。园里办了:“中华佛教华 严大学”,1914 年起改名“仓圣明智大学”(为纪念古代造文字的仓颉云云), 设师范预科,暨中学、高等和初等小学,学生均免费入学。1915 年,又办免 费供膳宿的仓圣明智女学,还设立一个“广仓学宭”,出版了《广仓杂志》 和几十种“学术丛书”、“艺术丛书”。著名的甲骨文和史学、文学专家王  国维先生早年曾被罗致进入哈同花园,他的名著《殷墟书契考释》就是在这 里写作和出版的。名书家徐悲鸿年轻时也曾进过这所施舍的“仓圣明智大 学”。辛亥革命前,罗迦陵还通过她的管家乌目山僧资助 500 两给蔡元培、 吴稚晖等创办爱国学社。著者宣称,他要如实介绍哈同夫妇,不因为哈同是 吸中国人民的血而致富的坏人,就把他写成一切皆坏。爱丽园内的活动,他 是如实介绍的。著者写道:“这一对夫妇迁居爱丽园后,哈同还是‘刻苦持 家’的老习惯。他的居室很简单,几片面包,一杯牛奶,就是一顿早餐了; 午餐、晚餐如在家吃饭也不过一菜一汤,塞饱肚子。夫人的卧室、起居间以 及大小会客厅等,则穷奢极侈,各种珍奇玩饰,如能买到觅到的,无不罗致。” 上海外滩公园公开挂出“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牌子,据说,哈同是反 对的。著者分析说,哈同是犹太人,属于非白种人的“贱民”之列,尽管入 了英国籍,在欧美人看来也还是“非我族类”,所以哪怕他黄金铺地,也只 好讨一个黄种太太,有反对种族歧视思想并不奇怪。著者认为哈同“富不易 妻”也是他的一个“美德”:“他一直守着这个‘相夫有命’的中国女子, 白头到老,即使罗迦陵中年前后有不少艳闻逸事,但从没有听说哈同有什么 外室,他似乎也不曾拈花惹草。爱丽园里也没有传出过他如何污辱女性的故事。”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徐氏此书并不采取这个态度。叙事比较客观, 或者说,力图做到实事求是,是徐氏此书的一个特点。  犹太人何以财多艺博        ——《漫话犹太人》细说从头 历史上有两个民族有一共同特点,特点是千百年来没有祖国,散居世界各地。一是吉卜赛人(GYPSIES),人口总数约 200 万,擅长歌舞,过游荡生 活。现在,部分人已定居,纽约市就有不少,深夜地铁车站上你常常可以看 到他们,有时他们高兴起来还会对着几个“观众”吹吹笛子,歌舞一番。另 一是犹太人(JEWS),据估计,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共约 1500 万。居住在 美国的约有 600 万人,居住在苏联的约有 210 万人。1948 年 5 月 14 日,犹 太复国主义领导集团根据联合国决议(巴勒斯坦分建为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宣布在巴勒斯坦成立“以色列国”。犹太人从此时起总算有了一个祖国。以 色列现有犹太人约 310 万,占世界犹太人总数的 1/5。  犹太民族是个古老民族,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 20 世纪曾在巴勒斯 坦居住,公元前 11 世纪时建立以色列王国,使用希伯来语文,创立犹太教。 公元 1 世纪时,为罗马帝国统治,绝大部分人被赶出或逃离巴勒斯坦。犹太 人最初迁到北非和西班牙一带,后来逐渐流向西欧。13 世纪前后,又从西欧 移居东欧波兰和俄国,到了 19 世纪,大批犹太人又从德国、波兰和俄国逃亡 到美国。目前美国是犹太人最多的国家。中国大陆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去年第十五、十六、十六三期连续刊登高博和马曼孙二人合写的长文《漫话犹太人》,对犹太民族的历史、现状 有详细叙述。近年来中东战乱频生,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争吵,战争已延续 了三四十年,“以色列”这个国家、犹太这个民族,作为争吵的一方,报刊 上常见,很引人关注。和穷得以卖艺为生的吉卜赛人相反,犹太人在世界各 地不少人家财万贯,富埒王侯(据报道,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了 20%);至于在学术上、科技上杰出的犹太人也真不少,例如,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资本论》著作者马克思,幽默大师卓别林,诗人海涅,文学 家爱伦堡,政论家李普曼以及近年名噪一时的政治家基辛格,富豪哈默等等。 因此,《漫话犹太人》一文自然会很引起人们的兴趣。住在纽约的读者几乎 天天与犹太人打交道,因为居住在纽约的犹太人多达 250 万,说不定有些人 就在犹太人经营的企业里做事呢。现将该文简要介绍如下。古老的民族  史学家们推断,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最早生活在现今伊拉克南部的乌 尔一带,以游牧为生。大约在公元前 20 世纪时迁到巴勒斯坦。后来曾一度转 移到埃及,因不堪忍受埃及王奴役,公元前 13 世纪时(相当于中国商朝时) 在其头人摩西率领下,重返巴勒斯坦。公元前 11 世纪时(相当于中国周朝初 年),住在巴勒斯坦北部的犹太人建立了第一个犹太王国——扫罗王朝。不 久,南部的首领大卫王也建立了一个国家,并统一了北部,国名希伯来王国, 定都耶路撒冷。与此同时,犹太教的雏形开始出现,耶路撒冷建造了犹太教 “第一圣殿”。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继任后,是希伯来王国极盛时期。王国 的疆域北抵大马士革,南到亚喀巴湾,西临地中海,东达约旦河。公元前 930 年左右,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公元前 722 年,两国先后为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耶路 撒冷的圣殿被毁,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许多人成了奴隶——历史上有 名的“巴比伦囚徒”。  200 年后(公元前 538 年,相当于中国“春秋”时),巴勒斯坦为波斯 帝国所统治,犹太人被允许重返家园。此时,犹太教进一步完善,《旧约全 书》写成,明确地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和“救世主”,重建了耶路撒冷的圣 殿(史称“第二圣殿”)。  再过 200 年(公元前 331 年,相当于中国战国时),巴勒斯坦沦为希腊 马其顿王国的属地。经过 100 多年的抗争,公元前 165 年,犹太人摆脱希腊 控制,再次建立了一个独立的“马卡比王国”,其疆域相当于所罗门王朝。 公元前 63 年,马卡比王国又为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的圣殿再次被 毁,许多犹太人惨遭杀戮或被掳掠到欧洲为奴。到了公元 4 世纪初,占领巴 勒斯坦的罗马帝国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强迫犹太人皈依基督教,犹太人为了 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开始了大规模迁徙。犹太人从此没有了祖国,在流亡迁徙中备受歧视和迫害。三次遭排犹厄运  自马卡比王国沦亡后,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1000 年来,在欧洲遭到了 三次排犹的厄运。第一次发生在中世纪时的西欧。公元 11 至 15 世纪,罗马教皇为了向东方扩展势力,煽动宗教狂热,编造了基督徒在耶路撒冷朝圣时被穆斯林侮辱, 犹太人把儿童杀死以供祭奠,犹太人下毒引起黑死病蔓延等谎言,基督教会 建立异端审判制度,将犹太圣典列为禁书,加以焚毁,并强迫犹太人佩戴标 志,居住在指定地区。罗马教皇还下令不许犹太人担任各国公职。各国封建 君主官吏以种种藉口搜刮和没收犹太人钱财,新兴资产阶级将犹太人视为竞 争对手,加以排挤迫害,一般平民也出于宗教狂热,把杀害犹太人看作是对 基督教的虔诚行动,因为根据《新约圣经》的说法,耶稣是被一个叫犹大的 犹太教门徒出卖后,才被当时的罗马总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在整个中世纪, 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多次驱逐犹太人,致使大批犹太人不得不逃亡到 东欧和北非各地。12 世纪时西欧原有 150 万犹太人,到了 15 世纪时锐减到不足 30 万人。  第二次大规模排犹行动是沙皇俄国制造的。俄国沙皇把日俄战争和第一 次世界大战失败,归罪于犹太人,说犹太人在战争中充当了奸细。下令将犹 太人集中在指定地方居住,不许犹太人任公职和其他自由职业。犹太人在生 计无着的情况下,大批逃亡到美国等地。  第三次排犹事件是德国纳粹党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三十年 代,战败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厉惩罚,经济破产、工人失业、社 会不安、政局动荡,希特勒的纳粹党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下上台执政。希特 勒上台后,疯狂煽动民族沙文主义,鼓吹日耳曼人是世上最优秀人种,命定 要统治世界,而犹太人则是劣等民族,根本无权生活在世上。希特勒把德国 的经济困难归罪于犹太人,说犹太人是高利贷者、吸血鬼、寄生虫,是各种 社会弊端的制造者,号召人们起来消灭犹太人,建立“没有犹太人的欧洲”。1935 年,希特勒制定《纽伦堡法》,取消犹太人的德国国籍,禁止犹太人与雅利安人(日耳曼人属雅利安族)通婚,不许犹太人就业,以种种藉口没收 犹太人财产,强迫他们从事苦役劳动。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犹 太人更滥捕滥杀。纳粹党徒将犹太人囚禁到集中营,强迫男人做苦工,女人 当营妓,违者格杀勿论。更有甚者,还把大批犹太人关进毒气车,用毒气整 批杀死。二次大战结束后调查,在德国及德军占领区的 900 万犹太人中,有600 万人惨遭杀害。  1917 年 11 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绪英国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副主 席、大财阀罗斯柴尔德,正式表示英国政府“赞成把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 一个民族之家”。这就是人们常提及的《贝尔福宣言》。《贝尔福宣言》发表后,流散各地的犹太人一批一批地涌向巴勒斯坦。从 1918 年到 1931 年,巴勒斯坦犹太人从 5 万多人增加到 17.4 万人。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使得更多的犹太人移人巴勒斯 坦,到了 1946 年,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有了 60 多万。  1947 年 11 月 29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 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成立两个国家,一个是面积 1.1 万平方公里的阿拉 伯国,一个是 1.4 万多平方公里的犹太国。1948 年 5 月 14 日,犹太复国主 义集团宣布根据联合国决议成立“以色列国”,第二天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 就爆发了战争。从此,30 多年来,阿、以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体型肤色语言  纯正的犹太人据说是鹰鼻子、厚嘴唇、招风耳、驼背、橄榄色皮肤,但 这种人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由于长达 2000 多年流散各地,许多犹太人已逐步 同化于所居住地的民族。现在在以色列能看到的犹太人,有的皮肤白皙、头 发金黄,有的卷曲黑发、肤色褐黄,也有一眼看去很像印度女人的犹太妇女。 以色列建国后,大力普及希伯来语,对犹太教则不重视,实际上今天的犹太人已有 70%成为世俗主义者了。多聚居城市  分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多居住在城市,从事金融活动或靠知识技艺谋 生。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中世纪,犹太人被禁止拥有土地,无法在农村生 活,住在城镇又不许担任公职,唯有从事手工艺、小买卖和典当行业,以维 持生计。在罗马帝国时代许多犹太人被掳到欧洲为奴隶,他们的后代被限制 在靠近城镇的特区里生活,他们的谋生的本领主要是缝纫、烤面包、行医、 镶嵌工艺、各种工匠和经商。历史的原因造成犹太人重视知识和技能。在犹 太人看来,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一切财产都有随时被掠夺的危险,而知 识和技能则是“唯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他们世代相传 的一套宝贵经验是“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为了使子女受到高深教育,做 父母的不惜金钱,甚至可以为之破产。有人统计过,美国纽约的犹太人数目 占全美犹太人总数的 40%。美国大学生中犹太人占了 80%(这个数字也许不 准确,如果是确实的话,是令人吃惊的)。据统计,从 1901 年到 1965 年, 美国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中,犹太人为其他血统的人 9 倍!在美国从事新 闻出版行业的人中,犹太人占了半数。  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复国主义,西方称之为“锡安主义”(ZIONISM)。锡安是耶路撒冷 西南角一座山,相传在古代曾为犹太政治文化中心,被认为是“圣山”。犹 太复国主义者取这个名字是号召犹太人返回锡安山,复兴犹太国之意。  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始于 19 世纪下半叶。1881 年,俄国 敖德萨城的一名犹太医生利奥·平斯克写了一本题为《自我解放》的小册子。 他论证说,犹太人必须建立国家,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在他的影响下,俄 国犹太人成立了第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圣山热爱者”。  另一个出生在布达佩斯的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在 1896 年写了《犹太 人》一书,宣传犹太人不能走与当地民族同化的道路,犹太人问题的唯一解 决办法是回到一个犹太国去。他的主张得到东欧犹太人积极支持,1897 年在 赫茨尔领导下,欧美各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派代表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会议, 成立统一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从此,犹太复国运动进入行动的新 阶段。  威尔斯的奇遇      ——费孝通与谢冰心重译《世界史纲》 笔者很多年以前在梁启超的著作中看到他盛赞英国作家威尔斯(HerbertGeorge Wells l866—1946)的《世界史纲》,后来又十分高兴地找到梁思成 和向达合译的这本书,但不知为什么,印象不甚深刻,是否曾通读完该书也 记不起来了,只记得威尔斯写先民“生儿育女,打狗食畜”的原始生活一段 话甚有趣味,什么叫“打狗食畜”也不甚了了,只觉得梁思成此语翻译得古 怪。  近日得睹费孝通、谢冰心的新译本。两位通晓英文的大专家因特殊的历 史条件(他们二人都在中央民族学院当教授。“文革”期间,北京各大学一 些被指骂“反动学术权威”的教授在受红卫兵审查期间,以年老体弱不能从 事体力劳动,被派作翻译工作,算是一种优待了),以生命的晚年宝贵时光 翻译此书,实在是威尔斯的奇遇。  威尔斯这个作家曾与斯大林有过长篇对话,收录在《斯大林全集》中。 这篇对话,其实是两种不同观点的激烈辩论。斯大林当然是阶级斗争论者, 而威尔斯则认为强调阶级斗争的原始对抗是毫无意义的。应该在法律范围 内,把建设性的力量尽可能结合起来,改变资本主义。威尔斯早在十月革命 后曾访问过列宁。列宁的名言:“苏维埃加电气化等于共产主义”就是跟他 谈话时说的。因此,威尔斯这个名字对中国大陆的读者说来并不陌生。威尔斯以写科学幻想小说《时间机器》、《隐形人》等闻名。他不是学究气十足的史学家,《世界史纲》并不像一般历史教科书那样对每个王朝的 盛衰、将相的荣辱作流水账般记录。他的书充满了文学气氛和议论。威尔斯 写《世界史纲》是有所为而发的。此书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战给 人类造成的大灾难使他十分震惊,他想通过研究世界历史,深入发掘这一事 件的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书中的叙 述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历史发展的认识;而对历史事件的评论,则直接表述其 历史观点。世界之大,国家民族之多,历史事件之复杂,要在一册《世界史纲》中大细无遗地叙述到,是不可能的。威尔斯只能像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写此书的具体目标是试图回答困扰世人的难 题,例如:人类为什么总要互相残杀?为什么有好人坏人穷人富人之分?货 币、权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作用?文化、教育、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到底 有什么意义?人类历史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这些问题是很难有令人人都满意的答案的。威尔斯有一颗善良的心,他 同情穷人弱者,反对贪婪自私,尤其厌恶专制暴政和血腥战争。他认为:财 产私有的观念是人的本性,即使野兽也有占有观念,例如,狗和它的骨头, 雌虎和它的窝穴。“所有权”在原始的野蛮人中远比今天文明世界更为强烈。 那个时候,你能夺到什么你就据有什么:妇女、俘虏、捕获的野兽、森林空 地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出法律来制止自相残杀的争夺。社会愈发展, 则对私有财产愈加限制。这是威尔斯对私有财产的起源和发展的理解。  关于世界上国家形式的变迁,威尔斯的说法是早先有两种类型的国家形 式,农业民族结成“服从的共同体”,游牧民族则结成“意愿的共同体”。  服从的共同体表现为君主专制政体,文明程度较高,但不断被来自草原或沙 漠的意愿的共同体所征服。但人类的本性要求把文明由服从的共同体改变成 为意愿的共同体。罗马共和国则是世界史上第一个意愿的共同体。由于罗马 缺乏广泛的教育机构,不能使公民万众一心为其服务,导致共和衰微,变为 帝制。罗马之后兴起的天主教会做了教育工作,建立起一个浅薄的但有效的 意愿的共同体,打开了人类管理自己新的可能性的道路。可惜天主教教育不 是教思想解放,而是对人们思想的压制,结果使政治事务中道德崩溃,出现 了马基雅弗理式的君主专制政体,兴起了太阳王路易十四、德国弗里德里希 大帝、俄国彼得大帝等等。不久,人类把信仰上帝的王国转到信仰民族国家 上,由民族国家发展而成争霸欧洲的列强,困扰整个人类世界。威尔斯认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那时欧洲各国到处弥漫着军国主义思想。具体 地说,因为德国有了好的教育,使科学昌盛,利于进行战争准备,在有扩张 野心的坏君主威廉二世统治下,终于爆发了使几百万人丧生的大战。  综观威尔斯所作的历史叙述,着重人的思想的作用,而缺乏对物质生产 在人类社会中的影响的关注。威尔斯认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会不断产 生伟大的思想来匡救时弊,指导未来,从而使社会不断前进。他说,早在公 元前 3 世纪,西方文明已经崛起三个伟大的结构思想。第一是科学的思想, 显示出人类对周围事物关系的清晰洞察;第二是关于普遍正义的思想,当时 还只表现为对唯一普遍正义之神的崇拜;第三是人类公益的思想。这些思想 最初立生于卓越的人们及民族的心中,然后逐渐扩展到人类的普遍意识之 中,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精神、新方向。因此,威尔斯认为,第一次世界大 战所表现出来的、困扰人类的许多难题,也可以依靠思想力量去解决。他发 现人类的智力不断从事总结并建立五种科学,只要这五种建设性努力一旦完 成,人类便可以进入大同世界。这五种努力是:创立并应用一种财产的科学, 作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基础;一种货币的科学,以便有效率的经济媒介得到 保证和维持;一种政府管理和经营的科学,使得每一个社会里的人都可以学 会和谐地追求他们的共同利益;一种世界政治的科学,可以制约国家之间的 战争举行;一种全球的教育制度,保持人们在前进中的意志和利益。威尔斯 的这些想法,总的来说,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弊端可以经过改良,逐步 变成幸福的世界。他反对暴力革命,他说,“只有慢慢地通过法律、教育和 爱的精神才能使人们有幸福的自由。”这位曾参加过“费边社”的威尔斯先 生,是真正的改良主义者。他的《世界史纲》所提出的匡时救世主张就是一套改良主义的主张。  威尔斯在本书中对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其同情心总是放在人 民大众一边的。他对那些显赫一时、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并不特别推崇,而 且还给予讥讽。在他的笔下,亚历山大帝有点神经质,性格暴戾,虚荣心很 强。而称雄罗马史上的前三雄、后三雄,他认为都是些不择手段、奸诈卑劣 的冒险家。他说凯撒大帝实际上是个自高自大的庸人。他揭露路易十四剥削 人民,穷奢极欲。他虽然用了很大篇幅写显赫一时的拿破仑,但写他打败仗 比写他打胜仗似乎更多些。威尔斯对印度的阿育王则评价很高。因为阿育王 礼敬三实,弘布佛法,为人民做好事,符合爱的精神,被他称为历史上成千 上万君王中一颗光芒独射的明星。威尔斯在此书的导言中曾批判欧洲的历史 学者贬低了亚洲文明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但他的这本书从指导思想到内容安 排仍是以西欧为中心,突出的多是欧洲的事件,而指导人类前进的伟大思想  亦多发源于欧洲。威尔斯虽认识到“欧洲中心”论的偏颇,但他也只能跟随 当时西方的史学潮流写作,这也可算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性吧。只有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东方历史上的文明才在西方学者心中有了新的看法。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乐大本 65533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