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一支不超过700的山地车前叉安装图解,要耐用,骑着舒服…

我的山地车有十多天没骑,现在开始骑了但是前叉避震一下子也不动了。之前一直在车库里放在,没有受到风吹_百度知道
你这个叉是不是锁死了???
我没有弄啊,怎么可以看出锁没锁?
你看一下叉子上面那个旋钮可以转吗?
转不动,很牢固。
那你这个叉子没有锁死,不可调。看看是不是进水生锈还是什么。到店子看看去吧。
问题一直在家里放在绝对没有进水啊。
我不清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一般情况下,避震那有一个避震锁,找到它,把它转个方向试试
一般这个避震锁在哪呢。
山地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左右的山地车前叉 有什么好推荐的重点是结实耐用 重量不需要太高要求_百度知道
左右的山地车前叉 有什么好推荐的重点是结实耐用 重量不需要太高要求
本人看中的 是 X-F的33
玛古拉ST6 ROCKSHOX的 REBA 和RECON
这几个有什么高手推荐的
提问者采纳
REBA好不好,麻古拉的就是轻,强度比REBA差。。。REBA强度可以舒适度不错
RECON就不必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山地车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ROCKSHOX的 REBA 和RECON
上玛古拉,没得说
reba现在1500可以拿下了?二手的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山地车前叉发涩,骑的时候不舒服,各位车友有没有好的经验,分享一点给小弟我!_百度知道
山地车前叉发涩,骑的时候不舒服,各位车友有没有好的经验,分享一点给小弟我!
新买的山地车,前叉按下去之后回弹感觉发涩,好像摩擦力有点大,请各位车友献出你们的宝贵经验,谢谢了!
提问者采纳
新的叉子是有点不润,用一段时间就好了,不过,XCM XCT 之类的低端货,怎么用都不会润,估计你的就是这类叉子,就这样。那些不懂的别乱出主意,新叉子是不需要加油的,要加也只能加专用避阵油,硅油,别的油会腐蚀叉子的尘封。
感觉上是叉子硬,回弹效果不好,
低端叉都很硬,都这样。入门叉子中公认XCR够软。
提问者评价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前叉需要润滑。用汽车发动机机油,或者摩托车的机油都行。不过,用自行车专用用油是不错的选择。既然是新车,那就破费一点吧。不知道你的车有没有前叉锁,有时候前叉锁损坏也会造成这种情况。或者直接去自行车专卖店,让他们给你的前叉“激活”一下子,就行啦。
你的叉子肯定是一般的弹簧叉,按下去是不是回弹不灵敏?如果你想凑合用,那就买一瓶沃伏石保养油,顺着叉壁滴一些,几块钱搞定,若想达到更好的避震效果,建议你换一副前叉,比如三拓叉,200-300.
刹车线太紧了,调一下不影响刹车~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山地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1896|回复: 1
山地车前叉比较
R7 与RABA 的比较
R7 与RABA 的比较, R7 Super和 Reba Race/Team相信是炙手可热的2根,很多车有在选叉的时候为此左顾右盼,举棋不定。
定位 -----2X都是高端叉。
R7的出发点乃是打造一只刚性优秀的轻量竞赛级,力求重量和刚性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Reba则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的设计思路,侧重于全能型用途和高刚性,设计上比较照顾高强度使用。
做工/外观--------
06和07年款的R7 super小弟都经手过,07年款黑色的R7外观上红字黑底金色上管的颜色搭配错落有致,很有辣妹风格,比06年R7和Reba都要好看。
做工上Reba和R7基本差不多,Reba的磨沙外漆在质感上略胜一筹。Reba的锻造精细程度也稍微好一点点。
调节 -------
R7 super有回弹rebound,压缩比compression,正气压,和 lockout,该有的都有了,也足够了。
reba 的调节功能就复杂很多,懂得如何调节的话可以把叉子的设定为自己量身定设,不懂的话一头雾水。除了回弹,压缩比,正气压和之外,还多了负气压和 floodgate。负气压可以微调的灵敏度,负压越高约灵敏。Floodgate可以微调临界点。不过,+压缩比一定要搭配才能使用,否则纯属摆设。照理应该是和叉子配套出售的,不知国内为何变成要分开购买了。
刚性---------
R7的刚性完全满足激烈越野的需要,在30mm直径上管的叉子中属于顶尖。桥拱在前的,其桥拱都外形比较扁平,截面积相对小。的Reverse Arch桥拱往后延伸出很大一段,这样的设计令R7在桥拱直径不增大的情况下,那段延伸大大增强有效的截面积,令叉桥抗拒过弯扭力的能力更强。从Duke 升级到R7之后,最大的改观就是车子的转向控制力提升很多,在高速行进时过弯十分干脆敏捷,的刚性令转向几乎没有迟疑。
Reba的设计有很多的影子。Reba的设计决定了在刚性上是胜出R7的。假设reba的刚性为10,R7大约是8.5-8.8左右。Reba 32mm上管直径,更加粗大的,(还带115mm行程版本)完全是兼顾中低强度AM用途的肌肉型设计。
R7 100mm和Reba 100mm的叉肩高度(到碗足环)的高度都是473mm。R7的上管有123mm暴露在外,而Reba行程100(有效大约95mm),却只有100mm 上管暴露在外。这样不仅更长,而且运作时上管与的接触长度也更大,整根上管可以完全深入中。加上三角形横截面的镂空铸造叉桥,刚性可以应付深山老林中路况粗暴野蛮的自然越野道。
手感/行程特性 ---
Reba最大的特点就是润!下压时如同涂了奶油一样,完全感觉不到任何摩擦阻力。回弹调节变化也十分明显。Reba的行程特点是很明显的渐进式progressive。本人的reba正负气压设定成一样。 0%-55%行程之间REba十分灵敏,手感细腻绵软,大小颠簸一网打尽,60%以后行程就开始陡然上升,有点突如其来之感,手感硬很多。
R7 的下压和回弹有些粘泻感,叉子工作时&扑哧扑哧&对小震动反应不是特别快。除了一开始10%需要施加挺大的力道才能令叉子下压,R7从10% - 80%的行程都以极为线性linear的方式工作。遇到大障碍,即使吃掉很多行程,R7不紧不慢的吸收冲击,手感极为柔顺,不会有突然变硬的突兀感。最后 20%行程压缩比才开始明显增强。从手感和操控的可预见性来讲,个人比较偏好R7的线性工作方式,不论何种障碍,手感都始终如一。只要气压设定正确,基本不用担心打底的问题。
可靠性/维护 -----------
R7已经拆开养护过,换油清洁过程之简单,自己用一些常用工具就可以搞定,。R7的内部结构也比较简洁。
的除了02还是03第一批在制造的SID除了点问题外,其他中高端款型多少年来质量可靠性可谓是无懈可击,很少听到RS叉子漏油漏气的事情。但是Reba功能繁多,内部结构自然比R7复杂不少,换油养护的过程相比之下就繁琐了。
该买哪一支? -----
老实说按照售价,2根X都物有所值。假如车手既想价格实惠,又想体验高端轻量的性能,R7是不二之选。毕竟售价上便宜500多元。骑行,锻炼,,越野用途都能胜任,线性行程在越野的时候尤其舒适,况且大多数用家的使用强度根本不可能超过R7的设计强度。CB卖的R7售后服务也比较有保障。
Reba适合打造重装型越野车,体重庞大,动力澎湃,喜欢进山冒险探索骑行的车手。四川的车手很多都用Reba就很说明问题了。呵呵。
所以我对越野车选叉的建议就是:
1. 搞清自己的主要用途,是以休闲健身为主还是想以竞赛为目标。
2. 休闲健身为主的话选油簧结构的叉子,对小振动敏感,手腕会舒服很多,缺点就是重。
3. 竞赛为目标就用,轻,但手腕要受点苦。
对比几大品牌,无疑是顶尖品牌,性能优价格也基本是最高;强度口碑很好,本来性价比很高,但由于欧元坚挺,新款价格离谱,能找到老款点的东西还是相当不错的;ROCK SHOX近年质量有些起伏,据说现在已稳定,总体口碑不错;在几大名牌里算是性价比相当好的,性能不错价格实惠。我的BLACK 白金版用了两年了,性能质量都相当满意,今后个人换叉首选
11款各品牌类型的中高端的测评
越野车使用的在进入今年以后似乎越来越让人难以选择,的品牌也在逐级突破原来传统的三大品牌,摘自德国BIKE杂志对市面的11款各品牌类型的中高端的测试数据,希望能够对各种的性能有一个了解.BIKE杂志对的测试主要是分做三个方面来进行的。首先是对的强度进行测试,这个测试包括两个指标
1、&&耐扭曲度,是指的两个叉筒分别承受来自不同方向的力时,的反应情况,如果此项指标偏弱的话,实际使用中对实际的操控动作的反应会有延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一条布满鹅卵石的河道里骑行,轮胎不断从石缝中轧过,这时对的抗侧向扭曲力的感觉最为明显,强度高的在此时会反应的精确而敏捷,强度差的就比较吃力了。
2、&&侧向强度,是指两个叉筒在受同方向力是的反应情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时,对的反应,强度大的的变形会比较小不察觉。其次是对的可调节范围进行评定,主要是看的易用性
3、就是对力的避震反应情况,绘制出的行程/压力的作用曲线,来体现的实用效果。
型号& &&&          & &行程& && & &&结构长度& && &&&压缩方式& &&& & &自重
HEADSHOX FATTY ULTRA& && &&&74MM& && &&&476MM& && &&&气压 可& && &&&1311克
ROCK SHOX SID TEAM& && &   77MM& && &&&442MM& && &&&气压 可& && &&&1389克
LSF2& && &       &&80MM& && &&&443MM& && &&&气压& && &    &&1403克
SKAREB SUPER& && &&&79MM& && && &443MM& && &&&气压 可& && &&&1428克
FLAT 80 RLT& && &     81MM& && && &455MM& && &&&气压 可& && &&&1518克
QUAKE AIR& && &  & &75MM& && && &450MM& && &&&气压& && &      1628克
MARATHON SL& &&&111MM& && &&&479MM& && &&&气压 可& && &&&1678克
ROCK SHOX DUKE RACE& &&& & &83MM& && && &452MM& && &&&气压 可& && &&&1758克
AEROSA HT& &&&     &&89MM& && &&&480MM& && &&&气压 可& && &&&1820克
MX COMP& &&&  &&MM& && &&&481MM& && &&&气压& && &     1916克
MARATHON S& && &&&70MM& && && &477MM& && &&&钢簧 可& && &&&2006克
1、&&耐扭曲度测试排名& &
型号& &&&       & &耐扭曲度测试值& && &&&与自重比值
HEADSHOX FATTY ULTRA& && && & 33.3& &&&  & && &39.369
FLAT 80 RLT& &     & && &23.3& && &   &&65.1502
MX COMP& &&&  & &&&25.7& &&&  & && &74.5525
SKAREB SUPER& && && &&&18.2& && &   &&78.4615
MARATHON SL& && &&&20.8& &   & && & 80.6730
LSF2 & && &       & &17.3& && &  & &&&81.0982
QUAKE AIR & &   & &&&19.5& &&&  & && &83.4871
ROCK SHOX SID TEAM & &&& & &&&15.3& &&&  & && &90.78
ROCK SHOX DUKE RACE& &&& & && &19.1& &  & && &&&92.04188
MARATHON S& && && &&&21.7& &   & && &92.4424
AEROSA HT &&   & && && & 18.1& && &  &&100.5524
评价:左侧是各的直接测试值,因为考虑到重量对此项数据的影响所以又引入一个与自重的比值,这个比值是取重量和测试值之比,比值越小数据越优秀。
此项指标中HEADSHOX FATTY ULTRA凭借其特殊的设计在此项数据中遥遥领先,由于是避震是在处,所以它的两个叉筒是焊接在一起的,所以在耐扭曲度上大大领先于其它的叉种,再看其它的的数据就相差不多了,
系列的以结实著称,在测试中确实得到了体现,但是他们的重量对取得优秀数据的作用不得不说,因此在于自重比值一项中得分都不是太好, QUAKE AIR&&的的直接得分位于中游,但是再看看其自身的重量,它的强度就很难让人满意了,SKAREB的直接得分一般化,但是在自重比值一项中还能位次前几位,说明其产品还是值得信赖。的也是类似的问题,1820的重量还不如SKAREB的成绩出色,已经让无话可说。的因为是使用的碳筒,所以在此项测试中几乎垫底,但凭借其轻盈的重量,还是可以接受的,最让失望的莫过于SID了,昔曰王者的地位如今在强度测试中位居最低,只能考其重量来挽回面子。
2、侧向强度排名                
侧向强度排名& &&&     & &侧向强度& && &&&与自重比值
MX COMP& && & &&219& &&&   & &8.7488
HEADSHOX FATTY ULTRA& && &&&188& && &  &&6.9734
FLAT 80 RLT& &&&    & &155& && &  &&9.7935
QUAKE AIR& &   & &&&153& && &    10.6405
ROCK SHOX DUKE RACE& &&& & &151& && &    11.6424
SKAREB SUPER& && &   148& &&&  & &9.6486
AEROSA HT& && &     &&146& && &  &&12.4657
MARATHON SL& && &&&143& &&&  & &11.7342
AEROSA HT& &&&       135& &&&  & &14.8592
ROCK SHOX SID TEAM& && &     126& && &  &&11.0238
LSF2& && &&&无法测试& && &&&
评价:在此项测试中 MX COMP凭借其钢制的上管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钢和铝的差异有多大。HEADSHOX FATTY ULTRA再一次沾了设计的便宜,以上的两个数据都是可以发挥他们长项的测试,因而都取得了极好的成绩。 FLAT 80 RLT&&155的成绩虽然得分略高,但是和以下的几款的数据已经差别不大,使用铝制上管的产品开始让人失望了,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让人费解。SID则再一次垫底,更多的无话可说。由于是使用的连杆的逼震方式,因而在避震时本身就会向后运动,因此在此项数据中无法测试。
FLAT 80 RLT&&在各项数据中表现出色,做工精致,骑行时叉身的稳定性很好,的避震曲线角度非常的标准,美中不足的是在曲线中部有一处轻微的下弯,不过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价格,其高昂的价格必然会吓退一批人。
HEADSHOX FATTY ULTRA&&其坚固的强度已经在前两项数据中尽显,对路面反映的敏锐度类似,避震曲线和如出一折,此款最让人遗憾的地方在于两点,其一是其可调节性,某些方面的调校都需要送到中心去进行,而且是收费的。其二就是其只能应用于[/url]车种,应用面已经太过狭窄,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LSF2  其外形无疑是设计的一个亮点,必然会有车友会为此疯狂,其平行四边型的结构对路面的反映敏锐,其实际操控的精确度也还可以让人接受。但是可调节性也其最大的问题,再有就是其吸震时轮距会缩短,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它的工作方式,最后就是其高昂的价格,已经和相差无几,在性价比方面优势荡然无存。
QUAKE AIR此叉的强度让人失望,其气压对于路面的反应也过于生硬,只有在剧烈运动时才会有所动作,也许只有不需要任何柔软度的车手会喜欢此叉,其逼震曲线的前段较平缓,也是反应了类似特点,最后其并不算是低的价格使其的竞争力受到了限制,对于此叉的评价是尚佳。
SKAREB SUPER做工精致,其强度比值是唯一在上两项测试中都是位距前三的产品,可调节范围大且方便,在实际路测上反应敏锐度极高,表现稳定各个方面均十分出色,可以在任何路面上随心所欲。其避震曲线的平滑几乎堪称典范,而且其售价相对较低,对于不附装置的版本,更是可以作为一个省钱的选择。 BIKE杂志编辑推荐产品。
MARATHON S  此款其钢簧的路测表现非常优异,其结构也是非常坚固,但是对于一款竞速的而言两公斤的重量不能不提,而且其弹簧特性的表现上需要良好的调节才能达到很好的舒适度,也许其MM的版本会表现更无懈可击的舒适度了。
MARATHON SL其叉肩上塑料旋纽使试车手在调节时吃尽了苦头,将三组打满也对车主耐心的考验,其适用的路面越崎岖越好,在过了其磨合期后其吸震的表现另人惊讶。长的行程可以提供很大的作用范围,作为系的有些牵强,对于一个喜爱在崎岖路面上疾弛的车手而言,其避震体验值得尝试。
MX COMP没有任何细小的调节旋纽,只有气压的大小可以调节,产品用料尚佳,其坚固度也甚高,避震性能对小副震动反映不佳,对于越大的冲击力反应越灵敏,其避震曲线是典型的气压曲线,前段坡度平缓,后段坡度极增,编辑评价:尚可。
ROCK SHOX DUKE RACE调节极其简易,只有气压可以调节,不过其原厂的调节根本无需改变,叉身极为稳固,应用也毫无问题,稳定的缓冲行程也是可圈可点,再加其优异的触底防护,更是如虎添翼。如果想要更大的舒适度,选择100MM的版本更为适合。
ROCK SHOX SID TEAM为了达到轻量化的目的,许多部分都是以车工加工,因此显得颇为精致,可对正负气压进行完美调节,以提高敏锐的反应。但是其坚固度很难让人满意。再有就是其有困难,和的校准度不够。也因为此叉的各项强度指标太差,不推荐使用。
AEROSA HT其到上以后给人一种非逼震叉的感觉,内部摩擦严重,只对极大冲击有反应,但是在测试台上表现的数据又表现尚可
避震选配图解
注明:本文是根据单车杂志文字介绍搭配的图.部分图片来源于国外网站,由于翻译误差以及部分未曾过,所以有可能会出现错误.请发现错误的车友更正.谢谢大家.
  The Earth is not flat…
  所谓避震,就是有避震功能设计的,因为地球不是平的(The Earth is not flat),为了让登山车骑乘者在越野与上下坡能有更舒适的骑乘感受,因而有了避震的出现。正所谓“路见不平,避震相助”!
  为了增加登山车在颠簸地形上的舒适性与操控性,第一支避震RS-1由创始人PaulTurner于1989年正式推出!避震的出现可说改写了登山车的历史,也大幅提升了骑乘的乐趣。最早期RS-1避震的设计理念,是借助于越野机车用避震的结构与原理,当时的行程很短(约40mm)、功能很。发展至今,因应不同地形以及操控需求,避震除了行程拉长许多(203mm),更衍生出避震行程可调、避震软硬度可调、可(省力状态)、回弹速度可调、压力可调、油气压混合以及等五花八门的功能设计,让许多车友一头雾水、眼花缭乱。
  目前市场上最具指标性的避震品牌包括:、、Marzocchi、、、DT Swiss、German A等,品牌包括、、Spinner、MOZO与SR Suntour等。以其反置式叉桥(Reverse Arch)设计著称;M叉桥设计是Marzocchi的招牌,其2008年的、55、66、888在M型叉桥上采用新的压铸设计,让直径更高、刚性强度最大化。独一无二的双叉桥(双拱)设计(DAD)则是的巧思,除了轻量化,更可有效提升的稳定性;此外,采45度角的安全勾爪(SDO)设计也颇具特色。
  ◎弹簧&
  的避震系统通常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弹簧(Spring),主控避震行程的长短,一个是(Damper),负责压缩(Compression)与回弹(Rebund)功能的控制。
  回弹(Rebund) 就是就是改变避震冲底后弹起的速度.基本上都是改变回弹时液压油的流速来控制回弹速度
  个个品牌的回弹控制系统都差不多,区别比较大的是下压系统,踩踏平台与行程调解系统
  ROCK SHOX TOTEM 回弹控制杆
   BOXXER
回弹控制杆
   REBA 回弹控制杆
   66 RC2X(回弹与2代高低速压缩调解杆,具体哪个是回弹哪个是忘记了自己感觉吧)
  一般弹簧可分为线圈钢簧(螺旋弹簧)、优力胶及气压弹簧,还有结合气压弹簧与Oil Damper的油气压式弹簧。气压弹簧较轻量、较易,但较贵且技术性较高,一般多用于车款;若需要不同硬度的弹簧,不必更换弹簧,只需增加或减少气压高低即可。不过使用气压弹簧须有较精密的技术,因为高压必须完全密封,否则一旦漏气就丧失功能。
  早期气压弹簧只有正的设计,尚无负,必须遇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才会让避震系统动作,实用性不高且性能不佳,因此才有负的设计来弥补缺失。以为例,其”Dual Air”就是独立的正、负双气压弹簧系统,正、负双必须分别打等压的气。为了精简、防呆,又推出”Solo Air”系统,正、负之间有回路设计,仅有一个打气孔,只能从上方或下方打气。
  Dual Air ,REBA
  Dual Air 后避震结构
  Solo Air 示意图
  至于系统,一般多运用油压系统来控制压缩与回弹的动作与速度。而弹簧与的调整,则视骑乘者的体重、骑乘风格与地形而异。的“TPC”双活塞设计(Twin Piston Chamber),有标准的、或压缩调整三种版本可挑选。TPC运用两个独立的活塞,一个主控回弹,另一个负责压缩于;并采用低压、高气量系统去消除会导致压缩僵硬的气蚀以及热的问题,关键就在小弹簧能在受到强力冲击的压力下,还能保有压缩的作用,且它能让液压油从阀门流出。Quick Range TPC可以在半旋转旋钮的情况下,进行最小至最大的调整,而其压缩设计可有效消除爬坡时令人讨厌的Bobbing,平坦路面亦适用。
   TPC 系统结构
   TPC+系统结构(用于新款DORADO MRD中)
  (注意,这个没大看懂,不清楚是的还是marzocchi的. 这里给出原文注释./browse. ... 4REQyMDM2MkE%3D&;b=61
  一般避震多为双叉脚设计,一边为弹簧系统、另一边则是系统,唯一的例外是[/url]著名的单臂式(单叉脚)避震Headshok Lefty,其2008年最新的Lefty Speed Carbon SL超轻碳纤维单臂式,为气压弹簧系统,有压缩、回弹与等功能设计。
  Headshok Lefty
   66 RC2X(回弹与2代高低速压缩调解杆,具体哪个是回弹哪个是忘记了自己感觉吧)
  ◎借助踩踏平台消除Bobbing
  好的避震系统可有效吸收路面的颠簸,甚至大落差时的冲击震动,以减少骑乘者身体因为这些冲撞的影响而让操控反映变差。但会吸收Offroad颠簸震动的避震器,对于踩踏时的力量也照单全收,当上下的两股力量被交错吸收时,踩踏就变得费力且不适,一般称之为Bobbing(晃动);对抗Bobbing也成为所有避震系统的首要课题,而各式踩踏平台的设计也因应而生。
  在避震上采用了知名防晃动系统”SPV”(稳定平台阀门),此设计可防止立姿骑行时的晃动及不舒适感。SPV压力控制阀设计可说是避震系统的核心技术,由Progressive Fifth Element授权给使用。在正常状态下,SPV(下图中4部件)的位置是关闭的,让液压油不能流动,完美地锁定住避震器;当行经一些不平路面或连续颠簸时,外力的刺激就会开启阀门让避震器动作。简言之,SPV的设计能有效消除踩踏所引起的Bobbing,并提供爬坡时较佳的效率。
   SPV 部件
Motion Control & Mission Control
  “Motion Control”是用来与”SPV”抗衡的系统,可随动作大小灵活控制避震行程。Motion Control也有类似的锁定功能,只是并非完全;首先运用系统内的一支塑胶弹簧,在时仍可提供1mm长的额外缓冲行程;其次,突发的冲撞会使推开锁定油阀,打开一个”紧急出口”,因此遇紧急状况时,缓冲行程都会保持在全程待命的状态,利用油门阀(Floodgate)的调整,可依不同冲撞强度调校锁定自动解除力量,让动作非常顺畅。简言之,Motion Control提供骑乘者可依路况不同而任意且广泛地旋转调整避震的blow-off,以创造更大的骑乘效率与乐趣。而的”Mission Control”则号称是最独立的可调式设计,可设定低速与高速的油路,主要针对长行程单肩盖的避震(FR、)。
  Motion Control 部件
Mission Control 部件
  Marzocchi的”TST”功能也类似上述”Motion Control”平台的设计,根据不同地形,车手可借助握杆上的5段式的锁定系统来作操控与锁定,至第5段时会达完全锁定。遇到较大的冲撞,TST系统会有类似的一个紧急气阀打开,使正常动作;不过其设定颇为简易,因为连气压也无须调校。2008年推出精进版”TST Micro”,车手可以依本身需求微调压缩的范围,从全开到完全缩死。
  TST 部件
  Terra Logic
  的踩踏平台系统命名为”Terra Logic”,是利用一个精密的铜阀摆锤作为气阀锁,须借助一枚弹簧固定位置;在锁定状态时,只要有冲撞力道使向上加速前进,其铜阀即会停止不动,其倾斜程度会使其无法跟上吸震的速度,此时阀门会打开,让油液通过。此一”Terra Logic”系统也可调整冲撞力道大小,以控制的反应,其调整是借助一个附加阀进行,在操控和调校方面都更为稳定且简易。
  Terra Logic 部件:
  Albert Select & DLO
  独特的”Albert Select”平台系统,具有调整高低速的功能,能迅速简易地调整压缩的快慢与灵敏度。其”DLO”独特的动力系统(Dynamic Lock Out),则提供较传统系统更佳的抓地性与操控性。
  Albert Se lect & DLO部件
  ◎避震行程可调设计
  一般避震的行程可分为固定行程与可调行程。过于陡峭的上坡路段对的人而言,可是一大折磨,须让保持良好的抓地力才能克服陡坡,这个时候行程调整设计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一般来说,行程不到80mm的通常不会提供行程可调设计,因为其结构高度和避震行程都有限,不值得再做沉降;缓冲行程至少要达100mm,行程调整器才能有效动作。
  IT-Adjust & RTWD
  推出的是无段调校的”IT-Adjust”,
  则是著名的”U-Turn”系统与气压版的”Air U-Turn”。”IT-Adjust”行程调整系统,主要用在轻量气压弹簧的行程调整,车手可以在不改变弹簧系数的情况下,随时透过把手上的控杆调整行程。其设计原理是以一个气阀进行气槽的分流,靠把手控杆的开、关,使气压由一个气槽注入他槽内,即会沉降,其缺点为车手在上坡之后须将完全释压,才能恢复避震功能;此外,把手角度和轮距也会因此而大幅改变。其”RTWD”快速行程调整系统(Rapid Travel Wind Down),与”IT-Adjust”原理相近,提供了总范围30mm的行程调整功能。
   是ATA 系统
   则是 TALAS 系统
   IT-Adjust & RTWD部件
   U-Turn & 2-Step Air
  “U-Turn”系统可经由外部调整钮调整45mm的钢簧行程,同时在不影响预压(Preload)的情况下,弹簧系数也会自动调整至最佳的数值。至于”Air U-Turn”则针对的双气压弹簧系统所设计,可提供30mm的行程调整。此外,还有进化版的两段式快速行程伸缩调整设计”2-Step Air” ,可快速调整全行程与最小行程。
  BOXXER
U-Turn 结构
2-Step Air 部件
  AIR U-TURN 部件
  “ETA”延伸行程调整系统(Extension Travel Adjustment)是Marzocchi最受欢迎且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主要针对长行程的避震;在爬坡时,车手只要简单旋转旋杆,便可让维持在压缩的状态,并保持25mm的行程,且该系统还能维持相当的灵敏度,让爬坡可以更轻松有效率。
  ETA 部件
  ATA 部件
  的””行程调整系统,借由外部(上)的杆快速调整Wotan避震的行程从160mm到120mm、Laurin从130mm到100mm,让爬坡更轻松。虽然也”号称”可以调整行程,但事实上必须从内部更换垫片才能调整行程,有80、100及125mm可供选择。
  这个死活没有找到图,如果哪位朋友有结构图的话请上传下.非常感谢.
   TALAS结构
  ◎机械式结构设计的
  认为的重点不在于轻量化,而是体的刚性及强度,因为车子在前进遇到坑洞、障碍或高速转弯时,会激烈地左右摆动,只有足够刚性的才可以导引往标准的方向。因此,的Cross Country全部采用32mm的管径,FR则用36mm,用40mm。采用机械式结构设计的,由于内外管相通,油量相通且量较大,因此功能较明确。避震上唯一可以做升级的产品,所以单价虽然贵,却可以用很久,很有价值。为了提升售后服务品质与,代理商三捷轮公司在台中成立了中心,一般较常遇到的是漏油、漏气的问题,建议消费者送到中心处理,千万不要自己动手。一般建议骑乘3000公里或每年都要定期一次。
  ◎如何挑选最适
  选配或升级避震的首要法则,就是要根据骑乘车种、骑乘习惯而选择相应的,一般避震依骑乘地形与行程长短可分为”越野用”:避震行程约80-100”全地形All Mountain”:避震行程约120-140mm,以及”自由骑FR与下坡用”:避震行程约160-180mm,甚至有到203mm,如 Boxxer、 40RC2。
  另一个重点就是的顺畅性,一支好的避震除了有合适的弹簧与的搭配,动作也必须很顺畅。车友在选购时,可以实际压看看,看从未受力、压缩、压缩到底(Bottom Out)、再回弹到未压缩(Top Out)的过程,是否有卡住或不顺畅的感觉。
  要提醒车友的是,正确的预压行程(Sag)调整非常重要,所谓预压的设定,是为了因应遇到凹陷的大窟窿时,向下拉伸的能力。以为例,其Sag一般设定为其最程的25%;则设定为其最大形成的20%;设定在20-30%。再者,气压到底该打多少气压,端视骑乘者的体重而定,一般表面或使用手册上,都会有体重与气压值的对应表可参考。
  此外,有许多车手只用到可用避震冲程的80%,造成不是明显偏软、容易见底,就是太硬而敏感度不佳的情况。要获得良好的调校,建议:一款调校合宜的避震在车手坐上车之后,应会用掉其整个避震冲程的10-20%左右;遇到剧烈冲撞时,会用掉所有的避震冲程,但却不会有见底的现象。此种偏软的避震敏锐度和足够的耐冲击能力之间的理想折衷情况,在调校时需要有极佳的指尖敏感度。
  ◎ 2008最新SID抢先报
  最经典、最卖座的轻量化越野用气压避震SID推出至今刚好满十年,所谓SID,指的就是超轻整合式设计(Superlight Integrated Design),而轻量化也成为SID这几年来的研发主轴。然而轻量化之余,却无法兼顾到刚性,因此在欢庆SID十周年的同时,也推出全新的SID,不但成功瘦身,且刚性也提升不少!最新SID在下叉腿的内部结构做了精进改良,外观也采曲线且底部镂空的设计,一反传统平直的叉腿外观。双气压SID共有三个型号:Race、Team、World Cup,行程为80mm或100mm,重量1,425-1,450g,有Motion Control功能,可选择调整功能。这款将于2008年二月正式上市,定价尚未公布,不过预料应该跟目前的SID相差不远,值得期待。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避震的发展趋势包括轻量化、长行程、操控便捷、行程可调与功能,同时还要能兼顾强度。因应29寸大轮径车的市场,各大品牌也陆续推出29寸车用的避震,如 F20、 Minute 29ER、DT Swiss XMC、 Reba 29er、Dart 29er等。
浅谈(转贴)
&&浅谈(转贴)
首先先说几个相关
:使自由振动衰减的各种摩擦和其他阻碍作用,我们称之为。而安置在结构系统上的“特殊”构件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我们称为器,在咱们上就是避震器。
行程:行程就是指减震能上下移动的距离,以毫米做为单位(xc一般多选用80-100的)
回弹:这个词就不用做什么解释了吧??地球人都知道,但在这里说说,回弹得快慢,要根据路况和体重去调节
:现在市面上有三种技术,手动,,智能,的目的是为了在有些不颠簸的路段,不让车因避震而卸力,使得车的路况适应性更强
下面再来说说几种常见的避震材质:
簧:就是弹簧,属于最初级的避震,很多入门级车的首选,优点就是价格便宜,没有,但是实际效果。。。。。不太敢恭维
阻力胶:以阻力胶为介质,没有。特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阻力胶用三年左右会老化,需要换。
油簧:以弹簧为回弹介质,以油为。重量相对比较沉。
油气:以气囊为回弹介质,以油为。现在中级玩家的首选。性价比很高。
双气:双边都是气,这种重量很轻。但是受气温的影响比较大。
的选择很关键,如果非常热爱山地越野,就配根好叉子吧,省心,安全
转载请注明出处:/thread--1.html
骑车游玩很好吧,有机会我也体验一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地车前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