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写分鬃和捧棚捋挤按按中捧区别

太极拳里的个动作名称含义:比如:野马分鬃,白鹤晾翅,揽雀尾等_百度知道
太极拳里的个动作名称含义:比如:野马分鬃,白鹤晾翅,揽雀尾等
才能将该动作练出神韵来,使对方倒地,需要多多观察效仿想象,鬃毛飘飘,否则对方吃力就曲肘破解捋劲。技击上野马分鬃主要是进步挒劲,单脚提起放下,白鹤拍起翅膀,练拳者可以根据名称去充分发挥想象,但技击时要把敌人的手臂当翅膀,手如鬃毛由中线向两侧运行,前手用掌心控住对方肘部,手要向上向外,使小鸟发不出蹬力而飞不走,或挒劲发出。供参考,除可用前手拨去对方进攻手之外,后手抓对方手腕,还可进步控对方腿。故练拳时脚如马蹄疾。在技击上就是捧捋挤按。野马分鬃表达了一种野马一往无前的雄壮起势,从而得到练拳的乐趣和效益,如在捋的时候,要顺势而为,马儿奔腾,个中神韵。所以揽雀尾的关键在于掌心要空,麻雀折腾不能飞走。练拳时自己的手臂是翅膀,把它抬起来发出去,传说杨露禅将麻雀放于手心中,前手由对方腋下穿出横击,就不能用力,盖因为杨时刻化解小鸟的蹬力,脚却要如马蹄般下沉有力,要把对手当雀尾一样来控制。野马分鬃。而白鹤亮翅则是一个优雅的动作,掌中好像有物一样。而揽雀尾则是个美丽的传说太极拳中的名称提供了一种优美的意象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注意,过去鹅放养的时候会时不时的把翅膀打开凉一凉上边的水,为了更好的让学习者知道这个动作的含义和用劲,孔雀的尾巴那么大那么宽。白鹅晾翅:揽雀尾,例如。你可以想想,不是其他的动作名词,这么能全部揽住呢,是揽根据观察动物的形象而设计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特点:
04.仿生学原理。动物在经历了千百万年的进化而形成的生存与搏杀技能是最科学、最实用的,没用的技能早就被大自然淘汰掉了;所以搏杀中的动物神形是最具生命力的,也是最具攻击力的;因此以模仿动物神形而形成的中国内家拳体系是最科学的、最具生命力和攻击力的。——本文摘自-温州汤鸿鑫3D武术教材创作室博客
这个需要体会象形含义。另外包含力量的走向。
象形而已,不必纠结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水浒功夫大揭秘》之三十四(海上男爵)
看裴宣舞剑,谈谈所谓的内家拳、外家拳及中国武术能不能打
邓飞道:“不瞒兄长说……遇着一个直哥哥,姓裴名宣,……都称他铁面孔目。亦会拈枪使棒,舞剑轮刀,智勇足备……使得好双剑……。”……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肉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五筹好汉,吃得大醉。裴宣起身舞剑饮酒。戴宗称赞不已。
裴宣舞双剑,看着很是厉害,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的一身白肉,恰似中国武术,听着十分厉害,但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影视剧。
裴宣自打舞过这一回剑以后,再也没舞过。上梁山后,做了个执法官,然后就悄无声息。梁山泊有大刀蛇矛画戟板斧禅杖戒刀朴刀铁铲等等等等武器,偏就不见他的双剑到阵上走走。梁山上还有个使双剑的,叫黄信,虽说武艺不是很高,可至少时不时的总飘过一下,让人知道他这两把剑还是有用的,唯独这个肉体十分好看的裴宣,死不上战场,只见他舞剑,不见他砍人。
这就好比神秘莫测的中国武术,只闻名声,不见真章。
中国武术到底能不能打人啊?
这个问题,自打我这篇文开始写,就一直在讲,一直在讲,一直在讲,而且我的意思很明确——能打人的。可为什么我说得这么明白了,到如今还要再说一次呢?因为中国武术里面玄玄乎乎的东西太多了,太多太多了,实在是太多了我的个娘哎。我在这篇文中本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面对观众们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还是有很多东西要说的,而且说一次不够,多说几次才能把他人的疑问给解释清楚一点儿。
注意,是清楚一点儿,不是完全清楚。说实话,我是没这个把握将中国武术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完全解释清楚的,因为我刚一解释完毕,人们就立刻被一些武术团体的花里胡哨的宣传又给搞懵了。唉,说起来,不胜其烦,但还是再说一次吧。
说到中国武术,许多人就要提起外家拳和内家拳了。有那个装大师的,就说了,说外家拳快,内家拳慢;还有的说外家拳简单,内家拳难;还有的说外家拳层次浅,内家拳层次深;还有的说外家拳走直线儿,内家拳画圈圈儿;哎呀,说什么的都有,无碍乎就是说,外家拳原理简单,内家拳层次很深。所以得出一个推论——这内家拳可了不得!中国武术的神秘所在,全在内家拳,能否弘扬,全在内家拳,能否将浑身“内力”用出,全在内家拳。
事实上,武术分什么内外家啊?武术就是武术,什么外家内家的?所谓的外家内家,那是前人的一种宣传而已。都说内家拳起源于外家拳,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中国武术,最要命的就是某位拳师一有些本事,便立刻要开宗立派,自立一家,偏要与前人区别开来,否则他就怕名气不大,不独树一帜,徒弟招不上来。所谓的内家拳,就是在前辈拳法的基础上有了些创新的东西,却非要取个“内家”的名字,以区别于前面的拳法,以至于代代吹、辈辈吹,越吹越神,越吹越神乎其神,越吹越不像个拳法,到最后几乎把前代祖师爷吹成个大神棍。
这是爱武术吗?这是害了武术。更有那些个武侠小说作者,一个个打拳都不会,耍嘴最能耐,写得那玩意把人看得七荤八素五迷三道,还真就有嘴大师以此为蓝本,大谈什么内家拳自民国后风靡中国,外家拳从此不见踪影呢。
武术,不分内外。
有人说那不是,少林派拳法刚猛无比,那就是外家的,太极拳阴柔,那就是内家的。能这么分吗?唉,说来说去都是嘴把式.且看我举例说明!
少林派的拳法,以少林罗汉十八手及少年登台拳为例,太极派的拳法,以杨氏太极拳为例,我这就开说了。
少年登台拳中,有一招叫做“横渡过江”,这一招在我这篇文里已经五次三番提到过了。怎么用呢?就是你右拳打来,我探右手拦住你的拳,同时借力向左一个转马,身体到了你的侧后方,我的腿,在你的腿后面,同时我左腿的膝盖,正好离你左腿的膝盖窝很近,此时我突然探出左臂,伸到你胸前,往后猛力一别,你后仰的时候刚好膝盖窝被我的膝盖拦住,加上我这一股猛力,你就飞出去了。双脚离地一个大仰八叉,摔得你哭爹喊娘。这就是“横渡过江”。
我问你,如果说少林拳是外家拳的话,这招是内家还是外家?
无独有偶,太极也有这个打法。我们最常见的太极拳中的“云手”,就这么用。你看那公园里打太极的老大妈老大爷们,十有八九都不知道这个云手是干什么的。很简单,你右拳打来,我以右手,手背向外,小臂竖直,自左向右拨你的拳,这就是云手。拨的同时,我左脚借力向前迈步,就到了你的侧面,此时你力在前,我力在侧,我怎么打你都可以。
这和少林派的“横渡过江”是一个道理啊!你说是外家还是内家?
有人说你举这个例子不典型,那少林拳法不是有许多硬打硬冲的吗?太极拳法里就没有。是吗?我们看看。
少林罗汉十八手里,有个硬打硬冲的招式,叫做“僧敲钟”,怎么用呢?你一拳打来,不管你用的是哪个拳头,我都把左臂自上而下猛然一捋,这一捋,就把你的拳头捋在下面了,同时我右小臂竖起,握拳,拳背向外,猛往前一个反背拳敲击,正敲在你的面门上。这一招如何?够硬打硬冲的了吧?我们再看看太极。
太极中有“进步搬拦捶”,就是对方进攻的时候,我拦截对方的拳,同时出拳打击对方。这在原理上,与少林派的“僧敲钟”有什么不同?太极没有硬打硬冲吗?除了“搬拦捶”以外,“野马分鬃”是干什么的?“捧捋挤按”中的“捧”是干什么的?不要以为它打得慢,就是温柔的象征。
有人说外家拳练筋骨皮,内家拳练一口气,这也是扯。
外家拳不练一口气吗?
少林易筋经是干什么的?练筋骨皮的吗?太极拳有抱球训练,有穿铁鞋训练,有抖大杆子训练,是干什么的?是单纯在练一口气吗?少林拳每一拳都要求吐气开声,发力讲究浑然一体,发出整力;太极拳也讲究每拳都要吐气,浑身力达于一点;这都是干什么?难道哪里有本质区别吗?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练武术的由于门派不同,互相瞧不起。练所谓的内家拳的嘲笑练所谓的外家拳的,说什么外家拳会练坏身体;然后那个所谓外家拳的练习者嘲笑练所谓的内家拳的,说什么内家拳不能打人。什么内家外家,都是一家!其实只要大家站在一起那么一研究就会发现,拳理是互通的,甚至是一样的。那么,博采众长不好吗?怎么就非得把中国武术搞得四分五裂呢?
还有那个别装大师的,说什么内家拳要靠“气”打人,不能靠肌肉,所以呢,没必要练习肌肉的力量,否则就是偏了。
偏你姥姥!“气”你姥姥!
意拳,是中国典型的打着内家旗号的拳种,结果呢?练到某一个层次,还得靠跳绳来增加耐力,活跃步法。那些个大师们,我就不明白了,你怎么不让练意拳的运气呢?运气多好啊?内力一来,跟那个黄药师似的,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还需要跳绳啊?合着你们也知道,不练肌肉耐力不行啊?
今儿我就说说少林易筋经。
易筋经十三个动作,每一个动作均要呼气吸气九次,气沉丹田,手掌随呼吸下压,手指随呼吸上抬,将身上的“阳力”提升至最高,直到精疲力竭方可。若能连续呼吸十八次,则达到小周天,若能连续呼吸三十六次,即达到大周天,此刻易筋经为圆满。神秘么?一点也不神秘,过去是秘不外传,今日我就这么写出来了。你说易筋经练的是气啊,还是力啊?你能完全区分么?你能把肌肉力量的增长与功力的提升分开么?
再说形意拳的三体式,站桩的时候,练习者手掌掌心向外用力,而手指向反方向用力,与易筋经一样一样的,形意拳可是标准的所谓的内家拳啊,如何啊?是否练气不练力啊?
我就搞不明白了,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何有些人就是非得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的锻炼方式分割开!难道就不能相辅相成吗?为什么非要泾渭分明,那就是所谓的保护传统吗?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就算是没糟粕吧,总还有与现代文明相通的地方吧?为什么就非要将现代观念拒之千里,而后却又无法将传统发扬光大?这就是所谓的“保护遗产”?就拿这个“力”和“气”来说吧,我就不明白,就算你练“气”吧,难道就不能同时练“力”?这二者有矛盾吗?就算你练习吐纳之法吧,难道就不能按照老美的MMA方式拉几个单杠?莫非你拉了你那个“气儿”就飞了啊?
拒绝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思路,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思路,为什么有那么一些人非得抓着这个思路不放?因为他们想赚钱,想忽悠大批的不懂行的人来学习他这个所谓的“神功”,他们在故意神秘化这些本不该神秘的文化遗产!
说到哪儿了?哦,继续说外家内家。
有人说外家拳走直线,内家拳画圆圈,笑死我了。
我给大家说一个少林拳单手破白刃的招数。对方右手持刀,一刀刺来,我向左一扭腰,同时迈左腿进一步,右手手指向上,掌心向外,以右手拨对方的持刀手的手腕,随后捉住对方手腕,之后继续向左扭腰,同时左手托住对方的持刀右手的胳膊肘,然后继续向左扭腰,变成我背部向着敌人正面,同时右手握敌手腕,向下猛拉,左手托敌肘部,向上猛力那么一抬!敌臂立刻就断。
如果说少林拳是所谓的外家拳的话,你说这是画圆圈啊,还是走直线啊?分不明白了吧?
再说说太极。还是对方一刀刺来,我向左一扭腰,同时迈左腿进一步,右手手指向上,掌心向外,以右手拨对方的持刀手的手腕,随后捉住对方手腕,之后左手托住对方肘部那么一抖,导致敌肘部脱臼。
按原理,这不一样么?除了断敌臂的发力方式略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呢?那你说太极是内家还是外家?
不能这么分的!武术就是武术,武术是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开了对弘扬武术没好处的。
中国武术能不能打?能,问题是不好练。
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术完全不同,讲究的是近身缠打,短距离发力。非常讲究搭手,什么叫搭手?也就是手与手相碰,臂与臂相接。对于武术高手来说,只要一搭手,后面的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因为中国武术对于手臂间的缠、绞、压、伏十分钟爱,只要手臂一接上,立刻就会揉身而上,同时配合脚下步伐,在敌人的空挡处进行攻击。
比如咏春,你一拳打来,我立刻一个拍手,将你的手臂打歪,随后趁你一时失力,进步跟身一个伏手控制你的胳膊,然后伏手立刻变成拉手,捉着你的手腕横着一拉,别住你的另一只胳膊,此谓“一伏二”的一种,使你一时无法抽出手臂反击,而后我的日字拳不断接二连三打向你的面颊。
你看,这套打法,完全是贴身靠打,对拳手的要求十分之高,不但要有力,还要会听劲儿,也就是判断对方的力道,还要有反应,否则拍不上、伏不住、拉不到,什么也是白扯,还要有协调性,手一上,脚立刻跟上,同时浑身都要跟上,还要出拳快,对方被你控制住就那么一瞬,你必须趁这一瞬出拳猛攻,否则机会一失,后面的事儿就不好说了。这种打法,比西洋拳的直来直去的攻击方式要复杂得多,当然,一旦得手,打人也有效得多,可问题就是,有几个能练到这个程度呢?普及率有多高呢?因此也怪不得如今练散打的多了。
少林拳也是。比如少林十八手中的“挎篮式”,要用好这一招,你必需得苦练眼力、身法、抓法,如果你练好了这些,那么有人出拳攻击你,或者拿刀刺你,你就可以一招之下断其臂,但是,眼力、身法、抓法这些结合起来,要付出多大的功夫啊?更何况,还要有力道训练?少林拳中,我最头疼的,就是转马。相信不少武术爱好者看过释德建的习武视频,他最厉害的,就是身法,而身法中用的最普遍的,就是转马,可转马虽然是基本功,却没那么好练。对方一拳击出,我探手拦住借力一转,到了他的侧面,说着容易,这得练多久才能练出来?我练这个的时候,有人和我对练,我巴不得,可平时一上班,哪有时间找那么多人和你对练?那怎么办?总不能不练吧?就只有对着大树练。左一个转马,右一个转马,绕着大树转圈圈,时间长了头昏不说,你一个转不好,头或身子还撞到树上,疼得你吸冷气,又不能吭声。如果遇到个把闲汉,在旁边看笑话说你神经病的也有,你还不能因此和他急。如果此时能遇到武道中人,答应和我一起练练,我对人家千恩万谢还来不及呢。
中国武术的转马和西洋拳的侧步不同,侧步是一个步子到了你的侧面,但方向上,还是和你面对面,而转马是一下子到了你的侧面,我的正面正对着你的侧面。特别是少林派的转马,要求一下子到了对方的侧后方,如果你下盘功夫不稳,就这一下,你根本站不住,更别提打人了。
太极拳更是难练。
太极比少林、咏春都难练,难度很大,吃功夫的时间特别长,所以多数人不识太极真面目也很正常。许多人都见过打太极的,什么杨氏、陈氏、吴氏、武氏的,打的是慢慢悠悠,多数人就说了,就这个,还打人啊?
其实说太极拳不能打人的,除了对太极不懂之外,还真没什么可以责怪的,本来嘛,任是谁看着那么慢的打法,一点力道也没有,自然有这个感觉。所以国人对太极拳的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呢?可怕的是有些人他不懂却瞎歪歪,混淆视听,胡扯八道。有人就说了,说你别看太极慢,打起来可快着呢,特别快!这不是胡扯吗?打得慢就是打得慢,平时打得就慢,实战时候能快吗?莫非还是圣斗士,关键时刻小宇宙爆发?
我告诉你,太极在练习实战的时候,是不能慢的。推手可以慢,套路可以慢,但实战时却不能慢,那些个真正的太极拳实战高手,都不是慢手,个个都是快手。太极拳在推手练习的时候,练得是听劲儿,也就是判断对方的力从哪里来,以及如何封住这个力。这期间,当然得慢,因为你快了学不来。但是一旦学好了之后,就要快了,必须得一搭手便马上知道对方的力道方向,并迅速实施引导。这就是太极高手一碰人手便立刻能将对方摔出去的原因。
太极拳的所谓的特点,绝不是慢,金庸由于不懂太极,在《倚天屠龙记》里狠狠胡说了一把,误导不小。拳法就没有慢的,快狠准永远是真理,慢的话早被淘汰了。太极的特点是什么?是“封力”。什么叫封力?你力来,我力不强顶,而是顺着你的力,将你力引致一边,你如果中途改变发力的方向,我再引,你一变,我就是一引,你有百变,我有百引,我的力总是压制着你的力,你的力总是顺着我的力在走,我的力好比是河床,你的力好比是河水,你力虽然滔滔,却无法出我河床。这就是封力。你力不发,我力不断,所以我总有机会打你,而你无机会打我,这就是太极的打斗要素。
太极拳的这种打法,最可怕的是什么?但凡拳法,无论中外,必有发力收力。你一拳打出,就是发力,打出后收回,便是收力。发力如火山爆发,收力如弹簧返回。这里面的弱处就在于,你一发一收的瞬间,是无力的。也就是你收力之后那一瞬,无力。这一瞬正是打你的最好时机,因此这个弱处,无论中外各拳种,都很强调对其的把握。
可是太极例外。太极发力绵绵不绝,你力发,他力就发,你力收,他力还是发,你力尽,他力还是发。相信不少与太极推手交流过的朋友都有这个感觉,那就是你累了,他还不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力是随着你的力而动的,他力绵,你力直,你力直的话,必需得经历发力——收力这个阶段,而他呢,他每随着你的力变换一个角度,就等于再重新发力了。一个是不断发力——收力,一个是不断变换角度发力,哪个发力的轨迹更长?正因为太极发力的轨迹很短,因此它能给人以连绵不断的感觉。
一旦对方的力被引开,太极者便可陡然发出猛力,猛击对方要害使其受伤。
我们日常所有见到的太极拳套路,那都不是真的太极。真的太极首先讲究的是对力的把握,而非对招式的投入,那些个招式,其实都是把握住力以后才用的,力都不会封,而直接用这些个招式,不能打人也就很正常。当初太极拳师祖们为了不让太极技击流入民间,便创立了这套健身拳法,其拿掉的,正是对力的把握方法。这直接导致了数百年后太极习练者最多,而懂太极者最少,不知是悲是喜?
不少人喜欢拿香港五十年代那个太极与白鹤门的交手说事儿,我告诉你,这两个人已经打出了相当的水准,徒手搏击,没有规则、不计点数的情况下,只看最终胜负的情况下,就是这么打的。这两个人进退有法,攻击有度,手法、身法、距离感都用上了,凡是嘲笑他们的,都不是行内人。他们俩的问题也很突出,那就是打击力度不强。明明打上了,不能给对方造成实质性伤害,再一个就是二人都给对方留了面子,没有真的去打。第三个,实战能力都不强。我说他们进退有法,攻击有度,不等于是说他们的实战能力就强,只是说他们的打法有值得看的地方,但比起普通人来,要好得多。我刚习武时看这个视频,也嘲笑了一通,后来自己真的练起来了,才知道这个嘲笑是多么的无知。他们在比武中用到的劈手,如果是普通人,早被打了。
许多人研究太极,只研究其推手、摔法,却不在短打上下功夫,那么只能推人、摔人,不能打人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时间久了,太极不能打人只能健身的说法肯定甚嚣尘上。连吴公仪这类人物,都只是把太极当做混饭的本事而已,可见能将太极真正发挥出来的人是多么的寥寥无几。从中也可看出,中国武术要想发扬光大,就单单在实战这一块,路就很漫长啊。
王阳明说知易行难,我说中国武术知难,行更难。不少习武者,说得头头是道,一动手,白给。我就曾遇到过一个练习太极拳几十年的,说得有道理,一动手,根本无法听我的劲儿,更无法封我的力,让我左右两个转马就给闹懵了,接下来的进步冲拳他一个也没躲开。当然高手也有,我也见过太极用短促发力打人的,实力还可以,一下子就把人家的牙齿打落了。
最后说一下什么先发制人,什么是后发制人。
所谓先发制人,许多情况下是凭速度取胜。我快你慢,我有备你无备,即先发制人。有人说我动作慢,能否先发制人?不可能的。动作慢,你一动人家就知道,你制什么人呢?
那后发制人是什么呢?其实,后发制人有个前提,就是后发先至。而后发先至也有个前提,就是手法、身法很好、很快。
中国武术,基本都是后发制人,无论少林的、武当的、太极的、八极的、咏春的等等,都是你一来,我有一往,很少有我先出手的情况。即便是先出手,也是试探性的,少有一开始就猛击要人命的。各门派里的拳法,都是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混合的打法,没有哪个门派是一向先发制人的。
先发制人分两种,一种是全凭速度,一种是凭虚招。比如截拳道的先发制人,就是全凭速度。二人对阵,我一拳猛击过来,快得要你看不明白,只需一拳,你就翘了,这就是典型的速度型先发制人。李小龙在他的影视剧里经常这么打,比如《精武门》里面挑日本武馆时,突然发拳打日本浪人那一节。而咏春中的先发制人,则凭虚招。二人对阵,我突然一拳打向你的腹部,你一防守,我抽拳回来,另一手猛拍你防守的手臂,同时抽回的拳头猛打你的眼睛。这是典型的虚招式先发制人。
哪种打法最有效呢?你习惯哪类,哪类就有效。
后发制人也分两种,一种是凭身法速度后发制人,一种是借势后发制人。比如散打,你一拳过来,我一闪一进步,快速一拳打你的头,这就是凭速度、身法后发制人。我闪身一个身法,快速反击。而太极拳的云手,就是借势后发制人。你一拳,我一拦,借着一拦之势,我以你的力量为依托,转到你的侧面,同时猛击你的要害。中国拳法里,这类的后发制人占了大多数。
那么,什么时候先发制人,什么时候后发制人呢?我的意见是,面对突然爆发的暴力行为,立刻先发制人,不要犹豫,而面对一个好整以暇的对手时,要端正心态,量力而行,在探明对方的实力的前提下,后发制人。
就说这么多吧,呵呵,反正只是一家之言。又想起了梁山泊上会舞双剑的裴宣,舞起来剑法不错,看得人也高兴,上阵却没他。我辈习武之人,当以此为耻辱。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水浒功夫大揭秘》之三十四(海上男爵)
看裴宣舞剑,谈谈所谓的内家拳、外家拳及中国武术能不能打
邓飞道:“不瞒兄长说……遇着一个直哥哥,姓裴名宣,……都称他铁面孔目。亦会拈枪使棒,舞剑轮刀,智勇足备……使得好双剑……。”……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肉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五筹好汉,吃得大醉。裴宣起身舞剑饮酒。戴宗称赞不已。
裴宣舞双剑,看着很是厉害,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的一身白肉,恰似中国武术,听着十分厉害,但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影视剧。
裴宣自打舞过这一回剑以后,再也没舞过。上梁山后,做了个执法官,然后就悄无声息。梁山泊有大刀蛇矛画戟板斧禅杖戒刀朴刀铁铲等等等等武器,偏就不见他的双剑到阵上走走。梁山上还有个使双剑的,叫黄信,虽说武艺不是很高,可至少时不时的总飘过一下,让人知道他这两把剑还是有用的,唯独这个肉体十分好看的裴宣,死不上战场,只见他舞剑,不见他砍人。
这就好比神秘莫测的中国武术,只闻名声,不见真章。
中国武术到底能不能打人啊?
这个问题,自打我这篇文开始写,就一直在讲,一直在讲,一直在讲,而且我的意思很明确——能打人的。可为什么我说得这么明白了,到如今还要再说一次呢?因为中国武术里面玄玄乎乎的东西太多了,太多太多了,实在是太多了我的个娘哎。我在这篇文中本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面对观众们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还是有很多东西要说的,而且说一次不够,多说几次才能把他人的疑问给解释清楚一点儿。
注意,是清楚一点儿,不是完全清楚。说实话,我是没这个把握将中国武术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完全解释清楚的,因为我刚一解释完毕,人们就立刻被一些武术团体的花里胡哨的宣传又给搞懵了。唉,说起来,不胜其烦,但还是再说一次吧。
说到中国武术,许多人就要提起外家拳和内家拳了。有那个装大师的,就说了,说外家拳快,内家拳慢;还有的说外家拳简单,内家拳难;还有的说外家拳层次浅,内家拳层次深;还有的说外家拳走直线儿,内家拳画圈圈儿;哎呀,说什么的都有,无碍乎就是说,外家拳原理简单,内家拳层次很深。所以得出一个推论——这内家拳可了不得!中国武术的神秘所在,全在内家拳,能否弘扬,全在内家拳,能否将浑身“内力”用出,全在内家拳。
事实上,武术分什么内外家啊?武术就是武术,什么外家内家的?所谓的外家内家,那是前人的一种宣传而已。都说内家拳起源于外家拳,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中国武术,最要命的就是某位拳师一有些本事,便立刻要开宗立派,自立一家,偏要与前人区别开来,否则他就怕名气不大,不独树一帜,徒弟招不上来。所谓的内家拳,就是在前辈拳法的基础上有了些创新的东西,却非要取个“内家”的名字,以区别于前面的拳法,以至于代代吹、辈辈吹,越吹越神,越吹越神乎其神,越吹越不像个拳法,到最后几乎把前代祖师爷吹成个大神棍。
这是爱武术吗?这是害了武术。更有那些个武侠小说作者,一个个打拳都不会,耍嘴最能耐,写得那玩意把人看得七荤八素五迷三道,还真就有嘴大师以此为蓝本,大谈什么内家拳自民国后风靡中国,外家拳从此不见踪影呢。
武术,不分内外。
有人说那不是,少林派拳法刚猛无比,那就是外家的,太极拳阴柔,那就是内家的。能这么分吗?唉,说来说去都是嘴把式.且看我举例说明!
少林派的拳法,以少林罗汉十八手及少年登台拳为例,太极派的拳法,以杨氏太极拳为例,我这就开说了。
少年登台拳中,有一招叫做“横渡过江”,这一招在我这篇文里已经五次三番提到过了。怎么用呢?就是你右拳打来,我探右手拦住你的拳,同时借力向左一个转马,身体到了你的侧后方,我的腿,在你的腿后面,同时我左腿的膝盖,正好离你左腿的膝盖窝很近,此时我突然探出左臂,伸到你胸前,往后猛力一别,你后仰的时候刚好膝盖窝被我的膝盖拦住,加上我这一股猛力,你就飞出去了。双脚离地一个大仰八叉,摔得你哭爹喊娘。这就是“横渡过江”。
我问你,如果说少林拳是外家拳的话,这招是内家还是外家?
无独有偶,太极也有这个打法。我们最常见的太极拳中的“云手”,就这么用。你看那公园里打太极的老大妈老大爷们,十有八九都不知道这个云手是干什么的。很简单,你右拳打来,我以右手,手背向外,小臂竖直,自左向右拨你的拳,这就是云手。拨的同时,我左脚借力向前迈步,就到了你的侧面,此时你力在前,我力在侧,我怎么打你都可以。
这和少林派的“横渡过江”是一个道理啊!你说是外家还是内家?
有人说你举这个例子不典型,那少林拳法不是有许多硬打硬冲的吗?太极拳法里就没有。是吗?我们看看。
少林罗汉十八手里,有个硬打硬冲的招式,叫做“僧敲钟”,怎么用呢?你一拳打来,不管你用的是哪个拳头,我都把左臂自上而下猛然一捋,这一捋,就把你的拳头捋在下面了,同时我右小臂竖起,握拳,拳背向外,猛往前一个反背拳敲击,正敲在你的面门上。这一招如何?够硬打硬冲的了吧?我们再看看太极。
太极中有“进步搬拦捶”,就是对方进攻的时候,我拦截对方的拳,同时出拳打击对方。这在原理上,与少林派的“僧敲钟”有什么不同?太极没有硬打硬冲吗?除了“搬拦捶”以外,“野马分鬃”是干什么的?“捧捋挤按”中的“捧”是干什么的?不要以为它打得慢,就是温柔的象征。
有人说外家拳练筋骨皮,内家拳练一口气,这也是扯。
外家拳不练一口气吗?
少林易筋经是干什么的?练筋骨皮的吗?太极拳有抱球训练,有穿铁鞋训练,有抖大杆子训练,是干什么的?是单纯在练一口气吗?少林拳每一拳都要求吐气开声,发力讲究浑然一体,发出整力;太极拳也讲究每拳都要吐气,浑身力达于一点;这都是干什么?难道哪里有本质区别吗?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练武术的由于门派不同,互相瞧不起。练所谓的内家拳的嘲笑练所谓的外家拳的,说什么外家拳会练坏身体;然后那个所谓外家拳的练习者嘲笑练所谓的内家拳的,说什么内家拳不能打人。什么内家外家,都是一家!其实只要大家站在一起那么一研究就会发现,拳理是互通的,甚至是一样的。那么,博采众长不好吗?怎么就非得把中国武术搞得四分五裂呢?
还有那个别装大师的,说什么内家拳要靠“气”打人,不能靠肌肉,所以呢,没必要练习肌肉的力量,否则就是偏了。
偏你姥姥!“气”你姥姥!
意拳,是中国典型的打着内家旗号的拳种,结果呢?练到某一个层次,还得靠跳绳来增加耐力,活跃步法。那些个大师们,我就不明白了,你怎么不让练意拳的运气呢?运气多好啊?内力一来,跟那个黄药师似的,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还需要跳绳啊?合着你们也知道,不练肌肉耐力不行啊?
今儿我就说说少林易筋经。
易筋经十三个动作,每一个动作均要呼气吸气九次,气沉丹田,手掌随呼吸下压,手指随呼吸上抬,将身上的“阳力”提升至最高,直到精疲力竭方可。若能连续呼吸十八次,则达到小周天,若能连续呼吸三十六次,即达到大周天,此刻易筋经为圆满。神秘么?一点也不神秘,过去是秘不外传,今日我就这么写出来了。你说易筋经练的是气啊,还是力啊?你能完全区分么?你能把肌肉力量的增长与功力的提升分开么?
再说形意拳的三体式,站桩的时候,练习者手掌掌心向外用力,而手指向反方向用力,与易筋经一样一样的,形意拳可是标准的所谓的内家拳啊,如何啊?是否练气不练力啊?
我就搞不明白了,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何有些人就是非得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的锻炼方式分割开!难道就不能相辅相成吗?为什么非要泾渭分明,那就是所谓的保护传统吗?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就算是没糟粕吧,总还有与现代文明相通的地方吧?为什么就非要将现代观念拒之千里,而后却又无法将传统发扬光大?这就是所谓的“保护遗产”?就拿这个“力”和“气”来说吧,我就不明白,就算你练“气”吧,难道就不能同时练“力”?这二者有矛盾吗?就算你练习吐纳之法吧,难道就不能按照老美的MMA方式拉几个单杠?莫非你拉了你那个“气儿”就飞了啊?
拒绝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思路,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思路,为什么有那么一些人非得抓着这个思路不放?因为他们想赚钱,想忽悠大批的不懂行的人来学习他这个所谓的“神功”,他们在故意神秘化这些本不该神秘的文化遗产!
说到哪儿了?哦,继续说外家内家。
有人说外家拳走直线,内家拳画圆圈,笑死我了。
我给大家说一个少林拳单手破白刃的招数。对方右手持刀,一刀刺来,我向左一扭腰,同时迈左腿进一步,右手手指向上,掌心向外,以右手拨对方的持刀手的手腕,随后捉住对方手腕,之后继续向左扭腰,同时左手托住对方的持刀右手的胳膊肘,然后继续向左扭腰,变成我背部向着敌人正面,同时右手握敌手腕,向下猛拉,左手托敌肘部,向上猛力那么一抬!敌臂立刻就断。
如果说少林拳是所谓的外家拳的话,你说这是画圆圈啊,还是走直线啊?分不明白了吧?
再说说太极。还是对方一刀刺来,我向左一扭腰,同时迈左腿进一步,右手手指向上,掌心向外,以右手拨对方的持刀手的手腕,随后捉住对方手腕,之后左手托住对方肘部那么一抖,导致敌肘部脱臼。
按原理,这不一样么?除了断敌臂的发力方式略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呢?那你说太极是内家还是外家?
不能这么分的!武术就是武术,武术是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开了对弘扬武术没好处的。
中国武术能不能打?能,问题是不好练。
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术完全不同,讲究的是近身缠打,短距离发力。非常讲究搭手,什么叫搭手?也就是手与手相碰,臂与臂相接。对于武术高手来说,只要一搭手,后面的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因为中国武术对于手臂间的缠、绞、压、伏十分钟爱,只要手臂一接上,立刻就会揉身而上,同时配合脚下步伐,在敌人的空挡处进行攻击。
比如咏春,你一拳打来,我立刻一个拍手,将你的手臂打歪,随后趁你一时失力,进步跟身一个伏手控制你的胳膊,然后伏手立刻变成拉手,捉着你的手腕横着一拉,别住你的另一只胳膊,此谓“一伏二”的一种,使你一时无法抽出手臂反击,而后我的日字拳不断接二连三打向你的面颊。
你看,这套打法,完全是贴身靠打,对拳手的要求十分之高,不但要有力,还要会听劲儿,也就是判断对方的力道,还要有反应,否则拍不上、伏不住、拉不到,什么也是白扯,还要有协调性,手一上,脚立刻跟上,同时浑身都要跟上,还要出拳快,对方被你控制住就那么一瞬,你必须趁这一瞬出拳猛攻,否则机会一失,后面的事儿就不好说了。这种打法,比西洋拳的直来直去的攻击方式要复杂得多,当然,一旦得手,打人也有效得多,可问题就是,有几个能练到这个程度呢?普及率有多高呢?因此也怪不得如今练散打的多了。
少林拳也是。比如少林十八手中的“挎篮式”,要用好这一招,你必需得苦练眼力、身法、抓法,如果你练好了这些,那么有人出拳攻击你,或者拿刀刺你,你就可以一招之下断其臂,但是,眼力、身法、抓法这些结合起来,要付出多大的功夫啊?更何况,还要有力道训练?少林拳中,我最头疼的,就是转马。相信不少武术爱好者看过释德建的习武视频,他最厉害的,就是身法,而身法中用的最普遍的,就是转马,可转马虽然是基本功,却没那么好练。对方一拳击出,我探手拦住借力一转,到了他的侧面,说着容易,这得练多久才能练出来?我练这个的时候,有人和我对练,我巴不得,可平时一上班,哪有时间找那么多人和你对练?那怎么办?总不能不练吧?就只有对着大树练。左一个转马,右一个转马,绕着大树转圈圈,时间长了头昏不说,你一个转不好,头或身子还撞到树上,疼得你吸冷气,又不能吭声。如果遇到个把闲汉,在旁边看笑话说你神经病的也有,你还不能因此和他急。如果此时能遇到武道中人,答应和我一起练练,我对人家千恩万谢还来不及呢。
中国武术的转马和西洋拳的侧步不同,侧步是一个步子到了你的侧面,但方向上,还是和你面对面,而转马是一下子到了你的侧面,我的正面正对着你的侧面。特别是少林派的转马,要求一下子到了对方的侧后方,如果你下盘功夫不稳,就这一下,你根本站不住,更别提打人了。
太极拳更是难练。
太极比少林、咏春都难练,难度很大,吃功夫的时间特别长,所以多数人不识太极真面目也很正常。许多人都见过打太极的,什么杨氏、陈氏、吴氏、武氏的,打的是慢慢悠悠,多数人就说了,就这个,还打人啊?
其实说太极拳不能打人的,除了对太极不懂之外,还真没什么可以责怪的,本来嘛,任是谁看着那么慢的打法,一点力道也没有,自然有这个感觉。所以国人对太极拳的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什么呢?可怕的是有些人他不懂却瞎歪歪,混淆视听,胡扯八道。有人就说了,说你别看太极慢,打起来可快着呢,特别快!这不是胡扯吗?打得慢就是打得慢,平时打得就慢,实战时候能快吗?莫非还是圣斗士,关键时刻小宇宙爆发?
我告诉你,太极在练习实战的时候,是不能慢的。推手可以慢,套路可以慢,但实战时却不能慢,那些个真正的太极拳实战高手,都不是慢手,个个都是快手。太极拳在推手练习的时候,练得是听劲儿,也就是判断对方的力从哪里来,以及如何封住这个力。这期间,当然得慢,因为你快了学不来。但是一旦学好了之后,就要快了,必须得一搭手便马上知道对方的力道方向,并迅速实施引导。这就是太极高手一碰人手便立刻能将对方摔出去的原因。
太极拳的所谓的特点,绝不是慢,金庸由于不懂太极,在《倚天屠龙记》里狠狠胡说了一把,误导不小。拳法就没有慢的,快狠准永远是真理,慢的话早被淘汰了。太极的特点是什么?是“封力”。什么叫封力?你力来,我力不强顶,而是顺着你的力,将你力引致一边,你如果中途改变发力的方向,我再引,你一变,我就是一引,你有百变,我有百引,我的力总是压制着你的力,你的力总是顺着我的力在走,我的力好比是河床,你的力好比是河水,你力虽然滔滔,却无法出我河床。这就是封力。你力不发,我力不断,所以我总有机会打你,而你无机会打我,这就是太极的打斗要素。
太极拳的这种打法,最可怕的是什么?但凡拳法,无论中外,必有发力收力。你一拳打出,就是发力,打出后收回,便是收力。发力如火山爆发,收力如弹簧返回。这里面的弱处就在于,你一发一收的瞬间,是无力的。也就是你收力之后那一瞬,无力。这一瞬正是打你的最好时机,因此这个弱处,无论中外各拳种,都很强调对其的把握。
可是太极例外。太极发力绵绵不绝,你力发,他力就发,你力收,他力还是发,你力尽,他力还是发。相信不少与太极推手交流过的朋友都有这个感觉,那就是你累了,他还不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力是随着你的力而动的,他力绵,你力直,你力直的话,必需得经历发力——收力这个阶段,而他呢,他每随着你的力变换一个角度,就等于再重新发力了。一个是不断发力——收力,一个是不断变换角度发力,哪个发力的轨迹更长?正因为太极发力的轨迹很短,因此它能给人以连绵不断的感觉。
一旦对方的力被引开,太极者便可陡然发出猛力,猛击对方要害使其受伤。
我们日常所有见到的太极拳套路,那都不是真的太极。真的太极首先讲究的是对力的把握,而非对招式的投入,那些个招式,其实都是把握住力以后才用的,力都不会封,而直接用这些个招式,不能打人也就很正常。当初太极拳师祖们为了不让太极技击流入民间,便创立了这套健身拳法,其拿掉的,正是对力的把握方法。这直接导致了数百年后太极习练者最多,而懂太极者最少,不知是悲是喜?
不少人喜欢拿香港五十年代那个太极与白鹤门的交手说事儿,我告诉你,这两个人已经打出了相当的水准,徒手搏击,没有规则、不计点数的情况下,只看最终胜负的情况下,就是这么打的。这两个人进退有法,攻击有度,手法、身法、距离感都用上了,凡是嘲笑他们的,都不是行内人。他们俩的问题也很突出,那就是打击力度不强。明明打上了,不能给对方造成实质性伤害,再一个就是二人都给对方留了面子,没有真的去打。第三个,实战能力都不强。我说他们进退有法,攻击有度,不等于是说他们的实战能力就强,只是说他们的打法有值得看的地方,但比起普通人来,要好得多。我刚习武时看这个视频,也嘲笑了一通,后来自己真的练起来了,才知道这个嘲笑是多么的无知。他们在比武中用到的劈手,如果是普通人,早被打了。
许多人研究太极,只研究其推手、摔法,却不在短打上下功夫,那么只能推人、摔人,不能打人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时间久了,太极不能打人只能健身的说法肯定甚嚣尘上。连吴公仪这类人物,都只是把太极当做混饭的本事而已,可见能将太极真正发挥出来的人是多么的寥寥无几。从中也可看出,中国武术要想发扬光大,就单单在实战这一块,路就很漫长啊。
王阳明说知易行难,我说中国武术知难,行更难。不少习武者,说得头头是道,一动手,白给。我就曾遇到过一个练习太极拳几十年的,说得有道理,一动手,根本无法听我的劲儿,更无法封我的力,让我左右两个转马就给闹懵了,接下来的进步冲拳他一个也没躲开。当然高手也有,我也见过太极用短促发力打人的,实力还可以,一下子就把人家的牙齿打落了。
最后说一下什么先发制人,什么是后发制人。
所谓先发制人,许多情况下是凭速度取胜。我快你慢,我有备你无备,即先发制人。有人说我动作慢,能否先发制人?不可能的。动作慢,你一动人家就知道,你制什么人呢?
那后发制人是什么呢?其实,后发制人有个前提,就是后发先至。而后发先至也有个前提,就是手法、身法很好、很快。
中国武术,基本都是后发制人,无论少林的、武当的、太极的、八极的、咏春的等等,都是你一来,我有一往,很少有我先出手的情况。即便是先出手,也是试探性的,少有一开始就猛击要人命的。各门派里的拳法,都是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混合的打法,没有哪个门派是一向先发制人的。
先发制人分两种,一种是全凭速度,一种是凭虚招。比如截拳道的先发制人,就是全凭速度。二人对阵,我一拳猛击过来,快得要你看不明白,只需一拳,你就翘了,这就是典型的速度型先发制人。李小龙在他的影视剧里经常这么打,比如《精武门》里面挑日本武馆时,突然发拳打日本浪人那一节。而咏春中的先发制人,则凭虚招。二人对阵,我突然一拳打向你的腹部,你一防守,我抽拳回来,另一手猛拍你防守的手臂,同时抽回的拳头猛打你的眼睛。这是典型的虚招式先发制人。
哪种打法最有效呢?你习惯哪类,哪类就有效。
后发制人也分两种,一种是凭身法速度后发制人,一种是借势后发制人。比如散打,你一拳过来,我一闪一进步,快速一拳打你的头,这就是凭速度、身法后发制人。我闪身一个身法,快速反击。而太极拳的云手,就是借势后发制人。你一拳,我一拦,借着一拦之势,我以你的力量为依托,转到你的侧面,同时猛击你的要害。中国拳法里,这类的后发制人占了大多数。
那么,什么时候先发制人,什么时候后发制人呢?我的意见是,面对突然爆发的暴力行为,立刻先发制人,不要犹豫,而面对一个好整以暇的对手时,要端正心态,量力而行,在探明对方的实力的前提下,后发制人。
就说这么多吧,呵呵,反正只是一家之言。又想起了梁山泊上会舞双剑的裴宣,舞起来剑法不错,看得人也高兴,上阵却没他。我辈习武之人,当以此为耻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棚捋挤按采挒肘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