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的演讲稿的格式内容摘要

当前位置: >>
辜鸿铭与报界的几番纠结与遇合
辜鸿铭与报界的几番纠结及遇合 ―关于辜鸿铭与骆克哈特未曾刊发的信札周怡 李帅 (山东大学威海新闻传播学院,威海,264209) [摘要]近期发现辜鸿铭与英租威海卫最高行政长官、汉学家骆克哈特部分英文信札 () ,涉及到诸多学术问题的探讨以及未曾刊发的原始稿件,包括辜鸿铭与在华 外文报刊的复杂关系以及有关新闻当事人的涉外案件, 骆克哈特在当中扮演了推荐人与调停 人的角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投往《字林西报》的《辜鸿铭六十寿辰讲演》中文底稿 中,记载了辜鸿铭的生日,可以更正目前学界的不同说法。这些信札第一次面世,具有较高 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辜鸿铭;骆克哈特;汪凤瀛; 《字林西报》《神州日报》 ;辜鸿铭与骆克哈特的信札以及原始稿件的发现辜鸿铭自1883 年10 月31 日至11 月7 日在上海的《字林西报》上连载《中国学》长文 为起点,开始了他与报界的不解之缘。从此,他陆续在《泰晤士报》(TheTimes )、《日 本邮报》(Japan Weekly Mail )、《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季刊》(North China Branch of RoyalAsian Society Journal 《京报》(Peking Gazette )(English Edition)、《北 京每日新闻》(Peking DailyNews)、《香港日报》(Hong Kong Daily Press)、《中国 评论》(National Review)、《东方杂志》(The Eastern Miscellany) 《密勒氏评论报》 、 (Millard’ Review) 《北华捷报》 s 、 (North China Herald) (《字林西报》的前身,1866 年改名为《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纽约 时报》(New York Times)、《亚洲学术杂志》(AsiaAcademic Journal)、《当代》 (Contemporary )、《争辩日 报》(法国)等报刊上发表政论、文化评论与翻译文章。并游走于各种公共场合,与驻华外 国政要以及新闻界、文化界人士频繁往来,发表演说,应对采访,接触媒体。在那个国势衰 微、西学崛起、传统文化退场的年代,辜鸿铭试图凭借一己之力,挽回中国文化的颓势。他 的这些评论文章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独立的一支,决不损色,甚至 要优于当下风靡全球的西方文明。一时间,西方人士大谈辜鸿铭,在华外文报刊无不登载辜 鸿铭的文章,访华的著名作家泰戈尔、毛姆以及诸多外国学者与辜鸿铭晤面畅谈,辜鸿铭似 乎成为那个时代的舆论焦点。然而,无论当时还是现在,人们一直忽略了辜鸿铭人际关系中 的一个重要人物――英租威海卫的行政长官詹姆斯?斯图尔特?骆克哈特(James Stewart Lockhart),中文名字叫骆仁廷。从新近发现的资料来看,两人书信往来频繁,辜鸿铭生活 中之重大事件, 信中皆有陈述, 当然也涉及到与报界的复杂关系, 并得力于骆克哈特的帮助。 这种通信联系长达27 年,直至骆克哈特于1921年从威海卫退休离开中国。 骆克哈特与辜鸿铭是爱丁堡大学的校友,辜鸿铭于1873 至1874 在该校文学院跟随导师 卡莱尔专攻西方文学,骆克哈特1875 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从时间上推算,两人当时未能 谋面,在辜鸿铭的书信中,曾多次向骆克哈特表示有意专程来威海拜访,亦未成行。根据目 前发现辜鸿铭与骆克哈特的信札,时间跨度是在1884 年11 月20 日―1921 年3 月25 日之 间, 即骆克哈特在香港至威海卫任职的整个过程。 骆克哈特于1883 年任港英政府税收督办、 辅政司长官等职,是仅次于总督的一个职位, 年调任威海卫最高行政长官。而另 一位同样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文学院的庄士敦时任威海卫华务司官员, 并成为威海卫第二任行 政长官,实际上,辜鸿铭与庄士敦亦有交往,从2011 年4 月7 日辜鸿铭与骆克哈特的通信 中可见,庄士敦将自己的著作《龙与狮》邮寄给辜鸿铭,辜鸿铭的评价是:“颇具潜质,但 不成熟”。英租威海卫的确成为辜鸿铭特别关注的地方。 这些信札当中混杂着部分投往在华英文报刊的原始稿件, 应该是辜鸿铭连同书信一起邮寄给 骆克哈特的, 属于两人进行的学术交流, 或是辜鸿铭拜托骆克哈特作为推荐人投往英文报刊 的稿件,包括相互委托翻译的原稿。信札皆为英文手书,其中夹杂着德文、法文、拉丁文和 古汉语,花体字的手书龙飞凤舞,颇难辨识。这些关于辜鸿铭的书信与稿件都属于骆克哈特 的私人收藏物品, 直至 年威海档案馆从苏格兰国立图书馆及沃森大学图书馆四次 查阅档案并复制归来之后,才有面世的机会。 骆克哈特是在英国租借威海卫期间任期最长的一任行政长官,任职19 年。他深厚的汉 文化修养对于殖民地区统治策略的确立,以及威海卫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即所谓“洋儒经略”的实施。比如说,他亲自起草制订了一系列适合威海卫本土的行政管理 措施和司法制度, 确定了一套完整的统治体系, 利用儒家思想来帮助英国殖民政府管理辖区, 协调中英关系、官民关系,奠定了英国在威海卫实行殖民统治的基础。他深谙中国文化与艺 术,即便是被誉为国学大师的辜鸿铭,在书信中也承认,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不是骆克哈特 谈话的对手。苏格兰国立图书馆保存了他在华期间的读书笔记,涉及到《论语》、 《易经》、 《大学》、《中庸》、《左传》、《资治通鉴》等诸多中国古代典籍。从他收藏的信札中可 知,除辜鸿铭之外,与孔令贻、张元济、梁承之、画家徐悲鸿等都有频繁的书信来往。而与 辜鸿铭的通信时间最长,篇幅最大,内容最为丰富。骆克哈特在华期间,就开始写作,并在 中国的英文报刊上发表自己的思想与学术见解,在很多情况下,两人相互翻译文章,向报社 推荐作品,部分书信记录了这些具体的过程。1921 年骆克哈特从威海卫回国后,就在伦敦 大学东方学院任教中国文学,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汉学家。 骆克哈特去世后,其档案和收藏品由女儿玛丽亚保管,1967 年,玛丽亚把这些档案连 同私人物品一并交给沃森大学托管, 学校由于保管条件有限, 便把文字部分交给苏格兰国家 图书馆, 实物部分仍留在沃森大学。 保存在苏格兰国家图书馆的骆克哈特的这部分文字档案 共77 件, 每件的纸张厚度都在20 公分以上。 档案的内容极为丰富, 但整理零乱。 目录不清, 只是笼统的概括为“一捆信”“一摞书”之类的文字。骆克哈特与辜鸿铭的通信正是从这些 成捆成摞的文稿之中“淘”出来的。辜鸿铭对《神州日报》记者涉外新闻案的关切与帮助根据辜鸿铭在1910 年9 月21 日写给骆克哈特的书信可知, 辜鸿铭当时居住在上海卡特 路70 号,书信内容如下: 尊敬的詹姆斯?骆克哈特先生: 奉上两卷本的汉语随笔――《张文襄幕府纪闻》。 该书为匿名出版,当然那些了解作者的人们,不会不知道他是谁。我想把我的想法告诉 我的同胞, 尤其是那些伪善的文人。 一些中国朋友告诉我, 该书恐怕不利于我“为稻梁谋” 。 但我想知道, 外国人能不能理解书中的中国历史文学典故。 我以为没有几个外国人能做到这 一点。 最近我从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个威海卫法国人的诽谤案, 我很感兴趣。 这封诽谤信写得荒 诞不经,完全是胡说八道。我有位青年朋友,出身于安徽的文学世家。他不识时务地接手编 辑一份名叫《神州日报》的激进报纸,报上登了这封诽谤信。《神州日报》后来辩解说这封 诽谤信是他们从青岛一家报纸上抄袭的。 但法国人还是告到法庭上, 被告同意按照法庭判决 认错并澄清。 随后英国陪审员依照律师特权来确定道歉方式。 但法庭裁定的道歉方式非常屈 辱,我那位《神州日报》的年轻朋友含泪向我哭诉,他宁可跳进黄河,也不愿意在大庭广众 面前以那样的卑下的方式道歉。 于是我写信给一位苏格兰朋友, 他同意我的观点, 认为任何一个有自尊的人都不会同意 那样公开道歉。他建议我去拜见贵国的一位叫Mr. Baurne 的法官,他颇懂一些君子之道。 我拜见了Mr. Baurne,向他请教,让有过错的一方以如此有失尊严的方式道歉是否合理。刚 开始,Mr. Baurne 认为,如此粗暴地诽谤威海卫的法国人,说明这人已经没有自尊可言。 我认为,既然如此,就应该把他直接进监牢,别让他道歉了。道歉本来是一种补偿和纠正, 应该是正大光明的,而不是为了刻意羞辱有过错的一方。不过,有一点情有可原:这封诽谤 信并非原件,而是从青岛的一些报刊上抄来的。Mr. Baurne 于是问我皇家律师列出的道歉 方式。看过之后,Mr. Baurne 也认同我的观点,觉得不应该要求 被告那样道歉。于是他让我草拟致歉书,他将向当局汇报。我写毕致歉信后寄给他,Mr. Baurne 写信告诉我,他会让皇家律师团接受道歉。 然而, 到了案件审判之时, 道歉内容又有改动, 所有被告不仅要道歉, 每人还被罚200 英 镑。 此案就此终结。 我想说的是: 在整个案件过程中, 你们英国当局表现出的刻意报复情绪, 令人非常遗憾。中国的报纸的确粗暴愚蠢地伤害了法国人,我对此也绝不纵容。但是正如您 所知,物不平则鸣,您必须承认目前中国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公平的。即使是那些粗暴中伤的 公开言论也要得到最公正和人道的对待, 而不是像你们英国当局在这个案子中的做法――仗 势欺人,刻意报复。 我深知, 写这样一封信, 可能意味着和您反目成仇。 然而, 我必须保持自己思想的自由, 并坦诚告诉你关于我对于这个公共议题的想法, 如果为此我丧失了您的友谊, 那么你我之间 的友谊也就不值什么了。 原谅这次冗长的通信,并相信我。 你真诚的 辜鸿铭2 从有限的同时期司法记录以及相关原始报刊资料来看, 已经无法获得这一起新闻诽谤案 的来龙去 脉,但可以推知此案所涉及到的“青年朋友”应该是《神州日报》编辑胡怀琛,从书信的描 述中能够获悉胡怀琛在此案中所遭遇的诸多磨难与尴尬窘状, 感受到辜鸿铭为此案、 为中国 记者的人格尊严而奔走呼吁的古道热肠。 胡怀琛(),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寄尘,安徽泾县溪头村人。祖辈胡承 珙是嘉庆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胡怀琛不仅家学渊源,而且深受新学影 响,厌弃科举,考入上海育才中学(南洋中学)就读。毕业后成为报刊自由撰稿人。宣统二 年(1910)受聘于《神州日报》担任编辑,不久便发生上述“诽谤案”事件。翌年与其兄胡 朴安一起加入南社,并与柳亚子结成金兰之契,共同编撰《警报》,宣传革命。此时胡怀琛 退出《神州日报》的具体原因很有可能与 这起诽谤案有关,因为这次新闻诽谤案不仅要面对英国的司法机关和司法程序,还有《神州 日报》在本案中为报社开拓,没有全力支持或保护自己的编辑人员。此后,胡怀琛到《太平 洋报》,与柳亚子一起编撰该报文艺版,又任《中华民报》编辑,在新闻界声名渐起。民国 8 年应美国人魏馥兰之聘,任教于沪江大学国文系。此后逐渐转入学术研究,著述颇丰。其 子胡道静,继承家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对中国新闻史研究卓有贡献。 辜鸿铭与胡怀琛相差29 岁,诽谤案事发之时,辜鸿铭已53 岁,胡怀琛仅24 岁,两人之间 的交往,目前的史学界尚无任何记载。从书信中可知,彼此关系甚为密切,辜鸿铭本是一位 文化保守主义者,反对辛亥革命,仇视革命党人。而胡怀琛显然属于革命激进分 子,但辜 鸿铭颇具包容之胸怀,屈尊为其奔走于驻华英国法律界人士之间,并亲自为胡怀琛起草《致 歉词》,诉讼过程中一波三折,备受情感的挫伤。无奈英国律师无回天之术,法庭做出严厉 判决,使得辜鸿铭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所剩下的只有道德的谴责,以至于将愤怒宣泄到与 此案并无瓜葛的骆克哈特身上。 私人书信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情性,站在当下的时代高度回望历史,就会发现, 辜鸿铭在英国法律界的奔走以及事后的愤怒与谴责, 很像一位四面威风、 外强中干的骑士― ―中国的堂吉诃德。实际上,他在英国人中间的周旋能力是很有限的,从信中知道,他的苏 格兰朋友、Baurne 的法官、英国法庭,乃至收信人骆克哈特,都没有在本案中给予他有力 的支持。以至于他最后在信中暴怒,为此不惜割舍与骆克哈特数十年的交情。真实在履行儒 家的思想与行为准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字林西报》的复杂关系辜鸿铭与报界的关系始于《字林西报》,却又充满着恩怨。其缘由完全在于辜鸿铭坚定 不移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 始终以大清帝国的臣子自居, 对于在华的外国报刊所发表的西学 优越论调,以及居高临下的强国姿态,给予毫不留情的反击。根据现存辜鸿铭文集中的收录 情况来看,他第一篇抨击《字林西报》的文章是《致一家英文报刊主编的信》,此信是辜鸿 铭交给《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一封书信的抄件。起因是一位参与革命党的新闻记者 沈克诚(沈荩)于1903年7 月31 日在北京遭到清政府刑部人员的毒打致死,即棒杀。该事 件震惊了在华的外国人,最终京城各国公使拒绝清政府的要求――引渡《苏报》案的首犯章 炳麟和邹容。辜鸿铭此信,完全站在清政府的立场上,认为外国人干涉中国的内政。并且分 析说,杀害沈克诚的手段之所以被外国人视为残忍,是由于文化差异所致,中国人并不认为 棒杀为极端行为, 真正的极刑是身首分离。 由此, 辜鸿铭激烈抨击了西方法律的虚伪与霸道。 辜鸿铭对《字林西报》第二次公开批评是一篇《关于时局致&字林西报&编辑的信》,发表在 该报1911 年10 月24 日。文章还是延续以往的风格,声讨辛亥革命,批评在华外国舆论将 目前这场暴乱(辛亥起义)与太平天国叛乱相提并论。辜鸿铭认为,太平天国像法国大革命 一样,是一场社会革命,而目前的这场暴动,不是一场革命,只是一场暴乱,而且注定要失 败的。同时,辜鸿铭对中国的文人学士们儒家传统及其忠诚态度提出质疑。 辜鸿铭对于《字林西报》持之以恒的批评或许达到了这样一份能够容纳不同意见的英国 报纸的饱和度。以至于《字林西报》在以后没有给辜鸿铭更多发表言论的机会。但是,辜鸿 铭不能失去这样一张具有影响力的外文报刊, 他为此不得不求助于他的老朋友兼校友骆克哈 特, 试图利用这位英租威海卫最高行政长官的影响力、 保守主义立场以及汉文化热情来打破 僵局。 1916 年7 月14 日与同年8 月6 日, 辜鸿铭连续写给骆克哈特的两封英文书信中可以 见到此种情形: 北京1916 年7 月14 日 亲爱的骆克哈特先生: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给您写信了,因为无论是关于自己还是关于世界国家的公共事务, 都没有好消息要告诉您。我已经决意保持沉默,即使是在私人信件里。 与这封信同时寄给您的,是一份演讲稿,这份演讲稿是由我的老朋友――武昌幕府的老 同事,在我60岁寿辰时演讲用的。由一位老派学者撰写,也是出自同胞之笔并被公众欣赏的 第一份稿件。 当然, 此稿是在我寿辰之时这样一个场合写的, 避免不了故意赞美之词。 另外, 由于作者是一位老派学究, 文章对于中国现代的年轻人来说无关轻重。 但是我认为像您这样 喜欢中国老派人物的学者, 应该对这份演讲稿感兴趣。 或许您可以帮助我将它翻译并发表在 R. A. S 报上,我将不胜荣幸。 您真诚的 铭 北京1916 年8 月6 日 亲爱的詹姆斯?骆克哈特先生: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以及和信中对我的祝福, 现在我把汪先生的演讲译文邮寄给你, 中文原 辜鸿 稿已经在北京、上海和香港的中文报刊上刊载。我尝试发表这篇译文,但是发现没有一家英 文报刊愿意发表它, 两天前我已将它转交给一位英国朋友, 他有意推荐给上海的 《字林西报》 。 然而我必须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 《字林西报》多年来已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 接纳我和我的作品,他们毫不关注我写的《中国牛津运动的故事》和前一本著作。因此,至 于他们是否愿意发表由我的英国朋友邮寄过去的这个译文,我的确心中无数。但是我想,像 您这样一位著名汉学家的头衔之外,加上这位朋友的介入,并且他已申明,将会特别向报社 请求发表这个译文,鉴于此,《字林西报》的新闻史研究编辑应该会接受它的。您可以再提 醒他们:在我的写作生涯30 余年中,将自己一些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投往在他们的报纸 上。您可以校队一下译文之信达,当然在您愿意动笔的情况下可以做些修改,如果没有其他 问题,我有意发表,但是会用它的复本寄出。对于在中国和外域的故友,比如说您,我相信 你会高兴看到我们的国民第一次给予我的公开赞扬。 我也会很感激这一切, 全凭您能克服困 难尽快把译文邮寄给《字林西报》。 现在我不仅发现??你提到的“在重要的转折点”,而且发现我仍旧有好多朋友,比如 说在中国的王先生和您这样的对我评价甚高的外国朋友。 对于自己, 我只能说我已经试图承 担更重的责任,这是在这个世界上想要过真正生活的人所必须承受的。孔夫子曰: “任重道 远”,因此士不可不弘毅。我只是希望能有一颗坚韧的心走到最后,正如荷马说的“每个人 都注定自己的命运”。 您真诚的 辜鸿铭 信中所提到的老朋友―――武昌幕府的老同事,以及汪先生,实属同一个人,即汪凤瀛 (),字志澄,号荃台,江苏元和人,与辜鸿铭同为张之洞的重要幕僚。汪凤瀛 早年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 师从著名儒学家黄以周。 1891 年随兄汪凤藻一同出使日本。 1897 年出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总文案。 后任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 (武汉大学前身) (校长) 提调 , 期间提倡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思想的人才。根据辜鸿铭与骆克哈特1893 年1 月 29 日的通信可知,在自强学堂创办之时,辜鸿铭已被任命为学堂教授。中华民国成立后汪 凤瀛出任政府高等顾问。民国四年,他反对袁世凯称帝作《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而名 噪一时。 信中所提及汪先生讲演稿译文,指的便是汪凤瀛在辜鸿铭六十寿辰宴会上的讲演,根据 信中所述,已在上海、香港等地的报刊上发表中文稿,但该演讲词原文一直未能查阅到,有 幸的是在骆克哈特的信札中藏有演讲稿的抄本,文后有“汪凤瀛撰”的署名。尽管未留下日 期,但文中明确写作:“岁次丙辰五月二十有八,为君六十初度之辰”,4 很显然,辜鸿铭 的生日,应该是旧历1856 年5 月28 日,公元1856 年6 月30 日。 学界关于辜鸿铭的生年说法不一,甚至呈现出比较混乱的现象,皆因为缺乏可靠的证据。据 孔庆茂《辜鸿铭评传》所述日文版《辜显荣传》载辜鸿铭赠辜显荣照片,自署“辛酉(1921 年)十二月汤生题赠,是年六十有五”字样,辜鸿铭后人辜能以、辜文蒂于1956 年6月在台 湾省台北县永和镇为其举行“先祖百年冥诞”纪念,孔庆茂认为有误。闵尔昌《碑传补》卷 五十三赵凤昌《国学辜汤生传引杨歙谷为辜氏伯撰墓表》云“生于咸丰七年(1857 年)丁 已闰五月二十八日”。而孔庆茂自己则依据1856 年7 月19 日的说法。5 严光辉和李玉刚分 别在 《辜鸿铭传》 《狂士怪杰: 和 辜鸿铭别传》 中依据 “清咸丰七年闰五月甘七日, 公元1857 年7 月18 日”的说法,黄兴涛在《闲话辜鸿铭》中对其生辰只是一带而过:“辜鸿铭乃紫 云次子,乳名‘汤生(Tomson)’,1857 年诞生于山清水秀的槟榔屿“, 王杰然在《辜鸿 铭先生评传》中认为“辜鸿铭先生字汤生,福建晋江人,生于前清道光二十七年”, 日本 学者萨摩雄次在《追忆辜鸿铭》中写道:“辜鸿铭先生原籍福建厦门,父亲远渡南洋英属槟 榔屿侨居,1854 年先生出生于该地”,8 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一信札的发现足 以更正学界的各种误传。 辜鸿铭在书信中向骆克哈特如实陈述了自己与《字林西报》的关系,即“多年来有一个 规矩就是不接纳我和我的作品”。然而,辜鸿铭并没有保持自己一贯心高气傲的常态而放弃 投稿,颇用心机地让骆克哈特出面调解,提醒编辑,顾念他30 年来写作生涯为《字林西报》 所做出的贡献,并预计文章刊出之时可能所带来的反响。由此看来,辜鸿铭在当时的新闻报 界的身份与影响并非像现行的诸多出版物所描绘的那样居高临下的夸张, 实际上, 在很多时 候,老先生以屈为伸,四处托情,不惜谦恭之词,周旋于各色人物与新闻媒体之间,艰难前 行,怵然为戒,却游刃有余。 辜鸿铭一贯热衷将国学介绍到西方, 他自己称之为文化出口贸易, 所以对在华外文报刊 尤其关注,亲译汪凤瀛的文言稿,以期借助媒体,塑造自我形象。志在以东方文化征服西方 世界,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另一特征吧。 果然, 经过骆克哈特从中的调解, 或者如信中所述在另外一位英国朋友的努力之下, 《字 林西报》于8月11 日第11 版头条刊载了译文全文,标题为“Mr.Hung-Ming’s Birthday― ――A Distinguished Scholar AndHis Work”,直译:《辜鸿铭先生的生日――一位卓越 的学者及其业绩》,占据了该版广告之外的全部版面。有趣的是,辜鸿铭通过自己的翻译, 将演讲辞做了一定的润色,增设六个小标题,以加强阅读效果。小标题分别是:1、中国古 典传统;2、在武昌的日子;3、书斋之外的新学;4、出自总督衙门的文章;5、面向西方的 儒学;6、寿比南山。报社编辑在文前加了一个题下按语: 辜鸿铭先生闻名于世并深受上海大众之喜爱, 下新闻史研究面刊载先生六十寿辰之演讲 辞,由汪凤瀛先生撰写,相信它会给更多的朋友带来阅读的快乐,另外可参阅今日的文章导 读。 演讲辞的内容也有明显的调整, 译文将自己的生平经历梳理得较之中文稿更加清晰, 并 以公元纪年法标明时间,省略了文言章法中俗套的赞语,表述显得比较平实而客观。 与辜鸿铭对形势估计的有所出入,事实上《字林西报》对辜鸿铭的六十寿辰表现了足够 的兴趣,不仅加了编者按语,而且在本报的第六版,发表了一篇相呼应的文章《两位旧时代 的典范》(Two Types of OldDays),这便是“编者按”当中提及的“文章导读” (leadingarticle),该文将两位寿辰相近的文化名人做了比较,一位是辜鸿铭,另一位则 是李瑞清。 现在人们了解的李瑞清是一位著名画家, 张大千的老师。 而在当时西方人的眼里, 李瑞清首先是一位政治家和保皇党。在这一点上,与辜鸿铭同出一辙。 李瑞清()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江西临川人,1894 年中 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江宁布政使、学部侍郎,1905 年任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 学使, 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现东南大学、南京师大之前身)监督(校长),官 至二品。清廷逊位后,李瑞清忠于朝廷,保持节操,誓不为民国任职,此后以遗老自居,自 称清道人,寓居上海,专工书画,书法沿袭篆隶,倾心碑学,属“金石学派”。其画继承明 朝遗民画家风范,隐含海派气息。张大千于1920 年从日本回上海,投师门下,正是在这个 时期。《字林西报》认为,从前的李瑞清,从未被外国人所关注,国人也颇为陌生。而现在 成为遗民隐士之后,便作为一种独特的典范被人们所仰慕。 文中证实了《字林西报》对于辜鸿铭的一度冷漠,尽管表达得十分含蓄:“从他在南洋 书院担任教书先生开始,危险就开始滋扰。自此以后他就在上海销声匿迹,而今听到从北京 传来他的六十寿辰的消息,虽然有些迟缓,朋友们依然为之兴奋。”文中还说:人们会希望 辜鸿铭的观点能够少点尖锐,少些固执。 “但是他能够洞察到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同样具 有中外求学的经历, 而辜鸿铭脱离官场的方式充分证明了博学多识所赋予他的非凡眼光。 经 历过革命的五年岁月, 辜先生诸多预言就像事实本来的寓意那样得到应验, 这种大势所趋让 人们以一种悔恨而理智的情绪缅怀过去。”似乎《字林西报》的编辑们也在反思那段激烈动 荡的时光,以及历史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当革命的大潮逐渐消退的时候,他们开始重新认识 辜鸿铭,也包括其他“旧时代的典范”。
更多搜索:
| 广告服务 | 招纳纳贤 | 诚邀合作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服务条款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三家长会领导发言稿
  高三家长会领导  各位家长大家好:    再次见到你们我很高兴    今天家长会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我校高考的基本情况介绍    2.家长教育孩子时需要强调的安全问题和纪律问题    3.月考及期中考试请示    4.从2月到5月班级生活回顾    5.感谢与希望    1.我校高考的基本情况介绍    08年高考在全省考生继续增加,而国本和省本反而略有减少的不利形势下,我校高考又取得全面丰收。国本录取人数达到60余人,省本以上录取人数240人,本科录取率达98以上,全员升学率达100,文理科平均分超出省本线,其中文科班超过近20分,再次列全市市级重点中学之首。在全市105所高中里,我校文科名列第16名,理科第22名。这一成绩再次创造了市级重点中学的教学奇迹。    09年高考:根据历次模拟考试与外校的成绩对比,预计今年高考省本以上录取人数将超过260人,三本以上人数超过500人。这一成绩预计将再次创造我校升学人数上的高峰。    2.家长教育孩子时需要强调的安全问题和纪律问题    安全问题包括:校园暴力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意外事故安全,防恐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禁止野浴,防溺水安全,防控甲型HINI流感。    纪律问题包括:禁止校园吸烟喝酒,禁止跳墙进出校园,禁止校园早恋,禁止进入社会网吧,禁止读色情暴力内容的小说。    3.月考及期中考试情况报告请示    月考及期中考试的情况报告请示: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进行了两次考试,一次是4月初月考,另外一次就是5月中旬的期中考试。那么我现在就分别对这两次考试的情况向各位家长作一下报告请示。    4月初我们进行了月考,我们班的成绩很差,平均分与第1名平均分的差距为54分,年组第1的班级总分为459.03,而我们班为405.69,年组平均分为430.39。只有英语成绩在年组排第1,并且高于第2名平均分5分。数学差距最大,为21分,其次是政治为15分,地理差距为13分,其他科也都排在后面。    5月的期中考试我们班成绩有所提高,平均分与第一名的差距为28分。英语成绩仍然在年组排名第一。数学平均分也有所提高。年组第一名的班级平均分为475.45,我们班为447。年组平均分为459.38。    对于我们班的成绩我希望大家能明白这样几件事情,高一文理分班之后第1次月考我们班就和年组第1的班级有35分的差距,所以薄弱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但是我们班还是很有潜力的,在接下来的考试中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不断努力我们将成绩的差距缩小到25分,15分。就在我认为我们会继续缩小差距的时候我们却在4月初的月考中又将差距拉大为54分。这个时候11班的学生和我都进行了总结和反思。除了基础问题之外,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与老师的配合也是我们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关于学生学习的态度,我建议各位家长到教室外面看看,看看您的孩子上课是不是在睡觉,在涂抹指甲油,在梳头,在写信,在看小说,在发短信,在用手机打游戏,看看您的孩子每一节课要去几次厕所,在厕所里是在方便还是在吸烟,看看您每个月省吃俭用给孩子拿的260元,他是否真的交了伙食费,还是花在了什么地方,看看每节课响铃之后您的孩子是否在教室里,还是跑去哪里玩了。您或许会觉得这是小事儿,可是每一天少听10分钟课,时间久了就会被人落下,成绩就在后面。    来看看吧,各位家长,我知道您很忙,您没有时间,可是当你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的时候,你们的心底是否也也有一丝期待和不安呢?不要只是用羡慕或嫉妒的眼睛去看了,也不要只是用责备和挑剔的言语去抱怨了,踏踏实实的做点事情吧,他们是我的学生,却是你们的孩子,是你们一生的财富,你们不能漠不关心啊。对于你们的孩子,我尽到了一个教师应该尽的责任,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工作,过幸福的生活。可是教育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啊,那是家长,学生,老师共同配合的结果,我只是学生的老师,老师的爱无法替代父亲的爱,无法替代母亲的爱,老师也永远无法承担父母没有尽到的责任。所以各位家长透过这次家长会,我真的希望你们能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能思考一下你究竟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能思考一下您现在对孩子的现状是了如指掌还是放任自流呢?各位家长如果我说的话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希望你们谅解,但是我对事不对人,我是真的希望你们能为你们孩子的将来多考虑考虑。    我在班级里找学生谈话,也和任课教师沟通,终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次期中考试我们看到了一些改变,取得了一些进步。我也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多和我们的学生沟通,了解真实的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希望在期末考试中看到学生的成绩有进一步的提高。    4.从2月到5月班级生活回顾    2月我们班承办了2009年学校的第1期校园广播,2月我们班承办了2009年学校的第1期校园广播,由刘哲龙,何赛,张鸾,栾微微,马金鑫这5个同学负责,几个同学从假期准备到开学节目播出都付出了许多努力,也克服了许多困难,一路走来也都收获了很多,有的同学甚至爱上了广播这个行业,并立志以后向这个方向发展。我们在校园广播中的收获与感受也写成了文字在2009年4月的校刊中发表了。此后,学校的校园广播也在我们班的带动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我们承办的校园广播具体节目内容如下:    周一,由栾微微为大家主持的《说句心里话》,大家通过节目为彼此送去了发自心底的祝福。周二,由何赛为大家主持的《11班访谈录》,我作为嘉宾和何赛通过访谈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更多11班的故事。周三,是由张鸾为大家主持的《美文共赏》,她为大家带来新鲜,又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周四,由马金鑫为大家主持的《新视角》,让大家足不出校门,就可以掌握世界脉搏,了解世界新动向!周五,由刘哲龙,张鸾为大家主持的《娱乐二人转》,为大家带来最新的娱乐新闻。    在这次活动结束之后,我们班的张鸾同学代表全体播音员写了一份广播有感: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承办一周的校园广播。我们,收获了很多。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看似容易,可真正做起来就不会那么得心应手了。(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原来一直都是我们太过天真,开始的我们难免会对这件未曾尝试的事感到紧张。但是,我们还是学会了自信,学会了克服。对于那些播音员,我们多了理解。毕竟,学校的硬件设施正在不断加强和完善,而且大部分班机关掉了教室内的喇叭,也可能没有人会在意播音员有多么努力。还有她们的吃饭问题…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之前对于校园广播的抱怨,也在这时由线到点渐渐消散了。    无论是谁在播音,她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的暗地里永远有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合作,我们有了默契。我们,学会了配合。    这一次的体验,甚至让我们爱上了播音这个行业。也让我们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尤其是对于文科班的我们,播音这条路很有前途,也很适合。想着有一天,我们也能通过电波传播着我们的快乐,不由得,幸福的,笑了。    一周的时间,在我们的吵闹中,欢笑中被掀掉了。我们感动着,快乐着,成长着。之后的我们还将继续奔走于学习中,如果有机会我们还会做,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更好…    高二11班全体播音员    张鸾起草    3月针对学校开展的10要10不要活动,我们班里举行了"要与不要请选择"的班会,由刘哲龙同学主持。也更新了班级的板报,由毛诗涵,裴义萍,李雪负责策划和书写。3月末学校评选了10要10不要的文明标兵,我们班金博同学当选。另外,刘哲龙,何赛,赵哲等几个同学利用晨读时间主动为同学在黑板上讲解英语,也受到了同学的欢迎和赞扬。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班级里开展了"豆豆访谈录"这个节目,3月份我们办了第1期,由孙梦鸽同学主持。这期请了嘉宾张鸾,赵哲,何赛。我们谈到了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梦想。    4月份初我们依照学校的要求以"珍爱生命,关注心理"为主题更新了板报,这件事情是由毛诗涵,裴义萍,李雪负责的。我们又办了第2期"豆豆访谈录"主要以为题,谈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由孙梦鸽,刘哲龙共同主持,并邀请何赛客串专家给大家讲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4月中旬马金鑫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演出,她的舞蹈"雀之灵"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舒适和安静的学习环境我们班的教室也在4月进行了重新布置。我们班的刘田建军,李帅,王金风同学参加了业余党校学习。我们班的陈丹,赵思琪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区女排比赛,我们学校的女排在区里取得第2名的好成绩。    5月,由裴义萍,李雪负责更新的防控猪流感的宣传板报,另外在母亲节我们班的何赛,栾微微同学还为大家讲解了与母亲节相关的诗歌。另外高二的篮球赛现在正在进行中,也期待着我们班能有更好的表现。    2009年这一路走来"感动11班"的活动也一直在继续…这个本子上写满的都是11班师生之间的感动。    5.感谢与希望    感谢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家长会。    感谢那些在11班遇到困难和的时候仍然给予我鼓励与支持的家长和学生。    最后,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好好配合把11班的孩子的成绩再提高一步,让11班的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出自:链接地址:/yanjiang/HTML/yanjiang_36_222883.html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没有了
 ★读了本文的人也读了: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演讲稿的格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